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管理]大前研一:无国界的世界

_2 大前研一(日)
改革的政治戏码(1)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以日本为例,谈谈日本所发生的现象及隐藏在现象里的本质,因为这一本质就是本书内容的重点。
  小泉改革是一出壮观的政治戏剧,但是一般百姓,包括消费者、就业者,在观赏这出戏时却越看越扫兴。为什么?因为天才政治家小泉纯一郎所演的,只不过是“捕物帐”捕物帐是以江户时代为背景,在日本形成并获得发展的侦探小说形式。就像“小泉剧场”小泉剧场的意思是小泉自导自演的政治剧目,原是反小泉阵营批判小泉时所提出的名词,但是后来代表小泉支持者对小泉政治手法的肯定。这个名词,小泉纯一郎以戏剧方式呈现他的政治手法。因为不管怎么说,舞台上戏剧的主题,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惩恶扬善。
  如果道路公团(政府经营的公共事业)不好,就惩罚道路公团指小泉撤换道路公团总裁藤井治芳一事。;如果桥本派的人马想玩金权政治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因隐瞒日本牙科医师联盟约90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所涉及的金钱丑闻,被迫辞去派阀领导职务、脱离派阀,并被东京地方裁判所(法院)起诉,追究其刑事责任。,就在各重镇埋设“地雷”,让他们踩个痛快。如果所上演的改革剧演不下去了,就送出“刺客”(具有高知名度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加以制裁,并塑造了比历史上赤穗47位义士1703年1月30日夜里,47位赤穗浪人袭击位于江户本所松阪町的吉良上野介义央的宅邸,为主君浅野内匠头长矩报仇。这些人又称“赤穗义士”。阵容更庞大的83位被称为“小泉之子”的“骑士”(新科议员)自民党在2005年9月大选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产生83位新科议员,这批议员亲小泉的色彩相当浓厚。。后来则致力杜绝“族议员”族议员是指精通特定政策领域,并拥有对该领域的影响力,扮演各省厅后援团与利益辩护者角色的议员。,并且裁撤政府体系下的金融机关,据说已经铲除了5%曾大捞一笔的官员。
  能成功推进这一连串“事业”的小泉纯一郎,果然不同凡响,他的政治手腕真的无人能出其右。此外,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的“信念”,也是日本在外交上从未有过的做法。我个人反对参拜靖国神社,以避免激怒中国、韩国。不论是外交或内政,小泉的做法的问题,都在于只看到了“有问题的现象”,所以小泉内阁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只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不堪一击的政治剧
  一般来说,看起来不对劲的问题,都有其原因;再深究下去,原因中还有真正的原因。那么日本大多数问题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顺着问题追溯探索,就会发现源头竟然是自江户时代(1603~1867)一直延续下来的中央集权(统治机构)问题,以及《明治宪法》及《昭和宪法》所衍生的各种问题。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将西欧列强的统治机构直接套用于始自江户时代的国家运行模式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将失调、变形的统治机构全部推翻(事实上,大家都深信已全数推翻),以美式宪法为标准重新出发。这么做造成了混乱,那些无法因战败而被消除的明治时代富国强兵思想、江户时代的国学创意,有时仍会像走马灯一样,一幕幕又出现在眼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看电视剧、漫画长大的日本国民,因为无法看透“剧情”背后的思想、意图,所以在“小泉剧场”迈入第五个年头时,在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的情形下,赞成参拜靖国神社的人超过了50%。
  类似这样的政治剧持续不断地上演,由于长年如此,所以百姓们也就不会动怒要求:“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啊!快点上演正式剧目吧!”事实上,日本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
  大多数百姓都以为“改革的好戏正要登场”,但事实上由5幕戏构成的“小泉剧场”,有4幕已经演完了。这4幕戏都只轻轻“触碰”了一下日本所存在的问题,点到为止。小泉纯一郎明知“这已是正式的演出”,但即便戏已经告一段落了,仍旧是死也不肯告诉观众真相,因为这会让身为观众的全体国民要求他“退钱”!
改革的政治戏码(2)
  戏已经接近尾声,但是日本人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轻松。政府非但没有培育优秀的人才(因为教育改革还没有提上日程),而且在序幕中承诺过的财政重整,也如海市蜃楼一般,虚幻而又遥不可及。
  小泉所实施的政策,并不切合国民的需求,但其实为国民谋福利才是政治的本质。换句话说,“小泉剧场”最欠缺的就是“从国民(指消费者与就业者)的角度思考一切改革,进而实现国民的梦想”的政治态度。尽管事实就摆在眼前,却无人疾呼:“喂,主要的剧情是不是‘只要改革,就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啊?”
  因为国民也认为“反正这种事也做不到”,所以即使觉得戏剧扫兴、冷场,还是十分赏脸地观赏着“绕道而行”的小泉政治戏剧,但是距离回过头来怒气冲冲地大骂“根本就是浪费时间”的那个时刻,应该不远了。
“打地鼠式”改革(1)
  那么,我们真的只是在浪费时间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小泉先生最大的功劳,就是证明了“只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即便是顽固保守的战后政治体制也可以破坏”。姑且不论改革内容如何,这就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有人说小泉纯一郎是奇人,有人说小泉纯一郎是怪人,不管是奇人也好,是怪人也罢,总之,小泉纯一郎就像是为了要打倒持续270年之久的江户幕府而存在的浪人武士一般,他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功能。不过,小泉纯一郎及其一派人马所使用的手法,也像浪人们到了新的明治政府时代就无法产生作用一样,在新的日本社会中没有登场的机会。不,我认为不可以给他们登场的机会。
  理由很简单,因为不好的制度不管怎么破坏,都不会自己长出好的东西来。
  道路公团民营化之后,只是让原本腐朽的组织更为专横跋扈。今天的日本根本不需要道路公团。道路公团只是在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金钱的时代,为了“借助收费充实全国高速公路网”而设的有时限的组织,因此阶段性的任务完成之后,就应该解散。把道路公团民营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政策。
  关于邮政三事业(邮政业务、邮政储蓄、简易保险),在将邮政储蓄及简易保险废止之后,让邮局维持国营或转由民间经营都可以,但就是没有理由让三种事业全都民营化。首先,“民营化稀松平常”这一想法就是个最大的错误。小泉纯一郎也这么认为,可是当他针对“民营化”进行咨询的时候,端出民营化方案的委员会却只是敷衍了事。公务人员的定额裁减在5年之内要达到5%,对民营企业来说,这个数字只是“自然瘦身”。
  小泉改革其实就是修正(各政府机构)所提供劳务或产品的不合逻辑部分,做法是“修正看得见的地方”,也就是大玩“打地鼠”游戏,并且在“对活跃在某个舞台上的不良官吏加以惩罚”的表象之下,上演“惩恶扬善”的戏码。这种做法和什么是该做的,本质上完全扯不上关系,所以才会在有一派人士反对“打地鼠”的情况下,邮政民营化变成了一出耗资770亿日元的宏伟大戏。
  事实上,现今的日本根本没有空闲去为喋喋不休的民营化话题劳民伤财,因为日本政府的债务排名世界第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是世界第一,物价虽然稍稍下降,却仍然很高不下。日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存款,但是这些热钱却不流入市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民不相信政府。
  我并不认为这些人都想抱着存款过日子,不过就算他们想用自己的钱享受人生,但是碍于对未来有一份不安,也只好把钱放着以壮胆,好让自己有备无患。而日本政府竟然把国民这些宝贵的金钱集中到几乎零利率的邮政储蓄或定期存款里,然后拼命地滥用这些钱。这种政府真的是可以下台了。
  因此,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必须将病因连根拔除。
  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
  “不是修正现象,而应该修正原因的时刻来临了!”我第一次说这句话是在20年前的几本书里:《新·国富论》、《平成维新》、《平成维新PART2》、《新·大前研一报告》。在本书中,我则进一步加入了最近所分析的数据,希望全体日本国民产生共识:必须加速“治疗”日本政府。基于这个心愿,我铆足精神提笔完成了这本书。就算有人说“大前是个破鼓”,我也不在乎。因为铁证如山,事实就摆在眼前,政府必须彻头彻尾大翻修,所以我不能假装没看见问题而睁眼说瞎话。
  就算政府玩的是“打地鼠”的游戏,小泉先生也已经证明,从来不曾有过的大胆改革是可行的,这就是最新的证据。也正因为如此,小泉先生才得以搭建有国民支持的舞台。既然如此,政府就应该更往前迈一步——“写一出从国民观点出发的剧本”。
  日本如果能积极专心致力于建造“国民主权国家”,“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生活成本”,这是我10年来一贯的主张。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大概都没有看过我初期的著作吧!我当时认为“如果在2005年前,日本无法完成一连串的改革,那么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将陷入无法自行改革的状况”。进入平成时代(始于1989年)之后,日本人称所有的改革为“平成维新”。具体而言就是,不只是宪法,而是在各方面都制订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法律,让日本成为真正的“国民主权国家”。
