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_5 孙云晓(现代)
  (5)成人要做孩子的榜样,在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要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
  (6)必要时,让孩子体验一下心胸狭窄的害处。
32.教会孩子处理与他人的冲突,(1)
  就是给了他一把做人的金钥匙在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家长应该关心孩子自我能力的提高,要让孩子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他出主意,更不可以教唆孩子实施暴力,否则,不仅会使他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激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
  还有个别的家长,如果孩子在学校跟别人发生冲突了,会这样教训孩子:"他打你了?打你几下?明天一定要打回来,再多打几下。"这是很失败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关心孩子自我能力的成长,要让孩子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他出主意,尤其不要出这种简单地教唆孩子实施暴力的主意,这样做,不仅会使他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激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会认为只有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这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案例,孩子们自我创造的解决问题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在一个活动中,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给小队捣乱,没有人能管的了他。那天正好赶上他的弟弟过生日,结果这个小队就在操场上准备了一些花冠和礼物,还准备了手抬的轿子。奏着生日的音乐抬着弟弟在操场上转了一大圈。他的弟弟从来没体验过这样的生日,非常受感动。哥哥一看这样,觉得自己再调皮捣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以后就慢慢地融入到小队集体中了。那是什么改变了他呢?就是因为这个小队所有的孩子都关心他,关心他的家人,导致他一下子觉得自己再捣乱就没脸面对集体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宽容的力量。家长要教会孩子宽容,使他懂得解决问题要从自己宽容的心开始。
  当孩子哭着诉说在学校有人欺负他,作为家长会有何反应,是去找学校投诉还是直接找欺负他的孩子理论,抑或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合理解决。这里有几条建议。
  第一,了解孩子的真实愿望。
  有很多时候,孩子跟家长诉说他的遭遇,只是为了表达他的情绪,孩子需要你的倾听而并不是替他摆平。孩子跟你说:"妈,今天有人打我了,他特讨厌,他老打我。"这种情况下,家长要了解他是真的希望你替他出面去把这件事情解决,还是只希望得到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
  第二,不管什么情况都要表达关爱。
  因为,孩子只有在觉得无助时才会找到家长倾诉,家长这个时候就要表达你对他的关心:"真的?怎么回事啊?"我国相当一部分家长一般都比较谦虚,大概会说:"跟人打架肯定是你不对,你怎么招惹别人了?"这时候孩子往往会觉得特别委屈,所以,家长要表达你的关爱,要传递感情,这是第二个建议。
  第三,让孩子知道你是支持他的。
  所谓的支持并不是说家长要帮孩子去跟同学打架,而是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只要他发出求救,父母就会从情感上、道理上给他以支持。
  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感情上的支持,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他如果遇到问题、遇到危害,背后有家庭这个坚实的后盾。
  第四,告诉孩子你相信他。
  家长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能力可以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暗示,它可以加速孩子的成长,让他的决定更为理性。
  第五,在与人相处方面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
  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支持者。在关于孩子怎样交友的问题上,有很多家长容易犯一个错误,家长总会说:"我希望你跟谁好,不希望你跟谁好,某某成绩那么差,你不能跟他一起玩。"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交往,但是不要去干涉。孩子选择朋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在他交往的过程中要给他辅导,比如说孩子交了一个学习成绩较低、纪律也不怎么好的孩子。单纯的制止并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帮助孩子学会怎么样跟这样的孩子交朋友,让他学会怎样不受负面影响,并用正面的东西给朋友以积极影响。
  因为,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身边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人,要遇到一个不成功的,或者某一件事、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人,都要敬而远之吗?所以,家长不能给孩子强化这个观点,不一定只跟好孩子交朋友,不能也不可能让自己总是呆在"无菌"的环境里。
  应该告诉孩子,对于成绩相对差的同学应该首先看到他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然后针对他的学习成绩差,要鼓励孩子跟他一块商量,为他提供帮助,看看他为什么成绩差,这样学习和生活上结合起来,好朋友就可以做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才是交朋友要讲的互利精神。
  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对朋友的选择,指导孩子怎样跟伙伴交朋友。除此之外,在交友方面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示范,不要忽视家长的交友过程对孩子的影响,你用来与人交朋友的方式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交友指导太重要了,如果你的孩子会交好朋友,能够有好的朋友关系,他就会很快乐,他未来的生活就很顺利,否则的话,他就会经常为这件事苦恼。孩子能够会交朋友,他就掌握了快乐人生的一大秘密,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让孩子能够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后,家长应对孩子说出的几句话:
