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40 佚名(现代)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aoTomeandPrincipe)
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岛国。距加蓬海岸约200公里。由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两岛及其附近1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人口13.2万,居民大多为费罗族黑人,其次为欧非混血种人。
大多信天主教。
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首都圣多美。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诸岛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较高。
圣多美岛呈椭圆形,面积854平方公里,除沿海平原外,大部为山地;中西部有10多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峰顶都有火山口,其中有全国最高峰圣多美峰,海拔2024米。普林西比岛在圣多美岛东北128公里处,略呈长方形,面积130平方公里,中部山地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普林西比峰海拔948米;沿海多平原,在沉积岩层已发现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藏;沿岸砂岩和石灰岩受海水侵蚀,形成锯齿形海岸;岛上有近百条短小溪河,从中部向四周辐射入海,河床深切,水量丰富,有利于水电建设。罗拉什岛靠近圣多美岛南端,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赤道线贯穿该岛。
全境属典型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终年盛行西南风,年降水量1000~2500毫米,两大岛西南部向风坡地可达5000毫米,东北部沿
-- 635
616世界地理概览
海平原地处背风面,降雨较少,但相对湿度大,极为湿热,被喻为“热带蒸笼”。
公元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先后侵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两岛。
1522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在两岛发展甘蔗种植园。
17世纪后半叶甘蔗种植业衰落,转而成为远洋船只停泊地和奴隶贩卖的中转、储运中心。
19世纪,殖民者从安哥拉、加蓬和几内亚等地招募“契约劳工”
,大面积种植可可和咖啡,两岛一度成为世界重要的可可生产和输出地。
1951年被改为葡萄牙海外省。
1975年7月12日宣告独立,定名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共和国。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园经济居重要地位。
耕地约占土地面积13,主要种植可可、椰子、油棕、A咖啡和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可可生产最重要,主要分布在两大岛东部沿海地带,尤集中于圣多美岛东北部平原。椰子种植遍及两大岛沿海。
油棕主要分布在两大岛东北部平原。
咖啡多种植在两大岛中南部高地上。
在海拔1000米的山区,还种植少量金鸡纳树。以上农产品大部分出口,其中可可占出口总值90%左右,是国家经济支柱。木薯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惟种植面积小,不能自给。草场、水产资源丰富,尚少利用。工业只有食品、肥皂、锯木和机修等小型企业,大部分工业品依赖进口。公路总长380公里,大多分布在圣多美岛。首都圣多美设有国际机场,并可停靠万吨巨轮。
(张兴玉)
-- 636
世界地理概览716
安 哥 拉(Angola)
非洲西南部国家。西濒大西洋,陆邻扎伊尔、赞比亚和纳米比亚。
本土以北的大西洋岸还有一块“飞地”
卡宾达,介于刚果和扎伊尔之间。海岸线共长1600余公里。面积1246700平方公里。人口1060万,居民主要有奥文本杜、金本杜、巴刚果和隆达族等,多数信原始宗教,其余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18个省。首都罗安达。
安哥拉地处南非高原西北部,23国土海拔1000米以A上。中西部的比耶高原海拔1500~2000米,群山错列,高峰迭起,其中莫科峰海拔2620米,是全国最高峰。比耶高原为各大水系的分水岭,有“安哥拉屋脊”之称。西北部为马兰热高原,海拔由1000多米缓降到约500米。
东北部为隆达高原,海拔1000多米,经河流长期切割,形成一系列条状平岗和岛山,诸河骈列北流,形成刚果河水系的众多支流。南部为威拉高原,从北向南海拔由1500米左右下降至1100米,地表较平缓。东部是近代冲积的内陆湖盆,在干草原上散布一些孤立高地。大西洋沿岸为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其南部是纳米布沙漠的一部分。在卡宾达有热带森林茂密的马扬巴山地。受地形制约,境内30多条较大河流,形成典型的辐射状水系。
