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正面抗日战场(第一部)

_9 关河五十州 (现代)
但老冯并不这样想,他认为还来得及,马上就按照老蒋的要求,发了一个声讨桂系的通电。
这种“马后炮”的表态,让老蒋哭笑不得:这种时候你还发什么鬼通电?
需要你搭把手的时候,你看热闹,现在我把一切都搞定了,你才匆匆忙忙地说要来入伙。我那几个地盘是这么好拿的吗?
想当年,老蒋也是在十里洋场做过股票经纪人的,算帐不糊涂。
令人发噱的是,发完通电,老冯还天真地歪着脑袋等老蒋把赏格给他送来哩。
等了一天,没来;等了两天,没来;第三天……
老冯认为是老蒋把自己给涮了。
发通电怎么说也把桂系给得罪了。现在老蒋你竟然一毛不拔,那就别怪兄弟我不客气了。
当然,因为封官许愿那点破事不答应就要打架,老冯自己还是不太好意思承认的。
这种事得有别人说,而且绝不能与给官要官搭界。
部下们立刻心领神会,发出通电,要求拥戴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西北军总司令,同时历数老蒋误党误国的各项罪状,要他下野让贤。
看看时候到了,老冯自己也站出来,说南京政府把持三大,已经失去了代表全国的资格,所以他要进行讨伐。
西北军闻声而动,看样子很吓人,黑压压的一群,帐下兵强马壮,猛将如云。
但老蒋刚刚摆平桂系,算是经过大场面了,此时已经一点不怵。
管你千军万马,我只用一种战术。那就是杨永泰所说的经济法门——银弹战。
有了蒋桂战争的经验,老蒋对“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这句话有了更深体会。所谓银弹战,就是在前方打得你死我活时,公然大胆地挖对方墙角,要钱的给钱,要女人的给女人,要乌纱帽的给乌纱帽,反正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你答应当叛徒(正式名称是归顺朝廷)。
在“食色性也”的人性弱点面前,银弹战无往而不胜。
仅仅在冯玉祥信誓旦旦要“讨伐”的第5天,韩复榘、石友三就在河南洛阳发出通电,宣布服从中央。
《正面抗日战场》:第五章 削藩策 阴沟里翻了船(3)
一臣不事二主,既然服从中央,那自然就不能再服从于老冯了。
对勇于叛变的同志,老蒋立即兑现承诺。韩复榘任西北军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石友三任安徽省主席。
消息传来,老冯傻眼了。他从没设想过,有一天徒弟们会对自己的师父玩叛变这一招,而且老冯对自己看人的眼光一向是很自信的。他曾经认为,就算别人都变心了,有一个人也会对他忠贞不二。
这个人就是韩复榘。
不为什么,就为这孩子特别老实。
当兵时就不用多说了,等到韩复榘做到一省主席,老冯训他还跟训儿子差不多。有一次不知哪个神经搭错了位,不仅当着众人的面痛骂了韩复榘,还让他去给自己当小兵站岗放哨。韩复榘这个堂堂省部级干部果然也就老老实实地跑到老冯家门口站了两个钟头。
领导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样任劳任怨的干部,如今可不多了,不用他,用谁?
可就是这样老实听话的好干部,却第一个跑到敌人阵营里去了。
韩复榘、石友三的叛离,对冯玉祥来说是个晴天霹雳,打击太大了。
老冯帐下能战之将颇多,但他认为最能打仗只有四个人:韩石二孙(韩复榘、石友三、孙良诚、孙连仲)。现在仗还没打,最欣赏的人就带着十几万精锐跑了,等于是给别人养的孩子。
替老冯想想,数十年如一日艰苦朴素的他,容易吗?
得知这一消息,老冯起初是不相信,后来确证了,可以用完全崩溃来形容。
哭,骂,扇自己耳刮子,变着法地整自己。
老冯所不知道的是,韩复榘其实早就想叛了。在他看来,当初含羞忍辱地给他老冯站岗放哨,纯粹是出于不想惹这老家伙的缘故。
老子都当省主席了,你还摆封建家长那一套,行得通吗?
