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61019102951530

_2 张永恒(现代)
  在20世纪初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经提出三个问题:
  1.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个选手参加奥运会?
  2.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3.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张伯苓提出问题的背景,正是中国处于列强殖民瓜分的年代。积贫积弱,“东亚病夫”是那个时代缠绕在中国人心头的魔咒。
  就在张伯苓提出这个问题二十多年后。1929年,何振梁出生于浙江上虞。当然,何振梁并不是天生就是为奥运会的,但时代的风云际会与人生的机缘巧合使他走上奥运之路。
  他的父亲十几岁便离家去上海当学徒,多年后含辛茹苦地开起了一家小作坊。可是不久后日本人入侵了,战火毁了何父多年苦心经营的小作坊,他忧愤成疾,饮恨早逝。靠着典当、借债,何振梁才勉强保住学籍。逆境催人成长,何振梁在上海中法学校上小学和中学时非常刻苦勤奋,一再跳级。1946年,年仅16岁的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机电系,并因成绩优秀常常受到减免学费的奖励。何振梁还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加入上海人民保安队开展护厂护校运动,迎接上海的解放……
  1950年,团中央来沪物色人选,离毕业还有两个月的何振梁奉命去北京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当法文翻译。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部门开展外事工作都缺少翻译,操一口纯正法语的何振梁常被借到外交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帮忙。
  1955年,国家体委成立,何振梁又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国家体委,参与我国与国际奥委会的交往工作。当时他才24岁。风华正茂的他,从此与体育、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何振梁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讲起话来逻辑性很强,在外交圈内有“金口”之称。“八大”前后,他曾为毛泽东主席当法语翻译。当毛主席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回答说:“我叫何振梁,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主席笑着说:“很好,是要振作神,成为栋梁之才。”
  何振梁的确不负厚望。1979年,时任中国奥委会副秘书长的他,在国际奥委会大会中作了长达40分钟的发言,改变了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最后,国际奥委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名古屋执委决议,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
1981年,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在国际奥委会,何振梁有“圣人振梁”的雅号。因为他举止高雅,风度翩翩,为人正派,处事公正,而且在发言时,常常引用中国富有哲理的典故或诗句,为许多同行所喜欢。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章程规定:当执委有空缺时,任职几年的委员才有资格竞选执委,当副主席一职空缺时,一般是从担任几年的执委中选出,新当选的副主席只能担任第四副主席,直到三年后才升至第一副主席。
  可是何振梁从1981年当选委员起至1989年当选为副主席,8年内顺利地通过“三级跳”,并每次都以全票当选,这在国际奥委会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何氏三级跳”的传奇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何振梁极富个人魅力。当年我国举办第11届亚运会,不但请来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还请来六十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这在一个洲的运动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是义务的,但他却非常认真努力,因而获得了国际奥林匹克奖章,西班牙国王也授予他“十字勋章”。他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二、两次申奥 何振梁掌舵
  2001年7月13日晚,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一楼新闻中心大屏幕上久久定格在一个动人的场面上:何振梁眼含热泪,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当中国台北委员吴经国含着泪水走过来与何振梁拥抱,并说“中国人最高兴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时,何振梁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72岁的何振梁想的便是:“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何振梁在中国两次参加申办奥运会中,两次担任陈述人。他在莫斯科的陈述中,以自己毕生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追求和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期盼而深深地打动了委员。美国女委员、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德弗朗茨在投票结束后说:“很多委员都被何先生的真诚所感动。”
  1993年那次申办时,何振梁也流过泪;但遭受心灵创伤的何振梁没有在公众场合流泪,没有在外国人面前流泪。所有人都记得当年那个令人酸楚的场面: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是悉尼而不是北京时,何振梁抑制住内心的沉痛,微笑着转守身去,第一个走上前与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握手祝贺。
  何振梁的心里在流血,但他没有流泪。当晚,何振梁和夫人梁丽娟从会场返回饭店后,许多朋友打来电话向他们表示慰问。何振梁总是压抑着伤感镇静地交谈。夜深了,又一次响起电话铃声,是他在北京的女儿打来的:“爸爸,我看了电视,您别太难过了,要保重身体,我爱你们。”这时,何振梁的泪水夺眶而出……
  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何振梁是无可替代的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语言能力对北京申奥极其关键。北京市领导贾庆林、刘淇非常尊敬他,聘请他担任北京奥申委顾问,并多次对他说:“要帮我们出主意啊。”何振梁说:“申办奥运是我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我一定会尽全力的。”他称自己是“北京奥申委最年长的志愿者”。
  往事如烟。1997年,萨马兰奇应邀前来观摩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席间他与何振梁“咬”起了耳朵。萨翁说,在他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近二十年间,有两件憾事使他一直耿耿于怀:第一件是奥委会没有将现代奥运会诞生100周年之际的1996年奥运会交给奥运发源地希腊雅典举办,第二件便是没有将世纪之交的2000年奥运会交给北京举办。萨翁还表示,他希望能在自己2001年任满退休之前,亲口宣布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
  萨翁的表态为中国再次申办奥运增强了信心。1998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北京将再次申办奥运会。
  说起北京申奥初期阶段的情况,何振梁似乎还有些后怕,他形容那时的情况是“如履薄冰”。2008年奥运会最初有10个城市申办,为了从中选出5个候选城市,国际奥委会要求10个城市分别在22个问题上作出回答。这22个问题都是有关申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体育硬件建设的,结果北京在“关于奥运村的设想”这一项上获得最高分,在“旅馆的条件”这一项中与巴黎并列第一。而巴黎在5个项目上获得了最高分,多伦多则在4个项目上名列第一,大阪虽然没有一项获得最高分,但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在第二、三位上。结果北京的分数排在这三个城市之后,仅名列第四。
随后,5个候选城市市长进行陈述,北京市市长刘淇用英语作了精彩的陈述;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同时播放的介绍北京情况的多媒体图像却异常模糊。这一情况再次影响了北京的排名,北京依然排列第四。回到北京以后,刘淇立即调查图像模糊的原因,结果才知是我们的技术人员好心办坏事:国际奥委会本来已将他们使用的显示器型号通知了中国方面,但我们的技术人员却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的设备比人家好,用好一些的器材总不会错吧,结果造成双方器材接口不符。
  三、2008奥运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大捷”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紧张的筹办奥运阶段。何振梁更忙了,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为奥运没有停下来休息。
  “体育有体育的梦,中国有中国的梦。中国的梦是中华的腾飞,体育的梦是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只有在中国梦的圆梦过程中才能够实现体育的梦想,而体育反过来又会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不同场合,他经常重复这段话。
  他常常想起100年前张伯苓提出的那三个问题,“当时中国国弱民贫,有人希望体育救国,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的体育梦,”何振梁说,“今天这三个梦想都已实现或即将实现。”他说,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体育梦是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
  多年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和执委的何振梁认为,奥林匹克所提倡的体育思想和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他说,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体育和教育的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进而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所提倡的公平竞争、互相尊重、遵守规则和道德、发扬团队精神的主张,对我们塑造公民社会有很大意义。
  在何振梁看来,体育是全球化最早的一个领域,不论价值观有何分歧,大家都遵守共同的规则,人民群众也喜爱。体育应该并且可以成为各国人民增进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姚明,何振梁笑着说:“美国人可能不知道中国驻美国大使是谁,但是大部分人都知道姚明,姚明在美国的出现,大大改变了美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看法。”
  何振梁算过一笔账:北京奥运会举办16天的时间里,将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多名官员和运动员参加,还有近万名的国际组织官员和数十万名旅游者及赞助商来参观或者是参赛。可以想象,这样最直接、最集中的人民跟人民之间的交流,对于让世界了解中国能产生多么大的积极影响!
