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摇着轮椅上北大

_4 李春雷 (现代)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when dreams go
  Life is a barren field
  Frozen with snow
     
(梦想
牢牢守住梦想吧
  因为如任梦想夭亡
  生命就是一只折翼的飞鸟
  不能飞翔
  
  牢牢守住梦想吧
  因为如放梦想轻离
  生命就是一片不毛的疆野
  冰霜满地
  ——摘自郭晖的译诗)
26,我要上北大
  ●古人曰:“事废,十之一是为难,十之九是为惰。”意思是说在办不成功的事情中,十分之一是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只靠努力是办不到的;而十分之九是原本可以成功的,失败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你努力不够。
  ●对成功者来说,韧性的坚持也许比刚性的决断更重要。
  既然命运和灾难无法逃避,那么,就不要埋怨,不要沮丧,不要放弃,珍惜现有的资源,发挥现有的优势,擦干眼泪,挺起胸膛,去正视,去面对!
  身体可以瘫痪,但精神不能瘫痪。身体瘫痪的人通常精神瘫痪,这是生活中普遍的规则。但那是弱者的规则,现成的规则是留给弱者遵守的。强者的规则从来都是突破,是建设,就像政治家建立一个新秩序、科学家确立一套新原理一样……
  郭晖,这个生命的残女,这个命运的斗士,就像那只与兔子赛跑的顽韧的乌龟一样,顽强地攀爬着。她已经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日日夜夜地攀爬了十几年,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已经快爬到那棵成功的树下了……
  
  山东大学的硕士学位刚刚拿到手,2003年度国家博士学位招生考试的报名工作又开始了。
  元旦前的一天,郭晖在网上查阅招收博士生的各所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发现有四所大学所设专业与自己的方向相近。兴趣的火苗一下子又被点燃了,于是,她用法语试探着向这四位导师各写了一封信,如实地叙述了自己的残疾情况和自学经历,询问贵校是否可以招收像自己这样的残疾考生。
  几天之后,只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沈弘教授回信了。
  这位从牛津大学留学归来的博导在信中说:“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考试分初试、复试。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完全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你的机会和其他人是一样的……”至于她的残疾情况,竟只字未提。最后,沈教授把自己的E-mail留给了她。
一盏明黄的灯在眼前闪亮了。
听说她要报考北大博士,父母吓得张大了嘴。这死妮子,真是越发地胆大了。
  应该说,报考北大是郭晖的临时决定。
由于竞争激烈,名额太少,要报考北大这样的名校,别的考生一般都是提前两三年就开始准备,与导师联系,到该校听课,读该校课本。而她在此之前并没有半点儿参加博士考试的准备,也没有一本北大外国语学院的相关教材资料。
  更主要的是,全国博士统招考试的时间在三月份,即使从现在马上开始着手准备,也不足80天了。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这样一无所有的条件下进行冲刺,显然是不可能的。况且,还有第二外语考试,而博士生的第二外语考试可是难之又难的。
一切原本就是一次冲动,或是一次玩笑。
冷静之后,她又开始犹豫了。
  她迟迟疑疑地给沈弘教授发了一个电子邮件:“我报名了,但我没有任何资料,请问到哪儿去找?”
  “北京和全国各所重点大学教育书店都可以买到。”沈教授回复说。
  她又问具体的书名。
  沈教授回答:“书名太多,可参考相关课本,也可从网上寻找。”
  她从网上搜索,一串长长的书单,足有四五十部。
  时间太短了,而且中间夹着一个春节,同时还需要把第二外语——法语进一步提高。她
  实实在在地担心了,后悔自己的冒失和鲁莽。
  她考虑再三,决定要退出了。
  “对不起,沈教授,由于种种原因,我可能考不成了,以后有机会再说吧。谢谢您的鼓励。”
  沈弘回复:“你还是准备吧,一次不行,可以看出自己的差距,明年更有针对性、方向性。”
  “可是我感觉差距太大了。”
  “你没有考试,怎么知道自己的差距呢?”
  “听说报名者中有北大外语学院的硕士生,还有别的大学的教授,录取时会不会优先考虑他们呢?”
