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埃及的进攻作战
十天进攻期间埃以战线是稳定的。埃军利用这个时机加强了战备。兵力增加到13个步兵营、2个机枪营、 3个炮兵团、
1个坦克团,共1.5万人。还有若干架飞机实施航空火力支援。内格夫沙漠的犹太移民区被阿军包围,陷入了孤立状态。突破埃军在海岸地带建立的坚固阵地,打通特拉维夫——内格夫沙漠移民区的道路,已成为以军的紧迫问题。
伊加尔·阿隆上校统一指挥的4个旅担负了这次作战任务。10月1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埃军的阿里什机场和基地。但是,这次轰炸未能彻底摧毁上述机场和基地。阿隆旅的进攻因埃军的反击归于失败。
翌日——10月16日,以军从曼希方向再次发起进攻。这是以军首次运用装甲部队和炮兵的一次协同进攻,结果仍归失败。该方向由
2,500名苏丹人防守。阿隆上校决定把主攻方向改为进攻胡莱卡特。
10月19日22时进攻开始。以军在这个方向上的突破获得成功,终于夺取了自1947年11月以来一直被围的通往内格夫地区的走廊。接着又于
21日4时夺占了有500名埃军防守的比尔谢巴,切断了埃军通往北方的后方供应线,孤立了驻守希布伦的埃军。以色列空军的活动为地面部队在这个地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在这次作战中,以色列空军拥有
100架飞机和150名飞行员,出动了239架次,对21个目标投下了151吨炸弹,取得了战果。对阿里什机场的轰炸,使埃及空军无法行动。
45页地图 “约阿夫”行动(1948年10月15~22日)
10月22日以军夺占海岸地带的贝特·哈南和切断埃军的后方补给线后,埃军依靠海上运输坚持战斗。新组建的以色列海军同埃及海军进行了较量,击伤了埃及的3艘小型船只。贝特·哈南以北的埃军丧失了战斗意志,阿什杜德于10月27日被以军占领。
阿隆上校指挥的这次进攻作战之所以能以敌我对等的兵力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色列已经掌握了制空权和“派尔马契”旅多以机械化部队实施包围作战。而埃军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防御战术呆板,纵深浅,缺少足够的反冲击部队,步兵实施反冲击时也无火力支援,通信不畅影响了对部队的指挥等。
二、加利利地区的作战:“希拉姆”行动
在十天进攻期间,考克吉的军队丧失了包括拿撒勒在内的南加利利,撤至北加利利山区。以军总参谋部决定击退考克吉军队,占领北加利利。和考克吉军队作过战的卡梅尔上校担任这—名为“希拉姆”行动的作战任务。这次作战行动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对南部方向实施牵制作战,与此同时,从塔尔希哈和萨费德进攻萨萨。第二阶段:
占领萨萨后进攻胡拉谷地。在这次作战中,以色列空军担负轰炸主要目标和支援地面作战的任务。这是以色列空军的首次集中使用。
10月28日下午,空军首先实施航空火力准备。黄昏“希拉姆”地面作战开始。考克吉军队判断以军主攻方向指向南部,因而将部队移向北方。卡梅尔上校于28日黄昏对主攻正面发起进攻,31日下午占领萨萨,尔后继续北进。阿军溃散,以军于31日下午6时占领胡拉谷地。同时,黎巴嫩边境正面的部队也占领了北自利塔尼河南至马利基亚的地区。
以军作战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计划周密,指挥正确,速度快,各军兵种尤其是空军和地面部队的配合密切,士气旺盛等。另外,卡梅尔上校在部队的运用上重视奇袭和速度,
也是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考克吉的军队不愿进行长期的防御战斗,缺乏坚守阵地的观念。考克吉的军队虽然装备有现代化武器,但却不能熟练地使用,士气很低,遭到以空军轰炸后已经丧失战斗意志。
48页地图“希拉姆”行动 (1948年10月28~31日)
第七节 后期的进攻和停战
后期进攻是停战前夕进行的对埃军的作战。在这次进攻作战期间的11月30日,以色列和外约旦之间实现了停战。
在1948年10月的“约阿夫”作战行动中,比尔谢巴以北的埃军虽被击退,但以南的内格夫沙漠等西奈半岛的埃军却依然存在。11月19日埃军从加沙地区进入内格夫沙漠,12月7日对以军阵地发起进攻,但被以军击退。以军总参谋部决心歼灭埃军(而不是削弱埃军),于12月
22日发动了“霍雷夫”作战行动。担任这次作战任务的是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的由1.5万人组成的“派尔马契”师。
阿隆师计划于2月22日夜开始进攻,先以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施牵制性进攻,其间主力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尔后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占领阿里什。作战是按计划实施的。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加沙和阿里什的机场。埃及空军飞机在起飞前大部被炸毁。以色列空军掌握了制空权。戈兰尼旅在宽大的正面上沿海岸公路挺进,22日黄昏夺占了加沙南侧8公里的制高点。12月23日,阿隆准将指挥的主力部队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这个进攻方向出乎埃军意外。以军对整个战区进行了空中照相侦察,分析结果后发现,从比尔谢巴至奥贾有一条罗马古道。以军秘密地将这条古道改修成可以通行轻型装甲车辆的道路。而埃军判断,以军将会沿海岸公路进攻,因而对奥贾方向疏于戒备;阿隆主力部队的奇袭获得了成功。于27日占领了奥贾,并立即向海岸公路派出一支机动部队,于28日夜攻占了阿布奥格
49页地图“霍雷夫”行动
拉。接着,这支部队又掉头北进,转入对阿里什的进攻,抵达距海岸公路15公里附近的机场时,缴获了几架完好无损的飞机。
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以决定性打击的时候,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以色列之所以停止“霍雷夫”作战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英国发出了最后通谍。1949年1月初,英国空军的5架战斗机为执行侦察任务进入以色列空域,被以色列空军击落,这使英、以关系达到极度紧张地步。
1949年3月6日至10日,以色列发起了本次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作战行动——“乌巴达”作战行动。以军以2个旅南下内格夫沙漠,占领了沙漠一带,保住了埃拉特。
1949年2月时以色列空军装备的各种飞机架数
50页表格
1949年2月24日,埃以双方在罗得岛签定了停战协定。 3月23日黎巴嫩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以军撤出黎境。
4月3日约旦和以色列也签订了停战协定。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停战拖到7月20日才实现。停战生效时双方军队的实际对峙线被定为停火线,这就为后来再次爆发冲突留下了隐患。
第八节 巴勒斯坦战争的军事意义
一、战争结果和对立加深
巴勒斯坦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它进一步加深了阿以之间的对立,并且酿成了新的问题。在巴勒斯坦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的80%的土地,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它的14,500平方公里领土增大到20,850平方公里。战争给这个地区留下了一条不合理的停火线。更为严重的是阿拉伯难民外流问题。据联合国估计,难民数高达72.5万人。如何处理这些难民和阿拉伯民族的愤怒,成为后来冲突的一个原因。另外,战争使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国际管理的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约旦所分割。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新城,并于
