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莎士比亚

_2 佚名(现代)
拉山德  唉!我在书上读到的,在传说或历史中听到的,真正的爱情所走的道路永远是崎岖多阻;不是因为血统的差异——
赫米娅  不幸啊,尊贵的要向微贱者屈节臣服!
拉山德  便是因为年龄上的悬殊——
赫米娅  可憎啊,年老的要与年轻的发生关系!莎士比亚传               69
拉山德  或者因为信从了亲友们的选择——
赫米娅  倒霉啊,选择爱人要依赖他人的眼光!
总之,没有自由恋爱发生发展的余地,多少真挚的爱情遭到戕害,多少青年男女葬送了青春生命。那么莎士比亚到底赞成怎么样的恋爱和婚姻呢?从上引对话中可以见出大概:真诚,热烈,男女双方要两情相悦,而且最好年龄相仿,门第相当,爱要专一,不能见异思迁,喜新厌旧。
这个剧作的主旋律是欢快的。莎士比亚相信自由恋爱合乎人性,必能战胜顽固保守的封建势力和愚昧残酷的法律。所以经他安排,剧中赫米娅的父亲伊吉斯就经历了开始气势汹汹后来势孤力单的变化过程。公爵开始支持他,后来逐渐倾向于年青人,因为他本人也在恋爱,而且准备结婚,心情很是高兴。所以他对赫米娅没有太严厉,给她四天的宽限期让她作选择。森林中仙王和帕克乱点鸳鸯谱,使真正的爱情各就各位后,拉山德向公爵承认他和赫米娅来森林中是为了逃跑。伊吉斯一再请求要公爵严加惩办。好心的公爵却对他说 :“你的意志只好屈服一下了 。”宣布他们的恋爱是正当的,同意他们缔结合法的婚姻。这是爱情和青春的胜利,这是人性的胜利。全剧自始至终充满了人间的气息。莎士比亚不赞成禁欲生活,在剧中莎士比亚传               70他借人物之口指出,修道院的修女生活违反人性,孤独凄凉好比花儿“孤独地自开自谢,奄然朽腐”。 而结婚的生活会给人带来欢乐和幸福 ,“结婚的女子有如被采下炼制过的玫瑰,香气留存不散”。
莎士比亚是怎样描写女性的呢?他在这方面堪称大师,创造了很多优美可爱的女性形象。德国诗人海涅曾写有一本书《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 》,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描写称赞备至。《仲夏夜之梦》这样杰出的作品里绝对不能没有迷人的女性的。女主人公赫米娅,身材娇小,皮肤浅黑,口齿伶俐,性格直爽泼辣。这从戏一开始她与父亲争吵,对簿公堂时就表露无遗了。当受到世俗的指责和法律的威吓时,她大胆地置自己的名誉受损害于不顾,公开为情人辩护,使公爵也不得不承认拉山德是个好青年。她直言不讳 :“我不愿意把我的贞操奉献给我心里并不敬服的人 。”她的思想已经从封建的束缚中挣扎出来。当爱情受到挫折时,她表现誓心不二的坚强 :“既然真心的恋人们永远要受折磨似乎已是一条命运的定律,那么让我们练习着忍耐吧;因为这种折磨,正如忆念、幻梦、叹息、希望和哭泣一样,都是可怜的爱情缺不了的随从者 。”她准备好了迎受打击,决心坚持到底。赫米娅虽是莎士比亚笔下一个合乎理想的女性,但他不可能把她写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偶像。他对人性有透莎士比亚传               71彻的了解,知道一个人的优点往往就是他的缺点,如果放在不同场合或者运用不当的话。赫米娅的直爽乃至倔强对待专横的父亲和严酷的法律是不错的,但如果动不动就发脾气,缺乏耐心,怨天尤人就不妥了。例如她在树林中一觉醒来,看见躺在身边的不是拉山德而是德米特律斯,就大发雷霆,怀疑德米特律斯杀死了自己的情人;拉山德被误滴仙药后颂扬海丽娜是绝色美人而斥骂赫米娅是“黑鬼”和“贱货”时,她更不能自持,以为海丽娜夺走了自己的心上人,痛骂后者是“爱情的盗贼”。 这虽然因为仙药在作怪,但也看出人性中的弱点。这样写不会损害这位小姐的美,反而使她具有鲜明的真实性,这出戏就是要宣扬世俗生活的快乐。
人的美是多种多样的。剧中的海丽娜与赫米娅,形成鲜明的对照。海丽娜身材高大却很文静,性格柔弱无主见。她忠实于友谊和爱情。即便德米特律斯表示决不爱她,斥责她,把她抛弃在黑暗的森林中,她也是一往情深,委曲求全,不怨不怒,一副可怜样儿,祈望情人回心转意。当赫米娅不了解情况,痛斥她是骗子,是爱情的窃贼时,她也头脑很冷静,不是立即反击,而是求大家不这么取笑她,因为她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子”。 她因为这种忠贞、弱顺的性格,最终也获得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有其莎士比亚传               72存在的价值。海丽娜和赫米娅一个委婉,一个泼辣;一个沉静;一个急躁。各有各的美,交相辉映,使该剧生色不少。
即使是戏里的仙界生活也很有人情味,仙王和仙后过着悠闲的日子,也许是闲得无聊,二人为了争夺一个侍童任性使气,闹得天昏地暗,四季反常。他们跟人类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爱情,也有与之相伴的妒忌。当然他们也仁慈、善良、有同情心,很愿意帮助那些有困难的青年男女。这个本来无法解决的恋情纠葛,多亏了仙王安排,才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莎士比亚在创作该剧时心情一定十分高兴,再加上要适应喜庆的要求,所以在剧中尽情地安排玩闹有趣的场面。帕克是个淘气鬼,爱凑热闹,喜欢恶作剧,心肠却是好的,总要玉成别人的好事。总之,是喜欢把事情搞得有趣、热闹。剧中他因执行任务时疏忽,造成混乱局面,他觉得可乐,兀自拍手叫道 :“两男合爱一女,这把戏真真有趣;最妙是颠颠倒倒,看起来叫人发笑。”当他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弄成尴尬局面时,连忙设巧计使情人们合好如初,并且各就各位。他仍是好心的罗宾,不是恣情任性的捣蛋鬼。
虽然这一切都发生在仙境和梦境中,但剧中人物的性格是符合生活真实的。多边的爱恋关系的形成,正是因为青年男女的性格的不稳定。莎士比亚使用的莎士比亚传               73解决矛盾的办法,是用仙药,这与仙境的氛围适合,但在现实生活中颇有些神秘。爱情正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它的产生和变化发展,有时候那么缓慢,有时却十分迅疾,不可思议。所以莎士比亚处理这个爱情故事,就把它放在梦境中,有了这个迷人的外衣,又有仙人精灵的协助,一切的变化就变得自然而优雅。在梦境中,莎士比亚的诗才也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第五幕第一场公爵的一段话,可以看作诗人莎士比亚的自供状,他知道自己这枝笔的力量:
情人们和疯子们都富于纷乱的思想和成形的幻觉,他们所理会到的永远不是冷静的理智所能充分了解。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幻想的产儿:疯子眼中所见的鬼,多过于广大的地狱所能容纳;情人,同样是那么疯狂,能从埃及人的黑脸上看见海伦的美貌;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
莎士比亚本人也在这森林中,在这仲夏夜的梦中漫游,他既迷狂又清醒。迷狂,他和其中的人物一起为爱而欢唱叹息;清醒,他以充沛的才情导演了这出莎士比亚传               74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
莎士比亚传               75
《威尼斯商人》——一点儿阴影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成功的喜剧作品,至今活跃在戏剧舞台上,但它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论,这主要在其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该剧不象这一时期的其他喜剧作品一样充满欢快的情绪,而是注入深刻的思绪,触及了一些社会问题。此前大多数剧作都以恋爱婚姻为关注的焦点,主人公多是恋爱中的青年人,追求着幸福和个性解放。《威尼斯商人 》中虽然也有爱情婚姻这条线索,但它的特色在于另外一条线索,它实际上是全剧的中心,即两教派之间的冲突以及两种经营方式之间的冲突:商业资本与放高利贷。
该剧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很吸引人。内中有两个故事,一个是贝尔蒙特的富家千金鲍西娅选女婿。她父亲临终时留下遗言,要她用3个匣子盛着不同的东西,摆在众多求婚者面前,谁猜中谁就能获得她的爱。但鲍西娅已经爱上了威尼斯商人巴萨尼奥。父亲决定的这种方式先就使我们这位性格温柔、落落大方、机智果断的女主人公不愉快。但遗嘱是不能违背的。她运用聪明才智,巧妙地回绝了很多求婚者,其中有亲王、有贵族,她都看不上。幸好巴萨尼奥作了正确莎士比亚传               76的选择,这件事算是圆满结束,否则这将是一出爱情悲剧。就在他们要成婚时,鲍西娅知道了巴萨尼奥的好友安东尼奥被一位放高利贷者告发,有生命危险,而其起因正是为资助未婚夫来求婚负债,无力偿还。他们立即到威尼斯,投入有关债务的法律诉讼中。这就是全剧的另一个也是中心情节,所谓“一磅肉”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欧洲流传已久。简单地说就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事先订好契约,如到期不还本利,从债务人身上割下一磅肉来作为惩罚。这听起来太离奇了,理由很简单,正如剧中的债权人夏洛克在订约时装出一副真诚和友善所说的话 :“请您告诉我,要是他到期不还,我照着约上规定的条款向他执行处罚了,那时我又有什么好处?从人身上割下来的一磅肉,这价值可比得上一磅羊肉、牛肉或山羊肉吗?我为了要博得他的好感,所以才向他卖这一个交情,要是他愿意接受我的条件,那很好;否则就算了。千万请你们不要误会了我这一番诚意 。”听了这番话,谁能不相信他呢?借钱的安东尼奥就这样上了圈套,称夏洛克是“善良的犹太人”。
契约是无情的。那么夏洛克为什么要使这样的毒计呢?在古老的传说中,这个角色是个复仇者。莎士比亚在这里仍然把他写成一个复仇心很重的人,他作为犹太人要报复基督徒对他的迫害。但莎士比亚着重莎士比亚传               77强调了他的更深一层的动机,即爱财如命,夏洛克是世界文学中著名的悭吝人形象,贪婪、吝啬、奸诈、狠毒都达到了极点。在家里,他聚财的手段很多,较突出的是让仆人挨饿,所以他的仆人朗西洛特瘦得皮包骨头,只好离开他家。他爱金钱胜于一切,包括他的女儿。他把女儿整日关在家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他命令女儿“把我这屋子的耳朵都封起来——我说的是那些窗子;别让那些无聊的胡闹的声音钻进的我的清静的府第”。 这样下去,终于使女儿觉得在家象在地狱里一般,与基督徒罗兰佐私奔,使他落得个人财两空。他的哲学是,有钱就得生利,而且得像“母羊生小羊”一般快。所以他要放高利贷,利滚利,使许多人破产,他漠不关心,我行我素。
但当安东尼奥的好友从贝尔蒙特妻子那里带了钱来,答应以3倍甚至10倍于原来300元的数目还他以救朋友的命时,夏洛克却拒绝接受。本来,他是贪婪的,这是因为他不满足吗?其实这正是他更贪婪的表现。他之想杀死安东尼奥是蓄谋已久的。那原因,当然是为了更多地发财。不错,安东尼奥确曾骂他为杀人的狗,曾往他的犹太长袍上吐唾沫,侮辱过他。但他有更深一层的怨恨,一段旁白道出了他的真实思想:我恨他因为他是个基督徒,可是尤其因为他是个傻子,借钱给人不取利钱,把咱们威尼斯城里干放债莎士比亚传               78这一行的利息就压低了。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大恨。在去法庭控告安东尼奥之前还说 :“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 。”这一点,安东尼奥心里最明白,他在法庭上说 :“他要的是我的命,我也知道他的原因,有多少次,人家落在他手里,还不出钱来,弄得走投无路,跑来向我求助,是我帮助他们解除了他的压迫,所以他才恨我 。”
可是他的阴谋并未得逞。鲍西娅装扮成律师出庭,指出割肉时不准流血。否则反过来他要受惩罚。他只好放弃一磅肉的要求,提出3倍于原款数额的偿还(原先10倍他都不要 ),人家不给,他就提出还本,本也没有,还要没收家产,连撤诉也来不及了。结果,按当地法律,以企图谋害威尼斯公民罪论处,他吝啬一生辛苦攒下的财产一半充公,另一半由安东尼奥掌管,待他死后,由他女儿女婿继承。夏洛克自做自受,害人反害己。
《威尼斯商人》中另一个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是鲍西娅,她虽是个阔家小姐,但因早年丧母,培养了开放、勇敢机智的品质,面对一群求婚者,她能应付自如,对他们的一番评论更显示出她的慧眼卓识。当丈夫的朋友陷于危险境地时,她毅然女扮男装出庭辩护,凭着机智和灵巧,战胜了对手。
莎士比亚传               79
法庭一场是全剧的高潮。鲍西娅先是对夏洛克说了很多替当事人求情的话,想以上帝所嘉许的慈悲怜悯心打动对方。并提出加倍偿还本金和利息。对方不肯让步,安东尼奥只有袒露出胸脯受死,夏洛克却得意扬扬地把称肉的天平拿出来。法庭即将宣判让夏洛克去取肉。在这危急的关头,剧情发生重大转折,鲍西娅聪明睿智,有板有眼地说道 :“且慢,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一个爱财如命的人,听了这些话,只好住手。化险为夷,鲍西娅功不可没。
而当她回到贝尔蒙特家里,与丈夫逗乐、玩笑,展示了她的充盈的生活情趣和女性的美丽光彩。
