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丘吉尔传

马丁·吉尔伯特(英)

出版说明
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50 周年,使广大人民了解斯大 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业绩,我们特此出版《二次大战三
巨头》,这是我社出版的《二次大战三元凶》的姊妹篇。本书内容丰富,材 料翔实,生动地描述了“三巨头”在决定人类命运的这一伟大战争中叱咤风
云、运筹帷幄的情况。同时也描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和斗争。
本书是用章回体形式撰写的,全书近百万字,共分三册。
第一册为:《纵幢捭阖——斯大林》; 第二册为:《身残志坚——罗斯福》; 第三册为:《临危受命——丘吉尔》。
丘吉尔
作者前言
被称为“二次大战三巨头”的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反法西斯战 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虽然政治信仰不同,各自的经历不同,但是在
反对法西斯侵略、保卫国家独立的总目标下,他们团结起来了,结成了统一 战线,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们不会忘记,在那法西斯强盗横行的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当权派,摇 尾乞怜,奉行绥靖政策,因而使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在他兵不血刃地占领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又以“闪电战”征服了波兰和北欧,接着希特 勒就向英、法开刀了。号称几百万的英法联军,在纳粹进攻面前,仅 11 夭就
垮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不足一个星期也相继沦陷。大半个欧洲处于法 西斯铁蹄蹂躏之下,像一只风雨飘摇的破船。人们普遍担心,欧洲要有一个
新的漫长的黑暗时代。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是斯大林率领苏联军民进行 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歼灭了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从而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斯大林不仅是苏联军民的最高统帅,而且为促进和巩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 线进行了大量工作。由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参加的德黑兰“三巨头”会
议,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美国,处于另外一种情况,它没有直接遭受希特勒法西斯的入侵, 和平主义弥漫全国。作为总统和三军总司令的罗斯福。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
是,以惊人的魄力冲破了孤立主义的束缚,以“租借法案”的形式有力地支 援了英、苏等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又
毅然决然地同德、日、意法西斯宣战,从而成为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支柱之 一。他领导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英、苏等 20 多个国家结成反法西
斯大同盟。他以半身不遂的病残之躯,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和盟国首脑多 次会晤,运筹帷幄,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费尽了心血。难怪有人说,罗斯福
不仅是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而且也是最有威望的总统之一。
丘吉尔的情况和斯大林、罗斯福都不同,他是“临危受命”,是在张伯 伦的绥靖政策遭到彻底破产之后上台执政的。当时,他面临的局势确实是严
峻的,上台没有几天,就遇上敦刻尔克的大溃退。顷刻之间英国的防务解体 了,可以说要人没人,要武器没武器。就在这种情况下,丘吉尔发表了著名
的施政演说,表示无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他说:
“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幸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的 政策是什么?我。说:我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
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 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 利!”丘吉尔临危不俱的英雄气概,有力地鼓舞了英国人民,团结了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从而使英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先后有 60 多个国家 和地区,20 亿以上的人口卷人了这场战争。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为 1.1 亿多,
历时长达 6 年之久,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 西洋、北冰洋四大洋。战争造成的伤亡和损失难于作出确切的统计,军队和
平民的伤亡约在 9000 万人以上,其中以中国和苏联伤亡人数为最多。军费消 耗约为 11170 亿美元,经济损失估计超过 4
万多亿美元。战火夷平了众多的
城市,毁坏了无数的工厂、住宅、铁路、桥梁,以及无数的博物馆和名胜古 迹。多少个世纪以来,人类在艺术和学术上的成就或遭到毁灭,或蒙受了巨
大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
如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 40 多年了,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 年参加德黑兰“三巨头会议”的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都逝去多年了。最
后去世的是丘吉尔,他活到了 90 岁,1965 年被隆重地安葬在英国他自己的 庄园里,当时他离开政界已有 10 余年了。罗斯福死于 1945 年 4
月,正值希 特勒德国投降前夕。斯大林比罗斯福多活了 8 年不到一点。而他们三人在德 黑兰会晤时,都是反希特勒同盟国的首脑。那时深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折磨的
世界人民都密切注视着“三巨头”的每一行动,倾听着他们的每一句话。因 此,德黑兰会议的召开自然吸引了全人类的注意力。那时,不仅深受蹂躏的
欧洲各国期待着“三巨头”首次会晤时要作出的决定,轴心国也惴惴不安地 等待着该三国会议的结果。反希特勒同盟“三巨头”是否善于协同动作,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当时文明世界的命运。
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50 周年,为了表彰“三巨头” 的历史功绩,促进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相互合作,笔者根据 20 多年来
搜集的有关苏美英三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各种史料,编写了《二 次大战三巨头》。在撰写过程中,笔者曾和一些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学者
进行过广泛的交谈,力求避免片面性,力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表 述;但由于笔者政治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局限,难免有不妥或错误之处,敬请 读者赐教。
