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通史

_14 吕思勉 (现代)
  蒙古军退后,宋朝开始在四川部署防御。四川在战略上处于重要地位。经过蒙古军侵掠的地区,多已残破。一二四○年,京湖安抚制置使孟珙受命经营四川,兼知夔州。孟珙设置屯田,择险立寨。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修筑重庆城,部将甘阎在合州选择钓鱼山立寨。一二四二年,余玠受命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到四川,设立招贤馆,广泛征求防守四川的建策。下令说:“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建议,在重庆北钓鱼山等处修筑山城,积粮设防。余玠采纳此议,命冉氏兄弟到合州修筑钓鱼山城。又在嘉陵江、沱江、渠江沿岸山险修建山城十余处,把各州治所移入山城,因山筑垒,屯兵聚粮。余玠绘成“经理西蜀图”,送给理宗,说是十年之内“当手携西蜀之地(指蒙古军侵占诸州),以还朝廷”。
  余玠在四川,开屯日以备军粮,整顿财赋,申明赏罚。修筑山城和抗蒙有功将士,都得到奖掖。违法的将官,受到惩处。利州都统制王夔凶残跋扈,号称“王夜叉”,不听余玠调度,到处劫掠。余玠依军法斩王夔。经过余玠的整顿,四川驻军声蛰大振。蒙古军多次自西蜀来侵扰,都被宋军打退。
  余玠守蜀有功,一二四八年被任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抗战将领赵葵,一二四七年任枢密使,一二四九年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抗战派执掌军政权,垂死的南宋王朝,一时又有振作的气象。
  但是,朝廷上主和反战的官员,仍然拥有强大的力量。他们攻击赵葵不是科举出身,以所谓“宰相须用读书人”为理由,排斥赵葵任相。一二五○年,赵葵右相兼枢密使的官职,全被罢免。次年,谢方叔任左相兼枢密使。进士出身的谢方叔,是主和反战的一个代表人物。一二五二年,蒙古汪德臣(汪世显子。汪世显已死)部侵掠成都,围攻嘉定。余玠率部将力战,再次打退蒙古军。余玠抗战获胜,谢方叔却设法迫害余玠。谢方叔和参知政事徐清叟等向理宗攻击余玠掌握大权,“不知事君之礼”。一二五三年,余玠在四川被迫服毒自杀。次年,余玠部下王惟忠,也被诬告潜通蒙古,处死。
  理宗、谢方叔任命知鄂州余晦去四川驻守。蒙古兵来侵扰,余晦接连战败。四川形势危急。参知政事董槐上疏说:“蜀事孔棘,已犯临战易将之戒,此臣子见危致命之日也。”他请求出师四川,理宗不准。赵葵罢相后,居长沙,任潭州通判,见四川危急,也上疏请求效力。理宗只准他备咨访。四川又处在了蒙古军的严重威胁之下。
  南宋大敌当前,理宗、谢方叔集团却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大造寺观园林。理宗在西湖边积庆山,新建寺院,派遣吏卒到各州县搜集木材,前后三年建成,靡费无数,赐给理宗的阎妃作功德院。权左司郎中高斯得请求立罢新寺土木。谢方叔将高斯得罢职。一二五五年,理宗又命亲信宦官董宋臣修筑佑圣观,兴建梅堂、芙蓉阁、香兰亭,强占民田,招权纳贿,人们称他作“董阎罗”。监察御史洪天锡上奏说:“天下之患有三:曰宦者,日外戚,日小人。”又说:“现在上下穷苦,远近怨疾,惟独贵戚和大宦官享富贵。举天下穷且怨,陛下能和这数十人共天下么!”洪天锡弹劾董宋臣,不成,被免去监察御史。有人说洪天锡上奏原是谢方叔支持,现又被谢方叔排挤而去。董宋臣指使人上书,请杀谢方叔、洪天锡。谢方叔因而罢相。董宋臣在阎妃支持下,权势日盛。
  一二五五年,参知政事董槐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董槐在年轻时,曾学习孙武、曹操的兵书,任相后对理宗说:首先应当勉励诸将,加强边防;建策提拔人才,不拘守升迁的旧法。又说:“有害政者三,一是宗室亲戚不奉法;二是执法大吏久于其官,擅作威福;三是皇城司不管理士卒,士卒骄横。”董槐还强调指出:“亲戚不奉法故法令轻,法令轻故朝廷卑”,请求除去三害。阎妃、董宋臣一党对董槐大为怨恨,专意搜罗董槐的短处。一二五六年,恃御史丁大全弹劾董槐,不等朝廷罢相令下,便带领兵士劫持董槐出朝。董槐罢相后,丁大全任签书枢密院事,丁大全的党羽马天骥同签书枢密院事,操纵军权。一二五八年,丁大全又在阎妃、董宋臣等支持下,任右相兼枢密使。有人在朝门上题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南宋王朝更加腐朽,灭亡的日子也更加临近了。
(二)蒙哥入侵四川和合州的抗战
  一二五一年,蒙古蒙哥汗(宪宗)即位。一二五八年初,蒙哥又发动三路大军侵宋。蒙哥亲自率领主力军入侵四川,皇弟忽必烈率军攻打鄂州,又命侵入云南的兀良哈台军北上攻潭州,企图在鄂州与忽必烈会师。 蒙哥准备侵入四川后,东向与诸路军会师,围攻南宋首都临安。这实际上已是一个全面灭宋的进兵计划。
  蒙哥一路的先锋军,由纽璘等率领向成都进兵。在遂宁大败宋刘整军,继而又进驻灵泉山和云顶山。四川制置使蒲择之领兵救成都,被蒙古军打败,成都降蒙。彭州、汉州、怀安、绵州等地宋兵相继投降。
  蒙哥亲自领兵四万,号称十万,一二五八年四月间,分道向四川入侵,先后攻占利州、苦竹隘、大获山、运山、青居山、大良平等地。纽璘自成都攻占叙州,蒙哥出兵。不到一年之间,长驱而下,宋军节节败降。四川日益危急。 钓鱼城形势图
  一二五八年底,蒙哥军沿嘉陵江进攻重庆,到台州。知合州王坚,原来是孟珙的邻将,一二五二年,曾出兵打败蒙古军,收复兴元,一二五四年,又打退蒙古军对合州的侵扰。王坚在合州,调集属县十七万人,增筑钓鱼城,设防坚守。秦、巩、利、阆等州陷于蒙古后,各地人民陆续来这里集结,钓鱼城成为十数万人聚居的重镇。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年)正月,蒙哥派降人晋国宝到钓鱼城劝降。王坚把晋国宝押到阅武场(练兵场),斩首示众,军声大振。
  蒙哥率领蒙古大军向钓鱼城进攻。蒙宋两军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蒙哥军在二、三月间连续攻打钓鱼城周围的各城堡,都被宋军打退。四月间,蒙军一度攻打外城,王坚率领宋军抗御,又在夜间派出兵士袭击蒙古军营。进入夏季后,蜀地炎热,疾病流行。蒙古军困在城下数月,士气消沉,无法前进。
  成都陷后,南宋王朝将蒲择之调离重庆,另派吕文德为四川制置副使,领兵入援合州。六月间,吕文德和部将向士璧等率领水军乘顺风攻下涪州浮桥,经过激战,到达重庆。吕文德率战舰沿嘉陵江北上,进援合州,中途被蒙古军史天泽(金降将)部截击,败退。
  合州援兵不到,蒙古又派汪德臣用云梯攻钓鱼城,汪德臣在城下喊话,劝王坚出降。王坚部自城中发炮石猛击。值天大雨,云梯折断,汪德臣负重伤而死。王坚率部出城追击。七月,蒙哥亲率大军到城下进攻。王坚军发炮石,猛烈反击。蒙古军败退,蒙哥也在作战中负伤,回营后死在军中。蒙哥军围钓鱼城五个月不能攻下,蒙哥汗战死,大军只好撤退。
  钓鱼城军民胜利击退蒙古军的侵袭,蒙哥汗败死,形势发生了急速的变化。
  忽必烈一路在向鄂州进军。宗王末哥自合州派人告以蒙哥的死讯,请忽必烈北返。忽必烈说,我奉命而来,岂可无功而回。九月间,忽必烈围攻鄂州,企图在鄂州获胜后,再北上夺取汗位。蒙古南侵时,丁大全隐匿军情不报,十月间,被弹劾罢相。理宗用吴潜为左相兼枢密使,贾似道(贾涉子,贾妃弟)为右相兼枢密使,命贾似道出兵汉阳,以声援鄂州。鄂州围急。董宋臣请理宗迁都明州逃跑。军器大监何子举等向左相吴潜建言反对迁都,吴潜调集诸路兵援鄂抗蒙。十二月,贾似道私自遣使到蒙古军营求和。这时,蒙古诸宗王在漠北策划拥立阿里不哥。忽必烈得讯,急速撤兵,允许贾似道的请求:以长江为界,宋每年奉献蒙古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蒙古兀良哈台军进到潭州。宋将向士璧力守潭州,击退蒙古军。兀良哈台撤军北上,与忽必烈会合州抗蒙的胜利,扭转了整个局势。垂死的南宋王朝又得以度过了危机。
(三)统治集团的衰朽
  蒙古军退,贾似道不顾忽必烈主动撤兵的事实,谎报他抗蒙得胜,上表说:“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江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休。”理宗认为贾似道立了大功,特下沼褒扬,说贾似道“隐然殄敌(殄音舔tiān),奋不顾身,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同于再造”,加封少师、卫国公。贾似道由此进一步掌握了大权。
  贾似道随即排挤左相吴潜,吴潜被弹劾罢相。宦官董宋臣已在吴潜作相时被斥出朝。支持董宋臣的阎妃,也于一二六○年七月病死。贾似道进而清除朝中董、丁一党,全部把持了政权。从此,贾似道在理宗、度宗两朝独专朝政十五年。南来在贾似道等统治下,继续腐败,直到灭亡。
  排斥异己——贾似道隐瞒求和真相,骗取权位,对抗蒙有功的将士,陆续给予打击。保卫钓鱼城奋勇抗战的王坚,在蒙古军退后被调入朝,任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被免去了四川的兵权。贾似道又把王坚调出,知和州,实际置之闲地。不久之后,王坚抑郁而死。曹世雄截断涪州浮桥,阻击敌军,功居第一,贾似道忌其功,将曹世雄贬窜杀死。贾似道又实行所谓“打算法”,凡在抗战中支取官物作军需者,一律治罪。抗蒙立功的向士璧、印应飞,因此遭弹劾罢官,被逼死,家属又被拘偿付军需。赵葵知潭州,也被弹劾曾在正月十五日支官钱张灯设宴,罢官征偿。贾似道控制御史台,凡是同贾似道不和的官员都被御史以各种罪名弹劾免官。
  腐败的统治——理宗贾似道当政时期,朝内外官僚机构空前庞大腐败,甚至远远超过了北宋仁宗时的状况。一二五六年,御史朱熠(音易yì)就指出“境土蹙而赋敛日繁,官吏增而调度日广。”他揭露说:“真宗、仁宗时,以三百二十余郡的财赋供给一万多官吏的俸禄。今天是以一百余郡的力量来养活两万四千多冗官。”贾似道当权误国,大批阿谀求利的官员,称颂他是周公再世。
  一二五六年考试进士,江西庐陵人文天祥考中状元。文天祥在考卷中,深刻揭露了士大夫教育子弟追求功名利禄的状况。他说:“现在士大夫之家教育子弟,从小时候教授字句,就选择一些不违背时尚不得罪官长们的文章读。年长以后,专门练字作文,靠这个来应乡试,考科举,去猎取高官厚禄。父兄所教,师友所讲,都只是个利字。能够不这样的,几乎没有几个人。”士大夫骗取名利,也教育子弟们唯利是图。宋代以科举取士命官,朝廷上下,都被唯利是图的官僚们把持了。
  买公田——对蒙作战,进一步暴露了和加深了南宋财政上的危机。
  四川地区是仅次于东南的重要经济基地。南宋的 财政税收和军粮供应,都有三分之一左右来自四川。四川大部地区沦陷后,不能再向朝廷提供军粮。南宋统治下的东川地带,还要靠京湖一带供给驻军的粮米。东南地区随着土地兼并的急剧发展,大片田地集中到大官员将领手中,他们凭借权势,逃避赋税。朝廷粮饷不足,便以“和籴”为名,向地主富户摊派征购,所谓“国用边饷,皆仰和籴”。朝廷财政亏缺,又依靠增发纸币来作为“和籴”的支付手段。结果是:纸币滥发,物价上涨,军粮不足,南宋王朝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贾似道当权时,所谓“国计困于造楮(纸币),富民困于和籴”,已成为极其严重的问题。一二六三年,知临安府刘良贵、浙西转运使吴势卿等建议实行买公田。贾似道来纳此议,命御史台官上疏说:“三边屯列,非食不饱,诸路和籴,非楮不行。”“为今日计,欲便国便民,而办军食、重楮价者,莫若行祖宗限田之制。”办法是按官品规定占田限额。两浙、江东西等地官户超过限数的田地,从中抽出三分之一,由官府买回,作为公田出租。如买田得一千万亩,每年可收六、七西万石租米作军粮。据说行买田法,“可免和籴,可以饷军,可以住造(停造)楮币,可平物价,可安富室,一事行而五利兴。”理宗下诏买公田,设置官田所,由刘良贵提领,先在浙西路实行。地价按租米折算。租米一石,给价二百贯。占田在二百亩以下者免买。此法实行到一二六四年,南宋共买公田约一千万亩,收租米六百多万石,在临安咸淳仓储存。
  买公田使南宋王朝按计划掠夺到一批租米,但租种田地的农民却由此遭受到残酷的压榨。官府买公田后,在各乡设立“官庄”,仍由当地的地主充当庄官,向农民收租。规定每收租米一石,明减二斗,不许再额外多收。但事实上地主从中舞弊,敲剥农民。买公田时,往往以租米六七斗虚报一石,官府据以规定重额的官租,强迫农民交纳。农民直接遭受着南宋王朝的残酷剥削,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化了。
  买公田时,有权势的大地主可以拒不“投买”(申请卖田),地方宫府要完成买田的额数,便强迫二百亩以下、“百亩之家”的小地主卖田。买田价格,也减少到租米一石给十八界会子四十贯。或者只给一些度牒、官诰折价。如将仕郎诰折一千贯纸币,承信郎折一万五千贯。官妇的封诰,安人诰折四千贯,孺人诰折二千贯等等。地主的田地被官府夺去,换来一些虚衔的官诰。《宋史·贾似道传》说:公田法行,“浙中大扰”,“破家失业者甚众”。南宋王朝同地主争夺田地的矛盾,也激化了。
  发“关子”——南来王朝,长期以来依靠大量印发纸币来挽救它的财政困难。理宗统治时期,纸币的滥发,已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高斯得的奏疏说:“国家版图一天天缩小,财力白耗,用度不足,近年尤其严重。每年收入一亿二千多万贯,支出二亿五千多万贯,管财政的大臣,只知增发楮币。”他慨叹说:这是饮鸩以止渴。
  南宋孝宗时,发行纸币“会子”,每界只有二千万贯,印发极为慎重。宁宗时对金作战,用纸币筹军费,十一、十二、十三界同时流通,发行到一亿四千万贯。但到了一二三二年(理宗绍定五年)增加到三亿二千九百万贯,一二四六年,又猛增到六亿五千万贯,共发行了十八界。一二六三年,贾似道当权时,甚至每天增印十五万贯。纸币的印造并没有因为买公因而停止,反而日益扩大。
  一二六四年,理宗病死。贾似道拥立太子赵禥(音齐qí)作皇帝(度宗)。在这期间,贾似道又下令印发新的纸币,称为金银关子,在全国发行。原来发行的第十七界会子废止不用。第十八界会子,以三比一折换新的关子。
  发行纸币原来有铜钱作储备。但“会子日增,现钱日削”。铜钱散在民间,不愿换用纸币。对外贸易中,也不断有大量的铜钱外流。东南沿海地区各路,原有十多万贯现钱的,只存一二万贯。袁甫在《论会子札子》中说:“旧会散在民间有五十千万(五亿贯),朝廷的现钱不过二百万贯。如果以现钱一贯按时价(一比五)折纳旧会,也不过一千万贯,还不到五十分之一。”纸币大量印发,没有现钱作储备,市值越来越低,物价越来越涨,实际上是朝廷凭空剥夺去人民的大批财富。
  会子不断增发,物价不断上涨。一二四○年,发行 第十八界会子,第十六界以五折一,物价随即猛增。浙东中等年成,而米价增长十倍。临安附近,一斗米价十贯(北宋初,粮价每石六七百文)。一度任相的社范说:“物价腾踊,以前也曾有过。但升米一贯,还有增无已,日用所需,十倍于前,是前此所未有。”社范所说的这种情形,在南康军、池阳、太平、建康等地,都大致相同。米一斛,价廉者六七十贯,高者到百多贯。结果是“流离殍死(殍音漂piǎo),气象萧然”。淳祐年间(一二四一——一二五二年),临安附近地区“浮馑相望,中外凛凛”。关子发行后,“物价益踊,楮益贱”。如桑价由三百变成三千文,增长十倍。高斯得作诗描述说:“自从为关以为暴,物价何止相倍蓰(音喜xǐ)。人生衣食为大命,今己剿绝无余遗。真珠作襦(音如yú)锦作裤,白玉为饭金为糜。苍天苍天此何人,遘(音够gòu)此大疾谁能医!”纸币大量发行,物价浮动,市井萧条,也使城市工商业遭到破坏。南宋王朝日益走上了经济崩溃的道路,无法医治了。
  楮轻物贵,也直接威胁到军队士兵的生活。守边兵士,由县官支给需用,每月都有定数。改行关子以后,第十八界会子二百还不够买一双草鞋,却要供战士一天的生活需用。方回描述说:“军中数口之家,天冷没有被褥和炭火,每天吃不上饭。空着肚子,穿着破衣服,非常可怜。”他还慨叹说:“饥寒窘用,难责死斗。”蒙古大军压境,南宋的士兵困苦到如此,难以死战了。南宋的处境,正如袁甫所指出的:“楮币蚀其心腹,大敌剥其四肢。危亡之祸,近在旦夕。”
  统治集团的腐朽——南宋大敌当前,兵虚财溃,皇室、贵族、官僚集团却还在侈靡挥霍,纵情声色,一天天烂下去。
  理宗信用宦官,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度宗更加荒淫昏庸,在作太子时就以好女色出名。作皇帝后,整天沉溺于酒色。称贾似道为“师相”,加号平章军国重事,由宰相替他掌印。贾似道完全把持了朝政。
  物价高涨,民不聊生。皇室、贵族却囤积大批粮食财物,恣意挥霍。一二六二年,临安城中缺粮,饥荒严重。知临安府马光祖请见荣王与芮(度宗生父,理宗弟。芮音锐ruì),连去三次,说现在人民都要饿死,请荣王拿出一些粮食“以收人心”。荣王拒绝,撒谎说他仓库空虚。马光祖当面拿出证据,说某仓还有几十万石。荣王无话可对,勉强答应拿出三十万石。荣王是皇室贵族的一个代表。在“民饥欲死”的年代,皇室贵族正是这样不顾人民死活,囤积居奇。
  贾似道独揽朝政,聚集了许多善长骈俪文的士人,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对财政困难和边防危机,都不准奏报。高斯得上奏章说:浙西大水灾,死者数百千万。“连年旱暵(音旱hàn),田野萧条。物价翔踊,民命如线。”贾似道不准上奏。临安米贵,刘应龙作《劝粜歌》,因而被贬官去朝。度宗从某宫女处听说边事紧急,贾似道把宫女处死。南宋王朝“危亡之祸,近在旦夕”,贾似道却在西湖边的葛岭,依湖山之胜,建造他的豪华堂室,题作“半闲堂”,又造花圃称“养乐圃”。高宗在西湖享乐的集芳园,也归贾似道作家庙和别墅。贾似道又建多宝阁,强迫官属贡献各种奇器珍宝,每天去观赏。听说余玠死时,棺木中有玉带,下令掘开坟墓取走。又著《蟋蟀经》,描述他养蟋蟀、斗蟋蟀的经验。贾似道强取宫女叶氏作妾,又养妓女数十人,在半闲堂和湖上游戏取乐,置朝政于不顾。人们说:“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有人题诗说:“山上楼台湖上船,平章醉后懒朝天。羽书莫报樊城急,新得峨眉正少年。”太学生上书指责贾似道,“踏青泛绿,不思闾巷之萧条;醉酿饱鲜,遑恤物价之腾踊。”贾似道是腐朽的官僚集团的头目和代表。充斥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士大夫们,不谈理财备战,不顾国家存亡、民间疾苦,而只是苟且偷安,坐享富贵。文天祥中状元时的考官王应麟曾指出,南宋的大病有三:一是民穷,二是兵弱,三是财匮,归根是士大夫无耻。理宗、度宗和贾似道集团为宋朝的灭亡准备了社会经济条件,也准备了精神条件。宋朝的覆灭,不可免了。
(四)宋朝的灭亡和人民抗元斗争
  蒙古蒙哥汗死后,忽必烈自鄂州返回开平。一二六○年三月,召开宗王大会,继承汗位,成为蒙古的大汗。忽必烈得到投降蒙古的汉人地主的支持,定都燕京,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一二七一年建号元朝。
  在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封建统治的同时,漠北蒙古贵族中的保守势力,另行拥立宗王阿里不哥作蒙古的大汗。忽必烈经过连年激战,打败了阿里不哥派的抵抗后,才又把兵锋转向了宋朝。
  新建的强大的元朝再次出兵,目标已是最后消灭宋朝的统治。南侵的元军也以降附的金、宋汉军作主力,而不只是不习水战的蒙古骑兵。在贾似道当权的年代,南宋的潼川安抚使刘整在一二六一年以庐州等十五州三十万户叛变降蒙。一二六七年,刘整向忽必烈建策,进攻南宋,必须先取襄阳,由汉水渡长江,宋朝可灭。次年,忽必烈以刘整为都元帅,随同征南都元帅阿术(兀良哈台子)进侵襄阳。刘整与阿术计议,造战舰五千艘,练水兵七万,作渡江灭宋的准备。
  元军要取汉水南岸的襄阳,必先破北岸的樊城。一二六九年春,元军围攻樊城。京湖都统张世杰领兵拒战,失败。七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领舟师至新郢,又被阿术战败。贾似道派爱将、吕文德婿范文虎部来援,又败。范文虎乘轻舟逃跑。一二七○年,原孟珙部将李庭芝出任京湖制置大使(吕文德已病死),领兵出援襄、樊。范文虎又给贾似道写信说:“我领兵数万人襄阳,一战可平。但愿勿使听命于京帅(指李庭芝),事成之后,功劳全属恩相(贾似道)”。贾似道接信,命范文虎从中牵制李庭芝,借故停兵不进。范文虎在郧上买歌童舞女,日夜寻欢作乐。
  元兵围攻襄、樊不下。忽必烈又派史天泽到前线部署。史天泽采张弘范(张柔子)议,命张弘范军驻鹿门,断绝襄、樊粮道。一二七一年,派东路元军围襄阳。陕西、四川各地元兵出动,牵制宋军。六月,范文虎率领士兵和两淮舟师十万到鹿门,阿术夹江为阵,宋军大败。范文虎夜间逃遁。战船甲仗都被元军夺去。
