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开放你的人生

_5 王辉耀(现代)
  有才华就要大胆地展示
  1984年,现中国科技部部长,当时还是同济大学力学系研究生的万钢,登上了前往德国的飞机。在德国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伴一起到克劳斯塔尔大学的外办,了解学习计划的安排。当时,外办的老师提出,作为外国留学生,首先必须参加PNDS考试(德语入学考试)。考试半年举行一次,他必须等到秋季参加考试通过后才能开始他的博士学业。万钢当场就很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德语这么好,为什么一定要考试?一定要等这么久才开始正式的学习?
  外办的老师表示怀疑,来该校就读的留学生不知道有多少,还从来没人敢说自己德语好到不需要考试的地步。但经过万钢用德语毫不妥协的"攻关"之后,外办老师最后只能表态:"如果你真觉得不需要考试,那去跟几个教授谈谈,看看是否可以免试。"
  后来,万钢就和外办指定的几个教授聊了整整一个小时,用德语回答各种问题,接受各种语言测试,最终让教授们心服口服--同意免试。万钢也因此成了克劳斯塔尔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参加PNDS考试而直接入学的外国留学生。在采访中,我发现万钢身上散发着自信的魅力。他自己总结说:在该自信的地方就一定要敢于自信,不过分谦虚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才华就要大胆地展示。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一旦认定某件事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就算尽力而为,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为你戴上了心理的镣铐,拒绝了超常的努力,所以也拒绝了奇迹的发生。而你相信自己在擅长和具有优势的方向上的努力,并坚持行动,虽然不一定能够迎来转机,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肯定会大大增加。
第48节:第3章 拥有自信(6)
  所以,柏林顿北方铁路公司前董事长理查o贝斯勒有一句名言:"不管面对什么事,我都不会说'绝对不行'。"
  对于自卑者来说,自卑正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
  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或多或少总会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就算是伟人也毫不例外:拿破仑矮小、林肯丑陋、罗斯福小儿麻痹。这些都是先天性的缺陷,不比学历、技能、知识、文化、性格等等,后天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这些无法改变的缺陷难道都不足以成为令人痛苦自卑的源头?但他们拥有的却是极其辉煌自信的一生!
  练就自信的第一要素是:恰当定位,一定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信息:其一,正视自己的不足,不因差异而感到自卑,不为缺陷而感到烦恼,不让弱点影响你的成功;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把握和信任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形成优势,由此进行人生的策划和竞争。
  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在1988年最初去美国迈阿密大学留学时,学的是体育管理专业,但他发现那是"属于富人玩的游戏",不适合自己的未来,于是就在离毕业还有半年时,毅然报考沃顿商学院。
  美国沃顿商学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商学院,李一考得并不轻松,前后面试了三次,仍没结果。最后一次面试,他干脆在考场上直截了当地问主考官:"如果我没有被录取,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很可能是你没有工作经验。在美国,商学院录取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商务工作经验。"
  李一作出的反应不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者说"我会如何改变自己的缺点",而是立刻反驳:"按你们的招生材料所说,沃顿作为世界最优秀的商学院,肩负着培养未来商务领袖的重任。但世界各国发展很不平衡,如果按你们现在的做法,商务成熟的国家会招生特别多,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一个也不招,这跟沃顿商学院的办学宗旨是自相矛盾的。"
  出人意料的是,李一反驳的自信和勇气还得到了主考官的欣赏。面试出来后,招生办主席秘书给李一打了一个电话:"主席对你的印象特别好,说你很自信,与众不同。"后来,在当年52个申请该校的中国学生当中,李一成为唯一被沃顿商学院录取的中国学生。
  古人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我们不为缺点所纠缠的最基本办法,就是别拿自己的弱项去跟别人的强项竞争,没有必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更没有必要为此苦恼和自卑:譬如你喜欢打篮球,但你没有姚明那么高,甚至长到1米8都不可能,但你不一定非要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或者不一定非要成为一个中锋。我们需要的只是改变,然后告诉自己:忘记那些缺陷吧,这不是你的原因,这不是你的目标,这不是你的道路,或者这对你无足轻重。
  认识和定位好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特长,就算你的长项不够顶尖,不够权威,但你总会有胜过竞争对手的地方,只要你善于利用,就能形成优势。譬如武器不够先进,指挥官不够专业,军队不够庞大,训练不够有素,但依赖正确的战略战术,"小米加步枪"一样可以打败"飞机加大炮"。
  给应届毕业生增加自信的建议
  我在一次应邀的大学演讲中提到在职业突围中,自信心很重要。演讲结束后,一个同学向我提问:"我是一个应届毕业生,我面对的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经常苦恼的一个问题:职业经验值几乎为零,没有特别突出的专业优势。每次应聘时,我都担心自己不会被录用,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增加自信?"
