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政治学说史

_61 乔治·萨拜因(美)
理和超然价值,因为它可以证明它们部是相对的,都是人世问和历
史进程中人类生活的社会产物。马克思断言,所有这类真理都是
杜撰的,以便支持某个阶级控制社会并剥削被统治阶级。宗教用
想象的“幻想”来满足人的愿望,以致把人们寻求真正满足而作的
任何合理的努力引入歧途。基督教将灵魂和身躯分开,说人有双
重生命,它用臆想的天堂欢乐来慰藉现实的痛苦生活。它是“人民
的鸦片”,是阻止被压迫者起来反抗剥削者以改善自己命运的麻醉
剂。对马克思以及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唯物主义是反宗教
的现世主义,而这是进行任何彻底社会改革的先决条件。
对马克思来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第三个意义是一场新的、
意义更加深远的革命。正如黑格尔所说,法国革命的确埋葬了封建
主义,但是革命者要求的天赋人权的目标并不比宗教教义更加完
美。黑恪尔想象的国家也并不能象辩征法要求的那样成为最完美
的集合体。超过自由的民主共和固一一它的确是资产阶级社会的
最高形式一一也J远远超过迄今为止所形成的国家,是一种更高级
形式的社会,将取代现有的国家。但要达到这一更高阶段就必须
进行一场新的革命,它与已经发生过的那种政治革命截然不同,是
一场社会革命。过去,革命将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
的手中,但却留下了最根本的弊端,即统治与剥肖Ⅱ的权力。象基督
教一样,政治革命也给人们留下了双重生命:想象中的自由和现实
①施特势斯(Davi,1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家,改论家,著名的青年黑格尔分子之一,t耶稣传*的怍昔,1866年后成为民族自由党
人。——译者
834
中的奴役。奴役的根源并非是政治上的,而在于生产制度允许一
个阶级垄断生产资料和私有制所必须的劳动分工。因此,除了政
治革命还有社会革命,它将通过生产社会化把人与公民融为一体,
并一劳永逸地消除剥削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正如资产阶级是产
生政治革命的积极力量一样,作为资产阶级统治的产物和在其下
不再有被剥削阶级的这个最后阶级乃是这样一种力量,它通过解
放自己以解放整个社会,并通过消灭社会上的不平等创立无阶级
社会。
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
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
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干他的,他不能超出这
个范围……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
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
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①
因此,对马克思来说,唯物主义最终具有伦理上的含义:社会不平
等的根源在于经济上的不平等;相形之下政治改革是肤浅的,因
为它并不触及不平等的根源;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实现巨大的变
革;这种变革将立即引起不平等社会结构的彻底改变。无阶级社
会既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继资产阶级革命业已赢得的自
由之后所采取的合乎逻辑的下一个步骤。跟黑格尔一样,马克思
认为,辩证法加于历史的无限相对论最终必然会达到他的哲学所
指明的道路的最后目的。
经济决定论
费尔巴哈声称,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力量是物质的。这一说
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译

835
法,对马克思来说,意味着这些力量是经济的。此外,马克思还认
为经济指的是经济生产的方式,因为他深信任何生产制度都有与
之相应的对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亦即使这一制度延续下去的唯
一方式,而这种分配方式又产生出社会的阶级结构,其中各阶级均
为它在该制度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利用
自然资源以生产它赖以生存的产品的方法乃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动
力。任何时期的生产方式都可以说明当时的政治状况以至整个文
化状况,而生产制度的变化则可以说明其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发生
的相应变化:这就是马克思经济决定论概要。经济决定论是他赋
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的社会和政治含义。 ’
从未来的角度看,这一理论给马克思为一次崭新的工人阶级
革命提供了方案,即废除社会不平等并最终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
会主义社会。从过去的角度看,这一理论给他解释法国革命提供了
依据。法国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一个工业社会的新兴资产
阶级通过这场革命摧毁了贵族和僧侣的政治特权,并荡涤了阻碍
新生资产阶级生产制度发展的封建法律和政治残余。它以人权的
名义使革命的目的合理化、神圣化,把人权描绘为永恒的、不言而
喻的天赋真理。然而,在工人阶级看来,民主政治的公民自由和政
治自由并不是什么人权,而是资产阶级的权利。但这也不是说他
们毫无价值,因为较之所取代的封建社会,民主共和国乃是社会发
展的更高阶段。尽管它离可能实现的最高阶段相去甚远,但它确
实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典型阶段,也是它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马
