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战争已经结束。胜败不明,敌人可能也没有得到通知。如果敌人来袭,不得还击,尽量避免交战,迅速向衡阳方向集结。
这是概要,简直像做梦一样战争就结束了。但是,胜败到底如何,我们不知道,于是议论道:一定是日本打赢了,所以战争结束。这样的话,很快就会凯旋吧。从山中出去,美国、英国、中国的领土都是我们的了也没准啊。
这是因为多年来我们只听到胜利的消息,并不了解真正的战局。只有到了衡阳,我们才知道,敌人占领了冲绳。由于使用了一颗就能毁灭一个城市的炸弹,本土也无法固守。日本这一次,是真的战败了。
[节译完]
另外,在后面的章节,还提到9月13日新四军再次袭击这支日军,造成较大伤亡。日军被迫在齐腰深的水流中转移。曾经救护过作者的高山也负伤,这次是作者救了他。
在文尾,作者也发出了对战争的忏悔,说:变化频生的两年半生涯无法忘记,嗟叹。对战争的憎恶,往复的恩仇,让我对这片大陆充满复杂的情感。因为没有意义的战争,双方都死了很多人,给和平的老百姓带来苦难,我深感忏悔。
真的怎样想,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蒋百里将军侧记(1)
气高骨硬——蒋百里将军侧记
蒋百里将军,名方震,字百里,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陆军上将同时还是徐志摩的密友,西方美术史专家,为兴登堡器重,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少尉,若是谈他的传奇,得用一本书来写。
说起来,在中国近代史上,蒋百里,是一个忽隐忽现的名字。这个孤独的将军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嫡系,资格比蒋介石老,才华横溢却又坚毅不挠。他的《浙江潮》、他的智斗墨索里尼、他在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任上的自杀、他的日本太太左梅女士、他的女婿钱学森、他所著的《西方文艺复兴史》无一不带有传奇的色彩。
在日本老一辈人中提起这位蒋方震将军(蒋百里名方震,以字行),他的名气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他的抗日战略理论。在这位只讲武不动武的陆军上将面前,他们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时候,轻松夺魁,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了,而他的这些同学如荒木贞夫等恰好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的主要将领。第二次,八年血战之后,看百里将军的抗战理论,日军恰似按照将军的指挥,老老实实的自东向西,前进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战败。战役上,中国失利的例子虽多,战略上,日军的失败早已注定。
他在《国防论》和其他著作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事实上,蒋百里虽然在1938年早逝,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文章中,更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今后中国对日战略的指导方针——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这样的一位传奇将军,其生平实值得一观。
蒋百里一生是一个职业军人,他致力于国防军的建设,并且为此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以他的军事才华,如果在内战中施展,飞黄腾达,升官发财,一将功成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他没有去做,他的军事建设是为国家的,而不是为某个人,或者某个主义服务。他做的军事教育给中国留下了一个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高级军官团。这些人大多没有蒋百里先生高尚的信仰,却毕竟学到了专业知识,对中国抵抗外侮的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凤遨游于千仞兮,非梧不栖。一片名利场中,孤独的蒋百里是寂寞的,却是高洁的。
蒋百里也是一员儒将,他代表了中国最后一代士的风骨。物以类聚,蒋先生的朋友列出来就够人一惊,萧伯纳、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罗素、杜威……蒋氏祖上是藏书大家,自幼即满腹经纶,以这样的骨格,其后融中西于一体,军事上、书法上、文学上、美术上、外交上,一经手其造就便可比肩一流高手。蒋先生青少年主编的《浙江潮》,其思想之尖锐深邃不亚于《湘江评论》和《新青年》。他所译的《西方文艺复兴史》至今为中央美院教材,谁能想象此书出自陆军二级上将之手?!可道其深似海。每每想起宋代大儒陆象山粗通围棋,居临安时,常如肆观高手对弈,回家后每每对秤空思,一日间忽然悟出,此河图数也,随后与临安第一高手对弈,连胜两盘。大海有真能容之量,蒋百里先生大致如是。
蒋百里将军侧记(2)
蒋百里先生的智慧是大聪明。比如对日抗战,蒋先生很明白上街发传单是干不掉日本兵的,他的做法是脚踏实地的对日本的社会、军事、政治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结合对中国的充分了解,完成专业的对日作战方略。如果说毛泽东回答了中国能不能打赢日本?这个难题,那么蒋百里就是回答中国怎样能打赢日本? 这个题目。相比之下,韩复榘在济南戏弄日本领事花谷,就只能叫做小聪明了。小聪明痛快是痛快,但只是一时痛快,看看围城里面的方鸿渐,大体如此。看到中日足球比赛之后球迷的闹事,不禁慨叹蒋先生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今天依然需要我们来学习呢。
蒋先生不是没有小聪明,比如西安事变,张学良想派个人去南京接洽停战,又怕南京不接受,问计于蒋百里先生(问计于楚囚,大概只有武将蒋百里,才子薄一波有过这种荣誉)。先生问:这里的人你最讨厌谁?张曰:蒋鼎文。先生说:那就让他去。南京很快停火。
如鹰之傲视宇内,一双慧眼背后是如椽的铁翼。
蒋百里先生是至情至性之人,大事上军校办不好作为校长便饮弹自戗,小事上比如他和左梅夫人的爱情为其家庭所不能接受,便致书曰: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好,我马上就到日本来,要死也死在你的家里。作为一名将军,尤其是一个终生思考对日作战的爱国将领,这样的真切情谊令人动容,怜子如何不丈夫?也就是因为将军是这样的真情之人,他的朋友也是一样。北伐之后,蒋介石因百里先生不肯劝弟子唐生智解甲将其囚禁(百里先生认为唐素重情谊,自己去劝说唐必听从,但政治是政治,情谊是情谊,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决定,不当以师长身份压迫他),徐志摩带着行李来陪先生坐牢!而先生抗战开始后到广西,门生故旧们欢呼劝酒。有人以先生有枪伤不宜多饮相劝,将军拍案而起,道:军人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遂纵情豪饮,一座皆惊。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若说将军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在百里将军在日本学习军事的时候。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 ( 初级军事学堂 ) 而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
