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60820113825234

_4 袁腾飞(现代)
  至2月15日,苏军在游击队的配合下,完全突破了德军的防御,此后继续追击德军。3月1日,苏军已进抵拉脱维亚边界。德国北方集团军群遭到重创,列宁格勒州几乎全境收复,加里宁州一部收复,苏军进入爱沙尼亚境内,为粉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列宁格勒以北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夏,苏军在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拉多加湖区舰队和奥涅加湖区舰队的配合下,击溃了苏德战场北翼的德军战略集团,列宁格勒的安全有了充分保障。
14.莫斯科保卫战
  “台风行动”计划
  1941年8月上旬,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这是通往莫斯科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但斯摩棱斯克以外的战斗持续到9月上旬,阻碍了德军的攻势,有效地瓦解了闪电战战术。其后,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到达莫斯科外围,但希特勒命令他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基辅的攻击。
  由于德军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中预定目标未能实现,为此,德军统帅部在1941年9月29日,又制订了“台风行动”作战计划,要在10天内拿下莫斯科。9月底,德军集结部队,做好了“台风行动”的攻势准备。
  1941年10月2日,包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终于向莫斯科发动攻击。德军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然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
根据“台风行动”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9月30日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0月2日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进攻。尽管苏军顽强抵抗,德军仍突破了其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奥廖尔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进抵维亚济马地域,苏军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3日。维亚济马守军大部被歼,一部后来突出重围。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合围后也开始向后退却,至23日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军67万人。这是基辅会战之后,德军又一次辉煌的胜利。
  领袖仍留莫斯科
  自此,苏军莫扎伊斯克防线成了接近莫斯科的主要抵抗地区,驻守的4个集团军总共只有9万人,这些兵力不足以在整个地带建立坚固防御。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于10月10日合编为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10月中至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多次激烈战斗,苏军对德军的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阻止了德军的攻势。
  10月14日,德军突入加里宁地域。10月17日,苏军以西方面军右翼为基础组成了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指挥。德军想从加里宁向东南进攻并包抄西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后方的企图被粉碎。
  德军虽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消灭了大量苏军有生力量,但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泥沼,这几乎使德军的进攻瘫痪。
  德军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到10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10月末,战线分布在加里宁-库宾卡-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图拉。德军虽遭重大损失,但仍增调兵力,变更部署,企图在冬季到来前合围并占领莫斯科。
  1941年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寒冷。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在战斗中消耗过大,既没有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由于德军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平均5人一件棉衣,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因低温而不能动弹。德军士气严重受挫,苏军士气则有所恢复。
  莫斯科疏散了许多政府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并且组建了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苏联政府向东撤退到古比雪夫(现在的萨马拉),但斯大林仍留在莫斯科。
  为了提振国民及军队士气,斯大林命令11月7日在红场照常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式。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苏军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11月10日,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属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方向迂回靠近莫斯科。
  收拾细软赶快跑
  苏联官方拍摄的二战影视作品中,在德军逼近莫斯科之际,全城百姓同仇敌忾,无数志愿者加入战斗,自发起来保卫家园。但事实上,在莫斯科保卫战初期,很多官员和百姓还是选择了弃城逃跑。
  1941年10月1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城不久将被拱手送给德国人。城内很快乱成一团,地铁关闭,有轨电车停运。一些苏共官员首先逃离出城,据记载:“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有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看到领导们都逃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接连三天,出城的公路上人满为患。但到了10月20日,莫斯科城进入被围状态之后,人员大量外逃现象便不复存在。
  11月15~18日,德军经过调整和补充后,向莫斯科重新发起进攻。德军在加里宁沿克林、罗加切沃方向和图拉方向分别实施主要突击,企图从北面和南面迂回至莫斯科。11月底至12月初,德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前出到莫斯科运河。12月4日加里宁失守。12月5日莫斯科以南165公里的小镇图拉被局部包围,但德军遇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莫斯科附近的战斗变得异常激烈。苏军派了无数新兵和志愿者,甚至把一个妇女营投入到了德军的机枪与炮火中。
  发动大规模反击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的一个战斗小组表现得尤为英勇,他们守卫在距离莫斯科200公里的一个公路路口,在与德军鏖战4个小时之后,击毁德军18辆坦克,击毙德军数十人,自己也只剩28人,指导员克罗奇科夫为激励战士,说出了“俄国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的话,最后28名勇士弹尽粮绝,全部牺牲,克罗奇科夫抱着一捆手榴弹扑向德军,炸毁了一辆德军坦克。苏军经过11月底至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击莫斯科的企图破产。苏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仅11月16日至12月5日,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这时,苏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苏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同时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从北面、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
  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大规模反击,最主要的攻势集中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2月6日,苏军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此时德军进攻能力已经衰竭。在秋季,朱可夫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回了一些装备精良的部队到莫斯科,一直留待反击之用。这次,斯大林相信了苏联间谍佐尔格的情报:日本不会攻击苏联远东地区。此时德军已经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朱可夫投入大量援军以对抗德军的攻势。苏军部队已经为冬季战事做好了准备,包括多个滑雪营。
  12月8日,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12月16日,苏军收复了图拉。1942年1月7日夺回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1月初,西部战略方向的反攻完成。精疲力竭的德军撤退到100~250公里外。德军的38个师,有15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遭重创。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被击溃,德军惊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个据点,一步也不后退,直到最后一兵一卒。
  由于苏军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因而未能全部完成围歼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了反突击,苏军的态势恶化。4月2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面军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会战至此结束。
  莫斯科保卫战,使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打破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了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接下来,苏德这两头令人恐怖的猛兽,互相瞪着眼睛,挥着爪子,张着血盆大口,开始了3年多的拉锯对峙。
  --------------------------------------------------------------------------------
  [1]托洛茨基(1879~1940),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俄国与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1940年,他被其当作朋友的苏联情报单位特务拉蒙·麦卡德用冰斧残忍地杀死。随着档案的披露,证明斯大林对这次暗杀行动负责。
  [2]李可夫(1881~1938),苏联早期主要领导人。因与布哈林一起反对斯大林的独裁被撤职、开除党籍,并于1938年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判处极刑。
  [3]华西列夫斯基(1895~1977),苏联元帅(1943)。二战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柯尼斯堡的毁灭者。
  [4]俄罗斯境内大致南北走向的一座山脉,位于俄罗斯中西部,是欧亚两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最高点是位于其中北部的纳罗达峰,高1895米。
  [5]德军入侵苏联军事计划的代称。该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和基辅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然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6]佐尔格,德国人,共产主义间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德国、日本等国长期为苏联获取有价值的情报。1941年10月18日被日本警察逮捕。1943年9月29日被判处死刑,1年后被处以绞刑。
  [7]铁木辛哥(1895~1970),全名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苏联元帅(1940),生于今敖德萨州富尔曼诺夫卡镇,1918年加入俄军,参加过一战,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的苏军高级指挥官,曾两次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8]沙波什尼科夫(1882~1945),苏联元帅。死后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第六章 剑舞黄沙洒热血(决战北非战场)
  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题记
01.意军个个是活宝
  墨索里尼又犯二
  苏德战争打响后,二战进入全面爆发阶段。这时候,遥远的北非也不平静。飞扬跋扈的墨索里尼总是自命不凡,但在欧洲,意大利除了占领阿尔巴尼亚取得小胜之外,进攻法国、打希腊都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所以,墨索里尼深感欧洲强敌林立,不如换换风,放眼地中海对岸的北非。而且意大利在二战爆发前吞并了埃塞俄比亚,虽然那是墨索里尼犯二,得不偿失,但意大利毕竟占领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因此,墨索里尼打出“自信心”来了,于是他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北非沙漠,命令意大利驻非洲的军队入侵埃及,去挑衅英国人。
  其实,非洲在二战中是一个次要战场,对于战争的最终结局,没有太大影响。而墨索里尼竟然不顾自身实力贸然参战,把盟友德国拖入了根本不想进入的战场,而且越拖越远。德国本来不想打希腊,只要稳住巴尔干,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结果被墨索里尼给搅乱了,打了希腊和南斯拉夫。好不容易巴尔干收住了,现在墨索里尼又把战线拉向更遥远的非洲。
  都在对手算计之中
1940年8月8日,墨索里尼命令第10集团军入侵埃及。结果,这个命令下达两天后居然还没有被执行,可见意大利军队是将无战心,兵无斗志。墨索里尼看他的命令没被执行,就指示当时意军北非总司令格拉奇亚尼元帅,说德国的“海狮计划”马上就要开始,德国马上要在英国登陆了,你打埃及都打不了,以后瓜分战利品又没咱爷们儿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格拉奇亚尼才开始攻击。但是,正式攻击的时间是9月8日,比墨索里尼下令的时间,整整晚了一个月。很难想象,希特勒下令哪天开战,德军将领能拖上一个月,但这就是意大利!
  而且,意大利的运输力量很缺乏,主要靠骡子和人的两条腿,军官的训练水平很低,武器装备不足,总之意大利军队十分虚弱。意大利据称拥有40万大军,但对于装备落后的军队来讲,人数越多越要命,因为人多了后勤就供应不上。北非只有一条沿着地中海海岸的公路,意军装甲部队就只能顺着这条公路前进,谈不上任何出其不意,每一步都在英国人的算计之中。当时,英军在埃及只有3万多人,其中还没有多少英国人,大部分是殖民地的部队,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都是这些国家的部队。英军司令韦维尔[1]将军命令防卫部队袭扰前进中的意军,命令当时英军在非洲唯一的装甲力量——第7装甲师,从沙漠突击意军侧翼。
  意军摆出挨揍架势
  到9月16日,也就是正式进攻的第9天,意军就因供给不足被迫停止进攻,墨索里尼一再催促,让格拉奇亚尼元帅赶紧进军,但格拉奇亚尼却命令军队在前线大挖战壕,摆出了一副说好听点是防御,说不好听点是挨揍的架势。因为沙漠里怎么可能修成连绵的战线呢?不可能的,只有绿洲才有水源,所以意军只能在绿洲上修工事,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据点。而且,由于运力不足,这几十万大军沿着海岸线推进,就跟羊粪球似的,稀稀拉拉,先头部队跑出老远,后续部队恨不得还在几百公里之外。
  英国人一看意军摆出这么一副挨打欠抽的架势,就集中兵力、攥紧拳头,把意大利这些据点一个个都攻克了。意大利曾经设防严密的重镇巴迪亚、托布鲁克等也相继被英军攻占,意军逃跑的时候遭到了英军埋伏的第7装甲师的截击。
10个星期不到,意大利第10集团军就被摧毁了,英国人光战俘就抓了13万。丘吉尔曾问前线将领,我们逮了多少意大利战俘?前线将领很得意地讲,5亩地的军官,200亩地的士兵。那是英亩,1英亩合中国6.07亩。
  没意面吃可不行
  意大利战俘都是模范战俘,绝对不反抗,不违反纪律,成建制地在长官带领下走进战俘营,欢天喜地地放下枪。曾经有一个英国的坦克营,用区区29辆坦克,摧毁并缴获了意大利数百辆坦克,就算意大利坦克皮薄馅大不经打,但凡有战心也不致如此。曾经有一个德军军官发现两个英军士兵押着差不多一个连的意大利战俘,为了解救他们,德军向英军士兵射击。结果意大利人终于跑起来了,不过是朝英军阵地跑去。
  意大利人虽然被关进战俘营,但还是得吃意大利面,没有意大利面不行,只要给意大利面吃,意大利人就都是乖宝宝。问题是在前线打仗,英国人还吃不上意大利面呢,哪有那么多面条养活战俘。
  因为意大利战俘是模范战俘,英国对战俘营看管很不严,有的战俘营甚至没有看守,就让意大利人自己看着,给他们弄一个圈,画地为牢,自生自灭就得了。据说有一个没有看守的意大利战俘营发生暴动,这帮意大利人全跑了。英国的战俘营长官得知后,觉得非常奇怪,意大利人一向不是这种表现呀,他们很懂规矩,怎么可能集体出逃呢?他根本想不到,这些出逃的意大利战俘,排着整整齐齐的队形,进了下一个战俘营。因为他们听说那个战俘营有意大利面吃。意大利军队就是这种表现。
  意大利人爱投降
  对于意军,还有一件特有意思的事,英国坦克刚对意军发动冲锋,意大利人就打白旗投降。其实,英军指挥官不想俘虏这帮意大利人,俘虏了他们还得给饭吃,英军指挥官其实是很想把这些人消灭的。但西方国家都是《日内瓦公约》[2]签字国,人家投降你就得接受。所以,英军指挥官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意大利人的投降,但越看越生气,你们算爷们儿吗?一打仗就投降!英军指挥官问意大利俘虏,你们为什么不抵抗啊?意大利人回答,你们坦克冲上来了,我们的反坦克炮没炮弹,没法打你们的坦克。英军到意军阵地上一看,整箱的反坦克炮弹堆积如山。英军指挥官说,你们这不是有炮弹吗?为什么不用呢?这话简直搞笑到极点了,英国人都替意大利人着急。但意大利人回答得更狠:我们没撬棍,撬不开那些炮弹箱子,所以只能投降了。
  还有一次,英军攻打意军的一个要塞,刚打了几梭子子弹,意军就打了白旗。意军指挥官一本正经地对英军指挥官说:“我们已经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其实他身边堆满了意大利制造的军火。
  这个元帅很点儿背
  1940年6月30日,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乘坐飞机,该飞机在托布鲁克上空被意大利人自己的高射炮击落。意大利为了掩饰这一惨重的不幸事件,便宣布元帅是在同英国人进行空战时遇难的。这可能是意大利防空部队在二战中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可与美军猎杀山本五十六相媲美。顺便说一句,巴尔博是二战被误伤的军人中军衔最高的。
  墨索里尼就靠着这么一帮活宝,搞对外扩张。可想而知,意大利人被英国人打得有多惨。墨索里尼没辙,又去找希特勒:大哥,我把脸又丢在非洲了,拉兄弟一把吧。希特勒很反感墨索里尼,但他有一个奇怪的想法,认为意大利的失败是整个法西斯阵营的失败,会让全世界看不起法西斯阵营的。于是,希特勒就把纳粹帝国三大名将之一,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齐名的隆美尔派到了北非。
02.隆美尔就是狠
  这个哥们儿不好惹
  1941年2月11日,隆美尔中将奉希特勒之命到达北非。他的“非洲军”人数只有3万,装甲部队有限,而且坦克基本上都是轻型的。刚到非洲,隆美尔就在的黎波里,就是现在的利比亚首都,举行了阅兵仪式,为的是吓唬盟国,以及提振意军士气。隆美尔担心万一意大利人一看,德国大哥就带来这么点儿家底儿,不够打的,就更麻烦了,怎么办呢?
