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陈曙光(当代)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自尊、自私又虚伪:自我认知心理学
认清自我
我是谁?
我想要什么?
我能得到什么?
当我们懂得反身自省的重要并开始这样做的时候,这些问题就或模糊或清晰地萦绕在我们心头,直到我们不舍地闭上双眼,再不睁开。
你可曾记得,自己儿时的理想是什么--当解放军?科学家?白衣天使?掏粪工人?人民警察?你可曾忘了,大学时的政治抱负、商界狂想,还有那些奇幻多姿的的理想主义浪漫追求。现如今,你是疲惫不堪地在房子、车子、孩子的轨迹上奔命,还是殚精竭虑地在事业、功利、声名的峭壁上攀援?冷不丁安静下来的时候,纵然知道身边有许多亲朋好友,但仍会有一股莫名而强烈的孤独和迷茫感侵袭全身。我们不禁自问,我是谁,我这样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又能得到什么?直觉告诉自己,我们离真正想要的自我越来越远,自己正变得越来越物质,越来越混沌。可能会有人安慰并反问你说:"你这是变成熟了,离现实更近了,就踏踏实实地继续吧。生活不就是这样吗?"然而,当你毫不留情地拷问自己的时候,你却困厄了:我真的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近了吗?现在的以及沿此路径而去的我,就是我想要做的人吗?
张珲,曾经和我一起在出租屋里住了五年的战友。刚毕业时,我们都才20出头,一起参加工作。记得当时他告诉我,要在四年之内成为公司的部门经理(据说相当于副处级),那时的他可谓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觉得自己就是人中龙凤,必在不远的一天成为万千瞩目、一览众山小的人物。甚至晚上,我时常被他指点江山的呓语惊醒。然而工作不到半年,他就开始抱怨工作繁杂琐碎,不应该是他这样的高材生做的。他总是认为上司无能,不懂领导艺术,根本没有资格领导他。他觉得公司就是一潭死水,而自己却绝非池鱼。。于是他开始心不在焉,一边拖拖拉拉地应付工作,一边寻找新的东家,而业余的时间则几乎全部贡献给了KTV、电影院,喝酒、聊天、和逛街成为了他生活的常态。
"至于寻找新的工作,他不是嫌人家待遇低,就是觉得太辛苦,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让他始终没有勇敢地迈出跳槽的那一步。转眼间,四年随风而去。在本职工作上,由于他的敷衍,不仅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可,还被贴上了没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平平(他的能力实际上很强)的标签,前途也因此一片黯淡(还好他是在国有企业,如果在私企,估计早被炒了鱿鱼)。我们一起到大排档喝扎啤,张珲醉意浓浓地对我说:兄弟,四年了,整整四年了,我不仅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还发觉我连自己都快丢了,我到底还能干些什么,我这是怎么了?
不得不说,张珲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迷失了方向的典型例子。从一开始过高地估计自己到后来看轻自己,四年里,他没有真正认清自我。其实,像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工作两年的常会气愤自己大材小用,工作三五年的会坚持"这一次的选择就是我想要的",工作七八年的会慨叹"我只知道现在的,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却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弃",工作十年以上的会无奈"我已经没有力气了,或许这就是我的宿命吧!"
这到底是怎么了?似乎大家都迷失了。
本杰明oo富兰克林说过:有三样东西极难叩开,钢铁、钻石以及自己的心扉。是啊,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尤其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的年代,与真实的自我走散,已经显得那么的不足为奇。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我不仅包含了我们现在的样子(比如,我是一个英俊青年、我单身、我是80后等),还包括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有权势的、富有而美丽的),同样也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猥琐的、穷困的、没有人爱的。
我们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我们容易夸大自己的才能,并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而实际上,我们可能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角色。由于对自己的错误评估,导致梦想因无法实现而遭受沉重打击。同时,对物质和功利的追逐,也很容易使我们把自己的追求限定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可谓僧多粥少,抢不到的人其挫败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挫折的到来往往造成自信和自尊的崩塌,也就导致了自卑的产生。低估自己的结果,就是认为自己比起其他人来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了一种无助感和无能感,因而变得消极、退缩。
特别是我们这些在集体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大多数人的自我几乎是被别人规划好的--怎样思想,怎样行动,读什么书,考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生孩子等。我们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是别人希望的,而非自己想要的。当某一天,你有了些许"我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不应该如此生活,我有我的追求"的念头的时候,你除了恐惧就是迷茫了,因为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认清自己的机会,并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何模样,更不知道该如何追求。
自我认知可以帮我们衡量出,我们自认为拥有的能力和真实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如果现实中的你和理想中的你一样好,那你就具有较好的自我认知。如果你并不如自己理想中的那么好,那可以说,你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正确认识自己,其实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应该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可惜一切不能从头来过,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地从现在开始吧。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曾说:"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它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它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我们要学会接受挑战,不断反省自己。从心理学和潜意识的角度讲,只有接受挑战,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安慰。只有在遭遇因自我认知不准确而带来的各种伤痛时,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之后,你才能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我们的心灵只有接受了长期的、甚至是经常碰壁的自律,自我认知才可能最接近事实。
我们要诚实。我们不仅不能对别人撒谎,也不能对自己撒谎。对于想追求晋升的人来说,要学会限制性地表达个人意见,但是不要撒谎。在事实真相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平衡会让你更多地发现和认识未知的自己。
我们要学会对接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尝试完成这样一个填空题"我是 。"(给出至少十个描述你当下稳定状况的答案,比如,我是一名公务员,我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人,我是忧郁的,我是伪娘等)。把这些答案综合起来,就是你对自己的自我概念了。接下来,你再做一个填空题"五年后,我希望 。"(给出十个答案(别太多了,小心贪心不足噎着),比如,我希望是快乐的,我希望成为部门经理,我希望周游世界,我希望捐助10名贫困生等}。然后,把两个问题的答案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看看后者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遥不可及的。对于不可行的,要进行调整或者剔除;对于可行的,要列出一个清晰的五年规划,比如,五年后我希望成为一名研究生(同等学力),那么第一年就要攒够钱,选好学校和专业,参加考试,办理入学手续;第二、三年认真学习,完成各类国家统考和学校抽考;第四年,潜心做论文;第五年,顺利完成论文答辩,拿到学位。总之,无论梦想有多大,我们都要找到实现梦想的正确路径,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并将其分解成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这样,就能把过去和未来成功对接,然后再按月、按季、按年完成每一个小目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只有彻底地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才能接受自己、直面自己、相信自己、依靠自己、锻炼自己、摆脱自己、超越自己,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
尊严的自我
电影《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周星驰饰)和柳飘飘(张柏芝饰)有这样一场经典的对手戏:
妈咪带着柳飘飘一干人等去找落寞的龙套演员尹天仇,学习如何假扮学生妹以博取嫖客们的欢心。
在尹天仇讲课的过程中,柳飘飘不断地叫他"你个死跑龙套的!"
