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_10 洪应明(明)
【译文】
本性纯真的人,饿了吃渴了喝,无非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一个心地沉
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讨论佛经,谈论禅理,不过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和灵
魂而已
【注解】
性天“即天性、本性。
康济:本指安民济众,此处作增进健康讲,据《书经·蔡仲之命》:“康
济小民。”
演偈:偈在梵语是伽佗,又可译为“颂”,有一定字数,四句为一节,
是演法义赞佛德的一种诗句,演偈就是解释偈语。
【评语】
做什么事如果只求形式不讲实质不看结果就难见成效。一个真正信佛的
人不一定要落发为僧,出家修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和尚,所以凡事不要拘泥
于形式而应讲求实质,历史上达官人以至身为皇帝的人谈禅信佛乃至出家的
人不少,可其中很多人只在教义上理解研究佛捶,只在形式上每天上香磕头,
真的让他放弃应有地位去云游四方,让他行善而普狂众生是做不到的,他心
中的各种欲念是难以消除的,以此论推而广之,一个人肤什么事关键在方实。
在于结果如何,而不是看他说的想的怎么样。
一六二、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这。”氏云:“不如改身心,凝然归
寂定。”放者流为猩狂,改者入于枵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改放自
如。
【译文】
白居易的诗说:“凡事本如新放心大胆去作,至于成败一切听凭天意。”
晃补之的诗说,“凡事不如小心谨慎去作,以期能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
主张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沈于狂放自大,主张约束身心夺易使人用于枯福死
寂。只有善于操纵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注解】
晃氏:昂补之,宋野人,字无咎,善于书面,因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
自号归来子。
寂定:断除妄心杂念而入于禅定状态。
【评语】
诗人的语言总是带有夸张性的。人的命运不可能完全听从天意,也不可
能完全让自己把持得进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说的“身心任天造”,类似宿命
论的主张;而晃补之所说“身心会天造”,则带有深厚的绅家口吻。放身心
的如果能作到“磨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程度,那就实践墨子学派兼受的
救世主张;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乇见自性体得真如”,也未尝不可以教化
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极端而失度。操持身心同样需要适度,不宜忘却操
持的目的是什么,不应放任而无所谓于一切;不应小心而与世隔绝。操持定
于适度,而达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状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一六三、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
混合无同。
【译文】
在雪花飘落的月夜,天地间一片银色,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清朗明澈;在
和风吹指万物一片生机的春季,人的情绪自然也会得到适当调剂,可见大自
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的。
【注解】
心境:指心中的情绪。
意界:习意的境界。
造比:创造化育。
【评语】
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成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对月
黑杀人夜,如果面对生死离别场,能总要求自己像老僧人定般用意念来控制
自己吗?所以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因为春天一片生机而秋天一
片肃杀,人们欢迎万物的生长,原因在于人们的萧瑟凄凉中难以感受人间的
温暖。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炎夏。雪是冷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
喻人的纯洁的性格停雪一样白,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因此古人才有“梅
须逊雪三分日”的诗句。梅于文人是宠物,但于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
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这
一点上人与自然是相融和的。
一六四、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贸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
聚膻却蚋。
【译文】
真理静止事物也随着静止,排除事物而执撤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
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内心空虚环境也跟着空虚,排除齐境的干扰而想保留
内心宁静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东西却想排除蚁蝇一样愚蠢。
【注解】
理:宇宙的原理。
遣事:排解、排除、放弃事物。
【评语】
静不能绝对化,空也是相时空。对于追求真理、执物不舍的人来讲,执
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执理不舍的多半是学者。这里涉及一个哲学命题,
即“存在决定意识”或是相反。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反件用于存在。即没有。“境”,何谈“心勺对于求理、执事的人来讲,
达到心境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
一六五、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日“观心”重增其障;物木一物,何待于齐?
