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赢在执行

_4 余世维 (现代)
  3 重视执行中的创造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总是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对每一个员工特别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今天的执行力决不应该是简单地“保质保量”,而应是“创造性完成”。执行中的创造性就是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进行方式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措施创新,以完美的执行力,安全、高速、优质地实现战略目标。在执行中,领导更多的是出一个思路,确定一个目标,规定一个时间期限,提出一期望的结果,这就需要执行者须有能力去策划整个操作过程,并且其结果往往大于领导的预期。韩国三星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上司是永远不可能把执行力的细节全部讲清楚,最不受上司欢迎的是那种没有创造性和不能自己做判断的员工。 
  案例
  以日产为例,日产因为巨额亏损,故于1999年9月将36.8%股权卖给法国最大汽车厂雷诺,雷诺派遣法国人(巴西籍)卡洛斯·戈恩(CarlosGhosn)担任执行长,戈恩即于当年年底展开“日产复兴计划”(NRP,Nissan RevivalPlan),后又于2002年推动“日产180”三年计划。
  结果日产2003年度上半期结算的营业利益,比去年同期增加15.2%,达到4011亿日元,并连续7期更新过去的最高利益,营业收入利益率达11.3%,创下全球汽车业最高纪录。故有许多人惊奇地问戈恩:“为什么日产改革能够成功?”戈恩说:“答案就在公司里!”理由是什么?因为日产的改革是靠原来员工的创造力,去执行戈恩所定下的愿景。
  他们从“创造力”促进“执行力”以达到最佳结果。做到:
  第一,放弃既成的概念,倾听员工的心声。
  第二,决定优先级,一旦决定不朝令夕改。
  第三,彻底执行,并横跨部门的机能,设计、制造、营销等不同部门的人齐聚一堂,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即从“部分最适”做到“全部最适”。
  点评:所以企业如何能适应时时刻刻变化的环境?唯有倚靠员工们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不断去思考如何使顾客更加满意,如何能使事情做得更好,然后就能够定下最可行的行动方案,进而发挥出执行力。
四、提升执行力须澄清的几个问题
  当前,一提到执行问题,指责的对象很容易就指向中基层部门。笔者认为,这种态度实在有失偏颇。因为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缜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而其中对方法和目标的缜密讨论以及决策的制订等,都主要是在企业领导者或高层管理者的控制之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在剖析执行问题之根源时,固然要批评执行者,但也应对领导者或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哲学及行为作出检讨,由此方能全面系统地找到治本之策。这需要我们对一些与执行力紧密相关、平素似是而非的问题作出冷静的思考。
  1 “想”和“干”哪个更重要
  现实中有人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干了再说”、“不对再改”,也有人主张“三思而行”,因为“方向往往大于努力”。应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想与干这两者本身就是一对紧密联系、互为促动的统一体。要想成就事业,既要确定正确的方向,制订尽可能详尽的行动方案,也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但是若要在这两者间分出优先次序,笔者认为从概率的角度着眼,想好比干好更重要。
  目前管理界已经普遍认可,第一是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需要正确地做事,再次是把事情做好。换言之,当我们遇到执行不力的问题时,首先应该分析的是决策的有效性以及待执行方案是否科学周密。一个常见的事实就是,不少企业的决策或待执行方案中都缺少应有的工作报告制度,而这也本应是决策管理中的必备内容。缺少了这一制度,上级部门就很可能会在其他事务的缠绕中失去对此事的关注,不能够有效地督促下级贯彻,而下级部门也不会及时报告方案的进展情况,最终导致对上级意图或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
  2 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哪个更重要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笔者认为应该运用权变领导理论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来分析。依照权变领导理论的观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不单纯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行为。某种领导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场合。企业员工素质较高,自主性强,可以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即需要采用关心人员型领导方式;而如果企业员工素质不够整齐、自律意识较弱,则应该以过程管理为主、辅以目标管理,即要采用关心任务型领导方式。然而,近年来目标管理以及成果导向的理念和做法却滥觞于世,几乎被绝大多数管理者奉为圭臬。这种过于极端的管理风格不但导致执行问题得不到领导者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以过程管理为支撑的结果考核也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如良好的绩效有可能是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出于被考核者的自身努力,更有甚者会驱动被考核者编造或虚报信息,更何况目前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自身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不利于全面客观公正地引导和评价被考核者的思想和行为。结合我国电信企业基础管理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的现实,笔者认为应纠正企业管理中过于流行的结果导向的管理方式,转为实行以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兼顾的方法。换言之,既要问取得了什么成果,同时也要问成果如何取得,如此方能使执行者既关注最终的目标,也关注执行的具体实践。
  3 流程管理和过程管理有何区别
  时下流程管理十分流行。流程是生产运营管理活动中各种执行行为的有序连接,对于企业竞争力和执行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流程再造也是电信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加强流程管理是否就等于是强化过程管理?
  笔者认为,流程管理不等于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包括流程管理,过程强调对问题的及时反馈和处理,通过控制过程来完成目标。它是通过一种专门设计的过程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一级接一级地将目标分解到组织的各个单位,并通过监控每个单位的工作关键环节,不断回顾、预测、调整,以保障最终目标的完成。过程管理不但包含有对严格执行既定流程的要求,还涉及到临时工作的动员、组织以及临时流程的设计等。好的流程和流程意识是过程管理成功的关键。因为流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能够解决例行问题,而过程管理还须即时对例外问题作出反应,或者估计到意外事件的预案处理,否则,就会因权限所限,使任务难以推行下去。讨论这一问题的用意在于指出,企业在实施提升执行力计划时,不能盲目地以加强流程管理取代加强过程管理。因为优化和实施流程只是有效执行中的一环,而非全部过程。
  4 统一执行与因地制宜如何协
  企业执行问题的产生,也有观点把其归结为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这话从逻辑上说没有一点错,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是否做到了“形散”与“神似”的统一。不少基层企业或部门在本位主义思想的作用下,不切实准确地领会上级的战略或意图,打着“实事求是”的幌子,自行其是,“令不行禁不止”,实为执行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方面。说其严重,一是因为不认真贯彻上级政策或文件的精神,必将给整个组织的运转一致性与协调性带来危害;二是因为这种不执行还很容易被暂时认可,使其谬行流传,带坏更大范围内的风气;三是因为这种行为的危害具有滞后性,一旦其后果累积爆发,往往很难收拾。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在原则性规则与工作和非原则性规则与工作之间划清界限,明确企业内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凡是“规定动作”,企业上下必须一丝不苟地履行,如有特殊情况,也必须在把握得准或报请上级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与政策精神不相违背的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统一执行与因地制宜两者间的关系。
  在以上问题上澄清了认识,不但有利于企业及其领导者更好地反思其不当的心智模式,找到执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而且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建立组织执行力的内容
  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组织执行力,必须要包含有以下的内容:企业组织的执行框架、企业的执行流程、执行团队和企业的执行语言(执行工具)等等。
  1 构建执行框架
  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领导人的品质和企业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好的管理体制在权力结构上有一个合理、恰当的设计,并能激发出蕴涵在企业领导人和员工身上的企业家能力。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能够使管理者扁平化沟通,但也容易使管理者之间责任不清、权利不明;民主性较强的管理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但管理的约束力较弱,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员工素质及所从事的产业等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但不论何种管理模式,企业领导人必须努力营造管理执行的有效氛围,形成执行框架。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有一个比喻:“企业的组织就像是一幢房子,当一个组织变大时,房子中的墙和门就越多,这些墙和门就阻碍了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而为了加强沟通和协调,你必须把这些墙和门拆除。”这就是执行组织框架的全部意义。
  因为现代企业的运行不仅仅依赖于部门团队的沟通和协调,更要依靠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事实上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关键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架构,而在于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这就要依靠企业的执行流程来保证。同时应该赋予员工统一的执行工具,来保证组织中的所有员工使用相同的语言进行沟通。
