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完美交际

_2 卡耐基(现代)
赞美不是恭维,好话说到当处
卡耐基说:“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滋养我们的子女、朋友、员工的身体,可是我们可能很少滋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赞美是一种良好的交际技巧,不是随口说几句好话,恭维对方几句就能够奏效。赞美必须把握一定的原则,使用一定的技巧。如果“出口乱赞”,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赞美的技巧:
一.真实诚恳
赞美必须真诚。每个人都应该珍视真心诚意,因为真心诚意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尺度。
卡斯利博士是英国著名的研究社会关系专家,他告诫人们:“大多数人选择朋友都是以对方是否出于真诚而决定的。如果你与人交往不是真心诚意,那么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
赞美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赞美不是出于真心,对方就不会接受你的赞美,甚至怀疑你心怀叵测。卡耐基认为,人性中有一个优点,就是“无功不受禄”。因此,如果你毫无根据地赞美一个人,不仅使人感到费解,还会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觉得你油嘴滑舌,有诡诈,想利用他,他会处处防范着。
所以,为避免误会,赞美他人时,必须确认你所赞美的人“确有其事”,并且要有充分的理由。比如你所熟悉的一位美貌女士,你可以对她说“你真美”,她可能因此会感激你;可是,如果你对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士说“你真美”,很可能引起反感。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赞美你所熟识的女性,对方一般都会很愉快地接受,而如果你用同样的方式去赞美一位陌生女郎,对方就一定会怀疑你心术不正,因为你与对方素不相识,对方觉得你没有理由去赞美她。
赞美必须是诚心的,对对方的优点或长处,你必须出自内心的佩服,而不能虚与委蛇,虚情假意地说几句恭维话。如果这样,对方不会认为你在赞美,反而会觉得你在嘲笑或嫉妒。
二.具体明确
培根说:“即使是好心的赞美,也必须恰如其分。”所谓恰如其分,就是要避免空泛、含混、夸大,而要具体、确切。赞扬别人,不一定非要大事,也不一定赞美他所从事的职业,一个很小的优点或长处,只要能够恰如其分地赞美,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赞美必须具体。研究发现,赞美越具体越明确,效果就越好。而具体的赞美事出有因,有具体的指向,让人听起来觉得理所当然,容易接受。
注意:含糊其词的赞美常常都会引起混乱或造成误会。事实证明:空泛、含混的赞美,常常使人不能接受,并怀疑你的辨别力、鉴赏力有问题,原因就是你的赞美缺乏明确的标准。美国有句俗话:“每天早晨大夸你朋友的优点,还不如经常批评他的不足。”这句话具有深刻的道理。
比如赞美一位证券经纪人有买卖证券的能力,这对他是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的,甚至他很可能认为你是在奉承他,或另有所图,证券经纪人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如果你称赞他在木炭上烘烤牛排的方法,他就很可能会喊着你的名字为你祝福。特别是能够恰如其分地赞美对方一些并不突出的优点,一般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方也完全可能对你的赞美感到兴奋不已,其原因便是你掌握了赞美他人必须具体的原则。
所以,如果你的确需要赞美一个人,那么你就应该从他身上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优点。如果这人实在是“一无是处”,找不出具体的优点或长处,你不妨转而赞美他的爱人、小孩,甚至是家具的摆法,一般也会获得满意的效果。不要忘了,最关键之处就是具体,只要是具体的,就会有效果。
三.自然得体
自然本身就是一种魔力。自然的赞美,意思就是在赞美对方的时候,要让对方感觉你的赞美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故意编造给对方听的,更不要让对方认为你另有所图。自然的赞美应该是出于内心的,不带私人动机。即使你是在精心策划一次赞美,你也要让对方觉得你是自然而然的。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贾宝玉因为史湘云、薛宝钗劝他为官为宦、入仕从政,便对史湘云、袭人等赞美林黛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她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黛玉这时刚好来到窗外,无意听见,使林黛玉“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互诉肺腑,感情大增。在林黛玉看来,贾宝玉在史湘云、薛宝钗和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赞美是很难得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的林黛玉恐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哩!
无意的赞美,虽然看起来好似无心,可是常常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完美交际所希望的就是“让你的赞美天衣无缝”,有巧夺天工之妙。
下面这个故事可能给你一些启发:一位副刊编辑需要一篇连载小说,于是亲自去找一位并不怎么有名的作家,请他撰写一篇小说。
这位作家只住一间小房,编辑来访就坐在他的床沿上,彼此谈好写作的细节、交稿的方式等问题。这位编辑临走前,在房门外大声说:“喂,老兄,这篇小说的事我全拜托你了!我就等着你的好消息了!”
