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_6 孙云晓(现代)
  现代社会的心理问题,也有一些是受生理因素影响的,一般来说,身体素质不好的人精神就不好,如果经常性的精神不振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有人说快乐是以健康为后盾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根本,家长在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生理健康。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体质,还可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其实,这与培养孩子的毅力是一回事。因为孩子会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懂得拼搏、学会合作、忍耐和坚持。孩子在从事体育活动的同时也锻炼了耐力和毅力。
  家长应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地坚持体育锻炼,培养毅力。跑步,特别是长跑,是锻炼意志品质、培养毅力的最好的活动。比如绕操场跑一圈,起跑很轻松,跑到中途累得难耐,想打退堂鼓,这时候就需要坚强的毅力,只有坚持跑到终点才是最后的胜利。当孩子鼓起劲跑到终点,他已经经历了一次考验,战胜了一次磨难,增添了一份自信。如果孩子能够坚持不懈地参与锻炼,就会逐渐养成顽强的毅力,那么,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比别人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告诉孩子,其实,人生就像长跑,从长跑中不但可以感悟人生、享受人生,更能够磨练意志、承受耐力、实现美好人生。
  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锻炼的效果才能累积起来发挥作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是达不到锻炼目的的。要求孩子把坚持体育锻炼作为磨炼自己的意志、毅力的过程,是聪明家长的做法。
  培养孩子健康体质的几个要点:
  (1)让孩子明白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他自己的重要性,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父母陪孩子一起到户外进行跑步、打球等体育活动。
  (3)帮助孩子制定适合孩子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安排出运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4)定期为孩子进行体格检查,听取医生的建议。
41.寻找孩子的优点,等于
  为他插上自信的翅膀孩子总是不希望父母给他们过多的教导,与这种教导比起来更有作用的应该是鼓励的语言,作为家长,要知道孩子的优点在哪里并放大孩子的优点经常鼓励他,也不能简单地对他说:"你真棒!"你要告诉他具体的东西,确切地肯定他的某些东西,他会进步得更快。
  我曾经问过几个孩子,当他们在学校闯祸了,回家以后希望家长以什么态度对待他们。这些孩子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回家后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再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除此之外,最想听到父母的安慰。
  好像所有的父母天生都有这样一个毛病:不轻易赞美孩子。有一项调查说,现在的独生子女除了在学习上偶被赞美外,其他方面受到表扬的机会很少。其实在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赞美是一项很有效的策略。它可以让孩子内心愉快,提升他的自信心、上进心,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父母对孩子应该尽量真心诚意地去赞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第一,成绩不是赞美的唯一条件。
  学习是孩子心中永远的痛,这话不假,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的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只要学习好,其他就都没有错;若是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要受歧视。在父母眼里,学习代表了一切。"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会学坏"成了一个不成文的真理,结果导致一群群被认为是"好学生"的孩子疏于德育、缺乏团体精神,甚至由于功课方面的竞争养成自私和功利性格。
  至于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如果在校受到了歧视,在家又受到了父母的批评,其他很多方面的特长又总是被别人忽视。结果不但造成退缩、自卑的性格,更严重的,还会伴随着出现反抗、敌对等情绪,甚至成为问题青少年。这些在得到承认方面的价值观念偏差,注定会使孩子患上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后遗症。
  所以父母绝不能一味地注重孩子的成绩,当孩子在生活方面(例如帮做家务)、在品行方面(例如助人为乐)、在特长方面(例如演讲、文体)有良好表现时,父母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如此,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健全、更快乐,从而促进家庭气氛保持良好。
  第二,赞美能给孩子带来正确的自我评价。
  父母明确地叙说子女在做事态度、成绩、日常生活中做得好的事实,并说出内心的感受--高兴、喜爱、感激等,孩子听了就会由衷地感到自己得到了正确的评价,于是,他会在心里产生这样的认识:"我是有能力的,能做好很多事的。"这种积极的想法,会使他的创造性得到最好的发挥,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有助于在各方面取得成功。
  最容易说出的十句赞美话:
  (1)做得好!(2)了不起!(3)好主意!(4)太好了!(5)多好啊!
