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数字化生存

尼葛洛庞帝(美)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前 言
一本书的悖论
由于诵读困难症的困扰,我从来不喜欢阅读。孩提时代,我常常把时间花在阅读火
车时刻表,而不是古典名著上。我也很喜欢把欧洲的一个个偏远小镇,在脑海中完美地
联成一张网。因为这种癖好,我对欧洲地理了如指掌。
30年后,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我发现自己身处全美一场激烈争论的
中心,这一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把大学研究出来的技术,转让给外国公司。我很快就应
邀参加了两次产业和政府间会议,一次在佛罗里达(Florida),另一次则是在加利福尼
亚(California)。
两次会议中,会场的饮料都是一公升玻璃瓶装的爱维养(Avian)矿泉水。和其他与
会者不同的是,由于自幼勤读火车时刻表,我非常清楚爱维养的地理位置于法国的爱维
养距离大西洋超过500英里。因此这些厚重的玻璃瓶必须穿越1/3的欧洲大陆,再横渡大
西洋,才能到达我们手中。而假如开会地点在加州,玻璃瓶还得再跋涉3000英里的路程。
于是,我们一方面热烈讨论如何保护美国电脑工业和电子科技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却连这种在美国本土举行的会议中,都没有办法供应美国出产的饮用水。
今天,在我眼里,这个爱维养矿泉水的故事并不代表法、美之间的矿泉水之争,而
是说明了原子(atom)与比特(bit)之间的根本差异。
传统的世界贸易由原子之间的交换组成。以爱维养矿泉水为例,我们用缓慢、辛苦
而昂贵的方式,耗费很长时间,把大量笨重而缺乏生气的“质量”(mass)—也就是
“原子”—运送到千里之外。经过海关的时候,你需要申报的是原子而不是比特。即使
是采用数字录音方式制作的音乐,都以塑料光盘(CD,Compactdisc)的形式发行,无论
在包装、运送还是库存上的成本,都相当可观。
这一切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过去,大部分的信息都经过人的缓慢处理,以书籍、
杂志、报纸和录像带的形式呈现;而这,很快将被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所取代。
这种传输将以光速来进行。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托马斯?杰斐逊
(ThomasJefferson)曾推动了图书馆概念的发展,主张人民有权免费查阅图书资料。但
是这位美国开国元勋绝对料想不到,200年后,2000万人居然可以凭借电子手段进入数字
图书馆,免费从那里撷取资料。
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已是势不可当、无法逆转。
奔向临界点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在今天?因为变革是呈指数发展的棗昨天的小小差异,可能会
导致明日突发的剧变。
孩提时,你有没有解过这样一道算术题—假设你工作一个月,第一天挣一分钱,此
后每天挣的钱都比前一天增加一倍,最后能挣多少钱?假如你从新年的第一大起开始实
施这个美妙的挣钱方案,到了1月份的最后一天,你在这一大挣的钱会超过1000万元。算
术题的这一部分大多数人都还记得,但大家没有认识到的是,采取这种工资结构以后,
假如1月短少了3天(就好像2月的情况),那么到了月底的那一天,你只能挣到130万元。
换句话说,你在整个2月的累积收入大约是260万元,远远不如有31天的1月所赚到的210
0万元。也就是说,当事物呈指数增长的时候,最后3天的意义非比寻常。
而在电脑和数字通信的发展上,我们正在逐步接近这最后的3天!电脑正以同样的指
数增长形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35%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脑,而且,一半
的青少年,家里有个人电脑。据估计,3000万人加入了互联网络(1nternet);1994年
全球卖出的新电脑中,65%进入了家庭;今年将要卖出的新电脑中,90%将带有调制解
调器或光盘驱动器(CD一ROMdrive)。这些数字还不包括1995年每辆汽车上平均安装的
50个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是那些在你的烤箱、恒温器、电话应答系统。激
光唱机和问候卡中的微处理器。假如你觉得我说的数字有误,敬请稍安勿躁。
生存的新定义
这些数字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一种用来浏览互联网络的电脑程序Mosaic在1993年
2月到12月之间,每周的使用增长率都超过11%。使用互联网络的人每月增加10%。如果
照这个速度持续发展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到2003年整个互联网络的用户数将超
出地球总人口数。
有些人担心,社会将因此分裂为不同的阵营:信息富裕者和信息匿乏者、富人和穷
人,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但真正的文化差距其实会出现在世代之间。当一个成年
