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开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传

_33 《叶剑英传》编写组(现代)
征集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所收存的有关叶帅的大量史料,并沿着叶 帅生前走过的足迹,到全国许多地区,包括香港,走访了熟悉情况的老同志、
老将军以及民主党派人士、原国民党将领近千人次,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 料。在采访过程中,得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州市委、广州军区、广东叶剑
英研究会和许多地区的党、政、军和人大、政协系统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和 帮助。书稿完成后,又先后在京内外数次召开小型座谈会、审稿会,听取了
上百位老同志、老干部和党史、军史专家们的意见。1993 年 4 月,经中央军 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编辑室审读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和
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联合召开有各元帅传记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数十 人参加的评审会,在赵南起院长主持下,对书稿进行了认真讨论。伍修权、
李德生、杨成武、荣高棠等老首长到会指导,并对修改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
《叶剑英传》编写组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书稿又做了修改,最后由军事科 学院党委常委审议通过,上报军委审批。
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的帮助和指导。 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帮助、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致以由衷
的感谢。 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的传记,要想把一个人的历史用文字全部记录下来,
加以直接的描述,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叶帅作为一代伟人,他的一生历经清 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涉足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文学
艺术各个领域,阅历广袤丰富,充满传奇色彩。这部传记叙述的仅是他政治、 军事生活的主要方面,远未能反映他的全部历史辉煌。如果此书尚能成功地
反映出他一生的主要方面,也首先应当归功于他的思想和实践。
撰写此书的具体分工是:范硕(引言、第 1—19 章,第 29—34 章, 37 章并负责全书统稿);丁家琪(第 20—28 章,第 35、
36、第 38—40 章并 参加全书的多次修改和统稿);金立昕(整理《叶剑英生平大事年表》并参
加最后统稿)。倪素英、金立听参加了收集、整理资料、全书的多次校改, 并承担了传记组的大量行政事务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和掌握的素材所限,难以尽意竣工,只好等待来日补充修 正。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叶剑英传》编写组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五日
附 录叶剑英生平大事年表
(1897—1986 年)
1897 年诞生 4 月 28 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三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广 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名宜伟,字沧白。
1902 年 5 岁入雁洋堡钟傲泉私塾读书。
1904 年 7 岁入雁洋堡古玉泉私塾读书。
1905 年 8 岁转入雁洋堡怀新学堂读新学。
1908 年 11 岁就学于丙村镇三堡学堂(五年制高等小学,现为梅县丙村 中学)。
1912 年 15 岁
1 月从三堡学堂毕业,考入梅县务本中学。 冬为反对官派校长、与部分师生离开务本中学。
1913 年 16 岁 转入梅县东山中学就读。在此期间,接触了一些宣传社会变革的进步书
刊。连任两届学生会会长。秋,肄业。
1916 年 19 岁 在与雁洋堡相邻的横山新群小学(今横西小学)任教半年。 冬离乡赴南洋谋生,到达马来西亚的治堡,寄住堂兄叶宜桐家中。后经
亲友介绍,到明德小学当国文教师。
1917 年 20 岁 夏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离开马来西亚乘船回到香港。经越南海防、
河内,取道滇越铁路抵达云南昆明。入讲武学校 12 期炮科学习,改名“剑英”。
1918 年 21 岁 在校努力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苦练军事技术本领。树立毕业后返粤追随
孙中山,做一个革命军人的志愿。
1919 年 22 岁
12 月 22 日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
1920 年 23 岁
1 月 30 日被云南督军公署授予陆军炮兵少尉军衔,待军政府补授实官。 春,前往福建漳州,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任总司令部见习参谋。
后任支队见习教官。
春加入中国国民党。
8 月参加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之役。
1921 年 24 岁 春父叶钻祥病逝。由汕头返回梅县故里奔丧。治丧后返回广州,在粤军
工兵营任职。
10 月以大总统随员身份,随孙中山出巡广西,参加北伐的准备工作。 冬在广西桂林担任军官教导团教官,参加孙中山为改造旧军队而进行的
整训工作。不久,调任江防舰队护航第二营营长。
1922 年 25 岁
4 月率部护航,保卫孙中山大总统由桂林沿西江到达梧州。
4 月 12 日任海军陆战队营长。
6 月 16 日陈炯明叛变。闻陈叛变,立即与陈策率部接应孙中山登上“宝
壁”舰,转登“永丰”舰,继而率部跟随孙中山挺进白鹅潭,与叛军英勇作 战。
6 月下旬至 8 月初率部继续护卫孙中山。其间,曾同云南讲武堂同学张 国森、蔡公武等 10 余人,在广州小马店曾家祠秘密集会,通电海内外,声讨