克思对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的态度总是这样自相矛盾的。与他赋
予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明确的自由权利相比较,他把象公民投票那
样的权利以及象代表制的政治做法,说成不过是形式上的权利,或
仅仅是为了掩盖隐蔽的阶级专政而已。然而,总的说来,他认为社
会主义会继续扩大政治自由。但这不需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分析,
836
而只要预先确信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里是不会丢掉任何有价值的
-东西的,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据此,马克思便制定了一种社会发展的理论,正如任何一个特
定发展级段的意识形态适合于这种理论一样,整个自然法则体系
也适合于这种理论。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组织形式。此外,他
的革命理论明确指出了政治变革所以发生的途径:社会各阶级不
可调和的利益以及各阶级之间按自身利益为争夺社会的统治权而
进行的斗争。法国革命将资产阶级从旧的阶级剥削下解放出来,
但又使自己成了剥削阶级。靠工资生活的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
必然产物,它与资产阶级并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为更彻底的
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而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将消灭这个新的
剥削阶级。可是,这最后的一步将通过把阶级和剥削统统消灭掉
而完成其全过程。
马克思曾明确表示,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阶级对抗理论的创始
人。他是接受并发展了法国历史学家所创立的用以阐明法国革命
的理论。他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提到奥古斯丹?梯叶里①“是
法国历史著作中的阶级斗争之父刀②。马克思反对资产阶级历史
学家关于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阶级斗争即告结束的设想,正如
他对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法则是永恒不变的设想持反对态
度一样。马克思认为,他从他所处的时代爆发的革命中看到了一
种新型的革命暴动,它针对的不是资产阶级意欲取得的政治权利,
而是工人阶级自觉到自己的卑贱地位,在思想模糊的情况下,决定
①/~lrl"!I!(Augustin Thierry),(1795--1856)——复辟时期法国自由资产阶级
历史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接近于了解物质因素和阶级斗争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资
本主义社会的建立的历史中的作用。——译者
②《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854年7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
~79--384页。——译者
837
要去改变的并不是政治上层建筑而是社会不平等的经济因素。
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
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
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①
因此,马克思最后论述的一点是,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特定时
期存在的阶级结构都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着该社会能加以利用的
经济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他认为,这就是产生社会的整个社会、
法律和政治体制的最根本原因,而这种体制的改变必然与经济生
产方式的改变相关联。1859年,马克思在他著作中有限的几个自
传性的段落中解释说,他对短期担任经济问题的编辑工作不能应
付自如,因而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他对黑格尔哲学和法学的研究。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
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
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
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
求。③
这就是马克思赋予唯物主义的决定性重要意义,它与黑格尔
唯心主义截然相反。黑格尔说市民社会而不是国家,才是社会发
展的主要因素。国家的法律关系和制度关系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所
有道德和宗教观念都只不过是市民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
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
上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
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①1852年3月5日《马克思致约?魏德迈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332页。——译者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第82页.
