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愣严经集注

_8 宋思坦(现代)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问满慈初疑藏性清净。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至佛问觉义。满慈乃谓由觉不明称为明觉。据斯答意。佛应但示觉理之智为妄。何故复说迷理之惑为妄。广明立法之相乎。答秪缘前问山河后答明觉。涉于五法立修二义。不空如来藏。正取立法。旁通立修。以修有智行因果。亦属不空。至因果泯亡。方显本性空如来藏。是故如来作此兼显。先据答意。破能觉之非真。次顺问情。示所生之唯妄。微言奥旨固不徒然。
  无因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明所立境界。下云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即显示其相也。此经所说迷真起妄。多是先说无情世界。次说有情因果。如前云。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等。又下明三种相续。先世界。次众生。后业果耳。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上言劳者且属无明。下云尘劳正谓见思烦恼。
  补遗云。今研味经文。斟酌起信。配六粗三细。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业相也。觉非所明至生汝妄能。转相也。无同异中至因异立同。现相也。同异发明至尘劳烦恼。六粗也。起为世界。广明依正之法。准起信论。业相初动。与真差异。不分能所。即此经妄为明觉也。藏法师疏云。如是转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故。犹未辨之。准此则转相亦有所缘。以微细故不说。即此经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以本性为所。岂非微细乎。起信云。三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即此经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也。前业转微细。能所不分。故无同异。生起依报色空。故曰炽然成异。对上业转得炽然名。对下六粗还成三细耳。异彼所异者。前业与真已自成异。今境界之异与前不同。因异立同。同谓虚空。同异发明。谓依前境界。生起六粗。相待生劳。谓色空之境与正报有情。能所相待生于劳想也。劳久发尘。尘谓尘染。即智相中分别爱增等也。起为世界下广明依正之法。即前现相生起六粗者也。前但略言。此下委示。答满慈忽生之问也。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苕溪云。由烦恼故变起依正。空界属依。有为属正。界是器世色相差别。故云起云异也。空是顽虚。不动常一。故云静云同也。彼指上辞。真犹实也。上云无同无异。名滥于理。今指其体实有为法耳。何者。众生正报兼乎色心。造作善恶靡不由此。以有心性。故非如世界之异。以有色相。故非如虚空之同。相待立之。故云无同无异也。然有为之法实通依正。既以世界为异。则知别就众生得名。如满慈所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岂独问依而不问正。故华严云。何等名有为法。所谓三界众生。况下文云。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岂非显以正报名有为耶。又文殊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果。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与今文三义符合。但空界有前后之异耳。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孤山云。四轮持世。其宝土轮金轮水轮风轮。此不言土轮者。土与金同是坚性。俱属地大。故此但言四大则已摄四轮矣。
  谷响云。彼说四大。此谈五行。五行数广而义狭。以不言风故。四大数狭而义广。地摄土木故。
  苕溪云。觉明空昧者。真觉起于妄明。见于虚空晦昧之相也。亦可觉明二字皆属于妄。以下云明觉立坚故。相待成摇者。夫风以动为性。元由心动之所感也。是以空昧形于外。觉明摇于内。从微至着。故有风轮矣。俱舍论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因空生摇牒上文也。坚明立碍。谓坚凝妄明成立质碍也。夫金以坚为性。亦由情坚之所感也。辅行以地大为事坚。执心为情坚。应知七识六识俱有执义。故第七识亦名染污意。与痴爱见慢四烦恼相应。常时审谛思量。执取第八为我。若第六识即人法二执。是以空既妄立。摇于妄明。执坚凝故。有金轮矣。彼俱舍论。风轮之上次有水轮。水轮之上方有金论。谓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复有别风搏激此水。上结成金。此与彼异者。彼约安立世界。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约生起世界。由内感外以成其次。然大小义别。不须通会。坚觉下二句牒前二文。风金下三句正明火大。