32.教会孩子处理与他人的冲突,(2)
  (1)你已经长大了,我相信你有能力可以自己独立处理这件事。
  (2)想要发脾气时可以先喝杯水,或做10次深呼吸。
  (3)无论怎样,动手打人都是错误的。
  (4)孩子,无论何时我都会支持你,但绝不会偏袒你。
  (5)我相信你可以决定是否和他继续做朋友,但你要知道,不能因吵架而为一个人定性。
33.不能忽视对"好孩子"的教育(1)
  好孩子身上会有更多值得赞扬的优点,比如懂事、有礼貌、学习认真、各方面能力强等等。但是,在他们身上,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弱点,其中有些毛病深及心理和人格,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如果一对父母有一个在学校里学习好,当小干部,在亲戚、邻里圈子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其内心深处的满足和欣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知家长想过没有,好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问题。我在长达几十年的青少年工作实践中发现,好孩子身上发生的成长问题并不比所谓的坏孩子少,而且因为家长的疏忽,这些问题对发展带来的伤害不仅严重,而且长远。
  毋庸置疑,相对而言,好孩子身上会有更多值得赞扬的优点,比如懂事、有礼貌、学习认真、各方面能力强等等。但是,在他们身上,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弱点,其中有些毛病深及心理和人格,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般说来,好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判断、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上,在学校长期处于"领袖"地位、在家里总是受到表扬的孩子,容易形成不正常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群体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在其中不仅要学会领导,也要学会遵从。孩子在群体中长期处于服从位置,特别是曾经长期受到暴力压制的孩子,可能会形成压抑、懦弱、胆怯等个性品质;而在群体中长期处于命令、领导位置的孩子,则可能会形成专横、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和价值倾向。而且在幼年时形成的这些特征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些家长也可能会常常在自己做"小干部"的孩子身上看到过分自我、不尊重他人的种种表现,比如通过孩子的言谈举止可以了解到,孩子不能平等地对待学习不好或是调皮捣蛋的同学、在同学中指手画脚、过分地自信、自恃、总爱管别人,甚至滋长一种"小少爷"的习气,动辙对其他同学吆五喝六。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凡事以自己的好恶、自我的标准为判断尺度,这对一个人立足社会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心理状态。
  在心理状态上,好孩子易患的毛病,第一是骄娇二气,因为长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听到的尽是赞美和表扬,很少会被人提醒和敲打,不少好孩子不自主地滋长了一种傲气,听不进半点批评,与同学相处不时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有些很受老师喜爱的小干部在同学中并没有多少威信,除了个人表现的因素外,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小干部不能平等待人,举手投足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准老师",而不是普通学生。
  好孩子易患的第二个毛病是不大容易经得起挫折,面对前进路上的坎坷和挫折时表现脆弱。就像一株花草一样,经常的、一定程度的风吹雨打往往会使它更茁壮、更挺拔;而未经历过任何风雨的植株,一场风雨就可能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一些被俗话称之为"说疲了"的孩子,固然可能会对批评不以为然,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经受批评和打击的耐受力可能会比一般人更强。在人的成长道路上,打击和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经历,而好孩子们很少受到批评,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很少经受打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
  第三,行为方式。
  在行为方式上,一些好孩子过早地走向世俗化。由于当干部,由于经常地从事主持会议、大会发言、与各级领导交往等普通学生身份以外的活动,一些好孩子过早地沾染了"官气":有的过于成熟,说话办事极具成年人色彩,完全丧失了童心和童趣;有的过于乖巧,日常生活中学会了看大人眼色行事,会说大人爱听的话,甚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过于拘谨,被好孩子、小干部的外套束缚住了手脚,一举一动忘不了自己是好学生,是小干部,孩子的活泼、真情、创造力、个性都被这种所谓的身份感压抑住了。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好孩子都一定会有上述这些缺陷,但从整体上分析,上述这些问题有很大的出现机率。因为社会、学校、家庭对这个问题的忽视,好孩子问题的反映越来越多,已经日益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现象。