解力夫
第一章 公爵之后 贵婴早降人世间,公爵门庭皆喜欢; 自幼立志图大业,休管他人冷眼观。
在一个灯火辉煌的夜晚,正当一群贵族男女在布伦海姆宫翩翩起舞时, 一位活泼、美貌的贵夫人,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连声叫喊肚子疼。人们赶快
把她扶到就近的一个临时女更衣室。温斯顿·丘吉尔就是这样不寻常地来到 了人间。
他虽然是一个早产儿,却表现得活力盎然。他哇哇地大哭大叫,打破了 这座华丽宫殿的宁静。人们纷纷议论:“早产得贵子。”为此,伦敦《泰晤
士报》还发表了一条简短公告:“伦道夫·丘吉尔夫人于 1874 年 11 月 30 日晚,在布伦海姆宫早产一子。”温斯顿的诞生,给这个贵族家庭带来了无
限的欢快。正如当时伦敦一位诗人所写的:
美貌夫人立奇功,翩翩起舞降贵婴; 盼望爵后成大业,功成名就耀门庭。
丘吉尔家族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 马尔巴罗家族第七代公爵约翰·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和弗朗西斯公爵夫
人的第三个儿子。英国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族总共不超过 20 个,其中马尔 巴罗家族按封爵次序列为第十位。英国贵族和其他国家的贵族一样,非常重
视家族的古老性,因此他们总想证明自己的祖先是 11 世纪跟随威廉占领者来 到不列颠群岛的诺尔曼人、法国人或意大利人的封建主。经过考证,丘吉尔
的第一代祖先是约翰·丘吉尔,他生活在 17 世纪,是多塞特郡的法律家,铁 杆保皇派。丘吉尔的第二代祖先温斯顿·丘吉尔,早年从军,在 17 世纪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时,他为国王查理一世作战。国王封他为爵士并赐予他持有自 己族徽的权力,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某种满足。直到丘吉尔的第三代祖先约
翰·丘吉尔,这个家族才得以飞黄腾达,并为马尔巴罗公爵的世袭地位奠定 了基础。
丘吉尔的第三代祖先约翰·丘吉尔,早年是英国皇家骑兵团的一位上校,
35 岁时得到男爵称号。1685 年 6 月,约翰·丘吉尔在镇压蒙默思公爵叛乱时 大显身手。7 月 6
日,蒙默思兵败被俘,后被斩首。约翰·丘吉尔男爵遂晋 升为少将军衔,几年之后获伯爵封号。当时被称为美男子的约翰,为丘吉尔
家族带来了荣耀,扩大了财产。在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战争年代,他在 欧洲指挥英国——荷兰军队同法国人作战,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约翰·丘吉
尔利用在欧洲指挥联军的地位,不仅在欧洲大陆进行掠夺,而且在英国本土 从武器批发商那里勒索大量钱财。这样,他就把军人荣誉变成了黄金。
后来,约翰·丘吉尔与萨拉·詹宁斯结了婚。萨拉是一个精力充沛、有 进取心的女人,并且得到安娜女王的很大恩典。夫妇俩都占据有利可图的地 位,每年可得
64325 英镑的薪俸,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女王慷慨地奖赏约 翰·丘吉尔,于 1702 年封他为公爵,从此以后他成了马尔巴罗第一代公爵。
他每年可以得到一份很可观的俸禄,但是没有土地和领地。
1704 年 8 月 13 日,马尔巴罗公爵在布伦海姆指挥军队,战胜了法国及 其盟军。在这次大战之后,女王赐予他伍德斯托克地区的一大块土地,并赐 给他
50 万英镑,作为建筑豪华宫殿及整修庄园的费用。在布伦海姆宫附近, 为纪念 1704 年 8 月 13 日的胜利而命名的布伦海姆公园占地达 1.5
万英亩。
此外,为了奖赏布伦海姆城下的胜利,德国皇帝赐予马尔巴罗公爵罗马帝国 公的称号。直到今天马尔巴罗公爵的后代还享有这个称号。由于国家给予巨
额奖金,加之马尔巴罗公爵夫妇受贿与投机取巧,丘吉尔一家积攒了大量财 富。
马尔巴罗第一代公爵 1722 年死于中风。他的后代既没有什么卓著的业 绩,也没有获得任何荣誉。他们大手大脚地挥霍着约翰·丘吉尔遗留的财产。
在家族经济状况变得拮据之后,年轻的马尔巴罗们开始通过同富贵的美国女 人结婚来改善自己的处境。首先开始这种有利婚姻的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的
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按英国法律,爵位和领地应由长子继承。次子和 幼子只能自己在政府、军队、殖民地行政当局或宗教界寻求出路,因此伦道
夫无权继承马尔巴罗的爵位和领地。他相当顺利地结束了大学学业,并打算 从事政治活动。
1873 年,24 岁的伦道夫结识了正在欧洲旅行的美国百万富翁杰罗姆一 家,并决定与他的一个女儿詹妮结婚。詹妮的父亲伦纳德·杰罗姆是个刚强
的人。他不喜欢寂寞,也不想使自己受任何约束。他酷爱赛马并且是个歌剧 演唱家。他在美国建造了两个最早的赛马场,组织了一个私人歌剧院。他的
妻子是一位有印第安血统的漂亮的美国女人。伦纳德·杰罗姆有一个时期任 美国驻的里雅斯特领事。但是,他对安静的外交工作不感兴趣。他抛弃了领
事工作,成了《纽约时报》的一个老板。事业使他离不开美国,而他的妻子 和两个女儿则大部分时间住在欧洲。
温斯顿·丘吉尔对他外祖父杰罗姆一家的经历曾作过如下的描述:“我 的母亲是杰罗姆家的女儿。提莫赛·杰罗姆于 1717 年从英国坐船渡大西洋到
了新大陆,并在纽约殖民地赛瑞考斯城不远的庞比村落户。他的儿子萨莫尔 还有他的四个孙子在美国革命战争时都曾加入华盛顿的军队去作战。杰罗姆
家在庞比村继续住了四五代。在 19 世纪之初,我的外祖父伦纳德·杰罗姆和 他的一个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弟兄因为家业扩大乃迁居罗卡斯特。他两人
在这里娶了豪尔斯家的两姊妹。他们当时在那个城市中最好的地方建了两所 房子,并由一座桥相连在一起。我的外祖父有四个女儿,而他的兄弟有四个
儿子。我的母亲是伦纳德的第二个女儿,1854 年生于罗卡斯特。同时他的家 庭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趋繁荣,于 1856 年迁往纽约。在这座大城
市里,我外祖父建了两所房子,一处是马哈坦俱乐部会址,另一处是他自己 居住的。在罗卡斯特时他创办了一份新闻报,在当时叫做‘一无所知’党的
机关报,后来改名为《罗卡斯特民主与纪事》。
“在纽约,我的外祖父又从事更大的事业,一面办报馆,一面经营房地 产生意,到了美国南北战争初期,他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百万富翁。伦纳德
在战争期间,始终赞助南北联合,虽然他从未参预政治。他的主要兴趣除了 商业以外就是运动与音乐。他是一个仪表堂堂的人,生有一个鹰鼻子和一双
明亮的眼睛。每逢节日或遇重大喜庆事件,他喜欢乘坐六匹马的马车行经纽 约市街,他自己就是一位驾车的老手。伦纳德酷爱赛马,很可以被称为美国
赛马会之父,现在的杰罗姆公园,就是为了纪念他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为 了推广赛马运动,他曾成立骑士俱乐部,并任会长多年。在赛马时,从未失
败过的最著名的‘肯特基’马,就是他培育的。伦纳德还是纽约音乐学院最 初创办人之一,曾帮助推动歌剧事业,与当时名歌唱家珍尼林德和培蒂甚为
友好,并曾为最初演卡门的敏尼浩克女士授课。
“我的外祖母——伦纳德的太太,在普法战争爆发之前,带着她的几个 女儿来到巴黎;由于战乱,她们又由巴黎来到伦敦。她们在英国住了数年,
并结识了不少朋友。詹妮·杰罗姆小姐在 1873 年夏去考斯城游览时,遇见了 我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她当时在纽约、巴黎和伦敦的上流社会里,
是最著名的美女之一。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对她一见倾心,并于数月之后即 结为伉俪。”
詹妮·杰罗姆女士善于社交活动,喜欢骑射,在温斯顿幼小的记忆里, 她经常同父亲骑着骏马去打猎,有时因回来太晚而引起全家的惊恐。丘吉尔
在他早年的回忆中写道:“我的母亲在我眼中永远像一位神仙公主,一位容 光焕发具有无限才能的女性。”但是,她在布伦海姆宫却是不受欢迎的。这
大概是由于她的外貌、魅力、聪慧及活泼的性格都超过了布伦海姆宫有爵位 的女人。所以,伦道夫夫妇宁可离开布伦海姆宫而单独住在伦敦市区。
这对年轻人每年的收入足以使他们生活得很舒适。但是他们自幼养成花 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因此也常常入不敷出。詹妮沉湎于上流社会花钱甚多的
娱乐活动。伦道夫喜欢在自己家里设宴,慷慨地款待朋友。他是一位狂热的 赛马爱好者,由于下了大笔的赌注,所以输掉很多钱。