1950年宣布将其定为首都,大部分政府机关也从特拉维夫迁来。约旦占领了旧城。中间设置了无人地带,一般人被严格禁止出入其间。
通过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认识到:1.应力避持久战,打好进行战争的基础;2.阿拉伯世界是自己的敌人,应坚持和大国合作,谋求它们的支持;3.作战上应重视奇袭和机动。1947年末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68万,阿拉伯人为300万[①
原文如此,疑为130万人之误。—译者],以色列军队开战时为3万,五个月后增加到约10万,由一支主要是装备轻武器的军队发展为装备和能够有效运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的军队。以色列还基本建立起一套动员体制,可把总人口的13%吸收到军队中来。整个战争期间,人员的伤亡是相当大的:以方亡6,000人,伤1.5万人,阿方亡1.5万人,伤2.5万人。尤其是以军,从1948年7月的第二次停火到1949年1月7日,军民共死亡2,133人。
二、 “哈加纳”在战火中成长
1948年5月开战时,以色列军的前身“哈加纳”以定员100人左右的连为战斗的基本单位,从未超过这个数字。各连自己携带补给品,主要装备是轻武器。在1948年10月的进攻中,第一次展开了集中指挥4个旅的“约阿夫”作战行动。作战指挥也具有分权的性质,旅的战斗一般授权给营长指挥。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根据经验确立了一条原则:总部只交代作战目的,细节由各级指挥宫决定。另外,在这次战争中指挥官取得成功的一个共同因素是,他们都具有敢于冒险的进取精神。他们体会到:谨小慎微的战术往往与失败联系在一起;利用阿拉伯军队的脆弱性大胆地战斗,往往会收到超出预料的战果。其典型人物是“派尔马契”的伊加尔·阿隆上校。阿隆上校在北加利利的“伊夫塔”作战行动中虽然失败了,但却在“丹尼”作战行动(48年7月9日-18日)中取得了胜利。后来的达扬将军当时作为营长参加了战斗。他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冲入敌阵,分割了阿军阵地。第三次是“约阿夫”作战行动。阿隆作为指挥4个旅的支队长(师长)使作战取得了胜利。
“派尔马契”的作战指导的特点(阿隆上校的指挥具有代表性)是:进攻时不留预备队;翼侧不加掩护;集中兵力于决胜点。这和已往的军事常识很不相同。指挥官总是站在第一线上,
口里喊着“跟我来”,冲在前面。
“派尔马契”的这种精神,导致以色列军队中军官的阵亡数高于其他军队一倍。在1949年4月的“纳赫肖恩”作战行动中,
“派尔马契”的哈雷尔旅决定撤退时,奉命掩护撤退的一个连长发出了那句有名的命令——“士兵全部撤退,指挥人员全部留下担任掩护!”这个连的指挥人员,除1名班长外,其余的3名排长和8名班长全都阵亡,而士兵们却安全地撤退了。这种“派尔马契”精神,后来经常在军官的训练课程中受到引用。
1948年5月阿军发动进攻时,以色列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付阿军的炮兵、坦克上的优势。当时,以军采用了游击战术。这是“派尔马契”的创始人伊扎克·萨德的思想。他们灵活地运用所熟悉的地形,在夜间采取游击行动,取得了成功。事实证明,战术指挥上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胜过以机械呆板的方法展开的数量占优势的敌之火力。可以说,游击战术就是利德尔·哈特[
①
英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他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又译为“非直接行动”或“间接靠近”战略理论),主张避免和敌人进行决战,而是采取一切手段破坏敌防御能力,然后迫其投降。——译者注。松鼠妖注:这解释也忒土了点,本站有该书,推荐阅读http://www.warstudy.com/theory/modern/indirect_route/index.xml]的间接路线战略。以军之所以在巴勒斯坦战争中主张采取间接路线战略,是因为他们的正面进攻未获成功。以军对通往耶路撒冷的拉特伦的约旦警察据点连续发起了五次正面进攻,均遭失败,阵亡者达到700人。这个数字和六天战争中的阵亡数字相差无几。本·古里安总理兼国防部长的性格主张正面进攻;而“派尔马契”始终是采取奇袭和迂回,并取得了战果。
步兵旅可以迅速编成并用于作战,而飞行员、坦克手、水兵却很难作到。尽管如此,1948年7月以前,以色列创建了坦克营、空军、海军。海、空军的技术人员由来自海外的移民担任,炮手、坦克手大部分是曾经在苏联陆军中服过兵役的移民。1948年时,飞行员由美、英、加拿大空军的退伍军人担任;在运用上来制定任何战术原则,一次只能使用几架飞机,不具备实施直接航空火力支援的能力,多是用于对阿军后方进行轰炸。但是,建立空军的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1948年
5月29日,空军首次执行了战斗任务。
4架“麦塞施密特”式飞机攻击了沿海岸公路前进的埃军纵队,虽然未对埃军造成什么损失,却阻止了他们的前进。以后埃军钻进战壕,再也未敢前进一步。由于埃军不知道以色列已经有了飞机,因此以空军在战术上取得了奇袭的效果。
1948年7月14日,以色列的1架B-17飞机轰炸了开罗,尽管埃及的损失是轻微的,但从那以后埃及空军就停止了对特拉维夫的轰炸。以色列在空袭开罗之后,又轰炸了安曼、大马士革等城市。由于双方都没有雷达进行有效的警戒和探测,所以无法拦阻对方的飞机。以色列空军在“约阿夫”作战行动前夕,将阿里什基地的埃及飞机炸毁在地面
上,掌握了制空权。另外,还执行了侦察任务和实施了直接航空火力支援。以色列空军的飞行员的技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1949年
1月他们同英国空军的5架战斗机交战,表现出娴熟的战技。就这样,以色列军队从实战中认识到了空军的作用,后来愈加重视空军的建设。
以色列海军在战争期间几乎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的所谓舰队只不过是在仅有的几艘陈旧的货船上临时安装了老式的65毫米野战炮。它虽然也采购了登陆舟艇和巡逻艇,但直到1948年冬季还没有到货。以色列海军是由美国的犹太志愿人员指挥的,它除了参加“约阿夫”行动和“霍雷夫”行动中的封锁加沙港作战并取得了战果外,未实施其他值得一提的作战行动。
三,国防军的解体和新国防军的建立
1949年夏,以色列战时征集的8万名官兵大部分复员了,陆军实际上已经瓦解。军人不愿留在军队,军队的核心——军官团也解散了,他们四处寻找工作,以便能作为一般市民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军官团解散的原因在于他们对1936年阿拉伯人暴动以来的战争已经感到厌倦,以及军内存在着派系之争。在巴勒斯坦战争中起了最重要作用的
“派尔马契”军官的大部分属于左翼的统一工人党,而本·古里安总理兼国防部长属于以色列工党。后者握有决定性的统治权。战争期间,
“派尔马契”军官受到了优待;战后,政治上的考虑被摆在了前面。1949年1月“霍雷夫”行动结束后,以色列国会进行了第一次总选举。属于社会民主党性质的以色列工党占据了120个席位中的46席,从而成为第一大党。统一工人党占据19席。以色列工党和统一工人党彼此间成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本·古里安总理为了消除“派尔马契”在军内的影响,开始了无情的斗争。他指定“派尔马契”的3个旅为首批复员部队。和其他旅不同的是,“派尔马契”旅的全体士兵都不得不离开部队,军官也都大部分辞去了职务。
