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扬总参谋长强调部队指挥官要积极主动,到第一线指挥作战,即使违反了命令,如果是属于敢打敢拚的“抗命”,也不给予处罚。达扬在回忆录中写道:“与其热衷于驱使一匹讨厌的骡子,不如热衷于驾御一匹勇敢的良种马。”
旅在作战时只能得到有关作战目的、进攻目标、完成任务时间、作战地区和战斗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示。在实际战斗中旅长独自做出判断和指挥战斗,各个旅相互间的支援不在考虑之内。沙漠地的机动作战尤其要求指挥官要当机立断和亲赴第一线。
总参谋部不具有组织上的控制力。即使有,它的计划、命令也不一定得到忠实地执行。拉斯科夫准将虽然指出了总参谋部集中指挥的必要性,但未被全军接受。直到进入60年代“作战控制”思想在军内落实之后,指挥的分权和集中才取得平衡。具体地说,就是需要立即作出的决定依然由第一线部队指挥官作出;而在上级部队从全局处理更为合适的情况下,则由上级指挥战斗。六天战争中总参谋部制定的空军统一集中运用计划和地面作战计划,就是全军贯彻了“作战控制”思想后首次予以落实的计划。
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达扬总参谋长得到的经验教训如下:
1,
在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便决定向全军下达行动命令。因此,预备役动员、车辆准备、补给、航空突击、地面侦察等方面都出了问题,影响了作战速度。
2,
军事行动的上方悬着达摩克里斯的“政治之剑”[①达摩克里斯系西西里东部锡拉库扎国国王迪奥尼西乌斯一世(公元前430~367年)的廷臣。由于他常说当国王幸福,于是迪奥尼西乌斯便让他穿上国王衣服,并在他的头上用头发悬起一把锋利的剑,使他认识国王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危险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比喻即将临头的危险。——译者]。如果以色列的计划事前败露,战争推迟哪怕只是两三天,以色列就会受到美、苏的压力,而且,在联合国必然会被谴责为侵略者。
3, 在西奈半岛,以军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是如何战胜埃军,而是如何在政治限定的框框中作战。
中止战争和结束战争的决定权不在以色列手中。
达扬总参谋长的这些经验教训, 当然在六天战争中得到了运用。
1956年10月29日时以色列、埃及和英法军队战斗序列
以色列军队战斗序列
国防部长 戴维·本·古里安
总参谋长 摩西·达扬少将
副总参谋长 梅厄·阿米特准将
南部军区司令 阿萨夫·辛霍尼准将
北路支队 哈依姆·拉斯科夫准将
第1步兵旅 本杰明·吉弗利上校
第11步兵旅 阿哈龙·多龙上校
第22机械化旅 哈依姆·巴列夫上校
中路支队 耶胡达·沃拉赫上校
第4步兵旅 约塞夫·哈帕兹上校
第10步兵旅 什穆埃·古迪尔上校
以色列·塔尔上校
第7装甲旅 乌里·本·阿里上校
第37机械化旅 什穆埃·戈林达上校
独立旅
第202空降旅 阿里尔·沙龙上校
第9步兵旅 阿弗拉罕·约菲上校
第12步兵旅 戴维·埃拉扎尔上校
空军司令 丹·托尔科斯基准将
海军司令 什穆埃·坦库斯准将
埃及军队的战斗序列
国防部长兼总司令 阿卜杜勒·哈基姆·
阿密尔上将
东部军区司令(西奈) 阿里·阿密尔少将
东部军区参谋长 萨拉丁·穆古伊
第3步兵师 安瓦尔·阿卜杜勒·瓦哈布·卡迪准将
第4步兵旅 萨杜丁·穆塔·瓦雷准将
第5步兵旅 加菲尔·阿卜德准将
第6步兵旅 萨米·亚萨上校
萨杜丁·穆塔·瓦雷准将
第8步兵师(巴勒斯坦) 尤赛夫·阿格鲁迪少将
第86前线警备旅
第87前线警备旅
第26警备旅
第4装甲师 阿甲·贾马尔·穆罕默
德准将
第1装甲群 塔拉特·哈桑·阿里上校
第2装甲群 易卜拉欣·穆古伊上校
第2步兵旅 瓦吉·塔海尔·舍尔比尼准将
第2侦察团 艾哈迈德·阿里·阿泰赫中校
沙姆沙伊赫守备队 劳夫·马法兹·扎基上校
加沙守备队 马赫迈德·富阿德·什贾维准将
塞得港守备队 萨拉丁·穆古伊准将
海军司令 苏里曼·埃扎特上将
空军司令 穆罕默德·西得基·马哈茂德中将
英法军战斗序列
英法联军司令 查尔斯·凯特利上将
英法联军副司令 皮埃尔·巴尔若海军中将
联军地面部队司令 休·斯托克韦尔中将
联军地面部队副司令 安德烈·博弗尔中将
联军空军司令 丹尼斯·巴尼特空军上将
联军空军副司令 布里格·布罗哈特上将
联军海军司令 邓福德·斯莱特海军上将
联军海军副司令 P.J.C.M.朗斯洛海军中将
英国陆军
第3步兵师(一部) J·丘彻少将
第10装甲师 R·穆尔少将
第16空降旅 M.A.H.巴特勒准将
第3海军陆战旅 R·梅多克准将
法国陆军
第10空降师(一部) 雅克·马歇少将
第1空降营 皮埃尔·查特·若贝尔上校
第7轻机械化旅
英国海罕
运输舰队 M.L.鲍尔中将
支援舰队 德里克·霍兰德·马丁中将
法国海军 Y.卡伦司令
英国红海警备队 J.G.哈密尔顿上校
英国空军
9个轰炸机队
4个歼击轰炸机队
1个侦察机队
法国空军
4个歼击轰炸机团
3个运输机队
第四章六天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一节 战争爆发的背景
一,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后的中东形势
1958年2月阿拉伯联邦共和国成立后[①埃及和叙利亚于1958年2月合并,国名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1961年9月叙利亚脱离阿联后,埃及国名未改,仍称阿联。六天战争前后,埃及的国名是阿联。译者],以色列面临南北联合的威胁。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的军事政变推翻了费萨尔王朝,卡希姆将军建立军事政权。卡希姆深受苏联的影响,退出巴格达条约,拒绝美国的军事援助。同样,黎巴嫩和约旦也受到纳赛尔的煽动。1958年春至夏,黎巴嫩发生内战,伊拉克军队也卷了进去。黎巴嫩政府要求美国援助,第二天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贝鲁特登陆。
7月17日,约旦国王侯赛因要求英国派遣军队帮助维持国内秩序,英国答应了他的要求。
10月末,美、英两国军队虽然撤出了黎巴嫩和约旦,但这两个国家的国内形势仍然极不稳定。埃及和叙利亚两国采取了削弱约旦中立化的政策。1960年8月末约旦首相马贾利在安曼被炸死,侯赛因国王在叙利亚边境集结军队准备报复,形势一度十分紧张。1961年9月28日,叙利亚取消同埃及的联合。