“打地鼠式”改革(2)
  0和“国民主权”相对立的概念是“提供者的思考逻辑”。战后日本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提供者的思考逻辑所构成的。因为所有的物质都不足,所以这是时代的需求。农林水产省只要能继续填饱国民的胃就没事。厚生省(卫生署与社会福利局)用的是医生的思考逻辑,文部省(教育部)宣扬教育人员的思考逻辑,只要他们可以提升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政府部门也就算尽到了责任。
  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昭和时期,1926~1988年),这些提供者的逻辑很明显并没有实际地让国民感受到生活更充实、更富裕。虽然数字还算亮丽,但是比起先前,国民的生活质量偏低,甚至还停滞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上。原因是政府重视公共工程等产业基础、社会基础,更甚于国民的生活基础。也就是说提供者的逻辑行之过度了。就因为我掌握了这些“会说话的证据”,所以才急切呼吁政府要致力于建设“国民主权国家”的典范。
  别自认是中产阶级
  日本提倡“重视国民”始于1993年细川护熙组阁(第七十九任首相,民主党)的时候。但是这几个字终究只是政治口号,并没有看到有人从政策或立法上去真正地落实。
  后来到了“失落的10年”,政府呼吁要“恢复经济”、“处理不良债权”,在牺牲国民福祉的“产业再生”宏旨下,执政者鲁莽地拼命冲,结果造就了世界上最高的公债。
  虽说从个人金融部门来看,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储蓄国,但是在零利率的政策之下,政府其实是在从储户的户头里拿钱救济银行。公共工程少了财源,相关单位就打着“可以慢慢还钱”的幌子,胡乱核发房屋贷款,骗上班族买房子,让上班族协助政府应对不景气的经济。
  结果,上班族的生活如何?土地、房子的价格一滑落,这些肩上扛着贷款的中年上班族随即陷入债务的旋涡里。银行公开表示要给予协助,可是却又提不出解救这些上班族摆脱噩梦的政策。这就是提供者逻辑僵化的日本现状。
  最近,上班族因为担心被裁员,任由公司减薪、延长工作时间,生活备感艰辛。
  靠着按时计薪、增加合同工、裁员的效果,公司的业绩的确恢复了,但是国民应得的报酬减少了。进入2005年之后,日本股价上扬、经济复苏,但是大多数国民,尤其是上班族,却一点实质的感受都没有。
  钱理所当然都集中在退休者(老龄者)那里了。据统计,靠退休金生活的人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收入中扣除税金等非消费支出所剩的余额,也就是可以实际消费的金额。,比上班族还要多,因为他们把“退休金的30%都拿去储蓄”了。
  “只要埋头工作,就会加薪、升职”是战后架构日本社会的一大前提,可是这个大前提已经完全崩塌了。现在的上班族必须觉悟,一个人薪水的最高峰平均是在他40岁左右,过了这个高峰,就鲜有机会升职或加薪。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制订符合实际状况的人生规划。
  就在日本徘徊于经济低迷期的这段时间,中国、印度等国家已悄悄抬头,后起的国家更以低廉工资为武器在后面奋起直追。两相比较之下,很明显,日本人的工资之所以未上涨,不是因为经济不景气的关系,而是因为一上涨就会陷入失业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这说明日本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
  日本人的中间年龄(在人口结构中,处于最中央位置的人口年龄)为43岁,到2025年时中间年龄将超过50岁。我找遍了日本所有的学校,就是找不到一所学校有完整的课程,足以培养未来可以活跃于无国界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
  看到这种情形,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认为日本“再这样对问题置之不理,仍可以繁荣兴盛”吧!
  看看现在欣欣向荣的那些国家和地区,它们都不是靠自己的资金来吸引世界的资金、企业、技术和人才的。而全世界取之不尽的金钱就是不流入日本,换句话说,日本靠自己的钱来打造自己的繁荣,这也导致经济后退的恶性循环。
“打地鼠式”改革(3)
  21世纪经济的最大特色,就是从民族国家(NationState)转变成地域国家。已经独立的地域和世界各地域进行各种形态的经济交流以促进繁荣,这是对日本强势而僵化的中央集权制重大的警告。日本以“打地鼠”的方法,将政府机关中的冗员削减5%,让政府体系下的金融机构合并为一,但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日本的问题,所以日本现在迫切需要直接而郑重地改变统治机构。
  因此,我们不仅要为自己做好人生规划,也要向政府提出改革建议。
  从自觉到自救
  改革,就是舍弃提供者的思考逻辑,转而采用以国民立场为出发点来思考的政治制度。因为主办者(当权者、执政者)、提供者(政府各部门等)都不会直接交出自己的权力,所以我必须再度提出自2000年起我就不断呼吁的“平成维新”。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的薪水比较高;也就是说,在世界其他各国的眼里,用这种薪水过日子,应该可以过得很富足,如果日本无法实现这一点,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自民党也呼吁改革,但是改革时却完全没有把国民的需求列入考量,从道路公团、邮政事业的民营化就很容易看出来。小泉改革采用的手法是“捕物帐”、“打地鼠”的方法,拼命修正看上去不好的地方,而遗漏了主体——国民。身为在野党的民主党,也因为本身内部有自治团体劳动工会等工会问题,所以只提出了一些含混不清的削减官员的议题。
  结果,在这些政治家的主导之下,改革流于吆喝的口号,好处是否真的落入了上班族的口袋则不得而知。所以国民应该提高分贝,不客气地要求住宅、教育、车子、饮食、社会福利等费用都应彻底下调。国民不能把改革的议题全权交给政治家,而必须主动提案,争取主动权。
  例如税金一事,政府表示调税是为了平衡财政收支,所以只能“增加上班族所要缴的税”,这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在收入无法增加的时代,税制也应该要归零重新检视。
  这本书是为80%的中低阶层及生活在金字塔底部的人所写的,换句话说,这本书是为绝大多数人而写的。在本书中,我会告诉中低阶层的朋友必须做些什么,以及必须要求些什么。我在建议大家做人生规划及重新检视个人生活习惯的同时,也提出了从统治机构到税制的重建,及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的具体方法。
  我向政府提出的建议,正是我这20年来集大成的经验所得。
“旧模式”的经济理论不管用(1)
  虽说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但是置身变化旋涡中的大多数人,却完全没有发现这一变化如此之大。我们现在就处于这种状况之下。
  当结构产生变化的时候,既往指标无法说明的现象会一个接一个浮出水面。以日本经济状况中的一个现象为例,在“中国特需”产业的支撑下,日本的GDP增长、股价开始上扬,经济看起好像是好转了,但是通货紧缩的情形并未明显消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续缩水,大家的生活未见宽裕,反而更为艰苦。
  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的现象?为什么大家感觉得到,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原因究竟何在?简单来说,就是之前我们常挂在嘴边谈论的经济、社会“常识”,在现今的社会已经开始不管用了。
  例如,绝大多数的人都把经济低迷的情况认为是“不景气”。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不景气的概念来自景气循环说。景气循环以各种形态呈现,例如,和库存投资活动周期重叠的短期循环(又称库存循环)、和设备投资周期重叠的中期循环、和技术革新周期重叠的长期循环等。简单来说,景气循环说就是一种“景气和不景气相互循环”的理论。因此一般人都会认为现在不景气,只要熬过去就会景气,所以借着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利息的调整等政策,就可以提早摆脱不景气的阶段,这种看法成了一般的常识。
  现在的经济也是根据这一景气循环说而被认为是“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不景气阶段”。但是事实上,政府努力维持零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让资金哗哗流动之后,经济依然一点都没有好转。从这个结果所导出的结论就是:“现今经济低迷的状况,根本和景气问题毫无关系。”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提出质疑的就是“通货紧缩和景气的问题”。根据《经济用语辞典》的解释,通货紧缩是在“广泛的供给状态下”,因供过于求而造成物价滑落、企业收益减少,导致经济萧条;在货币供给方面,则是货币量少于物品流通量的状态。
  现在的情形是,钱哗啦啦地响,货物流通却未见改善。现在是经济体系不吸收金钱的时代了,理由有三:第一,视货物为非必要品的老龄人口增加(人口分布的变化);第二,既有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及时的生产方式(库存非必要,企业方面的变化);第三,因为对未来感到不安,认为掌握金钱比拥有物质更重要的消费者心理作祟(个人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说,不是以经济学为前提的状况,而是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现象,发生在了现在的社会中。
  再进一步以世界性的经济动向来看,人们也会明白,20世纪的经济学“常识”,已经完全不适用于21世纪的经济了。
  2001年我在美国出版的《新·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无国界化、全球化、倍数化三个新的要素在操纵经济。现在日本面临的问题,就是这种经济作用所产生的。
