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北朝那些事儿

_2 云海孤月 (现代)
突袭部队到达黄河渡口君子津,天公作美,气温骤降,暴寒的天气让黄河水冰冻。魏军马队不必依靠渡船,踏冰渡河,一路急行军,直插统万城。
公元426年(刘宋元嘉三年)十月冬至日。
大批魏国骑士趟过距离统万城仅三十多里的黑水(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隆隆的马蹄声和鸣溅的水声回荡在草原上空。
杀气弥漫天地,统万城内喜气洋洋。
“冬至大如年”,古代对冬至日极为重视,除了春节便是冬至。
匈奴夏国皇帝赫连昌正在宫中杀牛宰羊大宴群臣,欢歌宴饮,庆祝冬至节。突闻魏军偷袭的消息,上下惊恐,乱作一团。赫连昌仓促间出城迎战,大败而退。
城门未及关闭,北魏禁军将领豆代田率领先头骑兵乘势攻入西门。匈奴兵将簇拥着赫连昌慌忙退入皇宫。豆代田杀得性起,指挥魏骑冲进皇宫,纵火焚烧西宫城门。夏军关闭所有宫门,围剿进入宫中的魏兵,豆代田见势不妙,弃马跳出宫墙逃到城外。
魏军与匈奴军队城里城外混战到日落西下。拓跋焘孤军深入,唯恐陷入巷战之中,从城中撤出,当夜在城北扎营。
次日凌晨,统万城四门紧闭,不敢出战,魏军乘机劫掠四郊,俘虏夏国军民数万人,缴获牛马十余万头。拓跋焘仰望高大的统万城高墙,冷笑着注视西城门上雕刻的“招魏”二字,对诸将道:“这次统万恐怕打不下来,他年再与诸位来取!班师吧!”
拓跋焘退回平城,奇袭统万城的军事目标没有实现,进攻关中的魏军却取得出人意料的战绩。夏国弘农守将曹达听说河南魏军将要打来,不战而退,尽弃陕城、潼关等军事要地。魏军深入三辅,逼近长安,可惜主将周几在行军途中突然死了,长安未受到攻击。
蒲阪守将赫连乙斗在魏军到达之前,派快马向统万城告急,请求援助。等使者赶到统万,登上一处山坡,远远望见旌旗飘扬、人喊马嘶,城里城外一片混战,慌忙快马加鞭跑回去报告:“统万城失陷了!”
你倒是瞧明白再说呀!赫连乙斗惊惧不已,国都丢了,在薄阪等死吗?立刻动身弃城而逃,西奔长安。长安守将赫连助兴忙问:“怎么回事?仗没打,人先跑回来了。”赫连乙斗说:“你知道什么呀,统万丢失,关中守不住了,回老家打游击吧!”
两人集合队伍,长安也不要了,一路狂奔逃往安定。童话里有个“咕咚来了”的故事,我们会笑话兔子、狐狸和野猪的无知。连穷凶极恶的匈奴人都在翻版童话故事,可见人性中的恐惧足以摧毁人们的意志。
奚斤率领魏军兵不血刃攻克蒲阪,进入长安。魏军第一次伐夏军事行动战果辉煌。
赫连昌气得直跺脚,破口大骂:“一群废物、饭桶、草包!”五弟赫连定领兵两万杀向长安,意图夺回失去的城市。
成群结队的魏国人去阴山伐木。市场需求大,木材价格越涨越高。因为北魏皇帝拓跋焘又一次看到攻陷统万城的希望。
云梯、攻城槌、攻城塔、投石机、撞冲车……魏国工匠加班加点,日夜不停地制造攻城武器。拓跋焘对着一大堆攻城器具发誓:拿下统万城。
十万魏军分成四队:贺多罗领骑兵三千为侦骑;拓跋焘亲率三万骑兵为前锋;常山王拓跋素、丘堆领步兵三万为后援;优真领步兵三万部运送攻具、粮草,负责后勤保障。
魏军先头部队兵过君子津,到达拔邻山(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那批攻城器械还没个影子。
拓跋焘突然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带手下三万轻骑奔袭统万城。将领们不同意,劝阻道:“上一次突袭侥幸得手,这一次匈奴人肯定有准备。统万城坚固,非朝夕可拔。我们轻军而进,攻不下城池,又得不到物资供应,到那时进退两难,不如和步兵携带攻具一起进攻。”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三万人如何攻城,何况是天下最坚固的城堡。
拓跋焘笑了,“敌人分兵救援关中,我们带那么一大堆攻城机去,声势浩大,敌人会出城来交战吗?如果我们攻不下统万城,到时候,粮尽兵疲,才是真正的进退两难。用先头部队攻城,敌人一定有轻敌心理。我们装出羸弱不堪的样子,引诱敌人出击。只要他们敢出城迎战,我有把握打败他们。”
拓跋焘环视诸将,眼神中透出自信的光芒,继续说道:“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将士离家两千余里,又隔着一条大河,这就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三万轻骑,攻城自然不够,但用来决战,绰绰有余。”
我们不得不佩服拓跋焘,对敌人心理琢磨得一清二楚,对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明白“用兵之道,其下攻城”, 深谙“死地则战”的奥妙。
魏军到达黑水,拓跋焘在周围山谷中设下伏兵,领一万军队直逼统万城。拓跋焘想法是好的,但实战不是拍戏,不会照着剧本来,人家匈奴人根本不想出来打。
赫连昌得知北魏大举来犯,急令攻打长安的赫连定回师援救。赫连定正与魏军胶着不下,回复说:“统万城坚固险峻,不容易攻破,等我生擒奚斤,然后再赶赴统万,内外夹击,必能大破敌军。”赫连昌同意防御计划,专心守城,等待援军。
拓跋焘见夏军坚守不战,继续欺骗表演。想让龟缩城中的敌人探出头,必须让他们相信能够打败你。
军中有粮食,拓跋焘不准吃,下令士兵采集野菜,派出骑兵劫掠夏国居民,抢夺食物,以示军中无粮。拓跋焘假装发怒,鞭打犯错的士兵,打完任由他们逃到匈奴人那边去了。
一切只有一个目的,等待匈奴人出来,等待匈奴人自己放弃他们坚不可摧的堡垒。
坚城陷落
北魏降兵信誓旦旦地向匈奴皇帝报告:魏军孤军深入,补给供不上来,已经断粮,士兵每天只能吃野菜,正是歼灭魏军的大好机会。
城中有三万军队,赫连昌本来不敢出战,此时被拓跋焘欺骗,尽起大军出城攻击。匈奴人的勇猛不亚于鲜卑人,天之骄子不是浪得虚名。夏军阵容严整,气势正盛。长孙翰等将领劝拓跋焘避开匈奴人的锐气。拓跋焘摇头道:“我们远道而来,就是要引诱敌人出城交战,老虎已经出洞,我们却避而不打,只能使敌军气盛,我军气馁,这怎么是用兵的好计策!”下令集结骑兵撤退,引诱敌军来追。
上天似乎站在匈奴人一边,天空中阴云浮动,东南风扬起漫漫尘沙夹杂着粗大的雨点砸向魏兵面颊。
赫连昌将夏兵分为两翼,左右包抄追击。鼓声震天,追了五六里路,风雨更急。宦官赵倪大声对拓跋焘说:“风雨从敌人那边来,我们逆风,敌人顺风,天不助人,何况将士们饥渴交加,陛下先行撤退,等以后再寻找时机。”
崔浩厉声喝止说:“这是什么话!我军千里而来,破敌策略一日之内怎么可以说变就变。敌人贪进不止,骑兵在前,后军已绝,正可掩击不意,将他们一举歼灭。刮风下雨,要看人怎么加以利用,如何认定对我们不利!”
