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烽火大地_UTF8

_10 关河五十州(现代)
翁照垣在西撤途中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对日军发动夜袭的会只有一个排,而且还是自己的队伍。
天亮了,“越战越勇”的日军傻了眼,原来打来打去,都是自家兄弟在凑热闹,而此时,中国排早就到了嘉定。
这天上午,日军总算占领了已经空无一人的吴淞要塞。
此前,翁照垣旅已在这里坚守了将近一个月,是中国军队中最后一个撤出第一道防线的部队。
“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那是演义,真的假的咱不知道。
翁将军这个却是真的,一矛在手,屹立吴淞,让小鬼子愣是望而兴叹,始终都过不来,其气魄胆略远胜当年的张飞张翼德。
此真抗倭勇将也。
民间遂有“将军奋身起南纪,志挽日月回山邱”的赞誉(常燕生《翁将军歌》)。
停战令签署后,日军虽仍有小规模进攻,但大仗基本上已没有了。第14师团(宇都宫师团)虽然于3月6日后陆续在吴淞登陆,但3天后,上官云相也率47师主力到达常熟(归属19路军指挥)。这两支部队都没轮得上打,任务就是在前面看看门,放放哨,替换原先的人马到后面去休整。
3月4日这一天终于来了(日内瓦时间是3日3日)。
国联特别大会如期召开,专门讨论中日冲突问题。
中国代表颜惠庆首先做陈述发言。
他主要讲两点:“九一八”以来,论事实,日本把东北能抢去的都抢去了;论法理,日本把国际盟约中能践踏的都践踏了。
随后要求国联大会,“动员所有道德力量”来制止日本的疯狂举动,当然包括这次上海事件。
日本方面,作为首席代表的佐藤没有露面,不知道是不是上次被颜惠庆骂惨了,连脑袋也不敢伸出来了。
代替他的是日本副代表松平。
这家伙采用的是避实就虚的策略。
翁照垣以淞沪一战而名扬天下
烽火大地(176)
松平(内心独白):感谢重光葵,感谢松冈,感谢白川,没你们又发声明,又签停战令的,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既然日军已在上海宣布停战,他就先把这个拿出来表白。先扯一通“完全自卫论”,然后表示只要大家把事情商量好,日军即可撤兵。
至于东北问题,那就干脆抛开了。
松平:咱们今天不是说上海吗,满洲在这里就不要多讲了,以免冲淡主题。反正国联理事会派遣的调查团也已经出发,以后听听他们怎么说就知道了。
这次会议正如日本外务省事前所料,除了日本自己,没几个是帮着他们的。当天发言的17个国家的首席代表都是向着中国说话,尤其是瑞士、捷克等中小国家,它们在欧洲逍遥惯了,最恨日本这样的“无赖国家”跑出来惹事生非,所以那话说得就非常不客气,什么“不宣而战”,“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听在松平耳朵里,那是相当的剌耳。
要不是在国际场合,得注重礼仪,松平大概就得气得拍桌子了:你们是不是骂人都不带脏字的?有你们这么损人的吗?敢情我们的停战声明和停战令都白发了,没人领这个情?
其实,松平君,你就消消气吧。发个停战令又有什么了不起,你们会发,我们也会。
3月6日,为回应国联大会呼吁,19路军以总指挥蒋光鼐的名义,也发了停战通电,表示你不打我,我就不打你,但如果你们违背国联决议,又要动武,那我们也不会客气。
5天后,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11日,国联大会提出了一个决议草案。
从这个决议草案的内容上来看,是极不利于日本的。
鉴于中日两国都已发布了停战令,这个事情也就暂且不提了。不过它还是正告中日两国(其实就是对日本说的),“任何一方用武力压迫解决中日争端,就是违背(国际)盟约”,也就是说你们不准再打了,谁打谁没理。
同时草案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那就是选举“十九国委员会”(中日两国都被自动排除)。
围绕这个决议草案,大家投票。
松平本想大喊:我不同意,我坚决不同意,这个决议不就摆明是要想整我们日本人吗?
