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31 佚名(现代)
自此之下,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加之渗漏和灌溉用水,河流水量渐减。
在第一瀑布处建有阿斯旺高坝,形成巨大的纳赛尔湖。
阿斯旺处尼罗河的年平均流量为2639立方米秒,青尼罗河、白A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分别提供总流量的58%、28%和14%。
但各河所占比重,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变化很大。洪水期,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占10%,阿特巴拉河占22%;枯水期,青尼罗河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阿特巴拉河则断流。阿斯旺至开罗段,切入砂岩和石灰岩地层,河谷狭窄,谷底平坦,沿岸分布狭长的河谷平原。开罗以下的河口段,河流分汊入地中海,形成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地面平坦,土层深厚,河渠稠密,沿海多潟湖和沙洲。
尼罗河对沿河各国的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其下游谷地和三角洲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尼罗河流域是非洲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如位于青、白尼罗河之间的杰济拉平原是苏丹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埃及96%的人口和极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
20世纪以来,丰富的水力资源逐步开发,流域内已建有大型水
-- 493
474世界地理概览
闸7座,水坝10座,水电装机容量和灌溉面积分别占全洲的15以上和12以上。特别是1971年建成的阿斯旺高坝,兼A A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苏世荣)
刚 果 河(Congo
River)
非洲第二长河。在扎伊尔称扎伊尔河。最上源流谦比西河出自坦噶尼喀湖东南高地,海拔1760米。
干流流贯刚果盆地,呈一大弧形,两次穿过赤道,向西注入大西洋,全长4640公里,在非洲仅次于尼罗河(若以出自扎伊尔东南部加丹加高原的卢阿拉巴河为源,则全长4320公里)。干支流流经安哥拉、赞比亚、坦桑尼亚、中非、喀麦隆、刚果和扎伊尔等国。
流域面积370万平方公里,其中60%以上在扎伊尔境内;河口年平均流量41300立方米秒,年入海水量13026亿立方A米,流域面积和流量均仅次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二位。基桑加尼以上为上游段,长2440公里。谦比西河自源头西南流经高原、沼泽、湖泊地,至扎伊尔边境折向北称卢阿普拉河,穿过姆韦鲁湖后称卢武河,西北行至安科罗汇入卢阿拉巴河。
卢阿拉巴河长2200多公里,流经高度不等的高原面及陡坡地带至博约马瀑布,以下河段称刚果河(扎伊尔河)。
基桑加尼至金沙萨为中游段,长约1700公里。
流经刚果盆地中部,水网稠密,水流平稳,河道比降小,平均每公里
-- 494
世界地理概览574
下降仅0.07米。河宽在基桑加尼约800米,往下骤然展宽,最宽处达14公里,河中散布沙洲、岛屿。赤道附近两岸分布大片沼泽、湖泊,马伊恩东贝湖为流域内大湖泊。中游段河系发达,有数十条支流汇入,最大支流为夸河-开赛河(长2500公里)
,次为乌班吉河(长1940公里)。
各支流上游多分布于刚果盆地边缘,地势高,河道窄,陡坡地带有瀑布、急流。
金沙萨以下为下游段,长约500公里。先通过长360公里的峡谷段,河宽收缩至400~500米,最窄处不足250米,总落差270米,形成一系列急流险滩和瀑布,其中从金沙萨至马塔迪约175公里河段内,有32级瀑布,统称利文斯敦瀑布群;马塔迪以下流入沿海低地,河宽1~2公里,水深20~100米,可行海船,经博马汊流入大西洋。
河口形成深水溺谷,宽达数公里,水深达100~200米。
由于赤道两侧丰沛降水交替补给,水量大,年内变化较小。干流中、下游每年出现两次洪峰,最高峰在年末,由赤道南侧诸流造成,次高峰在春末,由赤道北侧诸流造成。在金沙萨年平均流量40400立方米秒,1961年特大洪水年达A73600立方米秒,1905年少水年为21400立方米秒;径流A A年内分配较均匀,最小月流量(8月)占全年流量6.5%,最大月流量(12月)占11.4%。
水运发达,干流及39条通航支流构成巨大水运网,通航里程近2万公里。水运繁忙河段集中于刚果盆地。由于利文斯敦瀑布群的阻碍,内陆船只无法直达大西洋,在瀑布急流段多建有铁路以衔接运输。
-- 495
674世界地理概览