拓跋焘振奋精神,把骑兵分作两队反击。夏国大将斛黎文率领匈奴军倚仗风势猛冲上来。风雨扑面,拓跋焘马失前蹄,跌落地下,匈奴人围上来砍杀。侍卫拓跋齐用身体护卫,拼死搏战,打退围攻的夏兵。拓跋焘趁此机会,翻身跳上马背,一矛刺死斛黎文,又杀骑兵十余人,身中流矢,奋击不辍。魏军在他的带领下奋勇冲杀,夏军大溃。
魏军追击败兵,斩首一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入城,逃奔上邽(今甘肃天水)。拓跋焘身先士卒,杀进统万城。匈奴人关起城门,将大部魏军挡在城外,进行巷战。拓跋焘度过惊心动魄的时刻,与拓跋齐等人混进内宫之中,弄到几件女人穿的裙子,系成绳索,绑在铁槊上,借此爬上城墙逃出城外。
匈奴人的失败不可避免,皇帝逃跑,群龙无首。成千上万的鲜卑骑兵涌进统万城,俘虏夏国的王、公、卿、将、校尉以及后妃、公主、宫女等数以万计,缴获马匹三十余万匹,牛羊几千万头,国库中的珍宝、车辆、旌旗,各种精美的器物,多得不可胜数。拓跋焘把它们分别赏赐给将士。赫连勃勃终其一生聚敛的财富一朝瓜分完毕,三个女儿被拓跋焘收入后宫为妃。
拓跋焘巡视统万城,感叹道:“蕞尔小国,把百姓奴役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够不亡国呢!”坚固的堡垒挡不住人们追逐利益、勇敢前进的步伐。特洛伊、统万城、马其诺防线的崩溃,告诉人们,如果不思进取、腐化堕落、丧失人心,纵是固若金汤、铜墙铁壁也挽救不了灭亡的命运。
北魏大臣曾经请求增峻京城、修建宫室,搬出《易经》的话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引用萧何的话讲:“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重威。”拓跋焘反驳道:“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岂在城池的坚固与否?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大兴土木的事,朕不想去做。萧何之对,非雅言也。”
拓跋焘生性俭朴,衣服饮食够用就行,把财物看做是军队和国家的基础,从不轻易浪费。至于赏赐,也都赏给为国死难将士的遗属或有功之家,皇亲国戚以及备受恩宠的人和显贵达官很少有人无缘无故得到赏赐。他把北魏国打造成了一台永不停歇的军事机器。
得知统万失守的消息,赫连定退到天水,坚守陇西之地。拓跋焘从统万回兵,下令关中大军原地休整。奚斤立功心切,一再请求增援马匹和士兵,坚决进兵天水,消灭夏国残余势力。拓跋焘只得拨给战马三千匹,增派丘堆和娥清率一万人马与之会师。
战局的进展远没有奚斤想象得那么简单,匈奴皇帝赫连昌坚守平凉。魏骑长途跋涉,水土不服,马匹染上瘟疫大批死亡。
没有战马,对于善于马上作战的鲜卑人来说意味着丧失战斗力。奚斤和丘堆只得采取守势,退到安定。赫连昌大举反击,包围安定。奚斤一筹莫展,静待统万城再派援兵。
危难之中,一个叫做安颉的出类拔萃的鲜卑军官站了出来。他是北魏开国功臣安同第三子,为人正直,连父亲安同晚年好敛财的事都检举揭发。他对奚斤说:“我们有进无退,若不为贼所杀,也当受到军法惩处,拼死一战吧。”
奚斤没有了半年前的意气风发,一脸疲惫:“没有战马,用步兵攻击骑兵,必无胜理,只有等朝廷派兵赶来救援,内外夹击敌人。”安颉对他这种失败情绪恨得要命,“如今强敌在外,我军兵疲粮尽,不与敌人决战,死在旦夕,等什么援兵!”
奚斤不为所动,喃喃道:“马少!马少!”
安颉满怀信心地说:“把诸将的坐骑集中起来,可以凑到两百匹,我率敢死之士冲锋,即使不能破敌,也可以挫其锐气。赫连昌急躁无谋,轻率好斗,常常亲自出阵挑战,军中士卒认识他的模样。我们伏兵掩击,赫连昌可擒。”奚斤面有难色,不置可否。
安颉不和他商量,去找另一名军官尉眷,两人一拍即合,挑选了百余名精骑,趁夏兵攻城之际,突然杀出城来。赫连昌果然冲在前面。此时,狂风突起,尘沙飞扬,遮天蔽日,白天像黑夜一样昏暗。魏军敢死队认得匈奴皇帝,争相围攻赫连昌,赫连昌抵挡不住,打马逃走,安颉紧追不舍。赫连昌坐骑突然栽倒,坠马倒地,被安颉生擒活捉。
匈奴人再一次被打败,赫连定收拢残兵败将奔还平凉。奚斤这个元帅当得窝囊,活捉匈奴王这么大的功劳被偏将所得,脸上实在挂不住,留下辎重,带三日粮,追击赫连定。在马髦岭被匈奴夏国的军队阻击、包围,缺水少粮的魏军顿时溃败如潮,六七千人战死,奚斤、娥清等将领被夏军活捉。
丘堆得知败信,弃辎重,千里奔败,从安定逃往长安,又从长安逃到蒲阪。夏军轻易收复长安。拓跋焘闻报,怒不可遏,下令安颉斩杀父皇拓跋嗣给自己留下的六辅臣之一的丘堆,提拔安颉为主将,镇守蒲阪抵抗夏军。
马髦岭反击战是匈奴夏国最后一场胜利,从此,匈奴人再也掌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统万城的失陷预示着匈奴人在亚洲的未来,即匈奴人不再是华夏民族中具有正式称谓的一个民族,不久的将来,他们和鲜卑人将一起不可避免地融入汉民族,成为真正的汉人。
少年时代凶暴无赖的赫连定登上苛蓝山,遥望笼罩在统万坚城上的那最后一抹余晖,泪流满面,痛哭不止:“先帝若让我来继承大业,怎么会有今天的事!”