陈炯明,坚决拥护孙中山。
8 月上旬避居香港。联络谢良牧等继续宣传孙中山革命主张,揭露陈炯 明叛变真相。
9 月与同学张国森、梁国材等致函邓泽如,请其办理南洋筹款事宜。同 时,致函海外各埠同学“劝解义囊,以纾国难”。
10 月在香港得知孙中山组建讨贼军的消息,赶赴福州。被委任为东路讨 贼军总部参谋,后任第二军第八旅参谋长。
1923 年 26 岁
1 月与旅长张民达率第八旅参加孙中山发动的“讨陈”战争。言岭关大 捷,名震一时。
6 月与张民达一起率第八旅进攻惠州新村叛军,歼敌 3000 余人。
8 月与张民达一起率第八旅增援防守博罗之许崇智部,抗击叛军熊略部 进攻,解博罗之围。
1924 年 27 岁
1 月 20 日至 30 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
在大会的影响下,阅读列宁的著作和反映俄国革命的书籍以及中国共产 党组织创办的书刊,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应廖仲恺邀请,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备工作。
5 月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并以二师代表身份继续参加筹办军校工 作。
5 月 5 日黄埔军校正式开课。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同时直接教授兵器学 课程,是深孚众望的教官之一。
在黄埔执教期间,接触了许多共产党人,受到影响,逐步接受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第一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未果。
7 月应张民达师长请求,返回二师,率部迎击进犯广州的林虎部叛军, 获胜。
夏奉廖仲恺命,到广东香洲(今珠海市)创办粤军第二师独立营,兼任 该营营长。配合黄埔军校的教学,培训基层军士。
10 月 15 日与张民达指挥二师参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
1925 年 28 岁
1 月至 2 月,与张民达率二师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率领 全师官兵英勇奋战,重创陈炯明的精锐部队,攻占潮梅地区。
3 月出任梅县县长。
3 月 30 日主持召开梅县各界民众追悼孙中山大会。
4 月中旬赴潮州处理张民达的丧事。
4 月 27 日接到香洲独立营发生兵变的消息,立即赶回香洲。抚集余众, 收殓烈士,并将叛乱者 10 余人,由澳门引渡香洲,就地正法。
5 月中旬奉命离开香洲,返回二师,率部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 的作战。
5 月 26 日被正式委任为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团团长。
7 月兼两广盐务缉私处代办。
8 月为香洲烈士墓园中的赍志亭撰写了碑记。
8 月 30 日代表新编团全体官兵参加廖仲恺的丧礼,并书写挽联。
9 月为老同学张国森著《云南讲武学校华侨同学旋粤记》撰写序言。
9 月底率新编团参加第二次东征。
10 月初,率部进占淡水后,奉国民政府令改编为党军第一支队,任支队 司令。
10 月 3 日与香洲各界人士一起,为香洲兵变中遇难的烈士举行隆重追悼 大会,并作《满江红·香洲烈士》词。
10 月 13 日奉命留守惠州、博罗一带,维持治安。
1925 年 29 岁
1 月奉蒋介石电令将党军第一支队改编为国民党第一军第二十师第二 团,任团长,率部暂驻东莞一带。旋即升任第二十师副师长。
3 月 3 日为不幸殉难的张民达申请抚恤,书写《请褒恤张故师长》文。
7 月 9 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调任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 长。
9 月至 10 月先后与王柏龄、王俊奉命率部参加攻打南昌之役。
11 月攻克南昌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
12 月率部由南昌移驻吉安。
1927 年 30 岁
4 月起草并领衔签发了反蒋通电,并参与策划吉安暴动。随即赴武汉。 参加了第二次北伐作战。不久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随部队回 师武汉。
在武汉期间,受第四军里的共产党员的影响,进一步接受了进步的思想 主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7 月上旬经李世安介绍,周恩来同意,中共中央批准,秘密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
7 月中、下旬与贺龙、叶挺等在江西九江甘棠湖一小划子上秘密开会, 通报汪精卫等打算以召贺、叶上庐山开会名义将其扣留的消息,使贺、叶及
时率部开往南昌参加南昌起义。
8 月初力劝张发奎放弃尾追业已撤离南昌的贺龙、叶挺部队的打算,使 起义军减少了被追击的压力,从而得以迅速打开南下广东的道路。不久,兼
任被张发奎收编的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
8 月中旬率领教导团离开南昌向广东进发。
9 月在万安第一次参加教导团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会议。劝阻部分人提 出的在万安暴动的意见,主张把教导团带到广州去,在敌人心脏里暴动。
9 月底抵达广州,继续担任第四军参谋长。不久与中共广东省委军委负 责人黄锦辉取得单线联系,并接受其领导,秘密进行广州暴动准备工作。
10 月上旬受党组织委托秘密前往香港,与中共广东省委委员恽代英商讨 广州起义问题。
10 月中旬说服张发奎、黄琪翔同意把教导团调驻广州。
11 月 17 日下令教导团参加张发奎、黄琪翔以“护党”名义发动的逐桂 之战,将桂系军队逐出广州。
11 月下旬向张发奎建议守军全力出城迎击反攻广州的桂军,使广州一时 成为“空城”,为广州起义创造了极好时机。同时,促成第四军警卫团扩编,
推荐中共地下党员梁秉枢、陶剑寒(即陶铸)等人担任警卫团的主要领导职 务。
12 月初多次当面劝说张发奎勿听信谣言,一再担保教导团不会在广州暴 动。同时秘密通知教导团作好准备,防止敌人袭击。12 月 11 日广州起义比
原定计划提前举行。赶到公安局起义总指挥部,披任命为工农红军副总指挥, 随即与张太雷、叶挺共同指挥战斗,迅速控制了广州市的大部地区。
同日与叶挺一起向共产国际代表、军事顾问诺伊曼和斯库托夫建议抽出 兵力迎击反扑的敌军,并提出起义队伍应转入东江农村地区。未被采纳。
12 日在指挥部紧急会议上,与叶挺、聂荣臻等再次建议将起义军拉出 去,转向农村,与农军汇合,均遭诺伊曼反对。
同日下午冒着枪林弹雨,往来巡视起义军各阵地,指挥战斗。 同日夜撤离起义总指挥部。
15 日化装成铁路工人,从沙面乘省港航班前往香港。
12 月下旬出席中共广东省委会议,与聂荣臻、恽代英等人总结起义的经 验教训。