  2 建立有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更需要发展企业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以某一个人为核心的团队,这个团队是否协调、发挥作用如何,首先取决于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其次取决于这一团队的价值取向和整体素质。
  如何培养团队,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营造有效的管理执行力?从客观上讲,要努力营造一种“团队协作”的整体氛围,强调工作中的“三办事”原则,即: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执行程序的人要对“事”负责,而不是对“人”负责,淡化个人的作用,强调遵守同一条规则,直接完成工作的终端。在这个问题上,团队的核心人物尤为重要,其本人不要打破已制订的规则和程序,更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从而实现有序管理。同时,被领导者更不要迎合事物发展的态势和个人,遵守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从主观上讲,团队成员都要增强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不要强调“自我为中心”,而应该强调“整体利益为先导”,当发生不协调时,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多找出共同点。在工作中应发扬“有人负责我服从,无人负责我负责”的精神,但不主张盲目而越位负责,特别是本职工作做不好而盲目越位负责的人,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执行力。
  3 明确管理层的责、权、利
  管理层责、权、利是否明晰对执行力的影响较大,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拥有权力、利益,应与其相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有的企业主要领导提倡“约束大于激励”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担心给予个人的权力过大而难以控制管理局面,有意识地形成一种监督机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领导人为达到控制的目的,派专人进行“一对一”的监督,做任何事对被使用者都不放心,要求监督者及时汇报被使用者的一切行为,表面上实施了“放权”,实质上就是不信任,根本就谈不上放权,并美其名曰“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事实上,这种尴尬的局面,由于监督者汇报的情况和被使用者汇报的情况有一定的出入,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由此矛盾就产生了,被使用者无法坚持工作,逆反心理增强,此时的执行力为“零”。
  忠告:谨防“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的借口是解决企业用人问题的关键,否则就会出现执行力大打折扣的现象。
  责、权、利不清会使管理者出现大量的越位行为。部分管理者为迎合领导个人和监督理念,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不惜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其主管领导身上存在的问题,以求得对个别领导个人的忠诚和迎合时尚。企业领导有必要界定一下所有管理者应尽的责任,也很有必要提倡各级管理者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对有能力的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提拔,告诫经常越位而搬弄是非的管理者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多与群体融合,明确分工合作,共担风险和责任,形成坚韧不拔的团队。
  4 制定执行流程
  企业的执行流程包括: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营流程。其中,人员流程才是企业执行流程的关键。因为,问100个企业家:“你认为你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几乎都会回答“人才”。
  人员流程不仅仅保证企业能为今天的战略实施找到适合的人才,同时也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储备足够的未来人才。此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提供一个完善的论功行赏机制,确保正确论功的前提下,再进行正确的行赏。
  人员流程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及时将那些绩效差的人员发现,并区分出哪些人应该离开公司,哪些人应该调换岗位,并为他们制定技能培训计划。可以这样说,人员流程是企业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的基础。所以它是企业执行流程的重中之重。
  在这方面,摩托罗拉做得十分出色,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绩效管理,为此摩托罗拉建立了世上最为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这是这个家族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GE的“活力曲线”人所共知,通过我们的标准:有很强的精力(Energy);能够激励(Energize)别人实现共同的目标;有决断力(Edge),能够对是与非的问题做出坚决的答案和处理;坚持不懈地进行实施(Execute),在“活力曲线”上我们很好地把人进行区分。杰克·韦尔奇把自己工作的一大部分视为人事开发,“我们造就了不起的人,然后,由他们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为什么他工作的一半时间是化在同员工进行沟通上的原因。
  5 建立管理机制
  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领导人再用类似车间主任管理车间的那种方式来管理企业已经彻底行不通了,要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要夯实制度管理的基础。企业领导人做企业,信誉是第一位的,但仅有信誉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才行。因为员工需要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增加内部管理的公平性。在企业持续发展阶段缺少“人本管理”并不可怕,而缺少行之有效、人人平等、贯彻始终的制度管理是可怕的,它会导致管理流程混乱。  
  忠告:企业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才能将管理职能化、制度化,明确管理者的责、权、利,避免“多头领导”,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执行力。
  制度制定后关键是执行。制度制定后并不等于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关键是通过制度管理实现有序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员工会以制度为准绳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指标,以强化各级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6 寻找执行工具
  国内的很多企业在学习GE,他们在寻找GE的成功因素,并且归纳了很多。但是有一点他们始终忽略了,那就是GE拥有一个非常完善、高效的执行工具。执行工具可以确保执行团队找出企业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跨部门的问题,并且赋予执行团队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工具保证了这个过程中团队的成员能非常坦诚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GE,人们建立起了QMI(快速市场信息,主要是用于检测计划实施进度和让企业各部门分享其他部门的信息的工具。)、Work-out(群策群力,是GE内注重变革、去除官僚、解决跨部门和跨地区问题的工具。)和6Sigma(六西格玛,GE的重要管理语言,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提升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工具。)等一些非常高效的执行工具。这些执行工具在GE的企业执行文化建立的过程中和解决跨部门、跨地区和跨事业部的问题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建立起这样的执行工具就可以让它的员工按统一的方式来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做到用统一的语言来进行沟通,而不至于“你讲你的,我做我的”。
  7 塑造执行文化
  国内的企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一个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从企业文化上找问题,但是又发现即使找到了问题所在,想要扭转企业文化是非常困难的。其实文化首先是个结果,然后才是手段。执行文化更是如此!
  很多企业家整天叫嚷着建立执行文化,认为执行文化建立后就可以为企业带来强有力的执行力,而忽视团队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执行流程的完善和执行工具的开发,执行文化的建立简直就是空中楼阁。因为,事实上执行文化是组织执行能力提升的自然结果,而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当你在设法提升管理者的执行力、完善执行流程和开发执行工具的同时,你已经为你的企业的执行文化定了基调。
  8 进行执行效果的评估
  执行效果的评估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无论对策略制定人的评估还是对事的评估,我认为都要坚持这种原则。是执行的人对策略制定人与事的评估,而非领导人对策略制定人与事的评估,这就是所谓的从群众中来;将评估的结果,总结各方面的得与失,去指导执行人的工作,公布优秀部门及员工的奖励。这就是到群众中去。
  大师建议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您将获得的以下理念与认识:
  组织执行力的7种体现:有活力的企业,及时应对的企业,集权式企业,消极应对的企业,各行其是的企业,过度膨胀的企业以及管理过度的企业。
  影响执行力的关键因素:战略产生的过程;工作计划系统;信息沟通系统;企业的培训与发展系统;组织结构设置;企业的决策系统;奖励系统。
  执行力的重点是:提升员工的士气;培养企业“执行文化”;重视执行中的创造性。
  提升执行力须澄清的几个问题:“想”和“干”哪个更重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哪个更重要;流程管理和过程管理有何区别;统一执行与因地制宜如何协调。
  建立组织执行力的内容:构建执行框架;建立有执行力的管理团队;明确管理层的责、权、利;制定执行流程;建立管理机制;寻找执行工具;塑造执行文化;进行执行效果的评估。
一、执行力要从最高领导做起
  许多企业领导人都会认为,居高位音不必操心实际经营间的细节事务。在这种观点下,当领导可说是相当愉快的:你高高站在山顶,思索策略性问题,并且以种种美好愿景来激励下属,至于一些麻烦的事就交由管理者去处理。这种想法自然会激起大家“有为者亦若是”的心理,毕竟谁不希望能尽享所有的乐趣与光荣,又不必弄脏自己的双手?
