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开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传

_16 《叶剑英传》编写组(现代)
分小批赴太行、山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考察,历时 4 个半月,行程 2000 英里。实地考察给他们上了深刻生动的一课。①观察组政治情报组组长谢伟思
在他的第 26 次报告中称:“共产党在各游击基地均居优势并具影响力,且已 获得农民与自由人士之支持。”鲁登在向美驻渝大使馆的报告中写道:“经
①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2 年 4 月 5 日。
① 访问丁甘如谈话记录,1981 年 11 月。
数月华北、察绥实地证实,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深得人民拥护和爱戴。” 意外的是,美军观察组的惠特塞上尉在山西农村考察期间遭到日寇杀
害。八路军总部决定把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的食堂改为“惠特塞纪念堂”,朱 德亲笔为纪念堂题了门匾。朱德、叶剑英还致函远在美国的惠特塞夫人,表
示“深为悼惜”。
1944 年 12 月 15—17 日,叶剑英陪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继续与包瑞 德、伯德上校等会谈有关双方军事合作问题。
为了表彰包瑞德在华工作成绩,在延安特意举行了美国陆军中印缅战区 统帅部对包瑞德的授勋仪式。毛泽东、朱德等出席了仪式。
1945 年 6 月 2 日,包瑞德离开延安之后,叶剑英应美军观察组的邀请, 同毕德金中校、斯文生少校及斯特尔上尉就美军负责在华建立美军通讯网、
在延安设立侦察电台、派驻美军联络员等问题进行会谈。由于对方提出了一 些无理要求,缺乏真诚合作的态度,会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①
① 叶剑英与美军观察组毕德金中校、斯文生少校等谈话,1944 年 6 月 2 日。
七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在抗日战争面临严重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增强党的战斗力,使 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得到进一步统一,确定在党内进行一次普遍
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从 1941 年 5 月毛泽东 所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开始准备。9 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
了党的历史问题。会上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严肃批判了王明的 错误路线,同时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叶剑英出席了这次会议,于 9 月 12
日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用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的精神来剖析自己。他 说,要“脱裤子”赤裸裸地检查自己,看看自己有无犯过错误的“伤痕”。
他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 20 余年来走过的道路和所做的工作,深感学习不够, 表示今后在工作中学习,向毛主席学习,肃清思想上的主观主义。”①随后,
叶剑英积极参加中央高级干部学习班,认真学习毛泽东的整顿三风的报告和 其他有关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历史经验,对存在于自己头脑和
工作中的不足与缺点作了认真系统的检查总结。
整风运动全面开展起来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在整风的同时,进行一次普 遍的审查干部的运动。这个运动本来是要解决敌我矛盾的问题,肃清、争取
并改造潜入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中极少数的特务、破坏分子。虽然中央 在决定中强调整风和审于二者在性质上互相区别,不能混淆,但事与愿违,
在运动进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混淆敌我两类矛盾的问题。尤其是 1943 年夏 在延安开展的“抢救运动”,问题更为严重。叶剑英和其他一些同志感到审
干的“抢救运动”做法不对头,直接向党中央负责同志谈了自己的看法:“延 安哪有这么多特务呀?如果这样的话,那延安还能不能存在?这样搞法不
行。”此事得罪了极力主张搞“抢救运动”的康生。康生一伙告他的“阴状”, 说他右倾,还制造借口,搞逼供信,蓄意迫害他的亲属,直至两次剥夺了他
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权利。后来,毛泽东提出九条方针,强调“调查 研究,一个不杀,大部不抓”,才纠正了“左”的做法。②叶剑英在军委直属
