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42 佚名(现代)
纳米比亚的经济以采矿、畜牧和渔业为主,生产绝大部分是供出口的初级产品。农牧业为传统经济部门。全国半数以上人口从事农牧业。羊、牛数量多,大部由白人牧场经营,从事商品生产。纳米比亚是世界最大的卡拉库尔羔羊(紫羔羊)
皮产地,年出口羔羊皮占世界市场销售量约一半,中、南部荒漠和半荒漠是集中产区,因质量好,产值高,被誉为“黑色的宝石”。商品性养牛业集中在中部高地,向南非出口活牛、冻肉和乳制品。渔业资源丰富。附近海域是非洲最大的渔场,盛产鲱鱼、鳀鱼、白鱼、沙丁鱼、鲭鱼等。渔产品是大宗出口货物。
捕鱼和鱼类加工中心在鲸湾港和吕德里茨。
-- 667
846世界地理概览
耕作业不发达。
可耕地占土地面积不足1%,主要分布于奥卡万戈河沿岸。以锄耕方式为主,利用雨季降水种植粟、高粱和薯类等作物。中、南部少数谷地有小片灌溉地,种植蔬菜、水果及玉米、豆类等。粮食严重不足。
采矿业是最大的经济部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48%。以金刚石开采为主,西南部奥兰治蒙德一带海滨沙地是主要产区。
年产金刚石居世界前列,绝大部分用于首饰。
次为铜、铅、锌等矿,产区分散于中、北部,以楚梅布矿区规模最大,该地还同时开采与铜、铅、锌等矿伴生的银、镉、锡、钒等。铀矿开采始于1976年,在斯瓦科普蒙德以东的勒辛有南部非洲最大的露天铀矿,所产全供西欧等国家。还开采锂、锰、盐等。加工工业集中于温得和克和鲸湾港,占国民生产总值6%。供出口的鱼、肉、乳类加工厂规模较大,其他为供当地需要的小型食品、饮料、修配厂等。
铁路是运输网的主干,总长2600余公里,联结矿山、港口和重要城镇,并衔接南非铁路系统。
公路运输亦较发达,公路总长5.8万公里,其中柏油路占4400公里。对外联系以海运为主。鲸湾港是主要门户,港阔水深,能同时停泊6艘海轮,另有一处油轮泊位。
(曾尊固)
南  非(South
Africa)
非洲人称阿扎尼亚。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东、南、西
-- 668
世界地理概览946
三面临印度洋和大西洋,绕经南非海域的好望角航线向为沟通东西方的要道,战略地位重要;陆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莱索托。面积1123226平方公里。人口4180万,居民77%为黑人,白人约500万人,其余为有色人种,白人和大部分黑人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南非荷兰语。
全国设4个行政区:开普省、纳塔尔省、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机构在开普敦,司法机构在布隆方丹)。
自然地理 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全境34海拔在600A米以上,12面积高于1000米。内陆高原久经侵夷,起伏微A缓,地势由东南向西、向北降低。高草原是内陆高原的最高部分,紧靠德拉肯斯山脉西北侧,海拔1200~2000米,地表平坦,蚀余山地散布其上。内陆高原的东、西、南3面由长达2000公里的弧形大断崖环绕,是抬升地块的边缘山地,为内陆高原同沿海地带的分界线。
其中德拉肯斯山脉地势最高,有多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山脉的东坡以高峻的陡崖俯视沿海地带,西坡缓缓向内陆高原低降。
沿海地带东、南、西3段地形特点各不相同。东段从莫桑比克边界延伸至大鱼河口,包括德拉肯斯山脉的山前丘陵地带和海滨低地两部分,海滨低地南窄北宽,属砂质平原,多沼泽、潟湖。南段包括开普山脉和海滨平原,开普山脉东西延伸近800公里。海滨平原较狭窄,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西段沿海地带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50~100公里,为地势平坦的砂质平原,因气候干燥,呈现荒漠景观,即纳米布沙漠。
-- 669
056世界地理概览
南非是世界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是世界上24种重要矿产品的五大生产国之一。除石油和铝土外,其他矿物几乎都有。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和萤石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金储量约1.8万吨、铬31亿吨、锰120亿吨以上,分别占世界储量49%、80%和78%。金刚石、钛、锑、蛭石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绿柱石、锂、云母、石棉、锆、铅、锌、银、锡、钨、铜、铁、镍、煤的储量亦居世界或非洲重要地位。
