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方文山自传】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

方文山(当代)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
前言(1)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如果说“励志”是一项商品的话,我想我应该可以算得上是最佳形象代言人吧!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犹记得小学暑假时,跟邻居在住家附近的工地大楼捡拾绑鹰架的废铁丝,还有工人喝剩的铝罐(因为铝比铁值钱很多)拿去变卖,虽然报酬只有台币十几二十块,但当时小小年纪对于能靠一己之力挣钱还颇感自豪呢!接下来高中时期的寒暑假,则混迹桃园、龟山一带的工业区当起廉价劳工。当兵前,做过广告派报生、高尔夫球杆弟、餐厅服务生、工厂作业员等。退伍后,送过报纸、担任过纺织厂机械维修工、百货物流送货司机等。在来台北前的最后一份工作则是防盗系统技术员,这份工作需在尚未完工的工地大楼施工,工作流程是先在墙面钻洞、铺设管路,然后穿插电线、安装器材,最后再测试验收。人待在没有空调、空气闷热、环境杂乱的场所,汗流浃背地辛苦工作,其工作性质跟水电工差不多。而我现在则在台北市宏伟的办公大楼里吹着冷气,使用超薄型液晶屏幕电脑工作,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处理业务,跟别人约在讲究气氛的咖啡厅讨论公事,就人生际遇而言,实有着截然不同、天壤之别的待遇,也因此我一直是个很惜福的人,对曾经帮助过我的人都心怀感激。
我私立高职毕业,出身自一个蓝领阶级的家庭,也就是所谓的中下阶层。而这私立高职日间部的文凭已经算是我们家最高的了,我们家次高的学历是私立高职夜间部,再来就是初中跟小学。老家在花莲南部靠近台东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很不好,自有记忆以来,我从没有拿过什么零用钱,求学阶段也没有上过一天的才艺班,什么学钢琴、绘画、书法,还有补习英文等,是连想都不用想的事情。甚至我们家小孩也没有人读过幼稚园。而我则是桃园那一票结拜的兄弟里面,最晚拥有手机、信用卡跟买汽车的人。虽然小时候家境并不好,但家人相处融洽,物质欲望低,生活也算过得去。殷实敦厚的双亲,当初从家乡北上发展时没带走家里一毛钱(其实老家也没什么钱可以拿),在没有任何社会资源与人脉的情形下,完全凭借着他们夫妻自己的力量胼手胝足,贷款十五年的房子七八年前才付清,如此倒也顺利地拉扯我们家四个小毛头长大。全家人清清白白没有人为非作歹,况且我姐虽只有高职补校的学历,却在为人母时很争气地考上代书资格。
陈述这些我个人的成长经验,并不是在洒狗血博取什么同情,其实社会上经济状况比我们家糟的大有人在,而且虽然现在的七年级生(也就是大陆所谓的80后)大学录取率已将近百分之百,但是以我们五年级生所处的年代(我1969年生,虽说外表看起来像1979年生,自己认为啦!呵呵!),还有我当时居住在桃园市郊的生活圈而言,高职毕业的学历在同侪间还算是差强人意了啦!我之所以将个人过往的经历作一概略性的简介,其主要用意是在向读者说明并且强调一件事情,如果你还在抱怨自己的家世背景不能提升你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看看我的例子吧!要论出身,我可是大陆“文革”时期的红五类,所谓的贫下中农。况且我的身高外形自认在人群中也并不是很起眼。也就是说,我个人条件比起时下一般年轻人都平庸得太多了。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我在人生的起跑点上,一开始就已经落后了。
前言(2)
十一年前,我二十九岁,还在桃园地区工作(桃园离台北车程约为一小时),还没有手机(不过有现已绝迹的呼叫器),也没有申请信用卡,没有个人专属的Email信箱,因为那时我家根本就没有电脑(其实就算有,那时候的我也不会用),更别说拥有一辆奢侈的私人轿车,银行存款通常就是当月薪水的数目,然后到了月底又归零,过着几近摩登原始人的生活。乍听之下,还真有点匪夷所思,不太像是活在台湾的年轻人,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后来北上来台北发展时,刚开始月薪只有两万,我每天骑摩托车从桃园来台北上班,整整骑了快一年,一直到我贷款买车为止。
看了我的成长背景跟经历,如果要对照比较的话,相信大多数读者的条件都不会比我差。所以说,如果“励志”是一项商品的话,我想我应该可以算得上是最佳形象代言人吧!因为我个人特殊的人生际遇,由我自己现身说法,激励大家向上提升自己的人生,我想在客观条件与角色认同上应该争议性最少、共鸣性最高,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可谓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今天一个在人生起跑点上,先天各方面就已经很优秀与大幅领先的人,由他来告诉你如何过更好的生活,这在原始的立足点上就已经不客观了。因为他是在写书前就已经拥有那样的生活跟条件,而不是身体力行,从无到有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分享给读者。这就像一个生活优渥、养尊处优,拥有博士学位,继承家族事业的世家子弟,由他来告诉你“如何迈向金字塔的顶端”;跟一位天生丽质、身高外形各方面都很优秀顶尖的模特儿,写了一本《如何以出色的外形拥有好心情》一样的没有说服力。因为,对读者而言,一般人并不具备他们先天就已拥有的优势条件,要如何达到他们所说的目标呢?这如同一只鸽子侃侃而谈地教导你如何飞翔,还不如叫一只青蛙教你怎样才能跳得高来得实际,因为事实上你拥有一双腿,差别只在于经过训练后,你能跳多高而已,但你先天上根本就没有翅膀,要如何学飞翔呢?
先天就具备好条件的人,是会引起旁人的羡慕,但不是尊敬;尊敬是要用实力跟专业去取得的。一般人会羡慕开跑车、穿名牌那些所谓的有钱人,但没有人会去尊敬一个拥有大批祖产的“田侨仔”,人们只会尊敬在专业领域上有杰出表现的人,就像大众会对在国际体坛上力争上游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充满敬意一样。当然,基本上已经拥有较佳条件的人,如果在工作表现上更加努力出色的话,铁定会拥有致命般的吸引力,就像拥有美貌的才女,一直是大家热切关注的话题。
自己以前一度很排斥这类教人家“励志”的文章,总觉得以知识分子自诩的作者都高坐在学术殿堂上,不知普罗大众的疾苦,文绉绉地讲些内容制式、八股、劝人向上的话,尽写些大家都已经知道的事情,诸如“挥汗播种的,必欢呼收割”之类不痛不痒的东西,说教意味浓厚,着实令人反胃。如看到有人手上拿着一本什么“快步迎向人生的阳光”之类的书,我肯定全身会起鸡皮疙瘩,心想这人是否缺少独立判断的能力,要别人教他怎么迎向阳光,难道自己无法决定何事该做,什么事不能碰吗?因为我本身是一个主观意识很强的人,对任何事物的优劣判断,有着自己的观察跟论点,虽然学业成绩很差(当初求学时对教科书采取敌视的态度),但自觉凡事都有自己的定见与独特的想法,而且对写作有某种程度的自信,所以,对需要别人来指导我怎么过生活的事感到荒谬。也因此,我在当兵前甚少涉猎此类的书籍,一直到我退伍后,在偶然的机会里接触到刘墉“励志系列”的书籍,书中某些文章内容正是我当下困顿生活的写照,而感到心有戚戚焉。作者除了在书中描述一般人所会面临的困境外,也针对文章内所衍生的问题,适当地提出解决之道,当下犹如暮鼓晨钟般地将我敲醒。我才发现还没有了解前,就预设立场的抗拒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任何人对任何事都不应该有主观上的预设立场。
现今社会因为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生活步调加快,很多人被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挫折感很重,有时难免会怨天尤人、唉声叹气起来。很多人在生活上没有存在感,然后就拼命寻求成就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有时在茫然无措之际,一篇网络上流传的励志文章刚好写中了你的心坎,肯定会让你适时地减压,顿时豁然开朗。人都会有主观认知上的盲点,所谓旁观者清,因此,通过别人经验的累积与独到的见解,来阐述问题的症结与理清事情的真相,确实会让你自己少走很多冤枉路,因为别人把自己曾犯错的缘由写出来,避免你又重蹈覆辙。你也可借由阅读别人处理事情的态度,发现解读事物的角度,其实是可以有很多面向,不再那么的狭隘与单一。
最后,祈望这本书能给年轻朋友们带来一些生活上实质的帮助,我想有些经验可以靠承传或者学习,有些则单纯可通过阅读来吸收。阅读,其实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事情!因为别人将几年甚至几十年来费尽心血的智慧结晶著作成书,你却只是以简单的翻阅动作就可以吸收为己有,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投资报酬更高的事情呢?也因此,你们只花了几小时读的这本书,却是我几十年来的生活经验与心得。我在这本书里面所要探讨的议题与沟通的观念,是我在台北生活这十几年来对周遭人事物的一种客观的观察与自我验证的心得,再加上我个人的成长经验,以自我思考逻辑特有的价值观方式将它们整理汇集成文章,在此分享给读者,我们就姑且称之为方文山式的励志方法,简称——“方氏”励志法!