  应该看到,好孩子的这些缺陷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影响极大,特别是今天的孩子将要面对的是21世纪飞速发展、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一个人心智的发展,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他的生存状态。由于我们社会在儿童评价体系上的正统和相对高度一致,家长和教师都极力引导孩子向"好孩子"的目标进发,这必然使"好孩子"的问题愈发突出;另一方面,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儿童组织,都尚未把"儿童领袖"培养教育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儿童群体中儿童发展的研究和实践都很欠缺;再一方面,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如何发挥儿童的自主精神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误解,常常把单纯的放手使用小干部就误认为是发挥了儿童的自主精神,忽视了对儿童创造力的启迪,忽视了对小干部平等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精神的培养。所以,家长也必须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应该担负的重要责任。
33.不能忽视对"好孩子"的教育(2)
  对于"好孩子"的家长来说,要高度重视对"好孩子"的培养教育,要把这一问题提到家庭教育的日程上来。为此,以下建议可供有一个人人都夸的好孩子的父母参考。
  第一,关注孩子在同龄群体中的位置和感受,这里所说的同龄群体包括同学,也包括邻里、亲戚等范围中的同龄人,还应该包括在一些临时性群体、陌生人群体,经常就这方面的问题和孩子聊聊天,指导他去体会在群体中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导致的不同结果;
  第二,对孩子在当干部及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成熟和才能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对此给予有限度的肯定,小心地对待孩子面临的各种出头露面的机会,注意在才能后面隐藏着的心理和品格;
  第三,经常和孩子谈心、沟通,通过讲一些前人的故事、帮助孩子分析所经历的人和事等形式,有意识地向孩子传达一些观念,如平等、服务、奉献、合作、关注、爱心等等,经常地帮助孩子做到心中有他人;
  第四,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到要关心他人、平等待人、服务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要经常带孩子主动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并注意孩子身上可能表现出的功利主义倾向;
  第五,不时帮助孩子自己认识身上的弱点和毛病,使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清醒地对待外部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认识、分析自己,千万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把大人的判断和认识强加给孩子;
  第六,正视、甚至"制造"生活中的难题,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去体会挫折,这并不是指对该考100分而得90分的责难,而是让孩子在做人做事的实践中,有机会遇到问题、遭到阻隔、体验到困难,磨练他们的意志,并且能够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这种挫折,并能以良好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和挫折;
  第七,有意识地指导孩子的人际交往,经常地了解孩子与其他同龄伙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目的、交往心理、交往品质、交往技巧等多方面进行具体指导,特别要重视孩子在同龄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出来的品质;
  第八,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指导孩子提高综合素质,克服单纯注重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的倾向,重视孩子的全面心智:语言能力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个人内省智能的提高;
  第九,和孩子一起在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形象"评分,看看孩子自己的评价和父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再仔细交流这种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可列出如下项目:待人诚恳、乐于帮助他人、主动关心别人、愿意细心聆听、关注他人、很高兴和别人一起聊天、游戏和共事、容易和他人相处、有自己的好朋友、愿意听取他人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见解、能说出自己的心事等等。
  "好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转变全社会的教育观念;需要从事少年儿童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员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研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重视、相互配合。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家长应该对"好孩子"的教育培养予以更多的关注,并付出更多的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会有助于使更多的下一个世纪的中国人拥有正常的心态。
  帮孩子走出挫折感阴影的4种途径:
  (1)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培养自信心和实际的行动能力。
  (2)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前都应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标准,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过分的失望和自责。
  (3)通过为孩子讲述克服挫折的故事告诉孩子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克服它。
  (4)如果发现孩子将要产生或已经产生自我挫败感的时候,父母应该教他运用自我鼓励的方法来矫正。可以教他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忧虑和痛苦进行斗争。
  帮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
帮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