  相反地,如今“经理人”几乎已经成为受人轻视的称呼,又有谁乐于在鸡尾酒会上告诉别人:“我的目标是当个经理”?这样的思考方式实属偏差,而且造成重大的损害。唯有当领导人的心思与灵魂和公司融为一体时,这家公司才会具有执行力。虽然做大方向的思考、应付投资人及政治人物等,都是领导工作的一部分,但领导工作却不仅止于此。领导人必须亲自深入地投身企业之中。要执行成功,必须对企业的营运、人员与环境有完整的了解;唯有领导人所在的位置才能达到这样的了解;而且也唯有透过领导人亲自深入参与执行的实质面,甚至某些细节,才可能让执行力展现出来。
  以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为例,凡与其创始人和总裁罗兰·贝格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不会忘记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他每天都接触大量的各色各样的人物,每一件需要自己和别人做的事情他都会用录音机记下来,让秘书打出并发放给相关人员。同时,他会在每一份“内部备忘”上标明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秘书就会把这个“内部备忘”重新放在罗兰·贝格的案头。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侥幸地让他忘记一件他曾关心过的事情。罗兰·贝格常常将自己比作一支球队的教练,而教练的主要工作应当是在球场上完成的,他应该通过实际的观察来发现球员的个人特长,只有这样才能为球员找到更好的位置,将自己的经验、智慧和建议传达给自己的球员。对企业领导来说,情况都该如此,只有那些参与到企业运营当中的领导,才能拥有足以把握全局的视角,并且做出正确的取舍决策。为此,领导必须亲自执行三个流程:挑选管理团队、制定战略、引导企业运营。并在此过程中落实各项计划。上述工作都是执行的核心,而且无论组织大小,都不应该将其交付给其他任何人。
  案例
  春秋战国时,齐王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上到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举国上下开始流行穿紫衣。紫衣制作工艺复杂,成本很高,这种行为蔓延开后,导致了奢靡之风的形成。于是齐王深以为忧,便发布了命令,禁止老百姓再穿紫色衣服,违者重罚。可一年下来,紫衣人还是不见减少。最后齐王求教与相国晏婴。晏婴说:“大王喜欢穿紫色衣服,下面自然有人效仿,怎能制止得住呢?如果大王您不穿紫衣,并且厌恶穿紫衣的人,不用制止,穿紫衣的人就会变少。”第二天上朝时,齐王换上了朴素的衣服,让穿紫色衣服的大臣离远点,宣称他最讨厌紫色衣服了,并对衣着简朴的大臣大加表扬。过了一个月,紫衣几乎没人穿了,价钱大跌,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也逐渐形成了。
  点评:今天,我们要推进执行力建设,提高工作执行力,领导者的言语,行为是影响执行力的很重要因素。如果象当初的齐王一样,穿着紫衣禁止别人穿紫衣,执行力会大打折扣,工作也会极为被动。要求下属提高工作执行力,自己却一份报纸、一杯茶,对工作推诿扯皮。很难像像下属会对工作安排认真执行,会对问题及时解决。
  作为领导者,更应像转变后的齐王一样,要严于律己,要求下属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在一定意义上说,有怎样的领导就有怎样的兵。有为士兵吮痈的吴起,就有战场上舍生忘死的战士;有知道以史为鉴的李世民,才有犯颜直谏的魏征。
  案例
  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忍痛亲自抡起铁锤,砸烂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奥康集团王振滔当着员工的面亲手剪掉数千双不合格的高档皮鞋。这些举动,传达的并不是要求他的属下把所有的不合格品全部砸掉,而是通过此事教育他的员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质量问题决不可轻视,不合格品就是废品。在1995年5月25日的业绩发布会上,柳传志曾指出,联想要做长期的公司,要踏踏实实把公司业绩做好,不给投资者"造梦"。1995年,香港联想公司大亏损,柳传志并没有因此拖延业绩公布时间,而是提早采取行动,发出业绩警示通告,按时向投资者和股民说明情况,如实地说明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对决策层的调整。联想的股价在这一阶段虽然有大幅度的下跌,但联想的“信誉”却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在联想业绩回升的时候,他们给了联想极大的支持。1998年4月16日,联想在香港股市上配售15亿股,只在下定单后的两小时内,就超额认购了4倍。
  点评:领导看似一些无意的举动,有时甚至会影响下属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等。
  1 处理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企业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获得好的执行力,必须坚持以身作则,特别要解决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倾向。
  (1)1+1<1的问题
  有的企业领导成员由于受自身心态、素质、观念等方面的制约,为了体现自身的权力,千方百计地笼络一批管理者,处世不讲客观依据,只根据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工作的是与非,对人不对事,搞宗派主义。殊不知在此情况下培养起来的下属,仅对领导的“权力”感兴趣,领导有权时,能利用领导手中的权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执行力比较到位,甚至可以越位执行;但领导一旦丧失权力或其权力不能被其所利用时,其执行力就会消失殆尽。
  (2)1+1>1的问题
  企业领导成员不要做“一把手为主、其他人陪衬”的“孤家寡人”,要做团队的奠基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决管理成员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问题,物质激励不必多说,精神激励就是让班子成员工作起来精神饱满,明确班子成员的责、权、利。只有有效地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才能培养有效的管理执行力,才能使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实现“三心合一”,即:普通员工的责任心、中层员工的上进心、高层员工的事业心,达到“三心”的最佳组合。
  2 管理好三项核心流程
  领导人要做好执行的工作,必须管理三项核心流程:挑选各级主管、设定策略方向,主导营运。这些行动乃是执行的要义所在,因此不论组织规模大小,领导人都不应授权他人处埋。试想一下,如果球队的教练把所有的时间部花在办公室里,忙着洽谈新球员加入事宜,而将真正的教练工作授权给助理,那么球队的情况会如何?一位称职的教练必须随时观察球员在球场上的个别表现与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是他们在更衣室内的情形,如此才能深入地了解球员及其真正实力,也才能将自己的经验、智慧与专业看法直接传授给他们。
  企业领导人也是如此。只有领导人,才提得出每个人都心须回答的高难度问题,而且,相互讨论并做出正确抉择的过程,也要靠领导人主持。而唯有密切参与的领导人,才可能对公司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具备宏观的看法,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
  也唯有领导人,才能设定组织内对话的基调。对话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工作的基本单位。人员之间彼此交谈的情况如何,绝对会影响组织运作的庆窳。对话气氛是否矫揉浮夸,政治化,支离破碎,乃至闪烁其词?运是坦率诚恳、就事论事,提出适当的问题并相互讨论,而后找出可行的解决之道?如果是前者——这种情形在许多公司屡见不鲜——事实永远不会浮现出来。如果是后者,领导人必须和管理团队一同站到球场上,认真持续地维持这样的作风。
  简言之,领导人必须经营好三项核心流程,同时以全心全力投入其中。
  3 建立执行构架,营造出执行的文化与流程
  有执行力的领导人会建立起一个执行的架构,营造出有利于执行的文化与流程,奖励并擢升能迅速完成工作的员工。至于领导人对此一架构的参与,则表现在任务的分派与后续追踪上。也就是说,领导人必须确定员工真的了解事情的先后顺序为何,要做到这点,领导人必须对公司有透彻的了解,并且能提出犀刊的问题。通常,善于执行的领导人甚至无须告知员工该做什么;他只需提出问题,让员工去思索自己该做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指导员工,领导人不但能传授自身的经验,还能教育员工跳出过去习惯的思考方式。在这种领导风格下,不但不会压抑人才,反而可以协助他们拓展本身的领导长才。
  案例
  无论是杰克·韦尔奇领导下的GE、山姆·华顿(Sam Walton)领导下的威名百货,还是克列赫(Herb Kelleher)领导下的西南航空,公司内部都可以强烈感受到这些领导人无所不在。几乎每位员工都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主张,也知道他们对员工有何期望。这是由于他们强势的人格特质吗?没错,不过仅有强势人格特质并没有用处。日光(Sunbeam)的邓洛普(Dunlap)因大刀阔斧削减成本而名声大噪,他也同样具备强势人格特质,但原本寄望经由他而起死回生的公司,却毁在他的手中。威尔许、华顿与克列赫是优秀的沟通者吗?答案同样是肯定的,不过沟通所发挥的效用可能会截然不同。重要的是沟通的实质以及沟通者的特质--包括倾听与谈话的能力。也许这些人是采行了“走动式管理”(managementby walking around),才成为优秀的领导人。我们都看过一些报导,描述克列赫或华顿如何突如其来地出现在作业现场,与行李输送或仓储人员交谈。走动式管理诚然有用也很重要一-但前提是到处走动的领导人要知道该说些什么,该听些什么。这类领导人之所以能在公司内无所不在而且深具影响力,乃是因为“他们就是企业本身”。他们密切留意员工与营运方面的状况,了解事实,并且不避讳讨论实情,这样自然能凝聚向心力。他们对细节知之甚详,对从事的工作兴致高昂,同时热切期盼取得成果。这些领导人不是靠谆谆告诫或公开喊话来激励贝工,而是以身作则,让人人都同样充满活力。
  韦尔奇在GE担任CEO二十年,在最后一年任期中,他每周会花10个小时来审核公司各单位的营运计划,同时也密切参与员工之间的对话。即使在事业生涯的最后时刻,韦尔奇还是不尸位素餐,以主动参与的方式来领导公司。
  点评:有执行力的领导人会营造出有利于执行的文化与流程,使公司内部都可以强烈感受到这些领导人无所不在。
二、中国企业领导执行的误区
  1 对“执行”的期望过高
  当“执行”成为过热名词的时候,领导们仿佛从茫茫管理误区中了找到了希望的曙光,以为绩效不断下降的趋势和工作运作的效率迟滞的现象必然会随着“执行”的到来迎刃而解。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何况于“执行”这两个文字。
  2 片面理解“执行”
  有些领导只是表面化地理解了执行,并没有告诉员工们执行的意义和价值,更没有告诉员工如何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执行只强调结果。当结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就指责下属们执行不到位,而不去分析客观事实,也不对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各种原因造成了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信息脱节。
  3 仍然保持原来的管理方式
  在高度重视“执行”的今天,有些领导仍然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即使到现场也不深入调研,走过场,看表面,习惯性思维主宰了他们的工作行为。
  4 缺乏辅助工具来考核“执行”成效
  有些领导对执行者们的“执行”成效缺乏了解,没有及时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和明确的考核标准,整体管理跟不上,因而导致“执行”的激励缺位。有效执行者与无效执行者得到的回报基本一样,没有体现出差别,打击了有效执行者们的积极性。而且当初推行“执行”时奖励的口头承诺,也没有兑现的迹象,因而也让执行者们感到困惑。