4名司令官中的2名和12名旅长中的6名都离开了陆军。和统一工人党有联系的下级军官多被限制担任训练和参谋职务,几乎没有人担任战斗部队的指挥官。
军队中的高级司令官被战时在英国受过训练的军官和以色列工党党员所垄断。本·古里安想建设一支英国式的军队,他认为“派尔马契”那套战术通常是不适于进行大规模作战的。
巴勒斯坦战争以后,奠定陆军基础的是不属于上述任何集团的人。其中之一便是伊加尔·亚丁。1949年11月,他作为亚科夫·多利的后任,担任了总参谋长。战争期间他曾经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辅助领导能力不强和健康情况不佳的多利进行工作,实际上代行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总参谋长亚丁着手重新研究战略一级的军事问题。哈依姆·拉斯科夫负责研究编制体制和战术问题。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国防所需的庞大要求和有限的资源相适应;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确定陆军战斗部队的编制体制和作战思想。1949年停战以后,以色列领土缺乏纵深,边境地形平坦,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卢德国际机场处于阿拉伯国家的炮火射程之内,南部埃拉特港在防御上也非常脆弱。如果受到阿拉伯国家的突然袭击,国家有被拦腰切断的危险。因此,对以色列军队来说,使部队长期保持高度的机动力以便迅速转入战斗态势,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1949年--1950年时以色列的人口不足百万,建立动员体制已成为紧迫的问题。
四、总参谋部的建立
1948年时的以色列陆军指挥机构,战后几乎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个指挥机构的特点,是总参谋部统一控制陆、海、空所有兵种。在以色列,海、空军都还未发展成为完备的军种,它们的军官在总参谋部工作时,以个人身份活动此以代表本部队活动更多。由于没有总司令这个职位,总参谋长就成了指挥陆、海、空整个部队的唯一的行政首长。历届总参谋长的职位均由陆军担任。通常还设副总参谋长,担任总参谋长的副手。
总参谋长是统辖总参谋部的首长。总参谋部的常任成员是空军、海军、装甲兵部队的司令和北部、中部、南部各军区的司令。总参谋部通过总参谋长同内阁的政治首长联系。军队的一切事宜均由总参谋长对国防部长负责。空军和海军被称作“部队”而非军种,正式名称是“海上部队”,和“航空部队”海、空部队司令要向总参谋长提出报告,他们有自己的行政部门负责处理军务问题。
总参谋部负责监督许多业务部和兵种司令部。其中最重要的是装甲兵司令部。该部由1名将级军官指挥,负责坦克和机械化步兵部队的训练、作战运用及战术原则的研究和制定。总参谋部通过各业务部和兵种司令部的工作网来管理军队。各部都有其专业参谋,由各自的首长领导,并向总参谋部报告工作。这样,总参谋部就通过两个不同的系统管理全军的每一部门,一个是指挥系统(军区、师、旅各级司令部);另一个是由总参谋部各部监督的业务指导系统。但情报部没有专门的管辖部门。情报部部长向全军各部队派遣情报军官,对直接监督情报部队负有责任。这种双重的管理系统在各国现代化的军队里都是相同的,它的目的在于将各种不同的业务和统一的指挥机构结合起来。
以色列没有最高统帅或总司令一类职务。内阁具有最高统帅的权限。实际上这项权限已被委任给国防部长,他对军事科研、军工生产、军需品采购、财务计划、国防预算的编制等负责。国防部与国防军的业务分工原则上是明确的。国防部担任行政领导和技术支援,国防军负责编制、训练、士气,尤其是军事作战计划的拟定和实施等军事业务,但是由于国防部长处于军队最高统帅的位置上,所圮(他也有权过问所有的军队事务,包括那些纯专业性事务在内。在50年代曾发生两次关于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的管辖权的争论。
五、建立预备役制度
1949年时以色列人口是100万,难以维持独立战争期间曾一度达到过的10万兵力。一个100万人口的国家平时维持常备军的数量不能超过3万。因此,以色列不能象一些军事专家所主张的那样,而只能是战斗部队的大部分成员以部分时间服役。伊加尔·亚丁的研究小组对两种民兵部队进行了分析:一种是“哈加纳希什”(Haganah
HISH),它是一个将部分时间服役的士兵编入战斗部队的组织;另——种是瑞士的民兵组织,它由担任乡土防卫的地方警卫部队和担任普通兵役义务的预备役军人组成。亚丁研究小组建立了兼有“哈加纳希什”和瑞士民兵两种因素的预备役制度。1952年12月,以色列国防军在新的预备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以色列国防军是建立在三重结构上的,它包括:职业军官和专业士官干部、大量征集的士兵、经过训练的民间预备役人员。以色列预备役军人一经动员就能立即加入自己的作战部队,它不是为加强常备军而组织的单纯的兵员储备集团。以色列军队体制的独特点在于它的预备役部队是国防军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常备军的附属品。常备军平时的主要任务是向国防军的预备役部队提供训练有素的骨干。很明显,预备役军人是国防军的主力,以色列国防最终依赖于预备役组织。预备役军人往往士气不高,但以色列国防军不存在这个问题。
以少数的常备军很难作到保卫边境和进行大规模作战训练两不误。因此,必须建立地区性防御部队,使它在预备役部队动员之际阻止敌人入侵。“哈加纳”的乡土警卫部队“希姆”(Him)未经大的变动而被采用了。就是说,居住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年龄大的或不适于在野战部队服役的男子以及多数妇女,都在他们自己推选的领导人之下编成了地区防御队。有关训练,武器的分发与储存,与在该地区作战的部队的协调等,都一一作出计划。当发现敌人入侵时,地区防御队立即进入居住区周围的防御阵地。由于有计划地执行了在边境附近建设集体农垦点和合作社的政策,这些地区的警卫队便成了防止阿拉伯人入侵的有效防波堤。地区防御队的第二项任务是警卫自己的居住区防止越境的渗透者。但是,从50年代出现越境渗透者以后,安全问题就成为最紧迫的问题。它所产生的后果影响很大,成为以色列国防军发生变化和1956年苏伊土运河战争爆发的一个原因。
预备役制度解决了关于人力资源的问题。但是,预备役部队能否象计划的那样作为第一线战斗部队完成任务,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长时间征召义务兵服役(2—3年)和对退役后的士兵仍不断施以预备役训练的力法。1949年的兵役法规定;男性预备役军人每年返回部队服役31天,直至39岁为止;以后每年返回部队服役14天,直至55岁为止。另外这些预备役军人每月还要再返回1天。军官和军士每年返回部队的时间更长。这正如伊加尔·亚丁所说的:“每个公民都是一年有11个月休假的士兵。”当1950—1951年预备役制度最后确定时,预备役旅都是由动员的居民组成的。从那以后,预备役军官有的就任营长,有的甚至就任旅长。在六天战争中,甚至出了一个名叫阿弗拉罕·约菲的预备役师师长。
六、兵役制和军官教育
以色列公民年满18岁者,无论男女均有服兵役的义务。他们经过各国军队通常都采用的医学、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检查后才能入伍。对所有新兵,包括将在海、空军服役的在内,都要进行基本训练。对身体条件较差的新兵施以时间较短、内容较易的课程,使他们能担任非战斗任务。基本训练也同时用来作为选拔未来军官、军士的过滤手段。成绩优秀者虽然要在野战部队短时期地充当普通士兵,但他们都被注明准备接受班长课程的训练。更优秀者则被定为军官候选人。班长候选人以下士军衔在野战部队服役几个月;军官候选人则前往军官训练班(以“派尔马契”的排长训练班为基础)接受以色列国防军特有的训练。在军官训练班里陆、海、空三军所学课程是相同的,重视指挥统率、地图判读、武器训练等军事知识的提高,也重视社会教育。这继承了“派尔马契”的传统。关于指挥统率问题,初级军官训练班侧重培养解决战术问题的主动性和率领部下的领导能力,而具体指挥方法由部队实施的教育训练解决。关于战术问题,重视对实战有用的教育,特别要求具有临机应变地处置问题的能力。关于战斗中的指挥方式,重视指挥官亲临第一线。他们认为,部队士兵在敌火力下是不愿按命令行动的,指挥官通过亲临第一线可以“推动”部下前进。知道了这一点,也就有大胆的办法解决其他方法所难以解决的战术问题。指挥官的统率能力——通过他本人的以身作则率领不愿按命令行动的士兵前进的能力,是军官训练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派尔马契”当年的理想。
