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

_2 (当代)
   五汁饮(《温病条辨》)       姜糖苏叶饮(《本草汇言》) 
    桑菊薄竹饮(《广东原茶方》)    薄荷糖(《简便单方》)
五汁饮(《温病条辨》)
【配方】
   梨1000g,鲜藕500g,鲜芦根100g,鲜麦冬500g,荸荠500g。
【制法】
   洗净的鲜芦根、梨去皮核、荸荠去皮、鲜藕去节和鲜麦冬切碎或剪碎,以洁净的纱布绞挤取汁。
【效用】
   不拘量,冷饮或温饮,每日数次。适用于外感热病、口渴、咽干、烦躁等症。
【按语】
  本品原用于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为肺胃津伤,热盛所设。方中鲜果皆为甘寒养阴之品,着重清肺经之火热,鲜芦根除清肺热外尚清胃热,鲜麦冬兼清肺胃经之火热,诸味相配,共成外感温热病之清热佳品。
  又方,《重订广温热论》新定五汁饮,以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梨、甘蔗绞汁,饮服。本方增加清胃经火热之力,除用治肺热证以外,尚可用治内伤消渴和呕吐等症。
  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
姜糖苏叶饮(《本草汇言》)
【配方】
   生姜6g,紫苏叶3g,红糖适量,沸水适量。
【制法】
   生姜切丝,苏叶捻碎和红糖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
【效用】
   趁热频频饮用,适合用治风寒感冒,胃寒型呕逆,泄泻,腹胀疼痛,以及因吃鱼虾所致的轻微食物中毒症状。
【按语】
   本饮品名为后人所加。原用于治外感风寒,现为外感风寒引起胃脘不适者常选用的饮料方。生姜和苏叶皆为辛温发散风寒之品。生姜兼温胃降逆,苏叶兼理气解海鲜食物中毒之功效,红糖补中温中,诸味相须配伍共奏行气解表,温中降逆,除胀止泻之效。
桑菊薄竹饮(《广东原茶方》)
【配方】
  桑叶10g,菊花10g,苦竹叶30g,白茅根30g,薄荷6g。
【制法】
  上项原料洗净,放入茶壶内,用沸水冲泡温浸30分钟。
【效用】
  代茶频饮,可治疗外感或内热所致的目赤,头痛,发热,喉痛等症。
【按语】
  本饮原用于外感风热,为肺、肝有热常用的饮品。桑叶、菊花辛凉解表,尤以清肺、肝大热,明目为长;苦竹叶、白茅根苦凉以清肺、心经之内热;薄荷辛凉,除可发散肺经之表热,尚可疏解肝经之郁热。诸物配伍,共成清散表里火热之佳品。本饮除可作为治疗性饮料外,夏季也可作为防暑清凉饮料。
薄荷糖(《简便单方》)
【配方】
   薄荷30g,白砂糖500g,水适量。
【制法】
   白砂糖放在铝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厚时,加入薄荷细粉,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成条,再分割约100块即可。
【效用】
   经常含化食用,有疏解风热、清咽利喉的功效。可治疗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按语】
   本方原用于风热诸证,为治疗风热诸证的常用方。风热客肺,皮毛疏泄,故发热恶风,咽为肺之通道,肺热伤津,故口渴咽痛。法宜疏风清热。此糖中薄荷解表疏风,散热发汗;白糖清热利咽,合用而成疏风热、利咽喉之方。薄荷少量应用尚有疏解肝郁之功效,如逍遥散中伍用薄荷不足一钱即是此意,故薄荷糖用于肝郁气滞证也颇为相宜。
  本品意在疏解风热,性质偏凉,风寒外感者不宜食用。
第二章 清热饮食
清热泻火类
茭 白(《本草图经》)  香椿叶(《本草纲目》)  香 蕉(《本草纲目拾遗》)   粟 米(《名医别录》)   茶 叶(《本草便读》)
茭 白(《本草图经》)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菰的花茎,经茭白黑粉刺激而形成的纺锤形肥大的菌瘿。
【异名】菰首、菰笋、茭瓜。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脾经。
【功效】清热除烦,催乳。
【应用】
1.产后无乳:茭白15g~30g,通草9g,猪脚煮食。(《湖南药物志》)
2.便秘心胸烦热,高血压:鲜茭白60g,加旱芹菜30g,水煎服。(《食物与治病》)
  【使用注意】
  脾胃虚冷作泻者忌食。
  【按 语】
  茭白以粗壮白嫩为佳。性寒,对于阴虚内热,便秘溲赤、咽干等热病相宜。
  【参考文献】
  1.《本草拾遗》:“去烦热,止渴,除目黄,利大小便,止热痢,解酒毒。”
  2.《食疗本草》:“利五脏邪气,白癞,疠疡,目赤,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盐、醋煮食之。
香椿叶(《本草纲目》)
  【基原】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嫩芽。
  【异名】香椿、香椿芽、香椿头。
  【性味归经】苦,平。入肝、胃、肾经。
  【功效】清热化湿,解毒。
  【应用】
  1.唇上生疔:取本品嫩叶,捣烂,和酒服之。(《岭南采药录》)
  2.赤白痢疾:香椿叶100~200g,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使用注意】
