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管理七诫

_5 和仁 管家民(现代)
  对于经验不足的员工,如果让其分析过于复杂的内容,或同时说明若干事例,就会造成混乱。在对员工说明其任务时,宜单纯明快。
  “你应该做的事就是这些。”
  所谓“就是这些”是指:(1)交付的工作;(2)给予适当的工作条件;(3)达成目的;(4)获得预期或更好的效果--此点如果暧昧不明,员工自然无法掌握办事准则,效果必然不佳。
  如果完全不予说明,只是下命令式的交待工作,不但无法获得员工的合作,在培育员工方面亦会有负面的影响。
   帮助别人出类拔萃
  帮助别人出类拔萃,这真是当领导的一大乐趣。
  有些领导人能够发掘别人潜在的最美好的东西,并有效地给予鼓励,对此您一定会感到很惊奇吧?我们都熟悉的政府官员、教师、教练、父母等等,他们似乎掌握了鼓励他人的窍门,在他们的手下出现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这种特殊的才能,使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几乎畅通无阻。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某种场合下去鼓励别人,并且几乎每个人都能创造这种机会。因为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如果你想去鼓励别人,帮助别人出类拔萃,以下几方面的提示可供参考。如果你这样去做了,将会从中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1.从最好处着眼
  那些热爱别人和信任别人的人,总会从人们那里得到回报。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索和旧金山学校校长莱诺·雅各布逊在共同的研究中发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有助于改进学生的行为。在某个秋季学期开始的时候,他们要小学教师指定一些学生为“突出进步者”--在学习上会有好成绩的孩子(实际上他们只是被随意挑选出来的)。在那年年终时,那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学生提高了很多。老师说:“这些孩子比其他学生更活泼,好奇心强,更有热情,在今后的生活中成功的机会一定会更多。”由于引导教师更高地评价学生,学生就会对自己要求得更高。
  2.了解别人的需求
  许多领导者把工作动力只看成拍拍下级的肩膀或鼓舞士气的讲话,他们忽视了了解别人的需求这一基本步骤。我们应该问问员工们相信什么,爱什么,恨什么。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懂得,如果他们能够耐心地倾听员工的建议,大家就会告诉他们怎样才能用更好的方法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一位教授说:“我的系主任不知道官职对我根本不是什么报酬,为了减轻我的压力他削减了我的教学负担,其实他只要稍加注意,就会知道我是多么爱教书。如果他能细心地观察我喜爱什么,他就会更好地使用我。”
  3.树立高标准
  在一些成功的家庭和管理完善的公司,领导者可以容忍相当多的个人意志,但是他们同时也得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和高标准。
  我认识一位美术教员,他每星期轮流在五所学校工作。“你知道什么样的学校纪律最糟?”他问我,“如果一个校长竭力想和大家搞好关系,他的学校将是最糟的。他常说这样的话:‘如果您不方便,今晚就不必费事到学校来了。’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使人感到这所学校不值得关心。”
  有各种各样的领导方式,但成功的领导者所坚持的是善于听取意见和要求下属工作出色。
  4.允许别人失败
  一名社会经验丰富的妇女曾经说:“能经受住失败和挫折,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她曾观察过许多知名的大人物。一位黑人女歌唱家就因为受到过挫折,曾一度士气大减,心灰意冷。一次,当她首次在纽约市政大厅登台演唱时,由于没有准备好而遭到失败。为此,她受到批评家的严厉斥责。她觉得没脸再去见自己教会的成员。她消沉了一年多,在此期间她母亲不断地安慰她,说她是有天赋的。后来,她的教会成员们合伙为她集资,使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回忆往事,这位伟大的歌唱家说:“如果说我的歌声能打动人,那都是信念和我母亲的话的力量。我母亲说:‘伟大来源于忍耐。’”
  优秀的管理人员是允许他们的员工犯错误的。他们不是经常地调换他们的员工队伍,而是叫员工们懂得如何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一个真正鼓励他人的人应该懂得:“害怕失败的恐惧心理,会毁掉创造性和积极性。”
  5.树立榜样
  真正的说教者往往是擅长讲故事的。因为他们懂得,我们更容易受个人经历的鼓舞。而不是一条一条准则的影响。
  回忆起小时候,我们常在餐桌上交谈。我记得自己的父亲是多么善于利用英雄人物鼓舞我。他是一位思想丰富、说话温柔的人。他总是评论在我们的城镇里他所佩服的人,比如某个商人夜间去法律学校学习,某个青年农民在进行函授学习等等。现在,我和我弟弟都拿到了博士学位。我明白了,父亲是多么有力地推动着我们去迈向成功的。他像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教师一样,用生动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什么是有价值的人,鼓励我们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6.承认和赞扬成绩
  有的雇员们在发牢骚的时候经常这样说:“领导从未注意到我的存在,除非我做错了事。”在《一分钟经理》杂志上,肯尼思·布兰查德和斯宾塞·约翰逊告诫道:“一发现你的员工干得好,就马上进行表扬。”
  感激帮助过你的人,是基本的礼貌行为,它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中。我们都想受到重视,所以当有人真诚赞扬我们时,我们就会追随他好长时间。英国批评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表扬具体的某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7.促进合作
  为什么有一些领导能使我们的集体紧密团结、相互忠实呢?在《美国的凯撒》这本书里,威廉·曼彻斯特分析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之所以受到手下人的爱戴,关键在于他也同样敬重他们。
  有作为的领导者不仅会使别人忠实于他们,在组织内部,他们也树立起相互忠实的精神。在最好的团体里,为了保证高标准,人们是能够承担责任的。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买下一座工厂。他说:“在我的雇员中,我发现一伙最早进厂的老人,他们的工作经常完成得最好。当他们在一起用茶时,总是相互显示自己的工作。嘲笑干得差的,赞扬干得好的。在这儿有一种集体的荣誉感,他们不允许他们中任何人失败,这点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工作都干得呱呱叫,因为在他们中间充满着竞争和忠实。”这位领导懂得这个道理:让团体的士气为他做更多的工作。
  8.帮助别人超过自己
  有远见的领导者会尽力使他们的追随者超过他们。优秀的田径运动员会成为教练员,并训练将打破他们自己纪录的人。高级官员会培养他们的员工成为他们自己的长官。专心于培养子女的父母会拉着孩子赶上他们,然后再鼓励孩子超过他们。