  襄阳由吕文焕(吕文德弟)驻守,被围五年,城中粮绝。一二七二年,李庭芝屯郢州,得知襄阳西北有清泥河,发源于均、房,造轻舟百艘,召募民兵三千人,乘船去襄阳。民兵领袖张顺、张贵乘船领先,船上装备火枪、火炮、巨斧、劲弩,顺流而下。元舟军封锁江口,无隙可人,张顺等斩断元军设下的铁链、木筏,转战一百二十里,黎明到达襄阳城下。城中宋军踊跃过望,勇气百倍。一时不见张顺。数日后有尸体浮起,身中四枪六箭,仍手执弓矢。张顺已在作战中牺牲。张贵入城后,又派能潜水战士二人,泅水去范文虎处投书,约定自郢州发兵夹击。吕文焕、张贵等到期举炮发舟出战。郢兵不来。张贵误认元兵为郢兵,仓促接战,身被数十创,战败被俘。阿术见张贵劝降,张贵坚持不屈,被害牺牲。
  一二七三年初,张弘范又向阿术建策,截江而出。断绝襄阳和樊城间的联络,水陆夹攻樊城。樊城孤绝无援,被元军攻破。守将范天顺力战不屈。城破,自缢而死。守将牛富率百余人巷战,杀死元兵甚多,最后身被重伤,投火自尽。樊城破后,驻守襄阳的吕文焕竟在二月间叛变降元。
  襄、樊相继失陷,南宋朝中震动了。给事中陈宜中上书,说襄、樊之失,都是由于范文虎怯懦逃跑,请把他斩首。贾似道不许,只降一官,知安庆府。监察御史陈文龙说:文虎失襄阳,还让他知安庆府,是当罚而赏。贾似道将陈文龙贬官。太府寺丞陈仲微上书说:“失襄之罪,君相当分受其责。误国者回护耻败的局势而不敢议,当国者昧于安危之机而不后悔。只有君相幡然(幡青帆fān)改悟,天下事还可为。”贾似道大怒,将陈仲微贬斥出朝,任江东提点刑狱。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写信给贾似道说:“今天下之势,十去八九,而乃酣歌深宫,啸傲湖山,玩忽岁月,缓急倒施。为令之计,只有二策:将内郡的兵调出充实江上,可有兵七十余万人。沿江西里设屯,平时往来守御,有事东西并起,战守并用,互相应援,这是上策。和敌人讲和以缓兵,二三年后边防稍固,可战可守,这是中策。二策如果不能行,就只有等待亡国。”贾似道看后,把信扔到地上,大骂说:“瞎贼(汪立信病一目)怎敢这么胡说!”随即将汪立信罢免。襄、樊失陷后,贾似道拒绝一切救亡的建策,一意孤行,坐待灭亡。
  一二七四年七月,度宗病死。谢太后(理宗后)召大臣商议立帝。贾似道反对立杨妃所生的长子赵昰(音是shì),拥立全后的四岁幼子赵显做皇帝。贾似道依然专朝政。赵显封为吉王,弟昌封信王。
  元军攻下襄、樊后,忽必烈召阿术等还朝。阿术说:在作战中看到来兵虚弱,不如以前,现在不灭宋,时不再来。忽必烈下诏,水陆并进,大举灭宋。元兵二十万,由左丞相伯颜统领,分两道进军。伯颜、阿木一路,由襄阳入汉水过长江,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另一路由左丞相合答等率领,自东道取扬州,以降将刘整为先锋。咸淳十年(一二七四年)十二月,阿术军自汉水渡江,淮西制置大使夏贵领战船三百艘逃跑。鄂州都统程鹏飞投降。伯颜以四万兵守鄂州,自领大军东下,直指临安。一路之上,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守将望风而降,范文虎也在安庆降元。
  鄂州失守,群臣纷纷上疏,要贾似遭亲自出兵抗元,贾似道被迫出兵。一二七五年二月初到芜湖,与夏贵部会合。贾似道出兵不战,就先派使臣到无军议和,请许宋朝称臣纳币。伯颜不许。贾似道命孙虎臣统领步兵七万人驻守池州的丁家洲,夏贵领战船二千五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自领后军屯鲁港。伯颜的大军夹岸而来,用大炮猛击。孙虎臣军大败,逃到鲁港。夏贵临阵,不战而逃,阿术部乘胜追击,宋水军溃败。贾似道自鲁港乘小船逃到扬州。经此一战,宋水陆军主力全部瓦解了。
  贾似道出兵时,汪立信受命为江淮招讨使,去建康府募兵,援助江上各郡。汪立信在芜湖见贾似道。贾似道说:“端明,端明(汪立信授端明殿学士),不用公言,以至于此。”汪立信说:“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还说:“今江南无寸土干净,我去寻一片赵家土地上死,但要死得分明。”汪立信到建康,见守兵已溃,率数千人到高邮。鲁港兵败,汪立信见宋朝将亡,自杀殉国。
  贾似道败逃后,上书谢后(太皇太后)请朝廷迁都逃跑。谢后不准。陈宜中任相,上书请斩贾似道。谢后罢贾似道官,贬到循州安置。在路上被押解人员杀死。
  元兵乘胜南侵,宋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赵溍(音晋jìn)逃跑,建康降元。镇江、宁国、隆兴、江阴等地宋守臣弃城逃跑。太平、和州、无为的守臣相继投降。伯颜卒大军逼近临安。临安守卫空虚。谢后下诏,要各地起兵“勤王”。
  勤王诏下,各地大批官员都在准备投降元朝,不予响应。立即起兵勤王的是张世杰和文天祥。张世杰原是金将张柔的部下,张柔降元后,张世杰率部投宋,这时驻守即州,领兵人卫临安,途中收复了饶州。右相陈宜中因他来自元军后方,不加信用,调换了他原来统率的军马。状元出身的文天祥这时任赣州知州,接到诏书后,立即在当地募集兵士两万人,人卫临安。友人劝他说:“现在元兵三道而进,你以乌合之众万人去迎敌,无异于驱群羊去斗猛虎。”文天祥说:“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前往,我深以为恨。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或许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社稷还可保全。”文天样的妹夫彭震龙、门客刘洙等,也都随从起兵。四月间,文天祥领兵到吉州。陈宜中和朝中投降派官员竟说文天祥“猖狂”,“儿戏无益”,要他留屯隆兴府,不准来临安。
  元兵继续进军。一二七五年三月间,临安危急。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官员和御史官都相继逃跑,朝中一片萧条。谢后急切下诏说:“我朝三百余年,侍士大夫以礼。现在我和新皇帝遭难,你们大官小官都不曾说一句救国的话。朝中的官员离职逃走,外边的守臣丢印弃城。御史官不能给我纠弹,二三宰相也不能统率。正在里外合谋,陆续在半夜逃跑。你们平日读圣贤书,自许如何,乃在这时作这种事。活着有什么面目见人,死后如何见先帝?”宋朝亡国在即,谢后的恼怒焦急,并不能阻止士大夫的逃跑。“读圣贤书”的士大夫们,只求降元作官,并不顾什么面目。谢太后徒唤奈何了。
  张世杰受命总都督府各军。四月,湖北制置副使高达以江陵降元。元朝任高达参知政事。元兵东下,所过之处,宋守臣相继迎降。元兵到扬州。镇守扬州的李庭芝、姜才拒降坚守。阿术、张弘范军来战,姜才肩中流矢,拔矢挥刀而前,元军稍退。姜才人城死守。五月,张世杰部刘师勇收复被元军占领的常州。浙东一些已经降元的州城,又与张世杰军会合,兵势稍振。七月间,张世杰与刘师勇、孙虎臣等结集战船万余艘,驻于焦山,与元军对战。张世杰命令以十船为一方,非有号令,不得发碇(起锚)。阿术、张弘范以大船发动火攻。宋军死战,不能前进,多投江而死,舟师大溃。张世杰奔耑山(耑音船chuán),刘师勇回常州,孙虎臣去真州。
  文天祥继续请求人卫,得朝廷允准。八月间到达临安,被派到平江作知府。元兵分三路大举进攻。一路沿江入海,取嘉兴府的华亭,一路取常州,一路从建康攻打余杭县西北独松岭上的独松关。陈宜中以为独松关是临安的门户,又调文天祥领兵去援助。十一月,伯颜率领的元兵攻下常州,知州姚(音银yín)、都统王安节(王坚子)战死。刘师勇以八骑突围走平江。元兵随后又攻下了独松关,守将张濡(音如rú)逃跑。文天祥援兵未到,独松关已经失守。平江也被元兵攻破。文天祥只好返回临安。
  南宋王朝这时由状元出身的留梦炎任左相,陈宜中任右相兼枢密使。文天祥到临安,与张世杰商议,勤王兵马尚有数万,决一死战,万一得胜,淮东出兵截杀元兵后路,国事或许还有转机。文、张联合提出这项建议,陈宜中等一意求降,不予采纳。元兵破独松后,临 安危在旦夕。十一月底,左相留梦炎弃官逃跑。十二月初,右相陈宜中得谢后允准,派柳岳到元军求降。怕颜不准。
  一二七六年初,元兵阿里海牙部围攻潭州三个月后,潭州城破。知州李芾(音费fèi)坚持拒战到最后。元兵入城,李芾对部下沈忠说:“我一家人不能受作俘虏的侮辱,请你把我全家杀死,再杀我。” 沈忠哭泣允许,杀李芾全家后,也把自己一家杀死,最后自刎殉国。潭州破后,袁、连、衡、永、郴、全、道、桂阳、武冈等州军相继降元。宋朝更加危急。
  留梦炎逃跑后,谢后命吴坚为左丞相,在朝堂宣布。来上朝的文官,只有六人。谢后又命宗正少卿陆秀夫等去元军求降,请称侄或侄孙。伯颜仍不许。再派监察御史刘岊(音节jiē)到元军,请奉表称臣。伯颜许在长安镇议降。文天祥、张世杰请三宫(太皇太后、太后、皇帝)入海,由他们领兵背城一战。陈宜中不许,随即向元军送上传国奎和帝显的降表投降。伯颜要陈宜中出议投降事。陈宜中在夜间逃往温州。张世杰见临安无望,领兵南下,准备继续抗元。
  南宋王室决意投降,右相逃跑。谢后加给文天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称号,要文天祥与吴坚等去元军议降。文天祥与伯颜争辩不屈,又怒斥南宋降将。伯颜放吴坚等回临安,将文天祥扣留在军营,随后又押解北去。三月,伯颜入临安,荣王与芮投降。伯颜将全后(度宗后)和帝显等俘虏北去。谢后因病暂留临安,随后也被押解到燕京(元大部)。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赵宋王朝宣告灭亡了。
  元军人临安,南宋灭亡。各地军民仍然继续坚持抗元战斗,在宋代的历史上,写下了最后的篇章。
  淮东地区的斗争——南宋亡后,夏贵以淮西全境降元,淮东扬州、真州等地拒不奉沼,坚持据守。
  李庭芝、姜才守扬州。元军派李虎到扬州劝降。李庭芝将李虎杀死。元军又派使者以谢后手诏招降。李庭芝在城上对使者说:“奉诏守城,没有听说以诏谕降。”帝显等南宋皇室被元军俘虏北上,途经瓜洲。姜才领兵数千人出战,企图中途截夺皇室,被元兵击退。元阿术军派兵扼守高邮,断扬州粮道。扬州城中粮绝,兵士以牛皮、麹糵(音聂niè)作食物,仍然拒战不屈。元军再度招降,又被李庭芝拒绝。一二七六年七月,李庭芝、姜才领兵去泰州,准备南下抗战,命朱焕守扬州。未焕降元。阿术军进围泰州。李庭芝、姜才战败被俘,遇害。元军攻真州,守将苗再成英勇战死。
  闽、广和江西的斗争——一二七六年初,临安危急时,秀王赵与择护从九岁的益王(原封吉王)赵昰和六岁的广王(原封信王)赵昺出海,二月到温州。礼部侍郎陆秀夫和将官苏刘义等到温州,往见陈宜中,商议起兵。张世杰也从定海到来。三月,陆秀夫、陈宜中、张 世杰等拥赵昰、赵昺到福州。五月间,拥立益王昰作小皇帝,改元景炎树起宋朝的旗帜,图谋恢复,继续抗元。陈宜中任左相兼枢密使,李庭芝任右相,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签书枢密院事,苏刘义为殿前指挥使。宋兵仍有十七万人。
  文天祥被押解途中,经过镇江,乘元兵不备,在夜间逃出,走到真州。坚守扬州的李庭芝以为文天祥投降后又来劝降,令真州守将苗再成拒绝。文天祥去扬州不成,改道经高邮、通州从海上逃到温州。福州新建的小朝廷派人来温州召文天祥。五月间,文天祥到福州,建议从海道恢复两浙,陈宜中不许。七月间,文天祥在南剑州建立都督府,号召各地起兵,夺回江西。原随从文天祥起兵的江西兵士,被元朝遣散。刘洙召集一部分旧部来到福建。福建当地人士也参加了文天祥的队伍。十一月,文天祥移兵到汀州。
  这时,元兵自浙江南下,进入福建。知南剑州王积翁逃跑,南剑州失守。陆秀夫、张世杰护卫帝昰逃上海船。元兵攻占福州,进至福安县,秀王赵与择战死。十二月,帝昰等的海船停泊在广东惠州附近,在水上流亡。
  景炎二年(一二七七年)正月,文天祥率部移驻漳州龙岩。三月,又移到南岭下的梅州。五月,越过南岭进入江西。江西各地纷纷起而响应。彭震龙在永新起兵,收复县城。文天祥的另一妹夫吉州龙泉人孙栗也在本乡起兵。吉州人民一直在自发地起来抗元。泰和县针工刘士昭曾经联络当地人民,企图夺取县城,被元兵捕获。刘士昭血书“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自杀殉国。南安军巡检(低级军官)李梓发起兵守城,元兵万余人猛攻不下,到文天祥进兵时,仍然在坚持据守。江西各地人民顽强不屈,坚持战斗,为文天祥进兵准备了条件。文天祥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进入会昌,在雩都大败元军,进而攻下兴国,收复赣州和吉州的属县。文天祥驻兴国指挥军事,分派赵时赏、邹渢(音冯féng)领兵攻打赣州和吉州的州城。一时之间,颇有复兴的气势。
  元朝随即派出骑兵,由江西宣慰使李恒(西夏人)率领,发动反攻。围攻赣州的文天祥部被元兵打败。元兵乘胜进攻兴国大营。文天祥北上,企图与吉州邹渢部会合。行至中途,邹渢部也被元兵击溃。八月间,文天祥走到庐陵,遭到元兵追击。文天祥部下的老将巩信率领兵士数十人守住方石岭的山口,掩护文天祥撤退。巩信身中数箭,仍坐在大石上巍然不动。兵士中箭负伤,也依然倚岩石挺立。巩信等全部牺牲后,元兵从山下望去,以为仍有兵士把守,不敢轻进。文天祥得以率部撤走。次日,文天祥部又被元兵追及。赵时赏自称是文天样,被元兵捉去,被害牺牲。文天样躲过追兵,退到汀州,整顿残部,又转到循州,屯兵南岭山中。
  文天祥这次迸兵江西,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迅速取得胜利,又以寡不敌众,迅速遭到失败。文天祥部与帝 昰的小朝廷失掉了联系。这年冬天,即在南岭山中度过。一二七八年二月,才又进乓海丰,向潮州移动。
  这年三月,帝昰在广州湾的碙洲(碉音冈gāng)病死。陆秀夫、张世杰又拥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作皇帝,改元样兴,继续打着宋朝的旗帜。除宜中见恢复无望,又乘机溜走,逃往占城。六月间,帝昺的小朝廷迁到大海中的厓山,作为最后的据点。
  元朝以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率领水军和骑兵,海陆并下,进攻闽、广,企图最后消灭宋军的残余。邹渢在吉州败后,仍率领余部在江西战斗,这时也到潮阳来会师。元兵大举南下,文天祥在十二月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的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不幸被元兵追上。邹渢自杀殉国,文天祥被俘。
  祥兴二年(一二七九年)正月,元朝的水军大举进攻厓山。张弘范把文天样也押到船上。元军的舰队经过珠江口外的零了洋。作了元朝俘虏的文天祥,想到当年在赣州起兵时赣水的皇恐滩,面对零丁洋,抱定至死不屈的决心,作诗说:“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四年)。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元军舰队到了厓山,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劝降。文天祥写出他的过零丁洋诗,作为回答。
  张弘范统领的元朝水军,共有战船五百艘,这时只到达三百艘。张世杰有战船一千艘,兵民二十余万。两军在海上对阵。张世杰把宋水军结成一字阵,用绳索将船只联结设防。帝昺、杨后和小朝廷的官员全部上船死守。元兵用火攻,被宋军击退。张世杰统领的宋军,这时在兵力上还处于优势,但只作防守的准备,无意出击。正月底,元朝战船陆续到达。李恒也从广州领兵赶到。二月初六日晨,元朝的水军发起猛攻。元军用炮石、火箭作掩护,突破宋水军阵角,跳上宋船,短兵接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见无可挽回,抱帝昺投海死。宋官兵或战死或投海殉难。战斗到黄昏结束。几天后,海上陆续漂起的尸体有几万具。张世杰拥杨后乘小船突围而出,退到螺岛,招集残部,图谋再举。四人后遇大风,海船覆没,张世杰等都死在海里。宋朝这支残存的抵抗力量,也完全覆没了。
  张弘范得胜而回,把文天祥押解到元大都,关在狱中。元朝统治者用尽一切办法,劝诱文天祥降元,都被拒绝。宋朝的状元宰相留梦炎,逃跑后投降元朝作官,奉命到狱中劝降,被文天祥骂走。元朝又派俘掳来的亡国皇帝赵显去劝降。文天祥只是连声说:“圣驾请回”。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作《正气歌》说:“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文天祥被关押三年余,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被元朝杀害,英勇就义。
  厓山败后,曾经上书指责贾似道而遭到贬斥的陈仲微,流落到安南,仍然企望以“回天力量”反元复宋。四年后,病死在安南。临终作诗说:“死为异国他乡鬼,生是江南直谏臣。”安南国王作诗哭悼说:“痛哭江南老巨卿,春风揾(音问wèn)泪为伤情。”“回天力量随流水,流水滩头共不平。”表达了对陈仲微抗元斗争的同情和支持。
  四川地区的斗争——自宋朝南迁以来,四川军民一直坚持反抗民族压迫和侵掠,具有光荣的战斗传统。南宋亡后,在闽、广地区坚持最后斗争的同时,四川人民也还在坚持战斗。
  坚决抗元的王坚被调离后,部将张珏(音觉jué)奉命守合州。四川地区一直在和元军反复展开激战。一二七五年,元军大举向四川进攻,叙州、泸州(江安州)等地的守臣相继投降。张珏拒绝了元军的两次招降,坚持据守。一二七六年,南宋朝廷在临安投降时,张珏在积极备战,计划收复失地。元军围重庆,张珏派遣张万率领水军到重庆,协助守城,出击元军。六月间,收复沪州,大败元军,解除了重庆之围。十二月,重庆守臣迎张珏入重庆,任四川制置使。
  帝显降元,诏谕各地投降。张珏拒不奉诏。得知赵昰、赵昺进入广东后,派兵士探访下落,并在钓鱼城营建宫殿,准备迎赵昰来四川,重建宋朝。一二七七年六月,元军大举进攻,占领涪州、万州。十一月,泸州被元军攻破,守臣王世昌自杀。元军集中兵力包围了重庆。
  元军派泸州降将向张珏写信劝降,张珏拒绝。一二七八年初,元军猛攻重庆。张珏出城激战。元将汪良臣(汪德臣弟)被射中四箭。张珏终因寡不敌众,退守孤城。张珏部将赵安开城门降元。元军入城,张珏仍率部巷战。败退后乘船东下,被元军追到。张珏被俘后,仍然拒不投降,一二八○年被元朝杀害牺牲。
  元朝灭亡了赵宋,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没有由此而终止。在元朝统治下,各族人民继续不屈不挠地展开了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搏斗。
第三章 辽朝的建立和政权的西迁
第一节 辽朝的建国和奴隶起义
  早在公元四世纪,即西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北方的潢河(西拉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一带,居住着契丹族。这时的契丹人,主要还是经营渔猎。一年四季,都在河中捕鱼,冬春水冻,凿冰钩鱼。男子和妇女都骑马射猎。稍后,契丹人也经营畜牧。他们住在帐篷里,“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在各处往来迁徙。
  契丹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没有留下历史的纪录。一个长久流传的历史传说是:有男子乘白马沿土河而来,女子驾青牛沿潢河而来,至木叶山,相遇为配偶,生八子,以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这个传说显然没有他们的历史那么古老,至多是反映着由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时期迁来这里的一段记忆。八子分八部说,表示着契丹八部之间有着互为兄弟的血缘联系。他们共同的男祖先,是来自以白马作象征的氏族。以青牛作象征的氏族是属于八部以外的另一个部落,和八部通婚姻。
  契丹的八部在北魏时已经有了确实的记载,八部各有自己的名称:悉万丹、阿大何、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吐六于、羽真侯(八部名据诸书参订)。这些部名的确切含义,不很清楚,可能是来自最初居地的小地名或者山川湖泊的名称。
  公元三八九年,鲜卑族的拓拔珪建立北魏,曾经攻打过契丹。此后,契丹不断在北魏边塞侵扰,说明他们已处在父权制时期,展开对外掳掠了。但是,在北魏统治时期,契丹的八个部落,仍然是各自行动。他们各自以马匹和皮毛与北魏相交换,还没有形成都落间的联合,没有统一的组织。