  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全国的高校每年都有很多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大学时代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年代,大学生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年轻人的代表,那为什么每年会有这么多的大学生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这说明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疾病甚至蔓延到了低年级孩子的身上。
  为什么现在的人会有心理疾病,会患上抑郁症呢?大部分原因是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的压力比较大,而且不只是成年人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也能感觉得到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一名12岁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他把自己患抑郁症的感受都写了下来。日记上的字写得歪七扭八的,日记的内容是他患病时的真实感受,在日记中他倾诉道:我不想继续活下去了,时常还有自杀的念头。
  在我们的印象中,孩子应该是最单纯、最快乐的一群人,当他们说自己有压力时,可能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事实上很多调查都表明,孩子们的生活并不是像大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快乐,他们也有压力。
  有的孩子抱怨自己从来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周末的时候还要上好多的补习班,学习强度甚至超过了正常上课的时候。还有的孩子说,是父母的期望给了他们压力,由于父母总是当着他们的面说哪个孩子多么优秀多么聪明,这种话带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总觉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喜欢。这说明,孩子们是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的,他们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受,也会患上心理疾病。
  孩子心理上的毛病,会在现实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处在幼儿期的孩子,大约在3岁左右,有的就表现出有心理疾病。表现为孩子的脸会没有规律地抽动,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毛病。如有的孩子爱吸鼻子,隔两三分钟吸一次鼻子。其实,这是由于某种压力造成的,是一种心理反应的表现。还有的孩子习惯咳嗽,即使嗓子不难受也会咳嗽。还有的孩子总是咬手指甲,最后都把手指甲咬成光秃秃的,这其实也是一种紧张的反应,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一遇到紧张的情况可能还会咬手指甲,这都有心理原因。
  孩子到了儿童期,就会增加焦虑的体会。比如,有一个孩子抱怨说上这么多周末补习班简直要累死了,这就是一种焦虑。孩子会感受到心里头好像百爪挠心似的难受,这就是焦虑的表现。还有,比如说谎、逃学,看似品质问题,但很多都与一定的心理疾病有关。
  孩子再大一点成为初中生或是高中生,可能就会有心理压抑,也就是抑郁的情况出现。在他自己没有办法摆脱抑郁的情况下,可能就会依赖于抽烟、喝酒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对烟酒的依赖。我们都知道学生抽烟、喝酒是不良行为,但也有可能在烟酒成瘾的表象之后,已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了。
  所以,今天的家长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孩子说自己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让孩子快乐成长是家长的责任。
34.科学地帮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大多数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羞怯和自卑感,许多孩子在遇到失败、遭到挫折以后,面对"恶劣"的环境无精打采,他们以自己是个"不行"的人为理由,选择逃避,说明自己已无能力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这时,需要家长进行引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南京市儿童研究中心的专家根据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提醒家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专家们介绍说,目前有不少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常会陷入疑虑、困惑的尴尬境地。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孩子及其家长咨询最多的问题。成绩好、受老师喜欢的孩子往往会被同学孤立,而成绩差的孩子常诉说被人瞧不起、被同学所冷落。凡此种种,都说明孩子亟需这方面的指点和培养。通常,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几方面的心理障碍:羞怯和自卑心理、猜疑心理、忌妒心理、不能容人心理等等。
  大多数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羞怯和自卑感,许多青少年在遇到失败、遭到挫折以后,面对"恶劣"的环境无精打采,他们以自己是个"不行"的人为理由,选择逃避,说明自己已无能力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害羞是一种习惯,是自卑感的外在表现。我们家长常告诫孩子,孩子的同学中有些同学是可以交往的,有些同学是不能交往的;还告诫女孩子应当文静、礼貌、整洁,说话声音要小、速度要慢,见到陌生人和异性要注意回避。在这种教育下,孩子长大后多半是羞怯的,而且羞怯一旦形成,是轻易赶不走的。
  有些孩子在人群聚集的场合无法参与谈话,想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但又张不开口,甚至害怕自己的发音不准。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他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所以,羞怯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羞怯的人往往十分脆弱、常常自卑、又具有极力压抑自己的恶习;他们摆脱不了挫折的阴影,或者干脆躲在阴影中看这个世界。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这种不良心理障碍的误区呢?
