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再耐心地等上几个月,一切就会改观,因为光纤连接设备、开关和变换器的价格都
在直线下降。除非通信线路只有几英尺或几码长,或是安装人员的技术不够熟练,否则
今天实在没有理由在电信中再使用铜线了(假如把铜线的维修费用考虑在内,那就更不
划算了)。
铜线唯一真正的优点是能够传送电力。对电话公司来说,这是个敏感话题。电话公
司一向引以为荣的是,当飓风袭来的时候,也许会造成停电,但电话系统却仍可以运转
如常。如果你的电话线采用的是光纤而不是铜线,就必须从当地电力公司取得电力,这
样如果出现停电的话,电话也一定会受到牵连。即使有备用电池,由于要花特别的功夫
来维护,也不算是什么明智之举。基于这个原因,将会出现包铜的光纤或包光纤的铜线。
但是,从比特的角度看,把整个地球连成一体的,终究还会是光纤。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从铜线到光纤的转变。美国的电话公司每年大约
会有5%的设备被更新,出于维修和其他的原因,他们把铜线换成光纤。尽管这种升级工
作在各地的发展并不平衡,但是,饶有趣味的是,如果照这个速度进行下去,再过20年
左右,整个国家都会遍布光纤。关键是,无论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带宽,是否懂得怎样
运用它,我们很快就会发展出全国性的宽带信息结构。至少,光纤系统会为我们提供品
质更高、也更可靠的通信服务。
我们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把哈罗德.格林法官(JudgeHaroldGreene)在1983年犯下
的错误改正过来。当时,他禁止地区性的贝尔公司(RegionaIBeIIOperaiingCompanies)
进入信息和娱乐业。一直到1994年10月20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FederaIComm
unicationsCommission)才迈出重要的一步,批准了所谓的“视频拨号”(videodialt
one)。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贝尔公司游说的人,提出了一种似是而非但却十分有效的理
由,以证明进入信息和娱乐业的正当性。他们获得了成功。
电话公司称旧有的电话服务已经跟不上形势的需要,除非批准它们成为更广义的信
息提供者,否则它们没有积极性去承担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也就是光纤)的巨额费用。
且慢。电话公司一向都扮演信息提供者的角色;事实上,大多数贝尔公司主要的财
源都是电话黄页(Yel1owPages)。但是让人莫名其妙的是,假如电话公司以原子方式,
把这类信息送到“视频拨号”意指获取影像就如电话拨号一样容易,即允许发送和接收
影像成为电话公司传输服务的一部分。电话号码簿的一部分,专载公司、厂商等电话用
户的名称及号码,按行业划分排列,并附有分类广告。你的家门口,就没有问题;但假
如它们把信息化为比特,以电子方式传送给你,就犯法了。显然这是格林法官的看法。
因此,游说人士辩称,电话公司只有进入电子信息传输业,其掏钱铺设地区性光缆
线路的行为才可能具有合理性。他们的论点是,假如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就没有足够的
动力来进行大规模投资。这个论点获得了认可,电话公司正大举进入信息和娱乐业,并
且铺设光缆的速度也比过去稍微快了一些。
我觉得这个结果是相当不错的。它会使消费者得益,但上面的这番说理却站不住脚。
电话公司以貌似有理的论调推翻了貌似有理的法律,但现在却可能迷信上了自己的论调。
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大的带宽来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事实上,120一600万比特/秒的带
宽更适合目前大多数媒体的需求。我们甚至还没有开始了解或发挥这一带宽的创造性潜
能。律师和电话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花了10年时间对格林法官施加压力,然而与此同时,
他们却忘记了先去看一看现有的庞大设施:双绞线。
很少有人认识到铜线的性能有多好。一种叫做“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线”的技术能够
用比较短的铜线传输大量的数据。ADSL-1能够为75%的美国家庭和80%的加拿大家庭每
