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曹操秘史

_6 南门太守(现代)
  皇甫嵩分析了形势,认为得找一个坚固的据点屯兵筑寨据守,这样他带兵退到了一个地方,叫长社。
  皇甫嵩和朱俊的队伍退进了长社城内,波才随后指挥黄巾军将其层层围住。黄巾军的人数几倍于朝廷的部队,形势十分危险。
  皇甫嵩不断向洛阳发出求援信号,这样,新组建的骑兵师共五千余人,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即在师长(骑都尉)曹操的率领下投入战场。这时是光和七年(184年)五月,距张角正式起义仅两个多月。
  黄巾军在波才的指挥下猛烈攻城,长社是临时撤进来的一个小县城,这样的城池一般不会太大,去过北京西南郊宛平城的朋友们可能会有更容易理解这一点,通常这样的城池只有四个门,站在南门楼一眼就能看到北门楼。平时,里面的常住人口至多数千人。
  依靠这样的城池抵挡黄巾军数万人的进攻谈何容易?皇甫嵩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一面指挥守城,一面思考如何摆脱困境。
  皇甫嵩站在长社城墙上,他看到黄巾军的营寨附近都长满树木和草,黄巾军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宿营的时候更舒服一些,毕竟农历的五月天气已经很热了。
  皇甫将军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波才,看来你只靠自学成才还是没到火候。皇甫嵩立即布置下来,准备引火之物和大量易燃品,趁一个刮风的夜里冲出城去,士兵们个个手持火把和引火的东西,冲到敌营,见到树也烧,见到草也烧,见到营帐也烧。
  这时候风很大,火势很快起来,黄巾军经过数十天攻城不下,已经比较疲惫,大部分人都在睡觉,突然火光冲天,喊声四起,营帐里一下了乱了套。
第47节:五、长社的大火(2)
  皇甫嵩立即率兵进攻,黄巾军损失惨重,但他们没有完全退却,而是退到长社之外稍远的地方重新扎营。这时,曹操率领的骑兵部队赶到了。
  三路人马合在一处,由北中郎将皇甫嵩统一指挥,这次皇甫嵩改变了打法,主动寻求与黄巾军决战。对于黄巾军来说,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打持久战只能对朝廷更有利,也也只能选择决战了。
  结果,这场决战以朝廷军队大胜而结束,波才弃军而走,黄巾军被斩首数万。灵帝下诏封皇甫嵩为都乡侯。
  皇甫嵩、朱俊会同南阳郡太守秦颉、骑都尉曹操等人继续追击,不断扩大战果,于宛城斩杀了黄巾军另一个首领张曼成,最后于阳翟和西华再次找到波才和黄巾军首领彭脱率领的主力,取得大胜。
  朝廷军队三战全胜,黄巾军被迫退出颖川、南阳等地,京师南部的形势转危为安。在首战中朱俊所部曾经吃了败仗,所以皇甫嵩在上报功劳的时候,特意将后面取得的功劳多分一些给朱俊,灵帝下诏封朱俊为西乡侯,由右中郎将改任镇贼中郎将。
  过去虽然都是中郎将,但左在右之上,右中郎实际是左中郎将的副手。朱俊不再担任右中郎将一职,意味着他将脱离皇甫嵩而单独行动。果然,朝廷命令二人分兵,皇甫嵩率领所部以及骑都尉曹操所部开住洛阳东部地区兖州刺史部的东郡,在那里黄巾军首领卜巳渐成气候。朱俊仍旧在南阳郡一带平息黄巾军余部。
  皇甫嵩、曹操率军到达东郡,击破了东郡黄巾军,生擒卜巳,斩首7000余级。
  再来说说北部战事。
  卢植到达冀州后,利用自己的名望,大量召募兵马,壮大力量。在这次召募活动中,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他们就是卢老师的两个学生:公孙瓒和刘备。他们不是一块来的,但都不是只身前来,还带着不少人,其中公孙瓒带的人里,一定有一个叫赵云,刘备带的人里,有两个人分别叫关羽和张飞。