  隆美尔有招儿,他让坦克通过检阅台之后,再兜个圈子绕回来,继续接受检阅,这样就显得坦克特别多!赫鲁晓夫后来也这么干过,他就三枚洲际导弹,一圈一圈绕检阅台,问题是那会儿有卫星,别人一看就知道原来你就这三枚导弹。隆美尔那会儿没有卫星,所以坦克不断绕着检阅台转,盟国的间谍信以为真。坦克可能没挂车牌,要不然人家一看你老是京A×××××,就该露馅了。
  隆美尔到北非之后,接过了前线指挥权,对前线地区做了一番空中侦察,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2月末,德军攻克了一个军事重镇恩努菲利亚。隆美尔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大胆行动,把德军和意军组成混合纵队,一下向前推进了450英里,给了英军一个非常意外的打击。
  隆美尔不愧是名将,一来就给了英国一个下马威。接着,他又指挥部队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和机场,占领了马萨布莱加,把英军逼到阿吉达比亚地区,不给英军以喘息之机。这可把意大利的最高统帅部吓坏了,他们一辈子也没打到过那么远的地方,既怕中了英军的埋伏,也怕被人截断后勤补给线。墨索里尼一再阻挠隆美尔前进,但隆美尔根本不理,他只服从元首希特勒的命令,继续进军。隆美尔的进攻使英军损失惨重,最终,英军只剩下一支被围困在托布鲁克的部队。从埃及往西,北非的大片领土全部被隆美尔攻占了。曾经指挥英军大败意军的奥康诺将军也成了俘虏。
  露了一大手
这下英国急了,怎么搞的,原来我们在非洲打得挺顺手,居然来了一个这么厉害的家伙!于是英国开始向北非大举增兵。1941年11月,英国在北非组建了第8集团军,号称拥有10万人、750多辆坦克,由名将奥金莱克指挥,发动了代号为“十字军”的进攻。隆美尔靠3个德国师,2个意大利军(可以忽略不计),以320辆坦克对阵。这320辆坦克还包括意大利的那种薄皮大馅坦克。由于兵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隆美尔且战且退,退出昔兰尼加。
1942年1月,隆美尔升任非洲军司令,并得到了150辆坦克的补充,旋即夺回昔兰尼加。到5月下旬,隆美尔又一次向英军发动猛烈攻势,通过一场血战,击溃了英国第8集团军,并向埃及挺进。其实,挺近埃及只是虚晃一枪,他不久就掉转头来,以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向托布鲁克要塞发动进攻,14个小时就攻克要塞,3万多英军投降。隆美尔因此晋升为元帅,他跳过了大将军衔,直接由上将晋升为元帅。
  隆美尔到了北非之后,不是露了一小手,是露了一大手,英国的韦维尔将军、奥金莱克将军,都不是他的对手。
03.蒙哥马利到非洲
  谁能击败隆美尔?
  隆美尔晋升元帅时只有51岁。近代军衔制度诞生以来,最年轻的元帅是拿破仑手下的达武,34岁授元帅衔;其次是被斯大林“清洗”掉的图哈切夫斯基,35岁授元帅衔;林彪也是比较年轻的,49岁就授元帅衔。隆美尔也算是很年轻的元帅了,而且他从中将晋升元帅用了不到一年。
  隆美尔之所以用兵如神,是因为他认为在北非战场获胜的关键是快速机动。北非战场只有一条公路,此外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没有任何掩护,只有快速机动,才能给对方以沉重打击。隆美尔作战的时候,尽量靠前指挥,坐在指挥车上领着部队前进,不像意大利那些将军,从来不上前线,在后方司令部遥控,在大城市里喝着红酒、吃着面条指挥,根本不了解前线战况。隆美尔的指挥车有时甚至冲到先锋营侦察员的前面。而且他战术灵活,能够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特点用兵,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英国人把他称为“沙漠之狐”。
  因此,击败隆美尔成了英国人最主要的目标,丘吉尔在英国国会演讲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虽然隆美尔是我们的敌人,但我们也要向他表示敬意,这样的人如果在我们这边,那不得了。
  偷袭意大利海军
  不过,隆美尔虽然用兵如神,但德军还是被打败了。因为北非毕竟是次要战场,希特勒并没有给予太多重视,给他的支援很少,其实希特勒即便想支援,也有心无力。因为当时德军主力要进攻苏联,而且轴心国也没有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当时,德国大型水面舰艇沉的沉,被困的被困,很多军事补给物资无法运到北非前线。而意大利海军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1940年,英国21架双翅膀箭鱼飞机,偷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就把意大利海军吓得再也不敢出海。英国海军当时在地中海只有一艘航母,还坏了,临时又调来一艘,起飞了21架箭鱼轰炸机,这跟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规模没法比。结果意大利四艘王牌战列舰,不是受重创就是倾覆,全都不能参战,意大利海军也就不能出海为北非前线提供补给。
  盟军实力在增强
  美国参战后,给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十几万棒小伙子。后来美国巴顿[3]将军的主力也来到非洲,盟军实力不断增强。另外,美国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这时候表现得非常抢眼,美国参战前也做了准备,生产了大量坦克,像中型坦克谢尔曼坦克。这些坦克运到前线之后,大大增强了英军的装甲力量。
  英军原来的坦克分成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巡洋坦克速度快,但是皮薄馅大,一打就穿;步兵坦克倒是皮糙肉厚,问题是速度慢。英国人设想的是,步兵坦克用来支援步兵,巡洋坦克用来快速突进,想得挺好,一打仗不是那么回事,两者的优点出不来,缺点倒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知道英国人怎么缺心眼到这种程度。当美国的谢尔曼坦克运到前线,英国人才有了对抗德国4号坦克乃至后来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的本钱。
  蒙哥马利出战
英国政府将敦刻尔克撤退时的英雄,当时的第3师师长蒙哥马利中将派到非洲,做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用兵极其谨慎,如果不占绝对优势,他不会轻易出手。蒙哥马利到了前线之后,首先是鼓舞士气,然后玩儿命地给国内拍电报,要人,要装备,要食品,要油料,弄得第8集团军兵强马壮。英军实力越来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蒙哥马利认为已经掌握了对轴心国军队的绝对优势,这才在阿拉曼地区发动反击。阿拉曼离开罗只有几十英里,一旦被攻克,后果不堪设想。据说,当时英国驻开罗的专员已经准备撤退了,把文件都烧了。如果埃及失守,德国人就会切断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也将被德国人封锁,德军就会进入亚洲。当时伊拉克、伊朗这些国家都是亲德的,当地贵族仇恨英法的殖民侵略。如果德国在当地扶植起亲德政权,跟日本在印度会师,轴心国两强联起手来麻烦就大了。二战最万幸的一点,就是结盟的轴心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可以忽略不计)在地理上相距遥远,没法协同作战,基本上是各打各的,不像盟国是配合着打。所以蒙哥马利必须要在阿拉曼挡住德国人,力挽狂澜。
04.阿拉曼对战
  盟军“轻足行动”
1942年10月23日,一个平静的月圆之夜,英国第8集团军882门大炮齐射,轰击德军阵地长达5个半小时,125吨炮弹落到德军阵地上。据说,平均每门炮发弹600枚,炮管都打红了。盟军的炮手一直在开炮,震耳欲聋的声音,使一些炮手的耳朵都流了血,有的都被震聋了,现在炮兵戴着耳罩,那时候没有。
  蒙哥马利把进攻行动命名为“轻足行动”,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出击的是步兵,步兵踩到反坦克地雷也不会炸,因为反坦克地雷是针对坦克的,人的重量轻,不会引爆地雷。英军步兵向前推进的时候,工兵随后为跟进的装甲部队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这条通道有24英尺宽。为什么开这么宽?因为这个宽度刚好可以让一路坦克纵队通过。工兵们很不容易,他们要在被称为“恶魔的花园”的反坦克地雷阵里,开辟出一条5英里长的通道。这任务太艰巨了,因为德国特别重视布雷,而且雷场的面积很大。实际上,这次工兵排雷的任务并不成功。
  因为德军装甲力量不足,运到非洲的虎式坦克数量很少,以连为单位,只能充当消防队的角色。因此,隆美尔对付英国装甲优势主要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反坦克地雷,一个是八八高炮。最早的反坦克炮口径都是37毫米,后来发展到50毫米,然后又发展到75毫米,再没更大的了,但是75毫米反坦克炮也很难击穿坚厚的坦克装甲。隆美尔在攻打法国的时候头一次遇到重型坦克,也就是法国的S-35坦克,这坦克太牛了,德国坦克压根打不了,反坦克炮也打不了,隆美尔就拿打飞机的88毫米高炮打它。法国人不服,说你们怎么这么干,拿打飞机的炮打坦克?