1928 年 31 岁 上半年在香港与中共地下党员梁广、柯麟等人保持联系,秘密从事革命
活动。 秋由香港乘船到达上海。
12 月 20 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从上海启程赴苏联学习。
1929 年 32 岁
1 月抵达莫斯科,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与董必武、林伯渠、 徐特立、吴玉章等同在特别班学习政治理论。在校期间,苦读俄语,学习社
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取名“尤赫洛夫”,并任中 共特别班支部委员。
1930 年 33 岁 秋由莫斯科经海参崴回国,到达上海。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与刘伯承等
人翻译了苏联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和政治工作条例等资料。
1931 年 34 岁
1 月 7 日列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
1 月下旬至 4 月初由上海经香港、汕头、闽西到达江西瑞金。被委派负 责军委参谋部的工作。
4 月 17 日奉中革军委命令,担任战史编辑委员会总编辑。 本月参加苏区中央局为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战略方针而召开的紧急会
议。支持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正确意见。
5 月至 9 月协助朱德、毛泽东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及第三次反“围 剿”战役,连战皆捷,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9 月 18 日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11 月 25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成立,任中革 军委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即总参谋长)。
11 月底向中革军委提出“建设精干的统帅机关”的建议。研究确定中国 工农红军司令部机关的编制体制,建立健全了参谋工作制度。
12 月与朱德、王稼祥等研究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的具体方案。
1932 年 35 岁
8 月上旬根据苏区中央局兴国会议的决定,主持制定了乐安、宜黄战役 的详细作战计划。
10 月上旬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兼任瑞金卫戍司令员。11 月 7 日任中央苏区东南战区总指挥兼政委。
12 月 11 日在红军学校炮兵操场主持召开“广州暴动”、“宁都暴动” 纪念大会,并讲话。
1933 年 36 岁
2 月 4 日至 12 日组织红军学校第四期全体学员进行野战军事演习。
2 月 16 日主持红军学校第四期学员毕业典礼。 本月为配合北线主力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组织东南战区各独
立师、团及闽西、上杭一带的地方武装,积极开展袭敌扰敌活动,迟滞由闽 入赣的国民党军的行动。并以闽西四县的地方武装为基础,扩编成立红十九 军,兼任军长。
3 月 16 日向朱德、周恩来发出《东南武装组成之五个纵队及其作战任务》 的电报。
本月指挥东南战区第一、二、三纵队进攻清流县城,重创守敌 3 个团。 本月向中革军委发出《对目前战局及战略意见》。提出目前应紧紧抓住
西南反蒋的有利时机,集中全力在北线与敌军决战,以结束四次战役,开展
新的战局等意见。
5 月 30 日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兼第一方面军参谋长。
12 月 4 日兼任建宁警备区司令员。 本月兼任闽赣军区司令员。
1934 年 37 岁
1 月 22 日至 2 月 1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 开,被选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2 月 3 日任中国工农红军副总参谋长。
4 月初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军区司令员。
4 月 8 日与福建军区政委万永诚共同签发训令,要求军区所属各部队加 强行军、宿营时的侦察、警戒工作,不断地进攻并消灭敌人。
春调任中革军委第四局局长。在此期间,抵制“左”倾领导者打击、迫 害干部的错误做法,保护了一些干部。
10 月 10 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任第一野战纵队(又称军委第一纵队)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0 月至 12 月中旬以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身份参与主持总 司令部的日常工作,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部队行军作战。
11 月在西延山区遭敌机空袭,右腿受伤。
12 月 18 日中革军委决定,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 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局局长,负责部队的行军作战。
1935 年 38 岁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期间,日 夜坚守在总司令部作战值班室,处理军务。
2 月 28 日奉命前往红三军团接替在战斗中牺牲的邓萍任参谋长,协助彭
德怀、杨尚昆指挥作战。
3 月上旬参加中革军委为研究成立军事指挥小组问题而召开的军事会 议。会后,协助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三军团三渡赤水,在二郎滩四渡赤水, 南渡乌江。
5 月至 6 月与彭德怀、杨尚昆率领三军团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后,继续 向北急进。
7 月 21 日奉中革军委命,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8 月初主持召开红军总指挥部直属单位会议,传达《中央关于一、四方 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具体部署过草地的思想动员和物资 准备工作。
8 月上旬到红三十军给干部讲解打敌人骑兵的战术要领,指出占据有利 地形和运用密集火力是与敌骑兵战斗的基本手段。