1964年是阿拉伯各国团结气氛见诸成效的一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对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也表示支持。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这对以色列来说是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1964年11月,以色列空军轰炸了这个水利计划的关键——约旦河上游。阿方判断,强行实施计划会引起战争,因而于同年12月放弃了该项计划。1965年5月14日于耶路撒冷建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纳赛尔所不感兴趣的。和以色列斗争的不是纳赛尔而是叙利亚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及其下属游击队,这有损于以阿拉伯盟主自居的纳赛尔的自尊心。1966年2月在一次改变中诞生的叙利亚军事政权,加强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6年春以后,在以色列不断发生来自约旦和黎巴嫩的袭击事件。10月,以色列向联合国提出控诉,但毫无效果。
1966年11月3日,以色列军队袭击了约旦的萨穆村游击队基地,给游击队造成亡18人、伤54人的损失。到1967年,在叙以边境上不断发生袭击和炮击事件,形势更趋紧张。4月7日,双方空军终于交战,叙利亚的6架飞机被击落。
5月,袭击事件仍不时发生。以色列领导人的态度用5月12日《纽约时报》的话说,是:“为了杜绝袭击事件的发生,除了对叙利亚行使武力外别无他法。”无独有偶。莫斯科、开罗、大马士革传出了“以色列军队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叙利亚”的消息。以色列再三要求苏联大使到现场调查,澄清以色列是否真的在集结兵力,但遭到了祖巴钦大使的拒绝。战争的真正根源在克里姆林宫。
二、苏联中东攻势始末
六天战争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表现为苏联和美国两种政策的冲突;苏联向中东扩张,而美国阻止苏联这种扩张。在克里姆林宫的权力之争中获得胜利的勃列日涅夫,在出席1967年4月11日的欧洲共产党会议之后,在中东采取了攻势政策。他和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密谋策划,编造了“苏联谎言”[①即上文所说“以色列军队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叙利业”的消息。—译者],把纳赛尔推向了战争。其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叙利亚——埃及军事体制的建立(64年10月--66年11月)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柯西金总理、马利诺夫斯基国防部长三人组成了三架马车式决策机构,柯西金和马利诺夫斯基共同在外交政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马利诺夫斯基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头号敌人,想避免同中东及西欧各国冲突。柯西金要求充当印度——巴基斯坦战争的调解人,66年1月成功地使双方在塔什干举行了和谈。而勃列日涅夫却在他的心腹国防部副部长A·A·格列奇科的支持下一心一意地准备点燃中东的火药库。他们首先把“冲突制造商”叙利亚作为目标,在“保守苏联武器秘密”的借口下,把苏军谍报部队的要员派到了叙利亚。66年1月,苏联在叙利亚的谍报活动进一步发展,终于在2月23日成功地策划了军事政变。叙军总参谋长萨拉哈·贾迪德将军和军队谍报组织首脑琼迪上校,得到了苏军谍报部队的援助,把阿明总统赶下了台。贾迪德将军当了总理,哈菲兹·阿萨德将军就任国防部长。
3月29日,叙利亚共产党代表团出席了苏共第23次代表大会,
4月18日,贾迪德总理,阿萨德国防部长访问了莫斯科。这样,叙利亚新政权和勃列日涅夫——格列奇科的“鹰派”之间的纽带得到了加强。66年11月4日,叙利亚和埃及缔结了军事协定,
不断在以色列边境进行挑衅活动,67年1月,从守势战略转为采取攻势战略。
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格列奇科又拉拢埃及。11月24日,埃及副总理兼军队总司令阿密尔元帅访问了莫斯科。格列奇科在同阿密尔会谈时要求埃及把联合国部队从西奈半岛驱逐出去,还表示:如果发生战争,苏联将援助埃及。
第二阶段:争当新国防部长(66年11月--67年4月)
1966年年中,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死于癌症。两派围绕国防部长的空缺产生了对立。苏联最高会议的多数人希望由一个文官担任国防部长,柯西金的部下、主管国防工业的乌斯季诺夫成为候选人。要使格列奇科当国防部长,必须是外部有威胁时。
67年3月中旬,格列奇科的密使到达开罗,和阿密尔元帅举行了会谈。事后,阿密尔向纳赛尔再次建议,让联合国部队撤离。纳赛尔向柯西金探询苏联的真正意图。柯西金对此大吃一惊,立即将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派往开罗。
3月29日至4月1日访问开罗的外交部长告诉纳赛尔:苏联并不要求撤出联合国部队;苏联将任命乌斯季诺夫为国防部长。
任命乌斯季诺夫为国防部长的决定于4月3日公布。
4日,元帅级的代表团对这一决定表示怀疑。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4月7日,以色列边境上空发生了叙利亚6架米格战斗机被击落的事件。
8日,一伙苏联陆军军官拜访了苏联首脑。他们举出叙利亚米格飞机被击落的事件,要求任命格列奇科元帅为国防部长。
4月11日,柯西金、波德戈尔内终于接受了这个要求,同意格列奇科任国防部长。就这样,勃列日涅夫把心腹格列奇科安插在国防部长的位置上,掌握了克里姆林宫的主动权。实际上,
4月7日的米格机被击落事件并不是偶然发生的。