秒输入154.4万比特的信息,同时每秒输出64000比特的信息。ADSL-2的操作速度超过3
00万比特/秒,ADSL-3更超过600万比特/秒。而ADSL-1对VHS画质的影像而言,已经足
够好了。
虽然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把多媒体信息传输到家庭的好办法,但令人不解的是,
大多数人竟会在现阶段把它忘得于干净净。一种说法是,每个订户要负担的费用太高,
但费用高是因为用量小的缘故。而且,即使暂时费用偏高,就算每个订户要花掉1000美
元好了,它也是逐渐追加的,大部分费用会随着订户的增加而分摊到各家。更何况,如
果服务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许多美国人愿意在3一4年的时间内,部分或全部地支付这
1000美元,以分摊启动成本。因此,尽管光纤是大势所趋,利用现有的铜线,我们还是
可以有所作为、有所获益的。
很多人都忽视了铜线这块踏脚石。他们以为必须全面而迅速地转换到光纤上,利用
其无限的带宽,才能维持强大的竞争优势。然而,他们没有认识到,吹自然和商业利益
会比法规上的种种诱因,更能促进光纤的自然发展。就像春情发动的狗具有异常灵敏的
嗅觉,提倡宽带的学者,能够嗅出建立宽带网络的每一个政治机会,仿佛这是全国的当
务之急或必须力争的人权一样。事实上,毫无限制的带宽可能会是自相矛盾的,并造成
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被过多的比特所淹没,外围的机器设备变得毫无必要地蠢笨。拥
有无限带宽并不是坏事,也不见得有错,但就像性开放一样,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我们
真的想要或需要这么多比特吗?少就是多
“少就是多”这一说法来源于建筑家米斯.范.德.罗赫(MiesvanderRohe)。我在思
考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时,从这句话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对于任何新媒
介的初学者而言,这句话都切中了要害。初学者并不明白“少就是多”。
就以家用摄像机(homevideocamera)为例。当你第一次得到并操作摄像机时,你很
可能会不停地转换拍摄角度,不时地拉近或推远,同时试验各种你刚发现的新花招。结
果是录制了一盘你羞于示人的蹩脚的录像带,连你的家人都退避三舍,因为层出不穷的
镜头变换令他们简直烦透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你冷静下来,才会更姻熟而自制地运
用新技术带给你的自由。
大多的自由对于我们从激光打印机(laserprinter)上拿到的打印稿也有不良影响。
能改变字体和字号的诱惑污染了现在许多大学和企业的文件,许多人浑然不觉地混用不
同形态和大小的字母,一会用正常字体,一会用黑体,一会又用斜体,一会再给它们加
上阴影。只有在对印刷版式(iypography)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后,才会明白,坚持用
单一字体(typeface)反而更恰当,变换字号大小也只能偶一为之。“少”其实可能反
而意味着“多”。
带宽的情形也是一样。许多人大力主张:既然我们拥有宽带,就应该采用宽带。这
种主张缺乏头脑。一些关于带宽的自然法则显示:对某人发射更多的比特,并不比开大
收音机音量以获取更多信息的做法更有道理或更合乎逻辑。
举例来说,在1995年,对于所谓“VHS画质的影像”来说,120万比特/秒是一个门
槛。假如你想要得到更佳的画面,尽管把传输速率提高2到3倍好了,但是超过600万比特
/秒的容量就没有什么大的用处。我们并不会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带宽,而享受到富于想
象力的新服务。
光纤进入家庭并不意味着新的信息和娱乐服务会随之而来。这一服务要想发展,想
象力才是关键。把1 0比特区缩为1带宽与数字计算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今天,在可
视电话(videotelephone)和更昂贵的电视会议系统(videoconferencingsystem)上,
带宽与计算之间的交换条件十分明显。如果在线路的两端都进行数字计算,你就可以减
少来回传输的比特。在线路的两端投入一些资金进行数字影像处理,你所占用的信道容
量就会较小,传输费用也会因之降低。一般而言,可以把数字影像视为不问信息内容而
对数据进行压缩的一个例子。无论节目是橄榄球比赛、热门的新闻访谈,还是詹姆斯.邦
德的追逐战,人们都采用同样的编码技术。即便对计算机科学是外行,你也可能会猜到
