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晏子春秋集释

_13 吴则虞 (现代)
     指海本晏子春秋跋 钱熙祚
  晏子春秋俗刻以第八篇合于第七,又脱去十二章,惟沈启南本刻于万历乙酉者,尚为完善。近孙氏(星衍)即依沈本校刊,定为二百一十五章,与刘向序适合,而后附音义二卷,所列正文,与本书或不相应。卢氏(文弨)群书拾补、王氏(念孙)读书杂志皆就孙本重加校勘,补脱正误,咸有据依,然不载全文,颇不便于观览。今以三家之说合而参之,间下己意以补未备,虽仍有脱误,不可读处亦已仅矣。孙氏知古音之合而不知其分,所论多未中窽;王氏书又多旁引曲证,以畅其说。今概从节省,惟书中假借通用之字,间为注释,以袪学者之疑。俗刻删去各章标题,卢氏据元刻本补入,然群书治要所引篇名多不合于今本,杂下第十五、第廿二两章并后人以左传文窜易,而元刻已与今同。问上第六章合两章为一,杂下第十五章首三句误置于问上第二章之末,其分合亦多未当。疑元刻章数虽与序合,未必即刘向所校之旧。且据原序「中外书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六百三十八章」,则当云「定着二百章」,若定着二百一十五章,则当云「除复重六百二十三章」,参差若此,亦必后人改窜,非刘向原文。第俗刻相沿,脱误尤甚,惟此可与沈本互证,姑存以备考焉。汉志晏子八篇,七略七篇盖合外篇上下为一,治要所引止有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六篇,而外篇六章亦与其列,可见以外篇附内篇,唐时已有此本,不始于明。崇文总目作十二卷,即此六篇之文各析为二,而孙氏谓「二」为「四」字之误,亦考之未尽矣。四库本八篇,篇各为卷。今依孙氏为八篇,以从汉志;为七卷,以从七略云。壬寅首夏,钱熙祚锡之甫识。
     晏子春秋重校本序 黄以周
  晏子春秋以阳湖孙刻、全椒吴刻为最善,孙氏据明沈启南、吴怀保两本,又合韩诗外传、说苑、新序、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推求审定。吴氏一依元刻,旧文无所改窜,近时称为元刻本者,即此。孙、吴两刻各有短长,卢抱经据吴勉学、李从先本互相推勘,群书拾补所录是也。后又参合各书,复校孙刻,凡拾补所详者用朱旁点正文,不复箸录;其所箸录者,核之拾补,亦闲有出入。今据吴、卢诸本,参校孙刻,又以凌澄初本、梁处素、孙颐谷二校本佐之,又以王怀袓读书杂志、洪筠轩读书丛录、俞荫甫诸子平议辅之,其文字之异同,有见孙氏音义者略之,而校雠之余,闲有一得,亦并附之。时在书局,校(图) 是书,限以时月,悤悤付梓,疏陋之讥,自知不免。嗣后主讲南菁,钮惕生永昭更为详校,今采其说之精核者以补前校之未备,而他书所引文义有短于本书者不复箸录,此与钮校体例有异也。
(儆季文钞卷二)
     晏子春秋序 苏舆
  晏子春秋之名,肇见于太史公,第不详篇数,索隐以为婴所箸书名,今有七十篇。汉隋志载晏子八篇,七略谓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而陈氏、晁氏书目又皆作十二卷,盖诸所见本不同如是。今流传本篇数合于汉志,而真膺固不能无疑。崇文总目谓晏子六篇已亡,今书出后人采掇,唐柳子厚疑其为墨子之徒为之,言其恉同于墨。然观史公传赞云:「其书世多有,故不论,论其轶事。」夫必自其书之所无者而后谓之轶,而史公所载赎石父、荐御者二事,今书皆有,近世管氏异之已辨正之,则史公所见,决非今之传本,是书之作,虽不能定为何人,其在史公后可知,去墨子之世已远,柳说诚不足据。钦定四库全书列之传记部,以为是书所记,乃唐人魏征谏录、李绛论事集之流,允为定论已。余因叹古人志事之显晦亦有幸不幸,魏、李时代稍近,其勋泽在天下,世传之也详,则尊之也弥至。齐国僻处东海,晏子又在春秋之世,书经秦火,往迹半湮,故其勋业少隐,犹赖是书之存,千载下得睹其梗概,而知所处之难有百倍魏、李者,斯不幸中之幸也。夫景公,庸主耳,梁丘贡媚于内,陈氏弄权于外,君志营惑,民无固心,齐之亡几不待简、平之世,晏子内安社稷,外靖邻邦,观当日所以辅弼其君者至一日而三责之,其苦衷盖可想见。以彼居海隅偏霸之国,尽心朝廷,虽中主危邦,犹堪枝柱,况于遇明君,际全盛之运,假手以宏其功业者乎!公孙丑之对孟子也,曰:「晏子以其君显。」使景公悉听其言,其功效固不止于显;如所处非春秋之世,将与魏、李比烈,亦何至以霸佐为孟子所少哉!是书古无注本,阳湖孙氏作为音义一书,意在复汉志、七略之旧,至以是书为先于左传,亦其蔽也。厥后大师宿儒,多所阐发,近淛局又仿刻孙本,别有校勘。顷从长沙王祭酒师游,受读之下,因采诸说附之正文,取便浏览,间参管见,自维学识浅陋,奚足以窥古人之深,师以为可教也,亟取付梓,固辞不获,愧汗交集。承命作叙,敬志吾师乐育之殷怀,辄推论是书源委,而于古贤身世之闲,亦为发其隐微而明其忠荩,犹是史公执鞭欣慕之意云。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春二月,平江苏舆谨序。
     校吴刻本题识 叶昌炽
  晏子春秋是刻之外,尚有阳湖孙氏本,并称精善。是刻出全椒吴氏,顾涧薲叙云:「孙伯渊观察从元刻影钞一部,手自覆勘,以赠山尊学士,学士属广圻重刻于扬州。」其影写之原本,今存罟里[瞿氏,余曾见之,缉褫补正,并出涧翁之手。又有明绵眇阁本,亦出自元刻,行款悉同,今又从芾卿处假得元刻本,即孙观察所见者,因统校一过。元刻误处,是本皆已改正,益信涧翁之善,然亦有未当者。如第四卷「苟得不知所亚」,「亚」古「恶」字,今竟改作「恶」,误矣。今元本异者并注于旁,择其佳处加○别之,至于点画之差,则不悉着焉。丙子五月鞠常校毕记。元刻本有不知谁何以黄笔校过,颇有一二精当处,为顾氏所未及,今亦以黄笔临之。颂鲁又识。
     晏子春秋斠补序 刘师培
  晏子春秋,元本已多讹脱,孙刻略依沈启南本,又较元本为逊。以今考之,有佚文,有错简,兼有脱之字,而卢、王、俞、黄诸家或未及审正,因以孙、徐(疑误)二刻为主,旁及唐、宋类书所引,兼及明刊各本,凡诸子之文与互同者亦互相勘正,疑义奥词,间加发正,成晏子春秋斠补。惟第二篇「谓于民」与「节于身」对言,以第三篇「民有加利」及「厚民饶下」证之,「谓」疑「譄」误。第四篇「君飨寡君」谊不可通,疑「飨」为「贶」「庆」诸字假音,亦并存其说,以俟折衷,其所不知,则从缺如之例云。