如果想战胜强大的北魏帝国,匈奴人需要盟国,需要战略伙伴。赫连定不止一次地问:柔然人在干什么?大宋王朝又在干些什么呢?一个和他一样雄心勃勃的宋国皇帝正霍霍地磨着钢刀。
太武帝拓跋焘一生英雄,生平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南朝皇帝刘义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宋文帝刘义隆在历史上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既开创南朝有名的元嘉盛世,又有三次北伐兵败的耻辱。人们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既然失败就是笨蛋一个。谁去考虑他的对手是远击柔然、消灭匈奴、统一北方的盖世英雄。元嘉北伐以平局收场,能够和拓跋焘打个平手的人,其时也只有刘义隆。
元嘉盛世
刘义隆,小字车儿,是刘裕第三子,中等身材,其貌不扬,博涉经史,善隶书,是个典型的书生。母亲胡道安是淮南人,不知是何出身,京口建义后服侍刘裕,生下刘义隆,五年后因犯错赐死,时年四十二岁。以此推算,嫁给刘裕的时候已经三十七岁,谁家的贵妇人?谜,留给后人解吧。
一个犯错赐死的小妾生的排行第三的儿子离当皇帝远着呢。上天眷顾,辅政大臣们发动宫廷政变,废掉皇帝刘义符、杀害庐陵王刘义真,抬着皇帝宝座来到荆州迎接他。
皇帝被弑,庐陵王遇害,荆州的僚佐们恐慌不已。时任荆州刺史、十八岁的刘义隆惊闻两位哥哥的噩耗,悲痛之情远大于继位的惊喜。
傅亮已到江陵,在城南设立大司马门,进献皇帝印玺。荆州文武一片猜疑声,认为徐羡之等人擅自废立,必定不怀好意,此去南京吉凶未卜。与之相反,荆州重量级人物司马王华、长史王昙首、南蛮校尉到彦之力劝刘义隆果断东下入奉皇统。
王华语气中充满对执政大臣们的不屑一顾,“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虽嗣主无能,人望未改。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布衣诸生,必无司马懿、王敦之心,不过畏惧庐陵王严断,认为殿下宽睿仁慈,才越格奉迎,希望得到殿下的感激之情。他们担心被废黜的君主活着,将来遭到报复,所以才起杀机,只能说明他们贪生怕死,怎么敢一朝之间突然谋反呢!殿下但当长驱六辔,以副天人之心。”
刘义隆表面柔弱,内心刚强,早已观察出高门士族与辅政大臣们的矛盾,王华、王昙首均是琅琊王氏的人。刘义隆自信驾驭得了错综复杂的朝局,不动声色地对王华说:“你莫非要做第二个宋昌!”宋昌之典故出自西汉,周勃除掉吕氏家族之后,宋昌曾力劝当时的代王刘恒(汉文帝)入长安称帝。
刘义隆主意拿定,接见傅亮,一见面便号泣不已,哀动左右,问起废杀皇帝与庐陵王的经过,越发悲伤,哭声呜咽,侍从莫能仰视。傅亮汗流浃背,张口结舌不能应答。
这一表现,使刘义隆抓住*中最重要的道义,把自己化身为正义的象征,而非辅政的同谋。刘义隆登船东下,命令荆州军严兵自卫,从南京来的人员不得接近船队。
顺利到达南京之后,刘义隆登上帝位,改年号为元嘉。他不满足仅仅做空头皇帝,更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废立,杀害兄长。刘义隆开始使出全身解数,运用智慧和才干着手消除辅政大臣的势力。
继位之初,为安抚辅臣,刘义隆假意不准徐羡之归政,满足谢晦都督荆州的意愿。依靠高门士族的势力对抗辅臣,拉拢分化辅臣,使握有地方军政大权的檀道济和江州刺史王弘倒向自己。
取得绝对优势之后,刘义隆毫不留情地诛杀了徐羡之、傅亮,高门士族暂时得势。过了没有多久,他调来四弟彭城王刘义康,分去以王弘、王华、王昙首等高门士族掌握的相权,重新加强皇权。
刘义隆励精图治,躬勤政事,奖掖儒学,提倡节俭,严禁饮酒,清理户籍,减免赋税,大力发展经济。当时江南大开发达到顶峰,将汉代尚是荒凉野蛮的江南变成良田沃土、膏腴之地。稻米产量压倒北方,手工业、商业快速发展,经济空前繁荣,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诞生了。
对于新皇帝的才干,傅亮早就下过断语。刘义隆入建康,百官到新亭迎拜之时,徐羡之曾经问过傅亮:“宜都王可比何人?”傅亮回答:“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以上人。”徐羡之松了一口气说:“他一定明白我们的一片赤心。”傅亮摇头道:“不然。”
纵然对新皇帝充满警惕,辅政大臣们也根本不是青年皇帝的对手。后世王夫之品评刘义隆,赞他:“承大难,居大位,秉大权,抑大奸,靖大乱,以一夫之雄入于九军!”这位常年有病,却能靖绥大乱的文弱书生的雄心不止缔造一个太平盛世,他要像父亲刘裕一样收复中原、封狼居胥,做一个万代传颂的千古圣君。
逆虏乱疆场, 边将婴寇仇。
坚城效贞节, 攻战无暂休。
楚庄投袂起, 终然报强仇。
去病辞高馆, 卒获舒国忧。
刘义隆将慷慨激昂的诗句化成千军万马,他与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纥升盖可汗、匈奴夏国皇帝赫连定结成同盟,操练兵马,打造战舰,频繁调动军队,密切注视着北魏帝国的一举一动。
联兵抗魏
三国结盟,对北魏帝国形成包围之势。为粉碎三国同盟,拓跋焘把打击目标锁定柔然汗国,意图对其进行致命一击,使柔然丧失反抗能力。
魏国群臣不赞同拓跋焘的军事计划,柔然远在漠北,主要军事力量为骑兵,机动性强。一旦魏军深入沙漠,匈奴夏国军队遭受重创可以不计,南方宋军入侵怎么办?
