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异类

_3 格拉德威尔(英)
美国
遗产继承
31
卡洛斯·斯利姆·埃卢
72.4
墨西哥
电信业
32
宋子文
67.8
中国
中央银行
33
杰·古尔德
67.1
美国
国外铁路公司
34
马歇尔·菲尔德
66.3
美国
马歇尔·菲尔德公司
35
乔治·F·贝克
63.6
美国
新泽西中心铁路公司
36
海蒂·葛琳
58.8
美国
海湾国家银行
37
比尔·盖茨
58.0
美国
微软
38
劳伦斯·约瑟夫·埃里森
58.0
美国
甲骨文公司
39
理查德·阿克赖特
56.2
英格兰
德文特河谷工业区
40
穆克什·阿巴尼
55.8
印度
诚信工业集团
41
沃伦·巴菲特
52.4
美国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42
拉克希米·米塔尔
51.0
印度
米塔尔钢铁公司
43
J·保罗·格蒂
50.1
美国
格蒂石油公司
44
詹姆斯·G·菲尔
47.2
美国
詹姆斯·格雷厄姆·菲尔公司
45
威廉·韦特曼
46.1
美国
默克集团
46
拉塞尔·塞奇
45.1
美国
西联公司
47
约翰·布莱尔
45.1
美国
国外铁路公司
48
安尼尔·安巴尼
45.0
印度
诚信工业集团
49
利兰·斯坦福
44.9
美国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
50
小霍华德·罗伯特·休斯
43.4
美国
休斯工具公司、休斯飞机公司、Summa公司、环球航空公司
51
赛勒斯·柯蒂斯
43.2
美国
柯蒂斯出版公司
52
约翰·伊斯勒·布莱尔
42.4
美国
特拉华、拉克瓦纳和西部铁路公司
53
爱德华·亨利·哈里曼
40.9
美国
国外铁路公司
54
亨利·H·罗格斯
40.9
美国
标准石油公司
55
保罗·艾伦
40.0
美国
微软、Vulcan公司
56
约翰·沃纳·克鲁格
40.0
德国
城市广播公司
57
J·P·摩根
39.8
美国
通用电气、美国钢铁
58
奥利弗·H·佩恩
38.8
美国
标准石油公司
59
堤义明
38.1
日本
西武公司
60
亨利·克莱·弗雷克
37.7
美国
卡内基钢铁公司
61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尔四世
37.0
美国
遗产继承
62
乔治·普尔曼
35.6
美国
普尔曼公司
63
科里斯·波特·亨廷顿
33.5
美国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
64
彼得·阿勒·布朗·韦尔登
33.5
美国
美国烟草公司
65
菲利普·丹弗斯·阿默尔
33.4
美国
阿默尔冰箱生产线
66
威廉·S·奥·布雷恩
33.3
美国
维吉尼亚矿业附属公司
67
詹姆斯·C·弗拉德
32.5
美国
维吉尼亚矿业附属公司
68
英格瓦·坎普拉德
33.0
瑞典
宜家
69
K·P·辛格
32.9
印度
DLF地产集团
70
李嘉诚
32.0
中国
和记黄埔集团
71
安东尼·N·布莱蒂
31.7
美国
布鲁克林运输公司
72
伊莱亚斯·汗斯科特·德贝
31.4
美国
海运
73
马克·霍普金斯
30.9
美国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
74
爱德华·克拉克
30.2
美国
辛格缝纫机械公司
75
阿瓦利德王子
29.5
沙特阿拉伯
王国控股公司(KHC)
  你知道表格里面有趣的地方在哪儿吗?在75个人中,有14个美国人,他们都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9个年头之中,这真是让人惊讶!我们只要再仔细推敲,从克利奥帕特拉和法老的年代开始,梳理人类历史上的每个年份,找遍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便能知道,在同一个国家,上面20%的名字最终都来自于同一个年代。
下面是14个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人出生年份列表:
1.约翰·D·洛克菲勒,1839。
2.安德鲁·卡内基,1835。
28.弗雷德里克·韦尔毫泽,1834。
33.杰·古尔德。1836。
34. 马歇尔·菲尔德。1834。
35. 乔治·F·贝克。1840。
36. 海蒂·葛琳。1834。
44. 詹姆斯·G·菲尔。1831。
54. 亨利·H·罗格斯。1840。
57. J·P·摩根。1837。
58. 奥利弗·H·佩恩。1839。
62. 乔治·普尔曼。1831。
64. 彼得·韦尔登。1834。
65. 菲利普·阿默尔。1832。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仔细想想,答案就一目了然了。19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发生最大变革的时代。铁路正在兴建,华尔街开始繁荣,制造业正蓬勃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经济体制开始重建:这些因素对他们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当经济正发生变革的时候,如果你刚好20来岁,而你又能紧紧把握机遇,那么成功就近在眼前了。
