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古代战争史

_18 (现代)
  春秋前期,齐桓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
  一度称雄中原的郑庄公逝世后,其霸业亦随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齐桓公。他重用具有改革思想的管仲等人,制定了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图霸战略。齐根据其地近东海,士地肥沃更富渔盐之利的有利条件,在经济上施行“拥地衰征”,“通货积财”等发展农业、商业的政策,并“使民鬻之四方”,运盐至内陆各国.换回金属。用以制造兵器。同时还设立了允汁犯人缴纳金属及兵器赎罪的制度。政治上实行“叁其国而五其鄙,定民之后。成民之事”的政策,将国都地区,划为二十一乡(每乡二千家):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将鄙野之农民,划为五属(每属九万家),分级管理,并建立荐举及监督制度以加强统治。军事上实行“作内政而寓军令”的政策.规定士乡国人专服兵役,世代相传,以保障拥有充足、稳定及高质量的兵源。并将士乡按轨(五家)、里(五十家),连(二百家),乡(二千家)四级编组。军队与之合—,亦按伍、小戎,连、旅四级编组,每家出战士一人,一乡二千人为一旅,五旅组为一军,全国共三军。由于战士“世同居.少同游”,官兵彼此熟悉了解,所以“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视足以相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及战斗力。外交上实行“奉天子令令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的政策,以适应当时王室衰微,列国互争,戎狄南侵,荆蛮北渐的局势。
  桓公即位的次年(前683年)即灭谭,将齐西部疆域扩至济水流域。桓公五年(前681年),齐与对立的鲁国重新通好。齐恒公随后以平定宋内乱为由,召集鲁、宋,陈、蔡、邾等国之君在北杏会盟。同年,齐又以遂君未应召赴会为借口,出兵灭遂,完全控制了广大的济、汶地区。六年,齐攻宋时,除有陈、曹等小国参加,周王亦遣大夫率军助战;七年诸侯在鄄会盟时,与会的宋、郑、卫、陈之君均表示听命于桓公外,标志着周王及实力较强的中原诸侯均已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齐国的霸权与控制范围,齐桓公曾四度发兵击退山戎、赤狄等异族军队,“援燕,救邢、存卫之举,使介威望大增。周惠王于十年(前667年),惠王遣卿士召伯廖赴齐,赐封桓公为伯侯,正式确认为诸侯领袖。此时,楚国正力图向中原发展,并连年发兵攻打附齐的郑国。为此,齐桓公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率八国联军击蔡、攻楚。桓公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争霸。而指导思想却是注重“兼弱”与“胜一而百服”,所以虽对弱小国家无情兼并,而对中等国家则力求慎战、少战,对实力强大之国,更尽可能避免决战。因此,当诸侯联军与楚军相遇后,齐恒公仅争取使楚在名义上稍有让步.即以召陵结盟结束战争危机。为加强对动摇于齐、楚之间的郑同的控制,齐曾两次攻郑。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桓公召巢葵丘之会时,中原主要国家鲁、郑、卫、宋,许,曹及王室宰周公皆来参加。齐桓公三十七年,戎军攻周时,竟需桓派管仲调解。至此,齐桓公的霸业达于顶峰。周襄王十年(前643年),恒公病逝,群子争立,齐国内乱。齐桓公所创霸业亦随之结束。
  点评:齐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辅佐之下,依仗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通过有限的战争手段和符合实际形势的政治、外交活动谋取霸权,是其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主要原因.通过图霸战争,齐统一了今山东北部地区,为尔后中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其联合诸侯反对戎狄的掠夺和内侵之举,有利于保卫中原先进文化免遭破坏;其多次主持会盟,相对减少了战争,增加了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另外,齐桓公将经济因素纳入战略范畴之内,以外交手段寻求外力支援。以及创建军队编制与地方组织一元化的“寓兵于农”制度和具有职业兵性质的早期世兵制等,均使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和军事制度前进了一步。
  
战争篇 窝阔台攻宋之战
  蒙古窝阔台汗七年至十三年(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1235—1241年),在蒙宋战争中,蒙古军进攻南宋四川、荆襄、江淮地区的作战。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蒙、宋联合灭金后(参见蔡州之战),宋乘蒙古军北撤之机,派兵北上收复西京、东京、南京(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南),被蒙古军击败。七年夏,蒙古窝阔台汗以宋背盟为借口,遣军分两路大举攻宋。东路由其三子阔出(曲出)及宗王口温不花、国王塔思等统率,攻宋荆襄、江淮地区;西路由其子阔端、都元帅达海绀卜等率领,攻取四川。战初,东路军沿汉水南下。八月,先锋口温不花军攻克唐州(今河南唐河),继而转攻淮西,掩护主力进攻襄、郢(今湖北襄樊、钟祥)。十月,塔思率军攻破枣阳(今属湖北),阔出率军西掠襄、邓(今属河南),攻取光化军(今湖北老河口西北)。塔思率军一部南攻郢州,遭守城宋军顽强抗击,屡攻不克,掳掠北还。十一月,西路军以巩昌总帅汪世显部为前锋,自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南进。攻占沔州(今陕西略阳)后,进围方进屯青野原(今陕西略阳北)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宋差权利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曹友闻率军救援,击败蒙古军。蒙古汪世显率军转攻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又被曹友闻军击退,宋军北上扼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参见沔州之战)。
  八年三月,阔出率东路军攻降鄂北重镇襄阳,使南宋在长江中游的荆湖战略要地失去了屏障。四月,阔出军攻克随(今属湖北)、郢二州及荆门军。八月,破枣阳军、德安府(今湖北安陆)。九月,阔端率西路军分兵两路合击成都。阔端亲率主力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攻取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击败宋将李显忠军,占领兴元(今陕西汉中);以一部猛攻大安军,主力攻阳平关(今勉西县西老勉县)。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未纳曹友闻坚守沔州仙人关要隘的建议,强令其前往无险可守的大安御敌。数经激战,曹友闻于阳平关全军履没,蒙古军长驱南下(参见阳平关之战)。宗王末哥率军攻克宕昌(今属甘肃)、阶州(今甘肃武都)后,挥军南进,攻取文州(今甘肃文县)。宋知州刘锐、通判赵汝向率军民固守,蒙古军久攻不克,后断城中水源,破城。继招降吐蕃18族,经石泉(今四川北川西北)等地,趋汉州(今四川广汉)。十月,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于军中,窝阔台派忒木台率军继续南攻江陵(今属湖北)。