所有这些节目的压缩办法是可以有所不同的。一旦考虑到信息内容,我们可以用截然不
问的方式压缩数据。只要看看下面这个人际沟通的例子就会明白了。假设有6个人围坐一
桌共进晚餐,他们正热烈谈论一个不在场的人——甲先生。在讨论中,我向坐在对面的
妻子伊莲眨了眨眼。晚饭后,你走过来问我:“尼古拉,我看到你向伊莲递眼色,你想
告诉她什么?”我对你解释说,前天晚上,我们恰好和甲先生一起吃晚饭。当时他说,
和如何如何相反的是,他实际上如何如何,即使大家都以为如何如何,最后他的真正决
定却是如何如何,等等。换句话说,我大约要花10万比1的比特度,才能跟你讲明白我用
1个比特就能和我太太沟通的话(请容许我暂且假设,眨一下眼睛,正好等于在以太中传
送了1个比特)。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是,传输者(我)和接收者(我太太)有共同的知
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简略的方式沟通。在这个例子中,我通过以太向她发射了一
定的比特,触发了她脑子里的更多信息。当你问我,我和她交流了什么时,我不得不把
所有的10万比特全部传送给你。我因此失去了10万比1的数据压缩度。有个故事说,有对
夫妇把数百个笑话记得滚瓜烂熟,因此只需提到笑话的编号,彼此就能心领神会。寥寥
几个数码就会唤醒他们对整个故事的记忆,使他们大笑不止。把这个方法更平实地用在
电脑数据压缩上,就是把常用的较长的词编上号,然后传递·这几个比特而不是全部的
字符串。当我们以共享的知识来换取更多的带宽时,这类技术会越来越普遍。浓缩信息
不仅节省了信息传送的成本,同时也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同样的比特,不同的身价采用
今天的电话计费方式,如果我要把关于甲先生的事情告诉你而不是我太太,我可能得付
出10万倍的电话费。对电信公司而言,如果来回传送少量比特,根本就无利可图。目前,
通话的经济模式是,根据每秒传送多少比特或传送每个比特需要多长时间来计费,比特
究竟代表什么,完全无关紧要。而要了解带宽的经济学,真正的问题在于,是否有些比
特比其他比特价值更高?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是,更复杂的问题是,一个比特的价值
是否不仅应该随其本质而变化(例如,它是电影比特、对话比特,还是心脏起搏器比特?),
而且、也应参照使用者的身分、使用时间或方式而变化?包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NatzoriaIGeographic)的工作人员在内,大多数人都同意,一个使用该杂志图片档案
来完成作业的6岁儿童,应该免费或基本免费地得到这些图片比特。相反,如果我使用这
些比特来写论文或拟订商业计划,就应该支付一定的费用,甚至作出额外贡献,以贴补
这位六龄重。于是,比特不仅具有不同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还会因使用者和使用方式
而发生变化。突然之间,社会福利比特、少数民族比特和残疾人比特都纷纷出现了!国
会必须很有创意地拟定出一个公正的制度框架才行呢。为比特设定不同的价格,并非始
于今日。我在道.琼斯公司(DowJones)开了个户头,借此和股票市场搭上了线。我只能
从户头上得到15分钟后的股票市场行情。如果我想和我那86岁、从事股票经纪的叔父一
样,随时拿到最新的报价,我还得另付一笔可观的费用给道.琼斯公司或我叔父。这就好
像平信和航空信的价格差异一样,搭飞机和乘火车来的比特,身价自然不同。在实时
(real一time)通信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带宽要视对话的媒介而定。如果我是在跟你通
话,那么,想要以比我说话还快的速度把声音传给你,简直毫无意义。当然,比说话的速
度慢上许多,或延迟一小段时间才传给你,也令人无法接受。通过卫星线路打电话时,
即使是1/4秒的迟滞,都令大多数人不安。但假如我把讯息录下来,希望将其传给你,
并且是按分钟付电话费的,那么我当然希望每秒传输的比特越多越好。全国各地利用调
制解调器来获取和传送信息的人,都会有同感。几年前我们还觉得2400波特的速率已经
相当不错了,而今天,却随处可见38400比特/秒的调制解调器,并因之减少了94%的电
话费用。对电话公司而言,幸运的是,50%的跨太平洋电话通信和30%的跨大西洋电话
通信是以9600比特/秒、而不是64000比特/秒的速率传送的传真资料。虽然64000比特
/秒的调制解调器也已经面市。星状和环状网络
重要的不仅是信道的带宽,还有它们的设置(configuration)。简单他说,电话系
统是“星状”网络("star"network),电话线从一个固定点放射出去,就像华盛顿或巴
