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自我的真相》钻石途径之三

_2 阿玛斯(A.H.Almaas)(美)
  每一个脉轮都对理解的过程有所贡献。如果眉间轮能正确地运作,你的内心就会有空间。但内心的空间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呢?它能够使你产生容许的品质。当你的心中出现空间时,你是没有形象感的;你不会对任何一个东西执着,也不会想去其他的地方。因此,眉间轮的贡献就是让心中出现空间,也就是一种容许和迎接的态度。
  心轮的贡献与个人性相关,那是一份投入和沉潜于经验中的能力。你不但容许经验发生,还能与它合为一体。你能够充分地感觉它、经验它,因为你就是它。此乃心轮的贡献。
  脐轮也有其贡献,它代表真我,真我的贡献就是不认同。当你跟从脐轮运作时,你是彻底活在当下的,能够完整地做自己。你不会去认同那些追求成就的活动。
  我并不是在暗示空间感永远存在于眉间轮,无价之宝永远存在于心轮,而本体永远在脐轮。其实一段时间过后,这些脉轮就不再有任何重要性了。我指的是当空间感出现时,它会活化眉间轮;当你投入于某个活动时,那种感觉是在心轮发生的;当真我在运作时,那种不认同的感觉则是在脐轮发生的。
  因此,这三个能量中枢若是能同时运作,那么容许、投入与不认同的活动就会同时出现。这几个能量中枢若是能和谐运作,洞察力就会出现,那时你才有能力不管眼前所出现的现象。如果只有其中的一个能量中枢在运作,你就不可能顺利地产生洞察力。
  因此只是不认同是不够的,除非能彻底投入于眼前的经验,否则你是无法彻底不认同的。当经验生起的那一刻如果不去认同它,你就不可能充分地经验它。如果你根本不允许它发生,又如何能不认同呢?无法彻底认识它,如何能不认同呢?
  一个已经跟真我完全合一的人,才会告诉别人不要管眼前的经验。此人做得到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最深刻的身份感,他的身份感属于最深的层次,其他人是办不到的。若是不知不觉地认同了意识底端的自我形象,我们是不可能不认同它们的。
  真我不会借由心中的意象来唤回自己
  学生:我总是想记起自己的真我形象。
  阿玛斯:这里面的危险是,即使你看见了真我的形象,你仍然是在逃避当下的经验。其中有一种抗拒感,你看见了没有?但真我是从不抗拒什么的。真我不会借由心中的意象来唤回自己,只有头脑会这么做。
  假以时日你就会发现,你根本无法靠着形象而安住于当下,即使这个形象是你的真我。此刻发生的事跟以往发生的事是截然不同的,谁能决定下一刻应该发生什么?但人往往不会这么轻易地放下一切,他会说:"让我来试试看!"你起码会试上三千回,才会真的感觉疲倦而对自己说:"我办不到,我不能按照这样的方式安住于当下。三年前这个方式是有效的,但不意味当下它还有效。"
  学生:如何区别自己是在耽溺于早先所领悟的东西,还是想沉潜于其中?
  阿玛斯:你必须对自己非常诚实。如果对自己够诚实的话,你就会想:"这种事我已经做过无数回了,为什么还会重复再三?"你会发现其中还是有某些部分是自己所不了解的。这时如果不退缩,就能自然而然地沉潜于那个经验中。
  让失去方向的感觉自然发展
  学生:星期五我感觉到一阵转移性的头痛,于是不得不对自己说:"我不是那个受挫的小孩,我也不是一个受挫的世界。"但我仍然深陷于痛苦中。我不断地对自己说这些话,接着却突然失去了方向感。我正准备进入餐厅用餐,可是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既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跟我在一起的人是谁。我的脑子完全无法思考,就像脚下的地面突然被抽走了。
  阿玛斯:所以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我的问题是,这个经验是一种进入更深次元的体悟,还是仍然在人格的范围之内?
  阿玛斯:丧失方向感永远源自于内在的空间被揭露以及我们对它的抗拒。人们会因此而丧失方向感,甚至觉得头晕脑涨。出现空间感意味着有某种改变正在发生,但是还不彻底;里面还有一股抗拒的力量,所以才会暂时失去方向。
  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种失去方向的感觉自然发展。如果你抗拒它,就是在排斥那份空间感,而空间感一定有容许的成分在内。当然在高速公路开车的时候,你是不能失去方向的。只要安住于当下,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失去方向感,还是可以继续开车。
  学生:我时常在教书时突然意识到心中的负面模式,这时如果沉潜于其中似乎不太妥当,但我却不能不认同心中的反应。
  阿玛斯:为什么沉潜于其中是不妥当的?
  学生:沉潜意味着深入于内在经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会哭出来,或是无法正常运作。我的注意力应该专注于教书才对。
  阿玛斯:你有没有可能把注意力分成两部分--其中的一小部分用来应付教书,其他的部分则用来觉察心中发生的事?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觉得受到学生的威胁,而无法面对心中的问题。
  阿玛斯:这正是面对它最好的时刻。
  学生:我的意思是,我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学生的威胁而无法面对这份感觉。
  阿玛斯:这时你更需要面对这种被威胁的感觉。若是学会随时留意自己,外在的现实只需要一小部分的注意力就够了,真的。你会发现你的能力比你所想象的要高得多,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越是留意自己,觉察力就越高,而且内外都观察得到。当我在跟人们互动时,通常只有一小部分的注意力是放在他们身上的。周遭发生的事我都能注意到,但并不意味我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外面。
  学生:当你在谈那三个脉轮的运作时,我发觉我的三个脉轮并不是永远都能正确地运作。刚才所说的沉潜,指的是不是去觉察那个没有在运作的脉轮,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上面,然后试着去理解它?
  阿玛斯:不,重点并不在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特定的能量中枢,而是在于态度。就眉间轮的运作而言,正确的态度是容许事情发生。就心轮的运作而言,正确的态度是投入和参与。就脐轮的运作而言,正确的态度则是不认同。
  因此觉知的本身已经足够了。若是能察觉自己正在不容许某件事发生,你就会发现不容许的原因是什么。若是能察觉自己并没有在参与,你就会发现自己正在抗拒什么。有时阻碍我们去参与的,往往是对某个特定身份的排斥,譬如自认为已经超越某种经验了。然而这只是你脑子里的一种想法而非真实的体悟。当然你越是了解自己,越能认清这些部分,而你的能量中枢也越能得到发展。
  真正的意志是毫不执着地臣服于当下
  学生:我以为脐轮是让事情具体化的一个能量中枢,可是你刚才提到这个能量中枢跟不认同有关。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阿玛斯:没错,脐轮通常跟体现某个经验有关,不过它也是一个意志中枢。从某个角度来看,意志最终的作用就是臣服于当下,臣服于眼前所发生的事,而臣服于当下就意味着不执着。意志真正的作用就是毫不执着地臣服于当下所发生的事。本体每一个面向的品质,都可以在任何一个能量中枢产生作用。当一个人完全跟真我合一时,能量集中的位置往往是心轮。认同或不认同之类的真我作用则跟脐轮有关。真我比较像是去经验某件事的一种潜能,一份认同的能力。真我是自由的,它可以自在地选择认同或不认同眼前的经验。
  一旦变成真我,你就能百分之百地跟眼前的经验合一。如果下一刻有别的事情发生了,你立刻就能跟那个当下的经验合一,这其中没有任何固着不变的态度。
  学生:心轮的投入(involvement)跟合一(embodiment)有什么不同?