英国上层社会很喜欢这对年轻的夫妇。这是詹妮的美貌、聪敏和他的优 雅风度起了作用。詹妮随母亲在巴黎居住多年,与达官贵人经常交往养成了
优雅的风度。此外,詹妮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家、有才华的画家,又善于写 妙趣横生、感情细腻的书信。英国贵族中的杰出人物都来登门拜访,保守党
领袖迪斯雷利首相更是他家的常客。
然而,没过多久,由于上流社会出现一桩轰动一时的丑闻,而使这对年 轻夫妇在伦敦贵族社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事情是这样的:伦道夫的哥
哥布伦德福德,即马尔巴罗公爵爵位和领地的继承人,已结过婚并且有了孩 子,但是他还拼命地追求一个名叫艾基特·艾利斯福德的伯爵夫人。这种事
在上层社会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但是由于维多利亚女王的儿子、英国王位的 继承人威尔士亲王(未来的国王爱德华七世),也在追求这位年轻的伯爵夫
人,因此在情场上发生了纠葛。在这场桃色案中,伦道夫完全站在哥哥一边, 因而激怒了威尔士亲王。他声称,谁家接待伦道夫·丘吉尔,他就决不登谁
家的门。很自然,上层社会谁也不想冒与王室公开决裂的风险,因此伦道夫 及其妻子到处吃闭门羹。
这对伦道夫·丘吉尔是一场灾难。他决心干出一番事业来证实自己的才 干,尽可能残酷地报复一下抛弃他的上流社会。这个沽名钓誉的愿望驱使他
从事政治活动,并企图攫取大权。历史学家们指出,伦道夫·丘吉尔最初是 从关注爱尔兰问题开始过问政治的。他不止一次地要求立即解决爱尔兰问
题,并要求英国议会通过一项同爱尔兰和解的法律。伦道夫当时不是什么有 名的政界人物,所以他的这些言论未引起社会上足够的重视,反而给他在爱
尔兰担任总督的父亲带来一些烦恼。他的父亲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伦道 夫发表这些声明大概是因为喝醉了酒,或者是一时失去了理智。
1875 年以后,英国的地位开始急剧下降。年轻的工业国德国和美国正在 崛起。这些国家在迅速发展,而英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却日益落后,这就是说,
英国在工业领域的世界垄断地位很快就要成为历史了。然而,在 1874 年,即 温斯顿·丘吉尔出生的那年,甚至最明智的资产阶级活动家都不了解英国的
发展方向,不知道这个国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危
险。
1880 年,保守党在英国大选中遭到失败,再加上党的著名领袖迪斯雷利 去世,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党内缺乏像他那样的大人物。这时马尔巴罗公爵
和伦道夫·丘吉尔已从爱尔兰回到英国。伦道夫决定利用党内的混乱局势登 上政治舞台,实现自己功成名就的目的。
温斯顿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似乎提出 什么主张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通过演说提高自己的名望,为他开
辟攫取权力的道路。伦道夫根据局势首先提出在他看来能够恢复保守党在选 民中的威信的一些主张;其次,他为改进党的组织结构展开了斗争,他说这
是为了使党的工作“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这样,伦道夫通过发表演说和写 文章很快就出了名。但他在议会里只有几个半心半意的追随者。他同这些人
建立了所谓“第四政党”。
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死后,党的领导权就落到上院领袖索尔兹伯里勋爵 和下院领袖诺思科特手里。伦道夫·丘吉尔反对由两人担当领袖的做法。他
显然是在觊觎保守党领袖的宝座,因为只要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他一旦登 上保守党领袖的宝座,就会成为当然的首相。因此,他要求结束党内的“集
体领导”。他说,党内人才济济,不难选出“敢于面向人民并且懂得如何引 导广大工人阶级群众”的领袖人物。伦道夫认为,只有他自己才配称这样的
人,他急于想当党的领袖。那时,他才 34 岁。
在伦道夫的推动下,议会改革扩大了选民面。为了在选举中取得多数, 保守党不得不向工人阶级的上层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卖弄风情。在演说中,伦
道夫·丘吉尔百般讨好工人阶级。如果说迪斯雷利蛊惑人心的演说鼓吹的是 依靠各阶级联盟来维护国家制度,那么伦道夫则比他更胜一筹。他说:“保
守党不赢得工人阶级的信任就永远无法恢复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信任工人 阶级,我们的利益由他们掌握就会是安全可靠的我们应当邀请他们参加
我们的党,并且使他们在管理党务方面发挥实际作用。”
在保守党的集会上,伦道夫猛烈地攻击了统治着保守党的贵族集团。他 和他的追随者要求由各阶级的代表来领导保守党,要求取消贵族领袖集团对
党务的垄断。伦道夫广泛采用了从自由党人那里抄袭来的口号。他喜欢重复 说:“信任人民,人民就会信任你!”
其实这只是一个策略而已。伦道夫是想以新的领导集团取代“老年帮”, 由他在这个新的集团中发号施令。也许他这时认为,他已是人民的代表,而
不是贵族的代表。当他认为快要达到目的时,他的真实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伦道夫被选为保守党协会全国联盟主席后,感到党的领导职位就要到手,因
此他就把保守党领导民主化的口号抛到九霄云外。
开始,很多保守党人对伦道夫和“第四政党”的其他活动家所说的话都 信以为真。正因为如此,他才当选为保守党协会全国联盟主席。除了党的正
式机构之外,他还建立了一个称为保守党“雪花联盟”的非正式组织。这个 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是使保守党恢复迪斯雷利的思想。伦道夫和他的拥护者
对党的领导人连续进行了数月之久的复杂斗争,终于和索尔兹伯里达成了协 议。根据协议伦道夫保证停止对保守党上层的攻击,索尔兹伯里同意把伦道
夫列为党的领导人。事情似乎正如伦道夫谋划的那样发展着,用不了多久他 就将取代索尔兹伯里担任党的领导职务,并随之成为英国首相。
在伦道夫和他的“第四政党”蛊惑人心的活动下,保守党在 1885 年的议
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根据选举结果,由索尔兹伯里组织政府。伦道夫·丘 吉尔获得了仅次于首相的最重要的职务——财政大臣。他还当上了下院领 袖。35
岁的伦道夫就在政府中坐上了第二把交椅,似乎不久就会跨出最后一 步而取得国家的最高权力。1885 年 11 月,当一位朋友探询他的前景时,他
回答说:“我将当五年反对党的领袖。然后再当五年首相。再往后就要死了。” 英国幽默杂志《笨拙》的一位漫画家称伦道夫·丘吉尔是“伟大的年轻人”,
不久之后人们就取笑他是一个“伟大的急于求成的年轻人”。后来,这个外 号又传给了他的儿子温斯顿。
伦道夫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而且求成心切。他不甘心把自己的活动局 限于财政领域。他干预外交政策,公开要求与德国和奥地利接近。1886 年 12
月,当他缩减军费开支的主张遭到陆军部拒绝后,伦道夫就以辞职要挟索尔 兹伯里。他认为政府中没有他是不行的,结果事与愿违,他所期望的保守党
反对索尔兹伯里的情况并未发生。保守党的这艘轮船继续航行。当后来有人 问及伦道夫为什么冒险辞职,以致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时,他回答说:“所
有伟大人物都会犯错误。拿破仑忘记了布吕歇尔①,而我却忘记了戈申。”温 斯顿·丘吉尔的父亲闪电般的政治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政治上的无所作为使伦道夫抑郁难忍,他的健康状况也迅速恶化了。他 原期望辞职之后,保守党在困难面前会向他伸手求援,但他的一切希望都化
成了泡影。他试图在保守党内积极活动,在各种集会上发表演说,但听众越 来越少,报刊也很少注意到他。连他本人也不怀疑自己早已成为一具政治僵
尸了。他的体力日益衰竭。1882 年夏天,他很长时间被病魔缠身。经过护理、 治疗和呼吸新鲜空气,他的精力稍有恢复。但是,医生诊断他患的是不治之
症,这就是说他将不久于人世了。
温斯顿·丘吉尔自从诞生在这个家庭之后,生活也是比较曲折的。年轻 的父母顾不上他。根据当时英国的传统,这个阶层的人自己不教养孩子。温
斯顿幼年实际上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可是对保姆的感情越来越深,保姆在世 时他一直热爱她。后来,当丘吉尔成了著名的国务活动家时,他的办公室里
还一直挂着保姆的肖像。
小温斯顿的出世,虽说给他的父母带来了无限的欢快,但却使布伦海姆 宫的主人们非常不安。这是因为他的伯父布伦德福德侯爵,即未来的马尔巴