庄生日“齐日“方物”方,自的共同。
【译文】
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
观内省”,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一体,又何必等待人
来划一平等呢?庄于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等于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
物性。
【注解】
心无其心:第一个“心”字指心的本体,后一个“心”字指一切思考与
忧虑。心无其心是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
观心:即哲学上所谓的“内观”,也就是自我省察。
庄生:庄子,名周。
剖其同:剖是剖天,万物本为一体,而“齐物一却是分割本来相同的事
物。
【评语】
“拿着苕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
心本来清净,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
给扫起来。佛家的“观人”,庄子的“齐吻”,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
之理。六祖惠能禅题就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
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木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他方面夹锻
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象一个才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
关键是保持下去,而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
世俗的恶习。
一六六、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笙歌正浓处,便自指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
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
【译文】
“当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时,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那些胸怀
广阔的人就能在这种紧要处猛回头,真是令人羡慕;夜深入静仍然忙着应酬
的人,已经附人无边痛苦中而不自觉,说来真是可笑。
【注解】
笙:乐器名。
拂衣长往:毫不留恋。
更漏已残:古代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漏是古代用来计时的仪器,更漏
已残是形容夜已深沉。
夜行不止:此指应酬繁忙。
苦海:据《法华经,寿量品》说:“我见诸众生没在苦海。”
【评语】
做事勿待兴尽。用力勿至极限,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最
为理想。生活上也该如此。“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
的真正乐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烂醉如泥,不但不是享乐反而是受罪,生活中
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于交际应酬使自己隐于庸俗,而是要学会控制自
己的欲望以免乐极生悲。
一六七、修行绝尘悟道涉俗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本乱,以澄悟吾静体;操持
即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当意志还没有控制把握之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
物欲就不会心神迷乱,才能领悟到清明纯静的本色;等到意志坚定可以自我
控制时,就要让自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即使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心神迷
乱,借以培养自己成熟质朴的灵性。
【注解】
把握未定:意志不坚,没有自控能力。
澄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静,澄悟就是静悟。
静体:指寂静之心的本性。
风尘:风起尘扬,喻人世扰壤。
圆机:佛教语,谓因机为圆顿的机根,一念开悟即得佛果的根性。
【评语】
修养自己品德,要有一个良好的处部环境。教育与环境之间,自己的品
德修养与环境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没有定型品性还不成熟的青少
年,最容易误人歧途而堕落,所以这时肩负教导责任的师长,必须对他们严
加管教,尤其是为他们所创造一个利于品性自我修养的好环境,制造一个首
先自律的氛围。面对一个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来讲,却必须学会适应各种
环境,以磨练自己。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
人,做人有自己的准则,就难以迷失方向。
一六八、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
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欢清静讨厌喧器的人,往往离索居来求取安宁,却不知道远离人君只
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的结果一旦遇到喧器就会成为烦躁的祸源。人我本
是一体的,只知整洁味强调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安宁境界呢?
【注解】
我相:佛家语,是佛教四相之一。
动根:动乱之源。
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
【评语】
修身养性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能控制
自己的物欲情欲,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静,环境在
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一些清修的人喜欢远
离尘器隐居山林,以求得宁静。其实,这样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欲
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已和人群隔离,就表示你内心
还存有人已、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所以必须
完全场弃我相和动静不一的主观思想,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一六九、山居清洒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漳流泉
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
寰,无偏物不相磁,即此身亦属赘诜矣!
【译文】
隐居在山间胸怀自然开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见
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脱俗的观念;遇到山谷溪间的流泉,就会引起洗洁
一切世俗杂念的思想;抚摸耸立在风霜中的老桧寒梅,心中不由会涌起伞法
它们威武不,屈的刚毅气节;终年与温和的沙鸥和麋鹿在一起,勾心斗角的
邪念就会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烦嚣的都市,即使木跟各种声色环境接触,中
会觉得自己就像旗帜的飘带而毫无用处。”
【注解】
胸次;次,中。”
孤云野鹤,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之物。刘长卿《关分外上人》诗有“孤
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伍。”
澡雪:澡是沐浴,雪在此处当动词用,作洗涤解,澡雪是指除去一切杂
念保持纯洁的心灵。《庄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
麋鹿:麋,大鹿,性温柔。《孟子·梁惠王》上“顾鸿雁麋鹿”。
寰:世界。
旒:,当形容词,是多而无用的意思。旒是旗下所垂之穗,引申为多余
的装饰物。
【评语】
环境造人。在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呼声很是强烈,因为在吵杂喧嚣的
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会心旷神怡,气朗身轻。更何况修身
养性的人了。在人际间争斗久了,即使反感也会染上些习气;在大自然中陶
冶惯了,和,自然万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而再回到尘
嚣之中便会处处不适应。有一个好环境会对修省身心帮助不少。