     晏子春秋校注叙 张纯一
  周季百家之书,有自著者,有非自著者。晏子书非晏子自作也,盖晏子殁后传其学者采缀晏子之言行而为之也。计孔子之称九(见谏上二十章,谏下五章、廿一章,问上三十章,问下廿九章,杂上十六章、廿一章、三十章,外上廿七章),其最恉曰:「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曰:「不出尊俎之间,折冲千里之外」;曰:「救民之生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吾今乃知晏子时知晏子者,孔子一人而已。墨子之称二(见问上五章,杂上五章),其最恉曰:「为人者重,自为者轻。」吾今乃知晏子后知晏子者,墨子一人而已。综核晏子之行,合儒者十三四,合墨者十六七,如曰:「先民而后身,薄身而厚民。」是其俭也,勤也,兼爱也,固晏子之主恉也。夫儒非不尚俭,未若墨以俭为极;儒非不尚勤,未若墨勤生之亟;儒非不兼爱,未若墨兼爱之力:此儒墨之辩也。然儒家囊括万理,允执厥中,与墨异趣也。晏子儒而墨,如止庄公伐晋,止景公伐鲁伐宋,是谓非攻;曰「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是谓非乐;曰「不遁于哀,恐其崇死以害生」,是谓节葬;曰「粒食之民,一意同欲」,是谓尚同;曰「称事之大小,权利之轻重」,是谓大取;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是谓尚贤;曰「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行之难者在内」,是谓修身:皆其墨行之彰彰者。又必垦辟田畴而足蚕桑豢牧,使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其为人也多矣,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所谓事必因于民者矣。政尚相利,教尚相爱,罔非兼以正别,况乎博闻强记,捷给善辩,前有尹佚,后有墨翟,其揆一也。刘略、班志列之儒家,柳子厚以为不详,谓宜列之墨家,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承之,是已。法言云:「墨、晏俭而废礼。」张湛云:「晏婴,墨者也。」均可证晏子生为贵冑,而务刻上饶下,重民为治,进贤退不肖,不染世禄之习,故能以其君显,纯臣也。其学盖原于墨、儒,兼通名、法、农、道,尼父兄事之,史迁愿为之执鞭,有以夫。吾服膺晏子书久矣,窃叹其忘己济物,不矜不伐,骎骎有大禹之风,覃思积年,录为校注八卷,俾有志斯学者研寻云尔。庚午六月,汉阳张纯一叙。
    墨、晏尚俭,俭在心,不在物,所以不感于外也;尚勤常行而不休,所谓道在为人也;本俭无为而勤无不为,是之谓能尽其性以尽人物之性。吕氏春秋知度篇云:「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旨哉言乎,墨、晏有焉。纯一又记。
     晏子春秋新证序 于省吾
  晏子春秋旧本无解,自平江苏氏为之校注,征引清儒说,解已略具,惟清儒所称元刻本,即明刊活字本也。刘师培晏子春秋补释考证颇详,苏氏未及采入。晏子书多古义古字,如「死」之读「尸」,「辟」之训「辅」,「十一月」之作「冰月」,「疆」之作「强」,「莱」之作「斄」,「对」之作「敓」,「闻」之作「惛」,「绥」之作「妥」,「治」之作「司」,「礼仪」之作「丰义」,「如」之作「女」,「龙」之作「竜」,「厥」之作「久」,「依」之作「韦」,「翼」之作「翌」,「期」之作「其」,具详篇中。惟自揆学识谫陋,庸能宣其疑滞,究其奥窔乎!世有通学,当能匡其不逮也。
    六晏子春秋版本题识
晏子春秋八卷 元刊本 吴方山藏书
 周晏婴撰。凡内篇六卷,外篇二卷,合八卷,卷首有「吴岫」印记。
 吴氏手跋曰:「顾英玉先生,南都清介丈夫也,以宪副罢官,而兄时为大司寇,家无长物,出宦日所得书,货以给日,躬迭册门左,颜无怍色。予重其所为,随所质得二书。呜呼!诵往哲之懿言,法时贤之景行,小子何幸,于此兼得二书,晏子春秋其一,大唐六典其一。苏郡后学吴岫笔。」(见爱日精卢藏书志)
晏子春秋八卷 元刻本
 元刻本晏子春秋八卷,篇目内如首章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后同,明时本作「谏矜勇力不顾行义」,不书全题;又篇内按语,俱作大字,加圆围以别之,明时本则作小字分注于下,与此敻然不同矣。惜首阙半页,有「书带草堂」「疑冬书屋」「马叔静图书记」诸印,纸墨俱古。抱经堂群书拾补云:「刘向叙录云:『定着八篇,二百一十五章。』予所见者,明吴勉学本止七篇二百三章,今阳湖孙氏星衍得沈启南、吴怀保本校梓者,分八篇,多十二章,与叙录之数适合。」今此本篇章亦同,学士曾借校并补刻全目于后,书云:「余校晏子将竣,吴槎客示余元人刻本,其每卷首有总目,又各标于当篇,今本皆缺目录,以此补之。」(拜经楼藏书题跋)前有目录、刘向校上晏子奏,每篇又分小篇目,列于每卷之首,总二百十五章。卢氏群书拾补称:「吴槎客示余元人刻本,其每叶首有总目,又各标于当篇。」即此本。每叶十八行,行十八字。(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卷一)
 吴山尊刻本出影元钞,行款与此同,当是其祖本也。旧为拜经楼藏书,卢抱经学士借以校勘,其异同载入群书拾补。
  附藏印:「疑冬书屋」「马叔静图书记」。(滂喜斋藏书记卷一)
晏子春秋八卷 明成化间刊本 怀仙楼藏
 首有篇目及刘向序,卷首题「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次行列篇目,题「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每半板九行,行十八字,界长五寸四分,强幅三寸八分,左右双边。
 竹荫书屋藏,根本逊志手书本,即传钞此本者。(经籍访古志卷三)
晏子春秋八卷 明活字本