  当哈里和艾达·玛依·戴的第一个孩子就要出生时,他们从牧场出发,行程250英里(约402.32千米),去埃尔帕索分娩。然后,他们便把女儿桑德拉抱回家过艰苦日子。四间破砖房子,没有电,没有自来水,附近没有学校,但是,他们没有被周围的环境所限制,而是尽可能的让桑德拉受到好的教育。因为桑德拉的父亲就是因她爷爷的去世,而不得不接管牧场,从而丢掉了去斯坦福大学学习机会的。但他坚信有一天他的女儿会在那儿学习,而且从不放弃这个希望。开始,桑德拉的母亲在家教她学文化。桑德拉的母亲总是保证家里备有报纸、杂志和书籍。夏天,他们带着孩子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各州去旅行。
  后来,桑德拉终于进了斯坦福大学,在法学院学习,并且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一位女法官。在她宣誓就职的那天,她的家人都在那儿。她的弟弟阿伦说:“她环顾一下四周,看到了我们,双眼紧紧地盯着我们,淌下了眼泪。”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像桑德拉·戴·奥康纳这样一位妇女获得成功呢?当然有她的才智,也有内在的动力。但是这种荣誉应更多地归于那位坚强的牧场母亲--她坐在破砖屋里,一小时一小时地给女儿念着书。她和她丈夫一起牵着女儿的手,一步步踏上阶梯,直到登上国会大厦的楼顶。
   检查下属工作的方法
  检查下属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对政策、计划、指示等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看下属是否准确迅速、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布置的各项任务,这是检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检查工作不是一件单一的、孤立的事情,它也是搜集信息、考察培养下属、推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
  1.检查工作事先要有准备
  检查工作是一件严肃而细致的事情,如果毫无准备,心中无数,就不要进行,而应准备好了再说。所谓准备,就是对所要检查的工作,在总形势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政策上比较熟悉,对倾向性问题也要心里有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不然,检查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有所不知,或说错话、出歪主意的现象。同时,对检查的重点在哪里、哪个是关键部位、何处是薄弱环节,也要基本掌握,不然就会收效甚微。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复杂的检查项目,事先要有一个较详尽的计划,人力如何配备、时间如何安排、达到什么要求、采取哪些方法步骤,都应事先讨论明确,然后按照要求进行分工,各负其责。
  2.检查工作要明确标准
  检查工作没有标准会让人感到无所遵循。一般地说,要以原来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为标准,但是又不能把这个标准看死了。它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的,是说必须拿目标、计划作为尺度来衡量实际工作情况,非此不成为检查工作。所谓不确定的,就是不能削足适履,硬要客观事实符合主观认识。为此,检查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以既定目标和计划为标准,衡量工作进展情况及绩效;第二步是以实践结果为标准,分析其与原定目标的差距,找出得失成败的原因,拟定纠正的措施。
  3.检查工作的常用方式
  如何开展检查工作,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跟踪检查和阶段检查相结合
  跟踪检查是指伴随着计划的贯彻执行,紧跟着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偏差,随时解决;而阶段检查则是指决策实施告一段落时,对这一阶段的结果进行检查,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这两种检查皆不可偏废。如果只抓阶段检查,没有跟踪检查,那么执行计划过程中就容易放任自流,失去控制,等到过程告一段落,再来纠正偏差,往往已是亡羊补牢,损失过大。反之,只抓跟踪检查,没有阶段检查,就不能看到比较完整的面貌,也无法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因此,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由上而下检查同由下而上检查相结合
  决策目标、计划方案是由主管决定的。对于它的目的、意义,以至各个环节、措施,主管知道得最清楚。执行计划的活动,则是在基层进行的。对于执行计划在什么地方发生故障,以及产生故障的原因,基层组织和广大员工了解得最深刻。因而检查总结工作,必须把由上而下同由下而上结合起来,这实际上也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在检查工作中的体现。它可以调动上下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沟通从上到下的信息输出渠道和从下到上的信息反馈渠道,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同时,也有利于领导者集思广益。
  (3)班子检查与领导者检查相结合
  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没有一个领导可以洞察一切错综复杂的情况,即使是有才干的领导,也无法靠自己来检查一切工作、掌握一切信息。所以在检查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反馈系统、监督系统等职能机构的作用,或者组成临时性的专门班子,吸收这种职能机构的专家参与工作。然而,领导者亲身参加检查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检查总结是领导者的一项职能,不亲身参加,就难以对贯彻执行决策的情况有深切了解和亲身感受,当然也就不能充分发挥检查工作的作用,对于决策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4.检查工作时不要乱发议论
  领导检查工作,当然要表明态度,提出意见,发表议论,但不能随意地、无所顾及地、不负责任地乱发议论。作为基层的同志长年在下面工作,那里的情况他们最熟悉,最有发言权。即使有需要指正的地方,也要看准了再说,不要乱表态。作为领导的意见,下属们是很重视的,如果乱发议论,不但会使自己被动,降低自身的威信,而且会给下级造成思想压力,给工作带来损失。
  5.检查工作时要敢于表扬和批评
  领导在检查工作时,必然要对下级的工作做出评价,或表扬或批评,目的是更好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做好工作。为此,首先要坚持原则,敢于讲话,是非要清楚,功过要分明,正确的坚决支持,错误的坚决纠正,好的要表扬,坏的要批评,不能含糊敷衍,模棱两可。其次,要掌握分寸,不能过头。表扬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批评要真诚中肯,恰如其分,严而不厉,同时不抹煞对方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口服心服,便于今后改进工作。
  6.检查工作防止走马观花