  慢性病者不宜食用。
  【按语】
  香椿叶自古为时令名品。可作摊鸡蛋,盐渍、凉拌食用,均具风味。
  【参考文献】
  1.《唐本草》:“主洗疮疥、风疽。”
  2.《陆川本草》:“健胃,止血,消炎,杀虫。治子宫炎、肠炎、痢疾、尿道炎。”
  3.《食疗本草》:“动风,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
香 蕉(《本草纲目拾遗》)
【基原】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
【异名】蕉子、蕉果。
【性味归经】甘,寒。入脾、胃经。
【功效】清热,润肠,解毒,止痛。
【应用】
  1.痔疮及便后出血:香蕉二个,不去皮,炖熟,连皮食之。(《岭南采药录》)
  2.牙痛:香蕉两枚,煎热汁一碗,含漱。(《经验方》)
  【使用注意】
  进食过多,会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现代研究】
   果肉中所含的5—羟色胺可使胃酸降低,香蕉本身又能缓和对胃粘膜的刺激,故对一些药物等诱发的胃溃疡有保护作用。每日食入5—羟色胺10mg对胃肠功能并无障碍,但食入过多,则可引起障碍。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液有抑制真菌、细菌的作用。
  【按语】
  临床发现,糖尿病病人摄入香蕉中的糖类后,尿糖较进食别的糖类为低。香蕉中果糖与葡萄糖之比为1:1,这一天然组成,对治疗脂肪痢是合适的,也适用于中毒性消化不良。香蕉质润性软,适合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高血压、冠心病者经常食用。
  【参考文献】
  1.《本草求原》:“止渴润肺解酒,清脾滑肠,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泻止痢。”
  2.《本草纲目拾遗》:“收麻风毒。两广等地湿热,人多染麻风,所属住处,人不敢处,必种香蕉木本结实于院中,一年后,其毒尽入树中乃敢居
粟 米(《名医别录》)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
  【异名】小米。
  【性味归经】甘、咸,凉。入脾、胃、肾经。
  【功效】健脾和胃。
  【应用】
  1.脾胃虚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粟米半升,捣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腹和汁吞下。(《食医心镜》)
  2.胃热消渴:粟米煮饭。(《食医心镜》)
  【使用注意】
  粟米不宜与杏仁同食,食则令人呕吐腹泻。
  【 现代研究】
  粟米中含蛋白质及脂肪量较高,蛋白质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有补益作用。
  【按语】
   粟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但得浆水则易化。小米煮的焦饭锅巴,又名黄金粉。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消食,止泄。北方产妇多喜服粟米粥,亦是婴幼儿良好食品。此外,发芽的粟米称为粟芽,内含淀粉酶、维生素B、淀粉、蛋白质等,有良好的消化作用,可晾干研末服用。
  【参考文献】
  1.《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籼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茶 叶(《本草便读》)
  【基原】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叶。
  【性味归经】苦、甘,凉。入心、肺、胃经。
  【功效】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消食止泻,清心提神。
  【应用】
  1.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6g,好茶末3g。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熟,即调干姜末服之。(《圣济总录》姜茶散)
  2.热毒下痢:好茶500g(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食疗本草》)
  3.血痢: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圣济总录》)
  【使用注意】失眠者忌服。
  【现代研究】
  茶叶中含400多种化学物质,主要有嘌呤类生物碱,如咖啡碱、可可豆碱等;含有鞣质、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试验证明茶叶对治疗放射性损伤,保护造血机能,提高白细胞数量有一定功效。可治疗痢疾、急慢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