  孤山云。变化性者。火能变生为熟。化有成无也。宝明生润等。既风金起火。而火复蒸金。故金润下流。遂成水大。
  谷响云。若以五行论之。金生水。金是水之母。水是金之子。故生润即金之含有也。火克金。火是金之贼。既母被克。故子下流成水轮也。如釜中含水。下以火蒸。则其水腾气流污而下也。然此四大。风金则由妄心而起。火水复由风金而起。下文结云递相为种。义见此矣。
  长水云。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觉。此之觉明全是无明。无明昏钝遍迷法界。即成空昧。一明一昧。一动一静。刹那生灭相待不息。于内生灭即名为摇。于外即成风轮初起。是故世界之初风轮为始。虚空即为世界所依。故下文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无明生灭形待不息。故云因空生摇。执认所明坚持不舍。故云坚明立碍。于内即是觉明坚执。于外即成金轮次起。故云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知宝性因觉明有。是故众宝皆体坚而用明也。坚觉等二句指前二性为生火之由。于内则生灭不停坚执不舍。于外则动摇不息坚刚难坏。互相摩触而有火生。如取火法。钻燧与木一坚一动。火能镕散成熟万物。故云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等。于内则爱明坚执。燥心炽盛。于外则宝润火蒸遂成流水也。如世蒸物之有汗流。故一切业种非爱不生。一切草木非水不长。
  补遗云。夫外之四大莫非从内心发现。如熏闻所引下文云。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就此一节经文。则知因于内爱发于外润矣。又曰。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此引现喻验前外感。如小乘诸论明三灾分齐。初禅内有觉观躁动外感火灾。二禅内有喜心外感水灾。此乃因爱感水之明据矣。据此则前火大亦因内瞋感于外火也。经云递相为种者。此从四大相生而说故也。例如五味。若相生义。则乳从牛出之后次第转变。而五味其实皆从牛出也。吴兴谓贪淫者爱烈火铜柱之报者。应知如云因内喜故外感水灾。此等流果也。若受烈火之报。此乃异熟增上之果耳。又据第八经文。淫心中若贪爱义。则外感水耳。二根研磨生暖则受火报。二根相触则受铜柱。然小乘宗。水轮在前。金轮在后。与此不同者。而不知风轮持水。即是坚碍。约相在后。举性在初。故风轮后即说金轮。
  手鉴云。意云秪此风轮其性坚碍。便是金之本性。又地以坚持为性。即是金之相也。以小乘浅近。唯据相说。大乘了义。兼于性相。故云在后在初也。
  释要云。然此但明外相相生。若约内心。则由爱心故也。爱心沉下。故感水轮。下文云。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内有燥心故感火起。内心生灭故招风轮。内心坚执故感金轮。故知四轮皆由圆发。即是如来藏体循业发现也。故迷为碍。悟则自在也。此约性故金先水后。彼约相故水前金后。壳师云。论妄则金乃居先。说常则水居其下。安立论其现势。了妄推本为先。两义既成。宁劳贮妨。又彼但知增上业感。而不知是何因种。以教非了义。粗相说也。
  手鉴云。此结判也。内身外器皆谓增上业之所感。而不知一念妄心变兹三境。
  释要云。不知何因种者。不知赖耶变生也。然说自梨耶犹为隐密。其实性中本具。良由理具方有事用也。镜之像性。水之波性。可方之也。
  熏闻云。问风金水轮。既云持世。显有次第。何故下文复云火腾水降交发立坚。乃至水势劣火结为高山等。答经有两节。初明四大因起。则次第不杂。后明诸相发挥。则交参而说。是故轮名局前。大义通后。其体无别。皆藏性发生。不应以次不次为妨也。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孤山云。水交于火。火交于水。其势相敌而立于物。故曰交发立坚。湿为巨海水降之所立也。干为洲潬火腾之所立也。观海中火起则知火交于水也。视洲中河注则知水交于火也。尔雅云。水中可居曰洲。又曰潬沙出。郭璞云。水中沙堆曰潬。水势劣火谓水大少火大多。以此相合则结为高山。是故下。举融击以验其二大所成也。土势劣水。比说可知。
  手鉴云。物类志云。海西郡有崦岫石。其色赤白。如以两石相打。则水润之不已。润尽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数丈。经日不灭。黑风扑灭其石如故。又夷陵难留城有石穴。把火入行百余步。有二大石。相去可一丈许。名为阴阳石。阴石常润。阳石常燥。若岁月旱。鞭阴石则雨。若水潦。鞭阳石即晴。又西域有水火村。村有阿耆波沴水。旱潦湛然。不流常沸。以火投之。遍池火起。烟数尺。以水洒火。火更增炽。竹木投之。并成灰尽。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孤山云。交妄发生。谓两妄交合而生诸事也。始则明昧相待成风轮。终则水土相合成草木。中间诸事尽由二大而起也。递相为种者。如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为风轮种。因摇立碍为金轮种。风金相摩为火大种。金火复为水大种。水火又为海洲种。水土复为草木种。应了此诸妄法。于一真性如空中华。华处空处本无有异。