  何振梁说,北京奥运会将留下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但他更看重的是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遗产,特别是精神遗产,因为这将长期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北京奥运会对内留下的遗产是大大提高中国民族的自信心;对外留下的遗产是让世界都理解中华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将与世界分享,那么北京奥运会确实将是一届影响深远的奥运会。
  在2006年12月的多哈亚运会比赛期间,我曾经多次近距离接触何振梁先生,他很注意观察、学习、研究多哈经验。 
  对多哈亚运会的组织工作,何老表达自己的看法:“卡塔尔国家不大,人口不多,然而整个亚运会组织得秩序井然,主办方聘请了世界各国有经验的专家作为智囊,并结合了本国的特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多哈亚运会的开幕式,何振梁觉得很好地体现了阿拉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对他们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敬意”。作为一个洲内运动会,多哈亚运会的开幕式取的成功无疑会对北京奥运开幕式主创人员形成压力,但何老认为这“是件好事情,因为这迫使我们追求创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探索符合中华文明特色的最佳的表现形式”。
霍震霆:一个家族的奥运情结
 霍震霆,香港奥委会主席,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的长子。
  从霍英东到霍震霆,再到少年霍启刚,这个华人巨富家族和奥运会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1974年,中国提出要重返国际奥委会,请霍英东帮忙。这次霍英东不仅自己出面,同时也把擅长英文的长子霍震霆带上,凭借其国际足联执委的身份和在国际商界的名望,多次往返于国际奥委会总部以及相关国家之间,在国际奥委会委员中间斡旋。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文化和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在《重返五环》的一书中提到,从1951年准备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这场在国际体育界争取维护中国合法权利的28年斗争中,中国终于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在亚洲,出力最多的是香港朋友霍英东。”
  然而,历史总是给人留下遗憾,霍英东也没能等到2008年8月8日,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刻。2006年10月28日,一代香江大佬、著名华人实业家霍英东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作为继承者,霍震霆与父亲一样,终日为中国的奥运奔忙。他身兼香港奥委会主席,同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
  2005年“两会”期间,我在北京第一次采访霍震霆;2006年年底,在多哈亚运会比赛现场,又与霍先生不期而遇:他全家出动,妻子朱玲,儿子霍启刚。
  一、讲述父亲霍英东
  “父亲虽然不是中国申奥委员会的成员,但却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最得力的幕后活动家。那段时间,他向不少国际奥委会执委游说,鼓励他们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事实上,他还参与了申办奥运的策划工作和推广工作。
  父亲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曾经在香港私邸宴请过萨马兰奇。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父亲充分发挥他的影响力,多次向萨马兰奇进行游说。那时,萨马兰奇正好在瑞典洛桑筹办奥林匹克博物馆,父亲决定出资100万美元,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捐给国际奥委会。”
  除了国际游说和财力支持外,霍英东父子还积极为北京造势。1993年9月16日,霍英东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前往摩洛哥蒙地卡罗,为北京申奥作最后的努力。本来霍英东对北京申奥很乐观,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这次失败对霍英东的打击非常大:“有人甚至担心他会因此自杀”。
  “到了2001年中国第二次申奥,父亲当时虽然年岁已高,无法亲赴莫斯科见证这一伟大时刻,但他依然让担任香港奥委会会长的我代为出力。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胜时,父亲在香港家中马上与身在莫斯科的霍震霆通电话,父子两人十分兴奋,在电话里反复地说:“我们赢了!我们赢了!”巨大的喜悦让他兴奋无比。
  在霍英东看来,北京申奥成功并不仅仅是中国体育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世界对中国进步的认可。霍英东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族团结、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以至民主和法制都在向前发展,北京申奥成功反映出世界对中国成就的肯定,至于北京举办奥运会把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作用更是难以想象的。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重返奥运舞台之后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霍英东当即宣布拿出1亿元港币在亚运村兴建英东游泳馆,当时的英东游泳馆号称亚洲最大的游泳馆,如今它还将在2008年奥运会中使用。此外,为配合亚运会在北京举行,霍英东还在北京兴建一家高级酒店——贵宾楼,以接待亚洲各地前来参观北京亚运会的嘉宾。
  2004年1月24日,一笔高达2亿元港币的捐资,带着霍英东对北京奥运会的热望,通过霍震霆交给北京市市长王岐山。
  二、细说北京2008
  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霍震霆先生充满了太多的希望。比如,他觉得奥运更重要的是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比如,他觉得弘扬奥运精神远比拿金牌重要;比如,他每次到北京来,对一些胡同的拆掉“很痛心”。