  (6)祝贺你!(7)下次一定会更好!(8)完全正确!(9)我为你感到骄傲!(10)你是最好的。
42.强调孩子的责任,等于为他
  打下立足于社会的根基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养成可贵的责任心,才能独立应对生活的考验。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就应该引导并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家长一定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否则,容易给孩子提供逃避责任的机会,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很多年前,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弄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之内还给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责任。"
  行为心理学认为,在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惩罚虽然使人感到痛苦和厌恶,然而必要的惩罚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对孩子责任心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
  茨格拉夫人说到做到。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时,茨格拉夫人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我们必须遵守时间安排。"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时候,做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孩子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做出很'遗憾'的决定。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过错的后果,并为此负责。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几个原则:
  (1)家长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从孩子自身抓起,为孩子灌输责任意识,纠正以往不负责任的举动。
  (2)别让孩子找借口,家长应及时而理性地纠正孩子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清除"不负责任"的土壤。
  (3)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事务,让他知道作为家庭成员是要对家庭负责任的。
  (4)让孩子从生活中感受责任的分量。孩子积极主动时应给予表扬鼓励,疏忽或漠视时应给予批评指正。
  (5)家长要懂得放手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有效地实现。
  (6)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有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严谨态度。
43.对孩子表示友好,等于帮他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寻找孩子身上闪光的东西,赏识他们的长处,并告诉孩子积极看待他人的好处,让他们对积极的选择有切身体会。对孩子的缺点,我们也要认真正视,帮助他改正,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对孩子表示友好包括一个重要方面--不情绪化地对待孩子,有的家长当孩子犯错误的之后吓唬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打死你。"这句话的作用除了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和憎恨,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发挥至关重要。父母的教养态度如果比较热情、民主而非冷漠、独裁,孩子的智能就比较高。在温暖而充满爱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纳孩子的问题,鼓励和赞美孩子的优良表现,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还能激发其创意而使其变得更聪明。"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就一定要注意日常对孩子的态度。
  针对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这一问题,斯宾塞在其教育学专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曾经提到:父母要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其实,这种氛围传递给孩子的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斯宾塞还希望父母们要学会用美好的感觉、信心与目标去影响孩子。他说:"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积极,他会慢慢获得一种美好的人生感觉,信心倍增,人生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紧接着,别的孩子就会被他吸引,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跟积极乐观者在一起。他就会运用别的孩子的积极响应来发展积极的关系,同时帮助他人获得积极心态。"
  这会使孩子对自己有良好的感觉,也学会了友善地对待他人,这无疑会促使他们成长,使他们努力做到更好。
  批评孩子时应掌握的8项技巧:
  (1)把声音放低,低声"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2)沉默,让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
  (3)使用暗示的方法,不直接批评,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4)批评孩子要言简意赅。
  (5)批评孩子要适时适度。对于孩子的错误不能拖延。
  (6)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
  (7)批评孩子要选择适当的场合,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8)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44.乐观地对待孩子,等于
  给了他一生快乐的源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湾,生活的基地,也是孩子心灵接受熏陶、获得精神安定的场所。孩子的乐观心态首先源自父母、源自家庭,所以,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首先从我们自身做起。