  如果你出生在19世纪40年代之后,那你就错过了机会,因为你的年龄太小,无法掌握稍纵即逝的机遇;如果你出生在19世纪20年代,你的年龄又太大了:你的思维已经老化,观念还停留在南北战争之前;只有在30年代的9个年头,才是一个奇特的黄金年代。上边列出的14个人都拥有过人的才华和超群的远见,但他们也和那些出生在1月份、2月份、3月份的曲棍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一样,都离不开机遇的眷顾。①(①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对19世纪30年代之后出生的特殊群体另外进行了考察。他研究了从殖民地时代到19世纪之间的美国商业精英的社会背景。他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商业领袖毫不例外地都来自于有着特殊背景的社会阶层。那么,有例外吗?只有19世纪30年代的精英群体比较例外。这个年代出生的群体享有先天的优势:在美国历史上,只有这个时代才能为那些梦想创造财富的人提供现实的土壤。他写道:“在美国历史上,那些富有野心,希望将来在商业领域出人头地的穷小子,他们最合适的出生时间,就是在1835年左右。”)
  现在,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对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这样的软件企业大亨进行分析。
  假如你和一位在硅谷久经沙场的老手交谈,他肯定会告诉你,在私人计算机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时间是1975年1月。当时,《大众电子》杂志的封面故事报道了一台特殊的机器,这台机器的名字叫做Altair 8800计算机。这台机器那时候的价格是397美元,机器设计非常巧妙,能满足个人化组装要求,你在家里便可以自己动手组装。杂志报道的标题用了大号的字体——《工程的重大突破!世界上第一台微机让商业模式受到挑战》。
  在软件和计算机行业羽毛未丰的那个时代,《大众电子》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这个行业的圣经,杂志刊出的大字标题报道,让当时的读者眼前一亮。那时候的计算机都是庞大又贵重的机器,就像安置在密歇根计算机中心那所白房子里面的主机一样。多年以来,能有一天拥有一台小巧又便宜,即便是普通百姓都能购买和使用的电脑,一直是每位电脑黑客和电子怪才的梦想。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如果1975年1月是私人计算机时代的黎明,那么,谁又能占据最佳位置,去享受这个黎明的第一线曙光?约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时代曾适用的法则现在又开始发挥作用。
   “如果1975年的时候,你的岁数比较大,那么,当你一从大学毕业,就可能开始在IBM上班了,”曾长期在微软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内森·梅尔沃德(Nathan Myhrvold)说道,“你在这家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生产主机,你只是整个工作的一部分,你头脑里想的是——我为什么每天都要可怜地围着这样一台机器转来转去?那个时代从事计算机工业的人们,脑子里常常是这个想法,他们丝毫不了解正在进行的变革,他们都被计算机一个方面的假象所蒙蔽,他们过着舒适的生活。这自然不可能有机会成为亿万富翁,也不可能影响整个世界。”
  假如在1975年的时候,你已经从大学毕业多年,那么,你最终属于那个陈旧的年代。你也许会买一栋房子,会结婚,然后为人父或者为人母。你不可能放弃手中收入丰厚的工作,不可能把自己的退休金购买397美元一台的微机,对你来说,微机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所以,那些在1952年之前出生的人,都可以排除在新时代之外。
  但同样的,你也不会希望自己年龄太小。你希望自己能够及时赶上1975年的发展潮流,如果那时候你依旧只是一个中学生,那你将无所适从。所以,那些在1958年之后出生的人,同样可以排除在新时代之外。也就是说,到1975年时,你最好处于这样的年纪:不是太年轻,从而能够赶上这次革命,但又不能太老,不能错过了这次革命。在1975年,你最好是20岁或者21岁,也就是说你最好出生在1954年或者是1955年。
  验证这种说法并不难。看看比尔·盖茨,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
  这是黄金出生时间!盖茨就是出生在1月1日的曲棍球运动员!