新书序(1)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
唐太宗在哀悼一代谏臣魏征时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里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纯白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以过往所发生的历史为借镜,就能知道一个朝代更迭兴替是如何发生的。”其实真正熟读中国历史的人会同意一个观点,一部古代中国历史几乎等同于一部战争史,因为所有的朝代更迭都是跟随着一场场战役在演进。历史是由一次次外族侵略占领,或内在军阀各自并吞厮杀所构成,所谓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果在编写中国古代史时去掉了战争此一元素,根本就无从下笔,下笔也无法成篇。“一将功成万骨枯”,生活在那种狼烟四起,朝不保夕的年代里,王朝覆灭时常发生屠城惨剧,顷刻间家业族裔不保,你私人的身家财产在历史巨轮的前进下如同蝼蚁般渺小,甚至扬不起一点点灰尘。幸好,那样的蛮横、粗暴、视基本人权如无物的皇权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今的文明社会,当不当兵是自由选择,私人财产有法律保障,每个人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费用由国家买单(你可以想象吗?在古代由朝廷付银两让封建领地里的百姓受私塾教育),甚至你有本事挣钱,爱开多大的车,住多大的房,悉听尊便。所以,你说亲爱的,我们是不是活在最好的年代!
什么是最好的年代呢?那就是拥有幸福感最多的时代!什么是幸福呢?是家庭美满,还是遇上真爱?或者人际关系良好?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学校?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病痛?或是彩票中大奖?这些当然都能被称为“幸福”,而这些“幸福”基本上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因为我们拥有“选择权”。选择要或不要、做或不做,以及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那种选择权。其实一般人不会觉得这项选择权有何重要或特别,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周遭每个人都拥有这项权利。一般而言,你都可以选择读什么学校、进什么公司、做什么工作,差别在于你自己考不考得上、够不够努力。正因为可以拥有选择权的这件事情大家的机会都均等,不稀奇了,所以,你根本不会觉得可以凭自由意志去过你想过的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若将时空背景拉回古代,经简单的比对后,你才有可能恍然大悟甚至惊讶地发现,原来可以轻松选择聚会的餐厅、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仔细选择结婚的对象、选择居住的城市,以及选择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的这些选择,竟然在不同的时空下是种奢侈,是根本想都没想过可以这样做的事情。怎么说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明朝万历年间一处寻常农村里的一名佃农,我们称之为老王好了,老王他就不可能自由地选择职业、结婚对象以及居住的地点。那个封建社会的旧时代,佃农一辈子都是佃农,结婚对象是媒妁之言,父母安排的,居住地可能就是地主家的农田边的茅草屋,至于选择聚会餐厅是老王连想都没想过可以这么做的事。他的愿望卑微,仅求衣食无虑,一家温饱,至于可以选择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的这件事,应该是老王一辈子都没听过的事情。
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极其稀松平常的事,选择想干吗或不干吗,竟然是古代人顾其一生都无法办到的事。或许这样说你会觉得有些夸张,但事实如此。朋友群中,谁工作累了,想出个国或者去外地透透气、充充电,回来再继续认真工作。这是朋友圈中每个月都在发生的事,可能连你自己都去外地旅游或出国好几趟。远行旅游这件事,在古代连王公贵族、皇亲国戚都不容易办得到!你想有可能一个唐朝的秀才在长安待累了,烦了,想散散心,于是到了塞外突厥的根据地逛逛,然后再转往吐蕃与西域继续旅游吗?
新书序(2)
或者也就不出国只在自己的大唐疆域里转转,今天在长安,过两天去江南道,一星期后去河北道逛逛!这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现在任何寻常老百姓(现在用语为一般上班族),假日时都有能力也可以去外地转转,长长见识,这是如吃面条般的容易的事。吃面条不费劲,任何人都办得到,外出旅游也不费劲,任何人都可以。这是为什么呢?亲爱的,不为别的,因为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
可以说我们生对了年代,活对了世代!我们这世代现所参与的一切,日后都将变成别人的未来。在这中国历史上空前开放与自由的时代,我们应该亲自去体验所有跟人生相关的精彩,青春岁月就该活得淋漓痛快,才不枉费活对了时代。这时代的人生你可以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去经历,只要是在合乎法治的、不妨碍他人的,而且是你自己喜欢的状态下去进行。我想应该不会有人喜欢过自己不喜欢过的生活吧!人类社会对一个犯错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否则又怎会有“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呢?在这个时代,我们拥有比祖辈更多的选择与自由,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这多元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多元发展的选择。同样的,励志书当然也可以以不同的面貌来编辑与撰写。所以我这本《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就明显不同于坊间一般教条式与规范化的励志书,不那么严肃沉重与八股。
这本《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可算是六年前我所发表的那本《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扩充改版。这本新书里我删除了旧版书内与励志文章无直接关联的篇幅,再新增一些跟励志相关的文章。这新增文章又可区分为四种类别:一是原有的励志散文,此篇幅总计增加十篇,此章节为本书之主体文章;二是北大演讲稿,我将三年前去北京大学的演讲内容整理成一万多字的文字稿,虽演讲内容主轴并非个人式励志文,但却可视为是对整个民族的励志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慨,因而收录之;三是杂志访问稿,我收录了四篇近年来较具代表性的杂志访问稿,其形式为Q&A的访谈内容,因我料想读者应会好奇及关注我是透过何种过程与努力而成为专业作词人,此篇之功能有点实物教学之意味,对某些读者应有所帮助,故亦收录之。最后还收录了微博励志句,字数均在微博所限制的一百四十字以内,因为某些观念写上几百个字,也就简单扼要的解释清楚了,个人认为实没必须一定得扩充成几千字的散文。这三种类型的文稿,可视为不同角度的我,其中励志散文可定义为我的价值观,我是以这个角度去看世界的;北大演讲稿是人文的我,是我对文化议题最具体的表态;而杂志访问稿则是别人眼中的我,是外界评价中的我。这些新增篇幅的总字数远超过旧版保留的,再加上我以另一个视野,也就是“幸福感”去看待励志这个议题,所以就干脆改名为《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并将之作为新书发表。特此说明!