  “我已经说过,北大的原则是择优录取。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
  沈教授的话,再一次点燃了她心底的火苗。
27,火烧English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底都卧藏着一堆湿柴,最好的点燃方法就是培养兴趣。兴趣是一簇火苗,是一把火炬,火炬持久地燃烧,才能将湿柴烤干,把干柴点燃,从而小火成大火,大火成烈火,烈火向天烧,融化心底里所有的坚硬和疑难,映亮心壁上所有曾经关闭的窗口……
  ●兴趣是成功的父母!
  月色迷茫中,郭晖摇着轮椅上路了。
  法语是考博的关键,她又开始了一次艰难的法兰西旅行,不,是探险,只是这一次更激情了,更深入了。
  更主要的还是英语专业啊。网上开列了数十本专业书籍,而这些书,自己一本也没有。怎么办?
  父亲和哥哥专门去了一趟北京,到几家外文书店和大学书店转了一圈,购回不少课本和复习资料,可还有二十本书仍是找不到。
又向沈教授去邮件咨询。
  沈教授此时正在伦敦讲学。邮件从大洋彼岸飞了回来:“可从网上下载。”
  从网上找,还是找不到。
  这时,一位在浙江大学读硕士的残疾人朋友刘建武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他费尽周折,从网上帮她找到了剩余的全部书籍,并通过QQ发到了她的电脑里,足有六七百万字。
  要打印出来,谈何容易?
  父母从学校借了一台针式打印机,自己购买了三条色带和二十包打印纸。
  连续三天两夜,可怜的打印机“吱吱”地响着,直累得头昏脑胀,气喘吁吁,硬是把上万页纸全部打印了出来……
  打印后,父母又用锤子、锥子和麻线,打孔装订,包裹封面。
  一夜之间,二十本整整齐齐的英文图书“出版”了。
  ▲郭晖为考博士而刻苦攻读(照片配文)
  郭晖一头扎进书海里,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英文原版的《欧洲文学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薄伽丘的《十日谈》、契诃夫的《樱桃园》、歌德的《浮士德》、荷马史诗中的《奥德塞》和《伊利亚特》、古罗马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和拉辛的《菲德拉》等三十多部名著……
  两个半月时间,要把这一切全部融会贯通,梳理成辫,这是一个怎样的工程?
日日夜夜,头昏脑胀,满眼发黑,云里雾里……她感到自己快要垮掉了,但没有办法,她放不下去,心底的激情像一团燃烧的大火,不可抑制。这团大火熊熊地烧着,烧在她的心里,烧在她的眼里,烧在她的血液里,她的血液就是奔腾不息的用之不竭的油料啊,熊熊的大火直烧得她胸中的英语世界天地透亮、通红通红……
  ▲父母一直给予郭晖强有力的支持(照片配文)
  她的眼睛就是在这时近视的。
  十几年来,从躺在床上举手看书,到趴着看书,即使后来能坐起来了,她在家里的学习姿势还是以趴在床上为主,因为她残余知觉的几节胸椎仍是无法长期用力。就这样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如此长期地畸形用眼,眼睛竟然也没有近视,别人都叹为奇迹呢。但现在,疲惫多年的双眸终于支撑不住了……
  她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了这一次自己的视力渐渐退化的过程。那是春节期间,一天傍晚,她研读英文版卡夫卡的《变形记》,书中奇特的构思深深地吸引着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为什么会在第二天早晨醒来时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呢?看到后半夜,生物钟已经屡屡向她发出了疲惫已极的报警信号,她的眼中涩涩的、酸酸的,身体处于一种半麻痹状态。她想躺下睡觉,但胸中的大火依然熊熊,脑子里的兴奋不依不饶,她没有半丝睡意,只有看下去,看下去……直到窗户出现了蟹壳青。
  天渐渐地亮了,可她总感到眼中迷迷离离的。
简单地打了一个盹儿,再看书的时候,就有些吃力了,似乎书页间飘浮着一层淡淡的雾岚,她瞪大眼,用力地看进去,看进去……
  几天后,雾岚越来越浓。
  她终于认识到,必须要配戴眼镜了……
  父亲长叹一声,陪她到市内的眼科医院,配了一副300度的近视眼镜。