  关于他们的故事先按下不讲。先说卢将军的对手张角兄弟,几仗下来,张角兄弟渐渐不支,退到了广宗。卢植在广宗城外修堡垒,挖壕堑,造云梯,准备攻城。正要一举攻下广宗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卢植被解职。
  朝廷往前线派来了一个人,名叫左丰,是个宦官,他来的目的说是慰问,实际上是监军,毕竟灵帝刘宏对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们还不能完全相信。这个左丰打仗是外行,搞钱却是老手,他依照惯例向卢植暗示给自己行贿,但几天过去了,卢将军那边丝毫不见表示,左丰于是很生气地回去了。
  宦官向前线的将领索贿,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打仗得花钱,战争预算的制定和拨付掌握在宦官手里,如果不打点好这帮贪官,什么事都干不成。当年猛如"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都深知其厉害,都要刻意巴结宦官。
第48节:五、长社的大火(3)
  但卢植不是段颎,他本质上是个学士,打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些宦官。卢植以为,到了现在这种时候,灵帝不应该再偏信这些宦官了。他也不相信宦官们会选择这个时候找事,所以没有理左丰的茬,继续做攻城的准备。
  但是卢将军错了,坏人做坏事是不分时候的。左丰回去向灵帝报告前线战况,添油加醋说卢植消极怠工,故意不出战,是想邀功。灵帝大怒,给卢植派来了一辆囚车,临阵把主将逮捕,押回京师问罪。
  接任卢植的人名叫董卓。这厮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在这里是第一次说他的事。董卓长期在羌汉杂居的凉州一带长大,先后追随"凉州三明"之中的张奂、皇甫规与羌人作战,因为很会打仗,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朝廷下诏调董卓前来冀州,指挥前线作战。董卓没有被任命为卢植担任的北中郎将,而是重新设了个东中郎将给他,原因是卢植的职务此刻还没有免。
  说实话,论打仗董卓是那个时代一流的猛人,但此君长期与羌人作战,善长骑兵野战,属于速度型和力量型选手,拉到河网密布的冀州大平原上一试,居然找不到感觉。他多次想找张角的主力决战,但总也找不着。灵帝等急了,因为左丰告诉他的是,只需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拿下张角,卢植怯战,怎么换了个够狠的角色,一样没有效果。
  这反而救了卢植一命。他被押到京师本来要受到严惩,但由于董卓军事上的失败,从反面印证了当初他稳扎稳打策略的正确,于是他仅受到免官的处罚。
  董卓眼看拿不下张角,干脆向灵帝上书,说自己无能,然后向天子推荐了一个人代替自己,这个人就是正在东郡一带清剿黄巾军的皇甫嵩。
  董卓是皇甫规的老部下,自己学艺不精,只好把老首长的侄子请出来。这样皇甫嵩就接替董卓指挥对张角的战斗。
  这一年对皇甫嵩来说实在是个人事业的颠峰,而且他运气也好得不行。接替董卓以后,还没等他拉在阵式,这场战斗就结束了,因为对方的主帅、太平道大贤良师、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不幸病故。
  张角突然去逝给黄巾军造成巨大打击,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继续统领黄巾军主力,在皇甫嵩指挥下,朝廷军队在广宗这个地方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张梁、张宝先后被杀。张角虽然死了,仍然撬开棺材,戮尸、斩首,将张氏三兄弟的人头传送京师。
  到这一年底,朝廷军队在各个方向都传来捷报,各种战利品以及砍下来的人头不断运到洛阳。灵帝下诏将乱军的人头集中起来,上面盖上土,居然像小山那样高,被称为"京观"。