为突破江陵东西防线,兵分两路,一路攻复州(今湖北天门),一路在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监利(今属湖北)编造木筏,准备渡江。宋廷闻讯,急遣节制蕲黄光信阳四郡军马孟珙赴援。孟珙巧施疑兵计,反复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夜点无数火把,以少示众,并遣军袭击蒙古军,破24寨,夺回被掠军民2万余人,迫蒙古军北撤(参见江陵之战)。与此同时,蒙古马步军都元帅察罕率军攻真州(今江苏仪征)也被击退(参见真州之战)。是月,西路军阔端攻破成都,大掠四川腹地。后闻东路主帅阔出死,率军北归,至汉州会末哥军,遂留部分兵力扼守沔、阶、兴元等要地,主力退出四川。不久,所占州县均被宋军收复。九年十月,蒙古东路口温不花、塔思军破光州(今河南潢川),继而进取随州、复州、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围攻黄州(今湖北黄冈),宋守军迎战失利,孟珙率军救援,将其击退(参见黄州之战)。口温不花率军东进,会史天泽攻安奉军(今安徽寿县)。蒙古军集敢死士强攻,遭宋守将杜杲率军奋勇抵抗,攻城失利,遂填平城濠,筑27坝,乘风纵火攻战;宋军反击,奋勇冲杀,夺取高坝;后池州都统制吕文德率军入城增援,合力守御。蒙古军屡攻不克而退兵。西路汪世显部袭掠武信城(今四川遂宁)、资(今四川资中)、普(今四川安岳)等州。达海绀卜部将郝和尚拔都及梁秉钧窥开、达(今四川开县、达县市)二州,进逼瞿塘(今四川奉节东)。
  十年九月,窝阔台复派察罕率东路军攻庐州(今合肥),欲造舟巢湖,以窥长江。蒙古军筑高坝攻城,守城宋将杜杲率军奋力抵抗,大败蒙古军。蒙古军遂转军东下,克滁州(今安徽滁县),又转战天长(今属江苏),被宋军击败,察罕被迫引军退出宋境(参见庐州之战)。西路蒙古军由达海绀卜率领复入四川,攻克隆庆(今四川剑阁)后,四出掳掠。十一年四月,孟珙乘东路蒙古军进攻淮西,对长江中游放松进攻之机,遣军收复京襄诸郡(参见京襄之战)。六月,阔端遣达海绀卜、率军入蜀,再战成都,四川制置使丁黼战死。汪世显部经开、达二州,进至万州,宋军守大江南岸,蒙古军以夜乘革舟迂回渡江之策,击溃宋军,东下破夔州(今四川奉节),抵巫山,企图出三峡,入两湖。十二月,宋将孟珙分兵屯峡、归(今湖北宜昌、秭归)、施(今湖北恩施)诸州,控扼蒙古军东进之路,于归州大垭寨一举击溃蒙古军的进攻,收复夔州。宋廷旋以孟珙为四川宣抚使,加强四川防御(参见大垭寨之战)。十三年十一月,蒙古军复入蜀,破20余城,进围成都。宋制置使陈隆之固守10余日,其部将夜开城门出降,陈隆之被俘杀。是月,窝阔台汗病死。蒙古军主力北归,蒙宋战争暂告一段落。
  
外篇 圣文森特角海战
  战争背景
  圣文森特角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角的突出部,在现今的葡萄牙境内。十八世纪末,欧洲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大批法国贵族逃往国外。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与欧洲各国处在战争中。
  1793年,拿破仑受命指挥围攻土伦的炮兵。土伦被攻陷后,拿破仑返回巴黎。此时,法国与西班牙媾和,给拿破仑提供了统兵进攻奥地利的机会。为了挫败法军的进攻,英国海军准将纳尔逊率领一支分舰队打击法军的海上补给线,他破坏了法国同意大利之间的所有海上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然而,拿破仑突然挥师南下,一路打向热那亚和LEGHORN。杰维斯海军上将不得不撤消对土伦的封锁,并命令纳尔逊掩护英国人员从LEGHORN撤至ELBA。到1796年末,计划由于ELBA的撤退而拖延。西班牙与法国结盟,法军得到了西班牙舰队的有力支持。
  纳尔逊的护航舰队兵分两路向直布罗陀进发,他在密涅瓦号上,与ROMULUS号结伴,沿海岸线经土伦和卡塔赫纳(西班牙海港)前进。舰队于1797年1月29日从ELBA出发。到达土伦后,密涅瓦号返航,它沿西班牙海岸线到达卡塔赫纳,令纳尔逊吃惊的是,西班牙舰队已离开卡塔赫纳,这儿已是一个空港。
  杰维斯撤回了他在地中海的舰队,并驶向圣文森特角以期阻止西班牙舰队北上。由于ELBA的撤退,在地中海已没有了英国海军。杰维斯只有10艘军舰,他不愿冒险。2月5日,他终于看到了从英国来的救兵——乔治亲王号、Namur号、不屈号、巨人号、猎户座号。令杰维斯倍感欣慰的不仅是增加了五艘战舰,更是帕克海军少将和几位经验丰富的舰长的到来。此时,他已拥有了15艘主力战舰。
  从卡塔赫纳出发的西班牙舰队在2月5日通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向Cadiz,期望北上与法国舰队会合。不过,在强劲的东风下,西班牙舰队被吹进了大西洋,而没能按时达到Cadiz。纳尔逊2月11日也通过了直布罗陀,向西靠拢杰维斯的舰队。由于风向再次改变,西班牙舰队得以重新驶向Cadiz,恰好迎上了密涅瓦号,但当晚起雾,使夹在西班牙舰队中的密涅瓦号没有被发觉。第二天黎明,云开雾散,密涅瓦号驶向圣文森特角,期望尽快与杰维斯的舰队会合,把发现西班牙舰队的重要情报送上。
  战争进程
  纳尔逊在1797年2月13日终于发现了杰维斯,并登上了杰维斯的旗舰胜利号。当晚,杰维斯同纳尔逊等人进行了讨论,下定决心开战。
  凌晨2:50,英国舰队终于听到了期待已久的声音——西班牙舰队在迷雾中发的信号炮声,它就在15英里以外。5:30,尼日尔号报告敌舰继续接近。二月的黎明寒冷而又云雾迷漫,英国舰队呈两列纵队的战斗队行,杰维斯下达准备战斗的命令。
  Culloden号在队行的最前面,6:30它报告在东南发现了5艘敌舰,此后不久,雾开始消散,庞大的西班牙舰队展现在了杰维斯的眼前——27艘战舰,呈两个疏散的纵向队列,一个有18艘主力战舰,另一个有9艘主力战舰。而杰维斯仅有15艘主力战舰。在10:30左右,西班牙舰队开始调整炮口,它们企图合成一列纵队,集中火力轰击较弱小的英国舰队。
  上午11:00,杰维斯命令以胜利号前后形成一列战斗纵队。随着命令的下达,英国战舰立刻合成一列战斗队形,向南直冲向两队西班牙舰队之间。
  上午11:12,杰维斯下达了第二条命令:“紧咬住敌人”。他企图在西班牙舰队中间穿过去,这样英国战舰两弦的火炮都可以发挥威力。
  当英国舰队正在调整队形时,处于下风处的西班牙舰队仍是犹豫不决。最后,他们决定右转驶向东北方。其中一艘战舰调头全速向东南方驶去,很快从视线内消失。
  上午11:30,处于英舰队形前列的Culloden号首先开炮,紧接着其余各舰先后向射界内的西舰开火。Culloden一驶过西班牙舰队队形的最后一艘战舰,就立即紧附其后追击。Troubridge舰长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在旗舰发出命令前就预测到了命令的内容。
  在Culloden之后,乔治亲王号和Blenheim号也紧随其后完成了同样的动作。此时,西班牙下风舰队企图拦腰截断英国舰队,巨人号被迫掉转船头,西舰乘机向其射击。已追击过去的猎户座号因此也返回掩护巨人号。
  当队形中的最后一艘英舰与西舰错过后,英舰形成了以Culloden为首的一个“U”字形。此时,下风处的西舰队也正全力企图与上风处的西舰队会合,如果他们得逞,那么战场就会出现僵局,西班牙舰队就可以驶向Cadiz了。
  下午1:05,杰维斯发出信号“占领有利位置相互支援,紧咬住敌人。”
  当时在船长号的纳尔逊率三艘战舰在队形的末尾,他意识到必须阻止西班牙舰队的前进道路,不然一切努力就前功进弃了。于是,他果断决定暂不执行杰维斯的命令,而是掉转船头冲向西班牙舰队的前方,拦住其去路。
  西班牙舰队中拥有当时最大的水面战舰——Santissima Trinindad号,装备130门主炮,还有三艘112门主炮的战舰。可以说有很强的火力了。作为一名还没有什么资力的指挥官,纳尔逊敢于违抗他的顶头上司的命令而果断的采取自己的行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如果行动失败,必将影响他的前程而且还可能被送上军事法庭。
  大约下午1:30左右,英国舰队成功阻止了西班牙舰队的会合。2:35左右,卓越号接近了失去战斗力的西班牙Mundo号;然后,有向另一艘西班牙战舰——San Ysidro号驶去,该舰的三根中桅杆已被打掉,在经过了一番抵抗后,它终于降下了西班牙国旗。很快,卓越号和王冠号想Mundo号发起了进攻,它的中桅也被打掉,这时胜利号也跟了上来,面对猛烈的炮火,它也不得不降下了它的旗帜。