黎的街道一样。从你家到当地最近的电话交换站之间相隔一段距离,如果你愿意的话、
可以从家里沿着电话线,一直跑到那里去看一看。
相反地,有线电视从诞生之日起就呈“环状”(“1oop”),好像圣诞树上的彩灯
串一样,串联起一户户的人家。电话双绞线的窄带和同轴电缆(coaxia1cab1e)的宽带
自然而然地造就了不同的星状和环状网络。在第一个例子里,每个家庭都接入一条专用
的窄带电话线(dedicaied1ow-bandwidthline)。在第二个例子里,许多户人家共享一
种宽带服务。
星状和环状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也会受信息内容的性质的影响。在电
话网络中,每次的对话内容都不一样,传给一户人家的比特和其他人毫不相于;本质上,
这是个多点对多点(vast-point-tovast-poini)的作业系统。电视则不同,你和邻居收
看的是相同的节目内容,因此采用圣诞树彩灯串的通信方式——一点对多点(poini一t
omultipoint)的方式,再合理不过了。有线电视经营者传统上一直都照搬我们都熟悉的
无线电视传播的做法,只不过把电视信号传输从空中转入地下罢了。
但是,传统智慧毕竟非常传统。未来,电视节目的传送方式将发生剧烈的变革,你
将不再满足于和邻居收看同样的电视节目,或是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内,看你想看的节目。
因此,有线电视公司的想法将越来越接近电话公司,需要有很多的交换机和“基地”。
事实上,25年后,不仅电话公司和有线电视公司不再有任何差别,电话和有线电视的网
络体系结构也将趋于一致。
结果,大多数的网络都将是星状网络,只有地区性的或无线广播网络才会采用环状,
以便能在同一时间把信息传给所有家庭。通用汽车的休斯电子公司(GMHughesE1eciron
ics)喜欢把它的卫星电视直播系统(DirectTVsystem)称为“弯曲的管线”,而且还会
告诉你,直播卫星电视系统就等于可以传送信息到每个家庭的有线电视系统。的确,假
如你人在美国,正读到这一页时,除非撑起一把铅伞,否则休斯公司的卫星会在:秒钟
内把10亿比特一股脑泼到你的身上,躲也没处躲。水管和滑雪缆车
许多刚刚跨入数字世界的人往往把带宽理解成管子工的活计。假如你把比特想象为
原子,脑海中就会浮现大大小小的管子、水龙头和给水栓的形象。最常见的一个比喻是,
使用光纤就好像使用水管饮水一样。这个比喻很有建设性,但是也很容易引起误解。水
不是流动就是不流动,你可以依靠拧紧水嘴来控制花园中水管的水流量。但是,即使水
管中的水流减慢到只剩下涓涓细流,水原子仍然是作为一个群体在移动。
比特就不同了。或许用运载滑雪游客的缆车来比喻更恰当。缆车以稳定的速度移动,
途中或多或少的乘客上上下下。同样地,你用一组比特构成一个信息包(packei),然
后把这个信息包放进能以每秒百万比特的速率传输信息的管道中。现在,假如我把一包
速率为10比特/秒的信息丢进一个快速流动的管道中,则我的有效带宽是每秒10比特,
而不是这个管道的速度。
听起来好像很浪费,但事实上这是个聪明的想法。因为其他人也把信息包丢进同样
的管线中棗这种管线构成了互联网络和异步传输模式系统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所有
的电话网络都会以ATM模式工作)八你将不会再像现在传送声音一样,把整条电话线占满,
而是把一个个标好了名字和地址的信息包送入管线中循序前进,它们知道什么时候在什
么地方走下缆车。你为每个信息包付费,而不是按分钟付费。
这种分封带宽的方式,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达到10亿比特/秒的速率的
最好办法,就是在百万分之一秒中,传送1000比特;在于分之一秒中,传送100万比特,
以此类推。拿电视来说,可以把这一过程想象为在几秒钟内接收整整一个小时的影像,
而不是那种用水龙头控制水流的情况。
与其把1000个电视节目传送给每个人,还不如在:灿的实时瞬间,把某个节目传送
给某个人。这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看法。传播比特的速度和人类消费比特
的速度,将变得毫不相干。
北极星书库|| m/ 3、比特电视横空出世/媒介再革命高清晰度电视是个笑话
看电视的时候,你会抱怨影像的分辨率、屏幕的形状或是活动画面的质量吗?大概
不会吧。如果你有什么抱怨,一定是对节目不满意。或是抱怨像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所说
的:“空有57个频道,却毫无内容”。然而,几乎所有关于电视升级换代的研究,都把
目标瞄准影像显示的精致化,而不是节目的艺术性。
