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屠格涅夫

佚名(现代)
世界名人传记
屠格涅夫传
屠格涅夫传            
第一章  庄园童年
1818年10月28日,在奥廖尔省诞生了未来的伟大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孩子的父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一个军官,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卢托维诺娃是一个富有的女地主。在小伊凡出生后不久,全家从奥廖尔迁居到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在母亲的大庄园里,屠格涅夫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时光。
斯巴斯科耶庄园是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从她叔父那里继承下来的,在她的精明打理下,田庄逐年扩大着。在屠格涅夫的记忆里,庄园就是树木的世界。茂密无路的松林,绿荫如盖的沙土小路,灌木丛生、坑坑洼洼的桦树林,还有林木花草构成的一条条转弯抹角的过道。园林里各种树木应有尽有,简直是个世外桃源。所以,屠格涅夫后来在晚年时常回忆起自己的幼年时代和一位家奴去园子的隐蔽角落去读诗的情景,他写道 :“这些树木,这些绿叶,这些高高的青草遮住了我们,把我们跟其余的世界隔了开来,谁也不知道我们置身何处,我们身为何物——我们与诗歌同在,我们心中充满着诗意,我们陶醉在诗中……”屠格涅夫传  3
父母的专横、任性和古怪对童年时代的屠格涅夫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作用于他后来的思想和创作。父亲并不过问家务事,总是忙着骑马出猎、玩纸牌、酗酒、向邻庄的少女献殷勤。屠格涅夫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自己的中篇小说《初恋》的自传性质,说其中描写的就是自己的父亲,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就如《初恋》里描写的那样古怪 :“他几乎不过问我的教育,但也从来不委屈我;他尊重我的自由,对我甚至很客气……只是他不让我接近他 。”孩子们的前途并不太使父亲焦虑,他主要是忙于自己的事,为自己的娱乐,为自己的安逸而操心。
如果说父亲对孩子不甚关心,那么母亲则如作者的短篇小说《希格雷县的哈姆雷特》里的主人公所说的那样,“ 以一个草原女地主的全部热忱对他进行着教育 。”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是个性情乖戾、激动易怒、心胸狭隘、任性甚至残忍的人。对待孩子,她有时焦虑不安地关怀着,简直温柔过分,有时又狠毒地虐待他们。作者在童年时代,常常为了一些琐碎小事就受到惩罚,挨打成为家常便饭。她对待农奴的残忍就更不用说了, 随心所欲, 任意鞭打侮辱他们。“我爱杀就杀,爱赦就赦 ”,这是她的口头禅。家中使唤大量奴仆,外出有整整一个车队跟随,任何人要见她,在一里到一里半路之外就得摘下铃铛,以免打屠格涅夫传  4搅了她。庄园里有什么地方不满意,她就迁怒于下人,大发雷霆。奴仆一见她神经质地飞快数着琥珀念珠,就明白她要大发雷霆了……
童年时期对斯巴斯科耶这段生活的印象深深地铭刻在屠格涅夫的心灵上,后来,这些印象在他的小说里都得到了反映。他曾说:“我的传记在我的作品里。”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的一些性格特征常能从屠格涅夫笔下的某些女主人公的形象中看出来。《贵族之家》里傲慢的管家婆格拉菲娜彼得罗夫娜,中篇《普宁与巴布林》里威风凛凛的外婆,《 地主私人事务所》里离不开琥珀念珠的太太,都能看出屠格涅夫母亲的影子。中篇小说《木木》中的哑巴农奴、小狗木木的故事就是取材于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的实际生活。
笼罩着斯巴斯科耶的专制气氛使屠格涅夫少年的心灵上产生了对农奴制度的憎恨情绪。他从来不把周围那些来自人民的人们,看作是“受过洗礼的财产 ”,他把农奴首先看作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有一次,母亲要把一个农奴丫头卖给一个最凶恶的邻居女地主,屠格涅夫则帮助把姑娘藏了起来,并拿着手枪冲着县警察局长和见证人说 :“我要枪毙你们 !”结果警察局长和母亲不得不让了步。屠格涅夫甚至把农奴当作自己的老师。第一个使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艺作品发生兴趣的是庄园里一个酷爱诗歌的家仆。作家在一部屠格涅夫传  5中篇小说里提到过他,是以普宁的名字来描写他的,叙述了他带着“我”偷偷跑到庄园的树林里隐蔽起来读书的情景。
庄园的生活是丰富的。每到傍晚,设有舞台和乐队的正屋大厅里总要上演家庭戏剧,由农奴中的戏子、乐师、舞伎、歌手表演。有时在花园里点起油灯和各色灯笼,演戏招待客人。屠格涅夫后来还模糊记得搭在花园里大树下的露天戏台。他小时候在老家的储藏室里看见过著名诗人茹柯夫斯基到斯巴斯科耶庄园演出时戴过的饰有金星的魔术师的尖顶帽子。
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喜欢看书,尤其是法文书。在斯巴斯科耶大院的石头长廊里,有一间很好的图书室,藏有许多俄文书、英文书和德文书,但绝大多数是法文书刊。图书种类齐全:古典作品、现代小说、百科全书派的厚本巨册、历史和神话著作、世界各国的游记,还有很多植物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在屠格涅夫七八岁的时候, 他就同那个他称之为老师的家仆一块儿偷书看。他偷看的第一本书是《象征与图谱》, 后来在《贵族之家》里叙述拉夫列茨基的幼年时代时提起了这本书。屠格涅夫在家庭藏书中阅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大师,诸如莎士比亚、拜伦、席勒的原著。稍后不久,他又醉心于歌德的《浮士德》。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普希金的作品,对普希金的热爱贯屠格涅夫传  2穿着他的整个一生。
少年的屠格涅夫,除了看书,吸引他的是大自然。他把斯巴斯科耶这个大庄园当作他的儿童乐园。他喜欢在这个大园子里游荡,喜欢钻进枝叶繁茂的树林里读诗。斯巴斯科耶花园尽头的池塘是他最爱去的地方。池塘里有很多鱼,甚至还有那时已经到处都逐渐在绝灭的嘉鱼。他就在这里喂鱼玩,把面包屑、麦粒丢给它们吃。7岁左右他就学会了设陷阱和用小网捕鸟,在斯巴斯科耶的花园里各种鸟雀应有尽有。
斯巴斯科耶的守林人和猎人发现这孩子对打猎有浓厚兴趣,就给他讲飞禽的生活、鸟类的飞行和习性。天气好的日子,他们就带他到森林和沼泽地去打猎,教他打枪。这样,他对打猎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种爱好使他很早就接近了平民,帮助他亲眼观察到真正的农民生活。
屠格涅夫是在贵族庄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童年时期对知识的渴求,对艺术和文学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农奴的尊敬,对平民的了解,对他说来具有重大意义。
屠格涅夫9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莫斯科。孩子们被送进一所私立贵族寄宿中学,这里的教学情况并不好。作家的短篇小说《雅科夫巴生科夫》就是他在寄宿中学里的感受的反映。在寄宿中学的学习,给屠格涅夫传  7屠格涅夫留下鲜明印象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扎戈斯金的长篇小说《尤利米洛斯拉夫斯基》。 俄语老师在业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述了这部小说的内容。他们屏息凝神地听着基尔什、强盗奥姆里亚施的奇遇……尽管这是一本很好的神奇小说,但屠格涅夫却认为它“没有表现出一点崇高的、巧合性的东西”。 还在童年时代,屠格涅夫就充满了带浪漫色彩的美好幻想。那些“巧合的”情节,“ 崇高”的形象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离开中学以后,屠格涅夫和哥哥所受的教育便由一些家庭教师来进行了。诗人伊彼克留什尼科夫、莫斯科大学硕士德尼杜宾斯基都曾做过屠格涅夫的家庭老师,他们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家里的课堂上,屠格涅夫还学了医学、自然学、历史、绘画、德语、法语、英语等课程。
屠格涅夫传  8
第二章  国内上大学
1833年莫斯科大学的入学考试很严格,167名考生中只录取了27名。其中就有15岁的屠格涅夫,他考入了语文文学系。
莫斯科大学是当时俄国教育的中心,俄国的很多青年都以进此大学为荣。像赫尔岑、奥加辽夫、别林斯基、斯坦凯维奇、莱蒙托夫、冈察洛夫、屠格涅夫等这些卓越人物都在30年代初期就学于这所大学。
30年代的俄国,继沙皇政府迫害十二月革命党人之后,又开始了残酷的反动统治。警察迫害和镇压制度猖獗一时,目的是要扼杀一切自由思想。尼古拉一世把大学看作自由思想的温床,而莫斯科大学成为他特别注意的目标。这所大学是当时进行政治探索的中心。斯坦凯维奇学生小组以及赫尔岑、奥加辽夫小组,后来成了开展社会政治斗争的最初的基层组织。
然而,反动派的猖獗行径不仅仅针对进步学生,还涉及到整个大学的教育体系,按政治上是否可靠的原则挑选教授。所以,屠格涅夫便只好听一些枯燥无味的讲课。