8 月 18 日率领右路军先头部队 3 个团,从毛儿盖地区出发,经草地向班 佑前进。
8 月 29 日至 31 日与徐向前、陈昌浩指挥红三十军、红四军进行了包座 战斗,歼敌 1 个师约 5000 人,打开了红军北上通向甘南的大门。
9 月 9 日在巴西获取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等命令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 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密电,立即送交毛泽东。毛泽东、周
恩来等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使党中央于 9 月 10 日凌晨迅速率领红一、三军和 军委纵队脱离险境,先行北上,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9 月 12 日出席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 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同日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 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兼第三
纵队司令员,并兼任新设立的编制委员会委员。
9 月 17 日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队攻克腊子口。
9 月 18 日随军进驻甘南的哈达铺。陕甘支队在此整编。
9 月 27 日在榜罗镇看到国民党报纸上有关陕甘苏区的消息,遂向中央提 出北上陕北的建议。
10 月 19 日协助彭德怀指挥部队击溃尾追敌骑兵一部,进驻吴起镇。
10 月 22 日出席在吴起镇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党 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的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
11 月 3 日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
11 月 8 日任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即中革军委)参谋部参 谋长。
11 月下旬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队进行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党 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12 月下旬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渡河东征之战略方针和西北军委作战 计划,赴前线勘察渡河地点,拟制部队作战行动方案。
本月任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1936 年 39 岁
1 月底与毛泽东、彭德怀在延长县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东征作战问题。
2 月 2 日致电毛泽东、彭德怀,提出部队渡河具体计划。随后,率一方 面军直属队开往川口镇集结待命。
2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指挥抗日先锋军中路军在石楼、中阳、永和地区牵 制和吸引晋绥军主力,配合左右两路军作战。
5 月上旬参与制定《西征战役计划》。
6 月中旬奉命去蟠龙、玻璃坡、石家砭等地,了解中央军、东北军的兵 力部署、进军动态等情况,并利用关系,对东北军第一○七师、第一一七师
官兵进行统战工作。
7 月上旬至 8 月赴安塞领导东线工作委员会,进行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8 月 17 日任洛川工作委员会书记。
8 月底奉命作为中共中央常驻代表密赴西安,负责开展对东北军、西北 军和整个西北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10 月至 12 月初在西安与张学良多次会谈,双方就迅速停止内战,联合 抗日等许多重要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促使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关系
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局面。
在此期间,还帮助张学良整顿改造东北军部队,与西安各界爱国人士秘 密联系,并随时向中央通报敌、我、友各方面的动态和情况,酌处各项事宜。
12 月上旬由西安返保安,向毛泽东等汇报西安方面情况。
12 月 12 日“西安事变”爆发。
12 月 20 日(左右)从保安到达西安,协助周恩来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和 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成国共两党再次
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同时,根据张学良的请求,以参谋长的身份参加西 北联军参谋团,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将领一起制定了抵抗亲日派“讨逆军”
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
23 日致电中共中央,反映各方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怀有疑虑等问题。接中央复电后,立即奔走于各方人士之间,广泛宣传党的
方针、政策,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 月 25 日至 31 日与周恩来、博古等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形 势,研究对策。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巩固西北的团结
抗战的局面。
1937 年 40 岁
1 月 4 日与周恩来、杨虎城以及东北军、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共同拟定 三方面联合对国民党军进攻的作战方案。
1 月中下旬协助周恩来奔走于东北军、西北军和国民党留守西安人员之 间,处理各种遗留问题,维持团结合作、共同抗战局面。
1 月 30 日与周恩来、博古到云阳镇红军司令部同洛甫、彭德怀、任弼时、 杨尚昆、左权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红军应同东北军共同作战,仍须与