——译者
838
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达个现实的同时乜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
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①
在这里,重要性和产生功效的顺序是颠倒的:经济规则是“产生”
事物的,而思想则只是“反射”。正如马克思后来说的那样,在
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辩证唯物主义消除了唯心主义
的“神秘”色彩,并以工业体制的有形的物质现实取代之,从而“把
它重新倒过来”。这样,辩证法便不再是在抽象逻辑的范围内而是
在实际力量的范围内起作用了。
然而,重要的是,应当注意到马克思改变的并不是辩证法,而
是对辩证法所作的形而上学解释。辩证法是一种方法,很清楚,他
是要保留黑格尔方法论的主要之点的。对黑格尔来说,这种方法
的目的主要是按形而上学的方法确定一种先后秩序或“现实的程
度”,思想可以据以从表象发展成为绝对观念。马克思要“倒过来”
的乃是先后秩序,而他的生产力论实质上依然与黑格尔的绝对精
神相似。因此,他仍然认为,社会、法律和政治历史的客观事实和
事件乃是“表面形式”,是这一根本现实的表象或表现,即一种转瞬
即逝而又大多是偶然发生的表面玩艺儿,因为它是从产生它的那
个隐藏着的力量获得共必然性的。纯粹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来看,
绝对不能从改治制度和道德观念是经济条件的“产物”这一事实得
出结论,认为它们不可能反过来影响这些条件。简言之,按照辩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因素不仅仅是产生实际结果的科学原因,它
更多地象半人格化的动因那样近乎是创造力。应当说,在分析实
际历史问题时,马克思几乎总是比他的方法要好一些。但是,辩
证法究竟是不是一种伪善的方法,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还是没有
得到解决。实际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学方面的意义,
从任何肯定的含义上讲都不再是辩证的,而变得单纯是经验主义
①t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3l页。——译者
839
的和表明因果关系的。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运用了新的观点去批判经济
学,既批判古典经济学也批判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学。他高度赞赏
前者,认为它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论述基本上是正确的。他的批判
主要是针对那些经济学家对所研究问题的历史方面过于幼稚的认
识。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说,他们提出的论点等于是说,如果“狮心
王刀理查①有一点经济学知识的话,他也会推行贸易自由,而不是
把时间浪费在十字军东征上,那就可以免于贻误了整整六百年:
正如神学家们把自己的和别人的宗教分成真嘏两类一样,经济
学家们在把资本主义的关系和范畴视为天生而永恒的同时,也把
所有经济制度都当作资本主义错误的近似物加以对待。针对这种
看法,马克思提出了如下论点:经济学是一种历史科学。它的法
则具适用于它所属的经济生产阶段;它的范畴,如利润、工资和地
租,乃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力。
这些观念、范畴电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
历史的暂时的产物。⑦
这样,马克思的经济学就成了历史和分析的混合体:分析任何一种
生产制度的主荽关系,并辅之以这个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不大能容忍以人道主义、空想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观点
来批判古典经济学。他认为这样一些批判既不涉及历史又缺乏分
析,只是提出辩解、表示伤感和做唯心主义的幻梦。这实质上是
要使这些批判全都成为某种可将资本主义的优点与其弊病分离开
来的方案,因此通常提出了一些把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分配
相结合的不可能实现的办法。他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拒不承认这
①“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 Hearted)(1157--1199年),即英国国
王理查一世,绰号“狮心王”。——译者
②‘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4页。——译者
840
一严峻事实,即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继某种既定的生产制度之
后而产生的,整个阶级结构和政治制度亦复如此。他这样对待空
想社会主义者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他自己提出的关于无阶
级社会的理论,其空想的程度并不亚于蒲鲁东,①所不同的只是他
把空想推延到无限未来。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蔑视任何个人理想
或愿望,他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怪诞不经的想法。理想应当以制度
本身内部的动力为基础,这种理想之所以有意义只因为它是“注
定要发生的力,即它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日标。这种先人为主的信
念,其实际效果是使马克思怀疑一切改良办法。马克思认为,立
法不可能使工业制度发生任何重大的改变,因而他只把社会主义
立法当作迈向革命的一个步骤。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必须被“粉
、碎”。马克思从未放弃这本质上是乌托邦的思想:即粉碎一个制
度乃是创立一个美好制度的必由之路。
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
马克思的兴趣并不在于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哲学而使之
臻于完善,而在于把它运用于实际情况。特别是为自觉的革命无