一七○、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受沉
溺便为若海;一贪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念头稍异境界顿殊,
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是由自己的观念所遣成,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名利
的欲望太强烈就等于是火坑,贪婪之心太强烈就等于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
纯洁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伎火海变成乐园;”
可巩意识观念略有下同,人生埃界就会全面改变,所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必
须慎重。
【注解】
火坑:佛家语。极其的境界。
贪爱:指贪着爱恋五欲之境而不能离舍。《法华经,方便品》“探着五
欲如爱犁牛之尾,以贪爱自蔽。”
烈焰成池;烈焰和火坑的意思相同。
彼岸:佛家语,即成正果的意思。
一念:佛教认为思念对境一次叫一念。
【评语】
佛家说“相由心生,相随心灭”就是这个道理。人一但起了利欲之念,
心马上就会变成火一般炽烈的贪婪,这时你的人生幸福也就堕入痛苦地狱
中。心能清净,即使已经出现炽烈般的欲火,也能把它化为清凉水池。以现
代人的观点来看,人幸福与否的决定条件有物质基础,有生活环境,有人生
际遇等等,但人的幸福和精神愉悦、理想和追求的联系更紧密。在人的思想
品德上多些理想少些贪欲。多些大家少些私心,格调自然会高,遇事自律性
强,苦中犹含有乐。一七一、机息心清且到风来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
若海人世,心远处自力车尘马迹,何须疾丘山。
【译文】
心中停止一切阴谋诡计之后,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因为从此不再为人
间的烦恼而痛苦;思想远远超脱世俗之后,自然不会听到外面的车马喧器之
声,也就不一定眷恋山野林泉的隐居生活。
【注解】
机息:机指心机,息是停止。
心远:指思想超越尘业。
瘤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痼疾丘山是指对山状有特
殊的爱好。
【评语】
常言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可见心机的有无
跟因果有根大关系。我们处世中不必枉费心机,凡事只要本心无邪,只要尽
心尽力求其自然发展即可。人的行为也应真率求实。只要心地纯净,又何必
求诸一种隐居山林的形式?只要自身道德高尚,又何苦求虚名以自扰呢?一
七二、万钟一发存乎一心心旷刺万针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译文】心
胸阔达的人,即使是一万钟优厚奉禄也会看成像瓦罐那样没价值;心胸狭隘
的人,即使是如发丝细小的利益也会看成像车轮那么大。
【注解】
万钟:古量器名,万钟形容极丰的俸禄。
瓦:古代用来装酒的瓦器,形容没价值的物品。
【评语】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能视黄金如粪土,会把万贯家财作为仗义行事的资
本;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么大,在财产上也如
守财奴那般可怜巴巴。心胸开阔的人必须具有豁达的人生观,以义作为取舍,
仗义而疏财,但决木挥霍浪费。一个人的心胸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心胸豁达
往往是成功事业的基础。
一七三、以我转物物勿役我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参物役我,
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译文】
大地如果没有清风明月和花草树木永不成大自然,人类如果没有感情欲
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万物,绝对木
可以物为中心来奴役自己,如此,一切嗜好欲望都会成为自然的天赐,而一
般世俗情欲也都就为顺理成章的理想境界。
【注解】
以我转物:以自我为中心,将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运用。
以物没我:以物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隶为物所驱使。
天机:天然的妙机。《庄子,大宗师》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评语】
空洞地谈控制欲望,不如现实地承认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
理,就应当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否则,人何以图生存?没有生存就没有修省,
而“以我转物”就是要求人应当不断修养自己,不应成为物欲的奴隶,而应
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对物欲的贪念,通过道德自律来使外物服务于我。一七
四、就身了身以物付物就一方了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
于天下者,才能也世间于世问。
【译文】
能跳出自我来了解自我的人,才可根据自然法则使万物按照本性去发展
而各尽其用;能把天下还给天卞万民菜有的人,躯体虽然生存于世间思想却
超越凡人。
【注解】
了:明白、了解、觉悟
付:赋与、托付。
【评语】
佛家认为世事变幻无常,是一个由烦恼与劳苦交织的火窟,假如不及时
跳出就得不到安乐,所以佛家才主张遁世任行。把这个道理引之于常人生活,
即一个人不能总是在现实的尘世中忙忙碌碌,应该跳出自我的因子去考虑问
题,逃脱功名利禄的缠绕,以使精神自由自在。
一七五、处处真境物物真机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
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译文】
人的心灵大半是从浮动处才失去纯真本性。假如任何杂念都不产生,只
是自己苟坐腔思,那一切念头都会随着天际白云消失,随着雨点的滴落心灵
也舍有披洗清的感觉,听到鸟语呢喃就像有一种喜悦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飘
落就会有一钟开朗的心情。任何地方和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
玄机。
【注解】
澄然:清澈,也就是心无杂念。
悠然:闲静自得。
潇然:豁达开朗,无拘无束。
真机:指接触真理的抄机。
【评语】
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到处都是,关键就在于人能不能去发掘和领
略,人心的真体,不论凡夫和圣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丧失一
真体,当一念不生之时,善恶邪正的尘埃都起不来,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宁静。
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宁静,周围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无限佳趣。生
活就这么怪,以凡人而言,强求的东西往往带来烦恼却还得不到。“听其自
然,心里不想耳中不听的东西有时送上门,送来了也不会喜得乐不可支,没
有也依然平静如水,这样的生活总是令人愉快的。
一七六、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耳根似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蜚具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
著则物我两忘。
【译文】
耳根假如像大风吹过山谷一般,经一阵哼啸之后什么也不留,这样所有
流言蜚语就都不起作用,心灵假如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月亮既不在水中,
水中也不留月亮,那么心中自然也就一片空明而无物我之分。
【注解】
耳根:佛家语,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耳根为六根之
一,耳对于声尘而生耳识(识就是判别的意思)。
谷: ,是自下急上的风暴。飙谷是大风吹过山谷。
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映出的月色。
物我:外物和自我。
【评语】
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木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在内,
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
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
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按现代人的看法,绝对的境界
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则何以判断是否反映外物了呢?
