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先验唯心体系

_20 谢林(德)
外被指明的②。但是,在自由行动中不依赖于我们而变成客观事物的东西在其
表现出来的过程以内却是直观,所以,我的行动中的无意识的东西与有意识
的东西的同一性就不得不在直观中予以证实。
但是,这种同一性在直观本身却得不到证明。这是因为,直观不是完全
主观的,因而根本不是客观的,便是[在行动中]变为客观的,所以,在直观
中就恰好是为了客观化而取消了这种同一性的。因此这种同一性便只有在直
观的产物中予以指明。
在第二类客观事物中这种同一性是不能指明的,因为这类客观事物只有
通过这种同一性的取消过程,通过这种同一性的无穷分离过程,才产生出来。
这类客观事物当然只能以下列假定来解释:这类客观事物是一种原初就在和
谐中设定的事物,它为了表现出来,就在自由行动中分离开了。但这种同一
体对自我本身才应得到证明,并且因为是解释历史的根据,所以也就不能又
根据历史加以证明。
因此,我的行动中的无意识的东西与有意识的东西的同一性只能在第一
类客观事物中被指明。
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是通过理智的一种完全盲目的机制产生出来的。但
是,这样一种机制如果不是预先业已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所决定,它如
何现在能存在于一种以意识为基本特点的自然界中,则是难以理解的事情。
同样,如果在尚未成为有意识行动的对象的世界里不是预先业已借助于无意
识活动与有意识活动的原始同一性而包含了对于有意识行动的感受性,我们
的目标如何从来都能通过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在外部世界中得到实现,也
是难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如果一切有意识活动都是合乎目的的,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
的会合便只能在一种虽不是被合乎目的地创造出来、但又合乎目的的产物小
得到证实。这样一种产物必定是自然界;并且这正是一切目的论的原则,唯
独在这样的目的论中,我门才能找到所提问题的解决①。
①括号里的文字在修订样本中删去了。
②是在自由行动以外,在容观的、无意识的东西与我对峙的地方以外被指出来的。
①并且这样的自然界在我们看来就是对下列问题的最根本的回答:那种为行动的可能性而设定的必然与自
由的绝对和谐,如何或何以又能对我们本身变成客观的。

第五章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目的论主要原理
第五章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目的论主要原理
①来理解一样,自然界作为[存在于这种分离
过程彼岸的] 不借助于自由而被创造出来的东西,也确实一定会表现为一种
虽然不是被合乎目的地创造出来、但是合乎目的的产物,就是说,一定会表
现为一种虽然属于盲目机械作用的结果、但看起来好象是被有意识地创造出
来的产物。
[a]自然界必定表现为合乎目的的产物。先验的证明.. ②是从无意识活动与
有意识活动的必然和谐作出来的。经验的证明则不属于先验哲学,因此,我
们便立刻过渡到了第二个原理。这就是[b]自然界按照创造过程[产生过程]
来说不是合乎目的的,就是说,自然界虽然在自身带有合乎目的的产物的一
切特点,可是在自己的起源方面却不是合乎目的的,而且那种根据合乎目的
的创造来解释自然界的努力会取消自然界的特点,会恰恰取消那种使自然界
成为自然界的东西。因为自然界的特点正是基于这样一点:自然界在其机械
过程中虽然本身无非是盲目机械过程,却是合乎目的的,我要是取悄了这种
机械过程,也就取消了自然界本身。全部魔术,例如,那种表现于有机自然
界的、借助于先验唯心论才能完全看穿的魔术,就是以这样一种矛盾为依据
的:这个自然界虽然是盲目的自然力量的产物,然而又足彻里彻外地合乎目
的的,而目的论解释方式所要取消的①,也正是这种能用先验原理[唯心论原
理]a priori[先验地]演绎的矛盾。
康德说,具有合乎目的的形式的自然界生动地告诉我们,对它的密码的
解释会给我们提供我们自由的现象。在自然产物里,还汇聚了那种在自由行
动中为了表现出来而分离开的东西。任何植物都完全是它应该成为的那种东
西,它的自由的成分是必然的,必然的成分是自由的。人则是一种永远残缺
不全的东西,因为他的行动或者是必然的,于是乎是不自由的,或者是自由
的,于是乎不是必然的和合乎规律的。所以,唯独有机自然界②向我们提供了
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在外部世界的完整表现,而这种现象根据有机自然界在理
论哲学所讲的创造过程中占有的地位,即可预先推断出来,因为按照我们的
推导,有机自然界本身已经是一种变得客观的创造活动,所以在这个限度内
与自由行动相毗邻,然而却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直观,所以,在这个
限度内本身又是一种盲目的创造活动。
同一个产物既是盲目产物而同时又合乎目的这种矛盾,除了先验唯心论
体系以外,任何体系都完全无法解释,因为任何其他体系不是否认这种产物
的合目的性,便是否认创造这种产物的机械性,因而恰好必然取消了合目的
性与机械性的共存关系。有一种人认为,物质自动地形成了合乎目的的产物,
这至少可以理解物质与目的概念如何会浸透到这种产物中;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或者是给物质附加上万物有生论这种荒谬的体系所讲的绝对实在性,因..