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当晚,与周恩来、博古赶回西安,把这一决定告诉 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
1 月 31 日晚参加在西安粉巷王以哲家中召开的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 军三方最高军事会议。会议最后作出宜和不宜战、促进和谈成功的决定。
2 月 2 日孙铭九等东北军少壮派军人枪杀主和派将领王以哲。闻讯后, 立即派刘澜波到渭南,向驻防前线的东北军将领传达此事件的经过,劝以大
局为重,维护东北军团结。
2 月 3 日遵周恩来指示,与博古、李克农等撤到三原红军驻地。
3 月 8 日与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代表顾祝同、贺衷寒、张冲会谈。双方
就中国共产党承认服从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改编为国 民革命军以及容许共产党在适当时期内公开、红军的编制人员、给养及补充
与国军同等待遇等问题达成“三八”协议,报送蒋介石最后决定。
4 月 13 日、 14 日奉毛泽东、周恩来电示,找顾祝同交涉西路军余部事, 要顾下令马步青、马步芳不得为难即将抵达甘肃敦煌的李先念部,并要求派
张文彬等去青海接回被俘的西路军人员。
7 月 5 日在西安与周恩来、博古、彭德怀、任弼时商议红军改编问题。
7 月 7 日 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发动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7 月 9 日将西安各抗日救亡团体连日来的意见概括整理后电告中央。
7 月 20 日致电毛泽东、洛甫,建议中央对蒋介石本月 17 日在庐山发表 的谈话“应有所表示”。
7 月 31日以中共和红军代表的身份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 蒋鼎文会晤,要他转告蒋介石,红军改编至 8 月上旬可以完毕。
8 月 5 日就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朱德赴南京出席国防会议事急电中央书 记处,建议:“毛不必去,朱必须去”。
8 月 7 日与周恩来同蒋鼎文交涉,要求释放被押至西安的红军西路军被 俘人员。将黄鹄显等 33 名西路军营以上干部营救出狱。次日,又有 210 余人
获释。
8 月 9 日和朱德、周恩来飞抵南京。
8 月 11 日出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召开的谈话会。随后,被邀请 出席军政部长何应钦主持的讨论会。在会上就“政略战略”等问题作了长篇
发言。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 月 13 日与朱德、周恩来就同国民党谈判的条件问题致电中共中央,建 议:努力抗战,以巩固蒋介石的抗战决心;红军立即改编、争取开动;力争
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催促南京发表红军改编后正副指挥 的任命。
8 月中旬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当局就红军改编后的名称、人数、编制、 正副总指挥人选以及中共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问题达
成协议。此外,还同国民党中央及地方实力派商谈在南京、兰州、武汉、衡 阳等地设立中共代表团和红军代表处,以及江南 8 省的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 题。
8 月 18 日与周恩来到“首都反省院”看望被关押的中共党员,并保释部 分同志出狱。
8 月 25 日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谋长。
9 月 5 日应何应钦的邀请出席军政部部务会议,并在会上作长篇发言。
9 月下旬与博古同国民党代表谈判南方 8 省区红军游击队主力改编问 题。
9 月 27 日为《时事类编特刊》题词:“举国一致的团结与坚持,是战胜 日寇的基本条件”。
10 月下旬与博古会见项英,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告项英,应注意保 存南方原有的战略据点,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能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11 月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与叶挺商谈新四军组建及坚持独立自主的抗 战等问题。
11 月下旬率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人员撤离南京,抵达武汉。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
12 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与周恩来、王明、博古组成 中共代表团,驻武汉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协商国共两党合作事宜。
12 月 21 日任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中共方面代表。
12 月 23 日出席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长江中央局举行的联席会议,为 合并后的中共代表团和中共长江中央局领导成员之一,并担任长江局参谋处
参谋长。会后,与周恩来、董必武、项英、叶挺商谈组建新四军军部等问题。
25 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成立。
12 月 26 日 和周恩来、王明、博古出席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会议。
1938 年 41 岁
1 月初 受中央委托,陪同周恩来、董必武向新四军第四支队领导人高敬 亭等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的指示。
1 月 8 日 在《群众》周刊上发表《论北方战局》一文。
1 月 12 日 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目前战局与保卫武汉》一文。
1 月 13 日 在《抗战》三日刊上发表《把敌人的后方变为前线》一文。
2 月 13 日为国际反侵略宣传周“儿童日”题词:“大时代的中国儿童, 时刻准备着加强国际反侵略阵线”。