  现在所发生的通货紧缩现象,就是受第一个新因素——经济无国界化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无国界化之后,资金流、物流可以很简单地越过国境。也就是说,全世界价廉物美的物品会流入原本产品价格很高的地方。所以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通货紧缩”,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通货紧缩,而只是“物价正常化的过程”。
  如果更进一步加以解释的话,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计算依据也有问题。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根据“购买同等级产品时的价格”(基于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来计算的,而数字化、高科技化则很容易变成拉低物价指数的压力。例如原本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改进到500万像素,价格却只有原来的一半,这时指数根基即会大幅松动。因此从物价指数来看的话,数字化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究其本质,日本物价滑落的现象并不是通货紧缩。国务大臣竹中平藏先生、美国经济学者保罗·克鲁曼认为这就是“通货紧缩”,所以提出“等待经济恢复”,“应用通货膨胀目标,把价格标准带入‘合理范围’”。如果他们了解这其实只是经济无国界化及数字化所形成的“价格正常化过程”,他们就应该知道不管怎么等待经济复苏,都无法阻止价格滑落的趋势,同时也应该明白通货膨胀目标论等根本是无稽之谈。
“旧模式”的经济理论不管用(2)
  因为通货膨胀目标只会把朝着合理价格流动的潮流带往一个正好相反的方向,所以如果不踩剎车,将会引发非常猛烈的通货膨胀而不可收拾,届时经济将陷入一片混乱。
  另外一个本质上的问题是,日本现在手上握有钞票的人大都是老龄者。在少子老龄化的社会里,不管提供多少货币,都不会被经济体系所吸收。如果政府不提出大幅改变现在的《建筑标准法》、税制,以廉价重建无障碍住宅等完善的配套政策,老龄者的储蓄将不会流入市场。之前政府的“景气对策”,就是因为疏忽了这一本质,所以把钱投入市场,却见不到任何效果。
经济还在“长期衰退”(1)
  根据针对家庭和景气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20-49岁的上班族认为“感觉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薪水未提升”(见表1-1)。但是认为“因为不景气,所以未调薪”、“如果经济好转了,即使闷不吭声也会加薪”的想法,根本就是错误的判断。如今在全世界,还抱着在年功序列(以资历、贡献决定职位的制度)的羽翼下,就算没什么成就也会加薪的幻想;或者将薪水不上调的原因完全推给不景气,抱着“他力本愿”(佛教用语,指凡事靠外力,只想坐享其成)想法的,恐怕只有日本人了吧!表1-1人们感觉经济不景气的原因
  20-49岁的上班族,认为不可能加薪,所以觉得经济不景气。
  (只列出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原因)
  年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29岁以下薪水未提升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30-39岁薪水未提升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40-49岁薪水未提升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50-59岁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薪水未提升60-69岁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股票股息不佳注:问卷调查对象为财团法人经济情报中心的公司意见调查会会员,有效回答为3696份。
  资料来源:针对家庭和景气所做的问卷调查(经济情报中心)现在日本社会的经济状况,绝对不是不景气造成的。就因为没有发现这一事实,上班族把薪水没有上调归咎于不景气,经营者也摆出经营者的架子说:“现在不景气,你们就暂时忍耐吧!”于是公司职员就抱着“经济应该会好转”的念头,嘴里发着牢骚,回到位子上静静等待。
  另外,根据该调查我们也可以知道,大多数人都认为低利率和不景气是相关的。尤其是对50岁以上的人而言,低利率是让他们感觉不景气的最大原因,这也直接显示了现代人的错误理解,认为不景气导致了降息,这依据的是从前的经济学理论。现在日本拥有1400万亿日元的个人金融资产,升息会使经济好转,降息只救济了银行及一部分企业,这是提供者的逻辑。
  只要将利息提高一个百分点,个人部门的收入就可以增加14万亿日元。如果能够维持4%-5%的一般利息水平,一年就有50万亿-70万亿日元的热钱流入市场。这比政府部门所端出的经济对策有效多了。
  日本经济之所以会长期低迷,是不了解经济结构变化的落伍学者、政治家,以及只知道以个人部门为工具的官僚们所导致的。直到现在还是有政治家企图牵制银行,不许银行调高利息,这就是他们心中没有民众而且不了解经济现状的最有力证据。
  如果民众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一味等待,不但加薪无望,连日子也会越过越苦。原因何在?因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结构开始进入“长期衰退期”。
  指标依据会发生时间滞延的情形,而所有的经济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初即持续下滑到90代中期。惨跌的速度最快的就是土地价格和股票。以日本为例,土地价格在1991年降到谷底,商业区的价格指数跌幅为50%,而六大都市圈(东京区、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的跌幅更近于80%(图1-1)。日经平均股价在1989年12月达到最高峰,收盘价为38916日元,此后即一路下跌,后来在15万-2万日元之间震荡。到了2003年4月,创下最低收盘价7609日元,之后,虽然有些上升,但是也不过达到收盘价最高时的40%(图1-2)。
  (各年的3月,1991年3月=100)
  图1-1日本商业区地价指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不动产研究所
  (以周末收盘价为基础)
  图1-2日经平均股价的长期变化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因股票、土地等投机事业而造成变动的,不仅仅只有经济指标,连薪水、可支配收入等攸关国民生活基本面的一些数字也开始下滑。1997年日本人的平均工资降到最低点,连同劳工的可支配收入也在1997年前后降到谷底。
经济还在“长期衰退”(2)
  大企业的经常利润经常利润指从包含本业在内的各种持续活动中所获得的利润。,从2002年起连增三年(图1-3),因此很多经济学家及评论家想当然地认为“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是2004年,经常利润超过1000亿日元的60家企业中的增长百分比较大的20家企业,如图1-4所示,有18家都
  (资本额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
  图1-3大企业的经常利润的变化
  资料来源:法人企业统计(日本财务省)
  (2005年3月,金融及电力除外)
  图1-4在经常利润超过1000亿日元的企业中,
  较前一年增长百分比较大的20家公司
  资料来源:摘自上市企业经常利润排行榜是在中国特需产业的影响下才能够大幅成长的。因此增加利润的是“特需”,而非日本经济真的变强了。
  反过来说,除了中国特需产业之外,利润能够增加的企业少之又少,这说明经济问题真的很严重。经济评论家、各媒体都认为经济复苏已经浮上台面,但是现在真的不是盲目乐观的时候。
欠一屁股债的日本政府(1)
  日经平均股价从2000年4月起,就在12000日元上下震荡。到了2005年8月向上突破,9月因小泉所率领的自民党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而超过13000日元,11月更上扬到15000日元。但是今后股价是不是还会持续攀升,则不可预测。
  日本股价能够上升的最大因素,是因为以美国资金为主力进行国际分散投资的外国投资家们,把资金转向了日本。他们把世界分成美国、欧洲、亚洲、新兴市场(如中欧、中南美洲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等数个区域,再把资金依比例投入这些地区。例如,美国市场占所有资金的50%、欧洲占20%、亚洲占20%、新兴市场占10%等。这些投资家们先设定了投资资金的分配比例,再将资金交由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投资。
  投入亚洲的资金,由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政局不稳,这些投资家回避东南亚市场,而又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有很高的风险,所以他们才不得不把投向亚洲的资金转向日本。另外,美国人对小泉纯一郎“改革”的印象非常好,再加上小泉所属的自民党在选举中表现不错,也吸引了美国资金的投入。
  但是,如果日经平均股价超过了16000日元,这些资金的投资标的就会从债券等转为股票,届时国债就有可能暴跌。资金具有流动性(投资家有强烈的追逐利润的取向),这些钱将会逐渐移向日本以外收益率较高的国家。2005年有18万亿日元流向国外,就是因为日元贬值的关系。
  另外,从中国经济减速的情况看,支撑日本企业2/3收入的中国特需是否能够持续,其实是个相当大的问题。因为日本个人投资家的扩大参与,日本的股票突破16000日元大关并不是不可能。从结构上来说,很难想象日本的股票能够突破16000日元的关口。不过,假设真的突破了这个关口,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股价上涨带动经济复苏”但实际却笑不出来的状况了。
  如果日经平均股价突破16000日元大关,个人投资者应该会把资金从银行转到股市,如此一来,股价便会一口气上扬。外国投资家会相准这个时机,大卖股票赚取确定可得的利润(个人投资者即成了牺牲者),而这个时机也一定会带动加息或利率的提升,因为这个时候国债的收益率也必须上调。