  阿玛斯:投入与合一是不同的。投入意味着经验它、活出它和感觉它。那是一种跟眼前所发生的事产生亲密接触的状态。亲密地接触眼前所发生的事,显然有别于跟眼前发生的事合为一体。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若是感到痛苦,就要留意其原因
  学生:有痛苦的感觉,是不是暗示着不认同?
  阿玛斯:痛苦暗示着眼前所发生的事是不该发生的,这里面通常都有危机意识,不是吗?当你胃痛时,你知道有些事是不对劲的。也许你得了胃溃疡。这时你不可能说:"我应该不认同我的胃。"当然我们都知道痛苦的感觉也会被扭曲,因此我们对痛苦的感觉也不能太认同。不过这并不是痛苦最基本的问题。
  学生:星期五我感到头痛欲裂,喜悦的能量似乎完全被封闭住了。当这么强烈的痛苦产生时,我似乎不该再去认同它了。
  阿玛斯:你现在还在头痛吗?
  学生:今天在静坐时,那股痛感转移到了我的臀部。我认同了这个地带,而且很难再让心中的空间出现。为什么我必须借由痛苦来认识存在?
  阿玛斯:痛苦并不是不认同的必要条件。
  学生:但是它为什么会出现?
  阿玛斯:因为你的身体一产生紧缩,痛苦就出现了。这显示出你必须看一看自己在紧张什么。
  学生:我把这份痛苦看成是对内在能量的抗拒。
  阿玛斯:这或许就是真相了。痛苦只能帮你看到自己在抗拒什么,这便是它主要的任务。痛苦永远暗示着眼前所发生的事是不该发生的,而眼前所发生的事就是那份紧缩感。
  学生:大部分的人是不是都在以这种方式利用痛苦?
  阿玛斯:你不是在利用它,它是自然发生的。当身体的紧张感累积到一种程度时,任何一个有机体都会产生痛苦。因此身体只是在利用痛苦作为一种警讯。身体借由痛苦而呐喊,因为不对劲的事正在发生。这时你就会留意它了。痛苦的发生乃是为了唤起你的注意。
  因此你不能只是不认同它,然后就把它忘光了。如果感觉到痛苦,就必须去留意为什么会有痛苦?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即使你借着它了解了一些事,也还是得去看医生。如果痛苦一直持续了好几天,那么你的脊椎很可能受伤了。过街时如果有一辆车朝着你驶来,你绝不会说:"我应该容许和参与这个经验。"你该运用的是你的常识。
  "原型"存在吗?
  学生:原型(archetype)是什么?我在这里学到的是面对人格,探入本体。我不知道原型是否存在?它们是属于文化层次的一种人格的延伸,还是本体的示现?
  阿玛斯:这就要看你所谓的原型是什么了?我不知道你是根据哪个学派而采用原型这个字的?
  学生:我指的是荣格学派所说的原型。
  阿玛斯:如果你指的是荣格学派的原型,那么据我所知,荣格所说的原型包含了普世经验里的意象。原型是不同的人都会经验到的一些东西,譬如母亲这个原型可能是每个人都会经验到的。根据荣格的观点,原型全是一些意象,而意象也可以是一种经验。
  学生:原型可以是一种人格经验,也可以是一种本体经验?
  阿玛斯:这似乎就是他的观点--有些是本体经验,有些则是人格经验。不过你必须记得,原型也只是一些概念罢了。原型并不是在现实中实存的东西。我们或许会把自己经验成母亲,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经验。有的人到了某个阶段会经验到做母亲的感觉,但母亲这个原型并不是实存的,它只是一个意象、一种概念罢了。概念虽然有用,不过你还是得认清它们并不是实存的。
  学生:昨晚有人提出了一个有关"更高的灵性自我"(higher spiritual
  self)(指导灵)的问题。指导灵是不是本体的一个面向,还是别的东西?
  阿玛斯:指导灵确实是本体的一个面向。
  学生:但感觉上却像是一个拟人化的他者。
  阿玛斯:我们的心智确实可能把它变成为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其实它只是你无相本体的一部分。
  学生:有时指导灵好像是有性别的,它可能具有一种阳性特质。
  阿玛斯:你的心念会创造出各种意象,不过你还是可以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指导灵--它不需要具有人形或任何形象。你的心会按照肉体形象而创造出一些意象,但本体不会做这件事。它们拥有自己的实相。
  学生:当你回答我的问题时,你是在跟谁说话?
  阿玛斯:我说话的对象会随着情况而改变。
  学生:现在是我的心在问这个问题......
  阿玛斯:首先我们要看看是谁在那里聆听,对不对?有时是你的人格,有时是你的真我,有时是全部合在一起聆听。这是我无法决定的事,所以必须看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或许某一刻我是在跟你的心对谈,过了一会儿我又在跟其他的东西对谈,因为你已经改变了。由本体出发的沟通方式,总是先针对那个人来进行交谈,然后再逐渐深入于其他的层次。有的人会觉得这种沟通方式是一种压力,就好像我在把他们推往某个方向。我并不是在有意地推他们,而是当我和他们说话时,他们自然会进入更深的层次。
  瓦解"理想",到达既无希望也无绝望的境界
  学生:昨天你谈到某些人把独立自主也理想化了?请问独立自主和真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独立自主理想化会使你无法看到真我。
  阿玛斯:独立自主的品质可能会被用来替代真我,补上它的空缺。其实你需要了解的是理想化这个议题而非独立自主这件事。如果一个人无法成为自己的真我,他就会有把自己理想化的需要。一个从未自主过的人永远会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另一个人则可能在达成理想之后感到失望,进而发现理想并不能带来什么。人们若不因此而陷入沮丧和绝望,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探索自己的真相。一个可以真诚地质疑这个情况的人,往往能发现他的真我。
  能够达成自己理想的人,比较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真我,但前提是他不能陷入绝望,而是必须真的领会"无望"是什么。即使没达成自己的理想,仍然可以找到真我,不过他很难相信这才是他所要的东西。即使理想化的倾向没有被瓦解,我们仍然可以经验到真我,但却不会珍惜及欣赏自己的真我。所以理想化的倾向必须被揭露,不过并不是通过人生的情境剧去揭露它,而是必须借由内在工作才能认出它来。借由内在工作,你会揭露所有的信念、希望和梦想,而又不至于非得达成它们不可。
  学生:那么转化又如何产生呢?我们会不会因失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想?
