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曹操秘史

_8 南门太守(现代)
  灵帝将要任命的这个人是宦官蹇硕。不仅如此,灵帝表示蹇硕是新军的总司令,其他七个师长都要接受他的领导。
  宦官直接担任军职此前没有先例,蹇硕这个家伙的政治立场十分可疑,何进听妹妹说这个人整天围着董太后转,不把皇后放在眼里。把新军的指挥权交给他,何进万万不能答应。
  但灵帝也很干脆,他表示如果不接受这个条件,大家都别干,另外找人。
  眼看僵持不下,袁绍悄悄告诉何进:可以接受。
  袁绍的算盘是,即使蹇硕是名义上的指挥官,但仅占八分之一而已,实权还是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怕他做什么。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万众期待的新军将领人选终于颁布。具体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对于这个结果,何进表示满意,天子派来一条狗,我就给你派出一群狼。
  由于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配合,新军组建工作进展顺利,各营都加紧了人员召募和武器配备,然后开始训练。
  两个月后,在洛阳上西门外的平乐观组织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为了把仪式搞得隆重热烈,有关部门突击修建了一座高台,作为主阅兵台,台上还修建了阁楼,总高达十余丈。离主阅兵台不远,又修了一个小阅兵台,高九丈。
  十月十六日,灵帝刘宏亲自登上主阅兵台,站在台上的阁楼下,他一身戎装,自称"无上将军"。在不远处的小阅兵台上,是同样一身戎装的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何进。
  阅兵开始,灵帝走下阅兵台,亲自跨上有护裙的战马,检阅整齐列队的数万名将士。灵帝纵马疾驰,绕场三周,然后把象征指挥权的战刀交给何进。
  这样的场面近年来很少有过,在黄巾余部起义仍不断的情况下,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在灵帝看来可以壮大国威,让谋反者胆寒。
  灵帝绕场检阅完毕回到主阅兵台上,兴奋之情仍然没有散去,他一回头发现身边站着受邀参观阅兵式的嘉宾盖勋,作为在西羌作战很有名气的将领,灵帝很想知道今天的仪式够不够威武,于是就问盖勋对仪式有何感想。
  盖勋字元固,凉州刺史部敦煌郡广至县人,世家出身,在与羌人作战中立下战功,此时担任西部边防某师的师长(讨虏校尉),回京师公干。
  天子正在兴头上,盖勋应该说些让天子听着舒服的话。谁知道盖师长偏偏不开巧,他说:"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国王只展示恩德而不炫耀武力,如今盗匪集中在边疆,却在京师展示武力,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盖师长不给面子,灵帝却没有生气,因为他认为盖师长说得有理。
  其实,灵帝心里的想法不能完全说出来,羌人也罢,黄巾军也罢,都是远处的敌人,而近处的敌人更可怕。虽然贵为天子,拥有一切,但失去了对权力的掌控,就会成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自己身边像盖勋这样有能力的人实在太少,宦官虽然听话、可靠,但能力、名望都不足。灵帝想到这儿,不禁打了个寒战,他回头望了望旁边的蹇硕。
  灵帝想:靠着苦心栽培的这个人,能让隐藏在自己心里的那个愿望最终实现吗?
