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薄伽梵歌

_6 毗耶娑(古印度)
  najayatemriyatevavipascin
  nayamkutascinnababhuvakascit
  ajonityahsasvatoyampurano
  nahanyatehanyamanesarire
  本诗节的意思和要旨与《博伽梵歌》中的一样,只有一个词特别,vipascit,意思是有学识或有知识。
  灵魂充满了知识,或永远充满着知觉。因此,知觉就是灵魂的表征。即使在灵魂寓居的心里找不到它,但仍可以通过知觉明白灵魂的存在,有时,因浮云遮蔽,或别的原因,我们看不到天上的太阳,但阳光总是在那的,我们便因此确信仍是白昼。在清晨,天空中只要露出一丝晨曦,我们就立刻能明白太阳在天空中。同样,各种躯体里——不论人或动物,或多或少都有些知觉,因此我们便知道有灵魂的存在。然而,灵魂的这种知觉却不同于至尊的知觉;因为至尊的知觉乃是全知的——即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个体灵魂的知觉却有一种健忘的倾向。当忘记了自己的真正本性时,他便从奎师那那崇高的教诲中获得教育和启发。奎师那可不象健忘的灵魂,不然,他所训说的《博伽梵歌》便毫无价值可言。
  灵魂有两种:即微小的灵魂和超灵。《卡塔·乌帕尼沙德》(1.2.20)也肯定了这一点:
  “超灵和原子灵魂都栖息于同一躯体之树上,寓居于生物的心里。只有摆脱了一切物质欲望和悲伤的人,在至尊主的恩典下,才能理解灵魂的荣耀。”奎师那也是超灵的源泉,往后几章将讨论这点。阿尔诸那是个忘记了自己真实本性的原子灵魂,因此,他需要接受奎师那,或奎师那的真正代表(灵性导师)的启蒙。
  21.菩瑞塔之子呀!一个懂得灵魂不会毁灭,无生、永恒、永不改变的人,怎么能杀人或使人被杀呢?
  要旨:天生万物各有所用。知识完备的人知道何时何地正当地运用它。同样,暴力也有所用,有知识的人懂得怎样运用暴力。法官将杀人犯判处死刑,却没有人会指责他。因为法官是根据法律而诉之于暴力的。《摩努·萨密塔》(Manu-samhita,旧译《摩奴法典》)同意将杀人犯处以死刑,这样,他来生就无须为自己所犯的弥天大罪而承受痛苦。所以,国王将杀人犯吊死,实际上是大有益处的。同样,当奎师那下令作战时,我们便应明白这是为了至高无上的正义。因此,阿尔诸那应该遵从指示,而且要明白,为奎师那作战而使用的暴力,其实根本不是暴力。因为,无论如何,人,更不用说灵魂,是无法杀死的。所以,为了伸张正义,这种暴力是容许的。外科手术不是要杀死病人,而是要医治他。因此,阿尔诸那在奎师那的指挥之下作战,有着完整的知识,决没有恶报的可能。
  22.就象人脱下旧装,换上新装,灵魂放弃老而无用的旧身,进入新的物质躯体。
  要旨:个体的原子灵魂变换躯体已是公认的事实。即使那些不相信灵魂存在的现代科学家们,在他们无法解释心脏能量源泉之时,也不得不接受躯体从童年至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再从青年到老年的不断演变 。到了老年,就转变到另一躯体中,这已在本章第十三节中解释过。
  个体的原子灵魂之所以能够转换躯体,实是出于超灵的恩赐。超灵满足原子灵魂的心愿,就如同一个朋友满足另一个朋友的心愿一样。《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与《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等韦达典籍,将超灵和个体灵魂比作同栖一树的两只互相友好的鸟。其中一只鸟(个体的原子灵魂)正啄食着树上的果子,而另一只鸟(奎师那)则只是注视着他的朋友。虽然这两只鸟本性相同,但其中之一却为物质树上的果子所迷住,而另一只则是在旁见证朋友的活动。奎师那是那只见证鸟,而阿尔诸那则是那只啄食鸟。虽然他们是朋友,但一个是主人,另一个则是仆人。原子灵魂忘却了这种关系,因而从一棵树换到另一棵树,即从一个躯体转入另一躯体。个体灵魂(jiva)在物质躯体之树上苦苦挣扎,然而,一旦他同意接受另一只鸟为至尊的灵性导师,就好象阿尔诸那自愿皈依接受奎师那的指示一样,那么,从属的鸟儿所有的悲愁便立得解除。《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3.1.2)和《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4.7)均证实:
  “两鸟同树而栖,其中一鸟满是焦灼郁闷,啄食着树上的果实。但只要有朝一日把脸转向他的朋友——圣主,并认识主的荣耀,在苦难中遭罪的这只鸟便立即可从一切忧虑中解脱出来。”
  阿尔诸那现已把脸转向了他永恒的朋友奎师那,且从他那里学习领悟《博伽梵歌》。这样聆听奎师那的话,便能明白主的至尊荣耀,远离悲苦。
  在这里,主劝告阿尔诸那不要因他祖父和老师的躯体变化而哀伤。相反,他应该高兴才是,因为在正义之战中杀死他们的躯体,便立即洗脱了他们躯体种种活动的业报,在祭坛上或正义的战场上捐躯,可立即涤净躯体的报应,而且晋升到生命的更高阶段。所以,阿尔诸那无须悲伤。
  23.灵魂火不能烧,水不能潮,风不能蚀,永远不会被任何武器戮碎。
  要旨:所有各类武器刀剑、火、雨、旋风等,全不能杀害灵魂。除了现代的火器外,似乎还有用土、水、空气、以太等制造的许多其它的武器。现在的核武器亦属于火器,以前还有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元素所制成的武器,火器可以用水器克之,这是现代科学所不知的。现代科学对旋风武器也一无所知。然而,无论武器的数量多少,多么科学化,都不能把灵魂击碎或毁灭。假象宗人士不能解释个体的灵魂是如何只因为愚昧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又被虚幻的能量所迷惑住。
  个体的灵魂是永远不能分割开来的,他们是至尊灵魂的永恒的分隔的部分。因为他们是永恒的个体原子灵魂,容易为虚幻能量所蒙蔽。从而失去与至尊主的联系。这正如火中的火花一样,其性质虽与火同一,但离开火后,火花便很容易熄灭。《维茹阿哈·普然那》旧译《宇宙古史—维拉哈之部》上说,生物是与至尊分离了的所属部分。他们永远是这样的,根据《博伽梵歌》结论也是这样。因此即使摆脱了假象,生物仍然维持其独立的身份,在主给阿尔诸那的训诲中,这点讲得很清楚。阿尔诸那接受了奎师那的知识而获解脱,但他永不能与奎师那融为一体。
  24.个体灵魂不可摧折,不能溶解,烧不毁,烤不干。灵魂永存,遍存万有,不变不动,永恒如一。
  要旨:原子灵魂的这一切品性都确实地证明了个体的灵魂永是灵性整体的原子微粒,他永是同原子,从不改变。一元论在这里很难成立,因为个体灵魂从来就不可能成为物质的单一体。从物质的污染中解脱出来后,原子灵魂或许甘为至尊人格神首光辉中的一个灵性火花,但有智慧的灵魂则会进入灵性星体与人格神同在一起。“遍存万有”(sarva-gata)一词意义深刻,因为生物无疑存在于神的所有创造之中。陆地、深水、空气、地球之内,甚至火中,都是他们生活的天地。他们在火中被灭绝的说法,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里已明确地说明,火不能烧毁灵魂。因此,毫无疑问,太阳上有生物,他们有适合于在那里生活的躯体。如果太阳上没有生物居住,那么“遍存万有”(sarva-gata)一词,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25.灵魂目不能见,不可思议,永恒不变。了解了这些,你就不应该为躯体而悲伤。
  要旨:如前所述,对于我们物质的量度来说,灵魂大小,即使用倍数最大的显微镜也是看不到的。所以,灵魂是不可见的,关于灵魂存在的问题,除了韦达智慧证明外,没有人能用实验证明他的存在。我们要接受这一真理,因为尽管灵魂是可知觉的事实,但却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他的存在。有许多东西我们都只能从高等的权威那里听取和接受。根据母亲的权威,谁也不能否认父亲的存在。因为除了母亲的权威之外,再也没有其它明白父亲身份的途径了。同样,除了研习神训经典韦达智慧外,再无其他了解灵魂的途径了。换句话讲,就人类的经验知识来说灵魂是不可思议的,灵魂即是知觉,具有知觉性——《韦达经》也这样证实,我们必须接受。与无限的至尊灵魂比较,灵魂保持着永恒不变的原子状态。至尊的灵魂无限大,而原子的灵魂则无限小。所以,永无变化的无限小的原子灵魂,永远不能变得等同于无限大的灵魂——至尊人格神首。《韦达经》为了确立这个灵魂的概念,反复用了不同的方式加以阐述。反复地讲述某一事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我们便能全面彻底,准确无误地理解它。
  26.然而,即使你认为灵魂(或生命的征兆)恒生恒死,臂力强大的人呀!你也没有理由悲伤。
  要旨:常常有一派哲学家,他们跟佛教徒很相似,不相信灵魂在躯体之外的单独存在,当主奎师那训说《博伽梵歌》的时候,这些哲学家似乎已经存在。他们被称作顺世论者(lokayatika)及分说论者(vaibhasika)。这些哲学家主张,生命的迹象是在物质组合达到一定成熟条件下才出现的。现代物质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有类似的想法。按照他们的说法,躯体是物理元素的组合,元素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到了一定的阶段,便会出现生命的迹象,人类学也是以这种哲学为基础的。目前,在美国流行的许多假象宗教派也支持这种哲学,同时也支持虚无和非奉献性的佛教宗派。
  阿尔诸那即使象分说论哲学家一样,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也还是没有理由悲伤。谁也不会为失去一堆化学品而悲苦,并停止履行赋定的责任;另一方面,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化战争中,为了克敌制胜,浪费了大量的化学品。根据分说论哲学,所谓的灵魂,将随躯体的朽坏而消失。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不管阿尔诸那是接受韦达的结论,相信有原子灵魂,还是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也好,他均无理由悲伤。根据后一种理论,生物时时刻刻在大量地产生于物质,时时刻刻又在大量地消亡,有什么必要为这种寻常之事而悲伤呢?若灵魂不会再投生的话,阿尔诸那就没有理由害怕杀了祖叔伯和老师之后,会带来恶报了。但在同时,奎师那语含讥讽地称阿尔诸那为臂力强大的人(maha-bahu),因为至少他是不会接受遗弃了韦达智慧的分说论的。身为查锤亚,阿尔诸那原属韦达文化,因此,遵守韦达原则义不容辞。
  27.有生必有死,死后必再生。因此,履行无可推诿的职责时,你不该悲伤。
  要旨:人的投生是根据他前世的活动决定的。一段时期的活动终结后,人便死去并再度投生。人就这样不断轮回生死,不得解脱。然而,生死轮回并不鼓励毫无必要的谋杀屠戮和战争。当然,为了维护社会的法纪和治安,暴力和战争在所难免。
  库茹之野一战乃是至尊的意旨,实在是不可避免,更何况为正义而战正是查锤亚的职责。既然是履行正当的职责,阿尔诸那为什么要为亲人之死而感到害怕和痛苦呢?他担心践踏了法律而受到恶报之苦。但是,如果他避开履行正当的职责,不但救不了亲人(他们难免一死),而且自己还会因选择了错误的行动而堕落。
  28.受造万物初为不显,中而显现,末至毁灭,又复归不显。那么,又何需哀伤呢?