但是,也有进步的善于思考的教授。其中最受爱屠格涅夫传  9戴的是米洛巴甫洛夫教授。他讲的是物理和农业,但他常常引导学生们去关注哲学问题,他是德国哲学的传播者和宣传者。屠格涅夫对哲学的浓厚兴趣就在此时显露了出来。
屠格涅夫在一年里听完了俄罗斯语文、通史、物理、拉丁语和法语这些普通班课程。在升级考试中,他总分得了36分,13名学生中有6名升到了二年级,他是其中之一。
但是,屠格涅夫已经不能再在莫斯科学习。1834年夏,他转入了彼得堡大学哲学系的语言专业。他的哥哥这时已经在彼得堡开始担任军职,全家都迁到了首都。到彼得堡不久,屠格涅夫的父亲就中风死去,他的过早去世对亲人们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父亲去世前不久,屠格涅夫就开始创作诗剧《斯节诺》。该剧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是阅读拜伦作品后受的影响。戏剧题材取自意大利生活,具有与库科尔尼克趣味相投的传奇剧效果。两年以后他把自己的长诗交给普列特涅夫教授评判,屠格涅夫在大学里曾经听过他的课。
屠格涅夫在彼得堡生活的第一年,会见了诗人茹柯夫斯基。屠格涅夫的母亲想要诗人想起她( 在她做姑娘的时候,诗人曾去斯巴斯科耶庄园参加家庭演出),就派屠格涅夫给他送去她自己绣的天鹅绒靠垫。屠格屠格涅夫传              10涅夫怀着激动而又胆怯的心情来到诗人居住的宏伟宫殿,诗人温和大度地和他攀谈起来。就是这次短暂的会见也足以使屠格涅夫在后来能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惟妙惟肖的日趋衰老的诗人轮廓。
屠格涅夫在彼得堡大学同彼亚普列特涅夫教授最为接近。普列特涅夫是当时著名作家、诗人及批评家,他和普希金、茹柯夫斯基、巴拉登斯基、果戈理是朋友, 是普希金最亲密的友人之一, 普希金的《奥涅金》就是献给他的。屠格涅夫把剧本《斯节诺》递交给普列特涅夫教授。普列特涅夫读过后,对它作了严厉的分析批评,但又指出作品中还是“有点东西”的。屠格涅夫受到这几句话的鼓舞,很快又带给教授几首诗,普列特涅夫指出其中两首 :《傍晚》、《致维涅拉美吉采依斯卡娅》最为成功,并邀请屠格涅夫到他家里参加文学晚会。屠格涅夫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文学初试。
屠格涅夫在彼得堡大学当学生的时候,果戈理在那里讲授古代世界史和中世纪史。但是学生们没有认出他就是著名的《狄康卡近乡夜话》的作者,并且对他的任教评价并不好,他讲课无精打采。据屠格涅夫证实说,他“总是那么忸忸怩怩的”。 果戈理之所以非常喜欢历史,是把它视为一种艺术素材,而不是当作一门教学课程。他的讲课并没有影响屠格涅夫对他屠格涅夫传              11的尊敬 :“他生来就是做同时代人师长的,只不过不是讲台上的师长而已 。”
当屠格涅夫还是二年级学生时,他和后来的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季莫菲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成为情投意合的好朋友,他们是同乡。两人都喜欢艺术、文学、科学,都醉心于诗歌。两人每次会面,都有诗歌朗诵这一项,有时是他们自己写的诗,有时则是他们喜爱的诗人的诗。
普希金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但奇怪的是他们既崇拜普希金,又赞美别涅基克托夫的工体诗。但是,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对别涅基克托夫的庸俗文学给了坚决的打击,这打开了屠格涅夫的眼界,使他看到了别涅基克托夫创作的实质。过了一段时间,他就不再读别涅基克托夫的作品了。别林斯基的名字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印入了青年时期的屠格涅夫的脑海中。屠格涅夫当时也没想到,后来他同伟大批评家的个人交往在他一生中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1936年,他看了果戈理《钦差大臣》的首次演出,这次演出轰动了全彼得堡。虽然当时的屠格涅夫还没有能够透彻理解这一事件的全部意义,但该喜剧确立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手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暂时潜藏在他的意识深处,为他未来的现实主义创作做好了准备。
屠格涅夫传              12
《国民教育部期刊》登出了屠格涅夫的第一篇铅印作品,是批评安尼穆拉维约夫的《圣地纪游》的文章,那时他还不满18岁。该文章发表后,他主要写些诗歌、长诗,翻译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李尔王》,拜伦的《曼弗雷德》,他自己很不满意这些译作,以后就把它们销毁了。
屠格涅夫经常参加普列特涅夫教授家里的文学晚会,认识了一些当时有名的文人。有一次,他刚到教授住宅的前厅,碰到了一位正在告别的客人。屠格涅夫不认识这个人,他中等身材,声音洪亮。屠格涅夫只来得及看清他的一口洁白的牙齿和一对灵活的眼睛。这就是普希金,屠格涅夫一向崇拜的神仙般的人物。在一切都弄清楚以后,屠格涅夫觉得非常懊悔。
屠格涅夫再次看见普希金,是在1837年初诗人逝世前不久的一次音乐会上,那是诗人一生中最痛苦、最困难的时期。“他站在门旁,倚在门框上, 双臂交叉在宽阔的胸膛上,带着一副不满的神态不时地望着四周。我还记得,”屠格涅夫后来回忆说,“他的黝黑的、不大的脸庞,他的非洲人的双唇,露出的一口洁白大牙,下垂的连鬓胡子,一双黯淡的黄眼睛,高额角下几乎没有眉毛,一头卷曲的头发……”等过了几天再见到普希金时,他已经躺在棺材里了,屠格涅夫不由地自言自语地重复:
屠格涅夫传              13
“他躺着一动不动……”
“他的宽广前额显得古怪的苦痛……”
也是在普列特涅夫家的那次文学晚会上,屠格涅夫见到了诗人柯尔卓夫。当时他穿着一件旧式的长礼服,谦逊地坐在一旁,两眼流露出大智大慧。他拒绝了主人让他朗诵自己诗作的请求。将近半夜时分,客人几乎全都已经离去,屠格涅夫送诗人回家。一路上,两人交谈着,屠格涅夫问他为什么不肯朗诵自己的诗歌。柯尔卓夫懊恼地回答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即普希金)刚走出去,而我就去朗诵!饶了我吧!”这些话充满着对普希金的敬仰。
1936年,屠格涅夫在彼得堡大学毕业,获得“优秀生”称号。屠格涅夫没有就此罢休,因为他决心再听一次三年级的许多课程,而且再度参加考试。1837年10月,经过顽强的学习和复杂的大学考试,他取得了副博士学衔。
屠格涅夫传              14
第三章  出国求学
本来就有进入伟大小说家行列的天赋的屠格涅夫却长时间地向往着从事科学活动,他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俄国的进步人士都悉心研究黑格尔、费希特、谢林以及费尔巴哈的著作,热衷哲学是30年代俄国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年轻的屠格涅夫在彼得堡大学获得副博士学衔后,决心到柏林去继续求学,研究哲学。
屠格涅夫是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最喜爱的儿子,她对他的爱自私而任性,然而却是始终如一的。儿子越长越大,她对他的眷恋也越厉害,要是长久接不到儿子的信,就会觉得莫名的恐惧。因此屠格涅夫的出国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可是儿子偏要挣脱开这个地主俄国,哪怕是暂时的。过了三年之后,屠格涅夫才公开说出他所以要出国的主要动机是因为仇视俄罗斯地主专制制度,而当时他是不能这样说的,因为母亲是个坚定不移的农奴主。
最后,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不得不让步,派家仆中当医士的波尔菲利库德里亚舍夫陪同屠格涅夫去柏林。 1838年5月, 屠格涅夫乘“尼古拉一屠格涅夫传              15世”号轮船去德国的吕贝克。这次航行使他永生难忘。轮船载有近300名旅客和28辆马车( 许多人打算到了吕贝克以后乘自己的马车继续赶路 )。突然,船上着起了大火,火借风势,底舱里的煤烧着了,马车着了,凡是能燃烧的东西都着火了。人们惊惶失措地拥到甲板上,奔向舢板,惊慌中舢板被沉入水中。屠格涅夫不会游泳,他吓得魂不附体,抓住一个水手的胳膊,答应对方,如果救了他的命,他那有钱的母亲可以付1万卢布作报酬。后来,作家本人每当忆起自己在那条起火的船上狼狈不堪的孩子相,就会哑然失笑。在逝世前不久,身患重病的屠格涅夫虽然已无力写作,仍口述了一篇特写《海上大火》, 详细地叙述了事件发生的经过。
1838年9月底,屠格涅夫在柏林住下了,开始去听大学的课程。听课之余,他常去看戏、听音乐、到几个熟悉的同胞那里去。
当时的柏林连一点都市生活的影子也没有,而柏林的大学和科学使这个城市具有一个欧洲运动中心的性质。柏林大学对苦干和实干的要求,比在俄国要高得多。屠格涅夫,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在俄国是一个挺不错的“副博士 ”,可是在柏林听完大学者讲授的古代文学史和古希腊罗马艺术史课程后,还得在家中重新啃拉丁语法和希腊语法。柏林大学的教授中有在屠格涅夫传              16科学界享有盛名的里特尔、兰克、萨维尼、韦德尔、汉斯等。
屠格涅夫在韦德尔教授的指导下特别勤勉地研究黑格尔的著作。韦德尔教授心地非常纯洁,甚至有点天真,在他的课程里提出了人的伦理道德和尊严问题。学生们都很爱戴他,在他窗前举行祝歌晚会。屠格涅夫、巴枯宁、格拉诺夫斯基都喜欢他,斯坦凯维奇是他的挚友,别林斯基甚至通过通信就喜欢他了。屠格涅夫称赞他是“一个神奇而又圣洁的人”。