人说,他最近发现了光盘的新天地时,我可以猜得出他有一个5到10岁的孩子;当一位女
士告诉我,她知道了美国联机公司(AmericaOnline)时,也许她家中的孩子正值花季。
前者(光盘)是一本电子书,而后者(网络)则是一种社交手段。在今天的孩童眼中,
光盘和网络就好像成人眼中的空气一般稀松平常。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庞大的中央计算机—所谓“主机”
(mainframe)—几乎在全球各地,都向个人电脑俯首称臣。我们看到计算机离开了装有
空调的大房子,挪进了书房,放到了办公桌上,现在又跑到了我们的膝盖上和衣兜里。
不过,还没完。
下一个1000年的初期,你的左右袖扣或耳环将能通过低轨卫星(1ow一orbitingsat
ellite)互相通信,并比你现在的个人电脑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你的电话将不会再不
分青红皂白地胡乱响铃,它会像一位训练有素的英国管家,接收、分拣,甚至回答打来
的电话。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学校将会改头
换面,变得更像博物馆和游乐场,孩子们在其中集思广益并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相互交
流。地球这个数字化的行星在人们的感觉中,会变得仿佛只有针尖般大小。
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
子社区的价值观。我们将拥有数字化的邻居,在这一交往环境中,物理空间变得无关紧
要,而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会迥然不同。20年后,当你从视窗中向外眺望时,你也许可
以看到距离5000英里和6个时区以外的景象。你观看的电视节目长达1小时,但把它传送
到你家中所需的时间也许不到1秒钟。阅读有关巴塔哥尼亚高原(Patogoda)的材料时,
你会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一边欣赏威廉.巴克利(WilliamBuck1ey)的作品,一边
可能和作者直接对话。
出书的悖论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用古板的老办法出书,而且是一本没有一张插图的书呢?为什
么克诺夫出版社(AlfredA,Knopf)还要把《数字化生存》作为原子而不是比特来发行
呢?和爱维养矿泉水不同的是,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可以轻易地转化为数字形式,而它原
本也是从数字化世界中来的。
我这么做有三个原因。第一,无论是企业管理人员、政治家、家长,或所有需要了
解这种数字新文化的人,手中都没有足够的数字媒介。尽管在有些地方,电脑已经无所
不在,目前的界面(interface)却仍然原始而笨拙,还没能发展到像你所希望的、即便
蟋缩在床上也能使用的地步。
第二个原因是,我在《连线》月刊上开辟了一个个人专栏,这家杂志迅速而惊人的
成功表明,有一大批读者迫切希望了解有关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数字化一族的信息,而不
仅仅是有关数字化理论和设备的知识。几年来,我的专栏得到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反馈,
我决定重新思考过去发表过的文章的主题,因为即便这些文章间世时间尚短,有许多变
化已使它们显得过时。这些变化包括电脑制图(computergraphics)、人类通信(huma
ncommunications)和互动式多媒体(interactivemultimedia)等全新系统的产生。
第三个原因比较个人化,略带点苦修意味。互动式多媒体留下的想象空间极为有限。
像一部好莱坞电影一样,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太过具体,因此越来越难找到想象力挥洒的
空间。相反地,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使读者能够从想象和经验中衍生出丰富的意
义。阅读小说的时候,是你赋予它声音、颜色和动感。我相信要真正感受和领会“数字
化”对你生活的意义,也同样需要个,人经验的延伸。
我期待各位真正把这本书“读进去”。尽管我本人并不是那么喜欢读书的人。
    
北极星书库|| m/ 1.重建世界/信息DNA比特和原子
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
差异。
虽然我们毫无疑问地生活在信息时代,但大多数信息却是以原子的形式散发的,如
报纸、杂志和书籍(像这本书)。
我们的经济也许正在向信息经济转移,但在衡量贸易规模和记录财政收支时,我们
脑海里浮现的仍然是一大堆原子。
关贸总协定(GATT,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Trade)是完全围绕原子而展开的。
最近,我参观了一家公司的总部,这家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ci
rcuit)制造商之一。
在前台办理登记的时候,接待员问我有没有随身携带膝上型电脑(laptop)。
我当然带了一部。
于是,她问我这部电脑的机型、序号和价值都是怎样的。
“大约值100万到200万美元吧!”