只有崔浩明白拓跋焘的用心,私下里对群臣道:“不先破蠕蠕没有办法对付南寇。南人见我攻克统万,心怀恐惧,故扬言北伐,其实只想守卫淮北。我破蠕蠕,往返之间,南寇必不敢动。况且南北殊俗,南方河道交错,北方一片平原。即使国家把河南之地让出,他们也守不住。以刘裕之雄杰尚且守不住关中,何况刘义隆君臣。蠕蠕恃其边远,必无防备,我们掩其不备,可一举而灭,就怕诸将犹豫不决失掉战机。灭掉蠕蠕,南人何惧!”
正当群臣争论不休之际,出使江南的外交官回到平城,带来宋朝皇帝刘义隆的口信:“速速归我河南之地,不然,将武力取之!” 拓跋焘嘿嘿一笑:“龟鳖小子,自救不暇,能有什么作为!就算他真的敢来,若不先灭蠕蠕,势必腹背受敌!”
拓跋焘笑话人一流,称柔然人蠕蠕,宋朝人龟鳖。古时大江宽阔,南方人用兵大多坐船,由海路或水路进兵,故而拓跋焘称他们是一群住在水里的龟鳖。
公元429年(刘宋元嘉六年)四月,魏军兵分两路,长孙翰领军自西道向大娥山,拓跋焘领军自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目标直指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魏军渡过漠南轻骑奔袭,狂飙突进,到达粟水(今蒙古国翁金河),柔然部落毫无防备,满山遍野的人畜四散奔走,柔然纥升盖可汗焚毁穹庐篷帐向西逃窜。拓跋焘率魏军沿粟水西行追击,抵达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的菟园水(今蒙古国杭爱山图音河)。
鲜卑骑兵在东至瀚海(今蒙古高原东北境),西至张掖水(今甘肃弱水),北越燕然山(今杭爱山),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广阔土地上纵横驰骋,分兵搜讨柔然残余部落,被柔然奴役的高车诸部与魏军一并劫掠柔然人。柔然汗国三十多万帐落先后投降,魏军得到一百多万匹战马,缴获的牲畜、车辆、帐篷遍布山谷水畔,北魏国内的马牛羊及毡皮价格大跌。
拓跋焘沿弱水继续向西前进,抵达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段),北魏诸将害怕继续深入会中埋伏,要求班师,魏军凯旋回到平城。后来听说纥升盖可汗藏在距涿邪山一百八十里处的南山,魏军退走,侥幸逃得性命。凉州匈奴商人告诉鲜卑人说:“如果你们再向西进军两天,柔然汗国就彻底完蛋了!”拓跋焘想起崔浩的话,后悔不迭。
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眼睁睁看着鲜卑骑兵蹂躏汗国的大漠草原,抢夺牲畜财物,自己无力制止,忧愤交加,吐血而亡。他的儿子郁久闾吴提继承汗位,号称敕连可汗,汉语为神圣皇帝之意。
刘义隆和赫连定在观望,他们不曾料到柔然失败得如此之快,短短三个月魏骑横扫蒙古高原。刘义隆和赫连定匆忙结下同盟,约定合兵灭魏,事先谈妥了瓜分魏国的方案,恒山以东划归宋国,以西划归夏国。
宋朝外交官向拓跋焘下达最后通牒:“河南是宋国领土,被你们无理侵占,如今我国要恢复旧日疆界,只取河南,不关河北。”
拓跋焘坏脾气又一次发作,暴跳如雷地吼道:“告诉你家国主,我生下来头发没干就知道河南是大魏疆土,怎么会是你们的!必若进军,我当下令诸镇撤军相避,等到天寒地净,黄河结冰,自然会重新来取!”
拓跋焘有时候像个小孩子,任性轻率、口无遮拦,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计划怎么可以轻易泄露给敌人。双方都懂得师出有名的道理,争相把自己扮演成正义战争的化身,每方都宣称对河南拥有主权,互相恐吓对方。拓跋焘吓不住刘义隆,刘义隆也吓不住拓跋焘,南北两大帝国皇帝展开了争霸中原第一个回合的较量。
跟随刘裕京口建义、平定江南、北伐中原的名将大多凋零。沈田子害王镇恶被杀,朱龄石、朱超石战死关中,蒯恩被俘亦死,向弥、沈林子病故,只剩下硕果仅存的四员大将,檀道济、到彦之、王仲德和胡藩。
檀道济、王仲德和胡藩均参与过北伐后秦之战,檀道济时任前锋,战功不次于王镇恶,是此次北伐主将不二人选。刘义隆为人猜忌,毕竟檀道济是废杀皇帝的帮凶,不肯让他再获声望。到彦之打过卢循,长期在荆州为将,刘义隆视为嫡系。
刘义隆兵分两路,任命到彦之为主将,王仲德、竺灵秀为副将,挑选精兵五万率舟师自清水(今济水)入黄河,溯流西进;骁骑将军段宏领精骑八千直指虎牢关,刘德武领兵一万继进。坐镇彭城的长沙王刘义欣和广陵守将胡藩负责后勤补给,元嘉第一次北伐开始了!
到彦之所部自淮河进入泗水,天旱水浅,每天行军才十里。宋军慢腾腾进发,从元嘉七年阳春三月一直走到桂花飘香,才进入黄河水道。拓跋焘一如所言,将河南守兵尽数撤到河北的邺城。宋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洛阳、虎牢关、滑台、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古黄河道南岸)四处军事重镇。
河南平定,洛阳收复,诸将喜气洋洋,唯独王仲德面有忧色。众人不理解,王仲德说:“诸位将军完全不了解北方的真实情况,定会中敌人的计谋。他们今天弃城北归,一定正在集结会师。如果黄河冰封,势必会再次南下进攻,怎能不让人担忧!”