但也有人指出鲍西娅这样的辩护是不妥当的。因为双方有约在先,都承担了履行的责任,安东尼奥也提不出什么异议,夏洛克的要求正当合理,既要割肉,就必得流血,是很自然的事。这虽是个法律问题,但也透露出这个故事存在着一点不合谐。这就是我们说这戏里有一点儿阴影的原因。莎士比亚不是疏忽,造成了这样的漏洞,他知道这种歧义性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但他仍要这么写,因为现实世界是错综复杂,善恶纠结的,人物的性格也千差万别,戏剧要反映生莎士比亚传               80活的全体,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生活机械地分割成对和错两部分。歧义性被视为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
莎剧的讽刺、批判力量,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虽然作者本人也许不是有意要这样写。例如夏洛克一方面贪婪、刻毒,另一方面却是一个受害者,因为他是个犹太人!他的委曲讲出来,人们没有理由反驳: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象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本来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一个万人唾骂的“恶狗”。 但在戏中莎士比亚通过写他命运的两个方面把他塑造成极敏感、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这就加深莎士比亚传               81了观众对生活与人性复杂性的认识。他的形象与一般的悭吝人不同即在此,如果相同就没有味道。
夏洛克和鲍西娅这两个主要人物在剧中分别代表两个世界。前者代表现实的世界,是铅灰色的、令人沮丧的,充满着阴谋,散发着铜臭,其背景在威尼斯。而鲍西娅所在的世界是贝尔蒙特理想乡,月光皎洁、温柔,音乐和歌声欢快动听,友谊和爱情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莎士比亚着重在对比中描写这两个世界。值得注意的是,阴影还是多了一点儿。铅灰色的世界向皎洁的世界挤压。就连鲍西娅也感到精神上的郁闷,她厌恶涌向她这个纯净世界的俗不可耐的王公贵族们。她一出场就对侍女尼莉莎说 :“我这个小小的身体已经厌倦了这个广大的世界了 。”
在《威尼斯商人》中,爱情占的篇幅并不多,所谓的爱情,其实是婚姻,而且总不如在《仲夏夜之梦》中那样纯洁了。例如巴萨尼奥在选匣子时对人们追逐钱财表示轻蔑和鄙视、发了一通议论,但他处心积虑要娶鲍西娅不也是为了那份丰厚的嫁妆吗?那位罗兰佐自有不能与恋人相会的苦楚,但他后来与情人私奔时也不忘卷走未来岳父的家私。至于比夏洛克更有人情味的商人安东尼奥,受尽折磨没有什么收获,仍然留在冷酷的散发着铜臭气的现实世界里,没有什么喜相。
莎士比亚传               82
总之,莎士比亚在现实中找不到欢快的东西,只好把喜剧世界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让新婚的人儿在那里过幸福的生活。而对生活的纵深开掘,使他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蕴含极丰富的人物形象。夏洛克与福斯塔夫、哈姆莱特并称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三大典型。莎士比亚传               83
《皆大欢喜》——化恶为善的乐园
五幕剧《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喜剧珍品之一,其中的一些角色如试金石、杰奎斯和罗瑟琳等成为莎剧人物画廊里不朽的艺术形象。
这出戏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剧情大致是这样:某一公国的最高统治者公爵有个弟弟叫弗里德里克,他因为私心和权欲狠毒地发动政变,强占了哥哥的宝座。公爵被流放,有不少人跟随他来到亚登森林。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她的堂妹,弗里德里克的女儿西莉亚自小要好,为了陪伴她,留在宫中。男主人公奥兰多父亲早死,由大哥奥列佛照顾。奥列佛心胸狭窄,觉得这个弟弟将来会妨碍他,故百般虐待,不给他钱,也不送他去受教育,整天把他关在家里象圈一头牛。奥列佛找个机会,怂恿奥兰多与宫廷拳师比武,期望他在打斗中毙命,他也就解脱了抚养之责。不想奥兰多勇力过人,在比武中得胜。不但如此,他因为天性善良,虽未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也自有高尚文雅的仪表。宫中两姐妹也出来观看比赛,罗瑟琳和奥兰多一见钟情。但立即被迫分开。弗里德里克对罗瑟琳在宫中很感厌莎士比亚传               84烦,觉得她好像公爵的影子一般,就找个借口将她流放。罗瑟琳只好去投奔在森林中生活的父亲。西莉亚因为舍不得和她分开,决定与她同去。为了路上安全,罗瑟琳女扮男装,改名盖尼米德,就这样,一路上也遇到不少困难。那一面,奥列佛见一计不成,更加痛恨奥兰多,准备用更狠毒的手段处置他。他家的老仆人偷偷报告了奥兰多,两人一起逃出,到森林中避难。在路上他们和两姐妹相遇。但因为罗瑟琳化了装,奥兰多没有认出她。罗瑟琳自然认出了他,而且见他思念自己的样子,就设计好好考验了他一番。
他们在森林中游荡着。不久,奥兰多的哥哥也被流放,在森林中,遇上毒蛇和母狮,生命危急,正巧奥兰多赶来,他不记前嫌,救出哥哥,自己却受了伤,奥利佛深受感动也深自愧疚,后悔从前那样对待弟弟。他们的手足之情从此愈加深笃。奥利佛爱上了西莉亚。后来他们找到了公爵,得到允许,双双成婚。
篡权者弗里德里克对公爵越来越不放心,害怕公爵手下聚的人多起来会东山再起,遂决定亲率军队,去林中将他们剿灭。但在路上,遇上一位聪慧而又高尚的隐士,力劝他放下屠刀,皈依基督。他幡然悔悟,请回公爵。兄弟和好如初。
剧中所有人物的结局都令人满意,正如剧名所示,AsYoulikeIt,天遂人愿,每人都实现自莎士比亚传               85己的理想。莎士比亚在剧中虚构了一个理想乡亚登森林,他把不愉快的东西排除在这个理想乡之外。在现实生活中,且不说这样的幽静所在难以找到,即便有,也早被世俗的奸诈和铜臭污染破坏得一塌糊涂了。作者特别强调两个世界的对立,一个是尔虞我诈为了权力和金钱而不顾一切的俗世社会,一个是代表正义与和谐的亚登森林。这两个世界既对立又互有联系,剧中几乎所有角色都在这两个世界间活动,或者更确切一点说,大家都是从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皈依。从这个意义上人们称《皆大欢喜》为“田园喜剧”。 我们见到这个名称会自然地想起中国古代的田园诗,陶渊明、王维隐居山野,悠然自得,摆脱尘俗的纠缠。在莎士比亚时代,田园喜剧很盛行,但大多数作品过于做作,写一些高雅的千篇一律的抒情诗句,人物也都过于虚无缥渺,非人世所有。莎士比亚的理想乡离尘世并不远,而且是尘世的一种连续,人物都是从尘世中涌入,所以更具有现实性。其中人物经过苦难的磨炼更加坚强,内心平静,道德高尚。他们的力量是如此大,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一经他们点化,就改邪归正,重新作人。由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在这出戏中自有其严肃的目的,即宣扬道德的感化作用。
因此,他并不掩饰现实的不完满甚至残酷,相反,他有意识地多写现实中阴暗的一面,为的是最终以理莎士比亚传               86想来改造它。这阴暗由一系列流放组成。篡位公爵流放了哥哥、侄女,实际上也就是流放了自己,因为如果哲理一点说,他是把自身中美好善良的一面流放到亚登森林中,剩下恶的一部分,时时受来自亚登森林的威胁,因为那善的代表很得民心,使他恐惧,使他只好一步步更恶毒地去扑灭善良。这一点还有一个证明,就是他在放逐侄女的同时,也放逐了自己的爱女。经作者的安排,他最终放逐了自己,找回善的一面。
那么森林中的人怎么样呢?因为巧遇,年轻人可以继续他们的爱情。这是苦难中的一种安慰。但他们的生活中更多饥饿、忧伤、愤怒以及来自大自然的其他种种不友好的表示,虽然大自然也赐给他们睡眠、美食、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他们有的是时间咀嚼品味凄凉的人世和淡薄的人情给他们的痛苦。正是这些痛苦,作为人生中纯真的东西,生命的必要因素,使他们得到了升华。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莎士比亚往往在喜剧中安排一两个小丑,插科打诨,逗人发笑。在这出戏中,作者安排了两个这样的人物,一个是试金石,一个是忧愁脸杰奎斯,他们担当的任务比一般的小丑要多。试金石满口俏皮话,冷嘲热讽,动辄大开玩笑,但好像都大有深意,有时候也作一些哲学思考,实际上是一些老生常谈。他妙语连珠,说个不停,把现实的残缺同他们的处境比喻得贴切生动,莎士比亚传               87显示出他的机智和识时。而杰奎斯是个悲观主义者,总是满脸愁容。他的出场安排得很隆重。先通过别人的叙述,给观众一个初步的印象。说他躺在一棵橡树底下,有一只可怜的失群的牡鹿中了猎人的箭,倒在林中溪水边喘气。见到这番情景,他悲从中来,大发感慨,想到他们这一班人的遭遇,作了许多生动的比喻。看见鹿在溪水边流泪,眼睛淌进奔流的小溪,他就说 :“可怜的鹿啊,你就像世人立遗嘱一样,把你所有的一切给了那已经有得太多的人 。”他和奥兰多都是被长兄赶出家门的。看见那只鹿孤苦地躺在地上,被同伴遗弃,他叹道 :“不错,人倒了霉,朋友也不会来睬你了 。”不一会儿一群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的鹿跳过来,并不照顾这个受伤者,杰奎斯愤愤地说道:“嘿,奔过去吧,你们这批肥胖而富于脂肪的市民们,世事无非如此,那个可怜的破产的家伙,瞧他作什么呢?”然而这只鹿是谁射杀的呢?正是他们这群被逐者,杰奎斯继而咒骂乡村、城市和宫廷里的一切,甚至骂他们这种生活,说这群被放逐者也是篡位者、暴君或者比这更坏的人物,因为是他们到大自然里来惊扰了这里的居民,而且还伤害它们。
公爵称赞他有见识,很愿意跟他在一起讨论人情和世事。实际上他本来是公爵身边的一个弄臣。由于现在的苦难,大家有了平等心和平常心。第二幕第七莎士比亚传               88场,公爵等人与奥兰多等相遇时,大家同为沦落人,对人生大发感慨:
公爵  我们可以看到不幸的不只是我们;这个广大宇宙的舞台上,还有比我们所演出的更悲惨的场景呢。
杰奎斯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最初是婴孩,在保姆的怀中啼哭呕吐。然后是背着书包,满脸红光的学童,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然后是情人,像炉灶一样叹着气,写了一首悲哀的诗歌,咏着他恋人的眉毛。然后是一个军人,满口发着古怪的誓,胡须长得像豹子一样,爱惜着名誉,动不动就要打架,在炮口上寻求着泡沫一样的荣名。然后是法官,胖胖圆圆的肚子里塞满了阉鸡,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满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谈,他这样扮了他的一个角色。第六个时期变成了精瘦的趿着拖鞋的龙钟老叟,鼻子上架着眼镜,腰边悬着钱袋;他那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长袜子套在他皱瘪的小腿上显得宽大异常;他那朗朗的男子的口音又变成了孩子似的尖声,象是吹着风笛和哨子。终结着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没有牙齿,莎士比亚传               89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
剧中罗瑟琳,是这出戏真正的主角。她温柔、聪慧,大胆自信,很有主见。她被流放后,女扮男装,带着妹妹在森林中流浪,妥善地应付一切复杂的局面。她的这种性格突出地表现在与奥兰多的恋爱上。林中相遇,奥兰多没有认出她来,她借助化装的便利,试探奥兰多是否真诚,因势利导,加速了他们之间恋情的成熟。她这种主动性是不多见的。
莎士比亚对青年男女间的爱情有深切的观察和研究,对其心理刻画堪称一绝。第三幕西尔维斯与菲娜,再加上女扮男装的罗瑟琳之间的爱情戏耐人寻味。西尔维斯对菲娜起了单相思,恳求这位姑娘不要冷眼讥笑他,说那眼神是杀人的刽子手。菲娜答道,眼睛本来是最柔弱的东西,见一丝微尘就会胆小得关起门来,居然也会被人称作暴君和屠夫,太夸张了吧。她这么说着就抡起白眼,瞧着西尔维斯,看是否能伤害他。对方也并没有昏倒。可是不一会儿,罗瑟琳来了,看到西尔维斯这么受欺负就打抱不平,指斥这位姑娘对人太冷淡。菲娜倒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她,请求她骂上整整一年,说她宁愿听这样的骂,也不愿听一句西尔维斯的恭维。她近乎痴迷地自言自语道:不要以为我爱上他,虽然我问起他;他只是个淘气的孩子,可是倒很会讲话,但是空话我理它作甚?然而说话的人要莎士比亚传               90是能够讨听话的人的欢喜,那么空话也是很好的。他是个标致的青年;不算顶标致。当然他是太骄傲了;然而他的骄傲很配他。他长起来倒是个漂亮的汉子,顶好的地方就是他的脸色;他的舌头刚刚得罪了人,用眼睛一瞟就补偿过来了……最后他对人说要写封信挖苦这个少年一番,结果在那封信上却写着:告诉我你的青春年少,肯不肯接受我的奉献,把我的一切听你调遣,否则就请把拒绝明言,我准备一死了却情缘。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到处透露出对人性的洞达。而该剧中罗瑟琳女扮男装则为诸多误会和奇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种技巧莎士比亚多次使用,在《第十二夜》中,运用得更纯熟。
莎士比亚传               91