  首先,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一个人要对自己的品质、性格、才智等各方面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方可在生活中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除此之外,不要讨厌自己,不要以为自己羞怯就容忍自己的短处。一个人不要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例如,有的孩子总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天生愚笨不敢跟别人比;有的孩子认为自己拙嘴笨舌,不善辞令,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与人交往中就缺乏勇气,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连自己都不信任的人,当然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而这又恰恰助长了自卑,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发增长了羞怯和自卑。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让他不但能认识自己,还要全面接纳自己。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正确与人比较。
  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其实,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有的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产生自卑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就不应该拿孩子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相比。如有的父母经常说:"你看看隔壁的小刚,年级和你的一样,他的成绩就这么好,为什么你的成绩就这么差?"这种比较只能使孩子越比心情越糟。其实在比较中扬孩子的长、避孩子的短往往更能增强其自信心。
  最后,要努力塑造孩子坚强的个性。
  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评价而造成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智力优秀者一般具有四种品质:第一,一定要取得成功的坚持力;第二,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第三,自信心;第四,不自卑。
  一些有特殊才能的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实践表明,他们的成就与他们个性品质有密切的联系。鲁迅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另外,能力和自信心是密不可分,自信心强的人往往能扬长避短,能力发挥得更充分。
  要让你的孩子知道:只有自信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才能有勇气正视别人的优点。
  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6条智慧:
  (1)在生活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2)不要总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做比较,更不要贬低孩子。
  (3)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
  (4)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夸奖来满足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地不同层次上让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自我满足。
  (5)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
  (6)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
35.正确引导孩子学会竞争
  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变态社会心理,诸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等,都是嫉妒造成的恶果,嫉妒是对青少年人际交往危害最大的一种心理障碍。
  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变态社会心理,诸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等,都是嫉妒造成的恶果,嫉妒是对青少年人际交往危害最大的一种心理障碍。
  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孩子在竞争的环境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独生子女多有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的性格特点,这种竞争有时就会演变成嫉妒。孩子嫉妒的表现有:嫉才,嫉妒那些学习成绩比自己好的人;嫉能,嫉妒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嫉美,嫉妒长相比自己漂亮的人;嫉德,嫉妒那些性格好、同学关系搞得好、朋友多的人,等等。总之,嫉妒心重的人,只要别人在某一方面超过了自己,就会产生嫉妒,就会千方百计抬高自己,想尽办法贬低和打击对方。
  嫉妒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与成长危害极大,因嫉妒而陷害他人的人往往毁了自己。这样的例子古已有之。
  我国的战国时代,庞涓和孙膑一起投师鬼谷子学习兵法,算是同窗好友了。但庞涓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他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后,将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使孙膑终身残废。但后来庞涓也没有好结果,终被孙膑战败而死。
  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的男主人公,威尼斯大将奥赛罗误听谗言,嫉妒的烈火使他丧失理智,竟将贤惠美貌的妻子活活掐死。后来真相大白,他后悔不已,自杀身亡。
  当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流露出这种嫉妒思想时,家长不能忽视,要做正确指导。否则,嫉妒成为习惯,会误了孩子的一生。
  第一,家长要了解孩子嫉妒到什么程度。