  契丹各部落各自分散活动的状况,大约延续了很久,直到隋朝末年,才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繁衍,逐水草而居的契丹人日益要求开拓自己的领域,赶走他们的邻人,而他们的强大的邻人也在对契丹进行侵袭。五五四年,北齐文宣帝因契丹侵犯边地,分兵两路攻打契丹,契丹大败,丧失了大批的人口和牲畜。一部分契丹人被北齐俘掳了去,安置在各州。不久之后,契丹又遭到北方的强邻突厥的侵袭。隋朝建立后,六○五年,隋将韦云起因契丹在营州侵掠,发大兵击契丹。契丹遭到沉重的打击,大量的人口和牲畜被隋兵掳走。
  对外作战的迫切需要,促使契丹各部落逐渐地走向联合。大约在隋末唐初,契丹八部已有作战的乒士四万人,实际人口当已超过数倍。按照氏族制的惯例,互为兄弟的各部落本来有着相互援助的义务。这时,他们开始推举共同的酋长,遇有战事,召集各部落长共同商议,调发兵众,协同作战。但平时狩猎生产,仍由各部落独自进行。恩格斯在论述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个发展阶段时指出:“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因暂时的紧急需要而结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①隋末唐初的契丹族正在发展到与此相似的一个历史阶段。
  不过,契丹人并没有在这个暂时联合的阶段停留多久,当他们认识到联合起来的力量,而外部和内部的那些条件又在要求他们增强这种力量的时候,这个暂时的松散的联合,就迅速发展成为固定的永久的联盟了。
(一)部落联盟的发展
一、大贺氏部落联盟
  六二八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酋长大贺氏摩会率领各部落,依附于唐朝。唐太宗把旗鼓赐给摩会。在北方诸族中,旗鼓从来是部落联盟长的象征。颁赐旗鼓即表示对部落联盟长的承认。六四八年,唐朝又在契丹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加给契丹联盟长窟哥以松漠都督的称号,并赐姓李氏。契丹八部分设九州(匹黎尔分出赤山州),各部落长(辱纥主)称刺史,受窟哥统辖。所谓八部分设九州,加上松漠都督府大贺氏共为十州,只是因为按照唐朝的制度,总管十州才能授给相当大都督的称号,并不意味着契丹八部组织有了新的增加。揭开唐朝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号的外壳,这里反映的,正是契丹八部统属于部落联盟的事实。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大约在唐初已开始形成。它一直存在到七三○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延续了约一百年左右。在这段时期里,这个联盟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一)部落联盟由八部联合组成,有共同的首领,即部落联盟长。联盟长统一领导各部落的作战和生产,统率八部对外发生关系。
  (二)部落联盟有议事会。联盟长由八部聚议,选举产生。议事会也有权把他罢免。联盟长在一定时期内重新选举。
  (三)部落联盟长的当选资格,并不是分属于各部落长,而是只限于大贺氏这一氏族。因此称他为大贺氏联盟。这里已经包含着君主世袭制的萌芽。但联盟长还必须经由选举产生,而不能不经选举而直接继承。
  大贺氏当是阿大何部的一个氏族,他的兄弟氏族仍属于阿大何部落,这个部落仍有自己的部落长。
  (四)八部各有部落长,即唐朝所加封的“刺史”。联盟建立后,部落长的权力已大为缩小。他们不再象北朝时期那样,各自率领部落独立行动,而要听从联盟长统一指挥。但部落长都是行使选举权和罢免权的联盟议事会的成员。
  (五)来源于以青牛作象征的女儿氏族的部落,和八部通婚姻。隋时,部落长孙敖曹率部附隋。唐初,部落长被加授官号归诚州刺史,姓孙氏。这个部落不在八部联盟之内,但又通过婚姻关系和联盟联系在一起。它的部名可能即是后来沿用的“审密”。
  (六)联盟以外,还有一些契丹部落独立自存,分散活动。唐朝设为带州的乙失革部和后来设为信州的乙室活部是互通婚姻的两个部落,直接接受唐营州都督的统辖。唐营州都督管辖下的较大的契丹部落,还有玄州曲据部(部名不详)。部落长曲据接受唐朝授给的玄州刺史的称号。唐朝赐姓李氏,称李去闾。此外,还有一些八部以外的独立的小部和从八部中流散、分化出来的部落、氏族成员,散处在唐幽州、营州界内,唐朝设立一些州来统辖。这些情况说明:契丹族这时虽已组成了部落联盟,但还没有发展成为统一的共同体。
  随着大贺氏部落联盟的建立,契丹族较快地发展壮大,这就不能不和唐朝的统治发生激烈的冲突。大贺氏联盟时代,契丹族和唐朝之间,时战时和,一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事。
  六六○年(唐显庆五年),契丹联盟长阿卜固与奚族联合反唐。五月,唐朝命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力行军总管,领兵北伐契丹。十二月,唐将薛仁贵、辛文陵等与契丹战于黑山。契丹战败,阿卜固被擒送到唐东都。契丹遭到沉重的打击。
  六七九年(唐调露元年)十月,唐单于部护府突厥部落反唐,煽诱契丹侵掠营州。唐营州都督周道务遣户曹唐休璟领兵镇压,契丹惨败。
  在唐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族进一步发展起来。大贺氏联盟长、唐赐姓名李尽忠,归诚州刺史、部落长孙万荣,都接受唐营州都督赵文翽(音秽huì)的统辖。六九六年,赵文翽骄横,侵侮契丹。李尽忠与孙万荣联合起兵,杀赵文翽,占据营州反唐。李尽忠采用突厥部落联盟长的称号,自称“无上可汗”,背唐自立。契丹与唐朝展开规模空前的激战。
  唐朝派鹰扬将军曹仁师,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成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领大兵击契丹。梁王武三恩为榆夫道安抚大使。唐兵与契丹战于西硖石黄獐谷。张玄遇、麻仁节均被契丹俘虏。唐兵大败。
  唐朝兵败,武后又以右武卫大将军武攸宜为清边道大总管,再领兵出击。并招募各族奴隶,由官府向奴隶主出偿身价,编入军中出战。唐朝还和突厥默啜可汗(啜音辍chuò)约好,自北方夹击契丹。契丹孙万荣部夜袭檀州,唐将张九节募死士迫战,孙万荣败走入山。李尽忠在作战中败死。突厥从后邀击,掳掠契丹人口甚多。
  李尽忠死,按照氏族部落制的惯例,八部联盟暂由母亲氏族的孙氏统领。孙万荣收集部落,重整军兵,兵势又振。孙万荣遣骆务整、何阿小等深入冀州,杀唐刺史陆宝积,掳掠数千人。唐武后再命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等领兵十七万讨契丹。契丹与唐兵战于东硖石,唐兵大败,王孝杰战死。孙万荣乘胜,屠掠幽州。唐武攸宜部来战,又败。唐武后再命武懿宗、娄师德、沙吒(音乍zhà)忠义等领兵二十万出击。孙万荣鼓行而南,进军至瀛州属县,势不可当。
  契丹的邻族奚族,这时依附唐朝。唐将杨玄基督率奚兵从后方掩击契丹,契丹兵大败。何阿小被俘,骆务整降唐。孙万荣收复残兵,与奚兵作战。奚兵四面围攻,契丹兵溃。孙万荣遭到唐张九节的伏兵邀击,败走潞河东,被家奴杀死。张九节斩孙万荣首级,送往唐东都。唐武后为击败契丹,大赦天下,并于六九七年改年号为“神功”来纪念这次胜利。
  契丹和唐朝的这次激战,是契丹族发展史上的一大事件,在唐朝历史上也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唐朝派出许多重要将领,先后发兵数十万,并且一再遭到严重的挫折,这从反面说明,契丹族已经发展到极为强大,已有足够的力量展开对外战争。但这时的唐朝,正处在强盛的时期,契丹的发展不能不受到阻遏,不能不再经历一段曲折的历史过程。
  契丹的南面有强盛的唐朝,北面又有强大的突厥。契丹大贺氏联盟遭到唐朝的沉重打击后,依附于突厥,约二十年。七一五年(唐玄宗开元三年),契丹联盟长失活见突厥衰落,突厥一些部落降唐,他也统率部落联盟依附于唐朝。唐玄宗沿袭旧例,七一六年封失活为松漠都督、静析军大使,八部落长称刺史。七一七年,失活到唐都长安入朝,唐玄宗下诏说:“往年边政非任,致令卿等失任”,又说:“契丹归诚本朝”,“克复州镇,宛如平昔”。将东平王外孙杨元嗣女封为永乐公主,嫁失活,以羁縻契丹,“永为藩臣”。庸朝又在柳城设营州都督府。次年正月,失活与永乐公主北返。
  契丹大贺氏联盟在依附突厥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联盟中产生了一个地位仅次于联盟长的统领兵马的军事首长。担任军事首长的是部落不详的可突于。唐玄宗加给他静析军副大使的称号,承认他统领兵马的职位。七一八年六月,失活死,失活弟娑固继任联盟长。唐玄宗遣使册立,仍令袭其兄官爵,并下敕书给可突于,说他是“众情所望”,要他与营州都督宋庆礼筹度抗御突厥,效忠唐朝。十一月,娑固与唐公主到唐入朝,唐玄宗赐宴内殿,并给予赏赐。当娑固返回契丹后,可突于起兵攻娑固。娑固投依唐营州都督许钦澹。许钦澹令薛泰率领州兵五百与奚部落长李大酺及娑固合兵攻可突于,战败。娑固及大酺均败死。许钦澹逃入榆关。可突于另立娑固从弟郁于为大贺氏联盟长。唐玄宗被迫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以郁于为松漠都督,赦可突于罪。七二二年,又以燕郡公主嫁郁于。郁于与可突于同来唐,朝见玄宗。
  郁于死,弟吐于继任联盟长,又遭到可突于的威胁。七二五年,吐于携公主奔唐,唐玄宗留他作宿卫,封辽阳郡王,不再返回契丹。可突于另立邵固(李尽忠弟)为联盟长,唐朝许封松漠郡王,以东华公主出嫁邵固。
  自从契丹大贺氏联盟中出现军事首长以来,担任军事首长的可突于掌握着军马大权,一再威胁甚至杀死联盟长,并且操纵着联盟的选举。邵固立后三年,可突于又杀邵固,另立别部屈列为联盟长,并胁迫奚族一起背唐,投附突厥。东华公主及奚部长鲁苏逃奔平卢军。可突于一举推翻了大贺氏世选联盟长的特权,从而结束了大贺氏联盟的时代。
  唐朝这时的基本国策,是所谓“挟‘两蕃’(契丹、奚)以制突厥”。契丹、奚投附突厥,就和唐朝在边地的根本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七三二年,唐玄宗诏令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领兵出击,又命忠王浚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统率李朝隐等八总管兵,大举攻打契丹。奚族兵降唐,可突于率契丹兵北走。七三三年,可突于在突厥苾伽可汗支持下,再领兵反攻。幽州长史薛楚玉及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邬知义、罗守忠等领兵万人(突厥文《苾伽可汗碑》作四万人)及降唐的奚兵出战。唐与契丹军战于榆关都山下。唐兵大败,郭英杰被突厥兵杀死,吴克勤也在作战中败死。契丹在突厥支持下杀唐兵六千余人,获得重大的胜利。
  契丹大贺氏联盟以外的乙室活部,没有参预唐武后时契丹反唐的战事,并且在大贺氏联盟投附突厥的衰乱的年代,逐渐壮大起来。可突于起兵时,乙室活部长郁捷(唐朝称蜀活刺史,或译遇折)已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唐玄宗的敕书把他和屈列、可突于并列,又称他为契丹知兵马官。七三四年,唐幽州长使张守珪联合乙室活部击可突于。同年十二月,郁捷出兵夜袭,斩屈列及可突于,把他们的首级送给唐朝。唐玄宗封郁捷北平郡王、松漠都督。一年之后,七三五年十二月,郁捷又被部落贵族涅里(涅音聂niè。或作泥里、雅里)杀死。唐玄宗以涅里为松漠都督。
  这时的突厥内部也发生了战乱,七三四年十二月,突厥贵族梅录啜谋害苾伽可汗不成,遭到镇压。七三五年,突厥登利可汗继立,七月,率四万骑至能讫离山侵扰。涅里出兵杭击,大破突厥,俘获甚多。突厥可汗弃甲败逃。经此一战,涅里更为强大,又背唐自立。
  七三六年三月,唐张守珪派遣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出兵攻契丹涅里部,安禄山恃勇轻进,大败而回。次年二月,张守珪再次出兵,败契丹于捺禄山。涅里北走松漠,重建契丹部落联盟。
二、遥辇氏部落联盟的重建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经过历年来多次战乱,氏族部落组织已经大部溃散了。相当多的氏族、部落成员在作战中死去或被唐朝俘虏。一些氏族、部落在战争中被消灭。也有一些氏族或部落,从联盟中分离出去,降附唐朝。如大贺氏所从出的阿大何部(弹汗州),早在七一六年即归附于唐朝。唐朝设为归顺州,依唐制度建置州县。大贺氏时代的部落联盟已无法恢复了。涅里以他所属的乙室活部为基础,收集流散的氏族、部落重新组成了部落联盟,推选遥辇氏阻午为联盟长,并采用突厥联盟长的称号,称可汗。重建的遥辇氏联盟,具有如下的一些新特征:
  (一)重建的联盟遵循旧的传统,仍由八个部落组成。
  新建的八部是:乙室部、迭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楮特部(楮音楚chǔ)、乌隗部(隗音委wěi)、涅刺部和品部。八部的来源是:乙室部,共有八个氏族(契丹语“石烈”,汉译“营”);从中分出六个氏族组成迭刺部;残存的突吕不部有三个氏族,其中一个氏族划分为两个小氏族,编为突举部。楮特部原来只是一个氏族,分为两个小氏族组成部落。乌隗和涅刺原来也只是一个氏族,分为四个小氏族,分别组成这两个部落。品部原来只是一个氏族,由迭刺部拨出一个氏族辖懒石烈补充,以组成部落。
  联盟八部落的组成状况说明:(1)新联盟的八部不象旧八部那样互为兄弟。他们中间只是乙室与迭剌、突吕不与突举、乌隗与涅刺等是互为兄弟的部落,至于他们彼此之间就未必存在这种血缘关系了。其他两部中,也只有品部的一个氏族辖懒石烈和迭刺部有着血缘联系。血缘关系的薄弱是新联盟的一个明显的特点。(2)新联盟的八部中,乙室部和由它分出的迭刺部是原来具有八个氏族的大部。突吕不部原有三族,其他部落原来都只是流散了的一个氏族。这就充分表明,新建的所谓八部的联盟,其实是以强大的乙室部和迭刺部为中心,和溃散了的若干氏族部落的结集。拥有六个氏族的迭刺部是联盟中最为强大的一部。
  (二)八部联盟仍有一个联盟长作为联盟诸部落的共同领袖。
  联盟长仍由部落议事会选举产生。它和大贺氏联盟的传统惯例一样,当选联盟长的只限于遥辇氏一族。遥辇氏所属部落不详,他可能是原属于乙室部或楮特部。但一经获得世选联盟长的特权,他便也象大贺氏那样,从原属部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氏族。
  从阻午可汗当选时起,遥辇氏族联盟便确立了选举的礼仪“柴册仪”。八部的部落长共同烧柴,拜祭太阳,由母亲氏族的长老御马,选举联盟长就职。选举联盟长的仪式更加制度化、典礼化了。
  (三)联盟确立了军事首长夷离堇的地位。
  军事首长夷离堇也要经由选举产生,并且也要举行选举的礼仪柴册仪。当选首任夷离堇的,便是重建联盟的涅里。此后,当选联盟夷离堇的,也只限于迭刺部涅里一族。既然迭刺部是联盟中最强大的一部,联盟的军马主要是迭刺部的军马,统领军马的夷离堇,由迭刺部涅里一族来选充,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辽史·刑法志》说,阻午可汗时,涅里(雅里)为夷离堇,“以掌刑辟”。这又说明作为军事首长的夷离堇,同时又掌握了联盟的裁判权。涅里重建联盟后,没有选任联盟长,而选充夷离堇,却是实际上掌握着联盟的军马大权和裁判权。
  (四)联盟互通婚姻的部落重新组成新的审密。
  与大贺氏联盟通婚的孙部,也已凋落,它的拔里氏族和乙室部的通婚部落乙室己(乙室革)共同组成新的审密,与遥辇氏联盟各部落世代通婚。
  遥辇氏部落联盟的重建,使流散了的氏族、部落重新结集在一起。契丹族又得以沿着氏族部落制度的轨道,向前发展了。但这时的契丹,仍然遭受着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唐朝的威胁和压迫。联盟重建后,又依附于突厥。七四五年,回纥可汗骨力裴罗杀突厥白眉可汗,推翻了突厥汗国的统治。七五一年,唐将安禄山又领幽州、平卢、河东三道兵六万,以奚兵二千为向导,出击契丹,过平卢军千余里,至土纥真水,直到契丹遥辇氏联盟的牙帐。奚兵临阵,与契丹族联合,夹击唐军。安禄山大败,率二十骑逃走。契丹再次获得胜利,和唐朝更加处于敌对的境地。
  此后的契丹,即处在回纥汗国的统治之下,约近一百年。这期间契丹族的发展状况,现有史料没有留下较详的记载。七五五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河北地区藩镇割据,道路不通。唐朝不可能对契丹的状况有多少了解。从七五七年到八三九年之间,不断有契丹首领来唐“朝贡”的记事,大约只是由氏族或部落长和唐朝保持一般的贸易交换关系。契丹的联盟长和军事首长都不再和唐朝有政治上的联系。契丹在回纥统治时期,氏族、部落长曾采用过“达干”、“梅落”等回纥称号,但氏族、部落和联盟的组织,都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唐李德裕《会昌纪功碑》说,回纥在契丹、奚都派有使臣监督,每年要征收赋税。契丹处在回纥汗国的压迫和剥削之下,发展只能是迟滞的。
  八四○年,回纥汗国被黠戛斯(戛音夹jiá)推翻。契丹遥辇氏联盟长屈戍又在八四二年(唐会昌二年)投附唐朝。唐朝封授屈戍为云麾将军,并颁发官印“奉国契丹之印”。此后的六十年间,唐朝的统治,日益衰弱。契丹摆脱了回纥的控制后,又得以减少了唐朝的压迫,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周邻强族相继衰弱的新环境里,从而得到较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唐咸通(八六○——八七三年)中,遥辇氏鲜质(习尔之)可汗时,契丹部落联盟逐渐强大。唐光启(八八五——八八七年)以后,契丹痕德堇(钦德)可汗时,契丹社会更为迅速地向前发展了。
三、部落联盟的发展和革新
  自鲜质可汗任联盟长至九○七年遥辇氏被推翻的约四十年间,契丹社会在迅速地前进。痕德堇可汗时,阿保机为军事首长夷离堇,展开大规模的对外掠夺,部落联盟更呈现出全面的新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北朝时,即和汉族、鲜卑族有过物品交换。在唐代附于突厥时期,仍和唐朝保持一般的交换关系。《辽史·太祖纪赞》说:迭剌部撒刺的(辽太祖阿保机之父)任夷离堇时,“始置铁冶,教民鼓铸”,大约这时契丹已开始冶铁。阿保机任夷离堇时,侵并室韦、渤海等冶铁业发展的邻族,契丹铁器的冶铸更为发达。早在唐朝给可突于的敕书中,就曾提到过农业耕种,但这可能只是和唐朝接近地区的个别契丹部落中的现象。《辽史·太祖纪赞》说:夷离堇匀德实(撒刺的之父)“始教民稼穑,善畜牧”。契丹部落联盟开始出现农业,但渔猎和畜牧仍是主要的生产部门。所谓“其富以马,其强以兵”。契丹部落联盟中冶铁和畜牧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对外作战的能力。
俘掠奴隶 在这期间,契丹不断对外战争,俘掠到大批牲畜和奴隶。遥辇鲜质可汗开始征讨邻族奚人,俘掳抗拒者七百户,收编了降人。夷离堇撒刺的又俘奚七千户,押回契丹故地作奴隶。撒刺的弟释鲁(或译述澜)为夷离堇,向北侵掠于厥(游牧部落,牧地在哈勒哈河一带)、室韦(狩猎部落,在契丹北、黑水西),向南攻掠易州、定州和奚族。他不仅俘掠北边诸族,并且深入到汉族农业地区,俘掳来大批汉族农民。痕德堇可汗时,乘唐末战乱,进一步侵掠河北诸郡。九○一年,撒刺的之子阿保机被立为夷离堇,连破室韦、于厥及奚,俘获甚多。九○二年,侵河东代北,攻下九郡,俘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九○三年,攻女真,俘获三百户,又攻蓟北,俘掠而回。九○四年,攻破黑车子室韦。九○五年,阿保机与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会盟于云州,相约进攻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领地,攻拔数州,把各州居民全部掳回契丹。连年的掳掠,使契丹社会中涌进了庞大数量的奚人、室韦人、女真人和大批的汉人。他们是外族奴隶和被统治分子,原来的氏族部落组织无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统治了。