水力资源丰富。估计水力蕴藏量1.32亿千瓦,占世界总蕴藏量16。
主要水利工程为英加大型水电枢纽,位于利文A斯敦瀑布群南端,距马塔迪约40公里。在其上25公里河段中,水位落差达100米。工程设计装机容量3900万千瓦,为世界最大的水力工程之一。 (凌美华)
尼日尔河(River
Niger)
非洲第三大河,西非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几内亚福塔贾隆高原东南坡,在西非洲腹地转了一个半圆形,流经几内亚、马里、尼日尔、贝宁和尼日利亚,注入几内亚湾。长4160公里,在非洲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流域面积210万平方公里。
河源至库利科罗是上游段,长820公里。
先流经海拔800~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沿途接纳众多支流,至巴马科河宽展至1200米。再穿越砂岩山地,进入海拔300~500米的平原。
上游水流湍急,富水力资源,有著名的索图巴急流段。
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
水量丰富,库利科罗站年平均流量1550立方米秒,8~10月为汛期,2~5月为枯水期。
A库利科罗至杰巴为中游段,长2390公里。
经马里西部冲积平原和北部沙漠区,进入多雨的尼日利亚北部平原。中游大部分地区干旱,蒸发与下渗强烈,虽有水量丰富的巴尼河从右岸汇入,干流水量仍有减无增。尼亚美站年平均流量1020立方米秒,较上游减少13左右。
排水不畅,汛期持续A A
-- 496
世界地理概览774
较长(8~12月)
,低洼积水区可延续半年(6~12月)
,枯水期为3~6月。
中游段内广泛分布的宽滩及湖沼地带称“内陆三角洲”
,其中,马西纳以上称为“死三角洲”
,河流两岸有宽达数公里的河漫滩,地势平坦,已垦出大片农田,建有桑桑丁水利枢纽工程,是马里的粮仓;马西纳以下称“活三角洲”
,地势低洼,多汊道、湖泊、沼泽,每值汛期,河水漫溢,洪泛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阻碍交通,但有利于渔业。
杰巴至河口为下游段,长950公里,流经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境内雨水充沛地区,年降水量由北部的500毫米向南递增至河口达4000毫米。河系发育,水量丰富。最大支流贝努埃河在洛科贾从左岸汇入,汇合处河宽近3公里,水深20余米,年平均流量6100立方米秒。
入海流量6340立方米秒。
A A下游每年有两次洪水期,主洪水期由当地降水形成,9~10月达最高峰;次洪水期由中游迟来洪水形成,2月出现高峰。
尼日尔河三角洲自阿博展开,南北长240公里,底部宽32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植被茂密,海滨遍布红树林,富藏石油。
尼日尔河是西非重要通航河流。通航河段占全河长度75%。
流域内水力蕴藏量约3000万千瓦,已建最大工程为尼日利亚的卡因吉大坝。 (凌美华)
赞比西河(River
Zambezi)
非洲第四大河。又称里巴河。源出安哥拉东部和赞比亚
-- 497
874世界地理概览
西北卡莱内丘陵附近沼泽地。流经安哥拉、赞比亚、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马拉维和莫桑比克,在莫桑比克中部欣代附近注入莫桑比克海峡。
全长2660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16000立方米秒,在非洲A仅次于刚果河。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以上为上游段,以下至卡布拉巴萨为中游段,卡布拉巴萨以下788公里为下游段。上、中游穿流非洲中南部高原,除卡拉哈里盆地东北缘一段水流较平稳、两岸多沼泽外,其他大部分河段比降大,多瀑布、急流、峡谷和险滩,水力资源丰富。著名瀑布和急流有查武马瀑布、卡蒂马穆利洛急流、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等,后者是世界罕见的宽幅瀑布之一。著名峡谷有巴托卡峡、卡里巴峡、卡布拉巴萨峡等,有许多优良坝址。下游段在太特以下卢帕塔峡处穿过高原边缘山地后,进入莫桑比克平原,河面展宽至4.8~8公里。河口处形成面积达7148平方公里、水网稠密的三角洲。赞比西河流域处于南半球热带地区,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00~1500毫米。河水补给较充足,在非洲诸大河中,流域每平方公里径流量仅次于刚果河,居第二位。流量随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如在中游马兰巴处年平均流量3560立方米秒,雨季(3~4月)最大流A量可达12300立方米秒。
旱季(11月)