  因为,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股锐气,当周围的人超过自己时,总觉得不服气,别人能办到我为什么就不能?于是发奋努力,与别人一争高下。这种心理是十分正常的,人也只有在这种动力下才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面对别人的成功,只是想方设法暗算、打击别人,而不是奋起直追,这就是深度嫉妒心理了。要多和孩子交流,仔细地分析孩子的心理状况。
  第二,面对他人的成绩或优点,要教育孩子既要正视,又要不服输。
  要求孩子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短处,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要不甘落后,勇于竞争。
  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的4个细节:
  (1)父母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成人的嫉妒。
  (2)父母要帮助孩子消除自私的心理,教育孩子学会宽厚待人。
  (3)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如人的地方也不要自卑,要么努力追赶,要么泰然处之。
  (4)父母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身家庭状况,不要处处都与其他的孩子攀比。
36.重视培养孩子宽宏大量的胸怀
  猜疑之心是自私、对别人不信任的一种表现,有猜疑心的人遇事爱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思考,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这类人往往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容易反友为敌、反爱为仇,同时,猜疑也会将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
  文倩是一个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后她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庭关系长期不和睦,文倩性格孤僻,不善与人来往。母亲也不时地告诫她,叫她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凡事得靠自己,特别是男人,都靠不住,最好不要和他们接触。因此,文倩一个朋友也没有,同学和她说话,她就猜疑是不是别有用心。特别是男同学和她打招呼,她就认为别人没安好心,想欺负她。她总是处处怀疑别人,敌视同学,因此,她每天都生活在猜疑、恐惧的阴影里,精神压力非常大,有一天文倩终于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精神失常了。
  在交往的过程中,猜疑心重的人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对人怀有戒备之心,严重妨碍着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因为猜疑别人、戒备别人、就不可能以诚相待,不可能对别人讲真心话,同样,别人也不会真心待他;这样他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一种表面的、虚假的关系。因为有了猜疑之嫌,往往喜欢捕风捉影,对人对事总是往坏处想,无中生有,惹是生非,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久而久之,会使自己陷入与别人不融洽、与集体隔阂的孤立境地。
  猜疑之心是自私、对别人不信任的一种表现。遇事就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思考,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有猜疑之心的人往往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容易反友为敌、反爱为仇。同时他们的精神压力也非常大,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揣摩别人的心理,防范别人的行为,把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这种压力还不能通过与人交谈的方式得到释放,积郁成疾,导致心理失常。
  现在的父母既想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想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稍有不慎就会重蹈文倩的覆辙。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呢?
  第一,培养孩子宽宏大量的胸怀。
  小气量的人永远不会被别人认可,应当能容人处且容人。心胸宽广,不仅自己生活愉快,精神舒畅,还会为别人所赞扬,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第二,放手去让孩子与别人交往。
  在交往中要互相信任,要放手让你的孩子去与别人交往,不要把社会看成一片黑暗,毕竟大多数人是值得信赖的。过多地保护孩子,只会束缚孩子的手脚,使他们失去体验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只有在大海里游过泳的人才知道,大海既有波澜壮阔的宏伟,也有暗礁海兽的凶险。
  第三,家长切忌不要盲目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
  如果孩子对一些人和事产生某种怀疑,父母不能盲目地和盘接受孩子的观点,应作调查了解,查出事实真相。绝对不能瞎猜疑,带领孩子找人闹事,以免造成误解,加深矛盾。即使证实你的猜疑是对的,也要避免盲目介入,只能采取妥善的方法加以处理,不能意气用事。
  培养孩子宽阔胸怀的几点细节:
  (1)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多给孩子讲信任的可贵以及猜疑的坏处。
  (2)培养孩子朴实、善良的交友原则,不要被社会上的"功利"色彩所"污染"。
  (3)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充分信任家人。
  (4)教导孩子要信任自己的朋友,不可听信别人的挑拨。
  (5)父母自己要坦诚待人,不欺骗别人也不轻易猜疑别人。
37.健康的思维方式造就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孩子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或者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同学发生的矛盾以及自己的失败,就标志着孩子的心理基本健康。实际上对孩子来讲,所谓健康心理就是对外界的一种积极的、快乐的适应,这种快乐的适应不是被动的也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快乐。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那么,怎样来引导孩子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怎样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愿望快乐成长呢?