  盖茨在湖边学校最好的朋友便是保罗·艾伦。他常常同盖茨一块泡在计算机房,与他一块熬过了在ISI和电脑中心的每个通宵。艾伦与比尔·盖茨一起创办了微软。保罗·艾伦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保罗·艾伦:1953年1月21日。
  微软第三有钱的人是一位自2000年开始,几乎是日复一日经营管理公司的人物——软件行业最令人尊敬的管理者,史蒂夫·鲍尔默。鲍尔默的出生日期呢?
  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
  此外,我们不能忘记另一位几乎和盖茨齐名的人物: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史蒂·乔布斯。和盖茨不同,他不是出生于富裕家庭;他也不像乔伊一样,能够进入密歇根大学。但是,我们不需要耗费多少精力,便能发现他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历过的“汉堡之旅”。乔布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长大,山景城位于旧金山南部,当时的旧金山绝对是能震动世界的硅谷的“震中”。在他生活的周围,有很多在惠普公司工作的工程师,惠普公司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电子公司之一。在十几岁的时候,乔布斯喜欢逛山景城的跳蚤市场,一些电子爱好者和电气维修工会在那里出售一些零部件。乔布斯在这里开始闻到了真实的商业气息,后来,他成为这个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
  下面是《意外的富豪》(Accidental Millionaire)一书中的一段文章,《意外的富豪》是众多乔布斯传记中的一本,你从这里能够看到乔布斯孩童时期一些非同寻常的经历。
  
  (乔布斯)经常参与惠普科学家们组织的晚上交流会。工程师们常常谈论电子学以及工作方面的最新进展,他常常紧追惠普的工程师不放,从他们那里获得额外的信息,这成为了他的一贯作风。有一次,他甚至向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比尔·休利特讨要一些零部件。乔布斯不仅得到了他要求的零部件,并且在夏天还争取到了一份工作。乔伊斯在一条电脑装配生产线工作,他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尝试着设计自己的……
  
  等等,比尔·休利特给了他多余的零部件?这和比尔·盖茨在13岁的时候得到在分时系统终端无限制上网的许可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好比你是一个时装爱好者,而陪伴你成长的邻居,竟然是乔治·阿玛尼。那么,乔布斯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生呢?
  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
  软件革命的另外一位先驱是埃里克·施密特。他运作的Novell公司是硅谷最著名的软件公司之一,2001年,埃里克·施密特成为Google的首席执行官。他的出生年月?
  埃里克·施密特:1955年4月27日。
  当然,我并不是说硅谷的每位软件企业大亨都是出生在1955年。有些人不是——正如有些美国的商业巨头并不是出生在19世纪30年代中期一样。但是很多的成功模式都惊讶地表明,这样的人非常少,我们的篇幅几乎不用涉及他们。我们常常言不由衷地认为成功纯粹是这些出类拔萃之人的个人禀赋使然,但是当我们翻开成功者的历史仔细查阅,便会发现事实绝非那么简单。相反,我们知道是成功者常受到特别机遇的眷顾,他们抓住机遇,孜孜不倦地工作;在社会的支持下,他们不懈的奋斗终有一天得到了回报。他们的成功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他们成长的世界惠赠的礼物。换句话说,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什么别人不知道的秘诀。成功遵循一定的规律,假如我们能够理解这种规律,那么,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当然,我们不能忘了比尔·乔伊。如果他年龄再大一点,或者不能面对艰苦的计算机卡片编程,那么他就可能会去研究自然科学,计算机天才比尔·乔伊也可能会成为生物学家比尔·乔伊。假如他出生的时间再晚一些,那么这扇编写Internet程序的机遇之门就会向他关闭,计算机天才比尔·乔伊或许也会成为生物学家比尔·乔伊。
  比尔·乔伊:1954年11月8日。
  最终,在度过艰苦的伯克利岁月之后,乔伊成为了太阳微系统公司四个创始人中的一人——太阳微系统公司是硅谷最悠久最有实力的软件公司之一。假如你认为这些时间、地点、出生的巧合无关紧要,那么,就再看看太阳微系统公司其他三个创始人的出生日期:
  斯科特·麦克尼利:1954年11月13日。
  维诺德·克什拉:1955年1月28日。
  安迪·贝托尔斯梅姆:1955年9月30日。
  
  
  
  
  
  
  
  
  
  
  
  
  
  
  
  
第三章 天才的烦恼(第一部分)
“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真正聪明的小孩,那就完全没有必要知道他的IQ是多少。”
1.