  5 没有及时完善内部用人机制和人才成长机制
  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用人唯亲、用人唯资历和用人凭感觉与交情等问题,这也给执行者们积极的热情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6 没有意识到真正彻底的“执行”,其实是一场企业革命
  有些领导推行“执行”的时候,并没有想从根本进行变革,而只是想在现行框架和组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而“执行”的真谛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根本上的变革,要提升整个企业的“执行”力,就必须从整个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和人员调配等各个方面来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类似的分析还可以找出许多来。我们分析企业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因素,其实又归结到了“执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系统的配合,需要高层领导的坚定支持,领导对“执行”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进行必须而坚决的“正强化”或者“负强化”,“执行”的本身就是一个“目标管理”项目,只不过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效率和速度问题,更直接,也更让人感觉到执行原来与自己是如此贴近,与自己工作行为中的种种方式关系重大。
三、领导角色定位观念变革
  想一下,公司领导每年要参加多少没有结果的会议?要制定多少没有被执行的计划?计划没有落地,该怪谁呢?是员工不得力?市场环境太艰难?还是其他部门配合得不好?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对此都抱怨过,但惟独没有指责过自己。一个领导不能只热中于制定所谓的“远景目标”,而把实现目标的任务交给他人。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跟进,要学会做执行型领导,而要成为执行型领导,就必须对领导的角色定位观念进行变革。
  1 领导必须具备执行力
  “执行力”是否到位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领导的角色定位。领导的角色不仅仅是制定策略和下达命令,更重要的是领导必须具备执行力。如果某一领导认为从事管理工作不需要执行力,所谓执行就是下达命令后由下属去实施的话,那么说明这个领导角色定位有问题。企业执行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领导知识和技能层面上,更应着重于领导角色定位的观念变革。企业要培养执行力,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各层领导身上。领导的执行力能够弥补策略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策略也会死在没有执行力的领导手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执行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我们就必须反思领导的角色定位——领导应该不仅仅制定策略,还应该具备相当的执行力。
  2 领导需要一手抓策略,一手抓执行力
  再好的策略也只有成功执行后才能够显示出其价值。因此,作为领导必须既要重视策略又要重视执行力,做到一手抓策略,一手抓执行力,两手都要硬!策略和执行力对于企业的成功来说,缺一不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策略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南,由策略再去导出各式各样的执行方案。
  领导不应将执行力和策略割裂,把它们看成完全对立的部分。一方面,领导制定策略时应该考虑这是否是一个能够切实得到“执行”的策略。无法执行的策略形成以后只能束之高阁,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另一方面,领导需要用策略的眼光诠释“执行”,也就是说不要陷入“执行”的泥潭,执行是需要策略来指导的。因此领导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必须考虑执行力问题。好的策略应该是与企业的执行能力匹配的。
  3 领导是策略执行最重要的主体
  许多人认为领导就是制定策略,而执行属于细节事务的层次,不值得领导费神。这些领导认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在于描绘企业远景,定好策略,至于执行嘛,那是下属的事情,作为领导只需要授权就行。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相反地,执行应该是领导最重要的工作。实际上,真正优秀的领导必须脚踏实地,深知自己所处的大环境、认清真正问题所在,然后不畏冲突勇敢面对。“知易行难”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吧!领导制定策略之后需要自身也参与执行,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执行是否能够实现策略,原来策略有哪些应该调整,根据执行的情况随时调整策略,这样的策略才是应变环境的良方。如果领导角色定位错把忽视执行当成必要的授权,等到发觉策略不能执行,这时候再修改调整策略,可能已经晚矣。
  关于领导需要相当的执行力问题,也许有人会忍不住大呼:“我的天啊!这不是要我事必躬亲吗?我的时间可是要用来擘划高瞻远瞩的策略!”更何况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就是事必躬亲最后积劳成疾不幸早死一直以来就成为领导笑谈的对象么?就执行力而言,领导不妨静心自问:“有谁比自己更了解企业的人员、营运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内外在环境?”唯有领导所居的位置才能对以上问题有全盘性的了解。也只有领导能对企业提出一针见血的高难度问题,促使各项计划不浮夸,植于现实而执行,并于每个阶段实现预定目标。
  4 领导重视下属执行力的培养
  我们说领导是策略执行最重要的主体并非说领导大凡小事务必躬亲,领导角色观念变革很重要一点就是在重视自身执行能力加强的同时,作为领导必须重视对部署执行力的培养。执行力的提升应该是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事情,而不只是少数领导的专利。但领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他就像一个火车头,有意识地对企业进行引导,从而使“执行”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元素。领导如何提升个人执行力并培养下属执行力,是企业总体执行力提升的关键。
  5 领导应致力于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通过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因此领导角色很重要的定位就在于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如果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每天能多花十分钟替企业想想如何改善工作流程,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那么,领导的策略自然能够彻底地执行。如何让员工心悦诚服地自愿多用心,将工作执行得更好呢?关键就在企业是否拥有良好的执行力文化。
  企业要有执行的文化,但很多企业充满了策略的制订者,对于策略的执行不是打折扣,就是找理由说大困难了,达不到。要不就是不仔细用心去考虑如何照顾细节,随便交差了事。执行力文化良好的企业,员工一定用心去做事情,讲究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
  有执行力的企业一定有追根究源的文化。企业问题层出不穷,一些人躲避问题,等到问题更大时再来解决;一些人只是简单地解决表面问题;而最好的做法是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依次解决。为了要培养执行力的文化,领导要亲身参与企业的运作,对于企业的营运细节要了解得愈多愈好,优秀而卓越企业的领导无一不是对本身业务知之甚详。
  领导要营造企业“执行”的文化。企业是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所构成,所以,不同的个体在思考、行动时难免会产生差异。如何尽可能使不同的“分力”最终成为一股推动企业前进的“合力”,只有依靠企业文化,“执行”也不例外。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优秀的企业,其内部都有一种强烈的“执行文化”,它们注重承诺、责任心,强调结果导向,这一切都是“执行文化”的具体表现。
四、执行型领导要做的七件事
  负责执行的领导人究竟该作些什么?如何才能避免事必躬亲,却仍对企业经营的细节了如指掌?以下所列的七大重要行为,构成了奠定执行能力不可或缺的第一块基石。
  1 了解你的企业和员工
  领导人必须时时以企业为念。在执行成效不彰的企业中,领导人往往与日常运作的真实情况脱节。虽然有人呈送大量的信息,却都经过筛选--由直属部下提供的数据,当然难脱各人的理解、能力以及业务重点的局限,至于幕僚也是各凭自身观点汇集资料。这些领导人并未实际参与行动,对业务不够投入,因此无法掌握组织全貌,与员工之间也难免产生隔阂。
  领导者必须学会全心全力地体验自己的企业。必须亲自参与企业运营当中,绝不能采取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和员工心理,并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作为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权威性;可以经常问一些尖锐的问题--高素质的下属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会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深入实际,领导可以和员工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和员工建立起真正诚实的对话关系,这会培养员工们的使命感和忠诚度。
  案例  
  20世纪90年代中期,GE执行官韦尔奇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有种新方法能使制造部门的存货周转率大幅提升。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企业领导人能理解,加速存货周转率乃是一项有效的工具,大大有助于产生现金与增加投资报酬率。这位朋友断言,如果GE所有部门都能提高存货周转率,必能产生更多现金。他向韦尔奇推荐一位施行此套方法的专家——美国标准公司(AmericanStandard)的执行官坎保瑞斯(Emmanuel Kampouris)。
  当时是90年代中期,大部分公司年度平均存货周转率为4次,而美国标准公司的一些工厂却已高达40次。韦尔奇对这个说法十分感兴趣,但是,他并未只满足于了解概念而已--他希望亲自了解实际运作情况。他并没有先派遣工厂干部出马,而是自己挪出时间,直接去拜访坎保瑞斯,与他详谈数小时。
  接下来,他实地去了解基层施行的情形。当他按受美国标准邀约前去演说时,在晚宴中,他刻意坐在两位厂长间,一位来自巴西,一位来自英国,他们所带领的工厂存货周转率分别是33与40。整个晚上韦尔奇都在仔细询问他们相关细节——工具、社会架构、如何克服引进新方法所受到的抵制等等。
  点评:身为GE的执行官,难道没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处理吗?当然有!然而,唯有亲自深入了解这个主题,韦尔奇才能学到该如何在GE推展并执行这项方案。他学到要运用哪些资源,执行人员应具备怎样的技巧与心态。然后,他才有可能在这个庞大的企业体中快速推展并贯彻必要的变革。直到2001年韦尔奇退休时,GE的存货周转率已提高1倍,达到8.5次。  
  自检:1.您对自己公司具体事物的真相,知道百分之几?