队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抵制“抢救运动”的过火行为。他几次深入到二 局等单位,贯彻落实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找挨过整的干部一一谈话,弄清
问题,纠正错误,使绝大多数干部得到甄别平反,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原重 庆曾家岩周公馆的收发员左仲平,曾和叶剑英一起工作过,后来调到定边苟
池盐务局当领导。在整风运动中,有些人根据左仲平的父亲曾在国民党军队 里当过军需官这一情况,推测他父亲是国民党“CC”特务,并把他本人打成
“特嫌”,将其开除党籍。左仲平多方解释都没有用,被下放到吴起县政府 当一名文牍秘书。他多次申诉,毫无结果,非常苦恼。后来,叶剑英知道了
这件事,亲自写了一封“左仲平同志在政治上没有问题”的证明信,派人送 给吴起县县长。当县长向左仲平宣读叶剑英的信和组织上为他平反而作出的
决定时,他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
① 叶剑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1941 年 9 月 12 日。
②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2 年 4 月 1 日、2 日。
① 《萦思录——怀念叶剑英》,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版,第 232 页。
八参加党的“七大”
1944 年 5 月 21 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召开,主要讨论党的历史问题, 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做准备工作。全会最后一次扩大会议通过
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叶剑英参加了这次会议,积极拥护会议所 作出的“决议”。
这一年,叶剑英突然得知远在家乡的母亲沉疴不起,不幸逝世。他怀着 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尸骨抛沟曾逆料,阿母生我最艰难”的诗句,并特
意留须,以示怀念。他说:“每当我摸到胡子,就想起母亲,我要用伟大的 母爱,去爱全中国人民。”后来,他从家人手里得到母亲的照片,十分珍爱,
在照片旁边恭敬地题写两行字:“为人民的儿子而微笑,为人民的儿子而欢 心。”他把母亲的照片镶在镜框里,一直挂在自己的卧室里,每天望着她老
人家,寄托自己无限的哀思。
1945 年 4 月 23 日至 6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
表大会。叶剑英以大后方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了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 他在大会发言中,代表大后方代表团全体同志,表示完全拥护“七大”的政
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拥护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同志所作的报告, 并且以整风精神进行了自我批评。他回顾自己做参谋工作二十五年,十八年
在党内,七年在党外。总结三条经验教训:第一,要学会认识敌人、朋友: 第二,要学会组织队伍,第三,要学会指挥。他说我把它编成三句话,认识
敌友,组织队伍,指挥作战。这是我最近学会的。党的路线,放手组织群众, 也是最近学到的。这次参加整风学习,我也没有整好,只是有了一股劲,
要干,不怕自己胡子长。”最后表示今后有信心搞好,主要靠毛主席和中央 同志的教导,帮助进步。
在延安艰难的岁月里,大家工作异常紧张繁重,生活极其清苦。在这样 的条件下,叶剑英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大家一起动手改善物质文化生
活。他响应党中央、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 困难”的号召,领导军委机关、部队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他从重庆带回用
芒麻纺成的线和织成的布,在延安办展览,试制推广。①他不仅带头在参谋部 驻地周围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养猪种菜,而且非常关心在延安附近南泥湾
屯垦的三五九旅,多次亲临视察,指导生产和训练。当年的三五九旅旅长王 震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激动地说:“那时,叶参座非常关心我们,一来了,
饭也顾不上吃,就到屯垦地段去视察,和战士们一起座谈生产经验,商量怎 样达到生产自给的指标。为了保卫延安,打退胡宗南部队的骚扰和进犯,他
亲自指示预定战地和布防。有一次部队搞野外演习,他来到现场观察指示, 要求很严,边看边作笔记。演习结束后,他作现场讲评,鼓励部队既要会生
产,又能打仗,要练出杀敌真本领。他讲得很幽默,很有风趣,在场的官兵 和美军观察组都听得入神,感佩不已。我至今还保留着他在练兵场上讲话的