  San Nicolas号正与船长号在近战中,卓越号又加了进来,向其侧面开火。San Nicolas号只得向San Josef号靠去。船长号顺风而进,但它的前桅杆折断。在战舰失控前,纳尔逊命令米勒船长把船靠向西班牙的San Josef号——该舰的后桅纵帆已被打掉,他带头跳向在急驶中的San Josef号,第69团的士兵也紧跟着跳了过去。
  事后,纳尔逊自己写到:
  “第一个跳向敌舰的是海军中校Berry,后来成为了我的第一副手,(米勒舰长被我留在了船长号上)。我自己也跳了过去,第69团的士兵也全力跟了上来。我发现客舱门紧闭着,一些西班牙军官正用手枪在射击,但士兵们很快就冲开了舱门,西班牙海军准将已倒在了地上。我立刻带人继续前进,我发现Berry中校已控制了船尾,西班牙国旗已掉在了地上。我们又继续向前,在通往前甲板的左舷过道上,我遇到了两三个西班牙军官,他们向我们投降。船尾又传来枪声,我命令一批士兵前去调查,并命令米勒船长再派更多的士兵过来;……一个西班牙军官说他们投降了。这是个令人高兴的消息,西班牙舰长向我深深鞠了一躬并递上了他的宝剑,然后告诉我西班牙舰队司令官已经伤重身亡了。我要他以他的荣誉担保军舰已投降,他照办了。……”
  纳尔逊的行动夺得了两艘西班牙战舰,这是他缴获的San Josef号上的舰钟:
  两艘西班牙战舰(San Nicolas号、San Josef号)的投降使战斗基本上结束了。到下午4:00,西班牙战舰Santissima Trinidad号在另两艘战舰的掩护下逃离了战场,Santissmia Trinidad号在后来的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中成为了西班牙舰队的旗舰。
  纳尔逊留在了占领的西班牙战舰上接受从身边经过的英国战舰的祝贺,他回到船长号上,感谢米勒舰长的支持,并把西班牙舰长的宝剑赠给了米勒。
  下午5:00,纳尔逊把他的旗舰从船长号转到了不屈号上。此战后,纳尔逊被晋升为海军少将,并获得了勋爵封号。
  在整个圣文森特角海战中,英军以少胜多(15:27),西班牙舰队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不论是火炮数量还是士兵人数。但英国海军却拥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而西班牙海军缺乏的就是训练,它的水手只有不到10%是经过真正训练的。西班牙海军士兵作战勇敢但却缺乏指挥,San Josef号在被占领后发现舰上的一些火炮连炮口套都没有取下,西班牙战舰虽众,却一直是乱作一团,根本没能发挥其众多火炮的威力。战斗中西班牙舰队有四艘战舰被俘,10艘受重创,被击毙和俘虏的人员达5000余人。而英国舰队基本没有什么损失。
  胜利的消息在三月初传到了伦敦,这场决定性的胜利来得正是时候。它给西法同盟以沉重的打击,破坏了法国的战略企图。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证明了在海上西班牙人已不是英国人的对手,它恢复了英国人因为从地中海撤退而受到打击的信心。
  杰维斯上将长期强调的纪律和训练终于在这次战斗中得到了回报,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圣文森特角海战是英国同法、西同盟进行的一系列较量中的第一场。
  英国舰队数据统计
  舰名 火炮数 阵亡 伤
  Victory(胜利号—旗舰) 100 1 5
  Culloden 74 10 47
  Blenheim 98 12 49
  乔治亲王 98 8 7
  猎户座 74 0 9
  巨人 74 0 5
  不屈 74 5 14
  Egmont 74 0 0
  歌利亚 74 0 8
  Barfleur 98 0 7
  大不列颠 100 0 1
  Namur 90 2 5
  船长 74 24 56
  王冠 64 0 2
  卓越 74 11 12
  密涅瓦 38
  南安普敦 32
  Lively 32
  尼日尔 32
  Bonne Citoyenne 20
  掠夺 18
  狐狸 10
  73 227
  西班牙战舰数据统计
  舰名 火炮数 舰名 火炮数
  Santissima Trinidad 130 Mexicana 112
  Principe d‘Asturia 112 Purissima Concepcion 112
  Conde de Regla 112 Salvatore del Mundo 112
  San Jos 112 San Nicoas 84
  Oriente 74 Glorioso 74
  Atlante 74 Conquestada 74
  Soberano 74 Firme 74
  Infante de Pelayo 74 San Genaro 74
  San Ildephonso 74 San Francisco de
  Paulo 74
  San Ysidro 74 San Antonio 74
  San Pablo 74 San Firmin 74
  Neptuna 74 Bahama 74
  San Domingo 74 San Juan
  Nepomuccno 74
  Terrible 74
  
外篇 勒班陀海战
  土耳其人之所以能向西发展,并非由于他们武勇过人,而是因为基督世界内部的不团结。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之间的差异使合作变得不可能。现在一百年后,宗教改革又使西方基督世界分裂成为两个激烈对立的阵营。在这种权力分裂之外,民族主义的迅速成长,新世界财富大量流入,都足以刺激“自利主义”国家的兴趣,它们重视其自己的商业繁荣过于整个欧洲的安全。在这些国家当中,最值得注意的为威尼斯和西班牙。前者为了保全其贸易,在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后,就立即与土耳其人签订了条约。由于商业上的利益,威尼斯人竟短视至此,看不到他们在黎凡特(Levant,东地中海滨)的领土——其繁荣的主要来源——终究还是会与土耳其的膨胀相冲突,同时凭他们单独的力量,也守不住它。后者自从1560年在杰尔巴(Jerba)战败之后,接着在1563年,土耳其人企图攻占阿南,1565年又企图攻占马耳他,所以不仅西西里和拿波利,而且连西班牙本土也有受到回教徒侵入的危险。简而言之,地中海的东半部与威尼斯人的商业利益有重要的关系,而其西半部则与西班牙的战略安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两国的观点也完全不同。
  在摩里斯克人(Moriscos)叛变的三年前,苏莱曼死了,承继者为其子塞里姆二世(1566-1574),在奥斯曼的统治者中,他要算是最卑鄙的一个人。在1568年,为了想从威尼斯人手中夺取塞浦路斯岛起见,塞里姆二世遂设法与日耳曼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Mcximillian Ⅱ,1564-1576)勾结。这个计划是他的幸臣纳西(Miguez Nasi)建议的,而他的海军主将皮亚里(Piali Pasha)——一个匈牙利的背教者——和陆军主将穆斯塔法(Mustafa Pasha)也都赞成这个计划。另一方面,他的大宰相索克里(Mohammeb Sokolli),却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主张与帝国和威尼斯都保持着和平的关系。他认为土耳其人对于这两个国家均无所畏惧,而最可怕的敌人却是西班牙。进一步说,他又认为此时攻击西班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因为菲利普二世正为国内和日德兰的叛乱所牵制住,而且在欧洲没有一个同盟国。此外,法国是与苏丹国友善的,帝国若无西班牙的支持则根本无能为力。波兰正在与俄罗斯交战,意大利则忙于内争。至于英国,在一个土西战争中也是得多于失的。所以索克里反对这个冒险,主张应与威尼斯缔结同盟,支援西班牙境内的叛乱,乘机攻击西班牙。假使不是威尼斯突然遭到了一次意外的天灾,则他的意见也许就会被苏丹采纳。1569年9月13日,威尼斯的兵工厂(那是欧洲最好的)突然爆炸了,并引起大火,其损失是相当的可观。当这个情报传到了君士坦丁堡去之后,却不免又更为夸大了,说是威尼斯的全部舰队都已化为灰烬 [ 注:实际上只损失了四艘船 ] ,所以塞浦路斯岛已经不可能获得增援。根据这个不确切的情报,主战派遂获得了胜利。