  本次平叛功劳最大的当数皇甫嵩,灵帝下诏封皇甫将军为槐里侯,拜为左将军,由准将升为中将,同时兼任冀州牧。不久之后,皇帝下诏升朱俊为右将军。
  凡参与平乱的都有不同的奖赏,骑兵独立师师长(骑都尉)曹操因为配合皇甫嵩作战有功,被任命为济南国相。
  好了,一切太平了,张角兄弟死了,人头带回来了,各地的黄巾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了,尽管还有一些地方有黄巾余部在活动,但已经成不了气候。灵帝想,该喘口气了,这一年真紧张得要死。
  光和七年(184年)十二月,灵帝下诏改元为中平,寓意天下经过一场大乱走向安宁和平。
  但是,如果他能未卜先知,他的心情一定会更沉重,因为这才是风暴的开始。
第49节:六、群雄初亮相(1)
  六、群雄初亮相
  在这场平息黄巾军的战役中,还有几个人崭露出头角,引人瞩目,换句隆重点的说法,就是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这几位算来也都是大家的老熟人了。
  一位是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很早就表现出异人之处,著名党人郭泰曾经"奇之",称他为"王佐才也"。史书上说他"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跟青年曹操很相像,是文武兼修并在内心里确定天下一定会大乱的人。
  黄巾起义前,王允担任侍御史,负责监察方面的工作。这时候,朝廷抽调一部分中央干部到地方任刺史、太守,充实地方的实力,王允被任命为豫州刺史。王允到任后,很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先后引进了两个名士,一个是颖川的荀爽,即"荀氏八龙"之一,是荀彧的叔父;另一个是孔圣人的后代孔融。皇甫嵩、朱俊、曹操在颖川郡与黄巾军交战,颖川郡就是王允的地盘,他给予充分合作,给中央军搞后勤,同时组织地方武装作战。
  在一次打扫战场时,王允从黄巾军那里发现了中常侍张让的宾客与黄巾军暗中相通的书信,王允呈报给灵帝,张让吓得半死。可奇怪的事,灵帝除了痛骂了张让一顿外,并没有再作深究。
  张让"怀协忿怨",捏造了一个罪名诬告王允,中平二年(185年)王允下狱,差点没了命,幸亏大将军何进出手相救,王允才保住一条命。王允先隐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到何进手下任职。
  中平元年从中央下派到地方的干部里还有一个叫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人,他的父亲做过县长,但很早就死了。陶谦"以不羁闻于县中"。十四岁的时候,由于缺少管教,还整天骑着根竹棍满街跑(乘竹马而戏)。但是有人却看好他,这个人是同郡的甘公,以前担任过仓梧郡太守。甘太守甚至想把女儿许配给陶谦,遭到了甘夫人的强烈反对。
  甘太守不以为然,非把女儿许给陶谦不可,最后陶谦成了甘家的女婿。
  甘太守没有看走眼,陶谦后来被举为茂才,担任了县令,又做了幽州剌史,名将张温主持西羌战事的时候,把陶谦调过来担任参谋(参军事)。
第50节:六、群雄初亮相(2)
  黄巾起义暴发时,陶谦还在张温那里当参谋,后来转任徐州剌史。与王允不同,陶谦担任徐州刺史可能是他要求或者积极活动的结果,因为他与上司张温正在闹别扭,急于走人。
  张温对陶谦很不错(接遇甚厚),但陶谦偏偏看不上这个上司。一次军中宴会,张司令让陶参谋负责行酒,就是当酒司令,这位陶参谋还真当事,真以为自己是司令了,借着酒劲把张温侮辱了一番。
  张温脾气再好,这下子也受不了,一怒之下给陶谦判了个流放边疆(徙谦於边)。陶谦刚打发走,张温的怒气就消了些,有人又从中相劝,张温于是下令将陶谦追回。按说陶谦该吸取教训了,但他见到张温的时候,仍然把头抬得高高的,一副誓不低头的样子。
  好在张温没有再发火,只是笑着说:"恭祖,你是不是得了痴病呀?"
