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53 佚名(现代)
世界地理概览138
水量250~5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
北部大查科平原属亚热带森林区,森林密度由东向西减少,林体高度也随之下降,耐旱性增强,至西南部演变为稀树草原,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有红、白坚木。南部潘帕斯草原群落,以针茅属、早熟禾属、三芒草属等硬叶禾本科草为主,其次为菊科植物。
(褚劲风)
亚马孙河(RioAmazonas)
南美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流域面积和流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南美洲中北部。上源称阿普里马克河,源出秘鲁南部安第斯山区西科迪勒拉山脉东坡。接纳乌鲁班巴河后,称乌卡亚利河。北流接纳马拉尼翁河后始称亚马孙河。自此向东,流贯于亚马孙平原,至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长6400公里。沿途接纳1000多条支流,其中长度在1500公里以上的大支流有17条。
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约6600立方千米,相当于世界河流注入大洋总水量的16。
A上游从源地到马拉尼翁河口长约2560公里。
分上、下两段。上段即阿普里马克河段,长约960公里。从海拔5200多米的奇尔卡雪山流下,穿行于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狭长高原上,河流深切,形成一系列急流瀑布。在库斯科以西130公里,穿阿普里马克峡谷出东科迪勒拉山脉,沿坡麓下
-- 851
238世界地理概览
行,在最后的260公里流程中,河面展宽,流速稍缓。至阿塔拉亚,与同出秘鲁南部安第斯山区的乌鲁班巴河会合。从源地至此落差将近5000米,形成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特点。
下段即乌卡亚利河,长1600公里,向北流出80多公里后,进入亚马孙平原。河宽由400米展至1200米,流速缓慢,曲流发达。至瑙塔附近,与源于秘鲁西部西科迪勒拉山脉东坡的马拉尼翁河(长1600公里)会合,河面宽2000多米,水量激增。
中游自马拉尼翁河口至马瑙斯,长2240公里。
巴西境内段又名索利蒙伊斯河。
在秘鲁河港伊基托斯以下,转向东行,穿过80公里长的哥伦比亚和秘鲁国境,接纳构成秘鲁和巴西部分国界的雅瓦里河后,流贯巴西北部,水深45米,河宽3000米,流速缓慢。河中岛洲错列,河道呈网状分布,两岸河漫滩宽30~100公里,地势低下,湖沼密布,排水不畅。
河漫滩两侧为高出45~60米的宽广阶地,支流众多,均出自安第斯山东坡,源远流长,并呈羽状排列。南岸支流迂回蜿蜒,特别是茹鲁阿河和普鲁斯河,为世界上曲流最发达的河流之一。至马瑙斯,北岸最大支流内格罗河注入,河面宽至11公里,河深99米。内格罗河长2250公里,因河水呈深褐色而得名,其上游支流卡西基亚雷河为沟通亚马孙水系与奥里诺科水系的天然水道,无明显分水岭。
下游从马瑙斯至河口,长1600公里。初如中游河段,水深河宽,两岸阶地分明,地势低平,河漫滩上水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马瑙斯以下150公里,全水系最大支流、发源于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地的马代拉河(长3350公里)从南岸注
-- 852
世界地理概览338
入。自此以下,阶地逐渐收缩,以致消失。因南北高地迫近河岸,河面束狭,在奥比杜斯处河宽减至1800米,流速加快(平均1.7米秒)
,水深130米。
奥比杜斯以下复又展宽,接A纳欣古河后,干流河宽13公里,开始进入河口地区。由于近期下沉作用,入海泥沙(每年约5亿吨)大部分又被沿岸洋流带走,因而形成口宽约330公里的喇叭状三角港,大西洋海潮可溯河而上至奥比杜斯,最远可深入内陆1400公里。
潮高约1~2米,大潮时往往形成4~5米高的水墙,当地称之为“渡罗罗卡”。落潮时,三角港内岛屿沙洲星列,其中马拉若岛面积最大(4.8万平方公里)
,把干流分成两支。北支为亚马孙河主河口,河口段宽80公里,多沙洲;南支称帕拉河,水深畅通,海轮多经此道出入。发源于巴西高原中部的托坎廷斯河在贝伦港西南80公里处注入帕拉河。