  不要对孩子的一时挫败表示出难过的情绪,有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失,比如成绩下降等事情的反应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当面对一些不愉快的时候,家长如果表现得过于紧张和难过,就会让孩子的心理压力陡然增大。所以,不要公开地表示出对孩子受挫败的难过。忌用处罚、挖苦和责骂的方式,对孩子要善用幽默,尽量表达乐观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湾,生活的基地,也是孩子心灵接受熏陶、获得精神安定的场所。孩子的乐观心态首先源自父母、源自家庭,所以,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首先从我们自身做起。我们要做乐观的父母,给孩子营造乐观的家庭环境,这对培养乐观向上的孩子是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的优点与缺点一并吸收。如果父母是悲观主义者,孩子就会受其影响以悲观的态度思考问题;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具有乐观的品性,那父母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所以,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充实与学习的过程。父母不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营造快乐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拥有一颗乐观的心。父母乐观处事的实例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有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事实是无法改变时,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感觉不一样的陈述。当我们向孩子说:"现在妈妈要起草一份材料,妈妈的工作很忙。"孩子会觉得妈妈很能干,工作也很重要。如果我们对孩子说:"真可恶,妈妈还得起草一份该死的材料。"孩子会觉得妈妈不情愿写材料而又不得不写,留给孩子的这个阴影是不快乐的。
  做乐观型的父母,营造一个快乐而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乐观,受家庭乐观环境的熏陶,注定会成长为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
  培养乐观情绪的7点智慧:
  (1)越担惊受怕就越遭灾祸。
  (2)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努力发现积极因素。
  (3)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
  (4)既不要被困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
  (5)不管多么严峻的形势向你逼来,你都要坚持必胜的信念。
  (6)多接近乐观的人,接受正面的影响。
  (7)悲观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克服。
  教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
教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
  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帮助孩子发展哪些能力,或者说什么是孩子的生存本领?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我们来看这种现象:每年的九月份各高校开始报到的时候,大学的校园里总是浩浩荡荡地充满了来送孩子的"家长大军"。通常走在前面的是爸爸妈妈,可能还会有一些亲戚,每人手里拎着各种各样的包和生活用品,家庭队伍的最后那个唯一两手空空的人恰恰就是要入学的新生。据媒体报道,南方某著名高校5500多名新生报到,却有约2万名家长陪同。为此,学校调集了大量的校内和校外资源,提供了数千个床位,通宵开放餐厅、礼堂,宿管中心昼夜值班,多方联系校外的宾馆在校园内设点登记,校园里进进出出的接送大巴,里面坐满了家长......
  这种现象的确很难解释清楚,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上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跟班"?而且从这些年轻人的表情和神态来看,显然这种大包大揽是家长一贯的作风。孩子只是一个习惯了的接受者而已,接受父母和诸多亲戚无微不至的"热情"关怀。
  我还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家长,当他来到学校给孩子分的宿舍以后,如果觉得宿舍的周边环境或者是铺位不是令他很满意,就会动用一切关系找到学校的领导要求换宿舍。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是想让孩子生活得好一点,但是,这样做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家长在制造外部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孩子,而真正培养一个孩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正是要培养他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家长,又能有多长的时间能保证自己永远都能为孩子创造外部环境呢?
  从孩子一生下来,很多家长肯定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环境,让他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我一定要为他遮风挡雨,不让他受一点伤害。"其实,客观地说,社会环境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太多的呵护只会让孩子飞翔的翅膀更加单薄,而孩子却总有一天必须离开父母的保护去独自飞翔。
  应该懂得,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决于他适应生存环境和各种规则的能力,也就是说,他能不能适应他所面对的整个外部环境;取决于他能不能在挫折中不断端正成长发展的方向,当发生意外的时候是否有能力去应对。
45.搭建孩子的人生支撑(1)
  家长要着重于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方面,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家长要明白,孩子不会一辈子都在自己的手掌心中生活,家长为孩子开的种种方便之门可能会毁了孩子的适应能力,这是得不偿失的,也是广大的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
  其实,家长应该做的,是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
  第一,物质支撑能力
  物质支撑能力是人的生命之本,孩子最终要独立在社会上生存,能否凭一己之力在这个社会立足,取决于他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他要依靠自己的才能谋取一份职业,起码是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
  所以,第一个能力实际上是物质支撑能力,但是,物质支撑能力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孩子的学习能力,现在,很多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好的大学,其实,相对于学校的好坏来讲,家长最应该关注的还是专业的选择问题。家长要认真研究哪些职业、哪些专业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怎样才能保证孩子将来能够顺利地获得职业位置和物质支撑。