屠格涅夫在柏林遇见了彼得堡大学的好友格拉诺夫斯基,经他介绍,认识并接近了斯坦凯维奇。斯坦凯维奇对三四十年代思想活跃的俄国年轻一代有着巨大的意义。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中把斯坦凯维奇称作30年代“使莫斯科年轻一代热衷于黑格尔学说的第一宣传者”。 屠格涅夫没有能在莫斯科加入斯坦凯维奇小组,他那时还太年轻。到他住在柏林时,这种年龄差别已经不大明显了。因此,就在柏林,他进入了斯坦凯维奇的朋友的行列。
屠格涅夫并没有一下子就博得斯坦凯维奇的好感。他开头显然对屠格涅夫并不赏识,只是同格拉诺夫斯基交往得相当频繁。屠格涅夫后来思索过斯坦凯维奇和格拉诺夫斯基起初与他疏远的原因。他勇于自我剖屠格涅夫传              17析,认为自己那时还配不上和这样纯真、坦率和完美无瑕的人交好和接近。屠格涅夫早就具有这种自我剖析的习惯,难怪他在17岁时读完了卢梭的《忏悔录》以后,就希望自己也能写出一部忏悔录。
当时柏林有一个退役军官叫弗罗洛夫,同斯坦凯维奇小组很接近。斯坦凯维奇、格拉诺夫斯基和屠格涅夫常常在弗罗洛夫家聚会。一些演员、文学家、旅行家、学者也经常参加这家举行的沙龙。显然,屠格涅夫由于年轻还不能无拘束地显露出能言善辩的本领。“我到那里去,”他说,“张着嘴巴默不作声,一味听着人家讲 。”
除了聚会,如果精神倦怠,他就去听音乐、看戏,音乐和戏剧成了他的真正需要。他听过格鲁克、莫扎特、贝里尼的歌剧,贝多芬的交响曲和奏鸣曲;看过莎士比亚、席勒的戏剧。这些都抑制了莫名的忧虑,排遣了郁积心头的远离祖国和亲人的孤独之感。他对音乐的爱好使他抱怨母亲儿时惩罚他时没有强迫他弹奏乐器。
尽管屠格涅夫已经20岁,他身上却还有很多孩子气的东西。格拉诺夫斯基在柏林去看屠格涅夫时,不止一次地碰到这样的情景:屠格涅夫正和陪伴他的波尔菲利一起沉醉于玩纸人小兵的游戏,他们互相把对方的纸人轮流打倒。他还在小猫尾巴上系上一片纸,屠格涅夫传              18欣赏它怎样活蹦乱跳地抓那纸片。
1839年春天,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寄来一封信,说由于一个车夫的妻子点烟熏生了小牛犊的母牛以消灾除病时,火星落到麦秸上造成庄园失火,诺大的斯巴斯科耶烧光了。并给他寄来路费,让他回家过圣彼得节。
夏末,屠格涅夫回到了俄国,在斯巴斯科耶住了三个月,前往彼得堡,准备从那里再度出国。就在彼得堡,他有幸两次见到了他所爱戴的诗人莱蒙托夫 :一次是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另一次是在贵族俱乐部的除夕化装舞会上。
当时,莱蒙托夫已经名噪一时,人们把他当作普希金的继承者,上流社会极力要把这位诗人拉进自己的圈子,使之不再惹是生非。莱蒙托夫被命运驱使到这狭窄的天地里, 深知这群人薄情寡义, 颇感寂寞和苦恼。他后来在向洛普辛娜解释为什么他愿意跻身“贵族社会”时写道 :“这一新的阅历是有益的,因为它给我提供了反对上流社会的武器 。”
屠格涅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到他见莱蒙托夫的情景 :“莱蒙托夫的外貌,看上去仿佛带着一种不祥和忧伤,从他那黝黑的脸上,从他那双凝然不动的黑色大眼睛里,让人感觉出某种郁闷和仇视,感觉出某种深沉的鄙视和激情。他那沉郁的目光,同他那几乎屠格涅夫传              19像孩子般温柔、位置显得突出的嘴唇的表情,极不相称……也许莱蒙托夫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很深的痛苦 ;命运把他领入这个社会环境,这个环境里的压抑气氛使他感到窒息。在贵族俱乐部的化装舞会上,人们也不让他安宁,朝他靠拢,挽住他的胳膊,戴假面具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而他几乎没有换地方,默不作声地听着他们那种无聊的吵吵闹闹,那双郁郁寡欢的眼睛,挨个地扫视着他们 。”只有敏锐觉察诗人内心悲剧的人才能如此清晰地勾画出莱蒙托夫的非凡外貌 ,如此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在上流社会中所感受到的寂寞和苦闷。
莱蒙托夫的创作,把“充满痛苦和怨恨的冷酷无情的诗篇”投向俄国当权的上层,给年轻的屠格涅夫的诗作,特别是叙事诗以很大影响。莱蒙托夫艺术创新和心理剖析手法,在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840年仲春,屠格涅夫到达罗马,碰见了身患重病的斯坦凯维奇,开始同他密切交往起来。两人经常到一个叫霍夫林的朋友家去聚会,屠格涅夫喜欢上了霍夫林的长女亚历山德拉,并为她写诗《月儿穿过那灰白的云幕》, 可是亚历山德拉暗恋的是斯坦凯维奇。后来,屠格涅夫在创作《贵族之家》时,又记起了他钟情于亚历山德拉霍夫林娜的时候,并把那屠格涅夫传              20首诗写进了这部作品。
屠格涅夫在罗马,几乎每天都长时间地出外游览,科洛西姆大斗兽场、集议场遗址、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雕塑绘画博物馆大厦、著名的地下陵墓……几乎游遍了所有的名胜古迹 。多年以后, 屠格涅夫把1840年留下的罗马印象写进了短篇小说《幻影》。
后来,屠格涅夫去了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海湾的美丽和安乐永远地留在他记忆里。他在三年之后的长诗《帕拉莎》中是这样写那不勒斯夏日的景色 :“大海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忽儿汹涌,忽儿喘息,忽儿沉寂……”
屠格涅夫跑遍了意大利和撒丁王国,身上的钱快用完了,于是徒步旅行到瑞士。在瑞士那冰川绿湖 、奇峰深谷的旖旎风光中,屠格涅夫陷入了一种拜伦式的苦恼,他觉得生活是多余和乏味的,甚至想与生活诀别。在他后来写的一首散文诗里,流露出产生当时那种心情的原因 :“我那时住在瑞士,很年轻,自尊心强,但又很孤独。我的日子过得郁郁寡欢 。”这体现了22岁青年正处于弱冠年龄的特有的内心世界。
在返回柏林的途中,他在歌德的故乡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随便走进一家点心店去喝柠檬水,就在那里看到了店主的女儿,一位十分美丽的年轻姑娘 。这位姑娘惊慌不安地向他求助,救救她昏迷不醒的弟屠格涅夫传              21弟。屠格涅夫和这位姑娘偶然相遇,爱慕之情顿生 ,只是因为急着离开才抑制住了这股柔情。这一段意外而又浪漫的经历30年后终于成了中篇小说《春潮》的素材。
到达柏林不久,屠格涅夫就得知斯坦凯维奇已于6月24日逝世,不久他认识了斯坦凯维奇在莫斯科小组时的挚友后来成为著名革命家与无政府主义理论家的米哈伊尔巴枯宁。他们是在共同的亲密朋友的墓地上建立起友谊的。他们的性格迥然不同,屠格涅夫温和谦逊,而巴枯宁倔强冲动,但不同的天性并没有妨碍两人的亲密交往和相互倾慕,虽然巴枯宁比屠格涅夫长5岁,但两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
巴枯宁是个血气方刚、性格刚毅、十分热情、具有巨大活力的人,他的某些特点,在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的主人公罗亭身上体现出来。屠格涅夫以认识巴枯宁为最大的幸福,而巴枯宁则经常给俄国的家人们通信说屠格涅夫是他的挚友,和屠格涅夫的友谊是他一生中值得庆幸的事件。两人住在一个宿舍里,他们简直从早到晚整天用功。休息时,要么下棋,要么就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争论时,屠格涅夫总喜欢坐在火炉旁,巴枯宁则喜欢靠在沙发上。两人晚上多半到巴枯宁的姐姐瓦尔瓦拉亚历山罗夫娜那里去,两姐弟经常谈到他们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这使屠格屠格涅夫传              22涅夫对住在普列姆兴诺的巴枯宁一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841年春,原定的大学课程都已学完,屠格涅夫准备回国。巴枯宁写信给弟妹们,要他们好好接待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传              23
第四章  开始文学生涯
屠格涅夫回到了斯巴斯科耶,瓦尔瓦拉彼罗夫娜见到儿子感到幸福,而家仆们则欢天喜地说 :“我们的天使来啦,替我们说情的人来啦 。”母亲一心想讨宝贝儿子的喜欢,叫人做他爱吃的东西,把一罐罐他爱吃的果酱送到他房间去,而他却用它来招待农奴的孩子们。他还是那样喜欢和别人逗笑、淘气、胡闹,他曾带着母亲的养女去“扫荡”食品橱,弄得省吃俭用的老家人大惊失色。
在斯巴斯科耶安谧宁静的生活中激荡起了一阵波澜:屠格涅夫爱上了莫斯科一个平民的女儿,叫阿芙多吉娅叶尔莫拉耶夫娜,她是雇来斯巴斯科耶当裁缝的。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得知后,勃然大怒,把姑娘赶出了斯巴斯科耶。阿芙多吉娅无奈,怀着身孕回到莫斯科,孩子生下不久便被送往斯巴斯科耶。阿芙多吉娅后来嫁与他人,屠格涅夫每年都给她一笔生活费。《 贵族之家》中有关拉夫列茨基的父亲爱上一个农奴姑娘的故事,实质是屠格涅夫在追述他对阿芙多吉娅的热恋情景。
1841年9月,屠格涅夫离开斯巴斯科耶前往屠格涅夫传              24莫斯科,准备参加硕士考试,还参加了文学小组和文艺沙龙的集会。