戴上眼镜的她,冲破迷雾,又投身到这团大火中了……
  她是一个重残人,她没有别的希望和出路,她把生命的所有光亮全部聚集到了这一个焦点上,她的血液里流动着的也是沸腾的外语字母啊。
  十多年来,她研读了大量的英美文学原著,对中国文学也有着广泛的涉猎,还动手创作出数百首现代诗歌(她计划出一本诗集,取名为《疗伤集》)……这些深厚的基础在这时候终于显示出了独特的支撑作用,悄悄向她伸出了一双双援助的手,为她点亮了一盏盏明黄的灯,引领着她走进去,走进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啊,一扇扇沉重的大门在她面前洞开了……
28,未名湖是海
 
  ●第一次看到北大时,她默默地流泪了,那是她灵魂的圣殿啊。
  ●准考证是蔚蓝色的,那是大海的颜色,那是天空的颜色,那是氧气的颜色,那是生命的颜色,那是开放的颜色……
  ●那一张搓衣板搭起的特殊考桌,像一条轻盈的小船,终于完成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摆渡。
2003年3月19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大学参加考试。
  这是她18年后又一次来到北京。虽然市容市貌比以前漂亮多了,可有些东西还是让她轻松不起来。
  早上9点钟开考,她们早晨6时就从寄住的亲戚家出发了。她知道,北京的不少出租车是不欢迎她这样的残疾人的,她的行程要比健全人艰难得多。果然,当她的轮椅停在路边时,大多数出租车表示拒载,任凭父母的双手摇摆成了风中的树叶。
  好不容易拦住一辆车,司机却说,市政府有规定,车后备箱的盖板必须是严实的,装上轮椅后肯定盖不住,交警要罚款的。说着,一踏油门,又躲进了烟尘里。
  她的心像初春的天气一样,乍暖还寒。哦,真是一个世态炎凉的世界。
  忽地,一股暖流涌来。终于有一辆车停在了面前。
  这位司机主动帮着把轮椅搬进了后备箱,后备箱果然盖不严实。
  郭晖担心地提醒:“交警要罚款的。”
  司机说:“我不怕,全社会都要关心残疾人,我相信交警会明白这一点的。”
  北京的交警果然是通情达理的,他们试图拦了两次车,但当他们看到车上乘坐的残疾人后,就马上举手敬礼,挥手放行了。
  经过一个小时的行驶,出租车终于到达了北大门口。郭晖透过玻璃,终于第一次看到了这座庄严的学府,那敦厚的门楼,海蓝色的匾额,翡翠绿的琉璃瓦,还有大海般深邃的校园……这是她灵魂的圣殿啊。
  不知怎么,她悄悄地流泪了。
  哦,这是一种生命深处的预约吗?
  
  妈妈走上前,拿出了准考证,询问行走路线。
  一个女学生看着她的满头白发和满脸褶皱,好奇地问:“老奶奶,您也考研吗?”
  妈妈笑了笑,指了指女儿。
  女同学尴尬地笑一笑,走过来,看了看准考证上的说明,便带着她们径直向前走去。郭晖再次感到了一股春天般的暖意。
  是啊,春天来了,校园里的迎春花已经黄灿灿地绽开了,柳枝儿青青的、软软的,那是春天的纤手。还有那一扇扇教学楼的窗子,在太阳的照映下熠熠闪光,是一张张微笑而又慈爱的脸。未名湖像一面崭新的镜子,镜面里包蕴着蓝蓝的天空,行走着那颗给人类带来全部光明的天地之神。未名湖,那是北大的灵性啊,那是北大的胸怀啊。
  她感觉到,未名湖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小,而是那么宽阔、浩淼,像蔚蓝色的大海。
  是的,连北大的准考证也是蔚蓝色的,那是大海的颜色,那是天空的颜色,那是氧气的颜色,那是生命的颜色,那是开放的颜色……
  
考场设在燕园第四教学楼的四层。
  一家人走到楼下后,进行了分工,哥哥背着她在前边爬楼,父亲负责搬轮椅,母亲的任务就是抱着搓衣板和坐便盆。
  三位监考老师看到这种情况,赶紧伸手帮助,帮着把轮椅推进了考场。
  由于监考人员先前不了解她的残疾程度,早已把她的考号贴在考桌上。考桌是固定的,轮椅进不去,她也根本无法就坐。这时,母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搓衣板,放在轮椅上。转眼间,一个特殊的考桌组成了。
  但,这肯定又是违反考试规定的啊,北大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特殊的考生。主监老师马上请示考点主任,考点主任又立即请示北大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经紧急协商同意后,这才把桌上的考号揭下来。