籍没奴隶 契丹进入父权制时期,即已开始出现了家庭、私有制。唐武后时,孙万荣被“家奴”所杀。当时部落长已拥有家年奴隶,是可能的,但还不曾形成制度。痕德堇可汗时,蒲古只等三族因谋害阿保机叔父,“籍没家属入瓦里”,即犯罪家属罚作特定的贵族奴隶。此后并有了所谓“籍没之法”(《辽史·刑法志》),契丹本族人沦为奴隶不再是偶然的现象,而形成为一种既定的法规。这种现象的逐渐发生,越来越造成氏族成员之间的分化和对抗。
显贵家庭的形成 契丹部落联盟长和军事首长从同一氏族或家庭中选出的惯例,使世选制逐渐成为事实上的世袭制,培育出了高居于氏族部落之上的显贵。据《辽史·百官志》记载,遥辇九帐(即九可汗的宫帐),各有自己所统治的奴隶和外族分子“遥辇乣”(音札zhá)。军事首长夷离堇由迭刺部涅里的后裔耶律氏家族世选。综考《辽史》志、表、列传的记载,自阿保机四代祖耨里思(耨音nǒu)以下,阿保机一家任迭刺部夷离堇者共十三人,二十四任(据五代时汉人的传说,当是三年一选)。他们执掌军马大权,在对外作战中获得大量的牲畜和俘虏,成为最大的奴隶主。夷离堇以下的下级军事首领也从对外作战中得到财利,成为大小不等的奴隶占有者。对外掠夺成为他们的职业和目的,他们也随之成为富有的新贵族。
  契丹社会内逐渐在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分化的发展,和古老的氏族部落制日益形成尖锐的冲突。奴隶制在同一氏族部落内造成了氏族成员间的对抗。大量外族分子和奴隶的涌入杂居,也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制度受到了冲击。随着对外掠夺的发展,从军事首领中培育出财富和奴隶的占有者。这个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势必要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原来调节氏族成员事务和执行人民意志的氏族部落组织,也就必然要变成为保护这个特权阶级的利益,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机关了。
  奴隶制出现的后果,是旧秩序的被破坏和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辽史·耶律曷鲁传》记易鲁描述说:自涅里(雅里)以后“相传十余世,君臣之分乱,纪纲之统隳”,“羽檄蜂午,民疲奔命”。这显然是经过了史臣的文饰,但也反映出契丹建国前夕的社会,已经日益陷入了秩序混乱的局面,也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①的局面。契丹国家形成的条件日益成熟了。
  自从鲜质可汗以来,遥辇氏部落联盟在不断展开对外掠夺的同时,联盟内部先后爆发了三次争夺夷离堇权位的大斗争。既然这个统领兵马的权位,可以利用来在对外作战中掠夺财富和奴隶,争夺这个权位的斗争,就不能不在拥有世选特权的迭刺部贵族中激烈地展开。伴随着这个斗争的发展,氏族部落组织的旧制度日益深刻地被破坏,被革新。
第一次斗争和决狱官的设置 耶律阿保机生于八七二年(唐咸通十三年)。从他出生时起,迭刺内部即开始了争夺夷离堇职位的尖锐搏斗。这年,耶律狼德集团谋害了阿保机祖父夷离堇匀德实,夺取了军马大权。以致阿保机出生后,匀德实妻萧月里朵把他藏匿在突吕不部的营帐,才幸免于难。匀德实系的蒲古只诛灭狼德,夷离堇的职位又被夺回。此后仍由匀德实系的子孙选充。
  在此前后,遥辇氏联盟中出现了一个新职任“决狱官”。和联盟通婚的部落审密(萧)氏的胡母里担任这个新职任,并且由他的子孙世代充仕。决狱官的设立,反映着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不可调和,也表明部落联盟组织开始增强着和自己相对立的职能——镇压和统治各部落的人民。
第二次斗争和“于越”、“挞马”的设置 蒲古只以后,选任夷离堇的仍是匀德实一系。只有蒲古只的后裔偶思曾经一度充担夷离堇的职任。但在撒刺的任夷离堇以后,当奄古只(匀德实弟帖刺后人)当选为新的夷离堇时,异母弟辖底在耶律释鲁(撒刺的弟)的支持下,强行柴册礼,夺得夷离堇权位。辖底自立为夷离堇,释鲁立为“于越”。
  从此,契丹部落联盟中又出现了“于越”这个新职位。史称于越“总知军国事”。它的地位仅次干部落联盟长可汗,握有联盟的军事和行政的实际权力,夷离堇要听从于越的指挥。释鲁任于越后,创设了一支独立的侍卫精兵“挞马”,以保卫他个人的权力。阿保机作为释鲁的侄儿和亲信,被任命力“挞马狘沙里”(狘音xuè),即侍卫亲军的首领。
第三次斗争和阿保机的取代遥辇 于越释鲁权势的增强,遭到有资格选充夷离堇的贵族们的激烈反抗。蒲古只等三族谋杀了释鲁,夷离堇辖底逃奔到渤海。阿保机凭借他所掌握的挞马精兵,终于击溃了蒲古只等三族,并在九○一年,被立为夷离堇,控制了联盟的兵马。九○三年,阿保机又进而成为“总知军国事”的于越,并兼任夷离堇的军职,掌握了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全部军政实权。
  九○一年以来,阿保机连年对外的侵掠,俘获到大批的奴隶和牲畜,实际权力和经济力量都早已超过了联盟的可汗痕德堇。史称他“得汉人多”。阿保机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俘虏,并且向南攻占了刘仁恭统治的汉地,领域的扩展,更加促进了氏族部落制的消亡。唐天祐四年(九○七年)正月,阿保机终于经过部落选举的仪式,取代了遥辇,成为契丹的新的首领。
  阿保机取代遥辇,还并没有建立起国家的新制度,他只是作为选任的遥辇氏联盟长的继承者而得到部落贵族的认可。自渤海归来的前任夷离堇辖底被任为新的于越,但他已不象释鲁那样掌握联盟的大权。阿保机仍把军事的和行政的实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采取措施以巩固他的权力。
  惕隐——阿保机在任联盟长的第二年,即在联盟内设立了一个新官职“惕隐”。它的职务是管理迭刺部贵族的“政教”,即调节贵族集团的内部事务,以便确保他们对阿保机的服从。首任的惕隐是阿保机的族弟刺葛(撒刺)。
  宿卫军——阿保机的另一个新措施,是设置了他的侍卫亲军“宿卫军”或“腹心部”。统率这支侍卫亲军的是阿保机幼年以来的亲信和支持者曷鲁、妻兄敌鲁以及妻弟阿古只。迭刺部贵族斜涅赤和曾经保护过阿保机一家的突吕不部贵族欲稳也参加领导了这个侍卫兵的组织。这是一支从各部落中选拔出来的强劲的精兵。它的作用,不象“挞马”那样加强于越篡夺王权的力量,而是加强着阿保机这个新首领的力量。“他们促进了王权的产生”①。
  阿保机推翻了世选联盟长的遥辇氏,又对联盟组织作了新的改革。在契丹走向国家建立的道路上,显然又前进了一步。契丹建立国家的时期到来了。
(二)辽朝的建立和统治制度的确立
一、阿保机的建国
  契丹的国家,是在阿保机取代遥辇后十年,即九一六年,由阿保机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建立的。如象各民族的历史一再证明的那样,旧制度不会自行消亡,新制度也不能自然的建立。契丹社会内部虽已具备了建立国家的客观条件,阿保机的建国还是经历了同氏族部落制的旧制度反复斗争的过程。
  阿保机取代遥辇后,不能不引起世选联盟长的遥辇氏贵族的怨忿,但他们根本没有和阿保机相抗衡的军事力量,不可能发动战乱。联盟中的一个小部落涅刺部(涅烈部)起兵反抗,但由于他们只有很少的力量,新任惕隐刺葛便率领联盟的军马,轻而易举地把涅刺部讨平。
  大规模的斗争是所谓“变起肘腋”,即来自迭刺部中阿保机的亲族。他们是和阿保机一样同具当选资格的贵族,阿保机要改变部落选举制的旧制度而加强他的权力,就不能不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激烈的斗争一次又一次地展开了。
  九一一年,即阿保机取代遥辇的第五年,惕隐刺葛和阿保机弟迭刺、寅底石、安端等共同策划了反阿保机的战乱,传说契丹旧制三年一选,阿保机“久不受代”,引起部落贵族的反抗。这个传说反映着阿保机在开始破坏联盟选举制,而部落贵族是作为选举制的维护者举行了反抗。战乱爆发前,安端妻粘睦姑向阿保机报告了消息,阿保机随即采取措施平息了战乱。五月间,阿保机与刺葛等登山盟誓,祭告天地。然后罢免刺葛的惕隐职务,改任为迭刺部夷离堇。前任于越释鲁子滑哥(化葛)继任惕隐。滑哥也是阿保机的反对派。《辽史·滑哥传》说,阿保机“虽知滑哥凶逆,姑示含忍,授以惕隐”。阿保机的这些措施,显然是用妥胁的办法,来换取贵族旧势力的支持。
  九一二年七月,刺葛和迭刺、安端、寅底石等再一次发动战乱。这次得到了于越辖底的支持,新任惕隐滑哥也参预了乱谋。阿保机以下的几个最重要的官员于越、惕隐和迭刺部夷离望等组成的这个强大集团,无疑是对阿保机的严重威胁。这时,阿保机领兵攻掠西南诸部,命刺葛分兵攻平州。当阿保机在十月间还军时,刺葛自平州领兵阻道,企图对网保机进行半途邀击。阿保机没有展开反攻,反而引兵南移,并在这一天立即烧柴祭天,举行了传统的选举仪式柴册仪。阿保机由此巩固了他的联盟长可汗地位,反乱者失去了维护传统的选举制的旗帜,也就失去了反抗的理由。次日,即向阿保机“谢罪”,表示臣服。
  斗争并没有完结。仅仅在几个月之后,规模更大的叛乱终于爆发了。
  叛乱仍是由阿保机弟刺葛等人的集团发动的。迭刺部的兄弟部落乙室部的贵族也参加了进来,因而具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叛乱经过周密的部署。九一三年三月,刺葛一面派迭刺、安端等去谋杀阿保机,一面引众至乙室堇淀,准备旗鼓,图谋篡立。阿保机发觉了这个密谋,拘捕了迭刺、安端,并亲自率领大兵北追刺葛。这时,由寅底石率领的另一支叛军,乘机去攻打阿保机的可汗营帐。留驻营帐的阿保机妻述律氏阻险自守。叛军焚烧了阿保机的辎重和庐帐,大肆杀掠,并且夺去了作为可汗象征的旗鼓和祖先的“神帐”。述律氏派兵去救援,只能把旗鼓夺回。
  阿保机依靠他的腹心部侍卫军和被征服的邻族室韦、吐浑的兵力,展开反攻。四月,由审密部的敌鲁和阿古只率领侍卫军进攻刺葛,与室韦、吐浑兵配合作战,终于击溃了刺葛的叛军,夺回了“神帐”。刺葛、辖底等被擒。
  叛乱平定后,阿保机首先处死了于越辖底和乙室部的迪里古,并在这年冬天,再次召集氏族部落长老,在莲花泊焚柴举行传统的选汗礼仪。
  阿保机只是在再次举行选举后,才对叛乱的迭刺部贵族作了处置。参预叛乱的滑哥是经过部落长老会议把他处死。叛乱首领刺葛和迭刺仅是“杖而释之”。寅底石和安端甚至被免罪,不加处置。这显然不是由于什么兄弟间的宽厚,而是说明,同具当选资格的迭刺部贵族有着传统的旧制度作为他们举行叛乱的恨据。
  这次叛乱延续了两个月之久,战乱的规模是空前的。契丹的牲畜死亡十之七八,阿保机的士卒只能煮马驹采野菜作食物。阿保机后来描述说:“他们恣行不道,残害好人,屠杀人民,剽掠财产。民间原来有马万匹,现在只能徒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这显然是契丹建国前夕的一次重大的斗争。阿保机是作为最大的奴隶占有者和旧制度的改革者而遭到反抗的。他进一步破坏了古老的氏族部落组织,日益走向建立奴隶主专政的国家,破坏了部落选举制,日益走向建立君主世袭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和那些权势相当的贵族们发生激烈的利益冲突,反抗的贵族们要实现夺取权位的企图,就不能不打起部落选举制的旗帜,从而成为旧制度的维护者和代表者。斗争的实质,也就不能不是旧势力和新势力,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生死斗争。阿保机只是在经过了激烈的斗争,才赢得了胜利,建立起契丹奴隶主的国家。
  九一六年,阿保机正式废除了部落联盟的旧制度,在氏族部落制的废墟上建立了契丹奴隶主的国家。由于阿保机连年侵掠汉地,俘掳到大批的汉人,日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他摒弃了突厥可汗称号等制度,按照汉族政治制度的模式,建立了契丹的国家机构。
世袭皇权的确立 九一六年,阿保机(辽太祖)作为契丹奴隶主的总首领,仿照汉人王朝的体制,采用皇帝的称号,称“天皇帝”,妻称“地皇后”,建年号“神册”,立子倍为皇太子,从而宣告了契丹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和世袭皇权的确立。此后的契丹皇帝即由阿保机一家世代传袭,选举可汗的“柴册仪”,只是作为一种传统的仪式而保存下来。在皇帝的周围,相应地形成了一个统治机构。阿保机的亲信曷鲁在平乱后,任为迭刺部夷离堇,支持阿保机建国称帝,建国后任为于越。九二一年,又“正班爵”,规定了各级官员的不同等级。
部落居民的地区性统治 遥辇氏八部以迭刺部为核心的五部和以乙室部为核心的三部,原来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阿保机取代遥辇后,以八部以外的后族萧氏(审密)“世为北府宰相”,统治北府五部。阿保机建国称帝后,于九二一年,以皇弟苏为南府宰相,统治乙室等三部。各部落又各规定了固定的“镇驻”地区。这就进一步摧毁了氏族部落的旧制度,形成为以北南府以外的后族和皇族贵族直接进行的地区性的统治。各部夷离堇改称“令稳”,成为北、南府宰相统治下的一级官员。
  被掳掠和被征服的北边渔猎、游牧部落居民,分编为隶属于契丹八部的部落,在北南府宰相统治下,由契丹国家任命“节度使”,对他们进行统治。
军队和卫军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契丹军队已不再是氏族部落的军兵,而成为贵族对外掠夺,对内镇压奴隶的工具。在皇帝左右,设有以腹心部为核心的“宫卫骑军”,“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实际上是皇室贵族的特殊的警卫队。各地区有贵族将领统率的州县部族军,有兵事,“传檄而集”。
造文字 契丹原无文字,刻木契记事。神册五年(九二○年)正月,阿保机从侄鲁不古和突吕不受命依仿汉字偏旁,制契丹大字。九月,大字制成,颁行。此后,阿保机弟迭刺习回鹘语文,又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连贯。
定法律 九二一年,阿保机告侍臣说:“国家事务,大小不一,法度不明,何从治理。”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契丹统治下的汉人仍依汉律。突吕不受命撰“决狱法”,成为契丹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法律的规定,巩固了契丹奴隶主国家的统治。在这同时,设置了决狱的法官“夷离毕”。
建都城 史称耶律释鲁为于越时“始置城邑”,大抵只是处置俘虏奴隶的寨堡。九一八年,阿保机在潢河沿岸契丹故地“城西楼为皇都”(契丹以东向为尚,皇室居地称西楼)。据《辽史·康默记传》记载,阿保机在蓟州俘掳的汉人康默记,董理建都城的工役,一百天而完工。这当是仿照汉人城邑建造的不大的城。九二六年,又在此基础上,扩建城郭,建筑宫殿寺庙。据《贾师训墓志》说:后唐使臣贾去疑,被留在契丹,营建都城。阿保机建皇都,显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时,皇都称上京,成为城墙高二丈,幅员广二十七里的大城。北魏以来,潢河流域一直是拓拔、契丹人的渔猎畜牧之所。都城的营建,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阿保机时代,契丹奴隶主的国家还只是粗具规模,但它的建立无疑是契丹族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契丹的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对邻族的侵掠
  作为阶级压迫机关的国家,是社会阶级形成的必然结果,它的建成又反转来加强了奴隶制度的统治和发展。阿保机建国后,随即展开对周邻各族的更大规模的侵掠,扩展地域,掳掠奴隶。
南侵中原 九○七年,阿保机取代遥辇,唐朱全忠也恰在这年推翻唐朝建立梁国(后梁)。九○八年,晋王李存勗与后梁作战,河北州县渐为晋有。阿保机建国后,九一六年八月,南侵朔州(《旧五代史》作蔚州),擒晋振武节度使李嗣本。乘胜而东,侵掠蔚、新、武、妫、儒五州。自代北至河曲,越阴山,都为契丹占有。九一七年二月,晋新州副将卢文进来降。三月,契丹兵进攻幽州,大破晋周德威军。九二一年,晋新州防御使王郁以所部兵降契舟。阿保机率大军入居庸关,分兵侵掠檀、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十余城,俘掠大批居民而还。皇子倍与王郁侵定州,被晋李存勗、李嗣昭部战败。九二三年,晋李存勗灭梁,建立唐国(后唐)。阿保机还军,以次子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继续南侵。次年,德光略地蓟北,占领平州,攻幽州,拔曲阳,侵占了唐的大片地区。
侵掠西北诸族 九一六年七月,阿保机侵掠突厥、吐浑、党项、沙陀诸部,俘虏各部酋长及民户万五千六百,驼马牛羊无数。九二四年,阿保机及大元帅德光大举西征吐浑、党项、阻卜(鞑靼)诸部。九月,至古回鹘城(鄂尔浑河畔、哈剌巴刺哈孙)刻石纪功。十月,越流沙,拔浮图城,征服西北诸部。十一月,捕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九二五年四月,甘州回鹘乌主可汗遣使“贡谢”。契丹的政治势力由此西达甘州、西北至鄂尔浑河。
灭渤海建东丹国 渤海原是居粟末水(松花江)的部落,有较高的文化。唐高宗时,徙居营州,邻近契丹。武后时,契丹李尽忠反唐,渤海部又东奔挹娄故地东牟山,酋长大祚荣建国自立,称震国王。七一二年,唐睿宗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后世遂号渤海。唐玄宗时,大祚荣子大武艺(武王)继位,征黑水部,扩大疆土,建元仁安,成东北方强国。大武艺死后,子大钦茂(文王)继位,经常派遣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制度,并遣使抄录史书、字书和诗文。渤海使用汉字,形成以唐文化为基础的渤海文化。大仁秀(宣王)进一步扩展领域。西与契丹为邻,南与新罗的泥河为界,东尽于海(今日本海),设率宾府。渤海这时确立封建制度,达到全盛时期。渤海人民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此后,文化极盛,武力渐衰。
  九二五年冬,阿保机领兵东征渤海。阿保机皇后述律氏,太子倍,次子德光等随行。蓟州汉人韩知古、康默记、幽州汉人韩延徽等统卒汉军出征。阿保机赦免安端后,又任为惕隐,也随同作战。在契丹方面显然已集中了它的全部军事主力。但渤海此时处在大諲譔统治下,却日渐衰弱,远不是契丹的对手。十二月,契丹兵围扶余,天赞五年(九二六年)正月,占领扶余城,杀渤海守将,进围渤海忽汗城。諲譔率僚属三百余人出降。阿保机进驻忽汗城,轻而易举地灭了渤海。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国,封太子倍为东丹王,统治新占领的渤海旧地。
  九二六年七月,辽太祖阿保机灭渤海后,死在扶余府。辽太祖死,皇后述律氏月理朵称制,摄军国事。九二七年十一月,掌握兵马大权的大元帅耶律德光在述律后支持下,继皇帝位(辽太宗)。契丹国家的统治制度和统治领域在辽太宗时才进一步确定下来。
三、辽太宗的继续南侵和人民的反抗
  阿保机死后,契丹皇族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倾向。皇子耶律倍是汉族封建文明的向往者,述律太后和辽太宗则极力发展契丹的奴隶制。耶律倍能作辽、汉文章,知音律,善绘画,在东丹国建立制度全用“汉法”。耶律倍被夺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力,又被迁到南京东平府(辽阳)并受到监视(一说谋害)。九三○年,耶律倍作诗说:“小山(指弟太宗)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泛海投奔后唐,改姓名为李赞华。
  述律太后和太宗都是契丹奴隶制的维护者,但他们的主张也有不同。述律太后主张在契丹本土和北方诸游牧族中实行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不去深入侵掠汉地。她说:“我有西楼羊马之富,足以娱乐,得汉地不能久居,万一有失,追悔不及。”太宗主张继承太祖的事业,继续进兵汉族地区,掳掠财富和奴隶。太宗统治二十年间,一再亲自率领兵马南下,展开了大规模的侵掠战争。