①通过唯一的、绝对的、为了表现出来而有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之分的和谐。
②思辨的和根本的证明。
①因为目的论解释方式是在得出创造自然界的意图的那种含义上把自然界描述为合乎目的的。但实际情况
是:恰恰在没有任何意图、没有任何目的的地方,表现出最高的合目的性。
②(具体他说)或作为绝对的有机生物的自然界(大体地说)。

而认为物质本身是有理智的,或者是不给物质附加上这种东西,因而必须把
物质设想为是一种有理智的生物的纯直观方式,以致目的概念和客体实际上
不是浸透到物质中,而是浸透到这种生物的直观中,于是方物有生论本身又
终于还原为先验唯心论。另一种人则认为物质是完全消极的,让物质产物中
的合目的性由物质以外的一种理智创造出来,就是说,让这种合目的性的概
念先于创造过程本身,于是概念和客体怎么会浸透到无限事物中,一言以蔽
之,这种产物怎么不是艺术作品,而是自然产物,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事情了。
因为艺术作品与自然产物的分别恰恰是基于在艺术作品中概念仅仅铭刻在客
体的表面现象上,而在自然产物中概念则转变为客体本身,并且与客体完全
不可分离,但目的概念与客体本身的这种绝对同一性可以纯粹用一种创造过
程来解释,在这种创造过程中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合而为一,不过这种
过程又只有在一种理智中才是可能的。我们虽然可风理解一种创造性理智如
何能对自己展现为一个世界,但我们却不可理解它如何能对自身以外的其他
理智展现为一个世界。因此,我们看到我们在这里又不得不回到失验唯心论
上。
而认为物质本身是有理智的,或者是不给物质附加上这种东西,因而必须把
物质设想为是一种有理智的生物的纯直观方式,以致目的概念和客体实际上
不是浸透到物质中,而是浸透到这种生物的直观中,于是方物有生论本身又
终于还原为先验唯心论。另一种人则认为物质是完全消极的,让物质产物中
的合目的性由物质以外的一种理智创造出来,就是说,让这种合目的性的概
念先于创造过程本身,于是概念和客体怎么会浸透到无限事物中,一言以蔽
之,这种产物怎么不是艺术作品,而是自然产物,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事情了。
因为艺术作品与自然产物的分别恰恰是基于在艺术作品中概念仅仅铭刻在客
体的表面现象上,而在自然产物中概念则转变为客体本身,并且与客体完全
不可分离,但目的概念与客体本身的这种绝对同一性可以纯粹用一种创造过
程来解释,在这种创造过程中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合而为一,不过这种
过程又只有在一种理智中才是可能的。我们虽然可风理解一种创造性理智如
何能对自己展现为一个世界,但我们却不可理解它如何能对自身以外的其他
理智展现为一个世界。因此,我们看到我们在这里又不得不回到失验唯心论
上。
来业已把概念的概念和客体本身不可分离地统一起来的直观,才能理解,这
是因为,虽然创造过程本身已经被一种为了达到意识而有自由和不自由之分
的本原所决定,因而产物必须表现为合乎目的的,但目的概念和客体本身在
那种直观中还不可分,因而目的概念便不会又被设想为先于创造过程的。一
切目的论解释方式都认为与有意识活动相对应的目的概念先于与无意识活动
相对应的客体,这种解释方式实际上都取消了一切真实的自然解释,因而有
损于完善的知识本身。根据以上所述,这种情形当然可以很明显地看得出来,
所以,我们不必作任何进一步的说明了,甚至于连例证也不必列举了。
Ⅱ.