  纂注云。华处即空处。华灭则空存。故观妄具唯见真具。
  熏闻云。为种发生即是妄具。妄体无实唯是觉明。故云真具。具无具相。彼此谁名。
  谷响云。如珠具宝全体莹彻实无宝相。彼谓具也。此谓无也。一体互融。彼此何在。故无定名。世界相续既然。下二相续其旨亦尔。
  长水云。外相虽尔。皆由内心。内心无变。外岂差别。经且约外。故云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苕溪云。明妄即妄明也。非也者。言此妄明之体更非他法所成。金是真觉起于妄明而为过咎。觉明为咎。已是妄能。故今但言所妄既立。由妄明之性非局而局。故曰明理不逾。以是下示不逾相。下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资中云。胎卵有情。要因父母同业相感。
  熏闻云。由于过云曾与父母爱习相缠。故于中阴入胎之际复与父母欲想交感。然后托生。湿化有情。不因父母。各随情想离合。合处湿生。离处化生。
  携李云。合离成化者四生之总名也。下文云。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是也。
  孤山云。同业相缠者。与父母同业更相缠缚也。合离成化者。于爱境则合。于憎境则离。由此爱憎成其变化而托胎也。
  释要云。同业者。父母及子皆起想爱方受生也。又同业者。同人业同畜生业等。业异则不生也。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孤山云。妄心见妄境。故曰见明色发。即于中阴见其父母。明见想成者。依妄境起妄惑也。异见谓父是所憎境。同想谓母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此。
  荆公云。从性见起名为见明。见明然后色发。如盲眼前唯见黑暗。则不能发色。从见明起见为明见。明见然后想成。如明眼人无分别见。则不能成想。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流注也。流爱于母。见父遗精时谓是己有。从此识托其中。故涅槃明十二因缘。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润生无明。即托胎时于父母起憎爱也。纳想为胎者。有福之人。想其母胎如华林殿堂。薄福之人。唯棘树圊厕。交遘发生。谓男女会合染心成就。吸引同业。谓吸引过去同业入胎也。俱舍明胎中凡有五位。一七名羯赖蓝。此云凝滑。二七名頞部昙。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名闭尸。此云软肉。四七名健南。此云坚肉。五七名钵罗奢佉。此云形位。今略举前二等取余三。
  熏闻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者。爱之与想十二因缘中识也。若想已入胎则属于名。下羯罗蓝等即是色也。
  长水云。种谓已受爱取所润。即异本之种。故云流爱为种。胎即正约现行一念识心生起之时。然种即想爱俱为种。胎即想爱俱为胎。经文存略。故各举一也。释要云。异本之种者。此不同藏识中未受润散名言种子。此是泡疱异本已受爱润之种也。即有支。如世间谷麦已苞浸者也。胎约未生起。或二句俱约托胎时。种即爱父母遗体为己所有。想即福德想如林殿。薄福想如棘厕等。
  手鉴云。异本种者。爱取未润时。名未起种。由爱取润已即泡貌异本。名现起种。故涅槃云云。今即流注想爱于母。谓父遗精是己有。识托其中。一处和合。故曰流爱为种等。初即分别之爱。次即俱生之爱。父母与子三处情想互相遘遇。引发吸取界趣同业。令归一处。结成胎藏。故云结。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自业为因。三处情想为缘。父母与子等者。先由爱染相牵。如磁石吸针。男女遘精自尔发生胎中之事。
  释要云。三处情想者。子亦于父母起爱想也。俱舍云。九处命终心。皆须生爱想。界趣同业者同其界类也。若异界别类。则无受生理。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
  四生起时。业与情想相应之处。即便受生。故云随其所应。情想合离四生皆具今各举一。据多分说。然俱舍说。人畜各具四生。鬼通胎化二生。地狱诸天中有唯化生也。人具四生者。卵生如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又般遮罗王妃生五百卵。生已羞耻。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波而去。下邻国因观水次。遣人接得。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战征无不从伏。时彼邻国久为冤仇。欲遣征讨。般遮罗王极大忧怖。王妃闻之。慰谕王言。不须愁恼。此五百子皆我儿也。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即登城告五百子。说上因缘。若不信者各张其口。妃按两乳成五百道。各注一口。从此和好。湿生有布谷陀王顶疱中生。又髀生王是髀疱中生。又□罗卫女从长者庭树中生。即韦提希夫人是也。化生即劫初下为人种也。胎生可知。旁生四者。俱舍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湿生金翅鸟能食三生龙。胎生金翅鸟能食二生龙。卵生金翅鸟能食一生龙。鬼有胎生。如目连见一鬼母曰。我昼夜生五百子。随生随食。竟不能饱。