  阿玛斯:一个人也许无法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如果不够清楚,他就会以各种方式来变换自己的理想。如此一来,理想就更模糊不清了。有时我们也会刻意让理想变得模糊,借以逃避当下的真相;我们会害怕面对理想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绝望,因为那时你就必须面临自我的死亡了。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已经享有"一切"的人,却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当理想还遥不可及的时候,你仍然有一个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带给你一些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股希望却制造出了更深的痛苦。
  我们要达到的是一个既无希望也不绝望的境界。如果不借由内在工作去理解自己,这样的境界绝不会出现。
  学生:但我们也会把内在工作或觉醒变成一种理想。
  阿玛斯:没错。即使如此,内在工作仍然有效,因为你会变得更清醒,更能意识到本体。你会发现:"奇怪!昨天我已经开悟了,为什么现在我又痛苦了起来?"因为想开悟也是一种野心,而且你会发现,即使开悟也无法为你带来快乐。开悟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不去担忧什么,只要活得快乐就够了。我必须让所有的能量中枢都和谐地运作。
  最终你会发现,只要试图达成任何理想,你都会觉得痛苦。只有充分经历痛苦的过程,你才能认清这一点。如果深深地经验了痛苦,并且对这个过程产生了完整的了解,你就成熟了。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会深刻地感觉到,快乐与和谐都存在于吾心深处。他同时也能了解渴求快乐与和谐只会切断实相跟他的关系。因为他已经成熟到可以理解这个法则,所以就不再渴望什么了。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很清楚他最想要的就是快乐,同时也很清楚只要渴求快乐便得不到快乐,因此他会按照这个法则而行事。另一个人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但尚未成熟到愿意按照这个法则去行事。成熟意味着你的认知已经足以使你停止追梦,不过这需要经历许许多多的失望才行。
  真正的目标--做你自己
  学生:如果既没有理想,又不能达成理想,那我们该如何教导孩子呢?
  阿玛斯:你只要教导孩子如何去爱自己就够了。只要你的孩子能学会做自己、喜欢自己就够了。还需要别的目标吗?
  学生:他还是得赚钱养活自己,有能力生存啊......
  阿玛斯:谁说你必须有目标才能养活自己?如果你喜欢自己,自然会知道自己必须有工作、必须赚钱才能活下去。你会快快乐乐地去做这些事,而不是因为你想达成某个目标。
  学生:不过目标也可以是赚足够的钱去......
  阿玛斯:不,这绝不是真正的目标。真正的目标就是做你自己。我们所认定的目标往往是问题的根源,若是没有任何目标,你就能安住于当下。有了想要达成的目标,势必会感到不满足。目标会带来掌控性,使你无法流畅无阻地运作。掌控性若是出现,怎么会有喜悦呢?在你掌控自己的那一刻,你的喜悦和快乐已经被封闭住了。你或许会怪上帝为什么把事情弄成这样,但整个真相就是如此。
  欢喜的态度与外在活动无关,却跟接纳自己有关
  学生:为什么?
  阿玛斯:这件事你必须问上帝才知道。每一个进行内在工作的人,到了某个阶段都必须跟上帝交手。最终的冲突就是跟上帝的关系。
  学生:如果你必须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该怎么办呢?似乎只能克制自己了。
  阿玛斯:真的喜爱自己,就会以欢喜自在的心情去做你必须做的事。既然必须去做它,为什么要不喜欢呢?譬如你不喜欢煮饭,但家里既没饭吃,餐厅又不营业,所以你必须煮饭。如果真的爱自己,你就会开开心心地去煮饭,为什么要说"我不喜欢煮饭"呢?一个真的爱自己的人,对自己必须做的事一定会抱持着欢喜的态度。欢喜的态度跟外在活动无关,但是跟接纳自己有关。
  不论是与人交谈、看电视、开车或游泳,那份喜悦会随着我所做的事而有所改变吗?为什么会有改变?如果有改变的话,就是一种制约,一种行为上的局限。你的外在活动不应该会改变你内在的喜悦,如果有所改变,就显然是在认同一个跟你的本体无关的东西。一旦能认清做什么都没差别,你就不会急着想完成什么或担忧将会发生什么事,如此一来,紧张和焦虑就不见了,因为它们不再有出现的理由。
  学生:如果我不喜欢看牙医,是否意味着我不爱自己?
  阿玛斯:是的。
  学生:看牙的痛苦难道也是一种喜悦吗?
  阿玛斯:喜悦跟痛不痛苦有什么关系?喜悦跟苦乐都无关。我们总以为享乐是一种快乐,其实喜悦才是真正的快乐。享乐往往是痛苦的反面,但喜悦却不是。因此,痛苦和喜悦是可以并存的。你有没有可能自自然然地让喜悦出现。喜悦跟当下的开放性有关,因此你不能去拣择什么。当你没有任何偏好时,喜悦就出现了。喜悦乃是对经验保持开放的一种态度,其中是没有挣扎的,因此喜悦不是任何事情的结果。只要你真的能做自己、接纳自己的经验,自然会有喜悦,因为你就是喜悦的源头。
  学生:喜悦(joy)和至乐(ecstasy)有何不同?