编辑说话声音之大,感情是那样真诚,连作家的妻子、邻居听到了都受到感染。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看起来好似无心之言,鼓励这位作家最终写出了很好的作品。
“无意”的赞美让人觉得是“无意”,并非一定“偶然”。善于交际的人,就是善于把有意的东西表演成“无意”的,这才能算得上“完美交际”。做到这样并不难,可是必须是有心人,必须善于琢磨,细心设计。那些浮躁之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四.频率适度
赞美必须频率适度。资料表明,在一定时间之内,一个人赞美他人的次数,尤其是赞美同一个人的次数越多,其效果就很可能越差。所以,应该记住,任何人都需要获得赞美,可是,如果你太频繁地赞美别人,别人对你的赞美就觉得无所谓了,甚至还会认为你是一个以沽名钓誉的献媚者。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捧杀”。记住,人是需要赞美的,可是千万不要轻易赞美,不要使赞美变得太廉价。如果这样,你多赞美别人一次,别人就可能增加对你一分警惕或反感。
在中国这种社会背景下,对此特别要注意。中国有句古话:“道吾弱者是吾师,道吾强者是吾贼。”因此,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作为美德,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就在这里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增加的人,对自始至终都赞美自己的人和由最初贬低自己逐渐发展到赞美的人,人们对后者更为喜欢。因为,相对来说,前者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一个“和事佬”,而对后者所产生的印象往往是:对方之所以赞美我,一定是经过考虑、分析的,有他一定的道理,从而认为对方很有判断力,进而更喜欢他。所以赞美他人要慎重,不要天天都想方设法说别人的好话。
五.间接赞美
借第三者的话来赞美对方就是所谓间接赞美。这种方法往往比直接赞美的效果还要好。
间接赞美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借第三者的话来赞美对方,一种是赞美不在场的第三者。
第一种方式:比如你见到某甲,你对他说:“前两天我和某乙谈起你,他对你推崇极了。”
不管这是事实还是你的说话技巧,效果都是很好的。你不必担心,某甲绝对不会去进行调查,看你是不是说了谎话,而某甲对你的感激之情一般都会超乎你的想像。如果碰巧某乙是某甲平素很敬重的人,那么他对你的感激就会更深。这种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间接赞美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时对其进行赞美。这种方式有时比当面赞美所起的作用更大。一般来说,背后的赞美都能传达到本人,这除了能起到赞美的激励作用外,更能让被赞美者感到你对他的赞美是诚挚的,因而更能增强赞美的效果。
总之,赞美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是对他人尊敬的一种表现。恰当地赞美别人,会给人以舒适感,同时也能够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沟通中,必须掌握赞美他人的技巧,这是给人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保罗·哈威是美国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次他主持的广播节目“故事的结尾”中,述说了表达真诚的赞扬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
他是这样说的:
几年前,底特律的一位教师请史提夫·莫瑞士帮她找寻在教室中跑失的一只老鼠。她了解老天给了史提夫一样东西,这样东西是我们这间房子里的人所没有的。老天给了史提夫一双了不起的耳朵,以补偿他双眼的失明。所以那位老师的请求,使史提夫第一次感到他的特长得到了别人的欣赏。
几年以后的某一天,史提夫说,那次他得到的重视和欣赏,正是他新生活的开始。从那次开始,他开始发展他听力的天赋,终于成为20世纪70年代最伟大的流行歌曲歌手和作曲者。他的艺名就是史提夫·汪德尔。
千万不要把赞美和恭维混为一谈,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把恭维当赞美的人,人际关系一定不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许多美德中的一项,就是对别人的欣赏和赞扬不知怎么回敬。比如说,当孩子带回一份好的成绩单的时候,不少父母竟然忽视了对他们的赞美。又比如,当孩子第一次成功地做出一块蛋糕或做好一个鸟笼时,父母却没有给他们一番鼓励。须知,没有任何东西比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关注和赞扬更能使孩子们感到快乐了。
为了学会有效地赞美别人,卡耐基向人们建议,下一次你在饭店吃到一道好菜时,不要忘记说这道菜做得不错,并且把这句话传给大师傅;而当一位奔波劳累的推销员向你表现出礼貌的态度时,也请你给他适当的赞美。
每一位传教士、教师及发表演讲的人,都曾经历过掏出肚子里所有的东西却没有得到听众一句赞扬的话而泄气的情形。这些靠说话开展工作的人会碰到这种情况,那些在办公室、商店以及工厂的工作人员,还有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
在人际关系方面,应该记住我们的交际对象都是人,也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欣赏和赞美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
在你每天到过的地方,不妨多说几句感谢的话,播下一些友善的种子。你将无法想像,这些小小的种子会长成什么样的参天大树,而当你下次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就会享受到这些友谊之树带给你的荫凉。
我们还要提醒的是,有效地赞美还是促成商业性会谈成功的秘密所在。正如查尔斯·伊里亚特所说的:“成功的商业性交谈,并没有什么神秘……专心地注视着对你说话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再也没有比这么做更有恭维效果的了。”
赏识微小进步,鼓励别人成功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贾姆士说:“如果与我们应当成就的事业相比,我们都不过是半醒着的人。我们现在只利用到我们身心资源的一小部份。也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就这样的生活着,远在他的极限之内;他有各种各样的力量,可是却惯于不会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赏识微小进步,鼓励别人成功’。”
卡耐基有一个朋友巴洛,很了解狗、马等动物的性情,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用在马戏团和技术表演上了。卡耐基很喜欢看巴洛训练新狗。卡耐基注意到,只要狗在动作上稍有进步,巴洛就会拍拍它,称赞它,还给它肉吃。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技巧,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都是这样训练动物的。
可是卡耐基在这里发现了问题,他说:
我感到很奇怪,我们希望改变一个人的观点,为什么不使用训练狗的技巧呢?我们为什么不用肉来替代皮鞭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不用称赞来替代责备呢?即使只有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称赞,这样可以鼓励别人继续进步。
卡耐基在写一本交际的书的时候,洛斯狱长给他来了一封信,信上说:
我发现,对犯人们的勤劳,如果加以适度的夸奖,要比严厉的惩罚、责备他们的过失,更能得到他们的合作,更能促进他们人格的恢复。我发现,即使对监狱里凶狠的犯人,赞赏其微小的进步,也能避开他们凶狠的锋芒。
卡耐基说:“我从来没有在星星监狱生活过———至少目前还没有,可是我回想起过去的生活,有若干地方因几句赞美的话,而深深改变了我的生活状况。在你的一生中,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情形?”