到达莫斯科不久,屠格涅夫探访了住在普列姆兴诺的巴枯宁一家,在那里度过了6天。屠格涅夫热恋巴枯宁的妹妹塔吉扬娜巴枯宁娜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早在屠格涅夫到来之前,她就从哥哥和姐姐从德国写来的信中了解到屠格涅夫是个生气勃勃、学识渊博、善于谈吐的诗人、哲学家、机智俏皮的交谈者,不禁对他产生了无限的崇拜。现在,她理想的爱人终于来了,她欣喜若狂,以崇敬仰慕的心情听着屠格涅夫谈话,她疯狂地迷恋着他。塔吉扬娜不但美貌,而且很有教养,博览群书,具有音乐天才,精通数种语言。屠格涅夫也喜欢上了她,但他并没有想到他们的关系会发展到如此深情的程度:当塔吉扬娜对他迷恋得生了病搬到了莫斯科自己姨母家去住的时候,屠格涅夫还不知道她得病的原因。尽管塔吉扬娜那么可爱,感情又那么深沉, 但屠格涅夫明白, 他不能用同样深的感情来回答她。他感到矛盾、不安、为难、内疚。1842年春,两人终于分手。
和塔吉扬娜巴枯宁娜的这一段爱情在屠格涅夫40年代初期的许多抒情诗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如《久久飘着的白云》、《把手伸过来——让我们到田野里去》、《涅瓦河》、《当我和你分手之后……》等。下屠格涅夫传              25面是一首诗的片段,作于1842年 :“把手伸给我,让我们同到野外/我沉思的心灵之友……/忘却一切哀痛, 一切怨恨/也忘却我们的别离/请相信 :我万分感动,我无限羞愧/我那整个心灵一直向往着你……”
屠格涅夫在莫斯科一方面认真准备哲学硕士的考试,一方面又经常在《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本杂志上以“屠卢”的笔名发表诗作。他自己也难以确定将来是当诗人还是学者。他的一些熟人没有把他视为诗人,而是把他看作准备在大学里担任哲学教授的学者。阿费特在谈到和屠格涅夫初次在莫斯科大学教授舍维廖夫家见面时的情景时写道 :“房间里走进一个高个子青年,深褐色的头发,留着当时流行的‘李斯特’发式,穿着一件纽扣一直扣到衣领的黑色长礼服……他走后教授对我说 :‘这位屠格涅夫真是个怪人,前两天带来一篇长诗《帕拉莎》找我,今天却又张罗着到莫斯科大学担任哲学教授的事。’”可见在屠格涅夫身上有着双重爱好——科学工作和文学。
然而尼古拉时代,俄国帝制的维护者把哲学视为自由思想和追求解放的一种危险根源,俄国大学已经废除了哲学课,屠格涅夫渴望当哲学教授的希望破灭。
1842年夏天,屠格涅夫被巴枯宁叫到德国。当时,巴枯宁已决定不再返回俄国,成为一个政治侨屠格涅夫传              26民居住在欧洲,一头扎进无政府主义政治斗争中。屠格涅夫回国时,接受了巴枯宁交给他办的许多事情,并带回一些印刷品,两个人都担心边境检查,怕这些印刷品会招致警察的迫害。
1842年12月初,屠格涅夫回到彼得堡。此时,想当哲学教授这一宿愿已化为泡影,他开始加倍努力地进行创作活动。在屠格涅夫的一生中,1843年确实是他开始文学生涯的标志,这一年他完成了长诗《帕拉莎》。
在这部诗作之前,屠格涅夫已经从事各种体裁的创作近10年,他曾写过评论、剧作、短篇小说和短篇叙事诗。由于屠格涅夫对自己要求严格,毁弃了这些习作中的许多作品,对于一些发表过的诗作,后来被作者认为很不成熟太平庸而不同意把它们收入选集中去。
1843年初,屠格涅夫写了长篇叙事诗《帕拉莎》,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诗人通过对外省地主日常生活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这些人的空虚和卑鄙是怎样扼杀青年时期的美好感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女主人公帕拉莎本来具有丰富的精神禀赋,她的意中人竟是个平庸之辈,于是婚后的一切都变得那样市侩。屠格涅夫继承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诗体“诙谐故事”的传统,随意而谈,顺便插入讽刺,但是在诙谐抒情的屠格涅夫传              27轻松中却隐藏着严肃而深刻的问题。作者把莱蒙托夫的诗句“我们的恨,我们的爱,都是偶然的”作为这部长诗的卷首题词。
虽然打开俄国文学史新篇章的并不是屠格涅夫的叙事诗,而是40年代末的《猎人笔记》, 但写诗对年轻的屠格涅夫来说是锻炼写作技巧的好机会,可以锤炼语言,学习音律,使语句形象生动、鲜明简炼。
长诗的出版和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它的好评,是年轻的屠格涅夫命运中的两项重大事件,为他40年的漫长的创作道路奠定了基础。
长诗出版成小册子后,屠格涅夫给别林斯基送去一本。他没有自报姓名,只是让仆人转交。他去斯巴斯科耶住了近两个月。 在这期间,《祖国纪事》五月号刊登了别林斯基评论他的长诗的文章。批评家对此诗备加赞誉 :“长诗显示了非凡的诗才,准确的观察力,揭示了俄国生活秘密的深刻思想,优美、微妙、隐藏着丰富感情的讽刺——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除了创作才能之外,他的胸中怀着时代的一切悲痛和疑问,他是我们的时代之子 。”别林斯基的赞誉之词使屠格涅夫感到难为情,以致当别人祝贺他的成功时,他竟拒绝承认长诗是他的作品( 他是以“屠卢”的署名发表长诗的)。
屠格涅夫同别林斯基的友谊,就是从这时候起开屠格涅夫传              28始的,这是屠格涅夫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别林斯基同屠格涅夫见过最初几次面后,就对他赞誉备至 :“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跟他谈话、争论,使我感到心情非常舒畅……他是个有自己的见地,有独特看法的人。在他的意见和你的看法相冲突时,那真是针锋相对,会迸出火星……他了解俄罗斯。从他的所有见解里都看得出,他是个有骨气的、实事求是的人 。”别林斯基喜欢屠格涅夫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思想,也喜欢他那善良温和的性格。
别林斯基很重视屠格涅夫,还在于屠格涅夫是个非常熟悉最新哲学思潮的人。当时,别林斯基思想上最关切的问题是哲学,他正在探索一种能为改变现有俄国农奴制度指出途径和手段的正确的革命理论。而在和他交往的文学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和他就哲学思想理论问题进行辩论,而且他那激烈的性格、旺盛的精力,需要的是交流思想,争论问题,同势均力敌的战士进行交锋。因此,屠格涅夫的出现,使他感到很高兴。他觉得屠格涅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别林斯基非常喜欢同他在一起。
1843年4月,当屠格涅夫前往斯巴斯科耶小住时,别林斯基写信给他说 :“再见吧,最亲爱的伊凡谢尔盖耶维奇!上一次没能跟您谈一谈,我感到屠格涅夫传              29非常遗憾。您的谈话总使我觉得心情舒畅。当我有一段时间无法跟您交谈时,我更感到它的可贵 。”后来,别林斯基又多次跟朋友们谈道 :“我非常敬爱彼得堡的朋友们,不过他们之中谁都没给我什么影响。我最感宝贵的是屠格涅夫的聪明才智 。”“ 离开屠格涅夫我就孤苦伶仃,凄然泪下了 。”
屠格涅夫和别林斯基的友谊持续了将近5年,直到1848年别林斯基去世时才结束。这段深深的友谊对于屠格涅夫的文学生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接近别林斯基之前,屠格涅夫的文学活动多少带有偶然和客串的性质,是别林斯基使他改变了对写作活动的看法。屠格涅夫曾认为领取稿酬有损尊严,情愿把应得的稿费送给杂志的编辑。别林斯基为这事而责问他 :“您竟认为因您的脑力劳动而付给您钱,是一种耻辱?我真为您感到羞愧和痛心 !”从此,屠格涅夫对作家的劳动再也没表示过这种奇怪的看法。
在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影响下,屠格涅夫也开始撰写评论文章,成为《祖国纪事》以及后来于1847年改版的《现代人》的积极撰稿人之一。在和别林斯基交好作为标志的40年代,屠格涅夫成了一个文学家,而且是杂志撰稿人,以前他只不过是个诗人。
别林斯基不仅看到屠格涅夫具有卓越的创作天赋和非凡的聪明才智,他还很重视屠格涅夫对社会各阶屠格涅夫传              30层群众的心理状况与生活习惯的细致入微的了解。他们共同的对被奴役祖国的爱,对农奴制的憎恶,对俄罗斯人民美好未来的信念,也使他们相互接近。
屠格涅夫对社会的关切,他的政治、哲学以及美学观点在别林斯基影响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别林斯基的开导下,屠格涅夫明白了文学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别林斯基是领导俄国果戈理派现实主义作家运动的伟大批评家,他强调文学的“社会性 ”,认为文学是一种改造社会现实的强大武器,主张为生活而艺术,捍卫合乎时代现实需要的社会艺术。他主张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原则,主张创作具有深刻的内容、为人民喜闻乐见、充满生气的诗歌。在别林斯基影响下,屠格涅夫在自己的创作中确定了现实主义方向。因此,屠格涅夫从写作诗歌转向写作散文,写作《猎人笔记》, 别林斯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屠格涅夫和别林斯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紧迫鲜明。屠格涅夫性格柔弱,喜好自我分析,忧伤郁闷,爱观察,这一切同他那颗勇于探求、有强烈爱憎的热情奔放的心,发生了冲突。当时在俄国,没有人能比别林斯基更为深刻地向屠格涅夫揭示事物的真理,使他的认识走上正轨。他们一起长时间地思索、讨论那个时代的优秀人物所深感焦虑的屠格涅夫传              31一些重大问题。
1844年,别林斯基和屠格涅夫在彼得堡郊外的别墅里度夏,两人住得很近。屠格涅夫每天都去看望病中的别林斯基。天气晴朗,两人常常在松树林中漫步畅谈。每当屠格涅夫感到疲劳,显露出青年人的浮躁脾气,想去游玩、休息或吃饭时,别林斯基就苦笑着责备他说 :“有没有上帝这个问题我们还没解决,您就想吃饭了吗?!”