  阿玛斯:至乐跟喜悦是两种不同的感觉,它有时会示现成喜悦,有时是爱,有时是强烈的快感(pleasure)。至乐通常是比较强烈的感觉。经验到自己的本体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至乐。喜悦、至乐和强烈的快感都是真我的不同面向。还有许多其他的感觉,也都是大部分的人所无法享有的,譬如祥和、慈悲、感恩、知足、爱、热情、一种快要溶化掉的感觉等等。另外像是力量、权力、价值感、扩张感、焕然一新的感觉、澄明之心、内明经验(brilliance)等等,也都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本体经验。祥和或完整感可以让所有的欲望消失。纯粹的觉知也可以是非常强烈的至乐感。为什么我们只想到快感和快乐,纯然的存在可能更令人满足、更深刻一些。最深的满足通常不是源自于喜悦或快感。
  第七章 不等待
  真正的圆满意味着你已经了悟自己一向是完整无缺的。你存在的本身就是完整的,而完整跟好坏、苦乐、得失都无关。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就不再等待了。时间不再是用来等待的东西。如果不再有任何期望、渴求或恐惧,等待的心情就不见了。
  一旦感觉到圆满,你就不再等待了。只有当你觉得自己还需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的时候,才会等待和期望。圆满跟自认为已经得到了一切是不同的,也不意味感觉充实或美好,更不是通过意志力去经验到的一种本体状态。
  圆满意味着不被任何事物所驱策或吸引,但并不是说有两种存在的方式,而圆满是其中比较好的一种。如果圆满是因为拥有了某些东西,那么显然你就必须填满某些需求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真正的圆满意味着你已经了悟自己一向是完整无缺的。你存在的本身就是完整的,而完整跟好坏、苦乐、得失等等都无关。
  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就不再等待了。时间不再是用来等待的东西。如果不再有任何期望、渴求或恐惧,等待的心情就不见了。我曾经说过,圆满并不是一种充实或知足的感觉,也不是体现了本体的某些面向--譬如慈悲或力量--才出现的,它跟任何一种品质都无关。只要你还认为自己必须拥有某个特定的东西才能圆满,那么你就尚未臻于圆满。
  圆满状态不出现,我们的心就无法安歇
  圆满意味着心彻底祥和了,意识活动完全静止了,即使有痛苦或快乐也与你无关,因为那些只是表面的现象罢了。圆满意味着你对事物不再有任何偏好,既然已经圆满了,怎么还可能对任何事特别感兴趣呢?你既没兴趣再获取什么,也没兴趣再给予什么。你对快乐和痛苦都不再关注。痛苦生起时你不迎也不拒,甚至连让它消失的念头都没有,因为对某件事感兴趣意味着你已经脱离了静止状态。因此,圆满乃是所有的兴趣及偏好的终止。
  圆满也意味着彻底祥和或如如不动,甚至没有任何欲望去思考或反映自己的圆满。一旦圆满,你就彻底成为自己了。如果还需要任何东西,如果还在恐惧任何事,就尚未真的成为自己。当然,你的身体还是有它的基本需求,譬如食欲的满足以及拥有一个居住的地方。你会去照顾这些需求,但是你不会仰赖生理上的舒适来达到圆满。
  若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圆满的话,那么就尚未觉知到自己的圆满自性,而以为必须去满足一些需求。一个尚未圆满的人很容易被看出来:他永远都会显现出一种渴求或需要什么的态度。
  只要你的心还有任何渴望,就该知道自己是不圆满的。这份渴望可能是任何事物--人、活动或理念--只要它们在心中一生起,就已经脱离圆满的状态了。听起来圆满境界好像非常无趣,一点也不吸引人,但只要圆满境界不出现,我们的心就无法安详。
  圆满地存在着并不意味什么都不做、只是吃闲饭混日子。当你真的圆满时,你的行动一定是充满着爱的。爱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它不需要任何动机。爱的行动永远是从圆满中生起的,一旦有了爱,其他的一切都会随之而至。
  圆满与心智活动没多大关系,因为心智活动永远是从不圆满的感觉出发的。就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圆满,才会有这么多的思想和念头。不过偶尔我们还是需要思想来处理一些现实的事物。头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满足欲求及压制恐惧的活动上,不论是静坐、看电视或洗澡,你的心都有一些坑洞或匮乏感需要被补足,其中都有隐微的焦虑感。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在填补这份不完整的感觉。
  你早就把真正的自己抛弃了
  如果我们本来就是圆满的,那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完整呢?从某个角度来看,不完整意味着我们早已脱离了圆满自性,我们认为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之间出现了一道裂缝。这道裂缝是在你童年时由某些原因造成的。你早就把真正的自己抛弃了,你脱离了你的真我而错把头脑当成了自己。一旦把头脑里的东西当成了自己,势必会经验到恐惧、不安全感或各种欲求,而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人生。
  大部分的时候你所经验到的自己都是奠基于这道裂缝的,因此你很自然地会有各种需求、念头、野心、计划等等东西。这种不圆满的匮乏感会促使你去追求成就、填补空虚。想要追求某个人、得到更多的知识、经验,甚至证悟自己的本体,都是源自于这份不圆满的感觉。
  认同自己的欲望只会让这道裂缝更大。换句话说,追求欲望的完成是不可能使你圆满的,因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圆满。这道裂缝是个无底洞,它无法被填满。你只能去发现自己是分裂的,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若是认清了这一点,不按照这道裂缝的需求去行动,就能带来解脱。
  看见圆满自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虽然我们仍然会继续追求欲望的满足,但只要能接受这是一种错误的认同,人生的方向就会改变。你不会再深信自己的欲望和恐惧,而会开始深入地探索它们。你不再一味地追求爱、赞许和认可,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快乐或名望,你会开始观察欲望本身。
  一旦认清自己是圆满的,快乐自然会生起,却不会动摇你的心使你脱离当下的存在。你已经超越了快乐及痛苦,它们跟你不再有任何关系,因为它们是属于身心次元的。从这个观点来看,只有存在才能为你带来圆满,但并不意味你在等待什么。你不会通过静坐去等待某件事的发生,因为存在本身已经圆满了。如果你还在等待什么,就是在认同那道裂缝。
  静坐主要的目的就是观察内心的"变成"(becoming)活动,譬如渴望、欲求、驱策力以及拉扯等等的活动。越是能察觉这个变成的活动而不被它牵着鼻子走,就越能直接意识到那个裂缝,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圆满性。
  因此圆满并不是行动或努力的结果,也不是某种活动的结尾。你的人格或心智结构,本是一种永远想得到某个东西或想达成某种状态的变成活动,它是永不停歇的。如果能彻底觉察这个活动,你就能脱离它。一旦脱离它,你就圆满了。
  圆满如新鲜空气一般地单纯如实
  我们这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心中的空间,让圆满自性出现。我们的内在工作并不是要得到什么,虽然很长的一段时间你都会觉得自己是在学习、发展或追求某个东西,然而这只是头脑的观点罢了。不圆满的头脑总以为自己可以变得越来越圆满,但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得到。
  我们来这里并不是为了达成什么,我们的静坐并不是在追求某种境界,我们的修持只是为了安住在当下这一刻,每一个当下你都可以体认到自己的圆满性。你只是任由自己存在而不想变成什么或追求什么。
  活出圆满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不会突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让美梦成真。圆满自性是超越这一切的。
  真正的你比这一切要简单得多,也完整得多。一旦体认到圆满自性,即使是天堂经验都不再撼动你。只有当你不圆满的时候,才会被别的事物所动摇。
  当然你还是会经验到美好的感觉,这都无妨,不是吗?你的自性对这些事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它不会被是非所动摇;它是非常单纯的东西,缺少了它,就会有无止境的追寻。
  缺少了它,无论你的经验多么崇高,都会觉得不足。反之,一旦体认到圆满自性,每件事都会变得简单而如实,这时事情的戏剧性就不见了。因此,圆满只是一种如新鲜空气或薰风一般单纯的东西。
  内在工作就是去探索内心的欲望、恐惧、需求、裂缝和坑洞,一一地揭露它们,渐渐地你就不再相信它们是真的或必要的。大部分的人都把自己的欲望、计划、恐惧当真了,若是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失望。
  不断地揭露自己,让自己越来越赤裸,自然会认识那圆满的自性。人们来这里进行内在工作,为的是填满内心的坑洞,一旦发现内在工作根本无法填满这些坑洞,你就会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任何坑洞。然而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因为你的头脑和人格已经累积了许多错误的信念。我们可以说内在工作就是一种再教育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累积的活动。我们要学习的只是回归到最简单的状态,而这个最简单的状态就是最圆满的状态。
  一个尚未证悟的人往往是复杂的,一旦认识了自己,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你不再需要去了解什么,也就没什么复杂性了。但这并不意味你会简单到一眼就被看穿,而是你的身上根本没有东西需要被了解了。你就是你,如此而已。
  学生:圆满跟你的觉知有什么关系?