  补遗云。此之四生义通三界。莲华化生不同四数。法华文句。释经莲华化生。引胎经云。莲华化生者。非胎卵湿化之化生也。非化而言化耳。实不如四生中之化生也。又显性论四生。一触生二嗅生三沙生四声生。荆溪云。此四但摄胎卵二生。湿化但染香处。不须此相。
  熏闻云。俱舍论曰。若湿生者染香故生。谓远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香有净秽。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远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处有秽净。岂于地狱亦生爱染。由心倒故。起染无失。云云。
  孤山云。湿以合感者。必须与物相合方受生故。化以离应者。以无而欻有。不假物相合。自能受生故。
  补遗云。情想者乃群生之通病。故四生无不有之。今经中一往以想在卵生。情在胎生。此二据内心以分也。湿合化离。据孤山云。此释则此二约外形以分也。应知卵存出壳之思。故名曰想。胎钟俱生之爱。故名曰情。湿以物合受生。化乃形离自变。皆一往分属。不可尽理而求也。
  熏闻云。飞沈者犹升降也。应以三善三恶分之。
  资中云。情想不常刹那变易。或先胎而后卵。或先湿而后化。离合无定。故云更相变易等。如下十二类生中一一皆有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故俱舍云。于一孔雀伦。具一切种因。非余智境界。唯一切智知。证真云。有情无始熏造一切界趣种子在本识中。唯佛能了。且举孔雀一类尚难知。况余类耶。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苕溪云。欲贪通乎四生。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生复通。今多就人伦辨之。以其易见故也。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以强杀弱。因食成贪。不滋口腹。则属瞋恚。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问此与杀贪何异。答杀贪未论酬偿先债。今约过去于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啖以责其盗也。如下云。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乃至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铢。犹如转轮。互为高下。若无后文显之。此文难见。
  熏闻云。恶业俱生者。谓人与羊恶业所牵生生相值。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
  先示盛贪业果相续。兼于杀贪。汝爱下。次示欲贪业果相续。
  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孤山云。三种颠倒秪是依正。而此依正悉从理变。明了知性即性觉妙相。寂而常照也。因了发相即因明立所。迷真起妄也。从妄见生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由兹能所。故有依正。山河大地是依。前结世界相续也。诸有为相是正。结前众生业果二种相续也。前说虚空。无业果名目。此谈业果不云虚空者。前论妄相须示虚空。以迷妄有空依空立界故。既言有为。则已摄业果。今明相续。空无断绝。何俟复云。又三种相续摄六法界。如杀盗淫三种颠倒。皆是重浊之相。尚无诸天清升之业。况有三乘变易之果。业果既尔。验众生中化生之义虽通天界。亦应多是人等五趣耳。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相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本妙觉明众生本具之理也。如来心佛界空显之理也。究佛理与生同。故佛果非增。生理与佛同。故生界非减。无状犹二无故也。生理本与同。而寂然无相。既因起妄忽生山河。佛既与生同。今虽证悟。何时起妄亦生山河。生理同佛既妄。佛理同生亦应起妄。生佛彼此理俱同。云何有起有不起。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谷响云。民之聚居。故名聚落。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孤山云。此喻妄因本空。破前习漏复生疑。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先合初谕。次合次谕。
