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46 佚名(现代)
817世界地理概览
位于北纬83°39′,距北极710公里;最南端法韦尔角位于北纬59°45′。
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多凛冽的风暴和雪暴。
约北纬70°以南的西南岸和南端沿岸地区,属海洋性苔原气候。
1月平均气温-5~-9.5℃,7月平均气温7~10℃,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地处高纬的北岸、西北岸和东岸,气温和降水显著低于西南岸和南岸。广大内陆地区属大陆性冰原气候。
1月平均气温-47℃,绝对最低气温达-70℃,7月平均气温也在-12℃以下;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全部为雪和冰霰。格陵兰岛出现极地特有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北部每年有连续5个月白昼和5个月黑夜。
沿岸无冰带断续分布,宽窄不等,总面积约34.17万平方公里。
北部的皮里地无冰带,宽300公里,但气候干寒,形成极地荒漠;西南岸无冰带,宽约160公里,气候湿润,发育苔原植被,并有矮小丛生的桦、柳、赤杨、桤、桧、花楸等林木和鲜绿的草甸。
哺乳动物约30种,沿岸地带主要有麝牛、驯鹿、北极熊和北极狐,近海水域有鲸、海豹、海象等。
鱼类以鳕、鲽、鲑、毛鳞鱼、鲨鱼和小虾为主。
170种鸟类中,分布最广的是绵凫、雪鹀、渡鸟、格陵兰隼等。
公元前3000年,因纽特人首先从加拿大北极群岛到达本岛,此后陆续移入,并开始在岛上定居。公元10世纪挪威和丹麦航海家来此探险。
985年挪威人开始建立定居点。到13世纪,岛上有挪威、丹麦等欧洲移民2000多人。
1380年以后,成为丹麦—挪威联盟殖民地。
1814年丹、挪分治后,被丹麦独占。
1894年丹麦首建殖民点于岛的东南岸。丹、挪两国长期为其归属问题争执。
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判归丹麦。
1953
-- 738
世界地理概览917
年丹麦议会修改宪法,把它划作一个政区,成为丹麦领土的一部分。
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内部自治。
全岛现有居民约5.5万人,其中格陵兰人(因纽特人与欧洲人结合的后裔)占80%以上,其余主要为丹麦人。语言有因纽特语、格陵兰语(内杂有许多丹麦语)和丹麦语。约90%人口集中在西南岸和南岸地区。少数纯因纽特人散居在西北部和东部。首府戈特霍布,位于西南岸,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主要港口。
全岛约有13居民以渔业为生,A每年捕捞鳕、大比目鱼、虾等4~5万吨,有70多家鱼品加工厂。其次是狩猎业,以猎取海豹、鲸、驯鹿等为主。南部只有少量牧羊业。
地下矿藏丰富,已发现铁、铬、铅、锌、铜、钼、铀、钍、石墨、煤、石油、天然气、冰晶石等。采矿业是重要经济部门之一。西南端的伊维赫图特附近曾是世界最大的冰晶石产地之一,经过近百年开采,已于1963年采尽停产,现依靠库存出口。正在开采的有东部的铅锌矿,西部的褐煤,南部的大理石等。渔猎产品和矿产品主要向丹麦、美国以及欧洲各国出口。以腓特烈斯霍布、戈特霍布、苏克托彭和荷尔斯泰因斯堡4个不冻港为中心,发展起船舶维修工业。
格陵兰的地理位置对于横越北极的空中交通有重要意义,为北极地区战略要地,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这里建有2个防导弹的预警系统,西北部的图勒有庞大的美国空军基地和北极科研站,西南部有美、丹联合军事基地。
(蒋长瑜)
-- 739
027世界地理概览
纽芬兰岛(IslandofNewfoundland)
加拿大东海岸外大西洋岛屿。扼圣劳伦斯湾口。北隔贝尔岛海峡与拉布拉多半岛相望,西南以卡伯特海峡与新斯科舍省的布雷顿角岛相对,南面是法属密克隆岛和圣皮埃尔岛。
面积11.1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60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东南部阿瓦朗半岛尤为集中。首府圣约翰斯。
系北美大陆东部阿巴拉契亚高地的延续,因下沉与大陆分离。长岭山脉沿西海岸延伸,海拔600米左右,其西南部的刘易斯希尔斯山,海拔814米,为全岛最高点。中央高原构成全岛的主体,海拔300米左右,深受第四纪冰川侵蚀。
湖泊、沼泽广布,河流短促湍急。东部半岛区地势较低,为全岛唯一适宜耕作的地区。海岸曲折绵长,悬崖陡立,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地处北纬46°37′~51°38′,紧靠大陆,拉布拉多寒流沿东海岸南下。
冬季1月平均气温-4~-9℃,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夏季7月平均气温10~15℃,东部沿海多雾。年降水量约1000~150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夏季稍多;北部降雪量很大。全岛约13地区覆盖针叶林,优势树种有树胶冷A杉、白云杉、黑云杉等。野生动物以麋、驯鹿、黑熊等为主。