《第十二夜》——欢乐极兮
《第十二夜》写于1600年,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已达到成熟期,而他的思想,也正由早期的乐观昂扬转向悲观沉郁。该剧在为我们提供研究莎士比亚思想转变的很有价值的材料的同时,也因为它技巧纯熟,剧情引人入胜而为人们所喜爱。
该剧出场的人物并不多。在美丽的南国伊利里亚,公爵奥西诺正向奥丽维亚求婚,屡遭拒绝,一筹莫展。这时一对孪生兄妹哥哥叫西巴斯辛,妹妹叫薇奥拉,在海上航行遭遇暴风雨,落水失散,来到伊利里亚。妹妹女扮男装,到奥西诺公爵身边当一名侍童,深得主人赏识。她呢,也偷偷地对公爵产生了爱慕。但公爵哪里知道她是一位姑娘,仍派她当信使去向奥丽维亚小姐求爱。她只好硬着头皮执行这个命令。奥丽维亚小姐呢,根本无意于公爵,一直婉言拒绝,现在却爱上了这位女扮男装的使者!有趣的循环恋出现了:公爵追求奥丽维亚,奥丽维亚追薇奥拉,而薇奥拉,因为身份不能暴露,暗中对公爵害单相思。结束这种毫无结果的循环的办法只有一个,还需要一个男人。正巧薇奥拉的哥哥西巴斯辛来到岛上,奥丽维亚把他当成恋人,赶紧成了婚。公爵虽未成功,但后来知道莎士比亚传               92薇奥拉对自己的一片真情,十分感动,两人遂结为百年之好。每一个恋人都有了归宿,失散的兄妹也得以团聚。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角色外,剧中还有一些人物起着丰富剧情、烘托主题的作用。住在奥丽维亚家的她的叔父托比爵士,鼓动(实际上为骗钱)愚鲁的安德鲁爵士向女主人求婚,这位知道女主人爱着薇奥拉时就大吃其醋,引起一场场风波。还有一个有趣的人物是奥丽维亚府上的管家马伏里奥,整日一副正人君子相,经别人捉弄、引诱,对女主人产生非分之想,怪模怪样,失了故态,惹得女主人发怒,狼狈不堪。这些人物被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无多余和杂乱之感。
《第十二夜》除了时间上有些拖长外,大致符合古典戏剧理论关于时间、情节、地点的“三一律 ”,这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是不多见的。
这出戏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同时使用两种最常见最具戏剧性的技巧,其一是孪生兄妹,这在早期的《错误的喜剧》里使用过;其一是女扮男装,莎士比亚也已尝试过多次。在这里,前者是作为解决矛盾的办法,比较简单。后者则经作者深入开掘,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情节,有无穷的趣味,莎士比亚是描写爱情的圣手,他常常采用迂回、衬托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体味这种人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薇奥拉作为女莎士比亚传               93性,隐藏在公爵身边,又代表公爵去向一位女子求爱。因此,她获得了多重观察视角。作为一个少女,看到一个男子为爱情魂不守舍,食不甘味,她心里羡慕那位被爱的女子,又何其同情这位男人,以致于为他的充沛的感情所吸引,由好奇转入爱恋,当她爱上了公爵、又被公爵爱着的女子爱上时,她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她知道公爵是一位高贵的仁慈的人,她因为乔装也窥探了公爵内心的隐秘,知道公爵要得到奥丽维亚的决心非常坚定。而她不愿但又不得不推荐公爵的美德给另一个女人。可以想见她内心的痛苦是多么深。一开始,她甘愿做出牺牲,真心地替公爵去小姐府上再三申述、表白。她指责小姐太骄傲、太残忍,她用夸张的语言描述公爵所受的相思之苦 :“他用崇拜的言语,用大量的眼泪,震响着爱情的呻吟,吞吐着烈火的叹息 。”她越这么说,心里越不好受。因为她具有高尚的品德,因为她忠诚于公爵,所以就克制自己的激情冲动。她成为了莎士比亚剧作中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典型形象。
但薇奥拉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中人,不是概念化高尚的道德的化身。而爱情的产生和发展也自有它本身的特点,当再三努力而无济于事,薇奥拉转而考虑自己对公爵的感情。因为有装扮的障碍,她用委婉的言词暗示公爵,想让他知道有别的女人爱着莎士比亚传               94他呢。但公爵怎么能懂她的话:
公爵  ……可是我的爱就象饥饿的大海,能够消化一切。不要把一个女人所能对我发生的爱情跟我对于奥丽维亚的爱情相提并论吧。
薇奥拉  噢,可是我知道——
公爵  你知道什么?
薇奥拉  我知道得很清楚女人对于男人会怀着怎样的爱情;真的,她们是跟我们一样真心的。我的父亲有一个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男人,正像假如我是个女人也许会爱上了您殿下一样。
公爵  她的经历怎样?
薇奥拉  一片空白而已,殿下。她从来不向人诉说她的爱情,让隐藏在心中的抑郁像蓓蕾中的蛀虫一样,侵蚀着她的绯红的脸颊;她因相思而憔悴,疾病和忧愁折磨着她。像是墓碑上刻着的“忍耐”的化身,默坐着向悲哀微笑。这不是真的爱情吗?我们男人也许更多话,更会发誓,可是我们所表示的,总多于我们所决心实行的;不论我们怎样山盟海誓,我们的爱情不过如此。
公爵  但是你的妹妹有没有殉情而死,我的孩子?
薇奥拉  我的父亲的女儿只有我一个,儿子也只莎士比亚传               95有我一个——可她有没有殉情我不知道。殿下,我要不要就去见这位小姐(奥丽维亚)?
公爵  对了,这是正事——快前去,送给她这颗珍珠,说我的爱情永不会认输。
当局者迷。以公爵这时的痴迷劲儿,是醒悟不了的,看他一提起奥丽维亚就劲头十足、立即行动的样子,就不难理解人物当时的心理。
其他几个人物也具有高尚的情操。奥丽维亚对哥哥的去世表现出深切的悲哀,表示要像尼姑一样,蒙面而行,每天用辛酸的眼泪浇洒她的卧室。因此她再三拒绝公爵爱情的表示。同样薇奥拉和西巴斯辛这对孪生兄妹之间也表现了挚爱的亲情。除了亲情外,友谊也是剧中特别予以强调的。安东尼奥和西巴斯辛互相帮助,患难与共。奥丽维亚能爱上一个仆人,而公爵也和这位仆人形影不离,倾诉衷肠,友情甚笃。
《第十二夜》也有不愉快的一面,也有一群胡闹的人,就是奥丽维亚小姐家的食客和仆从。照例,这里也有一个小丑叫费斯特。他的出现给全剧带来欢笑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安。他实际上是个流浪者,今天寄居这里,明天寄居那里,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他觉得人间到处都是敌人,恨不得早点被人吊死,免得到处受欺侮。他插科打诨,哼唱小曲,无非是想弄几个钱,他寄居在贵族府上,最担心被主人撵出家门。他莎士比亚传               96几乎每一幕都上场,把人生的苦难用种种方式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朝朝雨雨又风风”的时代,穷人身处逆境,忍饥挨饿,却“闭门羹到处吃个饱”。 而托比爵士一班人也好不了多少,作为食客,虽可以一时吃喝玩乐穷折腾,但朝不保夕,整日提心吊胆。
马伏里奥是个典型的狐假虎威的管家。他本来地位卑微,但野心不小,一心巴结主子,企图往上爬。这就需要他狠踩比他地位更低的人,对上谄媚,对下专横是他的本色。对一帮吃喝玩乐的清客和寄人篱下的小丑他大摆架子,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骂他们无聊 ,“直着喉咙,唱那鞋匠的歌”。 小姐的女仆玛利娅管他叫“清教徒”——他自己不高兴也不让别人高兴,而他的不高兴是因为野心得不到满足。玛利娅设了巧计,在地上扔了一封信,以女主人的口吻表示一点对马伏里奥的好感,这位立刻昏了头顺竿子爬。不一会儿就确信无疑了 :“不过是运气;一切都是运气。玛利亚曾经听见她自己说过那样的话,说要是她爱上了人的话,一定要选像我这种脾气的人。而且,她待我比待其他的下人显得分外尊敬。……做了马伏里奥伯爵!……这种事情是有前例可援的,斯特拉契夫人也下嫁给家臣……跟她结婚过了3个月,我坐在我的宝座上——身上披着绣花的丝绒袍子,召唤我的臣僚过来;那时我刚睡罢午觉,撇下奥丽维亚酣睡未醒——莎士比亚传               97那时我装出一幅威严的神气,先目光凛凛地向众人瞟视一周,对他们表示我知道我的地位,他们也必须明白自己的身份……托比老叔来了,向我行了个礼……我这样向他伸出手去,用一副庄严的威势来抑住我的亲昵的笑容 ,‘你必须把你喝酒的习惯戒掉’ 。”他就这样自言自语做着可笑的白日梦,像煞了鲁迅《阿正传》中的主人公躺在土谷祠里遥想“革命”成功之后,自己当家作主,怎样作威作福,颐指气使。这种品性是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的必然产物。
可是剧本取名《第十二夜 》,似乎与剧情没有什么关系。按西方的风俗,圣诞节后的第十二夜就是“主显节”的前一夜,人们要搞圣诞节期间最后一个庆祝活动。该剧可能是在这个活动期间上演的。它因此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这是莎士比亚最后一个快乐的喜剧——节日过完了,欢乐极兮哀情多,生活转入阴沉枯燥的冬季。他的创作由此进入悲喜剧和悲剧的新时期。
莎士比亚传               98
第五章  悲喜剧
悲喜剧这个提法不免有些疑问,如果是喜剧,如我们前一章所说,总须有一个较美满的结局,青年男女虽历经磨难,可也终成眷属。如果是悲剧,我们在下一章中就会看到,结局悲惨、悲壮。悲喜剧是两者的混合吗?其实这个结合的提法正是为了描述莎士比亚创作的一个过渡期,即从喜剧到悲剧的过渡。这中间的分野并不是很明显的。早期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以及许多莎剧研究者都把这时期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归入悲剧类。就是说,虽然从情节和结局来看,它包含许多喜剧因素,但从戏的主调来看,却是充满悲剧的阴沉气氛的。其中主要人物在第三幕就已经良辰美景共享,双双赴红尘了。但紧接着突变迭起、由喜而悲。而其中有些情节线索没有清晰的发展和结局,给人的突出印象是由仙境到世俗、由希望到失望的下坠。另外两部剧作《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较能体现悲喜剧的特点。
莎士比亚传               99
《终成眷属》——幸福的代价
《终成眷属》虽然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来之不易,所费的周折不是常见的“好事多磨 ”,而是近乎残忍的折磨,其中人物为得到幸福所使用的手段使人看了很不舒服。
其不同于以往喜剧之处,在戏一开始就显现了:男女主人公早早就结婚,但不是因为真正的爱情,终成眷属是指他们后来的破镜重圆。
罗西昂公爵家的女仆海丽娜,端庄秀丽,偷偷地爱上了这家的小主人勃特拉姆。但海丽娜自己也知道,这种高攀简直是不可能的。海丽娜出身卑微,她说她这样就象是爱上了一颗异常灿烂的星,想跟它结婚一样;又说她这种毫无希望的单相思就象一个可怜的印地安人对太阳的崇拜,太阳虽然在照耀着它的崇拜者,但永远不会知道他。的确,勃特拉姆对她不屑一顾。正在这时,国王召见勃特拉姆入宫,感念他那已故的老父亲对王国的忠诚,对他倍加爱宠。而不料不久国王就身染沉疴病,御医束手无策。海丽娜从小跟父亲学些医道,这时就应征入宫,用祖传的秘方医好国王的病,立了大功。国王很高兴,按事先的约定,让海莎士比亚传             100丽娜随便挑选国内一个男子为丈夫(国王有权安排他的臣民们的婚事 ),海丽娜胸有成竹、毫不犹豫地选中她的主人,年轻的勃特拉姆伯爵。但这一位也毫不迟疑地回答国王说,他不愿意娶这个本是穷医生的女儿,长期以来一直靠他父母恩典过活的姑娘为妻。但圣旨难违,当天成婚。勃特拉姆郁郁不乐,这场婚姻徒具形式。勃特拉姆为了逃避,决定去前线打仗,把海丽娜打发回家。海丽娜空喜欢一场,同少爷结了亲,反而真正失去了他,还不如单相思时甜蜜呢。
她刚一到家,就接到勃特拉姆一封信,信上的几句话使她心碎,“我有一个妻子在法国,我在法国就一天没有可留恋的……只有你能从我手指上得到这只永远也拿不下来的戒指的那一天,你才能管我叫‘丈夫’。然而‘那一天’是‘永远不会来的’ 。”海丽娜悲痛万分,决定离开对她一向仁厚慈爱的公爵夫人,留下一封信说,她的丈夫不必在外面飘荡了,因为她永远离家出走,再不来烦扰他了。
勃特拉姆在军队里作战勇敢,立功受奖,同时也爱上一位寡妇的女儿狄安娜。正好她投宿在这位寡妇家里。海丽娜听说这件事,想出一条计策,要得到勃特拉姆的爱,因为她心中仍爱着他。这条计策的中心就是把丈夫的戒指拿到手。寡妇和狄安娜很同情她的遭遇,答应给予帮助。她们把勃特拉姆请来,由海丽莎士比亚传             101娜装扮成狄安娜接待他。在月光迷人的夜晚,他们之间的谈话优美、缠绵、雅致极了。海丽娜那甜蜜的话语,她的活泼可爱的姿态使勃特拉姆为之倾倒、为之心醉神迷。要是当初他知道海丽娜是这样,他就不会抛弃她。人哪,总是贪婪地向外求发展,舍近求远,忽视了内心和身边的宝藏。原来海丽娜作为仆人总是沉默寡言,那张长得很美的脸庞看得多了就不如初次看见那么吸引人。这天晚上,由于化妆,由于一种隔离效果,一次见面,一次谈话就使勃特拉姆爱上了她,当即发誓一定要娶她为妻,他不知道这就是他的妻子。海丽娜趁此机会,向他要手上的戒指作为定情的宝物,于是她得到了。
后来国王来到罗西昂公爵家,发现海丽娜不在,而且又发现自己原先赐给海丽娜的戒指如今戴在勃特拉姆手指上(他们那天晚上交换的 ),怀疑勃特拉姆暗害了海丽娜,遂命令将他逮捕。这时海丽娜出现说明了事情真象,勃特拉姆也知道了妻子对自己的一片真情,还有她的聪慧以及其他种种优点。这样,真正的结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何况有国王作主,老母敦劝呢!