     2.公司的库存如果很多,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3.公司的流动率如果很高,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4.公司的产品常常被客户退回,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5.公司的回款都不到位,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2 坚持以事实为基础
  实事求是是执行文化的核心,因为员工和管理者大都尽量避免或掩盖事实。领导者自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同时确保组织中在进行任何谈话的时候,都把实事求是作为基准。坚持实事求是意味着你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公司,尤其是与其他公司比较的时候。“我们目前的状况怎样?其他公司是否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这是真正实事求是的态度。
  3 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先后顺序
  领导者更为关注“一些”每个人都能把握清晰的目标:把精力集中在三四个目标上是最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组织中的人也需要一些明确的目标,这是组织正常运行的关键。
  领导者必须为自己的组织设定一些顺序清晰而又比较现实的目标,这将对公司的整体绩效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明确目标顺序,需要彻底改变自己以往的视角。 
   案例
  朗讯2002年的主要目标是力求生存,直到订单回流为止。该公司因债台高筑,被调降债信评等,贷款到期时也出现几乎无力偿还的窘况。所以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保留现金,也就是努力将应收帐款与存货降至最低、出售不必要的资产、将生产外包、并降低成本。其次的要务就是全力维系客户,使营收能保持一定水准。每一个员工的心中都深明这两项重点,这对他们日常的工作态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点评:执行力的管理者会将焦点集中于少数几项应优先执行的重点,让大家都能清楚掌握。
  明确清晰的目标之后,下一步是简化。能够简洁地阐述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和建议,让每个人都能很好的理解、评估和执行,最终达成组织内部的共识。
  有时候企业必须由新的角度来确定优先级。
  案例
  2000年8月,某家在其产业中居于全球第一的连锁业者任命了一位新的执行官。这家连锁店的地盘现正被竞争者逐步侵吞。究其原因,是当初公司满怀“革新”的雄心大志与热情,购并一些电子商务公司和其他的直销业务,失去对原本核心事业的专注。于是在任命新执行官的前一年,股价已跌落了三分之二。公司的一些元老干部促请新任执行官开设更多分店,然而执行官本身就是由公司内部晋升上来的,他不仅熟谙实战,而且以执行为导向,他认为公司已经尝试开拓太多路线,如今应以提升既有店面的效能为第一优先,所以他期勉员工致力提高盈余与营业额。
  他采取了三个步骤,将改革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首先他召集直属的十位主管,向他们解释预定的目标,同时讨论相关的执行问题--如何达成目标、有哪些尚待克服的障碍、如何修改奖励制度。然后,他集合旗下最高阶的一百位采购主管与商店负贵人,展开为期两天的训练。他教导大家如何剖析企业状况,简要地解说销售量增加的状况及原因;哪些因素会影响成本结构;以及采购人员与店方如果相处不融洽将有什么后果。他为往后四个销售季设下明确的营业目标,并且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达成。这些负责人在各自回到工作岗位前,每一个人都已经有一项90天的行动方案,对后续追踪也达成明确的共识。最后,他再一次主导类似的两天训练会议,这次的对象则是好几百位采购人员与商店经理人。到2001年12月为止,这家连锁业不仅毛利率大幅促升,股价也涨了一倍。
  点评:一个领导人若是说:“我列了十项重点。”表示他根本不进入状况--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重点何在。管理者列出的目标与优先级一定不能多,而且要明确务实,以利公司整体效能的提升。
  4 跟进
  执行力良好的领导人都会严谨地进行后续跟进,以确保负责计划的人员能依照原定进度完成当初承诺的目标,并找出缺乏纪律、或理念与行动不配合等问题,同时也能厘清各项具体细节,让组织各运作单位的步伐协调。如果遇到外在环境发生变化,完善的后续跟进也可使计划执行者迅速灵活地应变。举例而言,GE的高阶上管在每-次年度领导与组织检讨会的90天后--也就是在策略与营运检讨会之前--都会通过为时45分钟的视讯会议,让所有参兴计划的人检讨长程方案的情况。
  案例
  2001年的经济衰退使某家高科技公司受创颇重,营业额下滑20%。企业执行长亲自检视旗下某个重要事业部经过修正后的营运计划,首先他赞扬事业部总裁领导属下降低成本结构的绩效,但随后又指出他们尚未达到应有的投资报酬率目标。接下来他提供一个值得一试的解决方案。由于执行长本人最近理解到资产速率的重要性,所以建议这个事业部和供货商共同研拟提高存货周转率的方法,以期获得实质成效。“你认为你该怎么做?”他询问采购经理,这位经理回答,如果有工程师从旁协助,应当能大幅提升绩效。“我需要二十位工程师。”采购经理加上-句。
  执行长转向掌管工程部门的副总裁,问他是否能拨出工程师来协助这个计划。副总裁迟疑了半分钟之久,终于以冷漠的语气表示:“工程师不会愿意替采购部门做事。”执行长注视副总裁良久,最后开口道:“我确信下礼拜一你会指派二十位工程师到采购部门。”说完后便起身走向门口,随后他停下脚步转身注视采购经理:“我要你每个月固定召开视讯会议,成员包括你本人、工程人员、财务长、还有我和制造经理,大家共同检讨这项重要工作的进度。”
  点评:这位执行长做了哪些举动?首先,他让可能阻碍计划的冲突浮上台面。其次,他制定后续跟进的方法,确定每一个人都切实执行。其中包括该部门总裁在内,因为会议进行时他只是被动地坐在一旁,直到执行长下了最后通牒之后才有反应。这位执行长的举动已经昭告公司的其他人员: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后续跟进的监督。
  案例
  GE的高层主管在每-次年度领导与组织检讨会的90天后--也就是在策略与营运检讨会之前--都会通过为时45分钟的视讯会议,让所有参与计划的人检讨工程方案的情况。
  点评:执行力良好的领导人都会严谨地进行后续追踪,以确保负责计划的人员能依照原定进度完成当初承诺的目标,并找出缺乏纪律、或理念与行动不配合等问题,同时也能厘清各项具体细节,让组织各运作单位的步伐协调。
  5 对执行者进行奖励
  如果你希望员工能够完成具体的任务,你就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奖励。不具备执行型文化的公司根本没有任何措施来衡量、奖励和提拔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领导者要做到奖罚分明并把这一精神传达到整个公司当中,否则人们就没有动力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检:假如您是一位中层管理者,当团队内部需要提拔一位见习管理者时,您通常会依据哪些条件来做最后的决定呢?试举一个具体事例说明。
  6 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领导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下一代领导者,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组织中个人和集体的能力。对其进行指导是提高其能力的有效手段,领导者要把每一次和下属的会面看成是一次对其指导的好机会。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然后向他提供具体而有用的反馈,这是最有效的指导方式。掌握提问的艺术,通过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迫使人们对问题更为深入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在于他们的行为。
  7 了解你自己
  领导者需要挖掘他们自己的个性品质,了解他们自身和他们的信仰,这种观念似乎正在工业领域广泛流传。其倡导者之一卡文·柯什曼先生乃是“Leadersource”的创始人兼执行总裁,同时他还是《领导能力来自自身内部》的作者。柯什曼先生认为,领导能力源自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学识就能获得的。能够正视自身优点和缺点的人拥有被柯什曼称作“真诚”的品质,“而这正是一个好领导者的关键所在!”他说到。里克·梅伯瑞先生也对此达成了共识,他认为敢于自我剖析,从而完善自我是领导者的重要品质。领导只有认识到自身在某些领域存在的不足,才会“不耻下问”。“只有那些不拘泥于自己套路的人才能管理好一个公司。”他说。前任GE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领导。“如果看看他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所作所为,你会发现他犯过上千个错误。”梅伯瑞先生说,“但他从不会犯两个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他的财富!每当他谈到自己时,他会说自己并不是天才。可他能在与人们的不断接触、与下属聊天、与加油站的工人闲谈中知道一切。”
  案例
  GE前执行官韦尔奇在《jack:20 世纪最佳经理人,第一次发言》(Jack:Straight from the Gut)一书中,坦承在职场生涯初期曾犯下许多用人不当的错误,同时也靠直觉做出不少决策。不过只要得知自己有错,他会立刻承认:“这是我不对。”接下来他会反躬自省错在何处,聆听别人的看法,吸收更多信息,直到找出真正的答案。在这样的磨炼下,他的表现愈来愈出色。他也领悟到,当别人犯错时,光是责罚于事无补,反而应该借机指导与鼓励,令他们重拾自信。
  点评:你是否已在培养这些特质?当然,市面上有许多讨论这类主题的书,有一些会很有帮助。包括GE与花旗集团(Citicorp)在内的许多公司,在领导人才的培训课程中,都有包含自我评量的工具。
  要想获得真实信息,领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情感强度,亦即无论喜欢与否,都要面对现实。无法容忍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就不可能建立起执行型文化。情感强度来自于自我发现和超越。一个长期的领导者一般都有自己的伦理标准,这是使其拥有足够力量完成任务的源泉所在。对表现不佳者姑息纵容几乎是所有公司的通病,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领导者缺乏情感强度的结果。