  在张司令那儿不好混,陶参谋开始考虑另谋高就。正在此时,黄巾起义暴发,朝廷往地方上派干部,可能是在他的积极活动下,最终被派到徐州当了剌史。陶参谋之所以敢清高,因为他确实有两把刷子,到任后,"击黄巾,破走之"。
  陶谦从此就扎在这儿不走了,徐州成了他的根据地。
  还有一个人,朱俊在被任命为右中郎将时,坚持提出来要调他来当帮手,这个人名叫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县人,是孙武的后代,时任下邳县副县长(下邳丞)。
  史书上说,孙坚生得容貌不凡,性情阔达,好交朋友,年轻时做过县吏、郡保安团团长(郡司马)。当时,他家乡一带闹海盗,头目叫许昌(此为人名非地名),孙坚以郡司马的名义召募精勇,与其它地方武装共同讨伐许昌,因为有功,被任命为盐渎县丞,后又改任盱眙县丞、下邳县丞。
  孙坚的仕途看来不太顺,换了三个地方都是副县级领导,搁在别人(如刘备)肯定撂挑子不干了,但孙副县长干得挺好,《江表传》(这本书是重点吹孙吴的,不过保存了不少孙吴方面的史料)说大家都挺爱戴他(所在有称,吏民亲附)。
  朱俊听说孙坚打过海盗,军事上有一套,就请孙坚到手下当副团长(佐军司马)。孙坚从下邳赶往颖川前线报到的时候,不是一个人去的,屁股后面还跟了一千多号人,可见孙坚挺有号召力。
  在随后的战事中,孙坚作战勇敢,尤其是在朱俊指挥攻打宛城时,孙坚第一个登上城头(身当一面,登城先入),朱俊于是上报朝廷,升孙坚为所属独立团团长(别部司马)。
  下面该说说卢植的两个学生公孙瓒和刘备了。
  公孙瓚字伯珪,幽州刺史部辽西郡令支县人,属于边疆地区人氏。在郡政府当过文书(书佐),是一表人材,"有姿仪、大音声",受到太守的赏识,把女儿许给了她。
第51节:六、群雄初亮相(3)
  成为太守的女婿后,为了进一步深造,太守出学费把他送到幽州当时最有名的大学者卢植那里学习,前面说过,卢植和郑玄结伴向马融求学,学成后回家乡开始教书。
  在此期间,公孙瓒认识了同学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据说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这顶多是个象征意义,因为此时是东汉不是西汉,虽然都姓刘,待遇差得老远了。刘备的祖父叫刘雄,曾经做过东郡下属的范县令。父亲叫刘弘,很早的时候就死了。
  刘备的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是个体户兼手工业者。家境虽然不好,但这个母亲却很伟大,她知道读书有文化才能最终出人头地,所以刘备十五岁时,母亲就给他收拾行李去上学,拜的老师也是卢植。
  这样,刘备就有机会跟公孙瓒做了同学。上学期间,公孙瓒和刘备关系很好,公孙瓒比刘备大,刘备喊他作大哥(以兄事之)。
  除了公孙瓒这个同学外,刘备还有一个同学叫刘德然,刘德然的父亲叫刘元起,是个大款,非常看好刘备,经常资助他,还有中山国的大商人张世平、苏权等人,也资助过刘备。
  看来,刘备年轻时就挺有魅力,太守的女婿跟他称兄道弟,大款家的孩子跟他交朋友,大商人争着资助他。那么,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如果有的话,按说这些光辉事迹史书都会记上一笔的。
  但是翻开史书却让人傻了眼,关于刘备同学的个人鉴定,史书是这样说的:"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是个典型的不学无术少年。史书还说他"身长七尺五寸"(合一米七六),"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并且说他"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这也许才是他的长处,这个个体户家出来的孩子,最大的长处是能广交朋友,会交朋友,能交到真朋友。