  我理解他内心的苦恼,应届毕业生当然不可能像职场老人一样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工作业绩。因此,我建议他:"你是个很理性的人,所以你明白自己缺乏自信是因为简历和个人的职场说服力不够。其实,信心问题可以通过定位来解决:其一,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你不要集中心思应聘那些确实特别需要工作经验的职位,因为我们清楚自己需要一个成长期。其二,可以扬长避短地做简历,没有职业经验,你可以表现自己有胜任工作的能力;没有工作业绩,你可以证明自己有从事该业的专业能力,譬如工科生的技术专利、文科生的著作文章,还有校内外的社会实践、社团职务、企业工作实习等。做好这些个定位,竞争力就出来了,自信水到渠成。"
第49节:第3章 拥有自信(7)
  恰当定位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你的信心成为信念。
  信心和信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从字面上都可以看出来:信心重在"心"--心理状态、心理感觉;信念重在"念"--理念和信仰,信心提升为信念,是让信心具有恒心的唯一途径。正如古罗马的诗人奥维德所说:"信念!有信念的人才经得起任何风暴。"
  托o卡莱尔曾有句名言:"人有没有信念,并非取决于铁链或任何其他外在的压力。"信念和信仰的产生,只能依赖自我的人生定位和策划,通过扬长避短的定位,自己做自己的伯乐,才能进而拥有真正的自信。
  2.做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因为梦想而自信地坚持
  著名环保"战士"廖晓义现在已经是个公众人士,她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过她的人生感悟。1996年3月7日,廖晓义创办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当时就说:"我选择做的事都很不时尚,很需要勇气……但我坚信,中国环保需要民间组织,需要公众参与。"
  廖晓义的"环保"之路是典型的"因为梦想而自信地坚持着"的过程,她的信心来源于梦想。此前,她曾在美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有位教授曾想收廖晓义读博士,但廖晓义因为梦想而放弃:"美国不缺博士,可中国却缺少环保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呆在美国读一个学位。"
  2002年,"地球村"7岁,困境重重。加上廖晓义,"地球村"一共不过四个人,账面上资金剩下不到几千块,前景不明--整个社会对环保重视不够。廖晓义有许多选择:"我可以去国际性的NGO工作;可以拍片子,做独立制片人;甚至当时有一所大学邀请我去他们的媒体传播系当系主任……"但是,因为对自己事业的喜欢,廖晓义犹豫过后,还是自信地要坚持:"放不下,哪怕它已经奄奄一息,当时心里想的就是尽全力救'地球村'一把。"
  廖晓义的梦想和自信最终也得到了收获,"绿色GDP增长"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共识,她成了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2006年,她还成为了七大部委联合颁发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做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梦想,这是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
  爱因斯坦曾对相对论有个经典的解释:一位先生和一位漂亮女孩在一起呆上一个小时,他会感觉时间像一分钟那样短暂;而如果让他独自在灼热的火炉边呆上一分钟,他就会感觉时间比一个小时还漫长。
  这个比喻除了通俗地解释了相对论之外,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常识: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或者做喜欢的事,你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相反,跟不喜欢的人呆在一起,做不喜欢的事,所有坏情绪都会到来。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经这样解释过自己多次的人生选择:"一个人选择的时候,是完全不能控制结果的,你今天选择得对,并不保证你未来选择的还是对。因此,一个人选择的时候,只能服从你内心想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杨澜并不成功,那也没关系,我仍然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我选择的是我喜欢做的事。"
  追随我心的选择
  大家很熟悉的杨澜在其职业生涯中有过三次事业转身:第一次是在主持《正大综艺》如日中天时,突然急流勇退,赴美留学;第二次是在运作凤凰卫视《杨澜访谈录》正当红时,毅然辞职,创办阳光卫视;第三次是突然捐出阳光传媒集团51%股份成立阳光文化基金,回归主持人本业。
  这三次转身,虽然事后看来明智,当时却引来无数争议。尤其是第一次杨澜放下中央电视台的"金话筒"去美国读书时,几乎所有人都说她傻,这么好的工作怎么能够放弃?但为什么杨澜决意要离开呢?用杨澜自己的话说,是因为缺乏长期的信心--"选择离开是因为恐惧,因为命运不在自己掌握中。"为什么缺乏信心?因为"有吃'青春饭'特征"的这类节目不是她喜欢主持的类型:"我希望通过出国学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