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缎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
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一七七、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苦海。不办公白山表、川行石立、花迎鸟笑、
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译文】
由于一般俗人都被虚荣心和利禄心所困扰,因此一开口就说人间是一个
大苦海。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是白云笼罩下的青山翠谷,奔流河
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风俗展的弃丽花卉,呢喃歌唱的可爱小鸟,以及樵夫歌
唱时的山鸣谷应之声,这时才会恍然大悟人间既非尘嚣万丈,世界也非苦海
一片,只是人门使自己的心落人尘嚣堕人苦海而已。
【注解】
谷称椎讴:讴,齐声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间的回音,樵是樵夫。谷答樵
讴是说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
【评语】
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旧,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为物欲情欲所困
扰,自己能看开名利,又怎能不见山川,不见美景呢?同理,世间本来就没
什么苦乐可言,一切音乐皆由人心不足所产主。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
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环,
世人不要太积极于名利,以角作茧自缚。所谓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
足贪图不止是堕入苦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苦、条件之艰可以通过多方的努
力来解决,但内心的苦行动之艰却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欲:少求名利才可以
解脱。一七八、体任自然不染世法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
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译文】
生长在山间的蔬菜根本不必人们去灌溉施肥,生长在野外的动物根本不
必人们饲养照顾,可是这些野菜和野兽吃起来味道却特别其美可口。同理,
假如我们人不受功名利禄所污染,品德心性自然显得分外纯真,跟那些充满
铜锈味的人有明显区别。
【注解】
山看:肴本指荤菜,如鱼肉熟而可食都叫肴。此处的山肴似指香茹、木
耳、竹笋等山产。
豢:饲养。
例:味强烈。
世法:指世俗的功名利禄,即世间一切法。
迥:相异。
【评语】
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长,一切顺乎自然无须人工,其味美而珍。此理来喻
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的,即一个不受世俗点染的人总得有不与世俗相
处的条件才可能,不受世俗点染便少有世俗的许多欲念而纯朴真厚。但是,
并不是因此说凡于野山林生长因其与世隔绝就好;也不能因为少有而肯定,
不能因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认后天教育的职能。这里作者仅做个比喻,强
调人贵自然,本性纯朴,心地纯真,和世俗人相比他们厚重可亲。
一七九、减繁增静安乐之基
人么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拢,言语减便寡愆尤,思
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此生哉!
【译文】
人生在世能减少一些麻烦,就多一分超脱世俗的乐趣。交际交酬减少,
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困扰,闲言乱语减少,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和懊悔,
思考忧虑减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聪明替智减少,就可保持纯真本性。
假如不设法慢慢减少以上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千方百计去增加这方面的
活动,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一生。
【注解】
怒尤:愆,错误、过失。尤,怨恨。
耗:消耗、损失。
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在此指人的本性。
桎梏:古代用来锁绑罪犯的刑具,引中作束缚。
【评语】
《庄子》一书有一则关于“混沛”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名叫混
沌的人,本来既无限睛也无耳朵,后来神给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说他应该
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谁知他有了耳目之后却很,决就死了。当然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恩,但一定要减繁增静才对。为人处世固然需要小心谨慎,
凡事三思,小心撑得万年船,不过切忌思之极点,便会先人忧天。另一方面
可以从修身来理解,即世人有耳目有见闻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欲念,有了欲念
之后就会丧失纯真的本性。聪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赐,但是假如聪明过
度,反而会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八○、口耳嗜欲但求真趣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
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羡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