新任命的步兵军官,在训练结束后立即被分配到部队中去,而技术性较强兵种的军官则首先被送到空军、装甲兵和其他兵种所办的专业训练班去。海军和空军飞行员从开始就受另外的训练。更高一级的训练教育有营长训练班。这是向中校乃至更高军衔晋升的关口。50年代中期,曾划分成营长课程、连长初级课程和高级参谋课程。通过高级参谋课程是成为上校以及更高级军官的必要条件。另外,还一度开办过“战争学院”(War
College),但经过几年的试办后,于1967年撤销了。代之的是,以色列军官有充分的机会到地方大学就读。
巴勒斯坦战争对以色列来说是推进军队现代化的起点。战后,以色列国防军的基础形成了。从作战思想看,由于吸取了持久战的痛苦教训,而产生了“速决战理论”。建立和运用适应打短期速决战的军事思想,已成为以色列军队作战思想的核心部分。
1948—49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军队战斗序列
以色列军队战斗序列
国防部长 戴维·本·古里安
国防部副部长 以色列·加利利
总参谋长 亚科夫·多里少将
副总参谋长(作战) 伊加尔·亚丁上校(准将)
北部军区司令 摩西·卡梅尔上校(准将)
中部军区司令 丹·埃文准将
东部军区司令(耶路撒冷) 戴维·马卡斯上校<准将)
南部军区司令 伊加尔·阿隆上校(准将)
“派尔马契”旅 伊加尔·阿隆上校(准将)
伊夫塔旅(属“派尔马契”) 什穆埃·科恩上校
哈雷尔旅(属“派尔马契”) 伊扎克·拉宾上校
内格夫旅(属“派尔马契”) 内厄姆·萨里格上校
第1旅——戈兰尼旅 内厄姆··戈兰上校
第2旅——卡梅尔旅 摩西·卡梅尔上校
第3旅——亚历山德罗尼旅 本·蔡恩·济夫上校
第4旅——基里亚蒂 迈克尔·本扎尔上校
旅第5旅——吉瓦蒂旅 希门·阿维丹上校
第6旅一埃齐翁旅 戴维·沙提尔上校
摩西·达扬少校(上校)
第7旅——(机械化 旅) 本杰明·敦凯曼上校
第8旅——(装甲旅) 伊扎克·萨德准将
第9旅——奥迪德旅 乌里·约菲上校
空军司令 阿隆·雷梅兹准将
海军司令 纳赫曼·舒尔曼准将
什洛莫·沙米尔准将
阿拉伯军队战斗序列
阿拉伯军队总司令 阿卜杜拉国王(外约旦)
阿拉伯军队副总司令 努尔丁·马赫穆德少将(伊拉克)
阿拉伯解放军
监察官 塔哈·阿勒·哈希米少将
野战军司令 法齐·考克吉
加利利地区队
亚穆克营
希钦营
黎巴嫩营
侯赛因莒
库德尔营
埃那丁营
雅法守备队
阿克守备队
加沙守备队
阿拉伯救世军司令 阿卜杜勒·卡德尔·侯赛尼
黎巴嫩军队
国防部长 马基德·阿斯兰
叙利亚军队
国防部长 艾哈迈德·沙拉哈提
总参谋长 阿卜杜拉·阿托夫少将
第1旅 阿卜杜拉·瓦哈布·哈基姆上校
第2旅 卡瓦斯上校
第3旅 萨米·希纳维上校
阿拉伯军团(外约旦)
总参谋长 约翰·格拉布少将
第1旅 N.O.拉什准将
第2旅 J.O.M.艾什顿上校
耶路撒冷守备队 阿卜杜拉·埃勒·泰尔上校
伊拉克军队
国防部长 沙凯尔·瓦迪
总参谋长 萨莱卜·塞卜·贾布里
野战军司令 努尔丁·马赫穆德少将
第1旅 纳吉布·鲁比希上校
第3旅
第4旅 萨莱赫·扎基·陶菲克上校
纳布卢斯守备队 拉菲克·阿莱夫上校
空军司令 萨米·法塔赫中将
埃及军队
总参谋长 穆罕默德·海达尔少将
野战军司令 艾哈迈德·阿里·马瓦维少将
艾哈迈德·富阿德·萨代克少将
第1旅 穆罕默德·纳吉布准将
第2旅 马赫穆德·法赫米·奈马塔准将
第4旅 陶菲克·拉德万准将
法卢贾守备队 萨伊德·塔哈上校
志愿军 艾哈迈德·阿卜杜勒·阿齐兹上校
第三章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一节 战争爆发的背景
1952年7月23日,埃及自由军官团的领导人纳赛尔陆军中校成功地发动了埃及革命。1954年4月18日他把纳吉布将军安排在总理位置上不久,又于11月14日解除了其总理职务,自己处于握有实权的地位。摆在纳赛尔面前的紧迫问题是加强军队和经济建设。
1954年9月27日,纳赛尔宣布和捷克签订通商协定。按照这一协定,几年内埃及将获得坦克230辆、装甲车300辆、火炮500门、米格式战斗机150架、轰炸机50架、潜艇和舰艇若干艘。在经济建设上,要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水坝,控制尼罗河的洪水,解决工业用电和社会改革问题。为了建设水坝,纳赛尔要求美英两国和世界银行提供资金。起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了好意;但随着埃捷武器采购协定的签订,态度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1955年10月20日美国还是向埃及表示,只要世界银行支持,美国也将在资金上给予合作。然而,就在美国作出这个表示的前一天——10月19日,埃及和叙利亚之间建立了联合军事司令部。
1956年6月18日,英军最后撤离苏伊士运河地区。五天后,苏联提出贷款给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坝。美国7月中旬决定中止对水坝的贷款,英国也效坊美国。一星期后的7月26日,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运河的收益建造水坝。运河国有化宣言对联合国和英、法来说。无疑是个严重的问题。英国首相艾登决心在必要时即使行使武力也在所不辞,于8月3日向军队下达了准备制定对埃作战计划的命令。作战目的是占领苏伊士运河地区。法国也向伦敦派遣了联络军官。
69页照片: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另一方面,以色列从1953年起就被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它认为
1956年7-8月的苏伊士危机除了军事解决外已别无他法,于是国防军着手制定了“卡达希”作战计划。他们主要是从法国购买所需的武器,1956年4月末同法国建立了军事合作关系。
第二节 联合作战计划的制定过程
英国国防部于8月3日着手制定作战计划。起初登陆地点,选在亚历山大港,但艾登首相不同意,理由是他想把这次作战作为一次警察性质的行动,距离苏伊士运河太远的亚历山大港不合适。后来登陆地点改为塞得港。作战定于9月6日开始。联合作战的指挥机构也建立起来:英国的查尔斯·凯特利将军和法国的皮埃尔·巴尔若海军中将分别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英国的斯托克韦尔将军和法国的安德烈·博弗尔分别被任命为地面部队司令和副司令。
最后决定的作战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作战:摧毁埃及的空军,第二阶段作战:登陆部队在海上待机期间,空军继续破坏埃及的经济和埃军的后勤基地,使埃及人丧失战斗意志,第三阶段作战:
9月13日在苏伊士运河北端登陆,占领运河地区。但是,作战突然被推迟了。理由是还没有同以色列军队在西奈的作战协调起来。9月末,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达扬一行来到巴黎。英法同以色列协商后决定将开战日(D日)定为10月20日;但几天后又改变了。最后,决定以军于10月29日开战,英法军队于10月31日开战。双方对英法军队于11月1日登陆一事也相互取得了谅解。但是,本·古里安总理对英法两国是不信任的。他认为,以色列首开战端会被全世界打上侵略者的烙印,而英法却会被推崇为和平的守护神,因此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达扬总参谋长认为这个开战时机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关于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防空问题,双方确定由法国空军负责,不过时间要从英法军队开始轰炸埃及那时算起。至于如何启开战端这一关键问题,会议没有解决。