照片,每次看到它,心情都很激动。”①
① 访问吴有恒谈话记录,1987 年 11 月。
① 访问王震谈话记录,1989 年 9 月。
为了活跃机关业余生活,叶剑英组织机关的文娱骨干,开展文化娱乐活 动,调剂精神生活。没有乐器,他自己动手做了一架洋琴。他打洋琴、拉二
胡,弹奏广东音乐《小桃红》、《雨打芭蕉》,指挥大家唱《黄水谣》、
《救亡曲》、《延安颂》、《渔光曲》等歌曲。在他的带动下,机关同志也 行动起来。有的制作了羊皮小鼓、马头胡琴等各式各样的乐器,经常组织演
出。他们还常组织舞会,叶剑英特意请从莫斯科回来的女同志教那些日夜伏 案工作的干部跳舞。从中央首长到普通干部,工作之余,翩翩起舞,既锻炼
了身体,又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交往。美军观察组成员也兴致勃勃地参加 跳舞,还请叶剑英带一些同志参加“鸡尾酒会”。有人感到自己是“土八路
开洋荤”,叶剑英笑着说:“土!怕什么?将来我们也会洋起来的。把你们 带去就是要显示我们的力量,让他们看看你们就是革命的接班人!”圣地延
安,欢歌笑语,充满了革命朝气。他还组织干部战士学习文化,开展读书活 动。至今人们回忆起来,仍然十分留恋那一段艰苦而又欢快的生活。①
叶剑英在延安期间,还积极支持并参加“怀安诗社”,与诗坛诸老朱德、 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续范亭等人唱和,以诗言志,
以诗抒怀。那时没有条件出诗刊,怀安诸老写诗,自备一册,将自己的新作 抄上去,送与另一人,另一人添上自己的新作,送与第三人,如是辗转传递,
互相唱和,名曰《怀安诗抄》(后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开辟“怀安诗选” 专栏)。叶剑英这一时期的著名诗篇有 1941 年 9 月写的《寄续范亭司令并呈
怀安诸老(二首)》:
(一) 孙陵碧血长青苔, 阿斗昏庸事可哀! 剩有残躯效李牧, 雁门关外杀敌回。
(二) 投身革命将何事, 老者安之少者怀。 君独伤时异工部, 小戎离黍托诙谐。
董必武在读罢叶诗后,特赋诗曰:“季子徐君(指吴玉章、徐特立)气 谊投,希深君复(指谢觉哉、林伯渠)亦风流。指挥能事朱司令,慷慨悲歌
叶剑侯。”有一次,叶剑英向重庆派驻延安的国民党联络参谋说:“请告重 庆当局,古人说‘有奶便是娘’,今日无奶也是娘。没有吃,没有穿,没有
枪弹,我们也是要坚决抗战到底的。”续范亭听到这番话很受感动,挥笔写 下一首赠叶剑英将军的诗:“十八集团参谋长,有谋有勇且知方。我与将军
交未久,青年食堂共一觞。酒味虽薄情谊重,满座宾客尽贤良。慷慨痛陈天 下计,兄弟誓死不阋墙。最后一句酸辛话,今日无奶也是娘。”①
在延安物质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叶剑英坚持一贯的联系群众的作 风,关心他人胜于关心自己。他自己和在那里读书的儿子选平穿着带补丁的
① 访问路宝银、高全夫、朱慧、王敏清谈话记录,1989—1994 年。
②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第 5 页。
① 《续范亭传》,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10 月版,第 261 页。
衣服和旧大衣,把新大衣送给别人;把别人送给他补养身体的药品送给体弱 生病的同志和生了孩子的女同志。印度籍柯棣华医生牺牲后,叶剑英经常去
看望他的夫人郭庆兰和未满周岁的婴儿印华,请他们一起吃饭,并让夫人帮 助喂孩子,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军委机要秘书张明的夫人生孩子,
身体虚弱,没有奶水,孩子整天饿得哇哇直哭。叶剑英知道了,就把伙房每 天分给自己的半磅牛奶,送给孩子吃,还亲自去看望,并把自己小孩用的小
床送去。对于生病住院的同志,他总是抽空去医院探望,有时还亲自写信问 候。对于家在国民党统治区有困难的同志,他特意打电报给在重庆的周恩来,
请他设法予以帮助。总参谋部一局局长伍修权调到东北去执行紧急任务,他 夫人身体不好,孩子又小,无人照顾。叶剑英告诉他,让他放心走吧,家里
的事由我负责照顾。伍走后,叶剑英对他家属关怀备至。不久,又派人把他 的夫人、子女安全送往东北,与伍修权团聚。伍修权一家人后来回忆起这件
事,都感念不已。
第二十章在军调部的四百天(上)
一停战令颁发前后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天皇、政府 及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历时 8
年之久的抗日 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人民迫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休养生息,以恢复战 争创伤。8 月 11 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中指出,
国民党正准备抢夺抗日胜利果实,中共应准备对付内战,同时,将依据国内 外形势,恢复与国民党的和平谈判,以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而蒋介石在美
国政府的支持下,玩弄反革命两面手法,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侈谈国内 和平,电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