水系 南非河流,多源出高山独流入海的小河,河网致密,流短坡陡,水量丰富,水势湍急。其中图盖拉河上的图盖拉瀑布由5级组成,总落差948米,最大的一级落差411米,是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内陆高原大部属奥兰治河及其支流法尔河流域,奥兰治河源出莱索托境内德拉肯斯山脉西坡,长2100公里,为非洲南回归线以南最长河流,主要流经南非地区。上游水量丰富,中下游流经干旱地区,大量河水耗于蒸发,水量季节变化剧烈。在法尔河汇入处以下,流经开普高原,峡谷深切,多瀑布、急流。卡拉哈里盆地地表水缺乏,仅有莫洛波河等间歇河。
气候 全境处于南半球亚热带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12~22℃,地形和洋流对各地气温影响较大。东海岸有莫桑比克暖流经过,全年气温显著高于本格拉寒流流经的西海岸。
内陆高原气温随高度而减,1月平均气温18~27℃,7月7~12℃,年较差一般在12℃以上,普遍大于沿海。年平均降水量地区差异悬殊。
德拉肯斯山脉东坡和东南沿海大于1000毫米,70%集中于10月至翌年3月的夏半年;西南端沿海地中
-- 670
世界地理概览156
海型气候区在500~1000毫米;内陆高原普遍低于750毫米,其中低于500毫米地区占全境65%,高原西部递减至200毫米以下,年内分配更加集中,夏半年占80~85%。西部沿海有本格拉寒流流经,盛行离岸风,是境内降水最稀少之地,甚至终年滴水不降。
发展简史 早在欧洲人来到之前,境内西南部已住着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即从事采集和狩猎的萨恩人和从事放牧的科伊人,均属科伊桑语系;其他地区广住有经长期迁移而来的班图语系黑人。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并在莫塞尔贝登陆,归途中又发现了好望角。
10年后,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从此南非成为欧亚间航运必经之地。
1652年4月,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敦的桌湾设立过往船只给养和靠岸点,开普殖民地随后被据为境内第一块殖民地,吸引荷兰等国移民不断到来,霸占大量土地,发展起农牧业。
原住居民或被赶走,或被虏为奴隶。
到18世纪70年代,开普殖民地的范围扩及大鱼河以西的内陆和沿海地带。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后,开始向南部非洲扩张。
1785年在伊丽莎白港一带建立基地,1806年从荷兰手中夺取开普殖民地,以后又将其范围逐步扩大到大鱼河以东,并采取一系列限制黑人、“混血人”和布尔人的措施。布尔人为挣脱英国当局的控制,掠夺新的土地,在19世纪30年代举行向东、向北进发的“大迁徙”
(“牛车旅行”)
,他们驱赶、奴役当地居民,抢掠牲畜,霸占土地。向北侵入法尔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并建立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向东占领今纳塔尔省,建立纳塔尔共和国。英国殖民
-- 671
256世界地理概览
者尾随而至,并于1843年将纳塔尔兼并为开普殖民地的一个省,次年又宣布纳塔尔为同开普殖民地并列的殖民地。
“大迁徙”过程既是布尔人殖民扩张的继续,又为英殖民者开辟侵略道路。到19世纪中叶,南非全境已被殖民者瓜分完毕,同时存在4个殖民单位。
1860年起,英殖民者陆续从印度运进契约劳工,在纳塔尔沿海开辟种植园,发展甘蔗、水果等作物。同时,内陆高原相继发现丰富的金刚石和金矿,矿业的发展使南非经济进入新的时期。
为了共同征服当地非洲人的反抗,英国殖民者同布尔人联合于1908年召开没有非洲人参加的“国民会议”
,拟定种族主义宪法。
1910年5月,由白人统治的南非联邦宣告成立,为英国的自治领地。
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
、奥兰治自由邦、开普殖民地、纳塔尔殖民地则改称为联邦的4个省。
1961年5月,南非当局宣布退出英联邦,改名南非共和国。
白人统治者实施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残酷迫害黑人和有色人种。
南非黑人经过长期斗争,1994年结束了少数白人的专制统治。
经济地理 南非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美元,占非洲15以上。
制造业产值A占非洲40%,有非洲规模最大的采矿业(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最发达的商品性农牧业。
自19世纪末开采黄金和金刚石矿以来,自给性农牧经济已逐步为商品经济所代替,成为世界上重要矿区和非洲重要农牧区。采矿业、制造业和农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跃居国民经济部门的首位,90年代初占国内生产总值25%,采矿业和农业