  要旨:有两派哲学家,一派相信有灵魂存在,另一派不相信,无论信奉那一派,均无理由悲伤。韦达智慧的追随者,称不相信灵魂存在的人为无神论者。纵使为论辩而论辩,我们承认无神论,那也没有理由悲伤。除了灵魂独立存在外,创造之前物质元素潜隐不显。从这精微的不显阶段才发展成展示阶段,恰如从以太中生出空气,从空气中生出火,从火中生出水,而从水中,土展示了,从土中,许多类型的展示相继出现。例如,摩天大楼便是从土而来的展示。当大楼毁损时,展示又复归于隐没,最终保留在原子状态中。能量守恒定律依然生效,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事物时而展示,时而隐没,仅此区别而已。那么,无论在展示阶段或未展示阶段,又有什么理由可哀伤的呢?况且即使在未展示的阶段,事物也并未流失。在起始和末尾,所有元素都处于未展示状态,只是在中间阶段,它们才展示出来,而这又没有任何真正的物质上的分别。
  如果我们接受如《博伽梵歌》所表明的韦达结论的话,即所有物质躯体到了适当时候便要消毁,而灵魂则为永恒的,那么,我们就要经常记住躯体就象件衣服一样,因此,我们又因何为换一件衣服而悲伤呢?与永恒的灵魂关联时,物质躯体并无实际存在可言,这就好象一场梦一样。在梦里我们可能会在天空中,或又好象国王一样坐在马车上,然而醒来时方知,我们既不在天上也不在马车上。韦达智慧鼓励我们在非实在的物质躯体中,去寻找自觉。所以,信不信灵魂的存在,都没有理由为失去躯体而悲切。
  29.灵魂是很奇妙的,有人如此认为,有人如此形容,有人如此听闻,也有人尽管听说之后,仍全然不知。
  要旨:因为《梵歌·乌帕尼沙德》(Gitopanisad)主要是基于《乌帕尼沙德》诸书的原则而作,所以在《卡塔·乌帕尼沙德》(1.2.7)中找到以下这一节,就不足为奇了:
  sravanyapibahubhiryonalabhyah
  srnvantopibahavoyamnavidyuh
  ascaryovaktakusalo’syalabdha
  ascaryosyajnatakusalanusistah
  原子灵魂存在于庞大的动物躯体内,存在于大榕树的身体里,也存在于微生物之中,百万亿万的集合才占插针之地,这个事实的确令人惊叹不已。知识浅薄,不修苦行的人,不能理解个体灵性原子火花的奇妙,即使由曾向宇宙间第一生物布茹阿玛传授教诲的最伟大的知识权威来解释,也无济于事。在这个年代,大多数人口满脑子的物质概念,无法想象这么小的微粒居然能变得巨大,同时,又可变得非常细小,因此,人们对灵魂本身无论是从其构成,或从有关他的描述,委实感到奇妙不已。人们为物质能量所迷惑,沉溺于感官满足之中,以至没有时间去思考自我觉悟的问题,不去认识自我,一切求生存的活动最终都将归于徒然。人须思考灵魂的问题,才能解除物质痛苦,对此他们或许毫无所知。一些有兴趣聆听有关灵魂的人,或择良为友,或伴有良朋,但有时,出于无知,以为至尊灵魂和原子灵魂本属同一,而无大小之别,因而被误导。要找到一个完全了解超灵和灵魂的地位、各自的作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大小细节的人,真比大海捞针还难。而要再找到一个真正从灵魂的知识中完全获益,能从各方面描述灵魂地位的人,就更是难上加难。人若有幸了解灵魂的实质的话,那他的生命就算成功了。
  然而,了解自我本质的捷径,是接受最伟大的权威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中所宣说的一切,且需不受其他理论的影响。但这也要求一个人在前世或今生,作过大量的赎罪苦行、献祭,始能接受奎师那为至尊人格神首。然而,要认识奎师那,除了通过纯粹奉献者的无缘恩慈外,别无他法。
  30.巴茹阿特的后裔呀!灵魂寓居于身体之中,永远不会受到杀伤。因此,你无需为任何生物忧伤。
  要旨:现在,主对有关灵魂的永恒不变性的教诲作出总结,主奎师那通过以不同的方式对灵魂进行的描述,证实了躯体的短暂易逝以及灵魂的永恒不朽。因此,身为查锤亚的阿尔诸那不应该害怕自己的祖叔伯和老师——彼士摩和朵那查尔亚——将战死沙场,而放弃职责。本着圣主奎师那的权威,我们该相信灵魂是存在的且灵魂是不同于躯体的,而并不是没有灵魂这回事,更不能以为是由于化学物的相互作用使得物质达到某一成熟阶段后,才产生了生命的现象。虽然灵魂永恒不朽,但这并非要鼓励使用暴力。然而在确实需要暴力的战争时期,便不该阻挠使用暴力。这须根据主的训令来决定,而绝不能任意妄为。
  31.想一想作为查锤亚的特定责任,你该知道没有什么比本着宗教原则而战对你更适合的了,不要再犹豫不决了。
  要旨:在四社会阶层中,第二阶层善理政务,称为查锤亚(ksatriya)。 “ksat”意为“伤害”,“trayate”意为“保护”。保护他人免受伤害的人称为查锤亚,查锤亚要在森林中训练其厮杀的本领。查锤亚到森林去向老虎挑战,用刀剑与老虎博斗。被打死的老虎,便得赐皇族式的火化仪式。这制度甚至在今天的斋浦尔省仍为查锤亚国王所沿用。查锤亚专门接受挑战和征杀的训练,因为有时为宗教使用武力在所难免。所以,查锤亚从来就不该直接晋升弃绝阶段。在政治上,非暴力或许是一种外交手段,然而这决不是政治上的主要原则。宗教法典说:
  “一个国王或查锤亚在战场上跟另一嫉恨他的国王比斗,死后有资格进入天堂星宿,就象在祭祀的火坛上,以牺牲祭奉神的布茹阿玛那,也有资格到达天堂星宿一样。”因此,本着宗教的原则,在战场上的杀戮,以及在祭祀的火坛上,杀戮动物,作牺牲的动物无需经过渐进的躯体演化,即获人体的生命,而在战场上被杀的查锤亚,也象操持祭祀的布茹阿玛那一样,升晋天堂星宿。特定的责任有两种,一种是在还未获得解脱的时候,人便须依照宗教原则,履行由自己躯体而来的责任以求解脱;另一种是在解脱之后,这时人的特定责任便灵性化了,而不再是物质躯体的概念。在躯体化的物质生命中,布茹阿玛那和查锤亚各有其无可推诿的特定责任,特定责任是由主制定的,这将在第四章加以说明,在躯体的层面上,特定责任即指四社会阶层和四灵性阶段——也就是人类向灵性领域的晋阶石。人类文明始于四社会阶层和四灵性阶段,始于履行根据所得躯体的本性形态而赋定的特殊责任。在任何活动领域,依从高级权威的训令,履行一己特定责任,便可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生命境况中。
  32.菩瑞塔之子呀!那些查锤亚是多么幸运啊,这样的战事不求自来,天堂星宿的大门正为他们敞开。
  要旨:阿尔诸那说:“我在这场战斗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它只会使我永住地狱。”这种态度遭到了世人至尊的导师主奎师那的谴责,阿尔诸那这样说,只是出于无知。他想在履行他的特定责任时,不使用暴力。查锤亚要在战场上不使用暴力,这是愚人的哲学,伟大的圣者维亚萨的父亲帕茹阿莎茹阿,在他所撰述的教典《帕茹阿莎茹阿·斯密瑞提》(Parasara-smrti)中说: “查锤亚的职责,是保护国民免受一切危难。为此,在一定的情形下,他必须使用暴力,以维护法纪和安定。他必须战胜敌对的国王的军队,并以宗教原则平治天下。”因此,从各个方面考虑,阿尔诸那都没有理由拒绝作战。胜敌,他可尽享王国;战死,他能荣升天堂。在两种情况下,作战对他都有好处。
  33.然而,如果你不履行你的宗教责任奋起作战,你必因藐视责任而招致罪恶,因而失去作为一名战士的美名。
  要旨:阿尔诸那是著名的战士,曾与许多半神人作战,而声名大振。他击败了一身猎手装扮的希瓦神,使希瓦大为喜悦,奖励他一个三叉乾宝器(pasupata-astra)。他以伟大的战士而名扬天下,朵那查尔亚嘉奖他一种特殊武器,阿尔诸那甚至可用它来杀死自己的老师。他得到了许多褒扬,包括天帝因德茹阿,对他的军事才能的褒扬。但如果他拒绝作战,对身为查锤亚的他,不仅是失职,更要丧失他的美名,而把通向王室之路引向地狱。换句话说,不是因为作战,而是因为放弃作战,他将走向地狱。
  34.世人将总是说到你的臭名,对一个倍受尊敬的人来说,恶名比死亡更可怕。
  要旨:主奎师那作为阿尔诸那的朋友和导师,现在对他拒绝作战作最后定论,主说:“阿尔诸那呀,如果仗还没打起来,你就先临阵脱逃,人们就会讥笑你是懦夫。如果你认为尽管人们可以去臭骂你,但你却因逃离战场而保全了性命,那么,我劝你最好战死沙场。象你这样一个令人尊敬的人,恶名比死亡还更可怕。所以,你与其逃命,倒不如战死沙场。这样,你便不用背上误用我的友谊的臭名,也不会丧失社会威望。”所以,主最后的定论是要阿尔诸那征战沙场,不要退缩。
  35.那些景仰你的声名的伟大将领会认为,你只是因为胆怯才临阵脱逃,这样,他们就会蔑视你。
  要旨:主奎师那继续向阿尔诸那下决断说:“千万不要以为杜尤胆、卡尔那和别的将领会认为,你离开战场是出于对祖叔伯和堂兄弟的一片恻隐之心。他们只会觉得你是怕死才退出的、这样,他们对你的高度评价就化为泡影。”
  36.你的仇敌将用恶毒的语言诋毁你, 讥笑你的无能。还有什么比这使你更痛苦的呢?