  阿玛斯:圆满是超越觉知的,它便是存在本身。这样的存在之中自然有觉知力。存在本身是超越心智、超越知识、超越知觉的。如果能允许自己成为这份觉知,你就会变成圆满本身。这圆满本身就是一种无欲无求的觉知。
  若是能不认同过往的历史,亦即欲望本身,这份觉知自然会变得圆满。其实这份圆满性一直都在那里,你只是把自己当成了其他的东西罢了。我们会忽略它是因为它实在太简单了。若是没有任何欲望、需求或恐惧,或者当你对这些事感到厌烦时,圆满就出现了。一旦看透了欲望、恐惧、快乐和痛苦的真相,你的心就不再产生任何反应,那种空寂的状态便是一种圆满的存在。
  学生:这跟目睹(witness)是不是一样的?
  阿玛斯:不一样,圆满是在目睹之后出现的。圆满的境界之中可能带着觉知,但也不一定如此。我们可以说目睹就是源自于觉知。感觉上目睹是一种没有反应的觉知,它既不迎也不拒,亦即空无的状态。觉知则是一种开阔感。但圆满并不一定是开阔感,而是连圆不圆满都不作论断的一种状态,甚至不会去意识自己是圆满的。
  处在圆满的状态里,爱与身体的本能会让你继续行动
  学生:处在这种状态里,是什么东西在促使你行动呢?
  阿玛斯:爱以及身体的本能需求。这时你的圆满自性是没有任何活动的,但你的身心还是会依照自己的需求去采取行动。我说过的,圆满并不意味什么事也不干了。
  学生:我想不透,单纯地存在还会有事要做吗?
  阿玛斯:这是因为你把身体当成了真我。你以为存在代表着身体完全不动了。其实你的身体还是会继续活动,做各式各样的事。一旦明白你并不是自己的身体,那么做或不做什么都无关紧要了;你可能照样会洗澡、洗盘子、辛勤工作或是出去玩。那就像永远活在台风眼里一般。台风眼的外围不论怎么骚动,都不会影响到你,即使台风消失了,这个中心点仍然健在。
  学生:我们有没有可能直接进入"大虚壑",而不必去对治那些坑洞问题?
  阿玛斯:这是可能的。但对治坑洞问题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一个长期对治内心坑洞--包括所有的信念、欲望和恐惧等等--的人,到了某个阶段很可能会发现对治这些坑洞是不必要的事。但是要得到这份洞见,必须下很深的工夫。也许你可以跳过这一切,但并不容易做到。
  当你圆满的时候,还是必须照顾到周遭的环境,譬如你的身体需要食物和保障,所以必须照顾它。从圆满的角度来看,整个宇宙都是你的身体,所以你必须怀着爱来照顾它。
  当你真的感到快乐时,根本不会去注意自己是快乐的
  我们通常只会去做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除非我们的投资有回收,否则是不会采取行动的。若是这种情况,就意味着你的行动从来不是自发的,但爱的行动永远是自发的。如果是基于兴趣去做某件事,这份兴趣和你之间就会出现一道裂缝;但若是能意识到自己的圆满,你的行动就不再需要任何理由了,它会自然产生。如此一来你的心就不再需要去辨识好坏,无论你做什么都是正确的,这跟自我观点是截然不同的。自我永远是从因果、偏好、选择和时间来把事物分类。从圆满展现出的行动一定是自发的,你的头脑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从圆满所产生的行动永远是正确的,但头脑认为的爱或帮助却不一定生效。
  学生:当下和圆满有什么关系?
  阿玛斯:当下就是圆满。若是能安住于当下,你就圆满了。
  学生:不重视当下,是不是一种不圆满的态度?
  阿玛斯:是的。我所谓的安住于当下是非常简单的状态,这里面连满足的想法都没有,你只是活在当下罢了。可是别人却觉得:"喔,这是一个对当下完全知足的人。"如果你在脑子里思考自己是否圆满,就是在衡量或是替这个状态下结论。如果人类永远都是圆满的,绝不会对这个状态生起任何想法和概念,只有在失去它之后,才会意识到这件事。
  学生:我偶尔会觉得自己正在享受某件事,一旦意识到它,就变得不自在了。
  阿玛斯:这就是我的意思。当你真的感到快乐时,根本不会去注意自己是快乐的。一旦注意到它,自我衡量的活动就产生了。譬如你正在快乐地准备着晚餐,身边有个人突然说:"哇!你看起来真是快乐。"这时你会发现,只要一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便脱离了存在而进入到自觉意识。
  学生:所以圆满之中没有"我是"的感觉?
  阿玛斯:不,其中仍然有"我是"的感觉。圆满就是一种没有任何念头的"我是"经验。当你真的圆满时,根本不会对这个状态有任何兴趣,你是完全没有自我意识的。因此圆满是非常简单、非常不复杂的状态,其中没有你和外在世界的那道鸿沟。那是一种没有任何裂缝的状态。
  第八章 支持与自我了悟
  与老师在一起时你通常能彻底地做自己,但是一回到工作岗位或是与人交谈时,那份自在感就不见了。这时敌人会变得非常有帮助,因为他们能协助你发现:原来我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支撑力。其实你的敌人是借由痛恨你、不关心你来教导一些事。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任何一个次元的自我了悟(self-realization)都会面临的问题,除非我们面对面地遇上了这个问题,否则大部分的人是无法察觉它的。我们将会十分懊恼地发现,开悟的状态根本无法持续下去。某些事似乎会夺走开悟的状态,就好像脚下的地毯被扯掉了一样。从最平常到最精微的悟境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内在工作不只是为了达成自我了悟,其实有一半的工作跟如何保住它有关。为了让自我了悟变成一种永不退转的成就,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支持才行;缺少了支持,我们很可能会丧失这种悟境。这便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
  你不能关切自己是谁,也不能关切实相是什么
  我们总是期待悟境能延续下去。我们似乎认为一旦解决或明白了自己的某个议题,这份了悟就应该延续下去,变成一种永不退转的成就,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但经验告诉我们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确实有可能彻底了悟某种状态,可是却无法让这份了悟不退转,让它变成一种具体的身份。
  自我了悟可以在不同的次元发生,譬如个人性的次元(individual level)、无限次元(boundless dimensions)或是不二层面(non-dual level)。每一个次元的自我了悟都有一个共通的元素:你不能关切自己是谁,也不能关切实相是什么;你只有一份对自己的确知,同时也确知实相是什么。这里面有一种圆满感,一种理路清晰的感觉,一种对人生及世界的意义感,但又不需要知道其意义是什么。似乎每件事都有明确的意义、价值和珍贵性,而且是毋庸置疑的。你的生命就是源自于这份毋庸置疑的价值、重要性和珍贵性。你的生命、你的行动以及你的创造力都是源自于这纯粹的意义。
  处在这种了悟的状态里,你不一定会生起特别明显的信心、意义感和价值感,你只是不怀疑罢了,就像你的生命早已具足了这一切。自我了悟让一切都有了意义。你最深的实相已经示现出来,而你就是它。
  缺少了这份自我了悟,你通常会经验到无意义和空虚感,就好像什么都无关紧要似的。你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你想做的事也都无足轻重。你不知道什么事是最正确的,你的内在没有明确的方向或定向。