  是什么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同?是职业。职业除了能带给孩子生存所需的物质保证,还能带来基本的社会地位。而职业是由什么决定的?由孩子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以及他将来达到的业务水平所决定。
  这是我们要为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家长要着重于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方面,即自我发展的能力。
  物质支撑能力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一个在外人眼中看来很成功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具有物质支撑能力就一定健康吗?我们还有必要为孩子搭建第二个、第三个人生支撑。
  第二,自我精神支撑能力
  自我精神的支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具有坚定的信仰、良好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他在精神方面遇到危机的时候能够首先获得自我支撑。在现代社会,这种支撑显得尤其重要,现代的人,也包括孩子经常会陷入一种心理困境之中,如果能找一个出口,让自己释放开来,就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这也就是获得自我精神支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要从小培养。
  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按照通行的社会评价标准来看,很多自杀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其中包括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从世俗的角度看,这些人也算得上是成功者;但作为一个人,他们缺少生活中的另一支柱,也就是自我精神支撑。
  中科院有一个三十多岁的著名研究员自杀了,没有留下遗书、遗言。教授、博士、研究员......在常人眼里,30多岁就同时拥有这些头衔的人无疑是一个事业成功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功人士,却从他住的研究所家属楼跳下。一个双科博士后就这样结束了他36岁的生命,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熟悉他的人们在惋惜悲痛之余,总结出导致他自杀的原因应该有两个:原因之一,可能由于中科院对于学术要求的高标准,使得这位研究员在长时间的压力之下终于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原因之二,是由于这名研究员的妻子离他而去,导致了他想不开,从而走上了不归路。
  这名研究员的选择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再出色或者社会地位再高的人,如果没有自我精神的支撑,没有释放自己精神压力的能力,也不能称其为一个优秀的、完整的人。
  事实上,所谓精神支撑,就是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适应程度,其内涵包括理想与信念,也包括个性与品质。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搭建牢固的心理支撑,要注意孩子的健全心理个性的培养。
  某些家长,自己本身就惯于牢骚满腹,对社会对周围人群充满了不满和敌对的情绪,孩子将由此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他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带给孩子一种不良的应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模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待周围的人、事、物会有一种消极情绪,他自己的内心其实非常自卑,所以,他会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自己、都跟自己过不去、都在有意打击他。
  孩子对自己没有一种基本的认知,就很难构建起自我的精神支撑力量,摆不对自己的位置,遇到问题就非常容易垮下来。所以,帮助孩子构建自我精神支撑是家长亟需完成的任务。
  第三,社会支撑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支撑叫做社会支撑,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如果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对事物能够有一种积极的反应,能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长大之后,他会很容易跟社会相容,跟别人和谐共处,就会感到自己是社会中快乐的一分子。
  第二,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如果一个人和外界没有往来,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危险的人物,因为作为社会人不能离开周围人的帮助和支持。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人,他平时不爱说话也没朋友,白天就到网吧打发时间,晚上回到自己租的一间小房子里去,后来他的事情曝光后,人们才知道他曾经很残忍地杀害了好几名儿童。
45.搭建孩子的人生支撑(2)
  所以,一个社会人的周围有很多的关系,其中有家人,也有同事和朋友,还包括他参加的社团组织,都是对他的支撑力量。一个健康发展的人,除了要有自我的精神支持之外,同时还要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除了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精神支撑以外,还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认识来自社会的支撑力量,为他将来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撑打下基础。
  如果仔细去想想,那些获得快乐的人,一定有着很好的社会支持。有一次,香港的一位研究这一领域的教授要我谈谈,作为知识界的一个妇女,作为校长,是什么在支撑着我。我仔细想了想,觉得支撑我的首先是我的同事,我们在一起团结努力地工作,我很享受我的工作。除此之外,给我最大支撑的就是我的家人。我平常工作特别忙,但是,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和家人聚到一起,有时还包括亲友,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一起交流沟通,我同样很享受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支持。