  托马水平欠火候
  阿拉曼战役开战当天,英国第13军在南方发动了佯攻,与德国的21装甲师和意大利的阿利埃特装甲师交火,英国第30军在德军雷场中为第10军的装甲师开辟道路。到晚上10时,第30军的步兵开始推进,步兵前进到第一片雷场时,工兵开始为装甲部队开辟通路,到第2天凌晨,500辆坦克开始推进。但由于坦克数量太多,在雷场当中只能以一线纵队前进,卷起了太多尘土,后面的坦克看不见,能见度太低,交通堵塞的情况比较严重,基本上相当于上下班高峰时期的北京城区。
  即便如此,对于德军指挥部来讲,第一天的战斗仍是一场灾难。盟军的炮击切断了轴心国军队的通信,那时通信大部分是有线的,电线被炸断就联系不上了。而且,战斗打响之前,德军三易主帅。隆美尔当时回国休养,不在北非,他走了之后委托施登姆将军指挥战斗,没想到施登姆将军心脏病突发去世了,临时接替施登姆的是托马将军。隆美尔走时,把权力交给施登姆,是认可施登姆的能力。施登姆死了权力交给托马,至于托马的能力,不恰当地说,可能比隆美尔低了两个等级。关键是他又做不了主,因为司令还是隆美尔。托马一下被打蒙了。蒙哥马利或许得到了情报,发动战役的时机非常好。
  双方在苦战
  在阿拉曼战役中,盟军还掌握了制空权。阿拉曼开战当天,盟军出动了1000多架次的飞机轰炸德军阵地。暗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就是在这次空袭中丧失了一只眼、左手两根手指和整只右手。
  到了日出之后,德军装甲部队才开始攻击英军,但进展很小,德国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迎战澳大利亚的装甲部队,双方投入了100多辆坦克,到了晚上,半数都被击毁,但双方仍在僵持。就在澳大利亚坦克与德军坦克战斗的时候,英军第51师的步兵抵抗着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他们用步兵来对付德军装甲部队,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英军在付出极大伤亡后,最终夺取了基德尼山脊。
  到了10月25日,双方已经连续战斗两天,盟军穿越了雷场,前进到了东南方向的山体地带。因为轴心国士兵事先挖好了战壕(意大利人最擅长干这事),双方进入到相持阶段。剩下的七天非常可怕,德军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发动了一系列反攻,竭力寻找英军的薄弱环节,但一无所获。同时,英军第51师,也是英国的王牌师,连续发动了三次进攻,但步兵进攻装甲部队的结果非常可怕,第51师损失惨重。
  在英军第51师苦战时,澳大利亚军队正在进攻一座标高只有20英尺的小山(即“第29点”),德军在这里有一个观察哨所,被蒙哥马利确定为重点攻击对象。就在这么一个小山上,盟国飞机投弹115吨,几乎把小山炸成盆地,海拔20英尺变负的了。盟国军队占领小山后,德国军队仍拼命反攻,想把小山夺回来,这小山就像阿拉曼战场上的“上甘岭”。
05.大战后的苍凉
  攻敌所必救
  10月26日,隆美尔回到了北非,收回了托马将军的指挥权,德军从最初几天的混乱中缓过劲儿来。这时候轴心国形势已经不妙了,意大利的特兰托师,所谓的精锐师,损失了一半步兵,第164轻装甲师损失了两个营,轴心国士兵都只剩下一半的口粮,还有很多人生了病。最关键的是,油料储备只够使用三天,坦克、卡车都得用油,在沙漠里靠骡子、马机动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到前线之后,仍然试图扭转颓势,发动了猛烈反攻,盟军的进攻被挡住了。丘吉尔不耐烦了,抱怨说:“我们真的找不到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吗?”隆美尔下决心要夺回“第29点”那座小山,德军21装甲师、意大利阿利埃特装甲师开始发动猛烈进攻。
  一代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毕竟刚从德国返回,还没适应战场的环境,这个时候有点儿晕头,判断明显错误,为了这么一个小山包,发动如此猛烈的进攻得不偿失。英军一直在坚守阵地,而隆美尔的部队由于缺乏油料,坦克、卡车动不了,也不能撤退,所以必须攻下这座小山。这个地方就相当于一战时的凡尔登,双方要在这儿把血流干,攻敌所必救。蒙哥马利要进攻敌人绝对不能放弃的地方,吸引敌人的主力部队来决战,这个“第29点”,20英尺高的小山,恰好成了这么一个地方。
  德国人不明智地来跟蒙哥马利决战,攻不下来,退不回去,坦克没有油料,只能原地停着,当固定炮塔使。问题是,盟军掌握了制空权,这些坦克都成了铁皮棺材,任由盟军的飞机轰炸。更加要命的是,英国的轰炸机在托布鲁克外海击沉了德军“路易西亚诺”号油轮。补给油船被炸了,隆美尔部队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
  当时的战斗非常惨烈,一本名为《阿拉曼》的回忆录中写道:“炽热的沙漠在抖动着。士兵们躲在战壕中,从他们满是尘土的脸上流下来的汗汇成了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一群群苍蝇像乌云一样盘旋在尸体与粪堆上空,折磨着伤员。战场上布满燃烧着的坦克与运兵车,还有损坏的枪炮与车辆。当枪炮中的高爆炸药爆炸时,烟雾与尘土便四处飘散。”
  失败是很明显的
  双方战斗到10月29日太阳落山的时候,英军还有800辆坦克,轴心国军队还有148辆德军坦克和187辆意军坦克。意大利坦克是皮薄馅大的轻型坦克,只有40毫米主炮。最关键的是没有油料,当隆美尔得知“路易西亚诺”号油轮在托布鲁克外海被炸沉的消息后,跟他手下的军官讲:“对我们来说,撤退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油料,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在阿拉曼战斗到底。”
  到10月30日,战斗继续进行,异常激烈,经常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尽管轴心国士兵(主要是德国士兵)恪尽职守,英勇抵抗,但还是没能夺回任何失地。激烈的战斗带给隆美尔部队的只有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对于隆美尔来讲,失败是很明显的,所以他计划撤退。最逗的是,在这时候,元首给他送来了1200吨油料,可惜太晚了,隆美尔只能把油料白白地烧掉,要不然就便宜敌人了。
  实施“增压行动”
  到了11月2日凌晨1时,盟军开始“增压行动”,目标是消灭轴心国军队的装甲部队,迫使敌军在开阔地作战,消耗敌军的油料储备,切断敌军补给,最终瓦解敌军。“增压行动”是阿拉曼战役开始以来最紧张、最血腥的阶段。盟军空军连续7个小时对轴心国阵地发动空袭,360门大炮连续炮轰4个半小时,打出去1.5万发炮弹。新西兰军队作为盟军的先锋发动了猛烈进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问题是,工兵在雷场中开辟安全通道的工作完成得不好,所以盟军第9装甲旅无法趁夜色进攻敌人,等到天一亮,轴心国军队就看清了英国坦克在什么位置,德国的八八高炮开始逞威,击中了一辆又一辆英军坦克,第9装甲旅有75%的人员伤亡,128辆坦克中有102辆被击毁,几乎全军覆没。但是,他们毕竟在敌军防线中撕开了一个缺口,使英国第10集团军第1装甲师可以与敌人决战。正午时分,120辆意大利和德国坦克出发,打响了阿拉曼战役中规模最大、最关键也是最后一场坦克大战——阿恰齐尔山脊之战,这也是德国非洲军装甲兵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进行的一场尊严之战。
  到当天夜里,轴心国部队只剩下32辆坦克。隆美尔赶紧给希特勒发电报,说他的部队现在已经不堪一击了,问希特勒怎么办,其实他准备撤退。希特勒却告诉他,再坚持一下。希特勒这人就是固执,认为他的部队打到哪儿,哪儿就是国界线,德国军靴踩到哪儿,哪儿就是德国的边境,不管这地儿有用没用。当时托马将军报告隆美尔,第15装甲师还剩10辆坦克,21装甲师还剩14辆坦克,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还剩17辆坦克,隆美尔给托马将军看了希特勒的电报说,元首不管咱有几辆坦克,让咱们再坚持一下。托马将军只好回到前线继续指挥战斗,跟几乎被全数歼灭的第15、第21装甲师并肩作战,迎击150辆英军坦克。应该说,托马将军也是硬汉,他坐在指挥坦克中亲自督战,一直到德军最后一辆坦克被摧毁。指挥坦克装的是木头假炮,根本不能打仗。托马将军命大没死,独自一人站在自己那辆燃烧的指挥坦克旁边。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德国坦克的坟场”。
  盟军惨胜
  在轴心国的坦克几乎被摧毁以后,剩余的军队仍在战斗,但他们的防线已被撕开了一个12英里宽的缺口。托马将军实在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他告诉隆美尔:“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这里的话,我的部队连三天也坚持不了了……如果我执行元首的命令,那么我的部队可能拒绝服从……我的部队是第一位的!”这时候,隆美尔终于违背希特勒的指示,命令部队大规模撤退。
随着隆美尔的归去,阿拉曼战役结束,盟军获得胜利。但盟军损失也很惨重:有2.35万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8集团军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当温伯利将军向第9装甲旅旅长约翰·居里询问哪些是他的剩余部队时,他指着12辆坦克说:“它们是我剩余的装甲部队。”温伯利将军说:“不许再这样了。”
  --------------------------------------------------------------------------------
  [1]韦维尔(1883~1950),英国陆军元帅,二战时任中东英军司令部总司令,印度总督。1950年5月24日于伦敦去世。
  [2]《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该公约被认为是国际主义人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束战争和冲突状态下敌对双方行为规则的权威法律文件。
  [3]巴顿(1885~1945),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是二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作战勇猛顽强,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是二战中一颗耀眼的军事明星。
第七章 硝烟正浓鏖战急(亚洲、太平洋战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题记
01.军事理念贼落后
  中国太不好搞定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开战之前,日本人对战争的前景十分乐观,计划三个月内结束对华战事。但是,日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打死打伤了日军6万多人。这场战役后,中国军队开始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抗战。
  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38年10月底广州、武汉沦陷,这一年多的时间,正面战场连续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几大会战,以牺牲200万人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70余万,使日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期间,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收复失地,建立了多个敌后根据地,扰乱了日军的后方。日本侵略中国本想以战养战,利用中国的物资来打中国。但现在敌后被八路军、新四军控制,农村的物资日军利用不上,麦子熟了,没等鬼子去抢,八路军一敲锣,“老乡们收麦子去!”全弄走了。
  所以,小日本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他们这才明白:中国太不好搞定了,行军这么老远,这地方还叫中国,要搁我们那儿出国二十几趟了。中国大得没边儿,还有许多硬骨头的中国人,日本几十万精锐部队陷在里面,也没能征服中国。到1940年,侵华日军总数达到60万,最夸张的时候,日本本土只剩一个近卫师团,其余陆军部队基本都在中国。那时候,如果中国有能力在日本登陆,围魏救赵,反攻日本本土,日本就完蛋了。
  进退两难之困境
  抗战期间,日军为灭掉中国的中央政府,曾集结10万精兵由洛阳西犯,妄图攻取潼关后,再经西安、宝鸡直趋四川,走当年忽必烈灭南宋的老路,灭掉国民政府。蒋介石急令李延年指挥大军坚守潼关。李延年立下军令状,经数日激战,潼关始终未被攻破。从此,日军再没敢贸然西进。
  在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实际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要迫使中国屈服就必须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控制南中国海和滇缅公路,这样一来就要拉长战线,延长时间。日本人认识到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要进行长期作战,就得控制东南亚的战略物资,特别是石油、橡胶、铁矿石,否则根本支撑不下来。日本本土的石油储备只够维持一年半,这还是按照最省油的算法估计。这是日本人难以接受的,费了那么半天劲儿,死那么多人,最后因为没有油料得撤离中国?那不行。所以,除了把战争进行下去别无选择,日本陷入了一连串灾难性因果关系组成的死亡之旅。
  日本人特别逗,他们缺乏大战略,解决麻烦的办法就是制造更大的麻烦。当年,日本想吞并朝鲜,于是先跟比朝鲜强大得多的中国开战,当时清政府太腐败,一不留神让日本赢了。然后日本看中了中国的东三省,跟同样觊觎东三省的沙皇俄国开战。沙皇俄国比中国强大,但当时沙皇俄国的重心在欧洲,而且也处于衰落期,所以日本又赢了。日本就真以为自己武运长久,皇军无敌于天下,所以想吞并整个中国。可是日军又迟迟吞不下,要长期作战就必须夺取东南亚的战略物资,而东南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这样日本就必然卷入同英美的战争,英美比当年的沙皇俄国强大多了。小日本解决麻烦的不二法门就是制造更大的麻烦,直到惹上一个它根本就惹不起的国家,最后被人家像碾臭虫似的碾死为止。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中华民族遭日军全面侵略