  揭下来的考号粘贴在什么地方呢?搓衣板太小,郭晖的身上是无法粘贴的。老师反复琢磨,最后只得粘贴在了轮椅靠背的后面。
  轮椅变成了一张移动的考桌,可这张考桌放在哪里呢?考场中间地方狭窄,过道里又没有地方,商量来商量去,只得把她安排到最前面的讲台下,直接面对着台上的监考老师。
  别人的考桌广袤有余,她的考桌宽不盈尺。
  但这是她生命的舞台啊。
  郭晖突然看到,面前的搓衣板似乎变成了一双瘦骨嶙峋、残缺变形的手,在召唤自己,要搀扶自己。她又似乎听到了父亲沉重的喘息声,看到了母亲汗水涔涔的面庞……
这时,开考的铃声响了,监考老师开始分发考卷了。
她不敢再想别的了,她赶紧俯下身去,拿起了笔,匆匆地走进了那一个温馨而又繁华的世界……
哦,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一扇扇尘封的门扉訇然洞开,一架架历史的琴键隆然震响,欧洲文学的灿烂历史如烟似雾,扑面而来……乔叟、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艾略特、琼生……这些睡眠在书页间和想象中的大师们又欢活了起来,他们排着队从历史的深处向她走来,她似乎影影绰绰地看到了一张张形色各异的面孔,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他们的笑声、哭声、呼喊声、呻吟声……
  ……
  每天上午考完后,别的考生都出去吃饭、休息了,只有她一家人还滞留在楼上,等待着下午的考试。上下一趟太不容易了,不仅自己需要人背,轮椅、搓衣板、便盆也要来回地搬运。
  考场全封闭了,她就停留在考场门外的楼道里,靠在轮椅上看书复习。
  父母和哥哥则垫着报纸,坐在楼梯上,喝着矿泉水,咀嚼着买来的面包。
  静谧的渊博的北大教学楼惊讶地看着这陌生的一家人,深深地感叹着,也默默地祝福着……
  就这样,连考四场。
29,春风沉醉的晚上
  ●每一块石头里都沉睡着美丽的维纳斯,只有爱的钎锤才能将她唤醒。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说:“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我们有爱心、有信心、有勇气,就会发现,其实,成功之门是虚掩着的……”
  ●那一天夜里,新月如灯,春风蹈舞。郭晖一夜无寐,泪水浩淼……
  考试结束后,郭晖才了解到,与她一同报考这项专业的,除了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生外,另外几位考生都是国内知名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教授或副教授,最让她惊诧的是其中一位教授是与北大齐名的一所大学里的硕士生导师,是为了争取博导资格而报考的,因为国家有规定,博士生导师本身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而沈教授的招生名额只有一人。
  她气馁了,后悔了,直骂自己没见过世面,简直是蚍蜉撼树,蛤蟆吃天,不自量力,白白糟蹋父母的血汗钱。
  专业课考试后,全体考生要到北大校医院体检,需要交50元钱的体检费。她说什么也不去了,她已经彻底地绝望了。别说考试不过关,即使考试过关,北大也不会把这仅有的一个名额交给她一个身体有严重缺陷的人吧。
  父母也是满心灰暗。但既然来了,就要进行到底,女儿外出一次多么艰难啊,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来北京了。
  他们不想让女儿留下任何遗憾。
  她就这样勉强地失意地参加了体检。
  
  事态的发展真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很快,考试分数出来了,郭晖的成绩分别为:欧洲文学史78分,英国文学60分,法语59分(上一年的录取分数线为50分),面试80分……
  她竟然考了第一名,而且各门分数都超出第二名许多。最让她想不到的是,她最敬畏的那位名校的硕士生导师的分数是最低的。
  她真是又高兴又悲哀啊。高兴的是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父母多年的辛苦总算有了回报,悲哀的是这些名校里声名煌煌的教授们啊,你们身膺高位,贵为人师,怎么竟然还不如自己一个小学未毕业的残疾女子呢?