  因为自己的喜欢,所以自信和坚持,杨澜的解释其实也是这次采访调查中无数开放型成功人士的共识之一。
第50节:第3章 拥有自信(8)
  美国Viacom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曾如此说:"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情的热爱。我有一种愿望,要尽可能地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
  人不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因为有人性和情感的存在。所以有些东西再好,再有价值,再合适不过,可如果不喜欢,我们就会将其当成一种负担,甚至越接近成功,我们越无法摆脱那种窒闷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有些事情,明知道代价很高,可因为喜欢,所以我们能从中获得乐趣、满足、激情、成就感。因此,我们不会用商业化的价值来衡量,我们会将其视为人生挑战,如同购买商品,如果很喜欢,就不介意多花点钱做个冤大头。
  唐越的人生选择
  熟悉唐越的人都知道,他曾是e龙网的创始人,现在是蓝山中国资本创始合伙人。他的人生充满了成功,也充满了开放,他曾这样阐述自己的多次人生选择:"成功,不过是用公众的眼光来衡量。对于个人,就是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1991年,我在南京大学国际贸易系读到三年级的时候决定退学,20岁的时候,我只身来到美国寻找新的生活方式,随后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州私立的CONCORDIA学院,主修金融,副修政治学。毕业后进入美林证券,从最基础的办事员做起。"
  "在e龙成立9个月的时候,我曾有机会以几亿美元的价格卖掉e龙,我也曾有过一丝的后悔。但我觉得,只有抱着平和的心态,才能享受事业与生活的乐趣。"
  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创业元老、我认识多年的好朋友徐小平,曾在出国留学的咨询手记中劝告年轻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而出国留学:"人不要为别人活着,而要为自己活着。哪怕你的父母逼迫你立即出国,也不要理他们。因为出国之路是你的人生道路,走得好坏,决定你一辈子的生活质量。你的同学,也许会在听说你出国消息后祝贺你一分钟,但他们转眼就会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而为争气要出国,其实是一种失败者心态,是一种偏离人生目标的变异追求。发令枪响后,人人都在向正前方的终点冲刺,但你却向侧面狂奔。"
  红杉中国的主席张帆也曾这样归纳人生的成功哲学:"其实不管干什么,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最好那个事还是你自己比较擅长干的事,这是最好的。"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譬如现在的家长从小逼迫孩子,今天去少年宫学钢琴和舞蹈,明天参加绘画、写作、电脑培训班,后天再请个外语家教;将来还要"指导"孩子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再后来还要给他安排工作,介绍对象……家长几乎考虑到了这一切,却忽略了还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于是,孩子们是有了特长和前途,却一点也不快乐和自信,因为前途不是想要的前途,所以他们感受更多的是无奈、压力以及责任。
  当然,人生难免擅长的事并不是喜欢的事,喜欢的事却不是你最擅长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最好的老师不一定能教出最好的学生。
  没有奋斗在自己最擅长、最易成功的领域,这无疑有人生的浪费。如果做自己擅长、自己却不很喜欢的事,你则会感到遗憾。要避免自己的嗜好与特长不成为两条平行线,我有如下建议:
  --喜欢你所做的事,喜欢你所擅长的事,喜欢你手头上的工作,把擅长的事变成为喜欢的事;
  --为喜欢的事坚持"充电"和积累能量,将喜欢的事变成擅长的事;
  --就算不能把"喜欢"变成"擅长",也可以利用你的"擅长",去实现你的"喜欢",这能间接带来满足和成就感,也算是一个平衡的交换。
  3.独立和自立
  独立与自立的能力,是我们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我们自信的核心源泉,也是人生开放的根基。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依附于他人才能获得安全感的人,能具备真正的自信。很显然,就算有,一阵风都可以卷走。最考验一个人是否独立的时刻,当属面对富贵和诱惑的时候;最考验一个人是否具有自立能力的时刻,当属遭遇磨难和困难的阶段。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51节:第3章 拥有自信(9)
  韩非子有句名言:"恃人不如自恃。"
  拿破仑则说:"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说:"你必须独立思考。我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那么多高智商的人,总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别人?"