 汉志惟作「晏子」,隋志乃名「春秋」,两志皆作八篇。晁氏读书志云:「婴相景公,此书着其行事及谏诤之言。」崇文总目谓后人采婴行事为之,非婴所撰。此八卷本,前有目录及刘向校上晏子奏,每篇又分小目,列于每卷之首,总二百十五章。平津馆有影写本,云:「卢氏群书拾补称:『吴槎客示余元人刻本,每卷首有总目,又各标于本篇。』当即此本。」每叶十八行,行十八字,与此符合。有「读书小子实颖之印」「古盐马氏」「笏斋珍藏之印」诸章。(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九)
 晏子春秋八卷,明活字印本,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前有目录,载内、外篇章次第,下接刘向校录文。书分八篇:内篇谏上第一,谏下第二,问上第三,问下第四,杂上第五,杂下第六;外篇重而异者第七,不合经术者第八。版心不载卷数,惟「晏内」「晏外」等字。孙星衍祠堂书目有仿元写本,即以付吴山尊抚刻,而顾千里为之跋者,其实即此活字本,因其排印整齐,字近元体,故误以为元刻耳。仁和丁松生八千卷楼藏有元刻本,为马笏斋旧藏,亦即此本。余丙申三月游浙时曾借观之,不诬也。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晏子八篇,隋唐志加「春秋」二字,作七卷,自后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作十二卷,则此作八篇盖犹汉志之旧也。四库全书提要入史部传记类,云:「此明李氏绵眇阁刻本。」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分上下二篇,与汉志八篇之数相合,故仍从此本著录,庶几犹略近古焉。绵眇阁本,余亦有之,乃万历中刻,在此本之后。此本嘉靖时亦翻雕,世亦罕见。孙星衍于乾隆戊申为毕制军沅刻是书,所据为万历乙酉沈启南本,附着音义二卷,并不采及他本。卢文弨群书拾补所校晏子春秋,亦仅摭拾音义未引据者,补勘所遗,而未博考其余明刻,亦可谓疏漏之甚矣。丙午上巳,德辉。
 光绪戊申三月,余回苏州洞庭展墓,道出江宁,因访陶斋尚书端方公于金陵节署。时方有收买仁和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储之江南图书馆之议,居间媒介者为江阴缪小山太夫子荃孙,所有宋、元旧本,均取头本呈送,此晏子春秋亦在其内。当时均以为元本,余力证其为明时活字印本,且告以余有藏本,与此无异。陶斋曰:「即是明活字印,亦见所未见,能割爱以贻我乎?」余曰:「公前年赠余以宋本南岳总胜集,余正未有报也,是直可谓抛玉引砖矣。」五月还湘,遂邮寄归之,临封为识数语于后。德辉。(郋园读书志卷五)
晏子春秋四卷 明钞本
 明钞本晏子春秋作四卷,卷三后书「万历十六年冬吴怀保梓」,卷一后书「崇祯十三年庚辰闰四月初六日校录于雪履斋,仁和郑绍孔伯翼甫识」。盖即从吴刻本传录者,未附柳宗元辨晏子春秋一篇,史记管晏列传及孔丛子六条。按文献通考引崇文总目:「晏子春秋十二卷,晏婴撰。晏子八篇,今亡,此书后人采婴行事为之,以为婴撰则非也。」(钱侗按:玉海引崇文总目同,隋志、唐志七卷,今本八卷。)书录解题:「晏子春秋十二卷,齐大夫平仲晏婴撰。汉志八篇,但曰『晏子』,隋唐七卷,始号『晏子春秋』。今卷数不同,未知果本书否。」盖晏子八卷早佚,后人采婴行事为之,加以「春秋」之名,其作八卷者,犹仍汉志之旧。此并为四卷,且篇目不载全文,视前旧刻本,渐失古意矣。惟崇文总目、书录解题俱十二卷,而四库书目及余家旧刻作八卷,疑又经后人并合。以符汉志八篇之数也。(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四)
晏子春秋八卷 明绵眇阁刻本
 此明李氏绵眇阁刻本,即出自元刻,篇次行款悉合。卷首有「孙印从添」「庆氏息」朱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
晏子春秋二卷 万历五年刊
 见艺风藏书再续记。则虞案:即南监刻子汇本。
晏子春秋八卷 影元钞本
 是书乌程闵氏本,窜乱旧第,惟元刻本尚存旧式。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两卷,一为重而异者,一为不合经术者,共八篇,与汉志合。总目后系刘向序,以下每卷目后接本文,此本即全椒吴氏刊本之底稿,卷末有阳湖孙氏题记云:「影元版本钞晏子,据别本改正数字,用朱笔记之。」(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
晏子春秋 明本
 司马迁传晏婴,谓读晏子春秋,称「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索隐云:「婴所著书名晏子春秋,今其书有七十篇。」正义据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俱作七卷,盖其书虽存,而篇次不一,原本面目唐以前已多离合,诚难究其颠末耳。崇文总目作十四卷,谓其书已亡,所传者盖后人采婴行事而成。因疑柳宗元所云「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尊着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宋儒犹沿其说,如晁公武之读书志,马端临之通考,均改列墨家,其书益混淆不为世重。宋元著录其书,如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俱作十二卷,与今本出入,又不可踪迹焉。宋本既不复睹,百年前藏家著录,惟元刻九行十八字之八卷本为最善。孙渊如影写以赠吴山尊,山尊属顾涧薲覆校付梓;而孙氏自据沈启南、吴怀保本校刊,复假拜经楼所藏元本补卷首总目,由是九行十八字之为元刊,已成千古不易之定论。拜经藏本后归吾家滂喜斋,余曾取勘吴刻,其误处悉经涧薲改正。间有未当者,如第四卷「苟得不知所亚」,「亚」古「恶」字,吴刻竟改作「恶」,误矣。诸如此类,瑕不掩瑜,固未足以訾议前贤耳。窃谓拜经元刻,字体结构全无蒙古遗意,细审尚是正、嘉以前雕椠。蓄疑未敢臆定,旋阅双鉴楼所藏明刻本,行款与此相同,驰书藏园先生,悉其源流,与此相合。藏园明眼,固所折服,仆虽不敏,犹不敢徇前贤之讹,以耳为目,差足自慰耳。廿载以来,所见所藏,此本而外,当推活字本及绵眇阁本为善。吴怀保所刊九行二十字本,改次四卷,已非旧观,又于刘向表文后「故亦不敢失」句下窜易「复以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十一字,固未足以当善本耳。余别藏明黄之寀校刊九行十八宇之四卷本,与吴刻殊堪伯仲。其它所藏如杨慎评本、闵氏朱墨本,俱作六卷,子汇本又并为二卷,等诸自郐,不足重焉。顷吾友黄君永年阅肆得此明刻本,携示商榷,审与拜经藏本字体行款一一吻合,其为明刻之上驷可无疑义。固不必沿袭前人之失,徒以元本取重耳。(着砚楼书跋)