亚马孙水系跨赤道南北,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并有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水源供应充足。干流水量极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21万立方米秒。流A域内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加以南、北岸支流流域雨季错开,干流水量在不同时期得到补偿,变化幅度缓和,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比率约为5∶1。南岸支流洪水期在11月至翌年5月,北岸在3~8月。南岸支流流域面积约为北岸的2.5倍,干流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南岸支流,北岸支流只对干流洪水期形成起促进作用,对枯水期水量则起补偿作用。干流洪水期大致开始于10~11月,至翌年3~6月进入最高洪水期,6月以后逐渐减退,至9月最低。
个别年份因雨季变动而使南、北岸洪水同时发生,干流出现特大洪峰,如奥比杜斯附近曾记
-- 853
438世界地理概览
录到28万立方米秒的流量。水位平均上涨幅度9.3米,洪A泛宽度在中、下游为25~80公里,河口地区可达200公里,呈现一片汪洋。
航运条件优越,干流及主要支流的下游河段无瀑布险滩,枯水期中也有足够的深度,无冰冻期。3000吨海轮可上溯3680公里至伊基托斯,7000吨海轮可抵马瑙斯。
乌卡亚利—亚马孙河通航里程计5000公里,全水系内可供通航的河道长度达3万公里(正常水位)到6万公里(洪水水位)。亚马孙河水系的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秘鲁境内安第斯山区河段;支流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进入平原的接触带上,也多陡落成急流或瀑布,仅在巴西境内即有8000万千瓦的水能可资利用。
1976年巴西政府在托坎廷斯河及其支流阿拉瓜亚河上动工兴建图库鲁伊等水电站。
河中富水产,淡水鱼类多达2000种,还有海牛、淡水豚、鳄、巨型水蛇等水生动物。流域内大部分地区覆盖着稠密的热带雨林,植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丰富,已在开采的有石油、铁、锰、锡、铝土矿等。
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经济以采集、渔猎、迁徙农业和粗放畜牧业(牛)为主,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主要经济活动中心和河港为贝伦、马瑙斯与伊基托斯。
(胡 健)
巴拉那河(RíoParaná)
南美洲第二大河。发源于巴西高原东南缘的曼蒂凯拉山
-- 854
世界地理概览538
脉北坡,主源格兰德河,汇合巴拉那伊巴河后,始称巴拉那河。自东北向西南,先后流经巴西南部、巴拉圭和巴西、阿根廷两国的国界,进入阿根廷东北部;至巴拉那折向东南,注入拉普拉塔河。全长5290公里。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其中约一半面积属于巴西,余属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
格兰德河长1290公里,自海拔1500米的源地奔腾而下,穿越巴西高原东南部的山地,河床多处发生波折,形成一系列急流瀑布。
巴拉那河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格兰德河与巴拉那伊巴河汇合点至阿根廷的科连特斯,长2800公里。
干流穿行于森林密布的巴拉那熔岩(辉绿岩)
高原区,两岸崖壁连绵,水流湍急。过波萨达斯流出高原,河面展宽,河中散布众多岩岛。沿途自左岸接纳铁特河(长1130公里)
、巴拉那帕内马河(900公里)
、伊瓜苏河(1320公里)等重要支流,至科连特斯附近,又自右岸接纳发源于巴西马托格罗索高原的最大支流巴拉圭河后,河面宽达3公里。上巴拉那河及其左岸支流在切过坚硬岩层或流经边缘山地进入平原地带时,多陡落成急流瀑布,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巴西水力蕴藏量的一半以上分布于此)
,其中著名的有伊瓜苏瀑布和瓜伊拉瀑布(又名七瀑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域各国开始合作修建大型水电站。巴西和巴拉圭在瓜伊拉瀑布下水修建的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260万千瓦。
阿根廷和巴拉圭在波萨达斯附近合作修建有科尔普斯水电站(600万千瓦)
和亚西雷塔-阿皮佩水电站。
下巴拉那河段长1200公里,自北向南流贯拉普拉塔平原,河谷宽坦,右岸低洼多沼泽,流速缓慢(1.