我说。
她回答:“不,先生,那是不可能的。
你到底在说什么呀?让我瞧瞧。”
我让她看了我的旧“强力笔记本”(Power-Book)电脑,她估计价值大约在2000美
元左右。
她写下了这个数字,然后才让我进去。
问题的关键是,原子不会值那么多钱,而比特却几乎是无价之宝。
不久前,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Vancouver)参加了一次宝丽金公
司(Po1yGram)高级经理人员的管理研习会。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促进高级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同时让大家对公司未来一年的计
划有一个整体概念,因此展示了许多即将发行的音乐作品、电影、电子游戏和摇滚乐录
像带。
他们委托联邦快递公司(FederaIExpress)把这批封装好、有重:量、占体积的CD
盘、录像带(videocassette)和只读光盘(CD)送到会场来。
不幸的是,部分包裹被海关口了下来。
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一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
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如果你制造的是开司米羊毛衫或是中国食品,那么要把产品转换成比特,就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
要像《星际旅行》(StarTrek)的剧中人一般,随时化为光束消逝,虽然令人神往,
但恐怕几百年内部不可能实现。
因此,你还是得靠联邦快递、自行车或步行,把原子从一地送往另一地。
这并不是说,在以原子为基础的行业中,数字技术在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方面,
都将毫无用武之地。
我只不过是说,这些行业的核心特点不会改变,而且其产品中的原子也不会转换成
比特。
在信息和娱乐业中,比特和原子常常被混为一谈。
书籍出版商到底属于信息传输业(传送比特),还是制造业(制造原子)呢?过去
的答案是两者兼跨,但是当信息装置越来越普遍而易于使用时,这一切将很快得到改变。
现在信息装置还很难(尽管不是不可能)和一本书的品质竞争。
书籍不仅印刷清晰,而且重量轻、容易翻阅,价钱也不是太、贵。
但是,要把书籍送到你的手中,却必须经过运输和储存等种种环节。
拿教科书来说,成本中的45%是库存、运输和退货的成本。
更糟的是,印刷的书籍可能会绝版(outofprini)。
数字化的电子书却永远不会这样,它们始终存在。
其他媒介面临的风险和机会更是近在眼前。
第一批被比特取代的娱乐原子将是录像带出租点中的录像带。
租借录像带有一点很不方便,就是消费者必须归还这些原子,如果你把它们随手一
塞忘了归还,还得付罚款(美国录像带出租业120亿美元的营业额中,据说有30亿来自罚
款)。
由于数字化产品本身的方便性、经济上的强制驱动和管制解除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他媒体也会迈向数字化,而且其速度将会很快。
比特究竟是什么?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
它就好比人体内的DNA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
比特是一种存在(being)的状态:开或关,真或伪,上或下,入或出,黑或白。
出于实用目的,我们把比特想成“1”或“0”。
1和0的意义要分开来谈。
在早期的计算中,一串比特通常代表的是数字信息(numer-ica1informadon)。
假如你数数的时候,跳过所有不含1和0的数字,得出的结果会是:1,10,11,100,
101,110,111,等等。
这些数字在二进制中代表了1,2,3,4,5,6,7等数字。
比特一向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但在过去25年中,我们极大地扩展了二进制
的语汇,使它包含了大量数字以外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信息,如声音和影像,都被数字化了,被简化为同样的1和0。
把一个信号数字化,意味着从这个信号中取样。
如果我们把这些样本紧密地排列起来,几乎能让原状完全重现。
例如,在一张音乐光盘中,声音的取样是每秒44100次,声波的波形(waveform,声