  对日本而言,最糟糕的就是国债暴跌。把国债、地方债、短期债务、财投债(是财政投资贷款财源)做个加总,日本政府在2004年的债务余额超过了1000万亿日元(图1-5)。因此支撑这一债务的国债一旦暴跌,日本国家财政就会破产。届时很难说不会发生阿根廷国债在2001年底无法偿债那样的事件,并引发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迫使日本政府采取紧急金融措施,封锁存款。
  国债、地方债、短期债务及财投债,合计超过了1000万亿日元
  (其他还有年金债务约800万亿日元)
  (单位:万亿日元,2004年)
  *政府短期债务:政府短期证券、贴现短期国债、财务省借款、存款保险机构借款。
  **财投债:在政府保证下所发行的国债。
  图1-5日本政府的债务余额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从日本税收及财政支出的变化来看,税收自20世纪90年代初即持续减少。2005年,日本的税收因为中国特需而增加了一些,但是从整体的趋势来看,可以说是“锐减”(图1-6)。(万亿日元)
  为应对政府的财政支出,税收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增加国债发行量,发行财投债所造成的浪费,不久之后将以增税的形式,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国民的一大负担。
  注:至2004年的决算基础数值,2005年初的预算基础数值。
  图1-6日本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图表上所有的指标都显示,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长期衰退期”。但是政府却未认清这个事实,把经济的低迷误认为是泡沫经济崩溃,是不景气的问题,于是企图利用发行公债刺激经济,为企业解困,结果造成财政支出的扩大。这些庞大的债务将来必须由全日本人民埋单。
欠一屁股债的日本政府(2)
  在有能力偿债的生产人口不断减少的现状之下,公共部门债台高筑成了经济不安定的一大重要原因。这是一种物理现象,所以不是靠“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国民心理,或者是期待政府大玩借换债日本在1967年正式建立减债制度,成立了偿债基金,并制定了公债60年平均还本规定。如果60年里并未将公债消化完毕,即由偿还基金再发行5年期、7年期或10年期的公债继续摊还债务,此时所发行的公债就称为借换债。魔术的“心理现象”就可以压制的。因此不要再相信“经济会恢复”、“不会有问题”之类的谎言,要正视这个物理现象,承认日本进入了“长期衰退”。只有找出衰退的原因,并从源头上着手治疗,才能够开辟一条通往繁荣的康庄大道。
  这是小泉“打地鼠式”的改革绝对做不到的。
执政者的观念误国
  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如同我在《新·资本论》中所说的,是因为太迟转换进入1985年即开始的“新经济”跑道了。
  这块看不见的新经济大陆,涵盖了四个空间:第一是延续旧世界的“实体经济”空间;第二是资金流、信息流可以穿越国境自由流通的“无国界经济”空间;第三是由包含互联网在内的各种通讯技术所产生的“数字经济”空间;第四则是以自己资金百倍、千倍的倍数资金流动的“倍数经济”空间。在这块看不见的大陆上发生的所有现象,都是由这四个空间交织的复杂关系所产生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的地价狂飙、股价强劲上扬,接着即面临泡沫经济破灭现象,其实这一切全都是“新经济”作用的产物。泡沫经济破灭(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后,许多企业都陷入了危机之中,但是大部分的日本企业还是能够在无国界化、数字化之后,一边应对呈现倍数化的资金流动,一边转战世界各地。但是日本执政者的观念却仍然停留在对旧世界的认识上,持续抛出失去准头的政策。结果中央和地方共同制造了1000万亿日元的债务,并让年金制度陷入危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曾在《新·国富论》、《平成维新》、《新·大前研一报告》等书中反复提出日本应做的改革。在这些书中所提到的愿景及具体的创意,现在看起来不但没有任何跟不上时代的迹象,而且每一项都是必须马上去做的。
  如果能够实现这些愿景,日本的经济就不会陷入长期衰退,民众的生活也将更为富裕,当然日本也就可以步上欣欣向荣的大道。在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的时候,完全提不出终止长期衰退的对策,并且让伤口持续扩大,对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创。想到这一点,我真的觉得非常遗憾。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日本尚有最后的机会。但是要活用这个机会的大前提是,必须先认清这20年来所发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本质。
中低阶层时代已到来(1)
  八成人口中低收入
  进入长期衰退之后,日本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简单说,就是“收入两极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这些变化更为日本社会带来了戏剧性的“质的变化”。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平均收入都是增加的,但是从1998年起开始转为减少。2003年个人平均收入更下滑至580万日元(厚生劳动省在2004年做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这10年里,每个人的平均收入减少了15%,也就是80万日元。另外,根据国税局的调查,服务于私营企业的上班族的平均薪资,从1998年起连续7年下滑,2004年的平均薪资为4388万日元,比前一年少了整整51万日元(图1-7、图1-8)。
  图1-7服务满一年的平均薪资变化
  资料来源:私营企业薪资状况统计调查(日本国税厅)
  (工薪家庭平均月薪)
  图1-8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资料来源:家庭调查年表(日本总务省)下滑的消费物价稍稍减少了大家的负担,大家也没有因为薪资减少而引发暴动。这也可以算是日本教育的一种成果吧!教育让日本人都拥有一流的“忍功”,但是每一位国民应该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收入“衰退”、荷包缩水的痛楚了。
  话虽如此,不过并不是所有日本人的收入都在往下掉。因为平均收入之所以减少,是收入两极化造成的结果。
  假设以一个人平均年收入600万日元为标准,超过1000万日元的为上层阶层,600万-1000万日元为中上阶层,300万-600万日元为中低阶层,300万日元以下的为低层阶层,日本的中低阶层及低层阶层人数明显增加,上层阶层也微微增加,但是在中段的中上阶层的人数却大为减少。
  尤其中低阶层以下竟然在所有人口中占了近八成(789%)的比例,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信息(图1-9)。“中低阶层人数的增加”,是让经济、社会产生质的变化的最大因素。
  上班族年轻时候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随着资历增长,地位和收入都会随之上升,最后可望以中上阶层的身份退休。这是大部分上班族都默认的共识。但是随着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上述的人生规划也随之瓦解,所以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觉得“搞不好,或许自己的一生就在中低阶层度过了”。这是2004-2005年所发生的现象。根据2004年的富翁名次表资料,投资顾
  (收入阶层年度薪资)
  图1-9薪资收入人数的结构比率变化
  资料来源:私营企业薪资状况统计调查(日本国税厅)问公司的上班族以年收入百亿日元名列第一,这表示“无等级差别的社会”已经成为幻想。
  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为社会结构带来了质的变化,而且这种情形至少要经过二十多年才会呈现一种固定的形态。
  中产阶级社会全面崩溃
  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收入两极化,尤其是中低阶层薪资的人数占了日本全体国民的大半,影响到的层面并不只有个人的生活。当市场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催促着企业改变战略、组织重整体系的同时,也为社会及国家的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变革。
  战后,日本社会的中坚一直由中产阶级构成。在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EO李·艾柯卡和新进职员收入相差百倍的时代,日本的社长和新进员工的收入差距只有8倍。这种没有贫富差距的均质性社会,可以说是日本的优势,也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员工进入公司后,在终生雇佣制度的保障下,一辈子安安稳稳。年轻时虽然薪水不高,要从低层阶层或中低阶层开始起步,但是往后因定期加薪、升职,最后总是可以升到中上阶层,顺利的话,甚至可以以上层阶层的身份结束职场生涯,退休之后也有足够的退休金,可以安享晚年……这种人生模式深入各个阶层,是日本人的共识。社会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甚至连教育体系也是在这个框架中形成的,所以制造商所销售的商品、服务都是为中产阶级而设计、制造的。
中低阶层时代已到来(2)
  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这种情形今后只能是幻想。
  根据年收入阶层的家庭比例(图1-10),我们可以知道1992年是以年收入400万日元的中层阶层为中心的,从而通过统计数字对“中产阶级社会”有一番正确的认识。但是到了2002年,占人口大多数的收入阶层向收入较低的方向偏移,年收入在600万日元左右的中间阶层减少,年收入超过1200万日元的人数反而增加了。这种趋势在这几年尤其明显。