4月6日,当出席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葬礼的叙利亚代表团回国时,来机场送行的人中有苏联空军的巴托夫大将,据说这同事件的发生是有关系的。
第三阶段:勃列日涅夫发动中东攻势(67年4月11日--67年6月5日)
4月11日,在捷克的卡罗维发利召开了欧洲共产党会议。同一天,勃列日涅夫派遣共产党书记N.G.叶戈里契夫为特使访问开罗。叶戈里契夫同亲苏派的阿里·萨布里和沙拉维·古梅耶等人举行了会谈。席间,两人对叶戈里契夫断言阿密尔元帅的军事计划将得到他们的支持。纳赛尔的心腹海卡尔认为,
4月11日的古梅耶、叶戈里契夫会谈是进入战争的转折点。
4月27日,纳赛尔为了解克里姆林宫的真实意图,派安瓦尔·萨达特出访苏联。
4月29日,萨达特会晤了柯西金。他得到了这样的印象:莫斯科既不要求也不希望中东发生武装冲突。 5月4日,萨达特启程到北朝鲜访问。
5月12日,他又回到莫斯科。这时他发现克里姆林宫的空气变了。
5月5日--11日期间,勃列日涅夫、格列奇科和军队的谍报部门首脑密谋策划,制造出了“苏联的谎言”——为了让纳赛尔相信以色列进攻叙利亚的谎言。同时为了排除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的反对,也需要这个谎言。这个谎言何许货色?它不过是尼曼报告的翻版。1957年,以色列军队的情报部副部长尼曼曾经论述以色列所面临的各种威胁的可能性,对以色列的社会、经济、心理、军事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他在报告的结论中断言:叙利亚和埃及如进攻以色列,短期内能获得胜利。
5月13日,波德戈尔内给刚从北朝鲜归来的萨达特看了伪造的文件。14日午后萨达特一回到开罗立即向纳赛尔作了汇报。他认为,过去克里姆林宫反对埃及夺取战争的主动权,而现在迫切寻求战争。同一时间,苏联的间谍、埃及的谍报部门首脑萨米·沙拉夫强烈主张萨达特所看到的文件是可信的。在这种形势下,纳赛尔于5月15日决定向西奈增兵,要求联合国部队撤出,从而走上了战争道路。
三、美国对苏联中东政策的反应
5月22日纳赛尔宣布封锁蒂朗海峡。以色列已无选择的余地。谍报机关“摩萨德”分析了5月末克里姆林宫内部的激烈的夺权斗争和西奈半岛危机之间的联系。既然已经知道苏联要向中东扩张,那就只有求助于美国了。外交部长埃班和美国国务院进行了接触,但未得到任何答复。
5月31日,谍报部长迈耶·阿米特秘密飞往华盛顿,直奔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处。当时赫尔姆斯刚刚向约翰逊总统报告过欧洲共产党会议后苏联的外交政策情况。报告分析说,克里姆林宫的政策变得对西方更加强硬,他们蓄谋在中东制造事端。赫尔姆斯认为,苏联的作法只是想牵制美国向越南大规模介入,并不打算冒和美国冲突的风险向中东扩张。阿米特和赫尔姆斯进行了六个小时的会谈。会谈后,赫尔姆斯同意了这样一种看法;以色列如果失败,整个中东有落入苏联手中的危险。
6月1日,阿米特被赫尔姆斯介绍给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麦克纳马拉听了阿米特对形势的分析后,说:
“明白了。我刚刚听到达扬将军就任国防部长的消息。1965年在他访问越南之后我曾有机会和他谈话。他是一位善于对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人。我希望他完成自己的使命。”当天晚上阿米特回到了特拉维夫,并向艾希科尔和达扬汇报了美国默认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意向。美国的掣肘不再存在了。
第二节 以色列军队的战略、
作战思想和作战计划
六天战争可以认为是经过巴勒斯坦战争和苏伊士运河战争获得新生的以色列国防军的18年建设的总结。
一、战略、作战思想
战争指导:
1. 以色列的敌人是阿拉伯国家,不以其他大国为敌;在阿拉伯国家中,主要敌人是埃及。
2. 必须打速决战。为此,必须进行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
3. 必须在联合国和大国介入之前结束战争,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战果巩固国家的存在和消除未来的战争威胁。
4. 决定以色列国家存亡的关键是军事力量,对国际舆论不可抱有幻想。
5. 采取内线作战,各个击破阿拉伯国家军队,不同时进行两线作战。尤其是国防部长达扬,他力避对叙利亚、约旦同时开战。
作战思想:
1. 现代条件下的战争特别是沙漠地的作战,其胜败取决于制空权的归属。因此,战争初期要通过空军的集中运用摧毁阿拉伯空军。
2. 装甲部队是地面战斗的主力,要以奇袭和快速的机动作战席卷战场,不给阿拉伯军队以喘息之机。
3. 野战指挥官必须处于战场的关键地点,成为机动作战的推动力。只要战斗损耗在50%以下,就应该完成任务。
4. 陆、海、空应协同作战,尤其应发挥空地协同的战斗力。总参谋部应为此创造条件。
5. 情报是战斗力。战役战斗情报和战略情报的连续性极为重要。情报有助于发现决胜点和捕捉战机。
6. 应利用天然屏障保障边境安全。
二、兵力
1967年6月4日,以色列军队总兵力已达25万人。其中常备军5万人,预备役20万人。陆军25个旅,22.5万人。25个旅中包括9个装甲旅、
2个机械化旅、10个步兵旅、
4个空降旅。除这些野战旅外,还有担任地方和边境守备任务的相当于15个旅(7万人)的部队。25个野战旅中,以22个旅编成6个师进行作战,其余3个旅担任后方警戒和作为预备队。
战前以色列空军有354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为196架。开战时以色列空军的作战飞机的出动率达到了96%,而埃及空军仅为50%。
1963年,霍德将军的前任魏茨曼将军制定了战略空袭方案。作战部长魏茨曼为了使同僚理解掌握制空权是先决条件的道理,不得不花费两年的岁月。
六天战争前后阿以双方所拥有的飞机数:103-105页表格
三、西奈战线的作战计划以色列军队的作战特点在于:在时间上是速决战;在空间上是内
线作战。以军总参谋部在制定西奈作战计划时考虑的三大因素是:1、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2、迅速获得制空权,3、迅速歼灭西奈东部的埃军。这个作战设想是1963年拉宾就任总参谋长后拟定的。实施突然袭击的准备工作早在1965年年初就已经开始了。以色列空军编队不断在黎明时沿地中海向西飞行。初期埃及空军还能于黎明时采取1个小时的戒备态势,但到1967年中期就不以为然了。这和十月战争前看惯了埃军的动员、演习而丧失警惕的以军何其相似!