2008年度的美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以一敌百》 (1 Vs. 100),在第五次节目请来了一位特殊嘉宾,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兰根(Christopher Langan)。
和其他很多电视真人秀节目一样,《以一敌百》也利用“谁想成为百万富豪”这个念头吊起观众胃口,提升收视率。节目的规则是组织100个普通人,扮演所谓的“挑战者”(Mob),这些“挑战者”每星期都要和一位特殊的嘉宾挑战智力,获胜者即可获得百万美元的奖金。受邀请嘉宾的智力足以应对100个普通人的挑战——按照这个标准,在所有的嘉宾中很难再找到比克里斯托弗·兰根更具备这种资格的人了。
“今晚,我们的挑战者依旧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电视里面响起了主持人的旁白,“有请克里斯·兰根,美国最聪明的人。”出现在摄像机镜头里的,是一个健壮结实、肌肉发达的50多岁的男子。“普通人的智商是100,”主持人的旁白在继续着,“爱因斯坦的是150,克里斯的达到了195。现在,他满脑子都装满了宇宙万物的各种理论。他的特大号的脑壳真的能够绰绰有余地应对这些挑战者,获取百万美钞?《以一敌百》马上就会揭晓答案。”
在疯狂的掌声中,兰根大步走上舞台。
“你认为自己并不需要特别高的智商就能在《以一敌百》中取胜,是吗?”主持人鲍勃·萨吉特问他,表情怪异地看着这位全美国最聪明的人,就像是在看实验室的一件标本。
“事实上我认为会存在层层困难,”兰根回答道,他的声音深沉而稳健,“如果你拥有高的智商,似乎就只应该思考深奥的问题,必须回避繁务琐事。但是现在我见到了他们,”他的目光转向那些挑战者,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这个问题滑稽可笑,“我想我能表现得很好。”
过去10来年中,克里斯·兰根莫名其妙地变得名声大噪。他进入美国公众的视野,成为他们眼中的天才和非同寻常的名人。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里,他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杂志里面。纪录片大师埃罗尔·莫里斯还把兰根载入自己的电影。
  一个名为《新秀20/20》(newshow 20/20)的电视节目聘请了一位神经心理学专家给兰根做了一个智商(IQ)测试,兰根的IQ得分被精确地制成图表——他的智商太高了,因此不得不精确测量。还有一次,兰根接受一个特别的IQ测试,这个测试不同于普通人的IQ测试,是专门为那些聪明人量身定制的。除了一个问题以外,他答对了其他所有问题。①(①高智商测试由罗纳德·K·霍弗林(Ronald K. Hoeflin)发明,罗纳德·K·霍弗林自己就具有高智商。下面是口头推理部分的一个简单问题:“母鸡与牙齿相对,什么与巢穴相对?”(Teeth is to Hen as Nest is to?)[在英语俚语中,母鸡的牙齿(hen’s teeth)表示不可能的事,有荒诞不经的意思,译者注]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答案,让我帮忙找出答案,恐怕我是无能为力的。)他6个月大的时候就学会了讲话;3岁的时候,他每个星期天都听着收音机播音员大声朗读一些有趣的文章,他跟着朗读,直到自己也能读这些文章;5岁的时候,他便向祖父质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他记得当时听到的回答令自己非常失望。
上学之后,他对语文之类的课程漫不经心,根本就没有怎么学过,但是他只需要在老师到来之前的两三分钟草草浏览一遍课本,测试就能拿到高分。少年时期,他成为了一个农场工人,他开始广泛涉猎物理学理论知识。16岁那年,他开始阅读伯特兰·罗素的作品以及阿尔佛雷德·诺斯·怀特黑德深奥难懂的力作《数学原理》。“在美国大学本科标准入学考试(SAT)中,他得到了很高的分数,即便在考试的时候,他打了一会儿瞌睡。”
“他用一个小时学习数学,”他的兄弟马克说到兰根高中时候的夏季日常安排,“然后,他用一个小时学习法语,接着是俄语。最后他会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每一天,他都这样坚持。”