尹天仇却笑着,似乎不经意地强调:"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柳飘飘:"我们真的在这儿听死跑龙套的胡说八道啊?"
尹天仇:"小姐,如果你一定要叫我跑龙套的,你可不可以不要加一个'死'字在前面?"
在遭到柳飘飘他们多次嘲笑后,尹天仇有了情绪,说了一句:"其实呢,你们在出来卖的时候,如果懂得尊重别人一下,那别人……"
这句话还没说完,就被柳飘飘拎着折叠椅海扁了一顿。
尹天仇虽然只是一个龙套演员,但他酷爱表演艺术,有着强烈的艺术冲动,所以当然不允许柳飘飘或者别人冒犯他作为演员的尊严。就像他每一次去试镜都坚持自己的表演理念和风格一样,就算失去很多机会,甚至连个盒饭也混不到,他也从未放弃自己,一直不懈地努力着。而柳飘飘,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虽然出入声色场所,但也并未拜倒在金钱面前,纵然大款用钱砸她、打骂她,她也毫不屈服。当尹天仇说了"出来卖的"时候,她才毫不犹豫地用武力捍卫了自己。
这个桥段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社会中诸如尹天仇和柳飘飘这样的小人物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即:我们虽然卑微、落魄,但我们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不可侵犯的尊严,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
还是周星驰。他(饰零零发)和刘嘉玲(饰零零发的老婆)主演的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更是用爱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作为皇家密探,他其实只是一个完全不懂武功的发明迷。因为某次未完成皇帝交办的捉拿江湖四大怪杰的任务,而被当做废物开除出宫。之于零零发,他的"职场生涯"无疑是失败的。回家后,他伪装成江湖郎中在民间谋生。但是皇帝对他已经彻底失望,虽然将其召回宫中,却未让他参与去金国的保护行动。万般失落愁苦的零零发在家中对妻子发起了脾气:"现在,全世界只有你称赞我,有什么用啊?"
老婆:"我才不管有没有用,我就是觉得你很棒。你棒,我当然称赞你了。"
零零发:"在金国有个很重要的医学会议,但是我没有资格参加。"
老婆:"谁说你没有?我说你有。"
零零发:"全世界说我没有都无所谓,你说我有就行了!"
在老婆眼里,零零发就是英雄的典型,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别人看不起他,只是因为他们不懂欣赏罢了。老婆的认同和鼓励,给了零零发无上的尊严和极大的勇气,使他战胜了内心的卑微,并通过发挥被别人嗤之以鼻的特长赢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尊严不是靠物质和地位建立的,尊严有着巨大的力量,是内心的自我价值认同。它能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让我们活出最好的自我,还可能创造出比金钱更大的价值。
有尊严,就意味着受尊重,这主要是指在人格、权利、工作和情感等方面受到尊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尊严就是把自己和他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完整的、具有独特天性和人格的人。研究发现,尊严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增进个人的幸福感,同时也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但是在物质主义横行的当下,尊严却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及。
有的人出卖自己的尊严,她们高喊:"宁做三奶,不嫁穷人!""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有的人肆意践踏别人的尊严,他们在餐馆里谩骂服务员,在机关里侮辱上访者,在办公室里呵斥办事员;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尊严,他们害怕丢掉工作而下跪服软,他们不敢堂堂正正地走进所谓的高级写字间,他们任由傲慢的医生呼来喝去……
其实,每个人无论身份高低、钱多钱少,都有自己的尊严,不是只有社会底层的人在高喊"还我尊严",只是这个扭曲的社会用权力和金钱保护着那些居高位者不易受到伤害罢了。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尊重的需要就是其中之一。"尊重的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卢梭曾说: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尊严并不会从天而降,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个人的努力。虽然不论是外在价值(金钱、地位),还是内在价值(自由意志、信念)都可以增加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但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在价值。然而,很多人是缺乏内在价值的。
有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出生贫寒,或者面临的任务非常困难就消极退缩,反而会斗志昂扬。他们有着强大的内在自我认同,希望别人认为他很好、钦佩他,并为了这一目标不懈奋斗。而有的人面对同样的苦难会选择逃避。这就是内心不强大的表现,对他们来说,尊严也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只有自尊、自爱、自强,人家才会对你刮目相看。纵然清贫、普通,但你身上却闪耀着让人敬畏的尊严光芒。如果自轻自贱,甚至丧失人格底线,连自己都抛弃了自己,那么谁又会瞧得起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能磨练出细腻感情的砺石。
尊严的获得还依赖于个体的谦虚精神。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须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也是不完整的。尊严是相互的,一方给予你尊重时,你应该作出真挚的回应,给予他人更多的关怀与尊重,如果只是单方面付出、有去无回,那你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尊重。
然而,要想有尊严地生活,光靠个人的修炼和修养是不够的。因为尊严的缺失,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内心强大与否,社会制度的某些缺失同样是剥夺人们尊严的重要因素。试问,年薪上百万、衣食住行用全是公款开销的国企高管与月薪千余元的蚁族相比,谁活得更有尊严?把那些进出诸如"天上人间"的达官显贵与在门口站岗的保安放在一起,谁会被高看一等;动不动就用手中权力剥夺他人权利的政府官员,与为养家糊口起早贪黑却被城管驱逐的小商贩二者,谁更渴望尊严?由此可见,要过有尊严的生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重任,是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
由于某些外在因素不由我们每个人支配,因此,要想获得尊严感,我们应该找到自主获得尊严的方式,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取得,而在于本身真正值得这荣誉。
人人都很难满足
"阿岚换了辆奥迪A4L,都知道了吧?这小子真有钱,咱们得找时间宰他一顿啊,顺便体验体验他的新车。"老二又妒又羡地跟哥几个念叨着。
老二嘴里的阿岚,姓谭名岚,29岁,是一家德资医疗设备公司的销售主管。他是我们宿舍的老三。当初毕业才一年,他就嫌仕途、"钱途"都渺茫,毅然放弃了某区政府宣传干事的铁饭碗,凭着自己的胆识和才干,进入了现在就职的这家外企。当时,他的社会地位(公务员)和收入(白的灰的全算上)在班里算是不错的了,可是他却不满足。按他的说法,这社会地位没法跟市里的比,中央的就更不用说了,随便来个屁大的官,区里都要前呼后拥的。自己又没什么背景,有想往上爬的心,也有十足的力气,可惜没梯子--都被人预定完了。工资呢,就那么点,仕途都没了,"钱途"也就没啥指望了。结果他这一跳,跳成了班上唯一一个凭个人努力在北京(西四环边)买了房,还拥有私家车的"钻石谭老三",时年27岁。这才2年时间,他就把原来的卡罗拉换成了奥迪A4L。
在兄弟们的一再要求下,阿岚总算抽出了点时间请大家吃饭。席间,哥几个都对阿岚取得的成绩投以羡慕和赞叹,但他却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快乐。言语间,他哀叹不断:"我这才哪到哪儿啊。我们公司做得好的,现在都五六处房产了,开的都是七八十万的车。我接触过的一些大客户,就更不得了了,他们的收入是咱几辈子都赚不来的。"
老二:"你都这么不错了,还不知足,还在这儿刺激我们?"