在最好的年代,就应活出精彩
以下这篇文章是我三年多前(2007年3月11日)在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中心演讲的现场录音稿,原题目为《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虽然以此负面角度思考的题目一时之间可能会造成话题,暂时吸引住读者的目光,感觉还颇为淋漓痛快,但如今看来总觉得不够正面积极。因此此篇演讲稿今改名为《在最好的年代,就应活出精彩》。本篇内文是当时北大中文系同学帮我录音后打成文字稿,再由内地代理我简体版诗集的作家出版社回传给我。由于我并没有刻意去拟定那次演讲的每段提纲,然后逐行逐句地去默背演讲内容,也因此,本文的内容上显得较为口语化,叙事之条理并不那么学术严谨,特此说明。
为何这么一篇录音演讲稿事后还会加以润饰改写呢?因为当初我事先并没有整理一篇结构完整且条理分明的演讲文!因我认为将一个自己平常即已熟悉且持续性关注的议题在一小时内作一个短暂性的论述,应该是要驾轻就熟、侃侃而谈!这才能算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因应演讲主题临时准备资料。所以我想那本来就是自己所擅长及感兴趣的议题,总还不至于需默背事前已准备好的演讲稿吧!当时也就完全没有带任何提示的小抄或书面资料就上阵。当然啦!虽然我没有在事前用键盘将演讲内容一字一字敲打出来,但出发前我还是很认真地在脑海中一遍一遍演练着要跟同学们分享与报告的演讲内容。
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
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和各位同学进行这场文化上的交流与经验的分享。我今天所要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在这里我所指的民族,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华人自己。而“华人”一词的称谓泛指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新马等,与东南亚一带的传统华侨,以及美加地区的华裔新移民等。虽然我们居住的区域有别,政治环境或许不同,但世界各地的华人社群同文同种,也都源自于一个价值体系,也就是古老的中华文化。也因此,我们在文化上的习性其同质性还是很高。而华人这拥有古老而悠久文化的族裔,近百年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今又该何去何从?民族质感又是什么?质感是否等于文明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想等一下就此部分跟各位分享与交流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此观点因是个人主观上的论述,或许有失偏颇,未竟客观,但无论如何我想我还是有提出了一些大家或许一直忽略的现象与问题!
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已注意到,我写了很多所谓“中国风”的歌词作品,譬如《娘子》《双截棍》《爷爷泡的茶》《东风破》,还有最近的《菊花台》《千里之外》等。其实这些歌词中浓厚的古诗词韵味并不是偶然间产生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跟性格的。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地关注跟民族、传统与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这种文化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所谓“中国风”的歌词,这是首先跟大家解释为何我会创作出如此倾向的作品。
现在开始进入我们的主题。我长期以来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主观上认为我们华人普遍来说并不是一个很有“质感”的民族。所谓的“质感”一般指的是一个东西的材质与它外观上的美学设计,及其整体的精致度。我们会喜欢买一些价钱偏高的名牌包,譬如LV、Gucci等,是因为直觉地就喜欢那些名牌所代表的价值与品位。一般人总是很自然地会去追求名牌衣饰的质感,但忽略了买此类商品的人,其本身却往往没有什么质感与品位。我成长于台湾,文化的养分也来自于台湾,也因此,今天我所举的例证均以我在台湾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为主,但其实这些现象往往也是整个华人社群的通病。
在台北市闹区逛街的一些年轻女孩,很多时候的穿着并不是很协调:她可能上身套一件优雅的洋装,下半身却穿着嘻哈风的牛仔裤,然后脚上硬生生地配一双廉价的夹趾拖鞋。当然此类造型,某些时候美其名为混搭,问题是,大部分的人都搭配得很没有风格。常常自己的穿着品位之调性并不具备一致性,没有基本的美学素养,却盲目地去追求名牌,这简直就是一种消费错乱,在我看来显得很荒谬。大部分的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都懂得去追求衣服、皮包、汽车等物品的质感。因为美的东西其价值是有共通性的,没有人不喜欢美的东西。但大家在拼命追求商品外在质感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自身对穿着打扮很基本的美学素养,变成需借助与依赖这些名牌的材质去衬托自己的行情。
举例来说,以台湾人对婚嫁与丧礼等此类人生大事的态度来看,台湾人对美的基本尊重,便已严重的不及格。那是个应该要很庄严的场合,但来参加的来宾中通常都一定会有人直接就穿夹趾拖鞋或是汗衫来。不管是尊重已往生的死者,或对婚礼上正沐浴喜悦中的男女双方而言,穿戴整齐是合乎礼仪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但大多数的人却不这么严肃看待。我们再观看时下流行音乐的MTV,或是正在热门档期中的国片,如果你有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明明就是华人的电影、华人的歌手,但只要有婚礼或葬礼出现的场景,就一定是西式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西式丧礼比较肃穆,而西式的婚礼的确也比较浪漫。要拍唯美的婚礼就一定上教堂,尽管男女主角并不是基督徒。难道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西式的婚丧形式比较优美,比较适合戏剧上的表现吗?台湾很多电影和MV的场景,都喜欢用西式的婚礼和葬礼去呈现。莫非因为华人的婚礼的形式比较嘈杂、丧礼的仪式比较低俗,所以比较不适合表现在强调美学构图与故事张力的戏剧上?!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现再以城市为例来说明,不禁要问为何大多数华人居住的地区都不是很有质感?城市建筑是国家形象最具体的象征。但在台北市,据我所知,大楼外观的建筑形式与色彩调性从来就没有被规范过。市区街上,每个店面的装潢都很有特色,看得出有某种美学的追求,都可以被独栋独店地欣赏。但你只要把镜头一拉开、一扩大,用较大的视野全方位地去看整条街、整个城市的轮廓,你就会发现根本就杂乱无章,城市基调混乱,房子盖得毫无章法。一个城市的建筑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质感。有质感的东西是可以深入骨髓的,那是文化底蕴浓稠度的一种展现。当你犹如追星族去追求昂贵的舶来品时,实际上正是以某种自卑的心态去追求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种心理上的反差与补偿心理。而台北就像个浓妆艳抹下的模特儿,急于讨好国际上的眼光,却根本就已模糊了自己原本的面貌,完全没有了自己的风格。
台湾的一些老旧建筑,比如传统的四合院、日据时期留下的官舍等。这些建筑如果屋瓦毁损了,一般就用很简单很便宜的铁片去搭盖。很少有人会按原先建筑的形式,用原来的建材、风格去修复,这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为从没有人认为恢复古厝的外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几乎没人实际这么做。四年前(距今为七年)当我初次来北京时,我发现北京很多胡同、四合院都在拆,因为要迎接奥运。那时候我和出版社的人去那些待拆的胡同捡拾门牌,比如刻有“××胡同”的门牌,我喜欢那种带着旧时记忆象征性的小东西。虽然知道拆掉那些老旧胡同是为了整个城市建设的需要,可我心里还是觉得很可惜。因为“胡同”是北京的城市象征,也是一种城市气质,一种有形的文化资产。另外“胡同”也可以说是北京这个城市的面孔与身份证,因为有时候我们会将“胡同”此名词符号等同北京,看到“胡同”会想到老北京,谈起老北京怎可能避掉“胡同”呢?
当观光客来到上海、香港、台北、北京等华人聚集的城市闹区时,只要不把镜头对准那些具有象征性的地标,如上海外滩、台北101、香港夜景,以及北京胡同等,你有时可能会分不清楚你现在位于哪个城市,尤其是越热闹越繁荣的地区越分不清,因为它们所有建筑结构都是西式的,所有的大楼都是玻璃帷幕及钢骨结构,每个城市的景观都很像。上述那些城市的市中心都只有林立的高耸建筑而没有细致的城市文化。胡同是北京的一种象征,外地人来北京看到胡同会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感。当然,不拆这些胡同也无法大幅度地去建设或改进交通,这也是两难。其实刚开始我老觉得那些旧建筑拆了可惜,但后来发现如果不拆,它们整体看起来也是破破旧旧的,散发一种家道中落破败的感觉,一个衰弱的王朝的象征,外观老旧斑驳,也并不是那么吸引人。如果你拿老北京的城市鸟瞰照跟捷克布拉格的鸟瞰照两相比较,你就会很清楚我在说什么了!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是我们传统的建筑形式根本就不适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吗?