10月22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总参谋长达扬、国防部副部长佩雷斯前往巴黎,与法国协商作战的细节问题。总参谋长达扬的设想是这样的:以色列首先向米特拉山隘空投1个伞兵营,作为对埃及袭击行动的报复。其次,如果英法军队按预定计划开战,以色列军队就配合其行动正式转入西奈作战,如果这时英法军队不参战,以色列就撤回空降在米特拉的部队,并且可以向内外解释说这仅仅是一次袭击行动。法国首脑赞同以色列的计划,决定立即给以色列运去必要的车辆和60架飞机。稍后,三国代表签署了这些通过协商决定的事项。
10月25日,以色列秘密下令实行部分动员。达扬想让国内外认为以色列下令动员不过是为了再一次对约旦实施它已于10月10日--11日开始的报复性进攻。同一天,埃及、约旦、叙利亚三国宣布缔结军事协定。阿拉伯联军总司令阿密尔将军也正对约军和叙军司令郎进行访问,并于10月30日返回开罗。这时,以色列空降部队已降落在米特拉山隘。
第三节 埃、以两军开战前的情况
一、埃军情况
埃及陆军总兵力为15万,其中部署在西奈半岛的东部军区有第3步兵师、第8巴勒斯坦师、第4装甲师,兵力共3万。陆军有坦克530辆、火炮500门,空军有作战飞机255架。
埃及陆军以第3步兵师防守阿里什、腊法、阿布奥格拉三角地区;以第8巴勒斯坦师防守加沙地区。这个部署显然是重视西奈半岛北部,而对其中部及南部的防御部署是薄弱的。西奈的防御部队是由东部军区(司令部设在伊斯梅利亚)司令阿里·阿密尔准将指挥。半岛南部的沙姆沙伊赫由1个旅防守,该旅由开罗总司令部直接控制。埃及空军虽然拥有255架飞机,但能出动的只130架,其中70架是米格-15和“吸血鬼”式。
二、以色列军队的兵力和作战设想
1956年10月初,以色列国防军共有兵员10万、坦克400辆、自行车辆45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经同英法两国商定,作战任务区分如下:法国空军负责作战期间的制空权和以色列的国土防空;以色列空军以155架作战飞机支援本国地面部队作战,同时负责亚喀巴湾方向的作战。
以色列陆军在开战的前一天——10月28日黄昏完成了对全部野战旅(共18个旅)的动员。其中12个旅是由南部军区司令阿萨夫·辛霍尼准将指挥的。南部军区总兵力为4.5万人,12个旅分为4个支队
(师),每个支队负责一路作战。哈依姆·拉斯科夫准将指挥的第77支队(第1、11、27旅)指向北部海岸公路,耶胡达·沃拉赫上校指挥
的中路支队(第4、10步兵旅,第7装甲旅)担任西奈半岛中部的作战;西奈半岛南部由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的第202空降旅担任,沙姆沙伊赫一路由第9旅担任。
称之为“卡达希”行动的西奈战役
[①以色列称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为“西奈战役”,本书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以方的叫法。——译者],其目的是为了席卷西奈半岛,击溃埃军,排除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阻止埃军尔后发动的反攻,同时也为了摧毁埃军突击部队设在加沙地区和边境附近的基地。但是,问题在于苏伊士运河战争不是以色列单方面作战,而是以色列同英法两国军队联合作战。首开战端的是以色列军队。本·古里安总理和达扬总参谋长担心以色列开战后英法军队是否会履行协定。由于有这种担心,以色列地面部队投入战斗是极其慎重的。他们密切注视着英法军队的动向,首先,第4旅推迟了开战时间,在开战日的第二天黎明宁占领边界附近的库赛马,第10旅将进攻发起时间推迟了一夜。第7装甲旅直到开战48小时后才策应英法联军,开始沿西奈中路前进。第37旅最初计划留作预备队。海岸公路的拉斯科夫支队到开战日的第三天黄昏一直处于待机状态。开战后48小时是战争指导上极为重要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以军的计划是密切注视埃军、英法军队、国际舆论的动向,特别是在搞清英法军队参战的动向后,才正式全面发动西奈战役。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国和大国联合作战时如何选择开战时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四节 以色列军队挑起战端
一、空降部队在米特拉山隘空降
10月29日下午4时20分,
4架运输机穿过西奈半岛的边界。运输机上载着拉斐尔·艾坦中校(1981年时任总参谋长)指挥的第202空降旅的1个营100名士兵。他们没有受到任何阻碍,于下午4时59分从米特拉山隘1,500英尺上空开始空降。而空降在米特拉山隘东方数公里处的395名士兵这时正向米特拉山隘进攻。下午9时,在法国空军
6架飞机的支援下,以军空投了8辆吉普车、 6门106毫米无后座力炮、
2门120毫米迫击炮以及弹药、水、医疗用品等。对此,埃军毫无察觉。为配合在米特拉山隘空降部队的行动,在此之前,空降旅旅长沙龙上校指挥的2个空降营、
2个“纳哈尔”连, 1个坦克连共约
3,000人,于29日下午4时集结在以埃边境附近。然而此时,最急需的90辆运输车辆才只到达46辆。从边境到米特拉山隘需要13个小时,在此期间,空降部队有陷于孤立无援的危险。沙龙上校急不可待地按预定计划于下午4时命令满载兵员的车辆部队突破了边境。10月30日上午3时,沙龙部队的侦察分队到达萨马德。萨马德西8公里的埃军阵地阻止了沙龙部队的前进。埃军第2机械化边防团的2个连防守这里。阵地前沿布设着铁丝网和地雷场,只能通过道路接近。沙龙部队于30日上午6时发起进攻,向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迫击炮射击和弹幕射击。经过1小时30分钟的战斗,防守部队亡50人、伤多人,最后不得不撤离阵地。沙龙部队亡4人、伤6人,准备继续向纳赫勒--米特拉山隘突进。上午8时,以色列空军空投了油料、备用部件、补给品。
30日下午1时,沙龙部队开始前进,经小规模战斗,于下午5时25分占领纳赫勒。沙龙上校将第3营留在纳赫勒,率主力继续向米特拉山隘前进,于30日夜10时30分——突破边境30个小时后,终于和艾坦部队汇合。就这样,沙龙旅从约旦方向以30个小时前进250公里,到达了米特拉山隘。
二、埃军应战.
开罗的埃军总司令部得知以军进攻,是在10月29日夜7时。边境附近的孔蒂拉的警戒部队报告了这一消息。下午8时,纳赛尔总统接到报告,东部军区司令阿密尔已下令苏伊士运河西岸的第2步兵旅的第5、
6步兵营进攻以军空降在米特拉的部队。下午9时,他得知以色列电台已经广播说以军进攻了埃及在孔蒂拉的游击队基地。这时。第5步兵营已开始渡河。下午11时,埃军总司令部根据了解的整个情
况,开始实施早已准备的反击以军进攻西奈的计划。即:以前沿部队迟滞以军的进攻,主力迅速向吉夫加法和萨马代周围集结,由左翼向阿布奥格拉方向实施包围作战,进攻开始时间定于11月2日至3日。阿卜杜勒·哈基姆·阿密尔总司令命令运河西岸的第4装甲师和2个步兵旅渡过苏伊士运河。
埃军对米特拉的空降部队作出了何种反应呢?当他们得知以军空降后,于10月29日黄昏派出3辆车辆去攻击米特拉东部的空降场。以军空降部队伏击了来攻的埃军,击毁了其中的1辆,
1辆返回纳赫勒,另1辆回到沙特(苏伊士城对岸)报告米特拉空降部队的情况。东部军区司令阿密尔根据这个报告,于29日下午8时命令第2步兵旅进攻米特拉空降部队。10月30日上午9时后,第2步兵旅的第5步兵营的先头部队向米特拉山隘东进。这时,以军艾坦中校命令迫击炮拦击这支纵队,并要求空军给予支援。同一时刻,
4架米格战斗机攻击了空降部队。埃及第5步兵营也向空降场间隙发起冲击。双方进行了
1小时的小规模战斗,谁都没有取得决定性战果。但是,埃军控制了米特拉山隘东端入口。30日中午,以色列空军飞临米特拉上空,艾坦中校命令正在进攻的己方部队后撤,以便于友军喷气式飞机实施对地面攻击。