阿岚:"我这哪是刺激你们啊,实话实说而已。难道你就不希望多赚点吗?"
老五:"我觉得阿岚说的在理。谁不想多得些。就拿我说吧,虽然我们单位分了房子,但也就是个50来平的旧房子,我就希望能有套更大的新房,厕所最少也要30平才行,哈哈。可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
老二急了:"你们啊,都在这儿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和老四还租房子住呢,跟你们比我们已经抬不起头了,要是跟你们说的那些人比,那我们还不如挥刀自宫算了--错了,是自尽!自尽!"
大家笑作一团。
老大:"老二,咱都是靠自己的勤奋生活,赚的每一分钱都堂堂正正,干嘛要瞧不起自己。其实,不仅咱不满足,比咱牛的人,也是一样。我跟的那个副总(注:老大是他的非专职助理,说白了就是临时司机和陪酒的),成天开奥迪,吃大餐,在公司谁都对他点头哈腰的。照理说,应该很不错了吧。但是,几次跟他在酒桌上,都能听出他的不悦。不是嫌工资太低(年薪40万左右,吃喝嫖赌抽全公费),就是觉得自己原地踏步太久了(副局级),很是郁闷啊。"
老七:"是!是!都一个样!我们单位那个部长跟你们的副总一个德性,都正局级了,还不时对我们说单位是个清水衙门,很清苦。还会偶尔提起对转业的担忧--说白了,就是希望能去当有实权和实惠的地方大员,害怕被调到冷线部门当清官(注:是清贫的清,不是清廉的清)。"
唉,不满足啊!不满足!
一项很有意思的全国网络调查发现,在5000多名参与者中有91%的人认为"我们的社会过于功利和物质化。"言下之意,大家都觉得其他人太过物质和功利了。不过,还是有87%的人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钱和更高的社会地位,83%的人认为拥有"一套漂亮的大房子、一辆新车和体面的工作以及其他美好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当我们感到不确定(能不能提升、前途何在、她爱不爱我)、不安全(他有外遇了、要下岗了、要被强暴了)和贫困(没饭吃、没房住、活不下去)时,物质主义,即崇尚金钱和权势的观念,会充斥大脑。因为似乎有了钱和权力就有了一切。不是吗?你不要说你没有买过彩票(关于彩票的吸引力,参见《为什么中彩票比上班更有吸引力?》),或者没有幻想过当领导。当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时,我们在得到一些新的占有物时常常能获得暂时性的情绪提升,比如500万或者三五个愿意为你献身的一级棒异性。但是,这种满足是很短暂的。
之所以短暂,一是因为你的适应力很强大。也就是说成与败,爽与不爽,满意与不满都是相对于先前的状态而言的。如果你现在从月薪1万降到8千,不要告诉我你很高兴你很爽,除非你有病,我断言你会有不满和挫败感;如果工资变成1万5,不用说你也会偷着乐。。可是如果你不断地涨工资,那么,你就会很快适应涨工资。原来让你有愉悦感的事情现在变成了中性事件,而以前感觉中性的事件很可能让现在的你体验到一种失落感。一句话,你总是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其实你真的可以在困了好几天后去猪窝睡个囫囵觉的。一年前,你会觉得能和自己海誓山盟的爱人住进1000平米的漂亮别墅是最开心的。但一年以后,你却认为和爱人恩爱相守才是最幸福的,房子算个鸟--因为这个时候他有了外遇,要和你离婚了。
另一个原因在于,社会比较。你喜欢问人家月薪多少,当你发现人家比你少250的时候,虽然会假模假式皱着眉头表示同情,安慰人家,但是你更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你会因为你的房子比别人大一些而舒服,因为自己开的是奥迪而不是奥拓而愉悦。开奥迪的会因为向下比较而得到短暂的快慰,开奥拓的会因为向上比较而产生长期的痛苦。他们不明白社会比较的真正目的是让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找到自我,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
我们相信:不断的消费会带来幸福,今朝有酒今朝醉是最重要的,,竭尽所能地索取是应该的,最好一切都是自己的--你爸爸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付出越少越好,舍不得付出一点,总认为凭什么要让自己出血,就连给汶川捐款时也要问十万个为什么;对于现实的问题,总用无知的曲解来逃避。搞不清楚自己多么愚昧,多么俗恶,更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难道我们无法逃脱这个贪婪的漩涡吗?或许还是有希望的。戴维o迈尔斯等社会心理学家为我们能在物质主义中过得知足和快乐些,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首先,请重视亲密、支持性的关系。亲子之爱、友人之情、夫妻之忠贞,这些亲密的、带有支持性的关系才是我们获得满足的最深层来源,无关金钱地位。
其次,拥有宁静而达观的信仰。寻一个可以支撑精神世界的信念,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不会觉得孤独。
再次,在社会比较中,认识自我。学着接纳自己,学着接纳善良、诚信、尊严、节制,学着接纳健康的人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懈努力。学着把财富多寡、地位高低这样的功利性评判标准摒弃,因为人不是在有了钱有了地位之后,才有尊严和自我。
第四,向积极的特质靠拢。乐观、自尊,追求自由、平等,不卑不亢的面对一切,你就不会被任何大山压倒。特质多来源于先天的遗传,但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和自我的塑造,所以,只要努力去改进,一定会具备。
最后,就是全神贯注。可以是事业,可以是个人兴趣,沉浸在一种活动中(如果是能持续一辈子的活动,那是最好了),全身心地投入、进行忘我的精神挑战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快乐。喜欢旅游,那就成为一个能独赏别人看不到的绝美风景的行者;喜欢电影,那就成为一个能品出故事里最震撼人心的意味的评者;喜欢阅读,那就成为一个能悟出字里行间价值光芒的读者。据调查,一种休闲活动花费的金钱越少(而投入程度越深),你就越能在这项活动中感觉到快乐。
欲望缺失,人就会失去原始而强大的动力。欲望是伴你成大业的天使,也是引你下地狱的魔鬼。失败的人生是被欲望驾驭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应该能成功地驾驭欲望。我们有欲、有求,此乃人之常情,但我们必须懂得优化欲望、与欲望达成和解。只要找到你喜欢的节奏和步调,对你而言,你就不再是欲望的奴隶,而是它的朋友。
不可能不虚伪
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演员,小时候演乖巧听话的孩子,青春期演勤奋读书的学生,工作了演唯唯诺诺的职员。据调查,35岁(含)以下的职场人员中有83%左右的人不喜欢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87%以上则对其工作心存诸多抱怨。
每天早上,从你睁开双眼的那刻起,就带上了一副虚伪的面具。你会不由自主地说着言不由衷的"违心话",以避免对他人不必要的冒犯;你会心有不甘地做着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以避免失掉别人对你的信任;你会谄媚地给领导拍马屁,以期博得好印象;你会假装愚蠢,以衬托他人的聪颖;你会狡诈地表示谦卑,以躲过别人可能的算计;你会忘记如何说真话,连面对你的爱人、你的儿子时也不例外……你无意识地精心地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来应付这纷繁芜杂的社会,你掩盖起了自己真实的面目,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你可能会安慰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确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出来混,无非就是求一个安生立命,很多事也只能身不由己了。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大致意思是:某天,公司老总在与下属谈公事的时候,突然心血来潮讲了一个笑话。