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37 佚名(现代)
Africa)
非洲中部内陆国家,邻乍得、喀麦隆、刚果、扎伊尔和苏丹。居非洲大陆几何中心,西距大西洋超过1400公里,东距红海3000公里以上。
面积622436平方公里。
人口325万,共有大小50余个部族,以中部和东部的班达族人数最多,约占总人口13,其次有巴亚族、桑戈族、萨拉族、曼贾族等。
A居民多信原始宗教,少数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
-- 586
世界地理概览765
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为14个省,首都班吉。
中非境内除北部为高约400米的沙里河上游平原外,高原横亘东西,平均海拔600~900米,构成刚果河(扎伊尔河)和乍得湖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原受河流切割强烈,地表破碎。东部是苏丹阿赞德高原的西延,面积占国土40%以上,地势北高南低,东北边境的恩加亚峰高1388米,是全国最高点。
西部是喀麦隆阿达马瓦高原的东延,地势西高东低,西北边境的卡雷山区是洛贡河和乌班吉河的分水岭。中部是东西长500公里的高地,平均海拔550~600米,地表经河流切割,形成许多隘口,为南北交通要道。境内河流众多,主要属乌班吉河和沙里河两大水系。乌班吉河是刚果河最大支流,系中非、扎伊尔两国界河,富水力资源,兼航运、灌溉之利。沙里河在北部平原,河网稠密,便于灌溉。
中非地处北纬2°~11°之间,大部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南部逐渐过渡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
除海拔较高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6℃以上,气温年较差小(约2~3℃)
,日较差较大(10~15℃)。降水深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年降水量从北向南自800毫米递增至1700多毫米,东、西部高地约1500毫米。
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
公元9~16世纪,中非境内曾先后建立班加苏、腊法伊和赛米奥3个部落王国,发展自给自足经济。
1885年法国开始入侵,1891年沦为其殖民地。
1910年被划为“法属赤道非洲”的领地。后一度被“转让”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归法国。
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
,1958年为“法兰
-- 587
865世界地理概览
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称中非共和国,1960年8月宣告独立。
1976年12月建立帝制,改称中非帝国。
1979年9月废除帝制,恢复共和,仍称中非共和国。
中非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以农业为主,80%人口以农业为生。
现有耕地187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3%,常年种植面积100万公顷左右,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咖啡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集中于乌班吉河沿岸狭长地带,几乎全部供出口。棉花是第二位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部高地及沙里河上游平原,产品除供国内消费外,有大量出口。其他经济作物还有花生、芝麻、甘蔗、油棕等。主要粮食作物有木薯、玉米、高粱、稻谷等。独立后,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长,正常年份粮食可以自给。
由于萃萃蝇危害严重以及草场面积有限,畜牧业不发达,乳、肉等畜产品供应不足,需从邻国进口。森林面积34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6%,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木材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工业基础薄弱,主要有采矿、电力、纺织、木材加工、食品以及汽车修配等。其中钻石开采占突出地位,近年产量在30万克拉左右,主要产于西南部各河谷地;北部恩代莱附近的钻石矿已开始开采,将成为第二个重要产区。钻石质地优良,其中首饰用钻石的产量约占钻石产量的一半。此外还开采少量金矿。
电力工业发展较快,以水电为主,班吉西北104公里的博阿利水电站规模最大。纺织工业主要生产棉织品和麻袋。食品工业以榨油、面粉、制烟、乳品加工为主。工业主要分布在首都班吉、博阿利等城市。境内尚无铁路,交通
-- 588
世界地理概览965
运输主要靠公路。
现有公路22250公里,其中6000余公里全年通车(柏油路290公里)。班吉是最大公路枢纽。内河航道约1200公里。
班吉是全国最大河港,中非绝大部分和乍得部分外贸物资由此经刚果等邻国进出口;还有现代化国际机场,是全国主要航空港。 (苏世荣)
