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开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传

_15 《叶剑英传》编写组(现代)
① 《党没有忘记他们——红岩英烈》(上),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11 月版,第 4 页。
六身在虎穴,正气凛然
环境越艰险,斗志越坚定。叶剑英与周恩来带领南方局的同志们,以大 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顽强地坚持斗争。他们经常对大
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一次,在南方局召开的全体人员大会上,他和周恩 来讲完话后,领着大家高唱革命歌曲。第二天国民党特务部门就在南方局驻
地周围增加了人员,进一步加强了监视。面对这种情况,叶剑英坚定地对大 家说:“我们共产党人天不怕,地不怕,要沉着应付,处于虎口,稳如泰山。”
1940 年 5 月,朱德经洛阳准备来重庆,曾作《出太行》七绝一首,叶剑 英诗以和之:“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
与我赋同仇。”①表现了同仇敌忾,寸土必争,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朱德读 后,亲笔录下,倍加赞赏。
这一年,叶剑英在重庆读到地下党辗转传来的方志敏烈士狱中手稿,他 异常激动,立即建议《新华日报》刊登《可爱的中国》,并向在场的同志讲
述方志敏烈士的斗争业绩,然后挥笔写下《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血 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②
后又将这首诗题写在方志敏同志遗照上。周恩来非常喜欢这首诗。在一次南 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大会上,周恩来对大家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革
命气节教育。他讲了方志敏、陈铁军、周文雍在刑场上的故事,特意背诵了 叶剑英这首诗,号召大家向烈士学习。在场的同志深受感动和教育,纷纷向
叶剑英索诗,竞相传抄。郭沫若读后,特次叶韵和诗一首:“千秋青史永留 住,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叶剑英在重庆期间,先后多次陪同周恩来、 董必武等与国内外友好人士会晤。出席各种讲演会、纪念会,发表抗战救国
言论,同时为报刊撰写了许多文章,谈形势,论战略,宣传共产党和毛泽东 的全面抗战路线,介绍敌后游击战和全国军民抗战的战绩、经验,驳斥某些
诬蔑中华民族抗战的谬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华日报》社应广大读者 的要求,于 1940 年 3 月将他公开发表的部分文章汇编成《叶剑英抗战言论
集》,予以正式出版。全书分为“论战局”、“论抗战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论战略”、“论敌后抗战”、“八路军抗战的经验”、“纪念和悼文”及
“其他”等 7 部分,共 31 篇, 13 万多字。该书由各埠大书店经售,成为 当时发行量很大、深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书。书的后面附有一名记者写的《叶
剑英将军访问记》,称叶是全国“著名的抗日健将”,“具备着我们理想中 的一个青年革命将领应有的农民般的诚朴,书生般的冷静和英雄般的勇敢。”
①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天地》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对叶剑英和他的文章这样 评价道:“叶剑英是广东人,他在军事上有极高的素养,抗战初期他发表的
‘敌人跳我们笑’一文,不仅阐释了游击战略,抑且才华洋溢,脍炙一时。” 著名新闻记者赵浩生回忆他在一次舞会上,与叶剑英一起谈论朗诵英国
诗人雪莱的作品时写道:“我的舞伴(读英国文学的女大学生)并不知道他

②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 9 月版,第 23、37 页。
① 原文见《云南日报》,1939 年 9 月 2 日。
是谁,当我告诉她这位熟记雪莱作品的人就是叶剑英将军时,她吃惊之余, 对她所受的十几年的反共教育都发生了疑惑,她没有想到被称为‘共匪’的
将军,却是一位如此博学多才、温文儒雅的人物。”①
这一年,叶剑英与南方局机要工作人员吴博结婚。 叶剑英在重庆期间,热情关怀周围的同志,与傅大庆、冯大璋夫妇,许
涤新、方卓芬夫妇,曹瑛、陈维清夫妇等建立亲密友谊。至今保留着叶为他 们拍摄的照片、撰写的结婚贺联。
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中共中央“驻渝干部要尽量减少”的指示, 1941 年 2 月 1 日,叶剑英奉命从重庆飞返延安。离渝时,周恩来将给毛泽东的信