后来,屠格涅夫说过,对他影响特别大的主要还不是别林斯基的文章,而是和他的交谈。这种影响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屠格涅夫各个时期的创作活动中。
别林斯基关注着屠格涅夫创作才能的发展,他在世时屠格涅夫发表的全部作品:长诗《帕拉莎》、《谈话》、《地主》、《安德烈》,剧本《疏忽》、《囊空如洗》,最初的几篇散文《安德烈柯洛索夫》、《三幅肖像》、《好决斗的人》、《猎人笔记》中最早的几个短篇,在他的评论中几乎都提到过分析过。别林斯基把诗人屠格涅夫看作是可能继承莱蒙托夫诗才的少数人中的一个,把他也称作“时代之子 ”,是说他们俩的作品都反映出了时代的性质,胸中郁积着所有的悲伤和疑问。
继《帕拉莎》之后,屠格涅夫开始探索长诗新的主题与风格。他的第二部长诗《谈话》是莱蒙托夫式的主题,反对周围现实的鄙俗,通过父与子的尖锐问屠格涅夫传              32题,考虑了青年一代的前途。但此诗采用的完全是赤裸裸的政论写法。另一部长诗《地主》则是果戈理式的讽刺,揭露庄园主的俄国和农奴制度的守旧与野蛮。但这两首诗都没有得到别林斯基的热情肯定。
屠格涅夫和当时的青年诗人涅克拉索夫都赞同别林斯基关于现代文学的基本观点,他们作为《祖国纪事》杂志的盟友,争取建立一个新的现实主义学派。屠格涅夫撰写了一些评论文章,嘲笑自己曾经崇拜过的偶像如别涅基克托夫、库科尔尼古等一些“浪漫主义”中坚人物的作品,针对他们的修辞诗学,提出了现实主义手法和文学的人民性原则。
这时,屠格涅夫的文学观点和美学观点已开始形成。
屠格涅夫传              33
第五章  《猎人笔记》
1843年,屠格涅夫遇到了影响他一生命运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别林斯基,决定了他文学生涯的开始,另一个就是意大利著名女歌唱家,22岁的波丽娜加尔西娅维亚尔多。就是从那时候,他开始了一种占据他整个身心甚至一生的爱情,他想永远忠贞于一个女人,然而对方却没有成为他的妻子。
1843年秋天,波丽娜维亚尔多随同意大利歌剧团访问彼得堡。波丽娜维亚尔多出身于西班牙贵族家庭,早在幼年时期就已开始演唱。在来彼得堡之前,她已嫁给一个法国文学家兼翻译家、共和政体的坚定拥护者路易维亚尔多。
她虽然青春年少,但已经誉满欧洲。30年代末,她在布鲁塞尔、伦敦演出时获得巨大成功。18岁时饰歌剧《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受到音乐界巨星泰斗的赞赏。诗人们为她赋诗,作家们热情谈论着她扣人心弦的歌喉。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还把她选作自己小说女主人公康素爱萝的人物原型。
维亚尔多在彼得堡,演出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塞维勒的理发师》中的罗丝娜。她刚出现在舞台上屠格涅夫传              34的那一刹那,并没有给人特别的印象,观众只是觉得她“不漂亮”。但当她刚一展歌喉, 奇迹就发生了,大厅里死一般沉寂。不久,急促的“好!好 !”喊声时时打断了她的歌声,她的咏叹调还没唱完,就传来了经久不息的欢呼声。
波丽娜维亚尔多的外表并不是很美,小小的个子,漆黑的头发,黝黑的皮肤,脸盘不太端正,一双黑色的大眼睛,但她的天才却使屠格涅夫倾倒,这个歌剧团的每一场演出他都必到不误。
据说,当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得悉儿子又有了新的爱好之后,对待波丽娜维亚尔多就像仇人一样。但是她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女歌唱家的卓越才华。一次,她上午去听她的音乐会,回家以后非常生气,因为她的儿子没有回来吃午饭。午饭快吃完的时候,她生气地用刀敲着桌子,自言自语地说 :“应该承认,该死的吉卜赛女人唱得很好 。”
屠格涅夫经人介绍与波丽娜维亚尔多认识以后,便与她以及她的丈夫路易维亚尔多密切交往起来,他认为路易是一位有广泛文学爱好的人,也是打猎的伙伴。后来,路易维亚尔多就成了屠格涅夫著作的法文译者。屠格涅夫和波丽娜维亚尔多的交往,随着岁月流逝,变成了牢固的眷恋之情陪伴着屠格涅夫的一生。从青年时期一直到临终,屠格涅夫始终怀着屠格涅夫传              35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为此作了很多牺牲……
随着屠格涅夫在文坛上声名日振,他的交游越来越广,通过别林斯基,他结识了一些年青的文学家。跟同时代的人比较起来,屠格涅夫算是个幸运儿,没有哪一位俄国作家一生之中能像他那样结交那么多伟大杰出的人物,有那么多知心朋友的友好来往。少年时代,他亲眼见过茹柯夫斯基、果戈理、普希金、柯尔卓夫、莱蒙托夫这些文学界出类拔萃的老前辈。大学时期,他结交过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格拉诺夫斯基、斯坦凯维奇、巴枯宁。刚走上文学道路,他就和别林斯基建立起深厚友谊,并结识了后来跻身于最伟大的俄国作家之列的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格里戈罗维奇。
40年代中期,别林斯基小组的一批作家同《祖国纪事》的发行人发生决裂,于是决定脱离《祖国纪事》,改版《现代人》作为自己的刊物, 使之成为与当代先进的社会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本真正合乎时代的杂志。屠格涅夫为创办这个刊物和诗人涅克拉索夫一起奔忙张罗、出谋献策。
夏季到了,屠格涅夫要回故乡斯巴斯科耶去度假。就在这年即1846年的夏秋两季,屠格涅夫一直沉醉于打猎,为他后来的《猎人笔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屠格涅夫童年在斯巴斯科耶庄园时,就对打猎产屠格涅夫传              36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听守林人和猎人讲打猎的知识,并和他们一块儿到森林和沼泽地去打猎。 从此,“打猎”就成了他的一大迷恋。这次,他在庄园的整个时间里几乎没有离开过猎枪,笔连碰都没碰。一提到打猎,他就忘掉了一切。他深知打猎是俄国人的特色,了解俄国的打猎史。说起弗拉基米尔时代的勇士在草原禁区打过白天鹅和紫膀鸭,摩诺马赫在遗嘱中描绘的和原牛、熊搏斗的情景,他如数家珍;对于种地人穿一双树皮鞋,用绳子扎起来的枪打猎,他更是了如指掌。
在庄园休假的这段时间,屠格涅夫背着猎枪走遍了奥廖尔省和附近的几个省。经常陪他打猎的是一个地主家的猎场看守——农奴阿法纳西阿里凡诺夫。在那一带,谁也比不上他的打猎本领,他能靠嗅觉找野鸟,招引鹌鹑,孵育小鸟,捕捉夜莺。屠格涅夫十分喜欢阿里凡诺夫,帮他赎了身,让他搬到离斯巴斯科耶不远的森林里居住,屠格涅夫空闲时经常去他家小坐饮茶、谈打猎、拉家常。
屠格涅夫利用打猎的机会,到过荒僻的村舍、地主的庄园、草原上的猎场和森林的看守棚,还乘着马车访问了邻近的几个县。打猎培养了屠格涅夫沉着冷静、忍耐刻苦的品质,使他接近大自然,了解自然的奥秘,更重要的是:打猎使他接近普通人民,仔细观屠格涅夫传              37察了农民与地主的生活,如饥似渴地汲取民间语言,促使他理解并爱上俄国农民。
当屠格涅夫带着丰富的素材满载而归,回到离开快半年的彼得堡时,《 现代人》第一期正在筹备中。屠格涅夫向别林斯基保证,他一定以最好的作品支持《现代人》。
自意大利歌剧团离开俄国后,屠格涅夫一直和波丽娜维亚尔多保持通信联络。1846年12月他给正在柏林歌坛进行冬季演出的波丽娜维亚尔多写信说 :“我现在有许多工作,几乎和谁也不见面。闭门写书,这是我从天南海北搜集来的,是我的希望与回忆 。”“ 我正全力以赴地在写作,我答应写一些东西,我想要办到,也一定能办到 。”
屠格涅夫给第一期《现代人》写的短篇题为《霍尔和卡里内奇》, 副题是《选自猎人笔记》。 这篇作品受到了文学界和读者的一致赞扬,作者的声望提高了。别林斯基深信,从《霍尔和卡里内奇》这篇看来,屠格涅夫的创作前途无可限量,而且已自成一家,将是未来一位卓越的作家。读者都纷纷来信问《现代人》是否还继续刊登猎人的故事。
后来,刊物上又陆续发表了以下几篇 :《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 》、《里郭甫 》、《独院地主奥夫谢尼科夫》。这使屠格涅夫的成就得到了彻底的巩固。显然,屠格涅夫传              38屠格涅夫已经踏上了自己真正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描写奴役制度的罪恶,揭示农奴制的实质,暴露贵族这一保守势力,这正是后来《猎人笔记》的主旨。