  缺少了自我了悟,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甚至连存在感都很薄弱。人到了这个阶段很可能会生起自杀的念头,觉得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
  自我对治这种情况的办法就是制造出另一种意义来,也就是设定另一个可以追求的目标。人们往往只有在具备长远目标和希望的情况下,才会觉得生命有意义。譬如年轻的时候你会觉得拥有一份完美的关系,就等于拥有了一切的意义和价值,或者你会希望事业有所成就,甚至期待自己能开悟或彻悟。但是你的思想全都投向了未来,似乎只有从未来的角度来看事情,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这是典型的自我次元的想法。
  在本体的层次,意义却是奠基于当下的自我了悟而非投射到未来。处在这个次元,目标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换句话说,未来的目标已经变成了当下这一刻的存在,而它自有价值和意义。当下这一刻与自我了悟是没有差别的,若是能体认到当下这一刻,就等于体现了宝贵的实相。
  我现在所强调的是自我了悟并不困难,但是让自我了悟永不退转却困难重重。也许从自我的角度来审视它会比较容易了解这个议题。
  缺少支持,任何悟境都非常脆弱
  从自我的角度来看,实现自己便是你最终的目标。你整个人生都是奠基在这个目标和理想之上的,这份理想甚至变成了一种无意识里的需求。譬如你可能计划未来成为一名医生,于是你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训练自己成为医生,因为你觉得这份职业能带给你意义。或者你想成为电影明星,于是你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来达成这个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们可以承受各种的羞辱和痛苦;若是达不到目标,似乎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
  如果环境和周遭的人不支持我们,而且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目标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人们通常会追求社会所重视的目标和理想,利用社会来支持我们的意义感。譬如,社会大众很崇拜明星,每个人都认为这份工作很棒,因为你既可以赚钱、出名,又可以发挥创意。但如果周围的人突然觉得做明星是很糟糕的事,那么你一定会十分泄气,甚至可能产生认同危机而选择自杀。
  因此我们现在要讨论一下朋友和敌人有什么不同。从自我的角度来看支持这件事,你会发现朋友通常是能够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的人,而敌人则是阻碍我们或不支持我们的人。大体而言,这便是你选择朋友的标准。
  在本体次元也会发生同样的事。如果周围的环境不支持你,自我了悟的状态就无法延续下去。缺少了支持,任何的悟境都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这个角度来看支持这件事,也能帮助我们发现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凡是能支持你了悟自己的人就是朋友,敌人则是会带来障碍或不支持你了悟自己的人。朋友或敌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种情况或知识体系等等。
  外在的支持会让你觉得自我了悟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而最重要的支持者就是你的精神导师。因此你的精神导师通常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不但能帮你证入实相,还能在你身上看到这个珍贵的东西。每个人都在乎自己是否被欣赏或是被接受,而这一切都跟获得支持有关。
  敌人是看不到你的价值的,即使看得到,也会设法贬低你。一个从未有过自我了悟经验的人,不可能看到你身上的那个珍宝。就算看得到,他也会忽略它。你可能因此而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和欣赏,好像任何时刻都会被瓦解似的。
  所以单凭一个人很难支撑下去。假如有人能看到你的真我,你就会觉得:"真正的我是非常美好的。"否则你根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处在实相里。如果每个人都说:"事情不是这样的。"你就会在众人的压迫之下怀疑自己的实相。除非已经到达最后一个阶段的证悟,否则我们无法确定自己不需要外在的支持。因此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同样关心自我了悟的人来支持我们。
  你可以观察自己或观察一个正在从事灵修工作的人,看看他们会寻求什么样的支持。一个真的重视自我了悟的人,通常会寻求这方面的支持,而一个不寻求这方面的支持、也得不到支持的人,通常想要的并不是自我了悟。我们曾经从生理需求,譬如创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经济基础及人生正确的架构,来看待支持这个议题。但支持还有更深的内涵需要探讨。
  自我了悟会触及童年所缺乏的某种感觉
  自我了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触及与童年历史有关的支持议题。你可能觉得早年并没有得到欣赏和重视,譬如父母从不支持你去认识自己的感觉,或者根本不关心你的感觉,也不关心你的创造力。你的任何一个部分若是没有得到环境的支持和欣赏,或是被忽略及贬低,你就会失去内在的支撑力。你会觉得自己总是无法跟那个部分调和一致。你无法体现出这份和谐性,是因为你根本没有任何基础。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看不到本体的完整面向。对孩子而言,成为自己的本体是非常恐怖的事。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我们会制造出一个假我来得到父母的支持。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展出各种自我形象、造作及外在的成就,来获得父母的注意及支持。
  一旦开始经验到自我了悟的状态,这些童年议题一定会生起。每一次我们了悟到本体的某个面向,就会忆起童年所缺乏的某种感觉。这些心理议题必须得到揭露及转化,若是得不到转化,你就会去寻找外在的支持。你可能会爱上某个你认为真正了解你的人,也可能会跟那些你认为了解你的人交往。但这些人也许根本看不到你内在的那个真实的东西,他们看见及支持的可能是别的东西,因此你只是在幻想他们能够支持你。一旦发现到这个真相,你就会觉得受伤和极度失望,而可能会经验彻底的瓦解和撕裂。若是发现支持不见了,就会有一种自我快要消失的感觉。自我了悟的状态一旦丧失,你可能会觉得毫无意义,毫无理由再活下去。渴望自己被欣赏、被爱、被理解之类的需求,会变得非常强烈。假设某人说出了某些话使你觉得他不了解你,你会变得非常敏感、脆弱。如果你说出的话被某人误解了,也会觉得遭受了莫大羞辱。若是感觉自己缺乏支持,你整个的现实都可能瓦解。
  不被理解如何变成自我了悟的障碍?