刘义隆不担心,下令宋军沿河布防,等待匈奴人。此时夏国皇帝赫连定率匈奴军向鄜城(今陕西洛川)发动进攻。
北魏朝廷就先用主力歼灭夏军还是宋军展开激烈辩论,大多数人不同意打夏国,认为刘义隆会乘虚攻入河北。
崔浩又一次和拓跋焘观点一致,献策说:“刘义隆与赫连定遥相勾结,互相呼应,只不过是虚张声势,一唱一和。刘义隆希望赫连定大举进攻,赫连定却等待刘义隆先打,皆莫敢先入,譬如连在一起的两只鸡不能同时起飞。臣开始以为刘义隆军来,当据守黄河中游,两道北上,东道向冀州,西道冲邺城,如此,则陛下亲自出马,不得怠慢。今则不然,宋军东西列兵二千里,一处数千人。兵力分散力量薄弱,以此观之,刘义隆不过打算固守黄河防线,无北渡黄河之意。赫连定像枯树残根,一击必倒。打败匈奴夏国之后,我军东出潼关,席卷向前,江淮以北连一根草都不会存在。”
经过数次战争的胜利,这一对军事搭档深信他们的判断一向正确。拓跋焘派安颉防御宋军,用围魏救赵之计,率大军直捣匈奴人的老巢平凉,逼迫赫连定回师救援。
魏军在鹑觚原(今甘肃灵台东北)大败夏军,赫连定身受重伤,逃往天水,魏军重新夺回关中。
打不过魏国,赫连定向西拓地,一度灭掉西秦。向凉州进军时,中了北凉国王老狐狸沮渠蒙逊的奸计。沮渠蒙逊派人通知青海吐谷浑,说匈奴人要消灭吐谷浑人。吐谷浑可汗发骑兵三万,趁匈奴人北渡黄河之机发动伏击,俘虏赫连定,送至平城斩首,夏国灭亡。
唱筹量沙
火红的枫叶漫天舞动,转眼到了初冬。魏军开始反击河南。安颉率领魏国骑兵队强渡黄河猛攻洛阳,宋将弃城南逃,魏军向虎牢关挺进。另一支魏军在七女津(今山东东平西北岸)集结渡河。到彦之派副将王蟠龙溯流夺船,被魏军斩杀。魏将陆俟就势渡过黄河,与安颉合兵一处攻克虎牢关,逼近滑台。
刘义隆没有料到匈奴夏国如此不堪一击,魏军这么快就组织起强大的攻势,眼见黄河防线土崩,只得起用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率后备军火速驰援。
檀道济兵马刚动,到彦之不顾垣护之等将领劝阻,以军中流行瘟疫,自己眼病发作、疼痛难忍为借口,私自决定放弃滑台退兵。宋军从清水入济水,到达济南,焚舟弃甲,步行逃奔彭城,驻防须昌的竺灵秀率军队南逃。
宋军主力未战先退,边防人心不安。北魏大将叔孙建、长孙道生的大队骑兵趁机渡过黄河南下,兵围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仅有几百名士兵,急中生智,偃旗息鼓,大开城门。魏军疑有伏兵,不敢进城,继续南下追击逃跑的宋军,败竺灵秀于兖州,杀死宋军五千余人。
刘义隆闻报大怒,将到彦之、王仲德逮捕入狱,竺灵秀就地正法,催促檀道济火速救援滑台。
安颉率领的西线魏军正猛攻滑台,檀道济由清水救援,遭到叔孙建、长孙道生大队魏骑的阻击。檀道济奋勇出击,大破魏军,转战至高梁亭,斩杀魏将悉烦库结,乘胜进至济水。
檀道济前后与魏军三十多战,宋军多次获得胜利,一直打到济南。叔孙建派出轻骑袭击宋军,烧毁宋军粮草,切断粮道。宋军缺乏粮食,难以继续前进。
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孤城数月,粮食吃光了,士兵们用烟熏出老鼠烤熟吃。伐夏大获全胜的拓跋焘不断派出军队增援安颉的魏军。滑台陷落,朱修之及一万余名士卒被俘。
滑台失守、粮草断绝将檀道济逼上绝路,只得下令撤军。危难之中,士卒叛逃,把宋军粮尽的消息报告魏军,叔孙建集合大军南下追击。
面对遍布原野的鲜卑骑兵,饥饿困顿的宋军军心涣散,人人自危,恐惧、绝望到了崩溃的边缘。檀道济不慌不忙,下令安营扎寨。
夜幕降临,宋军营内灯火通明,粮官们手持竹筹唱着计数,正在清点存粮。士兵们一斗一斗地量着谷米,一袋袋雪白的大米堆满营帐,在灯火映照下闪着清亮的光泽。
天刚破晓,魏军侦骑将宋军粮草充足的消息迅速向主将报告,孙叔建一听,以为前来告密的宋兵诈降,把降兵杀掉。其实,魏军上下都被檀道济欺骗,那一袋袋白米全是一斗斗的沙子,只不过用军中仅剩下的一点谷米覆在上面而已。
仰仗人多势众,叔孙建指挥魏军将宋军营寨团团包围。檀道济下令将士们披上铠甲,全副武装,自己身着白衣,乘坐轻车,缓缓出营,大模大样沿大路向南转进。魏军数以万计的铁甲骑兵远远观望,见宋军如此从容不迫,主将洋洋得意,一副诱敌进攻的姿态。叔孙建等魏将目瞪口呆,以为有埋伏,下令后退,魏军竟无一人一骑追赶。檀道济凭借智谋与镇定保全濒临崩溃的宋军,安全回师。“唱筹量沙”于是成为军事史中一段传奇。
檀道济的勇敢与镇定是在千军万马中历练出来的,少年时代跟随刘裕建义京口,南征北战,北伐关中之役更是冲锋在前。辅臣们发动政变的前一天晚上,谢晦和檀道济睡在一处,谢晦紧张兴奋得一夜不能合眼,檀道济倒头便睡,十分酣畅。
檀道济的卓著战功没有给他带来好运气,手下的将领身经百战,儿子们又有才气,朝廷很是忌惮。刘义隆身体不好,时常有病,唯恐死后继承人控制不住这位威名远扬的北府名将,每次病危都想除掉他。
毕竟檀道济能征善战,出兵打仗离不开,每当刘义隆病势一轻便把他放过。元嘉十三年,刘义隆再次病重,当政的刘义康矫诏将檀道济召入南京杀害。檀道济被捕时,怒不可遏,目光如炬,摘下头巾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吃尽他苦头的魏国将领们弹冠相庆,喜滋滋地道:“道济死,吴子辈不足以害怕了。”
统一下的危局
匈奴夏国灭亡,北伐宋军战败,拓跋焘掉转兵锋,指向辽东。
慕容后燕的政权从有过恋尸经历的君主慕容熙手里,转移到冯家,史称北燕。北燕王族内乱不止,国势日衰。公元432年(刘宋元嘉九年)六月,拓跋焘亲率大军经濡水(今滦河)向龙城(今辽宁朝阳)进发,攻取辽东大片土地。冯弘固守都城,龙城是慕容燕国的故都,城池坚固,魏军未能攻克。拓跋焘锲而不舍,持续四年向北燕用兵,终于打下龙城,冯弘逃到高句丽后被杀。
高句丽是辽东原住民,它的创始人高朱蒙是吉林人。高句丽有过入主中原的雄心,与慕容鲜卑争霸辽东惨败后一度衰落。历代高句丽王意识到西进无望,便积极向南拓地,进入朝鲜大同江一带。拓跋焘攻陷统万城那一年,高句丽王高链把都城从长白山区的丸都(今吉林集安)向南迁到平壤,与南方的百济、新罗争夺朝鲜霸权去了。故而拓跋焘未向高句丽用兵。
北燕灭亡,北方割据政权只剩下偏居凉州的卢水胡匈奴人的北凉国。国王沮渠蒙逊以狐狸般的灵敏感受到危险临近,明智地举国投降,北方和平统一,凉州七郡及西域三十余国名义上归附北魏。
人难逃一死,耄耋之年的沮渠蒙逊终于抛弃经营了三十余年的美丽的凉州土地,归天了!他必定死不瞑目,因为儿子们都是庸才。资质相对突出的沮渠牧犍登上王位不久,北魏帝国的铁骑趟过凉州丰茂的水草地攻入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牧犍面缚请降。十六国最后一个国家灭亡,北中国历时一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北方一统并未给魏国带来安宁,赵王石虎、秦王苻坚曾经面临的、被战争掩盖的民族矛盾浮出水面。
