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完颜亮的一生

_5 明璧 (当代)
   孙翊    援军数不详
   种师中   援军十万;
   姚古    援军六万;
   解潜    援军数不详;
   张灏    援军五万
       ……
  
   在这八个半月的围困中,太原城就象世界上最香的鱼饵,先后诱来了五十多万宋军!
  
   而把这五十万宋军杀得一败涂地的,不过是完颜宗翰手下的区区六万金军而已——打到最后,大宋皇帝的严辞诏令都已经无法鼓起宋将出战的勇气,而放眼整个宋军,更是已经到了望金而逃的地步!
  
   完颜宗翰,已经成了大宋不折不扣的天煞星。
  
   而现在,和议已成,必须罢手;即便如此,太原还是被围困着——完颜宗翰相信,继续包围这个地方,肯定还是有用的。于是,他把部将留在太原城下,自己则返回西京,等待着下次动手的机会。
  
   果不其然,宋钦宗接着就自掘坟墓,竭力找死,试图对金国大臣实施策反,结果造就了著名的“蜡丸案”;具体情况,我们还是以后有机会再详细介绍吧。这下,金国上下彻底被惹翻了,二话不说,点齐兵马便卷土重来。当时,已由移赉勃极烈升任左副元帅的完颜宗翰,亲统重兵从西京出发,沿着上次的路线再次大举进攻。
  
   一个月后,完颜宗翰的部队攻克了不再用来诱敌的太原,活捉了大宋的经略使张孝纯。三个月后,第二次攻占了隆德府,并第二次纳降了威胜军(……),之后顺利拿下了上次差一点就到手的泽州;兵马所向,几乎是由北而南纵贯了今天的整个山西省。接着,再继续向南杀入河南,攻占了怀州(今河南沁阳),掉头向东扑去。
  
   到了这个时候,在通往大宋首都汴京的进军路线上,已经没有任何大的障碍了。很快,他就与完颜宗望的部队顺利地在汴京城外会师,自己的部将完颜银术可,更是率先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帝和宗族四百七十余人通通成了俘虏,被灰溜溜地押回金国。
  
   国祚绵延167年的北宋,就这样亡在了完颜宗翰等人的手中;而这个中原汉人所谓的正朔政权,也只不过比大辽多活了两年而已。
  
   而到这个时候,完颜宗翰已经向皇帝交上了三个超重量级的俘虏,那就是辽天祚帝、宋徽宗、宋钦宗——整个大金的军国势焰,也正被他一步步烧至白热。
  
   北宋已亡,但宋军犹在;而汴京城破不到六个月的时间,赵构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搞出个南宋来。于是,完颜宗翰再度出马,先扫平陕西,然后挥兵向东,先纳降东平(今山东东平),再取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接着纳降袭庆府(今山东兖州一带)和济南府(今山东济南),硬是把刚成立的南宋朝廷逼得一路向南,匆匆转移到扬州。
  
   到这时,完颜宗翰再次祭出了拿手的斩首战术;与过去追杀辽帝的路数近似,他又派兵直扑扬州,去追杀宋康王赵构(即南宋高宗)。这一次,不过五百金兵,就搞得扬州鸡飞狗跳,南宋官员纷纷逃命——而赵构拼命逃到瓜洲渡越过长江,才总算跑回了一条小命,也才有了所谓“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等到金兵循迹追到瓜洲渡时,天色已晚,只好“望江而回”——如果不是晚了这么几个小时,我们今天的看到的中国历史会不会迥然不同?
  
   也真是很难说了。
  
   跑得气喘吁吁的赵构,亲自致信完颜宗翰要求罢兵,态度也比过去老实多了——以前,从他手里发出信件的抬头上,一律写着“大宋皇帝构致书大金元帅帐前”;而现在呢?自觉地改成“宋康王赵构谨致书元帅阁下”——都说“嘴硬不如拳头硬”,大金完颜宗翰的拳头硬得能砸碎北宋,狼狈逃命中的赵构,又哪里敢再叫板?
  
   再以后,回了朝的完颜宗翰,就如我们以前所讲过的那样,和完颜宗干、完颜希尹等人一起,成功里拥立完颜亶为谙班勃极烈,进而继位为金熙宗。
  
   而这位战将之所以会被召回朝廷,与我们前文提到的稍后的完颜宗弼一样,实际上都是为了收夺他手里那份皇帝已经难以驾驭的兵权;为此,专门给他加了太保,升任国论右勃极烈,兼都元帅。这样一来,领兵作乱倒是不可能了,然而按下葫芦起来瓢,整个朝局却差不多被他一人控制了。
  
   按说,朝臣弄权,从历史上看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但象完颜宗翰这么胆大包天的,似乎还不多见——见着金太宗不跪不拜,已经够可以的了;而他,居然还敢打皇帝!据说,金太宗动用了军费修建宫殿,结果被完颜宗翰抓住,还以军法予以处罚,也就是捆起来打了二十板子——老实说,我都觉得自己看花了眼;要是曾经挪用军费修建石舫的慈禧瞅见这事,估计又得把金太宗嘲笑至死吧……
  
   皇帝都敢捆起来打,还有什么事情他不敢做呢?至于象官员任免这种最重要的人事权力,压根就不用提——连宰相是谁都是完颜宗翰说了算,还能有什么事情他管不到呢?
  