东北的开赛河、宽果河是刚果河的重要支流,水量丰盈,富水力资源。东南部有赞比西河、宽多河、奎托河
-- 637
816世界地理概览
和库邦戈河等,因流经干燥盆地,水浅流缓。矿产资源丰富,有开赛河和库邦戈河流域的金刚石矿(储量约1亿克拉)
、卡辛加的铁矿(储量10亿吨)
、沿海平原和大陆架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30亿吨)
和中北部地区的锰矿以及金、铜、铀、钨、磷灰石、铝土、煤、石膏、云母等。
安哥拉地处低纬,但地势较高,沿海又有本格拉寒流流过,气候并不炎热。年平均气温在22℃上下,中部高原为18~19℃。降水随距海远近和海拔高度而异,高原最高处和马扬巴山地年降水量1800毫米,内地一般600~1500毫米,沿海北部和中部280~330毫米,南部仅50毫米。
干湿季明显,10月至翌年5月是湿热季,6~9月为干凉季。高原常有霜,沿海地区则多雾。
公元12~15世纪时,安哥拉境内曾建立刚果、恩东戈、马塔姆巴和隆达等王国,发展起农、牧业,开采金、铜、铁等矿。
1482年葡萄牙人入侵,搜括黄金、象牙;1576年在罗安达建立据点,贩卖奴隶。1885年被划为葡属殖民地,称“葡属西非洲”。
1951年被改为“海外省”。
1975年11月11日获得独立,定名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农业是安哥拉的主要经济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8%,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5%。两种农业制度并存,一种是自给和半自给性的个体农业,一种是以种植园、农场为基础的商品性农业。全国已耕地面积350万公顷(包括多年生作物)
,仅占土地面积2.8%。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剑麻、棉花、甘蔗等。咖啡是最重要的出口作物,为世界主要咖啡生产国之一,北部的威热省和南、北宽扎省为咖啡集中产区。

-- 638
世界地理概览916
麻是第二位经济作物,常年产量约6万吨,主要分布于干热的沿海平原中南部地带。棉花和甘蔗也较重要,马兰热省和宽扎河下游灌区是两大棉产区,甘蔗主要分布于洛比托-本格拉地区。此外还有香蕉、油棕、花生、烟草等。粮食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经营,以玉米、木薯为主。玉米主要产在比耶高原奥文本杜人居住区;木薯分布普遍。
此外还有小米、高粱、水稻、小麦等。粮食生产不足自给。畜牧业较发达。全国有草场29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3.3%,牧区主要分布在本格拉铁路线以南,当地居民擅长养牛。森林面积5386公顷,约占国土面积43.2%。
卡宾达的马扬巴山地热带雨林多名贵树种红木、乌木、非洲檀香木、花梨木等,其他重要林区有莫希科、罗安达、威拉、北宽扎、威热等地。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中南部沿海的洛比托、本格拉、纳米贝等为主要渔港,主产鲭鱼、沙丁鱼等。
工矿业以石油和钻石开采为主,原油年产量约2300万吨,绝大部分供出口,约占出口总值95%。卡宾达近海是主要产油区。罗安达有炼油厂,年炼油能力61万吨。安哥拉是世界主要金刚石生产国之一,有“非洲宝石”之称,年产140万克拉左右;开赛河流域是主要产区,栋多附近为其中心,并建有金刚石初加工厂。
铁矿开采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开发南部卡辛加矿区。此外还开采砂金、铜、锰、盐矿等。电力工业23为水电。其他还有鱼品加工、纺织、制糖、酿酒、A食品、金属加工、轮胎、造船、制盐及其他轻工业等。
安哥拉交通运输较发达,主要有3条自沿海大致平行地通往内地的铁路,总长3049公里,其中本格拉铁路长1340公
-- 639
026世界地理概览
里,除承担国内客、货运输外,还是扎伊尔沙巴区和赞比亚铜带铜、锌矿产等的出口通道。公路总长7.2万多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8万多公里。主要港口有罗安达、洛比托、纳米贝、卡宾达等。航空运输发展较快,国内机场10多处,罗安达有国际航空港。 (张同铸)
赞 比 亚(Zambia)
非洲中南部内陆国家。
邻安哥拉、扎伊尔、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面积752614平方公里,人口923万,居民50%以上为本巴族,余为通加、洛兹、恩戈尼和隆达族等。大多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少数信原始宗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为8个省,首都卢萨卡。
赞比亚国土大部为起伏不大的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大致自东北向西南倾斜。