罗第八代公爵,只有一个儿子。如果这个唯一的继承人有个好歹,那么马尔 巴罗的爵位和领地就应该由温斯顿。丘吉尔继承。有 20 多年的时间温斯顿一
直未失去做马尔巴罗爵位和领地继承人的权力。1895 年,当 18 岁的康苏埃 拉·范德比尔特,一位有名的美国百万富翁的女儿,作为马尔巴罗第九代公
爵的妻子来到布伦海姆时,老公爵夫人对她说:“您的主要任务是生孩子, 而且应该生儿子,不能让这个早产儿温斯顿继承公爵的爵位。”康苏埃拉成
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而“早产儿”也就永远失去了成为马尔巴罗公爵的可 能。但温斯顿·丘吉尔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因为他的功名心比继承爵位要大
得多,仅仅这个爵位无疑是不能使他满足的。
到温斯顿长到两岁时,父母把他带到都柏林,但仍完全托给保姆和家庭 女教师照管。他长得很结实,但并不很漂亮。他说话有缺陷,就是有点口吃,
① 布吕歇尔(1742—1819),普鲁士元帅。他 1813 年在反抗拿破仑的战争中任普军总司令,1814 年率领
同盟国军队追击法军,直至巴黎城下。1815 年 6 月他在滑铁卢战役中重创法军。
而且发音不清。他还是一个饶舌的孩子,从学会说话时起就几乎没完没了地 说个不停。温斯顿非常自信和固执己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些特点越 来越明显了。
温斯顿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不愿意像别的孩子那样学习。他虽然有极好 的记忆力,但是他只对感兴趣的东西才领会得快,也记得快。凡是他不喜欢
的东西,他根本就不想学。温斯顿后来承认,他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学生。他 一开始上学就讨厌数学,后来一直和数学无缘。温斯顿非常不喜欢经典语言,
学了很多年才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字母表,而且还记得不那么牢。父母 见此情形,对他便愈来愈心灰意冷了。正是:望子成龙星火急,顽童自幼废
学习;父母苦心事无济,一寸希望一寸灰。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二章 不及格的学生 幼年学习不用功,顽皮捣蛋扬丑名; 三次落榜方奋志,败子回头攀高峰。
温斯顿·丘吉尔七岁那年,被送到阿斯科特贵族子弟学校读书。这是一 所专为上流社会办的学校,学费非常贵,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傲的贵族传
统。这里每个班只有十个学生,使用着当时尚属罕见的电灯,校园内有一个 豪华的游泳池,一个宽大的足球场和板球场。每季有三次全校性野餐欢宴;
教师都是硕士,头戴方帽,气派非凡。学校的一切设备都是第一流的。
在 11 月某日的一个昏暗的下午,母亲把温斯顿送到学校。傍晚,一位教 师把丘吉尔领到教室,拿出一本薄薄的绿褐色的书,上面印着字体不同的字。
“你以前不曾念过一点拉丁文吗?”教师问道。
“不曾念过,先生。”
“这是一本拉丁文法。”教师用姆指翻开书页。“你必须念这个,”他 说,“我半小时以后回来看你能明白多少。”
教师走了,留下温斯顿一个人在教室里。他望着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 凄然,有些害怕了。在家里,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保姆的陪同下在儿童游
艺室度过的。那里有许多稀奇的玩具:一个现代化的自动汽车,一架幻灯机, 还有一大堆兵器。而现在,这里所有的全是功课。每天要上七八个小时的课,
另外还要加足球或板球,生活是十分紧张的。
半个小时后教师回来了。“你都会念了吗?”
“我想我会读了。”丘吉尔不知所云地念出来,并壮着胆子提了一个问 题。
“先生,这些字母拼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就是桌子。”
“为什么把它们叫桌子呢?”
“桌子就是桌子。你如果还不明白,可向桌子发问,问它为什么叫桌子!” 教师不耐烦地说。
“但是,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丘吉尔惊异地脱口而出。
“假如你再这样无礼,要受罚的,要受极严厉的责罚,你懂吗?” 这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第一次接触拉丁文,也是第一次认识到这座学校
规矩的严厉。丘吉尔后来写道,“它们的残酷甚于内务部所设任何感化院中 所能忍受的责罚。”他经常看到,每月至少有两三次将全体学生召集在图书
馆里,一两个有过错的学生被两位班长强拖到隔壁去挨打,直到鲜血流出, 其余的学生坐在那里浑身战栗,静听他们痛得喊叫。这是杀鸡给猴子看。更
使人烦恼的是,时常在学校的教堂里举行高教会派的繁琐宗教仪式。丘吉尔 的保姆埃弗雷斯特太太曾强烈反对罗马教皇。她自己是属于不重礼仪的改进
派教会。她对矫饰的宗教仪式的讨厌传染了丘吉尔。因此他在这里读书时从 灵的方面未得到任何慰藉,而在另一方面却体验了这世俗武器的责打。
温斯顿在家里自由惯了,养成了放荡不羁的习惯。他在这里感到很不自 在。学校主事人主要关心的是对孩子们的管教,而不是教学。温斯顿这时已
经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倔强性格,他不愿意遵守教育家们苦心推行的那一套规 章制度。不久他就因为不听话吃了苦头,挨了一顿鞭子。这使他大为恼火。
多年来他一直对这个学校和鞭打他的那位老师怀恨在心。他在军校的时候,
曾经来到阿斯科特想同他的老仇人算帐,可是那时这所学校的主人已经死 了,学校也已经关闭。
阿斯科特的生活使温斯顿的健康受到损害。丘吉尔后来在一部回忆录中 写道:
“我在那里过了两年多的不安生活。我在功课方面收益甚少,我天天计 算着每个学期的终了,何时可以逃避这令人生厌的奴隶生活而回到家去,并
在我的儿童游艺室地板上,把我的那些兵器和兵俑摆成作战的阵式。在那期 间,我的最大的乐趣就是阅读课外读物。当我 9 岁半时,我父亲给了我一本
《金银岛》,我手不释卷地阅读。学校的老师们看出我既落伍又早熟。所看 的书超过我的年纪,然而在本班中却成绩最劣。他们对我大为不悦,施加种
种强迫手段,但我顽强抵抗,我行我素,不受他人制约!”
由于温斯顿的身体日益衰弱,后来根据家庭医生的建议,他被送到市赖 顿的预备学校就读。这里的一切却是另一种情形。温斯顿不再受体罚,尽管
他对纪律的态度依然如故。布赖顿的教师后来回忆温斯顿时认为,他是一个 最执拗、最不守纪律的学生。在这里,温斯顿学习了法语、历史,背会了许
多诗歌。此外,他还学会了游泳,尤其喜爱骑马。
调皮的丘吉尔在布赖顿读了三年书,本来应该转入贵族中学继续学习。 按照英国的传统,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子女在专门的寄宿学校受教育,为他
们进大学深造打基础。在这样的学校上学的学生,都出身于英国的上流社会。 英国世世代代都为这些达官显贵的家庭子女分配固定的贵族学校读书。给丘
吉尔分配的贵族学校在伊顿。但温斯顿没有去伊顿,却被送到哈罗。他的传 记作者说,这是因为伊顿位于低地,而哈罗位于高山。哈罗的地理位置对身
体虚弱的温斯顿有益。但是,除了气候因素外,温斯顿淘气、功课不好也是 个主要原因。
丘吉尔怀着忧郁和惆怅的心情回忆他在哈罗度过的岁月。他在这里从入 学考试开始就碰到了许多麻烦。他写道:“我刚交 12 岁便走进冷酷的考试领
域,这对我是一种很大的折磨。我愿意参加历史和英文测验,在主考方面却 偏重拉丁文和数学。而这两门功课,我几乎都不能给以满意的答案。”按照
学校的规定,考生必须用拉丁文写一篇作文,然而他在两个小时中,只在考 卷上写了一个字,用括弧把它括起来,然后浓浓地涂上墨,再打上几个墨点。
这就是他能够写出的一切。尽管数学考试不及格,拉丁文吃了零蛋,学校还 是看他父亲的面子而录取了他。他被编在四年级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班,最
末的一个组。从此,温斯顿名声大振,成了全校被人耻笑的倒数第三名。
哈罗学校点名的习惯与伊顿不同。在伊顿是所有的学生站在一起,教师 叫到谁的名字,谁就把帽子举起。而哈罗则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排成一列
长队,一个一个应声从点名的教师身边走过。这样一来丘吉尔的地位就显得 特别卑下。当时是 1887 年。温斯顿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刚刚辞去丁院
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务。虽然如此,伦道夫仍然站在政治的最前列。一次, 许多人前来参观哈罗学校,看到点名时温斯顿·丘吉尔最后走过老师身边,
于是窃窃私语,冷嘲热讽:“瞧,这就是伦道夫勋爵的儿子,是全队最末的 一个!”