-- 855
638世界地理概览
1米秒)
,在科连特斯下河面展宽至8公里。自迪亚曼特起,A主流宽7公里,向东分出众多汊流所形成的三角洲宽18~70公里,长350公里,面积1.4万平方公里,冲积物堆积估计每年达16500万吨,地势低洼,河网如织。主要汊流巴拉那瓜苏河,为进入巴拉那河的重要航道。
流域内降水丰富,大致上巴拉圭河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不及1000毫米,以东地区为1000~1500毫米,局部地区可达2000毫米,以夏雨为主。主流水量充沛,河口年平均流量17400立方米秒,但季节变化幅度较大,洪水期(10月至翌A年2月)
流量可达45000立方米秒,枯水期(8~9月)
仅6200A立方米秒。水源的大部分来自东部,巴拉圭河水系只提供A25%。由于巴拉圭河沿岸沼泽广布,拦蓄了上游洪水,造成该河与上巴拉那河汛期错开,故5~6月间干流还有一次小汛。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中东部重要的内河航道。全年通航里程2700公里,圣菲以下可通海轮,小型船只可至巴拉圭河上游,承担阿根廷对外贸易30%和巴拉圭对外贸易90%的运输任务。
港口和城市多分布于下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下游两岸,主要有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圣菲、巴拉那、科连特斯和巴拉圭的亚松森。
(胡健)
-- 856
世界地理概览738
拉普拉塔河(LaPlata,Ríode)
南美洲东南海岸的河口湾。介于阿根廷和乌拉圭两国之间,由巴拉那河与乌拉圭河汇注而成,向东南流入大西洋。
自两河汇流点至圣安东尼奥角和埃斯特角之间的河口线,全长(直线距离)
290公里。因近代下沉作用,呈巨型喇叭状三角港,水面宽广,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河口线处宽223公里,为世界上最宽的河口之一。
流域面积13.56万平方公里,实际流域面积(包括两大源流)为32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35万立方米秒。由于两大源流带来大量泥沙,年输A沙量1.65亿吨,泥沙淤积量每年可达6000万立方米,形成众多沙洲和浅滩。河床较浅,至河口线附近渐加深至18米。
水位变化受支流的影响较小,受海潮和风向影响较大。海潮可沿河上溯至两大源流下游;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平均潮差0.79米,最大潮差可达5.24米。每刮西南风(潘佩罗风)
,南岸河水低落,北岸水位上升,而刮东南风时,南岸低洼处常遭淹没。河岸较为曲折,多港湾和岬角。北岸地势高而起伏不平,南岸多低矮滩地,河口处并有沼泽。沿岸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经济发达。主要港口和城市有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和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拉普拉塔河是重要的国际航道,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3国对外贸易物资的大部分经此出入。
主航道系人工开辟,水深10米,可通大型海轮,但需经常加以疏浚。南、北岸港口之间有轮
-- 857
838世界地理概览
渡联系。 (胡 健)
奥里诺科河(RíoOrinoco)
南美洲重要河流。发源于委内瑞拉与巴西交界的帕里马山脉德尔加多查尔包德山西坡。
呈弧形绕行于圭亚那高原西、北部边缘,最后向东注入大西洋。全长2060多公里,流域面积88万平方公里,其中64万平方公里在委内瑞拉境内,其余在哥伦比亚境内。
上游(圣费尔南多以上)
:源出海拔1014米的山坡,呈东南—西北流向,水流湍急,沿途接纳众多的山地溪流后,水量大增。
流至塔马塔马附近,向南分出15至18的河水,经A A卡西基亚雷河注入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接纳本图阿里河后,河道变直,滩礁星罗。在圣费尔南多附近汇集瓜维亚雷河等支流后,河面宽达1.5公里。
中游(圣费尔南多—阿亚库乔港)
:主流在圣费尔南多折向北行,形成长达420公里的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的界河,多急流。主要支流有比查达河和托莫河等。
下游(阿亚库乔港以下)
:自帕埃斯港起折向东北,流经奥里诺科平原,地势低平,河面展宽,至拉乌尔瓦纳,河宽达5公里,水流平缓。下游支流众多,左岸主要支流梅塔河和阿普雷河,均源自安第斯山脉东坡,水流湍急,河谷深窄,流入平原后河道展宽,雨季时河水漫溢,形成沼泽湿地。右岸支流发源于圭亚那高原,随阶梯状地形奔腾而下,形成众