  我们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企图得到支持,或争取到某个人的爱及理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你确实需要环境的支持来帮助你了悟自己。如果周遭的人完全忽视自我了悟这件事,你就会觉得自我了悟非常困难。当你对自我了悟产生怀疑时,那怀疑本身便可能斩掉你的支撑力,于是就丧失了那份确知的感觉。你会因此而受到旁人的影响,尤其是你真正在乎的那些人。如此一来你的力量就完全被削弱了,而你会更觉得不被欣赏、不被理解。因此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不被理解如何变成了自我了悟的障碍?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解决的办法往往来自于你的敌人,而不是你的朋友。你的朋友虽然支持你,但无法为你带来最终的力量。如果你还在依赖朋友的支持,就不可能发现内心的那份支撑力。
  因此到了某个阶段,你必须发展出自己内在的支撑力,而不再依赖外面的支持。这意味着你必须让自己处于寂然独立的状态,不过这比自我了悟还要困难得多。
  如果你的自我了悟还在仰赖周遭环境或某个人的支持,那么这些条件一旦产生变化,你所处的状态一定会跟着改变。譬如与老师在一起时你通常能彻底地做自己,但是一回到工作岗位或是与人交谈时,那份自在感就不见了。为了在世间运作,你必须穿上虚假的外衣。
  这时敌人会变得非常有帮助,因为他们能协助你发现:原来我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支撑力,里面还是有一个大洞。其实你的敌人是借由痛恨你、不关心你来教导一些事,虽然他们对这一点并不清楚。
  当某个人贬低你或低估你的时候,你的感觉往往是受伤或遭到了排拒。但若是能深深地去感觉这份心境,你会发现你早就丧失了内在的支撑力。这时的反应通常是愤怒或憎恨,而且很想报仇,不过看到这些现象是很好的事。你必须去理解和整合内心的这些反应,但这么做仍然无法带给你真正的支撑力,只有当你经验到毫无支撑的时候,内在的力量才会生起。这并不是很容易承受的情境,因为你会不知所措,也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你会觉得后无靠山,前途茫茫,脚下的地基已经陷落。你不知道该怎么帮助自己,而且也真的帮不上什么忙。这时如果企图抓住某个东西,那股紧张感只会让自我生起更强的防卫机制,结果就造成了更深的愤怒和憎恨。你会觉得自己无助、无能、无价值感,彻底被命运所玩弄。你只有学会安住在这个状态里,十分有耐性地去承受一切,那股支撑的力量才会重新生起。
  我们需要敌人逼自己面对真相
  大部分的时候你都得靠敌人来揭露心中的这个面向。朋友爱你太深,他们无法对你下手,敌人就没有这层顾忌了。所以老师有时看起来就像敌人一样,他会逼你面对自己的真相,让你看见自己的依赖性和虚假的支撑力,所以你会恨你的老师好一阵子。如果你的朋友也用这种方式来支持你,你也会恨他的。我并不是在说你应该四处去寻找敌人,其实你周遭已经有足够的敌人可以揭露这个心理议题。
  你可能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会面临这个议题,不过它终究会发生的。如果你能允许自己去经验内心的坑洞、不足和空虚感,而不企图寻找支持或了解,那么你就会看见自己的真我。这便是你获得支持的方式,但支持通常得借由相互映照的关系才会发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你的镜子。
  真正的支持并不需要通过相互映照而发生,若是能面对缺乏支持这个事实,你心中的力量就会生起。那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坑洞,掉进这个洞里,你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但若是能允许自己去感受它,真正的支撑力就会从心中生起。你会觉得自己好像坐在山顶一般,整座山都变成了你的地基。你的心会有一种巨大无边的存在感,如同岩石一般坚固,不论你所了悟的是什么,它都在那里支持着你。
  一开始,你的老师就像这座山一样在底下支撑着你。和一个开悟的老师在一起,你往往也会跟着体验到一些悟境。老师就是真的能支持你的那面镜子,但周围的环境也能帮助你经验到本体的某些面向。若是离开了老师,你会发现自己很难维持住那份了悟,因为支撑力并不是来自于内心。若想拥有这股力量,你必须转化心中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不外乎是童年历史里的一些经验。你会把这些经验投射出来,企图在外面找到支撑的力量。
  感觉孤独意味着你正在整合自己的支持力量
  缺乏支持这个心理议题,往往会涉及到其他的人、事或利益,人际关系之中的问题都跟这个心理议题有关。你所有的创伤、抗拒心或憎恨心都跟这个心理议题有关。譬如你和某个人互动时某件事发生了,而你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其实不论他们支不支持你,最深的打击都是源自于那股支撑力不见了。当时你可能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于是你把这种感觉告诉了你的朋友,而朋友误解了你的意思,这时你会觉得受伤而感觉失去了支持。这种感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微细的层次,一点点的小事都会酿成毁灭性的结果。或者你可能跟某个人或环境互动而不觉得有异,但过了一个星期你突然发现自己有一股失落感,但你并不清楚理由是什么。当你去追踪它的时候,才记起来曾经有人看了你一眼,那股眼神暗示着他不欣赏你,于是你立刻生起了一种空虚感,一种缺乏支持的感觉。逐渐地,你所有的外在支持都会一一失效,你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感觉孤独意味着你正在整合自己的支撑力,其实你根本不需要外在的支持或任何工具。
  头一个会失效的支持力量可能是你的事业。你的事业能支持你的身份感和价值感,因此到了某个阶段你必须放掉对它的执着。或者支持你的力量是来自于一份亲密关系或友谊,但是到了某个阶段你也必须放掉这些执着。此外你可能会发现你是在借由这个团体来获得一些支持,对于这一点你也必须有所觉察,而这又会带来更大的孤独感以及更强的独立性。到了某个阶段你会意识到你在利用这里的教诲来得到支持,所以连教诲也要放下,而这又会带来延续不断的孤独感。
  这些心理议题越是得到整合,你越是会发现内在的支撑力,而且会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坚忍。你必须逐渐脱离老师和学校,但并不意味身体上的出离。你还是可以继续待在学校里,不过你的心是独立自主的。最终你必须放下所有的教诲以及你所学过的一切东西。你必须放下所有用来支持自我了悟的事物,这样你就不再需要过往的任何东西了。自我了悟会历经各种不同的层次而变得越来越持久。
  放下所有外在的支持,包括你的思想
  最后必须放下的就是你的头脑活动。即使放下了某些教诲,你仍然拥有自己的洞见和经验。这些东西会决定你看待事情和理解事情的方式,而它们便是你最后必须放下的支持力量,然后你就可以一无所知地做自己了。
  除非能放下外在所有的支持,包括自己的思想在内,否则你是不可能彻底解脱的。放下所有的教诲以及心中所有的思想,便进入了最深最精微的次元。
  这些都是极难解决的问题,不过你还是可以理解及转化它们。有没有任何问题?
  学生:人们通常会在什么阶段面临这个心理议题?
  阿玛斯:有关支持的心理议题会在每一个层次发生。不论你的经验是真是假,都必须处理这个议题。你对它不能有任何抱怨,也不能逃避,因为这个问题早就存在了,你随时会经验到它。
  一旦失去了金钱、爱情或亲人,你就会觉得支持的力量不见了,甚至快要瓦解了。你会觉得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和意义。但失去金钱跟你的人生意义有什么关系?失去孩子、母亲或丈夫跟你的人生意义真的有关吗?可是人们确实会因此而丧失人生的意义,因为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力量不见了。
  人生的挫折往往是重拾支撑力的契机
  学生:看起来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坏事,譬如被解雇或离婚,可能是非常正向的。
  阿玛斯:一点也不错。在这种时刻,你往往可以重拾内在的支撑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经历重大失落之后会变得更坚强的原因。他们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这个心理议题,所以发现了内心的支撑力。另外有的人在经历一次大损失之后却变得越来越脆弱,这是因为他们处理的方式不得当。
  学生:你所谓的"处理不得当"是什么意思?