-- 672
世界地理概览356
分别占15%和6%。
采矿业 包括开采金属和非金属矿共50多种,其中黄金、铂族金属、钒、铬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锰、蛭石、金红石居第二位,金刚石、铀、锑、石棉、萤石居第三位。硬煤、镍、铁等也居世界前列。矿产品占出口值70%左右,其中2A3为黄金,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除石油和铝土需依赖进口外,其他矿产品大量出口。
是世界矿产品主要供应地区之一。
黄金常年产量约600吨,占世界总产量30%左右。巨大的产金带呈长约480公里的弧形,从德兰士瓦省南部延伸至奥兰治自由邦北部,共有东兰德、威特沃特斯兰德、远西兰德、克莱克斯多普和奥兰治自由邦五大矿区。其中威特沃特斯兰德开采最早,长期是最大金矿区,现矿石逐渐枯竭。克莱克斯多普和奥兰治自由邦矿区发展迅速,已各占南非黄金产量13左右。
A金刚石是开采最早的矿产,年产约1000万克拉,仅次于扎伊尔和俄罗斯,由于产品大部可用于制造首饰,产值则居世界第一位。
金刚石80%产自原生矿,以比勒陀利亚以东30公里的普雷米尔矿和金伯利附近的芬什矿为大;次生矿分布于法尔河中游谷地和大西洋沿岸,开采规模小而分散。
煤是南非动力工业的基础,已探明储量587亿吨。主要煤田分布于德兰士瓦省南部、纳塔尔省和奥兰治自由邦北部。
多数煤层埋藏浅、厚度大,近水平分布。惟煤质较差,大部只能用于发电和炼制燃料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量增长迅速,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煤炭出口3000万吨。
铁矿开采是20世纪50年代后新兴的部门,德兰士瓦省
-- 673
456世界地理概览
北部的塔巴津比和开普省西北部的锡申是两大矿区,铁矿石年产量约2400万吨,除供应南非钢铁工业外,还出口海外。
铀产量7000余吨,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是西欧国家核能工业原料重要来源,迄今作为黄金副产品提取。随着对铀需要量的增长和价格的上升,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卡鲁等地区出现单纯采铀矿区。德兰士瓦省中部勒斯滕堡至莱登堡是世界最大的铂、铬、钒产区,还开采钛、镍、钼、锡、钴、铅、萤石等。
制造业 包括钢铁、机械、化学、食品、纺织等众多部门,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体系。
钢铁工业是最大部门。
1934年比勒陀利亚钢铁联合企业的投产,标志着钢铁工业大规模发展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兴建了范德拜尔帕克、纽卡斯尔等钢铁厂。钢材品种已能满足国内市场大部需要。
机械工业发展较迟。过去以装配维修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建立矿山机械、农用机械、汽车、机车车辆、电机、飞机、造船、军火等工业,机器设备自给率明显提高。
但产品仍不能满足需要,机器设备大量依靠进口,占进口总值60%左右。
化学工业早期发展同采矿业联系密切。
早在20世纪初就建有3座专供矿山需要的大型炸药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设化肥、炼油、农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化工部门。因缺乏石油资源,被迫从煤中炼取燃料油。
1955年以后陆续在萨索尔堡建成第一、二、三炼油厂。但化工产品仍供应不足,产品进口值仅次于机器设备。
轻纺工业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需要。
仅食品工业能提供糖、
-- 674
世界地理概览556
葡萄酒、水果蔬菜罐头等出口产品。制鞋工业规模较大,产品中矿用靴鞋占很大比重。
电力工业发达。
装机容量1900万千瓦,发电量892亿度,人均发电量接近西欧水平。以火电为主,大型电站集中分布于产煤区,以德兰士瓦东南部和纳塔尔省北部最多。核发电能力约为200万千瓦。
农业 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28%。
有“黑人家园农业”
和“白人农牧场农业”
,前者主要是自给性的农业生产,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后者比较发达,共有农牧场和种植园9万个,平均每个占地1000公顷,雇用大批黑人,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进行商品性生产。
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35,畜牧A业占25。现有耕地1317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11%,集A中分布于沿海地带、河流谷地和内陆高原东部。