以色列空军向埃军第5步兵营的阵地发射火箭和投下炸弹后,又攻击了正在渡过苏伊士运河的第5步兵营余部和第6步兵营。埃军虽然以防空武器应战,但未收到效果。以空军接着又对米特拉山隘西侧的埃军纵队进行了轮番攻击。直到30日黄昏,这里仍然看到正在燃烧的车辆。
三、沙龙旅;未曾料到的艰苦战斗 75页地图
10月31日晨,沙龙上校要求总参谋部批准他占领米特拉山隘东端,但未获得批准。总参谋部由于重视攻占阿布奥格拉,所以尽量避免在米特拉战斗。米特拉山隘全长30公里,由东端的海坦谷地、西端的米特拉谷地和中间的碟状台地三部分地形组成。海坦谷地全长6公里,宽50米,两侧尽是悬崖峭壁,为米特拉山隘的要冲。由于米特拉山隘的大部分还都未被两军占领,所以沙龙旅要求向米特拉西端方向派出侦察队。以军总参谋部虽然同意这个要求,但接着又指示不得进行大规模战斗。埃军第5、
6步兵营于30日下午遭到以色列空军沉重打击后,步兵部队在海坦谷地地势稍高些的东半部掘壕据守。
沙龙上校抽调第2营的2个连编成侦察队,并加强以旅侦察队、 3辆坦克、
4门120毫米迫击炮、陆空联络小组。第2营营长莫代海·古尔少校(十月战争后任总参谋长)被任命为侦察队指挥官。10月31日中午12时30分,侦察队的先头部队正在通过海坦谷地时,遭到了埃军炮火的射击,一辆车被击中起火。艾坦中校命令继续前进,埃军也以猛烈炮火阻击。艾坦中校命令后续部队投入战斗,但由于道路被前一天击毁的埃军车辆所堵塞,纵队挤在谷地内无法前进。油料车和弹药车也被击中起火。得知这一情况的沙龙上校面临着抉择:或是撤回部队,或是派增援部队。他选择了后者。以军有“不许丢下伤员后撤”的传统。沙龙上校以所有炮火实施压制射击,以2个连进攻海坦谷地东部。31日黄昏时以军占领了该处,接着又同埃军展开了两个半小时的肉搏战,至下午8时许,沙漠恢复了平静。在这次未曾料到的战斗中,沙龙旅损失惨重:亡38人,伤120人;埃军亡100-150人。沙龙旅的这场艰苦战斗,使人痛感到事前侦察敌情的重要性。
第五节 阿布奥格拉的战斗
一、初战受挫
阿布奥格拉是埃军在西奈半岛北部的关键性防御阵地。只要守住阿布奥格拉,以军就无法打通通向阿里什的海岸公路。以军总参谋长首先将重点放在打通阿布奥格拉上。
沃拉赫上校的中路支队下辖3个旅,根据占领阿布奥格拉的需要,第37机械化旅也划归该支队指挥。但是,第7装甲旅和第37机械化旅在10月31日之前不能参加战斗,原因是以色列在判明英法军队确实按协定参战之前,是不愿将它这两个旅投入战斗的。因此,沃拉赫上校在开战时首先以第4旅进攻库赛马,以第10旅进攻乌姆·卡泰夫。第
4旅的任务是打通库赛马--纳赫勒公路和库赛马-哈萨纳公路,并在第10旅的进攻受挫时由南方进攻阿布奥格拉和乌姆·卡泰夫阵地。10月29日深夜,第4旅在车辆不足、弹药只有所需1/3的情况下突破了边境。10月30日上午6时占领库赛马,然后又乘胜追击,向纳赫勒、哈萨纳、阿布奥格拉方向派出了侦察队。这时,第7装甲旅的1个营已不顾达扬总参谋长的命令,进抵库赛马。南部军区司令辛霍尼不知道总参谋长对第7装甲旅投入战斗的限制,命令他们向库赛马前进。同时辛霍尼司令通过沃拉赫上校命令预定31日才开始进攻的第10旅立即突破边境进攻鸟姆·卡泰夫阵地。沃拉赫上校向第10旅下达了突破边境的命令,同时向第7装甲旅下达了进攻阿布奥格拉的命令。第7旅于30日12时30分前进到乌姆·卡泰夫南侧600米处时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射击,损失了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各2-3辆。尔后虽然连续发起了三次进攻,但每次都被击退。第7旅旅长本·阿里看到从正面进攻乌姆·卡泰夫无望,于是便派出侦察队,准备从达伊卡山隘方向进攻。
二、第7装甲旅的迂回作战
30日上午11时,达扬总参谋长乘直升飞机飞抵库赛马。他发现第
7旅已进入库赛马,大发雷霆。达扬立即命令第4旅旅长以一部兵力向纳赫勒前进,以主力准备进攻阿布奥格拉及乌姆·卡泰夫。第10旅从31日清晨起着手准备进攻乌姆·卡泰夫阵地。达扬还动员第7旅旅长迂回阿布奥格拉沿西奈中路前进。但接到达伊卡山隘方向侦察队报告的本·阿里上校判断可以从该方向进攻阿布奥格拉。中路支队长沃拉赫上校也同意这个意见。第7旅从30日黄昏起企图和第10旅协同夹击乌姆·卡泰夫和乌姆·希汉阵地。第10旅于30日下午5时离开奥贾,
7时夺占了乌姆·巴塞斯的警戒阵地。接着又向乌姆·希汉阵地发起了进攻,但因逐次加入战斗而被埃军击退。第10旅旅长古迪尔上校当天夜里在乌姆·泰莱帕南侧无所作为,甚至连再次进攻的准备也未作,为此后来被撤换。在此期间,第7旅的阿丹少校指挥的“谢尔
曼”坦克营用10个小时通过达伊卡山隘,
于31日上午5时发起了对阿布奥格拉的进攻。他们虽然遇到了埃军的顽强抵抗和准确的炮火射击以致进攻十分困难,但还是于上午6时30分占领了阿布奥格拉的道路交叉点。新到任的埃军第6旅旅长穆塔·瓦雷上校下令以阿里什增援的第10步兵营和乌姆·卡泰夫守备队的第18步兵营夹击阿布奥格拉的阿丹营。10月31日中午,埃军第10步兵营到达阿布奥格拉,但由于遭到以空军歼击轰炸机的突击,纵队被切断,进攻未能继续下去。这时,第18步兵营也在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猛烈炮火支援下转入进攻,
与阿丹营展开了激战。第10、18两步兵营的这次夹击是一次协同进攻,如果以色列空对地的火力支援失去时机,以军将不可能守住阿布奥格拉。
31日下午4时,以军阿丹营继续进攻鲁瓦法水坝,
当夜占领了该地,尔后转入防御。11月1日凌晨2时,后勤部队到达,补充了油料、弹药、粮食,并检修了坦克。
三、撤换第10旅旅长
另一方面,第10步兵旅旅长在达扬总参谋长的督促下,于31日上午8时30分终于对乌姆·卡泰夫阵地再次发起进攻。但是,该旅进攻正面宽达3,000米,部队未进行炮火支援就发起冲击,加之遭到埃军准确的炮火射击,因而进攻受挫。在这种情况下,达扬总参谋长决定撤换旅长占迪尔,任命以色列·塔尔上校为新旅长,同时命令第37机械化旅进攻乌姆·卡泰夫。第37旅的半履带式车辆营于11月1日凌晨
2时完成了进攻准备,但因关键的坦克营尚未到达战场,旅长戈林达上校决定先以步兵营发起进攻。凌晨3时30分,进攻部队不经考虑开着车灯前进了。先头部队遭到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击,后续部队也进入了地雷场,旅长戈林达上校阵亡,军官大部分负伤,进攻失败了。
1日黎明再次发起进攻,又再次被埃军的反坦克武器击退。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停止进攻乌姆·卡泰夫阵地。这时,埃军吹嘘为坚不可摧的阿布奥格拉已落入以军之手。
第六节 英法参战后的西奈战役
一,埃军撤出西奈
10月31日下午7时,英法空军轰炸了埃军机场;11月1日至3日,联军的舰载机多次轰炸埃军机场,其炸毁埃军飞机260架。这些轰炸为苏伊士运河战争开辟了新局面。纳赛尔总统停止了对西奈半岛的增援,并下令西奈防御部队向苏伊士运河方向撤退,这是因为他害怕英法军队在苏伊士运河沿岸实施登陆作战。撤退从31日夜至11月1日开始。加沙地区的腊法守备队和第2旅于31日夜撤退。守卫米特拉山隘的第2装甲旅的第6营(2个连)掩护部队撤退。沙姆沙伊赫守备队的扎基上校由于没有车辆供撤退用而提出继续守卫该地的要求,他得到了批准。
在阿布奥格拉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埃军第6旅旅长穆塔·瓦雷上校也于31日夜接到了自阿布奥格拉撤离部队的命令。上校将全旅分成4个梯队,在首先破坏难以携带的装备后开始了撤退。占全旅1/3兵力的第
1梯队从11月1日下午6时30分开始乘夜暗撤离乌姆·卡泰夫阵地。由于阿布奥格拉和库赛马的各交叉点被以军占据着,所以这个梯队只能穿越沙漠向阿里什方向撤退。30分钟后第2梯队沿同一路线撤退。又过30分钟后,第3梯队开始撤退。第4梯队在埋好或破坏了火炮和重型装备后开始撤退。对这次撤退以军毫未察觉。以军第37旅的侦察分队在库赛马俘获两名埃军士兵,从供述中才得知乌姆·卡泰夫的埃军昨夜已经撤离。第37旅于11月2日白天匆忙向乌姆·卡泰夫前进,企图和第7旅在阿布奥格拉会合。幸有以色列空军飞行员以无线电为两个旅的指挥员沟通情况,双方才避免了误击。稍后,沃拉赫上校命令第10旅占领乌姆·卡泰夫和乌姆·希汉阵地,阿布奥格拉地区的战斗遂告结束。
81页图 以军的“神秘式”飞机和“谢尔曼”坦克(1956年10月)