  日本少有的战略家
  如上所说,日本是不是就没明白人了?非也,还真有!虽然日本当时的明白人像中国今天的大熊猫一样稀少。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内部,一直存在着北进、南进两派之争。北进派力主时机成熟时进攻苏联,向西伯利亚扩张。南进派主张向东南亚扩张。北进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伪满洲国“建国之父”石原莞尔。
  1936年,石原莞尔主持修订日本的《国防国策大纲》,这份大纲中强调对美国努力保持“亲善”,目的却是最终与美决战。对中国的战略呢?他提出:东北和蒙古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存活的唯一途径。“七七事变”后,石原反对急于扩大侵华战争,担心全面侵华会使日本陷入持久战而不能自拔,主张先消化掉东北和蒙古,再逐步占领中国。
  可以说,石原莞尔是日本陆军大学几十年毕业生中唯一的战略家。他比那些只会蛮干的日本军人明白、理性得多。所以,他看不起任何人,后来成为甲级战犯的大川周明[1]是石原莞尔的同乡,有一次他到东北出差,先来看望石原莞尔,说完话以后顺便问了一句:“东条参谋长的办公室在哪儿?得去和他问个好。”石原莞尔回答:“噢,那个东条上等兵啊,就在对面。”东条英机当时是他的长官,他竟这般蔑视。
  石原莞尔主张北进,对于偷袭珍珠港也不看好。但他“7号”(日本人对精神病患者的称呼)一样的个性,得罪了东条英机,比较早就以陆军中将衔退役了,在家被监视居住。也正因为如此,战后他才没被划为甲级战犯。
  综合比较选南进
  日本当时南进派的代表,有陆军大将杉山元、东条英机等人。杉山元是日本陆军航空兵的奠基人,早年在军校学习时,因面容憨厚,被戏称为傻瓜元,实际上此人性格异常坚忍顽固。“一·二八”事变中,他指挥日军与19路军作战,还曾向昭和天皇担保,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除日本陆军这一派人主张南进外,日本海军也力主南进,酝酿偷袭珍珠港。这很容易理解,北上打苏联,日本海军就无用武之地,眼睁睁看着功劳全被陆军抢走,日本海军万难接受。日本的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有时比跟外国的矛盾还严重。有一个笑话说,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拿出三分之一的兵力跟美国作战,三分之二的兵力跟陆军作战,以致日本陆军都要搞航母,以对抗日本海军。两个军种对立严重,陆军不用海军的东西,还非得有水兵,有炮艇、运输船,甚至要搞航母,都到了这种程度。所以,海军反对北进,主张南进,完全从本军种利益出发,不考虑国家的战略。
  实际上,日本之所以放弃北进,选择南进,除了石原莞尔跟“东条上等兵”发生矛盾,被迫转入预备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曾经北进过,跟苏联打过仗,一打才知道苏联太厉害了,正所谓马王爷长三只眼,锄头是铁打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日本陆军称不上现代陆军,装备和战术水平基本停留在一战时期。在欧洲国家眼中,日本陆军就是一支轻步兵,缺乏自动火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一个甲种师团只有108门火炮、24辆坦克,还是10吨不到、皮薄馅大的那种“豆”坦克。
  无视高科技
  日本也就能侵略亚洲弱国,中国敌后抗日武装还用红缨枪、大片刀呢,与之相比,日本的武器也算先进了,38式山炮就是重火力。但是,一旦遇到真正的对手,日本绝难逃脱覆亡的厄运!比如说,号称“皇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战术思想极其僵化,无视当时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军事思想和战术上的变化。他们还是认为,敌人的数量要靠我们的训练来抵挡,敌人的钢铁要靠我们的肉体去碰撞。肉碰钢不是一碰一个死吗?可能东方人都有这种精神制胜的“非凡想法”。
  谈到武器,日本38式步枪在二战各国军队的步枪中是最长的,枪长1.2米,加上刺刀总长1.6米,比日本兵都高。我们看很多日军旧照片,小日本举的步枪比人都高。在东南亚或中国山地作战,扛着这么长的枪行军多不方便啊,但他们不管这些,特别强调用这种带刺刀的长步枪进行近身白刃战。当然也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钢产量奇缺,没办法制造大规模的重武器。据说,日本当时已经发明了冲锋枪,但觉得浪费子弹,就没有大规模制造。这跟李鸿章看机关枪差不多,觉得这玩意儿太浪费子弹,玩儿不起。当年,日本伞兵在印尼搞过一次空降,伞兵跳下来就挥着日本刀往前冲,跟中世纪战国时代一样。
  谁也不服谁
  日本关东军拒绝研究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战争,陆军战斗条令就强调白刃主义,缺乏对付坦克和飞机的训练。日本军队在战后承认,关东军在近代作战方面的训练几乎为零。但是,日本人在近代历史上战胜过俄国人,他们认为自己很牛。俄国由于经历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特别是斯大林的大肃反,把久经沙场的老将们几乎都干掉了,苏联内务部的一个大将,叛逃到伪满洲国,把苏联的虚实报告给了日本,所以日本觉得苏军不堪一击。
  当时,日苏两国争相瓜分中国北方领土。苏联扶植了一个“蒙古人民共和国”,全世界只有苏联一家承认它。日本则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日苏两大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各自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双方谁也不服谁,都觊觎对方占领的地盘,因此爆发冲突是必然的。
02.杀鸡用牛刀
  这帮爷们儿不听令
  张鼓峰又名刀山,位于朝鲜、苏联和中国交界处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地方,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图们江从这里经过。从朝鲜罗津(今罗先)至吉林珲春的铁路也从山下经过,山的东边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长湖的小湖泊。这里冬天长达8个月,一年中有200多天被冰雪覆盖,但每年4月份以后,小湖就成了黑天鹅和丹顶鹤的家园。这一带长满了亭亭玉立的东北美人松,而从小湖往东则是无边的草原。就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荒僻之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战争。
  1938年7月9日,苏军突然开进张鼓峰地区,并在山上构筑工事。已经把东北变成伪满洲国、把朝鲜作为殖民地的日本人不干了,尤其是关东军那帮爷们儿,他们无法无天,几个小参谋就能策划“九一八”事变。但是当时日本陆军全面侵华,正在进行武汉会战,伪满地区兵力比较薄弱。当时日军在华共有32个师团,其中关东军只有8个师团——1、2、4、7、8、12、23、104师团。像23师团、104师团,都属于丙种师团。所以,关东军还抽调了驻朝鲜的19师团38旅团组织反击。虽然当时日本大本营决定停止使用武力,并且把决定下达给了朝鲜军司令部,但是当时19师团38旅团已经集结完毕,这等于抗命。一个旅团就敢拒绝大本营命令,可见当时大本营几乎指挥不动前线的这些骄兵悍将。
  张鼓峰比武
  7月30日,19师团38旅团在得到关东军加强后,猛攻张鼓峰,第二天就占领了张鼓峰主阵地。但苏军没有后退,反复争夺,用炮兵猛轰日军炮兵阵地,并派大批飞机轰炸日军前线,还轰炸了北朝鲜一些城市。尽管如此,日军当日还是守住了张鼓峰。日本19师团38旅团的这次作战行动,未经大本营同意,甚至未经朝鲜军司令官同意,其实是师团长尾高中将抗命搞的一场战斗。
  苏联一看小日本挺牛,炸不死,就下令成立步兵第39军,由三个步兵师、一个机械化旅、一支国境警备队,另外还有一些航空队组成,开始猛烈反攻。苏军出动坦克、飞机增援,一直打到8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驻朝鲜军司令官停止攻击,同时苏军也停止了炮击,双方军队从实际战线各自后退500米,冲突结束。战斗的结果是,虽然双方都没能完全占领张鼓峰,但苏联控制了张鼓峰大部,实际上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日军损失惨重。当然,日本人认为苏联人之所以能够占便宜,是因为苏军集中优势兵力,而日军受制于全面侵华战争,相对兵力不足,同时日本政府比较克制,在苏联大举进攻的时候没有增兵。
  日本人的自信
  苏联打张鼓峰是“杀鸡用牛刀”,用了一个军的规模,打日本一个旅团,日本的一个旅团下辖两个联队,也就六七千人。苏联人动用这么多军队,还没能完全占领日军两个联队驻守的阵地。因此,这一仗之后,日本人对苏军的战斗力更加轻视,坚信自己的肉体可以碰撞别人的钢铁,更坚信皇军的白刃战术是成功的,是武运长久、无敌于天下的。在战斗中抗命的19师团长尾高中将,不仅没受到责罚,反而被提升为军司令官,体现了日本人对苏联红军的蔑视。
  与此相对的是,苏联在战后也得论功行赏,第40师师长获得了列宁勋章。但远东苏军总司令布留赫尔元帅,也就是北伐战争时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加伦将军”,没有得到任何奖励,不久就受到清洗,被说成“日本特务”,被处决了,成了“张鼓峰事件”的替罪羊。布留赫尔元帅这样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被处决,更使日本人坚信远东苏军不堪一击。日本人牢牢固守日俄战争的经验,其实日俄战争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俄军的装备比日军要先进,日军打一个旅顺203高地损失惨重,挂了1万多人,完全是拿胸膛和俄军的机枪较量,但日本人还是觉得白刃战术无敌于天下。
  苏日态度差别大
  关东军司令部在研究了“张鼓峰事件”后,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的第9师团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签发了《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指出下次再遇到类似国境纠纷,就要学习驻朝鲜军第19师团步兵38旅团的做法,要坚决回击,趁机占领阵地,然后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苏联承认关东军的领土要求。
  “张鼓峰事件”后不久,关东军又增建了23师团和24师团,其中23师团是国境警戒师团,战斗水平较低,24师团是野战师团。这时候,苏联也检讨了“张鼓峰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包括三个步兵师、一个机械化旅在内的优势兵力,居然没能完全占领日本两个联队驻守的阵地。于是远东方面军被解散,改成了两个特别集团军。布留赫尔元帅被处决后,远东地区的大清洗也就结束了。莫斯科当局也认识到再这么自毁长城不行了,对战技战术进行了调整、总结,使作战能力有所提高,为之后的诺门坎战役打下了基础。
03.苏日诺门坎之战
  双方再度交手
  诺门坎位于中蒙边境地区,当时是伪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界争议地区。1936年,苏联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苏蒙友好互助条约》。
  1939年5月11日,在诺门坎地区哈拉哈河畔,伪满军队跟伪蒙军队,在“国境”上发生了冲突。两天之后,23师团将情况报告给关东军司令部。司令部依据植田谦吉大将下发的《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做出决定,让23师团长小松原中将出兵坚决反击。小松原中将派了一个骑兵联队增援伪满军队,该联队的指挥官是东八百藏中佐。与此同时,苏联根据《苏蒙友好互助条约》也出兵外蒙古。1939年5月22日到24日,日本陆军航空兵跟苏联远东空军首次交战,苏联空军由于受大清洗等因素影响,战斗力下降,在首轮交战中吃了亏。日本飞机还轰炸了苏联远东的一些城市,不久,日本陆军航空兵掌握了制空权。
  后来,朱可夫到了前线,他特别要求斯大林把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飞行员派来,不要菜鸟。因为日军航空兵并不落后,战斗力强大。5月28日,日本第23师团的骑兵联队成功偷袭了伪蒙军第6师师部,师长被击毙。但东八百藏中佐的部队马上遭到了附近苏军和伪蒙军余部的夹攻,苏联人出动了坦克和装甲车,东八百藏指挥的骑兵联队纵马挥刀冲向苏联坦克。马刀砍坦克这种事是上演过的,结果可想而知。5月29日,23师团骑兵联队全部被歼灭,东八百藏也阵亡了。
  同时,山县武光大佐指挥的第23师团步兵64联队攻占了742高地,并且构筑了工事。当东八百藏的骑兵联队被全歼之后,山县武光的64联队遭到苏蒙联军的围攻。战斗一直持续到6月7日,伤亡惨重的64联队撤出战斗,归队的不足400人。日军一个旅团六七千人,下辖两个联队,一个联队怎么着得三四千人,日军联队相当于中国的团。64联队归队的不到400人,说明损失了大概90%的兵力。第23师团不属于两旅团四联队编制的甲种师团,属于三联队编制的丙种师团,一下子丧失一个步兵联队,可谓伤亡惨重。苏蒙联军方面,伪蒙军一个骑兵师受重创,师长死了,当然它一个骑兵师就千八百人,本来就是傀儡军,战斗力也不强。
  战斗胜败很明显,相比苏蒙联军,还是日军损失惨重。可是,日军23师团得到补充后,竟然给上级发“捷报”,可见日本人非常擅长讳败为胜,一直到后来美国轰炸日本本土,把日本列岛都封锁了,日本国内民众才知道原来日军在前线一直打败仗。
  不了解对手
  关东军司令部收到23师团谎称的“捷报”,以为战争取得重大战果,马上报给东京大本营,东京大本营来电,先对胜利表示祝贺,然后暗示关东军扩大战果。所以,6月20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下达了集结命令,23师团全部,第7师团26联队加28联队的一个加强大队,调往诺门坎,同时把第2飞行师团调到海拉尔。为了对付苏联的装甲部队,植田谦吉还把东北日军唯一的装甲部队,号称心肝宝贝的第一战车师团(驻地在公主岭),也调到诺门坎一线。植田谦吉甚至还想从关内调兵增援诺门坎,但由于被侵华战争拖住了后腿,未能如愿。