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占作物总面积70%,产量自给有余,出口邻国。小麦主要由白人农场经营,是非洲仅次于埃及的第二产麦区。可满足境内大部需要。开普省西南部地中海型气候区历来是主要产区,有“小麦谷仓”之称。高粱是当地黑人种植的传统作物,此外还有大麦、黑麦、燕麦等。
经济作物以甘蔗最为重要。皆由种植园经营,集中分布于纳塔尔省近海的丘陵坡地上,粗糖年产200万吨以上,年出口70~80万吨,产量与出口量均居非洲首位。棉花、烟草以及花生、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限,主要供当地消费。
畜牧业 曾长期是南非农业主导部门,直至第二次世界
-- 675
656世界地理概览
大战后其产值才被种植业超过。天然牧场面积8000万公顷,牲畜以毛用绵羊为主。羊毛产量(10万吨)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出口值仅次于黄金。澳大利亚美利奴羊与当地品种杂交育成的南非美利奴细毛羊约3170万只。
卡拉库尔羊发展很快,已有近170万只。养牛方式分两类:一类是集约饲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以鲜奶和奶制品供应城镇;另一类是粗放的放牧饲养,分布于“黑人家园”和中西部白人经营的农牧场,以肉用或肉、乳兼用牛居多。
交通运输业 铁路构成交通网主干,总长2.4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7万多公里,居非洲首位。
公路总长约23万公里,其中3.8万公里为沥青路,1781公里为高速公路。
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有德班、开普敦、伊丽莎白港、东伦敦等现代化港口,前3港皆有专用的集装箱码头。德班一向是最大货运港(年吞吐量3000万吨以上)
,开普敦是最大客运港。为适应煤、铁等矿扩大出口的需要,已在东海岸和西海岸分别兴建和扩建理查兹贝和萨尔达尼亚两港,前者近年吞吐量已赶上德班。
航空运输亦发达,有175处民用机场,其中8处是主要机场。航空线通境内主要城镇。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之间的斯穆次航空港是南半球空运枢纽之一,开普敦和德班也都有国际航空港。
主要城市有比勒陀利亚、开普敦、布隆方丹、约翰内斯堡、金伯利和德班,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最大城市,世界最大的产金中心,金伯利则是世界驰名的装饰用金刚石产地。
(曾尊固)
-- 676
世界地理概览756
斯威士兰(Swaziland)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
邻莫桑比克和南非。
面积17364平方公里。
人口83万,居民中90%为班图语系的斯威士人,6%为祖鲁人和聪加人,2%为欧洲人。
60%居民信基督教,其余信原始宗教。
民间通用祖鲁语,官方语言为英语。
全国分6个行政区,首都姆巴巴内。
斯威士兰地处南非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低降,形成3个高原面。
西部高草原是德拉肯斯陡崖的一部分,海拔1050~1200米,石棉、铁、锡和金储量丰富。中部中草原是波状起伏的丘陵,海拔550~600米。东部低草原海拔150~300米,地势平坦,偶散有孤丘,煤储量丰富。东部边界卢邦博山脉,海拔450~825米,自然景观与中草原相似。
河网较密集,主要河流有因科马蒂河和乌苏图河,兼灌溉和发电之利。全境属亚热带气候,最热月(1~2月)温度为15~20℃,最冷月(6月)
为6~19℃。
年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高草原800~1800毫米,中草原600~700毫米,低草原400~700毫米。
雨量季节分配悬殊,夏雨冬干,最干旱的6月仅20毫米,最湿润的1月达254毫米。
19世纪初班图人曾在境内建立王国。
19世纪30年代布尔人入侵,此后斯威士兰成为英国和布尔人的争夺对象。
1907年沦为英国“保护地”
,1968年9月6日宣告独立,名斯威士兰王国。是英联邦和南非关税同盟的成员国。
-- 677
856世界地理概览
斯威士兰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5%,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4%,农产品占出口总值60%。
全国耕地面积18.9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11%,主要分布在中草原和低草原地带。