枯水期最小流量仅500A立方米秒。水系较发达,支流众多,比较重要的在上游有隆A圭奔古河、宽多河、乔贝河,中游有卡富埃河、卢安瓜河,下游有希雷河等。全流域水力蕴藏量13700万千瓦,干流的卡里巴峡、卡布拉巴萨峡和支流的卡富埃峡已建有大型水电站,
-- 498
世界地理概览974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附近的马兰巴建有小型水电站。赞比西河谷地自古就是从印度洋沿岸进入南部非洲内陆高原的孔道之一。
干支流全部通航里程约2600公里,但受河口沙洲以及浅滩、急流、瀑布所阻,只能分段通航。下游卡布拉巴萨峡以下640公里河段可通行浅水轮船,是最长通航河段。
赞比西河流域是非洲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一,有赞比亚铜带和中央铁路沿线、津巴布韦高原、马拉维希雷河流域和莫桑比克平原等重要工农业区。 (李汝燊)
维多利亚湖(Lake
Victoria)
非洲最大的湖泊。位于东非高原中部,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3国接界处,赤道横贯北部。
由凹陷盆地形成。
湖面海拔1134米。
南北最长为400公里,东西最宽处240公里,面积6.9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美洲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平均水深40米,最大深度80米。湖滨地势起伏不大,以丘陵、平原为主。
西岸陡峻,其他3面低平,湖岸曲折,多湖湾和岛屿,岸线长达3200余公里。岛屿总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较大的有乌凯雷韦岛、布加拉岛、鲁邦多岛、马伊索梅岛和布武马岛等。
较大的湖湾有卡维龙多湾、斯皮克湾和埃明帕夏湾等。
湖区集水面积约23.9万平方公里,有卡盖拉河、马拉河等注入;蓄水量2518立方千米。湖水从北岸流出时形成欧文瀑布,流量600立方米秒。
1954年在此A建成水电站大坝,该瀑布被淹没。湖水位年变幅0.3米,表
-- 499
084世界地理概览
层水温变化在23~28℃之间。
巨大的水体对沿湖地区气候起显著调节作用;湖区多雷雨,在大气下层盛行偏东气流,使湖西岸成为东非著名的多雨区。鱼类资源丰富,是非洲重要淡水鱼产区。
湖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重要的农业区。
沿岸重要湖港有乌干达的恩德培、布卡卡塔和贝尔港,肯尼亚的基苏木以及坦桑尼亚的姆万扎等,各港之间有汽船联系。
(苏世荣)
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
非洲第二大湖,世界第二深湖,也是世界最长的淡水湖。
位于东非裂谷带西支南端,在扎伊尔、坦桑尼亚、布隆迪和赞比亚4国接界处。
湖面海拔773米。
湖形狭长,南北长720公里,东西宽48~70公里,面积329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00米,最深处1470米,低于海平面696米。湖周围多高崖环绕,集水面积24.5万平方公里,有马拉加拉西河、鲁齐齐河和许多山溪注入。湖水通过卢库加河向西流入刚果河(扎伊尔河)
,湖面水位由于该河经常淤塞而常有变化,水位年变幅约0.7米。表层水温23.6~26.6℃,400米以下水体为常温,全年平均约23℃。
富鱼类、鳄鱼、河马和鸟类,渔业较盛。湖滨气候宜人,植物繁茂,多野生动物,景色秀丽,为旅游胜地。湖上水运发达,布隆迪大部分和扎伊尔一部分外贸物资经此转坦桑尼亚铁路出印度洋。重要湖港有坦桑尼亚的基戈马和乌季季、扎伊尔的卡莱米和乌维拉、布隆迪的
-- 500
世界地理概览184
布琼布拉以及赞比亚的姆普隆古,各港之间有定期航班。
(苏世荣)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Mosi-oa-Tunya)
非洲最大的瀑布。
旧名维多利亚瀑布。
位于赞比西河上、中游交界处,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之间,海拔87米。河流在此形成“之”字形峡谷瀑布带,绵延97公里,宽24~100米。
在马兰巴和卡塔拉克特岛之间是主瀑布,落差122米,宽约1800米,被岩岛分隔成5个瀑布泻入宽仅400米的深潭,水雾如云,声鸣如雷,雾汽和声浪远达10公里以外。当地居民称莫西奥图尼亚,意为“雷鸣之烟”
,形容瀑布之雄壮。瀑布年平均流量1400立方米秒,雨季可达5000立方米秒,水A A力储量巨大。
赞比亚一侧有1938年建成的卡里巴水电站,拦流形成巨大的卡里巴水库。瀑布区下侧维多利亚瀑布城,辟有“维多利亚瀑布国家公园”
,是著名游览地。
1904年在瀑布距马兰巴11公里处建成长198米的铁路、公路桥,通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和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等城市。 (苏世荣)