  在劳动人口中,占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崩溃之后,收入阶层的分布即往低层阶层和上层阶层上下两极移动,迈向左右两端高峰、中间低谷的“M型社会”。美国在“里根革命”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在保守主义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着手削减税收和政府开支,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这些政策的实施被看做是一场经济政策方面的“里根革命”。里根革命的名言:不要再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政府,政府正是问题之所在。之后,这种趋势格外显著,日本在20年后,也沿袭了这股潮流。
  和10年前做比较,可以看出中间阶层减少,收入阶层往上下两极移动,呈现两极化的现象。
  图1-10年收入阶层的家庭比例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但是大多数人好像还是无法走出过去的梦幻。根据日本内阁2004年4月所做的“国民生活调查”显示的数字,虽然这个数字比上一次的调查稍稍减少了一些,但还是有895%的人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居于中间阶层。
  为什么会有这种自我矛盾的心理?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部分的日本人仍然滞留在虚构的中产阶级社会之中,抱着“希望居于中间阶层”的愿望。
  这种心理是通过日本特有的教育扎根的,因为现在的教育告诉大家无差别、无等级之分就是好的。再加上日本的大众传媒就像公布政府消息的机关,让日本国民无法接触正确的信息,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模样及自己的真实处境,以至于无法正视现实。
  迈入M型社会的证据
  日本已迈向M型社会,收入阶层薪资有两极化现象。
非正式员工增加(1)
  因裁员等原因,正式员工减少了。自由业者等非正式员工的增加,造成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的薪资等级落差,这和“收入两极化”有密切的关系。
  正式员工在1995年左右减至最低,伴随而来的当然就是非正式员工的增加。相对于2003年3500万的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的人数达到了1500万人。换句话说,日本每三位劳动者之中,就有一位是非正式员工。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到了2005年,正式员工甚至减至3333万人,而非正式员工则增至1591万人(图1-11)。
  注:2001年之前,含2001年,每年各取两个月的人数数字;2002年之后,取1月-3月的人数数字。
  图1-11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人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和正式员工相比较,非正式员工的收入较低,其中64%的合同工及外聘员工的年平均收入更在500万日元以下(图1-12)。由此可见,非正式员工的增加,和收入两极化及中低阶层的扩大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非正式员工的增加,加大了和正式员工的薪资等级差距。
  图1-12正式员工和合同工、外聘员工的平均年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劳动经济白皮书》(2004年版)◆产业的收入差距
  从主要产业的年收入(图1-13)上也可以看出,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正急速拉开。在上市公司服务的员工平均年收入是566万日元。以行业来看,在大众传媒业中,富士电视公司员工平均年收入以1567万日元排名第一,其余传媒公司员工最低的年收入也有800万日元,因此服务于传媒行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入是1200万日元。有浓厚反强权、扶持弱者色彩的,仿佛是“正义骑士”的朝日新闻社员工,更是平均年收入达到1331万日元的高收入者。
  日本全体国民平均年收入为576万日元(参考:服务于主要企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入)a富士电视1567每日新闻1358电通1379bSPARXAssetManagement1434三井住友1106野村HD1064c三井不动产1033竹中工务店914清水建设891dKeyenceJapan1333新力933松下电器产业758e三菱商事1277伊势丹706永旺(AEON)554f川崎汽船1174日本航空959东海旅客铁道721g武田制药1047花王799信越化学772hJFE制钢1103住友金属670新日本制铁651i东燃General1026昭和壳牌石油977OSMOOIL867j野村总合研究所1030日本电信电话858KDD1836k三井海洋开发925小松803三菱重工730l麒麟啤酒901味之素870NipponHamGroup774m本田823丰田汽车816日产汽车730n中部电力820东北电力815关西电力786o日本制纸812王子制纸714三菱制纸678p旭硝子(旭玻璃)755太平洋水泥690石桥660图1-13主要产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入顺便提一下,一个服务于电视公司的员工,年约35岁,年收入在1000万日元以上,可是却有可能整日悠闲无事可做。因为电视公司把电视节目制作等工作全都外包了。换句话说,电视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是工作中介者,完全不参与现场的实际工作。其员工因为有钱有闲,便借着金钱和地位打女人的主意。NHK的节目制作人所引发的丑闻就是典型的例子。
  金融业的收入虽有所下降,但是千禧控股集团员工的年收入依然超过1500万日元,三井住友控股公司员工的年收入也超过了1100万日元。银行受政府超低利率政策的保护,所以不但不需要支付像样的利息给储户,还可以收取一般个人贷款的利息。甚至他们还做起了二胎贷款的生意,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坐领高薪的原因。
  只知盘腿坐着等待轻松生意主动上门,当然也就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虽然银行业者声称要重振银行的经营,但是一旦失去政府的保护,他们便会在顷刻之间被经济无国界化的海浪吞噬。
  收入的差距不只出现在不同的行业,即使在同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薪资差距也越来越大。除了一部分的行业之外,有的行业薪资底线只有300万日元。所以即使在上市公司工作,有的人还是必须面对身为低层阶层的残酷事实。
非正式员工增加(2)
  就算是同期毕业的大学同学,也会因为所选择的专业及所进入的行业的不同,而在进入公司20年后,薪水相差25倍。如果连同企业之间薪资的差距一起列入计算的话,实质收入差距在5倍以上。这种状况完全颠覆了社会从前的“共识”。
年功序列主义的崩溃(1)
  日本的情况是因企业导入业绩机制,并废除终身雇佣制度,而让靠资历升职、加薪的“年功序列”认知崩溃,这也是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年轻时虽然是低层或中低阶层,但是收入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并以中上阶层的身份退休的人生图表已经不再适用。我们从年功赁金(日本企业的雇佣体系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终身雇佣制——长期雇用,一是年功赁金制——按资历调薪俸)曲线的钝化,解读到的是如果工作不顺利,终其一生都是中低阶层的上班族增加了。
  之前一般的上班族,预期将来的收入会不断提高,所以贷款买房子、为孩子规划教育基金是很普遍的状况。但是当薪资收入固定在低阶层时,手头不再宽裕,经济不再有回旋的余地,当然就谈不上人生的规划。因此同样是上班族,一生都在低层打滚的人,和不在这一阶层的人,生活质量之间的落差就会越来越大。
  平均年收入虽然持续减少,但是在M型右侧的富裕阶层却越来越有钱。现在日本以科技新贵为首的有钱人一个接一个出现,年收入5000万日元的亦急速增加。这也是“新经济”中“倍数经济”的一大特征。
  注:赁金(年薪资所得)=规定内的薪资×12+过去一年的奖金
  厚生劳动省所制作的这张图表,是以年龄为横轴,以年薪资收入为纵轴画的。从这张图表上,我们就可以了解日本劳动者年收入曲线的变化。在这张依据男性、大学毕业、就业、行业、企业规模等条件下的数字所画的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22岁时的收入指数为100的话,1990年的收入指数高峰为5302,2004年为3850,足足减少了三成。
  图1-14年功赁金曲线的变化从活力门公司(Livedoor)为了拥有富士电视台而设计恶意并购“日本放送”(日本广播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的大股东)的事件,我们就可以了解,在倍数经济下,一个只有地方规模的超市,也有可能握有资产额数千亿日元公司的经营权。销售额不满500亿日元的乐天公司,将了营业额超过3000亿日元的日本TBS电视台(东京放送)一军,也是因为在倍数经济下,股票收益率呈倍数增加的关系。 
  以前企业的价值取决于收益、资产等“现在的价值”,但是迈入新经济时代(也就是迈入“开拓者时代”)之后,企业的价值是由可占领多少将来的“地盘”而决定的,也就是该企业在新发现的新经济大陆里,可拥有多少“土地”。因此一个企业现在虽然还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只要让人看到它未来的前瞻性,并预测其可拥有“土地”,资金即会呈倍数转动,即使目前收益并不高,财源仍会滚滚而来。
  例如曾经在麦肯锡顾问公司服务过的谷村格先生及永田朋之先生所创的SONETM3(利用网络,提供医疗范畴内的丰富数据库营销解决方案),短短5年即成长为市值总额达1200亿日元的企业。另外,我在麦肯锡的同事南场智子小姐创立的DeNA原是一家营业额只有十多亿日元,到2004年才终于扭亏为盈的小公司,但是到了2005年的2月,该公司股票已在东证创业市场(东证MOTHERS)上市交易。因为DeNA获得“手机拍卖”这块“地盘”之后,即昭告天下人“这里是我的领地”,然后开始占据市场,随即摇身一变成了市值总额达1200亿日元的企业。因为很多人都想“拥有DeNA的股份”,所以金钱就从世界各地涌向DeNA。总之,光是日本就拥有7000万手机用户,所以这块“领土”是非常辽阔的。
  换句话说,在新经济里,企业是可以拿“让人期待的未来”交换金钱的。