1972年,有几位富于前瞻性的日本人自问,电视的下一步应该朝哪一个方向走。他
们的结论是:更高的分辨率。他们假定,电视由黑白转为彩色之后,紧接着的是拥有如
电影般精致的画质,或叫“高清晰度电视”。在模拟世界里,让电视朝这个方向升级,
是很合乎逻辑的想法。因此,在接下来的14年中,日本人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们眼中的
“高品质电视”(Hi一Vision)。
1986年,欧洲警觉到日本人可能会独霸新一代的电视市场。更糟的是,美国人也接
受了“高品质电视”的想法,和日本人一起极力鼓吹,想要把它变成世界性的标准。今
天,美国许多高清晰度电视的支持者和新民族主义者都轻易地把当初的错误判断——支
持日本式的模拟系统——抛在脑后。欧洲纯粹从贸易保护的角度出发,否决了日式系统,
尽管是出于错误的理由,却给我们所有人帮了大忙。欧洲人紧接着开始发展他们自己的
模拟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叫做HD一MAC——在我看来它比日本的“高品质电视”略胜一
筹。
就目前的水准而言,所谓的高清晰度电视是个笑话。数字电视才代表未来
1990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种可能情况是,日本、欧洲和美国,会各自沿着完全
不同的方向发展新一代电视。当时,日本已投入了18年的金钱和精力发展高清晰度电视。
在这段时间内,欧洲人眼见自己错失了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契机,下走决心不能再在电视
上重蹈覆辙。而在几乎没有任何电视工业的美国,高清晰度电视被视作重振消费电子业
的大好机会。(西屋电气、RCA和Ampex等短视的美国公司早就把电视机市场拱手让人了。)
当美国准备迎接改进电视技术所带来的挑战时,数据压缩技术才刚刚萌芽,还不足
以形成明显的行动步骤。而且,身为主角的电视设备制造商也不适应这个战场。和苹果
及太阳微系统(SunMicrosystems)这样的年轻数字科技公司不同的是,电视技术公司是
模拟思想的陈旧温床,对它们来说,电视只与画面有关,与比特毫无关系。
但在美国觉醒之后不久,1991年,几乎一夜之间,每个人都追随通用仪器公司(Ge
neralinstrumentCorporation),成为数字电视的鼓吹者。不到6个月,美国所有关于高
清晰度电视的提议都改弦易辙,从使用模拟技术转为使用数字技术。有充分的证据显示,
数字信号的处理更合乎成本效益,而欧洲则直到1993年2月才承认这一点。
1991年9月,我在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Mitterrand)举行的午餐会
上,向他的许多官员发表了一次演讲。或许因为法语不是我的母语,我没能说服他们相
信,我不是在试图让他们放弃自己所称的“领先地位”,而是要他们摆脱我所谓的“缠
绕在脖子上的锚”。
我在1992年和日本首相宫泽喜一见面的时候向他指出,“高品质电视”没有前途,
他对这一说法感到震惊。倒是撒切尔夫人(MargaretThatcher)听进了我的建言。最后,
英国首相约翰.梅杰(JohnMajor)的一次大胆行动使局面得以扭转:1992年末,他否决
了关于给高清晰度电视节目补贴6亿欧洲货币单位(合8亿美元)的提案。欧洲联盟(那
时还叫欧洲共同体)终于在1993年初决定,放弃模拟的高清晰度电视计划,迎接数字化
的未来。
其实,日本人非常清楚数字电视才代表着未来。1994年2月,当倒霉的日本邮政省放
送行政局局长江山晃正提议日本跨入数字世界时,日本的产业领袖第二天便群起而攻之,
逼着他硬生生地把话吞了回去。日本在高清晰度电视上投的钱实在大多了、他们绝不会
公开表示要另起炉灶。
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电视座谈会上,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巨子们一个个信誓旦旦地
表示,他们全力支持模拟的“高品质电视”,并且暗示江山晃正简直是疯了。我得咬住
我的数字化舌头。恐怕他们为了是保住颜面。一个个变成了双面人。技术对,问题却槁
错了
好消息是,针对电视的未来,美国采取了正确的技术——数字技术。坏消息是,我
们仍然在漫不经心地讨论错误的问题,即那些关于画面质量的问题,例如分辨率啦,帧
频(framerate)啦,以及屏幕高宽比(aspectratio)啦,等等。更糟的是,我们还试
图一举决走所有这些具体标准,并且通过立法把变数化为常数。数字世界给我们的最好
礼物就是,你根本不必做这些事情。
即使模拟世界都不再冥顽不化。曾经到过欧洲旅游的人,都记得可怕的变压器问题,
必须把220伏的电压转换成110伏才能供美国电器使用,据说曾创造出IBM个人计算机的唐.