及南方局为中央筹措的经费交给叶剑英带回。此外,叶剑英还带有南方局直 接领导下的党与非党干部及所联系的同情分子的撤退、疏散和隐蔽计划。叶
剑英同赖祖烈一起,乘坐一架国民党政府派的小飞机,经汉中于 2 月 2 日到 达延安。据赖祖烈回忆,叶剑英顾不得休息,立即到杨家岭见毛泽东,将周
恩来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信以及邓颖超送给毛泽东的照片亲手交给他,向 他汇报了皖南事变前后同国民党谈判的情况。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亲切谈
话。当晚,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剑英本日上午十时抵延,畅谈五小时。收 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往。小超同志照片收到,谢谢。”
从此,叶剑英结束了长达 4 年之久的在国统区的统战工作,回到了延安。 从南京、武汉、长沙、南岳、桂林到重庆,叶剑英作为驰骋于第二次国共合
作战线上的“三骑士”(中外有识之士称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为中共的
“外交三骑士”)之一,作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以他特有的胆识和才智, 同国民党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斗争,在统战工作中发挥了
重大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①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 年 11 月 5 日。
第十九章延安岁月
一重返军委参谋部
叶剑英刚刚踏上延安这块已经阔别五载的土地,一项艰巨的重任便落在 了他的肩头。
1941 年 2 月 14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通告全军:“叶剑英同志已回延安, 现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驻延安办公。”
从这一年开始,敌后抗战进入了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日军集中重兵 疯狂进攻根据地,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战”,频繁进行大
规模的“扫荡”,妄图隔绝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消灭抗日人民武装力量。 国民党当局则继续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对八路军、新四军
和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国民党正规 军扯起“曲线救国”的破旗,公开投敌,充当伪军配合日军作战。在这种严
重形势下,中共中央为打破敌顽夹击,战胜严重困难,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 方针和政策,指引着中华民族的抗战巨舟,劈风斩浪,顽强向前。
叶剑英长期战斗在统战工作的岗位上,熟悉和了解敌、伪、顽、友等各 方面情况,加上他本人的军事造诣和谋略才干,到统帅部工作以后,受到毛
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器重,成为毛泽东、朱德指挥全国敌后抗战的得力助手。 对叶剑英,朱德有过这样的评语:“我们队伍里这样的人才不是多了,而是
太少了,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叶剑英以高明干练的中共中央统帅部“参 座”闻名于军内外,受到干部和群众的尊重和信赖。①
此时,“皖南事变”的余波尚未平息。2 月 23 日,叶剑英致函国民党谈 判代表张冲,重申中国共产党对“皖南事变”和蒋介石 1 月 17 日命令的立场,
并列举事实历数了国民党在“皖南事变”后,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压迫与军 事进攻有增无减的种种行径。信中最后指出:“本党中央认为十二条办法如
不能获得满意解决,各种政治压迫与军事进攻如不停止,则国共关系与时局 危机,必将益形严重,一切空言延宕之办法,将毫无补于实际。”“倘能由
贵党方面采纳十二条办法,使目前不幸事态转祸为福,则非仅两党之幸,民 族国家实利赖之。”
4 月 29 日,叶剑英陪同朱德与国民党驻延安联络参谋陈宏谟谈话,进一 步指出,国共关系如要好转,国民党中央目前至少应采取下列办法:(一)
停止逮捕共产党人员,停止反共军事行动和交通封锁;(二)继续发给十八 集团军各月份经费并补充弹药;(三)新四军余部尚有八、九万人,应即整
编;至于移防一节,如政治上有确实保证,自可商量,否则于情于理碍难遵 命。30 日,陈宏谟等电告军令部,由军令部提出核议意见,报何应钦。何答
应研究解决。