具有盲目的、机械的合目的性的自然界对我来说当然代表有意识活动与
无意识活动的一种原始同一性,但对我[毕竟]不代表其最后根据在自我本身
的那种同一性。先验哲学家虽然看到了前一种同一性[那种和谐]的本原是我
们的最终基础①,它在自我意识的最初活动中业己分离开,整个意识及其一切
规定都是以它为依托,但自我本身并没有看到这一点。而整个知识学的任务
在过去却正是要解释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和谐的最后根据如何对自我
本身会变为客观的。
因此,在理智本身必然可以指出一种直观,通过这种直观,自我在同一
种现象里对自身既是有意识的,同时又是无意识的,并且,只有通过这样一
种直观,我们才使理智仿佛完全摆脱其自身,因此,也只有通过这样一种直
观,才解决了先验哲学的全部[最高]问题(解释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一
致)。
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在同一种直观中变为客观的,这是第一条规
定;通过这条规定,这种直观就与我们在实践哲学中所能推导出来的直观②
区别开了;在实践哲学里理智仅仅对内庄直观是有意识的,对外在直观则是
无意识的。
①自在的东西,灵魂的本质。
②自由行动中的自我直观。

自我在同一种直观中对自身既成为有意识的,同时又成为无意识的,这
是第二条规定;通过这条规定,这里设定的直观就与我们在自然产物中得到
的直观区别开了;在自然产物中,我们虽然也认识到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
动的同一性,但并不是把这种同一性视为其本原在自我本身的同一性。任何
机体都是表示那种原始同一性的拼合文字
①,而自我要在这种反映中认识到自
己,就必须在那种同一性中业已直接认识到自己。
为了找到这种直观本身,我们只须分析现在推导出来的这种直观的特
征,而这种直观如果先加以断定,则只能是艺术直观。
①一团密密麻麻的笔画。

第六章哲学总官能的演绎或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艺术哲学主要原理
第六章哲学总官能的演绎或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艺术哲学主要原理
业已设定的直观,可以综合自由现象中和自然产物直观中分开存在的东
西,即自我中有意识东西与无意识东西的同一性和对于这种同一性的意识。
所以,这种直观的产物一方面会与自然产物相毗连,另一方面则会与自由产
物相毗连,并且这两者的特点一定在自身是统一的。如果我们认识了直观的
产物,那也就认识了直观本身,因此,要推演这种直观,我们只需推演它的
产物也就行了。
一方面,这种产物会与自由产物有共同之处,就是说,它是有意识地被
产生的东西;另一方面,这种产物则会与自然产物有共同之处,就是说,它
是无意识地被产生的东西。所以,从前一方面看,这种产物将是与有机自然
产物相反的东西。如果说无意识的(盲目的)活动是作为有意识的活动从有
机界的产物中反映出来的,那么相反,有意识的活动则是作为无意识的(客
观的)活动从这里所说的产物中反映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有机界的产物
对于我是把无意识的活动反映为取决于有意识活动的,那么,这里推演的产
物则会相反地把有意识活动反映为取决于无意识活动的。简言之,自然界是
无意地开始而有意识地告终的,创造虽说不是合乎目的的,但共产物却是合
乎目的的。进行着这里所谈的活动的自我则必然是有意识地(主观地)开始
而在无意识的东西中告终的,或者说是客观地告终的;自我就其创造活动而
言是有意识的,但就其产物来看则是无意识的。
无意识的活动在业已设定的直观中仿佛始终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来发挥作
用,以至于达到与有意识活动的完全同一性。但我们应该怎样先验地解释这
样一种直观呢?——我们首先考虑到活动应该是有意识的。不过,要有意识
地产生某种客观事物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在这里又是需要的。只有无意识地
产生的东西才是客观的,所以,在这种直观中也就肯定不可熊有意炽地附加
真正的客观事物。关于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直接援引过去关于自由行动所做
出的证明,即通过某种不依赖于自由的东西,在自由行动中附加了客观事物,
区别仅仅在于:[a]在自白行动中必须取消两种活动的同一性,只有这样,行
动才会表现为自由的,[反之,在这里两种活动则应不否定行动而在意识本身
表现为一个东西];[b]两种活动在自由行动中决不可能成为绝对同一的,因
此,自由行动的对象必然是一种无限的对象,即决没有完全实现的对象,因
为假如它完全实现了,有意识活动与客观活动就会合而为一,就是说,自由
的现象就不会再存在了。通过自由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东西,通过现在设定的
行动则应能达到;但正因为这样,这种行动也就一定不再是自由行动了,而
变成了自由与必然在其中得到绝对统一的行动。但是,有意识的创造毕竟应
该出现,只有两种[活动]未分离开,这种创造才不可能出现。所以,这里有
一个明显的矛盾。[我想再说明一下这个矛盾]。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正
象在有机界的产物中那样,在作品中也应该是绝对同一的东西,不过,它们
应该以另一种方式成为同一个东西,两种活动应该对自我本身是同一个东
西。但是,除非自我已经意识到了创造,否则,上述情形是不可能的。而如
果自我已经意识到了创造,那么,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便一定是分离开

的,因为这种分离是意识到创造的必要条件。所以,两种活动必须是同一个
东西,因为不然的话,就没有任何同一性了;但两种活动又必须是分离开的,
因为不然的话,虽然也有同一性,却不是对自我的同一性。这个矛盾须如何
解决呢?