亚速尔群岛(Azores
Islands)
北大西洋中东部火山群岛。
位于西经25°1′~31°7′、北纬36°55′~39°43′。
东距葡萄牙罗卡角约1200公里。
是欧洲、美
-- 501
284世界地理概览
洲和非洲之间重要海、空航线的中继站,交通、战略地位重要。由西北—东南向伸展的3组岛群组成。东南岛群包括圣米格尔、圣玛丽亚诸岛和福米加什诸岛;中央岛群包括法亚尔、皮科、圣若热、特塞拉、格拉西奥萨诸岛;西北岛群包括弗洛雷斯和科尔武诸岛。
陆地面积2344平方公里。
居民主要是葡萄牙人后裔。多信天主教,通用葡萄牙语。首府英雄港。各岛地势崎岖,为大西洋海岭出露海面部分,最高点在皮科岛,海拔2351米。多火山、地震。
1522年境内发生强烈地震和玄武岩喷发,埋没了圣米格尔岛上的维拉弗兰卡。
1957年境内海底火山又强烈爆发。地中海型气候,夏干热,冬温湿。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最凉月(1月)
18℃。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1427年葡萄牙人曾航行到此。
1432年被葡萄牙占领。
1832年起被划为葡萄牙的3个“行政区”。
1976年4月实行自治。农、牧、渔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蔬菜。水果有菠萝、柑橘、香蕉、葡萄等。以牛、羊为主的牲畜饲养业很普遍。渔业以捕捞金枪鱼、鲻鱼、狐鲣和鲸鱼为主。工业主要有葡萄酒酿造,制酪和鱼类加工等。葡萄酒酿造主要在皮科岛和法亚尔岛。还有花篮编织、刺绣、陶器等手工业。旅游业发展较快,为冬季游览、疗养胜地。法亚尔岛上的奥尔塔是大西洋海底电缆中枢和重要的无线电中心。主要航空港有圣玛丽亚(在圣玛丽亚岛)
、圣塔纳(在圣米格尔岛)
和伯日什(在特塞拉岛)。
英、美、法国在群岛都建有军事设施。 (庄仁兴)
-- 502
世界地理概览384
马德拉群岛(ArquipélagodaMadeira)
非洲西北岸外大西洋火山群岛。位于北纬32°30′~33°7′、西经16°13′~17°30′。东距北非西海岸约580公里。由马德拉岛、圣港岛等8个岛屿组成。
陆地面积797平方公里。
居民主要是摩尔人和葡萄牙人。首府丰沙尔。主岛马德拉岛约占群岛总面积93%,地势崎岖,多地震,最高点海拔1862米。
海岸陡峭。
地中海型气候,夏干热、冬暖湿,年降水量750毫米。森林茂密,花草繁多,有“大西洋岩石花园”之称。公元14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到此。1420年被葡萄牙占领,称为“马德拉亚”
(意为“树林”)。随之西班牙、英国等相继侵占。
后又沦为葡萄牙的一个辖区。
1976年4月实行自治。经济以种植园农业为主。作物有甘蔗、玉米、蔬菜和香蕉、葡萄等。
工业以酿酒最重要,还有木材加工、食品、制糖等。出口著名的“马德拉酒”
(葡萄酒)和水果等。为冬季游览和疗养胜地。
(庄仁兴)
加那利群岛(Islas
Canarias)
非洲大陆西北岸外火山群岛。东距非洲西海岸约130公里,东北距西班牙约1100公里。岛群呈弧形分布,长约480
-- 503
484世界地理概览
公里。由特内里费、大加那利、拉帕尔马、戈梅拉、费罗、兰萨罗特、富埃特文图拉等7个主要岛屿和若干小岛组成,分东、西两岛群。总面积7273平方公里。居民多为西班牙人和当地人混血种人,信奉天主教,通用西班牙语。首府拉斯帕尔马斯。各岛崎岖多山,海岸陡峭。西岛群地势较高,特内里费岛上的泰德峰(活火山)海拔3718米,为最高峰。东岛群地势较低,离非洲大陆最近的兰萨罗特和富埃特文图拉岛,最高点海拔不到730米。气候温和干燥,年降水量仅200~400毫米,1497年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927年被划为西班牙的两个省,西部名圣克鲁斯·特内里费省,东部名拉斯帕耳马斯省。
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增长3倍多。农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土地肥沃,大都为火山灰土。沿岸低地、平原产香蕉、枣椰子和甘蔗;地势较高处,主要种植番茄、柑橘、柠檬和蔬菜。马铃薯和烟草种植也较普遍。还有少量小麦、大麦、玉米、桃、杏和葡萄等。山区有少数人经营畜牧业。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渔业较盛。炼油工业发达,年炼油750万吨以上;还有葡萄酒酿造、造船、鱼类加工、食品等。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并有中世纪教堂和现代化娱乐设施,旅游业兴旺,冬、春季尤盛。每当春季庆祝基督教圣体节时,大加那利和特内里费岛举办的花节名闻遐迩。
加那利群岛地处大西洋海运线上的重要十字路口,是非洲、欧洲、美洲间来往轮船的重要燃料供应站。 (庄仁兴)
-- 504
世界地理概览584
马格里布(Maghrib)