北魏从开国皇帝拓跋珪开始,奉行与汉人豪强合作的政策,开始是代北一带的汉人,进而包括整个中原地区的汉人。拓跋珪末年,鲜卑贵族与汉人豪强矛盾加剧,北魏政府强行迁徙中原一带的汉族豪强及附属农民到平城定居,引起各地汉人的武装反抗。
鲜卑贵族也试图更换皇帝,拓跋珪被迫实行白色恐怖,对拓跋贵族实力派进行无情打击,最终众叛亲离,被逆子所弑。明元帝拓跋嗣登基后,向鲜卑贵族让步,推行君主制下的诸部大人议政制,包括汉人崔宏在内八人组成八公团共听朝政,奴隶社会部落*制重新抬头。
一个没有文治的国家,它的统治不会长久,这就是孔子被历代王朝尊为圣人的原因。
为强化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太武帝拓跋焘有意进行汉化,加强皇权。借助一场场军事胜利带来的威望,公元429年(元嘉六年),北魏政府推行机构体制改革,设置左右仆射、诸曹尚书等官职,正式恢复魏晋时代的中央行政制度。文化上兴复儒教,一改两朝对汉人豪门强迁政策,下诏礼聘。
经过数年不懈努力,慢慢消除了汉人豪强的敌意。崔浩进位司徒,位列三公,范阳卢玄、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汉人贤俊人才纷纷进入北魏朝廷。中书省、门下省汉官充盈,文士们济济一堂,出现自西晋亡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北魏国著名的大臣高允兴奋地憧憬未来说:“千载一时,始于今日!”
集权政治,朝廷官员举足轻重。中国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反贪的历史,哪一个朝代官员最清廉,它就最强盛。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法制建设是确保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为肃清吏治,抑制官员贪污,拓跋焘下令在宫阙的左边悬挂登闻鼓,使有冤情的人能够击鼓申冤。北魏官员没有俸禄,反贪没有因为不发工资而减弱,拓跋焘亲自巡行察访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绳之以法。征西将军皮豹子侵没官财,被免职流徙统万;镇西将军王斤任意调发民力,民不堪受,处以斩刑;拓跋焘巡行中山,一次罢免地方官员有贪污劣迹者十数人,于是北魏出现了一批勤于职守的官员。
汉族文人广泛进入朝廷决策机构引起国人、武而无文的鲜卑贵族们的强烈反感,拓跋焘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触犯鲜卑贵族利益,他们利用佛教进行反击。
鲜卑贵族们知道,原先草原牧民信奉的,包括萨满教在内的各种各样宗教已经难以满足治国需要。但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生命力的旺盛不言而喻。
佛学自境外传来,中原人称之为胡教,正好被胡族利用和儒学对抗。石虎最先去皇帝号,做大赵天王,以佛教意识形态治国之后,中国北方胡族统治者大多步石虎后尘使用天王制。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北凉沮渠蒙逊都曾大力崇佛,关中、凉州一带佛学蓬勃发展。
魏军平定凉州之后,许多佛学大师来到中原,备受鲜卑贵族推崇,一时高僧云集,惠始、师贤、昙曜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拓跋焘受其影响,起初曾经礼敬沙门,时常召集高德名僧,一起谈论哲学、玄理、治国之术。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之日必亲登门楼,观看散花。
儒学并非宗教,远远没有佛学对普通人的影响力,大力推崇儒学的崔浩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将天师道天师寇谦之推荐出来,希望拓跋焘发展道教,抵消佛学影响。
道教自称能画符诵咒,消灾灭祸,直至羽化飞天,长生不死。天师道自东汉以来流传渐广。寇谦之隐居嵩山修道,自称太上老君亲自册封其为天师,是道教正宗,造成南北天师道分裂,嵩山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
老道寇谦之来到平城,进献道书,自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驱使鬼神与炼制金丹等秘法,并嘱托他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太平真君暗指太武皇帝,拓跋焘听后大喜,接受寇谦之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释道儒三教在北魏大放光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好事,而背后利益集团的较量使宗教变成*的武器,最终酿成惨剧。
鹿浑谷疑云
北方胡族建立的国家,称帝的同时兼称天王,连极度崇尚儒学的苻坚也莫能例外。拓跋鲜卑历代帝王坚决不肯称天王或者什么大单于,昭示汉化决心。
鲜卑贵族把怨恨集中到拓跋焘身上。公元443年(元嘉二十年),借北伐柔然之机,以刘洁为首的鲜卑贵族们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
刘洁是匈奴人,祖父刘生落籍长乐信都,什翼犍时代作为前燕慕容公主的家臣来到代国。明元帝时,刘洁与古弼等人一同选入东宫,成为太子辅臣。拓跋焘即位,封尚书令,委以重任。刘洁掌握权柄,作威作福,依附他的人提拔,触怒他的人黜免。鲜卑贵族、各级将领拔城破国聚敛来的财货要与他平分,积累家财巨万。
崔浩谋略过人,神机妙算,逐渐取代刘洁在拓跋焘心目中的地位,二人在*柔然的军事行动中产生分歧。刘洁不同意北讨,最后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出兵主张。刘洁怀恨在心,断然联络一批鲜卑将领策划发动叛乱。
他们事先定下新君人选:“若出师不利,皇上一旦有事,当立乐平王。” 乐平王拓跋丕是拓跋焘的二弟,刘洁的野心不止图谋废立,他曾经向术士问过图谶:“谶语载过‘刘氏应王’的话,续魏国之后,有我的姓名吗?”术士答得很暧昧:“有姓无名。”
人一旦动了做皇帝的念头,做事就会疯狂得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刘洁破釜沉舟,趁魏军出击柔然之机决定和拓跋焘大干一回。
