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趣味历史:半夏读《史记》

_5 半夏 (现代)
怪谈·野狐精(3)
  回头来看,应当说,在前财东吕二爸的奇货case之中,虽然是多赢的局面,但追究起来,内中幸福指数最高的,当推太后。她不但尽享阶段性一夫一妻制的愉快,即便在政变之后遭受短暂冷宫的惩罚,皇帝震怒,当时为此事进谏的二十七人,统统遭到蒺藜其背,戮而杀之的制裁,但在沧州人茅焦一通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的利害陈说之后,不久依然被迎回咸阳甘泉宫中,仿佛重演了郑庄公克段之后遂为母子如初的故技。
  其次该说是嫪少,尽管收煞不大光鲜,但单凭腰间长物便仗剑斩获如许放纵的富贵,有屎以来,也不多见。
  反倒是为这场大富贵开掘源头的财东二爸,无中生有,苦心经营,保驾护航,发扬光大,实在居功厥伟,可他虽然早窥先机,及时而退,却照旧不免遭受池鱼之殃,欲泽后世而终于失算不得,冥冥中祸福找齐,很有些吊诡版长尾的绰约轮廓,真真令人不由扼腕。
  权力崇拜是本土最具摧毁力的人生诉求,为此甚至可以超越生命的本能,譬如出卖色相,譬如割掉命根子,譬如博命而丢掉性命,统统在所不惜。由此看来,有人以为二爸是所谓始而贾国,继而贾名,终于贾祸,便完全是一派幸灾乐祸的暧昧心态。难道只允许别人动用阴谋,血流漂杵无悔灭亲地攫取天下,就看不得一介财东,辅助王孙,分享政治权力的果实吗?
  然而以商人而干预国家政治的成功事例,除了早年用十二头牛犒劳作为侵略者的秦军挽救郑国危机的弦高,似乎只剩下妙手窃国的吕财东了,而前者比之后者,又哪里是道里可以寻常计算得的呢。这就不必奇怪,在吕财东的本传里,不但与《国策》的记载多有出入,甚至自身的叙述也抵牾叠现,譬如吕财东当初的纳姬与否,譬如风尘中人的该姬居然豪家之女——如此惊天劫国的大事件,果然令人按捺不住,不将其吐作怪谈,氤氲出弥漫刺骨的香味,实在不快也。
胯下的思考(1)
  《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叙述各篇写作缘起时说,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历史实在是个有趣的东西,按照司马迁的论据,在刘邦被困的危难之际,居然为主上扩大版图乃至三分之二个天下,该说是功莫大焉,似乎归入陈涉萧何那样的世家行列才是。想来这当然和本主这位韩侯爷死得不大明白有些关系。而最终能够厕身列传,或许还是形势所迫下的三七分帐,属于死后给出路,括弧享受离退休待遇了。
  其实,草根小民读历史,不过是完粮纳税之余的消遣,所以对那拔魏赵定燕齐以及瓜分天下,没有什么切身的感触,感触的,至多是马迁大哥类似小说家言的某些细枝末节。
  淮阴侯韩信,籍贯正是淮阴,年轻的时候,虽然是正宗的穷汉,却被归纳为贫而无行。所谓无行,就是品行上有问题,属于思想领域的缺陷。老话里讲,人穷志短。因此,这贫而无行,某种意义上说原是必然,有行才是异数。
  关于小韩的无行,似乎是有案可稽的。譬如贫就贫吧,偏是不肯积极思变,连养活自己也不得,于是经常到别人家去吃蹭饭。就像流氓不是寻常人都做得的道理一样,蹭饭也是需要一定素质的,但看来小韩的相关素质存在某些不足,所以许多被蹭主家对他相当厌弃。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在本县亭长家的那个阶段。
  按照当时的制度,县下设乡,乡下每十里设一亭。亭长便是该基本单位的长官,属于吃公家饭的基层干部,主管该地面婆媳掐架寡妇养汉之类的民事纠纷以及捉奸拿贼维持治安拉丁派夫敛钱征粮种种琐细公干,权限相当于村长,而且是势力范围影响方圆十里的大村村长。按照规定,亭长虽然位于国家统治的基层底部,但办公有处所,手下有喽罗,公家有开销用度的指标,所以亭长家是管得起蹭饭的。
  且不说从经济核算角度看,亭长家也并没有多少余粮,就凭小韩这么的理直气壮连吃几个月,挨谁也会厌倦。亭长碍于身份,没法儿破脸摊牌,只好由太太办理。亭太的具体实施细则是,在某天的早上,提前吹了起床号,一家人在被卧上草草打发了肚子。
  一般作吃客的,总会打个提前量,到主人家扫个地挑个水什么的,既缓和了主蹭关系,还可以为胃口暖身,于情于理都是妥帖。就是那些豪强蓄养食客,饭菜不缺,可也不能天天大爷一样伺候的,譬如武二爷在横海郡柴大官人家避难,初来时也曾相待的厚,后来便疏慢了。此是人情,并不奇怪。怪的只是那小韩,虽然吃的蹭饭,却仿佛光顾的是VIP免费食堂,就那么可丁可铆地按照钟点坐享,并不肯做经营融洽的丝毫暖身,因此才着了亭太的道,再没了可蹭的机会。小韩不是糊涂人,自然离去,可他居然因此动了气,从此再不登亭长家的门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家所厌弃的,或许未必是小韩大丈夫不能自食乃至吃蹭饭本身,而可能是吃蹭饭还端架子的态度。因此所谓无行云云,无的恐怕未必品行而是脾性,也即相关的口碑有所欠缺。
  大约正是鉴于此,才有个卖肉的屠中少年不忿,指摘小韩说,你小子虽然高高大大,还挎个刀别个剑什么的装样子,其实你内里没出息。大家伙听着,他要是不怕死,就一刀把我砍了;不然的话,就从我袴下钻过去(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袴下,又写作胯下,小学家对此还有所讨论。其实本列传后边提到此事时,正是写作胯下。所以袴下便是胯下。所谓胯下,就是两腿之间,糙话叫裤裆下边。如此看来,写作袴下或许更为贴切。
  老辈子说,钻人胯下,会一辈子长不高。所谓迈苗不长个儿。其实,钻胯的社会学意义,烈度远不止于身材量化长度的良性期待,而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恶性侮辱。所以少年屠夫才会将它和生死勾连在一处。
  按照小韩的大爷脾气,这种侮辱是绝对难以接受的,寻常人此时也难免涌动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按照科学的解释,脑内产生多巴胺会使人情绪高涨,而体内产生的肾上腺素,则令人的心脏快速跳动。但当此时也,小韩的应激表现,反而是十分冷静,用眼睛死死盯了那小屠许久,然后趴下身子,真的从他胯下爬了过去。
胯下的思考(2)
  这样的当众好戏,自然是不缺乏看客的,况且少年屠夫哪里有小韩那样的悠闲,叫板的场所,必然是在他日常所服务的人流熙攘的生鲜卖场,于是,器宇轩昂的小韩所做下的行径,只能引来一市人的轻看哄笑。
  上述结局,当然在小韩的逆料之中,但他终于满足了小屠的愿望,自然有他的切实道理。这道理,便蕴涵在说时迟那时快的熟视之中。因此上,该熟视果然值得细细品味。
  中国古代的将军也即后来话语体系中所谓的军事家,内中其实是有不同分类的。他们有的是既有军事头脑,又富军事素养;可以排兵布阵,也可以抡刀弄枪。而另外的一种,则是只有军事头脑甚至是相当级别的军事头脑,但于军事素养就含糊许多,运筹帷幄,足以决胜千里,但论起自身气力,则未必可以抵挡得住一匹百夫长。小韩同学就是后边这样的人。有趣的是,司马迁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并没有像对其他传主一样,叙述小韩学问的渊源由来,乃至连异禀之类的惯常细节都忽略阙如,但小韩的知兵,却是毋庸置疑的固然。只是知兵归知兵,他终于还是个动不得粗卤的书生。这样的人,当然做得将军,不过冲锋陷阵不成,是不会厮杀的将军,但运筹的功夫,则往往超越那些兼顾军事素养的,这也是一种代偿,上帝他老人家是公平的。譬如后世更加著名的诸葛亮,就是这个队伍里和小韩一样的同志。
  因此上,书生本色的小韩同学,身上携带的长剑,基本属于一款装饰性的元素,配件而已,表达的也许是一种身份或者志向上的期待,虽然的确是口刃器,但符号学的意义更加卓著。自然,关于小韩的身体状况,史书上并没细讲,但即便他身板子结实到还说得过去,可真要放开手段肉搏比量,恐怕也是不大中用的。