埃斯特里奇,有一天在IBM位于佛罗里达州波卡雷登(BocaRaion)的工厂的停车场里,
下令让个人计算机从此不必担心电压到底是110伏还是220伏。这个古怪的命令很快得到
执行。今天,几乎所有的个人计算机都可以和各种不同的电源相接。这个故事的涵义是,
执行埃斯特里奇的命令时,人们赋予了机器以智慧(把过去人们担心的问题换成由插头来
担心)。这对电视机制造商而言,是一大启示。
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系统不仅有能力适应110伏或220伏,60赫兹和50赫兹,而且
还能配合不同数量的扫描线(scan1ine)、帧频和屏幕高宽比。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在
调制解调器身上,它们大量进行相互切磋以达成最好的通信协议,电子邮递(E一mail)
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系统采用各种不同的通信协议,在不同的机器之间传递讯息,有
时极为成功,有时效果稍差——但几乎从来不会一片空白。
数字化是迈向成长的通行证。发初之初,你不必给每一个都加上点,给每一个都加
上小横线。你可以为未来的发展预先建立连线设施,制订出比特之间彼此沟通的协议,
研究数字电视的学者一直忽略了这项资产。他们不仅把时间花在错误的问题(高清晰度)
上,而且把其他所有的变数都通通考虑在内,并把它们看作像吹风机的110伏电压一样的
问题。
关于交错扫描(interlace)的争论就是一个好例子。电视每秒可呈现30帧画面。每
帧画面都由两个所谓“扫描场”(field)组成,每个场则包含了半数的扫描线(奇数线
或偶数线)。因此,每帧画面所包含的是恰好偏移了一条扫描线的两个场,而且移位填
补的动作会在1/60秒中及时完成。当你看电视的时候,你在每秒钟内看到的是“交错”
在一起的60个场,因此画面上的动作显得十分平顺,但每个场其实只包含了一半的影像。
结果,你觉得画面的动感甚佳,并且只用一半的带宽,就能够呈现出清晰的静态物体。
当电视广播处在模拟阶段,而且带宽仍然奇货可居时,这是个伟大的构想。
但是,当我们谈到电脑显示(display)时,问题就来了。这时交错技术不仅毫无意
义,而且对移动的影像反商有害。电脑显i同。不提别的,单就电脑发展而言,交错扫描
技术毫无前途,电脑工程师避之唯恐不及,倒也是正当之举。
但是,交错技术的死亡会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通过法律来禁止使用它,会和殖民地
时期颁布的清教徒法规一样愚不可及。数字世界比模拟领域更有弹性,数字信号可以携
带各种各样关于自身的额外信息。计算机可以即时处理或事后处理各种信号,增加或减
少交错,改变帧频,并且修改屏幕高宽比,让某个特殊信号的长方形形式要素能够恰好
适合某个特殊显示屏幕。因此,我们最好不要任意制定任何一种固定的标准,因为今天
听起来很合逻辑的做法,明天可能就会变成荒谬之举。电视也升级
数字世界从本质上说可以不断升级。与过去的模拟系统相比,数字系统可以不断地、
有机地发展和改变。你去购买新电视机的时候,会把旧电视扔掉,好给新的腾地方。但
是,如果你有了一部电脑,你却很习惯给旧电脑增加各种新的性能以及硬件和软件,而
不会为了一点点升级改进,就换掉所有的部件。事实上,“升级”(upgrade)这个词本
身就带有数字化味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让计算机系统升级,获得更好的显示效果,内
置更完美的声音,并期待软件有更上乘的表现,而不是原地踏步。为什么电视不能如法
炮制呢?
电视终会如此。今天我们被困在3种模拟电视标准中:美国和日本用的是NTSC,它是
National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全国电视系统委员会)的缩写,欧洲人会告诉
你,NTSC代表NeverTheSameColor(颜色永远变来变去);PAL(PhaseAlternatingLine,
逐行倒相制)标准独霸欧洲,而法国则采用SECAM(SEqueniiaICouleurAvecMemoire)标
准,意为“顺序与存储彩色电视系统”,美国人喜欢戏称为“和美国相反的东西”(So
methingEssential1yContrarytoAmerica)。其他国家则犹豫不决,用选择第二通用语的
逻辑,从中选择一种电视标准。选择数字化,也就是要超然独立于种种标准的限制之外。
如果你的电视不会说某一特定的方言,你也许将不得不到本地的电脑商店中,购买一台
数字解码器,就好像你今天力电脑购买软件一样。
假如分辨率是个重要的变数,那么无疑地,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可升级的系统,而
不是只盯牢今天可以轻易在屏幕上显示的特定扫描线数目。当你听到人们谈论1125条或
是1250条扫描线时,这些数目一点也不神奇)只不过刚好很接近今天阴极射线管(CRT,
cathoderaytube)的最高显像极限。事实上,过去电视工程人员思考扫描线的方式,在
今天已经行不通了。
过去,随着电视机变得越来越大,观看者离得也越来越远,直到退入墙边的长沙发
为止。平均起来,进入观看者瞳孔的每毫米扫描线数目几乎是固定的。