《正面抗日战场》:第五章 削藩策 阴沟里翻了船(4)
另外让韩复榘耿耿于怀的,是老冯常常自以为高明,对别人进行遥控指挥,往往把好事也给办砸了。
西北军之所以被称为西北军,就是因为一直驻扎在老少边穷的西北地区,那真是穷的穷死,饿的饿死,早就叫苦连天了,巴不得找个机会进城脱贫致富。
蒋桂大战,韩复榘本来像条猎狗一样猫在武汉外围,时刻准备着要猛扑过去,把湖北这个好地方给拿下来。没想到老冯却要他稍安勿动,还美其名曰是缩回拳头打人。
缩你个头啊缩,战机稍纵即逝,这不就是打人的最好机会吗?
跟老冯讲,不听,还被臭骂了一顿。李明瑞在前面刚刚倒戈,蒋军便跟在后面很快控制了湖北,想进都进不去了。
三国时魏延找到一条袭击曹魏的最佳路径,特上奏诸葛丞相得知,没想到孔明不仅不采纳,还认为魏延后面有反骨,后来死都死了,还留了张条子让人把魏延给做了——会看面相看掌纹也就罢了,竟然还能一眼看出什么反骨来?老兄你妖怪啊!
韩复榘认为自己有魏延之才,至于反骨,不用看,早就有了,所以老蒋派人一做工作,马上就想通了。
还等什么,反他娘的。
韩、石一反,就像推倒了一座多米诺骨牌。西北军好些将领争先恐后,惟恐晚一点就会吃亏一样,哭着喊着都反了。
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杨虎城、马鸿逵(宁夏马家军)等几位干将。
还没正式开打,西北军在银弹战的瓦解之下就元气大伤,老冯自己则被国民党中央把所有职务,从头到脚都给撸掉了,做得最绝的是连党籍都没给他保留,还说这不是暂时,是永远!
万般无奈之下,老冯这个“非国民党员”只得通电下野,离开陕西,到泰山脚下读书去了。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1)
第六章烽火中东路
“革命外交”风起云涌,张学良也酝酿要收回中东路权,但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像。中苏之战终于爆发,在这场东北军历史上最悲壮的战役中,究竟是谁改变了战局,又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北伐胜利,东北易帜,国民党算是暂时坐了天下。南京政府意气风发,在外交上也极有所作为。
从清末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理解了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那就是:弱国无外交。
弱国虽无外交,但弱国却从不缺少最好的外交官。这就好像孱弱的国足一样,球队既然进攻乏力,就只能依靠优秀的守门员帮忙,争取让别人少进两个球了。
王正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生,专业为法律,时任南京政府外交部部长。
当年的巴黎和会,王正廷是见证者之一。
那时候他还是四十岁不到的小字辈,是中国五人代表团中的南方代表。在出席和会时,忽然接到通知,日本率先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
事出突然,中国代表团手忙脚乱,经过紧急磋商,决定由北方代表顾维钧临时代替王正廷出席会议进行答辩。
与王正廷一样,顾维钧也是一个“海龟”,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学位,他的美国老师曾经担任过美国助理国务卿。
顾维钧临危受命,在凡尔赛宫雄辩滔滔,口若悬河,愣把日本代表说得没了脾气。
这是一个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的祖国成功正名。被称为“外交奇才”的顾维钧自此享誉中外。
作为南方代表,王正廷原本与顾维钧是不和的,双方在出席和会的顺序上也暗地里你争我夺。
但是这一刻,他叹服了。
他终于体会到了一个中国外交官的真正价值所在。
巴黎和会当时的结局却并不圆满,日本见说不过中国人,马上当着大家的面撒了一回娇,声称要退出和会。几个大国一商量,反正得罪谁都是得罪,柿子捡软的捏,那就牺牲一把弱国的利益吧。
中国代表纵然使尽浑身解数,面对的仍然是“必须无条件接受日本提议”的黑暗现实。他们只好愤然拒签。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2)
对于外交官王正廷来说,巴黎和会既是耻辱,也是光荣。