我小时候看过一些欧洲小镇的风景明信片,当时以为那只是为了拍照印刷好看,而特地去找来很罕见的景致,目的也只是为了让画面更赏心悦目。一直到后来才知道风景明信片里的村庄是真的都有人居住,那不是欧洲版的中影文化城,它们是一整个村庄、一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风景都是如此的美。我以为明信片上美丽的风景只是在取景时回避掉某些角度,只单拍这个景(比如一座古堡、一段城墙),就像美编过的电影海报一样。后来看了一些在欧洲取景的电影,借由镜头三百六十度地回转,发现它们整座村庄、整个城市都是一种统一的色调与建筑风格。台湾的老建筑通常只是得到“点”的保留。所谓的“点”就是一栋独立的建筑物被评为三级古迹,但附近就只有它孤零零的一栋古迹而已,在它旁边很可能是一栋钢筋水泥的玻璃帷幕大楼。古迹旁边的景观视野通常并没有被重视与限建,所以对古迹的保护,很难形成一条线、一个面。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台湾根本也没有年代久远且数量庞大到能够让人连成一条街的古建筑群,更别说能够形成一个像村镇一样面积的古城区,这是做梦都不会发生的事。
欧洲有很多中世纪的古建筑,它们数量庞大到轻易就能连成一条街,以及一个构成一个面形成村庄。欧洲对于城市建筑的外在色调,很重视其一致性,在盖新的建筑时,会考虑到建筑物本身与周遭环境的配合,譬如建筑物外观的颜色、风格,不能太突兀。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外形是一致的。像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城市基本调性,就是红瓦、白墙,整齐的天际线,犹如童话世界一般。而同样都是老建筑,北京胡同的高度通常都只有一楼高,就算不拆,外观上也很低矮,不会很新颖。北京胡同的基调就是灰色的,屋顶的瓦与墙上的砖都是同一种色调,一种保守而没有生气的“灰”。
一个民族的美学素养与人的质感是反映在各个方面的。在台湾,有些人就直接在路边摊上狼吞虎咽地吃起东西。你说这是风土人情也罢,说是生活习惯也行,但在路边摊跷起二郎腿来吃东西,而旁边就有人在洗碗筷,其实既不卫生也不美观。但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无所谓,也不觉得哪里不对劲。问题是,如此一来,街道就像是工寮,整个城市的景观就被破坏了。还有很多民众家里私人的装潢空间都很讲究设计感,布置得很漂亮,但只要一出了门,到了公有地,就不再会去关心周遭环境的景观。那种心态好像只要是公众的利益,大家就漠不关心,自私的心态赤裸裸地显露无遗。这现象好像还不只有台北会发生,香港、上海,以及北京等地,居民的心态与状况也没有改善到哪里去。大部分人不会去在意城市整体景观的维护与协调,甚至花一点时间做环保义工都不愿意,但对于私人住宅,花再多钱装潢都毫不心疼。
一个民族的美学养成需向下扎根
其实美学的鉴赏是需要从小到大一点一滴地教育,向下扎根,慢慢培养。这种公民意识的形成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酝酿,教育一个小孩了解什么叫人的质感,可能要从学龄期开始到大学近十六年的时间,但这十六年只是教育他了解人的质感如何重要,是否能因此就养成他本身对生命质感的自觉,这还是未知数!那养成一整个民族的质感,我想可能几百年还办不到。如果短时期内办不到,那出一趟国去看人家怎么办到的,或许有助于反思自身所处的环境为何落差如此之大。对我而言,出国旅游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行为,尤其是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欧洲国家。因为他们整个民族花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文明,你可能只需一二万人民币就能浏览他们细心维护下的城市景观,以市侩的眼光看来,那其实是相当划算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拉格的捷克守军为了维护古城的完整,宁愿选择投降,也不忍先人千年来耗费心力所建立的城市瞬间成为瓦砾。因为以两方当时悬殊的军力而言,下令交战只是赢得面子,却会彻底输了再也无法恢复的里子。也因此,捷克政府在策略上转了个弯,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们的城市规划主要还是以建设、商业为目的去进行。台湾的老旧建筑汰旧换新的速度很快,现举台湾特有的“眷村”为例。所谓“眷村”就是由政府统一搭盖发配给军人与眷属(主要为1949年来台的国民党部队)所住的住宅区,其村落设置的地点遍布台湾各地。但政府单位从来就不认为那些眷村有保留的价值,因为它实际上也就将近五十年的历史,因为要百年以上的建物才够资格被认定为古迹。“眷村”的资历太浅,不要说被评为古迹,甚至还不够格成为历史建筑物。但“眷村”它代表的是一个族群(所谓外省人)共同的生活记忆。政府官僚体系就是如此不懂得尊重人民的历史记忆,这是可以用来衡量为政者到底有没有“文化质感”的一个指标。
曾有外国人说,台北是一个最没有自己风格与气质的城市。在台湾任何人长大后回到十几二十年前的家乡,几乎都已找不到儿时的记忆空间,因为改建的速度很快。可能小时候看过的树、走过的桥、和邻居小孩玩耍的树林全部都因为改建而消失,几乎再也找不到共同记忆,因为共同记忆都被拆光了。建筑物本身所代表的历史记忆不被认为是有意义的。你能够想象你儿时生活过的地方、游戏过的公园、住过的小巷、吃过的小馆子,这些生活记忆十几二十年后都彻底地消失是个怎样的状况吗?而台湾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戏码,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我想北京现阶段为了迎接奥运,老旧建筑也拆得很快,殊为可惜。
在台湾,传统节日时很多人会来参加庙会的活动,比如迎神赛会、舞龙舞狮,但他们的穿着却很奇怪:上面的传统服装可能是唐衫或道袍,下面却是牛仔裤甚至是拖鞋。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小细节的维护就是对传统的尊重。当然这绝非台湾独有的现象,或者扩大地说,我们通过报章杂志、电视媒体与网络资讯可以了解,世界上所有的华人社群,不管你是身处在纽约的唐人街,还是居住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或你是台北市民、上海的白领、老北京的居民等,我们很少看到,甚至可以笃定地说没有,从没有哪个华人城市的居民会集体在哪个传统节日(如中秋、端午、元宵节与春节)穿着传统服装出来一起庆祝,我想应该是谁都没看过。国外比如欧洲的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甚至亚洲近邻如韩国、日本、泰国等国家,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传统节庆里,是整个小镇、整个村庄的居民不约而同自发性地穿戴起传统服装出来庆祝,那画面很令人感动,很令我羡慕,甚至有点嫉妒,凭什么他们可以这么潇洒自在地在节日里跟自己的传统文化做那么紧密的联结,而我们却无所适从,不知要穿戴什么服饰来庆祝传统祭典,或从来也不觉得这是一个需重视的问题!