  “现在,国家实力强大,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令世界瞩目。我每一次来北京,都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巨大变化,因此,我有信心,北京奥运会将会是一届出色的奥林匹克盛会。”但霍震霆也有担忧,“在筹办奥运会过程中,奥运场馆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计划,它需要长期和整体规划。而且,在加快北京建设的同时,应该注重保持古都风貌。”说到这里,霍先生回头望望窗外:“像最能体现‘老北京’文化的胡同,拆掉就永远没有了。”
“把北京奥运作为一个契机,展示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体育的一部分,也与奥运精神系于一脉,从此意义上说,文化价值远远大于体育竞技本身。”霍震霆说,“正如雅典奥运会留给世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古老城市的独特文化,是承载这种文化的开幕式,而不是它在这届奥运会上所获得的奖牌数量。”
  多哈亚运会期间,我在卡塔尔外交俱乐部见到霍震霆的时候,正是香港自行车运动员黄金宝获得冠军的当晚,霍震霆格外兴奋,话也格外多。
  霍震霆先生深刻感受到大陆同胞把阿宝的金牌看做是自己的胜利。“阿宝夺冠领奖仪式上演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我们共同的胜利。”霍震霆表示说,“多哈亚运会上,中国的奖牌毫无疑问一定是最多的,所以,现在强调奖牌已经没有多么大意义了,要更多地谈体育精神、运动员对社会的承担,这些来得更重要。”霍震霆希望人们能够超越奖牌体育的局限,以更宽广的胸怀看待体育:“北京奥运也是一样,体育硬件设施一定是一流的,中国的金牌也不会少,这样,社会的参与,北京乃至中国留给各国客人的印象就变得更为关键了。最难的是奥运期间世界媒体将全方位聚焦北京,中国人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跟何振梁先生一样,霍震霆先生对多哈亚运会也称赞有加,认为“它艺术地表现了伊斯兰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并且通过银幕,把这一理念传播到亿万个家庭”。他认为开幕式和奖牌一样,已经成为一届大型体育赛事最重要的元素,但他强调,开幕式表现的主题非常重要,“不能单纯追求美仑美奂的视觉效果,要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正如一场电影,让人们在离开影院的时候,要让观众能够回味无穷,而不是相反。中国无比丰富的文明、文化资源,给中国艺术家留下了丰富的表现空间。”
  三、2008 香港“马照跑”
  回归十年,香港与内地的距离越来越近。2008年奥运会,香港作为其中一个比赛城市,“马照跑”,承担了马术比赛。
  香港本身有一百多年的赛马历史,这对香港承办奥运会马术赛事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霍震霆说:“香港独立办奥运会是不可能的,但是北京办奥运会,香港分办一个项目是比较合适的,同时也是很难得的。奥运16天对于香港来说,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可以说我们也是奥运城市了。”
  霍震霆认为,香港举办马术比赛在很多领域对香港影响很大:“一方面我们回归10年了,通过马术在香港举办,加强香港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大家都知道希腊,通过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加强了它的体育水平和整体国力,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机会,特别能激发年轻人对于国家的热爱。香港也是一样的,如果成功协办了这次马术比赛,一定对体育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最重要的是对年轻人的积极作用,与祖国的首都一同举办奥运会,对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很重要。”
  香港协办2008北京奥运会马术赛,将在同一奥运的天空下,香港与北京跨过距离的限制,走得更近。霍震霆说:“一个是最北的城市,一个是最南的城市,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城市共同举办奥运会,大家的距离将会拉得更近。同时,奥运会将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传媒及游客光临,届时他们可以亲身看一看香港回归十年后的新面貌。”
  霍震霆回忆说,香港在2005年确定可以协办2008奥运会,并接过了香港最适合同时也是最擅长的马术赛。霍震霆依然无法忘记当时的情景,香港能在150年的历史上,第一次承办体育领域最高级别的比赛。
  对于马术赛事最终花落香港,霍震霆认为除了香港本身具备的很多独特优势外,更多还是要归功于中国奥委会的大力支持,“让香港成为奥运城市,是对‘一国两制’的最好体现,其实北京也有条件可以办很好的马术比赛,但最终还是把这个机会给了香港。”
  香港回归踏入第10年,体坛吹来了一股强风,多哈亚运会一举夺得“六金、十二银、十铜”的历史佳绩,奖牌由“贫穷”开始富起来;黄金宝勇夺华人从没赢过的世界场地锦标赛男子追逐赛冠军,也印证了香港“风之后”李丽珊十年前在亚特兰大奥运滑浪风帆赛夺下“第一金”时喊出的“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的预言。
  霍震霆1997年当上中国香港奥委会会长,并首次踏足政坛成为立法会议员。他说,记得当年大家都担心香港回归后体育的独立性问题,不过,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及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来港出席回归杯足球赛后,一切都尘埃落定。香港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继续留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的大家庭中,所以他每次经过湾仔海旁金紫荆广场时,都会勾起丝丝回忆,这里标志着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也代表了他个人事业的里程碑。
吴经国:北京奥运的“关键一票”
 吴经国,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和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台北奥委会主席。
  他为何能顶住外界的重重压力,在关键时刻坚定地投了北京的票?