东南岸外的纽芬兰浅滩,当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为世界大渔场之一,盛产鳕、鲽、鲱、鲑等鱼类。
纽芬兰岛原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居住地。
1583年为英
-- 740
世界地理概览127
国占有,法国人接踵而至,和英国展开了长期争夺。
1763年两国签订巴黎条约,确认为英国第一个海外殖民地,法国保有密克隆岛和圣皮埃尔岛。
1917年成为自治领。
1927年拉布拉多划归其管辖。
1949年3月,纽芬兰与拉布拉多半岛东北部组成加拿大第10个省。
全岛约13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同渔业生产有关。年捕鱼A量50余万吨,建有上百个加工企业。
20世纪以来,经济趋于多样化,木材加工业居首要地位,科纳布鲁克和大瀑布城为纸浆和造纸工业中心。
采矿业以中西部巴肯斯地区的锌、铅、银、铜和北岸拜韦尔特附近的石棉矿为主。纽芬兰浅滩已发现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主要依靠水力发电,电站邻近木材加工业和矿业中心。
全岛约有9600公里高速公路和840公里铁路。有定期轮渡通过卡伯特海峡和贝尔岛海峡与大陆联系。
东北部的甘德国际机场为西北大西洋航空中心。
(蒋长瑜)
加 拿 大(Canada)
北美洲北部国家。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滨北冰洋,东北隔巴芬湾与格陵兰岛相望,海岸线长2万多公里。
西北与美国阿拉斯加州接壤,南与美国本土毗邻,陆界线长8892公里。面积997.61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人口2890万,居民中外来移民及其后裔占总人口近99%,其中英裔占40.2%,法裔占26.7%,土著居民约占1%,其他为
-- 741
227世界地理概览
世界各地移民。多数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10个省和2个地区。首都渥太华。
自然地理 地形 国土的主体是波状起伏的低高原和平原低地,海拔不足500米的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51%,500~1000米约占28%。山地主要分布在周缘,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21%,其中西部是高大连续的年轻褶皱山脉,东南边缘以及北极群岛的北缘和东北缘为久经侵蚀的古老山地。第四纪冰期时,全境几乎全为冰川覆盖,地形深受冰川作用影响,冰蚀和冰碛地貌广布。
全国分为6大地形区。中、东部是劳伦琴低高原,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略呈马蹄形,环绕哈得孙湾分布。海拔一般200~450米,相对高差仅30~60米。哈得孙湾南岸系冰期后出露海面的低地,海拔不足200米。低高原边缘地势较高,如东北边缘的托恩盖特山海拔1800米,东南边缘的劳伦琴山海拔960米,金属矿藏丰富,如铁、镍、钴、金、银、铂、铜、锌、铀等,是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部平原区介于劳伦琴低高原与落基山脉山麓之间,面积约占全国18%。平原海拔高度由东向西渐增,东部为马尼托巴低地(海拔在300米以下)
,向西是萨斯喀彻温平原(海拔600~750米)和艾伯塔平原(海拔900~1300米)
,南与美国西部大平原相连;向北伸展,宽度收缩,高度渐降,转为马更些低地,波弗特海沿岸三角洲地带海拔仅150米。石油、天然气、煤和钾盐等的藏量在全国居突出地位。
劳伦琴低高原东南是大湖-圣劳伦斯低地,其中大湖低地即安大略半岛,位于休伦、伊利和安大略三湖之间,为一
-- 742
世界地理概览327
冰碛平原;尼亚加拉崖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贯平原,海拔约300米。圣劳伦斯低地沿同名河谷伸展,最宽处仅150公里,海拔不足200米。
阿巴拉契亚高地延伸于大西洋沿岸诸省,东北至纽芬兰岛,西南与美国阿巴拉契亚区连为一体,为一系列浑圆山体和高地,海拔一般在600米以下。圣劳伦斯河口加斯佩半岛上残留部分褶皱山地,海拔可达1200米左右。
沿圣劳伦斯河谷东侧的山麓地带,有一条长达200多公里的蛇纹岩带,蕴藏着世界最大的石棉矿体。
西部是北美科迪勒拉山系的组成部分。
南北伸展1900公里,东西宽500~800公里,包括东、西两列高大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东带以落基山脉为主体,高峻连绵,仅克罗斯内斯特、基金霍斯和耶洛黑德等山口海拔较低,成为横贯大陆的铁路和公路交通要道。
落基山脉西侧的一系列平行山岭,总称哥伦比亚山地,西部主要河流的上游均流经这里。西带以海岸山脉为主体,南与伸入美国的喀斯喀特山脉相连;北接圣伊莱亚斯山脉,其中的洛根山海拔6062米,为加拿大第一高峰。
沿海是夏洛特皇后群岛、温哥华岛等组成的岛山带。
山间高原部分北为育空高原,海拔750~900米,地面波状起伏,并受河流切割;南为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海拔600~1800米,由北向南递增。加拿大科迪勒拉山系为第四纪山地冰川中心,除育空高原外,地形普遍受冰川作用。