-- 858
世界地理概览938
多的急流瀑布,富水力资源,如卡罗尼河,全长925公里,年平均流量5000立方米秒,水力蕴藏约1000万千瓦,已建有A两座水电站。主流在巴兰卡斯起分汊,经博卡格兰德河、马纳莫河、佩德纳雷斯河和马卡雷奥河等多条汊流注入大西洋,形成长200公里、底宽300公里、面积2.6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三角洲汊河呈网状分布,沙滩、小岛罗列,地势低洼,多沼泽湿地。
奥里诺科河流域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地形亦有利于径流汇聚,故河流水量丰富,河口平均流量为14000立方米秒。
4~10月为汛期,8月为高峰,玻利瓦尔城站最大流A量为30000立方米秒,洪泛区宽达10~15公里;11月至翌A年3月为枯水期,流量减至8000立方米秒,高低水位差达A15米。
全河通航里程1000多公里,海轮可自河口上溯至玻利瓦尔城(420公里)
,河轮可通至阿亚库乔港。
流域内富有石油、铁、铝土等矿藏,北岸的奥里诺科石油带正在重点开发。南岸卡罗尼河会流处已初步建成以圭亚那城为中心的委内瑞拉第三综合工业区。
(沈彩莲)
的的喀喀湖(Titicaca,Lago)
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中段玻利维亚高原的北部,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边境。
长200公里,
-- 859
048世界地理概览
宽66公里,面积8330平方公里,海拔3812米。
平均水深100米,最深304米。湖底有冰川沉积物。水体容积827立方干米。
湖中共有36个岛屿。
湖水主要依靠东科迪勒拉高山融雪补给,水温较低(12~16℃)。湖东南有一出口,经德萨瓜德罗河通波波湖。湖岸曲折,多半岛和湖湾港汊。科帕卡瓦纳半岛和瓦塔半岛分别由两岸向湖中突出,其间形成宽仅数百米的蒂基纳水道,沟通南、北两部分水域。北部为全湖主体,面积大,湖水深;南部又名维纳马卡湖,面积很小。湖内水草丰茂,富鱼、虾等水产,沿岸生长茂密的芦苇和蒲草。湖区为蒂亚瓦纳科文化和印加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印第安人利用湖水发展灌溉农业。
湖东南21公里处保留着古城遗址,湖中日、月两岛有古代庙宇、宫殿等文化遗迹。沿湖印第安人集中。
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和小麦等。
的的喀喀湖为玻、秘两国水上运输通道和著名游览胜地。 (陈志梁)
马拉开波湖(LagodeMaracaibo)
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沿海马拉开波低地的中心,湖北端经35公里长、3~12公里宽的水道与委内瑞拉湾相通。马拉开波低地系安第斯山北段一断层陷落盆地,东科迪勒拉山脉向北支脉——佩里哈山脉和梅里达山脉分列低地两侧,其最低部分聚水成湖。
马拉开波湖口窄内宽,南北长190公里,东西宽115公里;湖岸线长约1000公里。
面积13380平方公里。
北浅南深,最深达34米,容积2.8亿
-- 860
世界地理概览148
立方米。含盐度15~38,北部微咸,南部湖水为源自安第B斯山脉的圣安娜、卡塔通博、查马、莫塔坦、埃斯卡兰蒂等数十条河流的注入所冲淡。南岸多沼泽和潟湖。除北部委内瑞拉湾沿岸气候干热、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外,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为南美洲最湿热地区之一。石油资源丰富,有“石油湖”之称。
油田集中于东北岸,并向湖底延伸,含油气面积1300平方公里,多为高产大油田;其次是西北岸。
1917年打出第一口生产井,1922年起大规模开采,使委内瑞拉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马拉开波湖西北岸的马拉开波城为全国第二大城和世界重要的石油输出港。沿湖还有卡维马斯、阿尔塔格拉西亚、拉康塞普西翁、拉古尼亚斯等重要石油城镇。城郊农业也随之发展,湖南岸为全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产香蕉、花生、甘蔗等作物;西岸乳牛业发达。流经委内瑞拉湾的水道经过疏浚,可通大型海轮和油轮,输出原油以及安第斯山区和湖南岸的农畜产品。沿岸陆上交通发达,湖口架有8公里长的拉斐尔-乌达内塔大桥,沟通东西两岸的石油城镇。 (沈彩莲)
安赫尔瀑布(Angel,Saltodel)
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又名丘伦梅鲁瀑布。位于委内瑞拉东南部卡劳河(卡罗尼河支流)的源流丘伦河上,处北纬5°56′,西经62°30′。该河上游系地下河,在圭亚那高原的