  九二八年,唐定州守将王都降契丹,唐派兵讨伐。辽太宗命奚兵统帅铁刺去救定州,败唐将王晏球。唐兵又大举攻定州。辽惕隐涅里衰等出乒增援。七月,唐兵破定州,铁刺战死,涅里衮等被俘。十一月,太宗准备亲自领兵攻唐。唐停止进攻,遣使臣来辽。太宗班师。九二九年十月,辽太宗检阅诸军,命皇弟李胡领兵攻掠云中诸郡。李胡攻下寰州。次年二月,还军。太宗以李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九三六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后唐自立,向契丹求援救。八月,太宗亲率大兵南下救石敬瑭。九月,入雁门,进驻太原,大败后店张敬达军。十月,太宗在晋安行帐召见石敬瑭,对他说:“我三千里举兵而来,一战而胜,这是天意吧!我看你雄伟弘大,应该领受南边的土地,世世作我的藩臣”。十一月,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唐将赵德钧、赵延寿父子投降。闰十一月,石敬瑭进驻河阳。唐废帝李从珂兵败,杀死投奔后唐的耶律倍,然后自焚而死。太宗自太原领兵北还。九三七年,石敬瑭遣使臣来,愿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等十六州土地“奉献”给契丹。九三八年,后晋遣使送来十六州图籍。燕云十六州从此归入契丹的统治领域。辽太宗把皇都建号上京,称临潢府。幽州称南京,原南京东平府改称东京。又改年号为会同。九四○年三月,太宗到南京,设宴召见降臣。又在宫殿接见晋国及回鹘的来使。六月才返回上京。
  九四二年,晋石敬瑭死,石重贵(晋出帝)继位,向契丹称孙,拒不称臣。九四三年冬,太宗到南京,以晋降将赵延寿为先锋,统兵五万,大举代晋。九四四年,晋贝州守将开城投降。太宗采赵延寿议,大兵直趋澶州,石重贵也亲至澶州督战。两军在澶州北戚城交锋,互有胜负,契丹不能胜,沿路掳掠大批财物和民户北还。这年冬季,太宗再度领兵南侵,进围恒州,晋兵退守相州。
  会同八年(九四五年)正月,契丹分兵在邢、洺、磁三州大肆杀掠,进入磁、洺之间的邺都。太宗在邯郸驻营,指挥作战。晋将安审琦等在相州安阳水南列阵,命皇甫遇、慕容彦超二将率领数千骑前往侦察契丹兵势,至邺都,遇契丹大兵数万,且战且退,至榆林店被契丹兵包围。晋安审琦等自安阳发大兵救援,契丹兵解围。太宗见晋乒势盛,自邯郸退兵。
  晋兵乘势反击。晋石重贵下诏亲征,至澶州。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领兵北进。三月,攻下契丹占领的泰州。太宗命赵延寿领前锋军攻泰州,晋杜重威弃城南逃,退至阳城,又大败,退守白团卫村,埋鹿角(拒马桩)作行寨。大宗命令契丹铁鹞军(穿铁甲的骑兵)下马拔鹿角,乘大风放火扬尘,以短兵进攻。晋军士愤怒求战,呼喊说:“都招讨使为什么不出兵,让士兵们等死吗?”副将李守贞要杜重威在寨驻守,他和符彦卿、皇甫遇等自西门出击。晋兵逆风而上,奋勇死战。契丹铁鹞军不及上马,仓皇败逃。太宗被晋兵追赶,乘骆驼逃走,败口南京。晋兵退守定州。
  泰州战后,契丹受挫,准备再度大举南侵。晋兵获胜,却以为从此太平无事。九四六年八月,太宗再次领大兵南侵。九月,先锋赵延寿军在定州败后晋张彦泽部。十月,后晋石重贵命杖重威为元帅,李守贞为副,自广晋合兵北上作战。杜重威至疯州,契丹高模翰(渤海人)来战,晋部将梁汉漳败死。太宗率领契丹大兵自易、定至恒州。杜重威领后晋乒迎敌,两军夹滹沱河对阵。
  晋杜重威怯儒不敢战,置酒作乐。契丹别部由萧翰(太宗妻兄)率领,出晋军之后,切断晋军粮道和归路。萧翰至栾城,晋守城军投降。契丹兵俘获晋民,在面部刺上“奉敕不杀”等字放回。晋运粮夫在路上遇见,都弃粮逃跑。十二月,晋朝廷与前军被隔绝,消息不通。杖重成部将张清请求出兵作战。张清渡河,在河北岸与契丹兵力战,互有杀伤。张清请发援兵,杜重威一兵不发。张清对部下说,“上将(指杖重威)掌握兵权,坐看我们危急而不救,一定已有异心。我们当以死报国”。张清及部下兵士全部战死。杜重威、李守贞被契丹兵前后围困,军中粮尽,不战而降契丹。恒州、代州相继投降。
  太宗率领契丹兵自相州南下,杜重威率领晋降兵从行。太宗命皇甫遇作前锋攻打晋都城开封,皇甫遇拒命自杀。后晋降将张彦泽领先锋军攻开封。晋石重贵奉表投降。
  会同十年(九四六年)正月,太宗进入晋都开封,改穿汉族皇帝的服装,受百官朝贺。二月,建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辽兵一路四出掳掠,称为“打草谷”。进开封后,俘掳了晋出帝,并把后晋宫女、宦官以及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等运走。辽兵还在开封居民中,大肆掠取财物,俘掳奴隶。占据各州县的辽兵也四出掳掠。
  辽兵的野蛮侵掠遭到各地人民群众的坚决抵抗。原来聚集在山林的后晋起义军与各地人民相结合,反抗契丹的掳掠,大部数万人,小部千百人,到处攻打州县。洼阳起义民众在梁晖率领下,攻打契丹占领的相州,杀契丹兵数百人,夺得相州,自称“留后”。契丹命将镇陕州,甚至索要晋指挥使侯章身上的毛衫、束带。另一指挥使赵晖对侯章说:“到这步田地,还管什么?今夜领二三十人入馆,砍蕃使头,因便入衙杀了蕃王所差使长。得则固守,不得就去投奔刘大王(晋阳刘知远)。”(《洛阳搢绅旧闻记》)赵晖等斩契丹将,据州城。契丹遣使以赵晖为留后,赵晖杀契丹使,拒不受命,投附刘知远。澶州人民在王琼率领下结合夏津起义军张乙等共千余人,攻占澶州南城,围攻契丹守将,晋州民众群起杀契丹派遣的汉官赵熙,丹州指挥使高彦殉杀契丹刺史降汉。东方各州,人民起义军四起,攻占宋州、毫州、密州。起义领袖李仁恕率众数万攻打徐州。此伏彼起的抗辽斗争给予辽太宗率领的契丹军以沉重的打击。
  辽太宗遭到打击后,叹息说:“想不到汉族人这样难对付!”他自开封回军的路上,总结这次南侵,有三个错误,第一是纵兵掳掠刍粟,二是括民私财,三是没有及早派遣诸节度(晋降将)回本镇统治。第一、二两项,其实是说,不该在汉地实行奴隶制的掳掠法,第三是说不该不用后晋降臣维持原有的封建统治。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宣告了辽太宗在汉地推行奴隶制的破产。他从失败中得出经验,只有任用降臣维护汉地原有的封建制,才能巩固契丹的统治。契丹在燕云十六州所实行的,也就是这个经验。九四七年四月,辽太宗自开封北还。
  辽太宗灭晋,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建汉国(后汉)。
四、辽朝统治制度的确立
  契丹奴隶主的国家辽朝的建立,比起原始的氏族部落制来,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这个进步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的基础上。作为阶级压迫机关的辽朝,保护着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对契丹奴隶和人民实行残酷的奴役和统治。随着对外掳掠战争的发展,辽朝奴隶主贵族掳掠了大批的各族人作奴隶,并进而统治了渤海和汉人的居地。由于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辽朝奴隶主不得不在一些地区继续维持原有的封建的社会制度,从而也不能不实行原有的政治制度。辽朝奴隶主的国家由此形成它的许多新特点。
  辽朝的统治制度在大祖阿保机和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逐步建立起来,重要的有以下几项:
斡鲁朵官帐制 皇帝宫帐称斡鲁朵。斡鲁朵有其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一个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皇后也可有自己的斡鲁朵。
  阿保机宫帐称算斡鲁朵(算,契丹语,义为心腹)。侍卫亲军,称腹心部。另在地方要地设提辖司。各地蕃汉民户抽丁充军,归提辖司统辖,称提辖司人户,直属斡鲁朵。太宗宫帐直属军称皮室军(契丹语,义为金刚,取坚强之意)。述律后也有宫帐直属军称“属珊”。
  宫帐设有著帐诸局,如笔砚局、牌印局、裀褥局、灯烛局、车舆局、御盏局等等。契丹奴隶编入“瓦里”,为皇室制造各种器物,由著帐郎君统辖。后妃也各有自己的著帐局。又有“著帐户”,是为皇室宫帐服役的契丹奴隶,服役奴隶首领称“小底”,如笔砚小底、寝殿小底、鹰坊小底,盥漱小底、尚膳小底、尚衣小底等,统由承应小底局统领。宫帐的抵从、伶官也属著帐户。著帐户隶属宫帐,又称“宫户”。辽朝皇帝有时也把宫户赐给臣下贵族,成为他们的私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契丹制度说:“每其主立,聚所剽人户、马牛、金帛及其下所献生口,或犯罪没入者,别为行宫领之,建州县,置官属”。《长编》所记与辽朝史事基本相符,但斡鲁朵所属瓦里奴隶,是契丹人“犯罪没人”,著帐户主要也是契丹本族的奴隶。对外剽掠的外族人户,只在特殊情况下,才被“著帐”。如阿保机时,奚撒里葛等三营乞降,“愿为著帐子弟”。述律后征渤海,“掠有技艺者多归帐下”。
  斡鲁朵所有的奴隶财产,为皇帝所私有。皇帝死后,他的斡鲁朵依然存在,由帝后家族所继承,以奉陵寝。
投下州县制 阿保机南侵汉地,俘披大批汉族居民作奴隶。由于奴隶不断逃亡反抗,降臣韩延徽建言:“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俘虏)”。“又为定配偶、树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辽史·韩延徽传》)。被俘掠的渤海人也掳到契丹故地建置州县统治,或与汉人俘户杂居。在阿保机和辽太宗时代,先后建置了许多这样的州县。如阿保机破代北掳掠的汉民建龙化州,燕、蓟所俘建龙化县。潢河之北,以燕、蓟的俘虏建临潢县。潢河之西,以渤海俘虏建长宁县。这样的州县,有时仍然沿用俘户原属州县的名称,加以檀州的俘户建檀州,俘三河县民建三河县,俘密云县民建密云县。俘渤海长平县民,与汉民杂居建长泰县。这些所谓县,民户少则一千,多也只四五千,其实只是奴役外族奴隶的寨堡。
  俘户州县起初当是属于契丹最大奴隶主阿保机所有,或者说,其实只是他私有的奴隶,隶属于宫帐斡鲁朵。皇后另有自己的州县。述律皇后以西征的俘奴建仪坤州广义县(本回鹘牧地),当是属于述律后的“私奴”。
  皇帝、皇后以下的契丹贵族,也各自占有这样的寨堡,称“投下”或“头下”。《辽史·地理志》说:“又以征代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又说:“头丁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奴隶),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
  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投下州城之设,限于诸王、国舅、公主,如琼州、原州、福州等州即是国舅宰相“南征俘掠汉民”建置。所谓“自余不得建城郭”,当是较低的贵族奴隶主,不能私建城郭,但他们仍各有自己的奴隶和“投下”。《辽史·百官志》头下州军称:“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辽朝境内,分布着大小奴隶主所占有的大大小小的“投下”城堡,以奴役“团集”的俘掠奴隶。
  早在遥辇氏时,于越释鲁俘掠党项、吐浑居民作奴隶,运回契丹故上放牧,建于越王城,当是最早的投下城。后晋的亡国之君石重贵被俘到契丹,请求辽朝在“汉儿城寨”侧近赐给他养种之地。辽朝在建州割寨地五十余顷,石重贵一行人即在寨地内建筑屋室居住,分地耕种。在契丹看来,石重贵一行人也不过是一批俘掳来的奴隶。这所谓“汉儿城寨”,当即俘掠汉民建置的投下城。
  辽灭渤海后,东丹国内基本上仍保持原有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只是以汉人和渤海俘户新建了一些州城。燕云十六州汉族居住地区,仍然实行原来的封建社会制度。这样,辽朝境内,便以上京、南京(幽州)和东丹国为中心,形成为社会状况互不相同的三大区域。
北南面官制 《辽史·百官志》说:“辽俗东向而尚左”。皇帝宫帐设在西方,所以官职都分为北南,和汉族官职的分为左右相似。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建立起两套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辽史·百官志》说:“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北面官——契丹建制受到唐制的影响,官制杂用汉官职名,但含义已不相同。契丹旧八部的两个集团,仍设北、南府宰相统辖。阿保机以迭刺部强大难制,分为五院、六院两部。太宗改两部夷离竺为大王,称北院大王、南院大王,分别统领两部的兵马(乙室部夷离堇也改称大王)。辽朝皇族事务仍由惕隐管领,设“大内惕隐司”。另设“大国舅司”,管领后族审密部(萧)乙室己、收里两族事务。“遥辇九帐大常衮司”管领遥辇九可汗家族宫帐之事。朝中设夷离毕院,掌刑狱;大林牙院掌文翰;敌烈麻都掌礼仪。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南面官——基本上沿袭唐制。太宗入汴,因后晋制度,置枢密使“掌汉人兵马之权”。朝官有三公三师,设中书省(初名政事省),门下省,尚书省,翰林院(又称南面林牙),国史院。南面朝官不象北面官那样再各分北南,而是仍沿袭汉人旧制,称左右(如左、右丞相,左、右仆射)。辽朝南面官制没有留下完整的记录。《辽史·百官志》参照唐制,罗列职名,与事实多有出入。近年出土辽墓志所见官职,多为《辽史》所不载。《辽史·百官志》所录,也未必都实有其职。大抵辽朝沿袭唐、晋旧制,但因事因人而设官,时有增损。燕云十六州地仍用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辽灭渤海,得燕云后,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民族,并且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即契丹的奴隶制和汉族、渤海的封建制,在此基础上也建立起不同的政治制度,在辽朝的统一统治下,不同的制度当然不可能互不干扰地平行发展,而不能不相互影响和斗争。辽朝贵族内部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倾向和势力。他们之间的搏斗,在皇子倍和太宗之间已经展开,太宗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皇权的争夺与奴隶起义
一、围绕立世宗的皇室斗争
  九四七年四月,辽太宗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在栾城。皇族间随即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
  阿保机的皇于耶律倍出逃后,耶律倍子兀欲仍留在契丹,受封为永康王,随太宗领兵南侵。太宗病死,军中汹汹不安。兀欲向宿卫耶律安抟问计。安抟父迭里在阿保机时为南院夷离堇,是朝中有权势的贵族,因主张立倍,反对立太宗,被述律后以“党附东丹王”的罪名处死。安传对兀欲说:“大王是人皇王(耶律倍)的长子,先帝虽有寿安王(太宗子耶律璟),但天下人多拥护大王。现在若不决断,后悔不及。”统领兵马的南院大王耶律吼(蒲古只后人)和北院大王耶律洼(释鲁孙)也在商议说:“皇位不可一日空虚。倘若请太后立皇帝,一定要立李胡(太祖第三子)。李胡暴戾残忍,不能治民,应当立永康王”。耶律安传与两大王定议立兀欲。军行至镇阳,兀欲被拥立为帝(世宗)。耶律洼和耶律吼号令军中说:“永康王是人皇王的长子,应当立为皇帝。有不从者,以军法从事”。辽世宗以安传统领腹心部侍卫军,总领宿卫。命贵族耶律天德护送太宗棺柩先回上京。
  述律后在上京,原来想要她的爱子李胡继帝位,李胡曾加号天下兵马大元帅,与辽太祖在位时德光的地位相当。世宗在镇阳即位,述律后大怒,随即派李胡领兵讨伐,夺取皇位。世宗到南京,派遣老一辈的贵族安端与惕隐耶律刘哥等为前锋拒战。李胡军至泰德泉,战败而回。世宗领兵北上,述律后与李胡在潢河整兵备战,两军在潢河渡口隔岸对阵。
  契丹贵族惊乱说:“如果打起来,就要父子兄弟相残杀了!”述律后向贵族耶律屋质问计,屋质说:“李胡、永康王都是太祖子孙,有何不可?太后应考虑长策,与永康王议和”。述律后命屋质去见世宗,世宗派耶律海思来约和,往返数日,约定议和罢战。述律后又对屋质说:“和议已定,皇位究竟归谁?”屋质说:“太后授永康王,还有什么可疑?”李胡在旁厉声说:“有我在,兀欲怎么能立!”屋质说:“按照制度,长子有后,不能传弟,太宗之立,人们还以为非,何况是你?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述律后只好许立世宗。
  辽太宗死后,围绕着立皇帝的激烈斗争,并不完全是契丹贵族个人之间的权力争夺,而是反映着倾向汉化主张改革的耶律倍一派势力同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的述津后一派贵族势力之间的斗争。世宗继立,皇权又被耶律倍一系夺回,这无疑是对述律氏家族的一个沉重的打击!
二、世宗南侵和察割政变
  大同元年(九四六年)闰七月,世宗到上京,改大同年号为天禄,采取措施以巩固他的皇位。
镇压反对派 世宗皇位确立后,随即把述律后和李胡迁到祖州,实际上是实行囚禁,以防止他们的反抗。随后,又把后党贵族划设、楚补里等处死。
封赏功臣 八月,世宗对拥立他的耶津洼,吼等,各赏赐宫户奴隶五十,安抟赏给一百。又封洼为于越,吼为采访使。安端封明王,统治原东丹国,后又改为西南面大详稳。安端于察割封为泰宁王。刘哥为惕隐。高勋为南院枢密使。
立北枢密院 为了加强统领腹心部侍卫亲军的耶律安抟的兵权,世宗又采用汉官枢密使的制度,以安传为北院枢密使,兼领契丹兵马。从此辽朝又有了北枢密院(契丹枢密院)的设置。统领汉军主要是后晋降将、南院枢密使高勋。
  世宗的皇权统治并没有完全巩固下来。在他取得皇位的第二年,原来拥戴他的一些贵族就又在策划反乱。
  辽太宗南侵北返时,留后族萧翰守汴州。世宗在镇阳即帝位,萧翰放弃汴州,领兵至世宗营帐拥立。世宗以妹阿不里公主嫁萧翰。九四八年,萧翰与耶律天德、耶律刘哥及弟盆都等谋反。那津屋质得反状,奏告世宗。世宗杀天德,杖萧翰,又把刘哥迁往边地,盆都被罚出使辖戛斯国。九四九年,萧翰又与公主阿不里写信给明王安端谋反,萧翰被处死,阿不里下狱,死在狱中。安端子察割遣人向世宗奏告父恶。世宗召见,贬安端领部族军,留察割在朝,极加信任。
  在这期间,中原地区的状况也又有了变化。萧翰领兵北返后,后汉刘知远进据开封。刘知远攻魏州,社重威等兵败降汉。黄河以南各州又为汉所有,河北一些州镇也又被后汉占据。九四八年,刘知远死,子承祐继位,斩杜重威,各地藩镇割据,掀起内战。九四九年,辽世宗镇压了萧翰等贵族后,便又召集群臣,商议发兵南侵。十月,辽兵攻下贝州高老镇,侵掠邺都、南宫、堂阳,杀后汉深州刺史史万山。九五○年十月,世宗亲自领兵南侵,攻下安平、内丘、束鹿等城,俘掠而回。
  九五一年初,汉枢密使郭威推翻汉国,建立周国(后周)。刘承佑被乱兵杀死。刘知远弟刘崇在太原重建汉国(北汉)。六月,刘崇遣使来辽求授,接受辽的封册。世宗派遣南京留守耶律碟蜡(九四八年赵延寿死,牒蜡继任南京留守)、南院枢密使高勋册封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郭威向北汉进兵。九月,世宗领兵攻后周救北汉。
  世宗进兵途中,辽朝再次发生了政变。
  安端子察割因揭露安端,得世宗宠信,留在世宗左右,背地里却在策划叛乱,夺取皇权。早在九四九年,耶律屋质即表奏察割的反状,世宗不听。九五一年,屋质任右皮室详稳,统领皇族的精兵皮室军,再次向世宗揭露察割。世宗说:“察割舍父事我,可保无他。”这年七月,察割谋乱不成。九月,世宗行军至归化州祥古山,与太后萧氏(世宗生母)祭人皇工,和群臣宴饮大醉。察割勾结耶律盆都乘机入营帐,杀世宗及太后,自称皇帝。
  耶律屋质更衣逃出,遣人召集诸王和侍卫军合力讨伐察割。随军出征的太宗于寿安王璟在营帐。屋质去向他说:“大王是太宗子,叛贼一定不会容你。万一落到贼手,后悔不及”。寿安王璟和屋质整兵出战,军中诸将相继来会,围攻察割。
  察割被田,知道就要失败,把诸将家属捆绑起来说:“先把你们都杀死。”林牙耶律敌猎对察割说:“没有你废掉皇帝,寿安王怎么能够得势。以此为理由,或许可以免罪。”察割命敌猎和罨撒葛(罨音眼yǎn)去向寿安王说情。敌猎按照寿安王的计策,把察割诱出帐外,世宗弟娄国亲手杀死察割。叛乱被削平了。
  寿安王璟平乱后,继位作皇帝(穆宗),改年号应历。辽朝的皇权又转到了太宗一系。
三、穆宗的统治和奴隶起义