柔然人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力量,魏军西征凉州时,柔然人一度攻到魏都平城。
拓跋焘决心再教训一下柔然人。魏军一如既往采用分路合击的作战方针,到达漠南之后,舍弃辎重,以轻骑袭柔然。拓跋焘与诸将约定日期兵分三路穿越沙漠:乐安王拓跋范、建宁王拓跋崇各统十五将从东道进军;乐平王拓跋丕督十五将从西路进军;拓跋焘从中路进军;中山王拓跋辰督十五将为后继。
拓跋焘的中军一路急进,按时到达柔然汗国敕连可汗的可汗庭所在地鹿浑谷。远远可以望见众多穹庐围绕中柔然可汗的金色大帐,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东西两路军连一个影子也没有。
太子拓跋晃请求趁柔然无准备之时,迅速展开攻击。刘洁急忙劝阻:“贼营中尘土旺盛,人一定很多,我们人少,冲进去会被包围,不如等到各路大军到达之后再进攻。”拓跋晃反驳道:“尘土飞扬,那是因为士兵惊慌失措到处乱跑所造成的,不然,怎么会在军营上空有如此多的尘土呢!”拓跋焘将信将疑,丢失战机。柔然人逃走,拓跋焘追到石水也没追上。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柔然人第一次偷袭了魏军的屯粮之地,幸亏守卫屯粮的军官司马楚之机敏,冰柳筑营护住粮草。
司马楚之心细,遭到攻击之前判断出柔然人将要进攻的动向。当时有人报告说,军中发生怪事,一只驴的耳朵无缘无故被割掉。司马楚之立刻警觉,心想不好,出内奸了,割驴耳朵干吗?肯定是做投降信物。这样一来,我军的位置、兵力、虚实全部暴露,柔然人肯定会大举进攻。
怎么办?来不及筑营,用什么抵挡?北方严寒,司马楚之迎着刺骨的寒风,灵机一动,下令砍伐柳树筑营,浇上水。
一夜之间,水结冰将柳木冻实,牢牢建起一座临时的营寨。刚建好,大队柔然骑兵杀过来。营垒冰面坚实光滑,马匹无法越过,柔然人只得退走,军粮保住了。
出师无功,后路被骚扰。拓跋焘只得从漠北班师,途经沙漠,军中断粮,将士死了很多,宿营时频频遭到惊扰,人心惶惶。刘洁劝拓跋焘弃军轻装回京,要求治崔浩提议击柔然之罪。拓跋焘不听,“我遇贼没有出击,诸将耽误会师日期,罪在诸将,崔浩有什么罪呢!”
诸将误期、粮道遭受突然袭击,军中数度惊扰,连续发生蹊跷事,崔浩的耳目终于获悉这一切都是刘洁的阴谋。他先假传诏令,私自更改拓跋焘与诸将约好鹿浑谷会师的日期,以至于拓跋焘到达鹿浑谷六天,各路兵马未到;接着又唆使人叛逃到柔然汗国将魏军的屯粮之地告诉柔然可汗;退兵之时派人扰乱军心,劝拓跋焘单独回京准备半路劫杀。
拓跋焘闻听,倒抽一口凉气,当即将刘洁拿下,拷问同谋,竟然问出一个惊天大阴谋。
此案涉及三路军的主帅,其中有拓跋焘的两个亲弟弟,乐平王拓跋丕和乐安王拓跋范。拓跋丕参与其中,拓跋范知情不报,大批鲜卑族将领受到牵连。这是一起阴谋推翻拓跋焘帝位的兵变,将领们均支持皇弟拓跋丕继位,图谋恢复那种兄弟相传的部落传统。
拓跋焘和崔浩迅速采取措施,半路下达太子监国的诏令。太子拓跋晃总管万机,统领文武百官,明确父子传承的皇统不可动摇;诏书婉转解除掉鲜卑功臣们的军权,逼他们悉数退休。
回到平城之后,中山王拓跋辰、内都坐大官薛辨、尚书奚眷等八名将领因攻打柔然误期,被斩首于平城南郊;刘洁与同党皆夷三族;皇弟拓跋丕与拓跋范莫名其妙地死去。
以此次未遂军事政变、鲜卑贵族势力大为削弱为契机,崔浩肆无忌惮大力推行儒家意识形态,由温和改革转变为激进的大变革,兴复儒教从灭佛开始了。
太武灭佛
北魏进入中原以来,仍在沿循旧有习俗,祭祀的胡族神很多。刘洁军事政变阴谋暴露之后,崔浩趁热打铁,唆使拓跋焘下达精减鲜卑联盟诸部供奉的神灵、禁止“私养沙门”、抑制佛学传播的诏令。崔浩想彻底铲除佛教,可信奉佛教的人实在太多,拓跋焘难以下决心全面禁佛。正当崔浩为灭佛绞尽脑汁的时候,一个机会悄悄地来了。
元嘉二十二年,卢水胡匈奴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聚众反魏,人马十余万,声势浩大,并向江南的刘宋王朝称臣乞兵。起义军击败前来*的魏军之后,向长安转进。
拓跋焘亲自率军队平叛,这次大起义为崔浩全面废佛找到了合适的借口。西北匈奴人信佛,关中地区佛教更加昌盛。为应对战乱,不少佛寺拥有武装力量。拓跋焘平定盖吴之乱时,在长安一处佛寺发现僧人私藏武器、酿酒、为州郡牧守及富人藏匿财物、与贵族妇女于暗室中*。
种种丑行使佛学宣扬普度众生的教义变得非常苍白。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粥,就像每一名官员都代表国家形象一样,每一个和尚、每一处佛寺代表佛家的尊严。原本对佛寺广占土地、荫附人口不满的拓跋焘被激怒,崔浩从旁火上浇油,怂恿尽诛天下沙门。
元嘉二十三年,拓跋焘自诩灭佛圣人,悍然下达了一道震惊天下的灭佛诏。诏书斥责佛学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的罪魁祸首:“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一切浮图形象及胡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此诏一下,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开始了。
北魏官府一起行动,捣毁佛寺、焚烧佛经,毁灭佛像,拆毁伽蓝,活埋和尚。一时间,僧人或死于非命,或逃逸四散,土木塔庙荡然无存,中国佛教经历了第一次“法难”。 经石虎、苻坚、姚兴等天王费尽金钱建造起来的佛塔、寺庙在北方荡然无存。
这一场洗劫连道教天师寇谦之都看不下去了,极力阻止。崔浩不听,多亏监国太子拓跋晃素敬佛道,压下诏书缓发,平城沙门一个没死,各地和尚大多逃逸。
事物有得有失,有好有坏。中国人骨子里太激进,从一个极端可以很快走上另一个极端。既可以焚书坑儒、杀僧灭佛,也可以尊儒崇佛,温和改良。世界人民能做到的,中国人能做到,世界人民做不到的事,中国人也能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成为最伟大的民族。
意识形态是一种向心力,不同的民族可以因此凝聚为一个国家。比如,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儒学功不可没,许多民族因仰慕儒学而融入中国大家庭。魏晋南北朝时期,面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产生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尤其在北方,学者们利用儒学宣扬中华文明,来改造社会,改造民族,改造国家。继北魏汉化第一人张衮之后,崔浩成为儒家文化坚定不移的推动者。