地采取了革命的两手:一方面积极准备对付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另一方面决 定同蒋谈判,争取国内和平。经过 43 天的国共重庆谈判,于 1945 年 10 月
10 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尽快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停止国共两 党军事冲突,各党派在一起共商国是。1945 年 11 月,美国统治集团企图运
用政治的手段,帮助蒋介石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的政府,以实现其“不战 而控制全中国”的目的。美国派遣马歇尔以总统特使的身份,于 12 月 15 日
启程来华。12 月 16 日,担任军委副总参谋长的叶剑英作为中国共产党出席 政协会议的代表之一,在周恩来率领下,从延安飞抵重庆,并与国民党代表
就停止国共军事冲突问题进行谈判。12 月 23 日,叶剑英与周恩来拜会了马 歇尔。1946 年 1 月 5
日,国共双方代表初步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 协议》。1 月 10 日,国共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并颁发了停战令。为了贯彻
实施停战令,双方决定建立一个军事调处机构,并签署了《建立军事调处执 行部的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设委员三人,
其中一人代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一人代表中国共产党,一人代表美国政府。 虽然“美国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仅为协助中国委员实施停止冲突命令”,但
美方代表仍被邀请充任主席。三委员各有否决权,一切事宜,均须经三人一 致通过。经三委员一致同意的正式训令,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名义公 布。①
为执行建立军调部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及美国方面都 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叶剑英受中共中央派遣,出任军调部中共代表。国民党
政府代表为郑介民,美国方面的代表为饶伯森(又译“罗伯逊”)。
叶剑英在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同时,积极进行赴北平参加军调部工 作的准备。他认真领会中共中央关于争取和平、准备对付内战的决策精神,
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谈判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他清醒地看到:美国参加 谈判的根本目的,是要摧毁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扶持国民党政府统治全中
国,以便在中国推行它的殖民政策,但在当时国际舆论和国内广大人民群众 要求中国停止内战、改组国民党政府的情况下,不得不在表面上采取调停的
姿态来处理中国问题。国民党政府同意停战并参加军事调处,其目的是遏制、 削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解放区军队的力量,争取时间,调兵遣将,准备全面
内战。而中国共产党则要利用军调部这一合法机构,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
① 《停战谈判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年 6 月版,第 3—4 页。
战阴谋和军事进攻罪行,保护革命力量,为实现国内和平而努力。这样看来, 即将开始的军事调处将是一场充满各种矛盾的极其复杂、尖锐的斗争。
叶剑英又仔细研究了谈判对手的情况。 郑介民,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二厅厅长兼军委会调查统计
局局长。1898 年出生于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文昌县, 1925 年毕业于 黄埔军校,随即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历任蒋介石的侍从
副官、广西省政府委员、国防部参谋本部上校参谋、少将处长。抗日战争爆 发后,升任现职。
饶伯森, 1894 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青年时期曾专攻银行学、经济 学及商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入美国航空学校受训,为驱逐机驾驶员。1922
年任银行及信托公司经理、交易所长等职。1942 年脱离企业界,步入政界, 担任美国政府租借法案对奥执行处处长,后入国务院研究中国问题。1945 年
4 月,随美国国务卿参加旧金山会议,与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商讨中国问 题。同年 5 月来华,任美国驻华大使馆经济事务参赞、代办。