第66节:六、灵帝的烦恼(1)
  六、灵帝的烦恼
  灵帝培植舅舅一家的势力,是针对何皇后及大将军何进势力膨胀而采取的对策。因为王美人事件,灵帝对何皇后开始厌烦,但由于何进在外面不断发展势力,灵帝暂时不能对她有所动作。
  董太后扶持了哥哥和侄子仍然觉得难以与儿媳妇一家相抗衡,但自己家里的人实在有限,她把目光转向同族,可仍然没有什么收获。这时候,一个人出现在董太后的视野之内,这个人也姓董,而且手握兵权,具有相当的威慑力。
  这个人就是董卓。
  董卓因为与冀州黄巾军作战不利而被免职,陷入事业的低谷。但这家伙天生是打仗的好手,尤其在西羌地区,与羌人打交道很是得心应手。
  中平元年(184年)冬天,西羌地区的汉人拥立羌人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帝国的护羌校尉冷征,后又归顺金城(今甘肃兰州)的汉人边章和韩遂,杀死了金城太守陈懿,声势大振。第二年,他们打着讨伐宦官的旗号,大规模向关中地区进攻。
  朝廷赶紧调集军队迎战,车骑将军张温此时已被授予司空的头衔,由他担任对羌作战总指挥,率领董卓、袁滂、周慎等几支部队屯兵美阳(今陕西武功一带),掀开了新一轮西线战事的高潮。
  这一场混战,打了好几年,最终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反倒给双方阵营打出了几个军事寡头,董卓就是其中之一。
  董卓开始在张温手下,张温的性格在前面处理陶谦问题时已能看得出来,这是个好人,打仗也有一套,但心肠不够狠。董卓比陶参谋还过分,作为下级,屡次不听张司令的调遣,让他开会他不来,让他进攻他观望。
  有一次通知召开一个重要会议,董卓仍借故不到,惹恼了张司令手下的一个参谋,此人就是跟随朱俊打黄巾军的孙坚。孙坚见董卓如此无理,就向张司令进言道:"董卓此人太无理了,将军可以此为由将他军法处置,免留后患。"
  事后证明,孙参谋很有眼光,他不仅明察现在,还能洞悉几年之后的事。到那时,大汉的江山将被这个董卓糟蹋得不成样子。
  可张司令优柔寡断的一面又出来了,他担心地说:"董卓在凉州一带很有势力,如果杀了他,我们会有大麻烦。"孙坚叹息而出,后来,他离开边防部队,到荆州刺史部的长沙郡当太守去了。
第67节:六、灵帝的烦恼(2)
  在另一方,韩遂杀了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人,逐渐兼并了各路反抗势力,成为朝廷在凉州一带最大的两个敌人之一。
  凉州刺史耿鄙在一次招兵活动中,有一个做苦工的人跑来报名参军,他的名字叫马腾。此人相传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他父亲马肃与羌人通婚,所以马腾身上有一半羌族血统。
  由于有良好的基因,马腾生来人高马大,参加朝廷的军队后作战勇敢,职务不断提升。但是不久,他的上司凉州刺史耿鄙以及汉阳郡太守傅燮被韩遂杀死,已经在耿鄙手当了团级军官(军司马)的马腾于是投靠了韩遂,并和他结为异姓兄弟。
  马腾成为朝廷在凉州一带未来若干年里的另一个重要对手。
  董卓继续与边章、韩遂、马腾等人作战,不断立下战功,职务升到了前将军(中将级别),这个人搞队伍确实有一套,尽管此人简单粗暴,但手下军官对他都服服帖帖,大家不认朝廷的命令,只认董将军的话,这支部队成了他的私人武装,整个陇西地区都成了他的势力范围。
  "军阀"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以武力作为政治资本、拥兵自重,占有国家土地、国家资源,以扩充地盘为唯一目的,对于其他方面的建设通常少有建树"。如果按照这个定义,董卓就是不折不扣的军阀。而且,放眼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董卓很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军阀。
  那么,董太后又是怎么跟董卓续上家谱的呢?
  董卓出生于凉州刺史部所属的临洮郡,属西部偏远地区,长年与西北少数民族羌人相邻而居。董太后祖籍不详,但作为冀州刺史部辖区内解渎亭侯的夫人,出身于遥远西部边疆的可能性实在不大。
  但这没有关系,只要都姓董就好办。而且董卓也乐意结下这门亲戚,董卓的弟弟董旻此刻正在京城,董太后就认下了这个晚辈,然后让儿子灵帝任命他为左将军(也是中将级别)。
  之前,灵帝曾任命董太后的哥哥董宠为骠骑将军,侄子董重卫尉,姓董的一家人现在有了四个带兵的将军(董宠、董重、董卓、董旻),安全系数大增,在儿媳妇面前腰杆也硬多了。董太后经常这样教训儿媳妇:"看你得意的样儿,不就是依仗你哥哥吗,小心我让骠骑将军要你哥的人头!"