作者在农村期间积累了大量素材,他准备用这些材料写成一本书。但是,他愈来愈深地感觉到:他只有到西方去,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我必须远离我的敌人,这样可以从远处对它进行更有力的进攻。我面前的这个敌人有明确的形象,它的名字是众所周知的,它就是农奴制。我已搜集了它的全部罪孽,决心与它斗争到底。我发誓永不和它妥协……我之所以到西方去,就是要更好地实现这一誓言 。”屠格涅夫确信, 如果留在俄国, 就完不成《猎人笔记》。 当然,屠格涅夫出国的另一原因也是为了不愿意离开波丽娜维亚尔多一家。
屠格涅夫出国后不久,1847年5月初,别林斯基到德国查尔茨布隆作矿泉治疗。屠格涅夫从柏林出发,前去迎接别林斯基。他们来到德累斯顿,波丽娜维亚尔多正在这里演出。别林斯基对屠格涅夫如此恋慕波丽娜深感疑虑,并多次暗示屠格涅夫这是个冒失之举。
两人离开了德累斯顿,来到查尔茨布隆,在一条很不漂亮的街道上租了一幢整洁的二层楼房住了下来。屠格涅夫传              39屠格涅夫像儿子一样照顾别林斯基。其实他们在刚开始交往时,屠格涅夫就称呼别林斯基为“父亲和指挥官 ”,别林斯基把屠格涅夫叫作“孩子 ”,有时开玩笑叫他“亲爱的黄口孺子”。
别林斯基的健康状况很差,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医生对所有的问题,总是回答那句话 :“是的,您的朋友病情很严重 。”
屠格涅夫在查尔茨布隆无所事事,决定继续写作《猎人笔记》。 别林斯基卧室隔壁的一个小房间就成了临时工作室,屠格涅夫开始专心致志地创作。
没过几天,他的新短篇《总管》完成。这是《猎人笔记》中社会意义最尖锐、反农奴制度倾向最鲜明有力的一篇小说。屠格涅夫把作品朗诵给别林斯基听,小说中有一处特别使他吃惊:地主宾诺奇心平气和、彬彬有礼地下令鞭打仆人,仅仅是因为仆人端给他的酒没有加热过。
后来,列宁对屠格涅夫刻画的这个温文尔雅实质心狠手毒的农奴主形象评价道 :“在我们面前出现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地主,他举止文雅,态度和蔼,有欧洲人的风度……他是那样地人道,竟不关心鞭挞费多尔的棒条是否用盐水浸渍过。他这个地主自己对仆人不打不骂,他只是远远地‘处理’,他不声不响、不吵不嚷,又不‘公开出面’……真像一个有教养的屠格涅夫传              40温和慈祥的人 。”
在《猎人笔记》的最初7个短篇里,别林斯基特别欣赏《霍尔和卡里内奇》和《总管》, 这些短篇正是别林斯基的“难道农民不是人”这一提法的鲜明体现。别林斯基在他临终前所写的《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中评价《猎人笔记》时说 :“并不是他( 指屠格涅夫)的所有的短篇小说都同样好。有的好一些,有的差一些,但没有一篇不是饶有兴趣、引人入胜、富有教育意义的,直到目前为止,《霍尔和卡里内奇》仍是所有猎人故事中最优秀的一篇,其次是《总管》,再次是《独院地主奥夫谢尼科夫》和《事务所》。”
不久,屠格涅夫离开查尔茨布隆,去柏林看看朋友。别林斯基则去巴黎作进一步治疗。
屠格涅夫后来到了巴黎,成了别林斯基在巴黎的旅伴和向导。当时,屠格涅夫正在巴黎库塔甫涅尔的维亚尔多夫妇家作客。
9月底,别林斯基返回祖国。那一天屠格涅夫刚巧没来巴黎,只是从库塔甫涅尔写了一封信说 :“亲爱的别林斯基,您要回俄国去了,我不能亲自送你,不能跟您说两句惜别的话,我总不愿意放你走……我正像您说的,虽然是个小孩子,而且轻率浮躁,但我却会爱惜好人,并且会很久很久地眷恋他们………”
1848年春,别林斯基溘然长逝。从此,屠格屠格涅夫传              41涅夫再也没有这样的良师益友,再也没有这样的“父亲和指挥官”。
在波丽娜维亚尔多巡回访问各个国家、各个城市之际,屠格涅夫总是独自一人住在库塔甫涅尔她的庄园里或在巴黎逗留,并不断给她写信,根据记忆冥想着她扮演的一个个角色,甚至一举一动都历历在目。
屠格涅夫对波丽娜维亚尔多的爱慕已超出了普通爱情。他迷恋她那完美的天性,横溢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和杰出的表演天才。他密切关注着她的发展。他阅读报刊上关于她演出的评论文章,并向她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其演技愈臻完善;他在信中向她分析歌剧主人公的形象,使波丽娜能更深刻地了解她所扮演的角色;他有时也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谈到她的表演天才;他为她在国外演出的辉煌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并鼓励她以自己的演技征服世界。
1847到1850年,屠格涅夫一直住在法国,除了短暂的比利时之行,什么地方也没去。这是他少有的多产的3年。文思泉涌,他自己曾这样比喻,他的文思就像不请自来的旅客,潮水一般地涌进这小镇上的旅店里,他这个店主急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安排他们。写作之余,他去闲游漫步,并考虑第二天写作的内容。
就这样,文思不断地涌着,屠格涅夫不断地创作屠格涅夫传              42着,从巴黎经常往彼得堡《现代人》编辑部邮寄他的一份份成果。 三年内,《 现代人 》上登载了21篇《猎人笔记》故事。在这些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中,作家用自己的爱和同情心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农民:聪明的霍尔、幻想家卡里内奇、勇敢的马克西姆、探求真理的卡西央……农奴制并未使他们丧失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俄罗斯民族最美好的性格特点。《 猎人笔记》是一部献给俄国农民的真诚的赞美诗。同时,这组文集通过对专横霸道、胡作非为的地主的描绘,揭露了农奴制的野蛮本质。赫尔岑把《 猎人笔记》称为对农奴制度的起诉书。 而且,《猎人笔记》以真实的笔调展示了俄罗斯美丽的自然风光,白净草原、察普雷森林、祖莎河、里果甫……一副副美丽而真实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了解。
《猎人笔记》中的每个短篇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把陆续刊登在《现代人》杂志的这些短篇收在一个集子里,它们将会更加有力,更吸引人。早在1847年夏天,屠格涅夫住在查尔茨布隆创作《总管》时,就画了一张《猎人笔记》未来版本的扉页画面。年底,涅克拉索夫也提议出版《猎人笔记》单行本。但直到1852年,这本优秀的著作才正式问世,又增加了一篇《两地主》。 随后增加的三篇是屠格涅夫传              43《且尔抚泼哈诺夫的末路》、《车轮在响》、《 活尸》。这样,到1880年编辑屠格涅夫文集时,《 猎人笔记》已经是由25个短篇组成。
俄国社会各界都把《猎人笔记》视为“解放农民的宣传”。当汇集成册出版了单行本时, 引起政府的高度警惕,因为这是“一支整齐进攻的队伍,是一阵猛烈的炮火在反对地主生活方式”。
俄国伟大作家高尔基,童年时曾如饥似渴地读过“异常优美的《猎人笔记》”。 他后来回忆《 猎人笔记》和其他俄罗斯作家的书时说 :“这些书荡涤了我的灵魂,仿佛剥掉了我灵魂的一层皮,冲走了我对贫苦现实的印象;我知道了什么是好书,我懂得了我对好书的需要 。”
屠格涅夫传              44
第六章  在法国
从1847到1850年屠格涅夫在法国居住的三年期间,除了《猎人笔记》,他还创作了大量剧本。
早在40年代初,屠格涅夫就尝试过戏剧创作,但这些剧本内容空泛,缺乏时代性、倾向性和独创精神。早期的剧本都取自外国的题材( 如《斯节诺》剧情发生于意大利 ),它们不是来自俄国生活,而后来在法国写的剧本,则描绘了俄罗斯外省贵族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食客》和《贵族长的早宴》是其中最优秀的喜剧,它们的主题与《猎人笔记》的主题是相同的。屠格涅夫对于草原地主的生活、风俗、恶习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屠格涅夫的同时代人高度评价他的剧作才能。果戈理称赞《贵族长的早宴》中那个又呆板又好斗嘴的地主婆卡乌罗娃写得不错,赫尔岑则认为屠格涅夫的剧本,简直是一顿美餐。