二、加沙地区的战斗
11月1日晨,北路支队长哈依姆·拉斯科夫准将下令进攻加沙地区。其任务是:首先占领腊法和扫荡加沙地区,尔后打通阿里什,最后进入坎塔腊和苏伊士运河区。
10月30-31日夜,工兵部队在腊法阵地正面的地雷场开辟了三条
(间隔150米)通路(宽9米)。埃军发觉后又以地雷封闭了其中的两条。这样,在31日-11月1日夜的进攻中只使用了一条通路。从11月
1日凌晨2时起,法国和以色列两国海军对腊法阵地实施了30分钟的舰炮射击,尔后以色列空军又实施猛烈轰炸到3时5分。此期间,第
1旅第3营突破了地雷场。其实埃军早已接到撤退命令,在几小时前就开始了撤退。后卫部队以炮兵和机枪抗击以军第3营的进攻。
1日上午6时,第3营未遇到顽强抵抗就夺取了腊法阵地的一角。而后续的皮拉比斯基营却莽撞地冲入第三处地雷场中,引起地雷四处爆炸。又遭到埃军掩护撤退的部队的极其准确的拦阻射击。上午5时15分,以军在地雷场中开辟了新的通路继续进攻,于9时占领了腊法的交叉路。
11月1日凌晨3时40分,右翼的第27旅开始进攻。当面的埃军在战斗打响后不久就开始向阿里什方向撤退。巴列夫上校指挥的第27旅主力虽然进行了追击,但由于埃军乘其当夜补给油料之机撤走了,因此该旅进入阿里什时,那里已经没有埃军。
11月2日上午6时,第11旅开始进攻加沙地区。埃军的抵抗是零星的。以军于2日中午后占领了加沙。第12旅担任占领汉尤尼斯的任务。主力于3日继续进攻,在腊法与第1旅会合。2日下午1时30分,加沙地区落入以军之手。
三、进攻沙姆沙伊赫
解除亚喀巴湾的封锁,是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目的之一。约菲上校指挥的第9步兵旅担任了这项任务。10月31日下午10时;约菲旅在孔蒂拉集结完毕,焦急地等待着发动进攻。11月2日上午5时,该旅收到达扬总参谋长命令前进的电报后,立即开始进攻。以3个步兵营、
1个炮兵队、1个重迫击炮队为基础编成的共1,800人的这支部队,装备有104辆卡车、32辆指挥车、14辆半履带式车、34辆吉普车。他们南下的最初140公里是难于通行的上坡沙漠地带。他们携行5天的粮食,行驶600公里的油料,以及每天平均5公升的淡水。
至2日下午1时约菲旅前进了100公里,在该处停留13个小时准备尔后的前进。这时,在苏伊士运河方向上,以军已进抵距东岸15
--16公里处。达扬总参谋长担心第9旅进展太慢,决定使用沙龙旅伞降部队的一部占领沙姆沙伊赫。2日中午后,2个连为占领托尔而空降,
1个伞降营经苏德尔角向托尔前进。
第9旅3日黄昏进抵泽哈卜, 4日下午2时进抵沙姆沙伊赫以北 5公里处,顺利地占领了埃军的警戒阵地。
4日夜,准备了5日拂晓的进攻。
5日凌晨2时开始进攻。但由于埃军由地雷场和铁练网构成的阵地十分坚固,以军伤12人,暂时停止了进攻。上午5时30分,以军在航空火力和重迫击炮支援下重新发起进攻。经过1小时的激战后夺占了阵地的一角,并继续向阵地纵深进攻。上午9时30分,
占领沙姆沙伊赫要塞。埃军亡100人,伤31人,被俘864人,以军第9旅亡10人,伤32人。
5日上午5时许,沿苏伊士湾公路南下的艾坦指挥的伞兵部队也到达沙姆沙伊赫南方,并和第9旅取得了无线电联系。当第9旅正准备对要塞指挥所发动最后进攻时,艾坦的部队从南方突入要塞阵地,于9时30分夺取了埃军指挥所。这是伞兵部队自从空降在米特拉山隘以来7天内最后的一次进攻。至此,埃以两军的战斗宣告结束。
第七节 英法军队在苏伊士运河区的作战
一、英法两国的最后通谍
10月30日下午6时,英法两国政府向埃、以两国政府递交了最后通谍。最后通谍由三项内容组成。
1, 两国政府立即停止在陆、海、空的敌对行动;
2, 两国军队相互后撤。埃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军撤至运河东10英里处;
3,
埃以政府同意英法联军为隔离埃、以两国军队和保障一切国家船舶根据国际法在运河航行而暂时占领富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
这第三项内容意味着对埃及发出了最后通谍,对以色列通告了英法的开战决心。
通谍要求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以色列政府答复接受通谍要求;纳赛尔总统30日深夜拒绝了通谍要求。纳赛尔10月31日上午6时下令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地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同时命令阿密尔司令在英、法军进攻时撤退西奈半岛的部队,保卫苏伊士运河。开罗收到的关于西奈方向的战况是很严峻的。开罗判断,只要能守住腊法——阿布奥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区,就能阻止以军从北、中路进攻西奈半岛。问题是如何阻止已经到达哈萨纳的以军第7装甲旅和米特拉山隘的空降部队会合。为此,埃军迅速将运河西岸的第4装甲师推进到哈萨纳,同时为阻止第7装甲旅与空降部队的会合而将部队推进到萨马代。10月30日深夜,第4装甲师第1旅开始渡河,第2旅继之。31日晨,第4装甲师师长贾马尔·穆哈默德准将命令第1旅向哈萨纳前进,阻止以军沿中路推进。同时命令第2侦察队向吉夫加法——萨马代前进,企图阻止以军第7装甲旅与米特拉的空降部队会合。埃及空军于10月30日出击了40架次,大半指向米特拉方向。31日出击了90架次,大半为歼击轰炸机。
二、英法军队的空袭和超级大国的动向
在苏伊士战争中,英陆军兵力为第3步兵师(欠一部)、第10装甲师(未登陆)、第16空降团、第3海军陆战旅,共13,500人;法军为第10空降师(欠一部)、第1空降营、第7轻机械化团,共8,500人。英空军有9个轰炸机队(120架)、
4个歼击轰炸机队(100架)、 1个侦察机队;法空军有4个歼击轰炸机队(100架)、
3个运输机队。英海军有运输船队和3艘航母(100架舰载机)、 4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 6艘护卫舰、
5艘潜艇;法海军有1艘战列舰、 2艘航母 (50架舰载机)、 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8艘护卫舰、 2艘潜艇。
85页图 战 况 示 意 图(1956年11月1日)
10月29日黄昏,马耳他岛的英法联军地面部队司舍斯托克韦尔中将收到了以军开始作战的报告。31日下午7时,即最后通谍发出后25小时,英法空军轰炸了埃及的铁路、防空武器阵地和兵营。11月1日
--2日夜,法国空军的F-84第12飞行队轰炸了阿拉伯沙漠的机场,摧毁了埃及剩余的轰炸机。英法联军的空袭招致国际舆论的反对。特别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态度严厉,而且英国国会内也有人强烈反对这次作战。10月31日召开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紧急会议以7票对4票通过了立即停战的提案,美国政府要求埃、以两国也立即停战。艾登首相和英法联军首脑反复进行了协商,决定:事已至此,与其推迟作战,莫如按予定计划开战。此时,两国的陆、海军已完成作战准备,处于可随时开战的态势;存在的唯一军事问题是,如果在登陆前24小时实施空降,空降部队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斯托克韦尔司令和安德烈·博弗尔副司令及作战参谋们在指挥舰上再次研究了空降部队的空降计划。最后决定:英空降部队于11月5日在加密尔机场降落并夺占塞得港;法空降部队同时在运河东岸的富阿德港降落;英军担任守卫塞得港供水站和运河上两座桥梁的任务。11月3日夜,这个决定报告给本国政府,得到了艾登首相的批准,但到4日,斯托克韦尔司令又突然改变了决定。新的决定是由法军负责同运河东岸的以军联系和协商,并负责守卫供水站和两座桥梁。该决定得到了博弗尔副司令的同意和本国政府的批准。1948年5月前,斯托克韦尔曾作为第6空降师师长驻守海法,他亲身体会到以色列人的反英感情,认为法军适于做深入的协调工作。
三,开始实施空降作战
开战前,埃军以2个预备役步兵营、正规的防空部队和海岸防御部队防守塞得港。至11月4日,该处又增加了3个民防营和4门Cy-
100自行火炮。