克里斯的另外一个兄弟杰夫说道:“你知道,当克里斯托弗十四五岁的时候,他画什么东西都轻而易举,画出来就像照片一样惟妙惟肖。在他15岁的时候,他在吉他上弹出的乐曲,可以和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的演奏相媲美。他真是太强了!克里斯托弗有一半时间都不在学校,他只需要在考试的时候露一下面就行,考试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只用两天时间就能掌握一个学期的内容,兼顾他需要兼顾的任何学科,然后又重新做之前他一直在做的事。对我们来说,要是能够这样轻松就搞定,那真是该狂欢一番。”②(②为了更形象地了解克里斯·兰根的成长经历,我们来看看一个名叫“L”的孩子,他的智商在200左右,与兰根的智商不相上下。这是莉塔·斯塔特·赫琳斯瓦斯(Leta Stetter Hollingworth)的研究案例,莉塔是第一个研究超智力天才儿童的心理学家——正如下面描绘的,IQ为200的智商确实非常非常高:
“年纪轻轻的L如此博学,真是令人惊异。他身上带着学者严谨的气质,对每一项成就都要求达到极高的标准。他显出超出年龄的成熟,精力非常充沛,令人印象深刻,被人们善意地称为‘教授’。他的能力和观点受到学生和教师的赏识。他的许多演讲(大约一个小时)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演讲的主题包括各个方面,例如时钟的历史、历史上的机车构造理论、数学以及历史。他利用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例如打字机色带线轴)设计了一个摆钟,来解释测时法。在学习《时间与计时》这个单元的时候,他的时钟放在教室前面,更加生动地说明了测时法的原理。他笔记本中的记录,不可思议地闪现着学者的学术气质。
在学习《运输》单元的时候,他对自己没能适当处理陆地运输方面的问题而觉得懊恼,他觉得时间毕竟过于仓促,因此没能正确处理所有问题。但是他坚持认为其中涉及到历史上的某些理论,非常自觉的,他买来历史上机车、发动机等等相关理论的精确图表和文献……那时候他的年龄是10岁。”)
在《以一敌百》的节目中,兰根表现得泰然自若,信心十足。他说话的语调低沉,一双小眼睛熠熠发亮。他说话从不拖泥带水,已经说过的句子从不再重复,他不假思索就能找到合适的措辞。事实上,他从来不说“嗯”、“啊”这些调节语速的叹词:他说起话来妙语连珠,一句紧接一句,犹如阅兵式上士兵的步调那样明快完美。萨吉特抛向他的每一个问题,他都轻松应对,仿佛这只是小事一桩。当他获得的奖金达到250 000美元的时候,他似乎开始衡量是否应该退出挑战,现在,如果坚持下去就存在失去所有奖金的风险,这远高于潜在的收益。他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我愿意就此打住”,他说道,坚定地摇了摇萨吉特的手,停了下来——我们也许会想,就如很多天才那样,他总是见好就收。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年轻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Lewis Terman)遇到了一个名叫亨利·考埃尔的非同寻常的男孩。考埃尔在混杂的贫民区长大,由于和同年龄的孩子相处经常弄出事端,所以他7岁之后一直没有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他长期在斯坦福学校附近的一所单课室学校当看门人。但是,在这段日子里,考埃尔常常离开工作岗位,偷偷地在学校钢琴上演奏,他演奏得非常棒。
  而测试智商是特曼的专长:50年后,世界上有数百万人进行的标准IQ测试——斯坦福-比奈测试——就是他发明的,因此,特曼决定测试一下考埃尔的智商。特曼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孩子肯定是聪明的。结果证明考埃尔不仅聪明,还可以说是天才:他的IQ达到了140,这是接近天才的水准。特曼被自己的发现弄得神魂颠倒。他想,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的“真金白银”没有被发现呢?