  情感强度包括四个核心特质,它们分别是:
  真诚。率真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自我意识。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客观评价和对待自己的优缺点。
  自我超越。这意味着你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谦虚。谦虚的心态使你直面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能够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解决问题。
五、执行型领导必须规避的七个陷阱
  一个执行力强的企业,必然在战略制定、文化及领导方式等方面表现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领导者们常常掉进诸如忽视战略、忽视领导风格、喜欢听命行事的庸才此类陷阱里面,而使企业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可见,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又如何避免执行力陷阱,无疑都是企业提升执行力需要关注的问题。
  1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
  管理学科是把管理当作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对“责任”、管理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以及企业的“责任”谈得很多。他在《我认为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一文认为自己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结构和方式来研究这一学科;尤其是围绕着责任。
  1973年,彼得·德鲁克将自己几十年的知识经验与思考浓缩到一本书中。这本共达839页的巨著以其简洁的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该书索引中有多达36处谈到“责任”。据此,承担责任是管理的重要诠释之一。
  彼得·德鲁克反复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
  敢于承担责任,关键时刻上得去,是管理者在管理到位中的作用体现。当自己分管的部门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不是推卸、溜肩膀、指责和埋怨,而是主动承担责任,从自身的管理中去寻找原因,这自然会给员工一种积极的力量。关键时刻上得去,是指在工作需要的时候,管理者能走在员工的前边,有主见,妥善地解决问题,这即说明管理者的能力。这两方面都是管理者管理到位很重要的因素。
  假设你想要更成功的话,请你从现在开始,百分之百地对自己负责。
  (1 )承担责任是获得尊敬的惟一办法
  史蒂文·布朗认为:“管理者如果想发挥管理效能,各个就得勇于承担责任。”杜鲁门任美国总统后,便在自己的办公室挂了一条醒目的条幅:“扯皮到此为止。”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效法杜鲁门总统的格言。假若你对所在单位的工作成绩和效益不满意,请不要怪罪通货膨胀,请严格谨慎地检讨你采用的管理方式。美国企业管理协会分析了1812名成功的企业家,将其基本素质归纳为以身作则、能听取各种意见、能进行正确的自我批评等19个方面。兵书也说“最好的防御是进攻”。工作中出了差错,不论是自己直接参加的还是下属做的,应该勇于承担责任,这是取得信任和尊敬的惟一办法。
  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并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来。因此,要使员工承担起责任和有所成就,必须由实现工作目标的人员同其上级一起为每一项工作制定目标;此外,确保自己的目标与整个团体的目标一致,也是所有成员的责任;还必须使工作富有活力,以便员工能通过工作使自己有所成就。而员工则需要有他们承担责任而引起的要求、纪律和激励。
  一般人失败的原因便是不愿意对自己负责,总是找借口,总是认为是因为别人的原因使自己无法成功。你可以仔细观察,这些失败者似乎天天都在抱怨。例如,公司培训得不够多;广告效果不好;产品的种类不够丰富;颜色不够多样。但事实上,抱怨对自己并没有任何的好处。还有些人担任某项职务,日久便养成了官僚作风,变得遇事变得谨小慎微,这样也会失去下属的尊敬。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的表现
  许多管理者拒绝承担个人责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指责、批评下属,让下属难堪
  公开地把自己与下属相比进而指责下属能力太差是不明智的。对此,文雅的说法是:你比他能力强是不需要说明和论证的;通俗的说法是:他要是比你强他就坐在你的位置上了。
  当着一个下属的面批评另一个下属是最严重的失误。拿两个人做比较的结果是:评价差的员工会因此失去自信心,甚至以后做不好工作也对自己的无能没有负担感,因为你已经无数次地确认了他的无能。评价好的员工也会因用同事的牺牲换取了自己的好评而内心不安,甚至会招致下属的集体排斥,因此,他会有意无意地放松自己,以争取与同事重新站回一排。
  忠告:当你已经连续三次让下属难堪而你内心感到快意时,你就要注意反省了:这很可能是你自己内心不安定的表现,就像小孩子为引起全家注意而故意淘气一样。
  ②以“忙碌”为借口
  如果你经常向下属抱怨自己有多忙,那就错了。下属会认为,你要是真忙的话,那么对下属抱怨的时间都不该有。下属的想法是:你现在干的所有工作都是你的精力所能承担得了的。正确的作法是:把工作都合理地分配出去。
  ③事必躬亲,对下属不信任
  如果你对下属的能力经常怀疑,那你就想办法换掉他。否则你事事参与、过问,甚至监督下属工作的话,下属会因此放弃自己的创造性,完全按照你的“正确指示”去工作,而保留自己的常识、经验甚至灵感,进而形成下属不是放开手脚去做,而是一边猜测你的意图一边做。你用挑剔的眼光去观察,下属的缺点很容易暴露出来,你就会加重不信任,加重监督。下属也在摸索中成长,只要他还没有放弃,你就该给他宽松的环境。
  ④不能正确面对失败
  每个人都有失败的经历。如果你遇到失败,要第一个从阴影中摆脱出来。如果你迟迟不能自拔,因此对下属发泄,那就会完全失掉下属的向心力,要知道,他们失败后的痛苦是和你一样沉重的。
  案例
  艾柯卡曾任职世界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福特公司。由于其卓越的经营才能,自己的地位节节高升,直至坐到福特公司的总裁。然而,就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却出人意料地解除了艾柯卡的职务,原因很简单,因为艾柯卡在福特公司的声望和地位已经超越了福特二世,所以他担心自己的公司有朝一日会改姓为“艾柯卡”。此时的艾柯卡可谓是步入了人生的低谷,他坐在不足十平米的小办公室里思绪良久,终于毅然而果断地下了决心:离开福特公司。
  在离开福特公司之后,有很多家世界著名企业的头目都曾拜访过他,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但被艾柯卡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心中有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从哪里跌倒的,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他最终选择了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这不仅因为克莱斯勒公司的老板曾经“三顾茅庐”,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克莱斯勒已是千疮百孔,濒临倒闭。他要向福特二世和所有人证明:我艾柯卡不是一个失败者!
  入主克莱斯勒之后的艾柯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终于带领克莱斯走出了破产的边缘。艾柯卡拯救克莱斯勒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商业案例。
  点评: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一个人如何对待失败。任何希望成功的人必须有永不言败的决心,并找到战胜失败、继续前进的法宝。
  ⑤“努力地表现”与“不停地辩解”
  总是有两种人,一种人习惯于“努力地表现”,而另一种人习惯于“不停地辩解”。“不停地辩解”可以说是一种恶习,但是拥有这种习惯的却大有人在。是否你也有一点点这样的毛病?找一个人当替罪羊,拉一个人当挡箭牌。如果你经常这样做的话,试想一下会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案例
  总经理与董事长的对话片断。
  片断一:
  董事长:余总经理,你注意一下,我们的钢铁销量最近正在下滑。
  总经理:对不起董事长,这是我的错,我马上召集有关人员调整销售策略。
  董事长:西班牙瓦布贝尔家具最近销量不好,怎么回事儿?
  总经理:这也是我失查,我尽快找出解决方案。
  董事长:还有余总经理你注意一下,那个正副厂长听说最近闹情绪,大不想干。
  总经理:……
  片断二:
  董事长:余总经理,你注意一下,我们的钢铁销量最近正在下滑。
  总经理:董事长,这是因为韩国釜山钢铁最近一直在美国不停地杀价,我也没有办法呀。
  董事长:西班牙瓦布贝尔家具最近销量不好,怎么回事儿?
  总经理:我以前提醒过您不要进口西班牙大理石的家具。
  董事长:还有余总经理你注意一下,那个正副厂长听说最近闹情绪,大不想干。
  总经理:我听说那个家伙在外面“包二奶”……
  点评:无疑,不在上级面前过多地谈自己的下属,不拿客观事实当挡箭牌,尽可能的“努力表现”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备的职业操守。
  忠告:“我以为”也是一个辩解口头语,很多人犯错误以后经常会用这三个字为自己辩解。少讲“我以为”,努力地表现。当错误出现时,及时承认错误,少相互推卸责任,少追究是谁的错,努力解决问题,会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3)如何接受他人的批评:培养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案例
  小孩儿不小心撞到桌子上,大哭。中国妈妈和日本妈妈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不同的。
  中国妈妈往往第一个动作是打桌子,当然这是我们哄小孩儿的一种方法,可是无形之中告诉孩子,责任在别人。日本妈妈把孩子带到旁边说:“来,再走一次。一个人跑步会撞到桌子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他跑步的速度太快,刹车不及,第二个是他的眼睛一直看着地没有注意前方,第三个是心里面不知道在想什么,你是哪一种呢?”