  到1939年6月,关东军第2飞行师团部抵达海拉尔,各旅团也先后抵达。1939年6月22日,夏至这一天,日本120架战机跟苏联空军95架战机在哈拉哈河上空遭遇,日本30架战机被击落。
  6月27日,关东军出动137架飞机,成功轰炸了苏蒙方面的塔木斯克机场,苏联远东空军受到重创。6月29日,日军第一装甲师团到达了诺门坎的集合地,23师团全部、第7师团也都抵达了集合地,完成了关东军司令部的部署。这时日军兵力包括第23师团的64、71、72联队,第7师团的26联队,再加上第7师团28联队的一个加强大队,被打残的东八百藏64骑兵联队余部,还有两个坦克联队、两个炮兵联队、两个工兵联队,外加一个飞行师团、一个汽车联队。重武器方面一共准备了212门火炮,包括反坦克炮128门、山炮24门、野炮60门;飞机182架;坦克82辆、装甲车26辆、汽车400辆。这就是日本当时尽最大可能拼凑出的机械化力量,当时关东军参谋辻政信坚信,凭借这些东西足以打败远东苏军。但是,日军根本不了解当时对手苏联是什么情况。
  1939年6月1日,苏联后来被称为“胜利之神”的朱可夫赶到了前线,担任苏蒙联军的指挥官,也就是57特别军军长。他上任后,马上要求莫斯科给前线增加兵力。朱可夫打仗就是这样,跟蒙哥马利差不多,必须拥有绝对优势才会发动进攻。二战时,苏军、美军、英军、日军都是这样打仗,没什么战略战术,主要是拼实力,日军可能还有点儿巧劲儿,像苏美的军队就完全是拼实力,一线平推。反倒是德军的战术最精彩,穿插、迂回、包抄,运用各种战术。
  朱可夫要求莫斯科必须派三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而且要加强炮兵和航空兵。莫斯科为了稳定东方,好好教训小日本,完全同意了朱可夫的要求,给他派来了21个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和当时最先进的飞机。
  1939年6月27日,日军第7飞行旅团100多架飞机空袭远东苏军的3个空军基地,事后报捷说击落飞行苏机99架,击毁地面苏机25架。但是,另一种说法是,朱可夫早就预料到这次空袭,放的都是飞机模型。实际上,直到7月,苏日两军的空战一直在进行,在苏军的增援兵力到达之前,日军是占据优势的。
  中将差点儿要切腹
  日本诺门坎前线的总指挥官、23师团长小松原中将制订了两岸夹击苏蒙军的作案方案。1939年7月1日,日军第7师团步兵26、28联队从哈拉哈河上游渡河进入西岸,攻占苏蒙军炮兵阵地,居高临下炮轰东岸苏蒙军阵地。然后23师团、第1战车师团和伪满兴安骑兵师正面进攻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蒙军,形成夹击,歼灭苏蒙军。26、28联队奉命渡过了哈拉哈河,由于兵力上占有优势,再加上伪蒙军准备不足,日军初步达到了渡河的作战任务。
  但是,驻守的伪蒙骑6师进行了激烈抵抗,为朱可夫赢得了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朱可夫火速赶到战场,连发三道命令,派重炮部队、装甲部队向日军反攻,并且派飞机轰炸日军。已经渡河成功的日军没有想到,苏蒙军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时候会发动反攻。日本人在中国战场的经验是,一个大队打国民党一个师,向来是以少胜多,所以日军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时候,认为打赢没问题,没想到苏军兵力处于劣势时还敢反击。
  苏军坦克装甲洪流滚滚而来,使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快,苏军突破了日军防线,装甲部队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迂回进军到了渡口第7师团26联队侧翼,切断了日军补给,直插23师团师团部,23师团参谋长大内大佐阵亡,师团部岌岌可危,师团长小松原中将准备切腹,幸好一小队速射炮兵赶到,打退了苏联坦克,最后这个小队就剩下六个人、一门炮,小松原赶紧率部撤退到山上。
  苏打水瓶成武器
  当苏军坦克发动猛攻的时候,担任正面进攻的日本第23师团和第1坦克师团并没闲着,第1坦克师团的师团长安冈中将,在经过30分钟炮火轰击后,率领87辆中轻型坦克、37辆装甲车,在23师团步兵联队的配合下发动进攻,但很快被苏军挡住,始终无法突破苏军的防线。这是因为苏军的炮火很猛烈,装甲力量也占尽优势,相比之下,日军重武器非常缺乏,同时步兵、坦克协同作战能力不足,战术呆板。小日本的坦克装甲薄弱,是薄钢板用铆钉铆上的,苏联坦克当时已有了焊接装甲。另外,日军坦克的37炮、57炮,都是短管炮,射程很近,这种炮更多是用来支援步兵的,很难击穿苏联坦克的装甲,尤其是正面装甲。
  而苏联还有喷火坦克,经常是小日本的炮打到苏联坦克上,人家都没感觉,接着往前开,冲到日本坦克面前,一喷火,把日本坦克烧掉了。日本士兵在跟苏联坦克决战过程中发现,他们唯一能够对付苏联坦克的武器是苏打水瓶子,就是往苏打水瓶子里面灌上汽油,做成简易燃烧瓶。因此,当一支新的部队开往前线的时候,撤下来休整的部队给他们的最好装备就是这些空苏打水瓶。士兵居然要拿燃烧瓶对付坦克,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根本就打不下去了。
  步兵对抗重炮
7月4日,小松原中将终于跟安冈中将会合了。地面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但是空战仍然十分激烈。日军毕竟在兵力上占优势,累计参战兵力5万多人。苏军在跟日军作战的过程中损失也很惨重,如果不是有几百辆装甲车和坦克,苏联人也顶不住。所以双方打成了相持状态,都在等待救兵。很快苏联出动了上千辆卡车,昼夜不停地往前线运送援兵和武器弹药,而日军就没这个实力。苏军的第57特别军改为第1集团军,朱可夫担任司令官,下辖第36摩托化师,57、82步兵师,第11装甲旅和第7、8、9摩托化旅,还配了一个212空降兵旅。
  1939年7月23日,当日晴空万里,日本军队集中了百十来门重炮,发射炮弹1.5万发,试图压制住苏军火力,但遭到了苏军的猛烈回击。当时苏军师属火炮都是122毫米口径,到军一级都是152毫米的主炮,像76毫米炮都作为团炮,很普遍。而日本师团装备的都是75毫米炮,甚至还有日俄战争时候的老炮。日军火炮射程最远的是90式野炮,仍然是75毫米口径,能够打十几公里。其他的38式、41式,只能打几公里远,根本打不着苏联人。日本人的所谓重炮,也就是120毫米、105毫米、100毫米口径的,无论从口径到射程都比不上苏联的师属火炮,就这样的所谓重炮,也只有军一级甚至方面军才能配备。
  而且苏军半个多月一直在修建工事,纵深3公里,日本人根本搞不掉苏联人。据说,第4旅团的玉田大佐,成功夜袭了一个苏军炮兵阵地,但是大佐本人阵亡了(日本人很爱搞夜袭,可最后的结果基本上是全体“玉碎”)。日本人终于认识到与苏军的巨大差距,自己的这支轻步兵部队完全不是苏联装甲重炮的对手。关东军司令部无奈下达命令停止进攻,占领东岸战线构筑阵地,准备持久战。
  就比一个狠劲儿
  日军在苏日战争中巨大的伤亡引起东京大本营的严重不满,此时关东军还在伪满进行了总动员,大力增援,但这些增援都没有得到大本营的同意,大本营跟关东军这时已势同水火。1939年8月20日,就在日本关东军骑虎难下、半死不活之际,朱可夫的大反攻开始了,他要求得到的全部增援力量已基本到位。苏蒙军从南、北、中兵分三路向日本人发动了全面进攻。首先扫荡了日本的高射炮阵地,然后以150架轰炸机、100架战斗机、数百门火炮狂轰日军阵地,一个半小时内日军的炮火根本无力还击,日军的观察所、通信设施以及炮兵阵地都被摧毁。
  但是,日军不要命,很顽强,拼命抵抗,战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投降,战斗仍十分激烈。苏蒙军遇到了异常顽强的抵抗,这是苏军也没有想到的。为此,朱可夫开始动用战略预备队,并加强了炮火支援。26日傍晚,苏军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完成了对日军第6军(关东军为统一指挥诺门坎前线部队而特别组建的,司令官获州立兵中将)的合围。随后开始穿插分割,分片分块歼灭被围敌军。由于流沙、沙坑、沙丘遍布,加之日军顽强抵抗,苏蒙军仗打得很苦,全在啃“硬骨头”。
  这个时候就是比一个狠劲儿!在反攻作战中,朱可夫展露了他果断严厉的指挥风格。当苏军向纵深进攻时,朱可夫命令步兵第36师攻打日军的一个阵地。这个阵地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日军抵抗得十分顽强,苏军这个师伤亡也很大,师长发现再次进攻有困难,于是打电话给朱可夫请求暂缓进攻。朱可夫却命令他再次进攻。过了一会儿,朱可夫打电话问这个师长是否继续进攻了,那个师长说,部队伤亡大,一时还无法向前推进。朱可夫对那位师长说:“现在,我只问你一句话,你还能不能发起攻击?”那位师长回答:“有困难!”朱可夫立即说:“好,我现在解除你的师长职务,让参谋长接电话!”参谋长接过电话后,朱可夫问:“你能否继续进攻,完成任务?”参谋长说:“没有问题,司令员同志!”“那好,从现在起,你就是师长了!”
  可是,这位新任师长还是没有组织起新的进攻。朱可夫没等听完对方解释,就打断道:“从现在起,你不再是师长,等候新师长的到来!”
  他转过身,在自己的司令部里找到一名上校军官,向他明确了任务,并把炮兵预备队给了他。第三个师长坚决按照朱可夫的意图发起了进攻,最后终于攻占了日军阵地。所以,苏联有这样坚决的指挥官,日本关东军即便增派第7师团给第6军,还计划把第2、第4师团调往前线,同时令第23师团死守待援,都无济于事。
  这时23师团覆灭在即,跑都来不及。最后小松原中将率领残部2000余人,每个人两手各举一颗手榴弹,抱定必死之心,才勉强杀出重围。
  打醒北进派的迷梦
  8月30日,东京大本营派参谋次长来到伪满洲国,传达大本营命令,说关东军兵力不足,诺门坎战争不应扩大,应该立刻设法终结,立足于长期坚守。实际上就是让关东军放手认输,只是日本人很好面子,措辞婉转。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欧战爆发,为了应对世界局势的波动,日本大本营再次严令关东军停止进攻,而关东军司令植田大将,要求东京准许发动一次收拢死难将士尸体的进攻,还放话说你们不让我打,干脆就把我解职吧。东京大本营果然把他解职了,捎带免职的还有参谋长矶谷廉介[2],此人就是台儿庄会战时的第10师团的师团长。一个月内,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通通被解职,可见日本政府也感觉这场战斗丢死人了。
  日本政府开始通过外交途径收拾残局,9月9日苏日双方开始谈判,9月16日签署了《停战协定》。战争的结果,苏蒙军伤亡6000余人,损失78架飞机,113辆坦克;日军伤亡超过5万,战死的就有2万人,特别是作为“国宝”的第1战车师团几乎损失殆尽,连番号都给撤销了,日军装备损失是苏蒙军的5倍。而且大量日军军官阵亡,包括关东军第23师团参谋长,64、71、72联队长,第1坦克师团第3战车联队长,第2飞行集团第15飞行战队队长,这些人都是大佐,全部战死。日本国内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伤亡,这是日俄战争以来所未有过的。
  这一战打醒了日军北进派的迷梦,他们多少明白了现代化战争是什么样子,认识到自己跟苏军武力之间存在多大差距。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情报部门通过研究判定德军本年内无力迫使苏联投降,而明年的形势不一定有利于德军,所以日军最终放弃了“北进”计划。
  诺门坎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还促使日本将“北进”的国策改为“南进”,这就为日本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同时,诺门坎之战使苏联能够在莫斯科战役的关键时刻抽调远东边境的20个师投入欧洲战场,从而起到了扭转战局的决定性作用。
  对亚洲战场而言,诺门坎战役使关东军向关内增兵的计划无法实施,而此时正值中国抗战的艰苦时期,因此诺门坎战役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更关键的是,日本大本营在“南进”战略的布局下,偷袭了珍珠港,将美国拖入了战争,不但失去了与德国在远东会师的机会,还使自己陷入了不能应对的太平洋战场。
04.暗中酝酿阴谋
  急欲夺取东南亚
  1940年希特勒为了征服英国,要求日军和德国共同对英作战,日军驱逐了所有在华的英国侨民,夺取了英国在华利益。日本的做法直接影响了英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利益。为了给日本一点儿颜色看看,1940年1月16日,美国宣布到期的《美日通商航海条约》不再续约。7月2日,日军在印支南部登陆,美国宣布中止日美贸易,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
  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石油禁运。对于资源极为缺乏的日本而言,这是致命的。没有石油,日军的坦克无法行驶,战斗机无法起飞,舰艇抛锚,无法继续进行侵略。为了掠夺石油,确保正常侵略,日军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考虑孤注一掷。
  这时候,日本的石油储备只能维持半年,日本明白,要么从中国撤兵,与美国达成妥协,停止对外扩张;要么再起战端,夺取东南亚战略资源,以战养战。前一种选择是日本军部无法接受的。但是,东南亚有英国、美国、荷兰的殖民地,进军东南亚就等于向美英两国宣战。但此时,日本已经顾不了了。日军在亚洲战场找到了优越感,同时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又让日本认为国际大势对其有利,日本开始轻视英美两国的力量。
  下定决心偷袭
  1940年5月7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正式进驻珍珠港,罗斯福总统希望利用这个行动,牵制日军南进。但他没想到,正是这个行动,让一个人对袭击珍珠港下定了决心。
  他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作为海军航空兵专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以航空兵偷袭这个遥远的美国太平洋舰队驻地。同时,山本五十六是个优秀的赌徒,非常好赌,且逢赌必赢。他曾夸口:“如果天皇给我一年时间,我能赢回一艘航空母舰!”