他开始搜寻其他天才。他发现了一个才17个月大就认识字母表的女孩子,和另一个4岁就开始读狄更斯和莎士比亚作品的女孩。他还发现了一个被法学院扫地出门的年轻人,因为法学院的教授认为,无论如何,一个人是不可能凭借记忆脱口说出法律意见书上冗长的条文的,除非是弄虚作假。
从1921年开始,特曼把研究天才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在联邦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特曼组织了一个团队到加利福尼亚的小学进行研究。学校的老师首先从班级挑选出最聪明的一些学生,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试,测试成绩排在前面10%的学生进入第二轮的智力测试,这一轮测试成绩达到130以上的学生接着进行第三轮测试。最后,特曼根据最终测试的结果挑选出最聪明最厉害的学生。当所有测试结束时,特曼已经得到了250 000名中小学学生的测试结果,其中有1 470名学生的智商在140至200之间。这些年轻的天才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样本,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他们也因为成为“特曼人”(termites)而被人们牢记。
从这以后,特曼的整个生活都像母鸡护着小鸡一样在关注着这些天才:跟踪他们,测试他们的智商,评估和统计测试结果,记录他们受教育的经历、婚姻、病例、心理健康表,以及每一次的提拔或者跳槽,这些都要忠实地记录下来。特曼还为他们书写求职推荐信和研究生入学申请的推荐信,他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咨询。所有这些都记录在他书写的《天才基因的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这本厚厚的红皮书中。
“对个体而言,没有什么比他的智商更重要,或许只有他的道德除外。”特曼曾这样说过,对那些高智商的人,特曼相信他们“能成为领袖,能够促进科学、艺术、政体、教育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发展,他们的成就值得我们期待。”随着研究的样本逐渐长大,特曼也及时更新他们的进展,记录他们杰出的成就。“这几乎不大可能,”特曼飘飘然地写道,他开始关注进入中学的样本,“如果报纸上报道的比赛或者活动,只要有加利福尼亚的那些男孩或者女孩参加,在获奖者的名单中,就不可能找不到一个……或者才几个我那些天才们的名字。”他从这些样本中找到一些特别具有艺术天赋的天才书写的文学作品,让文学评论家对这些作品与以往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结果这些文学评论家没发现多大的区别。所有的证据都表明,特曼说,这是一个能够成就“英雄业绩”的群体。特曼相信他的“特曼人”是专为未来美国的精英群体量身打造的。
现在,特曼的许多观点依旧左右着我们对成功的判断。学校存在很多专为“天才”设计的科目,名牌大学经常要求考生进行智力测试(就像美国大学本科标准入学考试一样)。出于同样的观念,Google或者微软这样的高端技术公司也会对应聘者的认知能力认真地进行测试:他们深信IQ值较高的人具有更大的潜力。(著名的例子是微软,他们要求应聘者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从而确定其是否聪明,该类问题包括这样的杰作:“为什么检修孔的盖子都是圆的?”如果你的回答不准确,那你就不够聪明,你无法胜任微软的工作。①(①正确的答案是,检修孔圆形的盖子不会掉进检修孔里面去,不管你怎样折腾。但是一个矩形的盖子却会掉进去:只要你倾斜着就能放进去。))
  假如我具有某种魔力,能让你的IQ提升30个点,那么你一定会不胜感激——对吗?可以预见,这能帮助你在社会上走得更远。我们一听到有一个像克里斯·兰根这样的人,我们的本能反应就会像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的特曼遇见亨利·考埃尔的本能反应一样。他们让我们敬畏,这些天才拥有睿智的头脑,我们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比拥有睿智的头脑更好的了。
  但事实果真如此?