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的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屋書房出的《陸軍士官学校関係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蔡锷。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
蒋百里将军侧记(3)
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 然后飘然到德国,以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的身份,继续考察军事去了。
百里将军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是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这部让蒋百里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将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
唯一遗憾的是,百里将军自己未能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1938年早逝于广西宜山。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邵力子先生的挽联云: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1938年将军病逝后就地敛葬,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一时众人泣不成声。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
蒋百里将军的夫人,日本籍的左梅女士也是一位奇女,自22岁嫁给蒋百里将军就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抗战中她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不辞劳苦。将军去世后,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教育,不习日语一字,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尊敬。
顺便说一句,中国人里那个唯一没有中奖的呢?据说此人有过目不忘之才,可是生活优越,因此不好读书,学习成绩一般,但谈起兵来可以彻夜不眠。这个人就是孙中山麾下的粤军名将——许崇智。
真是一时多少风云豪杰。
抗战中傅作义指挥的"闪电战"(1)
闪击先驱——抗战中傅作义指挥的闪电战
抗战时期,由于兵员素质和战术思想的局限,国民党军主要采取的作战方式是阵地战,敢于和机动、火力都占优势的日军进行运动战的可谓凤毛麟角。然而,在北方战场上,有一位国军的将军30年代初期就开始玩闪电战的把戏,比希特勒还早。此人,就是人称七路半部队的指挥官傅作义将军。
七路半,是国民党军中对华北傅作义部队的一种独特称呼,意思是虽然傅老总不是八路,也就差那么一点儿了。抗战中,傅作义将军所部,是华北的一支重要抗战部队。
七路半这个称呼,原因众说不一。有讲这个说法最初来自日伪,因为傅军作战比较积极,一些战术作风类似土八路。这一点给日军的情报系统造成了相当的混乱。萨曾在日本看过一份华北地区共产党军序列资料,日军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傅作义部下的35军,新编第32师统统划给了共产党,若老蒋看见不知该作何想法。傅作义在抗战期间比较亲共,可能也是一理。1938年他曾经大量接受共产党员入其部队工作,借鉴其政治工作和作战方法。当时傅部只有两个师,两个师的政治部主任阎又文、康保安竟然都是共产党。虽然后来傅作义和共产党打了两年多内战,且一度被共产党恨得咬牙切齿,但香火情未断,绥远和平起义,这两位都是傅作义方面的代表呢。此外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傅军从上到下作风简朴,傅作义本人布衣粗食,在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中比较罕见。从正统的国民党官员眼里看来,这就有点儿像共产党土八路了。杜聿明曾经在国防部高参郭汝瑰家看到一个有洞的沙发,于是猜测郭是共产党,原因是国民党里面没有这么朴素的。
这样一来,傅作义所部被叫做七路半倒也情有可原。
有趣的是,阎锡山也十分简朴——至少对外如此,但从来没人说老阎是共产党。这因为老阎的简朴透着邪门,不但不像国民党,也不像共产党。阎的骑兵军军长赵承绶曾回忆,有一次高级将领开会,不知不觉过了时间。于是阎下令厨房备饭,大家吃了再走。入席后将领们却唯唯诺诺,无人下箸。原因?十几个人,除了馒头,桌上只有八寸大一盘炒鸡蛋……见大家拘谨之状,阎锡山一拍桌子,你们倒是吃啊! 长官热情相邀,大家互看一眼,顿时踊跃起来,只见将星闪烁,筷子齐飞……最后大家吃好,敬礼告别的时候盘里居然还能剩下三分之一。
阎老西的炒鸡蛋真经吃啊。
阎长官心里有话——反正你们回去也不会饿着。
傅作义虽然也是山西人,还没有简朴到这个份儿上。傅作义的部队,说来来源相当复杂。傅本身是阎锡山的老部下,抗战爆发后才自己独立出来。他的部下有黄埔军校的、有徐永昌国民第三军的、有民团保安队出身的、有冯玉祥的西北军、有蒙古骑兵旅,还有阎锡山手下十三太保的余脉,可说鱼龙混杂。然而,经过傅作义的手,这些部队却都具有了相当的战斗力,在当时的华北堪称劲旅。他部下的将领对他,也有着特殊的忠诚。
傅作义部下的一字并肩王陈长捷曾经说过傅作义的特点,这个人不说硬话,不作软事。真实的傅作义,有着很高的军事天赋,又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有记者回忆,抗战中采访傅作义,谈到他为了赴援太原被迫放弃经营多年的绥远,而使绥远落入日军手中,傅竟至哽咽难语。他待人宽厚坦诚,大公无私,又能够破格提拔,战阵中从不肯轻弃部下,因此取得了极高的威望。而部下在他手中,也觉得可以让自己的才能得到极好的发挥,因此对他死心塌地。可以说,傅作义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集团,傅作义的个人魅力正是它的核心。
在傅作义集团中,傅作义被称作老总、傅先生。直到1980年,关于绥远起义,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派人采访傅作义的老部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兵团司令董其武上将时,董其武依然不变地称呼傅作义为傅先生。谈到绥远的事情,他说:我多年来一直随傅作义先生做事,在他多年思想教育的启发和爱国思想的影响下,我个人可以说一直是跟着傅先生走的。
抗战中傅作义指挥的"闪电战"(2)
爱戴之情,虽历三十年而不变。
傅作义,在国民党军中称为守城名将,这是因为他一守天镇、二守涿州、三守遵化出了名。无论西北军、东北军还是日军都拿不下他的阵地来。实际上在此之后,傅作义守城的成绩并不理想,他在抗战中更擅长的作战是运动战。甚至,还一度打出过类似闪电战的战例来。
要说当时的国民党军能打出闪电战来,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闪电战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大纵深的穿插、装甲部队的突袭,以及空地一体作战。正是依靠这三条,纳粹德国把波兰、法国打得落花流水,连苏联都险些着了道。30年代前期,国民党军肯定没有足够飞机和地面部队配合。其他两样,大纵深穿插的胆量有没有不说,装甲部队上哪儿弄去?