话音未落,几乎所有员工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甚至边笑边啧啧赞叹老总的幽默感。老总很是满意,却突然发现一个女员工脸上没有任表情。于是他走到女员工跟前问:"大家都笑了,你为什么不笑啊?"女员工耸耸肩:"你这是什么狗屁笑话,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他们贱笑,无非是为了讨好你。我完全没必要笑,因为,我今天下午就辞职不干了,不跟你玩了……"紧接着,女员工哈哈大笑起来。这个笑话看似夸张,其实正折射出了职场的"虚伪"。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少以真实的态度示人。当遇到邻居抱着孩子出来散步时,本来心里认为这孩子长得跟干巴猴似的,但却假惺惺地说"好可爱、好英俊"之类的违心话;当领导发表观点或作出某种决策时,本来心里不同意或持其他意见,嘴上却说"我主英明、正确……"之类的话;当遭到批评或者挨罚款时,心里很愤懑甚至有自己的主张,但是却说"领导说的是,经过您的批评教育,使我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之类的恶心话。对于某些人或某些事,本来就看不惯,心里很不乐意,却又装出很爽、很高兴的样子……凡此种种,比比皆是。
过度的虚伪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总是从外部寻求怎样思考、怎样感觉以及怎样行动的提示。就像变色龙一样,不断根据周围的环境变换身上的颜色、调整自己的行为,很少会依据自己的意志和判断去行动。一旦我们违逆了别人的意见和眼光,就会焦虑,就会不知所措。这个时侯,我们的内心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甚至伤害他人的。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我们不仅以自我美化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同样以受认同和赞赏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因此,人都有虚伪的一面。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看,如果真诚不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人们就会采取虚伪的、谦逊的处事方式。我们在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有时会按照听众的喜好来修改我们的讲话内容。一句"您太优秀了,我跟您比起来差远了"就要比"你这个蠢货,根本就不如我"要来得让人受用和愉悦,可能还会引起对方的反向赞赏"你也很优秀,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这种自我贬低式的虚伪的谦逊是一种很有用的自我服务方式,在夸赞了别人的同时获得了谦虚的正面评价。
虚伪的谦逊在娱乐界的各大颁奖庆典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奖人会在领奖台上拉出一个长长的清单,向"这个TV、那家卫视、某某老板、诸多朋友、一家老小和一生中曾经遇到过的认识不认识的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然后就泣不成声地等待全场的掌声。这种慷慨地分享个人荣誉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十足的虚伪。心理学家包迈斯特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清单式的感谢"--很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虚伪的谦逊,而在致谢者自己的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他自的。
我们一直都相信态度决定行为,但是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行为也能决定态度。角色扮演,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置于特定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
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就会进入状态进而适应了。回忆一下你曾经扮演过的一些角色--第一天上班的员工、第一次相亲的型男或剩女。比如你刚进入新公司的第一个月,应该对这个新环境非常敏感,也会很认真地尝试着适应,并避免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或说一些冒昧的话语。你或许对上司的某些工作方式并不赞同,但却默默忍受;你或许对某个同事乐于传播闲言碎语很反感,但却微笑着倾听;你或许对那些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拍马逢迎的人很鄙视,但依然与他们为伍……那时那刻的你,也许感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在心里告诫自己要保持自己的态度,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但是,你的言语和行为方式却从你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与你的真实态度发生了分离。直到某天,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已经习惯了说别人的闲话、拍领导的马屁,而你虚伪的赞同、狡诈的卑微、阴险的微笑都已经是那么的生动和自然了。
综上所述,我只能很遗憾地说,我们都是伪君子。
人类通过艺术再现的形式,如:摄影、诗歌、雕塑、舞蹈、建筑……试图将虚伪克服到最低点,努力达到不虚伪的境界,这或许就是艺术的巨大魅力作在。那些真诚的艺术之所以能不朽,也或许正因为它们暗含了直面虚伪的勇气,激励着人们面对真实的自我。
我们要克服对虚伪的恐惧,不是要对虚伪机械地选择"放下",而是要认识虚伪,了解虚伪,说到底还是要倾听自己的内心。人若不懂得解构自己的虚伪,就只能生活在虚伪里,直到丧失品性。电影《燃情岁月》中的第一句话是:"有些人能清楚地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奇。""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句话经常被喜欢禅修喜欢旅行喜欢探险的人引用,而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莫不如此。
完善自我能最大限度的克服虚伪。虚伪从本义上来讲其实是一个中性词,若是善意的虚假,不伤害他人,或者不损其利益,同时又起到自我印象管理的积极作用,那么这种适度的虚伪并非是人性的泯灭。当然,真诚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价值,虚伪或许只是世俗社会本身难以逃开的的一个部分罢了,也正是因为有着不可避免的虚伪,这世界才变得有那么多的美好与怀念。只是,我们切不可被无尽的虚伪魔障了自己善良的内心。
自我表露,释放你的内心
大家可能对电影《花样年华》中落幕的画面仍然记忆犹新:在一棵大树前,男主人公对着树洞说了一些话,把内心的秘密和记忆封存在树干中……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听过某个人对你大段大段或愤世嫉俗或哀婉叹息或唧唧歪歪或情意绵绵的倾诉?你有没有对某个人进行过大段大段或愤世嫉俗或哀婉叹息或唧唧歪歪或情意绵绵的倾诉?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当你倾盆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后,你是否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连呼吸的空气都让你觉得新鲜许多。而当你总是缄默,对谁都不表达的时候,你是否又会感到一种压抑感,仿佛胸口堵着什么东西似的,整日胶着在内心的冲突里,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每个人多少都需要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以缓解压抑的情绪。倾诉之后若感觉到自己终于被人理解,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欣慰之感,进而使孤独感减退,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心理上似乎感到一种解脱,甚至生出某种感激之情,愿意向对方谈出更多心里话。