赞比西河及其支流卡富埃河、卢安瓜河等自北向南,把整个高原分割成许多块体。按地表形态,全境分为5部分:①东北部刚果河(扎伊尔河)上游盆地,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东部穆钦加山脉海拔1200~1600米;位于与坦桑尼亚、马拉维交界处的马库图山海拔2164米,是全国最高点。盆地地势自东向西缓倾,间有不少湖泊和沼泽。②东南部卢安瓜高原谷地,包括长达560公里的卢安瓜断裂谷,是东非大裂谷的组成部分。裂谷东侧与马拉维高原相连,西侧接穆钦加山断崖,卢安瓜河流贯其间,高
-- 640
世界地理概览126
差悬殊,坡大流急。
③北部是加丹加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以上,有一系列兀立的山脊和槽状洼地,地势向南缓倾,是赞比亚主要矿区。④中部卡富埃盆地,平均海拔约1000米,自北向南倾斜,赞比西河和卡富埃河穿流其间,北部沼泽连片,中部是广阔的泛滥平原,东部为卡富埃河和卢安瓜河的分水岭高地。⑤西南部属卡拉哈里盆地,平均海拔不到1000米,地表平坦。
赞比亚的河湖众多,水网稠密,分属赞比西河和刚果河两大水系,赞比西河在境内长度1500公里,其中800公里构成南部国界,流域面积约占国土34以上,同津巴布韦交界A处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维多利亚瀑布)闻名世界。湖泊有与邻国共有的坦噶尼喀湖、姆韦鲁湖、卡里巴水库和境内的班韦乌卢湖。卡富埃河中上游的卢坎加沼泽是境内最大的沼泽,还有南部的勃沙加沼泽,班韦乌卢沼泽等。众多的湖泊、沼泽对调节河流水量、防洪、灌溉、发展渔业、水运以及供应城乡用水都有重要作用。
赞比亚属热带草原气候。
因地势较高,终年温暖如春。
平均气温21℃左右,各月平均气温相差很小。年降水量从南往北由650毫米递增到1500毫米,11月至翌年4月为雨季,5~10月为旱季。
公元5世纪班图语系各族移入赞比亚境内,16~19世纪曾建立隆达、洛兹、卡洛洛等王国。
18世纪末叶起,葡、英殖民者相继入侵,1911年英国将其改称北罗得西亚,由“英国南非公司”管辖,1929年派驻总督进行直接统治。曾推行“南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工业、北罗得西亚矿业、尼亚萨
-- 641
226世界地理概览
兰(今马拉维)农业“的殖民政策,致使经济畸形发展。
1953年成为“中非联邦”
一部分。
1964年10月24日获得独立,改名赞比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
20世纪初,赞比亚境内第一条铁路马兰巴—恩多拉铁路建成;20~30年代末,大型铜矿体发现,以及大规模现代化采炼业的兴建,铜矿成为赞比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铁路沿线地带农业、建材工业、商业等迅速发展。铁路沿线地势高爽、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之处被欧洲人占为烟草、咖啡、棉花等经济作物农场和养牛场。当地农民普遍种植玉米以代替传统作物——粟。其他地区则仍保持传统的自然经济。
独立后,政府努力促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和地区平衡发展。
赞比亚矿产资源丰富。铜探明储量8亿多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15%,集中在与扎伊尔沙巴地区毗邻、长约220公里、宽65公里的“铜带”
,矿体大、矿层厚、品位高、埋藏浅,利于开采。
所产铜几乎全供出口,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80%和国家财政收入40~50%。
次于铜的矿产是钴和铅、锌。钴与铜伴生,主产于铜带,产量仅次于扎伊尔,居世界第二位。中部的卡布韦主产铅、锌,是国内第二采矿业中心。独立后所建卡富埃水电站、卡里巴北岸水电站及莫西奥图尼亚水电站是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约有13供应国外。
A制造业发展较快,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主要是利用本国农矿产品作原料的加工工业,如食品、烟草、纺织、化肥及其他日用工业,此外,还新建了炼油厂。
“铜带”
也建有铜制品厂,以及为采矿业服务的机械、化工等部门。

-- 642
世界地理概览326
工工业集中在“铜带”和卢萨卡等铁路沿线城市。
全国约有54%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可耕地约51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8%;已耕地150万公顷。农村多为自产自给的个体农牧民,耕作粗放。农场集中分布于马兰巴—恩多拉铁路沿线地带,机械化水平较高,是国内市场和出口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粮食作物以木薯、玉米为主,木薯以北部高原较集中,玉米的主要产区在马兰巴—恩多拉铁路沿线,正常年景粮食自给有余。
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烟叶、甘蔗等。东部奇帕塔等地所产花生质量好,含油率高,畅销国外。棉花、烟叶主产于中部铁路沿线。畜牧业中养牛最普遍,商品肉牛和乳牛集中在马兰巴—恩多拉铁路沿线,主要由外资牧场和国营牧场饲养。