  人生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社会支持在生命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应该怎样才算是具有社会支撑的能力呢?首先,要有积极适应社会的愿望,另外,还要有一个自己的人际圈子,有能力获得社会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获得外界的帮助。
  每一位家长都极力想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然而,不少人恰恰进入了误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就一定有利吗?碰到逆境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要给孩子物质财产,希望给孩子留下非常多的钱,但是,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个社会,如果没有好的个性品质,任凭消费水平和花钱能力支配,多少钱也能花掉。
  还有一种家长,认为只要能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以后考上个好大学自然就会有前途了,觉得这就是对孩子终极的负责态度。
  现在,在很多地区,闲散青年中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并不鲜见,大学毕业以后不去找工作一直待在家里。不跟任何人接触,生活秩序严重颠倒,早晨睡觉,下午两三点钟起床吃点东西,开始玩电脑游戏、上网一直到深夜。这是一群被称为"啃老族"的青年,其中不乏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出色的人。如果家长只给孩子好的学习环境,只期待他有好的学习成绩。而除了学习之外,人生所需的很多东西不能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学习好也没有任何的用处,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还有一种家长千方百计地"爱"孩子,利用自己的关系,尽最大努力给他搭建一个一路畅通的成长道路。其实,家长在搭建健康成长的"坦途"时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因为,这种做法是在培养人造环境中的娇嫩的鲜花,这样长大的孩子是没有能力经风雨、见世面的。
  家庭教育的6点禁忌:
  (1)没有时间同孩子交谈,听他们说话。
  (2)过份忙于工作,老是外出,与孩子疏离。
  (3)带着怒气回家,破坏家庭生活的气氛。
  (4)一味要求好成绩,呵责孩子的表现。
  (5)为了急于上班,早晨总是厉声催促孩子起床和上学。
46.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大的规则,不要去帮孩子创造自己的小规则,因为大的规则是不能变的,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你选择让他适应,就等于增长他的社会能力,如果你给他特意制造适应他的规则,就是在削弱他的实际社会能力,这样做的苦果最终还要你和孩子一起承担。
  当我们过分地呵护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家长总有老去的那一天,不可能永远为孩子保驾护航。从一定意义上说,溺爱的关心方式会使孩子的人生存在状态逐渐走向病态,没有与外界密切联系的、健康的广泛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存。
  家长要给自己提出一个任务,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理性地认识、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各种生存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第一,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的能力
  家长要教会孩子独立理性地选择社会价值。
  由于网络化传播的发展壮大,现代社会的信息量非常大,大得超乎人的想象能力。网络和其他各类媒体对参与人员的要求不一样,其他的媒体要在媒介上发表言论,除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以外,还有上级主管的约束。而在网络上,几乎每一个上网的人都是一个信息源,各类信息丰富多彩,家长没有能力去约束,也做不到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过滤一遍,孩子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有负面影响的东西和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入手教会孩子基本的价值观念,让孩子掌握选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第二,对制度价值接纳的能力
  社会适应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接纳制度价值的能力。家长总觉得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是政府和社会的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家庭的事。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是发展任务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把人的一生分成六个阶段。他提出,每个阶段人们都得完成六到十个任务,如果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人就会发展得很顺利,跟社会的关系就会很融洽,随之而来,生活也将十分的快乐。如果完成得不好,这个人的发展就会很不顺利,跟社会之间就会形成冲突。
  这个美国人在六到十二岁的发展任务当中标明了一条,就是要形成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团体的看法。
  我们发现,美国社会实际上在非常努力地对孩子进行美国制度和美国价值教育,但他们选择了一个人文的角度,让你明白,人在一个社会环境当中生活,就必须要接受它的制度与价值,能够接受的话就会感觉到快乐,如果不能接受,就会在生活中处处受阻,生活自然也就不能快乐。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认同制度价值,因为,对本国制度的适应和认同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适应和应对规则的能力
  道德不是简单讲道理,家长经常会跟孩子说:"你一定要勤俭节约,你一定要诚实守信......"其实,道德不仅仅是理念,道德还是能力。
  道德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在社会当中对社会适应的能力,是一种规则能力。
  我们总爱把道德看成是一个人的素养,比如有个人在大街上随地吐痰,我们不会说他没有卫生习惯,而会说他没有社会道德,把他的所作所为跟他整个人的素质联系起来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现在社会当中,道德也是一种适应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当中表现出来的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
  有一次,我正在给一些地方官员上课,教室后排坐着的一个人想要从教室出去,他没有从教室的后门走出,而是选择从讲台上我的身后绕出门去,要是以前的话我会想:"这个人真没素质,基本的礼貌都不懂。"但是现在,我不会那样想了,而是会这样想:"真的替他感到悲哀,一位地方官员,为什么不具备现代社会公共场合必备的道德规范能力呢?"