接着,在1980年,事情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把人们从长沙发里带到了桌前,体验观
看18英寸屏幕的感受。这一变化使人们对扫描线的看法刚好倒了个个儿,因为我们无法
再去想每个画面的扫描线数目(像过去对待电视机一样),而是开始考虑每英寸的扫描
线数目,我们在看打印件或现代的电脑显示器时就是这样做的。施乐公司(XeroxCorpo
ration)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PaloAltoResearchCenter)首先开始从每英寸
扫描线的角度来思考扫描线的问题。显示器越大,需要的扫描线就越多。最后,当我们
可以制造出平面显示器(flat一paneldisplay)时,我们将有能力呈现分辨率达到万条
扫描线的影像。把我们的思路局限于今天1000条左右的扫描线上,是非常短视的。
要想在明天达到极高的分辨率,就必须在今天就让系统具有升级的能力,但是今天
鼓吹数字电视系统的人,却没有一个提倡这种观念。这真是奇怪。把电视当作收费亭
所有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制造商都在向有线电视业大献殷勤。考虑到ESPN体育频道
的订户居然高达6000万,他们的这种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微软、硅谷图形公司(Sili
conGraphics)、英特尔、IBM、苹果,DEC和惠普(HP)都与有线电视业达成了重要协议。
导致这种沸腾景象的原因是电视置顶盒(set一topbox)。现在这个盒子不过是台调谐器
(tuner),但注定要担负更重要的任务。如果照过去的速度,我们很快就会有各式各样
的电视盒子,就好像我们现有的红外线遥控器一样多(一个用在有线电视上,一个用来
接收卫星信号,一个给双绞线用,还有一个是为了超高频信号传输,等等)。这样一种
互不兼容的置顶盒的大杂烩景象真是令人感到万分可怕。
商家对这个盒子的兴趣,来源于它的一种潜在功用。抛开别的不谈,这个盒子可能
会变成收费亭,它的供应商借此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守门人,根据经由收费亭进入你家中
的信息的多少,而收取可观的费用。听起来,这像个只赚不赔的好生意,但却不见得合
乎大众的最佳利益。更糟的是,置顶盒的构想本身在技术上就很短视,而且抓错了重点。
我们应该放宽视野,转而把目光放在一般用途)而非专用的电脑设计上。
在“置顶盒”这个名称中,“盒子”这个词隐含了各种错误的涵义,但是它的理论
如下:我们对带宽的贪得无厌导致了有线电视目前在提供宽带的信息和娱乐服务上取得
了领先的地位。今天的有线电视包含了有关置顶盒的服务,因为只有少数观众接通了有
线电视的电缆。鉴于目前这种盒子已经存在,也广为大众接受,有线电视公司的想法是:
只要再增加额外的功能就可以了。
这个计划有什么不对吗?很简单。即使最保守的广播工程师都同意,电视与电脑的
差异最终将只限于外围设备(peripheral),以及它们在家中摆放在哪一个房间。尽管
如此,由于有线电视业执意垄断,并且不断增强置顶盒的功能,达到可以控制1000个节
目的地步(这样一来,任何时候都有999个你根本没有在看的电视节目),这种远见被出
卖了。在有利可图的数字电视制造争霸战中,目前看来,电脑在第一回合就被击倒了。
但是,电脑将会卷土重来,取得最后的胜利。电脑即电视
我很喜欢问别人记不记得特雷西.基德(TracyKidder)的那本《新机器的灵魂》。
然后我会问读过这本书的人,记不记得书中间题成堆的那家电脑公司叫什么名字。我还
没有碰到过一个答对这个问题的人。数据通用公司(DataGenera1,也就是上述那本书中
提到的公司)、王安(Wang)、普莱电脑(Prime)等公司,都曾经飞速发展,成为一时
俊杰,但它们也都完全忽略了开放系统(opensystem)的重要性。我还记得,在参加这
些公司的董事会时,常常听到人们争辩说,专用系统(proprietarysystem)会带来绝大
的竞争优势。如果你能够制造出一种既受欢迎又独特的系统,就可以让竞争对手无隙可
乘。这听起来好像很合逻辑,但实际上却大错特错。正是这种想法使普莱电脑被淘汰出
局,另外两家公司,和其他许多公司二样,依靠昔日余荫艰难求生。这也是苹果今天不
得不改变策略的原因。
“开放系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体现了我们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家精神。它对
专用系统和到处伸手的垄断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且,它正在占据上风。在开放系统
中,我们靠自己的想象力来竞争,而不是靠手中掌握的锁和钥匙。这样做不仅会产生大
批成功的企业,同时也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商业部门更因此变得敏锐而
灵活,能够适应快速的变化和增长。真正的开放系统将为大众所拥有,每个人都将能在
其基础上,营造自己的天空。
个人电脑的飞速发展,使得采取开放式的体系结构的未来电视将等同于一部电脑。