  不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而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先入为主,自以为是,不能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都是检查工作的大忌,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检查过程中,不要带框子、抱成见,而要一切尊重客观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好话坏话都要听,缺点成绩都要看;要扎扎实实,了解真情况,获取真知识,总结真经验,不要作风飘浮,浅尝辄止,说套话,打官腔,走过场等等。
  7.检查工作要切实解决问题
  只看病不治病,只调查不解决,是一些领导检查工作时常犯的毛病。为什么要检查工作?说到底,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事业推向前进。当然,与发现问题比起来,解决问题是要费力气的,领导就是要知难而上,努力从解决问题上看本事,见高低。凡是当时就能解决的,就要立即解决,当时不能解决的,也要本着为事业负责的精神,创造条件,抓紧做工作,争取尽快解决。
   培养员工的创新素质
  创造力是激发员工所有的潜力与释放新能量最强有力的方式之一。强化创造力的方式,包括不排斥各种新的可能性、新的沟通方式与特殊的解决之道。企业领导者激励员工的最终目的是人尽其才、拓展个人极限,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学习,因为个人的创造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
  保证企业创新活动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就看企业的创新能力了。事实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现代社会中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比一系列创新成果本身更为重要,企业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能力的概念取决于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织”。所谓创新能力则是指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重新组织的能力。由此可知,企业创新能力是一种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企业创新能力还具有可塑性,并要求与不同的企业环境相匹配。
  在创新的所有物质构成要件中,人才创新是最重要的,它是企业取胜的根本。
  企业人才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提高员工的素质而形成高素质的人才的过程。
  比尔认为:“一个公司的成功发展,‘机会’是算术级数,而拥有人才则是‘几何级数’。”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另一代表是公司员工。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员工技能与素质的高低、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世界知名企业有10%倒闭,其中80%是因为员工的综合素质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要所致。因此,员工的创新素质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最新的来自西方企业家的观念认为:你怎样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怎样对待你的客户。因此,企业更不能忽视对员工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升。的确,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获取成功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
  1.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源泉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是决定一个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的源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拥有创新人才的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做个常胜将军。
  2.创新人才的素质和层次决定创新成果的水平
  人才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共识,现在人才的培养问题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目前,缺少的不只是一般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才,更缺少能够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上有所突破的所谓“创新人才”。
  3.创新人才是企业通过创新活动获得发展的关键
  据统计,索尼公司推出的新产品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平均每年推出1000种新产品,其中800种是原产品改进型,其余完全是创新的。现在索尼公司的产品销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型跨国集团。正是因为索尼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它的业务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对企业而言,重视创新人才的思想是在人才的选拔招募和管理使用过程中体现的。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企业重组的热潮,其目的是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探索人才使用和管理的方法。在这股热潮中产生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管理方法--柔性管理日益成为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主流,代表着新技术时代人才管理使用思想发展的新趋势。柔性管理的理论精髓是以人为本、灵活性强、应变能力强。其具体特征是:强调管理结构的柔性化,由集权向分权过渡,组织机构具有弹性;决策的柔性化;利用新技术进行管理,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时间。柔性管理思想的采用说明企业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应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愈来愈成为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的源动力。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企业不能一成不变地生产一种产品,而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创新人才对产品性能及市场环境的深刻把握和个性化的开发将为企业不断开发适应市场的产品提供不懈的动力。
  创新人才基本素质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力的组成因素