铅、锌、钼、铜等金属矿丰富,岛山地带有煤和铁矿,育空高原有金、银、石棉等矿。
北极群岛属大陆岛,冰期后海面上升,与大陆分离,总
-- 743
427世界地理概览
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北部各岛地势较高,通称因努伊特山地。南部各岛地势西高东低,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河流和湖泊 加拿大河湖众多,水面积合计75.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6%。年径流量2267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全国河流分属四大流域系统。哈得孙湾流域约占国土总面积37%,年径流量占全国22%;河网较密,水系紊乱,河湖不分,河道多石滩、急流和瀑布;纳尔逊河为最大的河流,其次是丘吉尔河等。北冰洋流域约占国土总面积13,年径流量仅占全国13.8%,拥有加拿大第一长河A马更些河,总长4241公里,流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太平洋流域只占国土总面积110,自北而南较大的河流有育空A河、斯基纳河、弗雷泽河、哥伦比亚河等,河流水量丰富,年径流量占全国32%,并因流经山区,多急流、瀑布,蕴藏巨大水力。大西洋流域约占国土总面积19%,年径流量占全国32%。
大湖-圣劳伦斯水系全长3669公里,流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水量大而稳定。
湖泊多属冰川成因。位于加、美边界上的五大湖(37%属加、63%属美)以及呈弧状排列的温尼伯湖、阿萨巴斯卡湖、大奴湖、大熊湖等,构成世界上最大的湖带。大湖带外散布成千上万小湖,如温尼伯湖东南有3000个,萨斯喀彻温省伦迪尔湖东南有7500个。
湖泊总蓄水量约1.88万立方公里,占世界湖泊总蓄水量的15%。
气候 加拿大地处高纬,90%以上的国土在北纬50°~80°之间,西部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太平洋温湿气流东侵,大部分地区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寒冷。
-- 744
世界地理概览527
北极群岛和北部沿岸地带属极地苔原气候,约占国土总面积14,常年盛行冰洋气团。冬季严寒漫长,多强风,1月A平均气温低于-18℃;夏季凉爽短促,7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0℃。年降水量25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纽芬兰岛、劳伦琴低高原大部分、中部平原北部和育空高原等约占国土总面积12的地区,属副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很低,其南界A相当于1月-7℃等温线,1947年2月在育空地区的斯纳格记录到-62.8℃的绝对最低气温;夏季不长,7月平均气温可达18℃。
年降水量300~750毫米,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递增,以夏雨为主。
太平洋沿岸终年面迎温湿西风,沿海有暖流经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7月则不超过16℃,无霜期长达250天以上;降水丰富,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秋冬较多,山地针叶林密布。
海岸山脉以东的山间高原,气候的大陆性显著增加,降水量骤减。
中部平原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草原广布。落基山脉的屏障作用使本区难受太平洋西风之惠,平坦的地形形成冬寒夏热、降水较少、天气多变的气候特点。
1月平均气温0~-20℃,寒潮南侵时可降至-30℃以下,伴有暴风雪;春季常受翻越落基山脉后下沉的干热气流即钦奴克风的影响,气温上升,积雪融化。
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250~500毫米,自西向东递增。
东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和大湖-圣劳伦斯低地,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冬季气温较低,一
-- 745
627世界地理概览
般在0℃以下;夏季7月平均气温升至16~24℃。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夏雨较多。
发展简史 原居民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长期以采集、农耕或渔猎为生。
公元16世纪上半期,法国航海家多次到达加拿大东海岸,把这一带称作“新法兰西”。
17世纪初,法、英殖民者先后入侵。