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担任南京政府外交部长以后,王正廷提出了一个标志性的外交政策,即革命外交。这一外交政策得到了国民政府主席、实力派人物蒋介石的支持。
有必要提一句,王部长是浙江奉化人,他和老蒋是近得不能再近的老乡,而老蒋素来对自己的同乡是照顾提携有加的。
革命外交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交涉时困难重重。
原来的条约就是再不好,那也是当年白纸黑字写下来,你我双方认可同意的。哦,现在新建了政府,重搭了班子,眼睛一闭就打算不认账了,哪有这么容易的事。何况所谓列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天天还想着从你身上再找点什么回来呢。
想反攻倒算?门都没有。
王正廷只好逐个磨叽。先跟日本谈判,谈“济南惨案”的道歉、赔偿、惩凶、撤兵问题,没想到日本人倒打一耙,猴急白脸地认为自己受到的损失还要大,要赔钱也得是中方赔给他。双方争吵不休,最后只好搁置争议,留待“实地调查”后再论是非,实际上是不了了之了。唯一顺利的事情是撤兵,截止民国十八国(1929年)5月中旬,在日军全都撤走后,山东移交中方接收。
接着又跟英、法、德这些欧美国家谈。人西方绅士到底不一样,素质比东瀛的黄皮猴子高多了,美国又做了榜样,于是大家都很爽快地同中国逐一订立了“新关税条约”,历史上第一次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日本最初表示强烈反对,无奈西方人都认了,也只好随大流。
其实说白了,大家都是想到中国去摘桃的,现在洋老大走在了前面,眼看不跟着干或者晚干了就会吃亏,所以赶紧改变对华策略才最为要紧。
革命外交旗开得胜。
总的说来,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爱国不分先后。大好形势之下,谁的头脑都可能发热,其中自然包括年轻气盛的少帅张学良。
眼下,虽然“内患”已除,但东北铁路和日苏占领的问题还悬而未决。
杨宇霆的办法当然不能再用(斯人既倒,思想自然也要批倒批臭)。堂堂东北军,号称全国地方军中最强的部队,现在又加上中央和老蒋的支持,该硬的时候要硬,不该硬的时候也要硬,去玩什么虚头滑脑的忽悠。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中东路事件(1)
中东路事件
况且东北的这个列强是不用谈的,只能来硬的。
这就是“北极熊”俄国,现在叫苏联,老蒋称它为“红色帝国”。
不用谈的意思,是因为两国当时已经闹得很僵。
国共分裂后,莫斯科作为国际共产主义的大本营,自然成了老蒋的眼中钉。早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底,南京国民政府就发布“绝俄令”,宣布撤销对苏联领事的承认,并封闭苏联在华商业机构。
按照革命外交的精神,对日苏两个红白帝国(白帝国是指日本)在东北的不平等权益,中国政府都是迟早要收回的。正所谓拿了我的要还回来,吃了我的要吐出来。但之所以先拿苏联开刀,除了用张学良的话说,当时是激于爱国热情,“很想施展一下子”外,与东北方面对于自己对手实力的研判有很重要的关系。
杨宇霆死后,张学良基本靠周围的年轻“谋士”们帮他出谋划策。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是自称的“俄国通”,他们认为苏联内部政局动荡,经济萧条,外部又受到欧美各国的普遍敌视和围剿,共产党政权早已朝不保夕,成风雨飘摇之势。如果此时发难,苏联必然招架不住,到时可将中东铁路主权一举收回。同时由于苏联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其它列强也只会作壁上观,不会引起太多的干涉。
从俄罗斯境内逃出的白俄(十月革命后从苏联跑出来的那一帮人)也验证了这一说法。
更不用说翻翻历史书,早在日俄战争时期,俄国人就没干得过日本人,是后者的手下败将。
这给了张学良和东北当局一个深刻印象:苏联人比较容易对付。按照柿子专捡软的捏原理,既然跟日本人斗尚无把握,不妨先拿苏俄试一下身手。
先来了一手软的,派人给苏联打招呼:你们不是说铁路要中苏“共管”吗,那就落到实处,以后铁路上的事两家商量着办,铁路管理局的所有命令要由当局长的苏联人和当副局长的中国人共同签字才有效,局里各个处的处长,也得由我们中方担任一半。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中东路事件(2)