  要旨:开始时,主奎师那对阿尔诸那莫明其妙的悲恻之辞,感到诧异,主认为这悲恻只适合于非雅利安人的。现在讲了这么多,主针对阿尔诸那的所谓“悲恻”提出了确定的判词。
  37.琨缇之子呀,战死,你将飞升富丽的天堂;战胜,你将荣享地上的王国。快快起来,下定决心作战吧。
  要旨:阿尔诸那一方就算没有绝对获胜的把握,他仍需作战;因为,战死,他可飞晋天堂。
  38.你要不计苦乐,不计得失,不计成败,为战而战,这样,你永远不会招致罪过。
  要旨:现在,主奎师那直接了当他说,阿尔诸那应该为战而战,因为奎师那希望打这场战争。在奎师那知觉中,没有必要去考虑苦乐、得失或成败。一切为了奎师那行事,这才是超然的知觉,且自然没有物质活动报应。然而无论是在善良形态还是在情欲形态中,谁追求一己的感官满足,谁便要得到或好或坏的报应。一个完全献身于奎师那知觉活动的人不用再象在一般事物中那样,要感激谁,或欠谁什么的了。据《博伽瓦谭》(11.5.41)说:
  “谁完全皈依奎师那——穆昆达,放弃了其他一切责任,便不再是负债者,或对任何人有义务:包括半神人、圣者、大众、族人、人类或祖先在内。”
  这就是在这节诗中,奎师那给阿尔诸那的间接提示,以下的诗节将有详细的解释。
  39.至此,我通过分析性考察向你讲述了这门知识。现在,你听我讲解没有业报的活动。菩瑞塔之子呀,你若以这样的知识活动,便可脱离活动的束缚。
  要旨:根据韦达词典《尼茹克提》(Nirukti),三可亚(Sankhya)意即“详细描述事物”。因此三可亚是指描述灵魂本质的哲学。瑜伽涉及到控制感官。阿尔诸那不参战的提议是基于感官满足。他以为不杀亲人族人,比击败堂兄弟兑塔茹阿施陀诸子后而享受王国,还要快乐一些,所以他忘记了自己首要的责任,不想作战。在两方面来看,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为感官满足。不管是征服堂兄弟们而来的快乐,还是看到族人活着的快乐,都建立在个人的感官满足之上,甚至还牺牲了智慧和责任。所以,奎师那想向阿尔诸那解释,杀了祖叔伯的躯体,不等于伤了他们的灵魂;他解释说,所有个体生物,包括主本人在内,都是永恒的个体;他们过去是个体,现在是个体,将来还是个体,因为我们都是永恒的个体灵魂。我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更换了躯体的衣服而已,且实际上即使从物质衣服的束缚当中解脱出来了,我们仍将保持各自的个体性。主奎师那在此对躯体和灵魂作过很生动的分析研究。在《尼茹克提词典》的术语里,这种从不同角度上描述灵魂和躯体的知识叫做sankhya。这门三可亚哲学与无神论的卡皮腊(Kapi1a)的三可亚哲学没有丝毫的关系。
  远在冒牌骗子卡皮腊的“分析研究”之前,主奎师那的化身——真主卡皮腊已在《圣典博伽瓦谭》里,向母亲兑瓦瑚绨(Devahuti)陈述了“分析性研究”哲学。清楚地解释说,至尊主(即布茹萨)是活跃的,看一看物质自然,就创造了一切。《韦达经》和《博伽梵歌》都接受这说法。《韦达经》的描绘显明,主看了一眼物质自然,它就孕育了个别原子灵魂。所有这些个体都在物质世界寻求感官满足,而且在物质能量的迷惑下,自以为是享受者。这种心态一直到获解脱的时刻还存在。此时的生物竟想与主融合为一。这便是麻亚,或者说是感官满足所编织的最后一道罗网,只有经历很多生很多世这种感官满足的活动,伟大的灵魂才会皈依华苏兑瓦——主奎师那,从而实现对终极真理的探寻。
  阿尔诸那已经皈依奎师那,接受他为灵性导师。因此,现在奎师那要教授他智慧瑜伽,即行动瑜伽的修习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要教他只为满足主的感官,而作奉献服务。第十章第十诗节清楚地解释了,智慧瑜伽即是与安处于众生心里的主的扩展即超灵相沟通的过程。然而,不作奉献服务,就没有这样的沟通。因此,处于对主的超然奉献服务之中的人,或者说,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得到主的特别恩惠,能达到智慧瑜伽的阶段。因此,主说,只有以超然的爱心,常作奉献服务,他才恩赐爱心奉献的纯粹知识。这样,奉献者便能很容易到达永远快乐的国度。由此可见,此诗节中所说的智慧瑜伽就是为主作奉献服务。这里提到的三可亚一词,与冒牌骗子卡皮腊所述及的无神论的三可亚瑜伽,毫无关系。我们不要误解了这一点。这套无神论三可亚哲学在当时并没有任何影响,而且主奎师那也不屑谈这些无神论的哲学推敲。真正的三可亚哲学是由主卡皮腊在《圣典博伽瓦谭》中阐述的,而且与无神论论题没有丝毫关系。这里的三可亚是指对灵魂和躯体的分析性描述。主奎师那为了将阿尔诸那引到智慧瑜伽,或奉爱瑜伽上来,所以对灵魂作了一次分析性描述。所以,主奎师那的三可亚,与主卡皮腊在《博伽瓦谭》所演述的三可亚,其实是一回事。他们都是奉爱瑜伽。所以主奎师那说,只有智力不高的人才说三可亚瑜伽和奉爱瑜伽有分别。
  当然,无神论的三可亚瑜伽,跟奉爱瑜伽没有丝毫的关联。然而,愚人却妄称《博伽梵歌》所说的就是无神论的三可亚瑜伽。因此我们要明白,智慧瑜伽指的是在奎师那知觉中,在极乐和奉献服务的知识中行事。只要是为满足圣主而工作,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是在智慧瑜伽的原则下工作,而且常感到身处于超然的喜乐之中。通过这些超然的活动,在主的恩典之下,人便可自动获得所有超然的领悟,从而获得圆满的解脱,再也不需要努力去追求知识。在奎师那知觉中工作,与为追求功利,尤其是与为了家庭和物质快乐而得到的感官满足相比,实有天渊之别,所以,智慧瑜伽是指我们所从事工作的超然性质。
  40.这样努力,绝无损失。沿此道路前进少许,也能保护人免于最危险的恐惧。
  要旨:在奎师那知觉中,为奎师那的利益行事且不贪慕任何感官满足,这才是性质最超然的工作。这样的活动即便只有一个小小的开端,也没有关系,且这小小的开端永不会丢失废止。任何始于物质层面上的活动,整个努力,都将归于失败。但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任何活动,一旦开始,便有永恒的功效,即使是未完成也无妨。所以,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尽管半途而废,也没有丝毫损失。在奎师那知觉中,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耕耘,也有永久的收获,下一次开始时,可从百分之二开始,而在物质的活动中,不是百分之百的完成,就不会有收益。阿佳米勒(Ajamila)并不是百分之百地在奎师那知觉中履行责任,但由于奎师那的恩典,他最后享有的结果却是百分之百的。《圣典博伽瓦谭》有一优美的诗节称赞道:(1.5.17)
  “如果有人放弃俗世职分,在奎师那知觉中工作,即使是没有完成任务而掉下来、又有什么会失去的呢?而一个圆满地完成物质俗务的人,又能得到什么呢?”或者,正如基督徒所说:“若赚得整个世界却失去了永恒的灵魂,又有什么益处呢?”物质的活动与结果都随躯体的终结而终止。在奎师那知觉中行事,则引人重获奎师那知觉,即使在丧失了躯体之后,仍是这样,至少,他在下一世肯定有机会重生为人,或出生在有伟大教养的布茹阿玛那家庭,或出生在富贵家庭,仍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这就是奎师那知觉活动独有的性质。
  41.在这条道路上的人意志坚定,目标专一。库茹族的宠儿啊!犹豫不决的人,其智慧如枝蔓丛生,多头乱绪。
  要旨:对奎师那知觉能将人提升到生命最完美境界的坚强信念,称为定慧(vyavasayatmika)。《柴坦尼亚·查瑞塔密瑞塔》(中篇22. 62)说:
  “为奎师那作超然的爱心服务,同时也自动蕴涵了作次要的活动。这坚定的信念对作奉献服务有利,称为定信。”
  信仰是对崇高事物毫不动摇的信念,履行奎师那知觉中的责任时,无需为物质世界的家庭传统、人类、国家履行义务。过去的行为,无论好坏,都带来一定的反应结果;为这些反应结果继续活动,使是功利性活动。当人在奎师那知觉中醒觉过来时,便无需刻意追求好的活动的好结果。因为在奎师那知觉中的所有活动尽在绝对的层面,不再受制于好坏之类的二重性。奎师那知觉最高的境界是弃绝生命的物质概念。这境界可通过修习奎师那知觉自然而然地达到。
  对奎师那知觉的坚定意志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vasudevahsarvamitisamahatmasu-durlabhah:一个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是罕有的伟大灵魂,他完全知道华苏兑瓦——奎师那是一切已展示的原因的根源。正如给树根浇水,水分自动分布到枝枝叶叶一样,一个人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便是对个人、家庭、社会作最崇高的服务。人的行动若满足了奎师那,也就会满足每个人。
  从事奎师那知觉的服务,最好在灵性导师有方的指导下进行,因为灵性导师是奎师那的真正代表,又了解学生的品性,故能给予指导。如此,要想熟悉奎师那知觉,人便要坚定地活动,服从奎师那的代表,而且将真正灵性导师的指示铭刻在心,当作人生的使命,圣维士瓦那特·查卡瓦尔提·塔库尔(Srila Visvanatha Cakravarti Thakura),在一篇献给灵性导师的著名祷文中指示我们说:
  “满足了灵性导师,也就满足了至尊人格神首。不满足灵性导师,便没有机会晋升到奎师那知觉的层面。因此,灵性导师啊,每日三次我要冥思您,祈求您的恩赐,虔诚地顶拜您。”
  然而,整个过程都有赖于超越躯体概念的有关灵魂的完美的知识——这不只是在理论上,而是要落实到实际上来,这样便不再有在功利性活动中展示感官满足的机会了。心意不坚定,人便很容易被误引向种种功利性活动之中。
  42—43.知识浅薄的人过分执着于《韦达经》中的美丽辞藻。这些辞藻向人推荐诸如晋升天堂,得到好的出生,获取权柄等各种功利性活动。因为他们欲求感官满足,生活奢华,就说除了这些,别无其他。
  要旨:一般大众并不十分聪明,由于无知,他们特别迷恋于《韦达经》中业报之部所推荐的种种功利性活动。他们除了想去天堂追求感官满足享受生活外,别无其他欲求,因为天堂里有美酒、天仙和物质的富裕。《韦达经》中推荐了许多献祭,尤其是月祭能叫人晋升天上的星体。事实上,有这样的说法:谁想晋升天上的星宿,必须进行这些祭祀。然而知识浅薄的人以为,这便是韦达智慧的全部目的之所在。对这些没有经验的人来说,要他们坚定于奎师那知觉活动是十分困难的。正如愚人眷恋毒树上的鲜花,却不知结果的惨痛;同样未受启蒙的人也会迷恋于天堂上的富裕和感官享乐。
  《韦达经》专述业报的部分说:apamasoman amrtaabhuma,又云:aksayyamhavaicaturmasya-yajinahsukrtambhavati。就是说:履行四月苦行的人,方有资格品尝月露而得长生不老,永远快乐。就是在这个地球上,也有人梦想能饮月露,以便能变得身强力壮,尽情享受感官。
  这些人对挣脱物质的束缚没有信心,却一心依恋堂皇盛大的韦达祭典。他们一般都耽于肉欲,除了追求天堂般的快乐外,什么都不想要。谁都知道,天堂上有称为“乐园”的花园,有着无尽的月露。这种躯体上的快乐定是肉欲的。因此,有人只向往这种短暂的物质快乐,愿做物质世界的主人。
  44.那些人对感官享乐和物质富裕过分执着,并被这些东西迷惑,他们不会下定决心,为至尊主作奉献服务。
  要旨:萨玛迪(Samadhi)即心意专定。韦达词典《尼茹克提》(Nirukti)说:samyagadhiyatesminnatma-tattva-yathatmyam“心意专注于认识自我,此为萨玛迪。”