西奈地面作战计划是1965年起担任南部军区司令的加维什准将制定的。计划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作战:以塔尔师突破腊法——阿里什海岸公路,以沙龙师突破阿布奥格拉——乌姆·卡泰夫公路。
第二阶段作战:将约菲师投入塔尔师和沙龙师之间或者沙龙师的南侧,攻歼埃军部署在第二线(朱拜勒、利布尼)的部队。
第三阶段作战:集中塔尔、沙龙、约菲各师的兵力于纳赫勒、米特拉山隘、吉夫加法三角地区,攻歼埃军。
第四阶段作战,向苏伊士运河前进,并占领沙姆沙伊赫。
对于南部军区司令部作战计划中的第四阶段作战(向苏伊士运河前进),国防部长达扬在开战前曾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以军在西奈半岛的前进不能超出米特拉——吉迪一线,如果再向远处前进,战后就有极大可能被拖入到消耗战争中去。
各师下辖3个旅,兵员1.5万人。塔尔师下辖2个装甲旅、 1个伞兵旅、
1个侦察队,坦克250辆。约菲师主力是2个装甲旅,每个旅各装备100辆“百人队长”式坦克。沙龙师的骨干是1个装甲旅(装备
150辆“谢尔曼”、“百人队长”式坦克)、1个步兵旅、 1个伞兵旅。
南部军区加维什准将所指挥的部队总兵员7万,坦克750—800辆。这些于5月中旬动员的部队采取了欺骗行动——这是缜密的作战计划的一环。
3个师隐蔽地集结在内格夫沙漠的西北,一部兵力进行机动,似乎是要突破西奈半岛的中部,就像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时那样。
第三节 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开战经过
决定开战,这是国家的重大决策,它意味着国家从平时转入战时。古往今来,国家转入战争的过程因时代、国家、以及战争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但事实上在决定开战之前也存在另外多种解决事态的方法。当今的危机处理,说起来也就是处理那些使当事国面临危机时不致走上战争道路的方法——避免或遏制开战决定,诱导选择其他方法。
六天战争中的开战决心介于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的过早的开战决心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过迟的开战决心之间。在六天战争前的危机事态中,以色列的决策者经历了何种过程走上战争的道路,而没有作出其他抉择呢?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967年6月5日晨,准确地说是以色列时间上午7时45分,以色列空军同时出动,去轰炸埃及的10个机场。它们首先轰炸了其中的9个机场,几分钟后轰炸了第十个机场。不到两个小时,埃及空军就被摧毁,六天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至此,开战前一个月开始的重大危机和以色列政界、军界首脑的苦恼宣告结束。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后,危机逐步激化,它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最后发展成六天战争。第一时期是从1957年3月以军从西奈半岛撤退至1966年中期,这是“一般的”敌意和宣传活动时期。第二时期是从
1966年秋至1967年5月10-14日,这是阿拉伯游击队活动进入高潮的时期。第三时期是危机期,埃及政府于67年5月13--14日采取了军事行动,阿、以之间由过去10年的一般对立状态发展成另一种性质的冲突状态。在第三时期以色列采取的措施是:下达动员令—>推迟军事行动-->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斗开战。具体可分为下面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14日--5月18日) 面临战争威胁阶段
第二阶段(5月19日--5月22日) 担心战争爆发阶段
第三阶段(5月23日--5月28日) 努力避免战争阶段
第四阶段(5月29日--6月04日) 定下开战决心阶段
第五阶段(6月05日--6月10日) 果敢进行战争阶段
以下概要说明在第三时期中的第一到第四阶段,以色列是如何发展到定下开战决心的。
一、第一阶段(5月14日--5月18日)面临战争威胁阶段
以色列的决策过程始于5月14日夜晚。以军情报部长亚里夫向总参谋长拉宾报告埃及地面部队已进入戒备状态。总参谋长拉宾于15日晨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总理艾希科尔。会上商议的结果,决定军队向内格夫沙漠的停战线正面增派1个旅。外交部长埃班报告了美国及英国大使提供的情报,这两个国家认为埃军的动向不过是一般的示威行动。经过整整一天的讨论,会议达成了和这一报告相同的结论。16日,举行了内阁例会。会上一致认为这次纳赛尔采取的行动是政治威胁,而不构成军事威胁。但是会议也认为有可能发生不测事态,因此应该作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内阁会议结束后,立即发布了对部分预备役进行动员的命令。这就是1967年危机中最初的决策。
达扬将军认为事态是严重的,他表明了这样的见解:纳赛尔不久将要求联合国部队撤离,并且将会封锁蒂朗海峡。当地时间16日22时,埃及易卜拉欣·沙卡维准将向联合国部队指挥官里基赫中将递交了要求联合国部队(3,400人)撤离的信件。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收到这份报告1小时后,决定答应埃及的要求。吴丹的决定遭到了谴责。在17日
16时的联合国会议上,南斯拉夫和印度支持吴丹的决定,加拿大和巴西表示反对。18日19时,吴丹把同意撤离联合国部队的信件交给了埃及驻联合国大使穆罕默德·库尼。埃军已向西奈半岛增派了1个师,并逼近停战线。17日,以色列军政首脑召开了4次不同人员参加的会议。所有会议都判断埃军的动向并不预示战争将要爆发而只不过是纳赛尔的对以色列的遏制行动。18日,以色列政府要求撤回撤离联合国部队的决定。总理、外交部长、军队的情报部长分析了形势。他们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战争的可能性已经为期不远了。
二、第二阶段(5月19日--5月22日);担心战争爆发阶段
5月19日对以色列的决策者们来说是决定未来动向的重要一天。联合国部队于19日16时撤离完毕,形势急转直下。总理和军界首脑在总参谋部商讨事态的对策。
会上研究了反空袭计划和采取了从欧洲紧急采购武器的措施。在此之前,军队的情报部长亚里夫报告了埃军的动向及兵力,内容是:①埃军出于侦察目的不断侵犯领空;②西奈半岛的兵力已达坦克500辆,兵员4万;③1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营的也门军队正停泊在苏伊士港准备向西奈半岛出航。总理对报告的第三点内容感到困惑,他担心蒂朗海峡可能遭到封锁。这个也门军队准备出航的情报使以色列作出了第二个决策:
5月19日下午下达了大规模动员的命令。外交部长埃班指出了目前以色列面临的三个问题:埃军在西奈半岛集结;埃军驱逐了联合国部队;叙利亚在煽动人民战争,这给以色列带来了危机。
至5月20日,形势进一步恶化。在西奈,埃、以两军已直接接触。
20日上午,总理和总参谋长赴西奈前线视察。当天,埃及伞兵部队降落在沙姆沙伊赫,埃及海军也沿苏伊士运河向沙姆沙伊赫南下。接到这些情报,达扬将军飞往西奈前线。
21日上午7时30分,军政首脑研究形势的发展。会上,总参谋长拉宾报告集结在西奈的埃军已达8万人;外交部长埃班的看法是乐观的,他认为大国将采取行动,制止纳赛尔封锁蒂朗海峡。然而22日夜里,纳赛尔在西奈半岛的要冲吉夫加法宣布封锁以色列舰船进出的蒂朗海峡。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时,以色列曾因埃及封锁蒂朗海峡而决心开战,现在历史又要重演了。
三、第三阶段(5月23日--5月28日):努力避免战争阶段
5月23日凌晨4时30分,总参谋长拉宾向总理汇报了纳赛尔宣布封锁蒂朗海峡的消息。从上午9时起,召开了有在野党领导人参加的国防委员会会议。政府方面参加的有:总理、外交部长、不管部部长加利利、教育部部长阿兰内、内政部长夏皮罗;在野党方面参加的有:梅纳赫姆·贝京、西蒙·佩雷斯、摩西·达扬、果尔达·梅厄;军方参加的有:总参谋长拉宾、情报部长亚里夫、作战部长魏茨曼。会议在听取了了总参谋长的全面介绍后,讨论了需要紧急决断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美国建议的以色列48小时内暂缓向亚喀巴湾派出船舶进行示威性通航的问题。会上达扬提出,应该给美国以它所希望的48小时,48小时后再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会议的结果是与会者多数接受了美国的提议,并同意不要求美国海军护航。会议还同意国防军发布预备役全面动员令。
其次是关于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即是否应该立即打通蒂朗海峡和攻歼埃及集结在西奈半岛的军队。会上达扬指出,现在的问题不单单是占领加沙地区或是打通蒂朗海峡的问题,这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同纳赛尔进行武力对抗。埃及封锁蒂朗海峡的真正的意义不是封锁本身,而是试图显示以色列是不能抗拒阿拉伯世界的,这才是纳赛尔的本意。只要纳赛尔不打消这个念头,形势还会恶化下去。总参谋长拉宾认为,占领沙姆沙伊赫是可能的,但并不可行,可行的方案是摧毁埃及空军和占领加沙地区。事实上,开战日定的是5月25日晨,根据这个指示,南部军区积极进行了准备。24日下午5时,开战时间被推迟了24小时。总参谋长拉宾因病表示要辞去所任职务,结果获准休息数日。由此可见,每个人对形势的认识和解决方案是不同的。总之,在5月23日,军队未施加要求立即开战的压力。
在5月23日上午9时召开的国防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出了三条决定。这是第三次决策。
1. 封锁蒂朗海峡是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
2. 有关军事行动的任何决定均推迟48小时实行。在此期间外交部长弄清美国的真正意图;
3. 在适当时机派外交部长会见美国总统。
5月24日,外交部长埃班启程前往巴黎、伦敦、华盛顿。25日,总理艾希科尔、总参谋长拉宾、巴列夫将军一行视察了内格夫沙漠的南部军区,召见了加维什、塔尔、沙龙各位师长。这时,埃军已有4个装甲师集结在西奈。
5月26日,
召开了内阁会议,会上有人提出应该成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外交部长埃班发来了难于即刻了解美国真正意图的报告。伊加尔·阿隆强硬要求总理立即发动军事行动。总参谋长拉宾也同意阿隆的意见。
那末,美国的态度如何呢?23日约翰逊总统的声明如下:
“亚喀巴湾是一条国际航道。 封锁蒂朗海峡是非法的,
也是对和平的潜在威胁。 ……以色列只要不决定单独行动,
它就不会孤立。 以色列如果想在任何事情上都得到美国的援
助, 那就应该对主动的敌对行动负起责任。 我们相信以色列
不会采取这种行动。”
而纳赛尔在27日的演说中指出:
“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消灭以色列。事情不单单是以色列的问题,还有它的后台(美国)的问题。假如以色列胆敢侵略埃及或叙利亚,对以色列的战争就将发展为一场全面战争。”
5月27日的以色列内阁会议,被迫要对开战问题作出决断。国内群情激昂,要求采取军事行动。人们产生了一种危机感,觉得再等下去只能使国家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陷入疲惫状态。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1. 国防军的动员已达一周之久。国家经济部分瘫痪。被动员起来的普通市民强烈要求政府作出某种决断;
2. 对国家领导人的失望之感有增无减,总理艾希科尔已成为众矢之的。人们越来越怀疑他的管理危机的能力。
3. 陆军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发动越迟,人员、物质损失越大。
4. 事情越来越清楚,埃班通过外交活动所取得的大国的支持已逐渐变成一张空头支票。
5. 纳赛尔依然在使侵略行动升级。其他的阿拉伯国家军队也集结在以色列边境附近,疯狂叫嚣消灭以色列。
这五个“包袱”沉重地压在以色列内阁18人的肩上。苏联政府似乎要掩饰自己的幕后策划者面孔,在5月26日由柯西金署名的信件中写道:
“苏联政府要求以色列采取一切手段不使目前的事态发
展为军事冲突。不管边境地区的军事形势如何,也不管问题
多么复杂,重要的是找出非军事手段的解决方法。”
5月28日是以色列不得不对和还是战作出决定的日子。从凌晨3时半至5时召开了内阁会议。会上出现了主张立即开战和主张48小时后再行决定的两种对立的意见。表决的结果是9票对9票,谁也没压倒谁。即使是主张立即开战的人意见也不一致:本古里安主张只限于解除蒂朗海峡的封锁;贝京主张主要的问题不是蒂朗而是集结在西奈的部队。但总理决定推迟作出决定。
28日,美国总统对苏联的动向判断是,如果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苏联将支持受到进攻的国家。可能是基于这个判断,美国总统对以色列的动向极为关心。美国强调:以色列不应该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假如发动了,一切责任应由以色列承担。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致艾希科尔总理的信件中告诫以色列默认纳赛尔造成的既成事实。英国对以色列持同情态度,希望以色列继续进行外交努力。同时美、英两国还针对纳赛尔的封锁蒂朗海峡措施,积极地制定着国际性的舰船护航计划。西德和加拿大两国向艾希科尔总理表示,他们同意这个计划。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28日下午3时至8时召开了内阁会议。会上决定继续进行外交努力。这是第四次决策。晚9时,艾希科尔、阿隆、约菲同军界首脑举行了会谈。军队要求立即开战。推举达扬为国防部长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