从该剧情节安排上初看起来,它突出的是爱情与社会等级偏见之间的矛盾,而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勃特拉姆看不上海丽娜,当然有阶级地位的考虑,莎士比亚传             102但同时也有出于爱情的思量,他曾与海丽娜作为主仆日常相处,并未产生爱情。他拒绝与她结婚的理由就是爱情须“凭自己的眼睛作主”。 当国王提出如果他嫌海丽娜出身贫寒,可以赏赐给她很多财富作为陪嫁时,勃特拉姆也还是拒绝了。后来勃特拉姆爱上一个并不富裕也更加卑微的寡妇的女儿,可见他注重真正的两情相悦。他原先看不上海丽娜,只是因为他未曾认识到对方的许多好品质。当然,这种情况也许还要归咎于阶级地位的差别,主仆之间怎能交流思想感情呢?
在以前莎士比亚描写爱情的喜剧中,权势的一方,有时常常是老年的一方总扮演着棒打鸳鸯、凶神恶煞的反面角色。而在这出戏中,国王和伯爵夫人却和蔼仁慈,竭尽全力玉成年轻人的好事。他们不是很得人心吗?其实仔细讲来,他们代表的仍是那种世俗势力,只不过偶尔意见和平时不同罢了。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道德规范。我们并不特别感激他们,到头来,我们还是赞成男女主人公,他们率真,一个挚热地爱,一个执意不爱,他们的理由更充分一些。
但女主人公采取的办法总有些别扭。海丽娜是莎剧女性画廊中又一个大胆执着的角色。她很勇敢,很有理智,巧于安排,善于利用,甚至扮成别的女人与心上人相会。这里我们不能不感到有些悲哀,生活是莎士比亚传             103这样不完满,爱情的创痛如此深,以致青年人要用不优雅的办法去得到幸福,这幸福的代价太过高昂。
女扮男装,偷梁换柱,在以往的剧作中总给人带来愉快和欣慰,而在这里却使人心情沉重。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将这一时期的剧作称为“悲喜剧”或“阴沉喜剧”的原因。
莎士比亚传             104
《一报还一报》——善恶纠结
这个剧作和《终成眷属》一样看了使人很不好受。因为其中充满了尘世的丑恶,而善恶的界线又不如早期喜剧中的那么清晰。可以说作者对越来越不如人意的现实失去了得心应手的控制。
象许多莎剧剧本一样,《一报还一报》(MeasureforMeasure)取材于旧的剧本和故事,而其剧名则来自《圣经马太福音 》第七章第二节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measure)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按照更仁慈善良的圣训,要以德报怨。这里虽用《圣经》词语,却非宣传教义。以暴易暴,牙眼相报,是现实世界的法则。《一报还一报》在中国上演,取名《请君入瓮》,就是这个意思。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公国。这里的公爵施文森修一贯性情宽厚,垂拱而治,在深受臣民爱戴的同时,也助长了国内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前曾有过一条法律规定,如果一个男人跟他的妻子以外的女人同居,就得被处死刑。现在因公爵行无为之治,这一类的犯罪愈益增多,使公爵很不安。他想恢复法制,又担心从宽莎士比亚传             105容一下子变为严厉,人们受不了,把他看成一个暴君,影响他的声誉和国家的安定。因此,他决定暂时离开维也纳,另派一个人代行职权,整肃法纪。他和许多廷臣都认为素有“圣人”之称安哲鲁的最能胜任。公爵也想借此机会考验一下他的品行。这样,安哲鲁代理执政,公爵出巡。但公爵没走多远就乔装打扮成修道士返回维也纳。
年青人克劳狄奥与未婚妻同居并使她怀孕违反了那条刑律。安哲鲁上任伊始为儆效尤判他死刑。克劳狄奥的姐姐伊莎贝拉向执政求情,安哲鲁起初坚持法律的公正和无私,说,判克劳狄奥罪的不是他,而是法律。即便这是他儿子,他兄弟,也不能徇私情。而且决定第二天就执法。伊萨贝拉则强调仁慈的重要性和它对于人世的好处 :“请老爷相信吧,凡是大人物的装饰,不论是国王的王冠,摄政的宝剑,元帅的军杖,还是法官的礼袍,都一半也比不上仁慈那样能表示他们的高贵风度 。”
但后来安哲鲁为她的美貌所打动,心里转起不良的念头。他的内心是极其矛盾的。几次要转身离去,都停住了脚步,因为他太想再看看伊莎白拉美丽的容颜,再听听她天仙一般温柔的话语。终于邪恶占了上风,他提出以伊莎贝拉的贞操换取她弟弟的性命。伊莎贝拉当然不从。这件事被隐藏在城内的公爵知道了,莎士比亚传             106就订了一个移花接木计,让伊莎贝拉答应下安哲鲁的要求。原来公爵早已掌握了安哲鲁以前的一些不光彩的隐秘,他因为未婚妻玛丽亚娜家道中落而无情地将她抛弃。公爵就让玛丽亚娜冒充伊莎贝拉夤夜赴约。安哲鲁不知是计,在满足了性欲之后,还出尔反尔要坚持法律的“正义 ”,下令将克劳狄奥处死。危急时刻公爵命令狱卒用另一名死囚的首级替代。公爵到法庭上揭穿了事件的真象,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安哲鲁,这个一贯被人们称为道德卫士的人原来是个伪君子。因为玛丽亚娜和伊莎贝拉求情,公爵赦免了他,命他与玛丽亚娜成婚。公爵本人呢,在这件事中爱上了伊莎贝拉,现在也比翼双飞。而维也纳的风气从此也更加淳厚了。
然而达到这种淳厚状态,获得这个团圆结局的手段却是不淳厚、不光明正大的。许多莎剧批评家都认为这是所有37部戏中最让人厌恶、给人不舒服感的剧作。我们在《威尼斯商人》中曾看到了快乐世界中的一团阴云,即夏洛克身上所有的矛盾。在《一报还一报》中,这阴云的面积更大了,不愉快的事物愈益增多,法律松驰,社会混乱,道德沦丧,有虚伪和欺诈,有盗窃和奸淫,有监狱和妓院等等,总之,龌龊的东西比比皆是。
安哲鲁这个人物和夏洛克一样是复杂的,他有伪莎士比亚传             107善和卑鄙的一面;但他追求伊莎贝拉也部分地出于对她的赞赏和爱慕,我们也看到了他为了自己这种行为良心上受的折磨。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伊莎贝拉在为弟弟求情时说的一段话 :“老爷,请您扪自己的良心问问,看您会不会犯跟我弟弟同样的罪过。要是您的心窝里也有这种犯罪的念头,那就请您不要杀我弟弟吧 !”
既然伊莎贝拉认为弟弟与心上人同居是不超越人情的可以宽恕的,那么安哲鲁向伊莎贝拉求爱除了手段不正当之外,不也可以原谅,至少应予以理解吗?