  斯坦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又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
  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创造力并不是智力的全部因素,而只是与其中涉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那部分智力有关,智力与创造力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并不是知识积累越多人的创造性就越强。研究表明,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知识和操作的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个人档案研究资料也证明,人们对某一领域的最大贡献出现在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知识达到高峰之前。因此,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必备条件,但并非全部要素,能否有创造性的成就还应视个人的思维风格而定。
  思维风格是指人们运用或驾驭他们智力和知识的方式。风格代表一种倾向而不是能力本身,它处于能力和人格之间。高创造力的个体不仅具有娴熟的处理情况的能力,而且有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承担新的挑战、以自己的方式组织事件的愿望。有创造力的个体还具有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风格。
  要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五种人格特征是很关键的,即: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的意愿、敢冒风险和自信。忍受模糊的能力在一种理论还没有形成期间尤为重要。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在其实践与理论上建立内在联系,或在将理论和资料充实起来之前,或是在其创造性的思想刚提出但并未明确受到人们欢迎时,特别需要忍受模糊的能力;当人们用不同寻常的方式接近问题时,常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障碍,有创造力的个体需要有克服障碍的勇气;成长的意愿是超越先前成功的关键,因为人们常常在有了一两个好的观点后就会觉得满足,有时人们对早期的思想、智力、职业甚至经济感兴趣,很难超越从前;敢冒风险是成长必备的条件,在思想范畴内与在经济范围内一样,有时人们需要冒险,不怕失败。
  研究者还发现,当人们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时,他们的动机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正在做什么而不是从中得到什么,他们不只注重目标,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达到目标的必要手段上。
  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是支持创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环境至少可以以三种方法支持创造,即帮助传播创造思想、支持创造思想并通过基础服务评价来修正这些思想。由于没有统一的创造力的标准,如果个人的关于创造力的标准与环境的相关标准相吻合,将促进个人创造力的形成。
  2.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
  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是各种知识的整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整合性,这是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人才被强调的是知识分类,重视某一领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专才,这是由工业经济的技术性基础决定的。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人才不仅被强调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强调对各类知识的整合。作为创造人才,必须具有对各种知识的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即所谓通才,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知识性基础决定的。
  3.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未来知识经济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知识经济主体的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即要求其具有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思想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分析、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作为创新人才,还必须要有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被新技术本身的许多复杂问题所束缚。
  4.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财富增长中最具决定意义的要素和力量,知识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并非惟一因素。知识要真正发挥作用,转化为现实的财富,还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环节。这里既涉及到体制问题,也有机制问题,但最重要的是知识的拥有者具有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意识和能力。
   放手让下属去干
  无论在哪一家公司里都有那么一两个领导者,他们的一切工作总是要由自己亲自去做,好像不自己做就不放心似的。话虽然这样说,但也不是完全不给员工分配工作,事实上只分配给员工单纯性的作业,而不分配给判断性的作业。
  为什么不让员工进行判断性的工作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假如把判断性的作业分配给员工去做,出错该怎么办呢?结果,还是必须由自己承担这种错误,这样一来,不是要费两遍事吗?如果这样,从一开始就由自己去做,不是更保险一些、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吗?
  这种说法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站在最高负责人或员工的立场上,会怎样看待他们呢?“本来打算进一步提升他,可是他太不像话了。不可否认他对现任工作很熟练,可是他的工作方法有问题,好像自己不在场别人就无法工作似的,太骄傲自满了!培养员工,尤其是培养能够交班的员工是一件大事情。从长远观点来看,要提高效率就得培养员工,对于这一点他好像丝毫不懂似的。看来不能再让他这样下去了,一定要把他换下去,不然他的员工都将成为只会听命而不会思考的人了!”