设在延安城西北王家坪的中央军委,是中共中央指挥抗战的“大本营”, 从这里发出的每一项指示,下达的每一个号令,无不牵动着各抗日根据地乃
至全国的神经。叶剑英作为军委参谋长,深知自己肩上的份量,日夜思虑着 如何给中央、军委当好参谋。他经常对参谋部的同志说,参谋部的工作非常
重要,处理问题要特别谨慎,要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意图办事,照顾 好上下左右关系,尤其要多考虑到下边部队的困难。他以身作则,带头学习
贯彻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细致、周密地处理问题。那时军委总部有一个
① 访问康克清、陈慧清、谭友林、罗青长、蓝祥辉等谈话记录,1987—1994 年。
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一切工作节奏随着毛泽东转。毛泽东习惯于夜间工作, 叶剑英也通宵达旦地坚守在岗位上。他工作十分忙碌,每天要办理几十件以
至上百件中央军委上呈下达的文电。凡军委机要处来的电报,送谁,抄谁, 都要经过他批发,急件随到随办。由他代军委起草的许多文电,都要呈毛泽
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审批后签发,大多由“毛、朱、王、叶”①联名发出的。
为了给党中央和军委当好参谋,更有成效地指挥抗日战争,叶剑英十分 重视从政治上、组织上和业务上加强参谋部的建设。原来军委只设一、二、
三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亲自主持成立了四局,主管教育和行政。同 时在各局实行精兵简政,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之君,作之师”,叶剑英奉此为铭,既作群众的领导,又当群众的 老师。他遇事总是先作学生后作先生,学习十分刻苦。他弄来一大块青石板,
架在窑洞门口当桌子,常坐在桌前读书写作。那时候生活条件差,晚上看书 点根蜡烛就很不错了。他不但自己学,还规定学习时间和制度,组织有关的 领导干部、机关
干部一起学。学习的内容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 军事著作,特别是毛泽东的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学习苏联红军将帅
的军事理论,学习孙中山和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为了使干部能读懂原著, 他还特意组织干部进修日语、俄语和自然科学知识,指定江右书、伍修权等
教课,定期组织考试。
他还不定期地给总部机关干部、延安军事院校作时事政治报告,用中共 和苏共党史上的经验教训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大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
的政治、军事理论和哲学,强调把唯物辩证法正确地运用到军事领域中,作 为研究、指导战争的唯一武器。他还非常关心中央警卫团的学习,亲自去讲
课,帮助官兵提高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①
1941 年 5 月 5 日,在马克思诞辰 123 周年之际,叶剑英在延安在职干部 纪念学习会上,作了题为《加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军事》的报告。他
在报告中,首先引用恩格斯于 1874 年论及革命斗争形式问题时的阐述,即与 政治、经济两种斗争并立的还有理论斗争,说明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然
后他从分析孙中山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和国民党几十年的军事活动开始,一直 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强调
指出:“从理论上、技术上提高我们的战斗力,换一句话说,用马列主义的 军事理论,用现代军队的技术知识来教育我们的军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革命的军事干部,必须学习马列主义的政治,犹之 乎一个革命的政治干部,必须学习马列主义的军事一样。不懂马列主义,不
能成为革命的军事家,等于不懂军事不能成为革命的战斗的政治家一样。 善于领导政治斗争的领袖,同时也善于领导军事斗争。革命的政治和军事的
统一性,及军事对于政治的依从性。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已成为不可争辩的 真理。”①叶剑英从 20 年代初追随孙中山革命、投身革命军队算起,这时他
已在中国现代军事领域中活动了整整 20 年,他的这篇饱含经验及哲理的报
① 毛、朱、王、叶,即: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
① 访问尤桂林、耿飚、刘煜谈话记录。在中共延安市委党史办、档案馆、纪念馆查阅的资料,1991 年 4—9