  穆宗平乱后,杀叛乱的首领耶律盆都和与叛乱有关的耶律牒蜡、耶律朗等贵族,以耶律屋质为北院大王、耶律挞烈为南院大王,建立起统治。在穆宗统治的十九年间,契丹皇族内部一再发生企图夺取皇权的谋反事件,对外则继续援北汉攻后周。辽国内部以穆宗为首的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爆发了奴隶的起义。
皇族内乱 九五二年,即穆宗即位的第二年,辽世宗弟娄国与林牙耶律敌猎(敌烈)等图谋推翻穆宗自立。穆宗发觉了反谋,缢杀娄国,处死敌猎。国舅、政事令萧眉古得图谋南逃,也被捕处死。
  九五三年,李胡子宛又和郎君稀干、林牙华割等谋反,并且牵连到太平王置撒葛。穆宗逮捕了谋反者。杀华割、嵇干,释放了宛和罨撒葛等皇族。
  九五九年,穆宗弟敌烈(太宗第四子)又和耶律海思、萧达于等谋反。十二月,穆宗拘捕敌烈、海思等下狱。海思死狱中。穆宗祭天地祖先,告逆党事败。这说明这次谋反曾经造成严重的威胁。
  九六○年七月间,发生了政事令耶津寿远、太保楚阿不等的谋反事件。谋反者都被处死。十月,李胡子喜隐谋反,涉及李胡。穆宗捕李胡父子下狱,李胡死狱中。
  穆宗即位后的十年间,皇族间多次爆发谋反事件,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问争夺皇权斗争的激烈。耶律倍子娄国和李胡子宛、喜隐等的谋反,实际上仍是太宗死后争夺皇权斗争的继续。穆宗只是在镇压了这些谋反者后,才逐渐巩固了他的皇权。
援汉抗周 穆宗即位后,需要稳定辽朝内部的统治,不再发动南侵战争,但也不能放弃依附辽朝的北汉。北汉与后周战,辽必然要出兵援汉抗周,以稳定南方的局势。和以前的大规模南侵战争不同,穆宗时辽朝几次出兵,都只是为了维持现状,以攻为守。
  九五二年六月,北汉被后周攻击,遣使来求援兵。穆宗派高模翰(渤海人)领兵援助。十二月,高模翰与北汉兵围攻晋州,后周退兵。高模翰也收兵回朝。
  九五四年初,后周太祖郭威病死,世宗柴荣继位。北汉乘机南侵,向辽求援兵。穆宗派耶律敌禄领兵万余去晋阳。周世宗柴荣亲自领兵出战。周、汉战于高平。北汉刘崇兵大败,逃回晋阳。辽兵见北汉兵败,不再出授。五月,周世宗再次出兵,至晋阳城下。代州叛汉降周。辽穆宗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出大兵援北汉。周符彦卿部来拒战。两军战于忻口,周兵大败。耶律
  挞烈斩周将史彦超。符彦卿退守忻州。周世宗自晋阳退兵。北汉被后周占去的州县,又被辽兵收复。
  周世宗与南唐作战得胜后,九五九年四月,又亲自领兵,向辽朝发动进攻,企图收复幽燕。辽穆宗命南京留守萧思温为兵马都总管,领兵抗御。周世宗与赵匡胤、韩通等分别率领水陆两路军并进,攻下辽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进据固安。萧思温不准战士出战,只说等皇帝亲征。五月,周兵进而攻下瀛州、莫州。南京受到威胁,居民震动。辽穆宗亲自出兵,到南京督战。这时周世宗在军中得病,退兵,六月,病死。两军罢战。穆宗在十二月返回上京。九六○年,宋太祖赵匡胤推翻后周,在开封建立了宋朝。
小哥等奴隶起义 辽穆宗,作为契丹奴隶主的总首领,在确立了他的统治后,不断地残酷镇压、屠杀为皇室服役和从事生产的奴隶。这显然并非如《辽史》编者所说,是由于穆宗个性“嗜酒”、“嗜杀”、亡失禽兽或饮食细故等偶然的原因,而是反映着契丹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正在日益激烈地展开。
  辽朝史料没有留下关于斗争全貌的详细记载,但《辽史》保存的片段、零星的记述,仍足以说明穆宗时对奴隶镇压的残酷。下面是见千《辽史》的一些记录。
  九六○年,杀近侍古哥。应历十三年(九六三年)正月,杀兽人(司兽)海里。三月,杀鹿人(司鹿)弥里吉,并枭首(枭音消xiāo,杀头),在掌鹿奴隶中示众。六月,杀獐人(司獐)霞马。十二月,杀彘人(彘音至zhì,司彘)易主。
  九六四年,在野外肢解鹿人没答、海里等七人,并在其地筑封土,示众。十一月,杀近侍小六于禁中。
  九六五年三月,近侍东儿进匕(小刀)筋(筷子)不时,穆宗亲手刺死。虞人(司渔猎)沙刺迭侦鹅误期,以炮烙、铁梳酷刑处死。十二月,以近侍喜哥私归,杀其妻。又杀近侍随鲁。
  应历十六年(九六六年)正月,杀近侍白海及家仆衫福、押刺葛、枢密使门吏老古等。九月,杀狼人褭里(褭音鸟niǎo)。
  九六七年四月,杀鹰人敌鲁。五月,杀鹿人札葛。六月,肢解雉人(司雉)寿哥、念古,杀鹿人四十四人。十月,杀酒人(司酒)粹你。十一月,杀近侍廷寿,杀豕人阿不礼、局鲁、术里者、涅里括,杀鹿人唐果、直哥、撒刺。十二月,杀饔人海里(饔音雍yōng),剁为肉泥(脔刑)。
  九六八年三月,杀鹘人(司鹰鹞)胡特鲁,近侍化葛。四月,杀彘人抄里只。五月,杀鹿人颇德、腊哥、陶瑰、扎不哥、苏古涅、雏保、弥古特、敌答等。六月,杀彘人屯奴。十二月,杀酒人搭烈葛。
  九六九年三月,杀前导未及益刺,剉(音错cuò)其尸。
  穆宗朝,设立镇压奴隶的多种毒刑:斩;击、射、燎(火烧)、断手足、烂肩股、折腰胫、划口、碎齿等等。京师还有百尺牢(土牢),拘系囚犯,辽穆宗的严酷镇压,不仅表示辽朝奴隶主统治的残暴,而且表示契丹奴隶的反抗斗争日渐兴起,奴隶主贵族灭亡的日子临近了。
  九六九年二月,当穆宗在怀州射猎回行宫(宫帐)后,辽朝著帐奴隶以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为首,举行起义,杀死穆宗。《辽史》记此事甚简,只说“近待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反,帝遇弑”。
  但小哥等人直到五年之后才被捕获,想见起义得到群众的支持。在辽朝残暴统治下,奴隶们自己起来,杀掉奴隶主的总首领皇帝,这在辽朝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件辉煌的大事。
  恩格斯指出:“古代是没有用胜利的起义来消灭奴隶制的事情的”。   ①契丹的奴隶起义也不可能一举消灭奴隶制度,但它沉重地打击了辽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推动了契丹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意义是重大的。
第二节 辽朝封建制的发展和政权的西迁
(一)封建关系的确立和国势的扩展
  契丹族的历史,如象世界上各民族的历史一样,也遵循着普遍的发展规律,由原始公社制经过奴隶制而进到了封建制,不过,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又带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
  大抵我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族,当他们由原始公社制发展到奴隶制,展开对外掳掠时,如果周邻诸族是处在相同或更为落后的阶段,他们的奴隶制就较易得到顺利的发展。但当他们进一步深入侵掠汉族地区时,遇到了较为先进的封建文明,这就不能不接受汉地的封建统治秩序,并进而使他们自己也过渡到封建制。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①在北魏,拓拔族的发展是遵循着这个历史规律。契丹族的发展也是遵循着这个规律。契丹的奴隶制,象它必然要代替氏族部落制一样,也必然要被封建制度所代替。汉族封建文明的影响,加速了这个代替的历史进程,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依然是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如果说,后晋人民的斗争抵制了奴隶制在汉地的推行,那末,辽朝奴隶的反抗又推动了契丹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确立。
一、抗宋战争和汉官势力的增长
  契丹奴隶起义杀掉了辽穆宗,但起义的成果却被辽朝贵族利用了去。九六九年二月,世宗第二子耶律贤(景宗)率领侍中萧思温、飞龙使女里和南院枢密使高勋等领甲兵千人,赶到穆宗枢前即皇帝位。太宗次子罨撒葛逃入沙陀。辽朝皇权由此又转到耶律倍、世宗一系。
高勋之乱 景宗即位后,将拥立他的萧思温和高勋分别任北院和南院枢密使。萧思温封魏王,高勋封秦王,又任命他早已交结的汉人韩匡嗣(中书令韩知古之子)为上京留守。亲信贵族耶律贤适封检校太保。景宗由此组成了他的统治集团。
  但是,这个统治集团的内部,又很快地出现了相互倾轧的争斗。九七○年,统领汉军的南院枢密使高勋和飞龙使女里合谋,指使萧海只、海里等刺杀了北院枢密使萧思温。在辽朝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契丹贵族内部的斗争,但汉人领兵统帅参预谋杀契丹统帅,这还是第一次。这个斗争显然带有新的特点,它反映了汉官势力的增长。
  景宗处死了萧海只、海里等凶手。随即任命耶律贤适为北院枢密使,并且把即位前的待卫组成为挞马部,以加强皇权的统治。高勋、女里到九七八年才被处死。
抗宋战争 九六九年景宗即位后,宋大祖赵匡胤即领兵攻打北汉,辽出兵援汉,宋兵退走。九七四年,辽宋议和。
  九七六年九月,宋太祖统一江南后,分道向北汉都城太原进军。景宗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敌烈领兵出援,宋兵败退。十一月,宋太祖病死,宋太宗赵匡义即位。九七九年,宋太宗亲领大兵攻太原。耶律沙、敌烈与宋兵战于白马岭,敌烈战死,辽兵大败。六月,北汉帝刘继元降宋。北汉是辽朝的属国,宋灭北汉,是辽朝一个惨重的失败。宋太宗乘胜向辽南京进攻。驻在南京的北院大王奚底与南京留守韩德让(韩匡嗣子)合力防守。奚底出战,南京城被宋兵围困,韩德让登城坚守,辽景宗命惕隐耶律休哥代奚底领兵。七月,耶律沙自太原退兵来援,与未兵战于高梁河。耶律休哥与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从后邀击,宋兵大败。宋太宗乘驴车仓皇逃走。韩德让乘胜出击,宋兵损伤惨重,辽兵转败为胜。
  九月,辽摄(代)枢密使韩匡嗣和耶律沙领兵反攻。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随行。十月,韩匡嗣与耶律休哥等与宋兵战于满城。韩匡嗣指挥失误,辽兵大败。耶律休哥力战退敌。辽景宗下诏责韩匡嗣,赏耶律休哥,以耶律休哥为北院大王。
  九八○年十月,辽景宗到南京,领兵攻宋,围瓦桥关。耶律休哥斩宋守将张师,追击宋兵,至莫州还军。
  辽景宗击败了宋朝收复燕云的企图,巩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韩氏势力的增长 蓟州玉田韩知古在阿保机平蓟时降契丹,总管汉人事务。知古子韩匡嗣在景宗时任上京留守、南京留守,摄枢密使。韩德让代父匡嗣守南京,败宋兵,以功任辽兴军节度使,进为南院枢密使,权势超过高勋。蓟州韩氏日益成为辽朝汉人官员中最有权势的一个家族。
  九八二年九月,辽景宗在云州出猎时病死于焦山。韩德让与耶律斜轸受景宗遗命,立皇子隆绪(圣宗)继皇帝位。圣宗年十二,军国大事都由承天太后(景宗后)裁治。韩德让与耶律斜轸分任南北院枢密使。韩德让得承天后宠幸,又以汉人总知宿卫,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九九九年,耶律斜轸病死,韩德让以南院枢密使兼北院枢密使,总管契丹、汉人两院事,进封大丞相。韩德让总揽辽朝军政大权,进而赐姓耶律(先后赐名德昌、隆运),封晋王,列于皇族横帐,权位仅次于帝后。韩德让是辽朝汉人地主势力的一个代表。韩氏掌权,标志着汉人地主的势力大为增长了。 
二、圣宗的改革和封建关系的确立
  辽圣宗、承天后以韩德让等汉人官僚为辅佐。在他们的统治下,辽朝制度发生了如下的一些变革。
宫帐奴隶置部 原来辽朝以皇帝官帐(斡鲁朵)及皇族宫帐(横帐)大族的奴隶在辽水东捕捉飞鸟鹰鹘,编为稍瓦石烈(稍瓦,契丹语,义为鹰鹘),又在海滨柳湿河、三黜古斯、手山冶铁,编为曷术石烈(易术,契丹语,义为铁)。圣宗时,置稍瓦部、易术部,与诸部并列,捕鹰、冶铁的奴隶由此取得部民即平民的地位。奚族撒里葛等三营(氏族),阿保机时隶籍宫帐为“著帐子弟”。圣宗时,也各置为部。辽朝历年来从周邻诸族,如女真、乌古、敌烈、室韦、达鲁唬、党项(唐古)西俘掠到大批的奴隶,隶属于宫帐斡鲁朵。圣宗时分别设置为三十四部。隶属于宫帐的鼻骨德户,分设两部。这些原处在宫帐奴隶地位的俘户奴隶都由此成为部民,分统于北府和南府。圣宗时新征服的五国部(剖阿里等五部)和回鹘等的民户,也不再编为宫帐奴隶,而分别设部统治。被征服的奚族,则改编为六个独立的部落。
投下州县赋税 圣宗时,辽朝普遍实行赋税制。俘掠奴隶设置的投下州城,分赋税为二等,工商税中,市井之赋归投下,酒税缴纳给朝廷(据《辽史·食货志》当始于圣宗时)。投下俘奴由此演变为输租于官、纳课于主的“二税户”。九九五年,诏令诸道民户,自穆宗以来被“胁从”为奴隶者,“仍籍州县”。隶属州县,即不再是奴隶主完全占有的奴隶,而成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部分寨堡的民户,迁置州县垦殖,如“徙吉避寨居民三百户于檀、顺、蓟三州”,从事农耕。山前后未纳税户迁于密云、燕乐两县“占地置业”,交纳赋税,被称为“私田”。又募民耕滦河一带的荒地,十年以后才开始收租,称“在官闲田”,即朝廷所有的荒田。耕私田和闲田,都要“计亩出粟,以赋公上”。西北沿边各地设置屯田垦耕,在屯民户“‘力耕公田,不输税赋”,即不再向朝廷输税,积粟供给当地军饷。在屯户实际上是为朝廷服力役的农奴。
刑法 穆宗时刑法严酷,承天后、圣宗放宽法令,改定十多条。一○○六年,下诏:主人非犯谋反大逆及流死罪,其奴婢(家奴)不得告首;如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官府),主人不得擅杀。依据这一改定的法令,家奴仍处在受奴役的无权的地位,但奴隶主已不能任意屠杀。旧制:夷离毕掌刑狱,圣宗时北南院枢密使开始自理讼事。一○二六年,圣宗下诏说:“我们国家因有契丹、汉人,所以用北南二院分治。……如贵贱异法,必然生怨。如今小民犯罪,必不能向朝廷申诉,而皇族、外戚(后族)可以行贿苟兔。今后,贵戚因事被告,不论事情大小,都令所在官司案问,具申北南院复问,得实奏闻。”这个诏令,多少削弱了契丹贵族对“小民”和汉人的某些特权。在此以前,又将汉人与契丹人斗殴至死、治罪轻重不同的旧律,改为同等治罪。契丹人犯十恶大罪,也按照汉人法律制裁。
捺钵(捺音纳nà) 契丹旧俗,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渔猎。辽朝建国后,皇帝游猎设行帐称“捺钵”(《辽史》释“行营”,宋人释“行在”)。大抵到圣宗时,四时捺钵才开始有固定的地点和制度。春捺钵在长春州的鱼儿泊捕鹅,混同江钩鱼(或在鸳鸯泊)。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避暑、张鹰。秋捺钵在庆州伏虎林射鹿。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猎虎。辽帝去捺钵时,契丹大小内外臣僚随从出行,汉人枢密院、中书省也有少数官员扈从。夏冬并在捺钵“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夏冬捺体因此又是辽朝决定军政大事的中心。
  至圣宗时,汉族的封建文明已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圣宗喜读《贞观政要》,又善吟诗作曲。后族萧合卓以善属文,为圣宗诗友,充南面林牙(翰林)。四时捺钵制,使契丹贵族在接受汉文明的同时,仍能不废鞍马射猎,保持勇健的武风。契丹不象前世北魏的拓拔、后世金朝的女真那样由汉化而趋于文弱,四时捺钵制是有作用的。
  辽圣宗时,先后出现的多方面的变革,显示契丹族的历史正在跨入一个新时期。此后的辽朝,虽然仍保留着严重的奴隶制的残余(对外作战俘掠和宫户、私奴),但封建制已经逐步确立起来。辽朝由此形成它的全盛时代。
三、对外战争和国势的扩展
  奴隶的解放和契丹封建制的确立,显示辽朝国力的增强。承天后、圣宗统治时期,辽朝频繁地展开了对周邻各族的战争,进一步向外扩展了它的势力。
对宋战争 圣宗即位后,九八六年三月,宋太宗分三路进兵,再取燕云。曹彬等军出雄州道,田重进出飞狐道,潘美、杨业出雁门道。宋军连克歧沟、涿州、固安、新城。辽兵败于田重进,飞狐关辽军降宋,潘美连克衰、朔、应、云等州。承天后与圣宗至南京(幽州)督战,调集各地重兵反攻。四月,耶律休哥军复涿州、固安。五月,辽军在歧沟关大败曹彬,宋军奔高阳又被辽师截击,死者数万。六月,耶律斜轸军复朔州,擒宋将杨业。云州等地宋兵都弃城而走。辽军获得全胜。
  九九九年,圣宗再次亲率大兵南下。十月,在瀛州大败宋军,擒宋将康昭裔,进据乐寿县。攻遂城,又败宋军。次年正月,还师南京。一○○二年,再度南侵。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破宋军于泰州。一○○四年闰九月,圣宗大举亲征,先在唐兴大破宋军,又在遂城、祁州、洺州获胜。十一月,攻破宋德清军。辽军进至澶渊,宋遣使请和。十二月,辽宋在澶渊议成。宋以辽承天后为叔母,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朝各守旧界。澶渊盟后,辽宋不再发生大的战事。
与西夏的关系 党项贵族建立的西夏,在李继捧统治时,附宋自立,宋赐姓赵氏。辽圣宗统和四年(九八六年),首领李继迁附辽抗宋,复姓李(唐赐姓李氏)。圣宗以皇族耶律襄女封义成公主,嫁李继迁。继迁得辽支持,得以南下侵宋。九九○年,攻下宋麟州、鄜州等地,辽封继迁为夏国王。此后,夏连年侵宋州县,都要遣使告辽,并连年向辽纳贡。一○○三年,继迁死,子德昭继立,辽封德昭为西平王(夏以灵州为西平府),后又册封夏国王。辽圣宗时,西夏附辽以侵宋,辽朝结夏以制宋,基本上形成了辽、夏、宋鼎立的局面。
对鞑靼(阻卜)的战争 游牧于辽朝西北的鞑靼,《辽史》作“达旦”或“阻卜”。阿保机“西讨吐浑、党项、阻卜”。此后鞑靼不时向辽入贡。辽圣宗时,九八三年,西征鞑靼。次年,杀其酋长挞刺干。鞑靼酋长鹘碾继续反辽,辽以萧挞凛领兵镇压。一○○○年,鞑靼铁刺不率部降辽。辽在古可敦城设镇州,派驻重兵,镇压北方诸部。
  一○一一年,圣宗采西北路招讨使萧图玉议,对鞑靼诸部,分部统治,各置节度使。次年,鞑靼部民杀辽节度使,起兵反抗,围攻萧图王于镇州可敦城,辽兵死伤甚众。辽北院枢密使耶律化哥领大兵来救,鞑靼酋长乌八战败降辽。辽朝诏令鞑靼,依旧制:岁贡马千七百,驼四百四十,貂鼠皮万张,青鼠皮二万五千张。一○二六年,辽征鞑靼兵以讨回鹘,鞑靼酋长直刺后至,被辽斩首。直刺于起兵反辽,诸部响应,辽军大败。此后,鞑靼日渐强盛,成为辽朝西北方的一个劲敌。
对乌古(于厥)、敌烈的战争 契丹建国前即侵掠乌古,俘掳奴隶。九一九年(神册四年),阿保机征服了乌古部,随着历史的发展,乌古部开始对外掳掠。辽穆宗时,在边地掠夺人民财产牲畜。辽详稳僧隐与乌古战,败死。乌古屡降屡叛,不时向外俘掠居民。圣宗时,一○一三年,出兵讨乌古,迫使乌古返居故地。次年,乌古又反,辽耶律世良统领重兵大肆屠杀乌古的反抗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邻近乌古的敌烈部,圣宗时杀辽详稳,奔向西北。辽萧挞凛追击,俘掳甚多。不久,敌烈部又攻陷巨母古城。耶律世良一再率兵压境,对敌烈“招抚”和攻讨,敌烈仍不时出没攻掠。大抵此时辽朝北边的乌古、敌烈等部,已经发展到父权制的末期,展开对外掠夺。由于辽朝处在强盛时期,有足够的力量压制他们的俘掠,乌古、敌烈等部的发展受到阻遏,不能象早期契丹那样南下侵掠,建立起奴隶制的国家。
与回鹘诸部的关系 甘州回鹘,在阿保机时曾被契丹所征服,但此后与辽朝并无从属或朝贡关系,而与宋朝通贡使。一○○八年,萧图玉进讨甘州回鹘,直抵肃州,俘掠大批生口。一○二六年,萧惠再统兵攻甘州,不能取胜,被迫还军。
  沙州回鹘在敦煌郡王曹顺统治下,也曾一度向辽入贡。西州回鹘世居高昌,可汗号“阿厮兰汉(汗)”(《宋史·高昌传》)。《辽史》所称“阿萨兰回鹘”,当即此部。宋王延德《使高昌记》说,西州回鹘有大虫太子族,与契丹接界,过此族即为达干于越王子族。《辽史》记统和八年(九九○年)阿萨兰回骼于越达刺于(即达干)“遣使来贡”,当即此族。辽圣宗时,阿萨兰回鹘连年有贡使来辽。九九六年,阿萨兰回鹘王遣使来为子求婚,辽朝不许。《辽史·属国表》记,一○四七年“阿萨兰回鹘王以公主生子遣使来告”。大抵至辽兴宗时,许嫁公主,加强了联系。
  辽圣宗时,对宋、夏和周邻诸族,巩固和扩展了它的势力,进而向外发展,向西联络大食,在东方发动了对高丽的侵掠。
西联大食 阿保机时,大食曾遣使来契丹。此后,不见再有往还。一○二○年,大食遣使来辽,进象及土产,并为王子册割请婚。次年,再遣使来,辽以皇族女可老封公主许嫁。