  “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成功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这是他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所贡献的一个里程碑”——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一位自1988年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台湾人这样高度评价。
  他叫“吴经国”,一个很传统、很中国的名字。作为国际奥组委的“老委员”,中国台北奥委会主席、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的他亲历过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的失落,也见证了北京第二次申奥成功。两次申奥过程中,吴经国给北京投了宝贵的“两票”。2001年7月13日,他与国际奥组委委员何振梁激动相拥早已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经典镜头。众所周知,吴经国把赞成票投给北京是顶住了很多“压力”的。这一点,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一、北京的变化
  “你们看到我那本书了吗?我的《奥林匹克中华情》记录了我18年的国际奥委会任职生涯。”在金台艺术馆参加“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评选发布现场,朝阳公园的一处会所,我见到了吴经国先生。一直想采访他,没想到在这里“狭路相逢”。我们之间的谈话,就从他的这本著作开始。正如他的书名一样,吴先生有深厚的“中国”情结。
  那时都灵冬奥会硝烟刚散,吴经国先生就从都灵直飞北京,与前来交流的台北奥委会访问团会合。虽然连日奔波,吴先生依然神采奕奕。多年的国际性工作造就了他风度翩翩的举止,谈吐文雅而不失幽默,温和的目光中透着机智。这就是年近花甲的吴经国先生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国际奥委会唯一的一名建筑专家,他一来到北京就扑到建设中的奥运场馆参观。“我看到鸟巢钢架起来了,还参观了其他场馆的建设,看到建设进展速度这么快,我非常高兴。”吴经国兴奋地说。他认为北京奥运的场馆建设模式将为未来的申奥城市树立一个典范。
  “配套硬件设施就不用说了,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北京的学习能力。奥运会最神妙的功能就是带动城市的发展,不管谁来做,势必要有国际性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每次协调委员会召开后,都觉得北京的进步很快,执行能力很强,尤其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国际型人才,这是很难得的机遇。”现在,北京几乎成了吴经国的另一个家,几乎每月,他都会往返北京。
  吴经国说,国际奥委会希望申奥城市除了办好一个比赛外,也能借此使得城市面貌全面翻新,北京也一样,例如交通建设,地铁、新的机场以及外环道路,种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都在飞速发展。每次到北京,他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吴经国认为,北京奥运会的行销方式也值得国际奥组委学习。比如,奥运会最重要的一部分财政投入就是场馆建设,最关键的并非场馆的建设而是在那16天之后的使用问题。而北京奥运会对于奥运场馆的行销方式很不错,设立了项目法人体系,包括场馆设计权、建造权,包括管理30年的权利,这是以往奥运会行销方式所没有的,也是值得在以后的奥运会行销中学习和推广的。
  二、圣火传递与“政治”无关
  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路线公布以后,中国台北被列入传递城市,接在越南胡志明市之后、再传往香港;对此,中国台湾籍国际奥会委员吴经国表示,圣火传递是很单纯的体育活动,希望大家不要过度联想,如果连奥运序幕都不参加,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对于中国台湾某些政治人物称,奥运圣火离开朝鲜平壤“跳过”台湾,先前往越南胡志明市,再返回中国台北,目的是要“矮化台湾”,吴经国则解释说,这是因为朝鲜和越南都有和中国大陆土地相连,才作此规划。
  吴经国表示,圣火传递是每次奥运活动的序幕,如果中国台湾连序幕活动都不想参加,那是不是要认真的考虑,到底还要不要参加奥运。吴经国说,中国台湾一直想要申办国际综合运动赛事,且一直积极参与国际运动,没有理由也没有道理拒绝圣火来台,希望让体育活动越单纯越好。
  三、手中的那一票
  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虽然失败了,吴经国说,但他是投给北京的。当年在票选结束后,为了给历史留下见证,他特别将选票上所写的“BElJING”字样记录下来,留待日后有一天关心这张选票流向的历史学者能有机会检视这张选票,届时即可依据这张手写的字样“得到证明”。  
 吴经国还记得在出发前,父母亲即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这次投票,你一定要记得你是中国人。”他们并未明说要他支持北京,但他们眼中的期待,吴经国了然于胸。另外,选后一个月,收到何振梁主席的谢函,除对于他的支持表示谢意外,更谢谢他为北京拉了不少票。  
  2001年7月13日,决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时刻终于到来。第一轮投票后,第二轮投票开始,两分钟后结果出炉。 吴经国对坐在两边的委员轻声道:“选举已经结束,北京获胜了。”在他左边的新西兰籍委员威尔逊高度近视,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我答:“相信我,主席很快就要宣布结果。”他屏息以待历史性的一刻到来——北京在第二轮中以56票过半数夺下奥运会主办权。  
  只见萨马兰奇接到信封,撕开封口,拿出纸条念:“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为北京。”全场顿时欢声雷动,北京代表团成员从座位上跳起来,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吴经国也从座位上跳起冲向何振梁,他们情不自禁地相互拥抱,喜极而泣。何拍着吴的背说:“经国,你做了件大好事。”吴答道:“何先生,我们俩共同为中国人做了件大好事。”他俩真情的流露感动了在场许多委员。许多中外媒体冲到他们面前,镁光灯闪个不停。  
  四、平生只有“两个梦想”
  “我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来协助国际奥委会推动所有的有关奥林匹克事务,我人在台湾,祖籍是苏州,是中国人,我必须非常明确地表达我对北京的支持,协助北京来申办2008年奥运会,而且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中去。”
  如今,吴经国先生先后考察了100多个国家,在奥运场馆设计、建设与评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吴经国先生还兼任北京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受国际奥委会之托担任工程建设组的召集人。
  吴经国先生一直致力于两岸的交流,他告诉我,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是全球华人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在北京奥运的筹备过程中,两岸各界有许多方面可以合作,如奥运主赛场的设计招标活动中就有台湾同胞递交的方案,尽管没能中标,但至少有了一次参与的机会,是两岸同胞为奥运携手的一个表现,肯定会对两岸交流有所帮助。他还积极呼吁台湾同胞参与捐建北京奥运游泳馆。
  作为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委员,吴经国先生一直关注北京奥运会歌曲的征集情况。他认为,在奥运体育比赛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奥运文化上还是应该突出主办国的地方特色。“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还是要展现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这也是将中华文明向全球推广的舞台。”吴经国觉得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没有理由创作不出优秀的奥运歌曲,更不可能让哪位国外的歌手演唱北京奥运会歌曲。吴经国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该在开幕式、点火仪式、主题曲等各个环节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奥运会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吴经国还告诉我,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他一生的梦想。此外,他还有第二个梦想,那就是希望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在中国同一块牌子下,台湾运动员和大陆运动员能够手挽手地一起步入会场。他说:“我和何振梁先生相约,我们两个人一起走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他说,这将是他和何振梁先生一起为历史做的一件事情。吴经国先生祖籍苏州,1946年出生于重庆,曾获得台湾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他袒露心迹:“虽然在奥委会的工作常常要面对很大的压力与不解,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1984年,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奥运会上为中国摘取第一枚金牌,2004年“亚洲飞人”刘翔一鸣惊人,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拼搏早已将“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入了太平洋!奥运会是体育明星的最大舞台,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欢笑与泪水……
姚明:王者归来
姚明,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美国NBA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作为中国的“名片”,姚明成为世人瞩目的篮球明星。他现在最大的心愿为何是“2008年再做一次旗手”?