这就是叶剑英即将在谈判桌上面临的对手,一个是国民党的政客兼特务 头子,一个是美国政府的所谓“中国通”。
1946 年 1 月 10 日,叶剑英出席了举世瞩目的政治协商会议。13 日,他 同郑介民、饶伯森及各自的随行人员一行 15
人,从重庆乘专机飞抵北平。叶 剑英等住进了北京饭店。
当天,叶剑英在北京饭店会见记者,发表了简短谈话。他说:本人从未 来过故都,适才于北平上空俯视一周,深感其名不虚传,堪称我国最伟大的
都市。这次我等三委员北来,负责执行部工作,决心本着合作精神,采取一 致行动。他着重指出,今日和平建国乃为全国一致要求,我们当立即停止冲
突,恢复交通,从事建设。①
① 《军事调处执行部三方面委员昨飞北平》,载 1946 年 1 月 14 日《新华日报》。
二组建军调部中共机构 三委员到达北平以后,立即着手建立组织机构。按照马歇尔、周恩来、 张治中军事三人小组在重庆最初协商的方案,军调部三方人员的配备名额
为:美方 125 人,国民党方面和共产党方面各 170 人。在组织结构上,规定 三委员各带助手、随员数人,下面各设一参谋部,配若干参谋人员。执行主
任由美国人白罗德担任。这一职务犹如三委员的参谋长,可直接指挥三方参 谋人员。预定派出 8 个执行小组。但是,工作正式开展以后,由于局势的变
化和任务的增加,三委员对组织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组织机构随之不断地 扩充和加强。首先确定在三委员之下各设一名参谋长:中共方面由耿飚担任
(不久由罗瑞卿接任);国民党与美方分别由蔡文治、海斯凯担任。在各自 参谋长之下分设 4 个科:计划执行科、新闻发布科、总务科、通讯科。叶剑
英为了加强中共方面的力量,利用军调部更多地开展工作,经报请中共中央 批准,在机构和人员配制上又有所变化:在委员之下设一秘书长,由李克农
担任,管理秘书、通讯、机要、编译、救济等组;参谋长之下设计划执行科、 新闻发布科、行政科;另外,还设了几名顾问,由饶漱石、滕代远、徐冰等
担任,马海德则以卫生顾问名义参加工作。①
在机构组建过程中,中共方面人员由于通讯不畅,交通阻隔,要在较短 时间内集中到北平,困难很大。为此,叶剑英及时请示中共中央,请中央迅
速从各地抽调人员赶赴北平,并解决电台配备问题。同时,他利用美国政府 提供给军调部的飞机,分别派李克农、罗瑞卿飞往延安、晋察冀等地,专程
接到北平的工作人员。他还从各解放区来军调部汇报战地情况的人员中,物 色合适对象留下来工作。另外,又从北平地下党选调了一批工作人员。
叶剑英对调到军调部工作的干部十分关心,逐个同他们谈话,要求他们 尽快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和环境,主动、机智地进行工作。他还教给他们参加
谈判斗争的艺术和方法,告诉他们,同国民党代表和美国人打交道时要注意: 第一,话不要说得太多,每说一句话都要经过充分的考虑,话一说出口就不
好改变;第二,三方达成协议并签字时要慎重,写在纸上的东西,用斧头砍 都砍不掉;第三,要注意保密工作,防止他人钻空子;第四,要及时请示报
告,以便统一步调。②
1 月 22 日,叶剑英在给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的信中,曾谈到抽调人员、 组建机构的情况:“我们于 13 日由渝飞平,已十日了。先后到此的有罗瑞卿、
李聚奎、耿飚、李克农、伍云甫等五十多名同志。今天可能到的有滕代远等 十多位同志(由太行飞此)。山东、华中各地同志,亦派人来此。北平城正
放射着国内和平的异彩。虽然各地仍继续有一些大小的冲突,历史的总趋势 是和平与民主,这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机构刚刚建立,叶剑英就紧张地投入了新的斗争。从他 2 月 9 日写给在 军委总参谋部工作的戴镜元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境遇和心绪。信中写道:
“我刚到渝不久又飞平,现处在和美国人、国民党人三方合作、三角斗争中, 这是新学校、新课程,做错了不少,也学得不少。”“我还好,只是把我忙
① 叶剑英办公室张廷栋等提供的档案资料。
② 《李聚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 年 9 月版,第 237 页。
瘦了许多。”
5 月 24 日,马歇尔、周恩来、张治中三人小组电令北平军调部三方各增 设一副委员,并明确副委员可全权代理委员离职时之职务。据此,美方的吉
伦、国方的蔡文治、中共方面的饶漱石分别出任副委员。参加军调部三方的 工作人员,亦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规定数额。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军调部人数 最多时达
9000 余人(中共方面仅 600 余人)。这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而又 特别的机构。中共方面先后参加军调部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除委员、参谋长、
秘书长、顾问之外,还有:执行处长宋时轮,交通处长耿飚,整军处长陈士 榘,新闻处长黄华,秘书处长冯铉,行政处长伍云甫。东北执行分部中共方
面负责人为饶漱石、李立三、伍修权。还有薛子正、张经武、荣高棠、赖祖 烈、黄逸峰、柯柏年、黄镇等,也先后担任过一些部门中共方面的领导职务。
三停战原则谈判的波折