屠格涅夫青年时期写浪漫主义的诗剧《斯节诺》,40年代末期创作具有现实意义的《食客》和《贵族长的早宴》, 这是他深刻地领悟了果戈理和别林斯基屠格涅夫传              45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之后,创作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有益的变化的集中体现。
不过,屠格涅夫认为自己具有当剧作家的天赋的时间并不长。他的最后一部戏剧创作是心理描写细腻的剧本《村居一月》,后来的苏联著名戏剧家康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用不同寻常的表演格调把它搬上了戏剧舞台。
创作之余,屠格涅夫在巴黎勤奋地学习西班牙语,开始阅读西班牙剧作家卡尔德隆的原文剧作,深入钻研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屠格涅夫后来从塞万提斯的小说里汲取了丰富的材料 , 写成了一篇长文章《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 从此,塞万提斯的小说成为屠格涅夫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屠格涅夫在巴黎的日子里,亲眼目睹了法国革命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别林斯基回俄国后,赫尔岑于1847年春天来到巴黎。屠格涅夫与赫尔岑建立了密切关系。屠格涅夫成了赫尔岑家中的一员。在赫尔岑的小女儿重病期间,屠格涅夫深更半夜去药房抓药;有一次,屠格涅夫染上可怕的霍乱病,赫尔岑把妻子和孩子送往城外,自己留下来照顾屠格涅夫。
巴枯宁当时也在法国巴黎,但他的无政府主义政治活动使当局下令他离开法国,于是他迁居比利时布屠格涅夫传              46鲁塞尔。1848年初,屠格涅夫也到了布鲁塞尔,和老朋友见面,虽然他们的思想并不一致,但仍然是朋友。
就在布鲁塞尔,屠格涅夫听到了法国革命的消息。2月26日早晨,屠格涅夫还躺在旅馆的床上,没有睡着,突然听见有人高喊 :“法国成立共和国啦 !”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翻身下床,跑出房间,看见走廊里一个旅店茶房正逐间打开左右两旁的房门,高声喊叫着那句话。半小时后,屠格涅夫已穿戴好,收拾行李,坐火车到了巴黎。
屠格涅夫看到,巴黎城里到处都飘扬着象征共和国的三色旗,看到拆除街垒的武装工人,无产阶级实现了1848年革命。屠格涅夫感到异常激动。
然而法国大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果实,临时政府辜负了法国工人阶级的期望。终于到了法国资产阶级血腥镇压工人阶级的可怕日子,屠格涅夫亲眼目睹了这场血的悲剧。6月23日早晨,屠格涅夫在街上走着,这里笼罩着一片暴风雨前的沉闷气氛,他看到了工人们在路中央筑起来的大小不等的高高的街垒。当一队刺刀闪闪发亮的国民卫队出现的时候,他正站在被起义者占领的茹温手套工厂的墙脚下。国民卫队把路占领后,便朝着街垒列成队形,于是,对起义工人的镇压开始了……
屠格涅夫传              41
所有巴黎革命的悲剧景象,永远铭刻在屠格涅夫的心中。多年之后,他在文学和生活回忆录《戴灰眼镜的人》一文中曾谈到了这些情况。在长篇小说《罗亭》的尾声中也写了革命事件的悲惨结局中的一个插曲。
屠格涅夫在巴黎认识了作为政治侨民住在那里的德国革命诗人海尔维格,他们常常来往,互诉衷曲。就在六月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给屠格涅夫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正坐在海尔维格房间里,一个侍役领进来一个驼背的老工人,穿着短衫,两眼红肿,一脸深深的皱纹。他说,他是受革命工人的委派,特来通知他所不认识的海尔维格公民:海尔维格的那个从柏林来的儿子和他的保姆安全无恙,等危险结束,即可回家,让海尔维格放心。海尔维格对这位老人历尽千辛万苦、面临逮捕和死亡的危险、奋不顾身的举动大为震惊,要给他酬金,他坚决不接受,并拒绝说出自己的名字,只说 :“是我们的人民派我来的 。”
这就是同革命者会见的情景。屠格涅夫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通过这个“穿短衫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他看到了真正英雄行为和真正人道主义的表现。他把这一情景写成了特写《我们的人民派我来的》, 其中写道 :“来找海尔维格的那位老人下落不明,但他的所作所为,他那几乎是不自觉的朴素的屠格涅夫传              48真诚的态度,不能不令人惊讶。显然,他根本没想到过,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作了自我牺牲。同时,也不能不对那些派他来的人们表示敬佩,他们在紧张危急的决战时刻,还能想到一个陌生的‘有产者’心灵上的不安,让他放下心来 。”
屠格涅夫在法国,广泛地涉猎研究欧洲的艺术,同时也积极推进了俄罗斯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他多次会见了在俄国文学界享有盛名的法国作家乔治桑。乔治桑对屠格涅夫这位写了许多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家很感兴趣,她对短篇小说《活尸》大加赞赏,并给屠格涅夫写信说 :“我们大家都应当向您学习 。”屠格涅夫还同法国著名作家梅里美友好交往,当时梅里美正在学习俄语,以便阅读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原著。
1850年6月,屠格涅夫决定回俄国。临回俄国前,他写信给赫尔岑说 :“你可以放心,你的信和文件,我会完整无缺地送到……”看来,屠格涅夫又干起了“外交信使”的差使,就像1841年离开柏林时替巴枯宁携带文件一样,现在又替赫尔岑捎文件了。因为他们的这些材料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交给沙皇邮局极不可靠,却可以毫无疑虑地交给他们信赖的人——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传              49
第七章  流放
1850年6月底,屠格涅夫回到了莫斯科,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在那里等他。屠格涅夫和哥哥毕恭毕敬地请求母亲分给他们一点财产以维持独立的生活。瓦尔瓦拉模棱两可地答应作个安排,但一切毫无变化。
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一意孤行,爱弄权势,她想用钱财控制住两个儿子,让他们永远俯首贴耳听她摆布。屠格涅夫想说服她至少是帮助一下哥哥,因为哥哥正拖儿带女,忍饥挨饿,挣扎在贫穷线上。这场谈话引起了争吵,屠格涅夫失望地离开了家。
这次回国,屠格涅夫亲眼见到他和阿芙多吉娅的女儿8岁的菠莉娜的屈辱可悲的处境。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把她寄养在一个农奴洗衣妇那里。这一切使屠格涅夫考虑到女儿今后的遭遇。 于是, 他给波丽娜维亚尔多写信,大致谈了他同阿芙多吉娅叶尔莫拉耶夫娜的恋爱经过,并提到了他们的女儿。波丽娜是理解屠格涅夫心情的,建议他把孩子放到她家去,和她的子女一起受教育。10月底,菠莉娜被人带到了巴黎。屠格涅夫紧跟着写了封信给维亚尔多,说他屠格涅夫传              50决心从现在起,凡是女儿的事都由他来作主。父女一别就是5年多,后来在巴黎见面时,女儿已不会讲俄语了。
屠格涅夫刚送女儿走,就得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等他赶回家时,已是母亲的出殡日。瓦尔瓦拉活着的时候,带给儿子的只有痛苦,临终时还考虑着怎样才能使两个儿子破落,她让管家以低价把领地卖掉或者付之一炬。虽然母亲如此心狠,屠格涅夫觉得还是应该忘掉这一切。
兄弟之间分了家,屠格涅夫对哥哥作了极大的让步,他一定要把斯巴斯科耶留给哥哥。在屠格涅夫的地产上,他解放了家奴,愿意留下的农民改为代役交租制。他是想当一个开明地主,希望农民在他的庇护下,生活有所改善。