  被后宫里无休止的婆媳之争搅得心烦意闷的灵帝,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已经感到身体越来越差,他现在着急的是,在他死后谁登上皇帝的宝座。
  如前所述,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和次子刘协。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刘协是被何皇后毒死的王美人所生。为了防止刘协出意外,这些年来灵帝一直把他交给母亲董太后抚养。由于对王美人的思念,灵帝对这个孩子的感情远远超过了长子刘辩。
第68节:六、灵帝的烦恼(3)
  此时,刘辩十四岁,刘协九岁。可以想象,一旦自己不在了,刘协也将生命不保,还有自己的母亲,舅舅一家的人。
  灵帝暗暗下定决心,不能让何皇后和何进得逞,必须想办法阻止刘辩成为继任者。灵帝重用蹇硕也是这个目的,蹇硕支持刘协继任皇位。
  就在这个前后,还发生了一件对后来影响很大的事。
  在刘氏宗亲里,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名叫刘焉。刘焉字君郎,荆州刺史部江夏郡竟陵县人。他是皇族出身,他的先祖刘余是汉景帝之子,被封为鲁恭王,后来迁到竟陵县。
  刘焉虽然出身高贵,但却比较好学上进,在刘氏宗亲里属于头脑还算清醒的人。他看到刘氏这个金招牌越来越不顶事,与其躺在上面睡大觉,不如自我奋斗,自我救赎,闯出一片新天地。当时,有这种想法的刘氏宗亲还有不少,比如刘虞、刘表、刘岱,以及后来的刘繇、刘馥、刘晔等人。
  当然,因为出身的原因刘焉在仕途上进步比较快,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南阳郡太守,以后又先后担任了九卿之一的宗正卿、太常卿。
  刘焉经常跟侍中董扶探讨时局问题。董扶是益州刺史部人,对于星象学、占卜学很有些研究。董扶觉得刘焉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又出自皇族,前途不可限量,他劝刘焉找机会独立发展。
  董扶给刘焉出了个主意,让刘焉上书天子,改刺史为州牧,增强州这一级机构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
  刺史是监察官,是中央特派员,理论上说除了监察权以外不能干预地方政务,改为州牧以后,则成为郡守的直接上司,负责管理本州的行政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
  这项改革的核心是,变中央、郡国、县、乡、亭五级行政体制为六级,即在郡国与中央之间正式加上州这一级。
  刘焉用董扶的建议上书天子,灵帝认为很有必要,经过讨论,决定马上付诸实施。鉴于州牧一职举足轻重,对于人选必须用重臣担当,第一步先挑几个民变比较突出的州进行试点,试点成功,再在更大推广的范围。
  经过一番酝酿,决定首批试点的州为豫州、益州、幽州三个州,拟任人选包括太常卿刘焉、宗正卿刘虞、太仆卿黄琬等人。这三个人都是现任的九卿,品秩二千石。
  诏书很快下达,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刘虞为幽州牧,黄琬为豫州牧,三个人现有的级别及待遇(品秩)不变,即刻到任。
  这项政治改革措施对其后政局的影响很大。随着州牧制的逐渐推行,加重了地方分权,催生出许多手握重权的实力派人物,东汉末年割据局面的形成虽然不全是刺史改州牧造成的,但也有它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69节:七、英雄趁乱而起(1)
  七、英雄趁乱而起
  灵帝发现,大将军何进的势力以超常的速度继续膨胀,由大将军新推荐的官员名单越拉越长。
  除了前面介绍过的袁绍、伍孚、荀攸、王允、郑泰、何颙等人外,还包括荀爽、陈寔、华歆、孔融、申屠蟠、王谦、卢植、刘表、王匡、鲍信、张邈、刘岱、韩馥、蒯越、陈琳、郑玄、逢纪、边让等等。
  还有许攸这样的政治活跃分子,以及何苗、袁术、曹操、鲍鸿、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等手握兵权的青年将领。
  荀爽、陈寔、华歆、郑玄、边让都是著名的文士,很有影响力。王谦出自山阳郡著名的王氏家族,知道他的人不多,但如果说起他的父亲王畅和儿子王粲,则都大名鼎鼎,这个家族后来还出了一个更牛的年轻人,名字叫王弼。何进久慕王氏家族的大名,把王谦弄来当秘书长(长史)。
  何进还想把关系搞得更近一些,于是向王谦提出结亲请求,别人巴不得的好事,却被王秘书长一口拒绝了,完全不给领导面子。
  卢植已经介绍过,学者兼军事家,在镇压黄巾军的行动中立了功,但为宦官所陷害,后侥幸被赦免,隐居了一段时间,被何进招回重新就业,现在的岗位是尚书。