全球化就是所谓的西化
现在大家拼命在讲全球化,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出国旅游什么最吸引你?就是那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去印度,看到印度教的僧侣在冥想;去西班牙,看到他们在斗牛;去南美洲感受森巴舞;去日本看他们传统的樱花祭,就是那股异国的情调与神秘感在吸引着我们。如果全世界的建筑都盖得一模一样,所有的人穿着打扮也都一个样,饮食、庆典、风土民情也不再有各自的特色,那其实已经没有观光的必要了,因为去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就我的认知,全球化应该指的是经贸方面的交流,而绝对不应该是文化上的统一。
台湾很多歌手都喜欢去国外拍MV,比如意大利的罗马、日本的北海道,拍出来都很宏伟、精致与耐看。但我却没有发现过有外国歌手的MV来台湾取景。因为我们的市容不整齐,整个镜头一拉开,这边可能是钢筋水泥的建筑,那边可能是四合院,景观的调性很不一致。我去了好几趟日本,日本人对传统聚落的维持一直很用心,保存得良好,去那取景所拍出来的MV也很耐看。最讽刺的就是,比如青岛的租界区、厦门的鼓浪屿、上海的外滩等,这些曾被殖民者占据过的地方,都反而留下了为数不少而且很有质感的西式建筑。青岛这城市的天际线、上海外滩上林立的大楼都很漂亮。这不免有些讽刺,怎么那些占领时期所留下的建筑都保存得这么好,甚至已变成这些城市建筑里最美的元素?那我们是否应该感谢曾被占领过呢?否则哪里来这么好的建筑艺术。
前一阵子我去北京王府井闲逛时看到一个外国教堂,教会对教堂的建筑外观通常都很讲究的,那整个教堂维持得就很好。因为王府井的整条街都是近代才兴建起的西式办公大楼,看不到任何一栋有传统风格的中式建筑。虽然王府井号称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但我所看到最古老的建筑,却是那座外国教堂。除非有人告诉我这曾经是清朝的最热闹的商业街,否则我根本就完全看不出来那里曾是所谓的百年老街。台湾状况也是如此,日本占领时期留下了很多漂亮的巴洛克建筑,台湾的一些重要的政府机关都还一直沿用这些建筑。这问题跟上海外滩一样都很反讽,台北市最精致的建筑元素也都是当初的占领者所留下来的。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问题出在哪呢?莫非中式的古建筑不大气,建筑的格局与形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就我的认知,新加坡可能是一个例外,它是一个由华人移民所成立的国家,国家本身的历史不长,但他们很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些旧式的建筑保存得很好,他们认为那是国家的象征,甚至是观光旅游的资源。而且新加坡人大概是所有的华人中最守法的,其国民的法制观念很强,整体而言,素质较高。新加坡与邻近的华人城市相较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这当然有其历史与环境原因。一开始它受英国殖民统治,留下法制观念的基础;再则国土小,人口少,整个国家的危机意识很强,所以没有不振作努力的理由。还有正因为国家小,相对之下,国民彼此间的教育程度与经济状况的差异上也比较小,实在是比较好治理,当然执政者的廉洁也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崇古蔑今的日本人
常常我们旅游到了欧洲国家,你会发现他们都很注重与维护自己传统建筑的外观,当地住民也很重视自己独特的节庆。常在传统节日穿戴起自己国家的民族服装,整条街道、整个村庄的人都盛装出席。这点是自诩为文明古国的我们所不及的。我很少,甚至可说没有见过在什么中秋或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看见我们华人会整个村庄的人特地穿着传统服饰去庆祝。我今天所谈到的都是一些自己的观察和心得,并非严谨的学术调查,因为我想认真地调查起来或许问题更严重。这些发生在你我身边随时随地都在上演的文化现象,各位同学不妨偶尔静下心来观察,绝对会让你有完全不一样的体悟。我一向很关注这些文化现象,有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后来我的文字因缘际会地跟杰伦的音乐相结合,所以才创作出那么多“中国风”的歌曲来,并且很荣幸地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与喜爱。
讲到质感的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这个国家。日本人的思维很奇特,他对中国人一直有种崇古蔑今的心态。他们极度崇拜古代的中国,像《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典故,他们都很熟悉,甚至比中国内地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要熟悉。他们不仅崇拜而且还继承下了一些中华文化。比如日本的小学生到现在还有书道比赛,国家也很重视书法这项传统,也并不认为这是外国的东西。如果到东京街头,随便找个路人问他们关羽、张飞、孔子、孙悟空等,他们都知道是谁,甚至已经将他们吸收进自己文化里,并且消化成电动玩具、漫画等。但他们对这个世代的华人,特别是清末民初的华人,骨子里常加以蔑视。下意识里总觉得清朝以后的华人(或为汉人),整体的国民素质不如他们,科技不如、经济不如、卫生条件不如、法制观念不如、武器枪炮弹药样样不如。当然此类刻板印象近三十年来已有大幅度的改观,但总体而言,他们下意识里可能还是认为自己比华人高一等。
为何他们会有如此自以为的自信呢?他们凭什么呢?!我去过日本,发现他们对美学设计是很讲究的,整个城市里的居民穿着打扮都有很自己的风格,也就是有型。这所谓有型,其实就是本次议题所要探讨的质感。他们的街道一般而言都相当干净,连一个排水沟的盖子都有城市的特有标志。整个街道的招牌、店面,都很素雅。他们很重视产品的包装,也很重视古建筑的维护。美学的观念很发达。如果说拿中国文化跟西方文明来强加比较,或许有人会说因为文化的源头不一样,思维本来就会不一样,因为一开始他们的建筑、绘画、音乐等文化的方向就跟我们不一样。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日本就是最好比较的对象了,一样受儒家学说影响,并且使用汉字的东方人,文化源头的同质性很高。但他们对传统文化却很用心去维系,举凡茶道、剑道、书道、能剧,以及成年礼等,还有相扑。相扑是一个国际运动项目,延续了几千年都不曾中断。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观察、比较的。
一般而言,电影、MV中如有需要出现婚丧的场景,有需要唯美的画面时,通常剧组都会整队拉去教堂拍摄,或是到充满十字架的墓园取景。就算没有受过正统美学的教育和训练,我们一般人的眼睛都还是会凭直觉分辨出好跟不好,美与不美。每当我看到犹太人逃难的纪录片时,我就深感讶异,五六十年前犹太人逃难时的穿着,甚至在市区被德军集体遣送时的服装都是很整齐,有一定的素质:男性都穿西装大衣,戴帽子;女性则都会拿个小皮夹,或拎个皮包之类的;也没看到任何一个犹太小孩是打赤脚的。此时他们的身份是难民,但其民族整体表现出来的教育水准,则很令人敬佩与感慨。犹太人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这个民族出了许许多多几乎与其人口数等量的科学家与艺术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大。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个质感很高的民族。我以前总是想为何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跟犹太人相关的电影拍不完呢?原来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科学家、艺术家,每个人对美学的追求有基本的素养,整个民族文化有一定层次的水平,所以这里面很多关于心理层面的故事可以发掘用来拍电影。但我们相关的电影,至今我还没有看到一部很好看、拍得有质感的。我常在反思,到底是因为我们的电影工业不强,还是因为种族的心理层面很肤浅,没有东西可以发掘呢?如果你个人不要求与累积身为人的质感,最后极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体文化分量的累积。
汉字书法,一种准艺术层次
教育是提升民族质感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现代化的教育,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又缺少认同感,长此以往,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本国人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你可能人口很多,但并没有等量的优秀。当然在座的各位同学毋庸置疑都很优秀,是金字塔顶层出类拔萃的北大学生,但若跟大陆庞大的人口数相比,人数还是少得可怜。反观犹太人,犹太人大概是世界上种族质感最高的民族之一了。一个总人口(全世界)一千多万的民族,诺贝尔奖得主竟占了约五分之一,将近百分之二十,但犹太族裔却只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这是何等悬殊的比例啊!犹太人虽然颠沛流离,去很多国家都被歧视,受到很多限制,比如不得从事什么工作等,但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反而更努力地去维系与巩固自己的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很强。一个民族一定要对自己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才会塑造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美学观,这无形中也带动了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今天强调的是,如果个人不重视与提升自己的质感,不管是在教育训练、穿着打扮,以及美学设计等各个方面,如果你我一个个没有质感的个体,将会像癌症般慢慢地影响周遭的人、事、物。最后,影响到一个团体、一个公司、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社会,以及整个民族。
我希望大家先从重视自己本身的民族气质与质感开始。除了使用与欣赏国际名牌的质感外,同时也要了解那些品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屹立不摇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对美学品位的追求从不懈怠。你不能只是为了暴发户式地证明你穿戴得起名牌,但对自己服装上的搭配品位完全不会,或者根本不协调。名牌在你身上反而呈现出俗艳的质感。假日时我自己常在台北郊区开车闲逛,眼睛每次总会停留在刚刚惊鸿一瞥路过的日式官舍、闽南式四合院,以及古厝周遭景色调性很一致的风景上。如果你可以在一百年前就展开环绕全球性的自助旅行,那你肯定是很幸福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全球化,所有国家的建筑都具备浓厚的本民族特色。譬如你到了越南的河内,看到的就是越式风情;到东京,看到的就是和式建筑;不论去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他们穿的衣服和城市的建筑都有着很鲜明的本民族特色。这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传承自身文化的国家,没有外来的文化杂质,整座城市,不论是传统建筑,人民身上的服饰,其文化的调性都很一致,可以想象那真是一种铺天盖地属于本民族极致美学的画面。
但现在因为全球化的缘故,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所有国家的建筑、所有的价值观、所有的美学几乎都被现代化了,也就是所谓的西化,大家都采取同一种标准在看事情。
也就是西方的标准。举身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双眼皮、高鼻梁与浅肤色等外貌特征受到华人普遍的推崇与羡慕,大家毫无疑虑地认为那就是美,问题是那是西方白种人的体质特征,也就是说具备西方外形条件的人被视为较优越,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我种族歧视。那到底全盘西化有何值得恐惧或不妥呢?我以为科技、资讯、经济,以及金融等工商活动可以有条件地全球化,一套标准、一种规格,全球通用。但文化上的全球化(等同于西化)则会是一场严重的灾难!你能想象个别的民族文化以生产商品的方式在工厂以同一套模具制造及输出会怎样呢?其实大家已经开始这么做了!现今世界上城市与城市间的建筑,人们与人们间的穿着,其基调越来越像,打扮越来越一样。我觉得这真的很可惜,很多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美不见了,很多独特的思维也就会跟着消失了。我们会重视物种的灭绝,假如青蛙、蝴蝶消失了一两个品种,就觉得很可惜。可是对于自己的文化、语言、文字正在快速地消失,我们难道就没有察觉到哪里不对劲吗?难道就没有任何警觉吗?