苏  丹(Sudan)
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在非洲东北部,濒红海,陆邻埃及、利比亚、乍得、中非、扎伊尔、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地处尼罗河中上游,据红海通往非洲中部、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交通要冲。面积2503890平方公里。人口2747万,有590多个部族,分属苏丹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两大血统。中部和北部主要是苏丹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40%;南部主要是尼罗特人,约占总人口30%,其余为富尔人、贝扎人、努巴人和努比亚人等。居民60%信伊斯兰教,其余信原始宗教和基督教新教。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全国分为六大政区,18个省,首都喀土穆。
自然地理 全国地形大致为一由南向北倾斜的大盆地,即苏丹盆地。尼罗河纵贯其中,形成一系列盆地和低地;北部是沙漠台地,东、西、南3面均为丘陵、高原和山地。尼罗河上游盆地在苏丹南部北纬5°~10°之间,海拔400米左右,盆地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为主要农牧业地区;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湿地。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
-- 589
075世界地理概览
低地,大致介于北纬10°~15°之间,由两河冲积而成,河间形成杰济拉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喀土穆以下,尼罗河流入北部沙漠地带,为尼罗河中游盆地,河网稀疏,河道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北部沙漠是撒哈拉大沙漠的东延,地势起伏较小,尼罗河以西称利比亚沙漠,海拔一般300~500米,沙丘广布,孤丘、绿洲点布其间,有著名的塞利马、努海拉、阿特龙等绿洲,是椰枣的重要产地;以东为努比亚沙漠,石质丘陵与沙丘相间分布。苏丹盆地以东由埃塞俄比亚高原西缘及其余脉红海山脉组成,山势西低东高,在红海沿岸高达2000米左右,山地东侧急坡陡降,形成长700余公里的平直海岸。沿海分布有许多礁岛,狭窄的沿海平原最宽处仅50余公里。
苏丹盆地以西是科尔多凡高原和达尔富尔高原,海拔一般500~1000米。
国境南部是中非阿赞德高原的东端,为尼罗河和扎伊尔河水系的分水岭,高原南部横亘着一组北西一南东走向的山脉,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基涅提山高达3187米,为全国第一高峰,地表切割剧烈,山谷纵横交错。
苏丹地处热带,国土大部分介于北纬4°~22°之间,自北向南由干热气候过渡到湿热气候,跨越荒漠、草原、森林等自然带,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中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带分布面积最广。全境除山地外,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6~30℃,常出现40℃以上高温,气温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3~2200毫米,一般从北向南显著增加,从东到西稍有减少。
雨季来临的迟早和长短,南北也明显不同。南部雨季始于3月,长达8~10个月;向北逐渐推迟到7月,雨季也逐渐缩
-- 590
世界地理概览175
短到3个月。干季,特别是雨季前2~3个月,中、北部多沙暴风,当地称“哈布卜”
,如喀土穆每年平均出现24次,一般风速为18米秒,最大风速达38.5米秒,往往造成灾害。
A A发展简史 公元前3000年时,努比亚人(库什人)即定居在北部尼罗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纳巴塔和麦罗维一带建立了库什王国,经济、文化均有发展,并创造了象形文字,同古埃及王国有紧密的文化等关系。
6世纪,基督教从拜占廷传入,库什王国衰落后兴起的几个王国均接受了基督教。
7世纪,阿拉伯人从埃及进入并传入伊斯兰教。
15世纪境内又建立了芬吉伊斯兰等几个王国,长期陷于分裂局面。
19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从埃及向境内扩张,设立军事据点,修建铁路,进行压迫和掠夺。
1881年爆发苏丹马赫迪大起义,1885年建立马赫迪伊斯兰国家。
1896年英国再次入侵苏丹,1899年起利用英、埃“共管”名义使苏丹沦为其殖民地。
经过苏、埃两国人民共同斗争。
1953年废除“共管”
,1956年1月1日宣告独立,成立苏丹共和国。
1969年改名苏丹民主共和国,1985年12月15日更名为苏丹共和国。