  茶叶上可清头目,中消食滞,下利二便。《随息居饮食谱》曰:“清心神醒酒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适于肥胖、高血压、水肿、肿瘤病人饮用。
  【按语】
   茶树通常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叶。以清明前后嫩叶初发时为佳,以后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由于加工不同可分绿茶、红茶等。绿茶能清心神,涤热,肃肺胃。红茶能温脾胃,畅中焦。
  【参考文献】
  1.《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
  2.《本草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于谷雨前撮成茗,故名。三年外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
清热凉血类
   水 芹(《千金翼方》)    茄 子(《本草拾遗》)
   藕(《神农本草经》)     木 耳(《神农本草经))
水 芹(《千金翼方》)
【基原】为伞形科植物水芹的茎。
【异名】芹菜、水英。
【性味归经】甘、辛,凉。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利水,止血止带。
【应用】
1.小便淋痛:水芹菜白根者,去叶捣汁,井水和服。(《圣惠方》)
2.小便出血:水芹捣汁,日服六、七合。(《圣惠方》)
3.小儿发热:水芹菜、大麦芽、车前子,水煎服。(《滇南本草》)
4.白带:水芹12g,景天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大便溏薄不宜多食。
  【现代研究】
   芹菜含铁量较高,每百克中含8.5mg,所以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佳品。芹菜叶所含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比茎多,可以食用。
  【按语】
   芹菜食嫩茎,冬春间作各种菜肴,味香美。久食能清火,阴虚火旺者适宜。芹菜有青茎旱芹(根茎青绿色,短小)和白茎水芹(根茎色白、粗而高大)两种,药效以青茎者为优。
  【参考文献】
  1.《千金要方?食治》:“益筋力,去伏热,治五种黄病,生捣绞汁冷服一升,日二。”
  2.《随息居饮食谱》:“清胃涤热,祛风,利口齿咽喉头目。”
茄 子(《本草拾遗》)
【基原】为茄科植物茄的果实。
【异名】落苏、茄瓜。
【性味归经】甘,凉。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消肿利尿,健脾和胃。
   【应用】
   1.肠风便血:经霜茄连蒂,烧存性,研末,每日空腹温酒送服,或茄子煨熟,酒渍,暖酒空心分服。(《圣济总录》茄子酒)
   2.小便不利,水肿:茄子晒干研粉,开水送服0.6g,每日3次。(《食物与治病》)
   3.黄疸肝炎:紫茄数斤同米煮饭,连食数日。(《食物与治病》)
   4. 脘闷酸胀,食欲不振:茄子300g,香菜5g,蒜片5g,酱油、食油、盐少许,先将茄子煸炒后,加入调味料,最后放上香菜末。(《传统膳食宜忌》)
   【按语】
   此品为夏秋季蔬菜,品种较多。外形有圆、长之别,皮色有紫、白之异,但性能基本相同。茄子性寒,食时往往配以温热的葱、姜、蒜、香菜等。体质虚冷之人,慢性腹泻者不宜多食。
   【参考文献】
   1.《滇南本草》:“散血,消乳疼,消肿宽肠。烧灰米汤饮,治肠风下血不止及血痔。”
   2.《饮膳正要》:“动风发疮及痼疾,不可多食。”
   3.《本草纲目》:“茄性寒利,多食心腹痛下利,妇人能伤子宫。”
藕(《神农本草经》)
【基原】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肥大根茎。
【异名】莲藕。
【性味归经】甘,寒。入心、脾、胃经。
【功效】
   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用,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应用】
  1.上焦痰热:藕汁、梨汁各半盏,和服。(《简便单方》)
  2.红白痢:藕500g,捣汁和蜜糖,隔水炖成膏服。
  3.霍乱吐不止,兼渴:生藕30g,生姜0.3g,研绞取汁,分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姜藕饮)
  4.肺、胃出血:藕250g,侧柏叶60g,捣汁,冷开水冲服。(《食物与治病》)
  5.脾虚泄泻:嫩藕120g,煮烂熟,稻米500g,蒸熟与藕泥拌匀制糕,上撒白糖少许。《士材三书》)
  【使用注意】
  忌用铁器加工。
  【按语】
   藕新鲜,清脆爽口,为清暑生津之佳品。热病及其病后都宜,有各种出血证,包括妇科出血更宜。藕还可加工成藕粉,用开水冲食,藕也常作为菜肴原料。
  【参考文献】
  1.《日用本草》:“清热除烦。凡呕血、吐血、瘀血、败血,一切血证宜食之。”
  2.《饮膳正要》:“主补中,益神益气,除疾,消热渴,散血。”
  3.《本草纲目》:“藕节止血;莲心清热,安神;莲须固精止血;莲房止血,祛瘀;荷梗通气宽胸,通乳;荷叶清暑,解热;荷蒂安胎,止血;荷花清暑止血。”
木 耳(《神农本草经))