一些正面人物形象也值得推敲。克劳狄奥与未婚妻同居犯罪,急急地去找姐姐,让她无论如何要去向安哲鲁求情,先就动机不纯。当他知道了安哲鲁对姐姐的无理要求,不但不安慰她,反而为了自己活命,劝姐姐答应这要求并竭力为安哲鲁的行为开脱。开始他的犯罪,是置法律于不顾,这不算怎么严重,因为法律自有它的毛病,而后来他却犯更重的罪,乃是道德的败坏和廉耻的丧失。
公爵文森修实际上是个伪君子。他想整顿社会风气而又不愿得罪人,于是躲起来让安哲鲁当替罪羊。他本来对安哲鲁就不放心,故采用欲擒故纵法,当众盛赞他品德高尚,表示对他很信任,实际上早已掌握了他的阴私,藏在暗处伺机揭穿底细。他没有资格扮演一个正义的守护神的角色。一报还一报,这个半斤,莎士比亚传             108那个八两,这里没有公平的衡量者。《马太福音 》里还有一段话是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正可以用在公爵身上。
早期喜剧中的人物都是那么单纯、可爱,现在呢,人物复杂得多、凝重得多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将要进入高峰期即悲剧期。他的悲剧代表作,所谓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和《奥赛罗》以及其他一些名剧将他对现实对人生认识的深刻及戏艺剧术之纯熟推到极至。
莎士比亚传             109
第六章  悲  剧
悲剧在西方戏剧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代,那就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那时代的悲剧实绩总结出来的理论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伟大的、可能的行为的模仿;这种行为是被戏剧诗人表现出来而不是叙述出来的;这种行为能够引起我们的恐怖和怜悯,通过这两种情绪的渲泻,从而帮助我们平息心中的这两种激情。简单一些,从结局上来说,与喜剧相反,悲剧总与流血和死亡相连,差不多的主要角色都要死去。
古希腊悲剧多强调命运的多舛以及人物之间的仇杀,往往闹成“流血复仇剧”。 后世剧作家沿着这条路子走,一直到莎士比亚时代,这种观念还很盛行。莎士比亚本人更多地受到古罗马戏剧家塞内加作品的影响,比较注重表现人性中固有的弱点,剧中人物因这些弱点招致毁灭。
如果将莎士比亚的悲剧同他的历史剧、喜剧等摆在一起比较地看,它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虽然剧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但真正的主人公却只有一个或两个(Efroanb/orefroin),而且,即使有莎士比亚传             110两个人,悲剧也总是偏重其中的一个。相应的,它应该描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单一的行为,它不能是一个人的生平历史。从这个意义上,就排除了历史剧,虽然它们也可能有悲惨的结局;第二,悲剧的故事情节的终端是主人公的死亡,而且这死亡必须由这事件引起。人们在为莎剧归类的时候,将这作为一个主要标准,因此就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归入喜剧类(悲喜剧 ),将《辛白林》归入传奇剧类。此外悲剧故事应是描述主人公的生活的苦痛,这些苦痛要发生在他死亡之前并导致他的死亡,如果主人公正在欢乐之时因意外事件突然死去就不能算是悲剧故事;第三,主人公的痛苦和结局应该是异乎寻常的;第四,这些痛苦和灾难要降临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身上。莎士比亚悲剧的人物,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帝王将相,如哈姆莱特、李尔王、科利奥兰纳斯、安东尼等,至少也应该是在某地有影响的人物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两豪门成员,他们之间的仇恨会波及当地民众的生活。而奥赛罗虽然原来是个平民,但后来当了共和国军队的统帅。在人们心目中,这些人享受着荣华富贵,有高贵的品质,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国家的福祉和安危。所以当这样的人物突然从高位上跌到尘埃里,被毁灭,他的命运会更令人同情,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意识,感受到命运的反复无常,害怕自己有同样的遭遇,莎士比亚传             111从而达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怜悯与恐惧两种情绪的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对比,我们设想他描写一个人因为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因为一些自己的或他人的小过失而死去,也许这可以被称为悲惨的,在几个世纪后的法国也被称作悲剧,但莎士比亚不会这么写。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灾难性结局来自他们的行动,而行动与他们的性格相一致。就是说,
他们自己制造了后果。这是因为因自身的弱点引起的悲剧更能引起人的怜悯。人物之间的冲突是必须的,但在莎士比亚这里却不是唯一的。特别是在他成熟期的作品中,我们更不能简单地将悲剧说成因某些集团间或某些人之间的冲突所致。譬如在《哈姆莱特》中国王与王子是死对头,他们之间的冲突是激烈的吸引人的,但比这更深刻更激动人心的是王子本人内心的冲突:他的不可治愈的内心痛苦,造成他的迟疑不决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加上外部冲突最终导致一个血流满地的悲惨结局。主人公灵魂内种种矛盾的冲突纠结,在莎士比亚一些著名悲剧作品如《奥赛罗》、《麦克白》、《裘力斯凯撒》等中都多多少少得到展现。
一般地说,悲剧主人公本质上是善良的,这样他之犯了过失导致毁灭,才会引发我们的同情。因为他具有优秀的品质,我们也才会在这种同情中激起心中善的东西。莎士比亚的悲剧绝不会令人意志消沉,俯莎士比亚传             112首于专横的命运和世间种种恶势力。他笔下的人物有时有可怕的激情,但绝不是卑微无聊的。还是象鲁迅用简炼的语言概括的那样,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我们在悲剧中看到生命的力量,人类的智慧之光,特别是他的高尚和尊贵。那神秘的命运以及人间的多种形式的冲突将人们击垮、摧毁,使他们经受无量的可怕的痛苦,然而他们受苦但崇高伟大的灵魂,正是人类希望之所在。悲剧向我们渲染这种神秘感,向我们展示这种有价值的品质怎样被毁灭的过程,带给我们的不是悲观、绝望,而是充满希望向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莎士比亚传              113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与仇
《罗密欧与朱丽叶》大约写于1594或1595年,那正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繁盛期。在以往那些喜剧作品中,爱情得到热烈的赞美和温情的呵护,在这出戏里,年轻男女的爱情更深更瑰丽,但结局却是双双殉情,留下一个悲怆的故事,至今流传。主人公的名字已成为爱和情人的代名词。
悲剧的原由是意大利名城维洛那的两个富有家族的争斗。剧一开始,他们两家人就在街头互相挑斗,闹得全城沸沸扬扬。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两家的一对年轻人,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和蒙太古家的罗密欧在舞会上相遇,一见钟情。爱与仇恨的碰撞开始了,他们自己也分明意识到这可怕的局面,朱丽叶沉吟道:“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但爱的巨大热量慢慢地将仇恨的冷冰融化。在花园阳台一场戏中,朱丽叶用炽热的语言,借黑夜的遮掩倾吐内心的秘密,她的深沉的呼唤中透露出她内心的不安、痛楚的思索和爱的勇气:
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莎士比亚传              114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宣誓作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有了这发自内心的倾诉,别的什么话都不用说了,封建家族仇恨的愚蠢和无聊也就不言自明。
但仇恨仍在盲目地加深。罗密欧在一次殴斗中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兄提尔伯特。罗密欧本来是清醒的,他敢于参加凯普莱特家的舞会,不顾世仇偏见,深深地爱上朱丽叶并与她结婚,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人。他杀死提尔伯特实出不得已,因为提尔伯特先杀死了自己的好友茂丘西奥,又向他挑衅。他因为谋杀的罪行被逐出维洛那。日益恶化的仇恨给他们的爱情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朱丽叶在听说这场决斗的结果是亲人被杀,爱人被逐时,万分悲痛。她的心理变化十分复杂。先是恨罗密欧,但她使用的咒骂的字眼却是“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等,分明莎士比亚传             115是爱恨交织。当她知道了事件的真象时,爱情占了上风,仇恨随之冰释,为堂兄提尔伯特之死而流的伤心的眼泪化作为丈夫虽被逐但还活着而流出的高兴的眼泪。
法律的威严逼他们分离。封建家长的专横又雪上加霜。朱丽叶的父亲要她嫁给青年贵族帕里斯。朱丽叶忠实于自己的爱情,断然拒绝。面对父母无情的催逼,这位经历过痛苦磨炼的女子沉着冷静,借口去教堂忏悔,向曾为她和罗密欧主持婚礼的劳伦斯神父求助。神父给她一种安眠药,吃下去可以假死,在坟墓里躺上一段时间,逃过这场包办婚姻。朱丽叶勇敢地吞下药丸,使父亲的计划落空。但不幸的是,远在外地的罗密欧听到爱人死去的消息,以为是真的,急匆匆赶回来,见到朱丽叶的“尸体 ”,悲痛欲绝,万念俱灰,遂在爱人身旁自杀。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已死,就拒绝劳伦斯神父的救助,面带微笑,拔剑自刎。
罗密欧和朱丽叶通过自己的死向封建社会制度和旧的婚姻道德发出强烈抗议。从表面上看:是家族的仇恨、是死亡战胜并毁灭了他们,但实际上,作者在宣扬那种永恒的观念:爱情克服一切困难。《圣经》上说过,爱如死亡之坚强。死亡奈何不了爱情。他们的死不但促使两个世代相互仇恨的家族迅速和解,而且他们的爱具有超越死亡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全剧自莎士比亚传              116始至终回荡着对爱的赞美。罗密欧临死前在朱丽叶身边所唱爱的颂歌象征性地表达了爱永远不死的观念:“一个坟墓吗?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它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出悲剧带着喜剧般的乐观情绪。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全剧情节的发展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对比鲜明,时而紧张,时而轻松,时而悲怆,时而欢快,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加上一些优美的抒情场面,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如争吵和决斗之间安排花园阳台相会这脍炙人口的抒情场面;男主人公的被放逐和随之而来的悲剧结局之间却有一次新婚夫妇相聚的良辰美景。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作者也采用这种对比法。剧中的喜剧人物,朱丽叶的奶妈,象中国旧戏中的彩旦,对爱情抱着粗俗的观念,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又那样说,没有定见,唯见风使舵而已,这与小姐的纯洁坚贞形成鲜明的对照。朱丽叶性格的成熟正是与奶妈的所作所为有紧密的联系。一开始,朱丽叶很信任她,派她当信使与罗密欧联系,此时朱丽叶初尝爱莎士比亚传             117的甜蜜,需要人指点帮助。但当爱人被放逐,凯普莱特先生要女儿嫁给帕里斯时,奶妈就大夸这位贵族如何英俊潇洒,而且富有,说罗密欧遭放逐不能回来就跟死了差不多,再说爱这东西……也无所谓。当她这么劝朱丽叶改弦更张时,朱丽叶从此具有了坚定的性格,决定独自行动 :“去,我的顾问;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把你当作心腹看待了 。”
自然,因为是早期悲剧作品,作者在处理情节发展时,还留下一些粗糙的斧痕。如过多利用偶然因素,表现宿命观念。该剧的开场序诗里就说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主人公的死亡,似乎是可以避免的。如罗密欧的自杀是因为劳伦斯没有把消息准确地传递给他。不过我们须记得,莎士比亚写这出戏时,正是喜剧创作的巅峰时期,他注重表达理想,他把人物理想化为诗意的爱,象在喜剧中一样。在全部莎士比亚悲剧中,这部作品倒是别具一格。
莎士比亚传              118
《哈姆莱特》——再三推迟的复仇行动
在《裘力斯凯撒》中,莎士比亚把勃鲁图斯塑造成高于凡俗的满怀理想的英雄,他的失败的命运不可避免,而这类英雄到了近代,如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王子身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仍然是尖锐的、难以解决的。哈姆莱特的结局也只有毁灭。当他站在城堡上,手里握着一把利刃,思考着是活下去还是了结自己的一生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时,我们可以知道,他比他的老前辈更多苦恼和烦闷。
时代不同了。这出戏的场景被安排在丹麦王国,实际上就是作者所在的原来快乐的英格兰。此时,英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伊丽莎白女王风烛残年,她的亲信贵族也七零八落,最宠信的心腹埃赛克斯伯爵竟发动叛乱要推翻她的统治。国家的形势是阴云密布,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莎士比亚所写的丹麦王国正是这样。哈姆莱特王子看到这种混乱,惊呼 :“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他对此手足无措,叹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
莎士比亚传             119
但是他必须来担负这样的责任,不但因为他是王子,而且因为这个罪恶时代混乱社会中的最大罪恶就发生在他的家、王国的宫廷中。他的叔叔克劳狄奥谋杀了他的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他的母亲为妻。一件件罪恶接踵而至,逼得他几乎发疯。他从一开始就怀疑叔父的弑君罪,当父亲的冤魂在黑夜将那秘密显示给他时,他以装疯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骚动不安。但最使他无法容忍的是,母亲在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时间:“连送葬的鞋都没有穿旧 ”,“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 ”,就匆匆忙忙地嫁人。哈姆莱特后来找到一个机会,当面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指出母亲犯了多么丑恶的过错。他说她不该轻易地忘掉已故的父王,这么快跟他弟弟结婚。她曾对那位老国王信誓旦旦,结果现在做出这样的事,这足以使人怀疑一切女人的誓言。有了她这种行为,世上一切的美德都算是伪善,结婚的誓约还比不上赌徒的一句诺言,宗教也不过是开开玩笑,一片空谈而已。“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
该剧的深刻之处在于,哈姆莱特由自己的不幸看到一切人类的不幸,由自己家里发生的罪恶,想及周围一切的不满和缺陷。当然他也开始怀疑女人的贞淑,怀疑爱情是否真诚。他的心上人奥菲利娅受国王和她父亲波洛涅斯指派来探听王子内心的隐秘。装疯的哈莎士比亚传              120姆莱特厌恶这丑恶的人际关系几乎要真疯了。那个多嘴多舌的老廷臣波洛涅斯,老王在时他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百般阿谀奉迎,而今与新国王狼狈为奸,奔走效劳,用尽心机。哈姆莱特童年时代的好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为了讨国王的欢心,顾不上骑士的荣誉和信义,出卖朋友,助纣为虐。雷欧提斯,这位受了新思想薰陶的有为的青年,竟然在比武时用涂毒的剑刺杀哈姆莱特。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上,主人公势孤力单。
哈姆莱特这个形象的典型性在于他的深刻的思想或者说喜好深思的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意志的耗散、信念的不坚定,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迟缓、拖延。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撰文认为,欧洲文学中有两大典型形象,可以表现人类性格两方面的特征,他们就是唐吉诃德和哈姆莱特。前者是冲动的、热烈乃至疯狂的,他总是不假思索,奋勇直前。后者则是理智的、沉思的、计划周到认识透彻的,却总难付诸行动。这两类人用中国习语来说就是有勇无谋和有谋无勇。当然,智勇双全是较难达到的一种境界,但如果说哈姆莱特是有谋无勇也是太绝对了。
那么为什么哈姆莱特把复仇计划一拖再拖,以致他的敌人先下手而大家同归于尽、血流遍地呢?这出戏最吸引人之处就是描写了他这种拖延行动的全过程,莎士比亚传              121特别揭示了在此过程中他内心矛盾斗争的复杂情况。他当然知道迟疑不决、思虑过多是不利于事的。他一开始不向国王发难是因为他只是怀疑他的罪行,按照剧中交待,这是他已故的父亲以显灵的方式启示他的。他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其真实性。在第二幕的结尾,他因为看到一班戏子,心生一计,要让他们演出一场国王被谋害的戏,跟他父亲启示的惨死情节相仿,请国王王后来看,自己在一旁窥察叔父的神色。不出所料,国王看到这一段,惊恐万状,暴露了内心隐藏的罪恶,使戏剧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这么说来,哈姆莱特是有行动的。但这以后一直到结局,哈姆莱特却在不断反思自己的灵魂,经受着沉重的思想的折磨。这痛苦不只来自对父王的思念、对母亲的不满和对叔父的痛恨,而主要来自对他本人的信心的丧失。
第三幕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突出表现了这位品德高尚的王子对人类道德良心、前途命运的关心。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忍受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还是挺身而起,反抗人世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扫清?他想到死,死能解决问题吗?死可以使人忘却一切烦恼,然而罪恶留在世界上,他能够甘心吗?他知道他这种种顾虑使他裹足不前 :“顾虑使莎士比亚传              122我们变成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他并不是怕死,他还有另一重顾虑,即便他拼出一死杀了国王,他能够彻底扫除人世的罪恶吗?罪恶的奥吉亚斯牛圈,他永远也清不完;罪恶是九头怪,能够不断生长。他的母亲不就是在罪恶的情欲中沉迷吗?他怀疑一切,包括爱情,他劝原来情人进尼姑庵去,他甚至连自己也不相信了 :“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 。”他这样说着疯疯癫癫的话,使人疑心他是真疯,现实的沉重的压力的确使他的思想有些混乱。
及至他用演剧的办法,证实了国王的罪恶,他就很快地采取行动。对方也知道了他一直在装疯,冲突激化。然而这时犹豫不决的性格又一次作怪。但其意义与前次大不相同。
悲剧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决不象有些程式化的戏剧那样把人物打上脸谱,分成明显的善恶类型。克劳狄奥在杀兄娶嫂后,并非一味不知羞惭地坦然求生,莎士比亚传              123而是不断受着良心的谴责。戏中戏使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恐惧。当哈姆莱特被母亲召见去她房间路过国王房间时,他正在地上忏悔自己的罪恶。哈姆莱特本要一剑刺死他,但经过思考又住手了。他要等一个更好的机会,等到国王作恶的时候再惩治他,因为在他不知不觉而且在悔过的时候杀死他不能算真正的复仇。哈姆莱特本人有浓厚的宗教思想,而且他不愿让人认为他为了争夺王位谋害了叔父,以新的罪恶来报复旧的罪恶。因为他的父王嘱咐过他 :“无论你怎样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 。”就这样,他又错过了一个机会。直到后来国王唆使雷欧提斯与他比剑,将他害死,他才在临死前杀死了国王。这又一次表现了这位王子高尚和仁慈的天性。而在危机四伏的宫廷中,他势必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他的对手的暗算。
哈姆莱特决不仅仅是个思虑过多的人,他是人类美德和高贵的典范。他的悲剧式的死亡唤起人类高贵的天性和良知。听一听他本人对人类的赞美吧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剧中其他一些人物也不断赞美哈姆莱特有一颗高贵的心,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莎士比亚传              124是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他本来会成为一个英明的君王的。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受到评论最多的一出戏。它引起各阶层观众的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好像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所说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德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不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看《哈姆莱特 》,看热闹的人沉醉于一个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和拼杀的场面;看门道的人更大有收获:看见真疯与假疯的对比和交织,看见思想与行动的矛盾,看见亲人之间爱与恨的纠结,看见个人与时代社会的不相容……
莎士比亚传              125
《奥赛罗》——阴谋与激情
在莎士比亚描写爱情的悲剧中,男女主人公不象在喜剧里那样终成眷属,而一般在开始或中间就走到一起,其终局则极为不幸。这说明他不再以描写浪漫的爱情为主,而转向实在的生活。18世纪一位小说家曾说过,大多数小说和戏剧总是写到恋人结合就赶紧停住,说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笔煞尾,再往下写就要使读者失望了。在《奥赛罗》这出悲剧里,婚姻生活自身并未受到无聊、厌烦的侵蚀,却受到阴谋家的恶意破坏。当然,男主人公的性格和激情也在扼杀他们的爱情和生命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真正的爱情来之不易。摩尔人奥赛罗和罗马贵族的千金苔丝狄蒙娜的结合经历了许多磨难。摩尔人是黑皮肤,在当时当地是低贱的种族,虽然奥赛罗因为屡次作战有功,已被擢升为将军,但世俗的偏见是不会轻易消除的。所以当他与苔丝狄蒙娜恋爱结婚时,舆论大哗。最恼火的当然是小姐的父亲,觉得自己在同胞面前丢了脸面,于是在元老院里控告奥赛罗用不正当的手段(巫术)拐骗了他女儿。要不然像他女儿这样一表人材,怎么会跟这个黑鬼住在一起?