现实中有关称赞给人神奇力量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请看第一个故事:
有个10岁的孩子,在那波尔斯一家工厂里做工。这孩子从小就有一个理想:将来成为一名歌唱家。可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就给了他一次打击。
那位老师说:“你不能唱歌,你的嗓子很坏,你所发出来的声音,简直难听极了,我相信,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难听的了。”
可是,孩子的母亲,一个贫苦的农家妇女,搂着自己的孩子,称赞他。她告诉自己的儿子,说他能唱歌,她已经看出他在进步了。母亲光着脚去做工,为的是省下钱来给儿子付音乐班的学费。那位农家母亲,鼓励自己的儿子,称赞自己的儿子,终于改变了孩子的一生。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杰出歌王卡罗沙。
第二个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伦敦有个年轻人,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作家。可是他的所有努力,都事与愿违,好像处处都跟他作对似的:他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到四年;父亲因为还不起债而入狱,这个青年因此饱尝饥饿的滋味……
最后,他找到一份工作:在一间老鼠满地跑的货仓里,黏贴墨水瓶上的签条。夜晚,他跟另外两个来自伦敦贫民窟的肮脏顽童住在楼顶的一小间暗房里……
他虽然希望成为作家,可是对写作缺乏自信心:他写完第一篇稿子,生怕被人讥笑,只得在夜间悄悄地把稿子投入邮箱。他接连的写稿、投稿,可是寄出的稿子,也接连地被退了回来。
终于,难忘的一天来了:他的一篇稿子被录用了。其实,他连一先令的稿费也没得到。可是录用他那篇稿子的编辑称赞他的作品,年轻人高兴极了:流着泪,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
由于一篇稿子刊登,因而得到称赞和承认,改变了他的终生事业。如果不是那次鼓励,这个年轻人可能一辈子都在那满是老鼠的货仓里工作。
那年轻人的名字就是狄更斯,后来成为英国大文学家。
还有第三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在一家店铺里工作。他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要起来打扫店铺,一天工作14个小时,这样的苦工,他干了两年。
年轻人忍受不下去了,一天早晨,等不及吃早餐,一口气走了15里路,去找替人做管家的母亲商量,不愿意再干下去。
他像是疯了似的,向母亲哭着哀求,赌咒再也不回那家店铺工作了;如果母亲还要他留在那店中,他就要自杀……
可是他的母亲也是无可奈何,于是他写了一封很长而悲惨的信给他的老校长,说他心已破碎,不想再活下去了。
他的老校长给了他一些赞美,说他是个聪明的年轻人,应该找一份更适合他去做的工作,最后老校长给了他一个教员的职位。
就是这位老校长的赞美和帮助,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命运……
从此以后,年轻人努力工作,一生共完成了77部著作,用他的笔赚了一百多万元。在英国文学史上,他给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他就是英国史学家韦尔斯。
最后一个故事:
1922年,加利福尼亚有个年轻人,是卡耐基的朋友,他酷爱唱歌。可是他连照顾家里的生活都感到非常困难,自然没有钱去学唱歌。星期天,他去教会唱诗班卖唱;偶尔在人家婚礼中,替人家唱歌,可以赚进五块钱。
由于生活的贫困,他没有能力住在城里,所以,他就在乡下一座葡萄园里租一间破旧的房子,每月租金只有十二元五角。
他住的房子,虽然租金非常便宜,可他还是无法负担:他拖欠了房东的房租已经长达10个月了。
在环境逼迫之下,他就替房东摘葡萄,以偿还租金———这个年轻人曾经告诉卡耐基:“那时,在不得已的情形下,穷得没有东西吃,我只好靠葡萄来填饱肚子。”
失望之余,他几乎想放弃歌唱,去推销载重汽车。
就在这时,他的朋友休士称赞了他说:“你的嗓音颇有发展的可能,你应该去纽约学唱歌才是。”
这个年轻人曾经对卡耐基说:“就是那一点称赞,那轻微的鼓励,成了我终身事业上的转折点。于是我向朋友借了2500元,去东部学唱。”
这个年轻人就是有名的歌唱家铁贝得。
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如果你善于激励你所接触的人,让他们知道自己潜藏的财富,这时你应该做的就是称赞。不要吝惜称赞,你的微小的称赞,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意志,而且完全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话是不是有点夸张呢?
是的,每个人都具有各种潜在的能力,“可是却苦于不会利用”。这些潜在的能力,其中一项就是称赞、激励别人,让他们知道自己这股潜在的能力所蕴藏的神奇效力……
所以,如果你希望改变一个人的意志,不是批评、责备,而是鼓励别人成功,称赞对方最细微的进步。
钓不同的鱼,投放不同的饵
卡耐基说:“每年夏天,我都去梅恩钓鱼。
以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吃杨梅和奶油,可是我看出由于若干特殊的理由,鱼更爱吃小虫。所以当我去钓鱼的时候,我不想我所要的,而想鱼儿所需要的。我不以杨梅或奶油作为钓饵,而是在鱼钩扣上一条小虫或是一只蚱蜢,放下水里,向鱼儿说:你喜欢吃吗?”
如果你希望拥有完美交际,你为什么不采用卡耐基的方法去“钓”一个个的人呢?
依特·乔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个高级将领,战后依旧宝刀不老,雄踞高位,于是有人问他:“很多战时的领袖现在都退休了,你为什么还身居高位呢?”
他是这样回答的:“如果希望官居高位,那么就应该学会钓鱼。钓鱼给了我的很大的启示,从鱼儿的愿望出发,放对了鱼饵,鱼儿才会上钩,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不同的鱼要使用不同的钓饵,如果你一厢情愿,长期使用一种鱼饵去钓不同的鱼,你一定是会劳而无功的。”
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是智慧的总结。有些人总是想着自己,不顾别人的死活,不管对方的感受,心目中只有“我”“我”,这是不可能拥有完美交际的。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我”字当头呢?这是孩子的想法,不近情理的作为,是长不大的表现。你只要认真地观察一下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那种“我”字当头的本性。当然,一个人如果全不注意自己的需要,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除非你是佛祖。因此,注意你自己的需要,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你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那么,你就会对他人漠不关心。很显然,你对他人漠不关心,难道还希望他人对你关怀备至吗?你要知道,其他的人也可能像你一样,他们关心的只是他们自己。
卡耐基说,世界上惟一能够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时刻关心对方的需要,并且还要想方设法满足对方的这种需要。在与对方谈论他的需要时,你最好真诚地告诉对方如何才能达到目的。
满足对方的需要,不一定要你付出很多,有时候,不过是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而已。比如说,你不希望别人做某件事情时,你不一定必须正面去禁止,从另一个方面说效果可能更好。你可以记住这个方法,并以此类推: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吸烟,你不需要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你只需要告诉他,如果你吸烟,就可能不能参加棒球队,或是不能在百米竞赛中获得胜利,而这些事情,都是你的孩子所希望获得成功的。
不论你是为了应付你的孩子,或是一头小牛、一只猿猴,这都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技巧,都是你必须学会的与人交往的方法。
卡耐基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爱默逊和他的儿子,要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棚里去,可是父子俩都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们只想到自己所需要的,没有想到那头小牛所需要的。爱默逊在后面推,儿子在前面拉。可是那头小牛也跟他们父子一样,也只想自己所想要的,所以挺起大腿,拒绝离开草地。
这种情形被旁边的一个爱尔兰女佣看到了。这个女佣不会写书,也不会做文章,可是至少在这次,她懂得牲口官能的感受和习性,她想到这头小牛所需要的……只见这个女佣人把自己的拇指放进小牛的嘴里,让小牛吮吸拇指,女佣使用很温和的方法把这头倔强的小牛引进了牛棚里。
这些道理都是最浅显而明白的,任何人都能够获得这种技巧。可是这种“只想自己”的习惯也不是很容易改变的,因为你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你所有的举动,出发点都是为了你自己,都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不一定吧,比如我捐助红十字会100美元,这怎么能说是为自己呢?其实,这也不例外。你捐给红十字会100元,是因为你要行一桩善举,因为你要做一件神圣的事……
也可能是你不好意思拒绝,所以才捐的;或许因为一位主顾,请你捐款之故。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捐款,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的缘故。
在《影响人类行为》的书中,哈雷·欧弗斯屈脱教授说:
任何行动都是由人们基本欲望所产生的……对于想要说服人家的人,最好的建议,是无论在商业中、家庭中、学校中、政治中,都要先激起对方某种迫切的需要,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能左右逢源,否则就很可能到处碰壁。
苏格兰的恩地·卡耐基,在贫苦中生活了很长时间,当他参加工作时,他工作的酬劳是每小时两分钱。可是,后来他发迹了,布施给别人的钱多达三亿六千五百万元。在他还很贫苦的时候,他就知道了影响人的唯一方法就是满足对方的需要。他虽然只受过四年的学校教育,可是他很早就掌握了如何应付人的技巧。
恩地·卡耐基曾经做过这样一桩发人深省的事情:他嫂嫂的两个孩子都在耶鲁大学念书,可能由于他们很忙,把家信给疏忽了,完全没有想到家里忧虑挂念的母亲。
恩地·卡耐基知道这件事后,就给两个侄儿写了封闲谈的信。在信的末尾,他附上一句,说是给他们每人寄上五元钞票一张。可是,他并没有把钱装入信封。
很快的回信来了,两个侄儿谢谢他们的叔父,而在信中,他们似乎也轻描淡写地带上这样一句:“钱在哪里?”