  上级这样看待他也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员工怎么想呢?最初听到了这样小声的议论:
  “大概领导认为我们都是无能之辈,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吧!不,领导可能也不懂,或者不耐烦顾及我们?也可能他认为如果我们成为比他能力还高的人,他就会感到处境困难吧!”
  也许有人认为员工没有必要说这些话,可是能听到这样的议论还算好的,等到逐渐习惯了,员工就会相信领导不过是那么一种人,或者认为“听领导的吧!责任完全由领导来负,这样做工作我们也比较轻松。”如果到了这种程度,科里的工作就将毫无朝气了。这时,即使领导者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也为时已晚。对于领导来说,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员工的信任。
  一切工作完全由自己来做的领导,无论是最高负责人还是员工都是不欢迎的。该让员工做的工作就让员工去做,这是领导本来应有的态度。尽管最终可能出现某些差错,或许会多少引起一些工作效率的下降,也要坚持这样做下去。
  其实,领导本身也是那样锻炼过来的,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就必须下决心作出牺牲,付出一定的代价,使员工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自己在最高负责人和员工中的威信,而且还能按照计划把员工培养出来,对于领导具有极大的意义。
   促成下属独立工作
  下属如果没有领导者指示、支援,就不知如何去做,那就永远不能独挡一面,不能承担大任,必须想办法让他做更大的事情。让下属独立作业如同父亲让儿子另立门户一般,并未因此冷淡关系,或是切断彼此情谊。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常看到许多领导公然表示让下属独立作业,事实上是放任下属,或是强行交付工作,或是交付工作后就置之不理。如果业务真的顺利进展的话,则领导者必然以居功者的姿态表示“此乃本人指导的结果”,同时夸口:“管理的秘诀是什么都不要做!”或者是“只有与下属划清界线,方可成为推动下属独立作业的领导者。”
  以上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让下属独立作业的实际作法应该是以尊重下属作为个人的人格;勿过于保护下属;消除下属的依赖心、自卑感;正确交付下属工作;培育下属为后继者。
  1.培养下属的独立心
  下属如果不能独立作业,没有领导者指示、支援就不知如何去做,如此一来,下属将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独立个体。
  此种情况一旦持续,战斗力增强无望,人才无法活用。公司陷入人才需求困难之中,唯有以高昂费用向外招揽人才。此并非下属能力上有弱点,而是负责培育工作的领导者没有尽职带来的恶果。
  为了预防此种事态,领导者必须适当地让下属独立作业,培育下属的独立心。即:
  (1)信赖下属。
  (2)适当授权下属。
  (3)促使下属以自己的头脑思考工作。
  (4)让下属以自己的力量完成工作。
  (5)非必要情况下不支援下属。
  凭借培养下属的自信心、积极精神、耐力、克制力等等正面因素以取代下属的依赖心、消极、挫折感等负面因素。
  2.培植继承人
  在报章杂志中对于企业的继承人问题相当关切,并经常有相关的报道,为使企业永远保持辉煌业绩,这确实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至于领导者的继承人,由于地位并不太高,对企业整体影响力较弱,一般易被忽视。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人才培育与提升企业战斗力上,培育领导者的继承人与经营者的继承人同样重要。
  继承人的直接培育者当然是领导者本人。但是一般领导者在培植继承人的工作上多半持消极态度。因为论资排辈等思想依然存在于企业之中,且领导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继承人的合适与否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消极态度必须从领导者心中消除。
  为了培植继承人,必须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培植下属实力。
  (2)让下属正确了解管理的意义。
  (3)让下属习惯代理领导者的业务。
  (4)促使下属搞好人际关系。
  (5)培育下属责任感、使命感。
  千万要避免以年龄、服务年资等来决定继承人员,如果不能培植让全体人员认可的继承人,则是在培育上的一大失策。
   在竞争中激发员工活力
  自1980年以来,企业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逐渐使产业界和各国经济变得不大稳定。在这个“超强竞争”的新时代,国内新兴企业和外国的竞争厂商纷纷进入市场,其严峻形势已令一些老牌企业巨头摇摇欲坠。例如,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以及亚洲许多类似的制造商已使一度不可战胜的国际商业公司受到了重创。
  超强竞争的特点是竞争不断升级,这样,为了调整自己的位置,也为了战胜竞争对手,超强竞争公司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公司要想取胜就得采取主动,然而,攘外必先强内,必须先进行内练以实现内部搞活。
  对于个人而言,作为“工作人”,我们必须竞争。惟有竞争,我们才能利用所能获得的所有资源去追求最好的工作、最高的收入、最显赫的地位,争取最好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掌握个人命运。
  竞争所带来的激励效果的确是显而易见的。
  竞争带来的激励效果还可以用“鲶鱼效应”来说明。
  过去渔人捕沙丁鱼,是将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为了做到这一点,渔民们常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
  为什么放进一条鲶鱼,就能使其他鱼都活着呢?原来,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到处找小鱼吃。而大量的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游动杀手”,自然也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其实用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容易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种紧张气氛,这样,在压力下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