  迄今为止,我们在《超凡之辈》一书中看到的成就非凡业绩的,更多的是机遇,而不是个人的天赋。在这一章,我希望从那些更为纯粹、经过精挑细选的非凡之人——那些天才们的角度,深入地剖析其中的原因。多年以来,一旦我们希望了解高智商的意义时,常常受着特曼这类人的观念的影响。但是,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特曼犯了一个错误。事实证明他对那些“特曼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假如他遇到了年轻的克里斯·兰根——一个能在工作期间阅读《数学原理》的16岁少年——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也会犯同样的错误。特曼不了解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成功的真正秘诀在哪里,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犯这个错误。
3.
“瑞文推理能力测验”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智力测试。这种测试不需要任何语言技能,也不需要掌握已知的任何知识,它测试的是抽象的推理智能。标准的瑞文测试包括48项,越是后面的测试项目,难度越大,你的IQ得分取决于你回答对了多少测试项目。
下面,便是一个典型的瑞文测试题:
知道答案了吗?我想你给出的答案已经八九不离十了,正确的答案是C。现在,让我们试试这个,这是最后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题目。
正确答案是A。但必须承认,我是找不到这个正确答案的,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克里斯·兰根的答案几乎全都正确。我们说某某人像兰根那样非常有才气,指的就是他们具有解答最后这道题这样的本事。
多年以来,许多研究都试图解答一个问题,这就是那些能够在瑞文这样的智力测试中获得高分的人,他们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成功。那些处在分值底端的人们——他们的IQ不满70——通常认为智商有缺陷。普通人的智商是100:如果你达不到这个分值,可能要上大学的想法永远都只是做白日梦。并且,如果你要在竞争激烈的大学顺利毕业,你的IQ可能就得达到115以上。一般情况下,你的分值越高,你受的教育就越多,你挣的钱也越多,并且——不管你是否相信——你的寿命也会越长。
但是成功和智商之间的相互关系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一点令人难以理解。如果一个人的IQ达到了120左右,那么再增加智商并不会在现实世界给他带来明显的优势。①(①在智商研究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专家亚瑟·延森(Authur Jensen),他在自己1980年出版的著作《智力测试倾向》(Bias in Mental Testing)的113页写道:“就社会或者就个人而论,位于IQ低分值前面四个部分的人们,由于他们的智力水平普遍的不同,他们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包括,能否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大约IQ为50);能否掌握小学的基本科目(IQ大约为75);能否在高中毕业时,顺利修完大学或者学院的预备课程(IQ大约为105);能否顺利从四年制大学毕业,从而具备成为专业人员或者是进入研究生院深造的资历(IQ大约为115)。在这个智力水平之外,智商的高低在职业抱负和成功标准方面一般并不很重要。但这并不是说,IQ在115和150之间,甚至是在150和180之间的智力水平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差别,只不过在这个较高的阶段,智商差别对个人的影响不像刚描述的较低阶段那么大。在一般意义上,对成功的促进作用不像较低阶段那样有明显的个体区别。”)
“IQ为170的人比IQ为70的人思维更加敏捷,这是很明显的,”英国心理学专家利亚姆·哈德森写道,“相近智商之间的对比——比如说,IQ在100到130之间的对比,结果也是这样。但是在两个具有很高智商的人之间对比,这个规律似乎就失效了……一个IQ为130的资历丰富的科学家和IQ为180的人一样,都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在哈德森看来,一个人的IQ就如篮球运动员的身高一样。一个身高为5.6英尺的人在现实中能否拥有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的机会?没有。你至少需要有6英尺或者是6.1英尺的身高,才会考虑去打职业篮球赛。并且,很多事情都是类似的,6.2英尺当然比6.1英尺有利,6.3英尺当然又比6.2英尺有利,但是只要超过了一定身高,身高优势就不再明显。一个6.8英尺个头的篮球运动员并不见得就比低他2英寸的球员厉害(迈克尔·乔丹,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他的身高也只是6.6英尺)。篮球运动员只要达到一定身高就够了——一个人的智商也是这样,智商的作用同样有一定限度。
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以一敌百》中曾说到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50,而兰根的智商是195。兰根的智商比爱因斯坦高出30%还多,但是没有人会认为兰根比爱因斯坦更聪明30%,这种想法很可笑。我们只能说他们都能深入思考像物理学这样特别有难度的事情,这说明他们毫无疑问都是够聪明。