  当然,山本绝不是鲁莽匹夫,他当过驻美使馆武官,曾游历美国,对美国很熟悉。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3]大将曾问山本,一旦皇国对美开战,你有几分把握?山本说,阁下如果到过美国,看看底特律的汽车,堪萨斯的石油,你应该知道没有把握。永野说,军部决定了,你说能坚持多久?山本回答能坚持半年,永野说足够了,半年肯定能消灭美国了。这不是开玩笑吗?山本没永野那么天真。他的想法是,一旦偷袭珍珠港成功,就可以消灭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随后不断组织进攻,不给美军积蓄力量的时机,从而争取与美国体面停战。他想得很好。
  但是,偷袭珍珠港实施起来难度不小,损失可能很大。所以,即便山本此时已晋升为海军大将,这事仍不能擅自做主。山本手下的两个舰队司令南云忠一和冢原二四三,一致反对偷袭计划,还派出参谋面陈反对意见,但派去的参谋反而被山本说服。不过,光说服参谋不行,东京大本营仍然反对,最终山本以辞职相威胁,甚至通过好友高松宫亲王(天皇的弟弟),将计划直接呈送给天皇,终于在1941年10月19日获得批准。
  迷惑美国人
  偷袭珍珠港计划获得批准之时,距实施时间只有50天。
  当然,山本五十六抱着势在必行的决心,早就开始准备了。偷袭计划将所有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密。在兵力编排上,既要求具备强大的突击能力,又要求避免编队过于庞大而被发现。山本亲自挑选并任命了海军航空兵中具有3000小时飞行经验的渊田美津雄中佐担任训练总教官,并让他亲自带队实施攻击。针对珍珠港水深只有10~12米的特点,舰载鱼雷机进行了多次模拟实战,直到飞行员们确保鱼雷机在20米高度,投雷命中率达到60%才罢休。
  为了迷惑美国人,日本重启了对美谈判。1941年2月,日本政府任命退役海军大将、罗斯福总统的好友、著名亲英美人士野村吉三郎[4]为驻美大使。几个月中,他与美国官员会谈多达数十次。7月,近卫文麿首相致信罗斯福,表示两国之间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保证绝不侵犯美英在东南亚的利益。10月18日,东条英机取代近卫,接任首相。11月5日,御前会议决定对美英开战。就在同一天,日本还派出曾任驻美领事、娶了美国老婆的亲美派来栖三郎为和平特使,赴美谈判。
  箭已在弦上
  11月26日凌晨6时,突击编队主力从单冠湾起航。山本这个时候还对突击编队主力发出指示,如果对美谈判获得成功,就要立即返航。这充分体现了山本的矛盾心情。其实,他心里也清楚,双方的要价离得太远,谈判根本不可能成功。
  前戏演得差不多了,箭已在弦上,该放就放吧!12月6日,山本仿效他崇拜的东乡平八郎向攻击编队指挥官南云忠一发出动员令:“皇国兴衰在此一战,我军将士务必全力奋战!”南云的旗舰“赤城”号升起了“Z”字旗。
05.偷袭珍珠港
  别管它了吧
  1941年12月7日,突击编队进至中途岛以东600海里,呈防空队形,6艘航母编成两路纵队,2艘战列舰和2艘重巡洋舰位于航母纵队四角,9艘驱逐舰在最外围。南云下令舰队直扑珍珠港。
  当天凌晨6时10分,南云中将得到攻击的命令后下令第一波攻击机群起飞。渊田美津雄亲自带队,在一片欢呼声中,他径直走向飞机,这时候一位地勤人员递给渊田一条白头巾说:“这是地勤人员的一点儿心意,表示我们跟你们一同飞往珍珠港,请务必收下。”渊田点点头,把头巾紧紧地扎在自己的飞行帽上,带领着第一波攻击机群出发了。
  其实,第一波攻击机群出发不到1小时就被美军发现了。瓦胡岛北端有个美军的雷达站,两名美军新兵没关雷达,还在那儿练习。突然,他们发现雷达屏上出现了一堆闪闪发光的斑点。他们将这一发现报告了泰勒中尉,结果这位长官端着咖啡过来,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说:“好了,别管它了吧。”然后确实没人管了。
  偷袭改强攻
  日军为偷袭准备了两套方案,如果偷袭时判定美军毫无准备,渊田美津雄就打一颗信号弹,让轰炸机群照计划采用偷袭;如果发现美军有准备就打两颗,意即发起强攻。但是,当时云层很厚,渊田在发出一颗信号弹后,以为轰炸机群没看见,就又打了一颗信号弹,结果日军战机立即由偷袭改为强攻。
  那是礼拜天早上,珍珠港内的很多水手起床、洗漱、升旗、奏乐,开始享受愉快的周末。凌晨7时53分,当渊田率领的机群到达珍珠港上空时,美军毫无防备。渊田知道偷袭必定成功,就急不可耐地发出胜利密码:托拉!托拉!托拉!(虎!虎!虎!)
  接着,渊田率领183架飞机开始第一波攻击,这些轰炸机穿破云雾,突然俯冲下来,紧贴海面飞行,扑向珍珠港,有的已出现在机场上空。看到这一场景的美军水兵还以为是美国机群在演习,由衷地赞叹飞行员们技术高超,甚至还有人喊:"Hello, Good morning……"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美国飞机的识别标志,是一个大白五星,中间一个红圆圈,所以很多水兵误以为日机是本国飞机。打这之后,美国战机的标志改成白五星外面蓝圆圈加蓝白杠,就为了跟日本飞机区别开。
  就在美国水兵还在观望的时刻,冰雹似的炸弹倾泻而下,第一批目标是机场,珍珠港四周的机场全被击中。为了准确攻击,有的轰炸机距地面只有几百米时才开始投弹。机场上空有如晴天霹雳,炸弹如雨。一架接一架的重型轰炸机被炸得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美军地勤人员和飞行员临时抓起机枪进行抵抗,但是根本无济于事。
  炸弹的爆炸声把早晨的和平气氛撕得粉碎,日本鱼雷机队开始攻击,刹那间,珍珠港内的军舰笼罩在一片浓烟火海之中。爆炸声此起彼伏,熊熊大火映红了整个海港,港内升起一道道冲天水柱,美军战列舰全部起火。
  “迟到”的宣战书
  差不多就在日机偷袭珍珠港时,日本使馆的野村和来栖给美国国务卿送最后通牒,因为使馆人员未能及时解码和打印这篇国书,以至这个电报送到国务卿赫尔手中的时候,比预定时间晚了40分钟,因此日方宣战书是在袭击发生后才交到美国。这个“疏忽”很可能是因为电报事关绝密,不能让译电员翻译,必须由使馆的高阶外交官亲自动手译写,而他们的业务又不熟练。
  这件事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增加了美国人的愤怒,赫尔国务卿说:“我任职50年来,从未见过如此卑鄙的政府和如此虚伪、歪曲事实的文件。”野村和来栖无言以对,刚想张嘴辩白两句,赫尔就厌恶地朝门口挥了挥手,两人尴尬地一鞠躬,退了出去。据说来栖回去后就向人要武士刀,准备剖腹自尽。看来,这两人也知道自己的政府这次太不地道。
  南云是个庸才
  偷袭之后,第一波飞机已经返航。渊田留在珍珠港上空观察战果。“亚利桑那”号先是被2枚鱼雷击中,后来又被4枚重磅炸弹命中,最糟糕的是,一枚炸弹穿过甲板,在弹药舱爆炸,全舰1000余名官兵无一生还。“西弗吉尼亚”号被6枚鱼雷击中,舰上重量级拳击手炊事兵陶乐斯·米勒积极救助伤员,后又操作高射机枪猛烈扫射日机。这一幕在2001年的美国电影《珍珠港》里有表现。米勒因为英勇,成为美国海军第一位荣获优异服役十字勋章的黑人士兵。后来,米勒在美军潜艇上服役时牺牲了。
  不久,日军出动168架飞机,发起第二波攻击。这次,有数架美军战机起飞迎战,击落了一些日机,但美军损失惨重。港内8艘战列舰中,4艘被击沉,1艘搁浅,其余都受重创;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伤。
  原计划还有第三波攻击,但南云忠一认为,此时偷袭的时机已过,便放弃了第三波攻击,将主力撤回。山本五十六由此评价南云是个庸才,说他在指挥时就像小贼入室行窃,开始时志在必得,胆大包天,稍一得手便心虚胆怯,急于溜走。这番评价可谓深刻。
  美航母突然离港
  偷袭珍珠港,日军仅以29架飞机的代价重创了美军12艘主力战舰和其他舰船。美军共有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军人丧生。
  偷袭珍珠港成功后,山本旗舰上一片欢呼!有参谋拿酒来庆祝,山本拒绝饮酒,并忧心忡忡地说日本激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而这个巨人一旦苏醒,日本可就应付不了了。美国太平洋舰队虽然遭到重创,但航空母舰和新式战列舰都不在港内,一艘未沉,巧的是航母在日军发起攻击前几天才离港的。日本的间谍以侨民做掩护,在珍珠港内潜伏了很长时间,一直报信说有航母在港内。
  美军航母突然离港,让日本间谍措手不及,来不及通风报信。正因为如此,战后一直有人认为,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事先是知道的。不光是美国人,连日本人都有这么看的。美国一直想参加反法西斯同盟,但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反对参战,罗斯福总统也无可奈何。这下好了,被小日本打了,美国可以名正言顺参战了。日本之于美国,就是个小孩,美国在自家被一个小孩给揍了一顿,要是不报一箭之仇,以后还怎么出去混啊?
  美国卷入二战
  偷袭成功后,东京广播电台正式发布了天皇的“宣战大诏”。其中有这么一句:朕兹对美国及英国宣战,帝国今为自存自卫,已决然奋起,必当摧毁一切障碍!这口气真是够大的,把它拿来跟《终战诏书》对比非常有意思。接着,美国对日宣战,英国对日宣战,已坚持战斗10年的中国正式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国对美宣战。这样,美国彻底卷入了二战,二战也进入了新阶段。
  在珍珠港遭袭击的那天,全世界有两个人最高兴,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丘吉尔。一战之后,日美两国一直在中国竞争主导权,日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中美联手,这下自己帮他们做到了。丘吉尔呢,那天晚上,他说了一句:“我们总算赢了。”然后安然入睡。
06.日军占领菲律宾
  这老哥花天酒地
  日军偷袭珍珠港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给入侵东南亚的日军解除后顾之忧。日军根本目的是要夺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所以,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挥师南进,一路攻取马来半岛,一路发起菲律宾战役,与驻菲美军正面交手。
  菲律宾群岛位于亚洲东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遥遥相对,西濒中国南海,东临太平洋,南与印尼和马来西亚隔海相望。要想控制整个东南亚,菲律宾是兵家必争之地。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人从西班牙手里夺取了菲律宾。1934年,美国承认菲律宾拥有“自治”权,菲律宾也选出了自己的总统,但事实上,菲律宾仍受美国控制。美国在菲律宾建有亚洲最大的海空军基地,构成日军南进的障碍,并威胁日本本土。美国前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是驻菲美军总司令,被菲律宾授予元帅军衔。这老哥极其热爱军旅生涯,离婚后在这里安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现在,麦克阿瑟的好日子到头了。日军企图攻占菲律宾群岛,夺取美军基地,控制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进攻印度尼西亚创造条件。
  美菲联军陷被动
  1941年12月8日,在同样离过婚的“诗人将军”本间雅晴[5]中将的指挥下,日本组成第14军,负责攻占菲律宾。日军航空兵对菲律宾美军机场和海军基地发起偷袭,由于麦克阿瑟判断错误和处置失当,驻菲律宾的美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部被毁,美军丧失了一半重型轰炸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战斗机,这是菲律宾的“珍珠港事件”。日军通过这次偷袭,为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同日,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12月10日,日军第48师团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趁吕宋地区几乎没有舰队,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登陆并占领机场。
  12日,日军第16师团木村支队在吕宋岛南部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自11日起,日本航空兵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动进攻。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从此,日军完全掌握菲律宾制海、制空权。22日,日军第48师团主力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24日,第16师团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联军主力的态势。
  诗人将军脑袋“短路”
  美菲联军中的美军人数不多,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军总兵力还不到30万,在菲律宾的美军更是少得可怜,也没有几支像样的部队;至于联军中的菲律宾军队,战斗力约等于零,很多士兵都是匆匆入伍的,连站姿射击都不会。用这样的部队对抗身经百战、堪称虎狼之师的日军,显然凶多吉少。
  26日,麦克阿瑟命令吕宋岛上的美菲军队共7.95万人撤向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这一撤,从马尼拉出城的3条公路上挤满了推着大炮的牵引车、装载着枪炮的卡车以及小轿车、牛车等。这给了日军空袭美军的绝佳机会,但令人惊奇的是,日机没有前来轰炸。