  熏闻云。谓因中所迷。虽无而有。亦有能觉之智。果上所悟。妄心既尽。唯真智独存。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孤山云。此喻妄果非有。破前山河复生疑。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如汝所解印其领谕。云何问言责其昧法。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苕溪云。金喻菩提。矿喻习漏。山河如木。涅槃如灰。
  熏闻云。金矿者金璞也。
  谷响云。古文作字书矿。周礼丱人掌金玉之地。注云。丱之言矿。金玉未成器曰丱。丱字呼猛切。圆觉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孤山云。菩提智德也。涅槃断德也。妄因妄果体元真。无妄唯真称妙觉。是以照真不变则菩提之用彰。达妄本无则涅槃之功着。能照所照。能断所断。混而唯一。寂无所寄。而不妨法身智断。体用昭然。盖因中全菩提为习漏。即涅槃为山河。犹矿之与木也。果上全习漏为菩提。即山河为涅槃。犹金之与灰也。矿本不再。显妄法之永亡。金灰不渝。示真证之常住。四谕交映妙旨存焉。
  补遗云。自满慈再问。如来悟已何时复生山河等。显悟中法门也。所以前苕溪云涉于立法立修二义。熏闻又曰正取立法。旁通立修。正指今文从本觉性立果中法门。但满慈正明迷真起妄。故立九界染法之后。略明果证也。
  长水云。如来喻释二。一约真如门释。二约生灭门释。初门泯相显实。故约迷方空华。以喻无明及山河等。元来不起。体不可得。迷心翳眼虽有起灭。正方虚空了不移动。妄心妄境似有生灭。真妙觉明何曾改变。次门即览理成事。故约金矿灰木可炼可烧。以喻果成惑灭。一门四谕。皆显悟后灰不再迷。然四谕中二三同意。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故举迷方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故责满慈见妄有灭。尚是颠倒。岂况复待习漏再生。后约不坏修证因果之相。故说销矿出金烧木成灰。迷方空华则始总元无。金之与灰烧炼方现。意云圆顿之理虽无迷悟不妨成异。既有多生习障。还须背习显真。真显则究竟清净更无再迷。若但用前二谕。则拨无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但用后二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见。故说四事。各谕一法。方尽其理。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应以日云等七通喻七大。尔雅云。风而雨土成霾。
  释要云。随义对法。当以明对识大。能了别故。暗空大。动风大。清根大。根能照境。而体消净故。浊气火大。热气上蒸故。映水大。霾地大。霾即黄沙也。诗云终风且霾。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熏闻云。殊方者方所也。以诸相发挥非同一方故。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之时不生光耀。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长水云。妙觉明心与佛同体。本来无妄。由乎强觉。忽认所相便有妄生。佛今已得妙空明心。何时忽然复起诸妄。此即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
  熏闻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者。譬珠非水火。水火从缘。若人以缘而难于性者。非其智也。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苕溪云。以真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释要云。汝心既有空相藏性。即随业感乃现空相。如以丑形对镜则现丑像。或发地则现地。发水则现水。或尽法界众生同发空相。则遍法界现空相。余亦然也。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要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孤山云。各行则循业俱发。随去则妄境俱现。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
  释要云。日喻妙明。影喻所明。人喻强觉。水喻无明。熏闻云。匠人之法平物以水。的谓射的。丹面白的是也。并取定则之义。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苕溪云。色摄四大对空成五。前问地水火风本性。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即相倾。虚空大地不合相容。即相夺。