  点评:从上面的小故事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非常注意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桌子是没有生命的,不能把撞到桌子的责任归咎到桌子上面,推卸责任是不可取的。
  《孙子·地形篇》中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表明,将帅价值观的核心是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责任感。进退不以名利为衡量标准;承担责任无论功罪;视保全民众和士卒为己任;自身的利益服从国家的利益。只有一心为公,不为谋私,视事业如生命的将帅才能担当大任,成就大业。作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能调整自己,必须能够面向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对最后结果承担责任,因此,应在工作中不断培养为事情结果负责的精神。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作为管理者有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批评,甚至是下属的批评。面对批评,管理者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体现着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素质。
  ①不要猜测对方批评的目的
  管理者在接受批评时,不应该枉加猜测对方批评的目的。如果对方有理有据,对方的批评就应该是正确的。管理者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对方批评的内容上,而不要去怀疑对方批评的目的。如果管理者让对方体察到了这些事情,对方可能不再会对管理者进行批评。久而久之,管理者的身边只有那些唯唯诺诺的下属,当管理者出现问题时,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提醒你。这种结果往往是很悲惨的。
  ②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
  有些管理者性情比较暴躁,或者不太喜欢听别人的意见。这时如果有人向他们提出批评,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反驳。当即反驳并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相反的,可能还会使矛盾激化。当对方提出批评意见时,管理者应该认真地倾听,即便有些观点自己并不赞同,也应该让批评者讲完自己的道理。另外,管理者应该很坦诚地面对批评者,表现出很愿意接受批评者的态度。
  ③让对方说明批评的理由
  有些人在进行批评时,喜欢将自己的意见概括起来,虽然说了一大堆,但很难让人明白他具体在批评什么。如果碰见这样的批评者,管理者应该客气的让他讲明批评的理由,最好能讲出具体的事件。这样做可以使管理者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另外,还可以让无中生有的批评者知难而退。
  ④承认批评的可能性,但不下结论
  有时管理者对批评者所批评的事情可能还不是很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承认错误,还是不承认错误都会使自己被动。最稳妥的办法是现承认批评者的批评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并且表示对批评者的观点能够理解。但不应该就批评本身下结论。在此之后,管理者应该认真了解事情的当时情况,并进行认真地分析。最终对批评者的批评做出客观的评价。
  自检: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有哪些表现,在今后的工作中你将如何避免此类的错误?
  (4)高层主管的领导责任
  ①建立愿景与共识
  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曾说:“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便是拥有共同的愿景与目的”,学习型组织中的第三项修炼便是建立共同愿景,唯有高层主管拥有组织的整体掌控权,因此组织中的舵手必须寻找未来的航向,并促进大家的共识。
  ②制定战略与组织
  毛主席说过“战略决定一切”,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二者都是表达战略的重要性,如何在竞争中,将组织有限的资源调整成为具有获胜的形态,并且布置合理的组织去实现这种想法,便是高层领导者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资源汇集与分配
  组织必需拥有相关的资源方能发挥效能,高层主管必须站在整体企业的高度,从宏观的角度去汇集资源,并依照战略分配资源,使其发挥综合的最大效果。
  ④创建文化与维持
  文化是组织的灵魂,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刻刻影响组织运作的力量,文化是价值观、行为、习惯、风俗、典礼、仪式的综合体,也是所有人员的内在规范,合理强劲的企业文化可以带来企业的生命力与内聚力,可以使组织遵循较佳的路径行走,也是企业的无形地图。
  以上这些任务有几个共同点,一是较为抽象,不易简单的处理;二是不具紧急性,平时不会造成压迫力,因此可能拖延再三;三是短时间难以评论成败,因此检测较为困难。所以要分辨一位高层主管是否称职,也是较为困难的,但是其成败对组织的影响确是巨大的、长远的,所以组织的高层领导者必须要有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并抱持高度的警觉性与危机意识,绝对不能大意,更不能骄傲。
  (5)中层主管的领导责任
  ①建立程序与标准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组织要能有效运作,中层主管必须建立必要的标准与程序,并将这些规范移植到组织中,成为组织的智能与习惯,使下属乐于遵从,并能产生更高的效能。
  ②设定目标与计划
  依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成为部门具体的工作目标,并依此制定执行的方案,并将任务分配给适当的人,在合理的预算与时间内,达成组织的目标。
  ③激励士气
  人是情感的动物,心理上认同与喜欢的事情,做起来自然愉快顺畅,士气的提高与下属的价值观、喜好、情绪、人格特质有关,如何提高下属的意愿,调动积极性,是每个主管极为重要的任务。
  ④培育下属
  当下属的能力不足,便会造成交代给他的任务,无法有效的完成,所以除了提高意愿外,还要培育下属,使其能力能满足任务的需求,而当前的环境变化快速,技能也需要跟着改变,所以培育下属便成为持续性的活动,学习型组织与终身学习的观念,是现代化组织必然的趋势。
  中层主管的任务特色,便是将抽象的目标转为具体的行动,将高层主管所期望的目的,转变为可管理的活动,并促使团队的成员,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去实现。因此中层主管要有效领导,需要清晰的思维,严谨的计划,丰富的创意,与贯彻执行的毅力,以及圆融的人际关系。
  2 不能做教练式的引导
  在我们的观念中常常把启发工作人员看成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其实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负起启发下属员工主动学习的职责。也许公司的培训部门可以利用一些工具为员工进行培训,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机会,但是大多数的知识需要员工在平时工作中不间断的学习获取,所以启发和引导员工也是一名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21世纪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沟通大师。管理者创造一个共同理想,并通过有效的沟通使组织成员达成共识,形成组织的愿景。21世纪的管理者还必须是一个团队建设者。明日的管理者既是团队的成员,又是团队的领导者。明日的管理者必须负责选拔合格而且有发展潜力的团队成员,并进行有效的系统培训,调动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性,提高其对团队工作的投入度。
  (1 )对员工应进行教练式的引导
  管理者终日忙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当代管理者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他们必须运用适当的人际关系技巧来激励员工,必须建立起一种关系使整体整合的威力大于个体简单相加之和。如今的管理者必须培养积极的工作关系以加强员工的自尊。他们必须对员工加以培训,让员工人尽其才。他们必须促使员工提高工作业绩。与此同时,管理者还必须创造合适的工作环境,为自己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机会。管理者必须重视对有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学会担当足球教练的角色,学会教练式的引导。
  什么叫做企业教练呢?
  就像一个足球学校的几个部分,由几个教练分别负责,有的教练专门训练守门员、有的教练专门训练前锋、有的教练专门训练后卫。当球队要比赛的时候,由主教练选拔各个小组中合适的人来参加比赛,这个时候教练是没有办法代替球员出赛的。如果这个时候球员不合格,教练要受到指责。如果在比赛的过程在中,球员的表现失误,主要责任在主教练和球员。归纳一下就是球员的成败,在训练和选拔的时候,主要责任在训练的教练;在比赛的时候,则主要责任在主教练。员工就是队员。制定战略战术,观察他们在场上的表现,及时纠正,才可能在比赛中胜出,这是最重要的。
  在自由开放的企业氛围里,企业管理者充当的角色应当是教练的角色。教练工作不仅是训练,而且是辅导、参谋、揭露矛盾、教育。训练工作要求管理者具备倾听的能力以及表达真实的赞赏、感谢的能力。通常在“首次”做某事之前或之后要进行特殊的鼓励时,或在纠正错误时,需要进行训练工作。辅导就是帮助能力出众的人体现出自己的能力的工作。参谋就是当发生问题、工作受到影响时,给予员工建设性意见、支持和鼓励,并进行双向的讨论。揭露矛盾就是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员工的重大工作失误正面地公布出来,由众人一起来解决问题,纠正错误。教育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培训。
  
  忠告:企业的管理者要作为一个教练,来引导员工的发展,不断通过各种训练,来促使员工成长。除非万不得已,不要插手员工的工作,他自己会解决问题。总之,管理者必须停止做经理,开始做员工的教练以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生产力。
  
  (2) 如何进行业绩辅导
  业绩辅导要求你通过建立良好关系和令人鼓舞的面对面交流来密切和员工的关系。它要求你不停地转换角色,迫使你积极参与员工的工作,而不做消极的旁观者。业绩辅导更多地依靠良好的提问、倾听和协调技巧,而不在分派任务、控制结果。
  在同员工交流的过程中,管理者将扮演以下4种角色之一:培训、职业辅导、直面问题、做导师。每种角色结果不同。
  ①培训
  这种角色要求你扮演一对一的教师。你有责任就最终会影响员工成长的问题与他们共享信息。
  所有业绩都是通过人取得的,所以你必须对员工的发展负责。不要把公司的培训交给外来人,因为他们不对员工的业绩负责。
  ②职业辅导
  作为职业教练,你需要得到帮助以引导员工相当深入地就其现在和将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探索其兴趣和能力所在。你得帮助员工考虑替代方案、决策有关职业发展问题。你还需要让所在企业组织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观,以便使企业做出相应的计划安排。
  ③直面问题
  要提高业绩,必需要直面问题。首先,你得要求员工改进业绩。换句话说,你需要员工在成功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其次,你需要令员工由差劲的业绩提升到满意的业绩。直接指出员工业绩欠佳无异于训斥他们。因此,你必须学会不带批评地告诉员工需要改进业绩。
  ④做导师