粮食作物以自给性小农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其面积占小农耕地总面积78%,其余有稻谷、高粱、小麦等。经济作物以商品性农场生产为主,大部分集中在土地肥沃地区,由白人移民经营,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生产水平较高。农场周围是斯威士人传统的自给经济贫困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柑橘和棉花。大本德为甘蔗主要产区,低草原南部为棉花主要产区。因科马蒂河和恩格瓦武马河两岸为柑橘主要产区。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72%,主要饲养牛、山羊、绵羊和家禽。牛是当地人们拥有财富的主要标志。中草原和低草原的斯威士人居住区为主要畜牧区。
森林占全国土地面积6.9%,主要分布在高草原区。
大部为人工林,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林生产国之一。年产造纸用材10万吨以上,远销30多个国家与地区。
斯威士兰独立后工矿业发展较快,工矿业产值约占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
工业以制糖,纸浆和农畜产品加工为主。
制糖业主要分布在马尔肯斯和姆赫卢梅灌区。纸浆生产主要分布在布尼亚,酿酒、轧棉和屠宰等主要分布在马特萨普。
采矿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兴部门,大部受南非、英国和美国垄断资本控制。主要开采石棉、煤和铁。石棉占矿产品出口总值70%以上,主要产于哈夫洛克。铁矿石产于恩格瓦尼,产品几乎全部输往日本。煤产于姆帕卡,主要供国内需要,部分输往莫桑比克和肯尼亚。
-- 678
世界地理概览956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370公里,分为南、北两支。公路长275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700公里。曼齐尼附近的马祖帕有国际航空港,与南非约翰内斯堡每日有班机往来。
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旅游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20%。姆巴巴内和曼齐尼为主要旅游区。
(庄仁兴)
莱 索 托(Lesotho)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旧称巴苏陀兰。全境为南非(阿扎尼亚)所环抱。面积30355平方公里。人口197.2万,居民99%为班图语系的巴苏陀人和祖鲁人,分为莫里贝里、莫纳亨、克拉瓦纳、赫雪瓦、福肯、菲特勒、波莱恩、富蒂、奎纳等部族。约80%的居民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其余信原始宗教。通用巴苏陀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10个行政区,首都马塞卢。
地处南非高原东缘,以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面积占23。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德拉肯斯山脉A通过东部边界,多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塔巴纳恩特莱尼亚纳山(3482米)
是全境最高峰。
中部马洛蒂山脉纵贯南北,山势由南向北升高,与德拉肯斯山脉交汇处海拔2700~3200米,构成南非两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即向西流的奥兰治河和向东流的图盖拉河。奥兰治河很多支流亦发源于
-- 679
066世界地理概览
此。往西南由高山区逐渐过渡到丘陵区,平均海拔1500~2200米,向西部倾斜。全境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受海拔高度影响,夏季凉爽,冬季较冷,各月平均气温15~25℃,冬季最低温达-7℃,气温日较差大,夜间常有霜冻。年平均降水量650~750毫米,有明显的干湿季,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冬季除山区多雪外,周期性干旱危害较大,最干旱月(6月)降水量仅7毫米。
19世纪初巴苏陀人已建立巴苏陀兰王国。
1884年沦为英国“保护国”。
1966年10月4日宣告独立,改称莱索托王国。
是英联邦成员国。
莱索托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国内劳动力80%从事农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1%。