  孤山云。真理随缘变成妄境。如全水成波。其水既遍。故其波亦遍。以此彼即水故。众生迷闷。谓九界众生不了即理而变。而以无明妄心执之为实。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者。此略明也。妙明谓一心三智。以此一心不生灭智。契合生灭。故云合如来藏。此即究竟契合也。而此究竟乃由名字等契合而至。是故圆中互即咸合藏理而凡圣自殊。而如来藏下广示契合之相也。先明契合之体。如来藏即中也。唯妙觉明即真也。圆照法界即俗也。是故下次明契合之用。即是由境智契合能起大用。所以一多自在。大小相容。灭尘下总结也。灭尘即息妄。合觉即归真。苕溪云。妙明谓寂灭之智。不生不灭谓智体真常。此皆能合也。如来藏即所合也。此约自行以修泯性。次对化他。全体起用。而如来藏牒所合之理。唯妙觉明牒能合之智。圆然法界示鉴物之用。欲令易解。取譬言之。如来藏如镜之体。妙觉明如镜之光。圆照法界如鉴现像。虽三而一。虽一而三。是故下一为无量等总列四句皆显此义。不动下别示其相。初二句一为无量也。道场指寂灭之地。依此起应。应遍十方。亦犹华严中不动不离而升而游。次二句无量为一也。身谓法体。故能含受十方虚空。虚空必摄世界。则一切法趣一也。于一下四句小中现大也。毛端现刹即正中现依。尘里转轮即依中现正。大中现小是义易信。所以略之。灭尘下三句总结前义不思议用。非修所成。是故云发。今不言用而言性者。并由理具方有事用。
  长水云。前五句标二种自在。不动下二句释一多自在也。身含下六句释大小自在。前二句正中现依。于一下二句。正中现依正。亦是依中现依正。坐微尘下二句依中现正。余句含在其中。可以意得。
  手鉴云。余句者。谓依正凡有六句。一依内现依。如尘中刹海。二正内现正。如毛孔现佛。三正内现依。四依内现正。五依内现依正。六正内现依正。
  释要云。疏配对。阙正正依依。若欲具者。即经毛端现刹即依中现依。毛端现宝王即正中现正。华严十种自在亦不离此。
  手鉴云。经云佛刹微尘数。如是诸刹土。能于一念中。一一尘中现。第一句也。又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第二句也。又云。于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第三句也。
  又云。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复然。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见。第四句也。又云一一尘中无碍身。复见种种庄严刹。一念摄生普令见。获无碍意庄严者。第五句也。又云一毛孔内难思刹。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前众会中而说法。第六句也。又成四句。一或唯依。佛即刹故。二或唯正。刹即佛故。三俱。四泯。此约体也。相即互亡。故无有六。一佛即刹者。佛身即是法性土故。废己从他。佛体虚故。土外无法。性无二故。二刹即佛身者。刹体即是法性身故。废己从他。刹体虚故。佛外无法。性无二故。由性无二以性融相。故身土相即。三俱者。谓有身有土不相坏故。若无身土无可相即故。四泯者。谓佛即刹故非佛。刹即佛故非刹。以互夺故也。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孤山云。此约真谛示如来藏。非心含四阴。地水火风是色阴。次非入界。总非六凡界。次非缘觉界。次非声闻界。总非二乘理智。得即理也。次非菩萨界。先非能趣行。次总非所趣理。次非佛界。先非能证人。三号是也。次非所证法。涅槃四德是也。怛闼阿竭名如来。阿罗诃云应供。三耶三菩云正遍知。涅槃是总。四德是别。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世结六凡。出世结四圣。藏理即空无有十界。故并非之。初由无明故有妄识。妄识所变即有空界。空界现故结成四大。四大起故即有根尘。根尘合故遂有诸识。根境识三为业性故。乃成十二因缘流转生死。为对治故即有出世观智诸法。出世利钝不同。遂分三乘次第。会三归一即有佛果。果有能证所证。即分菩提涅槃。涅槃具德。即有常乐我净。是故展转相由以立名字。各无自性。一切皆空。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孤山云。此约俗谛示如来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然故也。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孤山云。此约中谛。离即离非双遮之体也。是即非即双照之用也。夫如来藏体唯三谛。譬若总名摩尼。体即莹宝圆三耳。是故三一相即。不纵不横。新伊天目况意可识。
  熏闻云。涅槃云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天主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云云。
  谷响云。彼方字有新旧。亦犹此土之篆隶也。以篆为旧。以隶为新。是故西土。旧则纵横。新则不尔。状若此方草书下字。一点居上。二点在下。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但斥凡小。正对满慈。是二乘故。其实偏教菩萨亦不能测。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长水云。琴等喻众生。妙音喻藏性。妙指喻实智。发喻起用。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长水云。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音。按指即智契于理。发光即大用现前。汝暂举心等合前无妙旨也。