  志在物质感官享乐和为这些短暂的事物所迷惑的人,永远不可能达到萨玛迪的境界。他们多多少少都被物质能量所蒙蔽,遭劫难逃。
  45.《韦达经》主要讨论的是物质自然的三种形态。阿尔诸那呀,你应当超越这三种形态。稳处自我之中,摆脱一切二元性的束缚,不为利益和安全而焦虑不安。
  要旨:一切物质活动都牵涉物质自然三形态中的作用与反作用。这些作用只会带来业报,使人受物质世界的束缚。《韦达经》主要讨论功利性活动,指引大众逐渐从追求感官享受转到追问思索至高无上的超然快乐的领域,晋升至超然的层面。奎师那劝导阿尔诸那将自己提升至维丹塔哲学所述的超然境地,追问思索至高无上的超然。为了生存,物质世界里的一切生物都在苦苦奋斗。正是为了他们的缘故主才在创世之后,传下韦达智慧,教导他们如何生活,如何摆脱物质束缚。当满足感官的活动——亦即《韦达经》业报之部谈到的部分——终结后,人类便有机会研习《乌帕尼沙德》诸经,达到灵性觉悟。正如《博伽梵歌》是第五《韦达经》——《摩哈巴茹阿特》的一部分一样,《乌帕尼沙德》诸经也是《韦达经》的部分。《乌帕尼沙德》标志着超然生活的开始。只要物质躯体存在,便有物质形态的作用和反作用。我们必须学会忍受双重性,如苦乐、冷暖等,这样就能帮助我们脱离患得患失的忧虑。当我们完全依赖于奎师那的善意时,我们就能在奎师那知觉中,臻达超然的境地。
  46.大渊有小池之用,同样,《韦达经》的所有目的,对于了解其背后之目的的人来说,无不为其所用。
  要旨:《韦达经》业报之部所提及的仪式和献祭,其目的在于逐步促进自我觉悟的提高。自觉的目的,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中有清楚的说明(15.15)。研习《韦达经》的目的在于认识万物的始因——主奎师那。所以,自觉意味着认识奎师那,以及自己和奎师那的永恒关系。
  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中也有论述。生物是主奎师那的不可分割的所属部分,所以,个体生物恢复奎师那知觉便是韦达知识最完美的境界。《圣典博伽瓦谭》(3.33.7)也这样证实说:“我的主哇!唱颂你圣名的人,尽管出生于吃狗者那么低下的家庭,也是处于自觉的最高层面。这样的人,在所有朝圣地沐浴后,一定是按照韦达仪式作过各种赎罪苦行和祭祀,而且一次又一次地研究过韦达典籍的人。这样的人可算是雅利安家庭的佼佼者。”
  因此,一个人须有足够的智慧以了解《韦达经》的目的,不要只拘泥于礼仪,更不要欲求晋升到天国,去追求更高的感官满足。在这个年代,普通常人不可能遵行所有韦达规仪,也不可能通习所有《维丹塔·苏陀》和《乌帕尼沙德》诸书。《韦达经》的训谕需要用时间、精力、知识和资源去执行。在这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正如一切堕落灵魂的拯救者主柴坦尼亚所推荐的那样,唱颂主的圣名,便可实践韦达文化中最崇高的目的。帕卡沙南达·萨茹阿斯瓦提问到主柴坦尼亚,为什么他不去研习维丹塔哲学,而是象一个感伤主义者那样唱颂主的圣名时,主回答说,他的灵性导师发现他是个大笨蛋,因此,只叫他唱颂主奎师那的圣名。他依言而行,便喜极如狂,神痴神醉。在这个虚伪纷争的喀历年代,大多数人都是愚昧无知,又缺乏适当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理解维丹塔哲学。然而通过无冒犯地唱颂主的圣名,人便实现了维丹塔哲学的全部目的。《维丹塔·苏陀》是韦达智慧的结论。维丹塔哲学的创始人及悉知者就是主奎师那,而快乐地唱颂主的圣名的伟大灵魂就是最崇高的维丹塔学者。这便是一切韦达奥秘的终极目的所在。
  47.你有义务履行赋定职责,但没有权利享有活动的成果。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活动成果的原因,也不可不去履行责任。
  要旨:这里有三处需要考虑的地方:赋定的责任,任意的活动,不活动。赋定的责任即人在物质自然形态中,依据自己的地位进行活动。任意的活动是,未经权威批准的行为。不活动指的是不履行自己的赋定责任。主劝教阿尔诸那不要无所事事。而要去履行自己赋定的责任,同时又不要执着于结果。人若执着于活动的成果,他便成为了一己行动的原因。
  赋定责任可分三类:常规活动,紧急活动,以及欲求的活动。根据经典的训谕,义务性地履行常规活动,且不贪欲成果,这就是善良形态的活动。求结果的活动就变成束缚之源,因此,这种活动不吉祥。人人都有权履行赋定的责任,但行使时却不该依附于结果。这种无私地履行义务肯定将人带往解脱之路。所以,主劝导阿尔诸那把作战当成一种义务,而不要去计较结果。他不参战也是执着的另一面。这样的执着永远不能把人导向救赎之途。任何执着,正面的或反面的,都是束缚的原因。不活动是罪恶的。因此,履行作战的责任,是唯一吉祥的救赎之途。
  48.阿尔诸那呀!你要沉着地去履行责任,放弃对成败的一切执着。这样的心意平衡就叫做瑜伽。
  要旨:奎师那告诉阿尔诸那要在瑜伽中行事。那么什么是瑜伽呢?瑜伽就是控制永无宁息的感官,将心意集中于至尊。那么至尊又是谁呢?至尊就是主。因为主亲自命令阿尔诸那作战,阿尔诸那便与战斗的结果无关。胜利也好,失败也罢,那是奎师那的事,要依令而行就是了。遵从奎师那的命令而行才是真正的瑜伽,这瑜伽修习的过程叫做奎师那知觉。只有依靠奎师那知觉,人才能摒弃占有欲。人应去做奎师那的仆人,或做奎师那仆人的仆人,这才是在奎师那知觉中履行责任的正道。只有这样,人才能行在瑜伽中。
  阿尔诸那是查锤亚,是四社会阶层四灵性阶段制度中的一分子。据《维施努·普然那》:四社会阶层制度的全部目的在于满足维施努。谁也不应该只求满足自己,虽然这是物质世界的惯例,而应该去满足奎师那。除非人去满足奎师那,否则就不算正确地遵守四社会阶层四灵性阶段的原则。阿尔诸那间接地被劝告按奎师那告诉的去做。
  49.财富的征服者呀!以奉献服务远离一切可怕的活动,在这种知觉中皈依主吧,那些欲求享受活动成果的人既吝啬又可怜。
  要旨: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构成地位是主永恒的仆人,便会放弃一切世俗活动,只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如前所述,智慧瑜伽意思是为主作超然的爱心服务。这样的服务才是生物正确行事的方向,只有既吝啬又可怜的人才渴望享受一己的活动成果,结果是行为者反被物质束缚得更深。除了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其他一切活动都叫人厌憎,因为它们只会不断地使活动者缚上生死之轮。因此,人千万不要渴求成为工作的原因。一切当行在奎师那知觉中,以满足奎师那。吝啬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靠他们交好运或辛勤劳动得来的财富。人的一切精力应该花在奎师那知觉中,这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象吝啬鬼一样的不幸的人们,不会用他们的精力去为主服务。
  50.从事奉献服务的人,即使在今生今世,也能够使自己摆脱掉一切善恶果报。因此,瑜伽是一切活动的艺术,努力修习瑜伽吧。
  要旨:远古以来,生物都累积了自己的各种善恶报应。因此,他对自己真正的法定构成性地位,一直茫然无知。《博伽梵歌》的教诲可以扫除这种愚昧无知,教人在各方面皈依圣主奎师那,以获解脱,不再生生世世成为因果报应的牺牲品。因此,奎师那劝告阿尔诸那在奎师那知觉——净化活动的过程中工作。
  51.伟大的圣贤、奉献者们,从事对主的奉献服务,从而摆脱了物质世界中各种活动结果的束缚。这样,他们藉着回归神,脱离了生死的轮回,到达一种超越所有痛苦的境界。
  要旨:解脱了的生物追寻没有物质诸苦的地方。《博伽瓦谭》(10.14.58)说:
  “主是宇宙展示的庇护所,主以穆昆达——解脱的赐予者之名着称。对于那些接受了主的莲花足之舟的人来说,物质世界之洋只不过是一洼在牛蹄印中的水。他们的目的地是没有物质诸苦的地方,即外琨塔星宿,而不是生命的每一步都危机四伏之地。”
  人由于无知,并不知道这个物质世界是个悲惨的地方,处处都有危险。同样也只是由于无知,智慧不足的人才尽力通过功利性活动,试图调整自己的境况,以为功利性活动可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哪里知道,宇宙之内,没有一种物质躯体能使生命无灾无难。生命诸苦——生、老、病、死,在物质世界中比比皆是。然而,若了解了自己真正的原本地位是主永恒的仆人,并因此而认识到至尊人格神首的地位,便会去从事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就会有资格进入外琨塔星宿。那里既没有苦难的物质生活,也不受时间和死亡的影响。认识一己的法定构成地位即认识主的崇高地位。如果有人误以为生物的地位与主的地位属同一层面。这样的人处于黑暗之中,因此不会去为主作奉献服务。他当起一己之主,结果却是在为重复的生死轮回铺路。然而人要是了解自己的地位是服务,并转而为主服务,便立即可进入外琨塔星宿,行动瑜伽或智慧瑜伽,就是对主的爱心奉献服务。
  52.当你的智慧穿过假象的密林之后,对耳闻之言,无论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你都会无动于衷。
  要旨:有许多好例子说明主伟大的奉献者如何不理会韦达仪式,而只为主从事奉献服务。“当一个人真正了解了奎师那以及自己与奎师那的关系时,即使是一个经历丰富的布茹阿玛那,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对功利性活动或仪式全然不去理会,伟大的奉献者和使徒传系的灵性导师圣玛达文德茹阿·普瑞(MadhavndraPuri)说:
  “主哇!我一日三次向你祈祷,一切荣耀归于你。沐浴时,我顶拜你。半神人哪!祖先哪!请原谅我不能向你们致敬。现在我无论坐在哪里,都思念着雅度王朝伟大的后裔,亢撒(Kamsa)的敌人奎师那。因此,我能摆脱所有罪恶的束缚。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足够了。”
  韦达礼仪,每日三次领悟各种祷文,清晨沐浴,向祖先致敬等,对初习者来说,非常重要。然而,一个完全处于奎师那知觉之中,并从事于对奎师那的超然爱心服务的人,对这些规则仪式,都漠然置之,因为他已达到完美境界。如果能通过为至尊主服务而登临知识的层面,对启示圣典所倡行的各种赎罪苦行和祭祀,就不必再去执行了,相反,若不了解《韦达经》的目的在于接近奎师那,而一味奉行那些规仪,那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而已。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超越了《韦达经》和《乌帕尼沙德》的限制。
  53.当你的心意不再为《韦达经》的华丽辞藻所困扰,而稳处于自觉的神定中时,你便已获得神圣的知觉。
  要旨:说一个人在神定(萨玛迪)境界,就是说他已全然彻悟了奎师那知觉。也就是说,他完全觉悟了梵、超灵和博伽梵,自我觉悟最完美的境界是认识到我们是奎师那永恒的仆人,且我们人生唯一的大计就是在奎师那知觉中履行职责。一个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一个坚定不移的奉献者,不该为晋升天堂的国度而作功利性活动。人在奎师那知觉中,可直接与奎师那沟通,这样,奎师那的一切指示便于此超然境界中了解无遗。通过这样的活动,肯定可获得结果和结论性的知识。人只须去执行奎师那或他的代表——灵性导师的训令便可。
  54.阿尔诸那问:奎师那啊!知觉这样融于超然之中的人有何特征?他怎样说话?用什么语言?他怎样安坐?又怎样行走?