1763年英、法7年战争后,加拿大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当局对法裔加拿大人采取了保留其原有民族特性、允许使用法语的政策,并宣布设立魁北克省。当地印第安人则被驱赶和惨遭屠杀,人口锐减。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批效忠英王室的保皇派分子流入加拿大,改变了法裔占优势的民族构成。
1791年,英国划分了以法裔为主的“下加拿大”和以英裔为主的“上加拿大”
,相当于今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到1800年,加拿大近50万人口中,英裔已占优势,法裔占30%左右。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加拿大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日益高涨。
1837年爆发反英起义,迫使英殖民当局进行改革。
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英属北美法案,成立了联邦制的加拿大自治领,由上、下加拿大和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组成。新政府提出了向西扩张和建设铁路的纲领,1869年从英国哈得孙湾公司接管了西部领土。
1870年在雷德河流域新设马尼托巴省。
1871和1873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爱德华王子岛省先后加入联邦。
1880年英国政府把北极群岛交给加拿大。
1905年增设艾伯塔和萨斯喀彻温两省。两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英国对加拿大的控制,1931年加拿大在英联邦内获得完全独立。
1949年英国将纽芬兰岛移交给加拿大,成
-- 746
世界地理概览727
为联邦政府一省。在战争中迅速崛起的美国,凭借其实力和处于邻国的有利位置,取代英国,与加拿大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经济发展较快,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国之一。
经济地理 加拿大地大物博,工农业都相当发达,许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上占突出地位。国内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七位;人均收入约2.5万美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约为6%、40%和54%。
加拿大经济长期以农、林、矿业及其初级加工工业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工程度高的工业部门如机器制造业等有较大发展。但原料和半制成品仍约占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的13至12,其比重显著高于一般发达国家。
在对外经济联A A系上,大量出口农矿原料和半制成品;进口制成品。加拿大和美国领土毗邻,经济中心相连,交通便捷,语言相通,两国经济关系密切。加拿大是世界上接受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主要集中在矿业和制造业,美国是加拿大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和最大贸易对象。
加拿大生产布局高度集中。
南部沿加、美边界宽约300公里的狭长地带是工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南部的大湖-圣劳伦斯低地,更是全国经济的核心地带。
农业 加拿大农业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2%,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可提供200吨粮食。
-- 747
827世界地理概览
加拿大农牧并重,畜牧业略占优势。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面积7.2%,其中耕地6.65多亿亩,天然草地3.56多亿亩,为世界上地多人少的国家之一。耕地中约23种植大A田作物,约14为休闲地,其余用作牧场。
种植业以小麦、大A麦、燕麦、玉米等谷物为主。谷物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人均产量居世界首位。小麦出口量一般占年产量的23以上,占A世界小麦出口量的14至13,仅次于美国。
其他主要作物有A A干草、油菜、亚麻、马铃薯、甜菜、向日葵、烟草、蔬菜、水果等。
20世纪30年代起,畜牧业比重开始超过种植业。
除天然草地外,耕地中有相当部分种植饲料作物和用作牧场,实际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占农业用地一半以上。以饲养肉牛和乳牛为主,其次是猪和家禽。