因此,如果你希望对方去做一件事,你在没有开口之前,不妨自己问问自己:“我如何能使他渴望做这件事?”
如果这个问题难住了你,你就应该先想清楚了再去找对方谈论这种事情。因为如果匆匆忙忙地见人,很可能不会得到令你满意的结果。
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技巧。在这里,我们引用一段很著名的话给你提一个很好的建议。
亨利·福特说:“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永远成功的秘诀,那么这个秘诀就肯定是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个立场是对方感觉到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
这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你获得成功的技巧。
现在,你可以从他人的观点出发,看看在你的意识中有没有这种想法。如果没有,你就应该注意检讨,看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如果你的观点与他的观点基本相同,那么,你可以开始设想如何提高你的这种能力。
在这里,有必要把福特的话,再重说一遍,这就是:“如果有一个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如何获得对方立场的能力。”
从卡耐基和福特的观点看,如果你希望拥有这种能力,你就必须接受这种观点,并且身体力行。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都容易找出其中的原理,世界上90%的人,在90%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他们都把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很重要并很有价值和技巧给疏忽了。
卡耐基举了一个例子:
这一封信是一个极有规模的货运站总监写给卡耐基研究会讲习班的学员夫姆雷的,夫姆雷是一个公司的推销主任。
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爱德华·夫姆雷先生执事先生:
敝处外运收货工作,由于大部分交运货物的客户,都在傍晚时分把货送到,使敝处感到极大困扰。因为这样,会引起货运停滞,使员工延迟工作时间,影响卡车运送效率,而形成了交货缓慢。
11月10日,我们收到贵公司交运的510件货物,送达时间是在下午4点20分。
为了避免货物迟交发生不良影响,我们希望获得贵公司大力合作。以后如交运大批货物时,是否能尽量提早时间送到我们这里来,或于上午送来一部份?
该项措施,有益于贵公司业务,使你们载货卡车可以迅速驶回,同时敝处保证,收到你们货物后立即发出。
总监某某谨启
夫姆雷把这封信拿给卡耐基看。
卡耐基认为,这封信所产生的效果,正与对方的愿望相反。信的开端,说出货运站的困难,一般来讲这不是收信人所关心的。接着对方要求合作,可是丝毫没有想到他的要求是不是对他人有所不便。信上未尾一段才提到,如果合作,对方的卡车能够迅速驶回,并且能够保证货物可以在收到之日立即发出。
换句话说,别人最关心的事情,信中最后才提到,因而起到相反的作用,而没有体现合作精神。
最后,卡耐基根据亨利·福特“得到对方的立场,由对方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原理,把这封信改写为:
夫姆雷先生:
14年来,贵公司一直是我们最欢迎的好主顾。对你们的照顾,我们表示非常感激,并且极愿意为你们提供更迅速有效的服务。可是,感到非常抱歉的是,我们需要谈一件事,这件事情可能给贵公司带来不便。
11月10日,贵公司的卡车在傍晚时才交下大批货物,这给贵公司带来了不便。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客户也是在傍晚时候交货,自然就会发生停滞的现象,比如贵公司运货卡车,有时也难免在码头受阻,而使你们货运延迟下来。
出现这种事情是很不好的,但是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如果可能的话,请贵公司在上午的闲暇时间,把货物交送到码头。这种办法可使贵公司运货卡车及时迅速地返回,继续干其他事情;你们交运的货物,我们也能够立即处理,而敝处的员工,每晚可以提早回家,品尝贵公司出品的鲜美面食。
看过这封信后,请勿介意,并非敝处向贵公司建议改善业务方针,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使敝处对贵公司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贵公司货物无论何时到达,我们仍愿竭力迅速的为你们服务。
我们知道你的业务很忙。请不必费神赐复!
某某谨启
这封经过卡耐基修改的信件,我们不敢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可是与来信相比,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这里是一种修改的方法,也许不是最好,但是这封信是不是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呢?
满足对方的需要,获得对方的立场,这是让交际完美的根本保证,必须经过认真的琢磨、不断实践,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在卡耐基的训练班中有一位学员,对他的孩子很忧虑。原因是什么呢?他的孩子体重不达标,又不愿意乖乖地吃东西。孩子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想尽各种办法,要求孩子这样或者那样。
结果呢?还是没有达到目的。
事实上,孩子根本不会注意父母的这些与他“不相关”的要求,也就像人们不会去注意那些跟他们漠不相关的盛宴一样。所以,要想让你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从孩子的想法出发,真正了解孩子的要求,才能实现父母的愿望。
后来,卡耐基的这个学生掌握了“从对方立场出发”的技巧,改变了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需要,使孩子快乐地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久,他的孩子不仅不挑食,身体也很快强壮起来。
威立姆·温德,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他说:“表现自己,那是人性最主要的需要。”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以便获得完美的人际关系呢?