  而卖肉少年那厮,却是个李逵式的粗卤汉子,这从后来他所担任的中尉也就是巡城捉盗贼的小头目,即可看出端倪,想来该是孔武而有几分膂力和拳脚的。所以,在打架命题上,小韩和那厮,称不上对手。
  当然,书生面君,说大人则藐之,这种本色,该说小韩甚至不怕被杀头,因为即便舍生也可以取义,所以后来和主子刘邦对话,他便在肯定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军兵之后,自诩的评价则是多多益善。这无疑是傲慢犯上的话,只能作为活思想埋伏在心头,却不方便言之凿凿地表白出来。可小韩同志居然在旦夕之间可以操控生杀予夺的陛下跟前说了,足见他并不缺乏胆气。但不缺乏胆气,并不意味着在面对一个挑衅的歹徒时,便不需要权衡利害:和这长于用刀整日屠戮为生的莽汉拼斗,一旦舍了生,或许只是白白送命而已。这好比让人选择战场上决战或者老虎凳上受刑,相信谁也不愿选择后者,哪怕都是死,也不想死得那么窝囊没意义。说到底,小韩终究不是关羽张飞者流,不需要单打独斗的亮剑精神。
  明朝的茅坤曾经说:予观览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史记钞》)
  有人说,文人虽无缚鸡之力,但比军人更爱议论军队与政权的关系。这位茅先生便是一个。不过,他所注意到的,未必没有道理。作为将军或曰军事家的韩信,并不喜欢刀光剑影血流飘杵的恶战,由此,作为被迫的械斗者,他之放弃身体斗争,应该是一种必然。其实,这道理很简单,用自己的弱项对抗别人的强项,是非常典型的不智,以未来大将军的思考,他当然更偏重动用智慧而不是气力。
  在明显的强势面前,选择退却或曰逃跑,也许可以归结为胆小,但未必就是没有智慧。《诗经》上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春秋》上也说:义不讪上,智不危身。拥有智慧,起码要保障自身的安全。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他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在大目的明确之下,逃跑其实也不失为一种精神。
胯下的思考(3)
  当然,在小韩富贵之后的表白中,他自称当时并非不能杀掉那小屠。原话是: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将自己斗不过的对手使劲夸奖,本是岛国日本人的习惯,不料大陆气质的小韩也有这样的口实。这自然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语言艺术。不过,小韩说当时不杀的理由,乃是杀之无名,这在舍生与取义的是非抉择上,未必没有道理。但这种堂皇的道理背后,恐怕也有些言不由衷,忍辱负重不假,但未必真是不怕不胆怯也。而究竟是否具有杀掉该屠的剑器功夫,则是越发需要含混的了。
  附带一言,那位屠中少年,其实不过一条凶悍的恶狗,和他讲理自然是不通的,而后来做了小韩手下巡城捕盗的中尉,该说是服气,只是并非硬汉打倒了硬汉,而是小韩的威风让他折服,是威而不是力。这也是小韩所谓忍而就于此的自豪所在。这后账找得果然充满智慧。
  类似的后账还不止于此。那位被小韩颇吃了几个月蹭饭的干部亭长,在小韩封了淮阴侯富贵还乡之后,被召来赏赐了百钱;而另一位被称为漂母的洗棉絮大婶,因为可怜小韩而管过他几十天饭,被韩侯爷赏赐的却是千金。就一般判断而言,亭长家的伙食标准,肯定在漂母之上,而几个月之与几十天的饭程,其中高下也是不言而喻的,但韩侯爷的赏格却有如此跳差,道理或许从他对亭长的评语中可以流露出头绪:公,小人也,为德不足。看来韩爷很看重供应伙食时候的道德居心,漂母的千金似乎就是对这居心的回报,而亭长的百钱,大概不过是蹭饭费用的中游价格补偿,甚至连同期贷款利息的追加也未必包括,至于道德意义上的相应兑付,自然更加阙如也。
  鉴于当时物价指数的考据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所以上述对千金与百钱的定量分析无从精确,这里只好做一个含混的估计判断。好在千金和百钱的差价,是不言自喻的,足以显豁韩侯爷的居心。
  临到钻胯的时候还知道及时调控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以熟视应对侮辱,足见小韩是个纯粹的书生。当然这纯粹的书生充满了智慧,但却不是周到的智慧,这智慧可以让他面对莽汉足以保身,可以让他在战场上应付裕如,甚至天马行空,玩弄股掌,但终于敌不过老谋深算的宫廷博弈,在政治方面,他便不是深谙操纵之心的吕后的对手。在这个意义上说,兵者再诡道,也终究是规则的游戏,而不是无章法的械斗,小韩只知道规避小屠的械斗,却于大屠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之更加无章法的政治械斗一片懵懂,连“智不危身”前面的“义不讪上”这样重要的《春秋》箴言都牢记不住,于是有所谓“一为帝诈而夺赵兵,再为帝诈而夺齐兵,一绐而失国,再绐而失族”(王世贞语)的种种记略,无怪他终为刘邦所擒也。
不可以独立的经纪人(1)
  该说死是对人生命剥夺的最终极手段。俗话里有,杀人不过头点地。听起来很豪杰昂扬,当然同时也容易令人联想到欲唱手执钢鞭而不得,只好百忙中被迫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阿Q哥。但当对别人的死把握了绝对控制权后,只是让别人就这么头点地的轻松就死,不论那生命剥夺方式的是否合乎情理,便都显得有些简单,或者说,缺乏技术性。都说我们的祖宗远比今天的后来人手艺高超,这有许多写在书上或者地上地下的物质可以证明,于是这高超也不能不波及到死法的多样性上。
  权威资料显示,起码在先秦时期,死人的方式就有了炮烙、剖腹、醢、脯、戮、斩、焚、踣、罄、轘、辜等。秦朝及其傍近的战国时期,则有凿颠、镬烹、抽胁、车裂、囊扑、枭首、腰斩、弃市等。刘皇帝和之后一段时间的汉初,以腰斩、弃市、枭首为主。到了北魏,主要是轘、腰斩、殊死(也就是断头)、弃市四等,后来改为枭首、斩、绞三等。隋、唐定为斩、绞两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还有不载于律书的凌迟。辽初则有投悬崖、射鬼箭、五车轘、生瘗(也就是活埋)、炮掷之类的吊诡名目。金代另有击脑。
  这些记载主要描述的是官方认同的标准化死人之法,其间或有同刑而不同名的,譬如轘和车裂之类,此之外,历代也还时常有常法之外的随机死人手段,譬如棒杀、剥皮和醢。
  匆匆看来,就死的法律衡量而言,上述描述所呈示的线形征候,除了偶尔的回潮之外,总的趋势,还是体现为品种的削减。其实死法的多样,如果从纯粹的理念角度,本是十分具有分析性的,剥离掉其中逞快解气的情绪成分,在技术上的确表现出对死亡命题诠释的定量和细腻,这当然有利于体现法律的终极制裁,以及对作为看客的广大潜在犯罪嫌疑人的震慑意义。但,死法的品种走低,却并不能仅仅以为是技术性的流失,因为即便官方不实施,或者史书不记载,未必该技术乃至技术的实施就不存在。至于震慑意义的消退,其实也并不意味着官方对法律的放松,反而是官方对自己统治控制力的自信,自然,其中必定含有文明对人性自觉不自觉的关怀。