  做导师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取得进一步成功。作为导师,你得指导员工解开企业组织中的种种难解之"谜"。你要引导员工度过企业组织中的种种危机,帮助他们培养处世能力。做导师与做职业辅导有所不同。导师需要源源不断地就企业组织的目标与经营观为员工提供信息和见识。他们教导员工如何在企业组织内发挥作用。此外,在员工遇到个人危机时,他们还要充当他们的知己。
  ⑤培养员工的自尊心
  业绩辅导流程建立在你和员工间的同事关系之上。这种关系最终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培养自尊是业绩辅导的结果。它来自于员工需要提高自己业绩水平和解难技巧的自我意识之上。培养自尊对你和员工同样有益,因为它有助于产生一种协同关系。
  ⑥奖励树立责任感和取得成果
  作为业绩教练,你必须取得企业所需要的成果。但单靠你一个人完成不了,必须通过他人来完成任务。你必须通过激励战略设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直言你对员工的期望。这包括告诉他们你想得到的结果、质量水平及完成时间。
  ⑥奖励优秀业绩员工
  这有助于让员工认识到准时出成果和达到质量要求的重要性。他们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对最后成果有何影响。接着,告诉员工他们究竟干得如何。他们需要及时、不断的信息反馈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后,你必须奖赏业绩优秀的员工。你必须明确地表示,创造良好的工作成果与对他们工作的表彰是相辅相成的。改进业绩是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建立策略,给员工最恰当的奖赏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请记住,重奖之下必有勇夫。这一简明的哲理对提高员工业绩、取得你所期待的成果具有神奇的效果。
  总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注意运用情景管理的办法,针对不同的员工、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有的时候这样的员工是最好对付的,俗话说:倔毛驴,顺毛捋。基本的出发点是:要充分地尊重自己的员工,把他们都当做各个方面的专家。只有员工受到尊重了,才会在自主和自愿下面自发地工作,才会发扬主人翁精神。管理者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时候管得太多,知道得太多反而出乱子,“无为而治”的效果可能更好。
  自检:针对上面提到的“教练式”管理,您有何见解?请结合实际案例说明。
  3在公司的内部形成对立
  在公司内部容易形成对立,或者形成派系。有时在我们没有在意之间,潜意识里这种意识已经形成了,这也是管理者常见的一种错误。
  (1)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对企业来说,团结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的团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凝聚力与团队精神,这是一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家的安定,人民生活的幸福,这也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来源。
  对企业来说,要对员工进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团队管理。团队管理有如下优势:有利于发挥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有利于提高企业团队运作的效率;有利于全面提高员工的凝聚力;管理技巧灵活多变,有利于企业的活力。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全球180位领袖人物所作的调查显示,65%的人认为2000年后,企业将以团队式的领导为主流。当不久以前,几乎所有公司都还是由“老板”或“头儿”来管理的,而现在,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和几乎所有的社会公共机构都是由小型管理团队管理的。大公司是团队的产物,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
  企业家的团队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团队精神,明确团队的目标和团队的共同远景,强化团队的凝聚力,塑造团队精神,培养合作观念,要带头合作而不是热中于竞争。二是改变工作方式,团队领导往往担任的是教练或后盾的角色,对团队提供指导或支持,为团队成员提供创造业绩的机会。
  (2)激活团队的情绪和气氛  
  经理人不能靠命令或者哥们义气让人做事。相反,依赖影响、理解和一套微妙的技巧是
  学会与人工作的最佳方法之一。
  伡し⒅芪松砩系*"E"元素
  "E"元素是所有那些激发精力(energy)、兴奋(excitement)、热情(enthusiasm)、努力(effort)、活力(effervescence),甚至是开支(expenditure)的东西。如果不叫懒散的话,我们把人们未能把"E"元素注进工作与生活的情况看成是缺乏纪律。当这种情形发生的时候,我们自然的倾向是呼唤他们品质中好的一面。 
  不必着意寻找,我们都能知道生活中有时时间匆匆飞逝如电,有时连吃饭甚至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有时精力充沛,血脉中充满肾上腺素。我们也知道,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时候--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更不用说起床了。那么是什么带来"E"元素的呢?或者说如果你是一个经理人,你如何让这些"E"的力量影响别人呢?
  或许是钱?实际上并非如此。钱作为"E"元素的激发物是有欺骗性的。真正重要的是钱的使用目的,而并非钱本身。当钱用于基本的生活需要时,他就会激发人一定程度的努力。但不会更多,除了绝对必须的东西,理性的人是不会做更多的努力去保证那笔钱的。
  在过去的多年里,很多不同的调查都询问过人们他们最想从工作中获得的东西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什么东西最能激发他们身上的"E"元素。不论被问的人处于什么地位和什么年龄,答案都是相当一致的。典型的答案如:
  个人自由 ;
  同事的尊重 ;
  学习新的东西 ;
  挑战 ;
  完成某个项目 ;
  帮助别人 。
  接受调查的人把钱放在第24位。这似乎表明,工作的目的除了钱以外还有别的东西。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如何激发周围人身上的"E"元素了。
  学者们会愚蠢到为从不付费的杂志撰写文章,而自己却一无所获吗?博士们会疯到满世界赶场为各类会议演讲,自己却一无所求吗?绝对不会。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名,提升他们在同事中的地位,甚至可能是为了满足自我主义。付钱并不是必须的,因为钱并不能买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成就感,并让我们与众不同。
  IBM公司创始人Tom Watson总是及时认可每个成绩。例如,给完成一笔很棒的业务或者贡献出新思想的员工当场奖励500美元。有一天,这样的故事就发生了,一个年轻人走进他的办公室,告诉他一个了不起的成绩,高兴之余,沃特森遍寻衣袋和办公桌的抽屉,希望能找到什么能马上作为奖品的东西,结果他只能找到一只香蕉。他就把这只香蕉给了小伙子。年轻人恭敬地接受了奖品。从那时起,香蕉在IBM公司就成了成绩的象征。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份清单,上面罗列着我们希望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我们当然需要生活必需品、食物、住所和舒适感,但我们也需要出人头地和星光耀眼的机会。我们还需要友谊和他人的尊重,做有用并值得去做的事情的机会,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做真实的自己的机会,去发现我们所有的潜力。如果任务与清单所列一致的话,这份清单上的项目越多,我们浑身就会散发出越多的"E"元素。
  人们对做事的内在动机的需要,远甚于对就业保障的需要。最好的员工就象最好的教师、最好的护士等一样,喜欢他们的努力被人注意。他们希望作为一个个体被认可,希望他们的思想被人倾听,希望被赋予责任,希望成功时获得奖励。他们当然也需要生活基本所需得到保障,没有人在为回家的巴士费担心时,才能集中精力于工作上。这种基本保障当然有助于你对所做的事情保持信心,因为那样你就不仅只是一个薪水的奴隶,但仅有这种保障是远远不够的。
  自检: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4 忘了利润——企业的命脉
  企业是依据市场的意图而存在的,它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最终创造利润。
  (1) 利润是企业的命脉
  我们国家的经济正从计划经济慢慢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过渡,在这样一个过渡和调节期内,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尽早地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概念,使企业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检验企业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企业的利润。
  现在国内有些企业喜欢把“做大”当成目标,喜欢当第一,如市场占有率第一、产销量第一等。也有些企业稍微在同行业中占有一定位置时,又实行多元化(指不相关联行业的多元化),要把摊子铺大,要做成大集团公司,其实“大”只是一个结果,并不一定在规模上能取得优势。如在1979年对中国投资的泰国正大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中国投资的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后,从90年代初又先后投资房地产、摩托车、啤酒等行业,但效益却不尽人意,逐年下滑,有的行业已告亏损。直到1998年初,正大集团才表明放弃多元化,又回归其最初投资的农牧主业。同是在90年代初,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却在“瘦身”,将与主要产业无关的企业全部出售。万科由多种经营选择了房地产,又由房地产选择了住宅,住宅又选择了中档以上的住宅,中档以上的住宅又选择了城郊结合的住宅。通过“减法”,万科做强了。
  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它涉及行业的多寡,而是其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其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泛指一个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能力(包括市场拓展力、产品创新力等)。而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具有专业性最强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往往很“专一”,不一定是大企业,而是最有希望、效率高、适应市场快的企业,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企业的利润。
  美国财星顾问集团的总裁史蒂文·布朗在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十分精辟地指出了忘却利润的重要性是企业管理者常犯的八种管理错误之一。企业的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竭力防止利润的下跌。管理者只有不断地提醒职员注意他的个人活动与公司的因果关系,才能确保利润不致下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