北非西部诸国的总称。阿拉伯语意为“西方”。一称“柏柏尔地区”。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有时也包括利比亚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亚一带。远古时柏柏尔人已在此定居。公元682年,阿拉伯人向北非西部前进,到达摩洛哥,阻于大西洋岸,不能前进,以为是最西的土地,故名。地区范围西起北非大西洋岸,东至苏尔特盆地,北自地中海滨,南至撒哈拉沙漠(起初只限于阿特拉斯山系及其以北地区)。
阿特拉斯山系横亘东西。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历史上曾受法国殖民统治。
1956年摩洛哥、突尼斯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张同铸)
埃  及(Egypt)
非洲东北部国家。地跨亚、非两洲,领土包括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海岸线总长约2700多公里;陆邻利比亚、苏丹和巴勒斯坦。
自古以来即为亚、非间陆上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开凿后,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航运的要冲。面积997739平方公里。人口5516万。居民94.12%为阿拉伯人,5.87%为科普特人,余为贝督因人和努比亚人。居民大多信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国语。全国
-- 505
684世界地理概览
分为26个省,首都开罗。
自然地理 埃及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分海拔200~700米,沙漠广布。纵贯南北的尼罗河在苏丹北部瓦迪哈勒法附近流入埃及,通过第一瀑布的急湍后,以微缓的比降北流入地中海,境内长约1530公里。
河口形成著名的尼罗河三角洲。
三角洲起自开罗以北20公里处,南北长约160公里,东西宽250公里(自亚历山大至塞得港)
,面积2.4万平方公里,连同尼罗河谷地,构成埃及最精华的地区。
尼罗河谷地两侧为沙漠高原。河谷以西广阔的利比亚沙漠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23,自南向北低降,南部平均海拔A350~500米。西部在锡瓦绿洲以南,为一片浩瀚的沙海。在尼罗河谷地中部以西,沙丘带广阔绵延,长达数百公里,高约近300米,构成陆地交通的巨大阻碍。沙漠中部断续分布着一系列低地和绿洲,包括盖塔拉洼地、奈特伦低地以及锡瓦、拜哈里耶、费拉菲拉、达赫莱和哈里杰等绿洲。最大的盖塔拉洼地面积19500平方公里,有70%面积在海平面以下50米,最低处达134米。
绿洲地带海拔100~150米,地下有丰富的承压水,在绿洲洼地中自行流出,是良好的灌溉水源,这些绿洲与奈特伦低地是西部沙漠中的农耕区。
尼罗河谷地与红海、苏伊士湾之间是阿拉伯沙漠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15。
高原东部为崎岖的山地,地势高峻,中南A段不少山峰高达1800~2100米,其中沙伊卜拜纳特山海拔2187米。山地东坡陡峭,直逼红海海岸;西坡较缓,过渡为高原,向尼罗河谷地倾斜。高原深受切割,广泛分布由间歇性河流形成的东西向谷地,成为红海沿岸与尼罗河谷地之间
-- 506
世界地理概览784
的天然通道。矿产资源有铁、锰、锌、铅、锡、钼、镍、金及稀有金属等,磷酸盐分布较广,苏伊士湾沿岸一带富藏石油和天然气。
西奈半岛介于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之间,为一切割高原,许多干谷贯穿半岛直达地中海岸和苏伊士湾。
南部地势高峻,不少山峰高逾2000米,其中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是埃及的最高峰。中部为提赫高原,平均高1000米,向北缓倾,降为北部以沙漠为主的平原。沿苏伊士湾有阿布鲁代斯、苏德尔等油、气田,以及石膏和锰矿,地中海沿岸阿里什以南蕴藏煤。
1988年在西奈半岛发现铀矿资源,其储量超过美国和俄罗斯铀矿储量的总和。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几乎是埃及唯一的地表水源,在阿斯旺以下平均年径流量840亿立方米。尼罗河水绝大部分来自干湿季分明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因而每年有明显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在埃及境内形成每年夏秋之交的定期泛滥,特别是尼罗河主要支流的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挟带着高原上肥沃的冲积物与洪水俱下,逐渐沉积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段,成为目前埃及最肥沃的土壤。尼罗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近3.6倍。