  要旨:正如每个人在特定的情形中有不同的表征一样,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不管说话、行走、思想、感觉等等,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富人有富人的表现,病人有病人的体征,学者也有学者的风范。同样,在超然的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在处理不同的事务时,也有独特的气质。从《博伽梵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独特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此人如何说话,因为说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据说:傻瓜要是不开口,便没有人会知道他是傻瓜;衣着得体的傻瓜是不易辨认出来的,但只要他一开说话,一副傻相便显露无遗。奎师那知觉中人最显着的特证就是,他只谈及奎师那和与奎师那有关的话题。其他的特征表现会接踵而来,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
  55.至尊人格神首说,菩瑞塔之子啊,种种感官享乐的欲望,都来源于心意虚构,一个人如果能放弃一切欲望,净化心意,只在自我之中寻求满足,便可以说他已经处于纯粹的超然知觉之中了。
  要旨:《博伽瓦谭》确定地说:一个全然处于奎师那知觉或全然为主作奉献服务的人,有伟大的圣人们的品质;而一个不是超然处之的人,则谈不上具有什么好的品质,因为这种人肯定会托庇于自己心意推究之中。这里也正确地指出,人必须放弃由心意构想策划的感官欲望。然而这些欲望是不能以人为的办法制止得住的。但要是修习奎师那知觉,这些欲望就自然而然地平息,根本不需作额外的努力。所以,我们要毫不迟疑地去修习奎师那知觉,因为这种奉献服务可立即助人到达超然知觉的层面。修行高深的灵魂,觉悟到自己是至尊主的永恒仆人,常常处于自足的境界。这样处于超然境界的人,绝无由猥琐的物质主义而来的感官欲望,他快乐地处于永恒为至尊主服务的自然位置。
  56.处三重苦中而心意不惊,虽临安乐而不为所动;远离执着、畏惧和愤怒,这才是心坚意稳的哲人。
  要旨:“哲人”(muni,穆尼)一词,是指那些能激发心意进行种种心智思辨,而得不出实质性结论的人。据说,每个哲人都有独特的视角。且除非一个哲人与另一哲人观点不同,否则,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他就算不上哲人、但主在这里所说的“心坚意稳的哲人”不同于一般哲人。“心坚意稳的哲人”常处于奎师那知觉中,因为他已经穷尽了所有创造性推敲思辨。他已超越了心智思辨的阶段,得出了圣主奎师那——华苏兑瓦即是万物的结论。他被称为心意专定的人。这样一个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绝不受三重苦的侵袭,因为他接受一切苦难为主的恩慈,认为自己过去行为不当,本该受更多的苦难。他看到,因主的恩典,他所受的苦已减至最少。同样,当他快乐时,便赞扬这是主的恩典,觉得自己领当不起;他明白,是由于主的恩典,他才能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为主作出更好的服务,为主服务,他总是无畏无惧,活跃激昂,不执着,不厌离。“执着”的意思是为自己感官满足接受事物;“不执着”即无这些感官迷恋,因为他的生命已奉献给了对主的服务之中。因此,即使是尝试失败,也决不嗔怒。成功不成功,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都守志不移。
  57.在物质世界里,谁不受所得好坏的影响,既不欣赏也不鄙夷,谁就坚定地处于完美的知识之中。
  要旨:物质世界常有善恶变化。人不受善恶的影响,不为变化所动,便算得上是专注于奎师那知觉。只要在物质世界中,就会有善有恶,有好有坏,因为这世界充满二重相对性。但是,专注于奎师那知觉的人不受善恶的影响,因为他只关心绝对至善的奎师那。这样处于奎师那知觉中,便能达到完美的超然境界,即萨玛迪。
  58.犹如龟鳖将四肢收回壳内,一个从感官对象中收摄感官的人,坚定地处在完美的知觉中。
  要旨:检验瑜伽师、奉献者、或自我觉悟了的灵魂的标准是,看这些人能否按自己的计划控制住感官。然而,大多数人只是感官的奴仆,服从感官的指命。这便是对瑜伽师如何安处的答案。感官好比毒蛇,思想在毫无限制地活动。瑜伽师或者奉献者须十分坚强,才能象驯蛇者一样,控制住毒蛇,不允许它们自由出动。在启示经典里有很多教诲,有些是“行”令,有些是“禁”令。人若不能遵行指令,节制自己的感官满足,便不能专注于奎师那知觉中。这里以龟鳖举了一个最好的例子。龟鳖能随时收摄感官,又能在任何时候为某些目的再伸展出去。同样,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他们的感官只为对主服务的某些特定目的才用,不然便收摄起来。龟鳖收摄感官的类比,说明了人该常把感官留作为主服务。
  59.体困灵魂也可能抑制感官的享乐,但对感官对象的嗜好会依然存在。若以更高品味的体验来放弃感官享乐活动,便能专注于知觉之中。
  要旨:除非一个人安处于超然境界,否则,他不可能停止感官享乐。以规范守则限制感官享乐的过程,有点象限制病人进食某些食物。然而,病人既不喜欢受这种限制,也并未丧失对食物的味觉。同样,以八步瑜伽(astanga-yoga)中的守意、持戒、打坐、调息、撤回、把持、冥思等限制感官的灵性之法,是为知识和智慧都比较欠缺的人而设的。但一个人若在修习奎师那知觉的进程中,品尝到至尊主奎师那的甘美,便不会再对死一般的物质事物感兴趣。因此,这些规则限制是针对那些灵性进修中智慧稍欠的初习者而言的,其有效性到对奎师那知觉真正有了体验为止。一旦人真正处于奎师那知觉当中,便会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平淡无味的东西失去兴趣。
  60.阿尔诸那呀,感官非常顽固,容易冲动急躁,甚至一位竭力想控制感官的睿智的人,也会被感官掳走心思。
  要旨:许多有学识的圣人、哲学家、超然主义者都试图征服感官,然而尽管他费尽苦心,有时,就是其中最卓绝者也会屈服于晃荡不定的心意,而成为物质感官满足的牺牲品。如伟大的圣人兼完美的瑜伽师维施瓦米陀(Visvamitra),虽然倾力以种种苦行以及瑜伽修行来控制感官,结果还是经不住梅娜卡(Menaka)的色相诱惑。当然,世界史上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所以说,没有完全的奎师那知觉,要想控制感官和心意,是十分困难的。心意不专注于奎师那就必然为物质的活动所吸引。伟大的圣者及奉献者圣雅沐那查尔亚(Sri Yamunacarya)举了一个实例,他说:
  “因为我的心已专注于侍奉奎师那的莲花足,我享受着一种永无厌腻的超然喜乐,因此每当我想与女人合欢,便会立即转离这个念头,并嗤之以鼻。”
  奎师那知觉是这样的超然美好,相形之下,物质享乐变得淡而无味,这是自然而然的。就好象一个饥饿的人,已经被足够数量的营养食品所满足了一样,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AmbarisaMaharaja)就因为心意专注于奎师那知觉,所以击败了伟大的瑜伽师都尔瓦萨·穆尼(DurvasaMuni)。
  61.抑制感官,将其完全调伏,把知觉专注于我,这样的人可谓有坚定的智慧。
  要旨:这一节诗清楚地解释了完美的瑜伽的最高境界就是奎师那知觉。人除非具备奎师那知觉,否则他便完全不可能控制感官。如上所引,伟大的圣者都尔瓦萨·穆尼向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挑衅,因骄横自大而无名大怒,结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官。而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虽然瑜伽修行不如这位圣者,却是主的奉献者,他默默地忍受着圣者所有的不恭,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之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感官,是因为具有以下这些如《博伽瓦谭》(9.4.18-20)所提到的品格:
  “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以心意专注于奎师那的莲花足;以言语描述主的居所;以双手打扫主的庙宇;双耳聆听主的逍遥时光;以双眼观看主的形象;身体触摸奉献者的身体;以鼻子赏闻供奉在主莲花足下的花香;以舌头品尝给主供奉过的荼拉茜(tulasi,荼拉时)叶;以双足前往神庙所在的圣地;以头顶拜主;以自己心愿满足主的心愿……所有这些品德使他成了跟主有关系的(mat-para)奉献者。”
  “跟主有关系”(mat-para)一词在这里最具深意,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跟主有关系”的人,可从安巴瑞施·摩哈茹阿哲的一生看出来。伟大的学者和“跟主有关系”传系中的灵性导师,圣巴拉兑瓦·维迪亚布善(BaladevaVidyabhusana)说:“只有为奎师那作奉献服务的力量,才能完全控制住感官。”也有时以火为喻。“正如熊熊大火可烧毁房子里的一切,处于瑜伽师心中的主维施努,能烧尽种种不洁。”《瑜伽·苏陀》也规定,要观想维施努,不可冥想虚无。那些冥想的对象不在维施努层面上的所谓瑜伽师,只不过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追求幻影而已。我们应该具有奎师那知觉——献身于至尊人格神首。这才是真正的瑜伽目标。
  62.心思感官对象,就会产生依恋。有依恋乃生贪欲,有贪欲乃生嗔怒。
  要旨: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冥思苦想着感官对象时,难免产生物质欲望。人的感官是需要从事一些真正的事务的。如果它们不去从事对主超然爱心服务,便一定去追求物质性的事务。物质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包括希瓦神和布茹阿玛君,都经不住感官对象的影响,更不用提天堂星宿上的半神人了。要走出物质存在的困惑,唯一的道路就是奎师那知觉。有一次,希瓦神正在冥想,但当帕尔瓦缇(Parvati)向他挑逗时,他就范了,生下了卡尔提克亚(kartikeya)。当主的奉献者哈瑞达斯·塔库尔(HaridasaThakura)还很年轻的时候,也同样受到了麻亚·兑苇(Maya-devi假象女神)的化身的色诱,但他很轻易地就过了美人关,因为他对主奎师那的爱纯粹无杂。如上述圣雅沐拿查尔亚的诗节所说,主虔敬的奉献者跟主在一起,享受高等的灵性快乐,所以远避了一切物质感官享乐。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因此,一个人若不在奎师那知觉之中,无论他以多么强有力的方式人为地遏制感官,最后终归于徒劳,因为只要他有一丝感官享乐的念头,也会激起他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的。