温斯顿在哈罗的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他固执地不愿意学拉 丁文,虽然经典语言在该校被看作是一门主课。由于丝毫没有愿望或者没有
能力学好这门功课,温斯顿无法在学业上有所进步,也失去了以后进大学读
书的可能。他是学校最差的劣等生。人们认为他迟钝、低能。但是,他的同 代人和传记作者却一致认为,丘吉尔在学校成绩落后只是因为他非常固执。
在哈罗时就已经看出,他继承了父亲的非凡记忆力。有一次他背诵麦考利关 于古罗马的一本书,背了 1200 行毫无差错,老师和同学们为之惊叹不已。他
还能背出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大段台词,当老师援引《奥赛罗》或《哈姆雷特》 出了差错时,他总是不放过机会去纠正老师。有一次校长对他提出警告说:
“丘吉尔,我有很充分的理由对你表示不满。”温斯顿·丘吉尔回答说:“而 我,先生,也有充分的理由对你表示不满。”
温斯顿旧习不改,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而且纪律很差。不论是老师或是 学生们自己定下的所有行为守则,温斯顿几乎都不执行,而且经常寻衅斗殴,
自讨苦吃。哈罗校园内那个很大的游泳池犹如一条大河湾,池水清澈见底, 有两座桥经过它的上边。丘吉尔经常来这里游泳,游累了就在桥边晒太阳,
或买些点心在这里吃。在这里,一种恶作剧就是蹑手蹑脚地跑到赤身的朋友 或仇人的后边,猛然将他推下水去。丘吉尔常常做这种讨人嫌的事情。
一天,他做完作业之后,来到游泳池边,见到一个又矮又瘦的学生裹着 毛巾立在池边沉思。丘吉尔心想,这个弱者可能是他最好的耍弄对象了,于
是乘人不防,猛将他推下水去。只见这个落水者从水沫中露出一张愤怒的脸, 并拼命地击水游向池畔。丘吉尔见事不妙,转身就跑。但已经来不及了,落
水者上岸后,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凶狠地抓住他的脖子拖进深水中,狠狠地 让他喝了几口水,待丘吉尔狼狈地爬上池子对岸时,被一群激怒的孩子们团 团围住。
“你早就该受惩罚!”他们说,“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六班的,名叫 艾墨瑞。他不仅是那个班的班长,而且还是键身房的冠军呢,这回你可算找
错对象了。”丘吉尔像犯了渎圣罪一样而陷入痉挛状态,只好苦苦哀求,连 声道歉。落水者仍想继续收拾他,丘吉尔连忙解嘲道:“我的父亲是一位大
人物,他的身材也很小,今后你一定会成为大人物哩。”围观者都笑了。在 丘吉尔作出不再欺负小同学的保证后,这场风波才算结束了。
温斯顿·丘吉尔在学校的表现,使他的父母非常苦恼。他的父亲认为儿 子既玩皮又愚蠢,看来搞法律是不行的。可是如果不搞政治又能干什么呢?
传记作者说,一件偶然的事情帮他作出了决定。温斯顿喜欢同自己的小弟弟 约翰玩打仗。他有 1500 个锡兵,会独出心裁、花样翻新地指挥锡兵打仗。有
一次父亲走进孩子们正在玩打仗的房间,看到这种情形就问温斯顿:“你想 将来干什么?”
儿子回答说:“当兵,那还有说的!”这就使父母下了决心,他们让温 斯顿在哈罗的最后几年转到军校预备班里读书。
温斯顿虽然有目的地作了准备,但他在报考英国有名的桑赫斯特军事学 校时,还是两次名落孙山。第二次落榜之后,父母为了把他弄进桑赫斯特军
校,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在他离开哈罗后,父母把他托付给当时主办一所特 殊学校的詹姆士上尉。这是一所补习学校,是专门帮助那些才疏学浅的青年
人能够凑凑合合考取军校的临阵磨枪的地方。丘吉尔曾经回忆说:“听说只 要不是十足的白痴,就准保能从那里考入军校。”詹姆士的学校能准确了解
军校对考生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于是填鸭式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塞进学生 的脑袋里。
但是,正当丘吉尔积极准备第三次考试时,一个意外的事件发生了。这
年秋后,温斯顿的姑母维伯恩夫人,把她在伯恩莫斯的宽大别墅借给丘吉尔 家过冬用。在这里,四五十英亩的大松林一直延伸在山崖上,下边就是英国
海峡的平坦沙滩。这是一块荒野地带中的深洼,经过这个深洼有一座长约 50 英尺的简易桥梁。那年丘吉尔刚交 18 岁,正在这里度寒假。一天,他同 12
岁的弟弟和 14 岁的表弟做追逐游戏。他被追赶了 20 分钟之后,累得气喘吁 吁地喘不过气来。这时他决意穿过那座桥梁。但是,他刚走到桥梁中间,就
惊恐地发现两个弟弟已经悄悄地分别站在桥头的两端,丘吉尔无路可逃,无 疑要做他们的俘虏了。在那一瞬间,他忽然心生一计。桥底下的深洼中长着
的全是小杉木,它们的树梢正接近桥板上,从这里跳下去就可以逃脱他们的 追赶了。结果他这一着失算了,慌急之下,跌进一个深达 29 英尺的山沟里,
腿折断了,头摔破了,三天之后才恢复知觉。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带着 医生开着救护车去营救儿子。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治疗,温斯顿才从床上爬起
来。老丘吉尔的政敌兴灾乐祸地说:“听说伦道夫的儿子玩了一场追随领袖 的游戏,不知伦道夫是否也像他的儿子那样跌进深谷里!”