屠格涅夫心地善良,常因为自己充当地主这种角色而感到窘迫不安,甚至感到对不起农民,因此,总是尽量帮助他们。这已经是废除农奴制以后的事。有一次,屠格涅夫来到一个村庄打猎,按照地主通常的习惯,屠格涅夫走上台阶接见农民。有一个农民向他抱怨土地太少,屠格涅夫便吩咐给他增加土地,接着,在场的其他农民也要求增加,转眼间,屠格涅夫在这个村子里的全部土地就都变成农民的了。
屠格涅夫继承了财产后,不愿意也不善于经营,屠格涅夫传              51常喜欢挑一些和蔼仁慈的人来当管家,但他们藏奸弄巧、中饱私囊,把领地弄得乱七八糟,损害了主人,也压榨了农奴。
屠格涅夫有大批农奴,并没有解放他的全部农民,他的想法是:与其让农民处于没有保障的地位,受贪得无厌的地方官管辖,不如让他们从属于一个开明地主更好一些。但是,农民生活的根本改善不可能是某些个人的善良、大公无私就能办到的。
屠格涅夫虽然是个地主,他在自己的经济生活中也不能不使用农奴制的权力,但作为作家,屠格涅夫始终是一位用文学作为武器反对农奴制的最真诚、最顽强和最彻底的战士。
屠格涅夫回到俄国还不到两年,就被逮捕和流放,原因与果戈理之死和《猎人笔记》的问世紧密相联。
果戈理是俄国的伟大作家,他以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一个新时代。屠格涅夫十分钦佩果戈理的天才,几乎能背熟他的作品。30年代在彼得堡大学的讲坛上,40年代初在莫斯科一个朋友家里,屠格涅夫曾经见过果戈理,只有到了现在,他才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正式和敬爱的作家结识。
屠格涅夫曾这样描述,他和果戈理见面的情景 :“果戈理讲了许多话,很活跃……语言流畅,条理清楚,而又韵味无穷。他最初留给我的那种疲惫不堪、屠格涅夫传              52焦躁不安的印象消失了,他谈到文学、作家的使命,谈到如何对待自己的作品……他像‘名家’那样,事先并没做什么准备 。”
果戈理对屠格涅夫发生兴趣,是从他发表《猎人笔记》的最初几个短篇开始的。他称屠格涅夫为天才,并鼓励他珍惜自己的天才,不要急于发表作品,好好构思,不要厌烦修改。
过了几天,果戈理在一次聚会中,给大家朗读他的剧本《钦差大臣》,朴实而又含蓄的风格, 浑厚深沉的感情使屠格涅夫惊叹不止,称赞说 :“这不啻是过节和出席宴会 。”
1852年2月,屠格涅夫听到果戈理逝世的噩耗, 万分震惊。 他写给波丽娜维亚尔多说 :“此时此刻, 没有一个俄罗斯人的心不痛苦万分。 对于我们来说, 他不仅是一位作家, 他让我们认识了自己。对于我们来说,他在某种意义上是第二个彼得大帝……”
屠格涅夫曾向朋友承认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我记事时起,没有什么事情比果戈理的逝世,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
怀着这种极度悲痛的心情,屠格涅夫写了悼念文章。 文章说 :“果戈理逝世了! 哪个俄罗斯人的心灵不被这句话所震动? 他死了, 我们的损失如此惨屠格涅夫传              53重……是的,他死了,我们现在有权利( 他的逝世给了我们这种痛苦的权利 )称他为伟大的人物,他以他的名字标志着我们文学史上的一个时代,我们为他而感到自豪,他是我们的光荣 !”
但是,沙皇尼古拉政府害怕果戈理逝世可能引起的反应,禁止发表有关果戈理的文章,并说果戈理是个奴才作家。屠格涅夫的悼念文章被彼得堡书刊检查委员会查禁,不准在报上发表。
于是屠格涅夫把文章寄给了莫斯科的朋友,请他们帮忙发表。莫斯科书刊检查机关总算准予发表,悼念文章刊登在1852年5月16日的《莫斯科新闻》上。
文章一发表,灾难也就降临了。沙皇以不听从和违反书刊审查条例为由,下令把屠格涅夫拘留一个月,然后流放到斯巴斯科耶。
其实,政府迫害屠格涅夫除了悼念果戈理的文章之外,还有别的原因,这一点屠格涅夫本人早已认识到 :“他们是想禁止由于果戈理之死而引起的一切言论,同时也禁止我的一切文学活动,这样做他们才会高兴 。”《猎人笔记》“是对地主的日常生活的一系列进攻,是一排排炮火 ”,极大地激怒了统治阶层。正是由于它们,屠格涅夫才遭到了逮捕和流放。
1862年4月16日,屠格涅夫被关进了拘留屠格涅夫传              54所。就在这里,他写下了中篇小说《木木》。 小说的主人公是以屠格涅夫的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为原型,小说中的哑巴和小狗木木也是取材于真实生活。这篇小说以其平静而又凄凉的叙述口吻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感人的印象。《木木》是屠格涅夫继《猎人笔记》后反农奴制的继续。他就是这样,以更尖锐更深刻地揭露农奴制的罪恶来回答沙皇政府对他的惩处。
6月初,屠格涅夫来到了斯巴斯科耶。被流放的作家在农村度过了一年半时光。
他首先钻进书堆里。斯巴斯科耶的图书馆里藏有5000多册书,从祖辈们开始搜集书籍,屠格涅夫又添置了许多俄文和外国新书,包括别林斯基珍藏着的二十、三十、四十年代的全套俄国杂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书籍,还有许多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方面的书。
屠格涅夫读遍了果戈理的所有著作,然后读俄国史、俄罗斯叙事诗,研究俄罗斯的神话、传说、歌曲,以便深入了解本国人民的民族性格、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特点。
1852年夏天,《猎人笔记》单行本问世。 和与之几乎同时出版的谢季阿克萨柯夫的《奥连堡省带枪猎人的笔记》相比较,前者只是在字面上与打猎有关,有几篇对打猎只字未提,其他几篇只有两三屠格涅夫传              55个词、两三句话是作者用来作开场白的 :“我打猎回来 ”,“我们出发去打山鹬”等。 只有一篇特写《树林和草原》是完全写打猎的。而后者的内容是严格符合题目的规定的,才是真正的猎人的笔记。
屠格涅夫是带着《奥连堡省带枪猎人的笔记》这本书来到乡下的。他准备为《现代人》杂志写一篇评论文章。他赞扬这本书的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是何等细致,对它的理解和爱是何等深沉,而且是真正的俄罗斯语言,灵活巧妙,直率真挚,笔法流畅,清新优雅。
《猎人笔记》单行本出版以后,屠格涅夫觉得自己应该换条路走,寻找新的手法。他渴望写一部长篇小说,“现在的问题是 :我是否有能力去写平静含蓄的大东西,能否找到简单清晰的思路 !”屠格涅夫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鲍特金曾劝屠格涅夫多用短篇小说这种已取得成功的形式来写农村生活。但屠格涅夫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不能走回头路。
在乡下的日子里,屠格涅夫结识了一些文学界的朋友。如:诗人费特,他们两人都喜爱诗歌和用枪打猎。卡拉捷耶夫,一个酷爱音乐和文学,有独特的幽默与直率的非常热情的人。
屠格涅夫一直在思念着遥远的波丽娜维亚尔多,在孤独的流放日子里,他给她写信说 :“亲爱的好友,屠格涅夫传              56我恳求您常给我来信……我现在被困在乡下,不知要多长时间……听不到音乐,看不到朋友——有什么可说的!甚至连能够在一起消磨时间的邻居都没有。我还能干些什么呢?只有工作和回忆。但要使工作时心情轻松愉快,回忆时不很伤心,我就需要您的信,需要回响着您那幸福紧张生活的余音,散发着阳光和诗的芳香的信 。”
不久,波丽娜维亚尔多来到彼得堡和莫斯科巡回演出。屠格涅夫不顾禁止他入京城的规定,拿着别人的身份证,于1853年3月下旬秘密到莫斯科去了一趟,在那里度过了10天,为维亚尔多助阵,沉浸在她美妙的天才表演中。4月中旬,他在信中给她写道 :“您要知道,我献给您的那种情谊,只能同我的生命一起结束 。”
在孤独的乡下生活中,屠格涅夫愈来愈埋头写作。短短的时间里,他写出了《客栈》、《两朋友》两个中篇,以及长篇《两代人》的第一部。
这部长篇正是屠格涅夫“应该换条路走了”的第一次尝试,但并不很成功,发表的只是其中的一章,题为《地主私人事务所》。但是,《两代人》却是作者后来响遍全俄罗斯的作品《父与子》的先声。此后,屠格涅夫执着地向着“长篇”奋斗,他的一部部长篇小说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煜煜生辉。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