压的度数,可以像电压一样衡量)被记录成为不连贯的数字(这些数字被转换为比特)。
当比特串以每秒44100次的速度重现时,能以连续音重新奏出原本的音乐。
由于这些分别取样的连续音节之间间隔极短,因此在我们耳中听不出一段段分隔的
音阶,而完全是连续的曲调。
黑白照片的情况也如出一辙。
你只要把电子照相机的道理想成是在一个影像上打出精密的格子(grid),然后记
录每个格子的灰度就可以了。
假定我们把全黑的值设为1,全白的值设为255,那么任何明暗度的灰色都会介于这
两者之间。
而由8个比特组成的二进制位组(称为一个字节,即byte)就正好有256种排列“1”
和“0”的方式,也就是从 到11111111。
用这种严密的格子和细致的明暗度层次,你可以完美地复制出肉眼难辨真伪的图像。
但是,假如你采用的格子比较粗糙,或是明暗度的层次不够精细,那么你就会看到
数字化的斧凿痕迹,也就是依稀可见的轮廓线条和斑驳的颗粒。
从个别的像素(pixel)中产生连续图像的道理,和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的现象非
常类似,只不过其过程更为精细而已。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但是假如你从亚原子(subatomic)的层次来观察经过处理的
光滑的金属表面,那么你会看到许多坑洞。
我们眼中的金属所以光滑而坚实,只不过是因为其组成部分非常微小。
数字化产物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世界其实是非常“模拟化”(analog)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一点也不数字化,反而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不会骤然开
关、由黑而白、或是不经过渡就从一种状态直接跳入另一种状态。
从微观的角度看也许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和我们相互作用的物体(电线中流动的电
子或我们眼中的光子)都是相互分离的单位。
但是,由于它们的数量太过庞大,因此,感觉上似乎连续不断。
这本书就差不多包含了1 个原子(书籍是一种极其模拟化
的媒体)。
数字化的好处很多。
最明显的就是数据压缩(datacomparession)和纠正错误(errorcorrection)的功
能,如果是在非常昂贵或杂音充斥的信道(channel)上传递信息,这两个功能就显得更
加重要了。
例如,有了这样的功能,电视广播业就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而观众也可以收到高品
质的画面和声音。
但是,我们逐渐发现,数字化所造成的影响远比这些重要得多。
当我们使用比特来描述声音和影像时,就和节约能源的道理一样,用到的比特数目
当然是越少越好。
但是,每秒或每平方英寸所用到的比特数,会直接影响到音乐或影像的逼真程度
(fide1ity)。
通常,我们都希望在某些应用上,采用高分辨率(reso1ution)的数字技术,而在
其他的应用上,只要低分辨率的声音和画面就够了。
举例来说,我们希望用分辨率很高的数字技术印出彩色图像,但是电脑辅助的版面
设计(computer一aidedpagelayout)却不需要太高的分辨率。
由此可见,比特的经济体系有一部分要受存储和传输比特的媒介所限。
在特定信道(例如铜线、无线电频谱或光纤)上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就是这个信
道的带宽(band-width)。
可以据此衡量每一管线能够容纳的比特数量。
这个数量或叫做容量,它必须仔细地与呈现某一特定数据(声音、音乐、影像)所
需要的比特数量相匹配:对于传输高品质的声音而言,每秒64000比特已经算是相当大的
数量了;每秒传输120万比特对高保真音乐(highfidelitymusic)绰绰有余;但你如果
想要传送影像,则带宽就必须达到每秒传输4500万比特,这样才能产生绝佳的效果。
然而,过去15年来,我们已通过分别或同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检视比特,并去除
其固有的累赘重复的部分,掌握了压缩原始声音和画面的数字技术。
事实上,所有的媒介都得以迅速数字化,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比大多数人所预测的
时间更早的时候就发展出了高水平的压缩技术。
直到1993年,还有些欧洲人辩称,数字影像的梦想要到下一个世纪才能实现。