东侵高丽 高丽王建(太祖)在九一八年建高丽国。九三五、九三六年先后灭新罗、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成为海东强国。辽太祖、太宗时与高丽曾有聘使往来。九三四年,渤海世子大光显率众数万投高丽,赐姓王氏。此后,高丽与辽绝交,相互敌视。九八五年七月,辽朝令诸道缮甲兵,准备大举东侵,囚辽泽水溢,道阻而罢。统和十年(九九二年)十二月,辽以东京留守萧恒德统兵东侵高丽。次年,辽乒攻破高丽蓬山郡,高丽请和。辽册封高丽成宗王治为高丽国王,并以萧恒德女许嫁。一○一○年,高丽穆宗(成宗子)被贵族康兆谋杀,显宗继位。辽圣宗亲率大兵四十万出征,高丽康兆率兵三十万迎击。辽兵连陷郭州、肃州,直抵高丽都城开京。高丽显宗弃城南逃,辽圣宗人开京,大肆焚烧而去。
  一○一四年,辽圣宗遣耶律资忠(《高丽史》作耶律行乎)使高丽,强索兴化、通州等六城。高丽拒绝,扣国资忠。一○一六年,辽耶律世良统兵再侵高丽,破郭州。高丽死者数万人。一○一七年,辽萧合卓攻兴化,失败。一○一八年,辽萧排押(《高丽史》作萧逊宁)等以兵十万入侵高丽,高丽姜邯赞大败辽兵,辽军死伤甚众。一○一九年,辽集结大军,准备再侵高丽,高丽显宗遣使议和,送还耶律资忠。辽朝强索高丽六州被挫败,此后,高丽仍依成宗时旧制,对辽“纳贡如故”(《高丽史·显宗世家》)。
(二)辽朝的黑暗统治与农民起义
  辽朝在承天后(死于一○○九年)、圣宗统治下的近半个世纪内,是辽朝发展到极盛的时期,统治集团也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一○三一年六月,圣宗六十一岁,在大福河之北行帐病死。长子宗真(兴宗)即位。辽朝贵族内部又展开了相互倾轧的斗争。
  辽朝自阿保机以后,契丹贵族中不断出现争夺皇权的斗争,这些斗争往往结合着奴隶制和封建制、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之间两种制度、两种文化的斗争,带有倾向改革还是倾向保守的斗争特点。在圣宗以后封建制业已确立的时期,贵族之间的斗争,更多地表现为契丹封建主相互倾轧、相互争夺封建特权的权利之争,反映着统治集团的日益腐朽和衰落。这种争斗的后果,使辽朝的统治日益黑暗。 
一、钦哀后政变,与宋、夏和战
钦哀后政变 圣宗皇后齐夭后菩萨哥生两子,早死。一○一六年,官人耨斤生兴宗,由齐天后收养,耨斤封元妃。一○三一年六月,兴宗十六岁继皇帝位。元妃立即谋夺政权,自立为皇太后(钦哀后),又指使护卫冯家奴、喜孙等诬告北府宰相萧促卜、国舅萧匹敌等谋反,并且牵连到齐天后。兴宗说:“皇后(指齐天后)侍先帝四十年,抚育我成长,本当为太后。现在不做太后,反而还要加罪,怎么可以!”钦哀后说:“此人若在,恐为后患”。兴宗说:“皇后无子而老,虽在,无能为也”。钦哀后不听,把齐天后从中京迁到上京囚禁,处死萧浞卜、萧匹敌,又杀有关官员七人。钦哀后夺权听政,兴宗不理政务。
  一○三二年春,兴宗出猎。钦哀后又派人去谋害齐天后。齐天后被迫自杀。一○三四年,钦哀后密谋废兴宗,另立少于重元。重元把密谋告兴宗。兴宗废钦哀后,迁她到庆州守陵,一举夺回了政权。重元加封皇太弟。一○三七年,兴宗才又把钦哀后从庆陵迎回。兴宗挫败钦哀后,巩固了他的统治。
与宋、夏和战 兴宗继承圣宗的统治,对外仍能保持辽朝的威势。
  一○三八年,西夏元吴建国,连年侵宋。一○四一年,宋兵大败于好水川。八月,宋张亢在麟、府二州袭击夏兵。宋朝在宋、辽交界地带也修治关河壕堑。辽兴宗作了出兵侵宋的准备,先遣南院宣徽使萧特末、翰林学士刘六符出使宋朝,质问宋朝出兵伐夏和增修边防,要挟宋朝把后周时占领的凡桥关以南十县地退还给辽。一○四二年春,萧特末、刘六符等到宋,南院枢密使萧惠等陈兵境上。宋仁宗不敢与辽作战,派使臣富弼等赴辽,提出愿增加岁市议和。闰九月,辽、宋议定,此后宋每年增加给辽的岁市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辽朝不出一兵,凭空取得了宋朝的银绢贡纳。
  西夏建国后,日渐强盛。辽朝统治下的党项部落不断叛辽附夏。一○四四年,辽西南面招讨都监罗汉奴领兵讨伐反辽的党项部落,西夏出兵援助,辽兵大败。招讨使萧普达、详稳张佛奴败死。兴宗决意亲征,召集诸道兵,大举向西夏进攻。九月,命皇太弟重元、北院枢密使萧惠领先锋兵西征。元吴见辽兵势盛,送还反辽的党项部落。兴宗命北院枢密副使萧革去河曲受降,元吴向辽谢罪。辽朝一些匣僚却认为大军现已结集,就应进兵。辽兵数路掩袭西夏,遭到失败,驸马都尉萧胡睹被俘。辽兵退军,西夏放还萧胡睹。辽、夏再度言和。此后,辽、夏边界不时发生一些冲突,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既定的局面。元吴死后,谅柞继立,仍向辽称藩。
二、皇权的争夺与鞑靼战争
重元叛乱 兴宗长子洪基,一○四三年,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一○五二年,进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参预朝政,一○五五年兴宗死后,继皇帝位(道宗)。道宗统治时期长达四十五年。在这期间,贵族内部继续相互倾轧,辽朝的统治越来越黑暗了。
  道宗即位,即尊奉兴宗弟重元为皇太叔,次年又加号天下兵马大元帅。自辽太宗至道宗,在即位前都曾有过这个称号,意味着将是皇帝的继承人。重元子涅鲁古进封楚王,为武定军节度使。重元父子成为道宗朝最有权势的人物。
  道宗也在他的周围组成了契丹贵族的统治集团。弟查葛为惕隐,和鲁斡为上京留守,耶律仁先、萧革和萧惟信、萧阿刺、耶律乙辛等贵族分掌北、南枢密院。但贵族内部相互谮毁,两枢密院和四京留守频繁调动。一○五六年,萧阿刺因萧革专权,向道宗辞官。道宗让他出朝,任东京留守。萧革又借故中伤阿刺,道宗把阿刺处死。一○六二年,萧革因失去道宗的宠信,也辞官致仕,与重元结成姻亲(萧革子为重元婿)。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攻讦,争夺权利,终于在一○六三年爆发了重元的叛乱。
  重元在道宗朝,权位显赫,见道宗免拜,不称名,尊荣为辽朝前所未有。子涅鲁古,一○六一年又入朝知南院枢密使事。重元父于和同党陈国王陈六、同知北院枢密使事萧胡睹、卫国王西京留守贴不、统军使萧迭里得以及萧革等阴谋叛乱,夺取皇权。
  一○六三年七月,道宗率群臣到太子山秋捺钵出猎。涅鲁古为重元画策,要他假称有病,等道宗来看望时,刺杀道宗。敦睦宫使(皇太后宫使)耶律良得知了重元的叛谋,向皇太后(仁懿后)密告。仁懿后召告道宗。道宗对耶律良说,“你要离间我们骨肉么!”耶律良说:“臣若妄言,甘愿处死。陛下不早作准备,恐怕要堕入贼计。可召见涅鲁古,他如不来,可以料事”。仁懿后说:“这是国家大事,宜早为计”。道宗派使者去召涅鲁古。涅鲁古扣留使者。使者逃回道宗行帐。道宗决计讨叛。
  辽道宗召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领兵乎乱。重元父子和萧孝友、胡睹;贴不等四百人,诱胁弯手军攻打道宗的行帐。耶律仁先和知北枢密院事耶律乙辛、南府宰相萧唐古、北院宣徽使萧韩家奴、北院枢密副使萧椎信、耶律良等,领宿卫士卒数千人出战。叛党见仁先等兵势强大,多倒戈投降。涅鲁古中箭堕马死。重元受伤退兵,自称皇帝,任萧胡睹为枢密使。仁先召太子山附近的五院部萧塔刺领兵来援。重元又率奚兵二千人来攻。萧塔刺兵到,背营而阵。仁先乘势击溃重元兵,追杀二十余里。前北府宰相姚景行、南府宰相杨绩等汉人官员闻乱,也募兵来援,兵到,乱事已平。
  重元败逃到大漠,自杀。萧胡睹单骑逃走,投水死。萧迭里得被擒处死。贴不自诉被胁从,免官,流放到镇州。萧革及孝友处死。道宗削平叛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乱事平定后,道宗对平叛有功诸臣分别加给“平乱功臣”、“定乱功臣”等称号。耶律仁先进封宋王,为北院枢密使,又加给于越的尊称。耶律乙辛为南院枢密使,后又加守太师。耶律良隶籍皇族横帐,为汉人行宫都部署。
耶律乙辛擅权 一○六五年,道宗宣懿后观音所生子濬八岁,立为太子,确定了皇位的继承。
  耶律仁先、乙辛等平重元之乱有功,权势显赫。仁先遭耶律乙辛排挤,出为南京留守,又改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独专北枢密院。南院由汉官姚景行、杨绩相继任枢密使。乎乱有功的契丹贵族先后被排挤出朝。萧韩家奴迁西南面招讨使,耶律良出知中京留守事,萧惟信出为南京留守。耶律乙辛在朝中专权,受诏,四方有军事,许便宜从事。
  汉人张孝杰在道宗即位时,考试进士第一。一○六七年任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一○七二年进为北府宰相,成为汉人官员中最为显贵的官员。耶律乙辛与张孝杰等在朝结成好党,专擅朝政。凡是对他们阿顺者都加拔摧,忠直的人遭到排斥。耶律乙辛门下大批接受贿赂。张孝杰公然说:“没有百万两黄金,不算是宰相家”。这个贪污、腐朽的集团窃取了军政大权,并且还在阴谋篡夺更高的权位。
  耶律乙辛阴谋篡权的第一步是谋害道宗后宣懿皇后。
  宣懿后父萧惠在圣宗、兴宗朝,历任南京统军使、南北院枢密使,加守太师,是辽朝有权势的贵族。宣懿后能自作歌词,好音乐,善弹琵琶,曾自制回心曲,命伶官赵惟一歌唱。一○七五年,太子濬十八岁,开始参预朝政,兼领北南枢密院事。耶律乙辛等不得擅权,便设计谋害宣懿后。宣懿后官婢单登及妹夫教坊朱顶鹤伪造十香词,诬告宣懿后与赵惟一私通。耶律乙辛向道宗奏告。道宗命耶律乙辛、张孝杰查劾,乙辛、张孝杰坐实此案。道宗将伶人赵惟一、高长命等全族处死,命宣懿后自尽,将尸体归还后家。
  宣懿后死后,耶律乙辛又在次年(一○七六年)向道宗称誉他的同党萧霞抹之妹坦思,选入宫中,立为皇后。坦思又向道宗建言,把妹斡特懒纳入宫中。斡特懒原来是乙辛的儿妇,离婚后入宫。耶律乙辛进而通过后族操纵宫廷。张孝杰更得道宗宠信,赐国姓耶律。
  耶律乙辛等阴谋篡权的第二步是谋害太子濬。
  耶律乙辛等陷害宣懿后,反谋渐露,引起朝内外强烈的愤慨。护卫萧忽古知道乙辛的好谋,一大,藏在桥下,准备在乙辛路过时把他杀死。正值暴雨,桥坏,不能实现。一○七六年六月,林牙萧岩寿密奏道宗说,“乙辛自皇太子预政,内怀疑惧,又与宰相张孝杰相附会,恐有异囹,不可使居要地。”道宗也渐有怀疑,命乙辛出朝,为中京留守。萧霞抹等又向道宗建言,说乙辛自称无过,是因谗言出朝。道宗又要把乙辛召回。契丹行官都部署耶律撒刺谏阻,道宗不听,十月,耶律乙辛回朝,仍为北院枢密使。萧岩寿反被排挤出朝,为顺义军节度使。乙辛复职后,又把萧岩寿流放到乌隗部拘禁。一○七七年初,萧忽古再次企图刺杀乙辛,被乙辛发觉拘捕。萧忽古拒不服罪,被流放到边地。
  耶律乙辛处在朝野反抗之中。宣懿后被害,太子濬更加愤恨,说:“杀我母者,是耶律乙辛。他日不杀此贼,不为人子。”乙辛的党羽殿前副点检萧十三对乙辛说:“现在太子还在,臣民归心。大王没有根底之助,又有诬害皇后之怨。倘若太子得立,你置身何地?”一○七七年五月,乙辛与萧十三召萧得里特,设计谋害太子,指使护卫太保耶律查刺诬告耶律撒刺与知北院枢密使事萧速撒等阴谋废皇帝立太子。道宗按问,没有证据,只命耶律撒刺和萧速撒出朝补外官。六月,乙辛等又设计,指使牌印郎君萧讹都斡去向道宗自首,捏造说谋废立确有其事,他也参顶了阴谋,因怕连坐,出来自首。道宗大怒,命耶律乙辛、张孝杰等审问此案。乙辛等严酷惩治被诬人员,不让他们讲话,诡报说都没有异词。道宗命乙辛党羽左夷离毕耶律燕哥去审问太子濬。太子濬申辩。萧十三与燕哥阴谋伪造供状,说太子已认罪。道宗杀耶律撤刺、萧速撒等,把太子濬囚禁在上京。
  一○七七年十一月,耶律乙辛又秘密派人杀害太子濬,谎报病死。道宗哀伤,要召见太子溶妻。乙辛又暗杀濬妻灭口。
  耶律乙辛害太子后,借此兴起大狱,陷害异己,诬指他们参预废立阴谋,任意治罪。流放在外的萧岩寿、萧忽古都被召回处死,北院宣徽使耶律挞不也(字撒班)知乙辛的好谋,曾策划杀乙辛、萧得里特、萧十三等,乙辛诬陷他参预废立,处死。同知汉人行宫都部署萧挞不也与耶律挞不也友善,也因此被杀。萧岩寿的好友萧铎鲁斡被诬陷,滴戍西北。夷离毕郎君耶律石柳因附太子,流放到镇州。辽朝的官员、贵族大批地遭到陷害。
  耶律乙辛阴谋得逞,迸而向道宗建言,立和鲁斡子淳为太子。北院宣徽使萧兀纳和夷离毕萧陶隗对道宗说:“放弃自己的嫡系不立,是把国家送给别人了”。道宗犹豫不定。一○七九年初,道宗出猎,乙辛请把皇孙延禧(太子濬之子)留下。萧兀纳又上奏说:“听说皇帝出游,将要留下皇孙。如果当真要留下,臣请侍从左右”。道宗醒悟,命皇孙从行。朝中官员向道宗揭发乙卒奸恶,道宗开始怀疑乙辛。三月,命乙辛出朝,知南院大王事。耶律淳出为彰圣等军节度使。乙辛的党羽北府宰相萧余里也出为西北路招讨使。一○八○年初,道宗又出乙辛知兴中府事,然后立皇孙延禧为梁王,特设旗鼓拽刺(契丹语,义为勇士,尊称)六人护卫。又命张孝杰出为武定军节度使,萧兀纳受命辅佐延禧,一○八一年以北府宰相兼殿前都点检。
  道宗逐渐发觉耶律乙辛一党的奸谋,大康七年(一○八一年)十二月,张孝杰以贩盐和擅改诏冒的罪名,被削爵,贬安肃州。几年后死在家乡。耶律乙辛也以对外出卖禁物罪,免宫,幽禁于来州。次年,道宗降封萧后为惠妃,出居乾陵。后又追諡太子濬为昭怀太子。乙辛一党遭到了失败。
  耶律乙辛见阴谋败露,私藏兵器,图谋叛辽投奔宋朝。一○八三年十月被发觉,处死。
  一○九一年,延禧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北、南院枢密院事,完全确定了继承皇帝的权位。
  一一○一年,道宗病死。延禧顺利地继位做皇帝(天祚帝)。天祚帝即位,随即为祖母宣懿后和父濬雪诬,并进而诛杀乙辛的党羽。耶律濬諡为大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又下沼,被耶律乙辛诬陷的官员,都恢复官爵。被籍没者出籍,被流放者召还。张孝杰已在道宗朝在家乡病死,家属被分赐群臣作奴隶。次年,又下诏诛耶律乙辛党,子孙迁徙到边地。发掘耶律乙辛、萧得里特的坟墓,剖棺戮尸,家属分赐给被害者的家庭为奴。道宗的惠妃,降为庶人(平民)。
  天祚帝即位,和鲁斡为天下兵马大无帅,称皇太叔。耶律淳封郑工,又进封越国王,为东京留守。北府宰相萧兀纳出为辽兴军节度使,加守太傅。
对鞑靼的战争 辽朝西北的鞑靼,在辽道宗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由分散的部落建立起部落联盟。一○九二年,鞑靼“诸部长”即联盟长磨古斯杀辽金吾(军官)吐古斯,大举侵辽。辽西北路招讨使耶律阿鲁扫古战败,辽军多陷没。辽朝以耶律挞不也(字胡独堇)为西北路招讨使,再讨鞑靼,磨古斯在镇州西南沙碛间伪降,诱杀挞不也,辽军又溃。一○九四年,辽知北院枢密使事耶律斡特刺等率大兵伐鞑靼,遇天大雪,败鞑靼四部,斩首千余级。一一○○年,斡特刺擒获磨古斯,俘回辽朝处死。在辽朝后期的对外作战中,这是仅见的一场大胜仗。辽人是大为赞颂的。耶律俨撰道宗哀册说:“蠢尔鞑靼,自取凶灭”,“即戮渠魁,群党归悦”。鞑靼败后,部落联盟溃败,不能重建。但鞑靼各部落并非“群党归悦”,而仍然是辽朝的一个严重威胁。
三、各族农民的起义
  辽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地主和农民(包括牧民)的阶级矛盾,逐渐成为辽朝社会的基本矛盾。随着封建剥削的加强,契丹农牧民、汉族、渤海农民同辽贵族、地主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推动着辽朝由强盛转入衰亡。
  契丹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关系的发展,不断出现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在契丹各部中,产生了新的封建主“富民”和大批的贫民。圣宗统和十五年(九九七年),“劝品部富民出钱以赡贫民”,贫富两极的对立极为明显。富民向朝廷献纳牛、驼十头、马百匹,即可授给“舍利”的官位。贫民则处在无权的地位。自圣宗时起,至兴宗、道宗时期,《辽史》屡见赈济各部“贫民”的记载。一○四二年,“振恤三父族之贫者”。一一○○年,“出绢赐五院贫民”。三父房是辽皇族系属的后裔,五院部原来是迭刺部分出的强大部落,但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陆续出现了大批的贫民。一○七二年,“赐延昌宫贫户钱”。一○八一年,“诏岁出官钱振诸宫分及边戍贫户”。一○八六年,“赐兴圣、积庆二宫贫民钱”。辽朝皇帝诸宫斡鲁朵户,大抵有一部分由原来的奴隶地位转化为平民,但仍然处于极为贫困的境地。汉族和渤海的农民遭受着越来越苛刻的封建剥削,往往隐匿或逃亡,以逃避辽朝的赋役。辽朝一再检括户口。兴宗重熙八年(一○三九年),采萧孝穆议,“诏括户口”。道宗时,“遣使括三京隐户,不得”,又派耶律引吉往括,也只得数千户。又诏诸道“检括脱户(逃户)”。马人望奉命检括户口,不过十得六、七。农民的大量逃亡,说明辽朝封建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日益残酷。
  从圣宗时起,各族农民即不断举行起义,以反抗辽朝的封建统治。天祚帝时,起义更加发展。史书没有留下详备的记载,据现存简略的记事,依然可见人民群众的斗争浪潮是汹涌澎湃的。
王氏起义 九九三年二月,史载霸州民妻王氏“以妖惑众”,当是利用某种宗教形式组织起义,因辽朝发觉而被镇压。
鼻舍起义 统和十二年(九九四年)正月,契丹郎君耶律鼻舍等“谋叛”(《辽史·圣宗纪》)。“郎君”是契丹下层的小吏,不同于辽朝贵族的权利争夺。大抵契丹民众推耶律鼻舍等为领袖,准备起义,起事未成而鼻舍等被杀。
大延琳起义 一○二九年,东京渤海居民举行大规模的起义。辽灭渤海后,仍维持原有的封建剥削制度,无盐酒等税。关市商税也较少。圣宗时,汉人韩绍勋为户部使,对渤海居民一切依照燕地制度征税。户部副使王嘉又令渤海居民造大船,将粟米运往燕地。水路艰险,多至覆没。辽官动辄鞭掠,渤海居民遭受的压榨极为严酷。一○二九年八月,渤海农民在东京起义,囚禁辽留守、驸马都尉萧孝先及南阳公主,杀韩绍勋、王嘉及辽军官萧颇德。起义者以东京舍利军详稳大延琳为首,建国号兴辽,年号天庆(《高丽史》作天兴)。西取沈州,不下,还守东京。邻近的女真人也起而响应。辽朝派出南京留守萧孝穆等领兵往讨,与兴辽太师大延定相攻。次年,即辽圣宗死前一年,大延琳被擒,渤海的反抗前后延续一年之久而遭到失败。
李宜儿起义 一○四四年七月,香河县李宜儿“以左道惑众”,即以宗教工具组织起义,被镇压。
杨从起义 一○六七年六月,新城县杨从起义,“署官吏”,可能已建立政权,但不久即失败。
“李弘”起义 一一一三年闰四月,有以“李弘”为号的起义者“以左道聚众”起义。“李弘”一名源于道教。每为起义农民所利用。刘勰《灭惑论》有“张角李弘,毒流汉季”之说。《老君音诵诫经》说:“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道者众,称名李弘者岁岁有之”。晋朝和十六国的后赵、后秦都有过以李弘为号的农民起义。隋未农民战争中,扶风人唐弼聚众十万起义,也“推李弘为天子”。大抵李弘的称号是利用道教的符谶,以示“应谶当王”。辽朝逮捕了号称李弘的起义领袖,用酷刑“肢解”处死,并把肢解的尸体“分示五京”。想见这次起义群众的秘密组织,分布各地,规模是巨大的。
古欲起义 一一一五年二月,饶州渤海古欲等结集投下城居民起义,有步骑三万余,古欲自称大王。四月,大败萧谢佛留统领的辽兵。辽以南面副部署萧陶苏斡领兵镇压,古欲又战胜。六月间,古欲被擒,起义者六千余人牺牲,起义失败。
东京起义 天庆六年(一一一六年)正月元旦,东京有少年十亲人执刀越墙,入留守府,杀辽东京留守萧保先。史载“萧保先严酷,渤海苦之,故有是变”。起义者当是遭到严酷压迫的渤海人民。辽户部使大公鼎(渤海人)集奚、汉兵千余人镇压,起义者全部被捕处死。
董才起义 一一一七年,易州涞水县董庞儿起义。董庞儿原名董才,“少贫贱,沉雄果敢”。起义发动后,群众多至万余人,给辽朝以极大的震动,被诬指为“剧贼”。二月,辽西京留守萧乙薛、南京统军都监查刺率大兵镇压。起义军在易水西战败。三月,再度聚集,败于奉圣州。董庞儿率众南下,越飞狐、灵丘,入云、应、武、朔等州,斩契丹监军。宋军招董庞儿,庞儿自号“扶宋破虏大将军董才”,率部投宋。
安生儿筹起义 一一一八年,辽东路诸州,到处爆发农民起义。安生儿、张高儿领导的起义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安生儿在龙化州战败牺牲。张高儿转战到懿州,与霍六哥起义军相合。六月,霍六哥攻陷海北州,直趋义州。在义州遭到失败。
  前仆后继的农民起义,由于辽朝的镇压而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辽朝的封建统治。
(三)女真的南馒和天祚帝的败亡
  人民起义打击下的辽朝,在北方又出现了强大的劲敌。