经济地理 苏丹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34左A右,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90%以上。不少农产品在非洲或世界占有重要地位,长绒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0%,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阿拉伯树胶居世界首位。高粱、花生、芝麻、小麦等均居非洲前列。
全国现有可耕地1200多万公顷,是北非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但常年实际种植面积只有700万公顷左右。
棉花是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50万公顷,年产皮
-- 591
275世界地理概览
棉50多万吨,34以上是长绒棉,大部分供出口,为改变单A一经济,开展多种经营,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缩减,其他经济作物则有较大发展。
花生是仅次于棉花的重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芝麻、甘蔗、烟草、水果等生产亦均有增长。粮食作物以高粱和粟类为主,还有小麦、玉米、稻谷等。
粮食可以自给,丰收年并有出口。
苏丹的牧场广阔,全国共有常年牧场56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5以上。
牲畜总数达5500多万头,是非洲牲畜最多A的国家之一。主要牲畜有骆驼、羊、牛、马、驴,以骆驼和羊最多。肉、乳、皮毛等畜产品除供国内消费外,还有部分出口;骆驼、牛、羊等活牲畜也有一部分输往其他阿拉伯国家。
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9150多万公顷,南部热带雨林地区有不少珍贵树种,是非洲重要硬木林区之一。科尔多凡高原是阿拉伯树胶的主要产地,品质优良,产量占世界80%,为全国第三大出口商品。
苏丹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为轻纺和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和棉纺织为两大主要工业部门,其次是制革、制鞋等。近年来,建立了炼油、水泥、铸造等重工业部门。工业集中分布在喀土穆、瓦德迈达尼、阿特巴拉、苏丹港、库斯提等较大城市。其他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南部地区,工业仍相当薄弱。矿藏有铁、金、铜、锰、铬、石棉、石墨、硫磺等,除铬、石棉等有少量开采外,大部分尚未开发。
苏丹的铁路是国内运输网的主干,总长5503公里,全部是窄轨。公路总长3万多公里,其中柏油路面1700多公里,
-- 592
世界地理概览375
大部分公路质量较差,运输效率不高。尼罗河自古以来就是非洲南北交通的天然通道,现仍是苏丹内河航运动脉。境内通航里程近4000公里,其中约12可全年通航。白尼罗河,A喀土穆—朱巴段全年可航行小型船只。喀土穆以下尼罗河干流个别河段和青尼罗河喀土穆—森纳尔段可全年通航。尼罗河其他支流为季节性航道。
主要城市有喀土穆和苏丹港,前者为苏丹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后者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是苏丹唯一的对外贸易港。 (苏世荣)
埃塞俄比亚(EthiopiaItyopya)
A非洲东北部国家。东北临红海。海岸线长1010公里,陆邻苏丹、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面积110.61万平方公里,人口5690万,有50多个部族,其中奥罗莫族占总人口的40%,阿姆哈拉族占30%,提格雷族占18%。
其他部族还有索马里、阿法尔、锡达莫等族。居民45%信伊斯兰教,40%信东正教。阿姆哈拉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全国分为14个省,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自然地理 国土以山地为主,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东非裂谷带呈东北—西南向穿切高原中部,全境大致分为3个地形区:①西部高原是埃塞俄比亚高原的主体部分。
平均海拔2000~2500米,有许多海拔3500米以上的火山,西敏山脉的达尚峰
-- 593
475世界地理概览
达4620米,为全国最高峰。
东侧以陡峻的悬崖同裂谷低地为界,相对高差2000~3000米,地势向西缓斜。②东南部为广阔的低高原。其西侧以断层崖同裂谷低地为界延伸一系列东北—西南向山峦;往东地势缓斜,海拔降至1000米以下。③上述两块高原之间是中部裂谷低地,包括南段的奥莫河谷地,中段宽40~60公里的槽形谷地和北段的阿法尔低地。
谷地间有许多小盆地,多为湖泊,重要的有阿巴亚湖、济瓦伊湖等,构成东非大湖带的一部分。
阿法尔低地是以阿瓦什为顶点,向红海展宽的三角形平原,平均边长约800公里。
地势低陷,海拔皆在500米以下,局部为低于海平面的洼陷地。东边近红海处有一列西北—东南向的山地,外侧是狭长的沿海平原。
整个裂谷低地多近期火山活动和热泉。全国森林覆盖率约为7%。
河流在埃塞俄比亚依高原地形呈放射状分布。最大的有尼罗河主要水源之一的青尼罗河水系,其上游河段阿巴伊河在境内长800公里,支流多,水量大,青尼罗河的源头塔纳湖系熔岩阻塞河谷而成,面积3150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湖泊。