月。
① 《共产党人》第 19 期,1941 年 8 月。
告,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年冬,叶剑英担任中央军委军事教育委 员会委员和军事学院副院长(朱德为院长),为军事教育事业作出了更多的 贡献。
二运筹谋划,持久抗战
科学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预见其发展进程,研究对敌斗争策略,是军 委参谋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据柯柏年、罗青长、朱军等回忆,叶剑英经常教
育总参谋部的同志要善于根据战争风云的变化,客观地观察形势,认识战争 的发展趋势,正确地指导战争。他特意在一局作战室组成了一个研究时局和
战略的班子,对国际国内敌、我、友各个方面的态势进行专门的研究,随时 了解和掌握情况。并定期组织参谋人员综合分析各战区的情况,整理成《作
战周报》,供军委首长参阅。他还经常邀请中央和各根据地、各战区的领导 同志前来王家坪参加参谋部分析研究敌情和研讨战略的会议。朱德、贺龙、
陈毅、徐向前、聂荣臻、陈赓、罗瑞卿等都参加过这种活动。大家在这种研 讨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军委制定战略和策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1 年下半年,叶剑英与王稼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结合当时各根据地 对敌斗争的实际,共同主持起草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经
毛泽东、朱德审阅、修改后,于 11 月 7 日以中央军委名义正式下达。“指示” 明确规定:每个根据地的军事机构均应包含主力军、地方军、人民武装(即
不脱离生产的自卫队及民兵)3 个部分。军事建设的中心注意力,应放在地 方军及人民武装的扩大与巩固上。主力军应采取适当的精兵主义,其工作重
心是提高其政治军事技术的质量。“指示”对地方军及军区的职责、自卫队 及民兵的组织、活动方式以及军队与民兵的武器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贯彻落实军委指示的过程中,叶剑英十分注重整理和总结各根据地斗 争经验。他同军委总部的同志一起,从群众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根据地军
民在困难时期对付敌人的办法。主要的有: (1)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化,地 方兵团群众化,大力发展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2)采取内线与外线
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作战方法,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3)“敌 进我进”,派遣短小精干的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之敌后,发动群众,摧毁伪
组织和伪政权; (4)争取与瓦解伪军,巩固与扩大地方武装(县大队、区 小队、游击小组),恢复和扩大根据地等等。这些办法,为广大军民所掌握,
变成强大的力量,使八路军、游击队在敌后站稳了脚跟,有力地打击了日本 侵略者。
为了准确及时地获取情报,指挥战争,根据叶剑英的提议,中央军委于
1941 年 10 月 29 日,正式作出了《关于建立情报网的决定》,决定在十八集 团军总部、各敌后根据地新四军,首先建立起 10
个情报网的联络基点。时剑 英对每个联络点抓得很紧,使各地同延安总部的情报联络渠道畅通无阻,保 证了中央、军委准确及时地掌握情况、指挥作战。
在各地建立情报网的同时,叶剑英组织各根据地设立气象观察所,建立 健全气象观察制度,不但保证了当时作战指挥的需要,也为根据地的气象观
察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方便条件。
为了及时反映敌、伪、友、我的军事动向和各方面情况,叶剑英组织总 参谋部人员汇编《军委战况通报》、《作战室周报》等,每期都亲自审批。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的发展,他又在总参谋部成立了资料研究室,编辑
《国际资料》,负责收集、整理各交战国的战况,研究外国军事动态和军事 著作。毛泽东看了这些材料后很高兴,说这样做“大有帮助”,并且嘱托叶
剑英对作战局和资料研究室的同志在生活上多加照顾。叶剑英非常重视通信
联络工作,组织出版《通信战士》,并为之题词:“革命的马达在飞转,产 生出解放人群的热,幸福的光。”总部的通信工作受到各战区的赞扬。有一
次,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因与中央恢复了中断很长时间的电讯联络,高兴 地派人专程到延安,送给中央一根黄璨璨的金条。毛泽东亲自把这根“进贡”
的金条,奖给了总参谋部作战部门。