满足对方的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你应该在与人交际的时候时刻留心。不少人有一个不良习惯,总是不把与人交往放在心上,经常是仓促上阵,打无把握的仗。因此,树立一种这样的观念—认真地研究对方的需要和立场,你的交际就会不断完美。
第二节 营造交际氛围,掌握处世技巧
卡耐基说:“你想不想用一个神奇的短句,阻止
争执,除去不良的感觉,创造良好氛围,并能使人注意倾听?”如果你希望像卡耐基说的那样,就请这样开始吧:“我一点也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毫无疑问的,我的想法也会跟你的一样。”
营造愉快氛围,展现友谊魅力
英国的卡斯利博士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上,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大师,他说:无数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选择朋友的基本原则就是看对方是不是真诚。因此,希望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必须首先拿出自己的真诚。
朋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完美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朋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轻松自然、令人快慰的。因为没有官场上的战斗气息,没有生意场上的铜臭味,也没有外交谈判中的虚与委蛇、小心谨慎,所以我们无须客套,无须顾忌。
朋友之间的气氛应该是和谐、平等、温暖、坦诚。朋友沟通的第一个技巧就是随和,在宽松自由的氛围里,没有虚假的客套,这样的沟通才有利于加深友情。
朋友之间,要保持相互信赖和友好交往,就必须诚实。古人说:“腹心相照,谓之知心。”意思是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情是通过真诚相处获得的。只有真诚地对待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才会使友谊长存。
卡耐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百万富翁有不少朋友,可是他有一个有钱人都有的通病———疑心很重,对这些朋友的真诚不敢轻易相信。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主意,企图使用这个主意来测试朋友对他是否真诚。他假装患病住进医院,并且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测试的结果令富翁非常沮丧。来看他的人很多,但并不是真正关心他的身体,而是为自己打算……
后来这位富翁说:
来看我的人很多,其中许多人问我些关于财产的分配,还说什么我应该把财产分点给朋友之类的话……这让我非常生气,从他们的话看来,我好像就要死了。他们一点也不关心我的病情,而是关心我的财产。他们来看我是为了能够分享我的财产。
经常和我有来往的朋友都来了,他们只是问我感觉怎么样,祝我早日康复,然后就走了,我知道他们来看我只不过是当作一种例行的应酬而已。
有一个从前欠我许多钱的人也来了,但在来看我之前,他已把所欠的钱还给我了,所以他在病床前很自负地说:“先生,我是还清了你的债才来看你的。”
我认为,这个人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来的。
还有几个从来就与我不和的人也来了,但我知道他们只是幸灾乐祸地来看我的,他们想看到我病重的样子。
有一个和我素不相识的人也来了,他说久仰大名,获悉阁下有病,特来探问,谨祝早日健康。这人不外是为了好奇,所以就来看我了。
……
这个富翁自认为他的测试很成功,使他明白了哪些人对他是真诚的,哪些是虚伪的。其实他大可不必测试,因为像他这样多疑的人,是很少有真诚朋友的。
怀疑别人的真诚,这是朋友交往的大忌,这样不仅会将自己引入交际的误区,还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导致友情的危机。人际交往是互相的,双方要以诚相待。
我们知道,朋友之间的沟通真谛在于心灵的沟通。古语说“君子以淡泊相亲,小人以利相亲”,意思是说:真正的朋友,其关系绝不能以利益来维系,那样只能是为人们所唾弃的“酒肉朋友”。君子之交,应重在心灵的交流。
朋友交往应该是“淡而不断”。交往过密,便有势利之嫌,而断了来往,时间便会无情地冲淡友情。特别是在生活节奏紧迫的今天,朋友之间很难有在一起交流的机会,这就需要注意友情的维护,比如平时多打一些电话,相互问候一番,也会起到加深感情的作用。
友谊需要调节,时不时给朋友来点意外惊喜,能使双方更加珍视友情。
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收到一位友人的来信,拆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捆白纸,一张一张紧紧包着,他一张又一张地拆开,最后总算看到最里面的一张很小的信纸,上面郑重其事地写着一句话:
亲爱的海涅:
最近我身体很好,胃口大开,请君勿念。
你的朋友露易
过了几个月,这个叫露易的朋友收到了海涅寄来的一个很大很沉的包裹。他不得不请人把包裹抬进屋里,打开一看,竟是一块大石头,上附一张卡片,写道:
亲爱的露易:
得知你身体很好,我心上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今天特地寄上,望留作纪念。
你的海涅
这肯定会成为露易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封信。他给海涅的信有些“小题大作”,而海涅的回信也生动形象,他以大石头比喻对朋友的担忧,以“石头落地”表示收信后的放心和轻松。
他们这种超脱利害关系的交往,不仅体现了朋友之间的随和与坦诚,更让人感到朋友的相互关怀。
让对方说“是”,不让对方说“不”
卡耐基说:“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从双方的分歧开始,要以双方的共同点作为开始。不断强调你们都是为相同的目标而努力,惟一的差异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奥佛斯屈教授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一个‘否定’的反应,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要求他坚持到底。也许事后他觉得自己的‘不’说错了;然而,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既然说出了口,他就得坚持下去。因此一开始就使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是最最重要的。”
要尽可能使对方在开始的时候说“是的,是的”,不让他有说“不”的机会。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在一开始就能够得到一些“是的”的反应,接着就把听众心理导入肯定方向。就好像打撞球的运动,从哪一个方向打击,它就滚向哪一方,要使它能够反弹回来的话,必须花更大的力量。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说“不”,而本意也确实是否定的话,他所表现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个字。他身体的整个组织,内分泌、神经、肌肉,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的状态,通常可以看出身体产生一种收缩或准备收缩的状态。总之,整个神经和肌肉系统形成了一种抗拒接受的状态。反过来说,当一个人说“是”时,就没有这种收缩现象产生,身体组织就呈前进、接受和开放的态度。因此开始时我们愈能造成“是,是”的情况,就愈容易使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
这种“是”的反应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但是很多人却把它忽略了!一般看来,人们若一开始采取反对的态度,似乎就能得到他们的自重感。激烈派的人跟保守派的人在一起时,必然马上使对方忿怒起来。这又有什么好处呢?他们如果只是希望得到一种快感,也许还可以原谅。但假如他们要实现什么的话,这种做法就太愚蠢了。
任何人在一开始就说“不”的话,你需要天使般的智慧和耐心,才能使这种否定的态度转变为肯定的态度。
艾迪喜欢用弓箭打猎,并且在买弓箭以及装备方面花了不少钱。当他弟弟来看他时,他想向常光顾的那家店租一张弓带他弟弟去打猎。但是店员说他们不出租弓,因此艾迪就打电话给另一家商店。
艾迪是这样叙述后来的情况的:
一个男士接听了电话,声音听起来非常令人愉快的。他对我租弓的问题的答复和第一家商店完全不同。
他说:“很抱歉,我们不再租弓了,因为我们负担不起。”
可是这位男士又问:“你以前是不是租过弓?”
我回答说:“不错,几年以前。”
他又说:“当时可能要付25到30美元的租金吧?”