上述把自己心事告诉别人的过程,就是"自我表露"。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体体验成长和快乐的重要环节。
当你处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中,对另一个人敞开表达自己的时候,你就迈出了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我们不仅喜欢那些敞开胸怀的人,也会向自己喜欢的人敞开心扉,而且在自我表露之后,我们会更加喜欢这些人(柯林斯和米勒,1994)。如果缺乏发展这种亲密关系的机会,我们就会有孤独的痛苦感受(伯格和佩伯劳,1982)。有研究表明,爱表露的人不仅更被人喜欢,而且被看做是适应良好的。与此同时,将内心的不安或痛苦经历表达出来的人,其健康问题比那些不向他人谈及自己苦难经历的人要少得多。所以,你应该向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他人充分表露自己。
虽然自我表露有着诸多的好处,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满是面具的世界里,很难辨别真诚与虚伪。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同时,把谁作为表露的对象也要经过相当谨慎的选择,因为一旦选错了人,自己的"那些事儿"就有流传坊间的危险。也因此,我们会变得疲惫而无心去自我表露。你会很深沉、很冷淡、你会说"跟你说了,你也不懂",你会想尽办法避免别人发现你身上许多不太好的人格特点(自卑、空想、内向、乖戾、神经质、懒散等)或者坏习惯(喜欢占小便宜、不洗脚、偷窥、常看毛片等)。你害怕会让自己遭遇难堪或失去某些对你来说重要的人的喜欢和尊重,或者哪怕给别人留下一点点不尽人意的印象。所有这些沉默或欺瞒,都使我们更加担心,害怕别人发现隐秘的自己。
然而,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认识自己,你可以向他人表露,也可以向自己表露。我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把内心的情感以日记、随笔、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清晰而深刻地认识这些情感,这有助于自己整理思路、疏泄情绪,你的心灵也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从而更勇敢地面对挫折。而仅仅憋在心里胡思乱想是很难真正认识自己的。直到我们对重要的他人呈现公开、松弛和坦率的一面时,我们才能公正而透明地看待我们自己。
很多人因为与亲近的人(爱人、好友、父母等)相处时间久了,就不屑于向他们进行自我表露了。因为觉得很累,甚至觉得他们很难理解自己。研究发现,最高水平的"表露互惠"来自于彼此有点了解,但是关系仍在发展中的同伴。所以,你不是不想向你亲近的人表露,而是你另有他人做表露的对象。另有研究显示,男性没有女性那么容易表露,因为男性害怕表达过多的真实情感会被讥笑和拒绝,所以沉默的男人也未必都是另有"她人"去表露的。但是要想维持平衡和创造美好,适度的表露是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体贴和爱。所以,就算你再装X,也应该表露表露,别憋坏了自己。
英国权威心理医学家柯利切尔就极力推崇这种通过表露倾诉内心的苦闷与忧郁的方法。他指出:这种心理上的应激反应是防治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和肿瘤的良药。他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积贮的烦闷忧郁就像一种势能,若不释放出来,就会像感情上的定时炸弹一样,埋伏在心间,一旦触发即可酿成大祸。若能及时地用倾诉或自我倾诉的办法取得内心情感和外界刺激的平衡,则可以祛灾免病。这和美国医学家提出的感情应力学说不谋而合。这种学说认为,人的各种感情,一定要通过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以及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倘若不能正常的表现,则将有损于健康,甚至会引发疾病。
但是也请避免过度表露,所谓过犹不及。有些人特别喜欢自我表露,他们不仅会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进行表露,而且不顾及对方是否乐意倾听,更有甚者会将内心的"那些事"反复无数次地告诉同一个对象,每回仿佛都是第一次诉说似的。这样的人,请注意了,如果身边那些原来常常听你表露的人开始刻意回避你的话,你就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表露策略了,否则你很有可能失掉你的朋友。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整天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孩子死得好惨,一遍两遍还能博得同情和劝慰。但时间久了,如此反复地倾诉难免让别人厌烦和"敬"而远之。所以说,倾诉要言之有物,倾诉的主要目的是宣泄情绪,得到理解、支持和帮助,而整天在那里反复倒腾一些陈年旧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喋喋不休必然会吓跑那些倾听者。另外,千万不能以发怒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积怨,因为丧失理智,只能适得其反。
表露往往是分散的。你是很聪明的,哪怕自认为最了解你的人,也不可能真的知道你的底细,因为你只给了他一部分的真相。你会选择合适的人,表露合适的部分。你会跟一个异性说你的情感,跟一个同性说工作,你会跟这个人说他如何如何,跟那个人说我怎样怎样。总之,你不会向同一个人暴露最完整的你,而是会把内心拆成无数的小块,分给不同的人。你从来不会担心完整的你被谁发现,因为那些人永远凑不到一起去。但是你也要小心,有些小块是可以拼接的,因为世界再大,陌生人最多通过6次转介绍也会相互结识,可别被你信任的重要他人泄了密才好。这种亏,你吃过吗?滋味还不错吧。
如何对待人生的不测风云,旦夕祸福?答案是适度表露,理智地倾诉。当你遇到烦恼和不顺心的事后,切不可以忧郁压抑,把心事深埋,应该将这些烦恼向你信任的人表露,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长辈……
社会压力巨大的环境,让那些本来有着强烈自尊心男人无所适从,总是觉得自己要坚强,不愿意去表露,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如果自己崩溃了,就再也无法承担任何责任,这时候的伤害可能是难以弥补的。所以说,早期发现了情绪问题,寻求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而倾听者应该是热情、诚恳、体贴、耐心的,要进行循循善诱的劝导,绝不应该嘲讽笑话,或是简单地拒之门外。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那么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放声地进行自我倾诉,也是很有益处的。
自私也有选择
老牛今年48岁了,人如其名,像一头老黄牛似的。他明显是一个与时代脱了节的人。他在公司里有着极好的口碑,许多人都认为他是那种骨子里就善良有德的人,因为数十年来从未变过--谦虚谨慎、不争不抢、一丝不苟、吃苦耐劳。有人说他傻,因为他错失了许多原本属于他的东西。如果他不是一直这样,他应该有更体面的生活。
在公司里,每周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的是他,从二十几岁参加工作到现在,从未间断过。别人有各种各样不是理由的理由去推脱责任,他却毫无怨言地听凭安排干这干那,而且很多都不是他份内的事。