三科学预测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动向
1941 年 6 月 22 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突然袭击,攻势猛烈,很快逼 近列宁格勒,苏军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在这种严重形势面前,中国战场上
的日军会如何动作?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方向应如何确定?这是关系到中 国抗战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前途的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叶剑英及时
组织总参谋部人员进行讨论,召开时事座谈会(邀请当时在延安的日共党员 野坂参三参加),分析了日军北进、南下的两种可能性,认为中共的战略思
想和战争准备的重点应当放在对付日军南下方面。叶剑英将这个倾向性意见 及时上报中央,以供决策参考。这时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对南下与北进问题也 存在着争论。9
月 6 日,日本“御前会议”秘密地采纳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 议制订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不惜对美(英、
荷)一战”。后来战争的发展,特别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证明,叶剑英对 日军动向的分析预见是正确的,对中共中央制订有关方针决策起了重要作 用。
这一年 11 月 9 日,叶剑英与李克农为重庆召开的国民党爱国志士张冲追 悼会送挽联:“豺虎尚纵横,大局岂堪重破坏。巴渝多雾瘴,忠魂何忍早游 离。”①
这一年 12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刘伯承 50 诞辰举 行庆祝活动,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绩,鼓舞敌后军民的士气。16 日,叶剑英从
延安特发来两首祝寿诗:
(一) 太行游击费纠缠, 撑住平辽半壁山。 遍体弹痕余只眼, 寿君高唱凯歌旋。
(二) 细柳营中寂不哗, 枪垣炮堵即吾家, 将军五十人称健, 斩得倭酋不自夸。②
1942 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对中共华北抗日各根据地进行更为残酷的“扫 荡”和“蚕食”。为了消灭中共华北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和部队,从 5 月中
旬开始,采取铁壁合围、捕捉奇袭等战法,对太岳、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夏 季“扫荡”。在反“扫荡”中,中共北方局机关和八路军遭日军合围,经奋
勇战斗,虽突出重围,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于 25 日英勇牺牲。噩耗传来, 叶剑英无限悲痛。为悼念和歌颂这位抗日英雄写下了《满江红》壮烈词章:
“试看那,汉家旗帜。剩水残山容我主,穿沟破垒标奇迹”,“风起云 飞怀战友,屋梁月落疑颜色。”①左权牺牲后,彭德怀曾向中共中央提出,要
文韬武略兼备的叶剑英来前方协助作战指挥。毛泽东和朱德、王稼祥经过研
①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2 年 4 月 8 日。
①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第 5—6 页。
究,认为叶剑英不能离开军委,未能成行。 叶剑英在延安最高统帅部继续密切注视着苏德战场战局的发展。1942 年
7 月,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突击,集中重兵进攻斯大林格勒。 有些人被德国法西斯得逞于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出其外强中干的虚
弱本质。叶剑英提醒大家观察成局要着眼于发展,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苏军 转败为胜,要有充分的信心。果然,苏军于是年 11 月即在斯大林格勒粉碎了
德军的进攻,转入反攻,次年 2 月取得了扭转整个苏德战争局势的巨大胜利。 怎样估计这一胜利?是一般性的,还是带决定性的?当时延安各界对此众说
纷纭,认识不一致。叶剑英再次组织总参谋部人员展开讨论,正确分析苏德 战场上两军力量的对比及消长趋势。他得出结论说,这次胜利是整个苏德战 争的转折点。
他把这一意见亲自整理成书面材料上报党中央,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 赞扬。
① 访问伍修权谈话记录,1992 年 5 月。
四打一场“政治宣传战”