在养伤期间,温斯顿和父母住在一起,有机会看到许多上层政治活动家。 他们都是丘吉尔家的常客,他们的话题几乎总是政治问题。这时温斯顿对政
治发生了一些兴趣。伤好之后,他常去下院听会,注意倾听那里进行的辩论 情况。他思考着父亲的不能令人羡慕的地位。温斯顿听到的那些谈话可能对
他产生了影响,所以他认为父亲辞去索尔兹伯里政府的职务是个悲剧,是无 法挽回的错误。年轻的丘吉尔模糊地幻想着,有朝一日伦道夫重返政坛,他
也将跟着父亲从事政治活动,并将支持父亲的一切斗争。
温斯顿·丘吉尔痊愈后,继续跟詹姆士上尉学习,课程结束之后,第三 次投考桑赫斯特军校。1893 年 8 月他终于被录取了,但可惜的是没有像他父
亲希望的那样进入步兵学科。尽管詹姆士上尉煞费苦心,温斯顿的考试成绩 还是只够进入骑兵学科。步兵学科的军官生只需自己出生活费,而骑兵学科
的军官生除了需要付出较高的生活费外,还必须准备马匹、运动器械和狩猎 工具。因此,报考骑兵学科的人要少得多,而且能否被录取实质上只取决于
未来的骑兵军官是否出得起学费。原来父亲满指望儿子能考取步兵学校,并 曾事先请求第六十步兵团团长康诺斯基公爵在他的团里为温斯顿保留一个位
置。公爵已表示同意,但现在却由于儿子没有能力通过步兵考试这种不光彩 的原因而作罢了。为此,父亲十分生气,给温斯顿写了一封怒气冲冲的信,
警告他今后必须刻苦努力,否则有可能堕落成为“社会废物”的危险!
这一年夏天,伦道夫勋爵为了培养儿子的吃苦精神,特地把温斯顿和他 的弟弟送到瑞士参加一种竟走旅行,并请了一位体育教师陪同指导他们。在
瑞士,他们先后攀登了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在呵尔卑斯山峰上观赏了日出, 五光十色的夺目景观,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洛桑湖,温斯顿还背着体
育导师,作了一次惊险之游。一天,他约当地一个男孩同去划船,船到湖中, 温斯顿灵机一动,建议到水中游泳,正当他们游得十分惬意的时候,湖面上
吹来一阵风浪,船帆张起来了,船随风漂去。温斯顿见势不妙,拼命直追, 待到游了约一公里后,船仍距他有 50 多米远。这时丘吉尔和他的同伴都已筋
疲力尽,实在游不动了。他想:“难道今天是我的丧生之日吗?不,决不!” 在生的愿望强烈驱使下,丘吉尔又鼓起勇气,奋力游去,终于把船抓住了。
这时他的同伴远远地被抛在后面,已经奄奄一息了。丘吉尔急忙拨转船头, 从水中救出了生命垂危的伙伴。30 年后,丘吉尔成了英国最大的国务活动家
之一,每当谈起这件事,他还是心有余悸:“那次险些丧命,如果不是上帝 保佑,我就永远被丢进水晶宫了。”
丘吉尔来到桑赫斯特军事学校之后,烦恼、苦闷之态为之一扫。因为这 里根本没有像在哈罗那样令人讨厌的拉丁文、希腊文及其他课程。况且这里
不是参谋学院,而仅仅是一所学习时间仅为 18 个月的骑士学校。跑马场上的 训练给丘吉尔带来很大的乐趣。他多年来一直喜欢骑射,渴望像他的祖先约
翰·丘吉尔,即马尔巴罗第一代公爵那样,从事戎马生涯。这位未来的骑兵 军官唯一感到不安的是,世界上尚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他无法大显身手、
出人头地。他希望有朝一日到印度或非洲去进行征战,像英国殖民大臣和军 事统帅克菜武当年青云直上那样,一直爬上最高统帅的高峰,指挥千军万马,
让温斯顿·丘吉尔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大英帝国的纪念碑上。
温斯顿·丘吉尔在军校学习期间,他父亲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了。1895 年 1 月 24 日,因医治无效,溘然去世,终年 46 岁。父亲的死,对儿子是个
沉重的打击。同年 7 月,温斯顿又遭到一个不幸,他依恋不舍的保姆埃弗雷 斯特夫人也死去了。在这一年中温斯顿变得懂事多了。他觉得父亲这个大靠
山倒了,今后应当奋发图强,走自己的路。他在桑赫斯特的最后一次考试成 绩是,在 150 名毕业生中名列第八名,这对丘吉尔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骑兵学科毕业后,温斯顿认定他最理想的服务地点是第四骠骑兵团。他 的母亲经过周旋,使英国陆军总司令坎布里奇公爵和团长布拉巴宗上校同意
她儿子在这个团任职。就这样,这位年轻的中尉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在 他早年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写道:“当我回顾这些岁月时,我不禁虔诚地感
谢至高无尚的神所赋予我们的生存才干。所有的岁月都是好的,无论起伏与 兴衰,危险与坦途,永远是动的感觉与希望的幻景。青年们,全世界的青年
们,让我们高举战旗,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排除困难,勇敢地向既定的目标 进军吧!”正是:戎马生涯非等闲,急功近利寻战端。欲知丘吉尔的后事如
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三章 军旅记者 急于成名古巴行,随军镇压苦百姓; 军旅记者显才华,著书立说名气升。
话说丘吉尔离开军校来到骑兵团不久,就发现在军队内循规蹈矩地服 役,缓慢地逐级晋升不是他要走的道路。慢腾腾地前进是他的天性所不能接
受的。他是一个求取功名心切的人,他急不可耐地要尽快获得权势。
正如丘吉尔后来所写的那样,“要想在英国陆军中获得军事经验并过上 传奇般的生活极为困难”。他为此而发愁。看不到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迹象,
这样的战争似乎不会很快发生,至少 1895 年给人的印象是这样的。那一年只 在古巴能够听到枪声。古巴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
云涌、加火如茶地开展起来了。西班牙的马丁内斯·坎波元帅奉命率兵前去 镇压。这时,丘吉尔正好有五个月的例行假期,决定同他的伙伴巴恩斯中尉
一起到古巴闻闻火药味。在他以马尔巴罗公爵的孙子的特权地位获得英国政 府和西班牙当局的许诺后,就到古巴前线镀金去了。
丘吉尔在去古巴之前,特向伦敦《每日写真报》表示,想作为随军记者 为其写稿。金钱对他来说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他想借记者之笔扬名
四海。当时古巴的起义虽未引起英国公众的广泛注意,但是丘吉尔的建议还 是被接受了。报社答应每写一篇文章给他稿酬 5 英镑。这同丘吉尔后来所得
到的钱相比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一点也不低于有经验的记者所得到的一般 稿酬。在这之前,他从未发表过一字一句,能否写出有趣的文章还不得而知。
可是报社为什么同这个没有新闻工作经验的骠骑兵中尉签订合同呢?丘吉尔 的一位传记作者曼德尔逊这样写道:“完全可以肯定,他的名字和他公爵之
后的社会地位,从一开始就比舰队街①其他同事更加优越。”
1895 年 11 月,丘吉尔和巴恩斯乘轮船抵达纽约,又从纽约转道来到哈 瓦那。丘吉尔一上岸就被这里的奇异风光吸引住了。古巴是一个可爱的岛国,
西班牙人叫它“西印度群岛的珍珠”。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繁茂, 土地肥沃,景色秀丽,这一切都给丘吉尔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于是他的贪欲
心大发,他毫不掩饰地对巴恩斯说:“这样一个好地方,怎会从大英帝国的 手缝中漏过去呢?!”