  马上即开始准备。1570年4月间,土耳其人派了一个使臣去威尼斯,要求他们交出塞浦路斯岛,其理由是说这本是耶路撒冷王国的领土,所以应该归还给土耳其。虽然在该岛上只有极少数的守军,可是威尼斯政府却拒绝考虑这个建议,并且也知道拒绝即无异于战争,所以他们也立即向所有基督国家提出求救的呼吁,因为威尼斯是一个共和国,所以所有的国王都痛恨它,又因为它是一个海上强国,所以其它海权国家也都痛恨它,尤其是它过去又曾与土耳其人有过同盟的关系,所以更难获得他国的同情。只有一个人愿意听取这个呼声,那就是教皇庇护五世(1566-1572)。他认为这可以使他的希望成为事实——使他自己变成一个海岸同盟的领袖,以来对异教徒发动一次新的十字军。他自己出资购置了十二艘战船,以来作为一个舰队的核心,并力劝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参加。他最初感到很勉强,最后才命令他的西西里和拿波利总督补给威尼斯的舰队,而且也命令他自己的西西里舰队参加教皇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
  此时,塞里姆在罗德斯岛集中了一个巨大的舰队,共有一百五十艘战船和五十艘运输船,由皮亚里和穆斯塔法指挥。1570年7月22日,他们在塞浦路斯岛的利玛索尔(Limasol)登陆,并围攻尼科西亚(Nicosia)。除了法玛古斯塔(Famagusta)以外,这是该岛上第二个设防的城镇。9月9日,尼科西亚被攻陷,守兵被屠杀完尽。其次,又围攻法玛古斯塔城,那里有七千名威尼斯守兵。它的总督布拉加迪诺(Antonio Bragadino)和军事指挥官巴格利昂(Astor Baglione)都具有极坚强的抵抗决心,击败了敌人的每一次攻击,于是回教徒只好回国过冬去了。在这个围城的阶段中,有一支强大的基督教联合舰队,数量在二百艘船以上,集中在克里特岛的干地亚(Candia),但因为内部意见不一致,所以一点成就都没有。
  在基督世界中有决心,肯快干的人就只有庇护五世。他在1570年7月间已经召集了一个会议,来起草基督教同盟的宪章。他充分认清了基督教世界所面临的危险,他也具有领袖能力和相当的战略眼光。他认为若是能够重获地中海的控制权,则在战略上奥斯曼帝国即被切成两段,因为它的非洲省区与其欧亚部分就会分离了。这样以来,就可以使土耳其不能再向西欧扩张。尼科西亚的陷落,更使他深有所感,因为庇护认清了除非能给予威尼斯以强大的支援,否则法玛古斯塔也就会陷落,于是威尼斯人就会被迫与土耳其人媾和了。此时,这个会议还在往下拖,各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难题。最后,菲利普决心支持这个同盟,于是他的代表在会议中坚持着要任命菲利普的异母弟约翰(Don John of Austria,1545-1578)为同盟军统帅,而由教皇的海军将领科伦纳(Marco Antonio Colonna)为副帅。因为威尼斯人害怕会受西班牙的控制,为了获得全面的同意起见,遂又决定采取了一种牵制的办法。虽然约翰为总司令,但一切重要决定却仍然要获各同盟国部队主将的同意。不过他以后却至少克服了这种困难的一部分。
  1571年,约翰还只有26岁。说起来也许太巧合,阿贝拉会战时的亚历山大,在西班牙就任总司令的汉尼拔,和在洛迪会战中的拿破仑,也都是26岁。他不仅英勇过人,而且虽然年轻,也是一个具有磁力的领袖。梅里曼说:他似乎使教皇的十字军精神人格化了,他的热忱能感人,使人暂时忘记了一己的私利,而为公共的目标牺牲。他似乎是1095年的化身。
  最后在1571年3月7日,当会议已经快到最后决定阶段时,西班牙的首席代表格兰维利大主教(Cardinal Granvelle)又提出了新的难题。这未免使威尼斯政府感到太灰心了,于是它派了一个使臣拉格佐尼(Jacopo Rag-azzoni)到君士坦丁堡,希望能与土耳其人媾和。他于4月26日到达,谒见了大宰相,可是对方却不肯让步,坚决要求无条件投降。他说:“和平对于你们是比战争要好。你们不能与苏丹相对抗,他不仅会占领了塞浦路斯,而且连其它的领土也难保。至于说到你们的基督教同盟,我们完全知道那些基督教君主对于你们是毫无好感的。不要相信他们,假使你们能够附着苏丹的‘骥尾’,则你们在欧洲即可以为所欲为,并享受永久的和平。”听了这一番富有诱惑性的说辞,拉格佐尼就回国去了。但是当他尚未到达意大利之前,神圣同盟却已经宣布成立了。这是5月25日的事情;所以谈判遂中断。
  这个著名的条约也是后来许多条约的始祖。其重要的条款如下:这个同盟为永久性的,不仅是为了对付土耳其人,而且也同时以阿尔及尔、突尼斯和提波利为对象。同盟的军力定为桨帆战舰二百艘,其它战舰一百艘,步兵五万人,轻骑兵四千五百人,和大量的火炮。三个月间均应准备就绪,以便开往地中海滨海地区,或作其它的远征。当受到土耳其攻击时,各盟国有协防的义务。战费的一半由西班牙担负,其余一半的三分之二由威尼斯担负,另外三分之一则由教皇担负。在指导战争时,三国的总司令都有其独立的发言权,但对于已经决定的计划,其执行则由统帅负责。皇帝、法国和波兰的国王可以有加盟的权利,但对于英国女王(伊莉莎白)则未提及,因为她不是天主教徒。一切所征服的领土均应照事先约定的方法瓜分,但阿尔及尔、突尼斯和提波利则完全保留给西班牙。同盟国间若发生了争执,由教皇任仲裁人,在未经全体同意之前,任何国家都不得与土耳其缔结休战、和平、和同盟性的条约。
  尽管有了这些条款,可是意图还是与决定发生了冲突。威尼斯希望利用同盟来夺回塞浦路斯,并击毁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东部的权力。菲利普二世则希望击毁其在地中海西部的权力,并肃清回教徒的海盗。他们虽然都加入了同盟,但彼此间却仍然是互相猜忌。只有教皇一个人是专心一志,并且充满了热忱。他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认为整个基督教世界都遭到了威胁,而不仅是西班牙和威尼斯的私事。这个同盟的成立,以及后来的成功,都应归功于庇护五世一人,因为他是它的心脏和灵魂。
  6月6日,约翰从马德里出发,于16日到达巴塞罗纳。他发现安德拉德(Don Gilde Andrade)的舰队已经集中在那里,就命令留在卡塔基纳(Cartagena)的圣克鲁兹侯爵(Marquis of Santa Cruz)去加入在一起。20日由巴塞罗纳出发,26日到了热那亚,在那里又与热那亚海军将领多里亚(Andrea Doria)的舰队会合了。8月2日航到了斯佩齐亚(Spezia)去装载部队,然后于9日投锚在拿波利。在那里,格兰维利大主教把同盟的战旗授给他。早在热那亚,他已经接到教皇的一封信,劝他不顾一切冒险一战。
  在拿波利花了十天的时间来讨论计划和搭载部队,于8月20日才启程前往墨西拿,这是指定的集合点。当约翰于23日下午到达该地时,他与教皇的海军将领科伦纳、威尼斯的海军司令,75岁的费尼罗(Sebastian Veniero)会晤了。前者于7月21日,后者于7月23日到达。
  此时在君士坦丁堡的塞里姆因为得到了尼科西亚而大喜过望,认为先知者的预言就可以实现了:土耳其人即将统治一切的地中海岛屿,圣彼得大教堂马上就会和圣索菲亚一样了。他以空前的决心来推进对法玛古斯塔的围攻,四月间他命令阿里(Ali Pasha)把舰队集中在尼格罗蓬特(Negropont)以来拦阻企图救援塞浦路斯的同盟舰队,同时也给法玛古斯塔的的陆军以强大的增援。
  快到五月底的时候,土军对法玛古斯塔重新展开炮击,并且在护城河边获得了一个入口。同时也尽量使用地雷,利用一种叫“提查”(Tezza)的植物来燃烧,以便发出毒烟把守军熏出来。七月底,守军死了一半,火药已经用完,为了使该城免于遭劫起见,威尼斯主将决定作有条件的投降。穆斯塔法立即允许,于是8月1日该城投降。四天之后,穆斯塔法要求人质,因为这是降约上所未有的,威尼斯人拒绝交出;他就把巴格利昂和其他的高级军官杀死,但布拉加迪诺则保留下来以供施行毒刑。首先割去他的鼻耳,再活剥了他的皮,用稻草塞在皮里游街,以后更把它送去君士坦丁堡,作为奴隶市场中的装饰品。其他的降卒都发配为摇船的奴隶。圣尼古拉大教堂被夷为平地,所有的基督徒坟墓都被掘发;但是在这次围攻中土耳其人却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据说损失了五万人。