偏偏傅总这两样都有,傅作义虽然属于晋军系统,穷,但并不妨碍他组建一支自己的摩托化装甲部队。1932年,傅作义在长城抗战中认识到日军装甲部队的威力,随即决心建立自己的类似部队。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亲信将领,当时的警卫营营长王雷震。王不愧信任,他按照自己的思路把部队中的汽车集中起来,组成汽车队,而且将其中一部分加了装甲,变成了装甲汽车。我手中有一张日军在绥远检查击毁的傅作义军装甲车照片。从照片上看,这种装甲车,就是在普通卡车上面加一个金属罩,上面安装机枪。虽然这看上去很威风,战斗中只能挡枪弹弹片,对炮弹就没有多少抵抗力了。别看这一手不起眼,其中的含义却很深远,那就是集中使用机动车辆,建立快速突袭部队。这正是闪电战的精髓。
而老蒋淞沪会战时还在把坦克分开给步兵,一辆一辆往上冲,结果被日军各个击破。这教训法国人到1939年还没有吸取,分散使用的法军装甲部队虽然战车比德国人还要好,结果却全军覆没,气得有个叫戴高乐的小准将直蹦高。
傅作义对王雷震这一招显然也是很支持的。这支虽然原始,但堪称中国摩托化装甲部队鼻祖的精兵,成了傅作义的一张王牌。
1936年,傅作义发动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大庙战役,将日军和伪蒙势力从绥远赶了出去,史称绥远抗战。
在绥远抗战中,傅作义几次巧妙地运用了自己的摩托化部队。在红格尔图,日伪军进犯而来,傅军沉着待命,35军各部隐蔽集结,突然向攻击红格尔图的敌军发起反攻,之所以能够突然在一马平川的地方发起反击,就是汽车队发挥了出色的机动性。而攻打百灵庙、大庙,更是以汽车队为先锋,迅速长途奔袭,才能够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奇袭两地。在收复大庙的战斗中,更以装甲汽车强攻日军顾问据守处,将负隅顽抗的日伪军全歼。
这种集中快速装甲部队,远程奔袭的作风,的确有了些闪电战的雏形。
当然损失也是不小的,所以这支机动兵力,傅作义没舍得投入太原守城,当时王雷震已经调任422团团长。抗战开始后,袭击五原、包头都有这支部队的杰作。
当然,傅作义简陋的摩托化部队能够屡屡制胜,也和傅作义作战的对象有关。傅作义面前的敌军主要为伪蒙和日军的联军,以伪蒙为主,所以战斗力稍弱。如果是日军精锐如关东军,傅作义的装甲部队恐怕也难以招架。
整个抗战期间,傅作义是伪蒙军的梦噩,他的部队无论素质还是机动速度,都让伪蒙军望尘兴叹。而且傅对伪蒙军死死咬住,决不放过,直到绥远起义之后,傅作义的部队还打了最后一战,就是彻底打垮伪蒙残部。大概老傅琢磨自己恐怕没机会打仗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应该有个收场。
实际上傅作义除了摩托化部队,运用其他部队进行运动战也颇有成效。七七事变以后,他曾经派骑兵突袭商都,为全国首次克复县城。1937年底,他曾经指挥35军反攻太原,下四十余寨。在绥西他也大量使用骑兵进行运动战,效果卓著。
傅作义如此善于机动作战,和他的辖区很有关系。抗战期间,他的主要作战地区在绥远,地广人稀,又面对伪蒙叛军的骑兵进袭。因此,傅作义也大力发展骑兵,以机动对机动。绥远盛产优秀的骑手,傅部骑兵在抗战和内战都很有表现。我的看法,傅作义使用摩托化部队的思路也是来自于骑兵的运用。
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1)
铁骨丹心——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
傅作义麾下大将董其武,在民国军事将领中可称出类拔萃,无论抗战还是解放战争中,其经历多有传奇,即便是点滴小事,也颇值得回味。
坚守太原董武穆
1937年11月6日,当一路像赶鸭子一样追击卫立煌而来的坂垣征四郎开始攻击太原的时候,一定觉得太原北城的守将是个软柿子。
理由?侦察报告,太原北城的守军士气高昂,城上战旗翻卷,城墙上处处可见身穿灰黄色军装的中国士兵在沙袋工事后面严阵以待,看起来很有决死一战的气魄。
尽管看来很有气势,但对这样的防守阵容中国通坂垣实在太熟悉了,这是中国军阀混战中守城的标准打法。要是想象不出来,可以回忆一下电影《从奴隶到将军》里面,罗炳辉将军把城上排着队向下打枪的北洋军一个个干掉的镜头。在现代化的日军面前,这种守法实在落后时代太多,徒增伤亡而已。古老的城墙,在现代化重炮的面前,早已失去了防守的价值。这一点,八路军在和日军作战时认识得比较早,每打下县城,必发动群众拆城。原因是这城墙面对有重炮的日军毫无防守意义,但若让日军占据了,下次再来没炮的八路还真不好把它攻下来。
国军的战术相对来说就呆板一些,死守到守死的例子不胜枚举,勇则勇矣,多少有些不知变通。摆出这副义和团的架势来,一点儿也不奇怪。
不过,这种死守有时候也很要命,比如这次坂垣就被在忻口死守的国军狠狠摆了一道,不但无法突破忻口前线晋绥军、中央军的阵地,而且后勤补给也被切断。如果不是寺内寿一从河北方面调20师团突破娘子关围魏救赵,他的部队很可能被包饺子。