  如果忽略掉朝代之间的加减,就总的花样观察,可以发现,上述的若干死人品种,往往和饮食手段相通。作为对饮食十分注重的民族,一向对食物的加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惮其烦,甚至食物取材的宽泛范围也远甚于其他民族。这种对食物的执著精神,难免会触类旁通,漂移迁延扩大到饮食之外的别处,所以上述相通,绝不缺乏情理上的延伸路线。何况,对于必欲置之死地方后快的制裁对象,主流与非主流的话语,从来都一致将其指向不如人类的禽兽。而禽兽之于人类的存在意义,似乎也基本在于所谓食肉寝皮以及其他,因此,对动物的食品取向和价值判断,也就不能不迁徙到对人类中的禽兽乃至禽兽不如之类的身上,于是,死法之饮食手段体现,越发的顺理成章了。再者,饮食的行为意义,无疑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与死亡,又是挣不脱干系的一对冤家。这样,饮食之于死亡,便不能不具有深刻的关联了。
  其实仔细想来,上述几乎所有的死法,都隐隐约约和食材的加工有关,不过内中最切近的,当然首推醢和烹。
  著名的醢故事,大约该是出在被称为纣的帝辛之时代。《谥法》云,残义损善曰纣。帝辛之为纣,如史书所云,乃天下所归。《殷本纪》里对这位名气很大的人物有一番描述: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于己之下。
  笼统说,这位纣爷本是个天纵的人材,或者说文武双全,有头脑有力气,并且认为天下人都不如自己。既然天下人都不如自己,于是作为最高首长的他便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因此他好酒淫乐,沉浸于美人的温软之中,酒池肉林,创作了前无古人的享乐景观。
不可以独立的经纪人(2)
  只是纣爷的享乐,基础乃在于对百姓的沉重赋税,于是百姓怨望,诸侯有畔。纣爷的应对措施,则是加重刑罚,以惩效尤。九侯的女儿长得漂亮,上供给纣爷,但据说她不擅于床上淫技,惹得纣爷扫兴,震怒之下,杀了她,同时迁怒于美女的爹地,捎带把自己某种意义上的丈人九侯醢了。和九侯同为三公的鄂侯为此劝阻争辩,于是鄂侯又被脯掉。另一位三公的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听说了,没敢去争辩,只是私下里叹了口气。但隔墙有耳,别人知道了,把这口气上报,纣爷于是囚禁西伯于羑里,后世盛传的演绎周易,正在此时。
  所谓醢,本来是一种肉酱,主要用于祭享。有关记载上说,是先将肉晒干,然后斩成碎块,搅拌上粱麴和盐,腌渍以美酒,封存于瓶中,百天后方才成就。从字面上分析,该是一道滋味深厚的口腹之物。当这种口腹之物蔓延到暴刑上时,手续便不再那么复杂,不过就是将人剁成肉酱一般了。这是九侯的归宿。
  脯的本意是干肉,制作上间有粗细不同,但它和醢经常同时出现,古人专门辨正说,脯醢者是饮酒肴羞,非是食馔。也即只是下酒的小菜,不是下饭的正经品种。这种不正经的非食馔引申到酷刑上,则是杀人之后,将其尸体砍碎,剁为肉酱,也就是说,它和醢,不但在下酒方面,即便在延伸之后的刑罚方面,也看不出什么根本的差别来——当然,也许本有差别而后人不知也。这样推测起纣爷的意思,也是顺的:鄂侯既然为九侯争辩,那只好也让他和九侯一个下场了。
  烹在饮食中的意义,该是比醢和脯更加广泛,今天造饭烧菜的雅致称呼也还叫的烹饪或者烹调。简单说,烹的意思便是在锅里面煮。放大到施刑上,也依然是放在锅里面煮,所谓鼎镬之诛也。《释名》曰:煮之于镬曰烹,若烹禽兽之肉也。和脯一样,烹和醢在杀人的意义上,也时常联用。
  虽然饮食是和男女一样令人爽快的事,但落实到饮食手段扩延的酷刑,便只是令施刑的长官爽快了。当然,作为酷刑的承受者,下锅里面煮,又未必不可以成为一种境界,正像有人说的,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反抗。譬如学过长短纵横之术的主父偃便说过,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这样的壮语,尽管有些泼皮的味道,却也不乏生为人杰死作鬼雄的气派。而且,细案之下,果然将烹的饮食与刑罚之联系一语透彻也。
  说起来,操持长短纵横之术的说客辩士们,置生死于不顾,和这下锅里面煮的烹,倒是不失勾连。
  楚汉之际,和烹有瓜葛的说客辩士,著名的有两个,巧合的很,他们都和韩信有些牵扯。一个的确烹掉,一个险些烹掉。
  需要说明的是,在太史公关于楚汉战争的记载里,似乎说客辩士的有关记录,已经远不如先秦,这或许是秦始皇帝焚书坑儒的后遗征候吧:毕竟,说客辩士们逞的是一口之快,但那快却必须以从容以及不从容的读书——诸如头悬梁锥刺骨这样残酷的读书方式,肯定算不得从容——来培育根基,所以读书人未必都去做说客,但辩士们却往往是读书之人。
  被烹掉的是郦食其。他的名气该说是很大,太史公专门为他列了传。和许多同行一样,郦生也是个穷困的人,虽然书读得好,却很落魄,因为没有韩信那样可以寄食蹭饭的幸福机遇,只好做了闾里的看门人,这是读书人最不屑的职业。但满县的贤豪却都不敢支派他,一县人都说他是狂生。
  说起来,说客辩士们的第一要素,便必须是狂生。洋人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话不但有哗众邀宠之嫌,而且足够自恋,当然是成功人士励志的座右铭。不过,近乎狂妄的自信,以及由这种自信捎带而来的坚忍不懈,又果然是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过人素质。说客辩士们没有足以谋生的物质资源,又不肯靠伺候长官拓展社会关系,也不屑利用推杯换盏之类的社交方式提高信誉度,要想从底层一飞冲天,恐怕也只好凭借狂妄或曰超常自信去履险如夷了。或许,他们和烹的瓜葛,与此大有根苗。
不可以独立的经纪人(3)
  郦生自称身长八尺,不论古今度量衡有怎样的波动变化,这都是一个足以可观的躯体高度,如果用老百姓的话说,该是够气派。不过,他遭际后来的刘皇帝当年的沛公时,已经年过花甲。这个年龄的人,一般更喜欢守常而规避冒险,但郦老爷子不愧狂生,不肯放弃改变命运的机遇。这倒应了老要张狂少要稳的那句古训。
  沛公一向是看不起读书人的,经常拿儒生的帽子做马桶,往里面撒尿,所以郦大爷去的时候,他正歪在座位上,享受两个女子伺候中的洗脚。这是他的惯技,经常使用的下马威,项羽麾下悍将英布以九江王身份叛楚来投,他也是踞床而洗,让英王爷懊悔不迭,甚至想到了自杀。郦大爷是狂生,当然不像九江王那样没出息,不但不去思量自杀,反而不客气地指责享受洗脚的那厮,说要想成大事,就不可以倨见长者。沛公那时五十来岁,郦大爷论年齿自然是长者。当然沛公对长者什么的未必当得真,只是感觉这老东西说的话,有些个苗头,方才肯搁下洗脚,整顿衣裳,请他上坐,做些道歉的噱头。
  另外的版本,说到此事,更富有戏剧性。说郦大爷登门,口称高阳贱民,准备和沛公讨论天下大事。看门的进去通报,沛公问来的是个什么角色,回说看上去像个大儒。前面说了,沛公不待见儒生,自然不快活,叫回掉,说我正在忙天下事呢,没功夫见儒生。看门的如实回了,不料郦大爷听了,顿时按住剑把子,睁起怪眼,喝道:快滚回去,就说我乃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看门的胆寒,再进去报告说:那客人竟是个壮士,方才让臣告诉说,他就是个高阳酒徒。沛公听了,果然出迎。这便是著名的高阳酒徒掌故。
  之后郦大爷自然为沛公有所谋划,奔走于诸侯,履行自己的说客职责。又将自己的弟弟介绍给沛公,后来郦弟弟百战不死,居然是汉朝的开国功臣。
  郦大爷的绝唱,发生在他向沛公自荐,游说齐王田广脱离项羽集团归顺于汉的事件中。郦大爷只身到了齐,一番利害陈辞,威胁利诱,果然说动了田广,撤掉了济南一带的守备,和郦大爷天天纵酒享乐。
  率军而来的韩信听说郦大爷居然空手套白狼,一张嘴就拿下了齐王七十多座城池,不知如何处置。祖籍河北活跃于山东的辩士蒯彻出主意说,将军奉了汉王命令攻打齐王,汉王那里又派人去做说客,却也没有收兵的命令给将军嘛。何况那郦生区区一个人,居然掉三寸舌头,就摆平了齐王七十多个城池;将军带了几万兵马,征战一年多,不过才攻克赵地五十来个城池,难道带兵多年的将军,功劳竟然反不如一个儒家小子吗?