  第一,引导孩子发展健康心理
  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心理健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精神状态,比如说没有压力,不焦虑,表现出一种快乐的状态;第二个方面是要看自己和外部的关系能否融洽,和同学、和家长、和老师、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等等能否协调和融洽。
  那么,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关键是什么呢?
  不少家长都有很好的方法引导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如多鼓励孩子,跟他多做交流沟通,尽量抽出一些时间来多陪陪孩子,这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其实,这些都是情感的支持,多给予孩子情感支持,无疑有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
  再如,鼓励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就是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走向社会;另外,创造机会让孩子走到自然中去,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深刻体会现代生活。这样,孩子就会愿意跟所有的人进行交流交往,同时,也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经验告诉我们,除了跟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外,还需要创造条件让孩子释放自己的压力,因为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也特别重要。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多上补习班,他们认为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能很好地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结果导致孩子的压力特别大,整天闷闷不乐。很多时候,孩子的压力很多都是外界带给他的,是家长把压力捆绑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些家长的经历说明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第二,训练孩子健康的思维方式
  现在大多数学校里面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员,孩子如果有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都会想到去找心理咨询员解决。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孩子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培养孩子积极思考问题、排遣情绪的方法,让孩子可以自行消化一时想不通的问题,把问题带给孩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孩子的学校要大扫除,老师安排任务的时候让一组里的另一个孩子擦一块玻璃而让你的孩子擦三块。对于这件事情,大多数孩子的反应都差不多,他们即使不敢说,心里也肯定在想:"太不公平了,凭什么让我擦三块,老师真是偏心眼。"心里充满了怨气。
  家长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类事情,要教孩子换一种思维来看问题,要给他一种思维模式--把所有的过程都看成自己的收获。告诉孩子:"其实老师这样做是为了锻炼你,老师肯定是认为你能力突出所以才会给你一个艰巨的任务,你真应该感谢老师这么相信你。"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想:"我们老师真不错,让我擦三块玻璃,那长大了以后,我肯定比别人更能干,他们干一件事的时间我可以干三件事,我经历了锻炼,这个过程让我收获了更多。"
  如果家长这样来引导孩子,这个过程还能让孩子学会怎么样把怨愤的心情调节到平静。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孩子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如果家长能从小锻炼孩子健康的思维方式,孩子长大后会比别人更容易适应社会,就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不用说孩子,就连我们成人有的时候也会有抱怨:"我年龄大了,凭什么不让年轻的干而让我去干。"但是,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认为过程就是收获,只要干了就能获得。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用这样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一种思维,遇到事情不要钻牛角尖,而是善于给自己寻找心灵的出口,把心中放不下、想不开的事情化为释然。要明白,生闷气没有任何好作用,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培养孩子遇事习惯于换一个角度思考,帮助孩子掌握积极的、放松的思维方式。如:"不让情绪影响思维"、"不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不试图改变不可能改变的事情"、"能改变的事情就要有勇气、有毅力去改变"。
  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4个关键:
  (1)父母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创造民主型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父母做错事、说错话,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3)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4)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各种压力。
38.建立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培养孩子的乐群性家庭生活中,各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到熏陶。
  家长有义务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心境,但是,如果在一个家庭里连家庭成员都不能互相爱护、和睦相处,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形一定会对孩子造成强烈的影响。这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孩子在这种家庭就会生活得很压抑、心情很暗淡。