交通运输以公路和铁路为主。
铁路总长2184公里,有马兰巴—恩多拉铁路和1976年通车的坦赞铁路(境内长882公里)。
公路总长37400公里,其中柏油路面干线公路长6387公里。赞比亚地处内陆,进口物资需经邻国港口转运,现以坦赞铁路和经津巴布韦到莫桑比克港口的2条铁路为主。卢萨卡、恩多拉和马兰巴有国际机场。
旅游业是国家收入重要来源之一。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为世界名胜。卡富埃国家公园和卢安瓜河谷狩猎公园都是非洲最大和动物种类最多的野生动物园之一。
主要城市有卢萨卡、基特韦和恩多拉。卢萨卡是赞比亚的最大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李德富)
-- 643
426世界地理概览
马 拉 维(Malawi)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濒马拉维湖,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赞比亚为邻。
领土狭长,南北长837公里,东西宽9~160公里。面积118485平方公里。人口974万,居民分属40多个部族,以尼扬贾、切瓦、尧、恩甘尼和通布卡族人数较多。
大多信原始宗教,少数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奇契瓦语为国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3个省。首都利隆圭。
马拉维地处南非高原东北部,地势较高,34的国土海拔A1000~1500米。
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将国土分为3个部分:①西部高原处于马拉维湖和希雷河谷地以西。其北部有纳米塔瓦高地、尼卡高原和维皮亚高地,海拔1500~2400米,恩甘达山海拔2600米,受河流切割,地势比较崎岖;南部为中央省高原,海拔1000~1500米,地表起伏平缓。②希雷河谷地和马拉维湖处于东非大裂谷底部。希雷河上游谷地平坦宽广,形成带状平原,下游海拔100米以下,为全国最低处,是一片永久性沼泽;周围地势低洼,常形成季节性湖泊和沼泽。
马拉维湖面3.08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三大湖,湖水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4。
③东部高地在希雷河谷地以东,有希雷A高地、曼戈切高地、姆兰杰山和松巴山。平均海拔1000米,地面呈波状起伏;姆兰杰山突起于东南边境,主峰萨皮图瓦山高3013米,是全国最高峰。
河流大部属马拉维湖-希雷河水系。西部高原诸河流入
-- 644
世界地理概览526
马拉维湖,流程短,中、上游河谷宽阔平坦,下游坡降大,河水急降入湖。
希雷河北通马拉维湖,南流入赞比西河,长600公里,上、下游坡平流缓,谷地宽广;中游两岸山势紧束,坡大流急,多瀑布、急流。
马拉维属热带草原气候。除裂谷低地气候酷热外,占国土大部的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20℃左右,最冷月(7月)
15~20℃,最热月(10~11月)
22~29℃。
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在11月至翌年4月,5~10月干旱少雨。年降水量750~20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高山多于低地。姆兰杰山东南坡年降水量高达2150毫米,冠于全国;下希雷河谷地仅650~900毫米,是全国降水量最少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切瓦人为主的班图语族即建立部落联盟,农牧业和手工业均有发展。
19世纪中叶,葡、英殖民者相继侵入。
1889年英国南非公司同当地酋长签订了“保护条约”。
1891年为“英属中非保护地”。
1904年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后改名尼亚萨兰。1953年被英国强行并入“中非联邦”。
1964年宣告独立,改名马拉维,为英联邦“自治领”。
1966年7月成立马拉维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
马拉维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国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90%以上。可耕地383万公顷,主要种植玉米、木薯和水稻。玉米收获面积占谷物总收获面积86.4%,产量占谷物产量90%。
1964年以来水稻生产发展迅速,在马拉维湖沿岸低地、奇尔瓦湖湖滨低地和希雷河谷地建立了水稻农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自给并有少量出口。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产值60%以上,种植园和
-- 645
626世界地理概览
小农生产并重,主要有烟草、茶叶、花生、甘蔗、棉花和桐油等。烟草产量次于津巴布韦和南非,居非洲第三位,常年占全国农产品出口值55%,中部高原和东部高地为主产区。