你不同意顶个球用啊。你又没投票权,一边呆着去。
当然中国也同样没投票权。可是颜惠庆有没有都很高兴,因为他早就知道大会的风向会往哪边转了。
表决结果:与会的42国代表一致通过。
松平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倒在座席之上。
根据决议,“十九国委员会”实际上就是一个讨论上海停战及日本撤军问题的常务工作机构。
凭颜惠庆的人缘,让他们帮着中国说话,没有问题。
当然具体到细节,还得由中日双方具体来谈,也就相当于国联定了一个基调或原则,下面就由你们自己来讨价还价。
毫无疑问,这个大原则至少是有利于中国的。
3月14日,中日进行首次非正式谈判。
日本方面的代表是驻华公使重光葵,中国方面是外交部政务次长郭泰祺。
中国当时留学有一个趋向,那就是学军事的一般到日本,学政治搞外交的一般到美国,即所谓“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郭泰祺和王正廷、施肇基他们一样,都是美国海龟,正宗的宾西法尼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成绩相当不错。
实际上,他也是当年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但是去晚了,没能像顾维钧和王正廷那样成为正式代表。不过俗话说得好,去得早不如去得巧,顾王二位再能讲善辨,那次和会中国至少在表面上也失败了,倒是后来代表团拒绝签字,反而为中国人争了脸面。这些拒绝签字的人里面,郭泰祺榜上有名。
但这次他和重光葵会面,并没有谈出什么结果来。
郭泰祺(左)是民国著名外交家之一
烽火大地(177)
重光葵强调,要停战谈判,你们得首先取缔抵制日货及排日活动,这样我们以后才能谈其它的。
后面跟着的要求还有一大堆,像开设上海自由港、扩充租界这些都说出来了。
郭泰祺撇了撇嘴:你们有没有诚意?这些东西跟停战搭什么界。
双方不欢而散。
这一天,还有一个特殊的团队到了上海。
这就是国联派出的李顿调查团。
调查团的效率实在不是很高。人家那里打得昏天黑地,连锦州都被占了,他们还在那里磨磨噌噌地做准备工作。这么一准备,就准备了两个月。等到要出发,“一二八”会战又打起来了,本来说好直接去东北的,只好临时改为到上海绕一圈。
植田在江湾骑虎难下的时候,李顿调查团出发了。
到上海之前,他们还有一个地方得绕,那就是日本。
他们坐的是海船,没法快,所以这一走就走了一个星期。
一周后,调查团抵达日本横滨港。
到达日本的第二天,中国就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在南方,善通寺师团主力在白川的指挥下,从七丫口登陆,准备给中国军队以致命一击,而在北方,关东军的头头脑脑们正在张罗他们的“喜事”,那就是成立伪满洲国(伪满)。
淞沪作战,至少关东军的目的是达到了,那就是转移了热点。大家都在上海这边着急上火,谁也没注意到日本人还会在东北搞出新花样来。
“马玉山路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始作俑者板垣该笑了。在搅局方面,他的才能可并不比土肥原差多少。
关东军建满洲国的日程安排得比较紧张,原因就跟白川害怕3月4日国联要开大会是一样的。
李顿调查团要来,你必须在这之前把一切都摆平了。否则,日军在满洲存在的合理性就得打NN个问号了。
可是张罗个国家不比娶新娘子轻松(哪怕是傀儡国家),那几天,把个实际操办者板垣忙得没了人形。
身为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也很着急,几乎天天跑去看,问板垣事情进展得到底怎么样了。
板垣气哼哼地来了一句:没进展!
本庄繁愣住了。这说的是什么话,调查团眼看就要来了,戏还打不打算演了?
再一深究,原来根子出在溥仪身上,这兄弟不配合。
真应了那句老话:皇帝不急太监急。
溥仪自有他的委屈。
当初土肥原忽悠他到东北,就是奔着重建帝国这一“伟大梦想”而来的。谁知道来了以后才弄清楚,人家准备搞的是共和国,不是帝国,给他的称号也不是皇帝,而是所谓“执政”。
这跟土肥原的承诺可有天壤之别。如果是这样,当初干嘛费尽心力跑到这里来,在天津呆着当个寓公不好吗?
得知“皇帝”只弄到了一个“执政”,下面一帮遗老遗少就吵开了。有的人更是怪话连篇:我说的吧,信谁也不能信日本人,咱们上当了!