  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企业就以几乎相同的模式,大刮“以小吃大”的并购狂风,于是超巨大企业一个接一个诞生了。思科系统公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果敢进行收购的“快枪侠”企业,能筹集高于自己资金百倍甚至千倍的资金。
  只是快枪侠一旦停战,弹药(金钱)的补给也立刻停止。2004年2月,淘儿唱片城(TowerRecord)的倒闭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淘儿唱片城的收益率及销售成绩还相当不错,但是苹果公司的iPod一推出,股东就掉转船头,对淘儿不理不睬。因此就算是还在持续成长的企业,一旦失去了“让人期待的未来”,也会突然死亡。
年功序列主义的崩溃(2)
  在“新经济大陆”中,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土地”,因此以IT企业创业者为首的亿万富翁一个接一个出现。其实不仅是创业者,连可以配股、分股的一般职员也一样可以成为亿万富翁。所以在现今的日本经济结构之下,挤进富裕阶层要比从前容易多了。
  我的朋友广濑光雄先生(强生公司的日本代表)前些时候退休了。他本以为退休后可以过过悠闲自在的日子,结果受美国LoneStar创投公司之托,开始购买已倒闭的高尔夫球场。当他买下97座高尔夫球场,开始进行现代化经营之后,这些倒闭的高尔夫球场即创造了450亿日元的年营业额,利润高达70亿日元,而且在东证一部上市。这个过程真的极像一出美国西部片。
  此外,现存的企业也因职员会离开公司自行创业,或者被其他公司以高薪挖角,而不得不上调“会做事”的员工的薪水。
  总之,在M型左侧的低收入阶层在不断扩大,同时在右侧的高收入阶层也在不断向右、向高收入的方向移动,今后左右两侧贫富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美国也体验过“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及经济衰退。
  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70年初,美国所营造的“中产阶级社会”形象,就如同电视剧总是以“我的爸爸是世界最棒的”来描绘一个家庭。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美国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平均的。
  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产阶级崩溃,低收入者增加、人均收入减少,同时,高收入者的年收入提高,于是M型社会形成了。反观日本,则是在进入1970年之后,中产阶级逐渐形成,人均薪资硬生生一直往上增加,收入差距也微乎其微。
  把日美这段时间的变化重叠在一起,就可以画出“日美平均劳动薪资的变化图”(图1-15)。日本真的整整落后美国30年。日本的员工薪资从1997年起开始往下滑落。另外,前面的图1-8也显示,日本人的可支配收入也是自1997年开始急速减少。
  图1-15日美平均劳动薪资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美国劳动统计局1985年,就如同比尔·盖茨导入的WindowsVer1所象征的意义一样,美国发现新经济大陆的企业一个接一个诞生了。也就是说,美国因为早一步发现“新经济”,所以成功地彻底开放市场,并借信息高科技产业有效地改变了产业结构,让人均薪资在1995年之后开始上升。现在美国收入差距两极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是中低阶层的收入已经足够让中低阶层过上相当富足的生活。美国已经是个生活者大国了。如图1-16所示,美国的失业率曾经高达近10%,但是20年后,却降得和日本几乎一样了。
  图1-16日美的失业率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劳动调查”,美国劳动统计局日本就好像在美国屁股后面一路追赶,社会结构也急速迈入M型社会。美国在中产阶级社会崩溃之后,花了20年的时间,才恢复经济实力,并改善失业率。由这个经验来看,日本人的收入下降、经济低迷的情形,最少会再持续20年。
改革机会只有现在
  2025年,社会中坚超过50岁
  日本现在的状况,比30年前的美国更为严重,因为日本还必须面对史无前例的少子老龄化社会,及因财政政策错误所造成的巨额国债。如果政府延续错误的财政支出政策,势必会让国民的负担更为沉重,让经济陷入更长期的衰退,甚至连国家都会有破产的危险。
  总之,受到少子老龄化的影响,日本所要面对的问题比大多数人所想的都严重。
  日本的中位数年龄(现在活着的人的年龄中间值)战后快速往上冲(图1-17)。1990年,日本即把其他发达国家抛在后头,成为全世界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了2025年,日本的中位数年龄预估会超过50岁。也就是说,假设全体国民的人数为100人,从婴儿到老人,顺着年龄排排坐,坐在正中间的第50个或第51个人的年龄就超过了50岁。从图1-17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除了日本之外,没有一个国家的中位数年龄超过50岁,其中美国的中位数年龄更是未到40岁。
  到了2025年,日本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国民中位数年龄超过50岁的国家。除了人均寿命延长的日本之外,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位数年龄超过50岁的国家。
  图1-17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位数年龄变化及推算
  资料来源:《世界人口展望:2002年修正版》(联合国相关机构)到比较偏僻的城镇或乡村走一趟,会发现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有些地方甚至只有老年人进出,不禁令人慨叹日本是个暮气沉沉、完全没有活力的国家。
  日本一旦中位数年龄超过了50岁,当然也就失去了创造新产业的活力,经济实力自然就更加衰退了。
  更何况日本的社会从2005年起就迈入了自然人口减少的社会,这个时间比政府预期的还早了两年。因为日本不仅老龄人数增加了,总人口数也减少了。简而言之,日本已经开始体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经体验过的社会。
  这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筹措年金、医疗保险费用等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险费用,以照顾、赡养老龄者。2004年日本的生产年龄人口(15~64岁)是8500万人,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是2500万人,换算之后,等于34个生产年龄人口,赡养一位老龄者。到了2025年,因少子化的关系,生产年龄人口会减少至7200万人;另一方面,老龄人口则会增加1000万人,总数达3500万人。换句话说,平均每两个生产年龄人口就必须赡养一位老人(图1-18)。
  这一结果让2004年86万亿日元的社会保险给付费用,到了2025年即膨胀到153万亿日元。社会保险给付负担也从2004年度的78万亿日元增至155万亿日元。所以我们必须先有心理准备,今后负担增加的时代至少会持续20年(图1-19)。
  到了2025年,15-64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中,平均每两人就必须赡养一位老人。
  图1-18老龄者及生产年龄人口的推算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及人口问题研究所
  因社会老龄化,社会保险给付及负担在20年后都会增加两倍,极有可能因此爆发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斗争”。
  *保险费的负担=被保险人负担+事业主(雇主)的负担
  注:日本的年金制度可分成:(1)国民年金,是从20岁以上到未满60岁的国民加入的年金,也称为基础年金;(2)厚生年金,是由公司员工加入的福利制度,保险费由企业和员工各分担一半;(3)企业年金。
  图1-19社会保险给付费用及国民负担的推算
“高负担时代”的可怕事实
  2005年是日本政府转向高负担政策的一年。理由是2004年10月调高厚生年金保险费率,12月废除配偶特别扣除额(追加部分)原则;接着一进入2005年,又废除老年扣除额(收入扣除额50万日元)等65岁以上追加部分的扣除额,缩小住宅贷款减税比率,采纳实质增税政策,4月开始分阶段废除一定比率的减税,并调高国民年金的保险费。
  此外,政府相关部分也将以2009年为目标,降低长期照顾保险的保险费征缴年龄,并预估2008年度调高消费税费。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回头看,一定会称“小泉剧场”疯狂的2005年为“高负担元年”。
  不过,真正高负担时代的到来,毕竟还是以后的事。现在为了重振借款超过1000万亿日元的国家财政,日本必须先设法平衡国家财政基础收支。为此,政府和经济学者现在都认为必须调高消费税费。
  国家财政基础收支是指扣除从岁出(一年中的总支出)中支付国债的本利之后,再从岁入(一年中的总收入)中扣除国债发行额所获得的收支。如果这一收支能够维持平衡,就表示国债发行余额不会再增加了。这是健全财政的第一步。
  图1-20加重家庭负担的主要政策那么,消费税到底要提升到百分之多少,财政支出又要削减多少,才能够让国家财政基础收支获得平衡呢?如图1-21,假设政府的改革方案是公共投资每年都比前一年减少4%,其
  为舒缓超紧缩财攻,让国家财政基础收支在2010年取得平衡,光消费税就要74万亿日元。
  注:除去每年社会保险给付的政府负担部分。
  图1-21国家财政基础收支的推算及取得平衡的必要负担他岁出也比前一年减少35%,2012年之前,分阶段将消费税提高到15%,那么2010年,就可让国家财政基础收支取得平衡。当然,消费税一提高,就会加重国民生活负担,到了2010年,光是消费税,政府就可以有74万亿日元的税收,也就是每一个国民平均负担为62万日元。之后如果要继续维持国家财政基础收支的平衡,估计20年后的消费税累计入库为560万亿日元,每一个国民的平均负担是470万日元。
  然而假设政府为了兑现选举所开出的“支票”,没有一个过渡而立即改革的话,结果将更为悲惨。如果政府不提高消费税,又在2010之前逐年以18%的比例削减公共投资,2010年之后削减的比例为2%,而其他岁出部分也以逐年2%的比例减少,那么国家财政基础收支就只有恶化一途,到了2025年,国家财政基础收支甚至会跌至-34万亿日元。此后想要让国家财政基础收支恢复平衡就再也不可能了。