说坂垣差点儿被包了饺子,并非信口开河。从中国方面的记录看,二战区确有吃掉坂垣的决心。所以,阎锡山才在娘子关方面吃紧的时候依然不肯从忻口方面抽调部队增援,并且直到寿阳失守,才恋恋不舍地下令卫立煌撤退。部队一退不可收拾,和撤退时机的掌握有很大关系。从日本方面的记录看,坂垣征四郎这次作战中,因为盲目尊奉东条的命令,以第五师团强攻忻口,受到的非难极大。他所部中,日军全军当时唯一的一个战车旅团(独立第一混成旅团主力)在忻口、宁武等地损失很大。热河作战中日军坦克部队的军神人物百武俊吉部队长战死,致使日军对装甲部队的运用思想都产生了怀疑,认为坦克部队的集群使用不够成熟。忻口战役后,日军解散了独立第一混成旅团,此后日军装甲部队一直没有联队以上的编制。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年半以后,才如梦方醒,认识到对装甲部队使用方式的落后,重建坦克旅团、坦克师团,只是已经为时太晚了。
坂垣因为此战,被质疑战场指挥能力不足。事实上这个说法未必没有道理,此后他在台儿庄又闹了一次孤军深入,被李宗仁打得抱鞍而走,连手杖大衣都成了张自忠的战利品。坂垣在日本军内胜在关系广、后台硬,论打仗和粟林忠道这样的将军还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这一次坂垣一路追击,大有轻取太原,为自己洗刷名声的意思。这时候发现守太原北城的居然是一伙义和团,看来连老天都在给坂垣帮忙。
当天,日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太原北城墙,结果……重炮轰了半晌,把城墙炸得七零八落。等步兵一冲锋,守军却出乎意料地从城墙前面的开阔地下面钻了出来,火力凶猛,兵力强劲,坂垣的攻击如同撞在铁墙上一样,损兵折将败下阵来。欲待再攻,炮兵却报告炮弹打光了。哪儿来的这么多中国兵?难道我的炮弹打不死人吗?坂垣被打退后一天没再攻北城,估计郁闷得很。
假如他知道自己面对的这个义和团将军是何许人也,坂垣就不该郁闷,而应该庆幸了——庆幸这个叫董其武的将军手下只有一个旅。
傅作义的爱将董其武,军中呼为董武穆。
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2)
做岳武穆,曾经是抗战时期无数中国军人的梦想。不过,他们中牺牲的大多数,只能做了无名的岳武穆。只有林徽因女士设计的纪念碑无言屹立,勉强给了我们这些后辈一个为他们献上鲜花的地方。
董其武将军一生沉毅有威,卫国北土,御寇晋绥,历长城、大庙、百灵、忻口、太原、包头、五原诸战役,堪称那个时代旧军人中的楷模。但是这样的将领,在当时军中亦非少数,为何只有董其武得封武穆呢?
原来,董其武的这个外号,来源很早,起源于太原学兵团时代。1919年,阎锡山在太原创办自己的黄埔军校——斌业学兵团,培养自己的军事干部。但是,阎锡山其人,素有心地狭隘、目光略短的毛病,所以他的干部学员多半是会讲五台话,就把洋刀挎的山西土财主子弟。但其中,却有一人凌然独立,与众不同,这就是董其武。董家世贫寒,但受其开办私塾的舅父影响,少年即有从军救国之志,听说学兵团招考,即步行数百里前来报考。在成群的纨绔子弟中,董一身布衣,却凛然有威,如同鹤立鸡群,引来上下无数目光,但董安之若素。及至发榜,第一名就是——董其武。
一时众人纷纷以评书《说岳全传》中的岳飞目之,董武穆的名声不胫而走。
董武穆的名声可不是纸上谈兵。就在忻口会战中,董其武曾亲率218旅渡过云中河,以一个八路式的穿插钻到了坂垣的背后,倒挂金钩奇袭日军在河北旧村的前线指挥所,一举将其攻占,令坂垣中央突破的尖刀没了握把,是忻口战役中中国军队少有的主动攻击战例。董其武将军也在此战中臂部负伤。忻口一战,中国军队阵亡一个军长(郝梦龄)、一个师长(刘家祺)、一个旅长(郑廷珍),负伤一个师长(李仙洲)、两个旅长(于镇河,董其武),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
董武穆怎么会学义和团来刀枪不入呢?如果坂垣知道对方是董其武,肯定明白这一仗决非想象中那么好打。
的确,董其武这一仗确实用了圈套。城墙上的旗子是真的,士兵,则只是城垛子上扣军帽而已。他在城上基本没放兵力,而把主阵地放在了城墙外面的开阔地,让坂垣的重炮统统变成了礼花炮。
董武穆用这一计,固然是因为中国军界自古崇尚智谋型将领,也是出于无奈,他的兵太少了。
其实,傅作义确实可称名将,他在奉命防守太原的时候,摆了个奇怪的阵势。东城和南城外的日军,到得早,兵力多。傅作义却只放了杨维垣旅的新兵壮丁,把两员大将董其武的218旅和孙兰峰的212旅分别放在了北城和西城,各负责一面城墙的防守。这两个旅也是傅作义35军的看家本钱了。如果日军对东南两面发动攻击,太原必破无疑。这个怪阵就表现了傅作义对日军的心思摸得极准,坂垣在忻口吃了亏肯定要找面子,所以从北面来的坂垣一定会猛攻西城北城。而坂垣在日军中人缘很好,其他日军将领一定不会和他争功,仗打起来东面南面压力会小得多。从此战的进程看,傅作义堪称料敌如神。
其实中国当时不缺优秀的将领,比如白崇禧,武汉会战中部署了一个又一个口袋阵,日军就一个一个地钻,结果每次都以国军口袋被钻破告终。
尽管西城北城是主力,傅作义的兵力也捉襟见肘,其中董其武的情况更为严重,因为他的一个主力团李思温团还要负责防守太原兵工厂,要一天以后才能回到太原,剩下的兵力实在不敷使用。
怎样度过这一天的血战呢?董其武不动声色,就使出了这招真假义和团,坂垣果然上当。
董其武在太原摆疑兵阵的传奇流传不广,因为这一仗打得最终还是比较窝囊,不但丢了太原,而且35军损失惨重,几乎把番号打光。董其武的大将风度,在这一战中没有得到充分表现。真正体现董武穆形象的,萨觉得应该说是乌加河血战。
血染乌加河
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3)