1943 年夏,国民党政府借“共产国际”解散之机,妄图发动第三次反共 高潮,调动 50 万大军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6 月 9 日,何应钦、白崇禧、胡
宗南等在陕西光天县举行军事会议,策划进攻陕甘宁边区。18 日,胡宗南在 洛川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进攻陕甘宁边区,准备分 9 路闪击延安。7 月 2 日,
胡宗南电令各部于 10 月前完成一切准备,待命行动。这时八路军主力部队大 都在抗日前线,党中央、毛泽东等领导人所在的延安地区只有三、四万留守
部队。面对这种大兵压境的形势,叶剑英沉着冷静,同总参谋部的同志昼夜 不停地商讨对策。他考虑到,根据敌我兵力对比,动用武装力量打退国民党
军队的进攻,难以取胜。经过反复研究,他根据孙子兵法“实而备之,强而 避之”,想出了一个类似诸葛亮“空城计”的作战方案,破例使用中共内线
所掌握的敌情,公开揭露国民党的进攻阴谋,发动全解放区军民以至全国进 步力量,奋起反对和制止反动派破坏抗日、挑起内战的罪行。他的这个以智
取胜的退兵之计得到参谋部“高参们”的赞同,但是又考虑到公开发表采用 特殊手段所获得的敌军情报,可能会给中共的情报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为
此,他特意找来军委主管情报部门的戴镜元等人征求意见。经过再三研究, 大家认为,从斗争全局出发,权衡利弊,应当公开揭露,我方情报工作虽然
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只要采取必要措施可以挽救。①
毛泽东、朱德对叶剑英这个建议,十分赞赏,完全采纳。决定除按预定 计划部署兵力,作好保卫边区的自卫准备外,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动员一切
舆论,广泛开展宣传战,公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调动兵力、破坏抗战、制造 内战的阴谋。7 月 3 日、4 日,毛泽东连电致西安周恩来和重庆董必武,通报
蒋介石调集 20 余师兵力包围陕甘宁边区,让他们立即将上述情况向外传播, 特别通知英、美有关人员,发动制止内战运动,同时找胡宗南、张治中、刘
斐等交涉制止,愈快愈好。从 7 月 4 日开始,朱德以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名义 连电蒋介石、胡宗南、何应钦,揭露其“闪击延安”的兵力部署,“内战危
机,空前严重,抗战前途,千钧一发。”呼吁团结,避免内战。新华社广播 了朱德电报全文,并详细公布了国民党军队调动的情况。7 月 7 日,毛泽东
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关于对付国民党发动的反共宣传与准备进攻 陕甘宁边区问题,作出了 4 项决定,并于 8 日通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根
据毛泽东的意见和中央政治局的决定,7 月 9 日,延安各界群众 3 万余人举 行纪念抗战 6 周年大会,紧急动员全边区人民制止内战,保卫边区。大会发
出呼吁团结、反对内战的通电,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反动行径,要求蒋介 石等立即撤退包围边区的国民党军队,避免内战,严惩挑拨内战的反共特务
分子和通敌叛国的汉奸。同一天,朱德再致电蒋介石、何应钦、胡宗南等, 抗议国民党军队炮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警戒阵地,要求制止进攻。7 月 11
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为此写的新闻专稿,12 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毛 泽东写的社论《质问国民党》,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极力反共、破坏团结抗战
和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这种亲痛仇快的行径,提出严厉的质问和抗议。①在此 期间,国内外记者纷纷询问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的真相。敌后各抗日根据地
① 访问戴镜元谈话记录,1992 年 5 月。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909 页。
军民和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人士纷纷集会,发表声明和通电,声讨顽固派。 在宣传闪击明显奏效的同时,中共中央增调部分兵力充实陕甘宁晋绥联防
军,在军事上也作好了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
这一场以军事实力作基础的声势浩大的政治“宣传战斗”,赢得了国内 外各界人士的同情。由于中共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一切行动计划直至兵力部