  韩信于是挥兵渡过黄河,乘夜发动攻击,转眼间穿越了没有守备的济南防线。田广宿醉醒来,猛听得汉兵压境,以为郦大爷拿自己开涮,立马抓来郦大爷,喝令说:你能叫汉军停下来,我就放了你,不然的话,就烹了你。
  郦大爷却不吃这套,只是从容说道:做大事的不纠缠小节,你老子我才不给你罗嗦呢。
  临死关头,郦大爷依然嘴巴坚挺,不肯认输,算得是条不惧生死的好汉,果然狂生本色。于是终于被放进锅里煮了。
  另一个险些煮掉的,便是怂恿韩信发兵害死郦大爷的那个蒯彻。且说田广煮了郦大爷后,逃命高密,急急派人到项羽处求兵,项羽派龙且来救。龙且是名将,勇悍如英布,也曾输给了他,因此龙大将军全不把韩信放在眼里,韩信诈败,一个回马枪,立斩龙且。此时的韩信,据有方圆千里之齐,地广兵强,楚汉两家争夺天下的砝码,全系于他。于是蒯彻便劝韩信自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日后天下未必不是他的。只是韩信顾念刘邦对自己的器重,又以为自己功劳多多,长官终归不会对不起自己,虽然蒯彻多次劝谏,终于下不得决心。小蒯见说不动,只好佯狂装疯去了。
  后来韩信果然没逃脱兽尽狗烹的下场,被刘邦太太吕皇后设计杀掉。临刑之时,他慨叹道:我悔不听蒯彻之计,竟然被毛孩子和娘儿们给骗了,真是天命啊。这话自然传到刘皇帝耳朵里,于是发下海捕文书,立马从山东地面抓了小蒯来。
不可以独立的经纪人(4)
  刘皇帝问,是你当初让韩信造反吗?小蒯也是狂生本色,答说没错,我的确劝他了,只可惜那小子不听我的,如今自己反丢了性命。若是当初他听了我的,陛下又如何能收拾得了他啊。
  刘皇帝哪里听得这些,立刻喝令放锅里煮来。小蒯却叫起冤来,大喊委屈。刘皇帝说,你叫韩信造反,有甚委屈的?
  小蒯从容回答说:当初秦朝灭亡,英雄蜂起,天下人都来争夺天下,只有脚劲快捷的人才能先登。臣那时只知道韩信,不知道陛下,这就如同盗跖的狗见了尧爷照样吠叫,不是因为尧爷不仁爱,而是狗对主子之外的人都要吠叫。况且,天下里摩拳擦掌想像陛下一样的人,实在太多了,只是他们没成事而已,难道陛下能把他们都给煮了吗?
  这番话,雄辩自是雄辩,道理也果然是道理,更是刘皇帝圣明,居然认同放了他,也没治他的罪。当然,在面临生命倒计时读秒的关口,小蒯的嘴巴功夫和狂生本色,绝不输于郦大爷。
  尽管在政治学领域,游说被严格划界为绝非收买,属于政治上正确的正当手段,但在郦大爷和小蒯以及他们前辈生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该手段则主要体现为具有相当风险的生存技巧,不利用汪洋恣肆的大言,往往不足以推销自己的主见,打动那些政治素质未必高大的长官,而长官们对大言的判断,情绪元素的左右,或许比起是非取舍,更加具有决定意义,因此郦大爷小蒯们的游说,便不能不是存亡交关偶然必然错综变幻的生命博弈,甚至放锅里面煮之类的待遇,原本就在他们的预算之内,一如主父偃壮语所说的那样。
  而郦大爷和小蒯们,作为楚汉之际的说客辩士,如他们的前辈一般掌握国家权柄乃至佩挂六国相印那样级别的旷世境遇,早已风光不再,所以他们便不可能成为诸如合纵连横那样理念的实现者,于是只好退化为完成某个项目或者任务的联络者,功能宛如经纪人。尽管他们所经纪的往往是指天划地的大人物,经纪的项目也往往是改天换地的大事业,但他们的功能,更多的体现为口舌而非主义,所以是不会在历史的记载中独立生存的,他们乃至他们的生死以及他们的烹与不烹,都必须仰赖于大人物,他们的姓名,必须附庸在大人物身下才可以留存——譬如田广譬如韩信,譬如刘皇帝。
狗屠之阙如(1)
  《史记》里面,常有“语在某某语中”“语在某某事中”的说法,意思是,有关详情,参见某某本纪世家列传的记载。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详略叙述的互见,也是避免重复,自然更可以理解为链接性质的延伸阅读。不过,许多记载,太史大哥也并没有惮烦重复,尽管叙述有差,但依然照说不误,甚至没有再去作类似的提示。按照一般的理解,记录本主事迹的本纪或者世家或者列传,自然该是其人业绩最完全最详尽的文本了,如果别处有什么什么关于他的记载,或者事关他的语在什么什么的,这里当然不会遗漏才是,这属于起码的为文之道。
  汉高祖刘邦,没发迹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也即不肯从事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方式,后来做了亭长这样的基层干部,同僚中人没有不被他戏弄过的,所以一向被看作是具有流氓气质的无赖,这一点,连他老爹太公也是认同的,并且认为他远不如其二哥刘仲有出息。可是不肯做寻常平庸事的,未必就是没出息,后来这位小三子果然置办下了泼天也似的家业,未央宫里,做了皇帝的刘三儿给老太爷敬酒,依然不忘提起这段前科,家常的调侃之后,刘皇帝自是爽到大笑不已。
  在刘三儿无赖为生的时候,结交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在太公他老人家眼里,该是狐朋狗友才是。可这些狐狗一样的朋友,后来纷纷起事造反,大多跟随刘三儿,做了汉朝开国的功臣,于是所谓狐朋狗友,就必须看作是当时埋没于民间的豪杰了。