桐油产量居非洲首位,分布于希雷高地和维波亚高地。茶叶产量在非洲仅次于肯尼亚,是非洲最早产茶国,南部高地特别是姆兰杰山地为集中产区。
牧场约占土地面积15,牲畜主A要集中在西部高原,以养牛(瘤牛)
、羊为主。裂谷低地和国土南部因有萃萃蝇之害,牲畜较少。鱼产丰富,主产于马拉维湖、奇尔瓦湖和希雷河。林地占国土面积47.5%,姆兰杰山和北部山区盛产名贵的姆兰杰杉。
主要矿藏有姆兰杰山区的铝土,马拉维湖南岸的独居石,松巴附近的煤以及刚玉、石墨、蓝晶石、磷灰石、云母等,尚很少开采。水力资源丰富,在恩库拉瀑布、希雷河等地建有水电站。工业主要有制茶、卷烟、制糖、鱼类加工、榨油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建筑材料、农具制造等小型企业。集中分布在布兰太尔、利隆圭和松巴等城市。
交通运输网南部较密。铁路长830公里,主干线贯穿南部,与莫桑比克铁路线相连,主要承担进出口运输任务。北部地区以及南、北部之间交通靠公路和马拉维湖水运。有公路1.5万公里,其中1900公里为沥青路面。布兰太尔有国际航空站,有定期航班通往肯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南非、毛里塔尼亚、塞舌尔等国。
(孙兰园)
-- 646
世界地理概览726
莫桑比克(Mozambique)
非洲东南部国家。
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795公里;陆邻坦桑尼亚、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斯威士兰。面积799380平方公里。人口1700万,有60多个部族,最大部族为马库阿,约占人口的40%,其余为洛姆埃族、尚加纳族等。多数信原始宗教,其余信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全国分为10个省,首都马普托。
全境地形分沿海平原和内陆高原两部分。沿海平原占总面积44%,地势低平,海拔200米以下,由北向南展宽。从平原向内陆,逐渐过渡为海拔200~1000米的高原。高原上有2436米的全国最高峰宾加山。境内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林波波河与萨韦河。马拉维湖是莫桑比克同马拉维的界湖。
全境处于南纬10°27′~26°52′之间。沿海又受莫桑比克暖流影响,大部分属热带草原气候。各地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多在22~27℃。山区较凉爽,赞比西亚省北部山区可降至12℃。
干湿季分明。
一般10月至翌年3月为湿季,占全年降水量45,4~9月为干季。降水量由南向北增加,高地又A多于低地。南部沿海马普托768毫米,中部沿海克利马内增至1380毫米;内陆高地一般1000~1500毫米;内陆谷地为少雨区。
主要矿藏有煤、铁、铜、金、钽、钛、铝、石棉、钻石、
-- 647
826世界地理概览
大理石、天然气、稀有金属等,其中煤储量60亿吨,钽铁矿储量3.6亿吨,居世界首位。
莫桑比克是非洲历史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公元13世纪起建立过莫诺莫塔帕王国。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入侵,建立殖民据点,控制贸易集市;17世纪末夺取了中部地区采矿权;18世纪末侵占全境;1897年称葡属东非洲。
1898年殖民首府从莫桑比克港迁至马普托。
19世纪末修筑通向南非、津巴布韦和马拉维的铁路,沿岸港口成为邻近地区出海口;1951年被改称葡“海外省”。
1975年6月25日取得独立,建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1990年更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
全国90%人口以农业为主,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58%。
有耕地308万公顷,大部盛行迁徙农业,耕作粗放,集约经营的灌溉地仅约占耕地的2%,主要集中在赞比西河卡布拉巴萨水库下游、林波波河和蓬圭河两岸。耕地一半左右用于粮食生产,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稻谷和木薯。广种薄收,粮食不足自给。经济作物在非洲和世界上都占有一定地位。腰果年产7.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在纳卡拉至楠普拉一带和林波波河河口地区;腰果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20%。
椰子产量居非洲首位,年产42万吨,沿海地区广为种植,以贝拉以北沿海最多。棉花主要分布在纳卡拉、贝拉附近和林波波河三角洲。此外北部沿海的剑麻,赞比西亚省山地的茶叶,赞比西河以南的甘蔗、香蕉和柑橘都是重要出口作物。
全国有草场4400万公顷,受萃萃蝇危害,加以气候湿热,影响畜牧业发展。以养牛和养羊为主,畜群主要分布干萨韦
-- 648
世界地理概览926
河以南的内陆高地,畜产品不足自给。渔业资源丰富,捕鱼多与日本、独联体国家渔船队合作经营。对虾是主要出口渔产品。
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4%。电力工业较发达,规模巨大的卡布拉巴萨水电站现有发电能力207.5万千瓦,电力绝大部分输往南非。