  许多企业基本上由以下三种人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将,约占20%;二是以公司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约占60%;三是拖企业后腿的人,约占20%。如何使第三种人减少,使第一、第二种人增加呢?娴熟运用“鲶鱼效应”是个十分可行有效的方法。
  其实“鲶鱼效应”的本质是危机激励。
  20世纪60年代末,加农采取多种经营,打入计算机市场,公司研究出的键盘式计算器试销后获得成功。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加农在与“卡西欧”推出的小型计算器的竞争中连连失利,于是公司又改制新型计算器上市,但由于研制仓促,产品缺乏合理性,结果销路不畅,此时又正值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加农出现巨额赤字,濒临倒闭。
  挽救败局成为此时最为紧要的事,董事会最终决定:把危机告诉全体员工,让他们知道企业处于危险的境地,唤起他们的危机感,振奋员工背水一战的士气。
  于是公司向全体员工发出危机警告。那些高枕无忧的人紧张起来,继而员工小组加强活动,新建议、新方案层出不穷。危机感激发出了许多智慧,如何挽救加农成为员工日常议论的话题。
  公司归纳了员工的建议和方案,提出了“优良企业设想”。这一设想旨在改革企业的生产和科研体制,同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使加农在6年内走出了困境。
  分权管理与内部竞争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管理手段,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尤为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缺乏良好、有效的竞争机制已成为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上到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企业人心态普遍老化,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奋斗的激情。
  《解放日报》曾经刊出过一组照片,是一位记者在哈尔滨北郊虎林园摄下的。这个虎林园是1996年初建成的,占地100万平方米,建园的目的是把动物园里的东北虎放回丛林中让其恢复野性,提高其野外捕食能力和生存本领。据说,当时,虎林园为了让记者拍摄到精彩的“群虎噬牛图”,特意放进了一头小牛。但出乎意料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牛用牛角拼命抵抗老虎的轮番攻击,结果是老虎灰溜溜地走开了,而小牛成了胜利者。记者在图片说明中解释说:造成虎性消退的原因是老虎所享受的喂养制。这使人联想到我们的一些企业,何尝不是如同这关在笼中的老虎。现在企业转制,而那些长期实行大锅饭制的企业,就像笼中喂养的老虎一样,已经丧失了“虎性”,缺乏在竞争中生存的能力。或许这正是许多国有企业连年亏损不能自拔的症结所在。企业若想恢复“饿虎扑食”的元气,当务之急是把企业真正的“放归山林”。
   把权力和责任下放
  身为领导者,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忙得焦头烂额,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可用;或者常常觉得需要员工的帮忙,但是又怕他们做不好,以致最后把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懂得授权。
  有效授权对领导、员工及公司三方都有利。在领导方面,授权可以让他们腾出更多工作时间做策略性的思考。在员工方面,授权可以让他们学习新的技巧和专长,让领导及员工都有机会发展能力,在事业生涯中更上一层楼。在公司方面,授权可以增进整体团队的工作绩效及士气。所以授权是领导必备的技能之一。
  管理顾问盖斯达在《人力资源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授权希望达成的目标,可以把授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而授权,另一类则是为了培养发展员工而授权。
  在第一种情况中,要达到效果,员工必须知道领导所要求的成果,并且有能力了解和完成任务。在第二种情况中,员工不一定是最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人,但却是最适合接受挑战的人。领导授权是为了让员工从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给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领导必须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协助员工成功地达成任务。
  许多领导之所以无法成功授权,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缺乏计划。领导没有花时间做授权计划,找出哪些工作应该要交给员工执行,哪些则是自己应该花更多时间好好做的事情。事实上,花时间就是为了省时间,几个小时的完整计划与说明,可以为领导及员工节省许多执行的时间。
  (2)没有充分沟通。授权不仅仅是一句“你照着我说的去做就对了”领导必须清楚地沟通任务的目标,并追踪过程,才有成功的可能。
  (3)领导害怕失败或被取代。把权力和责任交出去并不容易,而且也具有风险。许多领导在授权的过程中,都会担心员工可能失败;有些领导则是害怕看到员工把原本是领导在做的事做得很好,甚至更好,因而取代了自己;有些领导则是不愿意把权力下放。这些害怕都造成领导揽下过多的责任和工作。
  那么,究竟如何成功授权?成功授权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完整计划授权
  在授权前,领导必须先评估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之间的关系,检视是否有些执行性或例行性的工作,妨碍了自己投入更多时间在思考性或计划性的工作上?