乌加河阻击战,堪称1940年五原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其时傅部经过精心准备,以重兵成功突入五原城,但守城日伪军拼死巷战,疯狂反击,一度几乎把攻入城中的傅军打出城去。傅部攻城前敌总指挥袁庆荣将军都负了伤,双方一时胶着。此时,发现五原被围,日军驻蒙军司令竹下义晴中将,迅速从包头等地抽调大批兵力,以战车开道火速来援。董其武率101师死守乌加河(日军记为五加河),战斗从3月20日夜间董部奇袭河上的日军守桥哨所开始,一直打到22日五原日军全军覆没。敌增援部队始终无法突破河防,日军一直到26日才爬到五原,然风声鹤唳之下终不敢久留,为城内日军收尸之后随即撤退。绥西会战以中方的胜利而告终。
如果观看日军的援兵,其数量和质量都堪称惊人。此战,日军驻蒙军司令部先后调集骑兵第13、第14联队,独立步兵第13联队救援五原,并以航空第60战队出击猛轰中国军队阵地。这两个骑兵联队,实际都是摩托化部队,分别在1939年10月和1940年1月完成了机械化改装,因此战斗力很强。事后才知道此战日军如此积极,不但因为五原为绥西重镇,还有一个原因是第八战区此战还围住了一百多名日本矿业专家,就是日本的帝国蒙疆矿业调查团。
这个考察团,专为调查绥远的矿业资源,以确定其未来对圣战的支持能力而来。日本资源贫乏,对绥西丰富的稀有金属矿藏极是窥伺。这批专家集中了日本帝国的科技精英,水平很是不错。他们搜集的矿藏资料,一部分被中国军队缴获,成为揭露日本侵略军经济掠夺的证据,另一部分则已经被运回日本,得到极大重视。70年代初,日本方面曾经要求高价购买白云鄂博铁矿的矿渣。事情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下达指示给中国科学院和矿冶研究院,要求对此事进行调查。不幸的是,限于当时我国科技水平的限制,对日方这一举动的动机,科学界一时也无法解释。尽管如此,周恩来还是拒绝了这笔白捡的便宜,反而指示成立专门机构,对包钢矿藏作进一步研究……今天我们终于明白周恩来这一举动的意义了——白云鄂博是我国最大的稀土贵金属矿,而世界的稀土市场,今天,中国占了85%。
这里面,日方所为的背后,就有30年前那次考察资料的影子。对于这个考察团,有些台湾资料有所质疑。从日方材料如《第二次五原作戦における渡河作戦》、《五原城外五加河渡河作戦の思い出》等看,确实将其团长称为水川团长,为了营救水川团长还曾经出动飞机强行着陆。当时由于日军已经被分割,只来得及救走了另一名日本右翼著名人物,血盟团事件的主谋之一森宪二(当时任蒙古司政要员养成所参事)。
由于董其武的横刀立马,力阻日军援军于乌加河,这批学者不是死于战斗,就是被抓了俘虏,给日本天皇省了回程票钱。
董其武在这次阻击战中的出奇之处,是他不要援兵。以淞沪战役的经验来看,当时中国一个精锐师可以勉强抵敌日军一个联队。此战中,他以一个师硬抗三个联队以上的日军,艰苦可想而知。围攻五原之中,傅作义不断询问他是否顶得住,是否需要援军,董其武始终不松口。
等到傅作义打下五原,才发现董其武自己都到了战壕里……
在国军系统中,大多数将领都是唯恐援军不够快,不够多,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是典型的台词。董其武为何反其道而为之呢?多年以后董其武在自己的回忆中才说明了他当时的心态——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坚定全军对攻占五原的信心。傅作义先生身边当时已经没有什么部队了,这一点,我当时是101师师长,我很清楚……就在三个月前,傅作义曾经发动了一次和五原战役很相似的包头战役,以嫡系35军猛攻日本驻蒙军司令部包头。可惜,虽然占领了半个市区,但因阻击部队没有挡住日军的援军,功败垂成,留下了心理阴影。可以说,这次打五原,参战的将领们从傅作义以下都有一只眼睛盯着董其武呢。
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4)
这次再打不下来,对傅作义所部的影响将是灾难的。此战之前,日军在绥西的连续攻势已经将傅作义辛苦经营数年的绥西根据地逼到了绝路。失去了产粮根据地,傅作义已经把军官家属转移到兰州,如果不能夺回五原,能否继续坚持绥远的抗战,就是一个问号。
正是董其武的不松口,为傅作义吃了定心丸。人称傅作义手下第一大将,董其武的帅才名不虚传。
题外话,说董其武是傅作义军中帅才并非恭维。傅部讨论战略问题,能和傅作义平等而论的,大约只有董其武了。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中董其武的确是傅部一员上将,但作战之余,董其武在战略上与傅作义的看法却有些分歧。1946年11月,董其武接任绥远省主席,和傅作义谈心。傅作义提到蒋介石有意让自己入主北平,董其武对此的看法是蒋先生让我们去北平,是想让我们担当华北的责任。我看,咱们不去给他担当这个责任。傅对此有些不以为然,1947年秋,傅作义担任国民党军华北总司令,移驻北平,傅的同僚袍泽纷纷发贺电恭喜,唯一没有发贺电的就是董其武。耐人寻味的是,傅作义在华北打得热火朝天,却整整两年把这员头号大将放在绥远,可以说是对家的重视,似乎,也有点儿刘备东征不带赵云的感觉……但是,董其武对傅作义的忠诚却始终如一。北平和平协定的第二天,董其武就从绥远飞北平去见傅作义,一来表示支持,二来表示绥远听傅作义的命令,让傅深受感动。