  一个真正独立和自立的人,必然能够坚持自己,并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相信自己,进而将磨难转化成为一种难得的锻炼。
  磨难和挫折是成功的磨刀石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的人生就是从充满困难的环境中开始。但是艰难和挫折,反而使他更加独立和自立。
  据《百年潮》报道,韩启德少年时代屡经磨难,他父亲因为事事认真,得罪过不少人,因此"文革"时被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内定坏分子"含冤去世。韩启德上高中时,考上了上海著名的重点中学--育才中学,结果被人顶替。他考上大学后,成绩名列前茅,当上班长,结果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撤职。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省临潼县的公社卫生院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工作很努力,但因为家庭出身,连"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都评不上。
  韩启德后来的回忆,却反而感谢困境培养了他独立和自立的能力--"艰苦陌生的环境对人的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很有意义"。
  因为不服气,韩启德在读高中时,"总是把育才中学和我所上的62中学的两套习题同时做完",结果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读大学时,他"靠拢组织,总得不到组织的信任",反而促使他"精读《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无意中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最终,也因为独立和自立,使他更加自信地去把握自己的人生:"我很庆幸我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如果当初一帆风顺,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独立"和"自立",其实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按照法律规定,成年人就是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责任的人,这包含两个要素:从生理角度上来说满18周岁,可以自立谋生;从公民的角度来说,成年人必须独立,能够自己判断、选择、负责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能承担完全民事责任。
  但是,法定不代表现实,而且仅仅只是生活的独立和自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的思想和自立的个性,进而把独立变成独到、独特、独秀,把自立升华成自强。
  潘杰客初到美国为什么会被看不起?
  我曾在北京华商会做过两年会长,华商会的监事潘杰客曾有一段经历让人印象深刻。潘杰客的人生事业非常开放,他做过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当过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还创业当过老板,也做过职业经理人。但是,据说他初到美国时,却被身边的同学所看不起。
  那是潘杰客刚去美国的事,他住在美国的父母家里,吃、穿、用都依赖父母。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再习以为常不过了,因为潘杰客刚来美国,什么都不熟悉,也没有工作,还语言不通。但是,潘杰客晚上去英文夜校补习外语时,只读了一个月,却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歧视他。这些人也不是什么正宗的美国人,都是刚刚去美国的第一代移民,但就是看不起他,并且孤立他。
  "我特别骄傲地跟人说我和父母住在一块,因为我父亲是康奈尔大学毕业的,英文特别好,我还说我父亲教我英文。结果这些同学就对我不屑一顾,说我们也英语不行,可我们一天到晚一样能打工然后到夜校读书,我们和你在一起学习,你竟然还有优越感?你都是靠别人啊!"
  最后,潘杰客不得不改变自己:"就这种感觉,我觉得被他们孤立。所以我在家里住了三个月就出来了,出来住纽约的地下室,因为地下室便宜,并且还在快餐店送外卖养活自己。如果这个时候我再要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帮助,是一种耻辱,因为美国的文化18岁就开始靠自己,我那时候30岁了,所以我必须靠自己。"
  这样来看西方有些国家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他们淡化家庭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个性的文化正是其教育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们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权,实际上也就尊重了孩子的基本权益,并引导孩子养成这样的价值观,这正好又构成他们法治社会的公民基础--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权物化出来就是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公共法律,正如中国的古话"大义在,而亲灭"。
第52节:第3章 拥有自信(10)
  人们还常有一种误解:独立和自立就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不需要依赖别人。实际上,这也是种一元化的观点。
  自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强调自主,不成为他人的附属物。独立也不意味着排他性或者封闭性,不去学习和借鉴成功者,只是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从务实的角度来说,成功者因为成功,往往拥有一定的资源,包括人际关系、行业信息、商业机遇等等。只有进入他们圈子的人,才有可能接触那些信息和资源,从而得到改变自己的机会。要想成功,我们当然需要与别人合作,需要学习和尊敬优秀者,需要认识一些"贵人"。但这不是为了成为优秀者后面的"跟屁虫",而是将其当作"参照物",再造自信,帮助自己变得更强。
  优秀者云集让张亚勤再造自信
  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加入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我是推荐人。张亚勤曾多次提到求学科大是他少年时代最重要的时光之一,因为科大帮他"再造了自信"。
  张亚勤是山西太原人,12岁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科大。当时,张亚勤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但报到的第一天,他一打听,发现对床同学的分数比他们山西省状元还要高出30分,后来又来一个江西省状元,又高出他们山西省状元40多分。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张亚勤迅速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同时精英汇聚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再造自信"。这种自信不同往常:以前是一个小地方的自信,现在这种自信,基点已经不知道高出了多少。
  "到科大后,我记得第一学期数学考试我考了61分,比较差。语文71分,其他都是六七十分,只有物理考了80,这在以前的学校是很好,但在科大就是很差。所以我首先感觉到差距和压力。到了最后几年,我的成绩最好,研究生考试成绩是学校第一名。这给我的总结是,尽管基础可能比较差,在这么多聪明人中间,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做得很好,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自信。"
  读书,选择好的学校和专业;就业的时候,选择好的公司,好的领导;创业的时候,选择最适合发展的行业。当优秀者失去"参照物"作用的时候,就是你已经完成"再造自信"、实现人生突围的阶段。
  人生于世,不可避免总要受到各种事件的影响,但是拥有独立的自信,则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不论舆论评价的好坏,都始终能对自己有合理而坚定的信心,而不让自己的命运由别人来主宰。
  4.克服消极浮躁的心态
  丹麦有句格言说:"即使好运临门,傻瓜也要懂得把它请进门。"
  如果我们经常存有消极的心态,或者不良的情绪,不用说,信心跟成功就不会走进家门。
  在我们的人格当中,构成心态和情绪不良的因素很多,有自身的问题,有外在的原因,感情、家庭、性格、环境、学习、就业等等,甚至连身上的服装、一时的天气,都能让人心情不佳和情绪不良。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甚至能够以强制的方式克制自己,让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保持信心。
  以平和的心态上课和考试
  前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曾回忆道,1973年,他被派到广西南宁第四中学当数学老师。没有比"赶鸭子上架"更叫人沮丧了。他高中都没有毕业,但他必须去给一群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学生上课。后来,有人这样他:你在讲台上如何能够自信?