  因为同盟军并未作救援法玛古斯塔的企图,阿里遂从尼格罗蓬特扬帆,蹂躏了在摩里亚的威尼斯领土,和查提(Zante)及凯法洛尼亚(Cephalonia)等岛屿,并在科孚(Corfu)岛登陆,但被击退,于是从那里又航向达尔马提亚海岸,在威尼斯咸水湖的外面出现。没有一艘战舰来抵抗他;不久以后,当他知道联军舰队集中在墨西拿时,就害怕会被封锁在亚德里亚海之中,于是又转回去向科孚岛进发。他感到很满足,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使敌人受到了最大的损害。
  当盟军在墨西拿集中之后,约翰发现他一共有三百艘船只,八万名人员——其中三万人为陆军,五万人为海军和摇桨的奴隶。海军舰队的实力如下:西班牙舰队为战舰90艘,爆击舰24艘,小型舰船(Brigantines and Frigates,袭击舰和护卫舰)50艘。威尼斯的舰队为战舰106艘,巡察舰6艘,爆击舰2艘,小型舰船20艘。教皇舰队为战舰12艘,小型舰船6艘。一总说来,一共有208艘桨帆战舰(Galleys),后来又加上了17艘;6艘巡察舰(Galliasses);26艘爆击舰(Galleon)和76艘小型舰船,总数为316艘。当发现威尼斯舰队缺少人员时,约翰就命令把意大利兵2500人和西班牙兵1500人送去补充他们。费尼罗勉强接受了他们,因为这可能引起争吵。
  因为常常发生争吵,纷扰无穷,约翰面对着许多的困难,遂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手段,以求一劳永逸的解决。他将他的部队作彻底的改组,把各国的人员绞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使各位将领不能单独撤退他们的船只,而且减弱他们的权威,也就无异于提高了他自己的权威。这样就可以不再受到原有的限制了。
  除指定克尔格尼亚(Ade le Corgnia)指挥陆上兵力以外,他把各国的海军集中在一起,像陆军一样分为三个战术性区分——中央、右翼和左翼,另加一个前卫和后卫。中央共有64艘战舰 [ 注:扫校者注:插蓝色三角长旗 ] ,在他自己指挥之下,由费尼罗和科伦纳协助之。右翼为54艘战舰 [ 注:扫校者注:插绿旗 ] ,由多里亚指挥,左翼为53艘战舰 [ 注:扫校者注:插黄旗 ] ,由威尼斯的海军将领巴尔巴里哥(Augustino Barbarigo)指挥。前卫一共8艘战舰,由西西里将领卡尔多拉(Don Juan de Cardona)指挥。后卫共30艘战舰,由克鲁兹侯爵指挥。6艘巡察舰以一对为一组分配给三个区分。爆击舰和运输舰另组一个支队,它们完全依赖风帆航行,机动性较差。小型船舰则分别配属各区分,并奉命在后面航行。
  9月10日,举行了一次作战会议。科伦纳和费尼罗主张立即进攻,多里亚和克尔格尼亚则主张再延迟。但是约翰早已立下了决心,主张进攻。于是骰子掷下去了——这是一个决死战。所有的反对都结束了,教皇的使者宣布举行誓师典礼,以上帝的名义鼓励大家雪耻奋斗。
  9月15日,笨重的爆击舰也从墨西拿航出,桨帆战舰于次日跟上。十天之后到了科孚岛,才知道阿尔及利亚海盗头子乌尔齐·阿里(Ulchi Ali)所指挥的土耳其舰队曾经攻击该岛,但未能攻占要塞。从俘虏口中,约翰得知乌尔齐已经撤往勒班陀(Lepanto),它的位置在科林斯湾(也称勒班陀湾)中。
  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情报,所以约翰立即召集了作战会议。经过相当的反对,他决定了立即前进,设法引诱敌人出战。这个决定是够勇敢的,因为不仅苏丹的舰队控制着地中海,而他的陆军也比同盟方面远占优势,所以若是海军战败了,则一定会导致全面的入侵。诚如斯特林·马克斯维尔(Sir Sterling Maxwell)所说的,很明显地,只要有一个错误的行动,结果即将铸成大祸,而使欧洲陷于亚洲强大征服者的脚下。但是反而言之,若是采取懦弱的政策,以求避免大祸,结果也还是一样的危险。因为同盟即可能瓦解,这些国家单独的海军则更不是苏丹的对手。事实上只有攻势才能使这个同盟不至于瓦解。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9月29日,约翰率领了他的中央兵力,直向阿尔巴尼亚海岸上的哥米尼查(Gomenizza)进发,在那里遇到前卫支队的一艘小船,知道不仅乌尔齐在勒班陀,而且阿里的二百艘战舰也停泊在那里。约翰不等爆击舰赶上,就命令在科孚岛的费尼罗和科伦纳以全速和他汇集在一起 [ 注:扫校者附注:科孚岛守军4000人亦于此时加入舰队一同作战 ] 。
  为了了解下述的会战情形,对于当时所用的主要战船形式,应先作一个简略的说明。桨帆战舰(Galley)是一种单层甲板的船只,长度从120英尺到180英尺不等。宽度约20英尺,深为7英尺。可以用帆和桨来推进,但在会战时以使用后者为原则。它在短程航行中可以达到六海里半的时速。西方战舰的首部有五门炮,而土耳其的只有三门。前者在两舷也有若干四磅半的火炮,船板有三四英寸的厚度,划手上有木板的保护,而土耳其船则否。战舰有一根长达十到二十英尺的长喙,是一种在恶劣气候中可以不受影响的战船。爆击舰(Galleon)是只能使用风帆的,它在吃水线上部分的高度等于其全长的三分之一,有两层火炮甲板,可以说是一座浮动要塞。在两者之间,就有巡察舰(Galliass),它前面有炮台,载五十到七十门火炮,另有四门二十倍身管的火炮(Ribauldequins)掩护船腰。它比桨帆战舰较优之处,就是在划手之上有一层甲板。这种船有三桅,船头能挡得了炮弹。小型船只有一半甲板,用双桅帆,可以用帆或桨行驶 [ 注:扫校者附注:巡察舰是桨帆船的发展型。船桅增至三根,挂横帆以提高机动性,并扩展了船体,在船首楼后面和舷侧桨手座位下安置了火炮,以能进行舷侧炮击。由于划手的座位设在舷侧炮门上,所以必须将桨加长加大,划手也增至五人。每当舷侧炮击时必须抽起桨,因而大大减慢了船速;船体依旧十分脆弱,重心高,稳定性差,因此较少采用,在战斗中也主要作为火力支援舰配置。后期西班牙的改进型巡察舰克服了上述缺陷,具备了外洋航行能力,而且能够搭载大型重炮。但是巡察舰最严重的问题,即舷侧炮击时必须抽起桨的问题终未解决,而且由于其使用奴隶桨手划船,因此在没有奴隶的国家中这种船从未使用过。 ] 。运输舰(Cog)能装载一千名士兵和装备。
  注:桨帆船自公元前即已活跃于地中海沿岸和各岛屿之间的航海中。这种船即使无风也能靠划桨航行,因此常常作为商船和战舰并用。早期的桨帆船是由两舷的一层桨来推进的,后来才逐渐大型化,并加以改进,变成二至三层。所以两舷总共使用30-60支桨,每只桨由3-4名奴隶桨手划动。因为其速度和三列桨战舰比起来极慢,在战斗中主要靠接舷战决定胜负,所以用奴隶划桨已经足够;用作商船的桨帆船船幅较宽,干舷高,载货能力强。而用作战舰的桨帆船则细而长,干舷低,航速相对较快。有风时在单桅上挂三角帆,战斗时不用船帆,完全依靠划桨作动。
  桨帆战舰长(用公制算)约40-60米,宽约5米,排水量约200吨,船员200-240名。船首设4-6磅火炮1门,左右设轻炮2-3门。其在战斗时先以火炮进行炮击,并且以横队迅速接近敌舰,绕到敌舰舷侧,快速突击,用船首的青铜冲角撞毁敌舰船腹,再用弓箭、接舷肉搏和火枪歼灭敌人。
  这种古老的船型存在很多缺点。安装在船首的火炮太小,威力不大,而且只能向船首方向发射。干舷低,船体一旦受伤就会进水,奴隶桨手若被杀伤,就会立即丧失战斗力。此外,由于船体脆弱,桨帆船难以适应外洋的巨浪,而只能在平静的地中海之内发挥作用。
  在地中海中的海军战术,是首先为争取位置的调动,接着为正面的突击,迂回和登上敌船,与撒拉米斯等古代的海战并无太多的区别。总而言之,一切的意图和目标,就是在水面上打陆战。
  从1530年,查维斯(Alonzo de Chaves)的《海员宝鉴》(Mirror for Seaman)一书中,可以引证下述的一些有趣味的记载:
  “假使你想登上敌船,应先使你的轻火器人员发射,尤其是顶层上的。投钩手(Alterrador)应以索具或前炮台为目标。枪手应弹不虚发。在船顶上的人除投掷火药和柏油外,也应投掷肥皂和油脂,以使敌船甲板溜滑。为了抵抗登船者,加黄油的长枪是最合用的。每个人都以刀剑和火器格斗。另用长柄镰刀,砍断敌人的帆缆。”
  “反过来说,当敌人登上了我方的船只,则长枪和刀剑是最好的抵抗兵器。登船网梯是一种障碍物,当敌人攀登时,可以用长枪从下面刺击,迫使他们跳入海中。”
  “负伤者应立即送入舱下,因为他在甲板上会妨害他人。死者应速行投入海中,以免触目伤心。这样,使甲板上每个人都是战士。”