我又说:“不错。”
然后他又问我:“你是不是一个希望省些钱的人。”
我又回答:“不错。”
他告诉我他们正在拍卖一些附有一切装备的弓,只要34.95美元,就能够买到一套,也就是说,我只要付出比租金多4.95美元,就可以买下一整套。他解释说,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停止出租弓的原因。
他问我:“这样做是不是很划得来。”
我又回答说:“不错。”
……
我“不错”的答复引导我去买了一套弓,而当我去拿弓的时候,我又在他的店里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并且从这以后,我便成了他们的固定顾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否定的反应,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是的”的反应,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方引向自己。为了不在沟通中形成“否定”的心理障碍,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引导对方多说“是”,以获得肯定的反应。
加宽友谊之桥,让对方感到优越
让对方多讲话,不但有助于处理正式的事务,也有助于处理很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琐事。
一.给对方讲话的机会
卡耐基说:“要使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多数人常常是话说得太多,尤其是推销员,常犯这种不划算的错误。尽量让对方多说话吧,他对自己的情况,了解得比你多。所以向他提出问题,让他告诉你几件事。如果你不同意他,你也许很想打断他。但不要这样,这是很危险的。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说出来时,他是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诚恳、耐心地听着,让对方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对你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这时为了他们的这点“虚荣心”,他们是很乐意与我们做朋友的;但是如果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优越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如果由此产生嫉妒,就很难成为我们的朋友,严重了还会变成敌人。
纽约市中区人事局里,人缘最好的工作介绍顾问是亨丽塔。但是过去情形并不是这样。在她初到人事局的头几个月当中,亨丽塔在她的同事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每天她都使劲吹嘘她在工作介绍方面的成绩,她新开的存款户头以及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她说这些,是想让他的同事们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快乐,进而喜欢自己,大家成为朋友。
在卡耐基的交际培训课里,亨丽塔听到罗西法古的这句经典的话之后,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的不妥之处,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亨丽塔一改自己不停说话的习惯,而是仔细听同事们讲话。
她说:“这时,我才发现同事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他们讲起自己的成就,比起听我吹嘘更令他们兴奋。现在当我们有时间在一起闲聊的时候,我就请他们把自己的欢乐告诉我,好让我分享,而只在他们问我的时候我才简略的说一下我自己的成就。”
德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意是这样的:“最纯粹的快乐,是从那些我们所羡慕的人的不幸中所得到的‘恶意’的快乐。”或者,换句话说,所谓最纯粹的快乐,是我们从别人的麻烦中所得到的快乐。
是的,你的一些朋友,从你的麻烦中得到的快乐,极可能比从你的胜利中得到的快乐多得多。
因此,我们在谈论自己的成就时要轻描淡写,要谦虚,千万不要太张扬。否则的话,你永远也不会受欢迎。
我们本来就应该谦虚,因为你我都没什么了不起。我们都会去世,百年之后就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了。生命太短促了,不要在别人面前大谈我们的成就,使别人不耐烦,我们要鼓励他们谈谈他们自己才对,在适当的时候谈一谈自己就够了。这样还能获得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岂不是一举两得?
二.幽默———生活的润滑剂
要获得质量高、有价值的友谊,我们应该学会幽默。
作家普里兹文曾经说过:“生活中没有哲学还可以应付过去,但是如果没有幽默,则只有愚蠢的人才能生存。”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能、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像的能力”,它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知识言行的描述。幽默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化作轻松一笑。
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在沟通中遇到的窘境。
尽管它多用于揭露弊端、讽刺卑俗与愚蠢,但绝不是锋芒毕露,相反地,它总是和颜悦色、心平气和地指出人们的缺点,让人们在笑声里看到自己或他人的丑行,使之顿悟而悔改。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顾客正把饭中的砂子一粒一粒地拣出来摆放在桌子上。
服务员见了不好意思地说:“净是砂子吧?”
顾客笑笑,摇摇头说:“不,还有米饭。”
这位顾客没有直接批评饭的质量,他抓住服务员说的“净是砂子”作文章,便说“米饭也有”,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肯定米饭中有很多砂子,就显得非常的委婉,这样既表达了自己对米饭中砂子过多的不满,又避免了紧张对立局面的出现。
好的幽默,还可以缓解沟通中的紧张气氛,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
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次在公园散步,在一条小道上不巧碰见曾经攻击过他的政客。
对方满怀敌意地说:“对于一个傻子,我是从来不让路的。”
歌德立即回答:“而我则相反。”
说完便马上让到路边去了。
这件事虽然反映了政客的傲慢无礼和歌德的豁达大度,但更重要的是歌德幽默的回答。虽然只有五个字,却反映出了歌德反应的机敏和回敬的巧妙;还给狭路相逢的一对冤家免去了一场僵持不下的冲突,充分显示了歌德的宽宏大量和优雅风度。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幽默来源于智慧。在沟通中,要产生真正的幽默,就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对于一个才疏学浅、举止轻浮、孤陋寡闻的人来说,是很难生出幽默感来的。
具体来说,产生幽默的条件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社会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想像力,高尚优雅的风度和镇定自信、乐观轻松的情绪,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幽默的精髓在于超乎常理。俗话说:理儿不歪,笑话不来。说咸鸭蛋是盐水煮的不是幽默,而说成是咸鸭子生的则是幽默。
比如一个记者在发回报社的关于一次煤矿事故的报道中这样开头:“上帝看到这副惨状,他落泪了。”如果编辑就真实性与他探讨,便不会生出幽默,而说“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这就产生幽默感了。因为一般的思维方式是上帝并不存在,更不会落泪,而把记者的话看作真实,并要他去进行采访,则超越了一般的思维模式,因而达到了幽默效果。
要使自己的思维超乎常理,关键就在于随机应变。这种随机应变有赖于思维的敏捷度,以及幽默的表达方式。
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话,表达别人想不到的含义,这是幽默的宗旨,即所谓的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这样往往会使你的语言具有超强的说服力,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酒,每杯啤酒都只有一半,他喝完第二杯后,转身问老板:“你一星期能卖多少桶啤酒?”
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35桶。”
顾客说:“那么,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啤酒的办法。”
老板很惊讶,忙问:“什么办法?”