后面的要求苏联人点了头,前面的却坚决不答应。
张学良尽管年轻,官场上的事却不是不懂。领导一支笔那是最重要的,这个才是实质,如果拿不到签字权,下面的处长安排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既然敬酒不吃,那就只能给你们上点罚酒了。
这时候,正好有白俄探子来告密(这些人总是比外人还更恨本国政府),说第三国际正在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地下室里开秘密会议。
此前,张作霖曾与苏联签过协定,规定后者不得在中东路上进行政治活动。现在这条理由就被拿了出来,东北当局立即下令对领事馆进行搜查,接着在宣布“罪状”后,停止铁路局苏方正副局长的职务,并将多达59名苏联人驱逐出境。
这就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27日发生的中东路事件。
过分吧,很过分。但苏联政府除动了动嘴,表示强烈抗议外,未采取任何实质性报复行动。
由于仍然有领事馆被捕人员被关押,苏方希望能把人都放出来,同时还愿意拿一个东西作为交换条件,那就是缩小苏方铁路局长的权限。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谁硬谁软(1)
谁硬谁软
脸上挨了一下,嘴里还在讨饶,毫无疑问是一种软蛋得不能再软蛋的表现。
看出来了吧,我硬他就软,好好说话是没有用的,关键还是要动点真格的。
东北当局把人家领事馆搜了个底朝天,又捕又抓,接下来竟然还是不依不饶:把签字权拿过来。
苏联人这次干脆选择了不吱声,随你怎么说,就是不办,也不还嘴,给你拖着。他们并不是傻子,心里清楚得很,如果这个权利也没有了,那就等于是被从东北扫地出门了。
哼,不肯办,那就别怪我不客气,索性把你那个铁路局全都接收过来。
在下定这个决心之前,张学良亲自去了一趟北平,最后再跟自己的盟哥哥商量商量,听听他老兄的意见。
此时的蒋介石正处于自信心爆棚的阶段。这半年来,仿佛是敬香拜对了菩萨,做什么事都顺。
特别是蒋桂战争,基本没费多少气力,但收益实在可观。
战前,所谓中央政府,名为统一全国,实际只控制了长江下游的几个省,具体来说就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个省。
这一点财政部长宋子文最清楚,因为他就只能从这四个省收到钱。其它地方的诸侯都是各收各钱,各支各用,一两银子都不愿多解给朝廷。
战后南京政府获得了更多省份的实际控制权,也就是说可以在更多的省收税了。
正因为如此,老蒋当着张学良的面就拍了胸脯:弟弟你大胆往前走,哥哥我做你的坚强后盾。
在诸多列强之中,老蒋最恨的无疑就是那个被他称为“红色帝国”的苏联。到现在为止,蒋公子(蒋经国)还被斯大林扣在西伯利亚呢。
他支持东北军朝苏联叫板。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谁硬谁软(2)
废除中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华领土权益,那是列宁在世时就信誓旦旦承诺过的。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中东铁路还是被牢牢控制在苏联手里,所谓“共管”,中国人却根本插不上手,使中东铁路沿线俨然成了比租界还要过分的“国中之国”。
老子说过的话,儿子来个装聋作哑,死不承认,也只有俄国人才做得出来。
道理是非在我们这头,所以一定要斗争到底。
老蒋还帮小弟分析,现在西方列强都视共产主义如洪水猛兽,它们对于共产主义的大本营苏联自然绝无好感。东北一旦和苏联闹起来,西方人该帮谁呢?当然是帮我们呀。
事情真闹大了也不要怕。哥哥我现在后方稳定,如果需要,可以随时要人给人,要枪给枪,就算老毛子是只真老虎,咱也能在它身上扒层虎皮下来做斗篷。
老蒋当场表态:一旦中苏开战,中央可出兵十万,拨两百万元军费。反正绝不让你老弟一个人在那里苦撑苦熬(“政府当竭东南之兵力、财力,决不使我东三省独立反此强俄”)。
说的人信口开河,听的人却门清得很。那“两百万元军费”现在就要,至于“出兵十万”以后再说也不迟,我们东北军暂时还搞得定。