晏子春秋七卷 孙星衍校本
 右晏子春秋七卷,以元椠本校自刊本。艺文志「儒家」晏子八篇,盖内篇六,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二,后世始并为一,故七篇。向叙云:「定着二百一十五章。」明吴勉学本止二百三章,余有十子汇本,又以词相同者附注,乱其次第。予尝以沈启南、吴怀保本校梓,分八篇,多十二章,适符叙录之数。及勘元本,亦如此。元本每卷首有总目,又各标于本篇,唯缺末章之大半,因据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五引此书补足之。儒家书此为第一,又是刘向手定,篇第完备,无讹缺,甚可宝也。(廉石居藏书记卷上)
晏子春秋八卷 叶昌炽校本
 「全椒吴氏得孙渊如所赠影元本晏子春秋,倩顾涧薲先生覆勘付梓,世称精善之本。其所据元刻实为明代雕椠,藏家著录,同一渊源,前贤千虑之失,余固未敢雷同,曾跋藏本以正其讹。惟传世之本当以此为最佳,自不必以蒙古雕椠炫耀藏笈也。此吴刻本经叶鞠裳先生据吾家所藏拜经楼著录本重校一过,元本误处悉经思适先生校正,然亦有未当者,如第四卷「苟得不知所亚」,「亚」古「恶」字,今竟改作「恶」,误矣。一字之正,足当思适诤友。先生校是书,凡元本异者并注于旁,择其佳处加「。」别之,至于点画之差,则不悉着焉。又拜经藏本旧有黄笔校过,颇有一二精当处,为思适所未及,亦以黄笔临之。即此可当精善之本。吴刻成于嘉庆丙子,而先生校此书在光绪丙子,相距适六十年,文字因缘,自非偶然。余既藏拜经本,而又得先生手校之帙于丙子岁,足当佳话。今此书存箧又二十年矣,未被论斤之厄,其亦先生有灵,特为呵护耶!爰检出装池,并志颠末于后。(着砚楼书跋)
 六晏子春秋重言重意篇目表
卷别 篇第 标题 卷别 篇第 标题
内谏上 二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 外上 一 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
内谏上 十二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 外上 七 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
内谏上 十八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      
内谏上 十九 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 外上 六 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谏
内谏上 廿五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  外上 八 景公见道殣自惭无德晏子谏
          将加诛晏子谏
内谏下  二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  内谏下  三 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
      外上 九 景公欲诛断所爱橚者晏子谏
      外下 十一 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辞不受
内谏下  十一 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锺晏子谏  外下 九 景公为大锺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
内谏下  十九 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  问下 十七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
      外上 十 景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晏子谏
      外上 十五 景公问后世孰将有齐国晏子对以田氏
问上 九 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 外上 十四 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
问上 十五 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 外上 十七 吴王问齐君僈暴吾子何容焉晏子对以岂能以道食人
问上 廿一 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 外上 十四 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
问下 十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 外上 十六 晏子使吴吴王问君子之行晏子对以不与乱国俱灭
问下 十一 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 外上 十七 吴王问齐君僈暴吾子何容焉晏子对以岂能以道食人