署、行军路线等确凿的情报,并对其揭露无遗,使得正在日夜调兵遣将,准 备内战的国民党顽固派大为震惊,十分狼狈,进退维谷。
蒋介石、何应钦等见阴谋败露,陕甘宁边区军民作好了应战准备,正严 阵以待,同时又迫于国内外舆论一致谴责的压力,只 好改变计划,下令收兵。
7 月 10 日,蒋介石即令胡宗南停止行动。11 日,蒋、胡均复电朱德总司令, 声明无进攻意图。胡宗南则解释说:“敝部换防,请勿误会。”于 12
日下令 部队开始后撤。就这样,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又以其失败而 告终。后来,胡宗南恼怒地下令对其内部进行情查,欲找出泄露军事机密者,
给予严惩。查来查去,没有结果,只好不了了之。
五同中外记者参观团的友好交往
1944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渡过了极端困难时期,开始转入局部 反攻。这一年也是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各敌后战场发动局部反攻,接连取得胜利,消灭与拖住 大量日军,使其不能增援太平洋战场。这种客观现实的情况,引起美、英统
治集团的重视。1944 年初,美、英等国的驻华大使就向共产党方面提出,要 求派英国、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记者,到延安和其他解放区亲眼看一
看,作些实地考察。
中共中央同意了这一要求。6 月 9 日,中外记者参观团穿过国民党军队 的层层关卡,到达延安。
这个记者团成员中的外国记者有:美联社、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的史坦因,美国《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同盟劳工新闻》的艾泼斯
坦,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福尔曼,以及路透社、塔斯社记者等;中 国方面则有《中央日报》、中央社、《新民晚报》、《扫荡报》、《大公报》、
《时事新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的记者等。国民党中宣部负责 检查国外稿件的一个宣传处长携带着一部电台随行。国民党中统局也派遣特
务人员冒充记者混入参观团,企图进行破坏捣乱活动。
记者参观团来到延安的当天,首先由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杨尚昆出面接洽 安排。下午 5 时,由叶剑英以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名义设宴为他们洗尘,表示 热烈欢迎。10
日下午 5 时,朱总司令在王家坪礼堂设宴款待中外记者们。叶 剑英代表朱总司令致欢迎词。
10 月 22 日,叶剑英在王家坪礼堂向中外记者参观团作了题为《中共抗 战一般情况的介绍》的长篇报告。为了使外国记者准确无误地听清这个重要
报告,当场分发了译成英文的小册子。
叶剑英在报告中分敌、伪、友、我四个方面介绍了截至 1944 年 3 月前敌 后战场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中国抗战,一开始就分为正面和敌后两大战
场;而自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以后,敌后战场就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主 要战场。”叶剑英说:我们的友军在抗战初期,还能配合作战。但自 1939
年以后,集中力量对中共搞磨擦,在正面战场上,都丧失了战斗力。我党担 负抗击的敌人,占 84%或六分之五以上,而国民党抗击的敌人仅占 16%,即
不足六分之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国民党的方针是厉行专制,压迫民主, 自己保存实力,准备铲除异己。最后在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情形时,叶剑
英指出:中共领导的部队,在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上团结各界人 民,创立了 15 个以上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军队发展到 47 万,民兵 200
余万, 人口为 8600 万。在各根据地,都由人民选举抗日地方政府,执行“三三”制,
减租减息,发展由自卫军、民兵组成的游击队,发展生产,肃清汉奸等项政 策,党政军民结合一体,在七年当中毙伤敌军 35.0113
万人,毙伤伪军23.9952 万人。赖有这些敌后战场,才挽救了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叶剑英专门宣读
了在八路军、新四军中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伟业而献出了生命的国际友人的名 单,并对历年来盟国朋友对我国的援助表示感谢。叶剑英还对国民党调集重