加拿大的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其中大西洋渔区占85%,纽芬兰岛东南海域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盛产鳕鱼,其次是鲭鱼、大比目鱼等;太平洋渔区占15%,以鲑、鲭鱼等为主。内陆淡水渔获量5万吨左右,伊利湖和温尼伯湖是主要产区。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37%。可伐林约占林地总面积57%,森林蓄积量190多亿立方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约占原木采伐量一半左右,林木径级较大,主要生产制材原木,其次是制浆材。
以安大略、魁北克两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约占原木采伐量40%,林木径级较小,以生产纸浆材为主。
矿业 加拿大是世界主要矿业国之一,矿业产值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资源多样,产量高,出口比重大。在已开采的60余种矿物中,锌、镍、石棉、钾盐、铀、钼、硫磺、黄
-- 748
世界地理概览927
金、白银、铜、铅、铁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70%以上产值的矿产品供出口,且以原矿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出口国。矿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天然气开采量迅速增长,燃料类在矿业中的比重已超过金属类而占首位。燃料矿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集中产于艾伯塔省埃德蒙顿以南地区,其次是萨斯喀彻温省西南部。全国年产原油1亿吨,天然气1275亿立方米,煤6800万吨。
采煤业主要分布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艾伯塔省。因石油、天然气和煤的产地远离东部工业中心,从而出现西部大量出口、东部依赖进口的现象。铀矿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主要产于安大略省,包括休伦湖以北的埃利奥特湖和东部班克罗夫特两大矿区;其次是萨斯喀彻温省北部湖区。
在金属矿中,铁矿是全国第三大矿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五至六位,魁北克-拉布拉多区为最大产地。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产量中,锌、镍居世界首位,钼、钴居第二位,金、银、铂居第三位,铜、铅居第四位。安大略省是锌、镍、钴、金、银、铂等的最大产区,铜、钼也占相当比重。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钼和铜的集中产区,其次是铅和锌。育空和西北地区的铅矿产量居全国首位,锌矿仅次于安大略省。此外,魁北克省的金、钼、铜、银,马尼托巴省的镍、铜,新不伦瑞克省的银、锌等,也均占有一定地位。
非金属矿中,石棉和钾盐的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近90%石棉产于魁北克省圣劳伦斯河以东地区,钾盐全部产于萨斯喀彻温省中南部地区。
-- 749
037世界地理概览
电力工业 加拿大电力工业以丰富的水力和燃料资源为基础,年总发电量4500亿度,人均发电量居世界首位。拉布拉多地区的丘吉尔瀑布水电站,发电能力达523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站。
规模更大的詹姆湾工程(1000万千瓦)
已完成第一期工程。
60年代初开始兴起核电,全国核电的95%以上集中在安大略省。
制造业 加拿大最大的产业部门,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输设备、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部门发展很快,但传统的农矿产品加工工业仍占较大比重。按产值计,炼油工业已跃居制造业首位,其次是汽车制造、纸浆和造纸、屠宰及肉类加工、钢铁、锯材和板材、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设备制造、乳品、金属冶炼等。制造业中许多部门面向出口,且以半制品为主。
炼油工业规模很大,年炼油能力1.14多亿吨,东部地区远离本国石油产地,却集中了全国炼油能力的34,每年从A委内瑞拉和中东进口大量原油;安大略省的萨尼亚和多伦多西南,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为重要炼油中心。西部地区所产原油,主要向美国出口,少量供当地炼油工业之需,艾伯塔省的埃德蒙顿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为西部主要炼油中心。近年来,加拿大正在逐步削减对美国的石油出口,将西部油管延伸至东部,最终实现西油东运,减少东部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以炼油工业为基础,石油化学工业得到相应发展,主要分布在萨尼亚、埃德蒙顿、蒙特利尔等地。