  阿玛斯:人们通常会在经历一次失落之后,立刻就去追求另一份关系、另一个工作、另一种情境、信念或人生哲学。但正确的态度却是活出一种可以支撑自我了悟的生活方式,不是吗?因此,感受到心中缺乏支持,往往能帮助你发现内心真正的支撑力。一旦看见和理解这个情况里的真相,那个真相就会成为你的支撑力。找到自己的支撑力,意味着你已经把你真实的本质当成了庇护所。
  学生:你的意思是不是,当不幸的事发生时,人们用来照顾自己的那些事都是一种脱逃?
  阿玛斯:大部分时候都是如此,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学校或家庭从未教过我们有关支持的功课。人们时常谈到它,却没有学习过这件事,因此只能尽力而为了。你必须真诚到极点,才能独立自主地看透其中的一切。最后你会发现,不向外寻找支持,其实意味着不在乎后果是什么,甚至可能不在意生死。
  学生:当你的朋友不再支持你的时候,是不是就变成了敌人?
  阿玛斯:每一次当你了解了某件事而你的朋友不理解时,你的朋友就可能会变成你的敌人。他也许不是故意的,但你就是禁不住会对他发怒和排拒他。
  怨恨和愤怒会障蔽住内心的创伤
  学生:你说过的,某人若是做了某件事,而那件事夺走了你的支撑力,那时你就会对他产生愤怒和憎恨。我在想,这股愤怒应该是源自于内心的恐惧,而不是那个不再支持你的人出了什么问题。
  阿玛斯:也许是源自于恐惧,但憎恨通常是针对那个伤害你的人发作的。憎恨的目的就是要让那个造成你痛苦的人受到相同的伤害,这便是所谓的报复。报复必须造成相同的伤害,才能带来满足。
  学生:我想了解一下报复的心理动力是什么。它似乎会助长自己的力量,而且会障蔽住内心缺乏支持的这个真相。
  阿玛斯:没错,它甚至会障蔽住内心的创伤。你必须去感受这份创伤,才能发现内心早已失去支撑的事实。创伤或无力感的底端一定有怨恨;愤怒往往能带给你力量,怨恨则会带给你一种权力感。你产生怨恨和愤怒的反应,这样就不需要去感觉心中的脆弱或挫败了。
  许多电影都在描述英雄如何报仇的故事。譬如西部片里的印地安人杀了某个白人的妻小,于是这名白人费尽千辛万苦去报仇,这也是一种人生意义的追寻。《基度山伯爵》也是同样的情况。他们的内心只剩下了仇恨,似乎只有报仇才能为人生带来意义。
  学生:我们所谓的报仇,不也是一种想要解放那个伤害你的人的欲望吗?
  阿玛斯:对某些人而言,报仇也是一种让仇人可以认识他们的企图,这或许就是你所谓的解放吧。你觉得受伤是因为你的仇人不了解你,因此你想让他们看到你的真相。或许你真的比他们所想的要好得多,可是你所采用的仍然是一种报复的方式。其实你既想报仇,又想得到仇人的支持。
  报仇的目的本是要改变那个伤害你的人,让他也尝到苦果,这样他就会知道你是正确的。你竭尽所能地摧毁对方,让他们最后能承认你是对的。这是人类内心非常深的一种执着,一种宁死都要完成的目标。
  学生:这跟压抑愤怒有什么关系?生闷气似乎不像报仇那么具有行动力。
  阿玛斯:是的,生闷气是一种比较安静的报复方式,譬如不跟对方讲话,忽略对方或假装对方不存在,即使在街上看到对方也不打招呼。
  学生: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如果跟你在一起的人从不正眼看你,而你觉得很受伤,那么你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生闷气?
  阿玛斯:你可以跟对方沟通,也可以护卫自己,不过护卫自己也是一种攻击的形式。对方如果觉得自己被攻击了,你就应该用比较温柔及仁慈的方式向他解释。如果这么做也不生效,人们通常会因此而分手。
  下面这种情况也很常见:某个女人认为自己不漂亮,如果有一个她很在乎的人挑剔她鼻子的长相,她很可能立刻就想去整形。即使别人都说她很美也没用,只要那个人批评了她,她就瓦解了,这显示出她的内心根本没有真正的支撑力。她所有的支持力量都来自外在,因此只要受一点伤害,底层的那个大洞就暴露了出来。
  对实相怀着深刻的信心,然后纵身一跃
  学生:是不是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你?如何才能做到不护卫自己?
  阿玛斯:不被了解跟受到攻击是不一样的。很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你,但是你通常不会在乎这些人的看法,只有那些跟你有特殊关系的人才会影响到你。每一个人都可能对你造成一些伤害,但只有那个跟你最亲近的人才会动不动就伤害到你。所以你必须认真地处理你的关系。
  学生:如何从本体的角度来看待内在的支撑力?
  阿玛斯:这便是所谓的钻石意志(diamond will),它是本体的一个面向。这股意志力跟下丹田或腹部的能量中枢有关,它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某种程度的证悟。借由它你会生起稳定而强大的力量,并因此而获得内在的支撑。缺乏支撑力通常是腹部的能量中枢或下三轮发生了问题。有些人觉得他们的腿部无力,或者腹部的感觉如同果冻一般。
  学生:看来人人都需要借由缺乏支持的经验来获得支撑。请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支持自己的方式?
  阿玛斯:你会随着各种经验和理解而增强内在的支撑力。理解眼前的情况往往能带来支持的力量,但最终看来,你必须臣服于眼前的情况,才能获得最核心的支撑力。譬如你正在经验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这时你是不可能得到内在的支撑力的。你必须把自己交给本体,任由它去安排一切才行。所以我说这是很难处理的一种情况。
  学生:为什么这是很难处理的一种情况?
  阿玛斯:因为内在的坑洞已经存在很久了,你很难忍受再度跟那些痛苦的感觉产生接触,也很难正确无误地理解眼前的情况。大部分的人都会误解跟这个心理议题相关的各种影响力,因为你会加上更复杂、更新的定义。
  但如果你是在老师的面前经验到毫无支撑的感觉,却比较容易穿越它。时间久了你就能靠自己来穿越它,因为你已经拥有许多经验了。但即使是这样,你还是可能会瓦解。
  若想达到真正的自我了悟,你必须纵身一跃。当你感觉孤立无援或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的时候,必须勇敢地跳进那个深渊里。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爬得出来或者能不能变得更好,因此对实相怀着深刻的信心,是很有助益的事。
  一旦能彻底经验心中的坑洞,真正的支撑力就会生起。紧抓着某个东西不放,往往会障蔽住真正的支撑力。放手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你不能懒懒散散地去处理这个问题。无所谓地去经验各种状态,是不可能产生支撑力的。虽然自我了悟可以在不费力的情况下发生,但若想得到真正的支撑力,你的内在工作必须是真实不虚的。
  内在的支撑力一旦统合,你就真的独立自主而不再需要外在的支持了。即使别人不欣赏你或是不了解你,你也不受影响了,因为你的自我了悟已经变成一种永不退转的确知。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