的,因为这种分离是意识到创造的必要条件。所以,两种活动必须是同一个
东西,因为不然的话,就没有任何同一性了;但两种活动又必须是分离开的,
因为不然的话,虽然也有同一性,却不是对自我的同一性。这个矛盾须如何
解决呢?
①。两种活动的同一性之应该取
消,仅仅是为了达到意识,但创造过程又应该在无意识状态中告终;因此,
必定有两者合而为一的地方,反过来说,在两者合而为一的地方,创造必定
不再表现为自由的创造②。
如果创造过程达到这个地方,那么,创造活动就一定完全终止了,创造
者也就一定不可能再进行创造了,因为一切创造活动的条件都正是有意识活
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对立,但这些活动现在都应该绝对会合在一起,因而在智
理中一切斗争都应该取消,一切矛盾都应该统一起来③。
所以,理智将会以完全承认发端于理智本身、表现于产物之中的同一性
而告终,就是说,将会以完善的自我直观而告终④。既然在那种原初使理智自
相分裂的同一性中已经有了自我直观的自由趋势,那么,伴随着自我直观而
来的那种感受就将是对无限满足的感受。这时一切进行创造的冲动,都随着
产物的完成而得到了满足,一切矛盾都消除了,一切谜底都猜出来了。既然
创造过程过去是从自由开始,即从两种活动的无穷对立开始的,那么,理智
就不会把结束了创造过程的两种活动的绝对统一归于自由,因为随着产物的
完成,一切自由的现象也就同时取消了;理智将由于这种绝对统一本身而感
到惊异和荣幸,就是说,理智仿佛把这种绝对统一视为一个更高的本质的自
愿恩赐,这个本质把理智不可能做的事情弄成了可能的。
但是,这个使客观活动与有意识活动在此得到非所预料的和谐的未知
物,无非就是那个包含着有意识东西和无意识东西之间预定和谐的总根据的
绝对①。因此,这个绝对如果是从产物中反映出来的,理智便会觉得这个绝对
是某种高高地凌驾于自己之上的东西,甚至于是违背着自由,而把没有目的
的结果附加到已经有意识、有目的地着手做的事情上的东西。
这个根本无法认识而只能从产物中反射出来的不变的同一体,对创造者
来说也正是对行动者来说的那种命运之类的东西,就是说,是一种模糊的未
知的力量,它把业已完成的东西或客观的东西添加到自由的不完整的作品之
上;并且,就象那种通过我们的自由行动,未经我们的认识,甚至违背着我
们的意志而实现了没有想象到的目标的力量可以被称为命运一样,这种不可
①为自由行动而包含在无限进展中的东西,在现在的创造过程中应该是一种现在,在有限事物中应该变为
现实的、客观的。
②这时自由的活动已完全转变成客观事物、必然事物。因此,创造过程在开始时是自由的,反之,产物则
表现为自由活动与必然活动的绝对同一。
③在修订样本中“如果创造过程达到这个地方..”这一段已经删掉。
④因为它(理智)本身就是创造者;但同时这种同一性又完全脱离开了理智:这种同一性对于理智来说变
成了完全客观的,就是说,同一性本身变成了完全客观的。
①原始自体。

理解的东西,这种不受自由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又违背着自由,永远躲藏
到自由中的东西,这种在创造过程中得到了统一,把客观事物添加到有意识
事物上的东西,也可以用模糊的天才概念来表示。