  这些埋没的豪杰中,有一位叫作樊哙的,后来因为鸿门宴会而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埋没民间时,樊豪杰虽然属于刘三儿的狐狗朋友之一,但他却是不能无赖的人,必须从事百姓们习惯的谋生方式。他的谋生职业,是屠狗。
  狗在后来被看作是人类的亲切朋友,但那其实只限于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其需要依傍的时候,而且这种依傍,并不排除将它击毙之后,食其肉,寝其皮——终于不过是较早驯化的畜生而已。人类一向标榜自己不可以禽兽不如的,如了就是非人,所以狗朋友的结局,只配去不如了。
  按照前人的注释,刘三儿樊豪杰的时代,人们吃狗已经和吃羊吃猪一样,具有相当规模了,因此樊豪杰才能专门杀狗卖肉维持生计。《古今注》上说,狗的一个别名叫贡羊,足见它不可或缺的食用价值。而在古代讲究做人做事礼法准则的《礼记》里面,当讨论祭祀宗庙的供品礼单时,它的命名则叫羹献,意思是人吃剩下的羹给狗吃了,渐渐变成肥狗,然后可以献祭于鬼神。当然献祭之后,那肥狗还是要被人吃掉的。
  这样的命名之法,给人十分生态的感觉,并且相当增长知识,譬如供单上,豕也就是猪叫刚鬣,羊叫柔毛,鸡叫翰音,兔叫明视,种种,取法都是它们肥嫩时节的外在特征,诸如猪的鬣毛刚硬粗大,羊的毛发细软柔弱,鸡的鸣叫声音悠长,兔的眼睛张大明亮……祖宗们观察身边万物尤其是所谓朋友时之细致入微,实在令后人叹服汗颜。
  当然,除了食肉寝皮做羹献,狗还有其他的重要功能,譬如辨别宾客生人,擅长守卫门户,所以秦始皇帝就曾杀掉它,磔四门以御凶灾,也就是分裂它的肢体,祭鬼神于四门,用来规避邪祟。所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狗的魂灵,该是很有些震慑力的。
  鉴于狗的功能多多,樊豪杰的职业自是足以令他隐身民间等待时机阶段维持生活的了。直到秦二世元年秋天,陈涉会同九百壮丁造反,一时各地纷纷杀掉当地长官,群起响应。沛县县令看情势不妙,准备不等别人来杀,自己也参与造反。属下萧何曹参动议说,首长起事,恐怕本地子弟未必听从,不如吸纳那些逃亡在外的人物,可以凝聚几百人的现成队伍,用他们来挟制本县百姓,足以服众。县太爷听着有理,于是派人去招呼本地流亡者刘三儿。这被派去做信使的,便是樊哙。
  当樊信使跟从刘三儿浩荡荡的百多人队伍回来时,县太爷忽然害怕起来,于是关闭了城门。刘三儿何许人也,写了封恩威并施利害兼陈的招降信,射到城里,大意是,天下苦秦久矣,如今诸侯并起,大家杀掉县令,选个子弟做头领,皆大欢喜,不然屠城之际,难保大家不死于非命。于是父老们砍了县令脑壳,开开城门,欢迎大王。一番半推半就,刘三儿做了沛公,并且傅会之前的赤帝子斩白帝子故事,扯起红旗,顿时招纳起二三千子弟兵。
狗屠之阙如(2)
  樊豪杰送信有功,做了沛公的亲随。列传里在此之后,便是历数樊亲随攻城略地的先进事迹。与其他功臣事迹略略不同的是,小樊被记录的,主要是攻破某城池如何先登,斩首多少级,捕虏多少人,降卒多少人,和杀掉侯一人都尉一人之类,以及因此得到的相应赏赐。这样的记载,桩桩件件,果然相当量化,可也令人不由得感觉有些麻烦:堂堂的开国功臣,如此一笔一笔的记录,岂不太过琐碎?不过,以樊亲随既没有韩信英布那样的担当方面,又没有张良陈平那样的襄赞要务,积功累赏,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封侯做将军的。
  最让樊亲随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当然是发生在陕西临潼的鸿门之宴。在樊亲随的列传里,着重提到:是日微樊哙犇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如果没有小樊亲随英雄虎胆,只身撞入现场,从容镇定地喝酒吃肉,义正词严地责让项羽,刘三儿其实不但是宴会事项,恐怕性命也要完蛋。
  关于鸿门宴会的描写,并见于高祖刘邦留侯张良的本纪世家之中,除了留侯张良的世家里提到语在其他中之外,刘邦的本纪和樊哙的列传里,都没有相关提示。当然,关于此次宴会的记载,还是以项羽的本纪中记载最为详尽,其他处,只好做片段。譬如樊亲随列传里记载该宴会中之樊亲随的个人表现,便远没有项羽的本纪里精彩,不但小有出入,甚至还略去了相对重要的部分。
  出入方面譬如在樊亲随撞入宴席中,豪饮狂啖之后一番陈辞,项羽听后的反应,本纪是:项王未有以应,曰:“坐。”而樊亲随的列传中,则是:项羽默然。
  略去方面譬如沛公以去洗手间为由离开现场,准备逃跑,却为没有打招呼而犹疑,当此时也,樊亲随不但胆量过人,识见也不同凡响: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沛公方才下定决心,不告而别。而在樊亲随的列传里,这样的好言语,居然没有丝毫的影响,省略得一片干净,实在令人不解。或许马迁大哥的意思是,大凡读这段史,总不能不去读《项羽本纪》,读了自然其他可以从略。这道理固然没什么错,只是断绝了从心所欲乱翻书的机会,假如有人正巧只读了樊亲随,之后便没了兴致,或者就不待见那楚霸王,偏不去读本纪,岂不使精彩错身而过,令樊亲随的形象,凭空削去一截血肉?