  在勒班陀之战中,约翰曾创造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最重要的是他把巡察舰用作前卫,其次是拆下战舰上的长喙,以使前炮能更自由地运用 [ 注:扫校者附注:当时火炮的威力十分有限,远程炮火在300米开外发射的话,根本不能贯穿爆击舰和大型战舰的船舷。低速加农炮的炮弹在150米距离以外,效果也是一样。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仍然用着不装入炸药的铁球弹,可以想见,当时炮弹的破坏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炮火的瞄准水平也是非常原始的,全凭炮手的经验和直觉。因此,50米之内的命中率较高,一超过这个距离,命中率就大大下降了。在500米以外的距离,命中率几乎是零。 ] 。此外他也比土耳其人使用了更多的火枪。为了激励士气起见,他命令把所有基督徒的划桨奴隶都解除了枷锁,给予武装,并且告诉他们若能英勇作战,则可以获得自由。
  10月3日,除了爆击舰以外,联军的全部舰队都集中在哥米尼查。从那里再前进,经过了阿克提乌姆的古战场 [ 注:扫校者附注:那是千年前屋大维和安东尼争夺世界帝国的地方 ] ,于10月4日投锚在杜卡托角(Cape Ducato)。当晚又前进,但因天气恶劣,第二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凯法洛尼亚岛上的费斯卡多(Phiskardo)港口中。在这里由一艘过路的小船带来了法玛古斯塔失陷,和布拉加迪诺惨死的消息。这个消息来得正好,它使每个基督徒都义愤填膺,要想为死者复仇。
  在凯法洛尼亚,有一个料想不到的困难发生,几乎使整个远征行动失败。在费尼罗的船上,有一个西班牙军官侮辱了几个威尼斯人,结果引起了殴斗,死了几个人。费尼罗大怒,不报告约翰即将那些西班牙人处死。这使约翰也不禁大怒,命令拘押费尼罗。这个事件很可以是整个联军为之瓦解。幸亏科伦纳很聪明地加以干涉,力劝约翰收回成命。虽然如此,约翰从此不愿与费尼罗发生联系,一切都改经由巴尔巴里哥转达。
  受到了恶劣天气的延误,直到10月7日,星期六,凌晨两点钟的时候,舰队才再度出发,绕过了库尔特索拉利(Kurtsolari)群岛。不久,在七点钟之后,约翰的旗舰“帝权”(Real)号与前面的多里亚支队联合在一起,快要驶出了帕特拉斯(Partras)湾出口正北面小岛间的海峡。
  9月27日,土耳其舰队已经集中在勒班陀。10月3日或4日,阿里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重要的参加者为陆军指挥官(实际上为陆战队)普尔陶(Pertan Pasha);前阿尔及尔总督红胡子巴巴罗萨之子,哈桑(Hassan Pasha);亚历山大总督西罗克(Malomat Siroocco Pasha);尼格罗蓬特总督哈梅特(Hamet Bey);新任阿尔及尔总督乌尔齐。根据斥候的报告,阿里对敌军的实力和行动有完全的情报,因为苏丹的命令是要采取攻势,所以会议决定迎击敌军。10月6日,土耳其舰队离开勒班陀要塞的掩护,经过了狭海,在加拉塔(Galata)的岸边投锚,在勒班陀之西约15英里。在那里阿里从一个斥候的口中知道敌人正在费斯卡多。
  次晨在拂晓之前,土耳其人即已开船,当约翰在斯克罗法角(Point Scropha)追上多里亚时,双方舰队之间的距离只有10英里远。半小时后,在帝权号和多里亚的旗舰卡皮塔纳(Capitana)号上的了望员发现东方有两艘船。接着就有八艘船从海平面上出现了,然后所有土耳其舰队都在望了。约翰马上命令放了一炮,并将同盟的军旗升上了旗杆——这就是发现敌人的信号。
  在号炮声中,所有的船长都扫清船面。开始备战了。主要指挥官都换乘小艇上帝权号来,听取约翰的最后命令。有些人仍然反对接战,因为在这样远离基地的地方作战,若是败了则将全军覆没。但是约翰的决心却早已下了,他向各位军官说:“诸位先生们,商议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战斗的时刻已经来了。”说完了,就命令他们解散。
  当他们各回本舰之后,舰队就依照在墨西拿所议定的战斗序列布阵,但因为爆击舰尚未赶上,所以兵力的分配略有改变。
  巴尔巴里哥指挥左翼,共有战舰63艘,约翰命令他接近着安托利亚海岸航行,以免受到敌舰队的迂回。多里亚指挥右翼,共有战舰64艘。他自己指挥的中央支队也有63艘。他又命令科伦纳乘教皇旗舰在左,费尼罗乘威尼斯旗舰在右,一同督战。克鲁兹的预备队,舰船数增加到35艘,奉命跟在中央支队的后方航行,假使前线上有哪一部分支持不住了,就赶紧支援。六艘巡察舰分成三对,在三个支队的前面航行,相距约为四分之三英里,以便在尚未接触之前即使土耳其舰队混乱。他这个阵线的总长度在6500码到7500码之间,摆开了以后,他又坐上了一艘快艇去巡视他的舰队。当他发现费尼罗正在船尾甲板上时,他赶快友好地向他挥手,把过去的旧嫌都消除了。于是船上的每个人都跪下来祈祷,甲板上都是甲胄闪亮的人员。
  当联军舰队准备的时候,土耳其舰队也同时在准备。阿里把他的船舰摆成一个巨型的新月阵,从海湾的北岸一直延伸到南岸。他也和约翰一样,把舰队分为三个支队:他自己指挥中央,有78艘战舰和8艘突击舰(Galliot)。右翼为西罗克,有54艘战舰和2艘小型船舰。左翼为乌尔齐,有61艘战舰和32艘小型船舰。预备队有8艘战舰和21艘小型船舰。
  大约在九点半的时候,双方舰队慢慢接近了。阿里拉直了他的新月阵线,因为他发现在敌军的前方有大型巡察舰,使他受到了炮击。因为出乎意料以外,所以他头脑混乱,普尔陶劝阿里作背进运动以引诱敌舰队追击,这样可以使他们的的阵线混乱——这是土耳其人的惯技。但是阿里拒绝如此行事,因为这和苏丹的命令相违背。于是继续前进,土耳其人一路高声怪叫着,突然他们看见了一道闪光:约翰的部下从跪下的姿势站立起来,各就战斗位置了。
  当战斗开始时,大约是十点半钟刚过,两支舰队的位置有如下述:联军左翼略向前,其左端距海岸尚有相当的距离,因为巴尔巴里哥对海岸线不熟悉,害怕搁浅。在它的右方,中央支队差不多是平行的。但因土耳其舰队的左翼伸过了联军舰队的右翼,多里亚因为害怕被包围,遂将他的支队朝对角线方向外驶,于是在他的极左翼和约翰的极右翼之间,产生了一个一英里多长的缺口。左翼和中央的四艘巡察舰都已经在前方四分之三英里的位置上,但右翼的那两艘则仍在斯克罗法角附近。预备支队也到达了其应在的位置,周围环绕着小船,以便接运部队往前线供增援之用。此时,土耳其舰队的右翼也比中央略为前进,而他们的左翼在乌尔齐指挥之下也向对角线外驶来以对抗多里亚的行动。这几个运动的结果遂使会战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最先是巴尔巴里哥对西罗克,其次在大约半小时后,是约翰对阿里,最后又隔了一小时,才是多里亚对乌尔齐。
  十点半钟时,土耳其舰队右翼进入了左翼两艘巡察舰的射程之内,它们立即发出毁灭性的火力,使西罗克的支队发生了混乱,其右翼被迫向岸边退却。但因为他们对这些海岸线极为熟悉,所以就奉命靠近岸边,以来迂回巴尔巴里哥的左翼。巴尔巴里哥看清了敌人的意图,知道那里的水深既能容土耳其舰航行,则他也还可以活动,于是命令船舰也向岸边侧行,结果只有六七艘敌舰到达了他的后方,其余均被截断。此时,在奎里尼(Marco Quirini)指挥下的巴尔巴里哥支队右翼尚未与敌接触,因为敌人的左翼正想随着他们自己的右翼行动。抓住这个机会,奎里尼调过他的兵力,像一扇“正在关闭的大门”一样,打击在敌舰队的背上。同一时间之内,巴尔巴里哥的旗舰与五艘敌舰缠在一起,矢石俱下之中,他的眼睛负了重伤。由于指挥丧失,曾经一度引起混乱,而更糟的是他的侄子康塔里尼(Marco Cantarini)刚刚接替指挥,又马上被击倒了。最后,拉尼(Frederigo Nani)接过了指挥权,与奎里尼合作,把土耳其舰队右翼的全部舰只都赶到了岸边。土耳其人放弃了船只,登陆逃走,在追击之下全部被歼灭。所以联军左翼的胜利可以算是完全了,没有一艘敌舰能逃得掉;西罗克在重伤之下,也成了俘虏。
  大约在半小时之后,约翰支队前面的巡察舰也发出了有效的火力,把阿里的支队击散,他们分成了几个集团,拼命地划船,想逃避这种火力。此时,约翰的支队则缓缓划进,在鼓角节奏之下,维持着完整的战线。大部分的土耳其炮弹都从他们头上飞过。双方靠拢了之后,彼此正面相对,因为联军船头上的长喙已经拆除,所以炮手射击大感便利,使土军遭到优势的火力。阿里命令他的舵手向约翰的旗舰直撞过去,它船上的长喙与帝权号的索架绞在一起。阿里的船上装有四百名精兵,在其后面随着十艘战舰和两艘小型船舰,最近的用梯子与该船连接在一起,以便兵力可以源源补充。约翰后面也随着几只船,同样可以补充兵力。