  从一出生就备受关注的巨大婴儿到中国第一个NBA明星,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笔下的姚明成长之路。未出生已被体委预定,姚明的传奇经历,被西方人广泛关注。
  这种非常西方化的纪实性的笔调,对习惯了中国媒体传统报道方式的国内球迷来说,是很不熟悉的,但正是这种陌生感,才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这本书的价值。一切的一切:成长中的痛,训练中的苦,生活中的酸,胜利后的甜,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 [美]布鲁克·拉尔默:《姚明行动》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奥运会,因为刘翔,很多人想看110米跨栏;因为姚明,很多人想看篮球。
  随着2008年奥运会来临,中国体育各个项目都在磨刀霍霍。姚明已经明确表示:“我非常想再做一次(中国代表团)旗手。从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开始,旗手一直出自我们中国男篮。”
  也许在休斯敦参加NBA常规赛时,繁忙的、紧张的赛事令姚明还没有真正投身到为北京奥运会做准备的过程中。但是回到祖国之后,在积极养伤以及到日本征战世锦赛的同时,姚明已经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备战2008的行列里。2006年7月21日,作为2007年上海特奥会形象大使,他还出席了特奥会公益宣传片发布活动。面对3名特奥会选手,姚明拿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三份礼物。他把一双运动鞋递给一名选手,微笑着说:“希望你穿上它能跑得更快。”
  一、中国“名片”
  还是2006年在上海采访特奥会时,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邱伟昌对我说:“作为上海人的骄傲,姚明和刘翔在体育上取得辉煌的同时,还有着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儒雅、宽厚。
  不少美国人曾认为中国人是古板的、落后的,可是2.26米的姚明和他的打球方式给美国人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他谦逊而彬彬有礼的举止,让美国人耳目一新。前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曾给姚明取了个别号——中美外交的民间大使。
  毫无疑问,姚明在NBA的几年间,在美国人心目中树立了中国人的新形象,姚明也因此成了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名片”。这张“名片”有时相当管用。在姚明加盟之前,休斯敦火箭队主场里没有任何与中文有关的内容。姚明来了以后,门卫只要看到亚裔人,立即会用中文问候“你好”。而每逢中国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原本只在华人社区活跃的一些歌舞团也会被请到丰田中心去献艺。可以说,姚明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中华文化的底蕴,改变了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同时也让美国人最喜爱的篮球运动打上了中国印记。
  每逢休斯敦火箭队主场比赛,全场上万人的呐喊声会让人热血沸腾。当地观众只要看到中国人,都会伸出大拇指,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姚明”、“谢谢”等来表达他们对姚明的热爱。
  而姚明前往NBA,也让美国的篮球赛有了更多的观众。
  据说现在,姚明已被美国人视为最可亲的运动员之一,他的良好形象也影响了很多华人。他们教育孩子要“努力成为像姚明那样的人”。因为姚明,很多华裔孩子学中文有动力、有激情了,甚至一些美国人也因此开始学习中文。有姚明打球的赛季,姚明球迷俱乐部能帮火箭队多卖两万多张票,仅是休斯敦的华人贡献给火箭的财富就高达100多万美元。
  二、高度决定影响力
  什么是姚明的高度?其2米26的身高,是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身高再高,终有其极。姚明的高度,更体现在“姚品牌”的高度上。
  出色、谦虚、幽默、真诚、健康,这些词汇人们并不陌生。但当这些词汇统一到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也就获得了品牌效应。姚明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在个人与团队、公益与商业、有形与无形间,游刃有余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精彩的亮相。而出色、谦虚、幽默、真诚、健康的个人品格,也逐渐成为“姚品牌”的核心。
  假如没有加盟NBA,姚明不会成为今日之姚明;假如不是来自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中国,姚明不会拥有今日在NBA之地位;假如姚明仅仅会打篮球,赛场之外的姚明也不会有今日影响深远的巨大号召力。
  时势造英雄。机遇选择了姚明,NBA选择了姚明,姚明全方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中美文化间又多了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这是中国篮球的贡献,这是中国体育的贡献,这又何尝不是姚明带给中美两国、带给世界的贡献。
 从CBA来到NBA,积极适应、出色发挥,姚明成功融入;从NBA偶尔回到国内,没有盛气凌人、没有疏离隔阂,姚明依旧是中国篮球队普通一分子。这是姚明善于交流的艺术,也是其本色做人的艺术。伟大,有时就这样寓于平凡之中。
  其实,无论姚明,还是“姚之队”,都非常清楚一个事实:没有中华文化这个深厚的根基,没有中西文化的交流,姚明的高度,“姚品牌”的高度,便无从谈起。所以,在雅典奥运会上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会被姚明视作莫大的光荣;所以,尽一切可能为国家效力,始终是姚明心头最重的一块砝码。这是姚明的赤诚,更是姚明的智慧。所以才有了他真诚的一句话:“2008年,我想再做一次旗手。”
  球场之外,姚明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杂志封面上,他在电视上为VISA信用卡、苹果电脑及运动饮料代言。SARS期间他曾联手家乡电视台开办跨国间电视筹款节目,并为艾滋病防治及其他善事出力。他还在休斯敦开了一家中餐厅。
  美联社记者特里曾就“姚明现象及其影响”这个话题做过特别报道:“姚明使更多的美国人关注中国。就像日本的游戏和漫画在美国有很大市场,很多年轻人会觉得说点日语很酷一样,现在,姚明也让大家觉得说汉语很酷。”他说,有很多美国体育记者,包括那些TNT、ESPN的大牌,为了能够更好地采访姚明,也都在学汉语,“他们希望在采访姚明时第一句是用汉语说的,‘你好,姚!’”