  届时人民生活不下去,社会当然就会陷入混乱。最糟糕的“剧本”就是:年轻人拒付年金,不缴社会保险费,完全舍弃老年人;小巷中到处都是三餐不济的流浪老人,对将来不抱希望、丧失工作欲望的年轻人,铤而走险四下犯罪。日本极有可能因此成为一个荒废的国家。
  不过,这是以现在的税制为前提所编写的剧本。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不站在“征收”税金的立场,而以生活者的观点考虑“税制应该如何设置”的话,就能够自行找出根本的解决之策。
  关于这点会在第六章详述。我个人倒是有个解决税金问题的方案。这不是奇策,而是应对新的社会构造、新的质的变化的方案。要想让经济摆脱长期衰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既往的思维,不要以为只有增加上班族的负担,才能创造符合新世界、适用于新社会结构的征税制度。
中低阶层时代的对策
  政府之前的错误对策所造成的损失已无法估计,但是一味懊悔也无济于事,问题是今后我们该怎么做。
  一个中位数年龄超过50岁的社会,已失去年轻的活力,所以我们要进行变革只有从现在开始。回顾过往,可以发现在变革时代中活跃的人都是年轻人。不论是进行明治维新的人,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创建大企业的人,几乎都是从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就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三十岁左右即成气候,拥有一番成就。
  但是看看今天的我们,在表现比较强势的汽车、家电等产业中的企业的高层,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影子。除了绰号“堀江A梦”的活力门公司社长堀江贵文之外,几乎看不到企业注入年轻的活力。如果没有应对之策足以让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释放活力,日本就无法在结构上摆脱长期衰退。
  以世界史的观点来看,日本的繁荣时代已经结束,崛起的是“金砖四国”[BRICs,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发音类似英文的砖块(brick)],加上土耳其、越南、泰国等新兴国家(图1-22)。
  一个个像昔日的日本一样有活力的国家将陆续登场,当日本优越的技术被快速模仿之后,日本要维持优势将越来越困难。这导致日本陷入长期衰退的困境,不过日本企业本身也有加速衰退的趋势。因为国内的年轻人才太少,优秀的人才都流失到国外企业、研究单位去了,结果使日本成了一个空壳子,无法让长期衰退的趋势踩刹车。
  日本从2005年开始正式迈向自然人口减少的社会,如果长期衰退的趋势一直持续下去,日本极有可能沦为二流甚至三流的国家。
  不过这是一种假设,前提是日本“无任何对策”。
  我就有对策,所以我才能了解日本“长期衰退”的本质,同时注意到随着中产阶级社会崩溃而扩大的中低阶层,以及这群人带来的社会素质水平所发生的质的变化。为了让日本摆脱长期衰退,不单单只是改革税制,我对个人、企业及政府方面都有几套对策。从下一章起,我就会开始针对应对的具体方法,依次展开讨论。
  图1-22主要新兴国家中位数年龄的变化及推算第
中低阶层时代的企业战略(1)
  先知先觉者,赢家通吃
  百货公司为何门可罗雀
  中产阶级社会崩溃之后收入阶层呈现两极化的事实,也使市场发生了变化。其中占最多数的、年收入在600万日元左右的中低阶层,今后势必持续扩大成为市场的核心,这一点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战略。
  中低阶层时代来临的前兆,事实上已经开始在各经济统计表中露出蛛丝马迹。 
  从日本全国百货公司的营业额变化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991年的97万亿日元是营业收入的最高峰,此后即年年下滑,到了2004年,年营业额只有78万亿日元。也就是说,百货公司的年营业额减少了两成,大约2万亿日元(图2-1)。百货公司原本的主要顾客群是年收入超过千万日元的上层阶层,以及年收入在600万-1000万日元的中上阶层。换句话说,造成百货公司营业额低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低阶层的顾客增加了,中上阶层的顾客却减少了。
  图2-1日本全国百货公司营业额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百货公司协会收入差距的拉大虽然让上层阶层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能够真正满足上层阶层需求的高级百货商品却非常少。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就是,在百货公司中,真正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的只有关东的伊势丹百货公司及关西的阪急百货公司,其他则几乎都在惨淡经营。
  更严重的是地方性的百货公司。2002年2月,从福冈历史悠久的老铺岩田屋百货公司加入伊势丹的体系开始,地方上有名的百货公司一个接一个被东京、大阪的百货公司收购。现在还值得收购的百货公司一个也不剩了。换句话说,地方性的百货公司成了当地经济的包袱。
  但是这些百货公司却不知道,它们的营业额之所以会不断减少是结构变化所造成的,所以仍然在既有的经营战略延长线上,以重新装潢、不着边际的促销策略拼命挣扎,冥思苦想“真是搞不懂为什么营业额会一直下降”。2005年11月,百货公司的年平均营业额比前一年增加了4%,业界即期待从此业绩开始好转,但是事态并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
  美国M型社会的变迁
  30年前美国曾经经历过迈入M型社会的结构变化,只要看看这一历程,即可了解百货公司的衰落乃是结构变化所造成的。
  从美国零售业营业额排行的变化(图2-2)来看,1971年位列前十名的10家公司中,有8家是量贩店和超级市场,百货公司只有一家挤入榜内。而到了2003年,以经营折扣零售超市起家的沃尔玛排名第一,量贩店就只有西尔斯一家,而西尔斯也在2004年被凯玛特收购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以中产阶级为主要顾客群的量贩店没落了,以中低阶层为主要顾客群的折扣零售商店兴起了。美国零售业的荣枯盛衰,可以说是社会结构迈入M型之后的必然趋势。
  以中产阶级为主要顾客群的主要量贩店,随着中产阶级的崩溃开始没落,以中低阶层为主要顾客群的折扣超市顺势抬头。
  图2-2美国零售业的营业额排行变化现在相同的状况也开始在日本发生了。
  根据零售业的行业划分,我们来看看消费者这两三年消费频率增加的行业及减少的行业(图2-3)。消费频率增加的有网络商店、百元商店、以食品为中心的超市、便利商店及药店。消费频率减少的大都是百货商店,其次则是休闲服饰专卖
  到百货公司购买高级商品的人数明显减少。
  图2-3零售业不同业态的消费频率的增减
  资料来源:《消费者社会白皮书》(JMR生活综合研究所)店、量贩店。
  因为年收入在600万日元的中低阶层占了日本人口近80%,所以中低阶层人口理所当然就成了让走低价格路线的零售业得以大发展的原动力。
  憧憬自由之丘
  陷在结构变化当中的企业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提升业绩呢?有很多经营者的想法是“营业额低迷是经济不景气造成的”、“现在只能忍耐”,但是这种消极的做法非但无法让业绩好转,而且在忍耐的这段时间里,公司还有可能因此而倒闭。如果经营者看不到已经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不懂得采取应对措施,就算经济复苏,业绩也无法有所增长。
中低阶层时代的企业战略(2)
  所以让营业额增长的重点就是获得市场最大客户群——中低阶层客户的青睐,其关键在于“憧憬自由之丘”。
  “憧憬自由之丘”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提供价格便宜,感觉如在自由之丘(日本东京市内的高级住宅区)的商品及服务,让大多数人享受向往却承受不起的自由之丘气氛。
  事实上,以这种模式经营成功的商店已经诞生了。在零售业中,业绩呈快速增长的“自然厨房”就是其中一例。
  自然厨房是百元商品专卖店,贩卖的都是让顾客感觉只在精品店、InteriorShop才有的好商品。在精品店、InteriorShop所贩卖的商品大都是产自意大利、北欧国家或是日本的商品,价格都不低。而自然厨房所卖的东西,感觉上虽然一如这些商品,但是产地却是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中心。在生产费用低廉的国家进行生产来降低成本,就可以用100日元的价格将感觉不错的商品卖给消费者。换句话说,自然厨房的“感觉中上阶层、价格低层阶层”概念,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
  在精品店或InteriorShop一个平均售价为900日元的马克杯,在自然厨房只卖100日元;一般售价800日元的储物盒,在自然厨房也只卖100日元。因为自然厨房所采用的方法是拿着精品店的样品到亚洲发展中国家等地,要求依样画葫芦大量生产,所以即使才卖100日元,仍有25日元的利润(图2-4)。
  相较于自然厨房,大创百货的手法又不同了。大创百货的商品也卖100日元,但是如果把大创百货贩卖的商品放到伊藤荣堂或7Eleven卖,至少都在300日元以上。大创百货之所以能够以100日元的价格贩卖,同时还有25日元的利润,是因为大创百货的流通环节以及成本结构,与伊藤荣堂或7Eleven并不相同。
  图2-4精品商品的价格自然厨房能够以精品店、InteriorShop1/7或1/8的价格贩卖商品,也是因为采用和大创百货相同的流通环节、成本结构,模仿高价精品大量生产。它成功的秘诀就是把大创百货的理念带进了质感更高的进口精品市场。
  将制造流程的效率发挥到极限
  在成衣服饰业中,“ZARA”(西班牙Inditex的品牌)因占有中低阶层的市场而胜出。住在六本木Hills的人都是中上阶层的人,所以世界知名的高级品牌都集中在这里。不过最让年轻女顾客趋之若鹜的地方,就是ZARA。现在顾客一致认为ZARA是“六本木最有魅力的店”。
  和高级品牌的夹克动辄五六万日元相比,在ZARA同等级的商品只要1万日元左右就可以买得到。女长裤(宽松的便裤)也在5000日元以下。一套在别的高级专卖店要10万日元以上的男士西服,在ZARA则只要3万日元左右。所以就算是中低阶层的顾客,也可以买得起。而且融合休闲风格及最新潮流是这些商品的一大特征,为此,ZARA不但精心研究流行的款式,还将制造过程彻底流程化,以期在最短的1-3个星期之内就可以出货,因此商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可能在短短的3个星期内,店里所有的商品全都淘汰换新。