我认为智商的作用具有一定限度,这似乎和我们的直觉相冲突。我们常认为,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必定拥有很高的IQ分值,他们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学入学考试得到高分;他们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他们在中学就有着闪亮的研究纪录,以至于被国家的顶尖高校挖走。
但是,让我们来看看下边的列表,这是近年来(自2007年开始)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25位美国人毕业的大学名单:
安提亚克学院
布朗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华盛顿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凯斯技术研究所
麻省理工学院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哈佛
汉密尔顿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
北卡罗来纳大学
迪堡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
圣母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耶鲁大学
肯塔基州联合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
得克萨斯大学
圣十字学院
阿默斯顿学院
盖茨堡学院
亨特学院
没有人会认为,以上列表中高校挑选的都是美国中学里最为优秀的学生。列表中的高校有耶鲁,有哥伦比亚,有麻省理工,但也有迪堡,有圣十字,有盖茨堡。这就是所谓好学校的列表。
同样的,下边是近年来摘得诺贝尔化学奖桂冠的25个美国人毕业的高校:
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
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
斯坦福大学
俄亥俄州代顿大学
佛罗里达洛林斯学院
麻省理工
格林内尔学院
麻省理工
麦吉尔大学
佐治亚理工学院
俄亥俄卫斯里昂大学
赖斯大学
霍普学院
杨百翰大学
多伦多大学
内布拉斯加大学
达特茅斯学院
哈佛大学
伯里亚学院
奥斯本学院
马萨诸塞大学
华盛顿州立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哈佛大学
当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你的聪明才智最少应该能够保证自己进入圣母大学或者伊利诺伊大学这个层次的高校。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捷径。①(①需要澄清的是,哈佛大学确实比其他高校培养了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上述列表可以看出,哈佛大学在两份名单中都出现了多次,而圣十字学院只出现了一次。然而,哈佛大学比其他大学培养了更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否也应该是你意料之中的?毕竟,哈佛是历史上实力最雄厚、声望最高的高校,他们从世界各地精挑细选那些最为出众的学生。)
这种观点是不是比较偏激?假如你十几岁的女儿发现自己必须在两所大学——哈佛大学和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乔治敦大学之间做出选择,你会希望她进入哪所大学?我想你会选择哈佛,因为哈佛是“好”学校。在美国大学本科标准入学考试(SAT)中,只有分数处于前面10%或者15%的学生才可能进入哈佛。
但如果按照我们已知的智力方面的知识,像分出跑步运动员的名次一样,对高校进行排名,却是毫无意义的。从IQ的绝对分值来看,乔治敦大学的学生也许没哈佛大学的学生聪明,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他们都是聪明的,乔治敦大学的毕业生也可以和哈佛的毕业生一样将来获得诺贝尔奖。
近来,心理学家贝瑞·史瓦兹(Barry Schwartz)呼吁名牌高校放弃他们复杂的入学测试程序,只要让那些达到高校入学标准的学生像抽奖中彩票一样随机选择高校就可以了。“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群体,”史瓦兹说,“够格的和不够格的。够格的人可以被接纳,不够格的人就要拒之门外。”虽然史瓦兹也承认他的想法在现实当中无法被人们接受,但他说的绝对是正确的。正如哈德森写的那样(记得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之间,曾对英国顶尖的男生寄宿学校进行了调查):“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真正聪明的小孩,那就完全没有必要知道他的IQ是多少。”①(①为了说明那些顶尖的常青藤盟校挑选学生的程序多么可笑,我们不妨可以看看下边的统计。2008年,有27 462名高年级中学生报考哈佛大学,其中大部分学生提交的成绩单都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2 500名学生的SAT阅读测试成绩得到了完美的800分,3 300名学生的SAT数学成绩得到了理想的高分,超过3 300名学生在他们中学的班级名列榜首。那么,哈佛又录取了多少呢?大约1 600人,也就是说,哈佛拒绝了100个报考者中的93个。难道真能理性地辨别哪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进入哈佛哪个不能?当然不可能。哈佛真是非常虚伪,史瓦兹的观点是正确的,哈佛这样的名校只需要采取抽彩票的方法挑选学生就行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