  63.由嗔怒导致幻念,幻念造成记忆迷乱;记忆迷乱,智慧乃失;智慧一失,乃重堕物质泥潭。
  要旨:圣茹帕·哥斯瓦米(SrilaRupaGosvami)这样训导我们:
  pyapancikatayabuddhya
  hari-sambandhi-vastunah
  mumuksubhihparityago
  vairagyamphalgukathyat
  《巴克提·茹阿萨密瑞塔·心都》(旧译《奉爱经》Bhakti-rasamrta-sindhu )(1.2.258)
  我们通过培养奎师那知觉可以知道,万物皆可用来服务于主。那些没有奎师那知觉知识的人,人为地想避开物质对象。这样尽管他们想解脱出物质束缚,却无法达到弃绝的完美境界。他们的所谓“弃绝“被称为phalgu,就是“不怎么重要”的意思。相反,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懂得用万物去服务于奎师那,因此,不至成为物质知觉的受害者。例如,对非人格主义者来说,主或绝对真理是非人格的,因此不能吃东西。就在非人格主义者力图避开美食时,奉献者却知道奎师那是至尊的享受者,以爱心供奉给主的一切食物,主都接受。所以,奉献者供奉美食给主之后,才品尝祭余(prasadam)。这样一来,一切都灵性化了,就没有堕落的危险了。奉献者在奎师那知觉中吃祭余,非奉献者却把它当作物质而予以拒绝。因此,非人格主义者人为的弃绝使他们不能享受人生;也就是这个原因,心意只要有一丝半毫的刺激,便把他们重新拖下物质存在的泥沼。据说这样的灵魂,即使提升到了解脱的境地,也会因没有奉献服务的支持而再次堕落。
  64.一个人如果能够摆脱一切执着和厌憎,遵守对自由的规范限制,控制感官,就能够获得主的彻底的恩宠。
  要旨:前面已经讲过,通过某些人为的方法可以外在地控制感官。但是,感官若不是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服务,随时都有堕落的可能。表面上看来,一个完全处于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可能也是在感官的层面活动,但因为他具有奎师那知觉,他不会着迷于这些感官的活动。 具有奎师那知觉者只关心能否满足奎师那而不在乎别的什么。所以,他超然于一切超脱与执着。如果奎师那愿意,他会去做那些不尽人愿的寻常事。因此,做或不做全在他的控制之下,因为他只在奎师那的指示下行事。这知觉是主无缘的恩慈,尽管奉献者仍然对感官的层面有所依恋,他仍能达到这种知觉。
  65.(在奎师那知觉中)如此满足,心乐慧定,再无物质生命的三重苦难。   66.一个人如果不(在奎师那知觉中)与至尊相联,就不会有超然的智慧和稳定的心意。心意不稳,怎能平静?没有平静,何谈幸福?
  要旨:除非在奎师那知觉中,否则决无平静的可能,所以第五章第二十九节强调说,只有当人了解到奎师那是一切祭祀和赎罪苦行所带来的善果的唯一享受者,了解到他是所有宇宙展示物的拥有者,了解到他是众生真正的朋友,这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因此,人如果不在奎师那知觉中,心意便没有最终的目标。骚动不安是由于没有终极目标。而当一个人肯定了奎师那才是万物众生的享受者、拥有者和朋友后,心意才会稳定,从而达到平静。因此,一个人的活动要是跟奎师那全无关系,肯定常在沮丧中,永无安宁,不管他表现得怎样平静,在灵修上是怎样的进步。人只有与奎师那联系在一起,才能达到奎师那知觉这一自显的平和境界。
  67.如强风卷走水上的船只,心意即使集中在一个飘荡不定的感官上,人的智慧也会被这感官掠走。
  要旨:除非所有感官都在从事于对主的服务,不然,只要其中有一个在追求满足,也会使奉献者偏离超然进修之途。如在安巴瑞施·摩哈茹阿哲的生平中所提到的,所有的感官必须从事于知觉奎师那,这才是控制心意的正确技巧。
  68.因此,臂力强大的人啊,能约束感官,不使其追求感官对象的人,必有定慧。
  要旨:我们只有通过奎师那知觉,即将所有感官置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之中,才能控制住感官享乐之力。克敌致胜要靠占优势的力量,同样,感官不是任何人力可以调伏的。只有将它们全部置于对主的服务之中方能有效。一个人了解到这点即了解到只有通过奎师那知觉,人的智力才能真正地得以巩固。了解到修习这门艺术须有真正的灵性导师指导——这种人称得上是“sadhaka”“即解脱的合格人选”。
  69.众生的黑夜、正是自律者清醒的时刻;众生醒来的时侯,便是内省圣者的黑夜。
  要旨:聪明人有两种。一种精于感官满足的物质活动,另一种勤于内省,对自觉的修炼极为醒觉。思想深刻的内省圣者的活动,对耽于物质事务的人来说,就象是黑夜一般。物质主义者由于对自觉的无知,在这样的黑夜中沉沉昏睡。内省的圣者对物质主义者的“黑夜”炯然警醒。圣者在灵修的循序渐进中感受到超然的快乐;而身在物质性活动中的人,对自觉却麻木不仁,梦想着种种感官满足。在睡意中有时感到高兴,有时感到忧伤,内省者对物质的快乐和忧烦总是无动于衷,他不受物质报应的影响,而且不断地修炼自觉。
  70.不为欲望滔滔不尽之流所扰,就象海洋纳百川之水,依然波平浪静。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心平气和,而试图满足这些欲望的人,则永远不能达到。
  要旨:大海常常充满了水,尤其在雨季,水更多。但大海依然是那么平静,没有激荡,也不会满溢。专注于奎师那知觉的人也是这样。只要人还有物质的躯体,躯体对感官满足的要求就不会停止。然而,奉献者却因着他的丰实而不为这些欲望所扰。一个有奎师那知觉的人再不需任何东西,因为主已经满足了他所有的物质需要。所以,他就象大海一样自身永远满盈。欲望可能会向江河入海那样涌向他,然而他却能专注于他的活动,甚至一点也不为追求感官满足的欲望所侵扰。虽然欲望仍然存在,但已没有去满足物质感官的倾向了——这便是人在奎师那知觉中的证明。因为他满足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并能象大海一样保持稳定,因而享有完全的平和。而其他人,就算其欲望的满足达到了解脱这样高的地步,也得不到平和,更不用说其他追求物质方面成功的人了。追求功利者、救赎者,还有追求玄秘力量的瑜伽师,都不快乐,因为他们的欲望未能得到完全满足。但一个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却在为主的服务中感到快乐无比,因而他已没有其他欲望需要满足了。事实上,他甚至不欲求从所谓的物质束缚中获得解脱。奎师那的奉献者没有物质的欲望,因此便享有完美的平和。
  71.放弃所有感官享乐的欲望,不为欲望所扰,抛弃拥有之念,消除假我——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要旨:达到无欲境界意谓着不再为感官享乐而欲而求。换句话说,渴求具有奎师那知觉,实际上就是无欲无求。了解自我的真实地位乃是奎师那永恒的仆人,不误称这物质躯体为自我,不错误地以为在这个世上拥有什么,这就是奎师那知觉的完美境界。处于这个完美境界中的人知道,因为奎师那是一切的拥有者,所以一切都必须用于满足奎师那,阿尔诸那不想为自己的感官满足而战,但当他变得具有完全的奎师那知觉时,便挺身而战,因为奎师那要他这样做,尽管他自己无心作战。但为奎师那,同一个阿尔诸那却全力以赴。真正的无欲求是欲求得到奎师那的满意,而不是人为地废除欲望。生物不可能没有欲望,不可能没有感觉。但他的确需要改变欲望的性质才行。一个在物质上没有欲望的人,肯定知道万物都属于奎师那,因此,他不会错误地宣称自己拥有什么。这超然的知识是基于自我觉悟的基础上的——即完整地理解每一生物的灵性身份都是奎师那永恒的所属部分,因此,生物永恒的地位永远不在奎师那的层次上,或高于他。对奎师那知觉的这种了解,是真正平和的基本原则。
  72.这就是灵性和神圣的生命之道,得之,人就不再感到困惑。即使在临终时才处于这样的境界,也能进入神的国度。
  要旨:人既可能在一秒之内,立即达到奎师那知觉或神圣的生命——也可能历尽百万次的投生,仍不能达到这样的生命境地。这只是一个是否了解和是否接受事实的问题。卡特万嘎·摩哈茹阿哲(Khatvanga Maharaja)只在死前数分钟才皈依奎师那,结果达到了这一生命境地。涅磐(nirvana)是指结束物质生命的过程。根据佛教哲学,物质生命完结后,便只有虚无,但《博伽梵歌》的教导则不以为然。真正的生命是在这物质生命完结后才开始的。对于十足的物质主义者来说,懂得该结束物质化的生命道路就已足够了,但对于在灵性上修行高深的人来说,物质生命之后还有另一生命。在结束此生前,如果谁幸运地有了奎师那知觉,谁就可立即达到布茹阿玛·涅磐(Brahma-nirvana,神的灵性国度)的境界。神的国度与为神作奉献服务没有区别,因为这两者都在绝对的层面。所以,从事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便已到达了灵性的国度。在物质世界里有满足感官的活动,在灵性世界里则有奎师那知觉活动。就算在这一世中,臻达了奎师那知觉也即晋达了梵(brahman)的境界,一个处于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已确实地进入了神的国度。
  梵(brahman)是物质的反面。因此“brahmisthiti”意思是“不在物质活动的层面“。《博伽梵歌》认为,为主作奉献服务便是处于解脱的境界。 因此“brahmisthiti”就是从物质束缚中的解脱。
  圣巴克提维诺德·塔库尔(BhaktivinodaThakura)认为,《博伽梵歌》第二章是全书的提要。《博伽梵歌》的主题是“行动瑜伽”、“思辨瑜伽“和“奉爱瑜伽”。第二章作为全书的提要,清楚地讨论了“行动瑜伽“和“思辨瑜伽”,对“奉爱瑜伽”也略有提及。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二章“《博伽梵歌》内容撮要”之终。
  第三章 行动瑜伽
  1.阿尔诸那说:佳那尔丹!开莎瓦(Kesava)呀!如果你认为智慧比功利性活动更好,那为什么还要劝我参加这场可怕的战争呢?