【基原】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
【异名】黑木耳、树鸡。
【性味归经】甘,平。入胃、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和血养荣,止泻痢。
  【应用】
   1.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疼痛,心神烦闷:黑木耳30g,水二大盏,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尽,后服其汁,日三服。(《圣惠方》)
   2.内外痔:木耳3~6g,柿饼30g,同煮烂。(《食物与治病》)
   3.新久泄痢:干木耳30g(炒),鹿角胶7.5g(炒),为末。每服9g,温酒调下,日二次。(《御药院方》)
   4.贫血:黑木耳30g,红枣30枚,煮熟服食,加红糖调味。(《家庭食疗手册》)
   5.眼流冷泪:木耳30g(烧存性),木贼30g,为末。每服6g,以清米泔煎服。(《普济方))
  【使用注意】
  大便不实者忌服。
  【按语】
   木耳为寄生于桑、槐、柳、榆等树上菌属,其性质优劣,随其木而异。木耳营养丰富,是滋补强壮之品,被誉为“素中之荤”。它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如甘露聚糖、木糖等。其所含胶质可起到清胃、涤肠功能。木耳含钙与铁量较高。脂肪中还含有卵磷脂和脑磷脂,所以木耳既可以用于菜肴滋补强身,又可药用治疗贫血、便血、便秘等。
  【参考文献】
   1.《本经》:“盛气不饥,轻身强志。”
   2.《饮膳正要》:“利五脏,宽肠胃,不可多食。”
   3.《随息居饮食谱》:“补气耐饥,活血,治跌打仆伤,凡崩淋血痢,痔患肠风,常食可疗。”
清热生津类
西 瓜 番 茄 甘 蔗(《名医别录》) 橄 榄(《日华子本草》)
豆 腐(《本草图经》)
西瓜
【基原】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实。
【异名】又称寒瓜、夏瓜、水瓜,西瓜汁又叫天生白虎汤。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入心、胃、膀胱经。
【功 效】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
【应用】
  1. 暑热伤津。阳明热甚,舌燥烦渴,或神情昏冒,不寐,语言懒出——暑热病热盛津伤:西瓜剖开,取汁一碗,徐徐饮之。(《本草汇言》)
  或用三皮饮:西瓜皮、冬瓜皮、黄瓜皮煮水,加糖、乌梅少许,以清暑利尿解渴。
  2. 口疮、咽喉炎。心火上炎,口疮舌赤,湿热蕴结下焦,小便黄赤不利——西瓜霜:西瓜汁加适量芒硝重结晶而成。
  3. 肾炎、水肿——西瓜蒜:西瓜掏空,纳入蒜,用泥封好后,烘烤至熟。
  【使用注意】
   西瓜甘寒,若素体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少食为佳。
  【现代研究】
   西瓜内含苹果酸、果糖、葡萄糖、蔗糖及多种氨基酸(瓜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酸)胡萝卜素,及钙、磷、钾等微量元素,其中钾的含量较高。其所含无机盐,有利尿作用,所含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蛋白质,可配合治疗急、慢性肾炎。
  【参考文献】
  1.汪颖《食物本草》:“疗喉痹。”
  2.张璐《本经逢原》:“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渴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
  [附:西瓜翠衣]
番 茄
【基原】为茄科植物番茄的果实。
【异名】又叫西红柿、六月柿、洋柿子、番茄等。
【性味归经】甘酸,微寒。入肝、脾、胃经。
【功 效】生津止渴,凉血平肝。
【应用】
  1.热病口渴:凉拌西红柿或直接食用。
  2.高血压,眼底出血(动脉硬化造成):每日晨起空腹生吃一个。
  【现代研究】
   番茄中含有大部分易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果糖、有机酸,能降低血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有一定抗炎、利尿作用,常食对肾病患者有益。番茄中94%为水分,故有清热解毒、生津利尿作用。有机酸含量多,但VC含量并不高。且VC因与果胶在一起不易被破坏,即使加热也不易被吸收。
  【按语】
   番茄外形美观,色泽鲜艳,汁多肉厚,酸甜可口,既是蔬菜又可做果品,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均很高,因其甘酸微寒,入肝、脾、胃经,故其具有清补之功。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夏季采收,洗净鲜用。在明《群芳谱》有录,称番柿,至清代一直作为观赏植物,但现在已成为倍受喜爱的食物。
甘 蔗(《名医别录》)
  【基原】为禾科植物甘蔗的茎杆。
  【异名】薯蔗、干蔗、竿蔗、糖梗。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下气润燥,和胃降逆。