莎士比亚传              126
是啊,苔丝狄蒙娜长得很美,性情贞淑,但奥赛罗也有优秀的品质。剧中他们之间爱情的发生是因为常在一起谈话。奥赛罗向苔丝锹蒙娜讲述自己以往的遭遇,所受的苦难和征战的功绩。这一切深深吸引了她。但她决不是为了猎奇。她爱上奥赛罗是因为倾慕他的勇敢、高尚和诚挚。她不喜欢本城那些油头粉面的纨裤子弟。
有了真正的爱情,他们就有了与社会偏见对抗的力量。当元老院的贵人们纷纷指责奥赛罗的行为,而她的父亲又大声疾呼要将这个摩尔人治罪时,苔丝狄蒙娜理直气壮当着公爵和众人的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可以代我向世人宣告,我因为爱这摩尔人,所以愿意和他过共同的生活,我的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的品德所征服……”她的真挚的感情终于获得同情,战胜封建家长权威,超越种族与门第的障碍,为自己争得自由恋爱的权利。新婚几天后,奥赛罗要率军队远征塞浦路斯海岛,她为了照顾丈夫,放弃豪华的生活,过起军旅生涯。夫妻俩互相了解,互相体贴。苔丝狄蒙娜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少有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
那么从心灵深处爱着这个完美的女性的人无疑是一位高尚的人。奥赛罗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是性格刚勇的英雄好汉。他慷慨豪放。像人们称赞的那样,莎士比亚传              127他的心扉只为和煦的阳光开启而从未沾濡过黑夜的阴霾。他爱得真诚,他又因为被爱而对生活怀着美好的信念。他信任别人,因为他首先信任他的妻子,信任爱情,那是他精神的支柱,是他的荣誉和生命。这样一个高尚的人,却犯下了凶杀的大罪,导致他的毁灭,使读者和观众震惊不已。然而正是他的高尚和纯洁使他滑向罪恶的陷阱。剧中有一个与他本质相反的人物伊阿古,一个邪恶的化身,操纵着剧情的发展,操纵着剧中所有的人物,导演了一出血雨腥风的悲剧。
伊阿古的生活信条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极尽奸诈欺骗残忍之能事。表面上,他总是一副正直善良的样子,对于统帅奥赛罗是一个披肝沥胆、掬献忠心的谏诤者,他动辄指着“永古炳耀的日月星辰”发誓,振振有词,赢得“诚实的伊阿古”的美誉,骗取了奥赛罗的信任。他利用这种信任,实现了他的罪恶计划。
奥赛罗刚刚把年轻军官凯西奥提升为副官,使久已想得到这个职位的伊阿古怒火中烧。他既恨凯西奥这个热情快活的小伙子,又恨奥赛罗,一是因为他偏爱凯西奥,二是他无中生有地认为奥赛罗看上了他的妻子爱米利娅(她在苔丝狄蒙娜身边当女仆)。他的可怕的报复计划是要引起摩尔人对妻子的猜疑,怀疑凯西奥的忠诚和苔丝狄蒙娜的忠贞品德。奥赛罗本是莎士比亚传              128君子之心,从不猜忌别人。他在与苔丝狄蒙娜恋爱的时候,曾找凯西奥当他的信使、传信带话,因为他担心自己不善词令,而凯西奥能说会道,办事机灵。他们结婚以后,作为“媒人”的凯西奥还是他们家的座上宾。伊阿古正是利用这一层关系,先在一个狂欢之夜将凯西奥灌醉,唆使一个人来招惹他,结果闹成一场格斗。这对有警卫任务的凯西奥来说,是很大的过失。而伊阿古一见他们打起来,就四处奔走,大声嚷叫着 :“出事了!出事了 !”吵醒了奥赛罗,经过一番调查,将凯西奥的职务撤销。凯西奥醒来,忘掉了夜晚的事,仍然把伊阿古当作朋友。伊阿古就给他出个主意,让他去找苔丝狄蒙娜,求她在将军面前说情,凯西奥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照办了。苔丝狄蒙娜当然很爽快地答应,并且立即去丈夫那里,请他尽早恢复凯西奥的职务。而伊阿古早就计划好,瞅准时机与奥赛罗一起进门,正好看见凯西奥从另一个门走出去。他就故意咕哝了一句 :“我看事情有点儿不大对头。”这并未引起奥赛罗的注意。但等奥赛罗与妻子谈完以后,他又问奥赛罗一些他恋爱时的事,问凯西奥当时在干什么。奥赛罗说,他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信使。伊阿古就紧皱着眉头,好象看到了一件很不情愿看到的事实,嚷叫了一声 :“真的吗?”这次引起摩尔人的注意。他觉得伊阿古话里有话,在怀疑什么。而伊阿莎士比亚传              129古是个正直诚实的人。于是他追问下去。
伊阿古抓着奥赛罗性格上的弱点,知道怎样下圈套,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了好半天,为的是显示他的猜疑的可信性以及这件事是多么见不得人,又竭力装作为奥赛罗好,怕惹出麻烦。光是这种办法就足够了。奥赛罗已经在疑神疑鬼,几乎要发疯了。伊阿古又做作出十足的诚心和关怀,劝他不要嫉妒。但伊阿古知道,那可怕的东西已在这位英雄的心里扎了根。
但奥赛罗还不愿相信妻子不贞,因为他们之间的爱太深了。可恶的阴谋家伊阿古旁敲侧击,找了更多的理由来加强他的猜疑。他首先称赞奥赛罗不轻易怀疑妻子是很对的,没有真凭实据、就不能随便嫉妒;然后劝他仔细留意凯西奥在场时苔丝狄蒙娜的神情举止。过一会儿又忧心忡忡地说,也不能就认为平安无事,因为威尼斯的妇女惯于背着丈夫干些风流的鬼把戏。他还暗示说,苔丝狄蒙娜跟他结婚时就欺骗了她的父亲,将与他的恋爱甚至结婚掩盖得那么巧妙,言下之意很明白了,她当然也会做出欺骗丈夫的事来。
别的就不必多说了,嫉妒的星星之火,很快就成为燎原之势。伊阿古一面假意地恳求他没有拿到真凭实据,不要贸然行事,自己暗地里赶紧炮制证据,好彻底击毁这几个人。从此以后,奥赛罗的心失去了宁静和平。在嫉妒这头长角的怪兽的折磨下,他对别的莎士比亚传              130一切都视而不见,满脑子想的是妻子忠实不忠实这个问题。他一会儿怀疑妻子,一会儿怀疑依阿古,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要是不知道这事该多好,即便它是实有,不知道也就不会痛苦。他仍然是深深地爱着苔丝狄蒙娜。终于有一次,他掐住伊阿古的喉咙,严令他拿出证据,否则以诬谄论罪立即处死。但那一位早就准备好了,诬称苔丝狄蒙娜把丈夫送给她的手帕给了凯西奥,其实是他诱骗自己的妻子从苔丝狄蒙娜屋里偷出来又扔进凯西奥屋里的。这样,奥塞罗相信了,他的嫉妒的火山到了喷发的时刻,现在在他眼里,爱人越是美丽,这美丽越是丑恶和羞耻的标志。他心中爱情的圣坛,顿时变成了“蛤蟆繁育生息的污池”。 他把苔丝狄蒙娜比作一株毒草,样子好看,气味也香,可是一见眼睛就痛,一闻鼻子就难受。他用其他种种恶毒的语言咒骂她。在理想彻底破灭的绝望中,他惨忍地将妻子扼死在床上,并让伊阿古去刺杀凯西奥。只因为伊阿古派刺客去行刺时被抓获,这才阴谋败露。奥赛罗得知真情,悔恨万分,拔剑自刎,倒在妻子身旁。
奥赛罗杀死贞洁的妻子,犯下滔天的罪过。然而他仍然是伟大、高尚的人。他的罪过来自激情,他的激情生于真挚的爱。如果他有缺点,那只是轻信别人,而轻信正是他慷慨大度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觉得他丑莎士比亚传              131恶,我们敬仰他的热情,他因此而爱和被爱,幸福的奥赛罗!他的激情与阴谋、罪恶一起加害于自己那无辜的妻子,我们只有更痛恨阴谋。
悲剧的最后一场,何等凄怆,催人泪下。历尽艰辛,经受过贫穷、疾病、耻辱等种种苦难折磨的黑皮肤的英雄,因为心中理想的爱情的破灭,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他行凶以前一遍又一遍地吻苔丝狄蒙娜。这吻真甜啊,他说。他泪流满面。
他是凶手,但他是“正直的凶手”。
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将要自杀之前,他嘱咐身边的人,要他们向政府原原本本地报告事情的经过:
你们应当说我是一个在恋爱上不智而过于深情的人;一个不容易发生嫉妒的人,可是一旦被人煽动以后,就会糊涂到极点;……会把一颗比他整个部落所有的财产更贵重的珍珠随手抛弃;一个不惯于流妇人之泪的人,可是当他被感情征服的时候,也会象涌流着胶液的阿拉伯胶树一样两眼泛滥。
莎士比亚传              132
《李尔王》——普天同悲
《李尔王》作于1505-1506年间,系根据民间传说和前人的戏剧作品改写创新而成。它的故事很简单。国王李尔因年老体弱,想提前退位,遂把土地分成三份,给三个女儿。但要女儿们轮番向他表示孝心。老大和老二甜言蜜语,极尽夸张之能事,他听得心花怒放;而老三考狄利娅言词恳切,合情合理,他却龙颜大怒,将她斥逐,只把土地分给两个大女儿。但这两个人得了便宜立即翻脸,百般折磨老父。相反,老三却一如既往,诚恳地显示她对父亲的孝顺。在民间传说中,李尔王最终取得胜利,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受到惩罚。这原是一个道德教育故事。经过莎士比亚的戏剧改造,它变成一个悲剧故事。而且人物大大增多,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本质,使这出戏成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精品和世界文学的不朽杰作。
莎士比亚写作《李尔王》的时代,社会斗争十分尖锐激烈。象《哈姆莱特》中主人公概括的那样,这是一个“脱了节的时代”。 《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葛罗斯特之口,描绘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 :“亲莎士比亚传              133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为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 。”这些事就发生在这出戏里。
从《李尔王》一剧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作品反映时代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虽然剧中人物很多,但大致上可以分为善恶两个阵营,而以李尔王的悲剧命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
全剧开始时,李尔是个专横独断的封建君主,刚愎自用,喜怒无常。这并非因为他年老,而是在位几十年一惯如此。惯听臣下阿谀奉迎的话,他之生出要将国土分给女儿们的念头,并不是一时糊涂,而是他向来作威作福的惯性使然。他认为他的皇爷的名份是天定的,退下去当个太上皇可以怡养天年而仍享九五之尊。因此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谎言他听了满心欢喜,而小女儿的老实话却使他勃然大怒,立即宣布与她断绝父女关系。当辅弼大臣肯特据理力谏时,他怒吼起来 :“听着,逆贼!你给我按照做臣子的道理,好生听着!……这一种目无君上的态度,使我忍无可忍;为了维护王命的尊严,不能不给你应得的处分 。”结果当然是大臣和小女儿受害。
可是他哪里想得到,等他交出了王冠和权杖之后,他的地位就很快从不可一世的君王变成一个平常的老莎士比亚传              134头儿和可怜的叫化子。先是住在大女儿高纳里尔家里,没人理睬,孤苦伶丁。大女儿为撵走他,就唆使家人慢待他。当仆人惹怒了李尔,李尔动手打他时,高纳里尔就沉着脸教训他,要他不要动不动就生气动手,那实在有失一个作长辈的体统,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应该懂事一些……还冷言冷语道,年老的傻瓜正像小孩子一样,不能一味纵容坏了他的脾气,应该对他凶一点。可怜李尔已没有以前的生杀大权,只是暴跳如雷却拿她没办法。大女儿这里呆不住,投靠二女儿里根。然而这两姊妹“就像两只野苹果一般没有区别”。里根把他派去送信的人囚禁起来,并且拒绝他进城堡,要他把身边越来越少的侍从裁减到一个也没有。李尔走投无路,只有向苍天呼吁了。
第三幕第二场,李尔王荒在野上与暴风雨搏斗是全剧的高潮。大自然的风暴与他内心的风暴交汇一起,而后者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前者。这段独白像暴风雨一样有宏大壮烈的气势:
吹吧,风啊!胀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你,瀑布一样的倾盆大雨,尽管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没了屋顶上的风标吧!你,思想一样迅速的硫磺的电火,劈碎橡树的巨雷的先驱,烧焦了我的白发的头颅吧!你,震撼一切的霹雳啊,把这生殖繁密莎士比亚传              135的、饱满的地球击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
……
尽管轰着吧!尽管吐你的火舌,尽管喷你的雨水吧!风、雨、雷电,都不是我的女儿,我不责怪你们的无情;我不曾给你们国土,不曾称你们为我的孩子,你们没有顺从我的义务;所以随你们的高兴,降下你们可怕的威力来吧,我站在这儿,只是你们的奴隶,一个可怜的、衰弱的、无力的、遭人贱视的老头子。可是我仍然要骂你们是卑劣的帮凶,因为你们滥用上天的威力帮同两个万恶的女儿来跟我这个白发的老翁作对。啊!啊!这太卑劣了!