  家庭情感氛围要靠一点一滴去营造,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态度。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家长一定要端正孩子的成才目标,不要给孩子现在已经很紧张的生活,再施加压力。有的家长总是爱在吃饭的时间教育孩子,常会这样问孩子:"今天上课认真听讲了吗?这次考试得了第几名啊?......"曾经有一个孩子这样跟我说过:"每天一吃饭我妈就开始问,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考第几名?每次我吃的饭都是从脊梁骨下去的。"有的爸爸平时对孩子从不关心,一跟孩子说话就板起脸说:"学习成绩最近怎样?有没有下滑?"导致很多孩子对父母有种恐惧感,患了"吃饭恐惧症"、"爸爸恐惧症"。
  其实,在吃饭的时候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没有一点督促作用,只是给孩子增加紧张,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也破坏了家庭里的情感气氛。
  家庭情感氛围对孩子的心态影响很大,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可能出现的那种封闭和孤僻倾向,因为,凡是在成长中出现危机的孩子,往往就是幼年时候过于孤僻造成的。
  身边就有这样的孩子,平常跟人相处大家从来没看见他笑过,他跟外界几乎没有什么沟通,总是闷闷不乐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性格的孩子遇事很容易钻牛角尖。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乐群性,这就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培养孩子与人交流和谐共处的能力,培养孩子重视对团体的投入。同时,努力培养温馨的家庭情感状态特别重要,家长一定要从自己做起。
  经营一个强固的家庭应注意的细节:
  (1)要投入精神和热情,经营家庭的活动,创造新的气氛。
  (2)找时间在一起工作、游戏、吃饭和闲聊。
  (3)经常抱着欣赏的态度看家人。
  (4)家庭的沟通少不了肯花时间闲聊,其间能发现孩子哪些地方需要你支持。
  (5)家庭有了任何危机。例如有人考试失败,有人工作不顺利,或者感情上出现困扰时,要积极对待、沉着应变,而不是推诿和指责。
39.给孩子创造释放不良情绪的机会
  家长要教会孩子自我调整的方法。首先一定要与周围相关的人保持沟通状态,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学会当自己情绪积累比较多的时候,适当地倾诉一下;当自己情绪很难控制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或者寻找机会出外郊游,释放一下,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曾经去过一次少管所,和里面的孩子们聊天,问他们在里面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里面有一个情绪释放日,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所谓情绪释放日,就是在那一天孩子可以在一个屋子里尽情地喊叫,屋里还有一个沙袋也可以使劲地打,直到把自己不良的内在情绪释放出来为止。这是一种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对于处在被管制状态下的孩子意义重大。其实在家庭里,家长也要帮助孩子找到调整自我情绪的方法,避免不良情绪的滋生和蔓延。
  一般的孩子比少管所里面的孩子当然有着很多的自由,当春天来了的时候可以一家人组织去踏青,可以定期出去郊游换换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可以选择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这些都是可以选择的放松心情的方式。与此同时,家长还要教会孩子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遇到事情要学会找爸爸妈妈倾诉,家长也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通畅的沟通习惯。
  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非常值得家长们注意。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有什么感受特别喜欢和父母沟通,每天放学回来看到父母总是很新奇地对我们描述自己在学校的经历。而这时家长的态度通常会使孩子伤心,家长通常会说:"去去去,我这忙着做饭呢,哪这么废多话,赶紧写作业去。"孩子的心里就会感觉十分受刺激、非常落寞,慢慢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都向父母倾诉了,进而逐渐养成习惯。
  等到孩子长大一点了,家长非常想知道他一天在外面都做了什么、有什么事情,再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的态度会十分冷漠。你问他:"在学校今天干吗了?"他答:"没干吗。"再问:"今天跟谁出去了?"他回答:"没跟谁。"这时,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特别委屈,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却一句话也不愿意跟自己多说呢?其实,这是因为家长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没有和他养成互相沟通的习惯。由此可见,在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要养成互相沟通的习惯,尤其是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养成这种习惯,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跟父母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
  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7个细节:
  (1)让孩子知道控制自我是成熟的标志。
  (2)让孩子学会着眼于远大的目标。
  (3)要让孩子确立坚定正确的立场,学会抵制外界的诱惑,不要失去我。
  (4)教会孩子做事不要只想自己,要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自己做得是否适当,温和地对待周围的人。
  (5)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评价自己。
  (6)让孩子学会忍耐。
  (7)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让他学会先分析各个方面的利害关系,再做出自己的决定。
40.培养健康心理与培养健康体质密切结合
  其实,人生就像长跑,从坚持"长跑"中不但可以感悟人生、享受人生,更能够磨练意志、锻炼耐力、实现美好人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