问下 十七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 谏下 十九 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
      问上 八 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
      外上 十 景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晏子谏
问下 二十 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 外上 十八 司马子期问有不干君不恤民取名者乎晏子对以不仁也
问下 廿九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 外上 十九 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
      外下 三 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
      外下 四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
杂上 四 晏子再治阿而信见景公任以国政 外上 二十 晏子再治东阿上计景公迎贺晏子辞
杂上 五 景公恶故人晏子退国乱复召晏子 外上 廿二 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
杂上 廿八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 外上 廿三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
杂下 四 柏常骞禳枭死将为景公请寿晏子识其妄 外上 廿一 太卜绐景公能动地晏子知其妄使卜自晓公
杂下 十二 晏子布衣栈车而朝陈桓子侍景公饮酒请浮之晏子称有饰 外上 廿六 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
杂下 十八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 杂下 十九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辞
      杂下 二十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
      外上 廿四 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
杂下 廿四 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恶欲内爱女晏子再拜以辞 外下 十 田无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对以去老谓之乱
杂下 廿五 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 外上 廿五 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衣裘晏子固辞不受
杂下 廿六 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贫晏子称有参士之食 杂下 十二 晏子布衣栈车而朝陈桓子侍景公饮酒请浮之
      外上 廿六 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
外上 一 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  谏上 二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
外上 二 景公置酒泰山四望而泣晏子谏  谏上 十七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
      谏上 十八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
外上 四 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 谏上 十七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
      谏上 十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
外上 五 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  谏上 十八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
外上 六 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谏 谏上 十八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
外上 七 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 谏上 十二 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
外上 十 景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晏子谏  谏下 十九 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
      问上 八 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
      问下 十七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
      外上 十五 景公问后世孰将践有齐国晏子对以田氏