  在这件事情上,应该多换几个角度去想,其实,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有一些规则是要大家共同去遵守的。所以,家长不要觉得教育孩子遵守规则是过于严厉的要求,你是在给他一种对社会适应的能力,也是在强化他的生存能力。
  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大的规则,不要去帮孩子创造自己的小规则,因为大的规则是不能变的,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你选择让他适应,就等于增长他的社会能力,如果你给他特意制造适应他的规则,就是在削弱他的实际社会能力,这样做的苦果最终还要你和孩子一起承担。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应重视4个关键:
  (1)要教孩子学会识别诱惑。
  (2)教孩子勇敢地说"不"。
  (3)让孩子明白自我保护与自私自利是全然不同的。
  (4)教孩子少去不安全的地方。
47.鼓励孩子学会创新发展
  时代需要孩子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激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们全身的能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必须用心关注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最有利的环境,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上肩负着重要责任。
  一个人活着要有生命热情,不要纵容孩子无所谓的生活态度。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孩子将来才有发展、才有前途。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时代需要孩子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激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们全身的能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必须用心关注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最有利的环境,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上肩负着重要责任。
  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应该教会孩子善于思考,还要让孩子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对称、辨证、类比、极限、收敛、发散等思维方式启迪智慧,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
  有专家指出,尝试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尝试,永远不会有创新,创新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的,创新源于尝试,同时又高于尝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由他敢于进行大胆尝试的程度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敢于尝试。实践出真知,让孩子自己动手,大胆尝试,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可以说,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发动机,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启孩子智力闸门的钥匙,兴趣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孩子的兴趣越浓,就越能充分调动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为创新营造机会和可能。
  当孩子开始用他们那颗充满好奇的、易被感动的童心注视着精彩的世界,试图了解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时,正是我们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太懂得这一道理,当孩子发问时常常不耐烦地说:"就你的话多。"或者因一时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便简单地对孩子说:"快忙正经的去。"以此搪塞敷衍。
  所以,在这里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就是在对待孩子的因好奇而产生的提问上,我们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拒绝回答孩子或是用一两句话搪塞过去,而是要认真回答,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应该同孩子一道去查查资料,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就简单化地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埋葬了孩子刚刚培养起来的那一点创新意识。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应该注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因为有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表明,孩子的知识面越宽,思维的土壤就越肥沃,创新思维的幼苗就会生长得越茁壮。所以,除了让孩子学好规定的教材内容,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与学科相关的科普书籍,挑选有益的影视作品让孩子欣赏,注意有选择地让孩子观看科教电视节目,带孩子参观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展览等等。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3个关键:
  (1)爱护和重视孩子的想象力。
  (2)培养孩子敢于置疑、敢于否定别人的想法。
  (3)在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思考的广泛空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48.教会孩子抗拒挫折,持续发展(1)
  有人说,挫折对不断前行的勇者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挫折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因为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饱受痛苦。
  所谓挫折,是指事情没达到预期目标时的情境与感受。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
  南方某市一位14岁少年,与家长发生了冲突之后竟然在一怒之下买了一瓶安眠药,买回来以后在家犹豫了半个小时后发现父母并没有关注他的情绪,于是,这个少年就产生了一个"不管我,我就偏要死给你们看"的念头,然后服药自杀。