  三、未来
  火箭老板亚历山大甚至说姚明的影响力会超过乔丹和老虎伍兹,“姚明将成为体育史上最伟大的明星。从世界的角度来说,姚明的影响会超过迈克尔。因为他的背后有那么多的中国人,有那么多的亚洲人。”或许这个说法有着美国式的幽默与夸张,但毫无疑问,姚明会成为体育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姚明在上海简易楼的房间中长大,如今成了NBA明星,仍保持着许多当年的品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文章说:这位身高7英尺6英寸的中国人,天赋过人且性格随和,有集体利益第一的态度和蓝领工人的斗争精神,还能身处众多目中无人、行为不端的超级明星中出污泥而不染。
  对于2008年奥运会,姚明认为中国男篮要进入前八难度非常大,他说雅典奥运会杀入八强是全队努力的结果,不过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如果想走得更远,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赛场上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比如,我哪儿知道我一年里动了四次手术?”姚明已经参加过两次奥运会,在他的记忆中,“雅典奥运会打赢塞黑那一场,恐怕是这一辈子到现在为止最激动人心的一场”。那场比赛使中国男篮击败塞黑挺进八强,赛后,姚明紧紧地抱住主帅哈里斯放声大笑。
  姚明评价现在的国家队时说过,他和队友打球的技术、风格不一样,队友们节奏也比较慢一些,而且在一些小球的处理上与世界强队有很大差距。尽管如此,姚明仍表示:“我希望能在2008年代表中国男篮在奥运会上有所突破。”姚明说:“运动员参加一次奥运会不容易,能在家乡参加一次奥运会,那更不容易。我们在奥运会上的最好名次是第八名,希望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有所突破。”
  不过与雅典奥运不同的是,2008年的姚明将会更成熟,他的身边还站着打过两届奥运会的王治郅。
刘翔:不一样的2008
刘翔,2004年110米栏奥运冠军,为中国赢得了男子田径第一块奥运金牌。
  2004年雅典,他一飞冲天;2008年,在自家门口,这个“亚洲飞人”能否飞得更远?
  在谈到刘翔时,一位资深媒体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第一,刘翔所从事的项目是中国人最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田径项目,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男子和女子跨栏上就都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换言之,刘翔的成绩不是“无本之木”;第二,孙海平教练创造性的执教思路是如何使刘翔达到了高水平?第三,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机会有多大?
  一、明星冠军
  中国田径历来缺少明星,更缺少世界级明星。刘翔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刘翔的鹤立鸡群、声誉日隆,反衬的恰恰是中国田径积贫积弱的苍白和中国体育整体发展的不均衡。中国体育界已经意识到,一个刘翔是远远不够的,长远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刘翔带动更多的田径选手乃至其他项目的选手进步。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一飞冲天,在110米跨栏获得世界冠军。从此,他成了中国体育界最耀眼的新星。
  2006年12月12日晚,多哈亚运会田径比赛最后一天的争夺在哈里发国际体育场继续进行。我在这场运动会的现场再次见到刘翔。第一次见到刘翔是在2005年春天,人民大会堂,一次世界著名运动员的颁奖晚会上。
  因为有刘翔,亚洲人民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比赛现场被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围得水泄不通。今晚第一项跑道上的比赛就是最为引人瞩目的男子110米栏决赛。最终,刘翔不负众望,以13秒15打破了4年前在釜山创造的亚运会纪录并获得冠军,队友史冬鹏以13秒28紧随其后,这个成绩也创造了他个人的最好成绩,第三名被日本选手获得。
  哈里发体育场唯一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世界冠军中国飞人刘翔无疑是多哈亚运会田径赛场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为亚洲人在相对落后的田径项目上争得无限荣誉的刘翔也无愧于这样的关注。
  预赛中,以13秒74的成绩轻松进入决赛的刘翔今晚最大的对手便是他的战友史冬鹏,史冬鹏的预赛成绩13秒71甚至比刘翔还要出色,而且他赛前还放话说不会让刘翔赢得太轻松。但毕竟实力还是硬道理,显然刘翔今晚的最大对手只有自己,人们所关心的是他将以怎样的成绩获得这枚意料之中的金牌。
  决赛中,刘翔排在第三道,史冬鹏在第六道,韩国选手朴泰荣和日本选手内藤真一则分在第四、五道。一声枪响,刘翔和史冬鹏就冲在了最前面。前三个栏,刘翔就已经完全确立了领先地位。后程一向是刘翔的优势,他三步的栏间节奏保持得非常好,逐渐与其他6位选手拉开距离,只有史冬鹏紧追不舍。最终,刘翔以13秒15第一个撞线,史冬鹏排在第二位。
  绕场庆祝结束后,刘翔被现场的记者团团围住。他始终拉着史冬鹏,两人在国旗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但是记者显然对刘翔更感兴趣,史冬鹏很配合地提前离开了,而刘翔一直身披国旗。一个人的表演,又开始了。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刘翔既要保持在成绩稳定的基础上继续登攀,更要从容应对蜂拥而来的追捧当好明星。这是今日刘翔无法选择的生存现实。但美好的愿望代替不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任何一名优秀运动员,包括刘翔在内,肯定会有竞技生涯的波峰波谷,冀望永远停留在竞技高峰,不仅不现实,没准迟早还会摔跟头。刘翔最想要的,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
  二、期待北京
  无论参加什么级别的赛事,无论对手实力如何,刘翔总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一场一场去拼”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而不给自己定目标也成了刘翔与众不同的风格。“我出去比赛从来没有目标,因为没有意义。对手要一个一个往下拼,你的实力和状态到那个地步了,冠军自然是你的。”刘翔如是说。不过不定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信心,用刘翔自己的话说:参加比赛嘛,肯定有信心,没信心我就不去了!