理解的东西,这种不受自由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又违背着自由,永远躲藏
到自由中的东西,这种在创造过程中得到了统一,把客观事物添加到有意识
事物上的东西,也可以用模糊的天才概念来表示。
②,或者说,无非是艺术作品,因为天
才只有在艺术中才可能。
这样,我们的演绎就告成了。我们首先须要做的,不过是以完整的分析
指明,我们所设定的创造的一切特征都会在美感创造中汇集起来。
所有的艺术家都说,他们是心不由主地被驱使着创造自己的作品的,他
们创造作品仅仅是满足了他们天赋本质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从这些言
论中即可正确推知,一切美感创造活动都是以活动的一种对立为依据的,这
是因为,如果一切冲动都以矛盾为出发点,以至矛盾设置起来了,自由活动
就会成为不由自主的活动,那么,艺术家的冲动也只能是起源于对内在矛盾
的这样一种感受。但这个矛盾既然会使整个的人全力以赴地行动起来,那么,
无疑是抓住了他的生命的矛盾,是他的整个生存的根本①。在最罕见的、真正
优于其他艺术家的人们当中,那种为全部生存所依托的不变的同一体仿佛脱
掉了束缚着其它艺术家的外壳,象直接受到事物的影响一样,也直接反作用
于一切事物。因此,激起艺术家的冲动的只能是自由行动中有意识事物与无
意识事物之间的矛盾,同样,能满足我们的无穷渴望和解决关乎我们生死存
亡的矛盾的也只有艺术。
美感创造不仅开始子对貌似不可解决的矛盾的感受,而且按照一切艺术
家以及一切具有艺术家灵感的人们的供认,还结束于对无限和谐的感受。这
种随着完成美感创造所产生的感受,同时也是一种感触,这就证明艺术家#
不是把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看到的矛盾的完全解决[唯独]归功于他自己,
而是归功于他的天赋本质的自愿恩赐,这种本质无论多么无情地使他自相矛
盾,却同样会仁慈地使他摆脱这个矛盾给他带来的痛苦②;因为正象艺术家不
由自主地、甚至怀着内心矛盾被驱使着从事创造活动(古代人关于.. patiDeum[情生于神] 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一般人关于外来的嘘气进人体内会
产生灵感的观念,也是从这里来的)一样,客观事物也同样仿佛是不受艺术
家的影响,即纯然客观地附加到艺术家的创造上去的。不幸的人不能完成他
自己愿意做的或打算做的事情,而是完成了那种影响着他的、不可理解的命
运使他不得不做的事情,正象这种人一样,艺术家无论怀有多大意图,在自
己的创造所包含的真正客观事物方面看来也毕竟受着一种力量的影响,这种
力量把他同其他一切人分开,逼着他谈吐或表现那些他自己没有完全看清、
而有无穷舍意的事情。既然两种不断逃遁的活动的绝对会合根本不能深加解
释,而仅仅是一种虽然不可理解①,但又无法否认的现象,因此,艺术就是这
种会合所提供的唯一的、永恒的启示,是一种奇迹,这种奇迹哪怕只是昙花
一现,也会使我们对那种最崇高的事物的绝对实在性确信无疑。
其次,如果说艺术是由两种彼此迥然不同的活动完成的,那么,天才就..