  其实交朋友是件大学问,仅靠慷慨大方不够,仅靠以诚相待也不够,仅讲义气也不行,要交到真朋友、好朋友,交很多很多的朋友,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是:个人魅力。
  事实证明,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个人魅力。这个特点终其一生,同时代很少有人能超越,因此刘备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公孙瓒、刘备在卢植那里毕业后发展各自的事业去了,公孙瓒继续在岳父手下当公务员(郡吏),刘备四处结交朋友,而且成果显著,他认识了两个陪他走过大半生的患难朋友:关羽和张飞。
  鉴于这两位老兄的大名已为全宇宙的人所熟知,这里就不再饶舌了。
  卢植在冀州召兵,公孙瓒和刘备先后来到军前效力,卢植对二人的安排是不一样的。公孙瓒参军前已经是国家干部,有一定资历,被卢植直接任命为团长(军司马)。常山国真定县人赵云,这时就在他的手下。史书上说,赵云"身长八尺(合一米八八),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第52节:六、群雄初亮相(4)
  刘备是布衣百姓,卢植把他以及关羽、张飞,还有追随他们的一干人编到校尉邹靖的下面,暂不明确的军职,干着再说。
  在讨伐黄巾军的战斗中,公孙瓒和刘备都立了功,公孙瓒后来被提升为骑都尉,成为高级军官,之后归幽州牧刘虞统辖。而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副县长兼县公安局长(安喜尉)。
  如果没有黄巾起义,王允可能混个九卿之类的官当,如果祖坟上冒出高烟来,也有希望位列三公;陶谦恐怕还得在军队里混日子,由于跟上级关系处不好,自己又是一身的臭脾气,所以前途较为黯淡,干到年纪一大把,转业回家;孙坚要稍微好一点,这小子能吃苦、心态好,不过因为没有后台,能干到郡太守这一级,也得累到半死;公孙瓒行情最好,有可能混到边防部队里跟北部少数民族作战,如果战绩好的话,没准能封个侯;刘备情况最差,建议他向商业、娱乐业方面发展,或者重新回炉,到卢老师那里继续上学,然后专心搞学问;赵云群众基础看来不错,可以在家乡真定县当个公安局长(县尉)什么的,如果有机会到部队里发展,没准能混到校尉、中郎将这一级;关羽和张飞嘛,一个是流窜犯,一个是什么事都爱管的闲人,都属于社会不安定因素,估计摆脱不了受穷的命,如果不服气想造反的话,结局不会比张角兄弟更好。
  如果没有黄巾军,曹操想当"乱世英雄"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他可以转行向"治世能臣"方向发展,以他的智商应该也能清史留个小名。
  但是不久的将来,他们都人五人六起来,抄起家伙大打出手,跟别人打,互相之间打,嘴里都喊着"光复汉室"的口号,手底下干的都是私活。东汉帝国摇摇晃晃地又走了几十年,终于葬送在这帮人以及他们子孙们的手里。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黄巾起义。一场黄巾起义,改变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命运。
  因为黄巾起义,曹操过了一把带兵的瘾。现在,他又要脱掉戎装换上文官制服了。他现在是品秩二千石的地方大员,即将到那个陌生的地方上任了。
第53节:一、济南国来了位年轻领导(1)
  第四章 理想与现实
  一、济南国来了位年轻领导
  中平元年(184年)底,曹操被任命为济南国相,成为品秩二千石的副省级地方要员。这一年他三十岁。
  济南国属青州刺史部,该州所辖大体相当于含胶东半岛在内的今山东省北半部,有四国二郡,即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齐国,平原国、东莱郡。济南国治所在东平陵县,即如今济南市附近的章丘县一带。在距那时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中,济南国有户78544户,人口四十五万余人,在东汉一百多个郡国中,属于中等偏小的一个。