  现在的刘翔,已经不太愿意提起雅典奥运会那个经典时刻了“人不能总想着过去嘛,要好好准备以后的比赛。不过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当时的场景,还是会很激动的。”
  当今国际田坛,能在男子110米栏项目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屈指可数,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和曾世界排名第一的阿诺德都是廉颇老矣,虽然经验丰富,不过两年后能否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状态还是个未知数。所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对刘翔构成最大威胁的当数和他同样年轻气盛的杜库里。而刘翔也很期待与这位法国名将的交锋。
“杜库里很强,而且他的状态保持得很好。不过奥运会谁拿冠军还得看训练情况,我不怕他。”刘翔肯定地说。
  在国内,刘翔就鲜有对手了,除了河北选手史东鹏,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对于这个多次和自己并肩战斗过的队友兼对手,刘翔是这样评价的:“他是个很有实力的选手,应该算是亚洲的二号吧,不过和我还有一定差距,希望他2008年能进入八强吧!”
  谈到对2008年的展望,刘翔满怀憧憬地说:“希望自己能有好的表现,毕竟是在家门口参加奥运会,压力还是有的。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在哪都是比赛,还是那句话——一场一场地拼吧!”刘翔说出了一个2008年的心愿:“希望到时候大家都来看我的比赛吧!”其实即使刘翔不说,奥运会110米栏比赛当天也不会有空闲座位的。
  三、刘翔“星路”历程
  一、2002年7月2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田联大奖赛上,初出茅庐的刘翔在比赛中跑出了13秒12的佳绩,虽然他最终仅仅获得了本次比赛的第二名,但这一成绩已经打破了沉睡24年的世界青年田径纪录,同时也打破了亚洲纪录,从此以后,洛桑成为了刘翔的福地,在今后的比赛中数次见证了中国飞人所创造的辉煌。
  二、在2002年举行的釜山亚运会中,刘翔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3秒27的成绩,一举夺得冠军,并打破了亚运会纪录。
  三、2003年3月16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第9届国际室内田径锦标赛中,刘翔在男子60米栏比赛中获得第三名,不过7秒52的成绩打破了亚洲室内纪录,刘翔也成为了参加本次比赛唯一获得奖牌的亚洲选手,实现中国男选手在该项赛事18年来奖牌“零”的突破。
  四、2004年3月6日,2004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刘翔分别以7秒46和7秒43两次打破男子60米栏的亚洲室内纪录并夺得亚军,再次书写了中国田径历史。
  五、2004年5月8日,在大阪举行的田径大奖赛上。刘翔面对2003年巴黎世锦赛冠军——美国名将阿伦-约翰逊,结果他在比赛中跑出了13秒06的个人最好成绩,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并顺利取得冠军。
  六、一次未破纪录的纪录——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决赛。第四道的起跑非常有力,从第一栏就一直领先,最后全力冲刺,第一个冲过终点,12秒91!这个成绩追平了1993年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也刷新了阿兰-约翰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纪录!刘翔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
  七、2006年9月9日,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2006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总决赛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2秒9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赛会纪录。
  八、2006年7月11日,洛桑超级大奖赛。刘翔被分在第二道,发令枪响后,刘翔起步顺利,在途中跑和冲刺更是发挥出色,最终以12秒88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一举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的该项目世界纪录,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男子110米栏的第一人!
  九、2006年12月多哈亚运会上,刘翔在没有对手制造动力的情况下依然跑出了13秒15的佳绩,轻松摘下冠军的同时也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亚运会纪录,中国飞人的极限到底能到何种地步,让我们在以后的比赛中尽情地期待。
  十、北京2008年奥运会,田径赛场?
张艺谋:给13亿人看,还是给50亿人看?
张艺谋,中国当今最负盛名的导演,曾导演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不是他,还能是谁?他烹制的饕餮盛宴,能否吸引50亿人的眼球?
  电影被张艺谋视为生命,但为了奥运会,张艺谋甚至愿意放弃他钟爱的电影。面对记者他曾公开表示,希自己能够成为奥运会、闭幕式导演的首选,如果自己有幸获得这份殊荣的话,那他肯定要拿出“3年到4年的时间”来认真筹备,争取打造出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这样一个精品。为此,他可能会“放弃几部电影甚至放弃一切”,但他在所不惜,因为在他看来,奥运会开、闭幕式是一个国家的“脸面”,为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即便个人作出一定牺牲,也是值得的。
  最终,张艺谋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不是他,还能是谁?”对于总导演人选,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组成人员几乎众口一词。在他们看来,张艺谋是“给50亿人上中国菜”的最合适人选,而且上的是“外国人概念里的中国菜”。
  2006年4月16日,北京奥组委宣布了由导演组、技术组、顾问组构成的奥运会开、闭幕式主创人员名单,排在第一位的名字最引人注目,总导演——张艺谋。
  这是一个没有多少悬念的结果。事实上,自从他1999年受当时的奥申委之邀拍摄申奥宣传片开始,张艺谋执导了每一次奥运会相关的大型活动,可以构成一套“奥运系列片”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盏大红宫灯在台上慢慢升起,在富有中国民族传统韵味的《茉莉花》乐曲中,一个小姑娘用稚嫩的声音向全世界发出邀请:“Welcome to Beijing!”张艺谋执导的“中国8分钟”获得众多好评。那么他将如何在这北京奥运开幕式盛典上演绎一个人文传统深厚的中国、演绎一个活力四射的北京?这个问题,没法不令世人关注。
  张艺谋说,执导奥运会开、闭幕式压力很大。因为奥运会开、闭幕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的盛大文化庆典,同时也是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非常重大。
  事实上,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对办好奥运会开、闭幕式显得格外重要。张艺谋说:“奥运会开、闭幕式是一项规模庞大的工程,绝非依靠一两个人的力量能独立完成的,必须发挥集体智慧。”因此,他将集中全体创作团队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有意思的是,虽然张艺谋的职务叫总导演,但是,这个“总”并不是“最后说了算”的意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统筹”,“我这次不考虑自己的个人风格、特点,以大局为重。”
  为了确保奥运会开、闭幕式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精品,并能够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北京奥组委确定了一个中西结合的强大创作团队。除邀请张艺谋出任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和国家歌舞团副团长、艺术总监陈维亚将担任副总导演。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以及曾经执导过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的澳大利亚著名大型活动制作人里克·伯奇等将作为艺术顾问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工作出谋划策。 2007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刚刚结束了创意阶段,就要入场排练,我跟好几个创作人员联系,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避开一切关于2008年开幕式的话题——在2008年8月8日之前,要绝对保密。
  开、闭幕式创意方案于2005年7月开始面向全球招标,收到了409件作品,奥组委从中选出13个方案,再选出5个方案,将其中主力重组为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主创人员。北京北奥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有限公司总经理路健康所在的团队进入了5强,路健康也成为开、闭幕式的制作总监。尽管北奥公司参与了国内近十几年很多重要的大型庆典的策划,但与奥运会是无法比拟的,因此,路健康也全力投入了创作中。
  因为朋友介绍,我在2006年4月20日——开、闭幕式主创人员宣布还不到一周的时间专访了路健康,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我试图解读张艺谋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创作思想。
  一、挖空心思就是要创新
  “国内的观众早已熟悉团体操式的大型活动的开幕式,利用人海优势制造气势,但是可以发现,目前国际上对这种形式采用的并不多,许多人甚至认为,这样的形式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时尚潮流了,这一点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是否会考虑创新?