  本间雅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没有在此时出动轰炸机编队,打击地面这股庞大的后撤洪流。显然,本间雅晴以为可能要在马尼拉进行决战,却没有料到麦克阿瑟从马尼拉撤走。面对美军的全面后撤,本间只顾挥兵急起直追,完全忘了这事交给轰炸机就可以解决。更要命的是,他没有运用空中优势摧毁马尼拉北面的两处重要桥梁。这两座桥是撤向巴丹半岛的咽喉要道,只要日军在桥上扔两颗炸弹,就可将美菲联军后撤部队的道路截断。
  麦克阿瑟溜走
  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未设防的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战役主要目的达到。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团调往印度尼西亚,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仅以第14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1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遇美菲联军顽强抵抗。美菲联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在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一个大队。至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此时,首相东条英机、参谋总长杉山元已对本间雅晴的指挥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要撤他的职,只是因为天皇认为临阵换将不妥才未执行。
  其实,日本人不知道,他们离又一次战术上的胜利为期不远。美菲联军已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甚至动用了童子军,也未能打败日军。除了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岛,美菲联军已无路可退。麦克阿瑟几乎要拿父亲留下的手枪自杀,与菲律宾人民共存亡了。但是,罗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国家名义,命令麦克阿瑟及其家属撤离菲律宾。2月22日和23日,罗斯福和马歇尔连续给麦克阿瑟发电,允诺让他到澳大利亚去指挥盟军反攻。3月11日晚,麦克阿瑟无奈溜走。离开菲律宾之前,他发誓“我还要回来”,留守的美菲联军改由温赖特少将指挥。
  日军控制菲律宾
  为了彻底消灭残余美菲联军部队,日军大本营调动在上海待命的第4师团增援本间雅晴。4月3日,日军以第4师团、第65旅团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
  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较量。美菲联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美菲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再向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
  5月2日,日军对科雷希多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1.5万名美菲联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日军,并组织敢死队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被迫请求投降,并于次日通过马尼拉广播电台命令所有美菲军队投降。7日,日军占领科雷希多岛。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至此,日军完全控制菲律宾全境。
  “巴丹死亡行军”
  自1942年4月10日起,美菲联军7.8万名战俘被押往100公里外的圣费尔南多战俘营,冒着炎炎烈日穿越丛林,在8天行军途中,日本人根本没把美菲战俘当人看。一路上几乎无食无水,上万人死于饥饿、疾病或虐杀,史称“巴丹死亡行军”。
  在8天时间里,很多战俘吃的唯一食物就是一个像高尔夫球大小的米饭团子。幸存者克拉伦斯·拉尔森在他的名为《漫长的回家之路》的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他写道:“没有食物倒还不是我们最大的痛苦,最痛苦的是没有水,大部分人都快渴死了。他们一路上拼命找水喝,许多人只要看见水就喝,也不管有多脏。旅途中有一个休息点正好在桥上,桥下倒是有水,可是水面上漂浮着绿色的泡沫,你根本看不见水,但一些人顾不得那么多,跳下去便往水壶里灌水,而我没有下去,因为里面还漂着几个士兵的尸体,看样子在里面好几天了,当时的气温有华氏100度(近38摄氏度),你可以想象那水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日军打败美菲联军,完全控制菲律宾全境
  对此,另一个幸存者汉弥尔顿表示:“更可气的是日本军人,他们简直就是在玩死亡游戏。对许多美国军人和菲律宾军人来说,那样的脏水也是他们的救命水,可日本人一看见有人去取水喝就用刀刺或开枪射击,许多人就因为一口脏水而死在日本人的刺刀或枪口下。即使你有幸逃过了这关,只要你喝了那里的水,也在劫难逃,只不过死得稍慢一点儿,死得更痛苦一点儿罢了,因为河里的水被严重污染,喝了会引发严重的腹泻和呕吐,你会慢慢倒下而掉队,最后的结果还是死路一条。那真是太恐怖了,我实在是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感觉再向前迈一步也是不可能的,可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走得慢一点儿被日军开枪打死了,所以一下子好像有一个死亡天使站在我身后,推着我向前走。”
07.攻克“远东堡垒”
  终于有了“赎罪”机会
  日军在进攻菲律宾的同时,打响了马来战役。在1941年11月5日,东京御前会议决定对美、英、荷开战后,寺内寿一大将被任命为南方军总司令;而身在长春的山下奉文中将赶回东京,被任命为第25军司令官,负责进攻马来亚[6]、新加坡。这让山下奉文积压在心头的重负一扫而空,他曾是发动“二二六”兵变的皇道派核心成员,总怕天皇记恨自己,这次得到重用,感到终于有了努力“赎罪”的机会。
  25军由日本陆军最精锐的第5师团、近卫师团、第18师团的骨干编成,共约11万人,东京大本营给山下奉文的任务是在开战100天内越过700公里的马来半岛,从背后攻克有“不破堡垒”之称的英国东方统治中心——新加坡要塞。为了报答寺内寿一伯爵的知遇之恩,山下奉文居然退还了一个师团,只带7万人上战场。
  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12月9日,日本航空队空袭马来半岛北部的机场,158架英国空军飞机被炸得只剩10架,英国失去制空权,日军在马来亚又一次复制了珍珠港事件。10日上午,英国远东舰队的2艘核心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带领4艘驱逐舰出海寻战,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体现丘吉尔的意图,目的是威慑日本人,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丘吉尔没想到,这些战舰根本没有空中掩护。舰队出现在马来半岛东部的关丹海面时,被85架日机团团围住,激战两小时,“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被干净利落地炸沉。英国远东舰队覆没,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上将与舰同沉,日军控制了制海权。丘吉尔无奈地说:“有多少计划、希望和努力,都随这2艘战舰沉入了大海。”其实,他大可不必急着慨叹,最糟糕的事还在后头。
  日军夺取了制空权、制海权以后,轮到日本陆军大显神威了。山下奉文率领25军主力从泰国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登陆,从马来半岛西南穿插,然后沿西海岸向南推进。同时,牵制部队从哥打巴鲁登陆,而后从马来半岛东海岸出击。日军分东西两路,在轻型坦克和空军的支援下隆隆南下,许多日军骑着自行车前进。
  12月11日,英军希思将军指挥的印度第11师首先和日军交火,尽管印度军队人数是日军的3倍,但印度军队训练很差,装备处于劣势,军官与士兵的团结度几乎为零,这样一支军队与日军对抗,其结果可想而知。
  12月19日,日军西路主力部队占领了槟榔屿上的英空军基地,消除了英军从印度、缅甸方向对马来半岛守军进行空中支援的可能性,然后沿西海岸急速南下。1月6日,东路牵制部队攻占关丹,继而向柔佛州前进。1月11日,西路主力部队攻进马来亚首府吉隆坡,然后继续前进。
  日本步兵骑着自行车紧紧追赶撤退的英军,他们三人一排,有说有笑,好像是去看足球比赛。数以千计的车轮汇成一片嘈杂,溃退的英军惊恐万分,以为是坦克在追赶他们。这是因为马来半岛路面灼热,日本步兵骑的自行车很快爆胎,他们干脆剥去橡胶轮胎,只用钢圈骑行,数千辆这样的自行车发出的响声确实有点儿像坦克。英军吓坏了。失败的阴影像瘟疫一样在英军中蔓延,撤退很快就失控了,越来越多的装备被抛弃,落到日军手中。日本空军竟然在英军的机场装上英军的燃料往英军的阵地上投英军的炸弹。
  新加坡沦陷
  1942年1月下旬,英军增援部队抵达新加坡,包括英军第18师和50架飓风战斗机。但是,由于马来半岛大部分已失守,第18师已来不及运往前线;而由于训练和装备问题,50架飓风战斗机在与零式战机的交锋中又一败涂地。1月25日,英军司令帕西瓦尔将军下令向新加坡进行最后的撤退。2月1日,英军炸毁了连接新加坡与柔佛州的一千余米长的海峡堤坝,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岛屿。
  2月8日,山下的司令部移到柔佛巴鲁王宫高塔里,以便从塔上俯视柔佛水道。日军大炮向新加坡岛集中轰击,天空被烧成了红色,整个新加坡岛在震颤。当晚10时40分左右,一颗蓝色信号弹在新加坡岛上空升起,一颗红色信号弹随后掠过。这分别是日军25军第5师团、第18师团的登陆信号。一批4000人的日军在新加坡西北角登陆,他们一上岸就像锥子一样直插新加坡城内部。英方守军由于判断失误,很快就撤退了。9日夜,日军近卫师团从北面登陆,以西北角为主攻方向,从三面向岛中央进击。10日早晨,山下的司令部渡过柔佛水道,太阳旗插到了临近岛中央的曼代、布基帖马附近。
  2月11日早晨,日军观测飞机向英方投下29份“劝降书”,但英军没有答复。双方在布基帖马高地展开激战。最终日军拿下了这个高地,可第25军将士已经十分疲劳。副参谋长建议暂停攻击。“敌人也很困难!”山下厉声说道,他认为疲劳的将士停止攻击后会更疲劳,因而坚决反对。2月15日下午2时刚过,在进入布基帖马街道的第5师团先锋部队正面,出现了3个扛着大白旗的英国军人,其一为英军司令帕西瓦尔,“也很困难”的英军坚持不下去了。帕西瓦尔还想提一下投降条件,山下蛮横地发话:“你现在只需要回答YES或NO。”英国人屈服了,共有11万人当了俘虏,包括刚刚来增援的英军第18师,他们正好赶上投降。这是英国历史上投降人数最多的一次。日军只花了70天,就拿下了马来亚和新加坡,随后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山下奉文从此得到一个绰号“马来之虎”。
  新加坡的沦陷是对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一次沉重打击,丘吉尔战后回忆说,整个二战期间,新加坡失守是他最感痛心也是情绪最低落的时刻。这个号称永不陷落的“远东堡垒”的沦陷,震惊了所有还沉浸在帝国残梦中的英国人。如果说新加坡失陷对于英国来说是一记心理重拳,那么对于生活在这个岛上的数十万华人而言,这则是一场真实的噩梦。
  狮城在垂泪
  南洋华侨从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就有着深厚的爱国传统,抗战初期直接汇回国内的款项就高达50亿元,而1939年,国民政府全年战费不过18亿,如果不是有深厚的血脉之情,谁又会给战火中遭受蹂躏的国家汇款呢?南洋华侨出钱出人支援祖国抗战,不管是亲共产党的陈嘉庚还是亲国民党的胡文虎,他们都是为了祖国不受日寇蹂躏。抗战中,更有许多华侨回中国投身抗战一线。
  但是,敌人怎会容忍这种行为,日军对华侨十分仇视。山下奉文得出过这样的结论:要不是华侨支援中国,日本早就解决中国问题了。新加坡被攻陷后,这里的华人遭到日本的疯狂报复。
  山下奉文与参谋长铃木宗作中将、参谋主任杉田大佐等人一起策划了对新加坡华人的“肃清”行动,并规定岛上日军3天内完成这场肃清行动。日军出示一份布告,要求新加坡所有18~50岁华人男子到4个地方集中,以领取“良民证”。但是,华人到了集中地点,发现等待他们的是蒙着面罩的原英国警察、印度警察和马来亚共产党变节分子对所谓“反日分子”的指认。日军屠杀被“指认”的华侨,手段极其残忍,花样百出,令人发指:有将人捆绑至海边,用重机枪扫射;有把人绑成一串装上船,到离海岸10公里左右的地方将人推到海里;有命令他们掘坑服毒自尽。
  据回忆,那几天新加坡全城妇孺啼哭,天昏地暗,又是刮大风,又是下大雨,真是血雨腥风,苍天垂泪!战后调查,日军集中屠杀华人的地点多达几十处,东海岸靠近码头的地方都是屠杀场地,后来有大量遗骸被发掘出来。
  日本陆军大名鼎鼎的战争狂人、战犯参谋辻政信当时正担任马来方面作战处主任参谋,他也是新加坡大屠杀的主要推动者。2月22日,辻政信巡视了一处负责“肃清”工作的日军部队,听说该部队只指认出70个“反日分子”后,辻政信非常不满,严厉斥责道:“你们还在磨蹭什么?我是要全新加坡一半人(的命)!”该部队马上行动,一口气抓了几千人,塞满了几十辆汽车,全部拉去美丽的樟宜海滨集体屠杀。
  二战结束后,新加坡人开始有了政治觉醒,这次的沦陷让新加坡人开始相信一定要靠自己保卫这片土地,间接促成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走上独立的道路。
  因为这场屠杀没有记录,无法确切统计伤亡人数。但是,日本和新加坡两方都有不同的总数,日本的官方数字是5000人,可新加坡方面给出的数字是10万!