外上 十一 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 谏下 二十 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而许
外上 十二 景公筑长庲台晏子舞而谏 谏下 五 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谏下 六 景公为长庲欲美之晏子谏
外上 十三 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公怒将加诛晏子谏 谏上 廿四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
      谏上 廿五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
外上 十四 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 问上 九 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
      问上 廿一 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
外上 十五 景公问后世孰将践有齐国晏子对以田氏 外上 八 景公见道殣自惭无德晏子谏
      问下 十七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
外上 十六 晏子使吴吴王问君子之行晏子对以不与乱国俱灭 问下 十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
外上 十七 吴王问齐君僈暴吾子何容焉晏子对以岂能以道食人 问上 十五 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
      问下 十二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
外上 十九 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 问下 廿九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
      外下 三 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
      外下 四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
外上 廿二 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 杂上 五 景公恶故人晏子退国乱复召晏子
外上 廿三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 杂上 廿八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
      杂上 廿九 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
外上 廿四 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  杂下 十八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邑辞不受晏子固不受
      杂下 十九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辞
      杂下 二十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
外上 廿五 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衣裘晏子固辞不受 杂下 廿五 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
外上 廿六 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 杂下 十二 晏子布衣栈车而朝陈桓子侍景公饮酒请浮之
      杂下 廿六 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贫晏子称有参士之食
外上 廿七 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 外下 三 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
      外下 四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
      问下 十二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
外下 三 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 外下 四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
      问下 廿九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
      外上 十九 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
外下 十一 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辞不受  谏下 二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
首页 上一页 共1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