老牛的工作能力强是大家公认的。他带过的几个徒弟不是当了他的上司,就是跳槽高就,而他却一直原地踏步。在这样一个竞争惨烈的社会,老牛竟然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业务经验全部传授给徒弟,甚至把自己的优质客户资源转给他欣赏的徒弟。有人怀疑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他却笑得很开怀。
曾经,有一个小年轻阿华,聪明上进,很得老牛的喜爱。他理解力强,学东西特别快,没多久就掌握了老牛教给他的业务精髓。但是阿华私心很重,老牛虽然帮助他赢得了不少客户,还转了一些大客户资源给他,他仍然不满足,想尽一切办法去挖老牛和其他同事的资源。
一次,老牛介绍小张第二天一早直接去某公司与一个重要客户面谈。这一谈话内容被有心的小华全部听见了,并记下了客户的所有信息。下班后,小华等小张走后半小时,用办公室电话拨通了小张的手机。电话里,小华说:"刚才我在走廊遇到牛师傅,他说他着急走,让我跟你说一声,你明天要见的客户临时取消了安排,让你去另一家公司……"就这样,小华把自己的小客户与小张的大客户掉了包,并顺利拿下了那个重要客户。结果也可想而知,他的劣迹暴露无遗。不过他一点都无所谓,反而是志得意满的带着自己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许多资源,拍屁股走人,另谋高就去了。临走时,还不忘讽刺老牛和其他人都傻得可怜。
老牛自参加工作至今,从未获得过任何荣誉。不是他不行,而是他不要。每到年终,公司都会大张旗鼓地搞"优秀员工"评选,被评为优秀的不仅可以获得一份丰厚的奖品或奖金,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话还可涨一级工资,这自然是人人都关注的。老牛业务能力强,工作勤恳,人缘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获评"优秀"对他来说犹如探囊取物一般。但是僧多粥少,每个部门的优秀名额就那么几个,争争抢抢在所难免。每逢评优前,总有人暗地里向老牛诉苦和请求,希望老牛退出竞优,把机会让给他们。老牛自然好说话,说不参加就不参加了。长此以往,凡有评优,老牛总要想方设法找个理由不参与,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看完故事,如果你对是否存在老牛这样的人产生了疑问,那恭喜你,你还算正常--因为你不相信绝对的无私。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老牛因为无私失去了很多东西,而他身边的人却因为自私收获颇丰。
表面上看,无私和崇高却让人清苦无奈;自私和卑俗却让人志得意满。事实上,自私,作为人的属性之一,是个人谋求幸福的基本出发点。
所谓自私,就是凡事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其实,自私是中性的,谁不是为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活着呢?就算那些为了亿万大众而光荣牺牲的英雄们,也都是从希望自己幸福进而推及到希望所有像他那样的人也幸福,才会舍生取义的。还有那些做善事的人,他们行善也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和获得内心的安宁,或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些本身就是自私的体现。所以光论自私与否,是无法确定善恶的。善与恶还需要用理性来判别。只讲索取,损人利己,完全不顾他人,这是非理性的自私,是为恶。因为完全不顾他人,不仅会给他人造成伤害,最终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理性的自私,则是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不伤害他人。那种不顾一切,完全利他的人实际上也是非理性的,因为一味的付出带给自己的只是痛苦而非快乐。生活中的许多事儿之所以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都是因为只强调"无私"。就像老牛一样,将别人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清苦之上,实在不是一件可取之事。
职场中很多人表现出的自私心理,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自私。这种人首先不讲职场规则,把自己的东西看得很重,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其次,嫉妒心重,当别人的能力比自己强,或看到别人获得成功时,会如鲠在喉、异常难受、想方设法排挤打压他人;另外,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等也是自私的表现。
职场自私的人不仅搞得周围的人很不爽,自己实际也过得不愉快。非理性的自私属于病态的职场心理,这种心理基本上都是长年养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克服起来非朝夕之事。这里向职场人提供几种方法以资参考:
1、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私往往是受潜意识驱使的心理倾向,很难觉察。要克服自私心理,就应该时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想法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和反省。通过自我反省,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发现问题、找出危害,然后参照内心的良知标准和一定的社会规范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
2、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话或行事前要先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这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包容。要时刻提醒自己,多为他人做点事情。
3、平衡"利己心"与"利他心"。这两种心理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难以分辨,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深度思考,在利他型标杆人物的精神指引下,努力平衡自己的"利己心"和"利他心"。
4、厌恶训练。心理学上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当出现不良行为或观念时,就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敲打、语言责备等,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或观念,进而达到消除的目的。比如一旦产生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可以用力掐自己、拍自己等,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从而促使自己逐渐纠正职场中不当的行为模式。
人性是自私的,这是个普遍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但是将自私建立在理性还是非理性上,却是可以选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并非你赢我就必须输的社会,这是一个双赢乃至多赢的时代。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无须剥夺他人的利益,就可以获得自我满足,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章
为什么我们顶不住压力:压力心理学
别做那只遭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狗
我认识这么三个人。