  沿着整个中央战线,现在发生了普遍的战斗。以双方旗舰的格斗为中心,许多船舰都分别靠拢了。阿里的人员两次爬上了帝权号,都被船上的三百名火枪手所扫退,约翰的人员也两次爬上了阿里的旗舰,也同样被击退。当费尼罗把他的人员送往帝权号上增援时,从克鲁兹的预备队中又拨了二百名生力军来给他。差不多在同时——已经近一点钟——科伦纳已经击毁了普尔陶的座舰(正在燃烧),就把他的船拢着阿里的,用火枪扫射它的甲板。联军发动了第三次的突袭,一颗弹丸击中了阿里的前额,他倒在划手中间的跳板上。有一个马拉加的士兵发现了他,立即割了他的首级,大声高喊了起来。于是土军全部瓦解,旗舰被俘,中央支队完全被歼灭了。
  此时应该记着的是,当大约10时30分的时候,多里亚的支队正在向南航行,于是缺口愈拉愈大。同时,乌尔齐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因为他有93艘船,而多里亚只有64艘,所以他的危险性要较小。虽然乌尔齐的原有意图似乎只是迂回敌人的右翼,但现在因为有这个缺口出现,他又多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线:直向多里亚支队进攻,从两面包围他,或者把航向由南改为西北,钻入这个缺口,像亚历山大大帝在阿贝拉会战时一样击在敌人的背上。他是一个能干的战术家,因为发现其中央支队已经面临危机,所以决定采取后一条路线。他突然变换航向,拼命地加速,从缺口中直趋约翰的右翼。这里是由墨西拿“院长”(Prior of Messina)久斯提尼(Giustiani)所据守;他夺获了这些舰只,把它们拖在后面,并把敌旗升在自己的桅杆上。卡尔多拉从预备队中率领了八艘西西里战舰,赶来援救久斯提尼,也受到了乌尔齐十六艘战舰的攻击,于是发生了整场会战中最激烈的战斗。卡尔多拉重伤,他的部下五百人中,只有五十人未负伤。其它的舰船受到的损失甚至更大:教皇的“佛罗伦萨”号,不仅所有的武士战死,连一切的士兵和奴隶也都差不多;圣约翰(San Giovanni)号也是战到了不留一人。
  此时多里亚已经发现他自己所铸成的大错,立即拼命赶回来迎战。但是当他尚未赶到之前,克鲁兹已经率领了所剩下来的预备队先赶到了,同时,约翰在中央已经大获全胜,也立即集合了十二艘战舰来帮助克鲁兹。乌尔齐不敢应战,悬着敌旗,率领十三艘舰船划过克鲁兹的船头,逃向圣莫拉(Santa Maura)去了。到了夜幕将垂时,到达了普里维萨(Prevesa),一共搜集了残部共35艘舰船,回到了勒班陀。约翰起初想追击,但因天气又有转劣的趋势,所以决定进入佩塔拉(Petala)港避风。他的舰队和捕获的舰船于夜间到达该处。
  当船一停了之后,就有人指控多里亚有通敌嫌疑。据说因为他 [ 注:扫校者附注:多里亚是热那亚人 ] 仇恨威尼斯人,所以希望会战失败。但实际上说他是被敌人所乘,还比较合理。
  不管怎样,这总还是一次压倒性的胜利。第一应归功于教皇庇护五世,若无他的坚持,则同盟根本就不会组成。第二就是约翰。他的使用巡察舰,要算是一个杰作。虽然它们很笨重,可是其巨大的火力却证明划桨战船已经快要没落了。勒班陀是参战数量最多的一次桨帆战舰会战,它的战术还是和古代差不多的;此后,风帆和侧面的火力就代替了桨和正面攻击了。所以从海军史的观点上来看,勒班陀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最后,约翰决定混合他的人员也是成功主因之一,否则这个会战也许根本打不成。
  损失是非常的惨重,这也是古代海战的惯例,因为一经接触之后,即无法摆逃。双方战斗人员共十七万二千人——联军八万四千人,土耳其八万八千人。前者损失为一万五千人(死伤淹毙都在内),沉船12艘,被俘1艘。后者的损失估计为船只损毁113艘,被俘117艘,杀死三万人,俘虏八千人,淹死无算。基督徒奴隶一万五千人获得了自由。此外,约翰也夺取了274门火炮和巨大的财富,因为土耳其将领身上都很有细软。在阿里的船上,搜到十五万枚金币(Spuins),另一艘船上也有四万枚。
  10月17日,一艘叫作“天使”的战舰开入威尼斯,报告了胜利的捷报。自从第一次十字军之后,从来不曾引起到如此的宗教狂热:在基督世界中,到处都传播着土耳其人被击败了的佳音。教皇决定把这个胜利当作永久性的节日来纪念,直到今天罗马仍然遵守这个规定。画家、雕刻家、诗人都来歌颂赞扬这次胜利,几多年后,这场会战仍然是基督世界谈论的对象。
  当这个惨败的消息传到了君士坦丁堡,回教徒都大为震惊。这时只要有五十艘基督徒的战舰开来,则他们就会弃城而逃了。
  这也是约翰希望在明年的战役所能达到的目的。他回到了科孚岛之后,留下了威尼斯舰队,自己于11月1日回到墨西拿,解散舰队过冬。1572年5月1日,教皇庇护五世逝世,从此同盟即丧失了生命。虽然如此,在该年六月间,西班牙和教皇的舰队还是在墨西拿集合,准备与科孚岛的威尼斯舰队一同进攻。
  此时,塞里姆又建立了一个新舰队,有战舰150艘,此外他又增建了八艘巡察舰。但是舰船都是赶造的,木材还是青的,火炮也无用,人员更都是生手。假使同盟的舰队能有果敢的运用,则无疑又可以获得第二次的大捷。但是事实却不如理想。
  又是法国人作梗。法王查理九世不仅在西班牙所属的日德兰制造叛乱,而且在1572年的冬天里,派了一个最能干的外交家阿奎斯主教(The bishop of Acqs)到君士坦丁堡去,要他尽量促成土耳其与威尼斯的和解。此外,查理又想控制阿尔及尔,这个威胁使菲利普二世不得不把约翰军力的一半留在墨西拿。其余一半舰队与教皇舰队一起,改由科伦纳指挥,再开往科孚岛。接着发生了两次不成熟的战役,土耳其的新统帅马尔奇都是拒绝交战。
  接着当同盟的三个成员国正在准备进行1573年的战役时,同盟本身却开始宣告死亡了。由于阿奎斯主教的阴谋策划,1573年3月7日,威尼斯人没有事先获得同盟国的同意,即私自与土耳其人签订了一个和约。等到过了整整一个月之后,这个和约才公开发表;此时约翰正在拿波利,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就扯下同盟的军旗,而改升上西班牙国旗。
  勒班陀之战并未能使奥斯曼帝国的海权折断背脊,也未能收复塞浦路斯岛,更未能使西班牙获得地中海的控制权。虽然是一个第一等的战术性胜利,但因为同盟的解体,却仍然还是苏丹做了胜利者。但是从精神上来看,它却是一次具有决定性的会战:自从1453年 [ 注:扫校者附注:该年君士坦丁堡陷落 ] 以来,整个东欧和中欧都是一直笼罩在恐怖的黑幕之下的,但现在它已经被卷开了,它使整个基督世界都认清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土耳其人不再是无敌于天下的。从此时起,一直到1697年,撒弗依的欧根亲王(Eugene,Prince of Savoy)将苏丹穆斯塔法二世的军队赶入蒂萨(Theiss)河 [ 注:扫校者附注:1697年9月,泽特战役 ] ,最后根绝了土耳其人对于欧洲的威胁时止,中间虽然曾经有过许多次的起伏,可是苏莱曼时代的最高国威却始终不曾恢复。他的朝代成为土耳其权力最高顶点的标志,而勒班陀一战打破了土耳其权力的基础。
  
外篇 十字军东侵
  1095年11月,法国克莱蒙城郊外的空地上,集合起了大批教士、封建主、骑士和老百姓。在初冬的寒风中,万头赞动,人声嘈杂。
  太阳升到了树梢,只听得一阵号角伴着鼓声,一队人举着巨大的十字架从远处走来,后面是一辆装饰华美的大马车。十字架被安放在用石头和泥土筑成的约3米高的台子中央。教皇乌尔班二世从停在台旁的车中走出,登上了高台。二百多名手执长矛的卫兵在台子四周肃然环立。
  人群安静下来,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了教皇身上,等待着这场宗教大会的主角发话。
  立在巨大十字架前的教皇,挺了挺身,举起手中的《圣经》,用铜钟般洪亮的声音说:“上帝的孩子们,现在,在东方,一个叫做什么‘伊斯兰教’的异教教徒们,正在迫害我们的东正教兄弟。耶稣圣墓的听在地,圣地耶路撒冷已被那些异教徒们占领。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啊!那些异教徒是一群恶棍、魔鬼。主已经在召唤我们,去投入战斗,到耶路撒冷去,去消灭那些恶魔,去解放‘圣地’!为解放‘圣地’而战的人,将来他的灵魂都可以升入天国!”
  听众狂热的宗教情绪被煽动起来,“拯救东方兄弟”、“消灭异教徒”、“解放圣地”的喊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旷野。教皇继续说道:“教民们,那东方的国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黄金宝石随手可拾。谁到那里不会成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红,作为你们的徽号,你们就是‘十字军’,主会保佑你们无往而不胜的!”