他尝到命运悲苦的滋味。一惯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现在沦为乞丐,衣不蔽体。由于地位的变化,过去从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他,开始认识并思考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这凶恶的暴风雨之夜,他想起天下许多像自己一样无家可归的人,腹中饥肠雷动,身上千疮百孔,痛苦不堪。他为他们呼吁 :“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李尔认识到,这个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褴缕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了锦绸衣服就可以隐藏一切;罪恶镀莎士比亚传              136了金,公道那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如果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就连一条得势的狗,人们也得唯它之命是从。第四幕第六场,他告诉葛罗斯特他的一个发现,法官与小偷之间的区别,只是大偷与小偷、窃珠与窃钩的区别而已。
就这样,李尔因为自己地位的变化带来思想的进步,从一个专制昏庸的暴君变成一个有平等思想的平民。他的性格也由原来的暴躁变为忍耐和随遇而安。他之令人同情也就在此,因为这种巨大的变化能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李尔参透大自然的玄机,悟得苦难人生的真谛。在悲剧的结尾,他同来解救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一起被俘,救援的法军也惨遭失败,一切希望都丧失了。但有考狄利娅在身边是他莫大的安慰。他说他们父女俩应该象笼中的小鸟一样歌唱,他要跪下来求女儿宽恕。他们嘲笑那班象金翅蝴蝶一般的廷臣,听那些可怜的人们讲些宫廷的消息,谁胜谁败,谁在朝谁在野,他们在囚牢的四壁之内,仿佛是上帝的耳目冷眼观看那些朋比为奸的党徒随着月亮的圆缺而升沉。由悲观而乐天知命。他的死亡虽是悲剧性的但却是平静的。
莎士比亚在剧中还安排了葛罗斯特一家,作为李尔王受女儿们折磨的陪衬和补充。葛罗斯特有两个儿莎士比亚传              137子,一个嫡生,一个私生。私生子没有继承权,他为夺取财产就挑拨父亲与哥哥的关系。葛罗斯特中了他的奸计,捉拿大儿子,逼得他装扮成疯子,在外乞讨为生。但葛罗斯特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因私生子告密,被人挖去双眼,驱赶到旷野里,与李尔相遇,君臣相怜相惜,所谓“一个疯子领着一个瞎子走路”。 他们对这天昏地暗的世界都有了清醒的认识。
剧中有两个人物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一是三女儿考狄利娅,温柔、娴淑、谦逊、诚恳,是莎士比亚笔下又一个完美的女性。另一个是正直的大臣肯特,当李尔昏聩地错待考狄利娅时,他勇敢地站出来,“批怒龙的逆鳞”说 :“君主不顾自己的尊严,干下了愚蠢的事情,在朝的端人正士只好直言极谏 。”他被昏君放逐,但毫不后悔,也不自弃,仍然怀抱正义的信念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李尔落难后,他追随其身边,帮助和保护他,给他极大的安慰。
高纳里尔和里根是两个极端自私、自利,不讲信义不顾廉耻丧尽天良的败类。除了虐待父亲,她们之间也勾心斗角,既争权夺利,又争风吃醋。惨忍刻毒,蛇蝎心肠,结果落得毁灭的下场。
剧中反面人物的主要角色是葛罗斯特的私生子爱德蒙。这出戏中悲剧的发生发展,大部分由这位阴谋家导演。为了与哥哥争夺财产,他制造假书信,造谣莎士比亚传              138中伤,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连生父也不放过。他内心的独白说得很清楚 :“既然凭我的身份,产业到不了我的手,那就只好用的我智谋;不管什么手段只要使得上,对我来说,就是正当 。”“因为我保全自己的地位要紧,什么天理良心只好一概不论 。”他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赶走父亲当上伯爵后,又想乘着混乱当国王。实现这个目标就只有通过李尔的两个女儿,于是他同时与高纳里尔和里根调情,都定了婚约。他的如意算盘是,等战争结束,除掉李尔和考狄娅,让高纳里尔杀死丈夫即全军统帅,然后他再杀掉两姊妹中的一个。总之,爱德蒙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刽子手,他做起恶来,不相信什么神鬼地狱报应之类,胆大包天,无所顾忌。他表面彬彬有礼,笑容满面,满口仁义道德,心里却男盗女娼。多行不义必自毙,他最终死在装扮成乞丐的哥哥杖下。
《李尔王》一剧中还有一个奸诈奴才的形象,就是高纳里尔的仆人奥斯华德。他是典型的势利小人,最擅长随风转舵。象狗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跟着主人跑。主人说是,他就赶紧说是,主人说不,他就马上说不。他象老鼠一样咬破神圣的伦常纲纪,主子起个什么恶念,他就竭力逢迎,或者火上烧油,或者雪上加霜。李尔退位后住在高纳里尔家,奥斯华德就秉承主子旨意,对老国王态度恶劣,常常出言不逊。莎士比亚传              139李尔责问他 :“你不知道我是什么人吗?”他的回答是 :“我们夫人的父亲 。”一句话,活画出这个势利小人卑劣的灵魂。
《李尔王》一剧自始至终是恶人占上风,好人遭苦难,气氛阴沉压抑。虽然在结尾,坏人都得到惩罚,但善良的一面也七零八落,几乎伤亡殆尽。它给人的总体印象里世情冷漠,普天同悲。
莎士比亚传              140
《麦克白》——坠入罪恶深渊的速度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短的一个,以戏剧情节发展的快速而闻名,这与它所描写的题材有关。
剧情是这样的: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与班柯平叛有功,凯旋归来,在荒野上遇上三个奇形怪状的女巫,她们向麦克白欢呼,称他为考特爵士,又称他为国王。麦克白大惑不解。女巫又说同行的班柯虽本人当不了国王,但其子孙将会成为国王。他们正在路上的时候,国王邓肯派人来迎接。来人恭喜麦克白,说原考特爵士已因叛国罪被处死,国王已将爵位授予麦克白。女巫的预言竟部分地成了事实。那么另一部分——他将成为苏格兰国王——是否也会成真?这个念头开始在他心里生长。
他们回到朝廷,国王很高兴,盛赞麦克白功勋卓著,并说要到他家作客。麦克白即写一封信给妻子,要她好好准备,并且把自己近来遇到的这些怪事也告诉了她。麦克白夫人读信后,心生恶念,要谋杀邓肯。麦克白本人开始有些犹豫,但在夫人的再三鼓动下,于国王来家中作客当天晚上将他杀害,并且装作很生气的样子杀死了国王的两个侍卫,为的是归罪于他们。莎士比亚传              141他就这样当上了苏格兰国王,因为认真地算起来,他和邓肯还有亲戚关系呢。
他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他想起那天女巫们预言说班柯的子孙将成为国王,又担心班柯因为那天与自己同行,会怀疑自己犯下弑君罪,于是狠了心,设宴邀班柯来,派人在路上将他杀死。但在宴会进行中,麦克白突然出现幻觉,看见班柯那血淋淋的鬼魂,大惊失色,对着鬼魂连声说不是自己杀了国王。当然,参加宴会的其他人并没有看见鬼魂,都觉得奇怪,又见班柯迟迟未来,又都怀疑他那番无来由的辩解。
麦克白气急败坏,不断杀人,听说苏格兰大将麦克德夫逃到英国,即命人杀死他的妻儿老小及全部仆从。麦克白夫人也好不了多少。她内心受着不安和疑虑的折磨,患了梦游症,并且一面走来走去,一面使劲揉搓自己的双手,想洗去那上面无形的血迹和沉重的罪恶,也是在这样的自言自语中,她泄露了他们夫妇弑君的秘密。麦克白众叛亲离,垂死挣扎。马尔康率军讨伐,交战中麦克白被杀。弑君篡位的暴君身败名裂。
这出戏描写一个野心家怎样从一个名声赫赫的功臣开始犯罪,最终成为伤天害理的暴君。剧情的发展迅速指向结局,速度之快,实属罕见。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李尔王》相比,可以说是一出短剧。莎士比亚传              142
虽然如此,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把主人公写成坏人,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悲剧的主人公了。麦克白虽是罪恶滔天,不可饶恕,其毁灭是必然的,但他并非象伊阿古、爱德蒙那样的恶棍。莎士比亚在他快速发展的犯罪过程中,着重描写他内心的迟疑、悔恨等心理活动,特别是他不愿犯罪、不愿再犯更大的罪而偏偏还要犯更大的罪时的内心斗争。作者除了使用独白、对白这些一般的形式,还运用大胆的想象,采用超自然的手段。这就是戏一开始出现的三个女巫和她们的预言、法术。这种手段莎士比亚以前曾用过。我们还记得《哈姆莱特》中的鬼魂显灵。也许有人要说这是作者取巧的手段,其实不然,鬼魂是戏中人物产生的幻觉的一种舞台化。哈姆莱特父亲之死,国内民众普遍觉得有些可疑,王子本人心中疑团更大,也就是说,这鬼魂显灵实在是他心中疑问的一种外化。在后边他厉声斥责母亲不贞时,鬼魂又一次出现,提醒他是在与自己的母亲谈话,无论她犯了什么过失,都不能对她无礼,这实际上与他本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同样在《麦克白》中女巫的预言是真真假假。你信它真,它就真,你说它假,它就假。说它真,麦克白心中可能早有这种想法;说它假,同行的班柯就不为所动。建功立业的将军最容易桀傲不驯、横生是非,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麦克白因有功劳,受人爱戴,威望很高,莎士比亚传              143有相信女巫预言的资本。他本就有野心,加上荒野上女巫预言,为他心中罪恶的种子提供了丰腴的土壤。当第一个预言被证实,他怦然心动 :“两句话已经证实时,像演剧里幸福的序幕终将导致高潮一样把我带向王者的宝座 。”但这第二步,拿起弑君的刀却不是轻松的事 :“我现不是已做了考特爵士了吗?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卜卜地跳个不住呢?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的恐怖: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事实上,整个剧情的发展都伴随着他这种内心的矛盾斗争,他的每个行动都与这个恶念有关。他写信给妻子报告好消息的同时,特意提起女巫的预言,说明他的内心倾向于犯罪。尽管妻子在他犯罪的过程中起到催促、鼓励的巨大作用,但绝不能说麦克白是个从犯。他在杀害邓肯之前,的确有些踌躇,仿佛一个胆小如鼠的人,要他的妻子一遍又一遍地对他说欲成大事须大奸大恶这种道理。其实,这道理他何尝不明白?他不是不敢下手,而是比妻子想得长远。他不只想到闪闪发光的皇冠,而且还想到这个行动的后果。他很清楚弑君是大逆不道,可能导致自己的毁灭。杀害邓肯,自己是否能安然作国王呢?他没有把握,再说,邓肯正在他家作客,作为主人他有责任保证客人的安全。莎士比亚传              144他就这样左思右想,几次对妻子说还是住手为好。但权力的诱惑太大了,野心最终还是占了上风。