3 月 9 日 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论山西战局》一文。
3 月 12 日 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忆孙先生在桂林》一文。
3 月上旬 与周恩来会见白崇溶,就第五战区的对日作战问题提出意 见。
3 月中旬 和周恩来参加蒋介石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华北战局。同 时,就向八路军提供武器和技术人才事多次与蒋介石、何应钦等谈判。
3 月 20 日 与博古、董必武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说明与陈 独秀三次会见之经过,澄清托派制造的谣言。
本月 到黄安七里坪游击战争训练班视察并演讲,对官兵和青年学生们进 行敌后游击战争的宣传教育。
5 月初 因病赴香港就医。途经广州,在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广雅中学发 表演讲,并举行记者招待会。
5 月下旬 同周恩来向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等 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要求河南省委立即贯彻 执行。
6 月 28 日 得知国民党当局要在郑州北面花园口决开黄河大堤以阻止日 军西进的计划后,与周恩来致电朱德、彭德怀,建议注意黄河两岸游击运动
的联系与发展。
夏与周恩来、博古分别会见国际友好人士斯诺、艾黎、斯特朗、史沫特 莱、爱泼斯坦等。
9 月 2 日和周恩来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工作重点移向豫东,开创苏鲁豫 皖抗日根据地。
9 月 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由周恩来、博古、叶剑英、黄 文杰组成南方局,代表中共中央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中党的工 作。
10 月 1 日在《国民公论》上发表《从抗战经验说到当前战局》一文。
10 月 25 日 在武汉沦陷前数小时与周恩来等撤离武汉。
10 月 27 日 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人员辗转到达长沙。当晚,在军委会政 治部第三厅举办的时事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广州武汉沦陷后的抗战局势》的 演讲。
11 月 2 日 与周恩来电告项英:要改善与叶挺的工作关系,应请叶挺回 新四军工作。
同日 与周恩来、潘汉年、廖承志联名致信《救国时报》,控诉日军暴行, 宣传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绩,动员广大华侨支援杭战。
11 月上旬 同周恩来多次出席中共湖南省委、长沙市委召集的会议,宣 讲抗战形势和任务。在此期间,还与张治中会晤,商谈协助国军进行敌后游
击战问题,并答应张的邀请,担任湖南省府高级顾问,指导游击战。
11 月 12 日出席第三厅人员在撤离长沙前举行的纪念孙中山诞辰的集 会。当夜,“火烧长沙”。和周恩来一起冲出火海,撤离长沙。随后,组织
八路军办事处人员返回长沙进行善后救灾工
作。
11 月 25 日至 28 日和周恩来出席蒋介石在衡山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就 举办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事同国民党方面达成协议,并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
东同意。
12 月 3 日和周恩来由衡阳到达桂林,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工作作了详 细布置。
12 月中旬 同周恩来由桂林到达重庆。
1939 年 42 岁
1 月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邀请,出 任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副主任,后改任副教育长。
1 月 13 日 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按组织分工,负责对外联络工作。
1 月下旬应邀给广西学生军第二团作《现阶段的游击战和正规战》的演 讲。
2 月 10 日率参加游干班的中共方面人员前往南岳。
2 月 15 日 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简称“南岳训练班”)正式开学。负 责教授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在该训练班工作期间,积极宣传持久战思想,
结交许多国民党军中愿共同抗日的高级军官,影响广泛。
4 月中旬 陪同前来湖南南岳的周恩来视察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并广泛 会见了南岳各界人士,引导和支持他们采取各自的方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5 月 7 日 应邀出席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成立大会,作《普渡众生,要 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演讲。
6 月 9 日到达重庆,协助周恩来工作,兼任南方局军事部长。
同日 与周恩来就国共两党发生磨擦的情况下日军动向问题,致电毛泽 东。
6 月 10 日 陪同周恩来面见蒋介石,商谈近期抗战与国共合作中的问题。
7 月 1 日 致电国民政府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严正抗议国民党当局 制造平江事件,要求迅予彻查。
7 月 22 日 与周恩来致电国民政府军令部长徐永昌并军委会及各部长 官,严正驳斥国民党当局歪曲报告平江事件经过及对新四军平江留守通讯处
的诬蔑。强烈要求派员驰赴肇事地点,查明真相,雪冤治罪。
7 月 在《战地知识》上发表《游击战线上的军事问题》一文。
8 月 13 日 在重庆红岩村主持召开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追悼新四军平江 嘉义留守处被害同志大会,并作长篇致词。随后,写出《论平江事件》一文。
10 月 19 日出席重庆文化界发起的“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大会”。 本月 与何应钦、贺耀祖会谈,据理驳斥了国民党方面在八路军人事任
免、经费用途等问题上的无理要求。
12 月至次年 3 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 年 43 岁