四、第四阶段(5月29日--6月04日):定下开战决心阶段
这个阶段可细分为两段。 5月29日--6月1日为前一段; 6月02日--6月04日为后一段。
前一段是国内因素起主要作用,特别是要求开战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内的知识界人士、工人、学生,甚至妇女纷纷请愿,要求开战。
5月29日,形势更加动荡。艾希科尔总理在国家危急关头的领导能力
113页地图
被作为问题提出,人们要求他不要兼任国防部长,把这一职务交由达扬将军担任。
5月30日,危机又进了一步。埃及、约旦缔结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条约连同1966年11月埃及、叙利亚签定的共同防御条约,使以色列不得不对付三个方向的威胁。
30日晚,工党——工人联合党联盟正式决定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并反对艾希科尔留任总理。31日16时30分,艾希科尔、达扬举行会谈,达扬要求担任国防部长,或者总理兼国防部长,或者野战军司令。同日20时,拉宾、艾希科尔、达扬三人会谈,内定达扬任南部军区司令。但是,
6月1日西蒙·佩雷斯提出,达扬如不参加政府,他将不与各党派联合政府合作。
1日10时至15时的会议一致通过达扬将军担任国防部长。外交部也已不再对军事行动持有异议。
6月1日21时30分,各党派联合政府成立。这是第五次决断。
后一段第一天是6月2日。用新任国防部长达扬的话说,这一天对于发起行动既过早也过迟。
3日这一天发生了三个事件:一个是伊拉克军队和埃及军队到达了约旦,另一个是法国发表了对以色列武器禁运声明,再一个是收到了美国总统约翰逊5月30日给艾希科尔总理的信件。信的内容是:
“我必须强调, 以色列有责任不采取敌对行动。 以色列
只要不独断专行, 它是不会孤立的。……我希望以色列保持
领土完整, 我已告诉埃班外交部长, 美国为确保以色列及其
邻国的和平与自由, 将尽可能地给予有效的支援。 我还想强
调同别国共同行动的必要性。 ……我们领导人在美国不单独
行动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
但是,美国还补充说: “以色列应采取的行动取决于它自己。”美国的这一意见被埃班压了数天,而没有向政府报告。
以色列领导人对美国的感觉是,以色列即使主动挑起战争,美国也不会把它视为非友好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就不会介入。
6月04日,国防部长达扬对阿军展开的兵力,作了如下估计;
西奈方向: 第一线兵力10万,预备队6万,坦克1,OOO辆,空军飞机480架。
叙利亚方向:兵员5万,坦克200辆,空军飞机100架。
约旦方向:兵员5--6万,坦克250辆,空军飞机24架。
1967年5月末时间以双方的兵力如下:105页表格
6月04日,以色列内阁会议经过7个小时的讨论后终于决定开战。前一天——3日,作战计划已经得到批准。决心通过集中运用空军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去夺取胜利。这是第六次决断。
6月04日以色列动员的兵力已达25万,其中22.5万人是陆军兵力,预备役占 20万。
第四节 孤注一掷的空袭
六天战争中航空兵运用的特点表现在初战时的集中兵力和统一指挥上。总参谋部作战部长魏茨曼准将避免空军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空军那种偏重防势作战的运用,开战时未留任何预备队,把100%的作战飞机都投入了进去。
魏茨曼认为,以色列防御的成败取决于它能否迅速摧毁主要敌人埃及的空军而取得制空权。这正如他所说的,
“以色列最好的防御,在开罗上空”。
5月31日达扬一就任国防部长,魏茨曼就向他汇报了整个作战计划并取得了他的批准。计划主要内容有四点:①迅速摧毁埃及空军;②席卷西奈半岛;③打败埃及地面部队;④解除对蒂朗海峡的封锁。在此之前,
5月25日8时,作战部长已向艾希科尔总理汇报过作战计划和作战准备情况并得到了认可。
6月05日晨可使用的作战飞机共196架,另有12架飞机按四机编队在空中待机。
5日以色列时间上午7时(埃及时间上午8时[这里是指埃及夏令时。某些国家法律规定将各地的标准时间在夏季提前1小时(或半小时)。这种时间称为夏令时。例如埃及、美国等在夏季都提前1小时。按世界时区划分,埃,以均属东2区,标准时间一致。——译者注]),40架“幻影”式和“神秘”式飞机从以色列起飞,在地中海上空向西飞行。几分钟后,第二批40架飞机起飞。又过几分钟后,最后一批40架飞机起飞。这些飞机在距海面30--500英尺的低空飞行,途中改变航向南下,于埃及时间上午8时45分同时轰炸了9个机场,几分钟后轰炸了另1个机场。四机编队的飞机,在7分钟的时间内向各自的目标投弹1次,机枪扫射3--4次。第一波次离去3分钟后,第二波次继续攻击7分钟。对于苏伊士运河地区的目标,攻击——回程——准备——再次攻击所需时间在1个小时之内。对1个目标80分钟内实施8个波次的攻击。这种集中攻击使埃及空军在开战初期的3小时内有300架飞机被炸毁在地面上。埃及空军的350名飞行员中有100名因此而丧生。
以色列空军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突然性和准确性。使用了三种炸弹:500磅炸弹和1,000磅炸弹用来破坏设施和跑道,还有一种是只破坏飞机不破坏设施的特种炸弹,主要使用在攻击阿里什机场,因为以色列空军不久要使用这个机场。
攻击时刻选在上午7时45分是获得成功的又一原因。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刻,是出于下列四点考虑。
1.
埃军在3周前就已将兵力集结在西奈半岛,戒备状态已过了高峰。埃及空军每天拂晓有数架米格-21飞机处于半待命状态,有1--
2架米格-21飞机在空中巡逻。埃军从过去以色列空军在拂晓进行的飞行训练情况分析,认为这段时间突袭的可能性最大。这段时间只要一过,2--3小时后,埃及的雷达就关机了。以色列情报部门获得了这个情报,判断上午7时30分是埃军戒备最松懈的时间。
2.
以往在拂晓进行攻击训练时,飞行员在出击前3小时就得作好登机准备,没有睡眠时间。飞行员坚持36个小时,到开战后第二天黄昏才解除战斗值班,睡眠必然不足。确定第一批飞机的攻击时刻为上午7时45分,飞行员可以睡到凌晨4时。
3. 拂晓时尼罗河地区多雾。 7时30分雾可消失。 8时视界最好。此时太阳的位置对于准确轰炸机场跑道有利。
4.