丘吉尔在古巴受到热情的接待。他和巴恩斯被安置在一家豪华的饭店 里,大吃蜜柑桔,足吸雪茄烟。当他把证件呈交西班牙殖民当局后,一切都
进行得很顺利,立刻受到款待并被认为是“一个强大的老盟邦在紧急之际派 来的虽非正式,但却非常重要的军事使节团”。马丁内斯·坎波元帅接受了
丘吉尔的要求,同意他们随西班牙的一个后备纵队一道在古巴丛林中进行“清 剿”活动。该纵队没有参加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但年轻的骠骑兵中尉遇上了
一次小小的交火。丘吉尔在 11 月 30 日他的 21 岁生日那天,经受了第一次 战斗洗礼。
11 月 29 日夜晚,丘吉尔一行住宿在没有防御的古巴布兰可村。西班牙 殖民当局派出两个团和一个联队随同护送大队给各驻防兵营送给养,其余的
1700 人四处进行“清剿”。11 月 30 日凌晨,当天空出现鱼肚白的时候,丘 吉尔还在被窝里鼾睡,忽听枪声大作,枪弹从四周飞过,待他惊醒时,只见
① 指伦敦新闻界。
几个西班牙殖民兵躺在血泊里。他们慌乱地回击了一阵就躲到一片森林里去 了。天快中午了,他们还没有用早饭,每个人的肚子早就饿了。这时西班牙
指挥官命令士兵们各自坐在自己的马匹旁边用餐,吃各人衣袋中的干粮或随 身所带的食品。丘吉尔贪吃贪睡,当他从一个参谋那儿取了半只烧鸡正在大
嚼特嚼的时候,一阵急促的枪声又从林边响起来了。这次炮弹就从他眼前一 尺远的地方飞过去,他虽然没有被击中,但他旁边的马匹却被打倒了,鲜血
不时地从马身上流出来,显然马就要死去。为安全计,殖民军赶忙收拾好行 装又转移了。在一个新的宿营地,丘吉尔约了几位军官刚要到河边洗澡,河
对岸的古巴起义军又向他们开火了,结果澡没有洗成,他们提着裤子逃跑了。 在古巴,丘吉尔饱尝了殖民军“清剿”之苦,他们像过街的老鼠,无论
走到哪里都是众矢之的。古巴人民巧妙地运用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 疲我扰,敌驻我打”的游击战术,闹得西班牙殖民军惊魂不定,疲惫不堪。
就这样,丘吉尔在古巴随军采访了一个多月就返回英国了。因为他和巴恩斯 两人在随军采访中表现“英勇”,都被授予西班牙红十字勋章。从 1895 年
12 月 13 日至 1896 年 1 月 13 日,丘吉尔为《每日写真报》写了五篇报道,
都在报上发表了。这次战地采访,使丘吉尔大出风头,从而更加刺激了他的 写作欲,他决心用记者这支笔开创他通向政坛的道路。
继古巴事件之后,英国的殖民地也日益不稳。19 世纪末,在印度,特别 是英国当局难以控制的北方地区,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发展。1881 年,苏丹爆
发了反对英国侵略者的战争,这次战争以殖民主义者的惨败而告终。在非洲, 英国当时实行的是肆无忌惮地掠夺新殖民地的政策。这些事件决定了丘吉尔
中尉在那些年代活动的地理范围,为他日后的军事记者生涯提供了进一步的 机会。
1896 年秋,丘吉尔服务的第四骠骑兵团被派往印度,编入班加罗尔驻防 部队。这一地区气候宜人,丘吉尔在团内奉职轻松愉快。年轻的中尉住在一
所平房里,院里是美丽的大花园。他私人有几匹玩马球的马,由他的跟班喂 养。一个管家和一个童仆照料他的生活。每三个军官还有一个园工、三个打
水工、四个洗衣工和一个看门的。一个军阶最低的中尉竟有这么多人侍候, 可见英国高级军官的生活是如何豪华和奢侈了。
要在报纸上扬名,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写 作技巧。丘吉尔深知他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实现自己追求功名
的抱负,必须在一些领域具备哪怕是起码的知识。为此,他写信对母亲说, 他在印度的生活“愚蠢、枯燥、无聊”,请她寄些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
方面的书来。母亲高兴地把吉本、麦考利、柏拉图、叔本华、马尔萨斯、达 尔文等人的著作大包小包地寄给他。丘吉尔后来写道:“从 11 月到第二年 5
月我每天阅读 4 小时或 5 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由于丘吉尔刻苦努力, 专心致志,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从这些书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加之他有出类
拔萃的才干,所以后来他不仅成为著名的国务活动家,而且成为举世闻名的 著作家。
丘吉尔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潜心研究麦考利、吉本等人的 著作,完全接受了这些历史学家的观点。吉本那种富丽堂皇、华而不实、崇
尚辞藻的风格对丘吉尔的文风影响很深。在此期间,丘吉尔还比较系统地研 读了英国的现代政治史。
丘吉尔急于成名,唯恐天下不乱。他认为时势造英雄,因此渴求轰轰烈
烈地大干一番事业。不久机会就来了。印度东北边境马拉坎德山口附近的一 个帕坦人部落起来造反了。宾登·布莱德将军率领由三个旅组成的远征军前
往该地镇压。丘吉尔获准以《拓荒者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远征,与此同 时还与伦敦《每日电讯报》达成了供稿协议。不过,丘吉尔这次随军远征,
比他的古巴之行更加艰难了。印度起义者拼死作战,使英国人遭受了严重损 失。尤其是玛芒特谷之战,给丘吉尔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印度北部山区地形奇特,景色秀丽。这里的山谷峭壁在两旁高拔五六千 英尺,英军在弯曲的山境中爬行。山下,白浪滔滔的大河,在铜色的天空下
奔流。这里的人们把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繁衍的家乡,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
1863 年,英国殖民军远征本纳,当地人民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使英军的 尸骨堆满了当地的山川和河流。如今,征讨马拉坎德山口更是面临着一场艰
险的战斗。
这里的每个山民都是一个武士,每一所房子都是一座战斗堡垒,每个村 头、院落都筑起了墙垛、炮塔、枪孔和了望塔,在山谷之间建起了吊桥。为
了保卫家乡,每个村庄都购置了大量的武器,不
仅有大刀、长矛,而且还有洋枪、土炮。他们神出鬼没,机动灵活,不 仅围歼小股英军,而且对大股“清剿”部队也进行骚扰和偷营劫寨,
对英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一天,当丘吉尔跟随的这支大股部队刚 在玛芒特谷扎营,当夜就遭到山区起义军的袭击。这次交火当场打 死英国官兵 40
余人,并劫持了他们的大批马匹和军事物资。英军 决心报复,对山区人民大肆烧杀抢掠,破坏水源;于是更加激起了
人民的反抗,英军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遇到枪击。在这次“清剿”中, 英军及其印度傀儡军共死伤数百人。作为随军记者的丘吉尔也险
遭丧命。他在早期的回忆录中写道,当起义军呼喊着向他们杀来 时,英军惊恐万状,丘吉尔一伙撒腿就跑;当他回头看时,后边的呐
喊声、呼号声、咒骂声连成一片。“只见后边的五六个人已经倒下 了,两个已死,三人受伤。一人胸部被射穿,鲜血如泉涌,另一个腹
部受伤,手抓脚踢,还有一位军官右眼被射出,满脸是鲜血。惨呀,这
是多么惊险的一幕啊!”只是在英国援军赶到时,丘吉尔才脱离 险境,最后经过 60 多个小时的跋涉才爬上火车,狼狈逃回班加罗尔。
这次丘吉尔以“一个年轻军官”署名的报道,寄给《每日电讯报》和《先
驱论坛报》之后,受到报社和读者的广泛注意。这进一步刺激了丘吉尔的写 作欲,他利用战时搜集到的材料开始写书。过去每日中午常用于午睡或玩牌
的三四个小时,就都用于勤奋写作了。这个初出茅庐的作者写得很快,只用 两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全稿在圣诞节后不久就寄给他住在伦敦的母亲,并
为他找到了巨人出版社,1898 年 3 月,丘吉尔的第一部著作《1897 年马拉坎 德野战军的故事——边境之战插曲》问世了,全书约 300