  黑龙江和松花江一带的女真族,自阿保机建国以来,即受到辽朝的控制,向辽朝贡纳海东青和各种土产。辽兴宗时,女真向外掳掠,但还只是各部落单独行动。道宗时,形成部落问的联盟,联盟长称都勃极烈(大部长),日渐强盛。一一○一年,在辽天祚帝即位的同年,女真完颜部长阿骨打为都勃极烈。此后连年侵掠周邻各部。一一一四年,阿骨打统领女真诸部兵攻陷混同江东的宁江州。天祚帝遣妃兄萧嗣先和萧兀纳统契丹、奚及诸路兵七千出击,大败于出河店。女真渡混同江进击,萧嗣先军望风奔溃。家属资财,都被女真掠获。女真收编辽俘虏入军中,军势更盛。一一一五年(辽天庆五年),阿骨打建立国家,称皇帝(金太祖),国号金,年号收国。
  辽朝后期,契丹贵族日趋腐化。北院枢密使萧奉先(嗣先兄)甚至已不知领兵。辽军两败,天祚帝起用汉人张琳、吴庸等领兵东征。张琳等是庸碌的儒生,下令汉人富民,凡有家业三百贯者出军士一人,自备器甲,限二十日会齐。各家以平时枪刀充数,弓弯铁甲,百无一二。新募的汉军与契丹军杂编,分四路出击。这样一支由不知兵的文人统领的临时拼凑的杂牌军,自然不堪锐气正盛的金兵的一击。张琳军在滦流河大败。数月间,金兵接连攻陷州城,大肆杀掠,把儿童挑在枪尖上,作盘舞游戏。辽朝丁壮被掳去选编充军,金兵增至万人。一一一五年秋,辽天祚帝下诏亲征,率契丹、汉军号称十余万,带数月粮,命萧奉先为御营都统,耶津章奴为副,以精兵二万为先锋,期以必灭女真。十二月,天祚帝与女真兵遇,接战不久,辽军败溃,横尸满野。天祚帝一日夜逃奔五百里,退保长春。金兵乘胜侵占辽阳等五十四州。
  耶律章奴见辽军溃败,谋废天祚帝,另立燕王、南京留守耶律淳。章奴与同谋者二千骑奔上京迎立,遣淳妃弟萧敌里去南京报淳。耶律淳斩敌里,往见天祚帝。章奴事败,投女真,中途被捕获腰斩。章奴叛时,萧奉先因耶律淳长期统治汉地,恐军中汉人与章奴通,下令放还。军士欢呼散去,或烧营逃走。天祚帝随行兵士只剩下三、五百人。
  一一一六年,渤海人高永昌据东京反,称大渤海皇帝。占据辽东五十余州,只沈州未下。天柞帝命张琳往讨。张琳招募辽东失业流民,得兵二万,至沈州。发兵攻东京城,与渤海战,互有胜负。高永昌向金兵求援,金兵大举来侵,辽兵失于戒备,败逃入沈州城,金兵入城,纵兵杀掠,张琳缒城逃走。天柞帝贬张琳为平州辽兴军节度使。
  张琳败后,天祚帝以耶律淳受贵族拥戴,命淳为都元帅抗金。耶律淳招募辽东饥民得二万余,编成军队称“怨军”(怨恨女真),另募燕云民兵数千,原属董庞儿等的起义军余部也被收编在内。耶律淳攻沈州不下,还军。金兵斩高永昌,据有其地。一一一七年,耶律淳统领的“怨军”有两营起义反辽。耶律淳往讨起义的“怨军”,在徽州东与金兵遇,大渍败。金兵占领新州。成、懿、壕、惠等州均降。金兵又攻耶律淳于显州蒺藜山,辽兵又大败。天祚帝在中京闻燕王兵败,金兵入新州,对左右说:“如果女真必来,我有日行三百五十里的快马,又与宋朝为兄弟,夏国为舅甥,都还可以去,也不失一生富贵!”辽朝君臣己在作逃跑的打算,辽国必亡,已是没有疑问了。
  金国节节获胜,进据东京、黄龙,占有辽东、长春两路。辽在边地州城多年储备的粮饷,也都为金人取得。一一一七年,阿骨打建号大圣皇帝,改元天辅,遣使与辽议和。金对辽提出的条件,大体近似澶渊之盟时辽对宋的条件:辽册金帝为大金大圣大明皇帝,称兄,岁输银绢二十五万两、匹,割辽东、长春两路地。辽朝册阿骨打为东怀国皇帝,不称兄,其余一切照办。阿骨打不允。一一二○年,阿骨打亲攻辽上京,上京留守降。天祚帝去西京。辽朝郡县至此已失去半数。
  辽朝灭亡在即,贵族之间仍在相互诛杀。一一二一年,文妃与统兵副都监耶律余睹(文妃妹夫)、驸马萧昱,贵族耶律挞曷里(文妃姐夫)等被诬指谋立皇子晋王。元妃兄、北院枢密使萧奉先派人告发,文妃赐死,萧晃、耶律挞曷里都被处死。晋王因没有参预此事,免罪。耶律余睹在军中叛变投金。一一二二年,金兵攻陷辽中京,进陷泽州。天祚帝出居庸关,至鸳鸯泊(辽捺钵)。余睹引金兵来攻。萧奉先向天祚帝献策说:余睹此来不过为了晋王。杀了晋王,余睹自回。晋王敖鲁斡由此无罪而被处死,满朝贵族更加解体。余睹引金兵直逼大祚帝行帐,天柞帝卒卫兵五千逃往云中。三月,金兵进陷云中,天祚帝逃入夹山。萧奉先父子逃跑,被兵士截回处死。
  天祚帝进山,消息不通。耶律淳奉命守燕京。汉人宰相李处温与辽皇族耶律大石、奚王回离保等在燕京拥立耶律淳,号天锡皇帝,改元建福。“怨军”改号常胜军。又降封天祚帝为湘阴王。从此燕、云、平等州及辽西路、上京路、中京路地都为耶律淳所控制,世称“北辽”。天祚帝在夹山,势力范围只限于辽朝西北和西南路边地的诸游牧族。耶律淳以回离保知北院枢密使事,军事委付耶律大石。遣使报宋,免岁币、结好,宋不许。又遣使奉表于金,乞为附庸。事未决,即病死。耶律淳称帝仅三个月,遗命李处温等迎立天柞帝次子秦王定为帝,淳妻萧德妃为皇太后,主军国事。李处温等与宋朝童贯联络,策划挟持德妃投降宋朝。德妃处死李处温等,遣使奉表宋朝求援。金兵至奉圣州,德妃又向金上表,求立秦王定,金不许。金兵入居庸关,攻陷燕京,德妃出古北口,至天德军见天祚帝,天祚帝杀德妃。
  一一二三年四月,金兵围攻青冢寨。天祚帝子秦王定、许王宁等都被金兵俘掳。梁王雅里由硬寨太保特母哥护卫逃跑,往见天祚帝。五月,军将耶律敌烈与特母哥等又拥梁王雅里北逃,至沙岭,雅里称帝,改年号神历。十月间,雅里病死。
  金兵在居庸关擒获耶律大石,一一二三年九月,大石领兵逃出,归见天祚帝。天祚帝责问说:“有我在,你怎么敢立淳?”大石回答说:“陛下以全国之力,不能拒敌,弃国逃跑,使黎民涂炭。即使立十个耶律淳,都是太祖子孙,岂不胜于向别人求命么?”天祚帝无话可答,只好赦免。天祚帝得大石兵,自称得天助,一一二四年秋,谋再出兵收复燕元。大石说:“国势至此,当先养兵,等待时机而动,不可轻举。”天祚帝不听。大石见辽将亡,杀北院枢密使萧乙薛等,率骑兵西去,自立为王。
  大石去后,一一二四年冬,天祚帝自夹山出兵,南下武州,遇金兵,败溃。辽将领多率部降金。保大五年(一一二五年)正月,天柞帝经天德军过沙漠西逃。二月在应州被金兵俘掳。在金朝被囚一年多后病死。
  契丹自九一六年太祖阿保机建国至天祚帝彼俘,凡二百○九年。太宗九四七年灭晋,建国号大辽。圣宗时一度改国号大契丹,道宗时复号为辽。自阿保机至天祚帝,习惯上都称为辽朝。
(四)西迁后的辽朝——西辽
  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去,重建辽朝,史称西辽。西辽存在于我国西北约九十余年。正象南迁后的南宋是北宋的继续一样,西迁后的西辽也是辽朝的继续。《辽史》编者不在天祚帝被俘,而在西辽亡后,才作为“辽绝”,是符合实际的。
  一一二四年,大石率二百铁骑向西北方行进。西北边地是诸游牧族的地区,在金朝南侵过程中,仍然是辽朝的统治范围,局势是稳定的。大石北过黑水,白达达详稳床古儿来献马四百匹,驼二十,羊若干。再西行,至辽朝西北的重镇可敦城。大石在可敦城召集边地七个州城和鞑靼、乌古、敌烈、王纪刺(弘吉刺)、密儿纪(蔑儿乞)、乃蛮等十八部的部众,宣告说:“金国逼我国家,残害黎民,侵占州邑,使天祚皇帝逃奔在外。我现在仗义而西,要借助你们诸部的力量,消灭敌人,恢复疆土。你们也有人替国家着想,拯救苦难中的人民么!”各部多出兵马,归大石指挥,得精兵万余人。设置官吏,备武器,又组成了一支新的军事力量。
  大石通辽、汉文字,在辽朝为林牙(翰林)。在燕京拥立耶律淳时,左右的官员和统率的士兵多是汉人。大石西行,可能也有汉人随从。大石仍依辽朝制度分设北面和甫面官,金朝得到的报告说:大石在北方称王,置南、北面官僚,有战马万匹,畜产甚多(《金史·粘割韩奴传》)。
  一一二五年初,天祚帝被俘后,大石仍在可敦城一带,依据他一贯的主张,积蓄力量,而没有轻易出击。但大石的存在,仍引起金朝的不安。金都统完颜希尹建言,严防大石与西夏联合。一一二九年,金泰州路都统又奏报,大石在发展势力。此时的金朝在全力侵宋,不暇北征契丹,大石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南代金朝。一一三○年初,大石决计向西方求发展。二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整顿军旅,经回鹘西行。大石先写信给回鹘王毕勒哥说,“自我太祖以来,与你们非一日之好。今天我要西去大食,经过你们这里,请不要生疑。”毕勒哥得信,迎接大石,大宴三日,又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作大石的附庸,送大石至境外,西去。
  金朝得知大石去回鹘,遣降将耶律余睹与石家奴等领兵追讨,沿途向西北诸部征兵,诸部拒绝。石家奴至兀纳水还军。余睹得知大石已在和州(西州)回鹘境内,恐与西夏联结,遣使去西夏询问。西夏回答说,夏国与和州不相接壤,也不知大石的去向。
  大石的去向,是自和州再往西行,至叶密立,征服这里的突厥人的众多部落,约四万余口。大石曾在此建城,据说此城的遗址曾长久地留存。
  一一三一年,文武百官立耶律大石为帝,称天祐皇帝,又采突厥称号为葛儿汗(或译古儿汗,众汗之汗),建元延庆。重建的辽朝又号哈喇契丹(黑契丹,崇尚黑色)。
  一一三四年,耶律大石迁都到八刺沙衮,改元康国。八刺沙衮地在塔刺思东,楚河南岸,热海西,原是回鹘的旧城。西辽时,回鹘邹括部占据此城,部民种田为业,以收获的十分之一缴税。邹括部大概还不能自己制造兵器,武力是薄弱的(《金史·粘割韩奴传》)。它时常遭到突厥康里部和哈刺鲁人的骚扰,袭击它的部民,劫掠牲畜和财物。耶律大石称帝后,八刺沙衮的部长,也象西州回鹘那样,愿附属西辽,并请求大石进驻此城。大石迂都后,号八刺沙衮城为虎思斡尔朵(契丹语:强有力的宫帐),并向周围的城邑派遣了管民官。从此,西辽即一直建都在虎思斡尔朵。
  西辽的统治巩固后,连年对外作战,扩展了它的领域。关于西辽的史事,《辽史》与波斯、阿拉伯史家的记载,时间先后,互有异同。下面是参据中外史籍而作的一个大概的叙述。
  《辽史》记载说,耶律大石建都于虎思斡尔朵后,以萧斡里刺为兵马都元帅,萧查刺阿不为副,卒骑兵七万东征。出征前,大石誓师说:“我率领你们远至朔漠,是期望恢复大业”。东征的目标显然是试图兴复辽朝。西辽兵东至喀什喀尔,这里原有辽朝的汉人和契丹兵驻扎,西辽军至,即相率归服。西辽军征服喀什喀尔后,进而征服了和阗。但在继续进军时,可能由于沙漠的阻隔,牛马多死·难以前进,不得已而还师。
  西辽军至喀什喀尔时,曾分出一支军队,进至阿姆河彼岸,与撒马尔干的算端展开激战,获得胜利。(据阿拉伯史家阿提耳记述,时在一一三七年)算端求助于塞尔柱王朝的桑伽尔(一说花刺子模王唆使西辽攻桑伽尔)。桑伽尔大军与西辽军在迪尔干姆河(科克恰河)附近相遇。一一四一年两军大战,桑伽尔惨败,伤亡近十万。西辽的这支军队,大概就是由萧查刺阿不率领(波义耳英译本尤外尼泄界征服者史》的Erbüz,疑即萧查刺阿不),乘胜向西北进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沙(王)阿提西兹投降,作西辽的属国,每年向西辽交纳贡金三千金第纳尔,并贡献大批货物和牲畜。萧查刺阿不得胜回师。
  耶律大石于一一四三年病死,依汉制立庙号,德宗。子夷列年幼,由皇后塔不烟执政。西辽的领域,在大石时已基本上确立:北至巴尔喀什湖,东自今新疆西部,领有别失八里,东南抵和阗,西南界阿姆河,西达成海,统治花刺子模。重建的辽朝屹立在我国西北,又是一个强大王朝。
  直到十三世纪蒙古建国以前,我国境年形成为西辽、西夏、甫宋和金四朝并立的局面。南宋和西辽没有直接的往来,但仍看作是辽朝的迁徒。一一六一年(宋绍兴三十一年),宋朝号召金朝统治下的契丹人起而抗金。高宗诏书中说:“契丹和我是三百年兄弟之国。……由于遭到女真的祸害,我既移驻江南,辽家也远徙漠北,相去万里,音信不通。……现在我提兵百万,收复中原,你们大辽豪杰忠义之士,也应协力,乘势歼灭女真的头子,报耶律氏的深仇。将来事定,通好如初。”(《宋会要稿》蕃夷三,参《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四)一一八五年(孝宗淳熙十二年),南宋还曾得到过西辽假道西夏伐金的谍报。金朝主要是从回鹘人那里知道西辽的情况。一一四四年,金朝曾派遣粘割韩奴随同回骼使者出使西辽。韩奴去后,久无消息。后从回鹘商人得知,韩奴至西辽,即被处死。金朝统治下的契丹人为反抗金朝贵族的压迫,也往往结成小股,陆续投奔西辽。西辽自耶律大石以后虽然没有再展开大规模的对外作战,但它的存在,对西夏、金、宋的影响都是深刻的。
  塔不烟执政七年,仍依汉制,称感天皇后,改元咸清。七年后,即一一五一年,夷列即位,改元绍兴,在位十三年,庙号仁宗。一一六四年,仁宗死,妹普速完权代执政,称承天太后,改元崇福。普速完与夫弟朴古只沙里通,谋杀夫驸马萧朵鲁不。萧朵鲁不父都元帅斡里刺领兵围皇宫,射杀普速完及朴古只沙里。一一七八年,仁宗次子直鲁古即皇位,改元天禧。在直鲁古统治期间,西辽不断发生了重大的事变。
  西辽统治下的花刺子模,一二○○年,阿提西兹的后裔穆罕默德继王位。起初仍照旧例,向西辽纳贡。统治阿富汗地区的古尔人木亦速丁入侵花刺子模,直鲁古派兵万人帮助花刺子模打退了来犯的古尔人。穆罕默德在胜利后强大起来。他开始抵制西辽的统治,拒绝交纳贡品。两三年后,直鲁古派遣西辽的官员马哈穆德泰去花刺子摸索取贡品。穆罕默德乘机离开。而由他的母亲特尔肯可敦(皇后)去接待。可敦向西辽支付了全部贡品,并确认,花刺子模依然遵守投降时确立的那些条件。可敦派遣使臣随同辽使向西辽致歉。但是,马哈穆德泰已看出穆罕默德的不忠,并报告给直鲁古。花刺子模的使臣因此不再受到礼遇。西辽与花刺子模的关系逐渐紧张了。
  花刺子模的穆罕默德,继续策划推翻西辽,征服阿姆河北岸地区。他派出一支军队到布哈拉,并和撒马尔干的算端奥斯曼相联络,煽动反抗西辽。阿拉伯史家术外尼记载说:这时“所有人都已疲倦于(西辽)古儿汗的长期的统治,厌恶他的收税官和当地行政机构的官员,这些人违反常规,他们的行径是非法的、残暴的。”(《世界征服者史》)花刺于模的反抗计划,迅速得到了响应。
  正当花刺子模策划反抗的年代,乃蛮部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来到了西辽。
  十二世纪初,蒙古族迅速地强大起来。一二○四年,蒙古乞颜部长帖木真(成吉思汗)灭了强大的乃蛮部。乃蛮部长太阳汗败死。一二○六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畔建立了蒙古奴隶主的国家。屈出律穿过别失八里,进入苦叉地区,一二○八年初,逃到西辽。直鲁古收降了屈出律,并把皇后古儿别速所生的女儿嫁给了他。乃蛮部原是信奉景教的部落,屈出律降西辽,改奉佛教。
  花刺子模和撒马尔干等策划反辽。屈出律见西辽的统治动摇,又得知乃蛮残部仍散处在山中,便请求东归收集残部,企图伺机篡辽。波斯史家拉施德在《集史》中记载,屈出律对直鲁古说:“我离开自己的部落和人民已经很久了。”“我听说我的很多部众和军队流散在叶密立、海押立和别失八里地带。当他们得知我的消息后,他们就会在各地聚集起来抵抗敌人。如果古儿汗(指直鲁古)放我走,我就前去收集他们。”又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依照忠诚和道义行事,听从你的命令。”屈出律骗取了直鲁古的信任。屈出律离开西辽东行,收集乃蛮残部,又组成了一支作战的队伍。
  屈出律去后,直鲁古才有所悔悟,下令召奥斯曼等加强戒备。撒马尔干的奥斯曼拒绝西辽的命令,与花刺子模联合反辽。这时,屈出律也早已和花刺子模相勾结,双方派使者往来联络,约定穆罕默德算端从西面进军,屈出律从东面进军夹攻西辽。直鲁古派兵三万攻打奥斯曼,获得胜利,进驻撒马尔干。屈出律便集结兵力在东部发动叛乱。直鲁古不得不自撒马尔于撤军,分兵攻打屈出律。花刺子模的穆罕默德乘机发兵进驻撒马尔于,并与撒马尔干合兵进攻西辽西部的重镇塔刺斯。西辽在塔刺斯大败,守将塔延古被俘。八刺沙衷也投降穆罕默德。当直鲁古的大军返回八刺沙衮时,居民闭城拒守,苦战十六日。西辽结集各地兵力攻城,用大象抵毁城门。攻下后,辽兵大肆杀掠,四万七千人被杀,抢掠财物无数。马哈穆德泰下令西辽军把掳获品一律交出,各军不服,纷纷叛乱。辽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屈出律得知西辽军乱,便乘机迅速进兵,出其不意,获得大胜。直鲁古被围投降。一二一一年,屈出律篡夺了西辽王位,奉直鲁古为太上皇,皇后为皇太后。两年后,直鲁古病死。屈出律沿袭辽朝制度,仍号西辽(黑契丹)。但花刺子模和撒马尔干一带都已不再为西辽所有。
  屈出律篡夺西辽后,对西辽的各族居民进行了残暴的统治。他首先派兵进攻阿力麻里,并派遣军队驻扎在喀什喀尔、和间、叶尔羌等地,镇压当地的人民。拉施德记载说:“他每年都派遣军队到这方面的一些回教徒住地去放毒和焚烧谷物。由于他们的收获连年被毁,人们缺少粮食,陷入了绝境”。“在每一个合惕忽答(家长)的住宅中,都安置了一名士兵住宿。”屈出律凭借军事暴力强迫这些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改奉佛教,并改穿辽朝契丹人的服装。屈出律的暴政遭到各地人民的反抗。一些反抗的教士被残酷地处死。
  西辽在屈出律统治下,前后经过了七年。一二一八年,蒙古军队由者别统率,向西辽进攻。屈出律这时正在喀什喀尔城中,听说蒙古军来攻,即慌忙逃跑。蒙古军下令,各地居民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从而赢得了伊斯兰教居民的支持,各地居民奋起杀死住在各家的西辽兵士。西辽可散城八思哈管民官易思麦里投降蒙古,为者别作先锋,引蒙古军追击屈出律。屈出律逃到巴达哈伤的撒里黑昆山谷,被蒙古军捕杀。喀什喀尔、和闻、叶尔羌等地相继投降,归于蒙古(元朝)的统治之下。
  辽朝自九一六年阿保机正式建国,前后经过了三百零二年的历史过程,在一二一八年最后灭亡了。
第三节 辽代的经济与文化
(一)经济概况
  契丹族原来在满河流域以渔猎为生,进而经营畜牧。辽朝建立后,又在汉族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工商业的繁荣。上节已经叙述过契丹社会制度的变革,下面只说契丹、汉族等各族人民在各个部门的生产状况和商业贸易。
一、渔猎畜牧
渔业 契丹旧居潢河、土河间,四时捕鱼。冬春之际,江河水冻,有凿冰钩鱼法。辽朝一代,一直沿用。宋人程大昌《演繁露》记载道宗时在达鲁河(长春河)钩鱼的情况。大意是:达鲁河东连大海,正月结冰,四月解冻。钩鱼时,先使人在河上下十里间用毛网截鱼,不让鱼跑掉。在河面凿四个冰洞,叫做冰眼。三个冰眼凿薄不透冰,从这里观察鱼的动静。一个冰眼凿透,准备钩鱼。鱼在冰里日久,遇到有出水的地方,一定要来伸头吐气。等鱼到冰眼,用绳钩投去,没有钩不中的。另有一种夜间罩鱼法。辽圣宗时,宋朝的使臣宋缓来辽,听说圣宗在土河上罩鱼。在河冰上凿冰眼,举火一照,鱼都来凑集,垂下钩竿,很少能跑掉(《宋会要稿》,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天禧五年)。
  辽朝历代皇帝也经常在达鲁河或鸭子河(混同江)的春捺钵钩鱼。捕获头条鱼后设宴庆祝,称“头鱼宴”。这种捕鱼法,长久流传。元朝时,张德辉至肿胸河(胪朐音卢居lu jū),当地居民说,河中有三四尺长的大鱼,春夏秋都不能捕得,到冬天可凿冰捕获。(《塞北纪行》)直到现在,我国北方某些地区仍然沿用凿冰钩鱼法。据《北史·室韦传》记载,室韦族曾有过凿冰入水“网取鱼鳖”法。凿冰钩鱼的生产方法当是契丹劳动人民的一个创造。
射猎 《唐书·契丹传》说:契丹“射猎,居处无常”。契丹建国后,仍旧长久保持狩猎生产(《辽史·游幸表序》)。契丹妇女,自后妃以下,也都长于骑射,和男子一起田猎。按照季节的不同,大体上是,春季捕鹅、鸭,打雁,四五月打糜鹿,八九月打虎豹。此外,也射猎熊、野猪、野马,打狐、兔。狩猎以骑射为主,辅以其他方法。如射鹿:在鹿群必经之地洒上盐,夜半鹿饮盐水,猎人吹角仿效鹿鸣,把鹿引到一起,聚而射之,叫做“舐鹻鹿(鹻同碱)”,又叫“呼鹿”。射鹿历来是契丹狩猎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北史·契丹传》记北朝时契丹风俗,父母死三年后收尸骨焚烧,祝告说:“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野猪)鹿”。东丹王倍善画契丹人物射猎,有千鹿图为宋朝所得。辽庆陵壁画,也画有鹿的形象。捕捉鹅、雁、野鸭等飞禽,多利用饲养的鹰鹘,特别是产于东北的海东青鹰。辽朝每年都要到女真等部捕捉或强索海东青饲养。辽帝春捺钵捕鹅,先由猎人找到有鹅的地方,举旗帜为号,周围敲起扁鼓,把鹅惊起,然后放鹰捕捉,鹅坠下后,用刺鹅锥刺死,举行“头鹅宴”祝贺。春捺钵以海东青捕头鹅,带有多少固定的典礼性质。一般契丹猎人,当只是饲鹰捕捉飞禽,鹰是他们生产中的助手。契丹人又用豹作助手,驯豹捕兽。宋绶至契丹,看到引出三个豹,很是驯服,在马上依附契丹人而坐,狩猎时用它来捕兽。(《宋会要稿》)陕西乾县近年发现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出猎图》,画一骑射猎人,背后一驯豹蹲坐马背,随行出猎。又一猎人,背后豹不驯,猎人在马上回视,怒目挥拳。唐武后时,陆续收编契丹流散部落,任用契丹降将(如李楷固、李光弼)。唐人的驯豹猎兽,很可能是从契丹传来。唐壁画的情景当近似于契丹的情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