  汤敏的回答是:克制情绪,保持乐观,然后自学,他经常就是"上周自己刚自学完,这周就要给学生上课"。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广西考区对考生的年龄限制是25岁,汤敏已经24岁了。他很想参加高考,可有三个原因在向他说"NO":第一,没有把握,除了数学自学过外,其他课程如英语、物理、化学都没学过;第二,朋友家人不支持,因为他已经有份稳定的教师工作,普通师范大学毕业也不过充当一个中学老师;第三,面子问题,和学生一起考试,"压力很大,如果考不过学生或者考砸了,肯定很丢脸"。
第53节:第3章 拥有自信(11)
  人要做成什么事,就不能有那么多的疑虑,人生难免有些尴尬,关键在于保持心态的良好和积极,汤敏便这样认为。最后,他参加了考试,并且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最常见的心态问题有两种,一是眼高手低;二是有些自卑,不敢争取机会。
  其实,这都是因为对社会、行业、自身职业能力不了解所造成。年轻人在找工作之前,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专业、年龄、籍贯、学习、工作、兴趣、理想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行恰当定位,这样心态的积极才有落点和杠杆。
  让自己的心态积极,让自己的情绪乐观,有助于稳定我们的自信。关于如何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坚定自己的自信,在对200多位成功人士调研的基础上,我归纳出如下建议:
  --永远不要有绝对不可能的消极想法;
  --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树立必胜的信念;
  --罗列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以及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优势;
  --学会宽容该宽容的人包括自己的过失,也欣赏别人以及自己的成就;
  --学会感激别人的帮助,培养双赢的合作思维;
  --学会乐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
  警惕自信过头
  自信,堪称开放式人生的脊梁。但从自信到过分自信,往往也只差半步,只在一念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自负、自我、顽固、刚愎自用、个人英雄主义等许多问题,皆源于此。因此,我们需要警惕一些"自信过头症"。
  图3-4:自信过头的症状
  (1)自信别变成自负
  一般说来,如果是做人,稍微自负比略为自卑要好,因为你起码还会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实现目标,有行动总比没有行动要有收获。如果是做事,那么策略上的谨慎总比轻举妄动要好,因为你起码还能留有青山,诸葛亮和曾国藩正是依靠"步步为营"的谨慎而横行天下。
  自信者常常易犯自负的毛病。
  在商业江湖中有个很常见的现象:许多企业往往不是倒在艰难期,而是垮在顺境时的过度扩张中。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营者因为前期累积的成功,而使自信变成了自负,进而制定自身实力无法支撑、一口要吃成大胖子的扩张战略,四面出击,或者过于冒进,最终马失前蹄。
  史玉柱那次著名的失败
  1993年,巨人集团推出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等多种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6亿元,成为当时居四通之后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史玉柱也成为年度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同年,广东房地产大热,珠海修大港口、大机场、跨海大桥,史玉柱认为珠海最终会成为像深圳一样的国际大都市,于是开始盖巨人大厦。18层、38层、54层、64层,最后在开工典礼时,史玉柱脱口而出:"72层"--他要建成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
  这是一个至今还被人看作经典的案例,后来做总结报道的《经济观察报》评论说:"只有1亿流动资金的史玉柱,却要建造一个总预算12亿的巨人大厦,这注定是一个过热的举动。"据说史玉柱还没有申请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撑。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再次告急,史玉柱不得不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结果保健品业务也因为资金"抽血"过量而卖不动了。
  巨人集团走向了危机四伏。1997年初,媒体开始报道巨人财务危机。得知巨人现金流断了之后,巨人在外的3个多亿应收款也收不回来,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被迫停工,国内购楼者也天天上门要求退款。最终,史玉柱沦落为当时负债2.5亿元的"中国首穷",一直到四年后才翻身。而在吸取教训过后,今天他又创造了新的事业辉煌。
  自信与自负、趁热打铁与扩张过快、乘胜追击与穷寇勿追,有时候就只是一个度的把握,"增之一分即肥,减之一分即瘦"。如何把握好自信与自负,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尽量使自己心态平和,每一次成功过后,都有意为之地给自己一些危机感,这样才能清醒地审时度势。
  (2)自信不要太自我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开放型的自信要求我们"知人知己"。换句话说,一个开放者的自信,会知道自己其实有几斤几两,也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听别人的意见,什么时候该坚持己见,以及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但遗憾的是,不少自信的人,往往有自我的毛病,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
  过分的自信使人打消了投资念头
  亚信集团董事长、金沙江创投基金董事总经理丁健曾考察过北京一家公司,业务做得还不错。但丁健却不愿意进行投资,因为在一次交流当中,丁健出于好意对该公司的负责人做了一个提醒:"你的这个做法,要慎重。"
  对方很不高兴:"你这样说是对我决策的一种干扰!"