谢贝利河和朱巴河源于东南部高原,流经东部干燥区,水量耗失大。
阿瓦什河为内流河,注入东北边境的阿贝尔湖。
高原河流坡降陡,落差大,多峡谷、瀑布和急流,水力资源丰富。各水系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合计约460亿度,其中青尼罗河占83%。
埃塞俄比亚主要属热带高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通常分为5个地带:贝雷哈带(意为“沙漠带”)
,指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地,终年酷热,年平均气温30℃以上,绝对
-- 594
世界地理概览575
最高气温超过46℃,是世界最炎热地区之一;科拉带,海拔500~1800米,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22~26℃;沃伊那德加带,海拔1800~2400米,四季如春,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18~20℃;德加带,海拔2400~3500米,全年凉爽,年平均气温15℃左右;维契带,指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年平均气温10℃以下,常见冰雹和霜冻。
降水年内分配大多属夏雨冬干型。每年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5月是旱季。国土西南部面迎西南气流,多地形雨,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
西部高原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其北部减至1000毫米以下。
境内其余部分处于雨影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不到200毫米。
发展简史 埃塞俄比亚是历史悠久的古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高原上已有黑人等定居。以农业为主。公元前1000年后,从阿拉伯半岛陆续迁来的闪米特人同他们杂居,长期融合,形成不同部族。大约在公元前后,中北部建立的阿克苏姆王国,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引进了古埃及等地的农业技术和小麦等作物,并通过红海同周围地区以至波斯、印度均有贸易往来。
在其鼎盛时期公元4~6世纪,基督教传入并迅速传播;7世纪又传入伊斯兰教。
13~16世纪,阿姆哈拉人建立新兴的阿比西尼亚封建王国。后因奥斯曼帝国和葡萄牙相继入侵,境内战争不断,分裂为许多小邦,19世纪中叶后,又逐步走上国家统一的道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孟尼利克二世执政时期,经济、文化都有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至绍阿省境,国土中南部和东南部渐次开发。随苏伊士运河通航,埃塞俄比亚成为进出印度洋的咽喉,战略地位日
-- 595
675世界地理概览
见重要,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标。
1890年意大利殖民者吞并厄立特里亚,进而企图侵占整个国家。
1896年埃塞俄比亚军民在阿杜瓦战役中大败入侵者,维护国家独立。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再次入侵。翌年占领亚的斯亚贝巴。
1941年驱走侵略者,国王回国复位,定国名为埃塞俄比亚帝国。
1952年同厄立特里亚(作为自治单位,1962年改为一个省)组织联邦。
1974年取消帝制,称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
1987年9月改名为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1993年5月厄立特里亚独立。
经济地理 埃塞俄比亚是农业国家,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40%,农产品占出口商品的85%,全国85%以上人口以农牧业为生。耕地面积1396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12%。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粮食生产正常年份可以自给,主要作物有苔麸、大麦、小麦、高粱、玉米等,苔麸属禾本科画眉草属,是阿姆哈拉人喜爱的主食,沃伊那德加带种植最多,产量不高,每公顷仅400~500千克。
大麦品种多,用途广,被当地誉为“谷物之王”
,可种植到海拔3800米,是高海拔地区的优势作物。小麦类型90%是硬粒,集中分布于沃伊那德加带,为非洲主要小麦产区之一。
高粱种植普遍,玉米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和北部。豆类是轮作的重要作物,为当地居民食物蛋白的来源和出口物资,有兵豆、鹰嘴豆、豌豆、蚕豆、菜豆等。此外,食用芭蕉在南部地区广为种植。