路健康:“你的问题应该是总导演回答的问题,但我也可以从制作的角度谈谈我的见解。我参与过北京亚运会和去年南京的十运会以及东亚运动会,还有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策划工作。拿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来说吧,开幕式的经典之作——“黄河水”从“天”而落时,场地中间由黄色气球组成的黄河水也汹涌澎湃,一会儿又似巨龙摆尾,最后,几十条巨龙缓缓升天而去。古乐声中,雄壮的兵马俑、轻盈的飞天、四大发明等勾勒出秦汉古韵、唐宋遗风,让人恍若置身几千年前。悉尼奥运会的导演彼特和瑞克对这个开幕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如果奥运会开幕式采用这个方案,应该是“开幕式的金牌”。这种整齐、一致带来的震撼力是西方人所喜爱的。而我们国内的观众可能习以为常,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创新是我们这个团队挖空心思要做的事情。我们也会考虑通过公众调查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意见。”
  二、给13亿人看,也给50亿人看
  记者:“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外观众在审美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同,那么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设计上,会更多地考虑中国观众的感受还是外国观众的喜好,也就是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究竟是给13亿人看,还是给50亿人看?
  路健康:“我觉得不应该偏废任何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在13亿人和50亿人的审美取向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比如目前国内的观众可能比较喜欢观看更多高科技元素的东西,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新奇。但是西方观众可能更欣赏我们传统文化中那种团体力量带来的气势磅礴的东西,他们追求那种脸孔发烧、血压升高的感觉,期待能更多地参与到开幕式的活动中去。在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导演就特意增加了一些高科技的元素,比如用镭射在夜空中表现出人类“DNA”的认识阶段,通过21世纪的技术将古希腊的优美神话故事生动地展现到观众面前,中国观众对此大加赞美,但美国的观众对此却反映平平,因为他们早就熟悉了这些手段的运用。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不能让13亿中国观众失望,更不能给50亿世界观众留下遗憾。”
  三、每届开幕式都有亮点
  您能给我们谈谈自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到现在,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中,哪一届给您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路健康:应该说,每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都有它的亮点。没有3到5个亮点,就不足以支撑起一台成功的开幕式。我亲历过巴塞罗那奥运会、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和都灵冬奥会的开幕式,它们都因不同的特点给世人留下了印象。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残奥会银牌得主雷波洛从轮椅上站起来,用火种点燃箭头,并准确地射中70米远、21米高的圣火台,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当时的场地上出现了一片蓝色的水,观众坐在场中,仿佛置身于爱琴海边,不知道是导演特意安排还是巧合,当时海天一色的景象,带给我极大的心灵震撼。
  四、导演团队已进入状态
  记者:“目前选出来的创作团队可以说是大牌云集,都是有国际影响的重量级人物,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相互之间差异相当大,你们之间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如何合作?”
  路健康:“在北京奥组委开始对开幕式的设计进行全球竞标之后,共有13个团队参与了竞争。最后有5个团队脱颖而出,我和陈维亚、瑞克是其中的一个团队。现在的组合就是从这5个团队中抽调人员组成的。虽然张艺谋、陈维亚、张继刚这些导演之间创作风格不同,但他们以前大都有过合作,对彼此的创作风格比较熟悉,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任何个人的风格都可以放弃,这一点张艺谋已经明确作了表态。
  “2006年4月19日上午,奥组委召集我们开会,介绍奥运场馆建设进度,要求我们的速度和体育场的建设速度齐头并进。我们这个团队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就进入了工作状态,每天晚上,大家几乎都要碰面,把创意拿出来讨论,一般是晚上八点半集合,有时干到凌晨两三点钟。大家都很努力,最累的是张艺谋导演,天天两头跑,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摄制现场出来主持讨论。目前,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间只有八百多天了,我们都感到压力很大。”
  五、四大活动的全面挑战
  记者:“北京奥运开幕式对你们来说,难度和挑战在哪里?”
路健康:“难度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吧。首先就是中国人对这次奥运会的期望值很高,这是中国首次承办奥运会,因而全国人民对此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我们这个团队也是以竞标的方式选出来的,要对得起全国观众的信任,这在无形之中给我们增添了不小的压力;其次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标准和水准很高。以前我们也策划过大型的活动,但大部分都是国家级或者地区级的活动,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它的策划涉及的方面以及标准要大大高于以往的活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光演员就有三四万人,服装道具上百万件,在很短的时间里四场大活动要组织。再次是灯光、音响、舞美、烟花等各个方面的设计、调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而且不能出任何差错,这对我们来讲都是极大的挑战。最后就是观众评估标准的多元化,所谓众口难调,要讨好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文化背景的观众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如何尽量让更多的观众满意,是我们策划中所关注的重点。”
  六、期待张艺谋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一个正在腾飞的巨龙,一个历经忧患的民族,一个把奥运梦变成现实的发展中国家,它在2008年8月8日夜晚将要展示给全世界的是什么呢?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历届冬奥会、夏奥会的举办城市无不挖空心思在开幕式上做足了文章,因为“开幕式吸引了眼球,就等于奥运会成功了一半”。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开幕式上高科技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天上、地下、水中,只要你能想到的,包括你想不到却让你瞠目结舌的,开幕式的导演们都会为你展现出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