汽车工业是发展最快、外资比重最大的部门。
以通用、福
-- 750
世界地理概览137
特、克莱斯勒和美利坚四大汽车公司为首的美国资本约占加拿大汽车工业的97%。主要分布在靠近美国的安大略半岛,以温莎、查塔姆、奥沙瓦、多伦多等地为中心,其中温莎与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隔河相望,就近装配由美国运入的汽车零部件。该地区以及蒙特利尔、魁北克城等地,还是铁路车辆、飞机和船舶的制造中心。
制材和纸浆、造纸工业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制材工业的70%分布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温哥华、维多利亚等地为中心;魁北克、安大略两省约占14。锯材、板材、胶合A板等的产量居世界第三、四位。纸浆、造纸工业主要分布在魁北克省,以三河城和魁北克城为中心;其次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安大略省。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和出口国;纸浆产量仅次于美国,出口量则居世界首位。
汽车制造、管道建设、建筑业等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铁矿的大规模开发,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但其生产规模尚不能适应国民经济需要,钢产量远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安大略湖沿岸,哈密尔顿为最大中心。
有色冶金工业一般配置在矿区附近。部分金属矿经初炼后,运至制造业发达地区进行精炼,如安大略半岛科尔本港设有大型镍精炼厂。加拿大铝土矿蕴藏很少,但炼铝能力居世界前列,矿石从圭亚那、牙买加等国进口,主要炼铝中心是魁北克省的阿尔维达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基蒂马特,附近均有大型水电站。
食品和饮料工业门类众多,分布很广。主要部门是屠宰
-- 751
237世界地理概览
和肉类加工、乳品、制粉,其次是饮料、鱼品加工、水果和蔬菜罐头等。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大城市均为食品和饮料工业中心。
交通运输业 加拿大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和水运都相当发达,组成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总长约10万公里,横贯大陆的加拿大国家铁路(全长7000公里)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全长6100公里)是最重要的干线。公路总长92.8万公里,其中23是加铺路面A的。东起圣约翰、西迄维多利亚的横贯加拿大公路,为最重要的公路干线,全长7907公里。
全国共有800多个注册的机场,国内航线四通八达,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卡尔加里等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内河航线以大湖-圣劳伦斯水系为主。
航道整治工程于1959年竣工后,最大深度增至8.2米,2.5万吨级远洋海轮可直通大湖沿岸各港口。管道是运输石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的主要通道,已成为加拿大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油、气管道长度达3.5万公里左右,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主要城市有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尼伯、魁北克城、哈密尔顿、温哥华等。
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金融、商业、工业和文化中心。 (蒋长瑜)
美  国(UnitedStatesofAmerica)
北美洲国家。本土位于大陆中南部,东濒大西洋,东南
-- 752
世界地理概览337
临墨西哥湾,西滨太平洋,西南与墨西哥毗连,北与加拿大为邻。所属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西北部,夏威夷州位于中太平洋北部。
国土总面积9529063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地约占总面积97.8%,内陆水面占2.2%。海岸线总长19924公里。人口2.59亿,居世界第四位。居民大多数为移居的后裔,其中白人占80%,黑人约占12%,墨西哥人约5.4%,还有华人、印第安人等。多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其次为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等。英语为国语。全国划分为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