②天才的作品。
①真正自在的东西。
②在修订样本中是:而是归功于对他的天赋本质的自愿恩赐,因此也就是归功于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
的会合。
①从纯粹反思的观点来看。

既不是这种活动,也不是那种活动,而是凌驾于两种活动之上的东西。如果
说我们在有意识活动中一定会找到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虽然可以总称为艺
术,但仅仅是艺术的一部分,它会经过深思熟虑而自觉地完成,既能教也能
学,是能用别人传授和亲自实习的方法得到的,那么,与此相反,我们在参
与了艺术创造的无意识活动中也一定会找到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在艺术里
是不能学的,也不能用实习的方法和其他方法得到,而只能是由那种天赋本
质的自由恩赐先天地造成的,这就是我们在艺术中可以用诗意一词来称谓的
那种东西。
既不是这种活动,也不是那种活动,而是凌驾于两种活动之上的东西。如果
说我们在有意识活动中一定会找到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虽然可以总称为艺
术,但仅仅是艺术的一部分,它会经过深思熟虑而自觉地完成,既能教也能
学,是能用别人传授和亲自实习的方法得到的,那么,与此相反,我们在参
与了艺术创造的无意识活动中也一定会找到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在艺术里
是不能学的,也不能用实习的方法和其他方法得到,而只能是由那种天赋本
质的自由恩赐先天地造成的,这就是我们在艺术中可以用诗意一词来称谓的
那种东西。
自然由此也可以看出,正象单凭诗意、单凭技巧都不能创造出完美无瑕
的作品来一样,这两者分别存在,而不相互结合,也不能创造出完美无瑕的
作品来①;因此,两者的同一性只能是原始的,是通过自由活动所完全不可能
实现和达到的。完美无瑕的作品只有天才才能创造出来,正因为如此,美学
中的天才就等于哲学中的自我,就是说,最崇高的事物就是绝对实在,它自
己虽然决不会变为客观的,却是一切客观事物的原因。
§2.艺术作品的特点
a)艺术作品向我们反映出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同一性。但这两者
的对立是一种无限的对立,而这种对立不假借自由的任何影响,也会取消。
所以,艺术作品的根本特点是无意识的无限性[自然与自由的综合]。艺术家
在自己的作品中除了表现自己以明显的意图置于其中的东西以外,仿佛还合
乎本能地表现出一种无限性,而要完全展现这种无限性,是任何有限的知性
都无能为力的,我们仅以希腊神话为例,来说明这一点。无可否认,希腊神
话本身包含着表示一切思想的无穷寓意和象征,它是在一个民族里以这样一
①两者中没有任何一方比另一方优越,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正是两者(技巧与诗意)的无差别状态。

种方式产生的,即这两种东西使人们不可能认为在那种把宇宙万物统一为一
个伟大整体的构想与和谐中可以贯穿着统一的意图。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
如果其中仿佛包含着意图的无限性,能作无限的解释,其性质也是如此;不
过在这里我们决不能陈述这种无限性是存在于艺术家本身还是仅仅存在于艺
术作品中。反之,在仅仅佯示艺术作品特点的那种产物中,则在表面上具有
目的与规则,而且显得范围很狭小,以致这种产物无非是艺术家有意识活动
的忠实翻版,完全是一种反恩的对象,而不是那种喜欢潜心于被直观事物、
只能以无限事物为依归的直观的对象。
种方式产生的,即这两种东西使人们不可能认为在那种把宇宙万物统一为一
个伟大整体的构想与和谐中可以贯穿着统一的意图。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
如果其中仿佛包含着意图的无限性,能作无限的解释,其性质也是如此;不
过在这里我们决不能陈述这种无限性是存在于艺术家本身还是仅仅存在于艺
术作品中。反之,在仅仅佯示艺术作品特点的那种产物中,则在表面上具有
目的与规则,而且显得范围很狭小,以致这种产物无非是艺术家有意识活动
的忠实翻版,完全是一种反恩的对象,而不是那种喜欢潜心于被直观事物、
只能以无限事物为依归的直观的对象。
c)两种活动在任何自由创造中都是分离的,一切美感创造过程都以两种
活动的这种自身无限的分离为出发点。但是,既然这两种活动可似在作品中
被表现为统一的,那么,这种作品就终于把无限的事物表现出来了。而这种
终于被表现出来的无限事物就是美。因此,一切艺术作品都风统摄了这两种
以前出现的活动为其基本特点,这种特点就是美,没有美也就没有什么艺术
作品。因为虽然崇高的艺术作品是存在的,而且美和崇高在某些方面又互相
对立,例如一种自然景致可以美而并不因此就崇高,或可以崇高而并不因此
就美,但美与崇高的对立却仅仅是在直观的客体方面,而不是在直观的主体
方面发生的对立,因为美的艺术作品与崇高的艺术作品的差别仅仅是基于:
在有美的地方,无限的矛盾是在客体本身被消除了,反之,在有崇高的地方,
这个矛盾却不是不在客体本身得到统一,而是仅仅上升到一个高度,在直观
中不由自主地消除自己,于是看起来仿佛是在客体中被消除的①。这也就不难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