5年前,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我们可以把每秒4500万比特的,数字影像信息,压缩到
每秒120万比特。
但是,到了1995年,我们已经可以把如此庞大的数字影像信息依照这个比例压缩
(compress)和解压(decompress),编码(encode)和解码(decode),而且成本低
廉,品质又好。
这就好像我们突然掌握了制造意大利卡普契诺咖啡粉的诀窍,这个东西是如此美妙,
只要加上热水冲泡,就可以享受到和意大利咖啡馆里的现煮咖啡同样香醇的味道。
媒体世界改头换面数字化可以让你在传送信号(signal)时,附加上纠正错误(电
话杂音、无线电干扰或电视雪花)的信息。
只要在数字信号中加上几个额外的比特,并且采用日益成熟的、能因噪音和媒体的
不同而相应发挥作用的纠错技术,就能去除这些干扰。
在CD光盘上,1/3的比待是用来纠正错误的。
同样的技术也可以应用到目前的电视机上,从而使每个家庭都可以接收到有演播室
效果的画面,影像比现在清楚许多,以致于你可能把这种电视误以为所谓的“高清晰度
电视”(high一definitionTV)。
纠正错误和压缩数据是发展数字电视(digiialteievision)最明显的两个理由。
以同样的带宽,过去只能容纳一种充满杂音的模拟电视信号,现在却可以塞入四种
高品质的数字电视信号。
不仅传出去的画面品质更佳,而且利用同一频道,你还可能拥有四倍的观众数目和
四倍的广告收入。
大多数的媒体管理人员在思考和论及数字化的意义时,念念不忘的正是现有的东西
能以更好和更有效率的方式传播。
但如同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一样,这个礼物产生的后果可能令人意想不到。
由于数字化的缘故,全新的节目内容会大量出现,新的竞争者和新的经济模式也会
浮出海面,并且有可能催生出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家庭工业。
当所有的媒体都数字化以后,由于比特毕竟还是比特,我们会观察到两个基本的然
而却是立即可见的结果。
第一,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
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mu1timedia),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复
杂,但实际上,不过是指混合的比特(commingledbits)罢了。
第二,一种新形态的比特诞生了棗这种比特会告诉你关于其他比特的事情。
它通常是一种“信息标题”(header)能说明后面的信息的内容和特征),那些经
常要为每篇报道拟定“摘要标题”以表明新闻内容的报社记者最熟悉这个东西了。
学术论文的作者也很熟悉这类标题,因为学术期刊也常常要求他们为自己的论文总
结要点。
在你的CD上,也可以找到简单的标题,让你能直接从一首歌跳到另一首歌,有时候,
还可以从中获取关于音乐的更多的材料。
这些比特看不见,听不到,但却能够告诉你、你的电脑或上台特别的娱乐设备一些
与信号相关的事情。
这两个现象,混合的比特和关于比特的比特(bits一about一bits),使媒体世界完
全改观。
相较之下,像视频点播(video一on一command)和利用有线电视频道传送电子游戏
之类的应用,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它们不过是一座庞大冰山的小小一角。
想想看,如果电视节目改头换面成为数据,其中还包含了电脑也可以读懂的关于节
目的自我描述,这将意味着什么呢?你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录下你想要的内容。
更进一步,如果这种数字化的描述能够让你在接收端任意选择节目的形式—无论是
声音、影像还是文字棗那又会如何呢?如果我们能够这么轻易地移动比特,那么大媒介
公司对你我来说,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呢?这些都是数字化可能引发的情况。
它开创了无穷的可能性,前所未有的节目将从全新的资源组合中脱颖而出。
智慧在哪里?电视广播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信息传输的起始点。
它代表着一种类型的媒介。
信息传播者决定一切,接收者只能接到什么算什么。
事实上,就每一立方英寸的功用来看,目前电视机可能是你家中最笨的电器(我还
没把电视节目包括在内)。
你的微波炉都可能比电视拥有更多的微处理器。
与其想象未来的电视会有更高的分辨率,更鲜艳的色彩,或能接收更多的节目,还