  诚然,鸿门宴会,被后人以为破绽多多,不足为信史,甚至有人写楚汉相争,只字不提本事,据说是因为窥破该事好奇夸大,仿佛文学。不过,历史从来就是人写的,在历史的外壳上套上文学,或者相反,都未必不是历史的一种写法。没有破绽的,未必就是本来的历史;有破绽的,或许正是历史的本身。新历史主义者就认为,历史与文学,没有根本的区别,只在谁写,怎么写。还有人说,历史的一项功用,乃在于提醒世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能够不可思议到何种程度([美]史景迁《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我想,这种能够不可思议到的程度,文学亦未必足以表现得清楚呢。所以有前贤说,艺术其实比历史更真实。
  当然,有了《项羽本纪》里精彩到被人怀疑为非史,并不等于说在樊亲随的列传里就没有破绽。哦,此处所谓的破绽,倒不是信史与否的原则,而是相关事实的遗漏,这遗漏的严重,又远甚于鸿门精彩里凭空削去的那些骨肉。
  正在鸿门宴会之前,沛公刘三儿引兵至咸阳,秦王子婴出降,沛公进了秦宫,见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不可胜数,肚皮里贪财好色的本能立刻活跃起来,便打算逗留下来,细细作用,从容享受。
  按说富贵就是要享受,只是这享受有时辰火候的拿捏不同,因此导致究竟是大王还是皇帝的差异。于是有明眼人出来劝谏,终于使刘三儿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存了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之后召集父老豪杰,约法三章,令百姓欢喜爱戴,惟恐他不做自己的父母长官。
狗屠之阙如(3)
  该说重宝财物美人满前,能够不顾而去,显示了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金刚精神,的确是定力十足的表现,刘三儿不愧汉高祖;不过这定力,终究是谋臣的规劝谋划之下,方才焕发出来的,所以那明眼人的劝谏,果然是大是大非的判断,一如后人的评价:基帝王之业,息奸雄之心者,独借此耳。
  如此的丰功伟绩,该明眼人自然当是谋臣之流——也的确有,譬如留侯张良——但又不仅是谋臣,也还有赳赳武夫如樊亲随者。
  留侯的说辞正在他的世家里: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原来樊亲随的劝谏,乃在留侯之前,但在世家里,只有简单的一句: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而在沛公自己的本纪里,也只有“樊哙、张良谏”含混的一个带过。本纪里含混,姑且可以理解是为尊者讳的详略得当;留侯世家本是留侯做传主,详留侯略他人自是当然;可是在樊亲随的列传里,本主那被留侯夸奖为“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的忠言,居然只字未提,甚至此一大事件,连个语在某某的机会都不给,实在令人看不明白。
  当然,如果樊亲随的忠言过于逆耳过于毒药,或许也有删削不录的必要。好在后人的集解中,提到的“一本”里,果然具有这段劝谏,可以擘来校正视听:
  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邪?将欲为富家翁邪?”沛公曰:“吾欲有天下。”哙曰:“今臣从入秦宫,所观宫室帷帐珠玉重宝钟鼓之饰,奇物不可胜极,入其后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霸上,无留宫中。”
  揣摩这段话,的确没有留侯的说辞讲究,说了从入秦宫,又说入其后宫;语气上也稍稍有些咄咄,所谓欲有天下还是欲为富家翁,高下立判,如此诘问,颇有些逼人的锋芒,自会令长官心里面先就不爽,后边的结论也说得不够祈使,无怪长官不听。但亲随的身份毕竟不同于职业谋士,史书上说,小樊的太太又是沛公太太的妹子,虽然不确切当时两人是否已经挑担连襟,但亲切该是自然的,因为不亲切便不会成为连襟,成为连襟便不能不亲切,二者孰因孰果,都不影响小樊和长官的亲和力,于是,正是情愈切则辞愈急,自不必非修辞才能立其诚也。又何况,留侯的所谓助桀为虐,修辞固然是修辞,机锋却未必不锐利也——所以真正是没有道理让该言在本传里阙如,不论是无意遗漏,还是有意删削。
  况且,既然在留侯的世家里,特特说到小樊之言宛如毒药过于逆耳,如果阙而不存,反倒让后人摸不着头脑,虚空拟想,不定会将该言生造为何种模样呢。如此,则不但于小樊亲随的忠心有所玷污,连沛公长官的形象也不免被无限妖魔化也未可知。所以无论为谁而讳,似乎都不该如此,或许就此可以断定,这样的处置,当非记录有差,而是有意的阙而不录也——也只有有意为之才会别扭——然而依然是没道理。于是,那个“一本”,或许更让人期待。
  胡三省说:樊哙起于狗屠,识见如此,余谓哙之功当以谏留秦宫为上,鸿门诮让项羽次之。这话说得不错,鸿门的一直撞,如果说是拯救沛公性命的话;秦宫去留之谏,则是攸关沛公能否成为高祖的政治生涯。不过,小樊限于亲随的出身,功劳或许更容易被读历史的后人认可,同时代人鉴于距离过近,就未必了。譬如韩信,虽然小樊对他甚是尊敬,但这位作过王爷的兵仙(明朝茅坤语),对与哙等为伍,依然自嘲。只是这韩爷,社会IQ一向不见高大,绛、灌之流尚且不屑,何况小樊,所以他的自嘲,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当然,愈发没道理的,自然是上述所云太史大哥对小樊毒药等级的逆耳箴言的阙如了。
  至于,沛公是在听了留侯的劝谏后方才做出了最终正确的选择,似乎也无损小樊的立意,道理总是需要重复方才能令人发生化学反应,就像孵鸡卵,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点,太史哥倒是并没有埋没小樊的意思,如前所述,在本纪和世家里,都记录在案。
狗屠之阙如(4)
  小樊的列传,并非独立,而是会同郦商、夏侯婴、灌婴一起,传末的太史公曰里说道:
  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
  据此,太史公是亲自踏勘了樊亲随的家乡——这在他倒是往往如此——并且还感叹了“异哉所闻”,更重要的是,后边提及的那位与之交往的他广,正是樊亲随后来失去封地的孙子,尽管是庶子的儿子,但他广对祖宗的了解,不会比外人更生疏。索隐说:盖尝讶太史公序萧、曹、樊、滕之功悉具,则从他广而得其事,故备也。这话别的姑且不论,只说他广乃祖如此逆耳毒药因而也如此精辟之劝谏竟然阙然不录,就算不得功劳悉备。即便在号称对太史公书有所裨益或者被评为比附的《汉书》里,依然还是如此处置,大约这该是古人读书也有不细处的一个例证吧。
  或许,如此处置,一如梁玉绳对类似情况的判断:盖后人删之。这种结论自然可以成立,而对如此处置的结论,也照旧成立。
  当然,有人根据年岁推断,以为此处所谓的太史公当是司马谈。即便如此,作为最终著作人的马迁大哥,尽管有无法对证的理由可原,但失察的责任却也是逃不脱的。
  因此,关于马迁大哥或者其他人对小樊亲随如此影响刘皇帝的第一功劳居然如此处置,除了继续以为没道理之外,也对别人夸奖这位大哥所写历史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从此不得不打个小小的折扣。但愿那只是个例外,尽管这例外实在太过奇怪。
宁馨老儿