其他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包括纺织、轧花、制糖、腰果加工、榨油、卷烟、制鞋、制皂等,还有水泥、木材、金属加工等。工业主要分布在以马普托、贝拉和莫桑比克为中心的沿海地区。
全国工业近半数集中马普托,主要有食品、卷烟、水泥、金属加工和制糖等,贝拉有食品、纺织、水泥和制糖等工业,莫桑比克以腰果加工为主。境内矿藏大部分尚未开发。现以煤和钽开采较为重要,钽产量占世界产量23。少量开采铝土、石棉、云母、黄金、铜、铋、A铀及各种宝石。
莫桑比克的铁路总长3843公里,5条铁路干线连接内陆地区,并为邻国出海重要通道,过境运输约占铁路货运量2A3。公路总长4万多公里,乏纵向交通干线,国土南、北联系不利。马普托是全国最大港口,也是非洲大港之一,年吞吐量约2000万吨;次为贝拉港,年吞吐量约500万吨。两港承担邻国转运货物的绝大部分。此外还有彭巴、纳卡拉、莫桑比克、克利马内等港。全国有16个航空港,其中马普托、贝拉和楠普拉有国际航空港。
(李汝燊)
-- 649
036世界地理概览
科 摩 罗(Comoros)
印度洋西部岛国。位于非洲大陆东岸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莫桑比克海峡北端,地当西印度洋航道要冲。面积1862平方公里。人口57.7万,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马达加斯加人(马尔加什人)和非洲黑人班图人混血种人。
95%信伊斯兰教。通用科摩罗语,官方语言为法语。首都莫罗尼。
国土由科摩罗群岛组成,包括四大岛、邻近小岛和众多礁屿。其中西北端大科摩罗岛最大,面积1148平方公里,其他三大岛按面积依次为昂儒昂岛、马约特岛和莫埃利岛。群岛为西印度洋科摩罗海岭的出露部分,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地形崎岖,内地和沿海仅有狭小盆地和平原。
各岛岸线曲折,多港湾,周围为珊瑚礁环绕。各岛火山多已熄灭,唯大科摩罗岛南部的卡尔塔拉山为世界最活跃火山之一,1900~1965年间曾喷发11次,最近一次喷发在1977年。火山口周长15公里,最大直径3.2公里,海拔2560米,是全国最高峰。附近多死火山锥、火山湖和熔岩流。
科摩罗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雨最丰沛。各地平均气温23~26℃,最热月和最凉月分别为28℃和20℃。
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000~3000毫米。
全年可分为湿热和干凉两季。
11月至翌年4月盛行西北季风,是湿热季,集中全年大半降水,1月份降水可达275~375毫米;5~10月是干凉季,盛吹东南信风,受马达加斯加岛高山阻拦,雨量不多。降水
-- 650
世界地理概览136
分布受地形影响,卡尔塔拉山西侧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400毫米以上,是西印度洋降水最丰沛之地。群岛热带森林资源仅占国土面积16%,主要分布于海拔400~1800米的山地。
沿海多红树林。
16世纪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科摩罗长期为阿拉伯苏丹统治。
1841年法国入侵,1912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
19世纪起,殖民者开辟甘蔗种植园,向欧洲供应蔗糖。
20世纪起各岛种植伊兰伊兰、华尼拉等香料作物和椰子、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香料开始驰名于世。
1961年实行内部自治,为法国海外自治领地。
1975年7月6日宣告独立,称科摩罗共和国。
1978年改称科摩罗伊斯兰联邦共和国。但马约特岛仍被法国据为“海外省”
,对此,科摩罗政府多次声明对全部群岛拥有主权。
科摩罗的经济以农业为主,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40%。
耕地占国土面积41.9%。
肥沃土地主要种植香料和椰子、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香料是主要出口产品,素有“香料群岛”之称。香料种植、收购和加工由法国资本控制,分布遍及各岛,以昂儒昂岛最为集中。伊兰伊兰产量居世界首位,华尼拉产量仅次于马达加斯加,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值合占出口总值23左A右。此外还产丁香、薄荷、素馨、柠檬草、王紫罗兰等香料。
丁香生产与坦桑尼亚在世界上同享盛名。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53%,以稻米、玉米和木薯为主,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渔业资源丰富,年捕鱼量约4000吨。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少数农产品和木材加工、肥皂、砖瓦等小厂。公
-- 651
236世界地理概览
路总长为830公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