  孤山云。按指。谓如来昔于因地。以三观智观己妄心。即妄成真。方登正觉。如得妙指妙音克谐。更举海印发光。助成音发之义。
  资中云。大集经云。阎浮所有色象。大海皆有印文。此谕如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世间之相也。此为释伏难。难云若一切即真我等。云何与如来身不同妙用。故今释云。汝虽具有宝觉真心。未得妙用。以尘劳妄念未清净故。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来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究竟有二意。若就外现。则无学小圣无明全在。故未究竟。若就内秘。则分真大士有上地惑。故未究竟。诸妄圆灭即极果断德。独妙真常即究竟智德。
  长水云。由满慈初疑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乃至佛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由是展转皆从妄立。虽知能所俱妄。又疑妄从何生。盖前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答因迷而有。此中复问因何有迷。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兴福云。演若达多此言祠授。
  孤山晨朝是喧动之初。喻起妄心之始。照镜喻妄心推画分别。爱镜中头喻取着妄境。妄事易着如眉目可见。真理难知如瞋责己头等。背悟向迷如无状狂走也。四趣则背善向恶。人天则背苦向乐。二乘则背有向空。菩萨则背边向中。悉名狂走。
  手鉴云。此有理有事。而理实事虚。理实故不变。即头与镜也。事虚故随缘。即照爱瞋走也。斯则由照故爱。爱故瞋。瞋故走。返此即不走矣。故下文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乃至云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望下走歇可为四句。一走。六凡也。二歇。菩萨也。三亦走亦歇。权小也。四非走非歇。如来也。俱谕性觉。走歇二途两俱存故。
  熏闻云。魑魅山泽之怪。老物精也。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资中云。心境不实故名为妄。若实有因岂立斯称耶。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初如一人忽然妄说。递递相承乃至多人。及推其本了无所实。迷真既久。虽佛与汝发明是义。犹未能返还其本。此寄满慈以责群妄。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谓无状忽生。非从他有。
  熏闻云。既称为妄。云何有因。即无住则无本。自诸妄想展转相因。即见爱四住之本。若论通别二惑。同在一念。念体无始犹如空华。则见爱亦无因耳。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资中云。若了迷性无因自有。亦无别法而为所依。是则妄体犹如空华。元无生灭。因指自体。依谓依他。二俱叵得。故无生灭。得菩提者义通解悟。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资中云。迷者自失。理无失也。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苕溪云。三缘即业果相续中杀盗淫。三因即三种贪。亲生为因。疏助为缘。以杀盗淫是身根所造之业。三种贪是意根能造之惑。惑亲业疏。因缘之义彰矣。意云。汝但不随妄想分别世间等相。则杀盗淫缘自然而断。以缘断故。欲贪等因亦复不生。即指此因名为狂性。
  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补遗云。劬劳言时长行远。经三僧祇之谓。有綮即是筋骨盘结之处。以谕诸教地位委曲之相。言妄心歇处真性直显。不须历劫勤求地位委曲也。前云如是乃至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今文显云修证。知就地位言也。
  肯綮出庄子养生篇云。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肯綮者。是牛两骨中之微细肉也。云刀到骨处。游刃于交际之间。未尝有微碍。房相润文。用庖丁解牛。理与神遇。不以目视。类证妙旨不假渐修一超直入。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苕溪云。衣喻五阴。珠喻藏性。由无明故不觉。乏妙用故穷露。佛界如本国。九界如他方。求人天乐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妄情暂失真性本圆。犹虽贫珠在。佛如智者。教如示珠。证理起用则致大饶富也。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此阿难以现说教理而证菩提从因缘得也。故云世尊现说杀盗淫三缘断故三种贪因不生。缘三贪不生故心中狂性自歇。缘狂性歇故因菩提成。