  美人的概念,随着男色时代的到来,似乎被赋予了全方位的更新意义。其实,远在祖宗那里,美人却绝非寻常人所以为的女人专属。虽然汉朝的嫔妃中,的确有月俸二千石比照第十五爵的美人级别,但号称天下第一诗人的屈大夫,所吟咏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人的注释,则明确指认那美人说的乃是怀王,糟老头一个,属于没有什么折扣可打的男人。曹孟德的儿子曹植,七步作诗之外,还写过一部叫做《美女篇》的文章,自家作的序里着意强调:美女者,以喻君子云云,更是连美女的名号都网罗到男人麾下。早年的战国策略里,也有美女破舌美男破老的吊诡计谋。那自是《周书》里现成句子的活用,晋国的大臣拿来专门对付敌国的智慧之人:送去美女,主要在国君身边从事败坏谏诤之臣的工作;送去美男,则专门在国君身边负责破解老成之臣的地位。美色不论男女,一旦当前,连长官这样觉悟的人都招架不住呢。
  当然,除了到敌国那里担任间谍卧底,美色更多的,还是愉悦自己人。潘岳掷果盈车,卫玠遭人看杀。王蒙的帽子破了,市场里的娘们争相奉送。蔡伯喈回避董卓,道路观众围堵无法成行。甚至肤如凝脂眼如点漆蓝田生美玉谁家璧人杨柳风流可爱这样的经典肉麻的句式,往往也用来譬况男人。而邹忌所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种种的句型变幻,更将美男之于政治建设,勾连在一起。
  被派遣到敌国那里担任间谍卧底的美色们,不论男女,虽然未必负载具体的刺探任务,但也宛如KGB的燕子乌鸦,大都难逃性奴的底色。与此判然不同的是,当美色们愉悦自己人的时候,性取向并不能成为取舍的惟一标准。譬如,与派遣敌国专事男宠的选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男作为自己人,在政治领域,则主要集中于智慧元素的体现:仪貌堂堂,国之辉光;堂堂如此,必为公辅之器……。
  其实,即便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也无法论证容貌之于智慧尤其是政治智慧的必然关系,但智慧尤其是政治智慧的确认,说到底,终究不是通过民调普查的苍白数据,而是取决于孤家寡人的个体感觉,所以为人美丽遭到长官重用的汉子,真的是不绝如缕:董贤传漏在殿,哀帝望见,悦其仪貌,拜为黄门郎。田千秋身长八尺余,体貌甚丽,武帝悦之,以为乃高皇帝神灵派遣,立即拜为大鸿胪,数月遂为丞相。
  具体到子孙们承绪源头的高皇帝本人,身边也不乏容貌美丽的重臣,譬如长大美色而肥的陈平,譬如状貌宛如美妇人的张良。此二人当然是高皇帝之所以为高皇帝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谋士。看来美色之于男人,果然和智慧大有瓜葛,这却不是区区生理学的琐琐道理说不清楚便可以遽然否定的事实。
宁馨老儿·肥肉功业(1)
  河南人张苍,早年在秦始皇帝的朝廷里担任高级文书工作,后来因为说不明白的风流罪过,潜逃回原籍。高皇帝的部队路过时,投身军中,做了宾客。不料他又犯了事儿,论法当斩。刀斧手扒掉张宾客的衣服,摁在砧板上,等候砍头。也是合当有事,正巧有个叫王陵的头领,啸聚数千喽罗,正在这一带活动。高皇帝起事前,是叫这位王头领大哥的,所以是故人,过来串门,偏巧撞见。王头领见砧板上趴伏着一匹大汉,雪练也似的通身白肉,肥滑细嫩,如同瓠子瓤,大为蹊跷,不觉心思一动,以为是货真价实的美男,便向老朋友求情,说这大只佬恁样肥白,必非池中之物,搞不好就是个好汉,不如放他一条性命。高皇帝何等样人,顺水人情不做白不做,当下就免了张宾客的死罪。顿时间,原本阴阳暌违的生死关头,眨眼变身玉体横陈的show time。
  上述事件,再次提供了美色动人的case。端的是张宾客好运气,若是没犯事儿,肥白如瓠的那条肉身,寻常时候,主要分布于衣服遮盖下的部分,如何曝得见光,如何惹得人心动。据记载,张宾客的父亲,身不满五尺,如果忽略历代度量衡的差异,仅从概念入手,张爸的短矮,一如武大郎的三寸丁谷树皮,不料却生下这般长大美色的宁馨儿。后来张宾客凭着美色拣的这条命,竟作了高皇帝开国的功臣,成就泼天一般的富贵,足见美色之于政治智慧的深刻关系。
  令张宾客成就不愧于那身白练肥肉功业的,除了跟随高皇帝转战的好汉素质之外,更有他早年读书人出身营造的学问根底。该说张宾客是高祖麾下重臣中,最有学问的人。他曾从大儒荀况学习《左传》,并且在秦火之后,汉兴之际,成为《左传》的第一传人,他的及门弟子,便是后来十分著名的贾谊。而他的专业方向,则主要是律历,也就是音律、度量衡和历法。这专业今天听起来之间有些不搭界,但张宾客时代,却因为五行之类的原由,关联一体。这些个看着就让人头痛的学问,暴力横行的战争年代用不大着,农耕立本的和平时期却不可或缺。因此,在萧何担任相国期间,张宾客便因缘早年的文书经历,受命担任国家的主计,负责地方向中央进贡纳税的统计工作,相当于半个财长的权限,算得上是个肥缺了。
  这便是读书的用处。当年刘皇帝拥兵入咸阳,众将官都去抢夺金帛财物,只有萧何单单的去收集秦朝丞相御史衙门的律令图书,后来的相国,自然非他莫属。张宾客早年供职秦廷时,对萧相国收集的那些天下图书,也是颇下了功夫的,所以在国家用人之际,首当其冲地遭到重用,确乎有些国之辉光公辅之器的意思。只是张宾客的美色,文武并蓄,两手都抓两手都硬,自然又有别样的风光,得说那王头领真的是目光犀利,为高皇帝预留下坐天下的种子。
  说话的,肥白如瓠固然是横陈的美色,可别人看见视若无睹,斯人瞅见却肯欣赏,所以由此能瞧看出种子的王头领,实在也不是个凡种。只是他少文任气,好直言,也就是说,不喜欢那些政治上正确却又十分烦人的程序,痛快为人,所以当年高皇帝带兵进了咸阳,王头领依然盘踞河南,没有屁颠儿追随,颇有些流浪的落拓。直到楚汉争持,方才归属那时已然叫了汉王的高皇帝,还因此被项羽逼死了老娘。但因为和高皇帝最讨厌的雍齿关系密切,加上早年的不及时从龙,所以虽然是开国的功臣,封侯的顺序却滞后。但高皇帝终究是高皇帝,对大哥辈的王头领,还是了解的,所以在类似遗嘱的国事安排中,依然将王头领当作总理大臣的接班人,顺序排在曹参之后,和陈平同列,地位却在先。
  高皇帝果然明白,看管国家,一根筋的刚直,远比委蛇的智慧来得重要。而当高皇帝的儿子驾崩之后,吕太后借机分封诸吕,已任双总理制中主持日常工作之右丞相的王头领,就以异姓不封王的堂皇理由,断然拒绝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动议,大是大非面前,坚持了原则,比起阴谋著称的智慧之士陈平,甚至高皇帝以为足以安刘的木彊人周勃,更有不怕杀头坐牢的气质。但,最高长官的意志终归是违背不得的,王头领事后被太后安置为太傅,虽然位列三公,理论上具有“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的名义,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毫无权限的赋闲了。王头领是有脾气的人,以身体原因辞职,从此闭门在家,真正的整日赋闲了。
宁馨老儿·肥肉功业(2)
  这之后的总理位置,走马转灯一般你来我往,张宾客则在主计之后,先是外放,担任高皇帝儿子淮南王刘长的丞相,十四年后,在曹参儿子曹窋之后,就任副总理级别的御史大夫,具有了递补总理空缺的资格,并在四年之后,于灌婴死后,顺利接班,成为丞相。这时,也已经是孝文皇帝即位的第四个年头了。而孝文皇帝从代邸即位,淮南王相的张宾客,也是拥戴之人,所以他的继任,除了高皇帝功臣的背景外,也是另外颇有些道理的。
  而张宾客还是属于高皇帝夸奖的那种不背本的人,富贵之后,始终像孝敬亲爹一样地侍奉恩人王头领。王头领在赋闲七年之后死掉,张宾客又以同样的姿态侍奉头领遗孀,即便是作了总理大臣之后,每当休假,也必定先去给头领夫人请安,亲自伺候她吃了饭,方才敢回家去履行洗头洗澡之类休假的主要名目以及和老婆敦伦之类的连带项目。