不过,解放后有人问董其武1947年的想法是不是已经认为共产党会胜利。董其武却诚恳地说,我是认为把察绥两省搞好,三年就可以看出水落石出……
回到乌加河之战,这种恶战死守,董其武在傅作义军中打过很多次了,而他不要援兵的壮举,在国民党军中的确罕见。
根据我的了解,在整个抗战期间,如此咬牙不要援军的例子,在国军中,只有三例。除了董其武守乌加河,还有两例,一个是大战雪花山的西北军17师师长赵寿山,另一个是淞沪抗战中的胡宗南。
说起董其武,正好可以连着一提赵寿山,董其武在国军中是中将,绥远起义后,在解放军中的军衔是上将。而赵寿山呢?是杨虎城的爱将,西北军仅次于孙蔚如的战将,抗战开始时担任17师师长,出潼关抗日。《白鹿原》中的茹师长,原型就是赵寿山,后来在国民党军中做到过集团军总司令。他大战雪花山是在1937年的娘子关之战。当时,娘子关所在的东线是黄绍纮指挥的,但这位桂军名将在这里却是光杆司令,没人买账。他手下最大的战斗单位第三军干脆关闭电台,不和他联系,所以整个东线局面一片被动。唯一肯听指挥、肯打的,就是赵寿山的17师。这一战,赵寿山死守雪花山十昼夜,咬着牙根不谈援军——他知道自己要也没有。最后是黄绍纮自己觉得太对不起赵寿山了,到处催援军,可是谁都不肯上前。这时,杨虎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电话串线,发现黄总告急,主动要求上前线,才帮助赵寿山撤下来。
此一战,十日间17师打得不剩一个团,赵寿山须发皆白,从此成了白发将军。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赵寿山的官职在国民党军中就够高的了,转到解放军中更厉害,竟然是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这可是有实权的副司令,赵寿山在宝鸡战役后总结的时候,当头训西北野战军各级将领毫不留情。也就是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已经转了地方工作,否则一个大将是没跑的,要知道授衔的大将如陈赓当时都比他级别低呢。
还有一个死战的例子居然是胡宗南,那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人家都说此人只能做个大连长的,还有这种时候?不错,这实在是胡宗南军人生涯中难得的一幕。那是淞沪战役中,因为陈诚的调度有问题,国军阵地多在日军舰炮火力之内,伤亡惨重,动辄一小时损失上千人。各路部队纷纷整补替换,把总长何应钦忙得七昏八素,只能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了。打了很久,忽然发现死守杨行阵地的胡宗南第一军竟然从来没有叫过援军。何应钦知道第一军有战斗力,但这种令人放心反而让人不放心了,于是打电话去问。胡宗南这才开口——援军再不来我自己也要上去了……
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5)
抗战中胡宗南只打了淞沪、柳林、潼关三战,还差点因为在柳林贻误战机被李宗仁毙了,说来有些丢人。但淞沪的死战,实在是胡宗南闪光的一瞬。
说董其武的传奇,恐怕再有这样长的篇幅也是不够的,印象很深的是在70年代政协作《文史资料总辑》的时候,谈起抗战中的何应钦,董其武依然恭敬地用了一个当时震惊四座的称呼何应钦总长。这个称呼让负责人很头疼,于是上报是否应修改,上面倒是很有气度,说董老怎样说,就怎样写。所以,如果现在您去查《文史资料总辑》68或者69期,还可以看到书中董其武的叙述依然是何应钦总长。
这倒不是说董其武对何应钦有什么特殊感情,事实上何应钦对董其武很是不公。这只是显示了中国的旧军人,也自有他们自己的一份坚持。
董武穆,人如其名。
三、 捡来的便宜兄弟董大班长
1940年,傅作义发动五原战役,一举收复绥西直到五原、陕坝等地,是抗战期间北线国军少有的胜利。一时举国振奋,傅作义派此战功臣,已经升任暂四军军长的董其武到重庆报捷。
抗日功臣到首都,自然少不了觥筹交错,鲜花掌声。虽然打了胜仗,这一战傅作义部队的装备损失也不小,尤其是负责打援的董其武101师最需要补充。所以董其武此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请求总部对作战中的损失给予补充,更新装备。这件事,却是拖来拖去,始终没有结果。参谋总长何应钦开始很热情,表示一定全部给补齐,但随着时间推移,宣传逐渐降温,却渐渐面有难色,推三阻四起来。
最后,在董其武即将返回的时候,何应钦才把他叫去,温言道,此战你军辛苦,但国家如今也很困难,你的损失,只能给你部分地补充……什么是部分的补充呢?董其武去看过后才明白,是机枪27挺,步枪250支,还不够装备一个营的。
打了这样一场大战,难道补充的就是这一点点吗?
回到旅馆董其武,觉得虽然国家困难,真的难到这种地步吗?但是又无从打听,不禁十分纳闷。
恰好这时,忽然看到同住一个招待所的另一个国民党嫡系将领,16军军长董钊。董其武心生一计,于是满面春风和董钊攀起交情来。
要说董钊这人,虽然是黄埔一期,打仗是不大行的,后来被彭德怀牵着鼻子满陕北转圈儿。人家讽刺他说胡宗南如果算个大连长,董钊只能算个大班长了。但是,这人也有优点,就是不以自己属于嫡系而傲慢,品质还是满实诚的——换句话说,不实诚能在1947年让彭德怀在陕北牵得跟牛似的武装大游行吗?