  刘表字景升,比曹操大十三岁,跟王谦同一个郡但不同县,是高平县人,曾经拜王畅为师,两家的关系很密切,所以到后来王粲要去荆州投奔他。何进把他找来,在大将军府当处长(掾),后来更委以重任,担任北军五营的联合参谋长(北军中候)。
  王匡留下的史料不多,只知道他小的时候跟大名士蔡邕很要好,为人轻财好施,以侠义而闻名。鲍信字允诚,兖州刺史部泰山郡平阳县人,属于当地的豪强。刘岱可能是袁绍的亲戚,跟袁绍的妻子刘氏有关。这几个人都跟张邈差不多,尚侠义,好结交,黑白两道都吃得开。
  韩馥字文节,豫州刺史部颍川郡人,是"袁氏故吏",被袁绍拉来入伙,此时担任御史中丞。
  蒯越字异度,荆州刺史部南郡人,蒯家是荆州数一数二的大族,何进聘任他为处长(掾)。因为与刘表一块共事,彼此有了一定交往,后来刘表到荆州发展,蒯越主动支持老同事,是刘表的铁杆。
  陈琳字孔璋,比曹操小一岁,徐州刺史部广陵郡洪邑县人,是个大笔杆子,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檄赋家,被何进聘为办公室主任兼首席秘书(主簿)。
  逢纪字元图,袁绍的同乡,大概在袁绍在家乡守孝那段时间结识,从此一直跟在袁绍的左右,是袁绍早期的追随者之一,善长出谋划策。
  上面这些人,有的是何进找来装点门面的,如郑玄、陈寔、华歆、申屠蟠、荀爽、边让;有的是实用型人才,如王谦、陈琳、逢纪、许攸、蒯越;有的是何进的后备軍事干部,如王匡、鲍信、刘岱、韩馥、张邈。
第70节:七、英雄趁乱而起(2)
  袁绍替何进张罗这些人可谓不遗余力,他这样做其实不吃亏,表面上看这些人都尽入大将军的囊中,其实他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建起了自己的小王国,这些人里的大多数买何进的帐,也买袁绍的帐,关键时候更买袁绍的帐,不久的将来,何进就会有苦说不出。
  灵帝不必动用秘密情报组织就已然能对外面发生的一切有所察觉,何进明目张胆扩充势力,不仅对反对何家的宦官们产生了威胁,而且让灵帝坐卧不安。
  刚刚担任了上军校尉的蹇硕看出了灵帝的苦恼。别看蹇硕长得五大三粗,关键时刻动动脑子还真有两下子,他给灵帝出了个主意:以西羌战事吃紧为由,调大将军西征。
  这一招够毒也够厉害。因为何进要是服从命令率军西征,那就不是三两个月就能办结的差事,弄不好还有可能一去无还或功败名毁;如果不服从命令,那就是抗旨,跟通电造反差不多。
  诏书正式下达,何进居然没有了主意,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急得团团转。
  袁绍走过来,微微一笑,说此事何难?他给大将军何进也出了一个主意,立刻以四两拨千金的力道轻轻将危机化解。
  袁绍让何进上一道奏章,说谨遵圣谕将立即着手西征的准备,但目前兵力不足,需要到京师周围的州郡募集人马,要有一定时间,一旦人马齐备,即刻出征。
  何进听罢豁然开朗,心中的愁云立即散去大半。他一一照着做了,还像模像样地派王匡、鲍信、张邈、刘岱等人赴泰山、并州、丹阳、陈留等地招募人马。
  袁绍正愁没有机会扩充实力,借着为何进解套,顺便把自己人派到下面去抓队伍,何进再一次被利用。
  这几路人一撒出去就没有了音讯,为了糊弄灵帝,何进派袁绍带了些兵到徐州、兖州一带活动,号称是打黄巾军,其实连黄巾军的面都没有照过,到处闲逛,目的是拖时间。
  王匡等人到达各地动作倒很快,招兵工作也卓有成效,但他们不急于回洛阳报到,一切都听从何进和袁绍的安排。
  听说朝廷要扩军,有些地方开始有组织地参与进来,并州刺史丁原就是个积极分子。还有的直接结伙跑到洛阳来投军,比如刘备等人。
  丁原字建阳,比曹操大十二岁,益州刺史部人,是一员武将,担任过京师卫戍司令(执金吾),后下派到地方担任并州(今山西一带)刺史。他招募了一千多人,派张杨、张辽两个人带着到洛阳报到。
  张杨字稚叔,并州刺史部云中郡人,是一员猛将。张辽字文远,并州刺史部雁门郡人,少年时担任郡吏,因为武力过人,被丁原召为从事。丁原很猛,他手下的人更猛,除了张杨、张辽外,还有一个人叫吕布,担任他的办公室主任(主簿)。
第71节:七、英雄趁乱而起(3)
  刘备这时候也赶到了洛阳。刘备跟着卢老师在冀州打黄巾军,因为有功被任命为中山国安喜县副县长兼县公安局长(安喜尉)。
  县尉这个职务看来挺锻炼人,曹操当过洛阳北部尉,刘备当过安喜尉,孙坚更厉害,连干了三个县(盐渎县、盱眙县、下邳县)的县尉。三国时代三大割据势力的奠基人都是从县尉这个基层岗位上干起来的。
  但刘备没有孙坚的好耐性,县尉干得不太如意,一次中山国相派检查组到县里来检查工作,刘备跑到招待所想向检查组组长(督邮)汇报工作,督邮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拒绝接见,刘备一时怒起,把督邮暴打一顿。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罪名很大,刘备只好带着关羽、张飞两个结拜兄弟弃官跑路。