-- 861
248世界地理概览
奥扬特普伊山顶部东缘,河水从地面以下60多米的砂岩层中出露,沿着陡峻的崖壁跌落下来,落差高达979米。瀑布共分两级,第一级落差807米直泻至一结晶岩平台;接着又下跌172米,直至丘伦河谷地。四周为群山密林,陆路难以通达,只能从空中观察或由水路接近。
1935年为美国飞行员吉米·安赫尔发现,故以其名命名。现辟为旅游探险地。
(沈彩莲)
伊瓜苏瀑布(SaltosdoIguau)
南美洲最大瀑布。
位于巴西巴拉那州西部伊瓜苏河下游,巴西和阿根廷国界上,西距伊瓜苏河与巴拉那河汇流处约23公里。伊瓜苏河发源于库里蒂巴附近的马尔山脉,向西蜿蜒流经巴西高原1320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约30条,流至伊瓜苏瀑布处,河面展宽至4公里,河中大小岩岛星罗棋布,把河水分隔成一系列急流,平均流量1750多立方米秒,雨A季(11月至翌年3月)流量达12700多立方米秒。
当伊瓜苏A河从巴西高原的悬崖陡落入巴拉那峡谷时,形成275股大小瀑布,在汛期则连成一道宽达3.5~4公里、落差达60~82米的马蹄型大瀑布,其雷鸣般的跌落声远及周围25公里,溅起的珠帘般雾幕高达30~150米,在阳光映射下形成无数光怪陆离的彩虹,蔚为壮观。伊瓜苏瀑布在落差和宽度上都远超过北美洲的尼亚加拉瀑布,景色也更为雄伟壮丽。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均在瀑布周围设有国家公园,园内原始森林密布,
-- 862
世界地理概览348
多奇花异草和野生动物,旅游服务设施完备,每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田松庆)
科隆群岛(Archipiélagodecolón)
太平洋东部的火山群岛。又称加拉帕戈斯群岛。因盛产巨龟(西班牙语为“加拉帕戈斯”)得名。
位于北纬1°40′~南纬1°25′和西经89°14′~92°01′之间,东距南美大陆厄瓜多尔海岸约970公里。
科隆群岛由9个较大岛屿(面积均在50平方公里以上)
和众多的小岛、岩礁组成,陆地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其中伊莎贝拉岛最大,面积4275平方公里;其次是圣克鲁斯岛,面积1020平方公里。
群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岛上火山锥林立,部分至今仍有活动。有2000多个火山口,其中以伊莎贝拉岛上的谢拉内格拉火山口最大,形成直径6.5~10公里的火口湖,地面崎岖不平,熔岩流遍布,沿岸崖壁陡峭,最高峰阿苏尔峰海拔1689米。
群岛地跨赤道,因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气候较为凉爽,降水较少。
1~6月为暖湿季,7~12月为干凉季,年降水量一般不足750毫米,沿岸低地仅250毫米。岛上植物有700多种,其中250种是特有种。动物约有700种,鸟类80种,昆虫众多。岛上动物奇特,爬行类居多,尤以巨龟和大蜥蜴闻名于世。
1835年9~10月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到群岛考察,采集了193种植物(其中约100种是当地特有种)和蜥蜴、龟、雀科鸣禽等动物标本。
-- 863
448世界地理概览
科隆群岛原为无人居住的荒岛。1535年3月10日为西班牙殖民者所发现。
17世纪为海盗出没场所。
19世纪为捕鲸船只的食品(龟肉)和淡水补给地。
1832年2月12日归属厄瓜多尔,为囚犯流放地。
可耕地仅占群岛面积的4%。
居民主要居住在少数有淡水供给的岛上,其中圣克里斯托瓦尔岛约占总人口一半,其次是圣克鲁斯、圣玛丽亚和伊莎贝拉岛。
居民主要种植谷物、蔬菜和水果,沿海居民则以捕鱼为生。
1959年厄瓜多尔和国际达尔文基金会联合在圣克鲁斯岛设立生物研究站,并在群岛开辟特有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由于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有“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的自然财富”。
(陈志梁)
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Malvinas)
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大西洋上的群岛。位于南美大陆南端以东,南纬51°~53°,西经57°~62°之间,西距麦哲伦海峡约500公里。由索莱达岛(东福克兰岛)