或许是个人民族情感使然,我极其热爱汉字,尤其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其字体笔画与书写行距间的张力及留白,就像一幅具备独特构图美学的画,落笔即成一个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构图。能将人类的书写文明提升到一个“准艺术”层次,也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字”了!
汉字是现今地表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其他世界上现通行的文字系统都是拼音文字。不论是从拉丁文衍生出的法、英、德与西班牙文,或中东世界所通用的阿拉伯文,与我们亚洲近邻的韩、泰、日,以及印度文等,这些全都是以字母为发音基础的拼音文字。地球上现还在通用并且流传的活文字里,唯有汉字是尚在使用的表意文字,迥异于其他字母文明的汉字书写系统千百年来历经多少文明的兴衰依然挺立着,这是一件何等骄傲的事情啊!在现今强调物种多元、文化多元的国际社会,汉字的保留与使用对增进人类文明的多样与丰富性,具备独一无二及无可被取代性,这是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最后,恳请大家重视今天所讨论的议题,学习当一个有质感的华人,就从你我的改变开始。
「方氏」励志法
换个角度看世界,一样是冷冽刺骨的冰雪,
你却能感受到冰冷融化后冒出春芽的气味。
换个方式谈励志,一样是孤寂冷漠的城市,
你却能体悟出冰冷融化后有着体温的心事。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愿意当自己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盲目而不切实际地羡慕电视偶像剧里,那男女主角多彩多姿、丰富多变的感情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谁也无法被他人所复制与取代,如同世上没有两个指纹一样的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不论你这一路上会遭遇到的喜怒哀乐与人事物为何,都是经过量身定做,而且只适合你自己去扮演的角色与戏份。
通常大部分的人都只是选择性地筛选你所羡慕的物件,以及想要模仿的部分。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所钦羡的物件在你看不到的另一面,有什么样的烦恼与缺憾,你不会知道,或者你也不感兴趣。
什么叫做平淡无奇如白开水般的日子?你每天上学固定坐同一班公交车,或许当天出门前还跟妈妈怄气,接着中午吃六十块的便当,上课时与同学间发生些小争执,到了周末跟男朋友人挤人地看场电影,在假日的夜晚上网聊天,或者参加朋友在KTV举办的生日聚会等,以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全部串结起来,就已经算是一种人生戏剧,你已经在演以自己为主角的偶像剧了。
生活不是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感情也并非要有山盟海誓的冲突,才算真爱。电视中的偶像剧,因为收视与时间的压力,它必须把真实的时间浓缩,然后以紧凑的剧情与渲染的情节去铺陈故事内容,如此也才会有所谓的收视率,以及伴随而来的广告收益。这就像你可以通过一场短短一小时半的电影,观赏一个人长长的一生;或者了解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年代的更迭。但是,真实的人生是很琐碎、冗长而沉闷的,甚至在生活上会有很多机械式的重复。这些所谓平凡单调的日常生活,在讲究戏剧冲突与张力的偶像剧里,是不可能演出与交代的。
不要一直抱怨跟不满足自己所能控制与拥有的一切,其实每个人都在演自己独一无二的偶像剧。在这场戏里,你的角色与戏份没有人能够取而代之,你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现在所能拥有的一切,不管是外貌、身材、学历、朋友圈跟工作环境,以及家世背景、所交往的对象等,否则你就会永远没有快乐的一天;因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愿意当自己。
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1)
很多时候你态度冰冷地拒绝朋友热情邀约的周末夜晚,实际上你并没有任何事,也没有其他什么聚会安排,当然,也有可能你纯粹是累了,想彻底地放松休息一下,哪儿也没兴致去。但更多时候是因为你懒,懒得动,懒得出门,甚至懒得去想自己为什么那么懒。于是乎,你宁愿选择窝在家里,把自己的活动半径锁定在客厅那三坪大、约六个榻榻米的空间(当然,实际空间依你们家的经济能力而定),然后眼神专注地盯着电视荧幕,将当晚的情绪变化交给电视遥控器去决定。把应该对生活的热情与注意力放在虚拟的戏剧情节上,随着剧情的高潮迭起而忽悲忽喜,当剧中身世坎坷、楚楚可怜的主角被穷凶恶极的坏人欺负时,在电视机前为他打抱不平、义愤填膺,甚至煽情地为主角不幸的遭遇掬一把同情的泪。还有这故事的完结篇也肯定会让你魂牵梦系一整个星期,那男女主角的误会冰释了吗?他们最后到底有没有幸福地在一起呢?
两相对照之下,你在面对自己的现实人生时,反而兴趣缺失,丝毫没有热情与动力去经营,或者改善,对发生在自身周遭的真实情感也无动于衷,宁愿把青春岁月虚耗在电视机前观看别人的人生;或者应该说是编剧笔下虚构的人生,然后再一味地抱怨自己的日常生活平淡无味、乏善可陈。
根据网络上的调查,时下六七年级学生的日常休闲活动,前三名居然都是可以在家独立完成,不需与他人互动的所谓休闲“活动”,诸如上网、看电视,甚至还有睡觉这一项。就连唯一在形式上勉强称得上有互动关系的也只是跟仅知昵称的网友在虚拟的世界里互打线上游戏。
阳光、空气跟水,是维持生命形态的基本三要素,这可能是连小学都还没毕业的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有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的一件事是,手机、电视跟网络,已成为F时代的年轻人在心理层面上赖以维生的新三要素。对他们而言,一个没有手机、电视跟网络的资讯蛮荒世界,那简直是一种恐怖而无从想象的事情。现今高度竞争、资讯爆炸的年代里,在唯恐落于人后的心态下,很多人得了资讯依赖恐慌症,出门忘记带手机,会整日都魂不守舍地焦虑,回到家,万一电视再断信不能看,电脑无法上网,那差不多就等于鱼脱离了水、人没氧气,会活不下去。很多时候,人跟机器间的互动关系还比较密切与频繁,现在连购物都可以不必外出上街,直接上网挑选,然后刷卡消费。也因此,人际关系反而相对地疏离,人跟人之间缺乏直接的情感交流。
社会上许多妨害风化的案件,即肇因于嫌犯长期沉溺于A片那非真实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加上自制力薄弱,一时冲动,而铸下的大错。因为,对他们而言,真实与虚幻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在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的假日,有些男生足不出户地把自己囚禁在房间里观看所谓的体育节目,他们宁愿在家吹冷气,看别人在电视荧幕的小方格里挥汗厮杀地灌篮,也不愿自己外出去运动,海阔天空地活动活动筋骨。而同一时间的女生们,则很可能人手一本罗曼史小说,躺在舒适的沙发椅上,仔细地阅读、咀嚼与消化别人在小说里所构筑美化过的世界,将想象力驰骋在平面印刷物的文字天地里,而放弃外出。
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2)
体会自己实际可以掌握的世界。另外,也有一部分人,凡事都提不起劲,他们选择在大白天里睡觉,似乎嫌人的一生已有三分之一时间花在睡觉的百分比还不够多。到了晚上,以上这些人很可能都会有志一同地坐在客厅里,打开电视,锁定某个频道,准时观赏当红的偶像剧,然后再不约而同地开始羡慕起剧中男女主角那多彩多姿、丰富瑰丽的感情生活。
上面所描述的情景可不是笑话一则,而是许多人实际的生活写照。这些所谓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们宁可聚精会神地把时间大把大把地花在观赏别人所谓精彩丰富的人生上,也不愿抽几小时的空,自己去体验周遭寻常的现实生活。问题是,现实人生就真的那么无趣吗?但很反讽的是,现今当红的偶像剧内容,大都取材自日常的生活,所饰演的演员其平均年龄与主要收视的观众相差无几,甚至场景也都是都会区一般寻常的街景。不论人物或剧情,相当程度地贴近时下青少年的生活,也因此,观众在情感的投射上是没有什么代沟的;不像早期琼瑶式的连续剧,时空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一个离我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描述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痴男怨女,他们之间梦幻不实但一定要天长地久的爱情。
既然现今那些偶像剧的剧情,已较少背离现实,相当接近一般所谓“正常人”的生活,除了剧中主要男女演员的组合铁定是俊男美女,这点可能跟多数人实际的生活圈不太一样外,其他不也就是在演可能发生在你我周遭的故事,但大家为何还津津有味、饶富兴致地观赏下去呢?