产阶级制定一项行动纲领。因此,1 848年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
宣言’中以阶级斗争作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关键,这个
宣言成为迄今为止伟大的革命小册子之一。不久以后,他又写了
两本小册子解释刚刚在法国发生过的革命斗争的失败原因。这两
本书运用经济观点对当代历史问题作了解释。②这两本小册子是
马克思所特有的锐利的观察、善于使用具体材料与教条主义相结
合的典型作品。它们精僻地分析了参加法国革命的一些党派的
登rr:?!eph Proudhon,1809--1865年),法国政论家、庸俗经济
学家碧社叁学家,零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1848年曾任制宪议会议员‘。。二二莓;
②指“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为十八;:
841
经济关系,并对无产阶级政党处于尚不成熟的状态作了透彻的研
究。这的确是当今任何一个第一流的记者对某种革命形势试图作
出的那么一种分析。这也就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的解释为什么能
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与此同时,马克思又以先验的社会阶级理论
来描述法国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把辩证法说成是一种预测手
段,这两本小册子当然并不能证明这种言过其实的论断是有道理
的。马克思说再次出现象1847年那样的商业萧条会引起新的革
命,这个预言是错误的。正如恩格斯后来坦率承认的,马克思完全
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所含有的发展可能性。
这两本小册子还澄清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各阶级对历史进程和
对各阶级本身思想意识的关系的观点。正如民族对于黑格尔来说
是一个集体单位,阶级对马克思来说也是一个集体单位。在历史
中,它作为一个单位采取行动,并作为一个单位产生自己特有的思
想和信念,按它在经济和社会制度中所处的地位行事。个人的行
动主要取决于他所属的阶级,因为他的思想——他的道德观念、他
.的审美观,甚至那种在他看来是可信的推理——都主要是由这个
阶级所产生的思想的反映。
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
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
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
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
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①
这一段话表明了马克思运用“意识形态刀这个词所含的特殊
意义。各种思想观念反映着并或多或少地歪曲了作为基础的经济
实际情况;但它们却是对经济实情的“神秘化”,至少在未揭示出
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t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9页。
——译。
842
其根源的情况下是如此。这些思想观念,作为采取行动的理想
动机或原由,只不过是与其真正特性截然不同的某一事物的种种
表面现象而已。尽管对于不谙世事的持有这些思想观念的人来说,
这些思想观念似乎是正确而又引人入胜的,但这种强制力丝毫也
不是真正出自于他内心的某种东西,而是暗藏在他所属阶级所处
的社会地位及其对经济生产的关系之中的。这个理论显然是以黑
格尔关于现象与实在殊异的论断为依据的。象黑格尔的“世界精
神力一样,马克思的生产力极其狡猾地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假象与玄
想,以实现其固有的目的;而马克思的各阶级则产生出相应的意识
形态,正如黑格尔所想象的民族精神产生出民族文化一样。可是,
象“思想方式和世界观刀之类的字眼是很少能引起误解的。因为这
类字眼涉及到从迷信到科学等一系列的信念与实践问题,而一种
信念究竟是来源于社会阶级抑或就是阶级的特征,这实际上并不
意味着该信念是否正确。马克思跟所有别的人一样,认为所有的
信念都同样是真理,而所有的实践都同样是道德的。意识形态这
个概念既是马克思最富于想象力的观点之一,也是最含糊、最容
易被滥用的观点之一。人由于其所处社会地位而抱有偏见,这是
显然易见的;偏见有时可以使人们看到为别人所忽视的东西,这
甚至可能是实情。但是,如果认为偏见加偏见就等于事实,这种
看法则是骗人的鬼话。马克思所用的意识形态一词是一种强有力
的论战武器,但也是一个可以为所有的争论者以同等的力量加以
运用的武器,直至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理论都作为一种特
殊的申辩方式而加以“揭露无遗”为止。于是,所有这种论战的
“仲裁者”就只能是权力。
论述法国革命的两本小册子还概述了马克思关于现代工业社
会阶级结构的理论。很明显,这种理论是他观察法国社会和体验
法国的社会主义所得到的启示,尽管马克思关于工业资本主义和
843
工业无产阶级的观念主要是以英国的工业史为依据的。他没有提
出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便假定将这两个国家的情况结合起来基
本上可为所有的工业社会提供一个普遍近似的模式。这个理论设
想出一个资产阶级和一个工业无产阶级。前者主要关心城市和商
业,并在政治上崇尚法国革命的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后者也在城
市里,但更加关心获得经济上的保障而不是政治自由。马克思把
这两个阶级视为现代社会的积极政治势力,即阶级斗争主要是在
=者之间进行的力量。因此,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由这两个阶级
中的哪一个阶级来进行统治的问题。关于这个理论所承认的其他
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他认为政治上是迟钝的,尽
管它们在适当的情况下对两个积极的阶级所采取的举措能产生
影响。马克思还认为,农民阶级和农场主的思想意识性质上是属
于小资产阶级的范畴。
这个理论显然是为了符合辩证法的尺度而制定的,因为辩证
法使马克思不得不提出两个通过其相互紧张关系而引起变革的主
要对手。因此,这个理论主要还是先验的理论,即使其中含有马克
思对工业革命的革命性后果的深刻洞察力÷由于辩证法的运用必
须按照两个典型事物之间的逻辑对立的观点才能进行,于是种种
具体细节便只不过是某个主题的变异而已,至于次要的差别则不