兵攻击、包围、封锁我根据地派遣大批特务进行破坏,断绝一切接济,并阻 断国际朋友对中共的援助等恶劣做法进行了揭露。报告结束时,他诚恳地表
示:“我们希望尽可能迅速地结束这种状况,改善国共关系,而开辟一个真
正团结抗战的新环境。”①
对于这个被誉为“第一流的报告”,中外记者听后反映十分强烈。有的 外国评论家说,叶的报告“掷地有声”,是“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与中
共高层意见于一身的谈话。”
6 月 25 日,叶剑英与朱德又同美国记者史坦因和英国记者福尔曼进行了 长达 4 个小时的谈话,回答并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一)共产党军队在战
时敌后的潜在力量;(二)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关系、态度以及同国民党、美 国及英国武装力量合作能够采取或应该采取的形式;(三)战后共产党军队
将为保持远东和平而斗争。
叶剑英的报告和朱德的谈话,通过中外记者传播到中国大后方和世界许 多国家以后,引起了中国人民和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巨大反响,国内
外舆论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新的评价。特别是对国民 党已倍感失望的美、英等国家的一些政府要员与高级将领,更加关注共产党
领导下的敌后战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一再强调美国政府必须给共 产党军队以与国民党军队同样多的援助。
① 叶剑英:《中国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1944 年 6 月 22 日。
六与美军观察组谈判
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延安后一个月,在史迪威将军的大力提议和赞助下 筹建起来的、并且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坚决支持的美军观察组,开始分批到
达延安。观察组组长是美国陆军中有名的“中国通”戴维·包瑞德上校,下 设政治情报组、陆军情报组、海军情报组、气象组和营救(飞行员)组。美
国陆军中缅印战区司令部在给包瑞德上校的行动指令中,明确规定观察组的 任务是:收集一切有关日军和中共的情报,特别要重视“共产党对战争所能
作出的贡献的估计”,“共产党战争能力的潜在贡献的估计”,“援助共产 党,以增强他们战斗力的价值的最有效的办法”等等。
7 月 22 日下午,美军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第一批人员乘坐的 一架美制 C—47 型运输机飞临延安(第二批 8 月 7
日到达。驻延安美军观察 组共 18 人)。周恩来、叶剑英等前往机场迎接。那天,延安机场刚抢修不久,
跑道路面基础不牢。飞机降落的时候,出了点小故障,叶剑英急忙走上前去 察看,关切地问道:“飞机坏了没有?”曾长期担任过美国驻华使馆武官的
包瑞德当即用汉语回答:“伤人乎?莫问马。”叶剑英事后谈起这件事笑道:
“我知道他是一个中国通,想不到他还真有点学问咧!”①
观察组到延安后,7 月 26 日,叶剑英陪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举行盛大晚 宴欢迎美军观察组第一批人员。席间,毛泽东同他们亲切交谈,气氛融洽。8 月 3
日上午,叶剑英向他们全面介绍了敌后战场情况和部队的编制、组织装 备等情况,比向中外记者团所介绍的更为详尽,引起对方极大兴趣。包瑞德
不时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叶剑英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 求,会谈中有问有答,气氛十分融洽。叶剑英谈话结束时,美军观察组成员
全体起立,包瑞德致词说:“今天,叶将军所作的报告是很有趣味很有价值 的,我们能听到叶将军的报告是很荣幸的。叶将军,你以这样充分的对我们
的信任来作报告,我向你保证,对你报告的这些材料,保证以很小心谨慎的 态度对待之。”
正式会谈之余,叶剑英还特意到包瑞德住地去看望他,同他亲切交谈。 双方还在友好气氛中交换了一些情报和军用品。时隔 25 年后,包瑞德在他撰
写的回忆录《美军观察组在延安》一书中介绍叶剑英将军时这样写道:“他 是一个子较高、英俊精干的人。他总是麻利地出来进去,似乎不像一般的久
经战争磨练的共产党人。讲话过程中,他可能试图夸大共产党军队的重要性, 但总的来说,他的介绍是客观的。这证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批评是过火的。”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参观、考察,观看八路军部队军事技术表演,观感极 佳。8 月下旬,美军观察组在叶剑英的精心安排下,派丁甘如副处长等陪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