因为不论是偶像剧、电影、舞台剧、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戏剧,其主要传达与要求都只有一个原始目的,那就是在演或者说别人的故事。不管这故事情节的描述手法,导演或作者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第三人称来进行,总归还是在演别人的故事。为何我们会如此热衷地参与、投入这号称八大艺术之一的戏剧呢?其实,人之所以会如此热爱戏剧艺术,这里面隐含着几个复杂与微妙的因素:包括人对角色扮演的渴望,与对现实挫折不满足的宣泄,还有人类与生俱来的偷窥欲,以及想通过观赏与阅读陌生的事物,攫取经验与知识。其中通过戏剧获得知识这项意图,在现今偶像剧与罗曼史小说的故事人物取材,基本上都来自我们熟悉的文化范畴中,其作用力甚微。
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条轨道,你不可能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两种角色,除非你是双面谍或者人格分裂,不然就是那种平日道貌岸然,暗地里却尽做些鸡鸣狗盗之事,真实一面还没曝光的伪君子。否则绝大多数的人,都只能有一种人生,其生活形态其实是相当固定的。所谓物以类聚,一个中规中矩白领阶级的上班族,其结交的朋友与生活圈大致上会在一个领域与范围内,他极有可能连要买一些违禁药品都会找不到门路。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与贪婪的,既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对角色扮演的渴望,于是我们将这股欲望转嫁至电影、小说以及戏剧上,借由观影的经验与小说的阅读,在情绪上以某种形式参与其中,体验自己终其一生也无法扮演的角色;或者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在旁观看整个事件的发生,以满足我们自身对角色扮演的盼望。这多少也说明了角色扮演的线上游戏,一直以来都很受到青少年们欢迎的原因。而我们在观影与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了解跟体会到不同领域、不同生活圈的人,他们的感情生活、工作经验与特殊的际遇是如何的一种状况,这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形式上的偷窥。
另外,像古惑仔之类的黑帮电影,会让人感到血脉贲张、精神亢奋,大呼过瘾。则是因为真实生活中谁也无法那样为所欲为,不受法律的约束与制裁,所以,观众的情绪会在充满暴力的画面刺激下,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但是,真实人生与戏剧情节永远是两码子事,在黑帮电影中,男主角可以谈笑风生很潇洒地面对死亡,因为那是虚构的戏,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却都只能死一次,而且在道德与法律的规范下,犯错铁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攸关正义的基本原则。
因为,现实生活上的挫折与不满足,通常是无法立即获得改善的。所以,不管是戏剧、小说与电影,或者是现在大行其道的偶像剧,它们都提供了一个浪漫的想象空间,让观众或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有着抚慰情绪、让人暂时忘却烦恼、逃避压力的作用。但不管偶像剧中的女主角如何温柔痴情、剧情怎样曲折、结局又如何感人肺腑,也跟你自己的人生毫无关系,对你所遭遇的困扰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帮助。因为戏里头超现实的剧情,是无法套用在你的生活上帮你解决任何事情的,最多就只是提供了你一个晚上的休闲娱乐,以及跟同学朋友间八卦闲聊的素材。
现在如果你再继续执迷不悟关起门来躲在家里,自怨自艾地感叹自己的生活平淡无趣,然后还是把时间大把花在观赏别人的人生上,那不久的将来,你可能还要再花更多时间来后悔现在的愚蠢行为。电视上的偶像剧推陈出新,永远观赏讨论不完,甚至播出后你还能买DVD回家重复温习,但青春却只有一次,年轻不要留白。不要在十几二十年后,你只知道那出偶像剧里的男女主角发生过什么故事,而却不记得自己仅有一次的青春,拥有了什么样的回忆。如果,你不想再虚掷青春,想拥有戏剧般丰富的人生,何妨把自己当主角,将周遭的人事物当配角与故事背景,换个角度与心情,将摄影镜头对准自己,自行编剧与导演自己所能掌控的生活,好好地演一出属于你自己现实人生的偶像剧。
对事物持正面的看法
很多时候你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是因为你身旁没有可以比较的对象,你无止境负面地抱怨着自己的工作事业、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生活,仿佛这世上最倒霉的人就是你。但如果你能静下心来,对周遭的人事物持正面的看法,你将会发现,跟别人相比,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不如意、那么的不幸。因为当你不满意于现状时,一定是在抱怨缺少了什么、什么不够好,而绝不会去提及或珍惜自己当下拥有了什么,这是普遍的一种人性。
世上很多事物都是相对的,正与负、赢与输、好跟坏,幸运与不幸运。问题是,当你去比对这些事物时,通常你都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而且这个别人一定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你用高标准去审视自己的幸福指数,于是你开始衍生出负面情绪,怎么别人的车是进口的?怎么别人的住屋都在高档区?怎么别人的薪资远超过自己?什么都是别人好,他们都比自己帅、有钱、快乐,甚至连女朋友都是别人的好,脸蛋好、身材好、气质好。其实你在比较这些事情时,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所谓成功后的结果,而不会知道,或根本不想了解,那成功的过程中他们背负多少压力、挫折,以及你无从想象的辛苦。你眼睛看到的都是各领域各行业中脱颖而出的优胜者,你却只是嘴巴上抱怨不公平,接着站在原地怨天尤人,负面的情绪已经压垮及窒息你应该努力向前的动力。
你跟别人比幸福时,一定眼高于顶地拿金字塔顶端的成功跟自己比,对象一定是在社会竞争下所谓的优胜者,但你不会跟自己周遭那些相同背景、相同学历、相同出身的人相比。因为你比较的对象本来就是极少数的成功者,相较之下,你的待遇、你的工作、你的生活,自然会显得样样不如人,于是你开始愤世嫉俗地认为社会对你不公。但你除了负面地抱怨外,完全没有思考要如何以正面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此刻的不满已经蒙蔽了你的理智,所以你停止了正向的思考。更多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一步到位的成功,最好是明天一觉醒来,已经有辆进口车停在门口,一进公司就被通知加薪,你不会觉得这些事情其实你也办得到,但需要时间去累积,去努力;当然,如果你真会如此理性地去分析,就不会无止境地抱怨了!