为什么必须是7时45分呢?8时或者8时15分不是也行吗?埃军高级将领通常于上午9时上班。在此之前的15分钟将军和指挥人员都在上班的路上。而且这个时间是埃军飞行员飞行训练中难以发挥战斗力的时间。
上述情报都被以军情报部掌握了。他们的工作集中在使空军的突然袭击获得成功上。从开战几个月以前,以色列的侦察机就不断从高空对埃及的雷达进行了侦察。他们发现埃及的米格飞机在10分钟之内不能起飞,有时甚至需要用26分钟。
对约旦、叙利亚的空袭是在午后进行的。对安曼机场是在12时15分,对马弗拉克机场和大马士革机场是在下午3时。仅6月5日一天就轰炸了25—26个基地,以色列空军为此而获得了制空权。叙利亚和约旦的地面部队失去了进攻能力。埃军虽然部署了20个萨姆—2导弹连,但面对以空军的攻击不能立即作出反应,才仅仅发射了6枚导弹。以军在米特拉山隘以西,缴获了9具萨姆—2导弹发射架。
P118图表
第五节 西奈战线
以军通过开战时的战略空袭获得制空权后,于以色列时间上午8时15分开始进攻西奈半岛。埃军在腊法——阿布奥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区部署了3个师,并构筑有坚固的防御阵地。对此,以军由北而南使用了塔尔师、约菲师、沙龙师3个师发起进攻。另以1个旅进攻加沙地区,以曼德勒旅进攻孔蒂拉正面。
一、进攻腊法、加沙地区
埃军在加沙地区部署了第20师,在腊法--阿里什地区部署了第7师,以阻止以军向海岸公路突进。特别是腊法地区,这里是交通要冲,是通向加沙、阿里什、奥贾三方向的中心。腊法的防御由第7师的1个旅担任。腊法的正面构筑了10公里宽的防御阵地,设置了地雷场和铁丝网。阵地的后方部署了得到122毫米炮兵旅和1个100毫米炮兵营加强的第7师的另2个旅。
塔尔师长认为正面进攻困难,决心从汉尤尼斯方向实施包围。沙米尔·戈南上校(十月战争时的南部军区司令)指挥的第7装甲旅负责进攻汉尤尼斯正面,阿维伦上校指挥的装甲旅负责进攻右翼,艾坦上校指挥的伞兵旅从两旅中间进攻。戈南旅以“百人队长”式坦克营为先导,“巴顿”式坦克营随后跟进,成纵队向汉尤尼斯开进,步兵营和配属的混成营在队伍后面担任预备队。戈南旅在突破埃军的炮火封锁和反坦克火网后,继续向舍赫·祖韦德推进。戈南上校正准备挥师进一步向阿里什前进时,收到了塔尔师长命令他抽调1个营进攻腊法的电报。遵照命令,戈南上校命令1个营转向腊法,命令主力占领阿里什以东8公里处的杰拉德阵地。
艾坦旅在腊法进行了一场白刃战之后占领了埃军的核心阵地,并继续向舍赫·祖韦德进攻。左侧的阿维伦旅企图从埃军阵地南翼实施包围,因而以1个机械化营从正面进攻,以2个坦克营向敌南翼前进。
先头的坦克营错误认为到了埃军南翼而发起了进攻,以后又将进攻方
向转向北面。不料在其南侧还有埃军的阵地,部署着1个营。这个阵地构筑巧妙。隐蔽在沙丘之中。当阿维伦旅的后续坦克营尾随先头营转向北方进攻后,埃军的南翼部队便从背后向该营进行了集火射击,使以军坦克营陷于一片混乱。尔后,后续坦克营进至埃军炮兵阵地附近,企图攻占该阵地,此时恰逢请求支援的飞机到来,摧毁了这个炮兵阵地。尔后,后续坦克营又破坏了埃及第7师防御地域的后方,击毁了2个坦克连(40辆)。
塔尔师长所以要戈南上校抽1个营去进攻腊法,是为了支援苦战中的阿维伦旅。阿维伦旅在战斗中死伤250人,埃军死伤数百人。阿维伦旅对部队重新进行编组后,扫荡了埃军残存的支撑点,直到5日深夜方结束战斗。在5日的战斗中,埃军第7师防御地域落入以军之手。埃军伤亡2,000人,以军伤亡500人。
120页地图
121页地图:以军在腊法地区的进攻路线(1967年6月05—06日)
以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占领阿里什。以军原计划以空降、登陆、地面进攻相结合的协同作战攻占阿里什,但由于总参谋部重视对耶路撒冷的进攻,决定将古尔上校的伞兵旅转用于耶路撒冷方向,因而戈南上校独自担任了攻占阿里什的任务。
6日凌晨3时,戈南旅到达阿里什郊区, 5时油料补给车到达,加油后发起了进攻。经几小时的小规模战斗,占领了阿里什。
对加沙地区的进攻是由雷谢夫上校指挥的加强步兵旅担任的。 6月6日夜12时45分,加沙地区落入以军之手。
二、阿布奥格拉战斗
在1956年的阿布奥格拉战斗中,以军被迫进行了一场苦战。苏伊士运河战争一结束,以军总参谋部就对阿布奥格拉战斗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们向现场派出了研究小组,调查了阵地编成情况,制定了对策。而且在一年一次的指挥参谋课程的图上演习中,阿布奥格拉阵地的进攻战是内容之一,演练了对苏联式防御阵地的进攻方法。担任进攻阿布奥格拉任务的沙龙将军,在开战前作为陆军的训练部长,一直负责指导这种训练。
埃军也运用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经验教训。他们在阿布奥格拉构筑了苏联式的防御阵地,以第2步兵师的2个旅担任防御。特别是乌姆·卡泰夫阵地,是由1个旅守备的极为坚固的阵地。在用钢筋水泥浇灌的工事组成的三道防线(长5公里,宽1公里)前方,设有警戒阵地,并加强以地雷场和铁丝网。阵地是由防坦克支撑点编成的。支撑点内配备有各种反坦克武器、自行火炮以及隐蔽在地下的T-34、
T-54坦克。在鲁瓦法水坝设置的阵地属于第四道阵地。阵地上配置了6个122毫米炮兵营,还集结有装甲旅(90辆)。在库赛马部署有1个旅的部队,企图阻止以军向阿布奥格拉迂回。
沙龙师下辖1个装甲旅、 1个步兵旅、 1个伞兵旅、 6个105毫米和155毫米炮兵营。
6月5日上午8时15分,从奥贾附近发起进攻,在乌姆·巴塞斯首次遇到埃军抵抗。埃军1个T-34坦克连在那里防守,经小规模战斗后撤退了。继续前进的沙龙师在乌姆·泰勒帕再次遭到抵抗。
6月5日下午3时许,沙龙师的侦察队进至阿里什--阿布奥格拉公路,为阻止埃军增援而切断了阿布奥格拉西北侧的公路。同时向乌姆·卡泰夫阵地和库赛马阵地的中间地区派出了侦察营,阻止埃军的相互增援。