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形成门阀士族。作为士族豪强,崔浩渴望在北魏国建立起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意识形态,来确保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借助皇帝的信任,崔浩大整流品,明辨出身姓氏等级,严格搞起门阀制度。
他的所作所为过于激进,已为鲜卑贵族所不容。他的张扬、跋扈、不计后果为他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最后“国史事件”将把他送上断头台。
人们的心理活动往往左右着历史的进程,某一人群的心理变化,常常会掀起滔天波澜。
拓跋焘的汉化倾向日益引起鲜卑贵族们的不安,企图更换皇帝的军事行动失败之后,这种不安变成了恐惧。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区别在于,是把草场变成耕地,还是把耕地变成荒原?胡汉贵族们争相拓展土地,冲突在所难免,鲜卑贵族与汉人门阀展开新一轮的争斗,引发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
崔浩的罪状
公元450年(元嘉二十七年)四月,平城仍旧笼罩在寒流之中,道路两侧林木枝条上的嫩芽瑟瑟抖动,不敢舒展绿色身姿。遭遇悬瓠攻坚战失败的北魏帝国的南征大军正在匆匆赶回都城,太武帝拓跋焘的心情和天气一样,乍暖还寒。
此时,北中国已经统一,匈奴族的两大王国夏国和北凉灭亡,永不陷落的统万城成为帝国的一个军镇;辽碣平定,渤海风平浪静;盖吴大起义彻底剿灭;去年,魏国远征军西讨龟兹,西域投降;拓跋焘与太子拓跋晃三路出漠北数千里,不见柔然可汗。
魏军兵威所到,北方大地望风降服。可拓跋焘却感觉,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境外,而来自内部。汉官集团与鲜卑贵族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作为最高裁决者,不能轻易明确表明态度,必须微妙地努力维持双方势力均衡,不管打破哪一方平衡,皇权首当其冲受到威胁。
拓跋焘联想到最后一个对手,江南的刘宋皇朝。如果把宋朝消灭掉,朝局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汉人会失掉底气,不会再拿南方的朝廷说教,天下正统唯我独尊。
对于南朝的军力,二十年前两国之间有过一次较量,刘宋名将檀道济以及水军和守城的技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拓跋焘此次以打猎为名,率领十万步骑突袭宋境,就是为了试一试南朝实力。不想,大军竟然受困于一座小小的悬瓠(今河南汝南)孤城之下,伤亡数万,四十二日不能攻取。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宋军竟然能采用长途奔袭数百里的战术,从彭城偷袭大后方汝阳,南朝的军事实力实在不容小视。
拓跋焘之所以急匆匆撤军,是因为平城发生了一件令他极不愉快的事,崔浩把编修的国史刻在石碑上,立在西郊祭天坛。拓跋焘从鲜卑大臣们信件的字里行间看出了怨气冲天,让人感到一丝不祥。
拓跋焘回到平城,这是他二十六年戎马生涯中第一次不算凯旋的入城仪式。魏军尽管掳掠了不少南朝人口牲畜,却为之付出数万士兵生命的代价,得不偿失。没有欢呼雀跃的人群,只有一声声悠长胡笳回荡在银波粼粼的如浑水面,荡起一层层涟漪。
望着南郊黑压压迎接的汉、鲜卑官员,拓跋焘明显可以感觉到充满压抑的气氛。当他回到宫内,未待洗去一身征尘,一个又一个的鲜卑贵族争先恐后地涌入,有拓跋王公,有部落首领,有巫师神觋,人人义愤填膺,个个咬牙切齿,诉说着一件相同的事。
“崔浩编修国史,狂吠乱言,诬蔑先祖,大逆不道,种种邪说,不一而足……”
“说什么先祖出自汉将李陵之后,李陵是什么人?汉之降将,匈奴的奴才!我大魏是匈奴的征服者!”
“这是崔浩所编先帝记、太祖记及今记,陛下过目。”
“汉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编修国史本可酙酌,可崔浩竟将谎言邪说刻上石碑,立于西郊祭天坛。京都轰动,观者如潮,西域、高句丽、吐谷浑、高车使者人人尽知,丢我大魏圣朝颜面。”
宜都王死后,崔浩竟然不把太子放在眼里,独断专行,官员任免这等大事,崔浩置太子建议置若罔闻,祖宗创下的万世基业到底是谁人的天下?”
“崔浩收受贿赂,任人唯亲。新任郡守,一多半是他的亲戚!”
拓跋焘听得怒不可遏,斜瞥一眼几案之上的国史记录,黝黑的脸庞发青,面色阴沉。鲜卑大臣们目的已经达到,均默不作声,一时间殿内如死一般寂静。换到平时,性情狂暴的拓跋焘早已大发雷霆。
崔浩是他最得意的谋士,谋略过人,神机妙算。拓跋焘对崔浩心存感激之情,他迅速当上太子,顺利登上帝位,全是崔浩的功劳。拓跋焘继位之后,迫于鲜卑贵族的压力将崔浩免官。不久,等坐稳江山,便迫不及待再次召崔浩出山。
灭夏国、逐柔然、征凉州的战役中崔浩屡献奇策,每计必中。治国内政,更是大显身手,帮助拓跋焘招揽贤德智能之士,完善了北魏国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各项制度。
拓跋焘对崔浩信任有加。北征柔然,他当着降服的高车诸部首领们指着崔浩称赞说:“你们看此人瘦小文弱,不能弯弓持矛,然其胸中智谋远胜于兵甲。朕虽有征伐之志,却不能决断。前前后后建立的功勋业绩,都是此人的教导呀!”拓跋焘特意下诏尚书省:“凡军国大事,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该向崔浩请教,然后再付诸实施。”
两人私人关系不错,拓跋焘常到崔浩家中去,去时不打招呼。有时崔浩仓促出来迎接,连腰带都来不及系上,呈献的饮食十分粗糙,顾不上精心烹调。拓跋焘总是拿起筷子吃一点,有时站着尝一口才走,很给面子。
拓跋焘曾经把崔浩领到寝殿,语重心长地说:“你才智渊博,事奉过朕的祖父和父亲,忠心耿耿辅佐三代君王,朕一向把你当做亲信近臣。你应该竭尽忠心,直言规劝,不要有什么隐瞒。朕虽有时盛怒,不听你的话,事后还是会深思的。”
君臣关系如此密切,大臣们却敢于大肆攻击崔浩,所言必定是实,有把柄在手。归总起来,崔浩的罪状共有两条,第一条乱编国史;第二条任人唯亲。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