11月5日拂晓,英军舰载机轰炸了塞得港和富阿德港的防御阵地。
8时20分,第16空降旅第3营在加密尔机场降落并立即占领了机场。
8时35分,法军第2空降团的500名伞兵在富阿德港降落,虽然遇到埃军的英勇抵抗,但仍然于30分钟后占领了供水站。
5日下午1时45分, 英法军的第二批空降部队降落,同时英法军的空袭使埃军陷于瘫痪。
5日下午,埃军司令穆占伊准将接受了塞得港市当局提出的举行停火谈判的要求。下午4时,穆古伊准将同法军指挥官在供水站会见,要求修复被破坏的供水坫,法军同意在供水站修复和空降部队调整好态势之前暂时停火。
5日下午10时30分,停火期满。当日夜,英国政府命令登陆作战时不得使用4.5英寸以上火炮,以避免伤害埃及居民。接着下达的第二个命令对炮击和轰炸的目标进行了改变,甚至把军事上必须炮击和轰炸的目标也去掉了。最后又下达了第三个命令,干脆禁止登陆以前进行任何炮击和轰炸。在这种情况下,联军地面部队司令斯托克韦尔担心事前无炮火和轰炸的支援会影响登陆部队的士气和降低进攻冲击力,因而绞尽脑汁想了个解决办法:借口海军的“炮击”和海军的“火力支援”概念不同,果断地实施了“火力支援”。
四,登陆作战
11月6日上午6时50分,英第3海军陆战旅第一波登陆部队于塞得港登陆,法国海军陆战旅于富阿德港登陆。登陆前实施的45分钟舰炮射击和10分钟飞机轰炸,使埃军的海岸守备队陷于瘫痪。根据英国政府命令幸免列入炮击和轰炸目标的塞得港政府大楼也毁于轰炸。登陆作战进展极为顺利。
6日上午11时,斯托克韦尔司令、博弗尔副司令、巴尼特空军司令进入塞得港。下午4时,斯托克韦尔司舍下达了第二天的作战命令:英军占领阿布苏外尔机场;法空降部队占领伊斯梅利亚。
6日下午7时半,斯托克韦尔司令由塞得港回到指挥舰不久,就收到英国政府发来的电报,指示在11月6日24时前停止战斗行动。英、法两国政府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同意停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虽然声称如不同意停战将不惜对英国本土实施核攻击,但由于苏联正在深深卷入匈牙利事件之中,因此它的声明被当作是一种恐吓。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态度很坚决,他命令全世界的美军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强烈要求英、法和以色列立即停战。英法政府在美国的强硬态度面前屈服了。
接到停战命令的斯托克韦尔司令召开了有博弗尔副司令和其他参谋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伦敦和开罗的时差是2小时。斯托克韦尔司令理解6日24时指的是伦敦时间,于是便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剩余的时间。他命令第16空降旅旅长巴特勒准将尽可能地沿苏伊士运河南下。巴特勒准将于下午10时30分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兵南下,24时到达卡普后停止前进。至此,英、法军的苏伊士战争宣告结束。
第八节 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军事意义
一、战争目的
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的苏伊士战争,是在美、苏两个大国都不希望中东燃起战火的时期发生的。当时,苏联正陷身于匈牙利动乱之中,美国正忙于选举总统。就在美、苏两个大国对中东的遏制力有所放松的时期,战争爆发了。然而战端一开,美、苏两国却不谋而合地一致采取强硬态度,要求立即停战。
英、法两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作战,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了失败。不仅占领苏伊士运河的军事目的未能达到,而且艾登首相还被迫辞了职。从军事上看,艾登首相的失败在于他以政治理由将原定11月1日实施的登陆作战推迟了。据说假如按予定计划于11月1日发起登陆作战,那末,
2日就能占领伊斯梅利亚, 3日就能占领苏伊士市。英、法两国由于在苏伊士战争中的失败,它们在中东地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美、苏两国之手。
对以色列来说,苏伊士战争是同两个对手打的战争。一个是埃及,另一个是企图占领苏伊士运河地区的英、法。以色列国防军的战争目的在于解除对蒂朗海峡的封锁和击退西奈半岛的埃军。不击退西奈半岛的埃军,就不能牢牢控制亚喀巴湾。但是,导致埃军败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以色列军向西奈半岛的推进,而是英、法军队在苏伊士的参
战。以色列在美国和联合国的压力下虽然于57年3月16日撤离了西奈半岛,但却达到了战争目的:亚喀巴的航行不再受阻;由于联合国部队驻扎在沙姆沙伊赫和西奈半岛的停战地区,埃及的袭击部队不能再潜入以色列境内;以色列国防军获得了名扬世界的机会。
埃及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它实现运河国有化和使以军撤离西奈半岛的政治目的达到了。然而埃及这一政治上的胜利应归功于美、苏两国和国际舆论。苏伊士运河战争有美、苏这两个能决定战争目的是否达到的强大的局外国,这对埃及来说是件幸事。
二、各方损失和以色列国防军的经验教训
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各方军事上的损失如下:90页表
以色列国防军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获得了很多经验教训。其一是动员体制和动员时机的问题。下达动员令的时间是开战两天前的10月
27日,动员尚未结束战争就打起来了。动员体制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技术性问题:
1,
实际动员的车辆比预定的13,013辆少得多。由于司机和他所驾驶的车辆不是同时征集的,因此人员报到时车辆还未到达军队的补给点。
2, 动员表未经过更新,实际兵员和可动员车辆与表上的数字有
出入。
3, 缺少维修车辆的工具。
4, 通信器材不足,作战期间通信联系经常中断。
空地协同上也存在问题。由于通信联系中断,曾发生过空军轰炸友军部队的事件。202空降旅在米特拉激战时由于未能和空中的飞机取得联系,而未能得到支援。
关于补给问题,由于对所需补给量估计过低,而未能满足实际作战的需要。
作战上的问题如下:
1,
达扬总参谋长对装甲部队的作用缺乏认识。第7装甲旅有最好的坦克和最高水平的坦克手,但在战争初期却未被赋予战斗任务,只是作为后方防御部队和前线预备队担任约旦方向的牵制作战任务。北路支队长哈依姆·拉斯科夫准将虽然认为装甲部队“是地面战斗的决战武器,应集中运用”,但仍未能摆脱重视步兵的思想。达扬认为坦克是步兵的支援武器,不应以营为单位集中运用,而应作为预备队使用,必要时应配属给步兵部队。说到底是认为坦克不是战斗部队,而是控制在手中的支援部队。不过从苏伊士战争中第7、27装甲旅的战果来看,达扬并未同拉斯科夫的“坦克集中运用论”唱反调。第7装甲旅违背了达扬的命令,将西奈战役引向了胜利。
2,
空军虽被赋予防空和支援地面部队的任务,但未取得决定性战果。战争初期,以色列空军未被赋予将埃及空军一举摧毁在地面上的任务,只是在埃及空军攻击了以色列境内的目标后,才被允许攻击敌机场。这种空军运用思想反映了本·古里安总理的重视城市防空的思想。
3, 预备役的战斗能力超出预料,不必感到担心。
担任占领沙姆沙伊赫任务的第9步兵旅是开战两天前动员的预备役旅,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7个预备役旅中除第10、第37两个旅外,都表现得很出色。
象第10旅那样,只受过最低水平训练的居民被紧急动员来,又没有一个果断的指挥官指挥他们,这样的部队在冒着敌人炮火前进时,整个部队很容易陷入瘫痪状态。
4, 达扬主张在战场上分权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