、大马尔维纳斯岛(西福克兰岛)以及附近约200个小岛组成,面积11718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多为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大部分居住在索莱达岛上。首府阿根廷港(斯坦利港)。山脉呈东西走向贯穿群岛,山体低矮圆浑,最高点索莱达岛的尤斯伯恩山,海拔705米。各岛海岸曲折破碎,多狭长海湾。气候阴凉湿润,1月平均气温9.4℃,7月平均气温2.3℃;年平均降水量
-- 864
世界地理概览548
667毫米,季节分配均匀,阴雨日多达250天,多为毛毛细雨;盛行强劲西风。河流短小,多浅水湖塘,遍布泥炭沼泽。居民多以养羊为生,并在宅旁种植蔬菜和马铃薯。群岛最早为西班牙人所“发现”。
16世纪末英国航海家曾在此登陆。
18世纪中叶归属西班牙。阿根廷独立后,1820年宣布继承西班牙对群岛的主权。英国于1833年派兵占领。此后,阿、英两国对群岛主权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1982年曾为此爆发战争。
(田松庆)
火 地 岛(TierradelFuego)
南美洲南端岛群。主岛火地岛又称大火地岛,隔麦哲伦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同南美大陆相望,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数百个小岛和岩礁在内,总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约23属智利,13属阿根廷。
主岛略呈三角形,A A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地面崎岖,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约甘山2469米。
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海拔180~600米,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冰川湖和沼泽湿地,较大的有法尼亚诺湖。
气候寒冷,年均温低于10℃,多强劲风暴。
西部受湿润西南风和地形影响,年降水量高达2000~3000毫米;东部降水较少,不足500毫米。山区多森林,低地为丛生草原。人口稀少。原为印第安人奥那族等的居住地。
1520年航海家F.麦哲伦探险到达。
1880年后,由于牧羊业兴起
-- 865
648世界地理概览
和发现金矿,智利和阿根廷开始移民。
1945年主岛北端马南蒂亚莱斯发现石油,火地岛成为智利仅有的产油区。现主要经济活动是养羊,集中于岛的北部;其次是伐木、捕鱼和狩猎。工业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一些供本地消费的小型炼油厂、肉类冷冻厂等。主岛南端的乌斯怀亚地处南纬54°47′,为阿根廷火地岛区的行政中心,也是世界最南的城镇。
(陈志梁)
哥伦比亚(Colombia)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西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海岸线长2900公里;陆邻巴拿马、委内瑞拉、巴西、秘鲁和厄瓜多尔。面积1141748平方公里,人口3284.1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57%,白人占20%,黑白混血种人占14%,黑人占4%,余为印第安人等。大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全国划分为23个省、4个地区和5个特别区。首都波哥大。
自然地理 全国可分为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两大自然区。
西部安第斯山区占国土面积13,由一系列条状山脉及山A间高原、谷地和盆地组成,还包括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沿岸狭窄平原。安第斯山脉从西南部入境,分成3条纵列山脉向东北扩展。
西科迪勒拉山脉与太平洋岸平行,海拔在2000米以下,有几条支脉向北伸至加勒比海岸和巴拿马境内。中科迪勒拉山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有的高峰超过
-- 866
世界地理概览748
5000米,多火山。
东科迪勒拉山脉长1200公里,宽120公里,向东北伸至瓜希拉半岛,半岛附近的孤立山地哥伦布峰海拔5774米,为全国最高峰。安第斯山区有2条纵长的谷地,即西、中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考卡河谷地和中、东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马格达莱纳河谷地。各条山脉中也夹有平坦肥沃的山间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山地地处热带,气候垂直分异明显。