1 月 4 日 与何应钦再次会谈。针对何企图限制中共抗日武装力量发展的 各种要求,严正指出:国民政府应允许八路军的 3 个师扩编为 3 个军 9
个师; 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其所辖地区;承认在抗日前线肩负敌后抗敌任务的解 放区。
1 月 11 日出席《新华日报》创刊两周年纪念会,并讲话。
3 月 6 日至 9 日出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各战区军以上参谋长会 议。以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身份在会上作了《关于作战与磨擦问题》的长
篇发言。以大量事实,宣传十八集团军的抗战业绩,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有 关战区参谋长对十八集团军所谓“游而不击”、“制造磨擦”、“破坏抗战”
等等污蔑,有效地抵制了蒋介石企图通过这次会议加罪于十八集团军,制造 舆论,进而发动更大规模反共高潮的阴谋活动。这次发言得到了广泛同情,
被誉为“舌战群儒”。
3 月 14 日国民党顽固分子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嫁祸于中国共产党, 趁机查封《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销处,逮捕分销处负责人、中共川康特委
书记罗世文和共产党员车耀先等 10 余人。事件发生后,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 出强烈抗议,并派潘梓年去成都交涉。
3 月由重庆新华日报馆印行的《叶剑英抗战言论集》在重庆出版。
4 月初 和林伯渠、董必武访晤抵渝的南洋侨胞回国慰劳团发起人、华侨 筹赈总会主席陈嘉庚,就有关国共两党磨擦问题进行了交谈。
6 月至 8 月 和周恩来同何应钦、白崇禧在重庆就共产党的合法存在、陕 甘宁边区的承认、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的扩编以及国共军队作战区域的划分
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
7 月 7 日和周恩来致函何应钦,要求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立即制止韩德 勤、石友三所部对新四军、第十八集团军的进攻。
7 月 17日和周恩来就国民党军陈长捷部进攻晋冀豫边区事再次致函何应 钦,要求速加制止。
9 月 6 日和周恩来电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民党军令部已向第三战 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发出扫荡长江南北新四军的命令。
10 月 4 日出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会议,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任南方局统一 战线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并专设叶剑英工作组。
10 月中旬 蒋介石密令特务机构监视周恩来、叶剑英,不得让他们离开 重庆。
11 月 30日 和周恩来就新四军北移问题同国民党代表军令部次长刘为章 进行谈判。
12 月 5 日和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建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 义电复刘为章,要刘下令停止桂军和霍守义师对江北新四军的进攻。
12 月中旬陪同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刘为章、张冲多次进行谈判,要求推
迟新四军北移限期,要国民党军队停止磨擦活动。
12 月 24 日国共两党代表就两党关系问题举行谈判。谈判中,周恩来、 叶剑英严正表示:中国共产党的让步是有限度的,如果国民党再不停止进攻,
陕北的封锁仍不解除,那末,发生内战的责任全在国民党。
1941 年 44 岁
1 月 1 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民国三十年的元旦》一文。
1 月 6 日“皖南事变”爆发。
1 月 12 日接到中共中央和苏北新四军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遵命北移,途 遭国民党军包围、袭击的急电后,与周恩来立即向国民党谈判联络代表张冲
提出抗议,要求急电制止。
1 月 13 日和周恩来向何应钦、白崇禧、刘为章、张冲提出最严重抗议, 要他们立刻转达蒋介石,要求立刻解除对新四军的围攻。
1 月 14 日陪同周恩来会见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崔可夫,听取他对解决“皖 南事变”问题的建议。
同日和周恩来再次致函蒋介石,要他下令立即停战撤围。
1 月 17 日获悉国民党当局悍然宣布新四军“叛乱”并取消新四军番号的 通令后,和周恩来再次向张冲提出严重抗议。
1 月 19 日主持南方局军事组人员编印成《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 象》的传单,随后向国内外秘密散发。
本月陪同周恩来多次与沈钧儒、邹韬奋、黄炎培等爱国民主人士交谈, 揭露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
2 月 3 日从重庆返回延安。
2 月 14 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十八集 团军参谋长。
2 月 23 日致函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重申中国共产党对“皖南事变”和 蒋介石 1 月 17 日命令的立场。
4 月 30 日在《解放》杂志上发表《评国民党抗日反共的两面政策》一文。
5 月 5 日在延安在职干部纪念马克思诞辰 123 周年学习会上,作了题为
《加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军事》的报告。
6 月 9 日与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向刘伯承、邓小平等发出《关于 冀南平原对敌斗争的指示》。
6 月组织总参谋部有关人员研究讨论苏德战争爆发后的日军动向问题。 向中共中央建议,中共的战略思想和战争准备的重点应当放在日军南下方
面,为中共中央制定战略思想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9 月 12 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10 月 29 日根据叶剑英的提议,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关于建立情报网的 决定》。