  东汉的"国"作为刘氏藩王的封地而存在,但自景帝以后诸侯王已经没有行政权,只能享受封国内的赋税收入,由朝廷任命的国相直接管理郡国内的事务,相当于郡太守。
  现如今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在各个岗位上都还是刚出道的小青年,如果在机关里能混个副处,那一定会被同僚恭维为年轻有为,并且嫉妒得要死。如果在基层工作,三十岁能当上乡长的恐怕都不多。
  三十岁最容易成为被压制、被打击的对象,所以也最容易成为愤青。但曹操不是愤青,他已经有了整十年的官龄,在基层干过(县公安局长、县长),在中央干过(天子的秘书兼顾问),也带过兵打过仗(骑兵师师长),已经有了不错的人生履历。
  现在,因为参加平息黄巾军叛乱有功,正式被任命为郡太守一级的国相,曹操的人生履历又再上一个新台阶。
  与到顿丘县上任时的心情不同,此番曹操前往青州任上,心里颇有点踌躇满志。即使在不太强调干部任职年龄的东汉,三十岁能当上太守的毕竟也不多。
  黄巾军掀起的高潮被压制下来,全国局势突然变得平静起来,曹操心里关于"乱世"、"治世"的思考又发生了轻微的变化。也许天不灭汉,只要天子肯于振作起来,朝野上下充满正直之士,国家的根基还是稳固的。
  在治世里做个能臣也是自己的人生选项。要做个能臣,就要积累实践经验,了解民情,增添阅历,使自己不断受到历练。此番到济南国任职,就是最好的机会。
  所以,曹操来的时候很兴奋。
  但是,到任不久曹操便被迎面泼来冷水浇了个透心凉,心情变得很差。
  济南国下辖东平陵、於陵、台、菅、土鼓、梁邹、东朝阳、历城等十个县,由于以前历任国相疏于政务,不能严于治理,造成吏治的腐坏,这些县令和县长绝大多数存在严重的问题。
  现任济南王名叫刘康,是河间王刘利的儿子,他与当地这些县官结成同盟,又与朝廷里的宦官权要们来往密切,织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谁到这里来上任,也无法施展拳脚。
  一开始,大家并没有把这个三十岁的国相放在眼里,根据他们的经验,对付这样的外来户,只需三招即可:一哄二吓三逼,不出一年半载谁都在这儿呆不下去,到时候只有卷铺盖走人。
  如果愿意留下来投靠他们,结成共犯联盟,他们也会表示欢迎。
  总之,这帮人认定人多力量大,强龙不压地头蛇。
  但接下来的情况让他们有点吃惊。这个年轻人似乎很沉稳,很老练,一来先搞了两三个月的调查研究,之后突然出手,大刮廉政风暴,一口气拿下了十个县官中的八个,罪名是贪污受贿、滥征税费、为地方黑恶势力当保护伞、鱼肉百姓等等。
第54节:一、济南国来了位年轻领导(2)
  给这些人找犯罪证据太容易了,关键是敢不敢。曹相国一出手,济南国官场炸了营,出了事官员们的家里人赶紧通过各种关系疏通,有的跑来向曹相国求情,有的跑到朝廷那里搬救兵。济南王刘康一下子也傻了眼,相国虽然名义上是他的属下,可按照朝廷的体制,他根本管不了,既不用向他汇报工作,做任何事也不需要向他请示。
  刘康是个吃软怕硬的家伙,一看姓曹的这小子是个铁腕,就想自己还是不要掺和的为好,不然这把火就会烧到自己头上。
  奸人下台换上清正之人,老百姓一片叫好,社会沸腾,其他作奸犯科之人失去了保护伞,不用曹相国招呼,主动玩消失。这下子却苦了周边的几个郡国,因为史书记载:"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但问题也不那么简单,实际上曹操捅了个蚂蜂窝。吏治的衰败由来已久,积重难返,不是一两次廉政风暴能解决的。表面的胜利,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危机,奸恶势力之所以奸恶,缘于那是一张看不见却很可怕的网。
  你要了人家的脑袋,关了人家的监狱,砸了人家的饭碗,这些人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跟你拼命!