  心理专家分析,这类自杀行为的根源在于目前的独生子女缺少挫折经历,在遇到突发困难时根本就不具备应急的能力,他能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自杀来结束生命,以逃避现实。软弱、不能承担责任已经成为当代孩子的通病。所以,有关专家建议家长一定不要过度溺爱孩子,必要时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挫折教育,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应对能力。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人说,挫折对不断前行的勇者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挫折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因为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饱受痛苦。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说:"经历了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面对挫折时积极、乐观的态度。其实,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他在挫折和苦难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现在,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独生子女的身上。这种希望导致的结果是:家长总是过分周到地为孩子着想,竭尽全力地呵护孩子,几乎包办了生活中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于是,一些负面作用就随之而来了,孩子像温室里的小苗一样,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往往不懂得如何去应对,而是产生否定自我、否定他人、甚至否定社会的消极情绪。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没有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这正是我们做父母的过分呵护孩子的结果。
  心理学专家说:让孩子适当接受点挫折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益。由此可见,对于现代家庭来说,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些三四岁的美国孩子在玩耍时摔了跟头,美国家长并不去扶起孩子。还有,美国家长去市场购物时,一手拉着孩子,或者大人在前面大步走,让孩子在一侧紧追不舍,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背不抱。其实,并非美国的父母不疼爱孩子,也不是他们懒惰,更不是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恰恰相反,这正是美国父母疼爱孩子的表现,因为美国家长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强和面对困难时的自我生存能力,以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美国人的眼光不可谓不远。
  然而,在我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打扫卫生,家长不让做;穿衣洗澡,家长包干;孩子做作业,家长甚至也亲自代劳。家长对孩子的"爱"相当地深切,对孩子的"关怀"特别地细致。可结果呢?培养出的孩子眼高手低,懒散任性,轻视劳动,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受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
  日本有关部门曾经组织17户市民到上海居民家中做客,日本妈妈的教子方法使中国人大开眼界。有个日本幼儿,抓起一只生馄饨就往嘴里塞。中国房东想制止,其母却说:"别管他,这样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小孩吃了一口,果然皱着眉头吐了。有个日本小孩摔了一跤,先是哭着求助,后见无人相帮,只好自个爬了起来。中国房东"看不懂",日本妈妈说:"让孩子尝试挫折,才能获得成功。"日本妈妈为何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一位日本学者解释说: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在失败中学会本领,将来才能自立自强。日本父母凭着这种紧迫感教育自己的子女,使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不怕挫折、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顽强性格。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对孩子包揽过多,事必躬亲。一味地赞美孩子、事事为他代劳,只给孩子一件美丽的衣裳,却不让他学习如何自己穿,这样的教养方式,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自制能力,反而会让孩子渐渐养成目中无人的恶习,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日后如遇到一点小挫折时,可能就无法自己爬起来了。
  要让孩子了解,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顺和挫折,都是非常自然的,气恼、难过也是正常的情感反应。当孩子一时难以达成他们所希望的目标时,建议家长最好还是将问题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勇于面对挫折,让孩子学习如何自己处理、解决。
  帮助孩子抵抗挫折的3点建议:
  (1)帮助孩子认识挫折,认孩子知道生活中荣誉和挫折是并生的。
48.教会孩子抗拒挫折,持续发展(2)
  (2)帮助孩子坦然接受失败的结果,不要无谓地施加压力。
  (3)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所在,鼓励孩子跌倒后自己爬起来。
49.重在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家长有了过错也要积极地承担责任,而且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对这样的做法,大部分孩子还是可以理解家长的。这样做的结果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品质的发展,为他养成自省的好习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实际上在向他证明,能够自省的人是优秀的人,自省并不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一个人遇事需要不断地去反思自己、调整自己,这就是自省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对待孩子除了要有适当鼓励以外,能让他检讨自省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告诉孩子注意调整和自省自己,使自己不断去适应外部社会,这与鼓励教育并经常告诉他"你真棒"同样重要。
  现代的孩子,社会并没有吝惜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信。他们非常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是很有想法很有个性的一代人。
  有的孩子跟我这样说过,现在评价服装好坏的标准,回头率是重要的判断依据。标新立异在他们看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这些都给我们传达了一种自信的信息。
  孩子自信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怎样才能让他们这种自信变得更为理性呢?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学会自省,一定要帮助孩子逐渐地掌握自省的能力。首先,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地表现给孩子看,家长有了错误要主动地向孩子承认,死要面子会让孩子觉得不公平,家长的教育也会缺乏说服力。
  我有一件这样的经历:很多年以前,我的儿子在18岁生日那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说他要去网吧,我告诉他等我下班回家之后再商量这件事情,但是那天特别忙,很晚了我才回到家里。孩子和他的几个同学都在家里等着我。儿子说:"我今天过生日,我想和同学去网吧玩一夜,我们等你这么久,你让不让我们去?"
  我心里特别不放心他的这种做法,我说:"你要征求我的意见的话,我不想让你们去,因为我觉得网吧里面比较乱,我怕保证不了你的安全。但是,你今天18岁了,还约了同学,如果一定要去。我给你三条建议,......去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他想了半天说:"算了,我不去了。但是,我对你非常有意见,我的同学都在这儿了,你那么长时间都不回来,也不跟我说为什么,你让我怎么跟同学解释呢!太没面子。"
  后来,我经过考虑之后觉得确实是自己做错了,我对孩子说:"这件事确实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承担责任,我去向你的同学去解释,也可以跟他们商量,比如说,这个礼拜天我承诺陪你们去网吧玩。"孩子想了半天,说:"算了,我自己处理就可以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