  但麻烦同时也敲门了。
  北大百年历史上从来没有招收过如此高度残疾的博士生。但是就在去年,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达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这个通知中明确规定:对肢体残疾、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要求的考生,高等学校不能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正在越来越宽容,越来越人性化起来……
面对这个从未有过的难题,北大犹豫了。
  招生办的一位负责人试图劝退郭晖,却又不好明言,便试探着与她进行了几次网上对话。
  “北大多是老建筑,台阶多,轮椅无法通行,你生活上能自理吗?”
  “据我了解,北大不少建筑物有无障碍设施,只需对我进出的几处台阶略加改造即可,再说,我妈妈可以陪读。”
  “北大博士不易毕业,好多人都要延期,你的身体和经济条件能承受吗?”
  “北大是我儿时的向往,翻译是我最大的心愿,我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我要在这里实现我的梦想……”
  “我们完全可以以体检不合格的理由拒绝录取你。”
  “据我所知,桑兰(体操运动员)也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去年被北大新闻学院(本科)录取了。”
  “我们也可以以法语差一分而不录取你。”
  “从网上显示的分数表上可查,虽然我差一分,但我是最高分,而且贵校去年法语的录取分数线为50分。”
  ……
  这时,沈弘教授站了出来,给学校写信:“在国外,我从没有听说过因残疾而被大学拒收的先例……”
  至于她的法语成绩,沈教授也出面解释,认为绝无问题。因为在郭晖用法语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中,那自然而流畅的叙述,已经感动了这位治学严谨的中年教授。
  北大招生办经过多方权衡后,终于向郭晖伸出了欢迎的手。
  那一天夜里,这位可敬的负责人向郭晖发出了最后一封电子邮件:“我本人敬佩你,北大敬佩你,欢迎你来北大读书!”
  那一天夜里,沈弘教授也在网上向这位本届惟一的新弟子发来他全家的照片和私人电话号码。
  那一天夜里,新月如灯,春风蹈舞。
  郭晖一夜无寐,泪水浩淼……
  ……
  ▲郭晖终于如愿考上了北大(照片配文)
  ▲北京大学寄给郭晖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照片配文)
30,秋蚕
  ●72岁的父亲,他应该是全北京市的建筑工地上年岁最长的打工者了吧?
  ●哦,苦命人,天不负。如果说老天曾经强加了他们过多的苦累和磨难,那么,老天也已经把健康和长寿赐给他们了。
到1995年前后,家里多年的外债总算全部还清了。父母长长地喘了一口气,后半辈子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但自从郭晖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后,学费和外出考试的费用骤然增多,家里又不得不再次举债了。
  而此时的父母亲早已退休,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可退休之后的父母怎能真正退休呢?他们的心底却是更加地紧张了。自己越来越老了,终究要先于女儿而去的,而家里不仅没有存款,又有了数万元的外债,女儿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这时,一个多年的老朋友私下里替他们出主意:临终前为女儿留下五万元钱,送她进养老院,有人伺候,也算是今生今世尽到做父母的最后心意了。
  五万元,为了积攒这临终留给女儿的五万元,夫妻两人在家里合计了好长时间,最后决定,妻子留在家里伺候女儿,65岁的父亲通过朋友关系,南下厦门,到一家建筑公司打工挣钱。
  八千里路云和月。送父亲上火车的那一天,看着沉重的行李和那顶光秃秃的头颅消失在拥挤的民工潮中的那一刻,站台上的郭晖哽咽失声。
  父亲已经多年不抽烟不饮酒不喝茶了,平时没有任何别的开支,吃饭更是省之又省。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时,工地上有食堂,他嫌贵,自己蒸米饭,炒豆腐,几乎天天如此。他一进菜市场,豆腐店的小贩们就会笑着大喊:“郭教授来了,两块豆腐,四毛钱……”
  ▲“是父亲的脊背和肩膀将我托上今天在北大深造的人生之路” (照片配文)
  
  郭晖考上北大博士,父母既高兴又犯愁。女儿没出过远门,人生地不熟,生活无法自理,夫妻两人便决定共同赴京陪读。
  母亲和女儿一起住进了北大宿舍,父亲则在北大南门附近租住了一间不足八平方米的小房,每天去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打零活,帮人家审校图纸和监督施工。
这一年,父亲已经72岁了。
  72岁的老人早应该颐养天年了,早应该含饴弄孙了。而他,为了还债,为了生活,为了女儿,每天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奔忙在北京街头的浩浩人流中,他应该是全北京市的建筑工地上年岁最长的打工者了吧?