就是这样。置顶盒将变得只有信用卡般大小,只要插入,就可以把你的电脑变成有线电
视、电话或卫星通信的电子通道。换句话说,将来没有人生产电视机,只有电脑工业:
它将制造装满上吨内存并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显示器。有些电脑的显示器将不再
是18英寸的,而是能让你欣赏到10英尺的超大屏幕画面。更多的情况下你会和其他人一
起观看,而不是自己一个人观看。但无论你怎么看,它也仍然是一部电脑。
原因是,电脑的影像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说,它拥有良好的配置,可以把影像作
为数据的一种方式,在电脑上加以处理和显示。无论是电信会议(teleconferencing)、
多媒体出版(muliimediapublica-tions),还是一系列的模拟应用(simulaiionappli
cation),影像都成为所有电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切变;是想让观众体会它的一
大叫得响的优势:壮观的体育活动场面近在眼前。在普通电视上,你不大可能真的看到
冰上曲棍球运动员打的是什么球。正因为如此,1988年,日本人在汉城(Seoul)夏季奥
运会上,首次推出“高品质电视”,而欧洲人则利用1992年阿尔贝维尔(Alheriville)
冬季奥运会,推出了他们的HDMAC电视(其后不到一年,这个产品就停止了开发)。
美国的高清晰度电视开发人员己建议,在1996年夏天的亚特兰大(Ailania)奥运会
上,展示封闭式体系结构的新型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系统。问题是,时间已经太晚了,
高清晰度电视很快就会胎死腹中。到时候,没有人会在乎什么高清晰度电视,2000万美
国人会利用他们个人电脑屏幕右上角的小小视窗,观看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Natio
naIBroadcastingCompany)的现场转播。英特尔公司和有线新闻电视网(CNN)在1994年
10月,已经共同宣布了要提供这项服务。比特的放送
理解未来电视的关键,是不再把电视当电视看待。从比特的角度来思考电视才能给
它带来最大收益。电影也不过是数据广播的一种特别情况罢了。比特就是比特。
6点钟的晚间新闻不仅能在你需要的时候传送给你,而且也能专门为你编辑,并且让
你随意获取。如果你想在晚上8点17分观看汉弗莱.鲍嘉(HumphreyBogari)的老电影,
电话公司通过双绞线,就可以提供你想要的节目。最终,当你观赏棒球比赛的时候,你
可以选择从球场观众席中的任何位置甚至从棒球抛出的角度来欣赏。这些才是数字化带
来的真正变化,而不是要观众以两倍于现在电视的分辨率去收看“辛菲尔德”(Seinfe
ld)电视。
当电视数字化以后,将会出现许多新的比特,告诉你关于其他比恃的事情。这些比
特可能只是简单的信息标题,告诉你有关分辨率、扫描速率(scanrate)、屏幕高宽比
等情况,以便让你的电视能够发挥最大功效来处理和显示信号。这些比特可能代表解码
算法(decodinga1gorithm),能力你解读玉米片盒上的条形码(barcode)所代表的奇
怪信号。比特也可能来自十几条声轨(soundtrack)中的一条)让你在观看外国电影时,
也能用母语来收听对白。这些比特也可能是某个钮的控制数据,能让你把调级的(X一r
ated青少年禁看的,只供成年人看的)节目转换成限制级的(R一rated,一定年龄以下
青少年除有家长或保护人陪同外不得观看的)或辅导级的(PG一rated,宜在家长指导下
观看的)。(反过来当然也可以。)今天的电视机能让你控制亮度、音量和频道,而明
天却能让你改变电视节目中性与暴力的程度和政治倾向。
大多数电视节目,除了体育赛事和选举结果之外,都不需要实时播出,这一点对数
字电视举足轻重,但是却为大多数人所忽略。这意味着,我们在收看大多数电视节目时,
就好像把资料下载(downloading)到电脑中一样,收看的方式不受比特转换速度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一旦比特己输入机器中,你不需要依照比特在传输时的顺序来观看节目。
突然之间,电视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机获取的媒体,更像是一本书或一张报纸,可以浏览,
可以调整,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或日期,也不受传送耗时的限制。
一旦我们不再把电视的未来仅仅和高清晰度电视划上等号,开始以最通用的形式—
—比特放送(bitradiation),来开创新的局面,电视就变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媒体。
我们将开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发现许多更有创意的也更迷人的的新应用。除非“比特警
察”出来挡我们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