1970年阿斯旺高坝建成后,形成了巨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总面积6000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人工湖。
埃及的地下水储量巨大,西部沙漠中的砂岩承压水有8个含水层,储量23400亿立方米,矿化度低,是良好的灌溉水源。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有属于淡水及微咸水的潜水,亦可用于灌溉。
-- 507
884世界地理概览
埃及96%的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盛行东北信风,终年干旱炎热;仅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冬季受湿润西风影响,具有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特征。从此向南,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15℃,最热月(7月)25~31℃,南部平均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全年日照充足,降水稀少,广大内陆区年降水量均不足50毫米,许多地方甚至多年滴水不降;且气温高,蒸发旺盛,年蒸发量高达3000~6000毫米,更加剧了气候的干旱性。
由于沙漠广布,春季或夏季从南方或东南方吹来强劲的哈姆辛干热风,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气温可陡升20℃以上,对动植物构成严重威胁。
发展简史 埃及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公元前3000年,已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了以法老为元首的君主专制政体。公元前10世纪以后,屡遭异族入侵。前4世纪,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埃及的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文化均有较大发展,还修建了尼罗河与红海间的运河,亚历山大成为王朝的国都和重要贸易中心。前1世纪,埃及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罗马帝国分裂以后,埃及隶属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在希腊、罗马统治期间,东西方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相互影响,埃及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繁荣,对外贸易东到印度和中国,南到埃塞俄比亚和中非以及非洲东海岸。这一时期的后期,基督教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
公元639~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传播伊斯兰教,至9世纪中叶,埃及的阿拉伯化大体完成,阿拉伯语逐步普
-- 508
世界地理概览984
及。
在10世纪中叶至11世纪,经济迅速发展,除粮食外,还种植橄榄、棉花和其他农作物,制革、皮革制品、毛毡、织布等业都很发达,并出口到亚洲国家。开罗成了埃及首都。
1517年埃及被并入奥斯曼帝国,成为其一个行省。1798~1801年法国拿破仑军队曾占领埃及。
奥斯曼帝国则力图巩固它的势力,1805年支持雇佣军军官穆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开凿了开罗—亚历山大运河,整修了亚历山大至苏伊士的道路。
19世纪50年代起,英、法势力日益渗入。
1854年法国获得开凿苏伊士运河的许可权。
1857年英国取得修建亚历山大经开罗至苏伊士的铁路租让权。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1914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埃及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抗斗争。
1922年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种种特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