不如把它看成智慧分布上的一场变迁—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把部分智慧从传播
者那端,转移到接收者这端。
就报纸而言,传输者也同样掌握了所有的智慧。
但是大报却或多或少地避免了信息单一化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可
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读报。
我们一页页地例览、翻阅报纸,由不同的标题和照片引导,尽管报社把相同的比特
传送给成千上万的读者,但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却大相径庭。
要探讨数字化的大未来,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看媒体的本质能不能相互转换。
看电视的体验能不能更接近读报的体验?许多人党得报纸新闻要比电视报道更有深
度。
这是必然的吗?同样地,人们认为看电视比读报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宫体验。
一定如此吗?答案要看我们能不能开发出能力我们过滤、分拣、排列和管理多媒体
的电脑,这种电脑将为人们读报,看电视,而且还能应人们的要求,担任编辑的工作。
这种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收者两端。
当智慧藏身于传输者这端时,你就好像自己聘请了一位专门撰稿人—就好比《纽约
时报》根据你的兴趣,为你度身订制报纸。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传输者会特别为你筛选出一组比特,经过过滤、处理之后传送
给你,你可能会在家中将其打印出来,也可能选择以更加互动的方式在电子屏幕上观看。
另一种情况则是在接收者一端设置新闻编辑系统,《纽约时报》先发送出大量的比
特,可能包括5000篇不同的文章,你的电子装置再根据你的兴趣、习惯或当天的计划,
从中撷取你想要的部分。
在这个例子中,智慧存在于接收者这端,而传输者一视同仁,把所有的比特传送给
所有的人。
未来将不会是二者只择其一,而是二者并存。
        
北极星书库|| m/ 2.人类新空间/无限带宽从涓涓细流到浩浩江河
60年代未,当我还是个电脑制图助理教授时,没有人知道电脑制图是什么东西,电
脑完全置身于日常生活之外。
今天,我经常听到65岁的商界巨头们吹嘘他们伟大的电脑设备里有多少字节的内存
(memory),或是他们的硬盘(harddisk)容量有多大。有的人则一知半解地讨论他们
的电脑速度有多快——这要归功于“内置英特尔处理器”(1nterlnside)的出色广告,
或兴致勃勃地谈论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的特色。我最近碰到一位社交名媛,她
是个富有而迷人的女士,由于精通微软(Microsoft)的操作系统,她甚至创办了一家小
公司,专门为在电脑上还不怎么上道的同伴提供咨询服务。她的名片上印着:“我提供
‘视窗’(windows)服务。”
带宽就不同了。一般人不怎么了解带宽,尤其在今天,光纤已经带着我们从较窄的
带宽文步跳跃到近乎无限的带宽。带宽指某个特定信道传送信息的容量,大多数人都把
它想象为管子的直径或高速路的车道。
这些比喻忽略了不同的传输媒介(铜线、光纤、大气)之间一些微妙和重要的差别
——我们有能力根据我们设计(及调制)信号的方式,来决定在同样的铜线。光纤或大
气中每秒传输多少比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概略介绍一下电话铜线(copperte1e
phonewire)、光纤(flber)和无线电频谱(radiospe-ctrum)的特点,让大家能够更
好地了解没有重量的比特究竟是如何运动的。龟兔赛跑
电话铜线通常被称为“双绞线”(twistedpair),因为早期它们像辫子一样纠结在
一起,恰如今天还能在一些古老而豪华的欧洲饭店中看到的电灯线一样。它通常的速率
是9600比特/秒(bps),或称9600波特(baud)。(bps和baud在技术上的含义并不完
全相同,但现在已可以互换使用,我在本书里也是这么用的。baud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
电信技术先驱Emi1eBaudot,就像电报中的“莫尔斯电码”以发明人莫尔斯命名一样。)
新型的调制解调器能以38400波特的速率工作(这仍然比连接大多数美国家庭的铜线
的潜在传输速率慢了100倍以上)。我们可以把双绞线想成“龟兔赛跑”故事中的那只乌