  事后,丁健对一位好友说:"如果连这点干扰都忍受不了,连这一点建议都听不了,那么,他做决策会非常盲目,甚至是在赌博。""退一步讲,赌博没有问题,做早期案子基本上就是在赌博,但是我们要问,你是高智商的赌博还是低智商的赌博,是碰运气的赌博还是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的赌博?赌球赌马,莫不如此。你是研究过了还是瞎买?是马长得好看我就买这个?正如我们自己在决策案子时,肯定会遇到不同的意见,总有一两个合伙人出来说,我来给你唱唱反调,这几个因素你考虑了没有?然后举例说明,大家再研究。很少说一个人说好,大家都鼓掌。否则,这个文化是不健康的。"
  过于信任自己常常会导致下列错误:
  --偏听自己,一意孤行。一个人了解的信息总是有限,所以古人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自我的人常常只听自己的,并且坚信这是正确的道路,甚至还会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陷入自私,只懂索取。过于自我往往给人自私的感觉,因为这样的人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太在乎别人的利益,更不懂得何时给人帮助。他帮助人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别人的需求,往往帮错忙;当他自己索要帮助时,因为对自己情况了如指掌,所以要求明确。因此,这样的人,常常会给人没有责任心的印象。
  --性格自闭,不善协作。一个太关注自我的人常常不善于适应环境,当然,更不会懂得适当地赞美别人和委婉地批评别人。虽然他本性不坏,但这样的人还是不会受团队的欢迎。因为人际关系的不合群,他会变得敏感、内向、孤僻、清高,或者愤世嫉俗。
  --独断专制,家长作风。这种人因为过于迷信自己,如果他是职业经理人,通常不希望有董事会;如果他是董事长,则喜欢对CEO指手画脚,进行直接干预。
  (3)自信不是不信人
  有一个网上流传的故事,说的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教育孙子。有一天,他看见孩子,立刻热情地做出拥抱的姿态。于是,孩子纵身向爷爷一跳。谁知道爷爷的手缩回来了,孩子摔在地上。这个时候,洛克菲勒教导孩子说: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哪怕是你的爷爷。
  类似的故事,我在许多书上见过,我觉得这都是很可怕的误导。许多人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商业江湖,人心险恶,成功的人,都是只相信自己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投资方的信任成就经典电影
  著名导演陆川曾如此评价自己的老板王中军:"你可以看到中国有钱的制作公司很多,为什么在王中军这儿导演可以拍出好作品?因为他管方向不管具体的事,他相信你作为一个创作者,你热爱你的东西,你的热爱是完成它的根本。很多制作公司会到现场说三道四,甚至一个角度都要和你掰扯。中军没有介绍过任何演员演戏,这是一个很技术性恰恰是很有意义的信任。我两部戏都没有用过公司的演员,我觉得这是他对我的信任。"
  这当然不是套话,在陆川成名之前,拍摄电影《寻枪》时,华谊兄弟就敢于让从来没有拍摄过电影的陆川当导演。提到这其中的风险,我们商会这位理事表示:"我只要用人就是百分之二百的信任,从来没有怀疑过。"
第55节:第3章 拥有自信(13)
  后来,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陆川甚至想过打退堂鼓:"我有一次特别沮丧的时候,给中军打过电话,那是拍《寻枪》,中军说你把片拍完,最后一句话是我信任你。我觉得中军是拿实际行动在支持你。"
  正是因为王中军的"信人",陆川才得以拍成《寻枪》,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一部著名的文艺片。
  尼采有一句名言:"我们对于朋友的希求,泄漏了我们的弱点;而我们信任别人的地方,正显示出我们愿自信而未能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自信的人之所以还信任别人,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有缺陷和不足,这就像是正因为我们有做不到的事,所以才会寻求朋友帮助一样。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为什么要信任他人的原因:因为我们不可避免地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们不可能单枪匹马应付一切,所以我们必须有时信任和团结别人,信任和整合你的团队。而且,越是外行,就越需要信任别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4)自信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极需要敢于挺身而出的个人英雄,譬如说路见不平敢于见义勇为。但是,我们不能任何时刻都把英雄主义变为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有其适存的范围,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团体"主义,就跟人生冒险一样,要想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就必须依赖胆略而非胆量,否则,很有可能趋向盲干和莽撞,呈匹夫之勇。
  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容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喜欢"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但现实社会往往跟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相反,总是"好虎架不住群狼"。