  如痴如狂的骑士,封建领主和平民们,欢呼着,跳跃着,争先恐后拥上前,向教皇的随行人员领取一块红布做的十字,戴在自己的胸前或肩上。凡是戴上这块十字红布的,就算走上了“主的道路”,成为了十字军的一员。
  教皇的号召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西欧各地。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渴望到富庶的东方发财的骑士以及一心想着扩充自己政治经济势力的大小封建领主们,纷纷组织成了十字军。
  第二年春天,法国北部、中部和德国西部穷苦农民组成的十字军,首先分别从本乡出发,踏上了征途。他们衣衫褴褛,有的还拖家带口,幻想着到富饶的圣地去安家乐业。然而,这批乌合之众的“穷人十字军”,历尽艰辛到达小亚细亚草原时,他们遇到的是塞尔柱土耳其人装备精良的铁骑。一场恶战之后,“穷人十字军”大部分被歼灭,只有一些人侥幸逃回,他们带回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悲伤与惨痛的记忆。秋天时,由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开始从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西部出征。他们由封建领主率领,武器准备精良,组织也比较严密,总数约四万人。经过小亚细亚半岛,向耶路撒冷挺进。
  这时的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处在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一些各自独立的小国。面对这支强悍的十字军,这些小国难以组成统一的反抗力量。十字军一路得以胜利进军。终于在1099年7月,攻陷了耶路撒冷。疯狂的十字军士兵,开始了大规模的抢劫和屠杀。在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一万多名无辜的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杀死,鲜血流成了小河。
  十字军在宫殿、寺院和民居四处搜掠着金银财宝。他们居然订下这样一条规矩:谁先闯进某家宅院,谁就是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军将士人人都发了大财,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等。
  然而,这些国家并不稳固。到1187年时,东方人民在能征善战的领袖萨拉丁领导下,最后消灭了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德国皇帝、英国和法国的国王又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也都以失败告终。
  13世纪初组织的第四次十字军远征,计划是乘坐威尼斯船只去进攻埃及。而在威尼斯商人的怂恿利诱下,十字军的进攻矛头指向了东罗马帝国。这批欧洲骑士,毫不留情地进攻和抢劫了信奉同一个“十字”的国家,早已忘记了收复“圣地”的圣谕,暴露出了他们所谓的征讨异教徒不过是侵略的借口。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珍品遭到彻底的抢劫和破坏。
  十字军远征共进行了8次,历时近200年。到1291年,十字军占领的最后一个陆上据点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至此,十字军东征告终。
  在十字军东征中,欧洲的骑士、封建领主和教会大发横财,却没有给劳动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许多农民被编入十字军后,一路上受冻、挨饿、生病、阵亡,还有不少人被抓去卖为奴隶,成千成万的农民就这样惨死他乡。
  而最悲惨的还是“儿童十字军”。那是在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骗、煽动下,3万多名儿童参军。他们大多是农家孩子,年龄不超过12岁。在法国马赛集合后,被送上木船渡海“东征”,结果,有的船遇风暴,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儿童全被船主卖为奴隶。在德国,也有2万儿童受骗参军。他们好容易翻越阿尔卑斯山,就饿死了一大半,剩下几千人到了意大利,又被拐卖掉不少。“儿童十字军”坑害了5、6万天真无辜的孩子。
  从1096年到1291年间,这场断续进行的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不仅给东地中海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西欧人民作出了重大牺牲。
  在宗教旗帜下跨世纪的掠夺性远征 奉“主的旨意”,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天主教会在“上帝的引导下”,打着 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旗号,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持续近 200年的侵略性远征。
  地中海及其沿岸,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先进的科学、经济与文化,因而它 也是人类争夺最激烈,战争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早在公元7世纪,塞尔柱突厥人 (他们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就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们干扰基督教商人,残酷地虐 待在巴勒斯坦朝圣的基督教徒,因此就埋下了宗教战争的祸根。
  11世纪末,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 已有的财富已不能满足封建主贪婪的欲望,他们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财富,扩充政治、 经济势力;许多不是长子的贵族骑士不能继承遗产,成为“光蛋骑士”,热衷于在掠夺 性的战争中发财;许多受压迫的贫民也幻想到外部世界去寻找土地和自由,摆脱被奴役 的地位;欧洲教会最高统治者罗马天主教会,企图建立超自己的“世界教会”,确立教 皇的无限权威。这些动因促使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地中海东岸国家。当中近东地区混乱不 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以拯救东方帝国和基 督教的时候,不知此举正中了罗马教皇的下怀。早已垂涎东方富庶的西欧教俗两界,由 天主教会发起,以驱逐塞尔柱突厥人、收复圣地为目标,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 路撒冷)为口号,开始了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远征参加者的衣服上缝有用红布制成的十字,由此称为“十字军”。公元 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 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地’(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 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盅惑人 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 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8次。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1099年),参加的约有10万人。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 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 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 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 荡不定。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爱德沙,是这 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 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 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 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 西里岛。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 10万人)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 军队也就随之瓦解。腓力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
  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以后,于 1192年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 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远征(1202—1204年),是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进行的。十字军开 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并在其领土上建立起了几个国家。
  第五次十字军远征(1217—1221年),是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 烈二世所率十字军联合部队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了杜姆亚特 要塞,但被迫同埃及苏丹订立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1229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 下进行的,这次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 回。 第七次十字军远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军远征(1270年),是法国国王 “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远征,但两次远征均遭失败。
  十字军远征总体上说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者的社会成分繁杂不一,武器装备 上极不统一。身裹甲胄的骑士装备的是中等长度的剑和用于刺杀的重标枪。一些骑马或 徒步的骑士除剑外,还装备有锤矛或斧子。大部分农民和市民装备的是刀、斧和长矛。
  十字军采用的是骑士军战术,战斗由骑士骑兵发起,一接战即单个对单个的决斗,协同 动作有限。 与十字军作战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种是轻骑兵。 交战时,他们先用箭击溃十字军的部队,然后将其包围,实施勇猛果敢的攻击,把 它们分隔成数个孤立的部分加以歼灭。
  恩格斯写道:“……在十字军远征期间,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 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
  十字军远征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 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 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十字军所谓要夺回的圣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
  单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约1万名避难者惨遭屠戮。十字军一个头目写给教皇的信里说, 他骑马走过尸体狼藉的地方,血染马腿到膝。寺院、宫殿和民间的金银财物被抢劫一空, 许许多多的古代艺术珍品被毁。这场屠杀以后,十字军到“圣墓”前去举行宗教仪式, 随后又投入了新的烧杀虏掠。《耶路撒冷史》记载说,十字军占领该城后,对穆斯林不 分男女老幼实行了惨绝人寰的3天大屠杀。“勇士们”为了掠取黄金,剖开死人的肚皮 到肠胃里去找。后来,因死人太多,千脆把死人堆架起来烧成灰烬,再在尸灰里扒寻黄 金。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时,对该城烧杀抢掠一星期,将金银财宝、丝绸衣物和艺术 珍品抢劫一空,使这座繁荣富庶的文明古城变成了尸山火海的废墟。为了分赃方便,就 把金属雕塑熔铸成块件。法国编年史家维拉杜安写道:“自世界创始以来,攻陷城市所 获的战利品从未有如此之多。”十字军这种强盗行径,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骗性和虚 假性。
  十字军东侵在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 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侵还使东西 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 盘、火药和棉纸,都是在十字军东侵时期内传到西欧的。
  十字军东侵,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 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 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轻骑兵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视等。
  
外篇 木马计
  特洛伊城是小亚细亚西北部的一座古城。公元前12世纪末,古希腊人曾经远征到这里,和特洛伊人进行了10年战争。木马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
  希腊人以为,世上的一切大事都是神安排的。他们给特洛伊战争也涂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说这场战争是神引起的,而且神也参加进去了。
  古希腊佛提亚的国王珀琉斯和海中女神的女儿忒提斯举行婚礼,奥林匹斯山上的许多神仙都应邀而来。宴会十分热闹。忽然,一位女神怒气冲冲地闯进来,把一个金苹果扔在桌子上,上面刻着一行字:“送给最美丽的女神”。
  扔苹果的是“争吵女神”。珀琉斯王本来没敢邀请她,可是她还是来了;而且,马上就引起了一场没完没了的争吵。女神个个想争得金苹果,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
  于是,宙斯命令女神们到特洛伊去,请一个叫帕里斯的牧羊童来评判。为了得到金苹果,每个女神都许给帕里斯最大的好处:天后赫拉答应使他成为一个国王;智慧女神雅典娜保证他变成最聪明的人;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发誓将全希腊最美丽的姑娘给他做妻子。
  帕里斯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牧羊童,而是特洛伊主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化装的。他不要智慧,也不愿当国王,只要一个最美丽的姑娘做妻子,因此他把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
  全希腊最美的女人名叫海伦,她是古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王后。尽管这样,阿佛洛狄忒还是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海伦。
  斯巴达王大怒,发誓要渡海攻打特洛伊,夺回海伦。他同他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商定,调集10万人马、1000多条战船攻打特洛伊,由阿伽门农担任希腊联军的统帅。但是特洛伊是一座很坚固的城市,希腊人围攻了9年也没有打下来。
  第十年,希腊将领奥德修斯想出一条妙计。有一天,希腊联军突然扬帆离开了特洛伊附近的海面,只在海滩上留下一匹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经无心打仗,撤军回国了,就跑到城外看热闹。他们惊讶地围在大木马周围,搞不清这是干什么用的。有人主张把它当作战利品拉进城去,有人建议把它烧掉或者推到海里。
  正在议论纷纷的时候,几个牧人押来一个抓到的希腊人。他对特洛伊人说:“这匹木马是希腊人献给雅典娜女神的。他们故意把它留下来,估计你们会毁掉它。这样一来,就会引起天神的愤怒。可是如果把木马拉进城,特洛伊就将受到神的保护。希腊人为了防备这点,就把马造得非常巨大,使你们无法拉进城去。”
  这一番话说动了特洛伊王。他吩咐放了那个俘虏,并且下令把木马弄进城去。
  “慢着!你们发疯了吗?你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骗子的话?”祭司拉奥孔从山上飞跑下来,边跑边喊,“快去搬干树枝来,把木马烧掉,烧掉!”拉奥孔跑到木马跟前,举起长矛对准木马投了过去,只听见木马里发出可怕的声音。这时候,惊慌的人们忽然看见大海里窜出两条巨蛇,直扑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父亲奔过去援救他们,两条蛇却把父子三人都缠住了。拉奥孔和他的儿子拚命和巨蛇搏斗,但是很快就被缠得窒息死了。巨蛇从容地钻到雅典娜女神雕像脚下,不见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