什么是正面思考与负面情绪呢?在此举个例:当你摇晃着手中透明玻璃杯里的半杯水,悲观本位者看到时会想,唉!只剩下半杯水!而性格乐观的人则会说:好的!还有半杯水!一样只有半杯水,但解读角度不同,语气也就跟着不同。还有一个故事是,某鞋厂派驻两名业务到非洲某偏僻部落去进行市场调查时,第一个业务回传的结果是:报告经理,市场状况很糟糕,他们这里很少有人穿鞋,市场需求量很悲观;另一个则以兴奋的语气跟经理说:太好了!这里的人几乎都没有一双满意的鞋,市场潜力无限,值得开发。以上这两个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一件事,很多时候看事情的角度是可以随心境转换的。
所以,请即刻停止负面的情绪,因为你以负面的态度去面对世界,这个世界的画面就是黑白负面的,并不是如数学问题般,负负会得正。我们凡事都应用正面思考去面对,而且除了不应该与少数成功的个案相比之外,连周遭的同事、朋友,同学也都不需跟他们去比,你应该是自己跟自己比,而不是拿别人的标准套在自己身上,你应该是去鞭策与要求自己,试问现在的你比起过去进步了多少,改变了多少,有没有过得比以前好,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请切记的是,生活中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美好,而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炫耀!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1)
相信很多人都有以下类似的经验,海外旅游下榻至某五星级的观光饭店,从你在大厅办理住宿手续开始,便能处处感受到他们彬彬有礼、以客为尊的服务。不经意地在电梯或走道遇到的客服人员也会对你微笑点头示意,然后你坐在饭店布置高雅的餐厅心情愉悦地用餐。这些在饭店内所享受到的特别的待遇,除了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外,也会让你与人交谈时不自觉地轻声细语,行为举止也变得斯文客气,一反平日不拘小节的作风,整个人突然变得有气质起来。还有,平常在装潢讲究、空间营造得很有气氛与品位的高级餐厅用餐时,也会有上述同样的感受。
有时,你甚至还会因自己不合时宜的服装而感到自惭形秽呢!其实,这时你并不是在故作姿态、矫揉造作地跟着人家装绅士淑女,但什么原因会促使你在如此特定的时空有这样的转变呢?一方面是因为你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讲究社交礼仪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地方,人待在这种空间里,还真的是放肆撒野不起来,你会自然而然地收敛与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你感觉被尊重。因为,这些受过国际礼仪训练的服务生,其谈吐得体与亲切有礼貌的服务态度,让你备受礼遇,感觉到被人所尊重。所以,你自然反过头来尊重这个环境与这里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育,因为,饭店的服务生他们确确实实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而且恰如其分。
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你受到别人尊重时,你也会反过来敬重对方。相反地,如果你到一个服务态度很差劲的餐厅用餐,受了一肚子窝囊气,除了留下不良的印象外,你第一个反感的物件就是服务生,甚至会打从心里瞧不起这个不称职又傲慢的服务生。现在假设你就是这个令人生厌的服务生,而你怠慢的理由竟然是才领老板几个臭钱,干吗委屈自己卑躬屈膝的,所以,你想要对客人适当表现出你的尊严与格调。问题是你这样做适得其反,耍酷,完全耍错地方。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你并没有尽到服务生的本分,“服务”客人,你可能连“服务生”这三个字都不配使用,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服务到他人啊!充其量也只能把你当成:一个用手送餐饮,但表情让顾客没有食欲的人。
你会因为一个五官清秀、外形靓丽的柜台总机,对你有事询问时的态度不耐烦、语气不佳,而对她,甚至她所代表的公司产生极恶劣的印象;因为,接待来宾与访客,本就是她的工作范围。但你绝不会对一个外表不起眼,但工作认真,态度谦恭,专业迅速地解决你们家水管漏水问题的水电工,产生鄙视之心,甚至在工作结束时你还会跟水电师傅道声谢。同样的道理,一个笑脸迎人、态度亲切的便利商店工读生,你怎么可能会因为他对顾客礼貌周到,反而嫌他狗腿做作,不屑他的服务;但一个行事乡愿,问政见风转舵,作秀过头,却拥有博士学历的立法委员,反倒会让你唾弃看不起。这种现象其实说明了在社会上,人们是以一个人的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去评断一个人的价值,而不是单纯只以你所从事的行业类别来衡量你的能力。
不论你从事的是哪一种职业类别,纵然你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技术与前途可言,也没有成就跟归属感,你都应该要先做好当下的工作。否则连你都抗拒、排斥自身的工作性质,工作上怎么会投入跟有效率呢?在职场上给人家不敬业的印象,又如何奢望别人尊重你。就算你只是工厂流动线上自认为不起眼的组装工,也应该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如果你是负责锁螺丝钉的工人,就要锁到是同组里不良率最低的;是餐厅服务生,就当个全餐厅笑容最甜的服务生;是总机小姐,就成为整栋大楼最有礼貌的总机;是快递小弟,就当一个全台北市最出色、最迅速的专业快递。尊重你现在的工作,扮演好自己在这个社会的角色与定位。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2)
有时候你会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在这个社会上好像无举足轻重的分量,就算是人间蒸发了,也不会妨碍到地球的运转。老觉得自己地位卑下,没什么重要性。譬如说,一个专科夜校工读生,白天打工骑机车送比萨,晚上赶搭公交车上课,老觉得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枯燥乏味、穷极无聊。很羡慕偶像剧里的故事人物,那光鲜亮丽、多彩多姿的生活圈。如果今天换成是日剧超人气偶像木村拓哉,他演一个穷学生,半工半读在送比萨;再换成韩剧优质女星全智贤,由她来饰演一个每天要搭公交车上班的平凡上班族。这时,窝在家里看电视的你,就会突然觉得他们的生活真是精彩有趣,丰富多变。
为何你不换个角度思考,把自己当成偶像剧中的人物,或许你会重新喜欢上自己的工作跟生活。像外送比萨的工作,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不同阶层的人,充满不可预知的挑战性与新鲜感;搭公交车时,更会遇到一群群年龄身份、穿着打扮都不一样的上班族跟学生,你可借由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去猜测、想象属于他们的世界为何。这也是一种每天都可以免费“制造”出来的小乐趣。况且每天同一个时间乘车,会遇到固定的同一批学生或上班族,搞不好哪天就有张小字条传到你的手中,或者你也可以传给别人心仪的物件。再举个例,像当红的网络小说作家痞子蔡,他那本极为畅销的《7-ELEVEN之恋》,不也是描述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便利商店男店员,对常来店里买东西的一个女孩子暗生情愫的故事吗?
为什么你就非得要通过戏剧的包装,隔着电视荧幕的距离观赏,你才会觉得那才是你想要的生活,却不自觉自己每天就是在过你所谓比较好或所羡慕的生活呢?如果,你现在的身份还是学生,或许目前这份工读的工作并不是你的兴趣跟专长,也因此,你对现在的工作也没什么资格好抱怨的。因为,不管你现在从事何种工读,是便利商店店员、加油站工读生、传销业务员、餐厅服务生、电话市调员、百货专柜小姐,或在公司行号担任行政助理,等等这些都只是暂时性的工作,它们并非你的终身职业。所以,那些你自以为是的工作梦魇、挫折,以及跟同事的不愉快,也只是暂时性的,它并非是长期而难以摆脱的困境。这样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所谓打工,顾名思义就只是暂时地打零工。如果你真的对工作不满,觉得受委屈,在没有经济压力的前提下,你大可说老子不干了,然后递上辞呈,拍拍屁股潇洒地走人。但街上那些已经步入中年的出租车司机,就算压力再大,工作再累,因为有妻小要扶养,有个家庭要维持,在责任心的驱使下,他还是得在大热天里待在如火炉般的车内排班候客。你觉得他对这没有能力改善的工作条件,真的就甘之如饴吗?
在某个周末夜晚,你可能已经忘记这星期跟同事间的不愉快,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