自然地理 地形 美国本土的地形结构与北美大陆一致,两侧高,中间低,明显分为3个纵列带:东部是阿巴拉契亚高地和沿海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16;中部是平原,占A本土面积的12;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约占本土面积的1A A3。
按海拔高度计,500米以下的地区占全国面积的56%,500~1000米占15%,1000~2000米占18%,2000米以上占11%。
① 阿巴拉契亚高地。南起亚拉巴马州中部,向东北伸展,在美国境内长约2300公里。海拔约300~500米,向东、南倾斜;第四纪冰期时曾受大陆冰川侵袭,冰蚀和冰碛地貌广布。
高地西南部的东侧又可分山麓台地和蓝岭两个地形区。
前者海拔200~400米,向东缓倾,以陡崖与沿海平原相接,河流经此多成湍流或小瀑布,南北连接为一条著名的“瀑布线”
;蓝岭为崎岖山地,海拔500~1800米,自北向南增高,其中米切尔山达2037米,是美国东部的最高点。
西侧包括岭谷区和阿巴拉契亚高原两个地形区。前者岭谷相间,岩性硬
-- 753
437世界地理概览
的砂岩屹立成山,海拔约1000米;岩性软的页岩、石灰岩等被侵蚀成谷。阿巴拉契亚高原起伏和缓,海拔300~600米。
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为美国本土东南边缘近期出露的海底。北起科德角,向南延伸,绕经墨西哥湾北岸,西至格兰德河口,宽约100~400公里,海拔不足200米,大部分在120米以下,向海缓倾。沿海多砂嘴、潟湖和沼泽地,大西洋岸北段多河口溺谷、小型岛屿和半岛。佛罗里达半岛为一石灰岩台地,地势低平,湖沼湿地广布。
②中部平原。介于阿巴拉契亚高地和落基山脉之间,可分为东部内陆低平原和西部大平原两大地形区。内陆低平原海拔一般不足500米,地势向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俄亥俄河缓倾。
其中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以北地区,为广大冰碛平原,中部则为密西西比河下游冲积平原;其东南侧,即俄亥俄河以南、田纳西河以东地区,为一深受河流切割的低高原;西南部为带状起伏的低丘和谷地。
大平原为一自西向东低斜、受到许多东西向河流深切的广展平原,海拔500~1800米。密苏里河以北和以东曾受大陆冰川侵袭,冰碛地貌广布;普拉特河以南的中部,地势最高,海拔1500~1800米,有高平原之称。
内陆高地在美国中部平原内自成一个地形区,由北部的欧扎克高地、南部的沃希托山以及介于其间的阿肯色谷地组成。地面深受切割,海拔500~800米,由南向北缓倾。
③ 科迪勒拉山系。从阿拉斯加东南行,经加拿大,纵贯美国本土的西部,主要由落基山脉、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海岸山脉等3组山脉以及一系列山间高原、盆地和谷地
-- 754
世界地理概览537
组成。山系宽800~1600公里,海拔一般为2000~3000米。
落基山脉是东组山脉的主体,向北伸入加拿大境内,南与墨西哥的东马德雷山相接,为美国本土的主要分水岭。黄石国家公园以北地段,海拔2000~3000米;以南地段海拔2400~3000米,不少高峰在4000米以上。
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与海岸山脉为美国本土西缘内、外两组山脉。往北,前者与加拿大境内海岸山脉相接,后者延伸为沿海岛屿带;向南,两组山脉转为墨西哥境内的加利福尼亚半岛山脉。
喀斯喀特山脉海拔1800~2500米,自南向北增高,中段被哥伦比亚河切割成峡谷。内华达山脉海拔1800~2500米,其中惠特尼山高达4418米,为美国本土最高点。海岸山脉北段山势较高,深受河流切割;南段多为断块山,海拔600~1200米,著名的圣安德列斯大断层经此。介于上述两组山脉之间的是互不连续的威拉米特谷地、加利福尼亚谷地和洛杉矶盆地。
哥伦比亚高原介于落基山脉与喀斯喀特山之间,为一广大的熔岩高原,被哥伦比亚河及其支流切成很多峡谷,地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1500米。盆地与山脉区(其北部也称大盆地)介于落基山脉与内华达山脉之间,广布沙漠地貌和盐湖。科罗拉多高原位于盆地与山脉区东南,一般海拔在2100~3300米,高原面呈台阶状;河流深切,形成一系列深邃的峡谷,如世界最长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等。
河流和湖泊 美国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全国年平均地表径流量29705亿立方米,约占全球年地表径流总量的6.3%,居世界第四位。但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在水网密度、
-- 755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