咖啡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国家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
-- 596
世界地理概览775
来源,出口值占出口总值65%。国土的西南部是阿拉伯种咖啡原产地。现有约50万公顷的“天然咖啡林”实际上是人工种植的咖啡园,年产咖啡约20万吨,居世界前列。主要油料作物有努格、油菜、亚麻、蓖麻、芝麻、向日葵等,可供出口。努格又称油菊,是埃塞俄比亚的特有作物,广布于北部和中部沃伊那德加带,每公顷仅产500~600千克。
恰特也是埃塞俄比亚的特有作物,叶子含生物碱,可咀嚼,当兴奋剂,红海周围地区的伊斯兰教徒在长时间祈祷时普遍有咀嚼这种叶子的习惯,多在弃耕地上自然生长,东南部高原也有人工栽培,部分鲜叶空运销往中东各国。
其他经济作物还有棉花、甘蔗、烟叶等,60年代建立了甘蔗和棉花的商品生产基地。
畜牧业较发达,是非洲牲畜头数最多的国家。主要牲畜有牛、骆驼、马、驴、骡、绵羊、山羊等。产于阿法尔低地的达纳基尔山羊,羔皮品质优良,国际市场颇负盛名。西部高原上的灵猫饲养场是独特的养畜业部门,所产香料类似麝香。
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基础薄弱,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6%。
20世纪50年代以前,小型手工业作坊居多。
1950年后发展现代工业。轻工业发展较快,一般日用品生产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重工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3个地区。
亚的斯亚贝巴至纳兹雷特为新兴工业区,工厂设备现代化程度较高;阿斯马拉至米齐瓦是利用米齐瓦港和铁路的便利条件振兴起来的老工业区,新建企业有纺织厂、屠宰厂、水泥厂等;德雷达瓦至哈勒尔是正在形成的工业区,有纺织、畜产加工、水泥等工业。采矿业不占重要地位,很
-- 597
875世界地理概览
多矿藏尚未开发,已开采的规模也很小,如锡达莫省的金矿和沃累加省的铂矿。只有红海沿岸的海盐业和阿法尔低地的钾盐开采较有名,其中海盐相当一部分供出口。
食品工业规模较大。
有咖啡加工、榨油、面粉、制糖、肉类加工、水果罐头、酿酒等部门。纺织工业发展较快,除德雷达瓦、阿斯马拉、阿卡基原有棉纺厂外,60年代在阿巴伊河提斯埃塞特瀑布水电站附近的巴赫达尔又建成新棉纺厂;在中部的德卜勒伯尔汉有较大毛纺织厂。制革业较重要,亚的斯亚贝巴有较大皮革制品厂,小型作坊分散各城镇。金属加工、车辆修配、建材等工业规模不大。阿萨布炼油厂是国内重要企业之一,年炼油能力72万吨。
电力工业以水电为主,阿瓦什河上建有科卡水坝等3座水电站,装机容量共13万千瓦,为全国最大电网亚的斯亚贝巴—纳兹里特—德雷达瓦电网的核心。第二大电网是由火电站组成的阿斯马拉电网。
埃塞俄比亚的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其中将近一半是碎石和柏油路,因多陡坡急弯,桥梁渡口设施简陋,运输能力低。铁路仅两条,均属窄轨。米齐瓦—阿科达特线全长306公里,是北部地区出海主要通道,但设备简陋,运力低;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首都吉布提港线全长980公里(境内长784公里)
,是全国主要通海线路,承运23以上的进出口货物。
主要海港有马萨瓦港和阿萨布港。
A国内机场有30多处,亚的斯亚贝巴和阿斯马拉有国际航空港。
主要城市有亚的斯亚贝巴、阿斯马拉、德雷达瓦、贡德尔和拉利贝拉等。贡德尔是埃塞俄比亚的著名古城和旅游胜
-- 598
世界地理概览975
地,拉利贝拉是扎格王朝的古都。 (曾尊固)
厄立特里亚(Eritrea)
非洲东北部国家。
位于东非最北部,西北与苏丹接壤,南邻埃塞俄比亚,东南与吉布提毗连,东北濒临红海,隔海与沙特阿拉伯、也门相望。扼欧、亚、非海上交通咽喉——曼德海峡,战略地位重要。
海岸线(包括达赫拉克群岛等100多个岛屿)长1200公里,面积12432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有提格雷、阿法尔、萨霍等9个民族。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提格雷尼亚语、阿拉伯语和英语。
全国分为10个省,首都阿斯马拉。
境内中心地带为埃塞俄比亚高原北缘,海拔1800~2500米。东部平原属东非裂谷带北段阿法尔低地,地势陡降,地壳活动强烈,有杜比等活火山。
北部为狭长的红海沿岸平原。
平原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属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30℃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超过46℃;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高原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5月是旱季。河网稀疏,河水暴涨暴落,季节变化明显。最大河流巴拉卡河源出中部高地,北流入苏丹,属内陆间歇河。西南边境的特克泽河是尼罗河二级支流。
公元初厄立特里亚中央高原区为阿克苏姆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受埃塞俄比亚历代王朝统治。
16世纪奥
-- 599
085世界地理概览
斯曼帝国控制该地区。