  一时间,告黑状的,搞恐吓的,在社会上造谣的,都冲着曹操来了。有消息灵通人士甚至言之凿凿地说,主管地方官员纠举工作的青州刺史那时,以及朝廷里主管官员廉政建设的御史们手中,收到告曹操状的检举信垒起来比曹操的个子都要高了(反正曹操个子本来就不高)。
  但曹相国置之不理,廉政风暴告一段落后,他又推出了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禁淫祠。
  自汉初年以来的三四百年里,济南国这个地方一直盛行鬼神崇拜和淫祀之风。早在汉初吕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吕氏抛弃高祖刘邦定下来的"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约,大封吕氏一门,刘氏社稷汲汲可危。后来,在周勃、陈平等刘邦的这些老战友们的协助下吕氏被诛灭。
  在这场斗争中,刘邦的孙子刘章也出了大力,到汉文帝时被封为城阳景王,城阳景国即今天的山东省莒县一带,与济南国相邻。
  城阳景王作为保护刘氏皇室的功臣,逐渐演化为维护大汉统治的保护神。三百多年来,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刘氏皇权每当面临危机时,不希望改朝换代的人们都会想起城阳景王来,给他修庙祭祀。
  本来倒不是什么大事,但这种祭祀之风刮得也太厉害了些,比如原城阳景国相邻的济南国,各种祭祀城阳景王的祠庙就多达六百多座,这就是所谓的淫祠。淫,是泛滥的意思。
  淫祠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腐败问题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因为这些祠庙都由一些地方黑恶势力来操控,所需要的花费分摊给辖区内的百姓,百姓对此苦不堪言。
第55节:一、济南国来了位年轻领导(3)
  这些人还以淫祠为依托结成一种势力,打着祈福、禳灾和为百姓祛病的旗号,大搞各类非法组织,欺压百姓,鱼肉乡里。
  淫祠的存在,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民生更加凋蔽,社会风气更加败坏,社会治安更加混乱。
  已故太尉陈蕃以前曾在本州的乐安国为相,他对淫祠造成的危害有深刻认识,在任期间曾下令加以禁绝。
  曹相国颁布了新的命令,禁止再建新的祠庙,对于已建的要进行评估,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将强行予以拆除。由于行动果断,一时间济南国内的淫祠现象不见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在曹操的身上有一个难能可贵的长处:执行力。无论是廉政风暴还是禁绝淫祠,他都毫不手软,体现出他的自信,也说明他在吏治和地方治理方面有一定能力。
  但他又势单力薄,面对几乎整个官吏体系的腐败,在错综复杂的地方关系面前,单靠他一个人能改变的似乎又很有限。
  正当曹操信心十足地在济南国推行他的新政时,外界的一些传闻也陆续到了他的耳朵里,有的说朝廷正在调查他,有的说他马上就要被撤职查办,对此他都一笑置之。
  敌人的谣言总是出现在敌人最心虚的时候,对于一心想成为能臣的曹操而言,半途而废的事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直到他接到一封密信,他的想法才发生了改变。这封信是他父亲让人捎来的,曹操看完之后觉得事情远不像自己想像的那么简单。
  父亲曹嵩告诉他,一个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悄悄进行,幕后的指使者是灵帝跟前的红人蹇硕。这个老冤家一直没有忘记杀叔父之仇,听说不少人告曹操的黑状,蹇硕一下子来了兴趣,蹇硕之所以没有立即动手,是还想再等等,多搜集一些证据,好置曹操于死地,并且不能翻案。
  对于父亲的话曹操没有理由不相信,祖父生前的老关系在宫里还有一些,对于来自后宫里的这些阴谋曹操也一点不奇怪。
  看来,想干一番事业,现在仍然不是时候。
  为了不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曹操做出了一个决定:请求调回洛阳。
  下派干部由于生活不便,水土不服,要求调回原单位工作,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允许的。但必须给出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曹操的理由是身体有病,不适应工作。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