一看五原大战的英雄董其武折节下交,虽然同是军长,董钊大有受宠若惊之感,马上出钱请客,与董其武把酒言欢。两个人相见恨晚,说来说去,一笔写不出两个董字,居然祖上还有些亲戚。算起来董其武比董钊大三岁,董钊以兄称之,两个人更加亲近起来。
干吗这么和董大班长热乎呢?原来,董钊到重庆,也是来请求补充武器的。不过,他可不是作战损失,是单纯要求更新装备而已。喝着喝着董其武就把董钊16军换装武器的凭单拿到手了。
人家董钊一个军的装备,可是全更新了(苏式装备),一点儿折扣都没打。
看来,困难也要看对谁说。
这就是嫡系啊。
看破了真情的董其武当天回了绥远,从此对蒋介石心存芥蒂。1946年底劝傅作义不要到北平去,心思未必不是这个时候种下的。
只是那个露了底细的董大班长,后来还多次给董其武大哥写信叙旧,很是亲近,到死,好像也没明白自己卖了何总长和蒋委员长……董其武呢?却不过情面,也就少不得年节给这个兄弟送点土产礼物什么的,关系一直不错。
看来,这位董大班长打仗是不灵,交朋友,还真有两下子呢。
一个抗日老兵的回忆(1)
血拼乌加河——一个抗日老兵的回忆
50年代后期,我的祖父因为历史问题在北京西郊的老爷山农场果木队劳动。这算是服刑?法院没判你有罪,可你又没有行动的自由。这种糊涂账在特定时代比比皆是。
他所在的地方叫做龙泉寺,今天是北京市有名的矿泉水产地。老爷子晚年曾经自嘲,说如果不是那十几年的体力劳动和好空气,恐怕还活不到这么大岁数。
虽然有好空气,毕竟是管制劳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1960年前后,三年困难时期。果木队的头儿姓赵,教大伙儿捞河草喂兔子,开始大家都不信服,兔子吃河草吗?姓赵的说:打小日本儿的时候,没粮食,我们就这么干过。
当时大家就偷偷传,说姓赵的是老八路,因为乱搞男女关系给管制的。
后来才知道,他根本不是八路,而是国民党傅作义部35军的汽车营副营长,新保安被俘,释放后参加绥远起义,以后因为特嫌又被抓了起来。姓赵的在农场沉默寡言,批斗就认罪低头,因为老实才作了犯人头。
到了文革的时候,就没那么容易过关,红卫兵到农场来揪斗他,拿劈柴、砖头打,一次下来,就打了个半死。第二天再来,打完了放在炕上趴着,顺嘴角嘀嗒血。
红卫兵走了,我爷爷给姓赵的喂水喝,姓赵的说我可能过不去这个坎了。我爷爷劝他挺着,找来找去,把自己的一瓶云南白药给了他,把那颗红丹给他吃了。云南白药的红丹真是神奇,他果然活了下来。
我爷爷1968年回了家。到了80年代,姓赵的忽然来家找我爷爷,说自己上访,平反了,爷们儿,多亏你那次救了我,不然哪有今天?我爷爷听说他平反了,很高兴,晚上就请他喝酒。
就在廊子底下摆个小桌,酒到半酣,姓赵的再三相谢,我爷爷过意不去,说那不是我救你,是云南白药。
姓赵的半晌无言,最后叹口气说,唉,是那云南白药啊。我本来自己也不想活了,捏着你那瓶白药我心里闷啊,越想越难受。姓赵的说,我想起来当兵打日本的时候,我们急救包里就是云南白药,是打完百灵庙曲家药厂捐给我们的,每个兵一瓶,救命的。我捏着那个药瓶我就想,小日本儿那么凶都没要了我的命,我能就这么死了吗?
你真打过日本子啊?
当然了。说着姓赵的撩起衣服来给我爷爷看,左边胸腹之间,一块花花的皮肤,像个巴掌一样,劳动的时候大家就见过,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伤的。
你怎么伤的?
姓赵的也不把衣服掖上,反手解开了领口,伸手拿过酒瓶子来,闷头喝一大口,眼泪哗哗地流下来,用袖子擦,袖子一放下来,哗哗又流下来,再擦,就没了眼泪,再喝一大口,眼睛就发亮。反复几次,越喝,眼睛越亮,终于一仰脖统统灌了下去,闭闭眼,说:
在绥远(内蒙)打的,那一仗我们打死他一个中将,死鬼子丢在野地里喂狼,春天过完了还没吃完……
以下,就是姓赵的对那一仗的叙述,那时候,他是傅作义部下101师的辎重连长。
那一次傅老总要打五原啊,打五原急火星孙兰峰是总指挥,袁家三兄弟里的袁庆荣是前敌总指挥,安春山安小个子打先锋。怕鬼子增援,让我们101师打阻击。能不能打下五原来,关键看阻击。
鬼子打仗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守城,一个师一个团你就守这座城,守不住你就撤,换个地方再守。鬼子兵少,他一个地方放的人少,可是有公路连着,你一打,他就来了。一来就是好几千,有坦克有飞机,所以看着他人少,打起来可不少。
我们军长董武穆,他特别会守,傅老总就让他打阻击。
有办法就是有办法,打阻击他先不让我们挖工事,带了一个师急行军直奔乌加河。那边孙兰峰一动手,这边就把日本人架在乌加河上三座桥全给打掉了。已经开了春鬼子渡河增援不能从河面上过来,打掉了桥,我们就好守多了
一个抗日老兵的回忆(2)
你说鬼子怎么就那么容易让我们把桥炸掉?因为傅老总的部队有传统的,一有行动所有军官都关禁闭,不让和外边通消息,所以汉奸没法向日本人报告。半夜我们就埋伏好了,电话线拖出去。后半夜傅老总一声令下,就打了。夜袭是35军的老把式,战防炮立起来打,机关枪一扫,守桥的鬼子根本来不及抵抗。工兵把准备好的炸药往桥上一放,轰一响,大桥崩起来一百多尺高,包头来的鬼子援军还没出城呢。
天一亮鬼子援军就来了。隔着河一看,天,坦克铁甲车一大溜,不先把桥炸了这个仗没法打!