军调部作为履行停战协定的机构,首要任务是实行军事调处。主要方法, 是遵循 1 月 10 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停战令,通过三方会谈,商
订出关于停战原则的协议,予以发布,国共双方共同执行、遵守。对于发生 冲突的地区,则派遣由三方代表组成的执行小组或交通小组,到实地调查双
方争端的真相,就地解决各种问题,制定地区性的协定,使双方部队共同遵 守,保证实现停战。执行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呈报军调部处理。军调部不
能解决的问题,上报军事三人小组议决。
叶剑英与国、美代表就停战原则达成的第一项协议,是 1 月 15 日发布的 第一号公告并附“和字”第一号命令。第一号公告宣告:军调部将于 1 月 16
日派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往绥远、山东、河北各省的 14 个城市、村庄,散 发 1 月 10 日的停战令。“和字”一号命令的内容为具体调处河北省永丰县境
内国共军队的军事冲突。命令要求双方即刻停止冲突,各留在原地,停止敌 对状态,恢复城内外交通,并允许粮食、商品出入。总的看来,三委员对这
一协议达成得比较顺利。而争论激烈、斗争复杂的是军调部“和字”第二号 命令、关于修订“和字”第二号命令的电报、“和字”第六号命令等协议。
军调部刚开展工作不几天,叶剑英就同国、美代表开始了关于停止国共 双方军事冲突的具体原则的谈判。国、美代表的主张是,停战以后双方部队
必须实行隔离,才能防止冲突再起,而隔离则以城市为基准,占城者不动, 城外者撤退一日行程(60 里)。叶剑英则提出,停战以后主要是恢复 1 月 13 日
24 时的位置,谁非法侵占则由谁退出,被侵占者回到原来位置,双方均复 位,冲突自无。这个争执由美方折衷后,把两方意见都容纳进去,拟定了“和
字”第二号命令,三委员于 1 月 20 日签署后予以发布。这一协议从表面上看 双方互有让步,双方意见均有采纳,似是公平合理,其实对中共方面不利。
“和字”第二号命令第一条实施停战的原则这样规定:“所有冲突的双 方部队,接到本执行部的停战指示以后,必须立即停火,并施行双方冲突部
队的隔离,以保证冲突不再发生。”这一条中并具体规定,双方撤离冲突地 点一日之路程至少为 60 华里。这一命令发布不久,各地小组均发生了争论,
国、美方代表到处要中共军队撤退。听命于蒋军的伪军从被围的城镇出来扰 乱,蒋军并越出点线故意向解放区军队挑衅,其阴谋在于迫使各地解放区军 队都向后撤退
60 里。叶剑英很快发现了这些问题。同时,中央也来电指示, 要求纠正这一规定。叶剑英立即动员中共方面人员,围绕执行“和字”第二
号命令问题,开展新的斗争。1 月 24 日,他致电陈毅、饶漱石、刘伯承、邓 小平,提出:“执行部‘和字’第二号命令关于停战隔离之规定分为原则与
办法两项,原则是要停战,要隔离,要恢复联合命令中所规定的时限以前的 位置。隔离之办法必须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况适当规定。各地区在实施停
战隔离之时,必须根据情况决定。各停战小组的中共代表,在实际执行隔离 时有自己的否定权,可以坚决抵抗并将办法中实际行不通的情形电告我们,
以便根据实际材料作新的规定。”1 月 27 日,叶剑英又致电各解放区负责人, 对如何执行“和字”第二号命令提出一些具体的变通办法,供各地在同国民
党方面交涉时参考。与此同时,在执行部三委员会议上,叶剑英对国、美方 面要求解放区军队撤退的无理要求坚决予以驳斥。他指出:(一)对包围中
的伪军(如:枣庄、德州、兖州、聊城、永丰、元氏、保定等)应是解放区
军队受降问题而非部队隔离问题:(二)同蒲路南段未发生冲突事件,没有 实行隔离的必要;(三)大同等地阎锡山军出城挑衅,是破坏停战令行动,
应予以处罚,不应令解放区军队撤退。否则赏罚不明,鼓励了挑衅的一方;
(四)集宁虽暂有冲突,现已停止并且已经隔离(傅作义军已撤至旗下营)。 集宁原为解放区军队驻地,无再撤出的必要。同时,为证明“和字”第二号
命令本身的缺点,并使国、美方面也感到有不利之处,叶剑英具体指出两个 地区,国民党方面应当撤退:一是平绥路青龙桥地区的蒋军,应离康庄 60
里(如此必须撤至南口附近);二是豫北蒋军应撤离孟县 60 里(如此即退到 黄河以南)。国、美代表无法答辩,终于同意修正原令。2 月 4 日,三委员
发布“和字”第二号命令的修正指示,其主要内容是:拟定“和字”第二号 命令之际,执行部各委员会曾商定停止冲突及撤退一日行程(60 里)之办法,
但凡有执行小组在场或虽无执行小组在场,而双方部队已建立联络机构之 处,前述议定办法可经双方同意就地按照情况加以变更。
在“和字”第二号命令修正案发布前后,叶剑英向各执行小组中共方面 代表发电指出,坚持恢复 1 月 13 日位置是实施停战的基本原则,必须切实监
督执行,反对强调隔离部队而取消原来目的,对各地蒋军拒不执行者必须严 肃处理。与此同时,叶剑英同饶伯森单独进行多次谈话,说明中共方面对恢 复 1 月
13 日位置有最大诚意,只要蒋军肯撤出非法占领地区,解放区军队 1 月 13 日以后占领的地方均可全部退出。中共方面并拟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草案
事先交美方考虑。美方这时正为战斗序列问题未达成协议而焦虑,便借机提 出,在此命令草案中加入战斗序列的内容,要双方指挥官召开会议,在小组
监督协助之下,提出双方战斗序列,以便具体商讨 1 月 13 日位置问题。这显 然是一种交换条件。时剑英权衡利弊,认为利大于弊,于是表示同意。随后
经反复讨论,于 3 月 22 日签订了“和字”第六号命令。这一命令的主要内容 是:为彻底停止冲突起见,政府及中共军队必须停驻于 1946 年 1 月