  【应用】
  1.虚热咳嗽、口干涕唾: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本草纲目》)
  2.发热口干,小便涩:甘蔗去皮尽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外台秘要》)
  3.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三服(《梅师集验方》)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按语】
   甘蔗之渣滓,晒干煅成炭,研细末,可外敷伤口,加香油调后用。甘蔗甘凉汁多,和胃润肠,止渴解酒,生津充液,时有内热烦渴者食之宜。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
  2.《随息居饮食谱》:“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
橄 榄(《日华子本草》)
  【基原】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实。
  【异名】又名青果。
  【性味归经】甘、涩、酸,平。入肺、胃经。
  【功效】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止咳。
  【应用】
  1.时行风火喉痛,喉间红肿:鲜橄榄、鲜莱菔,水煎服。(《王氏医案》青龙白虎汤)
  2.河豚鱼诸毒,诸鱼骨哽:橄榄捣汁或煎浓汁饮服。(《随息居饮食谱》)
  3.预防白喉、上感、流感:鲜萝卜(白色为好)60g,鲜橄榄2~5个,开水泡服或水煎代茶。(《饮食治疗指南》)
  4.百日咳:生橄榄二十粒,炖冰糖作三次服。(《饮食治疗指南》)
  【使用注意】
   凡热性咳嗽者,待热稍退后才能用本品。
  【现代研究】
   据临床报道,鲜橄榄煎汤内服可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参考文献】
  1.《日华子本草》:“开胃,下气,止泻。”
  2.《本草再新》:“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
豆 腐(《本草图经》)
  【基原】豆腐为豆浆用盐或石膏点后,凝成豆腐花,再用布包裹,滤去部分水分,即成。
  【性味归经】甘,凉。入脾、胃 、大肠经。
  【功效】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催乳。
  【应用】
  1.下痢:醋煎白豆腐食之。(《普济方》)
  2.小儿夏季发烧不退,口渴饮水多:豆腐500g,黄瓜250g,煮汤代茶饮。(《食物与治病》)
  3.小儿麻疹出齐后清热用:豆腐250g,鲫鱼二条,煮汤饮。(《食物与治病》)
  4.产后乳少:豆腐500g,炒王不留行20g,煮汤。喝汤吃豆腐。(《食物与治病》)
  【使用注意】
   疔疮病患者忌食。
  【按语】
   豆腐能清火,肺热痰黄、咽痛、胃热口臭、便秘者较适宜。水土不服、遍身作痒、皮疹,每天食豆腐,可协助适应水土。过食豆腐有腹胀、恶心反应,莱菔可解。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清热散血。”
  2.《食鉴》:“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
  3.《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
清热解毒类
绿 豆   苦 瓜   苋 菜 (李当之《药录》)  黄 瓜(《本草拾遗》)       马齿苋(《本草经集注》)
绿 豆
  【基原】豆科植物绿豆种子。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备用。
  【异名】又叫青小豆。
  【性味归经】甘,凉,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暑利水。
  【应用】
  1. 暑热——绿豆汤: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遵生八笺》)绿豆加丝瓜花煮水,清暑力更强。
  2. 消渴,小便如常——绿豆羹:2升绿豆淘净后,水煮烂并将其研细,早晚各服1小盏。
  3. 解毒——名医扁鹊提出三豆饮:绿豆为主,配黑大豆、赤小豆。清热解毒。
  若为黄药子等植物中毒,可将绿豆砸碎,放入锅中煮二十分钟,取汁服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滑泄者忌食。
  【现代研究】
   绿豆清热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近年证明能解斑蝥中毒,对敌敌畏、有机磷农药中毒也有辅助治疗作用。民间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气体,常服绿豆汤、绿豆甘草汤,有一定防治作用。在中药学中,取绿豆之甘寒、清热解毒作用,用于治疗痈肿疮毒。
  【按语】
   绿豆汤是家庭常备夏季清暑饮料,清暑开胃,老少皆宜。传统绿豆制品有绿豆糕、绿豆酒、绿豆粉皮等。