一名女性,工作十年了,不但没有升职,反而从公司的业务部门调到了后勤办公室整理杂物,因为公司领导认为她的表现越来越差,无法再胜任原岗位的工作。其实她当初并不是这样的。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她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业务上的事情都尽力为公司争取。虽遭遇挫折,但依然尽心尽力。然而持续的失败,逐渐让业绩低迷的她认定自己就是一个毫无能力的人。于是她开始混日子,遇事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即使有很好的机会出现,她也宁可选择放弃而不愿再去做任何的尝试。时间一年年地流逝,面对许多比她资历浅的新人,她都坦然地自愧不如,任由他们支使。这一混,就是十年,最终沦落到与杂物为伍。要不是因为她跟公司某副总有亲戚关系,估计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一个年轻人,被了炒鱿鱼,因为老板认为他的能力达不到工作的要求。赋闲在家的他,在两个多月的求职过程中,始终遭拒。巨大的挫败感,让他放弃了所有的努力,他决定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干了。他不再和朋友们聚会,不再进行曾经热衷的活动--打篮球、游泳、看书,天天喝得醉醺醺的,醒了就窝在家里玩网络游戏,。他越来越消极,自尊心越来越低,没有信心再去找一份新的工作。
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小女孩,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一次期末考试,她的数学只得了10分。她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感到极度的沮丧,认为自己不可能再学好了,于是破罐子破摔,不再认真听数学老师讲课,也不再做数学作业,其他课的成绩也开始下滑。最后,由于中考成绩太差(其中数学是零分),没能进入高中。现在的她,几乎对所有活动都失去了兴趣,成天待在自己的卧室里发呆,并时常慨叹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这三个人的处境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心理学对"习得性无助"的兴趣最初来自于经典条件反射中狗的令人奇怪的行为,后来因推广到人的身上而得到广泛应用。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人或畜经历了某种学习后,由于其行动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或无反应的状态。即使以后当事件重新处于控制下,个体也会因主观认为毫无希望而不再做出任何努力。它是一种自我无能的心理体验。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于1967年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们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是将狗套上锁链,固定在架子上,只要信号声一响,就对其进行电击,但狗无法逃脱。在经历了多次惨无人道的电击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箱里,狗只要跳过隔板就可以逃避电击。在这种情境中,那些没有触电经历的狗在电击一开始就会抓狂地四处逃窜,而且很快就学会了越过隔板跳到安全区域。但是令他们大大吃惊的是,那些之前惨遭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在电击刚开始的几秒钟里还乱逃一阵,后来干脆就停下来不动了,一边忍受电击,一边还似乎呜呜地念叨着:让电流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些狗怎么了?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站在狗的角度认为,狗已经明白它们是无助的。在反复的电击中,狗认识到不论怎么尝试逃跑都是无法摆脱电击的,这种持续的失败经验,使它们屈服于无助感,消极地接受一切,不再作任何的努力。
后来,心理学家在大量的重复实验中证明,人和动物一样都容易受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响。他们指出,并不一定要有最初的、在不受控的情境中无助的经验才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只要被告知某个巨大的困难是他们不可能克服的或通过观察别人的无助,人们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试想一下,一个与你能力差不多或者比你强的人做一道试题却总是无法求解,你是否也会认为自己无法成功?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就说明了即使你没有亲身遭受过失败,你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抑郁和意志消沉,会使人们的精神支柱崩溃,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这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方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成功逃脱电击。方法是先把狗放到上面所说的用矮板墙隔开的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实验箱里,当实施电击时,它们只需轻轻跳过隔板,就可以免受电击之苦。等到狗学会从箱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们参与上面所说的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狗就不太容易上演"习得性无助"的悲剧了。
这也就说明了,其实,现实并非我们想的那样令人绝望,我们自己也并非真的一无是处,我们只是陷入了自己设计的"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陷阱罢了。而无助往往来自我们错误的归因、较多的失败经验和低自我效能感。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失败找到正确的原因,多体验成功的经验,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
要训练自己将失败归咎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那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自己能力很差、老板很坏、测试太难等)并不断抱怨的人,会更消极懈怠,也会遭遇更多的失败;而那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不够努力、自律不强、习惯不好等)并加以改善的人,会更加勤奋自信,也终会迎来成功。
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更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因此会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像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只会反复确认自己的能力不足,进而放弃努力。
多方位让自己体验成功的经验,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情,特别是失败的事情上。一个人的成就感是来自多方面的,虽然在某件事上受挫,但我们可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找回价值。比如从事一些助人的公益事业,发展积极的兴趣爱好,都是很好的选择。
最后,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就是那条曾经惨遭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狗,其实,你是可以轻易跳过那块隔板的。小小的电流击不垮勇敢的你,矮矮的隔板也挡不住腾空的你。
让消极和宿命论的想法统统见鬼去吧!