草场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非洲有名的羊毛和马海毛生产国。以羊毛为主的畜产品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有牛约56万头、羊145万只,产羊毛3000吨。游牧与半游牧是主要经营方式。耕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13%。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燕麦、豌豆和蚕豆,集中分布在西部较低地区。作物产量低,粮食不足自给,每年从南非进口玉米和小麦。
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30%。
采矿业和电力是主要工业部门。金刚石矿和金矿主要由英、美、南非等国资本经营。水力发电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马洛蒂山区“V”
形水闸工程每年发电量为3.5亿千瓦,电力自给有余,输往南非。
此外还有食品、制糖、家具和畜产品加工等小型工业,集中在首都马塞卢。
-- 680
世界地理概览166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全国有公路4200公里,多沿西部和南部边界伸展,其中主干公路长约370公里。铁路仅2.6公里,穿过西部边境把首都马塞卢与南非运输网连接起来。
全国有32个机场,以国内运输为主,仅首都机场有国际航线通南非、莫桑比克和博茨瓦纳。
莱索托自然风光秀丽,被誉为“南部非洲的瑞士”。独立后旅游业发展较快。
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来自南非。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庄仁兴)
圣赫勒拿及属岛(SaintHelenaandDependencies)
非洲西南面大西洋中英国属地。由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组成,总面积380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首府詹姆斯敦。
圣赫勒拿岛距非洲西南岸1930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人口约8600,主要是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的混血种人。
居民讲英语,多信英国圣公会教。
地势崎岖多山,最高点黛安娜峰海拔823米。
盛行东南信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东部800~1000毫米,西部300~500毫米。
1502年5月21日,葡萄牙航海家经此岛,以当时罗马皇帝的母亲名字圣赫勒拿命名。
1513年起先后为葡萄牙、荷兰领地,1659年被英国占领。
1815~1821年拿破仑一世被逐放并死于此。
1834年4月沦为英国
-- 681
266世界地理概览
“直辖殖民地”。曾长期是大西洋航路上的重要补给站。居民主要从事自给性农牧业。
全岛有耕地和草场各2000公顷,林地1000公顷。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蔬菜和新西兰麻。畜牧业以牛、羊为主。
手工业有小型亚麻加工和锯木厂以及花边、抽绣等。公路长84公里,其中沥青路面64公里。对外联系依靠海运。有海底电缆通南非开普敦和阿森松岛。出口麻制品、羊毛等,进口粮食、布匹、车辆、柴油等。詹姆斯敦是岛上唯一城镇和港口,位于西北部的圣詹姆斯湾沿岸,人口1800多人,有小型麻类加工厂、锯木厂、屠宰场等。
阿森松岛亦称清醒岛,东南距圣赫勒拿岛1131公里。
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居民为圣赫勒拿、英国和美国人等。行政中心乔治敦。岛上崎岖多山,岩石裸露,最高点皮克峰海拔859米。盛行东南信风,气候温和少雨,年降水量150~635毫米。植物稀少。海滨多黑燕鸥和海龟。近海富产金枪鱼、鲨鱼等。葡萄牙航海家于1508年“基督升天节”
(音译“阿森松”)
到此,遂称今名。
1815年沦为英国属地。
1922年并入圣赫勒拿岛。仅有4公顷耕地,种植马铃薯、水果和蔬菜。有少量畜牧业。为大西洋南部重要通讯中心。有英国的海外卫星通讯接收站和海底电缆站联系欧洲与巴西、阿根廷、塞拉利昂等国,并有美国的航空和宇宙航行基地。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火山群岛,北距圣赫勒拿岛2100公里。
由主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98平方公里)
,以及夜莺岛、伊纳克塞瑟布尔岛和戈夫岛等组成。人口约300。
居民主要为欧洲移民后裔,讲英语。行政中心爱丁堡。主岛最高点玛丽女王峰海拔2060米。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