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愿意中央派兵到自己区域里来,管你说得怎么天花乱坠,什么抗日抗俄剿共,都不行——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乘机来“削藩”的呢?这跟有没有觉悟,爱不爱国可全不搭界。
老哥既然拍了胸脯,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这边早上刚有承诺,那边下午就动手了。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10日,在中东路事件发生一个月后,东北军警将中东路予以全部占领,同时解散苏联工会,逮捕铁路局苏方人员300人,包括那个倒霉的苏方铁路局长在内的60人被驱逐出境。
接下来,也不用再费口舌跟你谈什么签字权了,铁路局全都是我的,我自己决定自己签字,不来跟你烦。
令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苏方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强硬。也难怪,你连人家烧饭的锅子都端过去了,不跟你急那就只有等着饿肚皮了。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统兵之帅(1)
统兵之帅
苏联在前面一再示弱并无任何虚情假意,因为它起初实在是并不想打。
国内没有完全喘过气来不说,国际上面临封锁也不提,仅仅作战区域就很不理想。
苏联当时在远东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吃的穿的都无法保障。从欧洲方面运兵运粮食吧,又受铁路运力限制。当年日俄战争之所以战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部队无法通过铁路及时东运的缘故。
如果中苏之战打起来,苏联必然面临着两线作战的窘境,即要在东面的绥芬河和西面的满洲里同时应战。大家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了,这两个地方,一个在鸡嘴上,一个在鸡冠上,差着十万八千里,部队协调非常困难。与之相比,东北军借助于境内的铁路,其调兵速度却至少是苏方的两倍。
在这种情况下,仗不是那么好打的,所以,能忍就忍一下吧。
直到铁路局被东北方面来了个一锅端,实在是不能再忍下去了。
在发生驱逐事件三天后,苏联政府又一次提出了强烈抗议。但这次抗议与上次不一样,因为苏联红军开始向边境集结了。
当张学良发现此动向后,心里隐隐感到有些不对劲,赶紧向南京发去电报,让老蒋给拿个主意。
老蒋的判断却是苏联人不过借此来讹人罢了,打是不敢的。
当年我把苏联顾问都统统赶回去了,他们又能怎样。瞧大哥我给你摆平。
老蒋的办法是像以前那样让英美等国从中干涉,而且他认为这比对日外交还要好使,因为举的是“反苏反共”这杆大旗。
可惜这次他失策了,事发后国际舆论全都齐刷刷地站到了苏联一边:各国在华权益那都是有历史原因的,本来大家好说好商量,君子动口不动手,你怎么说着说着就动手了。
话里面的意思明摆着,“革命外交”玩得太过火,照这么个革法,下一个轮到我们,是不是就要二话不说,把什么租界之类的都一古脑收过去了,那我们在中国还怎么个混法。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18日,中苏宣布断绝外交关系,两国进入战争状态。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统兵之帅(2)
不过一开始,双方战斗规模并不大,只能算小摩小擦,虽然互有攻守,但也有赢有输,东北军并不总是吃亏,红军也不老是占便宜。
苏联远东军在库比谢夫将军的指挥下,曾派出骑兵部队进攻黑龙江边境,但遭到迎头痛击,被俘骑兵59人。之后,又调6千步骑兵袭扰,然而仍然一无所得。
在一些局部区域,中方还组织了俄式伪军,把那些逃到东北来的白俄部队重新武装起来,鼓动他们披挂上阵。
你们不是要打回家乡去吗,现在给个机会,上吧。
虽然是俄国人打俄国人,但东北“还乡团”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出于“阶级仇恨”,打起对面的同胞兄弟来毫不手软,把苏联红军气得嗷嗷乱叫。