管理自己的悲观
6月19日是顾伟的生日,成是他的祭日。就在那天,顾伟从公司17楼的阳台纵身一跃,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无限眷恋的世界。
顾伟留下的日记和遗书以及其女友揭开了他轻生的秘密。
"6月18日,多云,热。今天,心情越发的沉重,感觉这次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似乎看不到未来了……好痛苦,持续的失败让自己身心俱疲,没有工作,信心全无,我不想再做现在的自己了,我该怎么办?"顾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当他跳槽到新公司后,我以为我们的生活会这样安定下来,可以考虑一起买房子结婚的事情。没想到,他竟然就这样狠心地撇下我一个人走了……"小玉,顾伟的女友,说着说着留下了眼泪。"其实,我知道他不高兴,很郁闷,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选择这样的方式……3个月前,我们还一起开心地计划着我们的未来……"小玉哭出了声,"有一天,他突然打电话告诉我,他被新公司炒鱿鱼了。当时我还安慰他,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当我听到电话那头的他在轻微的抽泣,我就有些不知所措了。他从来没有这样过,他在我面前一直都是很乐观很坚强的。我当时感觉他真的非常难过,于是告诉他赶紧回家,不要想太多,工作以后还可以再找。"
小玉接着说:"我到家后,看着他憔悴的样子,心里特别难受。他委屈地告诉我,他被解雇是因为之前公司上司对他跳槽不满,故意打电话到新公司捣乱造成的。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就眼睁睁的没了……他后悔自己当初走的时候不应该太高调,连新公司的名字都让很多人知道了。"
顾伟的日记记录道:"6月10日,阴雨,闷热。天气怎么这么阴沉啊?真烦!我已经失业57天了。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投了那么多公司,面试也不少,怎么就没有人要我?难道我真的不行吗?难道我就永远和工作无缘了? 好难受啊!!!"
小玉说:"我觉得,工作丢了也就丢了,我想他也已经从这次的事情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重新找到工作。但是投了2个多月的简历,却一直没有结果,他也似乎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越发消沉,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我们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他玩他的网络游戏,我看我的电视。开始我还跟他说些鼓励的话,但时间长了,他也不怎么理会我了,我也觉得说这些话好像没有什么意思,也就不再说了……生活变得很沉闷。而且以前,他的电话一天到晚响个不停,结果,自从没有了工作,所有的朋友都好像消失了一样,偶尔还会听到一些藐视的话。"
日记。"6月15日,雷阵雨,闷热。朋友都没了,连小玉都不跟我说话了,唉,也不知道是他们抛弃了我,还是我抛弃了他们。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一个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废人。一天到晚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我的未来,我的理想,全没了,好无聊啊!好无聊啊!!"
遗书。6月19日。"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我好累,好累,好想休息……儿子不孝,来世再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了。小玉,你是我这辈子最爱的女孩,我知道你一直都在默默地支持着我,但是我真的扛不住了,我什么也给不了你。再这样下去,我会拖垮你的,希望你能理解我,原谅我。衷心地祝你幸福,你是一个好女孩,你一定会幸福的。如果有来世,我一定娶你……虽然我并不想走,但我已经无力回头……永别了……"
请抬手看看你的表,秒针每滑动2下,便有一个人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顾伟就是其中的一个。中国是高自杀率的国家,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自杀,尤其是职场人员的自杀,已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10年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圳厂区就发生了连环跳楼自杀事件,造成10人死亡,2人重伤。2009年10月,歌手陈琳跳楼自杀身亡;5月,北京联通二区分公司主管基站建设的石军,在家中跳楼自杀;2006年至2008年间,华为发生了4起员工自杀事件……
自杀就像是职场中的一颗定时炸弹,隐埋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悄无声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各种压力和负面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心里,加之职场人士的职业流动越发频繁,对于挑战、选择、困难、失业等带来的安全感缺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场,让悲观厌世的情绪不断积累起来。长期在这样的情形下生活,一旦出现某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或刺激,就会让人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生活产生绝望,进而导致以自杀的手段来寻求所谓的解脱。
那些因工作压力过大产生悲观厌世、自杀倾向的职场人士,他们会习惯性地将其永久化(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霉运是永久的,厄运会永远影响自己的生活)、全面化(把某一方面的失败,看做是生活全面的失败)、个人化(在遇到挫败时,认为所有的恶果全都是自己的无能导致的)。错误的归因,让他们的无助感散布到生活各个层面,并延伸到未来。
事实上,在现实情况下,绝大多数事情并没有他们想像得那么糟糕。他们完全是有能力扭转局面的。纵然挣脱悲观的陷阱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也并非不能完成。关键就在于要对不幸的事情进行新的认识和归因。首先,找出悲观的证据:我为什么这样认为?我这个想法的依据是什么?其次,进行多方位归因。任何结果都是由复杂的因素造成的,当遇到困境的时候,问问自己 :"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来解释这件事?" 第三,反问自己"我这样做,对我有何好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该抛弃这个念头,改问自己:"现在该怎么做会改变现状?"
否定悲观的念头,然后在实际行动中重塑自我。我们可以尽量做到:
1、相信未来自己会遇到更积极的际遇。不做否定现状和于未来无益之事,奋力争取你想要的获得的现实。当遇到困惑和障碍时,不逃避或者拖延,而是认真研究它们,然后找出解决方案,逐一清除。
2、专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集中精力做好手头的事,其他的一概抛在脑后不去想。散步、读小说、甚至是发呆的时候就仅仅专注于散步、读小说和发呆,不去考虑工作或别的事情。尝试体味一种执着,一种宁静。
3、把令自己忧伤的事情表达出来。向朋友掏心掏肺地倾诉,或者将自己的郁闷写到日记里,这样有助于减轻你的孤独和无助感。
4、尝试为自己树立新目标,但是要把最重要的目标优先。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既不要无谓地节省,也不要无谓地浪费,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自己可支配的资源,争取实现目标。
5、运用潜意识的力量进行自我肯定。告诉自己"我并不差,我能行"。相信自己能走出困境,你就真的能走出去,这就是"自我预言实现"的力量。
6、多让嘴角保持上扬状态。可以是真的微笑,也可以是刻意为之。有研究发现,那些被要求保持微笑表情的人的确能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事实上,笑不仅能缓解紧张,还有增进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另外,学会自嘲,幽默感会帮你克服悲观。
7、不管多忙碌或多疲惫,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许多研究都表明,经过适度的身体锻炼,比如慢跑、瑜伽、游泳、爬山等,可以将锻炼者原有的压力降低至少25%。吃好睡好,保持充足的能量储备。
8、即使处境困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以这样的心态生活,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有小的成功,这样,你的自信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增长了。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