果然不出他所料,他内心的矛盾斗争并没有因为事情的结束而结束,他作了国王,同时也成了罪犯。他听到一个声音在喊 :“不要再睡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 。”他有一种幻觉,总听到神秘的敲门声,使他栗栗畏惧。他觉得倾尽所有的海水,也洗不净他手上的鲜血。可以说,从邓肯的死开始了他的毁灭过程。以罪恶得来的果实,需要更多更大的罪恶去保持,所谓既得之,患失之,患得患失。他精神高度紧张,怀疑一切,杀人已成习性,杀侍卫,杀班柯,又杀麦克德夫一家,他已经不由自主,只有用最坏的办法去探知最坏的命运。
他成为一个嗜血的屠夫,用惨酷的手段维持统治。举国上下,“每个黎明都听得见新孀的寡妇在哭泣,新丧父母的孤儿在号陶,新的悲哀上冲霄汉,就象像与苏格兰的哀歌共鸣一样,连天空也发出凄厉的回声”。他成了孤家寡人,性情狂躁,近乎疯狂。他精神的崩溃,起于宴会上鬼魂幻觉出现的时候。当敌军逼近时,他虽然也拾起旧时的一点勇武披挂上阵,表示要战到全身不剩一块好肉,实际上这只是杀人狂的最后一掷而已。这很有点儿像秦末刘邦和项羽垓下决战时,项羽在临死前还要向他的部下们露一手,冲入敌阵,斩莎士比亚传              145杀个痛快。
到最后,麦克白的心已经麻木了。他已经忘记了恐惧的滋味,没有什么事能在他心上激起反应。当他妻子死去的消息传来,他无动于衷,无可奈何地道出心中的绝望:
她反正要死的,迟早总会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天。明天、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对一个独夫民贼来说,生活不可能是平静的,他把睡眠和安宁的心绪都杀害了。他的悲剧结局,没有项羽泪洒乌江,自刎而死的悲壮,而是恶事做尽,咎由自取,使观众有善恶终有报的痛快。但归根结蒂,这仍是一出悲剧,我们须记得他曾是英武的军人,国家的卫士,我们为他的堕落而惋惜,因他的悲惨的结局而生恐惧之心。
剧中另一个主要角色是麦克白夫人。或者说,麦莎士比亚传              146克白夫人和麦克白本是不可分的一体,虽然有时候他们之间也有一些差别。她的野心与她丈夫一样大,但她没有他那种犹豫不决,她有那种巨奸大恶的风度,她说过,她可以把自己那正吃奶的婴孩的头砸碎,而毫不怜惜。她随时准备行动,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她点拨、鼓动丈夫,杀死邓肯,取而代之,因为这是达到权力项峰的最简捷的办法。麦克白动摇不定,她就用激将法,责备他像一只猫那样想吃鱼又怕弄脏了爪子,看着王冠放在那里不敢拿,甘愿作个懦夫。行凶以后,麦克白心慌意乱,一个劲儿看自己沾满鲜血的手,听到敲门声惊恐不已,而她却镇定自若,说:“我的手和你的一样颜色,可是我羞于有一颗心像你的那样惨白 。”
但最终,她的铁石心肠被沉重的罪恶压碎。她不像麦克白那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预想到行动的后果,她说干就干,不假思索,这种鲁莽往往不能持久。果然不久她就尝到了苦味。原来她对丈夫说,事情干完就完了,当机立断,才能成事。现在她却说,事情干完就算了,无法挽回,只有听其自然。可是她无法不后悔,她恨不得邓肯能复活。她叹道 :“费尽了一切,结果还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于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莎士比亚传              147倒落得无忧无虑 。”她患了可怕的梦游症,大张着双眼却睡得酣熟,一面走一面搓她的手,这两只手再也不会干净了 :“这儿老是有一股血腥气,所有阿拉伯的香料都不能叫这只小手变香一点 。”她丈夫因精神紧张而麻木,她则因紧张而崩溃。
莎士比亚传              148
《雅典的泰门》——愤世嫉俗
莎士比亚的最后一出悲剧《雅典的泰门》表现主人公对人类道德良心的绝望。泰门因为理想破灭及世俗社会丑行对他的精神压迫,产生痛恨一切人的变态思想。后世莫里哀写过一部喜剧《恨世者》,刻画一个看不惯世上一切人事,整日牢骚满腹的角色。莫里哀的出发点是哲学上的,他对剧中人恨世的原因并未具体探究,也没有写其性格的变化,也就是说,他只是描写一种类型。莎士比亚笔下的泰门性格发展起伏波动很大,他从爱的高峰跌进恨的深谷。
泰门本来财产丰瞻,乐善好施,每天举办盛宴与食客们饮酒作乐。大家都称赞他慷慨,都操着心想从他手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利用泰门轻信的性格,朝夕陪伴,殷勤之态可掬,言词极尽谄媚。他的家产经不起这样的挥霍,过些时候忠诚的管家就把账本摊在泰门面前,然而泰门不予理睬,他不相信自己会倒霉,他乐于这样做事。终于有一天当他吩咐管家把部分田产卖掉换钱用时,管家告诉他,田早已卖光。泰门自我安慰说,他为朋友耗费了财产,现在有了这么多朋友,他不会缺钱用的。于是派人去借。但这些腹莎士比亚传              149中装满泰门的酒肉,屋内骗得他许多钱财的贵族,阔得都快胀破了,却都装出可怜的样子,含糊其词,百般推托,或者私下给来借钱的人一些贿赂打发,就连泰门曾替他还债,现在阔得流油的文提狄斯也不肯借,其实哪里是借,那五个泰伦他还没有还给泰门呢。总之人人都躲着泰门象躲避瘟疫一样。泰门家门可罗雀。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那些所谓朋友们还得了便宜卖乖,责备他以前那样慷慨大方是奢侈和挥霍,太愚蠢太不应该了。
泰门怒火中烧,决定报复。他又发了请柬,请那些食客们光临盛宴。那些人都很惊奇,以为这轮沉没的太阳重放光芒。他们自然也有些尴尬,为的是没有借钱给他——原来泰门是装穷啊。于是他们赶紧表白,说泰门去借钱的时候,他们不巧手头正紧,不能帮助,深自抱愧。泰门摆摆手请他们不必介意。然后示意奏乐上菜,一桌宴席热腾腾地摆出来了。但等盘子上的布掀开来,大家才明白泰门是在涮他们。盘子里装的不是他们期望的山珍海味,而是冒着热气的开水,泰门厉声喝道 :“狗子们,舔吧 !”不等他们镇定下来,泰门就拿水往他们脸上泼,还把盘子摔在他们身上。那些忘恩负义的大人先生们纷纷夺路而逃。
从此以后,泰门跟雅典人告别。他到树林隐居,诅咒那个可恶的城市和所有的人,说雅典已经变成一莎士比亚传              150个众兽群居的森林,而森林中最残暴的野兽也比人类仁慈得多。他这样想着,脱掉所有的衣服,挖了一个洞穴,像野兽一样过活,吃树杈树皮,喝生水,尽力使自己没有人的形状和习性。
可是有一天,他在挖树根时,碰到一些坚硬的东西,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堆金子。他一下子又可以成为富翁,又可以让全雅典有头面的人物趋之若鹜了。但泰门是失望过的人,他早厌弃这世界的虚伪和奸诈,金子非但不能吸引他,反而招来他的一顿痛骂:
(视金子)啊,你可爱的凶手,帝王逃不过你的掌握,亲生的父子会被你离间!你灿烂的奸夫,淫污了纯洁的婚床!你勇敢的战神!你永远年轻韶秀、永远被人爱恋的娇美的情郎,你的羞颜可以融化了狄安娜女神膝上的冰雪!你有形的神明,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你会说任何的方言,使每一个人唯命是从!你动人心坎的宝物啊!你的奴隶,那些人类,要造反了,快快运用你的法力,让他们互相砍杀,留下这个世界来给兽类统治吧。
他本来要把这些金子埋回地里去的,可是这种思考使他最终决定,以此向人类施行报复,因为他所憎恨的那两脚的野兽,为了金钱,是暴力、凶杀等等什么都干得出来的。正巧,一队士兵由艾西巴第斯率领莎士比亚传              151前去攻打雅典城。泰门就把金子分给士兵们,要求他们把雅典居民都烧死,或者斩尽杀绝,无论其老幼。因为老的放高利贷害人,作恶多端,小的长大也会变成叛徒和奸贼。泰门对人类的憎恨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不过他也有一次的清醒。一天,他的仆人,那位好心的管家找到他,看他已经瘦弱不堪,像一座衰老的纪念碑,不禁泪流满面,难过得说不出话来。泰门看他是个人形的东西,怀疑他是元老们派来的奸细,喝令他收起虚假的眼泪。等仆人用许多实例证明他以前对泰门的忠诚,恳求留下来照顾主人时,泰门只好承认世界上还有诚实的人 :“原谅我的抹杀一切的武断吧!永远清醒的神明们!我宣布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正直的人,不要误会我,只有一个……”虽然如此,这个好人也必须走开,因为泰门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心里就很不舒服。所以说,他最终还是不愿放弃他憎恨人类的立场。当雅典遭围困,危在旦夕,人们来向他求救时,他说他看在同胞的份上,给他们出个主意。他指着他的洞穴前的一棵树说,有哪个雅典人愿意解脱痛苦,就在他砍掉这树之前来尝一尝它的滋味——上吊。
几天以后,泰门死了。一个士兵路过离他的洞穴不远的海滩时发现一座坟墓,墓碑上刻着字,说这是莎士比亚传              152憎恨人类的泰门的安息之处。墓志铭预示了人类的命运,他希望一场瘟疫把全人类统统毁灭。他究竟是自杀,还是耗尽生命,冻饿而死?谁也不知道。艾西巴第斯读罢墓志铭,说这写得很恰当,选择海滩作为安息之地也大有深意:蔑视从人们凉薄天性里流露出的悲哀,叫那苍茫的大海永远在墓边哀哭,掩盖了人们那短暂而轻浮的啜泣。
泰门虽是因为个人大起大落的遭遇而不平、失望乃至绝望的,但他的痛苦不是纯粹个人的。哈姆莱特王子因家庭里的不幸和罪恶而想到普天下人们的痛苦,泰门亦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金钱对人们灵魂的腐蚀在他眼中已达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他认识到,重视伦常天性的人,必须遍受各种颠沛困苦的凌虐;灭伦悖义的人,才会安享荣华。他的这种认识越深越广,他对人类的憎恨就愈益加深。泰门的悲剧就因为他走到极端不能自拔。莎士比亚在剧中设置了一个类似莫里哀笔下恨世者的角色,哲学家艾帕曼特斯,他从根本上或者说从理念上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尘世的丑恶。作者通过他发表对现实的看法,极富哲理,入木三分。他是泰门命运的旁观者。在泰门以山珍海味款待众贵族的筵席上,艾帕曼特斯就揭露了这些人的虚仁假义,警告泰门,善待这些人,相信他们空口的盟誓,等于相信娼妓的眼泪和狗的假寐,将来在他面前跳舞的人莎士比亚传              153也会把他放在脚下践踏。但泰门执迷不悟,等到泰门栖居海滨,痛骂人们忘恩负义的行为时,艾帕曼特斯称赞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道出他如此沉浮的原由。泰门只知道人生中的两个极端,不曾度过中庸的生活。但艾帕曼特斯也指出,泰门是个真诚的正直的人,他无论贫贱和富贵,都不容于社会。经过这次的打击,他再不可能恢复对人类的信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