  我曾经进行过一次专门针对创业的调查,发现与传统企业家创业时往往单枪匹马打天下不同,大多数活跃在新经济领域的第三代企业家更喜欢抱团创业,他们中间90%以上都有一个三人以上的团队。他们信奉团队英雄主义,创业也往往能够因为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非常专业、分工明确、互补明显的创业团队,而使企业不需要像传统企业一样必须经历资本积累期,而是能够直接迅速地吸引风险投资,取得跨越式发展。当企业扩大到一定阶段,也因为是团队创业,往往能够轻松摆脱家族企业的弊病,迅速确立良好有效的企业制度,走上正轨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业组合的携程模式
  携程网的创建,并发展到纳斯达克上市,是典型的团队主义模式的胜利。1999年5月,沈南鹏、粱建章、季琦加上后来的范敏联手创建了携程网。季琦任总裁,梁建章任首席执行官,沈南鹏任首席财务官,范敏任副总裁,分别负责资本、管理、技术、运营事务。其实,此前在投行工作的沈南鹏是最大的个人股东,他也不是没有管理企业的自信,但他却主动要求不按照常规出任CEO,因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优势,他认为自己更适合任CFO。
  季琦想法一直很活跃,适于创业,而且很有冲劲;范敏是兢兢业业守业型的人,他还在酒店和旅游业界做了很多年;梁建章也是很好的巩固业务型人才;沈南鹏则是标准的资本运作者。所以,这个管理团队在实际运作中能够紧密无缝地进行合作,保证了携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稳健地发展。后来,他们还合作创建了另外一个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如家快捷酒店,3年创建两个上市公司,他们也因此被誉为最佳创业组合。
  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就曾直言:"在行业、团队、技术、商业模式等多种要素中,第一个是团队,第二个是行业,第三是商业模式。团队肯定是第一位的。创业投资不论是天使投资还是风险投资,看来看去,实际上就是看团队,不看别的。有了好的团队以后,你做什么事情都可以。现在中国缺乏优秀团队这个问题特别突出。"
  大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李松是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MBA,在硅谷曾做过工程师和产品研发经理,他是这样解释为什么要信奉团队英雄主义:现实中海归大多数扮演着技术先锋的角色,但一项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经营管理、资金运作、技术开发等等,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要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核心管理团队。这支团队的成员应该由相关行业背景的优秀人士来组成,如果这些成员都能担当起自己的角色,向着一个目标迈进,那么企业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第56节:第3章 拥有自信(14)
  道理往往就这么简单,创业不是技术、精英意识的盲目比拼。通常而言,成功的创业者,是要有能在关键时刻充当"尖刀"和独排众议的能力。但一个企业经常走到"十字路口",经常需要个人英雄,则只能说明团队体制和整体运营有问题。一个自信的成功者,也并不需要事事和时时"个人英雄"主义来证明自己。他肯定不是万能的上帝,他需要能够找到各种专业人才,并团结凝聚在一起来帮助自己,同时,自己也需要善于分权和授权,才能够专心地进行重大决策。正如JC朋尼公司创始人詹姆斯·致许·朋尼所说:"公司经理最可靠的自杀途径,就是固执地不去学习如何授权、何时授权及授权什么人。"
  ---------------------------------------------------------------------------――
  本 章 概 要
  ● "不是因为有些事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 天天喊"我能比别人更好"和"我最捧",可不是真正的自信。自信建立在恰当定位、扬长避短的基础之上,并成为了做最好的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 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做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让积极开放的心态支配;
  ――让自信也成为一种习惯。
第57节:第4章 富有胆略(1)
  第4章 富有胆略
  --开放式人生的重要素质
  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多,失去勇气的人则失去一切。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
  "先吃螃蟹"让NetScreen"9·11"后成功上市
  邓锋是一位典型的开放型成功者,我们曾多次交流。1997年,他与伙伴一起创立了NetScreen公司。随着NetScreen逐渐成熟,上市成为了必然目标。然而,就在2001年准备公司上市时,著名的"9·11"事件发生了。全美上下顿时哀鸿遍野,所有人似乎都无心工作了,关注的焦点都离不开"反恐"两个字,美国三大股市也经历了自一战以来最长的四天停市。