就在战争陷入僵局之时,一个走路姿态极其古怪、左右摇摆的苏联将军被从乌克兰军区紧急调往远东。
他的出现,将改变一切。
这个人之所以行走古怪,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没有人能看出他其实是一个残疾人士。
当年从军打仗时,他的腿部曾受过枪伤,手术治疗后,变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传统武侠小说中一般称这样的人为“怪侠”,武功属于莫测高深的那一种。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6日,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发出一项指令:布柳赫尔(中国名加伦),接替库比谢夫任特别远东集团军司令。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可参考另一个名字——苏联卫国战争第一名将朱可夫。此君擅长于大兵团作战,指挥过的战役可列出长长一串: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会战、柏林战役……。
加伦是朱可夫的老师。
除了军事是其特长外,我们还要把一个很多外国人都获得过的终生荣誉授予他。那就是:中国通。
北伐时,他曾任广州革命政府首席军事顾问,并参与创建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中的党代表制度、政治工作制度就是这位老兄作为新理念首次引进中国国内的。
虽然现在两国交兵,各为其主,但说句公道话,当初人家为了中国革命确实也没少出力。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统兵之帅(3)
那时,为了避嫌,苏联被派到中国来帮助革命的顾问都自称是“退役失业者”,然后被广州革命政府以个人身份聘用(以后千万不能相信顾问是失业者返聘这样的鬼话)。加伦老师也是如此,在国内,远东红军都是他一手创建的,一个声名赫赫的军区司令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当个小小的参谋,不要名,不计利,无论如何还是需要点国际主义献身精神的。
作为黄埔军校的老同事,加伦和包括老蒋在内的很多国民党军政要人都关系不错。虽然出身苏维埃,但加伦身上职业军人的味道很浓,而这也是老蒋最欣赏他的地方。
国共分裂后,苏联顾问全被炒了鱿鱼。老蒋对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一肚子不满,甚至加以通缉,但对加伦却很念旧情,表示一定要给加伦搞个欢送仪式。
人家加伦好歹也是布尔什维克,虽然不是十分热衷政治,但“敌人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这句话还是知道的。哪里还敢再跟蒋校长套什么近乎,赶快化装成外轮水手,秘密潜回苏联。
回国后加伦就闲了下来,基本处于长期养病的状态,直到这次奉旨参战。
在加伦调任之前,远东红军虽有两个军,但并非战时编制,两个军只相当于正规编制的两个师,而且还分散各处,因此在边境发生摩擦时自然容易吃亏。
起用被称为“远东军魂”的加伦,表明斯大林要下最大本钱了。随着加伦的到任,远东红军重新得到整合,各战斗单位也全部按战时标准配齐。
东北军那边却是另外一番情形。
其实东北军也不是真的没有和苏军一较短长的能力。
当时东北军虽然退入关外,但毕竟曾经称霸过中原,其军事实力在国内各派系中仍能拔得头筹。非如此的话,老蒋在国民党内部角斗中,也不会要屡屡借用东北军的力量。至于后来他们进入关内,在久居繁华都市的情况下,导致战斗力直线下滑,那就可能是除“党军”之外的任何一支派系部队都会遭遇到的必然结果。
东北军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一个能负责敢担责的统兵之帅。
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自郭松龄和杨宇霆被张氏父子除去后,上苍仿佛不再眷顾东北军,天空将星黯淡,像郭杨那样富有韬略且能服众的将帅再也无法寻觅,这与苏方形成了鲜明对比。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15日,东北少帅张学良发布对苏作战动员令,组成两支抗俄军,由王树常和胡毓坤任军长,分赴东西两个战场指挥作战。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统兵之帅(4)