在话下。因之,这个理论只留下对整个社会的观察记录,而对任何
个别的社会则不作详细的观察。从两个主要阶级剔除下来的不过
是硬凑在一起的东西,其结果,马克思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的就是一
种由各种不同成分拼成的大杂烩,这些成分除了不能歹Ij入资本家
和工人一类而外,是很少有什么共同之点的。这样,这个理论便把
农场主和农民同个体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归为一类,却只字不提专
业人员和人数日益增多的白领工人,而这些人的工作乃是由工业
所造成的。尽管马克思主义者始终认为阶级斗争是制定政治策略
844
的唯一可靠指针,但马克思关于社会阶级的模糊概念实应负他作
出某些极大错误的预测之咎。在整个十九世纪期间,农场主是使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组织者感到绝望的一批人,而农民则只是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变成工业劳动者的。任何以经验为根据的
社会学都不会认为个体手工业者和职员具有同一类型的工作经
验,而指望所有挣薪金的雇员都可纳入工资劳动者的行列也是
无稽之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某些趋势所作的具有远见卓识的预
测,与其说是归因于辩证法,倒不如说是置辩证法于不顾,这是
可以确信无疑的。
马克思的总结
马克思制订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采取的是片面的方法。这一点
可从下述以较长篇幅对他这个理论所作的唯一带总结性引文中得
到证实。不过,这段论述是在他的理论形成了几年之后才写就的: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
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
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
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
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
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
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
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
845
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
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
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
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①
正如这一段话所表述的马克思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包括四个
主要论断。第一,社会发展有一系列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占
支配自己地位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典型制度。这种生产力制度产
生具有特色的相应意识形态,它们包括法律、政治以及思想或所谓
的文化精神产物,如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一种理想的模
式,每一个阶段都是完整而系统的,即所有的思想因素组成为一个
与作为基础的生产力相适应并彼此相互适应的协调一致的整体。
在实际运用中,例如在《资本论*的描述性和历史性的章节中,马克
思理论的逻辑并不那么死板。在任何一个特定时期,不同国家和某
一个国家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既有旧经
济的残迹也有新经济的萌芽。因此,不同阶层的人具有各自不同
的思想意识。第二,整个过程都是“辩证发展力;推动力来自新生的
生产制度和适应旧制度的固执思想之间的内在紧张状态。当新的
生产方式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敌对的思想环境中,它必然要消除这
种环境,否则自己便不能发展,而适应旧制度的思想意识却越来越
对新制度加以限制,于是,内在的紧张关系便日益增长,直至破裂。,
新的社会阶级具有与之在新的生产制度中所处社会地位相适应的
思想意识,它跟陈旧的制度所培育出来的各阶级产生了更加尖锐
的矛盾。因此,发展的一般模式是周期性的,是新制度逐渐形成、新
思想逐渐产生、相互交替演进的阶段,是各种力量整个儿一起崩溃
并采取另一种模式重新结合的革命阶段。第三,生产力即生产商
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译

846
品和分配工业产品的方式,跟处于次要地位的意识形态产物相比,
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物质力量或经济力量乃是“真实的刀或具有
实质性的东西,而意识形态关系只不过是表面现象。第四,辩证发
哀是揭示现实并使之具有生气的内在过程。任何一个社会固有的
生产力在各种力量发生辩证的转化和重新结合之前就已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由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上层建筑不过是精致的实体
内部的成长情况,因此,在进一步揭示和逐步认识其基础之后,意
识形态上出现的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在马克思这个既对人有启发又令人费解的纯属想象的理论结
构中,反映出马克思最重要的特征和对这个理论的实际运用最带
关键性的是第三条,即“生产力力居首要的地位。马克思根据这个
趣论,以自己对“唯物主义刀这个词所赋予的含义来标明这个制度,
并宣称这个理论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特别“科学的力办法。如果
真要用这个理论解释任何历史事件,就显然有必要将“生产力”同
“生产关系”、基础同上层建筑明确区分开来。但马克思从未明确加
以区别,而且原则上似乎也不可能区别得很清楚。因对任何一个社
会来说,其生产力至少必须包括可以得到的原料和贸易途径,但也
不能排除技术,因为技术对是否能真正“弄到。这个原料具有决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