  领导可以写下工作团队目前负责的所有主要工作,找出哪些工作非自己亲自做不可(例如,工作绩效评估、管理员工),然后将其他工作,依重要性、风险度及急迫性的高低分类,决定哪些工作可以分配给员工完成。例行公事的工作或以前员工曾参与的工作(例如,制作每个月的销售预算或活动报告),便非常适合交给员工。
  此外,领导必须弄清自己想要授权的原因,不要将“授权”与“只想丢出不想做的工作”混为一谈。如果领导授权员工是因为员工比自己更有能力完成任务,或者可以节省领导的工作时间,那么授权没有问题。如果领导只是因为懒惰,或者任务分量其实很小时,那么还不如自己动手做。研究指出,当员工拥有具有挑战性和多元性的工作内容时,他的工作士气会提高;但是如果员工发现领导只是想占他便宜,员工的工作士气便会降低。
  2.谨慎选择授权的对象
  授权的任务必须和员工的特质相符。要把任务分配给最适合的员工,领导必须对所有员工的技能以及他们对工作内容的好恶有所了解,才能选出具有能力及意愿出色完成任务的员工。
  3.充分解释授权内容
  领导要确定员工了解授权的内容、任务在公司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重要性及急迫性),并警告员工他们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例如,机密信息可能难以取得)。还要向员工说明之所以授权的原因和对任务结果的预期等,帮助员工全面地了解任务的意义,避免员工只是单纯被赋予任务。
  告知员工任务内容后,领导应该要求员工复述,以确认他了解工作内容,只是询问员工是否了解,然后对方点头称是,并不代表员工真正了解。有时候成功授权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领导亲自执行,因而领导必须有心理准备。
  4.因地制宜确定授权内容和幅度
  领导者在授权时必须因时、因事、因地、因境、因条件不同而确定授权的方法、权限大小、内容等。比如对刚进公司缺乏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可采用制约授权方式,交给他们最基本的事务性工作,同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随时监督检查,促使他们尽快熟悉工作过程和技能。主管这时是指导者身份,只需对员工进行详细指教即可;而当员工有了一定工作经验,但技能欠缺时,就可以采取弹性授权制,不定时交给员工一些具有挑战性工作,同时给他们相当的工作支持。主管扮演教练员角色,把下属扶上马,言传身教,让员工尽快成长起来;扶上马之后,自然要送一程,当员工具有相当经验和技能时,主管可采用不充分授权的方法,将非常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做,如重要项目的谈判、公司最主要客户的拜访、公司重要决策的参与制定等,主管此时就摆脱了具体指导阶段,成了员工的坚强支持者,这类员工通常是公司的中层骨干。根据所给员工权限的程度大小,不充分授权又可以分为几种具体情况。
  让下属了解情况后,由主管做出最后的决策;
  让下属提出详细的行动方案,由主管最后选择;
  让下属提出详细的行动计划,由主管审批;
  让下属采取行动前及时报告主管;
  让下属采取行动后,将行动的结果报告主管。
  比如一位大公司的总裁到一家下属工厂召开现场改善办公会。在会上,总裁颇具民主作风地向现场的员工征询如何有效提升工作绩效的建议。一些员工提出:公司授予工厂主管的财务支配权太小,只有1万元的审批权,而一旦工厂里出现一些亟待解决但却超过主管财务支配权限的问题时,需层层申报,而经过繁琐的组织程序将现金批下来的时候已经延误了工作进度。他们罗列了一些例子来着重阐述,他们希望公司能就此问题加以改善。总裁听后当即宣布将工厂主管的审批权提高到10万元,此举顿时赢得了员工们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在这里,总裁是在让下属提出详细的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再进行审批。
  5.做到真正授权
  授予员工权力和授予责任一样重要。领导应该相信员工能够做出正确决定,给予员工完成任务所需的弹性和自由,不要处处插手。员工是不同于领导的个体,所以领导不要预期员工会采用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做事方式。
  6.定时追踪进度
  成功的授权并非在交待完员工的时候便结束了,领导需要定时追踪员工的进度,给予员工应得的赞赏与具有建设性的回馈,并且传达关心之意,必要时提供员工需要的协助和指导。领导可以和员工一起设定任务不同阶段应该完成的期限、评估工作成果的标准、双方定期碰面讨论的时间及项目等,并确实执行这些追踪检视。即使定期的会面只是短短15分钟,领导与员工也可以一起检视当初所设定的目标,防范执行任务可能出现的问题。
  7.及时进行检查监控
  为保证下属能及时完成任务,了解下属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必须对被授权者的工作不断进行检查,掌握工作进度信息,或要求被授权者及时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对偏离目标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诸葛亮分配关云长守荆州,最后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这与诸葛亮对荆州的信息了解不够有关。此外还必须及时进行调控。当被授权者由于主观不努力,没有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时,必须及时纠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更换不能胜任工作的下属,对滥用职权,严重违法乱纪的员工及管理人员,要及时收回权力,并予以严厉惩处,对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无法按时进展的工作必须进行适当协助。
  授权不是不加监控的授权。在授权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控制,才能使授权发挥更好的作用。
  目前在执行授权机制时许多人对于授权通常有几个误区。
  1.授权后还可以收回权力