08.日军作恶于香港
  日军占领香港
  与新加坡同样遭受蹂躏的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香港。从1941年12月25日英军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止,香港人称这段时期为“三年零八个月”。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发展因日军的占领而中断。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当天,酒井隆[7]中将指挥日本第23军从深圳进攻香港。
  负责防守香港的包括英国、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义勇军。虽然港府多番宣传英军的作战能力,但英国在欧洲战场自顾不暇,驻港军队始终处于非常不利的防守位置。经过多番激战,驻港军队最终选择了投降。1941年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代表英国殖民地官员向日军投降。
  恶行累累惹民愤
  日军占领香港后,随即成立军政厅,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长官,直至矶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总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间,日军在香港滥杀无辜,还在香港实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强迫使用日文外,香港的街道、地区名称都被改成了日文。香港市民在经济、民生等方面大受摧残,市民普遍痛恨日军,不时有平民在香港岛山头伏击日军将领。到了日军占领中期,有香港居民参与东江纵队抗日武装,在新界等地方对抗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英国趁机重掌香港主权。
  正所谓“种下孽缘,必结恶果”,二战结束后,下令进行“巴丹死亡行军”(主谋为辻政信)的本间雅晴和制造“新加坡大屠杀”的山下奉文,未等“东京审判”结束就被麦克阿瑟双双枪毙于马尼拉。枪决之前,山下奉文的老婆还亲自向麦克阿瑟求情,结果无济于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09.泰国“生存术”
  “失地恢复运动”
  在世界近代史上,东亚没有沦为欧洲殖民地的独立国家只有三个,分别是中国、日本、泰国。究其原因,有人说“中国太大,日本太强,泰国太巧”。泰国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列强间的利害关系,在夹缝中巧妙维持生存。泰国和日本在二战前一直维持着友好关系,特别是因为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在精神上鼓舞了被欧美白人压迫的泰国,双方同为亚洲国家,在对抗欧美白人的立场上一致,因此,泰国对日本在二战前的侵略扩张有着和欧美国家不同的看法,对日本更多的是同情和容忍。国际联盟因为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要通过谴责日本的决议时,唯一弃权的国家就是泰国,此举令世界各国吃惊。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泰国采取依靠日本,排挤欧美势力的做法。
1932年泰国实行宪政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国名由暹罗改为泰国(1939)。立宪后民族主义狂热崛起,军人陆陆续续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炮兵少校出身的銮披汶[8]得到陆军派阀集团支持后,于1938年就任泰国总理。此人在法国留学期间深受德意法西斯和国家社会主义影响,思想上倾向日本的军国主义。而当时泰国陆军及社会有一股抵抗英法的思潮,称作“失地恢复运动”,这股力量的目的就是要收复在19世纪割让给英法的土地,銮披汶与陆军及亲日派主要就是依靠这股力量的支持,维持政权的正当性。当时的泰国陆军相当仰慕日本的军事建制和其在中国的胜利,并且仇视西方国家。
  日军的如意算盘
  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因物资不足而苦恼时,当时的銮披汶内阁将泰国生产的橡胶和棉花大量供应给日本,两国关系也就迅速亲密起来,而銮披汶也对蒋介石发出呼吁,同是亚洲人应和日本合作,以对抗白人的压迫,同时鼓动泰国国内印度人和缅甸人的反英情绪。日本方面积极插手泰国事务的是陆军参谋本部,因为泰国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如果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就可以利用泰国南部的飞机场和港口进攻英属马来西亚,同时泰国的资源对南方作战和整场大战都是重要的补给。
  而且,日军的南方作战还有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进攻缅甸后,切断中国的重要外援运输线——滇缅公路,这样还可提供缓冲,保护到手的南方油田和新加坡。所以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已经制订了占领泰国的军事计划,日本根本没有把泰国看作平等的伙伴。但在外交上,日本人喊着“大东亚共荣圈”“大亚细亚”的口号,提出“把黄种人从白人的长期奴役下解放出来”,所以也就必须将争取泰国的同盟作为一种装饰品。
  泰法两国在“掐架”
  1939年,欧战爆发后銮披汶正式声明泰国政府将严守中立,但在和法国交涉《互不侵犯条约》的过程中,却有国境调整的期待。法国溃败后,銮披汶认为这是“收复”老挝、柬埔寨等“失地”的天赐良机,便要求索回割给法属印度支那的两个省,外交交涉无果后,泰国对法开战,向法属印度支那边界展开攻击。
  泰国陆军在1941年1月6日展开攻势,占领了湄公河西岸防御薄弱的地区,但随着法军的反击,泰国陆军在1月16日就被击退。法国毕竟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虽然打不过德国,但对付泰国这种三脚猫似的角色还是小菜一碟。海军方面,当时泰国海军有2艘日制2500吨岸防炮舰,装有4门203毫米炮;2艘英造1000吨炮舰,装有2门155毫米炮;另外还有12艘鱼雷艇和4艘潜艇。
  1月13日,法属印度支那海军司令率领舰队从西贡出击,舰队中包括1艘轻巡洋舰和4艘岸防炮舰。15日晚上,法国舰队向阁昌岛的泰国海军基地前进,据报那里有1艘日制岸防炮舰和3艘鱼雷艇。17日晨,法国舰队进入攻击位置,巡洋舰上的水上飞机完成了最后侦察,并发现了另一艘日制岸防炮舰。由于发现了法国飞机,泰国海军开始射击,法舰立刻还击,很快将泰国海军1艘炮舰击成重伤,泰国海军的1艘鱼雷艇被击中,随后沉没。另外2艘鱼雷艇也很快起火,泰国人弃舰逃生,两艇先后沉没。激战中,法军发现了泰国另一艘炮舰,双方展开对射,但法军的射术比泰军强得多,泰军炮舰被打哑,航行到小岛的后面躲避炮火。开战一个半小时后,法国舰队停火并进行搜救,然后开始回航。这时候泰国空军开始进行空袭,持续了一个小时,但没有对法军造成值得一提的损失。
  阁昌岛海战,法国舰队的损失微不足道,但泰国海军的主力可以说被消灭了。双方空军也进行了交锋,泰国空军损失4架飞机,数名飞行员阵亡;法国空军只损失了一架飞机,飞行员都安然无恙。军事上的失败使泰国亲日派政权发生危机,迫使日本必须抢在英国介入前从中斡旋,在日方的压力下,法国不得不同意泰国的条件。经过此事,泰国在外交上更倾向日本。
  泰国是条“变色龙”
  1941年12月7日,日本驻泰大使突然向泰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务必在8日零时前就日军进驻泰国一事做出答复。并威胁说,不管泰方同意与否,日方取道泰国攻打马来亚和缅甸的计划都不会改变。当时銮披汶无力反抗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又心有不甘,干脆就玩起了“人间蒸发”,外巡不归。代总理替他拒绝了日本人蛮横无理的要求。
  次日凌晨,日军果然大举进攻。第五师团在泰国南部的宋卡和北大年登陆,近卫师团则海陆并进,兵临曼谷城下。由于泰军抵抗不力,曼谷等地相继失守。其实泰军的抵抗只是象征性地做姿态。这样,不管是日本还是英美获胜,泰国都能立于不败之地。直至此时,銮披汶才匆忙赶回曼谷,收拾残局。但日军大兵压境的现实让他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加上他是日本人一直悉心栽培的亲日派,他决定与日本侵略者合作。12月21日,日泰正式签订《攻守同盟条约》。根据该条约,泰国给予日本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全面的支援;日本则支持泰国收复历史上被英法侵占的领土。次年1月25日,銮披汶正式对美英宣战(不过时任泰国驻美大使巴莫反对銮披汶的亲日政策,拒绝向美国政府递交宣战书),他自任陆海空军元帅,并积极派兵参战。
  在马来亚战役中,泰国出动坦克部队和战车先遣队配合日军作战。后来日本将四个马来邦划入泰国版图,作为对泰国参战的奖励。缅甸战役期间,銮披汶出动陆军两个师和空军一个联队组成“征缅方面军”,协助日军攻城略地。泰军主要担负东线防御和牵制任务,当面之敌是中国远征军第93师。
  1942年5月,泰军在大批战机的掩护下进攻中国远征军第93师的驻地景栋。由于当时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泰军即将形成合围93师之势。由于再战无益,中国军队随后撤出景栋,泰国则在日本的默许下吞并了包括景栋在内的两个掸邦。1943年2月,得寸进尺的銮披汶派机械化部队由缅北攻入中国云南省境内,但遭到第93师官兵的迎头痛击,大败而归。
  尽管如此,泰国领导阶层最关心的还是保持他们的独立,至于与谁为敌,他们“随机应变”,诚如1942年銮披汶对其参谋长所说的“哪一方在战争中溃败,哪一方就是我们的敌人”。
  山姆大叔帮泰国
  战争期间日军在泰国的所作所为,等于是把泰国当作一个附属国,地位只比伪满州国和汪伪政权强一点儿。在经济上,日本迫使泰国签订了《日泰经济协议》,规定了日泰间所谓的“经济紧密合作”,日本军方和财阀势力掌控了泰国经济。在文化上,日泰签署了文化条约,其中包括把日语定为泰国第二国语,很显然,日本想在文化上向泰国渗透,达到把泰国变得和伪满一样。在外交上,泰国相继承认了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
  自1943年以后,轴心国集团在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銮披汶眼看大厦将倾,生怕自己葬身其中,开始与日本保持距离。1943年11月,东条英机在东京召开“大东亚会议”,与会的有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张景惠、缅甸总理巴莫、菲律宾总统劳雷尔、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领导人鲍斯等傀儡政权首脑。原定出席会议的銮披汶临时变卦,最后只派代表参加。如此不恭的举动自然令东条英机暴跳如雷,东条英机一怒之下曾想武力解决泰国。只因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败涂地,陆上又深陷侵华战争的泥潭中,兵力捉襟见肘,根本腾不出一两个师团来对付泰国,这才不了了之。但从中不难看出,日泰同盟出现了不可弥合的裂缝。
  1944年7月,銮披汶迫于国内外压力辞职,亲美英派代表出任总理。泰国新政府一面致力于改善日泰关系,一面秘密与英美取得联系,并暗中保护地下抗日组织。至此,日泰同盟关系已经山穷水尽。1945年8月16日,也就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泰国摄政王发表《和平宣言》,宣布銮披汶当年对美英宣战无效,因为他违背了全体泰国人的意愿;泰国随时准备将战时获得的土地归还英法,同时赔偿两国经济损失。随后又颁布惩办战犯条例,将銮披汶等亲日派投进监狱。
  在战后处理泰国的问题上,反法西斯同盟出现较大的分歧。英、法、中、苏等国主张严惩不贷。然而,美国出于战后利益需要,决定放泰国一马。1945年8月20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宣称泰国不是一个敌对国家,战争年代中存在强大的抗日运动,战后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占据自己以前的位置。在山姆大叔的鼎力支持下,泰国政府先后与英法两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达成和约。泰国除归还非法侵占的土地外,只需要赔偿给英国150万吨大米(实际只赔偿了60万吨),答应不开凿克拉地峡运河等。相比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法西斯仆从国,泰国战后受到的惩罚微不足道。
10.缅甸被占领
  中国远征军入缅
  缅甸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地处东南亚,毗邻中国的西南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切断美英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迫使中国屈服;并伺机进军印度,促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日军翼侧的安全。当时英国由于受到法西斯德国的攻击,自顾不暇,无力在缅甸投入更多力量以进行有效防备和抵抗日本的进攻。
  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1942年初,日本占领马来亚后,组成由饭田祥二郎中将任司令官的第15军,指挥4个师团(第18、31、33、56师团)入侵缅甸。
  这次战役于1月20日从泰国领土发起。日军第56、33师团由泰国分别向缅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发动进攻,英军曾企图将敌人阻止在萨尔温江、比林和锡当河地区,但未成功。1月31日,日军占领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区。2月11日日军强渡萨尔温江,随后突破英军比林河防线,2月23日夺占锡当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突破锡当河防线。日军在勃固附近粉碎英第7装甲旅的反击,迫使英印军3000余人撤往同古。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组建远征军(辖第5、第6、第66军,共10万余人)入缅作战。3月6日,中国远征军第5军先遣第200师抵达同古接防。两天后,日军占领仰光。此时,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奉命入缅指挥中国远征军。
  缅甸失陷
  3月17日,日军再度发起攻势,分两路进军,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一路沿曼德勒大道推进,迫使英军后撤。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与日军在缅甸同古展开激战。日军在拥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包围了同古,迫使中国远征军突围。不过,中国远征军在孙立人等将军的指挥下,在缅甸多次击败日军进攻,拖住了日军兵力。孙立人将军以一个师的兵力驰援被围于仁安羌以北的英缅军,救出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勋爵以下7000余人。不久,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会战,但日军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并迂回至中国军队背后。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导致联合作战失利,远征军被迫后退。在日军的不断打击下,英军一路溃败,最后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国军队与后方联系的要点腊戍被日军占领。5月1日,日军进占缅甸旧都曼德勒。中国远征军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两路分兵撤回中国境内。
  最终缅甸失陷,滇缅公路被切断,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10万中国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率部突围时牺牲。至5月下旬,日军占领缅甸,并侵占了中国云南省的腾冲、龙陵等城市在内的部分地区。5月底,幸存的英军大部撤至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城区。英军在翻越山岭前,丢弃了所有的武器,饶是这样轻装撤退,最终到达印度的也仅1.2万人,只占参加缅甸战役英军的三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第38师残部也抵达英帕尔。
  善意相待侵略者
  为了彻底击溃英军,并防止英国海军可能参加作战而影响缅甸战役的结局,日本海军对在锡兰(科伦坡和亭可马里,锡兰即今斯里兰卡)的英国海军基地实施了突击,迫使英国海军退驻马尔代夫群岛海域。
  日军之所以能在缅甸速胜,除了采用迂回、包围和果断突入敌后的战术,同时战斗行动比英军远为机动灵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缅甸百姓曾经相信,借助日本人可以结束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城市为缅甸独立军派出的队伍所占据,这些地方建立的政权机构,对入侵的日军部队均善意相待。但是,缅甸独立军的领导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诈和虚伪。不过,要扑灭对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要使怒火转向日军,已很困难,这需要时间。
  占领缅甸后,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