这两个人其实并不差。王树常出自于日本士官学校,曾被吴俊升称为“王诸葛”。胡毓坤则是保定军校的高材生,和傅作义是一期同学,真卖起力气来也不是白给的。可这两员将却都发挥不了作用。
原因还在于东北军中根深蒂固的派系之争。王树常的抗俄第一军到东战场,那里属吉林范围,是张作相的“地盘”。胡毓坤的抗俄第一军到西战场,此处又是黑龙江万福麟的“窝”。张万都是胡子出身,上不了大场面。但也正因为自己不行,所以他们对看起来很行的王胡就有所忌惮,惟恐他们打着打着就赖着不走,甚至搞出鸠占鹊巢的把戏来。
王胡当然心中有数,偏偏他们的资望、魄力和胆略都远远不及以前的杨宇霆。实际上,在“老虎厅”事件发生后,东北上层的文武官员,或贤或愚,均为之噤若寒蝉,平时做事大多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整天除了看上司的脸色行事,捉摸怎样保住自己的脑袋和乌纱帽外,就不会动其它脑筋了。
王胡虽然领命上阵,心思却全不在如何克敌制胜上。王树常还没出发,第一个反应就是要求张学良把第12旅(张廷枢旅)安进第一军序列,倒不是张廷枢很能打仗,而是因为后者是张作相的公子。即便如此,张作相还让人带话给王树常,希望他到哈尔滨后,最好不要再往哈尔滨东南的一面坡前进,理由是避免“与吉林部队在责任上发生混淆”。
一面坡别说离边境的绥芬河了,和即将开火的中战场松花江战区都隔得好远,连那里都不能去,还怎么指挥打仗。
对这样的劝说,作为统兵之将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王军长很听话,他到了哈尔滨之后,真的就没再往前挪上哪怕一步。干什么呢,住大饭店里,打打扑克,赌赌钱,前线打得翻过天来似乎也与他没有什么相干。
相比之下,胡军长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他的抗俄第二军到达海拉尔后,也不再前进,同样是怕“与黑龙江军发生摩擦”。
也就是说,中苏之战打起来的时候,真正在前面御敌的仍旧是原来的边防部队,所谓的两支抗俄军压根就没上过场。
《正面抗日战场》: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同江水战(1)
同江水战
与东北军估计的不同,苏军这次没有在东西两战场选择突破,而是在中战场的松花江开了第一枪。
作为朱可夫的老师,加伦深谙作战之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个“一指”就是驻在松花江的东北海军(东北江防舰队)。
因为东北舰队可直接威胁到苏方边境的哈巴罗夫斯克。这是中方可攻可守的一个重要棋子。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海军又是东北海陆军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但同时却是苏方的强项。
如果说东北军的陆军还占有数量优势的话,海军则连这个优势也不存在。
东北舰队对外号称拥有八艘炮舰,但实际只有三艘是原装货。
最大的旗舰“江亨”号是日本产品,其他两个(“利捷”、“利绥”)是德国造,而且来历颇具传奇色彩,竟然还是一战时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后缴获的战利品(可以此证明中国在一战时是卖了点力气的,对协约国胜利也是有贡献的)。如果说“江亨”还算上得了台面,另外那两个兄弟就纯属于凑合型,实际火力很差,平时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吓吓海盗。
除了这三个宝贝之外,其他乱七八糟的所谓“舰”都是商船改装的水货,真打起仗来只能做做别人的活动靶子。
很悲哀地说一句,我们民族真的很善于健忘。甲午海战打败后这么多年,海上御侮的最基本力量——海军还是没有多大起色(想想德国人,真是一个汗)。直到二次北伐时,东北海军这样的烂部队,竟然还能把北伐的海军部队打得一愣一愣的,结果继闽系海军(也就是北伐的那一支)后获得“全国第二大地方海军”荣誉称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