就是这样也不好打啊。五原打得一锅粥,鬼子急啦,炮弹打的那叫密,打完了就划着筏子往河这边冲。我们打他的筏子,岸上的鬼子就用机枪压我们。一交手就伤了一个团长,死了一个营长。35军的干部都穿和士兵一样的军服,不然死的还得多。
我们辎重连跟师部走,一个山坡下面挖了几个洞子就是指挥部。炮弹吃了不少。军长的指挥部里面电话不断地响。傅总问能不能顶住,军长说没问题。
其实已经很有问题了,又伤了一个团长,就是后来守新保安的35军军长郭大麻子。郭大麻子抗战是好样的,带了伤也不下来,把军服脱了一个膀子,抡着大刀督战,退后者杀。其实没有退的,都是绥远本地的兵,家都让日本人占了。绥远的兵在老家打仗凶,有名的。一个师一共三个团,一天就伤了两个团长。不是弟兄们不能打,人不熊,枪熊,你一枪过去打不到他,他就给你一炮。本来两边河堤一边高的,打完仗一看这边矮了三尺多。那一仗功是32师的,101师打惨了。天亮了,这边河岸后边倒的一片土黄色,都是咱们的兵(傅作义的部队穿土黄色面军装)。傅总明白,给董军长请奖章。
那也没让他打过河来。
鬼子越打越多,第二天上午安北重炮联队也来了。炮弹炸的不分点,日本工兵在炮弹底下架浮桥。军长出来,说你盯着电话,我也上去了。他带着警卫连就上去了。
这个时候傅总的电话来了。我去接电话,傅总一听就问你们军长(应该是师长)呢?
我说军长上去了。傅总说王团长在不在,我说王团长伤了。郭团长呢?郭团长也伤了。
傅总没再问,把电话放了。
这时候军长派人下来,说如果傅总问他,就说他看弹药去了。
可是傅总再没有电话来。
后来我才知道五原打得很紧,日本兵一个院子一个院子拼着打。袁庆荣师长,跟傅总守涿州的,也挂花了。傅总身边的部队已经全调上去,他三番五次电话打过来,就是看101师能不能顶住,顶不住,五原就不能打了。董军长心里明白,咬着牙也不说自己顶不住,蹲在战壕里顶着打。
军长都顶着打,当兵的还有什么说的,不就是一个死吗。
先是工兵连上去了,到下午我们辎重连也上去了。日本人的三座浮桥让军长指挥战防炮打掉了两座,有一座还是修过来,正顶在右边303团。303团的阵地不好,是个拐弯,两面挨打,日本人把照明弹往河岸上打,沙子地上都是火,人根本呆不住。第一天团长伤了,军长让宋团副代理团长,又负伤了,让武营长代理。师部的辎重兵、勤务兵都上去了,顶这个口子。这一仗,101师三个团伤了四个团长,就是多了一个宋团副。
那也不行,天黑的时候日本人就冲上来了,旁边的阵地让鬼子拿炮挡上,没法过来增援。就在这时候,后面忽然来了大队的骑兵,我想这回完喽,让小鬼子抄后路了。
没想到鬼子也冲骑兵打炮,这才明白是傅总派援军来了!
阵地上一片欢呼。
来的骑兵也真厉害,炮弹里面冲过来,把马卧倒了就顶着打。好多马没等跑到就给炸倒了,后面的接着上。这一阵子好打啊,把浮桥都给打着了,后面的上不来,总算是把鬼子气势压下去。
压下去也不服啊,活着的鬼子趴在河堤下面,往上扔手榴弹,我们就往下扔。我身边也趴了一个骑兵,我扔一个,他也跟着扔一个,可勇敢。断断续续打了一夜。等天亮时候军长召集敢死队上了刺刀干河堤下面的鬼子。他站起来,我一看——唉,原来是个蒙古大脚娘儿们啊!
一个抗日老兵的回忆(3)
早听说傅总身边有个蒙古骑兵旅,是三个反正的蒙古女王爷带来的,里面有不少女兵,傅总把她们都派上来了,那是真没人了。
咱不能还不如个娘儿们吧,我也端上刺刀就上去了……
赵老人指指胸肋的伤疤——就是这个,鬼子手榴弹崩的,差一点儿啊。杀红眼了,当时都不觉得疼。鬼子最后也有要缴枪的,让跟着过河的伪军给打死了,伪军怕我们杀他。
就那一天,五原打下来了,打死了一千多鬼子,三千多伪蒙军,鬼子俘虏抓了好几十。
姓赵的老者说完了两眼晶晶亮。
老人所说的董军长,就是傅作义部的名将董其武。当时他担任101师师长,此战后才担任暂四军军长。
打死的日本中将,即日本绥西警备队司令官水川一夫。台湾有资料说水川没有死在绥远,但资料不够权威,因为水川在日本是比较多的姓氏。《绥远抗战》的李潇潇导演在日本查到这位死在绥远的水川的有关资料,发现他本来不是军人,而是日本权威矿业专家,当时率领满蒙矿业调查团到绥西考察。在势力范围上,日本将绥远政务划给了伪蒙德王,为了获得他的支持,特别给水川一行临时授予了军衔。还有一个被打死的专家有少将军衔,一个是大佐,也是同理,都是为了便于他们的活动。所以水川死后日本陆军不承认他是自己的中将。从我调查到的情况看,水川一夫是昭和13年日本贵族院的成员,绥远抗战中说他是日本皇族,应该没有错误。
老人大名赵全聚,山西宁武人,平反后得到按革命退伍军人处理的待遇,住在北京市女儿家,1992年病逝,葬于北京温泉公墓。他的命运最终迎来了转折,总算让人欣慰。
老人说的鬼子尸体丢在野地里喂狼,应该是指五原的日军和伪军,战斗到最后阶段,日军和伪蒙军,王英伪军纷纷突围逃走,或被傅军击毙,或因道路都被傅军控制,无粮无衣冻饿而毙。1958年大炼钢铁上山找矿,还有当地村民在砂石山洞中发现多具日军尸骸。尸体已经成为白骨,而兵器的零件依然可以动转自如,令人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