一般海拔1000米以下为热带,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森林密布,属热带雨林气候;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干湿季分明,属热带草原气候。山区河流分别注入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前者如圣胡安河、帕提亚河等,后者包括全国第一长河马格达莱纳河及其支流。多数河流湍急,富水力资源。
东部大平原地区占国土面积23。其中北半部是奥里诺A科河上游平原的一部分,海拔25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23℃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干、湿季分明,属热带草原气候。
南半部为亚马孙河上游平原的一部分,海拔250米以下,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3℃以上,年降水量2500毫米,属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纵横,多源于东科迪勒拉山脉,如梅塔河、瓜维亚雷河、亚里-卡塔河等,向东分别流注奥里诺科河和亚马孙河。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石油、煤、铂、金、铁、铜和绿宝石等,其中绿宝石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金等的储量居拉丁美洲前列。森林占国土面积51.3%。水力蕴藏量5000万千瓦。
发展简史152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哥伦比亚沿海建立
-- 867
848世界地理概览
圣玛尔塔作为居留地。
1536年殖民者到达波哥大,并称该地区为新格拉纳达。
1718年为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的一部分。
1819年正式独立,成立哥伦比亚共和国。
1822年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共同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1830年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解体。
1831年改名为新格拉纳达共和国。
1886年起改为哥伦比亚共和国(1903年巴拿马省独立)。
公元16世纪以前,印第安人奇布查族在西科迪勒拉山区和波哥大盆地种植棉花、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并开采黄金和绿宝石。
18世纪末引种咖啡成功,1818年起在马格达莱纳河中下游谷地以东的库库塔、布卡拉曼加一带建立了咖啡种植园,随后又向南、向西扩展,推广到全国所有适宜咖啡种植的地区,咖啡生产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工业发展始于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工业兴起,促进了其他工矿业部门的发展,经济趋向多样化,特别是6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较快。
经济地理 哥伦比亚的经济发展在拉丁美洲国家中属中等水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8%,全国就业人口的26%从事农业。可耕地面积为3500多万公顷,已耕地面积720万公顷,主要种植咖啡、甘蔗、香蕉、烟草、棉花以及水稻、玉米等。咖啡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咖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3。
全国有30多万个A咖啡园,占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安第斯山山间谷地和山坡上。甘蔗、棉花、烟草等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香蕉、柑橘等分布于2000米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