  权力下授后不是说不能收回,授权和分权不太一样,授权就好像说他不在,这一份先借给你,你暂时收下,他回来以后你就还给他;分权是像分一块月饼一样,切一块出去给别人吃,这个月饼就少了一块。而授权到分权的中间还有一个阶段,就是要让你有能力来接受这个新权力。例如领导向会计说,1万元以下的费用店长就可以批,1万元以上的则由我批。后来领导发现这名店长批了一个1万零5元。于是领导做了一个决定,告诉会计,从今以后1万元以下的也是我批。领导就收回了这个权力。所以授权下去也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收回权力。
  2.授权等于放弃领导的责任
  领导者授权以后,下级如果在工作中出了问题,下级要承担责任,领导者也负有责任,不能推卸责任而仅处罚下级。“士卒犯罪,过及主帅”就是这个道理。授权不是卸责,更不是撒手不管,领导权力下授,但也须负一点责任,因此要进行随时指导、考核以及监督,发现偏差应及时引导和纠正。
  3.权责不对称
  下属履行其职责,必须要有相应的权力。责大于权,不利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即使处理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也需不断请示领导,这势必造成下属的压抑。权大于责,又可能会使下属不恰当地滥用权力,这最终会增加领导管理和控制的难度。
  4.授权结束后自己就没责任了
  很多主管不花足够的时间检查布置下去的工作,而另一些主管却避免对员工的表现提出批评,寄希望于他下次能把工作做好。还有不少主管不愿意批评人,所以对员工的问题常用好意来猜测,比如:“这项工作也许在授权过程有问题”,“也许我没有交代清楚”。
  不和下属分析做得不好的工作,不仅对下属不公平,也是逃避你自己的责任。这样做,下属不知道存在的问题,所以会重犯同样的错误。此外,这也为下属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比如,如果从来不必对按时完成任务承担责任,员工就会认为不按时完成工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授权的七种方法
  领导在对下属授权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授权方法。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授权方法,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授权真正围绕工作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授权方法可供领导在授权时选择。
  1.目标授权
  它是领导根据下属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授予下属权力的一种方法。领导授权的目的,是通过授权激励下属去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是因为,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绝不是领导个人所能完成的。只有将部门的总目标进行必要的分解,由部门的所属成员都分担一部分任务,并相应地赋予一定的责任和权力,才能使下属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努力完成组织的总目标。领导如果按照组织目标进行授权,就可以避免授权的盲目性和授权失当的现象发生。
  2.充分授权
  这种授权的方法,既适用于工作重要性比较低、而且工作完成与否不会导致全盘工作失败的部门,也适用于系统管理水平较高、各子系统协调配合等诸种情况较好的部门。领导在充分授权时,允许下级决定行动的方案,并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人、财、物等权力完全交给下属,并且准许他们自己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充分授权能极大地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减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因此,凡能充分授权的,领导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
  3.不充分授权
  凡是在具体工作不符合充分授权的条件下,领导应采用不充分授权的方法。在实行不充分授权时,领导应当要求下属就重要性程度较高的工作,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全部可能的方案,或提出一整套完整的行动计划,经过领导的选择审核后,批准执行某种方案,并将执行中的部分权力授予下属。
  采用不充分授权时,领导和下属双方应当在方案执行之前,就有关事项达成明确一致的要求,以此统一认识,保证授权的有效性。
  4.弹性授权
  领导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或对下属的能力、水平无充分把握或环境条件多变时,宜采用弹性授权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掌握授权的范围和时间,并依据实际需要对授给下属的权力予以变动。例如,实行单项授权,即把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权力授予某人,随着问题的解决,权力即予以收回。或者实行定时授权,即在一定时期内将权力授给某人,时间到期后,权力即刻收回。这种授权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
  为避免引起下级误解,实行弹性授权,改变授权方式时,领导应当对下属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取得下属的理解。
  5.制约授权
  当工作性质极为重要,或工作极易出现疏漏时,领导不应充分授权;或领导管理幅度大,任务繁重,无足够的精力实施充分授权,即可采用制约授权的方法。制约授权是在领导授权以后下属个人之间或组织之间相互制约的一种授权方式。它是中层领导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成两个或若干部分并分别授权,使它们之间产生相互制约、互相牵制的作用,以有效地防止工作中出现疏漏。例如,财务工作中通行的会计、出纳人员相互之间的权力制约,就是属于制约授权的范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