13 日下 午 12 时整所在之位置,任何部队曾越过上述位置者,应立即退回。任何指挥 官如不遵令撤退至 1 月 13 日下午 12
时之位置或双方同意之改正位置,将以 违反停战令论罪。
自此以后,在停战问题的谈判上,中共方面便完全转入主动,国民党方 面在政治上完全处于被动。
后来,叶剑英曾就“和字”第二号命令发布前后的情况回忆说:
“军调部刚刚开始工作时,我们没有经验。美国人起草了个协议条文, 送给三方委员,说是已经讨论过的东西,各方的意见都吸收了,要求签字。
那时黄华做我的翻译。当时我想,刚一开始就闹僵了不好。于是我采取灵活 的办法,在协议上签了字。协议公布以后,很快发现问题比较大。我立即给
我方各战略区部队打电报,告诉他们,在执行中要坚持有理有利的原则。我 一连发了几个电报给部队。后来中央领导对这个事情也有批评。六号命令发
布以后,中央领导又来电报,给予了表扬。那时,我们同美国人和国民党代 表一起谈判,一开始确实缺乏经验啊。”①
①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2 年 4 月 15 日。
四执行小组的使命
调处各地军事冲突,主要是通过向冲突地区派遣执行小组的方式来进 行。执行小组是军调部领导下的基层组织。1946 年 1 月 15 日军调部三委员
经过协商,确定其任务是执行军调部的协议,对国共双方军队执行停战令和 军调部协议的情况实行监督。
既然派遣执行小组是履行停战的主要手段,那么,往哪些地区派出执行 小组,就成为国共双方争论的突出问题。国民党方面拼命要求向对他们有利
的地区派小组,以便谋取军事上的好处。面对这种情况,叶剑英根据中共中 央和周恩来的指示,同中共方面人员一起,商定了对付国民党和美国人的基
本办法:在解放区军队力量薄弱的地区,要争取派遣执行小组,防止敌人进 攻,在蒋军集结重兵的地区,要配置执行小组,以监视敌军的调动;在敌人
可能利用的港口,应争取派小组,以防对方通过港口运兵;在敌人准备进攻 的重点地区,必须派出小组,以便制止敌人的进攻和揭露他们的阴谋。
同时,叶剑英还提出,要充分利用建立军调部协议中“三委员各有否决 权,一切事宜均须经三人一致通过”的规定,来对付国、美方面的勾结,遇
到国、美双方联合对付我们的时候,我们即可使用否决权,使他们的阴谋无 法得逞。
在半年多的会谈斗争中,军调部先后向各地派出 29 个执行小组,7 个交 通小组。这些小组,是由三方协议派遣的。尽管国民党方面有美国代表的帮
助和支持,但是,由于叶剑英和中共方面人员针锋相对的斗争,结果,双方 提议派遣成功的停战小组的数目大体相等。①军调部的第一个执行小组,是派
往绥远(今属内蒙古)集宁地区的。停战令发布时,集宁县城在解放区军队 手中。国民党方面为了抢夺战略据点,于停战令生效后的 1 月 14 日凌晨 2
时,向解放区军队驻守的集宁县城发动进攻,并于上午 11 时占领了该城。解 放区军队调整部署,包围了该城,同国民党军展开了争夺战。郑介民得知这
一消息,立即提议军调部派一执行小组去集宁,监督停战。叶剑英根据集宁 前线发来的情报,严正指出,集宁在 1 月 13 日前,为解放区军队驻守,国民
党军队进占,违犯了停战令,必须立即退出。郑介民狡辩说,1 月 13 日 24 时停战令生效时,国民党军队就在集宁城内。他反诬共产党军队挑起冲突,
向集宁城的国民党军队进攻。美方委员饶伯森见双方争执不休,遂以“中间 人”的身份予以调解。他判定,1 月 13 日 24 时国共双方军队均在集宁城内。
因此,要实现集宁的停战,双方军队均撤出集宁一日行程(60 华里),划集 宁为中立县城。但是,郑介民仍坚持要解放区军队单方面撤退。叶剑英则严
词拒绝。事情就这样僵持着。到了 1 月 17 日,叶剑英得到解放区军队在 18 日前有把握夺回集宁的情报,于是,表示同意国、美方面关于派执行小组去
集宁的提议。1 月 18 日上午 11 时,当由国民党、美国和中共代表组成的执 行小组乘飞机在集宁降落时,集宁已无战事。小组代表们看到的情景是:共
产党军队驻防在这座县城,社会平静,秩序良好。小组的美方代表耸了耸肩, 摊开双手,无话可说。国民党代表虽然窝着一肚子火,但也无可奈何。
郑介民对这次失败很不甘心,耿耿于怀。3 月,马歇尔、周恩来、张治 中三人小组视察集宁时,军调部三委员和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陪同。郑介民
① 访问耿飚谈话记录,1991 年 3 月。
和张治中又提出了集宁调处的是非间题。周恩来、叶剑英当然毫不让步。后 来,马歇尔只好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了,更重要的是今后的事情。”
围绕集宁调处问题的斗争,是中共代表团在叶剑英领导下坚持停战原则 的一个成功范例,它对于后来中共方面处理其他地区的军事冲突问题,提供
了经验。
五东江纵队撤退与中原军区突围
广东东江纵队的处境,是叶剑英一开始就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东 江纵队在 8 年抗战中,积极打击日伪军,先后建立了总面积达 6 万余平方公 里、人口约
450 万以上的解放区。香港沦陷后,他们救护港九同胞脱险,援 助香港文化界人士,支援英美军事当局工作,受到中外人士赞扬。然而,国
民党当局竟将这样一支抗日有功的人民军队诬蔑为“土匪”,在停战令颁布 以后,公然以“剿匪”为名,疯狂地向东江纵队进攻。
为了制止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叶剑英在军调部三委员会议上,多次提出, 应迅速派执行小组到广东调处。国民党代表极力反对,声称广东没有中共部