  刘、关、张三人到处流浪,听说朝廷开始招兵买马,觉得是个机会,就跑到洛阳来了。据王粲写的《英雄记》记载,刘备等人参了军,编在一个叫毌丘毅的人手下,在这个乱哄哄的时候,刘备、关羽、张飞还是不起眼的小角色,在后面的乱局中他们跟着上司立了些功,刘备又先后担任了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低级官职。刘备真正发达起来,是投靠了老同学公孙瓒以后。
  袁绍等人还在外面晃悠,洛阳到处是前来报名参军的人,时局扑朔迷离,瞬息万变。大将军一方和灵帝、蹇硕一方都在加紧谋划,从后宫到朝野上下,到处迷漫着一股杀气。
  谁都知道早动手可以占据主动,但谁也不敢先动手,因为都没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正在这个紧张得让人窒息的时候,帝国发生了大事,让紧张气氛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灵帝刘宏驾崩于洛阳南宫嘉德殿,终年三十四岁。
  刘宏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青年,比曹操小一岁,原是正在走向衰落的一个亭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皇帝。
  灵帝继位以来,看到的全是党人、外戚与宦官们如何恶斗,期间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他因此在党人心中形象极差。但那些基本上是宦官们一手操持的,他只是被作为工具利用。中间他也曾试图励精图志,革除社会及官场弊端,但还未及施展就觉得力不从心。
  从此他变得心灰意冷,耽于享乐,昧于朝政,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居然获得了很高造诣,同时对发明创造情有独钟,指挥钩盾令宋典、掖庭令毕岚等一批发明家,发明了类似于喷泉的"天禄虾蟆"和人工洒水车"翻车渴乌"。另一方面,据说他还兴建了裸游馆等纵欲场,以无休无止地消解心中的苦闷。
  长期的抑郁和不节制的纵欲,使得30多岁的天子身体日渐衰弱,自中平六年初,灵帝便一病不起,他自知来日无多,最让他放心不下仍然是次子刘协。灵帝把蹇硕叫到病榻前,托付他照顾好爱子刘协,蹇硕流泪答应。
  灵帝死了,桓灵时代结束了。
  诸葛亮日后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他曾经常跟先帝刘备一块闲聊,每次聊到桓帝和灵帝时,"莫不痛恨"。诸葛亮认为,后汉之所以倾颓,主要缘于桓帝、灵帝两位当权者"亲小人、远贤臣"。
  桓灵时代确实算不上一个光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宦官当权,奸臣阻道,正义得不到申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变民频起,国家风雨飘摇。
  总之,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恐怖的时代,但它也是一个孕育新时代的时代。
  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象征,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确实不够称职,他们没有带领国家走向振兴,没有使正义得到弘扬,反而一次次亲信小人,压制贤良。他们自己生活奢侈,大起宫殿,安于享乐,为了聚敛财富,他们不仅加重赋税,还推行了卖官制度,使吏治彻底崩坏。
  但是,他们的内心又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被别人操纵,没有亲人,没有真正的亲信,整天生活在没有亲情、没有安全感的皇宫里,时刻提防宦官,提防外戚,党人不理解,人民埋怨。
  在权力的争夺战中,他们只学会了一种本事:平衡术。他们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派之间的势力,借助一派力量打击另一派,没有永恒的同盟,只有不断增加的敌人。
  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他们都是30多岁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现在,这个时代终于结束了!
首页 上一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