溥仪窝了一肚子无名之火,可是又找不到土肥原(早躲到哈尔滨去了),就对着板垣发起了飙。
本庄繁听完板垣的“控诉”点了点头:原来是这么回事,板垣君,不用担心,这事包在我身上。
他拉着板垣便去找溥仪。
溥仪还在那里横着呢。
到东北后溥仪却窝了一肚子无名之火
烽火大地(178)
本庄繁开门见山地告诉他:“建帝国是办不到的,这个梦你就趁早别再做了。”
又点拨他一句:虽然皇帝做不成,但“执政”也不错,那也是一国之元首。
溥仪没尝到过这帮恶人的厉害,还以为是在紫禁城那会呢。因此对本庄繁的话,一句也没能听得进去。
对这个小皇帝的天真和固执,板垣算是早就领教过了,但当着本领导(本庄繁)和众人的面,又不得不强压火气,找话敷衍他:总统,皇帝,执政,其实都一样,有什么区别呢。
怎么没区别,你蒙三岁小孩的吧。
溥仪一甩手:我是来当皇帝的,不给皇帝做是不是?行,那我还回天津去。
见溥仪表现如此强硬,本庄繁也担起心来。
虽然是尊泥塑佛,重塑一个倒也不容易,而且调查团马上就要到了,重起炉灶的话时间上来不及。
为了哄住溥仪,情急之下,本庄繁脱口而出:这不是国联调查团要来吗?咱们先把国家建起来,应付他们一下,至于帝号,以后还可以慢慢再商量。
这其实是给溥仪台阶下的。
可溥仪正在兴头上,没发现气氛有什么异样,仍然一个劲地嚷嚷着要做“宣统皇帝”,坚决不做“民国臣子”,哪怕是“执政”。
反正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不卖这二位的帐。
这下子,本庄繁和板垣可都失去了耐心。
什么人啊?爷还不伺候了。看清楚,这里是我们的地盘,还摆你以前皇帝的臭架子,真是给脸不要脸。
你不干,我们自己干,照样可以搞一个共和国出来!
抛下这句硬邦邦的话,两人便气鼓鼓地甩手而去。
这一走,溥仪和他的遗老遗少们才发现大事不好。
耍酷过头,把日本人给得罪了。
大家一合计,本庄繁和板垣说的一点没错。这世道,别的没有,要说汉奸,那是一抓一大把。你溥仪不干,自有人干。
再说都这步田地了,真能怎么样,再回天津?!开玩笑的吧。
不需要关东军再做什么思想工作,他们自己就变乖了。
服软吧,不服不行。
溥仪赶紧派了人去给本庄繁当面道歉。
本庄繁:想通了?
想通了。
那就赶紧建国吧。要不真来不及了。昨天李顿他们已经到横滨了。
伪满洲国就这样急急匆匆地宣布成立了。此时,建国典礼都还没搞呢,溥仪也未正式就职。
其实就是做给国联看的,重要的是先把庙立起来,至于里面的和尚,只能以后再慢慢安排了。
李顿调查团一到日本,首相犬养、外相芳泽马上围了上来,一见面就是90度大鞠躬,然后是吁寒问暖,大献殷勤,不知道怎么待这批西方上帝才算恭敬。
可是实质性的谈话却让他们大失所望。
李顿这些人明显对突然冒出来的什么满洲国不感冒。
日本人讨了个没趣。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14日,李顿调查组来到上海。
中日在当天的非正式谈判上没有取得一致,倒是有机会对着李顿他们唠了半天嗑,也无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说来说去,都绕不开一个主题,那就是东北。
可不,这个调查团当初就是为此而成立的。
尽快北上吧。听说那个什么满洲国连建国典礼都办了,末代皇帝做了“执政”。再不去,还不知道那里要搞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调查团走后,中日双方在上海继续进行谈判。
一直到3月24日,总算,非正式变成了正式。
双方终于可以正儿八经地谈了,这一谈就谈成了一个马拉松。
其实这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很实质的东西可以争了,国联又不准双方再动手,而从两边的情况来看,中国军队没全垮,日本军队也没全赢,割地赔款这些更无从谈起。
那争什么?
面子。
日本天皇会见李顿调查团
烽火大地(179)
双方代表天天在谈判桌前把眼睛瞪得跟个乌眼鸡一样,围绕着对自己有利、不利的各个细节,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简直就像是在打第二场淞沪战役。
外交谈判这东西,你没点好体力,还真应付不过来。
争到后面,所有问题都差不多达成了妥协,只剩下了一个最关键的:日本什么时候从上海撤兵。
这位说了,日本是不是想赖在上海,不想撤兵?
否。
日本其实是想撤兵的,而且心情还急切得很。
这么多人马呆在上海滩,又不是不要花钱,那军费就跟流水一样的在消耗。以往跟中国人打仗,虽然打得辛苦,但最后都可以让中国人买单,这一次却有些例外,怎么也看不出中国政府有掏钱弥补它“损失”的迹象。
多住一天,就得多花一天的钱,全是自己腰包里的!