夏天的北京格外炎热,父亲租住的小屋里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简直就是一间桑拿房。一天午后,这位72岁的老人中暑了,晕倒在低矮的小屋里,口吐白沫,浑身抽搐。他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无法与老伴儿和女儿联系,他就这样痛苦无助地躺在水泥地上,喘息着,呻吟着,他感觉自己要死去了。可这个枯瘦的男人不能死去啊,他女儿的生活和工作还没有着落,他还要为女儿打工挣钱,他死不瞑目啊。他拼命地向墙角爬去,墙角有一个脸盆,脸盆里有半盆自来水,自来水是凉的,是可以救命的,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全部喝了下去……两个小时后,天阴了,风凉了,他才恹恹地爬起来。
  郭晖的宿舍楼里不允许起火造厨,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无法解决。为了省钱,父亲买来油盐酱醋,在出租屋里支起了锅灶,自己做饭、炒菜,然后骑着自行车,把饭菜送到女儿宿舍。一天三顿,顿顿如此。
  一天傍晚,下起了大雨。郭晖下课后,在宿舍里左等右等,仍听不到父亲的脚步。一个多小时后,父亲终于来了。原来,由于雨大路滑,他摔倒了。郭晖发现父亲的眼镜碎了,额头上还有殷红的血迹。可父亲全然不顾,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捧出一个保温饭盒,笑呵呵地说:“开饭喽,我女儿最爱吃的辣椒炒莴苣……”
  郭晖赶紧背过身去,泪流如雨……
  ▲郭晖的父母陪她在北大学习(照片配文)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母像秋蚕一样,把生命的日月精华全化成了绵软的柔丝,付与了亲爱的女儿,而他们自己却变成了干瘪瘪的蚕蛹……
是的,命运不公且无情,但他们无悔无怨。
  他们已经为女儿苦累了25年,至今仍然很清贫。惟一让人欣慰的是,他们两人虽都已年过七旬,却仍是精精神神,快快乐乐,身上没有丝毫的灾枝病叶,连前几年常患常生的老年病,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多年的忙碌和奔波,竟意外地使他们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儿。
哦,苦命人,天不负。如果说老天曾经给了他们过多的苦累和磨难,那么,老天也已经把健康和长寿赐给他们了。
 31,轮椅与轮船
  ●一个小学未毕业的残疾人,全靠自学成为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在这座名校的百年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是一树美丽的花啊。她愿意做一只蜜蜂,在树与树之间飞翔、采蜜。或者干脆做一艘来往于大洋两岸的客轮吧,客舱里满坐着互通互融的东西方文化大使……
  北大,真是一座宽容的学府啊。
  郭晖接到的录取通知书上说,2003届博士生全部安排在市内北三环附近的万柳公寓居住。万柳公寓距离北大教学区4.9公里,这对别的同学来说,乘公交,或骑单车,或打出租,都很方便,但对她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家人商量,是否向校方写一份申请,说明情况,希望他们能特殊照顾。但又一想,北大能招收自己已是破例了,不要再麻烦校方了。车到山前必有路,个人的困难再想别的办法解决吧。
可是,2003年8月29日,郭晖报到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她的宿舍被安排在了北大校区的博士楼内。
原来,北大有关部门早就注意到了她的情况,并向校领导专门做了汇报。校领导特别指示,破例为她在校区内单独分配一间宿舍,并允许家人陪读。
别的同学都是两人一间宿舍,只有她是单人单间,可以和母亲住在一起。
更让郭晖没想到的是,报到的第二天,她以后将经常出入的房间、楼道、厕所、教室等地方的台阶被全部铲平了,代之以适应轮椅行走的平缓坡道……
  ▲郭晖和同学们在一起(照片配文)
  郭晖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饭后去图书馆,晚上闭馆才回宿舍,凌晨一点上床休息。
  每个周二下午,导师沈弘先生会准时赶到她的宿舍,向她讲授或与她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到这个时候,旁边的母亲就会静静地沏上一杯茶,然后悄悄地离开,给师生两人留下一片清静的空间。