孤立乌姆·卡泰夫阵地的措施完成后,沙龙师开始向该阵地进攻。“谢尔曼”式坦克营和机械化步兵营从正面进攻,“百人队长”式坦克营越过人们认为不能逾越的沙丘地区从北面实施包围。他们的计划是:趁“百人队长”式坦克营对阿布奥格拉公路交叉点附近实施牵制性进攻时,阿丹步兵旅的3个营分头突入乌姆·卡泰夫阵地的第三道防线的堑壕,扫荡壕内埃军;在此期间,“谢尔曼”坦克营从正面进攻乌姆·卡泰夫阵地,然后随阿丹旅加强包围态势。
这个进攻计划从6月5日日没后以军2名侦察人员向埃军炮兵阵地伞降时开始。以军炮兵于5日黄昏向前推进,待夜幕降临后开始射击。下午10时30分起进行30分钟的炮火准备。在此期间,阿丹旅的3个营乘图波利上校的装甲旅实施牵制之机,从北面突入第三道防线的堑壕。坦克连在步兵营后面跟进。为便于部队间的夜间识别,坦克连和步兵营的夜间标识是各自携带的红、蓝、绿三色闪光灯。与此同时,空降营也分三批乘直升飞机降落在埃军的炮兵阵地上,破坏了火炮及车辆等。至此,埃军乃溃败。
在此之前,进至阿布奥格拉附近的“百人队长”式坦克营一直在等待主力发起进攻。进攻乌姆·卡泰夫阵地的战斗一打响,“百人队长”式坦克营就攻击了阿布奥格拉的鲁瓦法水坝支撑点,接着向乌姆·卡泰夫前进。前进是小心翼翼的,这是因为他们还记得1956年阿布奥格拉战斗中所发生的坦克部队与友军相误击的教训。
6月6日凌晨3时30分,“谢尔曼”式坦克营突入乌姆·卡泰夫阵地时,晚于预定计划。在工程兵排除阵地内地雷的同时,坦克营担任扫荡阵地的任务。同一时刻,图波利旅长收到了两坦克营营长关于受到射击的报告,于是命令“谢尔曼”式坦克营停止射击。这次坦克射击是夹击卡泰夫阵地的两个坦克营之间的误射。
124页表格:各地区直接航空火力支援出击架次和坦克、人员损耗
125页地图:阿布奥格拉战斗(1967年6月5—6日)
在此之后,正在鲁瓦法水坝附近集结的埃军坦克部队开始向乌姆·卡泰夫阵地方向移动。图波利装甲旅的两个营等候在埃及坦克部队的前进路上,同正好进至当地的约菲师的塞拉旅一道,
击退了埃军坦克。埃军损失了40辆坦克,开始撤退,以军损失了19辆坦克。沙龙准将准备向下一个目标——纳赫勒和米特拉山隘推进。这样,不到12个小时,阿布奥格拉阵地被沙龙师占领了。
三、埃军溃败——命令撤退
战争初期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震动了纳赛尔总统等埃军首脑。尽管在5月末至6月初的危机迫近情况下埃及曾预料以色列会发动突然袭击,但这次还是受到了巨大冲击。埃军总参谋部惊得不知所措,西奈的防御部队得不到应该进攻还是应该防御的命令,只能眼睁睁看着以军进攻而束手无策。由于以空军在短时间内实施了多批次的攻击,埃军还误认为是美国第6舰队的舰载机来袭。埃军这样判断,是有其理由的。一是因为他们收到了安曼的通报,说约旦军队的雷达在克里特岛方向捕捉到了大编队;他们还考虑到美第6舰队的电子侦察船正在阿里什和塞得港北面数英里海面上游弋,截收和干扰着埃军的通信。再一个重要的证据是被俘的以空军飞行员携带的高分辨率的航空照片。埃军认为以空军没有这种技术,只有美、苏两国的间谍飞机才能拍摄这种照片,而苏联是不可能帮助以色列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实证明美国是以色列的同谋。他们想到5月28日美国政府曾施加强大压力,要纳赛尔总统绝对不要进攻以色列。苏联也和美国一样地施加压力,要埃及不要诉诸战争。
认为以色列的先发制人的进攻是同美国合谋搞的这种判断,使埃军首脑们又一次重温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时英、法两国军队参战的恶梦。
6月5日午后,阿密尔总司令越过西奈防御司令穆尔塔吉将军同西奈的各师长直接通了电话,以便掌握情况。他还一再催促穆尔塔吉向阿布奥格拉和阿里什派出增援部队,但未被重视。
6月6日晨,他收到阿布奥格拉陷落和以军正向阿里什前进的报告。埃军总参谋部仿佛陷入了恶梦,一种恐怖之感油然而生:美国是否要在苏伊士运河和尼罗河三角洲登陆?尽管没有任何征兆表明美军要在上述地区登陆,但参谋们和阿密尔本人不能不为此担心。这种恐怖驱使阿密尔总司令和1956年时一样,作出了要西奈防御部队撤退的决定;阿密尔总司令既不向纳赛尔报告,也不征求参谋们的意见,他武断地向西奈防御部队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命令仅仅两个字:“撤退。”师长多数是政治军官,他们很会利用时机,他们向下属部队传达了撤退命令后,便首先登上汽车向伊斯梅利亚方向逃去。埃军的弱点在高级军官。
埃军从突然袭击的冲击下恢复过来,是在阿密尔总司令下达撤退命合以后。在此之前,总参谋部的参谋们正在研究仍按计划实施作战的问题。他们认为,埃军经过反击可以在利布尼和萨马代之间阻止以军前进;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吉大加法、米特拉山隘、吉迪山隘以东阻止以军前进。可是就在这时阿密尔总司令突然发出了撤退的命令,这使参谋们和部队陷入了混乱。奉命撤退的部队既不知道撤退的顺序和路线,又得不到掩护,在以军的快速追击下,遭到了惨重损失。
为使阿密尔收回撤退命令,埃军总参谋部的三名参谋要求直接与阿密尔面谈,5日以来阿密尔独自一人关在司令办公室里,拒绝和参谋们接触。调查部长穆斯塔法·贾马尔少将、作战部副部长纳希哈少将和利哈德·侯赛尼少将三人会见了总司令。他们说:“阁下的撤退命令只能使部队陷入混乱,请您立即撤回这个命令。”阿密尔总司令同意下达停止撤退的命舍。可是这时第3师和沙兹利师已经撤退完毕,第20、7、2、6各师也正准备撤出防御地域,停止撤退的命令已是“马后炮”了。
6月5日晚,阿拉伯各国在巴格达召开会议,决定对美、英两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纳赛尔关闭了苏伊士运河。
四、下令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