更何况,开战以来,英美等国的态度,也很清楚地向日本表明,上海这块地方不是东北,不是可以任由你胡来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存有从这里捡点什么金元宝带回去的心,那就真是发痴了。
可为什么他们还不马上滚蛋?
主要还是面子问题。
重光葵说,我们日军可以撤,但不能限期。
郭泰祺不干了。
不限期?那跟不撤有什么区别。
居中调停的英国人也觉得日本人有些无厘头。他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要日军6个月内完成撤兵。
当时重光葵装模作样地说,政府给他的指示里面从来没有明确撤军时限,所以也谈不上什么6个月。
其实内心早已同意了,可表面上还得摆副臭脸出来。
英国人倒也聪明,就说那你回去请示一下上面再说吧。
两天后,重光葵答复:经请示,政府“勉强”同意了这个折中方案。
英国人又转回头征询郭泰祺的意见。
郭泰祺不答应。
6个月太长了。
当然,重光葵也知道这个时间定的有些长,起价嘛,都是开的很高的。
他认为郭泰祺可能会要求去掉一个零头。
郭泰祺说:只争朝夕,我们认为3个月比较合适。
这种对半砍价(时间去了一半)的做法,把重光葵一下子气炸了。
太过分了你,既然这样,那就别谈了。
日军耍赖皮不想走,中国政府就把情况报告给了国联,让国联来压日本人,而在国联拿出相应办法之前,上海停战会议只能暂停。
不开会了,剩下这么多时间干什么呢。
一般人想到的都是在上海滩这个大城市逛逛街,买点吃的喝的什么。白川到底是名将,与众不同,他想到的是给天皇过生日(即天皇诞辰纪念日“天长节”)。
你别说,老家伙老归老,拍起领导马屁来跟年轻人比也不遑多让。
庆生的地点,选在了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为了保证安全,规定华人不准入内,只有日本人和朝鲜人可以进出。
算起来,这朝鲜已经被日本吞并二十多年了,虽然反抗从未中断,但在外面给人看,一定得比一家人还更像一家人。
场面那是相当隆重。白川、植田、野村、重光葵、村井(就是开头提四项要求的那个驻沪总领事),还包括一位河端贞次(时任日本上海居留民会会长),这几位在上海滩举足轻重的日本要人都悉数到场。
虽然是六巨头,但当天最耀眼的还数白川。
这老小子忙前忙后,又是阅兵,又是做主持人,出尽了风头。
活动分两部分。上午搞完阅兵典礼,中午起就开庆祝会。
中国的地界,老天也不向着他们日本人,不一会就下起了小雨,而且越下越大,一点也没有要停的意思,活生生就要把日本天皇的生日给搅罗。
这真是够煞风景的。不过观众们很快被感动了。
被主席台上的六巨头。
即将倒霉的六个日本酷男
在虹口公园举行的日军阅兵式
烽火大地(180)
这几个哥们不允许别人给他们打伞,一个个腰杆挺得笔直,一副砍头只当风吹帽的样子。按照庆祝会的程序,他们站起身,垂手肃立,大声唱起了日本国歌《君之代》:“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长治久安兮,国富民泰。”
这是一首文言歌,兄弟我找到了一首今译,现摘录如下:
我皇统治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传到细石变岩石,传到岩石长青苔(当然了,长了青苔后还是要继续传下去的)。
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没听过唱,就歌词而言,怎么看怎么像一首打油诗,跟那个“鸡叫一声撅一撅”的前三句水平也差不太多。
台上唱,台下当然得和。一时间军民联欢,其乐融融。
台下有个日本侨民听得激动,从肩上取下一只水壶就扔上了台。
如果是在唱堂会,这种举动很好理解,也十分平常。别说扔一水壶,扔戒指、扔支票的都有。这叫捧场。
可这里不是堂会,再说与唱国歌的庄重严肃气氛(特指日本人,我要唱这个肯定从头笑到尾)也不相符。
有些古怪。
还是日本警卫反应快,失声叫了起来——炸弹?!
猜对了。顺便祝贺你一下,都学会抢答了。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炸弹,水壶形状的炸弹。
此前,谁也没有注意到投弹者。因为他跟台下任何一个日本人没有什么两样:西装革履,背个“水壶”,拿个“饭盒”,在台下一动不动看着,样子要多乖有多乖。
他当然不是什么日本侨民。他是朝鲜人,名叫尹奉吉,为朝鲜流亡政府下属组织“太洛太”(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武工队)骨干成员。
那个“水壶”和“饭盒”都是他随身携带的“象形炸弹”。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