“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
这位顾客的本意是指责老板卖的啤酒只有半杯,但他利用老板“唯利是图”的心理,巧妙地设下一个“圈套”,让老板不知不觉地钻进去,然后出其不意地指责老板的行为。
事实上,所有的幽默都是以“出其不意”而致胜,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达不到幽默的效果。
使用双关语是产生幽默最常见的方法。
双关,也就是你说出的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另一个是引申的含义,幽默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也可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让听者不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更能领会言外之意。
有一则寓言说:
猴子死了去见阎王,要求下辈子做人。
阎王说:“你既要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
说完就叫小鬼来给猴子拔毛。谁知只拔了一根毛,这猴子就哇哇叫痛。
阎王笑着说:“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
这则寓言表面上是在讲猴子的事情,却很幽默地表达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理,虽然委婉、含蓄,但却有很强的讽刺性。
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双关的效果,会显得很有幽默感。
据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可是一个题都不会答。眼看要交卷了,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通过这句话被录取。
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你。”
“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幽默感。
善用幽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沟通中的窘境。美国的一位议员在发表一篇冗长乏味的演讲时,另一位议员走近这人身旁,轻松地劝他早点结束,以节省时间。
但这人正在得意之中,便以严厉的态度叱道:“走开!”
这个被叱的议员感到非常尴尬。
这时,议长不动声色地说道:“我们已查过法典,你无须退出会场。”
在沟通中善于创造幽默的气氛,便可以使双方在笑声中缩短心理距离,消除戒备,体现宽容,使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感情更融洽。
会微笑者有希望,会忍耐者能成功
卡耐基说过:“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到微笑的力量和温暖。
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彼此擦肩而过的人们相互笑一笑都很少,可是,在我们的心中,仍然盼望着别人对我们微笑,偶尔的微笑会使我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先对别人微笑呢?
请不要吝惜我们的微笑。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微笑起来吧,在说话之前先微笑!
一.微笑助你顺利成功
严格来说,人的表情只有两个———哭与笑,至于那些不哭也不笑的表情,就意味着他们选择了麻木与冷漠。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麻木的、冷漠的。于是,人人都相信———笑比哭好。
现实的工作、生活中,一个人对你冷若冰霜、横眉冷对;另一个人对你面带笑容,温暖如春,他们同时向你请教一个工作上的问题,你更愿意回答哪一个的问题?当然是后者,你会毫不犹豫地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问一答十;而对前者,恐怕就一个字也不想说。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亲切、温和、充满喜气,远比他穿着一套高档、华丽的衣服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受人欢迎。
尽管大卫·史汀生还十分年轻,但他已经是美国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总裁了,他几乎具备了成功男人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点,他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己和别人的毅力与信心;他办事干脆利索,从不拖沓;他的嗓音深沉圆润,讲话切中要害;他总是显得雄心勃勃,富于朝气。他对于生活的认真与投入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对于同事们也很真诚,讲求公平对待,与他深交的人都为拥有这样一个好朋友而感到自豪。
但初次见到他的人却对他没有好感。这岂不令人感到很矛盾?这么优秀的人,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原来他几乎没有笑容。
他深沉严峻的脸上,永远是炯炯的目光,紧闭的嘴唇和紧咬的牙关。即便在轻松的社交场合也是如此。他在舞池中优美的舞姿几乎令所有的女士动心,但却很少有人同他跳舞。公司的女员工见了他更是如老鼠见了猫,男员工对他的支持与认同也是寥寥无几。而事实上他只是缺少了一样东西,一样足以致命的东西———一副动人的微笑的面孔。
因为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接纳,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沟通心灵。喜欢微笑着面对他人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难怪有人说“微笑是成功者的先锋”。
下面是一家计算机公司的经理所讲述的他如何为一个很难填补的空位找到了一位适当的人选的故事,这位经理说:
我为了替公司找一个计算机博士,几乎伤透脑筋,最后我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人选,刚刚从名牌大学毕业。几次电话交谈后,我知道还有几家公司也希望他去,而且都比我的公司大,比我的公司有名。当他表示接受这份工作时,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意外。
他上班后,我问他:“为什么放弃其他更优厚的条件而选择我们公司?”
他停了一下,然后说:“我想是因为其他公司的经理在电话里是冷冰冰的,商业味很重,那使我觉得好像只是一次生意上的往来而已。但你的声音,听起来似乎你真的希望我能成为你们公司的一员。因为我似乎看到,电话的那一边,你正在微笑着与我交谈。你可以相信,我在听电话的时候也是笑着的。”
的确,如果说行动比语言更具有力量,那么微笑就是无声的行动,它所表示的意义很多,而且都是积极的,例如:“我很满意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等。
如果你希望谈话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微笑可以帮助你。 你希望别人高兴来见你,你就必须高兴地迎接别人。
经常对人微笑的人,理想总是很容易就变成现实。因为一个人的笑容让所有和他接触的人有一份好心情,从而得到人们的热情帮助。没有人喜欢帮助那些整天皱着眉头、愁容满面的人,更不会信任他们。而对于那些压力很大的人,一个笑容能使他们明白一切都是有希望的,这个世界是充满欢乐的。只要活着、忙着、工作着,就不能不微笑……
二.控制情绪,让微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人相处时,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对我们笑脸相迎。有时候,我们也会受到他人的误解,甚至嘲笑或轻蔑。这时,如果我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这样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在沟通中遇到障碍时,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凡是让情绪控制行动的人,都是弱者;真正的强者,一般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受了嘲笑或轻蔑,不应该窘态毕露,无地自容。如果自己的言行举止确实有可嘲笑之处,我们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这样对你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大有裨益;如果对方只是横加侮辱,盛气凌人,且毫无事实根据,那么这些对你也是毫无损失的,你尽可置之不理,这样会越发显现出你人格的魅力。