  前边说过,张宾客是读书出身,专业强项是音律、度量衡和历法,早在主计期间,他便着手绪正律历,整理相关条例。鉴于高皇帝当年是十月进兵霸上破秦,而前秦历法又正是十月为岁首,张宾客以为此乃上天的属意,奉天承运,秦朝的历法应该沿用。于是以五德之运推导,刘皇帝的汉,正当水德,还和前秦一样,尊尚黑色。这是五行的规矩,以金木水火土排序相生相胜的循环周始,其间蕴涵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以及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相胜。之后又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纠缠比附起来,仿佛虎鸡虫棒一样的连环套理念,听起来既辨证又神秘,尤其于天文历数医学之间,大有深意。
  具体到秦汉的王朝更替案例,秦朝取代了周朝,而周是火德,因此秦便是克胜它的水德,于是尚黑。如今汉又取代了秦,按理该是土克水,属于土德。但张宾客们以为,周与汉之间的这个短促的暴秦,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朝代,汉是直接承袭周的,秦便只好算是汉的预热铺垫,因此克胜周之火德的汉,依然是水德而非土性子,所以才尚黑如故。其他音律军律法律以及度量衡制度,全都仿此。甚至制作业的百工行业标准,也遵此办理。这些理论,在张宾客担任总理大臣之后,顺理成章地得以全面实施。
  但是,十多年后的某日,山东人公孙臣却提出了汉本土德的上书,并且声称即将有黄龙现身作为征兆。朝廷着令总理张宾客处理此事,张宾客以为那是胡说,不客气地否决了。不料,那个说道不清的黄龙居然真的现身甘肃,于是皇上任命公孙臣为博士,开始草拟土德主导之下的相关制度,并且更改新的元年。据说张宾客由此低调,以身体和年龄原因消极淡泊。
  其实,黄龙现身之类的灵异事件,完全可以编造,即便确有所谓实证,也不乏造伪嫌疑,自是公孙臣子推广自家主张的文案操纵,以皇上的圣明,未必真的相信,但从政治家的立场,又的确没有必要揭破,总还是可以作为祥瑞,证明朕躬的事业打动了上帝诸神,有利于构建国家的安定团结。五行之说,后代或者目为伪科学,天地良心,其实它本来就应该更多从哲学而非伪或者真的科学角度讨论才是。
  而公孙臣子所倡导的土德,事关国家正朔和典章制度,其中难免存在理论建构的不同取法,但汉之替代暴秦,用推翻一个旧世界来解释,似乎更有政治层面的合理意义,所以采取屏弃而非延续秦朝制度的做法,便具有了塑造一个新世界的迥然气象。因此,尽管张宾客的延续,或许有高皇帝的某些背景为依据,但以新皇帝的站脚,似乎公孙臣子的倡言更能探触到皇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未可知呢。而且,张宾客的著名弟子贾谊,也是以为汉宜改正朔数用五色上黄的,足见公孙臣子的倡言吾道不孤,虽然贾先生被人批为不能免于时俗之见,但以他绝伦的才调,也是未必没有揣摩圣意之可能的:文皇帝号称贤君,但却喜好鬼神之事,宣室夜半虚前席,皇上就问他的主题,可不是民之父母最当关心的苍生哟。
宁馨老儿·肥肉功业(3)
  至于改元,比照文皇帝的本纪,原本当在两年之后,理由是著名方士新垣平诈令人献上的刻有人主延寿字样的玉杯。实在说,改元之时,天下万民大酺的同乐聚餐,似乎还是以玉杯作事由更加顺理成章些;但改元之中的道理,却是可以与更改正朔的土德之说,暗通灵犀的。有人以为文皇帝玄默寡欲,不惑邪佞,却轻信新垣方士之诈,有亏至德,如果提升纲线到上述的高度,则不免是书生的谬见。
宁馨老儿·业余地活着(1)
  当然,谬见的不止书生,张宾客也差不许多,或许他有坚持高皇帝早年原则的逻辑,但却对新皇帝政治语言的乱码,破解得大有问题,其中自然也有声名早成带来的自信困扰,宜乎其遭到打击。果然,不久,文皇帝便以张宾客担保作官的某人大肆敛财,责让这位总理大臣,老家伙脸上挂不住,只好引咎辞职了。
  这招数自是文皇帝乃至所有皇帝的惯技,譬如以安刘氏著称扶文皇帝登基的丞相周勃,就被这位皇帝,以朝廷令列侯回到自己封地的诏命执行不够顺畅,丞相乃朕之所重,就为朕带个头的理由,免职开回家去。这样的理由,如前所述,宛如领导让劳模带头下岗,率先垂范得没有任何道理,但言辞之间,深隐不露,丝毫看不出猜防的痕迹,足见皇上真的圣明。
  按照时下的说法,周张二位,虽然都是不同凡响的名臣,但却被皇上软性双规,提早结束了职业生涯,往后的日子,只好业余地活着了。周相爷被倏起倏废的功名生活,折腾得胆寒,拥立新君的安刘功绩,依然抹不去他心中的阴影,或者更因这诛灭诸吕的政变实在也是变相的犯上,忧虑恐惧越发缠绕心头,居然用甲胄当作家居常服,整日穿戴度日,家里的下人,也兵戎披挂。
  这样的心态,果然是愚蠢。试想,如果皇上真的派人赐死,身上的甲胄,家人的兵戎,又如何抵挡得住?终究是一样的了局。后来有人告发他谋反,还不是一样不抵抗地被捉将起来,后来逃脱这一劫的关键,原是早年培育的国舅爷结实关系,以及皇上亲家的根本底细,那些个甲胄兵戎,除了徒添祸端,哪里会有丝毫的防护作用。
  而同样业余活着的张相爷,情况却是另一番模样。按照司马太史的笔录,那时的张相爷,虽然年事已高,老得没了牙齿,却居然活了百多岁。细按张相爷的长生之道,其一便是喝奶,并且是人奶。
  奶源的提供,当然是女子,而饮用的方式,则一如嗷嗷待哺的孩提那样,直接亲口咂嘬——舍此,似乎也再没有其他的方式了,总不至于先一注一注挤到盏里,然后再去加热口服吧。因为服用本酒,必须热饮,这有秘书少监颜师古的注解为证,而加热后的人奶,质量必然大打折扣。而那挤奶,对奶源提供者而言,实在也不是好受的。因此,权衡利害,只剩下直接就乳一条坦途可供选择了。所以天下做奶妈的,都需要向自己男人之外的男人——女人自可不论——敞开胸怀。这时节,道德之类,只能让位可行且经济的原则。好在,没了牙齿的相爷嘴巴,也和孩提们一样,起码不会对两坨壶卢下的肉质龙头,构成任何伤害。
  按照祖国传统医学的相关要诀,人乳号称两个壶卢盛一斗的仙家酒,属于五行酿出的真醍醐,可以返老还童滋润枯朽,缔造天长地久的生命力,真造化之妙也。而该药酒的取用,尤以头胎生下壮实男孩的健康妇人之奶水,为白而浓稠的上品。并且奶性如人性,吃酒食辣的暴躁婆娘,身子里蹿动着火病,奶水躁热,当然不利饮用。如此种种之下的判断,则张相爷每日里亲自用嘴巴咂撮的壶卢主人,自是性子平和的适龄之熟及半熟的女人,且定非宝哥哥讨厌的那种嫁人就惹人生厌的女人,养眼大约是不可避免了:这未必不是相爷喝奶构造长寿的额外因由呢。
  另一个长寿之道则实属猜测。太史哥的书上说,张相爷的老婆数以百计,但凡有孕的,从此再也不予房事。一向说饮食男女,人之所欲,自然也是生命质量的重要元素,在对饮食方面进行了食药一体滋润的同时,男女方面实施的具有宏观力度的调控,便不能不令人的联想,波及至生命质量最高体现的长寿界面。
  每天不止的养眼饮食,以及选择性宽泛的男女,在主流话语的描述中,不免被指责为骄奢淫逸,但比起被皇上折腾得恁不舒服的周相爷,张相爷退休后的生活,起码再没有被皇上的政治所左右,称得上是自在的善终。
  在政治领域遭遇挫折之后,转而致力于身体欲望的释放和张扬,而且丝毫没有受到许多读书人习惯的纵欲之后的灵魂困扰。也许,在张相爷而言,压根就没有认为这些身体欲望的释放和张扬,是需要忏悔的堕落。因此,他老人家的灵魂,安置得十分妥帖,因此得以安享天年。于是,这老儿的骄奢淫逸,便很有些耐人寻思的头绪埋伏在里面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