队,没有必要往那里派出执行小组。叶剑英则摆出事实,据理力争。后来, 郑介民、饶伯森被迫同意派出广东执行小组。1 月 25 日,该小组代表抵达广 州。
执行小组到达广州的次日,广东国民党军方就发表谈话,拒绝承认中共 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污蔑游击队为“土匪”。对于国民党当局颠倒黑白
的谎言,小组中共代表方方理直气壮地进行了驳斥。在北平军调部,叶剑英 一次次地揭露广东军事当局进攻东江解放区的罪行,要求军调部立即发电制
止,并令广东执行小组到现场监督停战。
在国内外进步舆论的压力下,经过军调部的督促,广州行营于 2 月 18 日“奉命同意”广东执行小组前往惠州地区“视察”。
2 月 25 日,叶剑英致函郑介民和饶伯森,指出张发奎让广东小组赴惠州, 是精心策划的骗局。因为,他们事先已派出军队进攻并占领了惠州我东江纵
队驻地。他们让小组到达该地“视察”,无非是为其“东江无共军”的谎言 进一步找借口。叶剑英再次呼吁广东军事当局停止对东江纵队的进攻,并允
许小组对真实情况进行调查。
然而,广东军事当局一意孤行,继续阻挠调处。在此情况下,叶剑英致 电在重庆的周恩来,请三人小组讨论广东调处问题。三人小组研究了叶剑英
的电报,经过磋商,国民党和美国方面的代表不得不承认以曾生为司令员的 东江纵队的存在,并同意将东江纵队撤离广东,由美方协助运送山东烟台。
东江纵队撤退的协议达成以后,广东小组就实现这些协议的具体内容, 继续进行商谈。至 4 月下旬,大多数问题都已得到解决,但有两个问题在广
东小组和军调部本部又进行了反复磋商,才达成协议。 其一,关于东江纵队撤退途中的安全问题。中共代表主张,为保证东江
纵队由内地撤到海岸港口的安全,驻淡水的国民党部从应撤到平山,驻龙岗 的部队撤至平湖或深圳。国民党代表坚持原来驻军的位置不动。在三委员会
议上,郑介民说,如果驻龙岗和淡水的国民党部队撤出,到时地方民团发动 进攻,他们不能负责。鉴于这种情况,叶剑英提出三点建议:由军调部三委
员致电张发奎,令其保障东江纵队撤退安全及考虑走廊区问题;在东江纵队 撤退途中,除派小组随行监视外,并令该地国民党部队派联络参谋随军行动;
由叶剑英与郑介民分别致电张发奎,请他重新考虑东江纵队撤出的安全。郑 介民对此表示没有意见。饶伯森见此情景,开玩笑说:我非常同意这个办法。
两位委员都是广东人,我想一定能得到一致协议。
其二,关于东江纵队撤退费用借款问题。中共代表计算需要法币①9.8 亿 元,国民党代表提出为 2.73 亿元,因数目相差较大,无法取得协议。在三委
员会上,美方代表提出一个 3.326 亿元的折衷方案,征求双方代表意见。双 方代表对此仍存在分歧。后经军事三人小组商定,由广东当局垫忖粮款 3.7
亿余元。与此同时,叶剑英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在军调部又设法筹集了一 部分经费,派人送给东江纵队。此后,东江纵队按指定地点集中,除复员 1700
名战士外,留下 2500 人,由曾生司令员率领,于 6 月 29 日开赴大鹏湾。傍 晚,北撤部队登上军调部派来的美军的五八五号、五八九号、一○二六号三
艘军舰, 30 日 8 时启航,7 月 5 日,安全抵达山东解放区烟台市。至此, 叶剑英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中原地区的军事冲突,是叶剑英通过军调部迫切需要解决的又一突出问 题。停战令公布后,中原军区部队为执行停战协议,从桐柏山区转移到了鄂
豫交界的罗山、光山等地区。然而,国民党方面一再违反停战协议,先后调 集 11 个军 26 个师共 30 余万人的兵力,将中原军区部队重重包围,妄图予以
“围歼”。 军调部建立不几天,叶剑英即将中原地区的严重局势提到了国民党和美
国代表面前,要求立即派出执行小组去监督停战。而国民党代表却借故拖延。 经过叶剑英一再争取,国民党和美国代表才同意组成由中共代表薛子正、国
民党代表邓为仁和美方代表福特组成的汉口第九执行小组。1946 年 1 月下 旬,小组奔赴河南罗山、应山视察,并会同当地国共双方驻军代表——中共
代表王震、国民党代表宋瑞珂,签定了《罗山协定》与《应山协议》。两个 协议中规定,双方部队在国共问题未解决之前,均停驻于现地,不得向对方
进攻。可是,国民党军队不仅不执行协议规定的停战条款,还变本加厉地向 中原军区部队发动进攻,占领解放区村镇 1000 余处。他们还派遣特务到中原
军区部队驻地造谣,放毒,暗杀,并实行经济封锁,妄图“困死饿毙”解放 区军民。
对于中原军区部队的困境,叶剑英忧心如焚。2 月中旬,他就如何解决 中原军区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向军调部提出两项紧急措施:第一,准许中
原军区部队主力根据联合命令第二条规定,移驻于平汉路西产粮区,以便就 地解决粮食困难;第二,如上述措施难以实现,中原军区部队则转移到皖东、
苏北地区,靠近新四军军部,以便于将来进行整编。国民党和美国方面的代 表对此却不同意。3 月初,叶剑英随军事三人小组到武汉视察,又提出中原
军区部队易地就食的问题,国民党政府代表仍表示拒绝。
中原军区部队和中原局总共有近 8 万人,每月需要补助给养经费法币 3 亿元左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叶剑英在极其困难的境况下,利用他在军调
部的合法地位和身份,采取许多措施筹集经费,然后设法送到中原军区,帮 助他们渡过难关。
为了更有效地制止国民党军队对中原军区部队的进攻,叶剑英在军调部 经过反复斗争,并经过周恩来在三人小组的努力,迫使国民党、美国方面的 代表同意,于 5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