1869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889年埃塞俄比亚被迫与意大利签订《乌查利条约》,承认意大利对阿萨布、马萨瓦、克伦、阿斯马拉等占领区的统治。
1890年意大利将各占领区合并成统一的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英国托管地。
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单位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允许厄拥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亚取消联邦制,将厄改为一个省。
1991年5月,厄立特里亚成立临时政府。
1993年4月独立,称厄立特里亚国。
厄立特里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115美元。农牧业为主导经济部门,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长期战争和干旱使厄经济遭严重破坏。独立后政府致力经济建设,国家控制重要经济部门和资源,实行公平的土地分配,促进私营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全国耕地面积约3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和西部地区。
平原低地则为游牧和半游牧区。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麦、高粱、苔麸、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草、香蕉等。农业生产粗放,产量低下,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和渔业也不发达。约有13居民从事游牧,主要牲畜是A瘤牛、绵羊和山羊。
年渔获量约2万吨,沿海还产珍珠贝。
渔业资源有待开发。
工业基础薄弱,以轻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首都阿斯马拉,有制革、纺织、食品、卷烟等工业。阿萨布炼油厂年炼油能力72万吨,是国内主要的重工业企业。
采矿业主要有红
-- 600
世界地理概览185
海沿岸的海盐,阿法尔低地的钾盐以及阿斯马拉附近的铜矿。
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约4000公里。
主干线为柏油公路,以首都阿斯马拉为中心,东抵马萨瓦港,南达埃塞俄比亚,西、北连接苏丹。唯一的铁路从马萨瓦经阿斯马拉至阿科达特,属窄轨,现已废弃。主要海港有马萨瓦港和阿萨布港。阿斯马拉有国际航空港,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每天有班机往返。
(沈允武)
吉 布 提(Djibouti)
非洲东北部沿海国家。位于索马里半岛西北部。陆邻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东濒亚丁湾,隔曼德海峡与也门相望,扼红海入印度洋咽喉。面积2.32万平方公里。
人口47万。
居民80%为达纳基尔人(阿法尔族)和索马里人(伊萨旅)。
大多信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法语和阿拉伯语。
全国分4个区,首都吉布提市。
吉布提大部分为高原山地,塔朱拉湾楔入内地,分全境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沿曼德海峡与塔朱拉湾为狭窄的沿海平原;西北部纵贯着一条北北西—南南东向的大凹地,凹地底部一般低于海平面,其南端的阿萨勒湖面低于海平面150米,是非洲大陆最低点;沿海平原与凹地之间是陡峭的高原和山岭。一般海拔800米左右,北部边境附近的穆萨阿里山海拔2021米,是全国最高峰。塔朱拉湾以南高原山地,海拔
-- 601
285世界地理概览
500~800米,耸立着死火山峰,吉布提深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1月平均气温常在30℃以上,7月在35℃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多在150毫米以下,仅山区可达500毫米。全境90%地区为沙漠,除山区有永久性林地外,植被以灌木荒漠为主。境内无常流河,只有季节性的间歇小溪流;西南边境的阿贝湖与埃塞俄比亚所共有,为畜牧业重要水源。
吉布提原由部落分居。19世纪50年代法国势力侵入,1862年夺取了奥博克港的停泊权。
1882年取得在吉布提的居留权。
1888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称“法属索马里”。
1967年改称“法属阿法尔和伊萨领地”。
1977年6月27日宣布独立,成立吉布提共和国。
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有山羊、绵羊、骆驼和牛等。经营方式多为游牧和半游牧,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种植业薄弱,仅在吉布提市附近的绿洲种植少量谷物、椰枣、蔬菜和水果。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