页。经过作者修订 后于 1899 年出了第二版。这对于一个学历非常浅、年仅 23 岁的尉级军官来
说,自是一大成就。这本书使丘吉尔得以跻身于新闻界并有了名气。
正如丘吉尔在他的《我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写的那样,他在第一部书 问世后养成了“写作习惯”。他在班加罗尔利用冬季时间从事第二部书的写
作。他决定创作小说,当那些与他共事的军官们沉湎于娱乐休息的时候,他 却一直埋头写作。不到两个月,他就写完了一部小说。在小说《萨伏罗拉》
里,丘吉尔把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描绘成人类“最丑恶”的代表。这
说明,早在青年时期丘吉尔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怀有憎恶的感情,而且 这种感情一直到他漫长一生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消失。
《萨伏罗拉》的问世,引起了政治界和文化界的注视。人们一致认为《萨 伏罗拉》既是一部传记体著作,也是作者的政治宣言。在描写劳拉尼亚国的
时候,丘吉尔无疑写出了他那个时代英国政治生活的很多特点。在小说的主 人公——劳拉尼亚国人民领袖萨伏罗拉身上,作者描写了自身的许多特点。
萨伏罗拉的办公室正是丘吉尔本人未来的办公室。办公室陈列的书籍中最显 眼的是丘吉尔喜爱的吉本和麦考利的著作。这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兴趣与爱
好。在书中,丘吉尔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的政治志向。“他不喜欢也不 能忍受安逸、舒适的生活。他的天性是狂暴的,强悍的,勇猛的。充满抱负、
动荡不安的生活才是他唯一可以接受的生活。他应该一往无前。”萨伏罗拉 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虚荣心舍弃了生活的欢乐,准备踏着最艰难的道路勇往
直前,正是这种虚荣心成了丘吉尔一生的推动力。
丘吉尔写作这部小说后,决定参加苏丹战争。英国为征服苏丹做了多年 准备。19 世纪 70 年代初期,英国侵占埃及之后,又攫取了苏丹。但是 1881
年苏丹爆发了马赫迪领导的起义。马赫迪宣称自己是安拉①在人间的使者,是 救世主。他领导了苏丹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斗争。这次斗争具有
浓厚的宗教色彩。苏丹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885 年几乎把全部外国军队 赶出了自己的国家。作恶多端的英国驻苏丹总督戈登将军也被苏丹人民击毙
了。人们欢庆,拍手称快。
殖民主义分子戈登,1833 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皇家军官家庭,1852 年入皇 家工兵部队,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1860 年他被派到中国,参与了进攻北
京和抢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活动,后任“常胜军”统带,配合清廷镇压太 平天国革命运动。 1874 年至 1880 年他先后任苏丹赤道省省长和苏丹总督,
镇压达尔福尔等地的起义。1882 年戈登任开普殖民地英军司令,指挥多次殖 民战争。1884 年他晋升中将,复任苏丹总督,镇压马赫迪起义,次年在喀土
穆战役中被击毙。戈登之死,大大激怒了英国殖民当局。他们把流血的责任 强加在奋起保卫祖国、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马赫迪起义者身上。英国准备了
很长时间为戈登复仇,并于 1896 年对苏丹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活动。
这次丘吉尔来到苏丹,照例不仅是为了打仗,主要是为了报道战争情况。 他同新结交的朋友、保守党的《晨邮报》老板的儿子奥利弗·博思威克商妥,
该报将发表他关于苏丹战争的通讯。报社答应他的父亲每登一栏付给 15 英 镑,这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稿酬了。丘吉尔及时赶到前线,参加了 1898 年 9
月的决战。这时马赫迪已经牺牲,苏丹军队改由他的继承人哈里发统率。苏 丹军队人数众多,但装备和战术还是中世纪的水平,尽管英勇顽强,终于在
帝国主义新式武装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这次战争造成了一场大屠杀。丘吉 尔写道,他亲眼看到苏丹苦行僧军队在恩图曼附近的大战中被击溃,胜利者
几次横扫战场,把苏丹伤兵全部打死。丘吉尔对这种残忍行为和基奇纳的纵 容感到愤慨。他写信对母亲说:“基奇纳可以作为一个将军,但他永远不是 一位绅土。”
丘吉尔在骑兵团参加了战斗。这是英国军事史上骑兵对步兵发动的一次
① 安拉是伊斯兰教所信仰的神的阿拉伯文的译音。该教相信安拉是创造万物、大仁大慈、赏善罚恶、无形
象、无方位、无所不在的宇宙唯一主宰。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称为“真主”。
令人震惊的、最残忍的进攻。这也是丘吉尔从军以来参加的规模最大、最残 酷的一次战斗。战争结束后,丘吉尔乘轮船沿尼罗河下行来到开罗,着手考
虑撰写他的第三部著作——《尼罗河上的战争》。在写书的同时,丘吉尔思 忖着今后的军事生涯。当然他非常希望能像他的大名鼎鼎的祖先马尔巴罗第
一代公爵那样,取得指挥一支庞大军队的权力,并在战场上赢得荣誉。可是 现在时代不同了,丘吉尔懂得,要升到能够指挥一支像样兵团的军衔,必须
经过多年循规蹈矩的军人生活,也许还要到帝国最边远的驻军服役。因此, 他必须另找出人头地的途径。这也许是艰难的,但可能是更快达到目的的途
径。正如他已看到的那样,新闻工作在当时为他出名和挣钱提供了机会,以 后他可能通过这个途径扬名四方。他仅在一个月里,从苏丹寄给《晨邮报》
的稿件就使他得到了 300 多英镑的收入,当时他这个中尉的薪饷不过 12.5 英镑。新闻工作还可以成为他在政治上向上爬的一种手段,而他的确越来越
想从事政治活动。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对士兵的生活观察得越多, 就越是不喜欢这种生活,而且更加相信这不是我的天职。”
为了撰写第三部书,丘古尔不仅亲自参加了战争,而且还在开罗进一步 搜集了战争素材,同苏丹的著名历史专家座谈,并从苏丹战争的积极参加者
那里获得了大量材料。他一回到英国,就专心致志埋头著书。经过艰苦的努 力和多少不眠之夜,这部《尼罗河上的战争》终于在 1899 年 10 月出版了。
这部两卷本的《尼罗河上的战争》的问世,立刻轰动了伦敦,震惊了英 国。对于一个年仅 24 岁的青年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这部书表明
了丘吉尔的才华和他对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在这部书里,他不仅叙述了亲 自参加过的战争,而且实质上写了一部英国征服埃及和苏丹的历史。文字生
动,材料丰富,引人入胜。当时丘吉尔第一次体验到终生伴随着他的创作愉
快感,享受到用历史观点搞创作的乐趣。 在书中,丘吉尔在某种程度上抒发了一个英国青年所应有的正义感。他
尖锐地批评了他的上司基奇纳将军,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的可憎面目。丘吉 尔对基奇纳侮辱马赫迪陵墓和遗骨的暴行感到愤慨。在他的笔下,基奇纳的
行为不仅是卑劣的、野蛮的,也是对敬奉马赫迪陵墓的苏丹人的莫大侮辱。 丘吉尔写道:“按照赫伯特·基奇纳爵士的命令,陵墓遭到亵渎并被夷为平
地。马赫迪的遗体被挖掘出来,把他的脑袋从躯体上砍下来士兵们用手 传递到开罗,当作有趣的战利品四肢和躯体被扔进尼罗河。这就是胜利
下一页 尾页 共1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