  要旨:在上一章里,至尊人格神首圣主奎师那已经很详尽地描述了灵魂的本质,为的是要把他亲密的朋友阿尔诸那从物质苦海中拯救出来。而已推荐的觉悟之途便是:智慧瑜伽,即奎师那知觉。有时,奎师那知觉被误解为不活动。有着这种误解的人常常隐居起来,唱颂主的圣名,希望由此而达到完美的奎师那知觉。然而未受奎师那知觉的哲学训练,隐居起来唱颂主的圣名并不可取。这样做最多只能赚取无知大众的一点仰慕罢了。阿尔诸那也以为奎师那知觉,即智慧瑜伽或培养灵修知识的智慧,便是隐居起来,而且在隐居之所作赎罪苦行。换句话说,他想以奎师那知觉为借口,巧妙地逃避作战。但他是个诚恳的学生,于是把事情摆到导师面前,询问奎师那他怎样做才最好。在回答中,主奎师那便在这第三章中详尽地解释了行动瑜伽——在奎师那知觉中的工作。
  2.我的智慧被你模棱两可的指示弄糊涂了。因此,请明确地告诉我,什么对我最有益。
  要旨:前一章可说是《博伽梵歌》的序曲,解释了修习瑜伽的许多不同的途径,如三可亚瑜伽、智慧瑜伽、以智慧控制感官、无获利性的工作及初级者的地位等等。这些都讲到了,但讲得凌乱,没有系统性。一份更为严谨的方法概要对于行动和理解都是必要的。因此,阿尔诸那想理清这些明显的含糊不清的概念。这样,普通人就能正确无误地接受了。虽然奎师那并非有意要以文字游戏叫阿尔诸那摸不着头脑,阿尔诸那却不了解奎师那知觉的程序。无论是从不活动还是从积极去服务方面讲都是这样。换句话说,阿尔诸那这样询问,是为所有想真正地理解《博伽梵歌》奥秘的学生扫除奎师那知觉之途上的障碍。
  3.至尊人格神首说:无罪孽的阿尔诸那呀!我已经解释过有两类努力于认识自我的人。一种人倾向于通过经验性和哲理性思辩来理解自我,另一种人则通过奉献服务去认识。
  要旨:主在第二章诗节三十九,解说了两种程序——即三可亚瑜伽和行动瑜伽(即智慧瑜伽)。在这诗节中,主对此的解释就更清楚了。三可亚瑜伽即关于灵性和物质本质的分析性研究,是那些倾向于通过经验性知识和哲学去推敲和理解事物的人所研究的主题。另一种人则如第二章第六十一诗节所解说的那样,在奎师那知觉中工作。主还在第三十九诗节中阐明,人以智慧瑜伽即奎师那知觉的原则去工作,便可从活动的桎桔中解脱出来,而且这过程并无瑕疵。这同一原理在第六十一节中就解释得更清楚了:这种智慧瑜伽完全依赖于至尊(或者,更明确地说,依赖于奎师那),如此,所有的感官就能非常容易地被控制住。因此,作为宗教和哲学这两种瑜伽,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哲学的宗教只是感情用事而已,有时甚至只是狂热;而没有宗教的哲学就是心智的思辩和臆测。终极的目标是奎师那,因为孜孜追求绝对真理的哲学家也以到达奎师那知觉而告终。这一点也在《博伽梵歌》中论述了,整个过程在于去弄明白自我在与至尊主的关系中的真实地位。间接的过程是哲学思辩,这一过程也可使人逐步地达到奎师那知觉的境界;而另一过程则是直接地将每一事物联接到奎师那知觉中。两种过程之中,奎师那知觉之途更佳,因为它不依赖于以哲学的方式进行感官净化。奎师那知觉本身就是净化的过程,直接奉献服务的方法使之既简易又崇高。
  4.单是避开工作,并不能到达无报应的自由境界;仅是依靠弃绝,并无法达到完美。
  要旨:责任的赋定是为了净化物质主义者的心。当一个人通过履行赋定责任而获得净化后,便可接受生命的弃绝。未经净化而突然接受生命中的第四阶段(萨尼亚西),结果是不会成功的。按照经验哲学家说法,一个人只需接受萨尼亚西,或者退出功利性的活动,就可立即跟那茹阿亚纳(Narayana)一样完美。但主奎师那不赞成这种说法。心灵未净化当萨尼亚西只会给社会秩序带来骚乱。另一方面,如果有人为主作超然的服务,即使不去履行赋定的责任,无论他在此有多少进展,主也会接受(智慧瑜伽)。即使只是稍微实践一下这一原则,也能助人克服大难。
  5.人被迫根据物质自然形态所决定的秉性而行事;因此,谁也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哪怕是一刻都不行。
  要旨:问题并不在于生命躯体化了,而在于灵魂的本性永远是活跃的。没有灵魂,物质躯体便不能运动。灵魂永远是活跃的,一刻也不会停止;躯体只是受操纵的死的器具而已。既然如此,灵魂就得好好地去从事奎师那知觉的工作,要不然,他就会在虚幻能量指使下从事其它的杂务。一旦跟物质能量接触,灵魂就陷入物质形态之中。要解除这种吸引,使灵魂重获净化,人必须从事圣典中所赋定的责任才行。但如果灵魂从事于奎师那知觉的本来职守,那他所能做的一切对他都有好处。《圣典博伽瓦谭》(1.5.17)证实了这一点:
  “人若从事于奎师那知觉,即使不能遵循圣典赋定的责任,或不恰当地履行奉献服务,甚至可能因达不到标准半途而废,也并无损失无罪过。但如果人遵行了圣典中所有有关净化的训谕,却没有奎师那知觉,又有何用?” 因此,要达到奎师那知觉的境地,净化程序是必要的,萨尼亚西也好,或者任何净化程序也好,都是要助人达到终极的目标——奎师那知觉;没有它,一切都属枉然。
  6.遏制住活动的感官,心意却不离感官对象,这实在是自欺欺人,这种人称为伪善者。
  要旨:有很多伪善者,拒绝在奎师那知觉中工作,却装模作样地冥想,其实心里装满了感官享乐。他们可能搬弄一些枯燥的哲学来吓唬那些精于世故的跟随者,但从这节诗中,我们可以看得清楚,这些人是最大的骗子。人可以任何社会身份追求感官快乐。但如果他能遵守在他那特定的地位所应遵循的规则,便可在生存净化中逐渐取得进步。但如果他自己装扮成瑜伽师,而实际上却在追求满足感官的对象,那就是最大的骗子,即使此人不时也胡诌几句哲学。他的知识毫无价值可言,因为这样一个罪人的知识的影响力,已被主的虚幻能量带走。这样的伪善者心意总是不纯,因此,他的瑜伽冥想毫无价值,只不过是装模作样而已。
  7.相反,如果有人诚心诚意地以心意去控制活跃的感官,并且在奎师那知觉中毫无依附地修习行动瑜伽,那他就高超得多了。
  要旨:与其为了放荡地生活和感官享乐,装扮成超然主义者,远不如坚守自己的工作,践行生命的目的,以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臻达神的国度。自我利益的最高目标是接近维施努,整个四社会阶层和四灵修阶段制度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到达生命的这一目的而设置的。居家之人也可以通过在奎师那知觉中的规范服务而到达这一目的地。一个人若过圣典(sastras)所规定的自律生活,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执着于事,长此下去就会在自觉的道路之不断进步。诚恳地遵循这个方法的人,比起那些以灵性主义来粉饰自己以欺骗无知大众的佯装者来说,其所处地位要高妙得多。一个诚恳的马路清洁工,远比那些只为谋生而假装冥想的人要强得多。
  8.履行赋定给你的责任吧,因为这比无所作为更好;无所作为,甚至连物质躯体都不能维持。
  要旨:有很多假冥想者,诈称出身高贵,也有很多有名的职业人士虚伪地摆出一副为了灵修生活的进步,他们已经牺牲了一切的架式。主奎师那并不想让阿尔诸那成为伪善者,倒是希望他去履行查锤亚赋定的责任。阿尔诸那既是居家之人又是军中大帅,所以他还是保持现状,履行居家查锤亚的赋定宗教义务为好。这样的活动能逐步地洗净世俗人的心,使他脱离物质污染。为了维持生计的所谓弃绝,永远得不到主的允准,任何宗教经典也不会同意,要维持躯体健康,人毕竟得做些工作。因此,人若没有净化物质性的习性,断不可任意放弃工作,任何在这物质世界之中的人,都必然有一些不洁的习性,如想做物质自然的主人等;或者,换句话说,要去追求感官享乐。这种污浊的习性必须清除干净。不通过赋定的责任去作如此清除,人便永远不该弃绝工作,依赖别人过活,而试图成为一个所谓的“超然主义者“。
  9.作为牺牲祭献给维施努的活动,一定要做;不然,活动只会将人束缚在物质世界,所以呀,琨缇之子,你要履行你赋定的责任,去满足维施努。这样,你就可以永远不会受到捆绑。
  要旨:一个人只是为了维持这个身体也得工作,对社会上处于任一特定地位和品性的人来说,赋定的责任便能达到这个目的。
  亚给雅(yajna)是指主维施努,或者是献祭。所有的献祭都是为了满足主维施努。《韦达经》训谕:“yajnovaivisnuh”——“亚给雅即维施努”。换句话说,不管是进行赋定的亚给雅,还是直接服务主维施努,目的都是一致的。所以,如本诗节所言,奎师那知觉就是执行亚给雅,四社会阶层和四灵性阶段制度的目的也在于满足主维施努。Varnasramacaravatapurusenaparahpuman /visnuraradhyate。(《维施努·普然那》3.8.8)
  所以,一个人应该为满足维施努而工作。这个物质世界的其它工作都是束缚人的原因,因为不论工作为善为恶,均有报应,而任何报应都将束缚人。因此,人须在奎师那知觉中为满足奎师那(即维施努)而工作。人若如此行事,则已处解脱之境。这才是伟大的工作艺术,开始时,需要有非常卓越的指导才行。所以,一个人应该在主奎师那的奉献者的专门指导之下,或在主奎师那的直接教导下(阿尔诸那得到这种机会工作),勤奋地工作。凡事不可为感官满足而行,而要去满足奎师那。这样去实践,不仅可免于工作的报应,而且更能逐渐将人提升到对主作出超然爱心服务的境界,这是晋升神的国度的唯一途径。
  10.创造之初,万物之主遣来一代一代的人类和半神人,带着对维施努的种种祭祀,并祝福他们说:“让亚给雅(yajna,祭祀)使你们快乐,因为它的实施会赐给幸福生活和获得解脱所需求的称心如意的一切。”
  要旨:万物之主(维施努)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给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提供了一个重返家园的机会,物质创造之内的所有生物,因忘却了他们与维施努,即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的关系,而受到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韦达原则在于帮助我们认识这永恒的关系,正如《博伽梵歌》所说:Vedaiscasarvairahamevavedyah.主说《韦达经》的目的就是要认识他。韦达颂歌唱道:patimvisvasyatmesvaram.因此,众生之主就是至尊人格神首维施努。在《圣典博伽瓦谭》(2.4.20)中,圣舒卡兑瓦·哥斯瓦米(SukadevaGoswami)也从很多方面描述主为:“圣主奎师那,是所有奉献者崇拜的主,所有雅杜王朝的国君如安达卡、韦施尼等人的荣耀和保护者,全体幸运女神的丈夫,所有祭祀的指导者,众生的领袖,一切智慧的控制者,所有灵性和物质星宿的拥有者,地球上的至尊化身(一切至尊)。愿他对我恩慈。”“praja-pati”就是主维施努,他是所有生物、所有世界和所有美的主,是每个人的保护者。主创造了这个物质世界,使受条件限制的灵魂能学会从事亚给雅(献祭),以满足维施努;这样当他们还生活在物质世界时,就可以过得舒舒坦坦,无忧无虑,在现有的物质躯体完结之后,便能进入神的国度。这便是受条件限制的灵魂的整个活动程序。通过亚给雅的实施,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会逐步变得具有奎师那知觉,且在各方面都具备神圣的品格。在这个充满纷争和虚伪的年代,韦达经典推荐“Sankirtana-yajna”(齐颂圣名祭祀)。主柴坦尼亚为拯救这个年代所有的人,引介了这个超然的体系。“Sankirtana-yajna ”与奎师那知觉,相辅而行。《圣典博伽瓦谭》(11.5.33)提及主奎师那以他的奉献形象-主柴坦尼亚显现时,也特别提及了唱颂主的圣名一事(Sankirtana-yajna)。
  “在这个充斥着纷争与虚伪的年代,天赋智慧充足的人会通过唱颂主的圣名,崇拜有同游相伴的主。”《韦达经》所规定的其他亚给雅在这纷争的年代不容易施行,但齐颂圣名祭祀在各方面都既简易又崇高,《博伽梵歌》(9.14)也这样推荐。
  11.祭祀取悦了半神人之后,半神人也会取悦你们。人与半神人如此互相合作,一切都会繁荣昌盛。
  要旨:半神人是经过授权的物质事务的管理者。空气、阳光、水以及维持生物躯体和灵魂的所有其他恩赐的供给,全由半神人统管。这些数不胜数的半神人都是至尊人格神首身体各部位的助手,他们是否快乐取决于人类亚给雅的施行,有些亚给雅是为了满足某些特别的半神人的,但就算这样做,主维施努在所有亚给雅中仍是受到尊拜的受益者。《博伽梵歌》也提到,奎师那本人就是所有亚给雅的受益者:bhoktaram yajna-tapasam。所以,亚给雅·帕提(yajna-pati)的最终满足才是所有亚给雅的主要目的。当这些亚给雅圆满地进行后,主管各部门供应的半神人自然高兴,自然物产的供应就不会匮乏了。
  亚给雅的施行有很多附带的好处,最终是导人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举行亚给雅,一切活动均可净化,如《韦达经》所说:
  ahara-suddhau sattva-suddhih sattva-suddhau dhruva smrtih smrti-lambhe sarvagranthinam vipramoksah.