龟,它虽然跑得很慢,但并不像你原本想象的那么慢。
你可以把光纤的容量想成无限大。我们并不清楚光纤每秒钟究竟可以传输多少比特。
最近的研究表明,利用光纤,我们每秒几乎可以传送:万亿比特。也就是说,像一根头
发丝那样细的光纤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可以传送《华尔街日报》创办以来每期报纸的
所有内容。以这样的速度来传递数据,光纤可以同时传送100万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大
约比双绞线快上20万倍,真是一大跃进!而且,别忘了,我说的还只是一条光纤而已。
所以如果你还嫌不够的话,你可以制造更多的光纤。毕竟,光纤只不过是玻璃罢了。
一般人都觉得以太(ether,即大气,也就是一般人说的“无线电波”)的传输能力
也是没有止境的。它毕竟就是空气,而空气埃米勒.波多(1845一1903),法国发明家,
发明电传打字机电码“波特码”(Baudotcode)。塞缨尔.莫尔斯(SamueIMorse,1791
一1872)美国发明家,发明莫尔斯电码(Morsecode)。到处都有。我虽然通篇使用以太
这个词,但它其实只有历史上的意义。无线电波(radiowaves)一经发现,以太就被当
作传播这些电波的神秘媒介,然而科学家们无法找到它,倒是借此发现了光子(ph-oto
n)的存在。同步卫星(stationarysatellite)在赤道上空22300英里的轨道上运行,这
意味着地球到同步轨道之间充斥着34万亿立方英里的以太,这么多的以太一定能够传送
许多比特,同时又能让这些比特不至于彼此碰撞。当你想到全球数以百万计的遥控器
(remotecontrolunit),正是利用和电视机及其他类似设备进行无线通信(wirelessc
ommunication)的方式来操作时,这种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由于这些遥控器威力不大,
从你的手中传送到电视机上的区区几个比特,并不会改变邻近公寓或城镇的电视频道。
但是,正如大家听到过的那样,假如换作无绳电话(cordlesstelephone),清形就大不
一样了。地空大转移
一旦我们利用以太作为强大的电信和广播传输媒介,我们就必须格外小心,不要让
信号彼此干扰。我们必须乐于把自己事先定位在频谱中的某个部分,而不能贪得无厌地
使用以太。必须尽可能高效地运用它,因为不像光纤,我们无法不断制造更多的以太。
大自然早已一次性地结束了这项工作。
想要高效使用以太,办法很多。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网格、划分传输单元的办法,
使用户在不同的信号区(quadrant)内使用相同的频率,这样频谱的各个部分可以得到
重复利用;也可以进入以前被视为禁区的部分(因为那些频率会毁了那些天真的家伙)。
但是即使你掌握了所有的窍门,最大限度地占有了频请,和光纤能提供的带宽以及我们
能不断制造和铺设光纤的能力比起来,以太能提供的带宽就显得极为有限了。因此我的
建议是,今天的有线和无线通信应该交换位置。
内布拉斯加州(Nebraska)参议员鲍勃.凯瑞(h6kerrey)竞选总统时,曾经花了几
小时参观我们的媒体实验室。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劈头就说“尼葛洛庞帝式转换”(Th
eNegroponteSwitch)。这个概念是我在北方电信公司(NorthernTelecom)的一次会议
上首次加以探讨和介绍的,那次会议上我和乔治.吉尔德(GeorgeGilder)是演讲入,它
的含义简单说来就是,目前经由地下(即电缆)传输的信息,将来会经由以太传输,反
之亦然。换句话说:空中传输的信息会走入地下,而在地下传输的信息则会升上天空。
我把这叫做“交换位置”,吉尔德则称之为“尼葛洛庞帝式转换”。这个名词不脏而走。
我认为这种位置转换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地下管线的带宽是无限的,而以大
的带宽则是有限的。以太是唯一的,但光纤的数目却无穷无尽。尽管我们可能会越来越
聪明地使用以太,我们终究还是得扭所有元线通信的频谱节省下来,用在像飞机。轮船、
汽车、手提箱或手表等移动的物体上。它们的活动范围无法限制。光纤:自然之道
6年前,当柏林墙倒塌时,德国联邦邮电部哀叹时间早了5到7年,因为当时光纤的价
格还太贵,在东德全面铺设光纤电话系统为时尚早。
今天,即使加上两端的电子成本,光纤都比铜线便宜。如果你遇到的情形不是这样,
下一页 尾页 共10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