11 月 7 日与王稼祥共同主持起草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 由中央军委正式下发部队执行。
11 月兼任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军事学院副院长。
12 月 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 年 45 岁
2 月 25 日为《八路军军政杂志》题词。
3 月与朱德等出席在延安召开的高级技术干部会议。
4 月 8 日和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向彭德怀、左权、聂荣臻、刘伯承、 邓小平等发出《关于由华北抽兵准备应付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指示。
夏组织参谋部人员分析研究苏德战场上两军力量对比及消长趋势。认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是整个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十
分有利。将此意见上报中共中央,受到毛泽东、朱德的赞许。
11 月 7 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评苏德战争——纪念十月革命二十五 周年》一文。
12 月 16 日在《延安日报》上发表《刘伯承同志五十寿祝》诗 二首。
1943 年 46 岁
2 月 7 日 和毛泽东、朱德、王稼样向各战略区发出《关于主动加强统战 工作的指示》。
2 月 23 日为纪念苏联红军建军 25 周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实行 军事教育革命》一文。
3 月 16 日和 20 日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中 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
7 月出席军委检查留守兵团工作会议,并发言。
夏国民党调动 50 万军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为此向中共中央提出在加 强军事防御的同时,着重实施政治战、宣传战的方案,被毛泽东、朱德所采
纳并付诸实施。迫使国民党顽固派停止了这次大规模反共磨擦。
1944 年 47 岁
5 月 21 日在延安出席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
6 月 9 日 为由重庆抵达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 21 人设宴 洗尘。
6 月 22 日向中外记者作《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的长篇报告,在国 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 月 22 日以美军上校包瑞德为组长的美军观察组由重庆飞抵延安。
8 月 3 日同美军观察组会谈,详细介绍了敌后战场情况和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编制与装备等情况。
8 月 6 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八路军七年来在华北抗战的概况》一 文。
12 月 16 日陪同朱德总司令与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会谈有关双方 军事合作问题。
1945 年 48 岁
4 月 23 日至 6 月 11 日以大后方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
6 月 24 日出席由周恩来召集的在延安的南方局各有关同志座谈会,并作 了发言。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随之胜利结束。
8 月 28 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 谈判。双方代表于 10 月 10 日签定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双十协定”)。
10 月 8 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为美军拟在烟台登陆事的郑重声明》。
11 月 4 日为美军干涉中国内政事,发表抗议通电。11 月 19 日在《新华
日报》上发表《关于和战的谈话》。
11 月 27 日在延安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关于中国内战问题》的谈话, 阐明了内战根源,分析了内战的前途。
12 月 9 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叶剑英、 陆定一、吴玉章组成中国共产党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团。
12 月 16 日和周恩来、吴玉章、邓颖超、陆定一等由延安飞抵重庆。在 机场对记者就如何停止军事冲突、成立军事三人小组等问题发表谈话。
12 月 18 日和周恩来、董必武等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并发表谈话。
12 月 22 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以“调处”中国内战的名义来华,抵达 重庆。23 日,与周恩来、董必武访晤马歇尔。12 月 24 日与周恩来在中共代
表团驻地招待文化界人士。
12 月 27 日与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邵力子在国 民参政会就全面停止内战和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商谈。
12 月 31 日与周恩来、王若飞函复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重申中共无 条件全面停止内战的主张,表示完全同意于明岁元旦国共双方下令所属部
队,即日停止武力冲突。
1946 年 49 岁
1 月 5 日同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与国民党代表张群经过谈判,初步 达成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10 日,国共双方代表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并
分别向所属部队发布了停战令。
1 月 10 日出席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