有的人在与人交往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只要别人的言辞与自己的意见相左,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极力辩解。其实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这不仅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人觉得这样的人不易相处。相反,若采取虚心、随和的态度,那么在交往中将充满欢乐的空气。
美国总统罗斯福年轻时体力比别人差。有一次,他和一些人一起到白特兰去伐树,到晚上休息时,他们的领队询问白天各人伐树的成绩。
同伴中有人答道:“塔尔砍倒53株,我砍倒49株,罗斯福使劲咬断了17株。”
这话对罗斯福来说可不怎么顺耳,但他想到自己砍树时,确实和老鼠筑巢时咬断树根一样,不禁自己也觉得好笑。
罗斯福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对同伴的讥讽一笑置之,显示了自己的宽容与大度,也赢得了同伴的赞赏。
只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像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忧伤来了又去了,惟有我内心的平静常在。”
用微笑去面对一切,你的生活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第三节 提高自身素质,打造完美交际
卡耐基说:“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从理论上说,有许多现象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是合理的。有许多事情,由于长期的习惯和惰性,变得不合理。但你不要企图把这些不合理的习惯打破,不然的话,在应酬上就要遭遇到对方‘心理上的抵抗’。”
大度对待故意伤害,无意误解责任在己
罗杰·艾尔斯说:“如果你被误解,要怪你自己,不要怪听众,因为被误解的信息是你所传达的。”在一般情况下,造成误解的原因除了我们的表达有问题外,就是我们没有充分了解听众。
把对方吸引到自己这边是应酬的目的,但首先要使自己“被吸引”到对方那里去。
在生活中,你不能说某个人对你完全没有帮助,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你认为对你没有帮助的人反而帮了你大忙了呢?争取同事的拥戴、赞同,赢得人心才是平日应酬的最大成功。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表达不清或者听者的素质、听力等因素,造成误解是在所难免的。“遭人误解”一词,是指别人对自己的一种消极评价。倘若对方对你进行积极评价,即使这是错误的评价,也不应称做误解。
举例来说,你尽管事实上为人诚实,却被误解为“好像会说谎”,那么你常常会感到懊恼;可是,如果被认为“好像为人诚实”,没有一个骗子会产生不悦。
在这里我们建议,一个人即使被别人抱以消极评价,也不必因此感到懊恼。如果是未曾谋面的人误解你,那么双方不妨找个机会碰个面,经过沟通交流,这种消极评价必定有所转变。比方说,从表面上看,我们会觉得某某人可怕,暗自认为“大概是个不好应付的人吧”,然而一旦接触一段时间之后,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反而会认为对方完全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
在一个团体内部,常常会有很多流言蜚语,如果不厌其烦地逐一更正,势必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神经兮兮。不如认为误解终将有一天会消除,到那时,你的形象必将更加高大。以愉快的心情面对误解,反而有助于扩展你的人际关系。
你有时候可能感觉到,只见过一面的人似乎对你有误解,但这种情形大多数只是自我感觉。所以,我们不要庸人自扰。此外,由于无意的行为或言语措辞,自认对方“大概对自己产生误解”时,下回碰面绝对不可以故意回避对方。如果回避,对方可能就真的对你产生误会了。如能大大方方地和对方进一步交流沟通,对方必定会渐渐明白自己对你的第一印象纯属误解,于是,你们就能够正常交往了。
只见过一两次面的对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误解是很正常的。相反,只见过一面交谈过一次,对方就说:“我完全了解你的为人”,你肯定会认为对方未免言之过早,而且任谁都会觉得“这么简单就被人看穿也是令人不安的”,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嘛。
既然是误解,那我们何必在乎呢,只要坦然面对,误解终会不攻自破。
从真诚欣赏开始,到留足面子结束
卡斯利博士说:“无数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选择朋友的基本原则就是看对方是不是真诚。因此,希望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必须对朋友表现出你的真诚。”
在现实生活中,面子对任何人都很重要,即使是孩子,这一点也不能忽视。中国人的那句“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话,在很多地方的确是存在的。因此,在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给对方留足面子,不但要维护对方的面子,还要给足对方的面子。“软索能套猛虎”,这是中国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一.像总统那样的赞美对方
美国的柯立芝总统执政时,在一次周末,卡耐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白宫作客。当他走进总统私人办公室时,正好听到柯立芝在向他的一位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愈发显得你年轻了。”
柯立芝总统平常沉默寡言,很少赞美别人,这次却对他女秘书说出那样的话来,那位女秘书被夸奖的倒有点不自然了。
总统接着又说:“别不好意思,我刚才的话,是为让你感到高兴。从现在起,我希望你对公文的标点,要稍微注意一点。”
美国总统对女秘书的方法,看起来好像直接了些,可是从心理学方面讲倒是很巧妙的。当一个人听到称赞后,如果再听到一些不愉快的话,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理发师替人修面时,先敷上一层肥皂水,目的是减少剃胡须时的痛苦。
1856年,共和党人麦金利竞选总统时所采用的方法,与理发师的方法有些相似。
下面就是这个故事:
共和党的一位重要议员,绞尽脑汁,为竞选总统撰写了一篇演讲稿。此人自我感觉这篇演讲稿很精彩,认为这是自己写得最成功的“大作”了。他很高兴,就在麦金利的面前朗诵了一遍,自我陶醉了一番。很明显,这篇演讲稿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在别人听来,恐怕没有他的感觉那么好,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麦金利听后,感到不太合适总统竞选,如果一旦发表出去,很可能就会引起一场批评的风波。可是麦金利不愿给对方的一番热心泼冷水,怎么样才能让他在不受打击的情况下,修改演讲稿呢?
麦金利说得非常好,他说:
我亲爱的朋友,这真是一篇少有的、精彩绝伦的演讲稿,我相信再也不会有人比你写得更好了。就许多场合来说,这确实是一篇精妙演讲稿,可是,如果在某种特殊的场合,比如说竞选总统,是不是也很适合呢?
从你个人的立场来说,这非常合适、非常精彩,可是,我作为总统竞选人,我必需从我们所处的立场来考虑这份演讲稿发表时所产生的影响。现在你回去,按照我特别提出的那几点,再撰写一篇文稿,并送一份给我。
这个人很快就完成了第二份演讲稿,麦金利把他的第二次草稿加以修改。结果,那位议员在后来的竞选中,成为最有力的助选员。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说不得了”,所以,不少中国人的眼很毒,一眼就能看到对方的不足,并且直接指出不足,不给对方留面子。如果麦金利也像有些中国人那样,一开始就大谈这篇演讲稿件如何如何的不好,没有弄清楚说话对象云云,那么就一定会挫伤这位议员的积极性。
我们与人进行交际的目的,就是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让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挫伤别人的自尊心。
我们来看一下的林肯是怎样写信的:
林肯有两封最著名的信件:第一封信,是写给毕克斯贝夫人的,为她5个儿子牺牲在战场而表示哀悼。写那封信,林肯可能只花了5分钟时间。可是,1926年,那封信公开拍卖,售价高达1200美元。这个数目比林肯50年的积蓄还要多。
我们这里主要说说林肯第二封最著名的信。
这封信,是林肯在1863年4月26日,美国内战最黑暗时期所写的。那个时候,内战已经进行了18个月。在这段时间,林肯的将领们带着联军屡遭惨败,好像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的,而只是在进行一场人类大屠杀。那个时候,人心惶惶,全国哗然,数以千计的士兵临阵脱逃,甚至参议院里共和党议员,也起了内讧。更严重的事情是,这些人似乎都在强迫林肯离开白宫———下台。
林肯是这样说叙述当时的处境的:
我们现在已经走到了毁灭的边缘———我似乎感觉到了上帝也在反对我们,我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