  【参考文献】
  1.《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
  2.《本草汇言》:“清暑热,解烦热,润燥热,解毒热。”
苦 瓜
  【基原】为葫芦科攀援植物苦瓜的果实。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取近成熟的果实,破成两半,去瓤洗净鲜用。
  【异名】又称锦荔枝、癞葡萄、凉瓜、癞瓜、花姑娘、菩达。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脾、胃经。
  【功效】清暑涤热,明目,解毒。
  【应用】
  1. 中暑发热。苦瓜茶:用鲜苦瓜一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接合后,悬挂通风处,阴干后研末,代茶饮。
  2. 小儿痢疾。小苦瓜数条,捣烂取汁,和蜜适量,热服1~2次,取其清热解毒之力。
  3. 目赤疼痛。苦瓜散:苦瓜去瓤,晒干研末,每次服5g,灯心草煎汤送服。源于《滇南本草》,焙干防其过于寒凉。
  【使用注意】
   胃寒体虚者慎用。《滇南本草》:“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故应慎用。作菜时,以色青白,质脆嫩者为宜,并须先切片,略煮,减弱苦味用。”
  【现代研究】
   含苦瓜苷。β—谷甾醇葡萄糖苷,铁、维生素C含量相当高,其中苦瓜苷有降低血糖作用。
  【按语】
   苦瓜虽味苦,但其清凉,故南人喜食之。可用鲜苦瓜捣汁饮或煎汤服,清热作用更强,亦可作为素有蕴热者的辅助食品。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载:“苦瓜……结瓜长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瘤如癞及荔枝壳状。……南人以青皮煮肉及盐酱充蔬。”
  2.《本草纲目》:“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3.《随息居饮食谱》:“苦瓜,青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皆指未熟之瓜。”
苋 菜 (李当之《药录》)
【基原】为苋科植物苋的茎叶。
【异名】苋。
【性味归经】甘,凉。入大、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尿,透疹。
【应用】
  1.产前后赤白痢:紫菜一握,取汁去滓,粳米三合煮粥,空心食之。(《本草纲目》)
  2.麻疹不透:红苋菜30g,水煎服。(《食物与治病》)
  3.尿道炎,膀胱炎,小便涩痛:带子及根的苋菜适量,生甘草9g,水煎服。(《家庭食疗手册》)
  【使用注意】
  慢性腹泻、脾弱便溏者慎服。
  【按语】
  古代将苋菜分为白苋、赤苋、紫苋、五色苋、人苋、马齿苋,统称六苋。六苋均能当蔬菜食用亦能药用。其红苋药用性更好。苋菜的种子含高浓度赖氨酸,可补充谷物氨基酸组成的缺陷。对人体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间一向视苋菜为补血佳蔬,故又有“长寿菜”之称。
  【参考文献】
  1.《随息居饮食谱》:“苋通九窍。其实主青盲明目,而苋字从见。”
  2.《本草衍义补遗》:“苋,下血而又入血分,且善走,与马齿苋同服下胎,妙,临产者食,易产。”
  3.《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虫,祛寒热,能通血脉,逐瘀血。”
黄 瓜(《本草拾遗》)
【基原】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实。
【异名】王瓜。
【性味归经】甘,寒。入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止渴,利水解毒。
【应用】
  1.小儿热痢:嫩黄瓜加蜜食,10余枚可愈。(《海上名方》)
  2. 四肢浮肿:老黄瓜皮30g,加水两碗,煎至一碗。每日2~3次,连续服用;或黄瓜1个破开,以醋煮一半,水煎一半,至烂,合并一处,空心食下。(《千金翼方》)
  【使用注意】
   黄瓜性寒凉,胃寒者多食易腹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作期忌食。
  【现代研究】
   黄瓜含葡萄糖、半乳糖、精氨酸、核黄素和维生素C等。黄瓜头苦味部为葫芦素A、B、C、D。葫芦素C有抗肿瘤作用,且黄瓜藤有良好的降压和降胆固醇的作用。
  【按语】
   黄瓜又名胡瓜,为张骞出使西域得以引种,故名。本品生熟均能食用,加醋煮利水性强,与蜜同煮,治下痢。鲜黄瓜中的丙酮酸可抑制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有减肥作用。黄瓜汁能舒展皱纹。
  【参考文献】
  1.《食物与治病》:“黄瓜水分多且有清甜味,生吃能解渴清热,但多食则易于积热生湿。若患疮疹、脚气和有虚肿者食之易加重病情。小儿多食易生疳虫。”
  2.《日用本草》:“除胸中热,解烦渴,利水道。”
  3.《滇南本草》:“解疮癣热毒,消烦渴。”
马齿苋(《本草经集注》)
【基原】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