  ZARA在全世界有三千多家店面,每家分店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给顾客提供最新的成衣服饰,而且因为商品的周转率非常高,所以即使有存货,也只打八折或八五折。
  反观高级品牌的服饰,从设计到出货所需的时间相当长,再加上商品的周转率并不高,所以出清存货或过期货时,往往必须降价四成之后,以甩卖的方式贩卖,这也就是高级品牌服饰利润会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种低价品牌的商品,售价比ZARA还低,只有数千日元,但是设计能力薄弱,商品本身就不具魅力。看到这种“一味求便宜”的商品,连中低阶层的顾客也会扭头而去。
  ZARA以中低阶层能承受的价格,提供拥有中上阶层质感的商品,就是“憧憬自由之丘”企业典型的经营模式,因此ZARA能够在全球成衣服饰业一枝独秀。
中低阶层时代的企业战略(3)
  赋予耐用产品多次生命周期
  在家具业中,大山公司也是靠“憧憬自由之丘”经营模式成功的。这家公司低价贩卖有质感的家具、有设计感的产品,业绩持续增长。这一战略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沙发这种商品。
  沙发是一种使用周期非常长的商品,通常可使用5-10年。等到要换新沙发的时候,人们理所当然就将整组的沙发全都换掉。而顾客换沙发的时机,也大多只有在新屋落成、搬家或结婚的时候,因此店家很难掌握固定的客人。
  所以大山公司最先开始贩卖的是“可换衣的沙发”。也就是把从前售价约8万-15万日元的双人沙发套上沙发套,标榜只换沙发套就可以。这种“可换衣的沙发”本身的售价是3万-5万日元,沙发套一个是7000-8000日元。要换价格昂贵的沙发不容易,但是只换沙发套,不但价格便宜,而且可以配合季节、流行趋势,轻轻松松更换。如此一来,大山公司不但可以赚到沙发的钱,还可以赚沙发套的钱。这种战略在之前的家具界从来没有人用过。
  当然,大山公司能够以这种价格卖给顾客,主要是因为工厂直销的关系,少了中间的一些费用,不但可以压低售价,也提高了利润。此外,由于这些产品都是在半成品的状态下送进仓库的,所以既缩短了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也降低了库存的风险。不过最重要的是,厂商可以通过直营店察觉消费者的心声,进而抓住中低阶层的心,提供符合中低阶层需求的人气商品。
支撑“感觉好价格低”的成本结构(1)
  宾馆业也有成功应对结构变化的企业。
  这就是以一般商务宾馆的住宿价格,提供和高级宾馆同级服务的新形态商务宾馆。
  以前商务宾馆给人的印象是住宿费用虽然低廉,但是内部的装潢及服务不怎么样,但是现在打破“便宜无好货”观念的宾馆出现了。例如京王PressoInn东银座,不但内部装潢清新舒适,还免费提供刚出炉的面包及咖啡。东急Ιnn也为住宿客人准备齐全的盥洗用具,让住宿的客人不必再像以往那样必须去自动贩卖机买牙刷、刮胡刀。
  最奇特的是东横Inn,这家连锁宾馆的经理人全都是家庭主妇。东横Inn所提供的免费早餐,不但有面包,还有饭团、味噌汤,让住宿客人觉得自己好像在家享用太太送上的早餐。这种以商务客人为中心的惊人的工作效率,理所当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便利性上,东横Inn不但有完善的网络电话、无线局域网络等,而且通讯完全免费。
  这些宾馆共同的成功关键就是,让中低阶层的住宿客人,以等同于从前商务宾馆住宿费7000-8000日元的费用,享受稍微奢华一点的服务。
  这些新形态的商务宾馆花钱加强设备、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利润也非常高。以东横Inn来说,社长之下的经理人全都是家庭主妇,工作人员也都限制在最少的人数,完全不浪费任何人事费用。东横Inn的企业战略是“用主妇的感觉经营”。当初这些毫无经营经验的主妇经理人,经过三四个月的培训,个个都成了干练的经营者,大幅提高了饭店的利润。东横Inn虽然严格控制人事成本,却借助加强服务而获得成功。这些都是在中低阶层时代,稍稍调整经营策略而成功的例子。
  新奢华商品抬头的背景
  现在要介绍的是不同于“憧憬自由之丘”的另一种经营路线,也就是以提供“新奢华”(NewLuxury)商品服务而成功的例子。
  “憧憬自由之丘”是“价格中低阶层,感觉中上阶层”,“新奢华”的特征则是“价格和感觉都中上阶层”。但是“新奢华”所锁定的目标并不是中上阶层,而是中低阶层的客户。换句话说,提供能让中低阶层的客户“虽然觉得有点贵,却想获得”的商品服务,就叫做“新奢华”。
  这个名词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如果再加上我个人的解释,“新奢华”的意思就是以中低阶层为主流,再加入一点“奢华主义的购买冲动”。
  换句话说,质量高、感觉好的商品及服务,只要是在“加点钱就唾手可得”的价格范围内,消费者是乐于多出点钱的。美国就在这种消费模式固定之后,开创了全新的商品及服务理念。因为以前的主流商品已经过时,商品的范畴已经全都改变了。
  日本的情况也相同。以食品来说,Pietro色拉酱、健康Econa食用油、哈根达斯冰激凌的销路,事实上都脱离了价格及销售容量的需求曲线(图2-5)。
  样品:《日经POS》(2003年7月号)营业额进入前十名的产品。
  图2-5价格及销售容量的需求曲线
  资料来源:《创造新奢华型的名牌》(波士顿咨询公司)造成新奢华商品消费现象抬头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折扣零售商店让一般家庭节省了一些家庭开支,让中低阶层的人有多余的金钱可以购买稍微贵一点的商品。例如,平常在百元商店买东西,但是对于室内用具的奢华就是有份执著;平常身上穿的是大众品牌的衣服,但就是想要有个名牌包;平常都吃超级市场的廉价品,但是对味噌、酱油就是非常讲究。也就是说,一个消费者会同时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行动。
  另外,职场上的单身女郎或主妇们会用一笔固定的支出来“犒赏自己”或享受“偶尔的奢侈”,即使是收入属于中低阶层的女性,也有许多人会花大价钱购买名牌包。因此,察觉中低阶层客户的心理,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有奢华感的商品,就是企业成功的秘诀。
  中低阶层改变了汽车产业
支撑“感觉好价格低”的成本结构(2)
  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数年来一直大受欢迎的小型车,也可以说是中低阶层时代的代表商品。
  在日本人以往的观念里,年轻的时候赚得少,所以开低价位的车,但是在年收入增加并晋升至中上阶层之后,最后总想开开丰田皇冠、日产公爵。但是当“在公司服务得越久,薪水就越多,职位就越高”的大前提崩溃之后,配合年收入改变车子等级的想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
  占汽车销量的构成比例(轻型汽车除外)
  图2-6小型车的销量2005年销售成绩耀眼的小型车,能够配合生活形态又能享受奢华感,排气量为1-15升,价格为100万-170万日元。这种车的车身虽然很小,但车内空间设计精致,使用者的满意度相当高。虽然售价很低,却绝非“因为是小型车,就姑且忍耐”的次级品,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中低阶层商品”中成功的例子。在轻型汽车市场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趋势。
  从新车销量排行来看,可以知道在2000年,进入排行前十的小型车中,只有Vitts及Cube两款车。但是到了2004年,就有飞度、Cube、Passo、March、Vitts5款车。这证明丰田皇冠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消费者“配合自己的生活形态选车”的想法已经开始成形了。
  以有限的收入享受自己可以认同的生活,一定会成为“中低阶层时代”的主流观念。
  中低阶层的市场
  四成多的人口
  企业分析市场之后,至少都会为掌握自己所要锁定的顾客群拟定一个战略。因此在分析之前,必须先整理出各收入阶层在已产生结构变化的日本市场所占的位置。
  就算贵也坚持要优质商品、优质服务的上层阶层(年收入超过千万日元)及中上阶层(年收入600万-1000万日元)的高收入阶层,以及受年金之惠而拥有高额可支配收入的银发族,都会进入中低阶层的市场。银发族虽然收入很少,但有积蓄和年金,如果他们的钱流入消费市场的话,消费倾向(消费及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各自所占的比例。消费倾向+储蓄倾向=1)将会提升至中上阶层。他们的钱之所以不流入市场,是因为他们“担心晚年生活”。后面的章节会详谈这个问题,总之,对此政治要负最大的责任。
  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中上阶层的人不但收入比以前丰厚,有的人甚至还拥有一定的资产,但是包括中上阶层在内的收入较高的族群却变小了。前面说过百货商店的营业额陷入低迷,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因此要想在中上阶层的市场有惊人的成长,势必要走彻底的新奢华路线,并提供更精致、更贴心的服务!
  在低收入阶层中,稍稍偏上的中低阶层者(年收入300万-600万日元),在价格方面,他们要求和低层阶层一样的便宜,但是他们并不认同“便宜无好货”的观念,所以对于商品的感觉,他们要求能达到中上阶层的水平。对于高质量、好感觉的商品及贴心服务,他们并不吝惜多付一些溢价的费用。因此这个市场对于企业而言,是个极为严酷的市场,因为企业必须重组能够降低成本的流通环节,或者开发具有新奢华风的商品。
  但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其实是中低阶层的顾客群。现在在日本,中低阶层的人数占了最大的一部分,为415%(2004年),所以今后将形成一个更具魅力、成长更为惊人的市场。就像之前大家所看到的,在百货、精品、时尚、汽车、宾馆、金融服务等行业,能够成长的都是成功捕获中低阶层顾客群需求的企业。
  相对于此,年收入在300万日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便宜比感觉重要,所以“价格低才买”是这个阶层的特征。以人数而言,他们占了总人口的374%,仅次于中低阶层,预计这个市场今后会更大。但是最近属于这个阶层的消费者不但可用于选择性消费和支出的钱变少了,还有严格控制基本支出的倾向。
  当然,走彻底的低价格路线也可以在这个市场开出一条路,但是要想在这个市场让收益持续增长的话,就必须有所觉悟,要和既有的折扣零售超市展开严酷的成本大竞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