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历破因缘。而今又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而顿弃此破彰证真之大因缘耶。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揵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此以现在破结证真。以从因缘得菩提也。身子路逢马圣。见其威仪异常。问云汝师为谁。所说何法。马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身子闻即得法眼净。归告目连。亦得法眼净。今云闻佛因缘。乃推其本也。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言呈若非因缘。返成外道自然。意谓不许自然。是必还成因缘。
  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佛体阿难之意。以本觉妙明为自然。以断惑所显修所得性为因缘。故云因缘自然理穷于是。先案定而后破之。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先以自然破因缘。头本自然。不可转变也。本自其然。不藉因缘也。无然非自。其头始终无失无变。无一时而非自然也。何因缘而狂走耶。若自然头可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头亦以因缘而失之。今本头不失。无因狂怖。则显其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此以因缘破自然。若谓狂与不狂元不假因缘皆自然有。是则狂性向所本有。未狂之际狂何所潜藏。而了无狂相耶。如不狂自然。则头本无妄。因何为狂走之。如头本真静。妄而狂走。因缘自然亦妄计耳。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真头本来无妄。亦显妄本无因。是则因缘自然俱无安立。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补遗云。阿难正落因缘。疑如来以菩提不从人得。顿弃因缘。佛引达多失头。以显因缘为妄。不关真体。此有二意。一据体性。二据行相。若据菩提体性非彼因缘。如头本自然。狂与不狂何关真体。业惑存亡不关真性。我言三缘断故者。但识彼杀盗淫业本为虚妄。菩提自然显现。究论体性。何关因缘。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次据行相者。断惑显理必涉行位。则菩提心似属因缘生灭之法。故以住前智生惑灭为因缘。登住理惑一体为自然。又以分证理惑为因缘。极证无理无惑为自然。非因缘义近在初住。远在妙觉也。
  长水云。此结示三。一俱尽生灭显无功用。若有执言。真心可得。分别可亡。斯则菩提心生生灭心灭。但是生灭。无生灭灭方无功用。如圆觉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此显地上证无生理得无功用也。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若有二字。是牒阿难前计本有觉性为自然。世尊谓灭生俱尽无功用道。如又立自然。是则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宛然成生灭。是则对待法。曷有自然之义哉。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绝待无生灭之迹。可假名自然。
  长水云。三纵立自然寄显生灭二。一纵立正显。若于此有自然者。岂有生灭名为自然。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孤山云。诸相杂和。喻自然心生生灭心灭。非和合者。喻本无生灭元是菩提。
  长水云。二举况重明。举浅况深也。世间人说生灭和合名和合性。非和合者则无生灭。方名自然。就彼纵况本来理体却名自然。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孤山云。对破和合。说本自然。和合既非。本然焉是。苟执为实还成戏论。如对短说长。既无其短。长名岂在。非然非合犹云非长非短也。绝待之理于兹复显矣。合然俱离牒其境绝。离合俱非显智亦绝。离则能亡智。合谓所亡境。言合以彰其然。其境既亡其智亦泯。如前火木薪既烧矣火亦自烧。此则对待既绝能所亦亡。恍如托空。唯觉无得。如是解者方无戏论。
  释论云。佛坐道场时。不得一法实。空拳诳小儿。诱度于一切。
  长水云。三双非二离。正示忘情。本然示忘情。本然自然也。和合因缘也。二皆不立故云俱离。此离亦离故云俱非。具足应云离合离然之离。亦后俱非也。药病齐遣。空病亦空。圆觉亦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斯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无戏轮耳。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