  举行亚给雅,食物便得到圣化;吃了圣化的食物,人的存在便得以净化;生存的净化又使精微的记忆组织获得圣化,而圣化的记忆则使人想到解脱之途,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便把人导向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奎师那知觉。
  12.负责掌管各种生活必需品的半神人被祭祀的施行满足后,便会给你们提供一切生活所需,但人若享用半神人的馈赠却不回以祭祀,则与盗贼无异。
  要旨:半神人被授权为至尊人格神首维施努的供应代理人。因此,必须举行规定的亚给雅去满足他们。在《韦达经》中,对不同的半神人规定有不同的亚给雅,但所有这些最终都是供奉给至尊人格神首的。对于那些不认识至尊人格神首的人,祭祀半神人值得推荐。《韦达经》根据人不同的物质品性,引介种类不同的亚给雅。崇拜不同的半神人,也是基于同一原则——即根据人的品性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肉食者被推荐去崇奉卡利(Kali)女神——这一物质自然的可怕形体,而且须以动物祭祀女神。但对在善良形态中之人韦达经典则推荐对维施努的超然崇拜。然而,一切亚给雅最终都为的是逐渐地晋升至超然的境界。对于普通人,至少有五种亚给雅——称为“五大祭”——是必需的。
  须知,人类社会的一切生命必需品都是由主的代理——半神人供应的。没有人能造出任何东西。以人类社会的食物为例来说,五谷、水果、蔬菜、牛奶、糖等善良形态的食物,以及非素食者的食物,如肉类等,没有一样是人制造出来的。又例如,热、光、水、空气等也是生命的必需品,也没有一样是人类能凭空制造的。没有至尊主,便没有充足的阳光、月光、雨水、微风等等;没有这些;谁也活不成。很明显,我们的生命依赖于主的维持。甚至我们的制造业也需要很多原料,如金属、硫磺、水银、锰和其它重要元素,这些都是由主的代理人供应的,目的是要我们好好利用,维持健康,以追求自觉走向生命的终极目标从物质生存的苦苦挣扎中解脱出来。举行亚给雅可以达到这一生命自标。如果我们忘记了人生的目的,只是一味地从主的代理人那里获取供给,满足感官,就会越来越多地陷于物质生存之中,这并不是创造的目的;我们必然会堕为盗贼,并将受到物质自然律法的严惩。盗贼的社会永远不会有快乐,因为他们没有生命的目标。粗俗的物质主义盗贼缺乏生命的终极目标,也没有举行亚给雅的知识,他们只是一味追求感官满足。然而,主柴坦尼亚始倡了最简单易行的亚给雅——唱颂主的圣名,世界上任何一个接受奎师那知觉原则的人都可实践。
  13.主的奉献者脱离各种罪恶,因为吃的食物已事先祭祀供奉过。其他人则为了个人的感官享乐而备制食物,实际上吃的只是罪恶。
  要旨:至尊主的奉献者——即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称为“santas”,他们恒常地敬爱主,正如《布茹阿玛·萨密塔》(5.58)所言:premanjana-cchurita-bhakti-vilocanena santah sadaiva hrdayesu vilokayanti。奉献者恒常深深地爱着至尊人格神首哥文达(一切快乐的赐予者),或穆昆达(解脱的赐予者)或奎师那(有无限吸引力的人)。他们不会接受未事先供奉给至尊者的任何东西。因此,这样的奉献者常以不同的奉献服务,举行亚给雅。如聆听、唱颂、记念、崇拜等,这些亚给雅的举行,使他们永远远离物质世界中的种种罪恶污染。其他人则为了自己或为感官享乐而准备食物,他们不仅是贼,而且是吞咽各种罪业的食客。一个满身罪孽的盗贼怎么可能快乐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让人们在各方面都快乐,就应该教他们在全然的奎师那知觉中进行最简易的祭祀程序——唱颂主的圣名,否则,世上便不会有和平,不会有快乐。
  14.众生吃五谷而活,五谷赖雨水而长,雨水因亚给雅而降,祭祀则源于赋定的责任。
  要旨:《博伽梵歌》的伟大评述家圣巴拉兑瓦· 维迪亚布善这样写道:
  至尊主被称为亚给雅·普茹萨(Yajna-purusa)或一切献祭的接受者,也是一切半神人的主人。半神人为主服务,犹四肢之为整体服务。因德茹阿、禅德茹阿(Candra)、瓦茹那(Varuna)等半神人被授权掌管着物质事务,《韦达经》教导我们进行献祭以满足这些半神人,让他们乐于提供足够的空气、阳光、雨水等等滋润五谷。每当主奎师那受到崇奉,半神人也自然而然受到崇奉,因为他们是主的肢体,所以不必另行崇拜他们。为了这个原因,主的奉献者从事着一种在灵性上滋养身体的方法,即他们在奎师那知觉中,先将食物供奉,然后才吃。如此,不仅躯体过往的罪过消散弥尽,而且躯体还具有了对抗物质自然的一切污染的免疫力。当出现流行病时,接种抗菌疫苗可使人免于病的感染。同样,先把食物供奉给主维施努,然后再吃,我们就对任何物质影响有着足够的抵抗力,一个习惯这样做的人称为主的奉献者。因此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只吃给奎师那供奉过的食物,便能抵消阻碍自觉进步的一切过往物质感染。另一方面,不这样做的人只会增加罪业活动,只配在下一生得到猪狗一般的躯体,饱受所有罪业的果报。物质世界充满了污染,但接受主的灵粮(prasadam——供奉给维施努的食物)则可免除这些侵染,不然,必遭到污染。
  五谷、蔬菜才是真正的食物。人类吃不同种类的谷物、蔬菜、水果等;动物则吃谷物、蔬菜的残渣、草、植物等。人类中的肉食者,要想吃到肉,也得依赖于农作物的生产。因此,我们最终依靠的是庄稼的生产,而不是靠大工厂的生产。田地的出产要靠足够的雨水,而雨水又是由因德茹阿、太阳、月亮等半神人控制着的,他们全都是至尊主的仆人。献祭可以满足主,所以,不做祭祀的人会感到万物匾乏——这便是自然的律法。亚给雅,特别是为这年代而制定的唱颂主的圣名必须举行,这样,至少可使我们免于饥荒。
  15.规范活动是由《韦达经》赋定的,而《韦达经》又是由至尊人格神直接展示出来的。因此,遍存万有的超然性永存于献祭中。
  要旨:这节诗清楚地说明了yajnatha-karma,即只为满足奎师那而工作的必要。要是我们须为满足亚给雅·普茹沙(即维施努)而工作,便须在梵(brahman),即超然的《韦达经》中找出工作的指示。因此,《韦达经》是工作指示的法典。没看《韦达经》的指示而行使的任何事情,称为违训业报(vikarma),即未经授权的罪业工作。因此,为了免受工作报应之苦,我们须时常接受《韦达经》的指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须按照国家的指示工作,同样,他也须按照主的至尊王国所颁发的指示工作。《韦达经》上的这些指示,直接出于伟大的人格神的一呼一吸。据说“四韦达——瑞歌、亚诸尔、萨摩、阿塔尔瓦——全是由伟大人格神的呼吸中流生“(《布瑞哈德·阿茹阿尼亚卡·乌帕尼沙德》4.5.11)。主是全能的,可以呼吸之气说话,正如《布茹阿玛·萨密塔》所证实的,主是全能的,每一感官都能做其他感官的工作。换句话说,主可以用呼吸之气说话,可以眼目授精,事实上,他只是看了一眼物质自然就创造了所有的生物。创造之后,即将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投进物质自然的子宫之后,主又在韦达智慧中留下训示,教导他们重返家园,受条件限制了的灵魂都切望物质享乐。但是《韦达经》的指示可以满足人的这种颠倒的欲望,当他完结了这种所谓的享乐之后,就可以回归神了。对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来说,这是获得解脱的机会,因此,他们要达到奎师那知觉,应跟随亚给雅(yajna)的步调。即使那些不能效法韦达训谕的人也可以采纳奎师那知觉的原则,这可以代替韦达的亚给雅,即工作。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