  沈弘,1953年生,祖籍北京市,是“文革”后第一批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学生,从本科到博士,一直没有离开过未名湖。后留校任教,又先后到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深造,专攻英国文学,尤专诗歌方向。
  ▲郭晖后来获得的荣誉证书(照片配文)
  谈起她的专业,郭晖说,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消遣和享受,但是做研究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为了更准确地熟谙英语的韵律,必须要对英语形成的主要源头进行深入探究,所以,除了法语之外,导师又要求她必须学好另一个语种——拉丁语。于是,自从入学之后,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她又一头钻进陌生深奥的拉丁语中了。
  这已是她自学的第四门外语了。
但是,这仍然不够,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十七世纪的一位著名诗人——琼生的。这位莎士比亚之后的重要诗人十分博学,通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著作。要研究他和他的作品,需要能够看懂影响过他的书籍。所以,郭晖继英语、日语、法语和拉丁语之后,又学习了她的第五门外语——古希腊语,这更是一个遥远且丰美的世界了。
  
  一个小学未毕业的残疾人,完全依靠自学成为北京大学的博士生,这座名校的百年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世人创造了一个奇迹。她的奇迹正在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思考和研究……
但是,面对如潮的掌声,她很清醒。
她认为北大博士并不算什么,只是一个尚未创造任何社会价值的学术工具。工具的价值不在于工具自身,而在于工具的作为。
  最重要的是要有作为,作为才是果实,才是目的。
  她已经醉心于英语文学翻译的世界中了,她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绚丽和美妙,但这种绚丽和美妙还没有被更多的中国人所认识和享受。这个世界里到处桃红橘黄,那也是人类文明的果实啊,每一颗果实里都含蕴着甜美的浆液,每一滴甜美的浆液都能滋润人类干渴的精神和灵魂。
  她的愿望就是采撷这些成熟的浆果,并酿成美酒,给习惯中餐和白酒的国人带来全新的西式营养……
  东方和西方,不仅在科学上,还要在文化上相通相融,互赠有无。
  她就是要做这样的文化大使,像一艘来往于大洋两岸的轮船……
  ▲清风吹乱了她的发丝,她思想的翅膀却飞出了很远很远(照片配文)
  
闲暇的时候,她就坐在轮椅上,坐在电脑前,轮换着用几种语言与国内外的朋友们聊天。多种外语在她的头脑中碰撞着,发酵着,在她的眼前幻化出各种各样美妙的意象,升腾成一团团彩虹般的氤氲……
  未名湖畔的清风吹乱了她的发丝,而她的思想的翅膀却已经飞出了很远很远,飞向了世界各地……
  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扎着蓬松的马尾辫,清秀、大方而又儒雅。她身上的连衣裙是自己亲手裁剪的,她不仅会裁剪,也会各种编织,还会画画,宿舍的墙上贴满了她的作品。
  她也是一个爱美的姑娘呢,谁能剥夺她爱美的心情和权力呢?
爱美的心是最敏感的。她珍惜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细节。在食堂里吃饭时,剩下的饭菜会打包。织毛衣时,她会耐心地用竹针钩两朵精致的梅花。画人物时,她会精心地描摹出人物的每一根睫毛。还有,她常常收听和欣赏世界各地各语种的音乐会……
我采访郭晖是在北大校园里进行的,我们一起去燕园吃饭,绕未名湖散步,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她的两只健壮的胳膊轻巧地摇动着轮椅,像驾驶着一辆轻盈的新款跑车,那是她的两只翅膀啊,那是她生命的双桨啊。
她舞动着翅膀,挥动着双桨,在这里来去自如,像鱼儿在湖水里一样欢快,像鸟儿在森林里一样自由……
  这是她的生命之舞啊。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