  尽管美国总统布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哈维·皮特都在电视讲话中分别表示,美国的金融机构依然强健。但美国三大股市重新交易的第一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幅就达到14.2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缩水16%,标准普尔500指数也下跌了11.6%。股市何时才能走出低迷?没有人知道。所有高科技公司都推迟了自己的上市时间表。
  邓锋和他的伙伴也犹豫过,但他们又觉察到这个风险中其实隐藏着很大的机会--华尔街的所有基金管理人此时都没有高科技公司可以选择投资,如果NetScreen这时能够冒险上市,他们就只能选择这一家公司投资。最终,邓锋决定冒险做那个"先吃螃蟹"的人。
  2001年12月11日,NetScreen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9.11"事件后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当日,NetScreen市值高达24亿美元,"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也激发了许多新企业上市的信心,邓锋因此被评为美国加州2002年度企业家。
  成功人生,需要一颗冒险的心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对于害怕危险的人,这个世界总是危险的。"
  恺撒则说:"懦夫在未死之前,已经身历多次死亡的恐怖和痛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表现的舞台,都渴望成功。但是,大多数人也都有着懒惰的天性,总希望面对同样的状况,能用同一种方式来处理,然后习惯成自然,通过重复的量的积累,实现自我超越,就算有冒险与创新的想法,也因为怕麻烦和风险而不愿实施。
  而且关键在于大多数时候我们依靠量的积累,通常也只能带来量的变化,而非质的超越,更别去谈人生大转型和大开放。所以,成功者从来都是少数。大多数人过的都是无理想或者有理想的琐碎日子,为生计而奔波,为有饭吃之后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住房、教育、医药新"三座大山"而日日苦恼,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最终消磨了一生。
  被誉为"20世纪世界奇人"的美国盲聋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就信奉这样的座右铭:"人生要是不能大胆地冒险,便一无所获。"
  英国小说家W·M·萨克雷则认为:"只要你勇敢,世界就会让步。如果有时它战胜你,你就要不断地勇敢再勇敢,世界总会向你屈服。"
  只有充满胆略的冒险,才能为我们带来通常难以企及的成功。
  人生怎能没有冒险?
  当担任加拿大的外交官任期届满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少年时代,我曾经把当外交官看作理想,如今理想已经实现,我是不是该为新的目标去进行一次冒险--下海创业。
  当时,我小女儿还不到两岁,第二个孩子快要出生,正是需要安定的阶段。许多朋友都劝我稳当一点,认为基础已经够好,选择余地非常大,随便可以找一个年薪几十万美金加补贴的工作,何必要吃这个苦?如果不成功,反而会留下一段失败的履历。
  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比较保险的方法是以保守的方式来获取稳定,并回避挑战。可这是个创业的时代,每天有大量的公司倒闭,也有大量公司成功,人人都乐此不疲地一次创业、二次创业……我问我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冒险?我为什么不能有新的人生突破?正是这种冒险意识,使我义无反顾地在34岁那年走上创业之路,并最终成为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中国投资》杂志评选的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
  在我的这次对开放型成功人士的采访研究当中,有无数这样的案例,尤其是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许多人正是在冒险精神的驱动之下,放弃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漂洋过海去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然后在国外工作稳定、事业有成之时,出于内心深处的"根"以及中国表现出来的发展潜力,又毅然放弃一切,决心成为一名海归。
  我曾联合新浪网和《神州学人》杂志做过一次大规模的海归调查,主题是"海归回国创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果74%的人认为"敢于冒险和坚持"非常重要,得票率超过了"不断创新的激情"、"团队合作精神"、"海外从业的经验"等,与"整合资源的技巧"并列第二,仅次于"把握机会的能力"。
  表4-1:创业应当具备的素质
  选项 比例
  把握机会的能力 85.61%
  敢于冒险和坚持 74.1%
  整合资源的技巧 74.1%
  不断创新的热情 69.78%
  团队合作精神 64.75%
  海外从业的经验 27.34%
  来源:2007年王辉耀海归调查。
  我们看看那些成功的开拓者,那些笑傲"江湖"的创业家,博弈成败犹如赌博,哪个人没有超人的勇气和胆略?
  一个具有开放意识的人,尤其是创业者,通常都有着过人的胆略。
  比尔·盖茨曾如此激励青年人敢于创业:"如果一生只求平稳,从不放开自己去追逐更高的目标,从不展翅高飞,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