   仗着父祖长期的威望、自己的赫赫军功,以及拥立金熙宗的不世大功,在金太宗之后,完颜宗翰又成为了金熙宗时期,先后三位弄权重臣中的第一人。
  
   我们前文在介绍金熙宗时曾经说过,金熙宗虽然忌惮他,却又没有什么办法;最后好不容易假完颜宗翰的政敌完颜宗磐之手,将完颜宗翰的心腹高庆裔以“贪赃”的罪名抓了起来。机会既然来之不易,完颜宗磐当然是把敌人往死里整;很快,高庆裔就被定了斩刑。
  
   而这位曾经官至尚书左丞(正二品)的高庆裔,实在是完颜宗瀚最最信赖的谋士。他是渤海人,以前是一名翻译,按说跟心腹什么的搭不上边。但是,此人极为聪明,办事很有章法,而且诡计多端,心狠手辣,着实帮了完颜宗翰不少忙。
  
   比如说,完颜宗翰回朝以后,能够拥有如此说一不二地位的一个重要人事基础,就是高庆裔等人推定的“磨勘法”。所谓磨勘,就是对官员进行考评,以决定最终任免的一道手续;而磨勘的结果,可是由高庆裔等人说了算。在一场只看见裁判员耍威风的球赛里,运动员们又怎么能不俯首听命?于是,借助这个“磨勘法”,完颜宗翰一派彻底地清洗了他的老同事、重臣完颜宗望的势力,由此才把持了朝政大权。
  
   能作为完颜宗翰最最信赖的心腹,高庆裔自然也不同于一般谋士。在金太宗和金熙宗交接的那几年里,完颜宗翰手握重兵,驻守燕云地区;就在这节骨眼上,高庆裔直截了当地建议完颜宗翰自立为帝。的确,在当时当地,论声望,完颜宗翰要当皇帝,恐怕还真比较得人心;只不过,考虑了很久以后,完颜宗翰还是拒绝了这个极有诱惑力的建议。
  
   尽管他没有同意,但高庆裔能有如此建议,那必然也算是自己的“绝对铁杆”,根本不用怀疑;因此他对高庆裔分外信任,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可现在,“绝对铁杆”高庆裔,马上就要被杀掉了。
  
   为了营救高庆裔,完颜宗翰尽了一切努力——他几次求见金熙宗,但是皇帝都不愿意。说到底,这个“斩除完颜宗翰羽翼”的决策,并不是政敌完颜宗磐单方面做出的,而正是贯彻金熙宗本人的意旨。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完颜宗翰急了眼,直闯金熙宗所在的宵衣殿;这一大违臣礼的行为,不出意料地遭到金熙宗的严厉斥责。
  
   话已经说崩了,局势对完颜宗翰极为不利。这时,一贯心高气傲、见金熙宗爷爷辈的金太宗都只是欠欠身子的完颜宗翰,甚至含泪跪下,苦苦哀求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完颜宗翰说,我愿意被贬为庶人,而且愿意从此退休,条件只有一个:您放高庆裔一条生路吧——而杀心已决的金熙宗完全不予理会,当场拂袖而去。
  
   在刑场,高庆裔说“当初要听我的,哪里会有今日;现在我要死了,您也多保重吧”,听到这句话,完颜宗翰与高庆裔抱头大哭;斩令一下,伤心、气愤、郁闷、烦躁的完颜宗翰,竟然当场晕厥了过去。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高庆裔临死时说的话,金熙宗很快就知道了: “当初要是听我的”,听你什么?还敢有异心,这还了得?因此,借着军事指挥失利的借口,完颜宗翰也被打入诏狱。
  
   这一系列“忘恩负义”的举动,让一向被皇帝奖掖惯了的完颜宗翰心里极为郁闷,曾写《狱中上疏》为自己表白,不想又遭到金熙宗亲自写就的《下粘罕狱诏》的激烈批驳——怒火攻心之余,完颜宗翰绝食纵饮,一个月不到便在监狱中愤愤而终,终年五十七岁。
  
   一代名将完颜宗翰,没有死在敌人大辽的兵刃下,没有死在敌人大宋的飞矢中,而是死在了自己大金的监狱里——这时,他千辛万苦抓来的辽天祚帝,死了刚九年;抓来的宋徽宗,死了刚两年;抓来的宋钦宗,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注定还要比他晚死二十四年。
  
   历史常开的这种玩笑,往往让人一点也笑不出来。
  
   好在,金熙宗没有牵连完颜宗翰的家人;他的长孙,后来还一步步升到了平章政事的高位。而对已经死去的完颜宗翰,金熙宗最后又追封他为周宋国王,大概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负疚减少一点吧。
  
   完颜亮时期,对过去的王爵统一进行了重新清理;作为开国定鼎功臣,完颜宗翰被按例降封为金源郡王。
  
   金世宗时期,又改封他为秦王,谥桓忠,并配享太祖庙廷;这就意味着,完颜宗翰最终还是得到了女真人自己的承认和肯定。
  
   只不过,这样的承认和肯定,整整迟到了二十多年;而他的子孙为了避祸,甚至不敢再姓完颜(详情请参见下一篇【杀宫:4】)。
  
   历史曾经给我们提出过很多问题,往往都不怎么好回答;但是其中有一个,它的答案却并不难找,那就是:开国功臣,往往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这不,完颜宗翰已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再次为我们亮出了答案。
                十四:疏诏之间(篇外之二)
  
    承接上篇,我们接着来看看完颜宗翰和金熙宗的书面对话吧。
  
    《狱中上熙宗疏》,天会十五年(此据山西古籍出版社《全辽金文》,本人据文意分了段)
  
      臣闻功大则谤兴,德高则毁来,此至言也。自振古之论,以周公之圣人也,当成王即政之初,以言其业则未盛也,以言其时则未太平也,以言其君则幼君也。周公是时建功立事,制礼作乐,尽忠竭力,勤劳王家。公之功德编于《诗》、《书》,流传于天下。自古及今于世无愧焉,尚有四国之流言,诛弟之过也,况后世不及周公者乎?臣今所虑,辄敢辩于陛下?念臣老矣。
  
      臣于天会之初,从二先帝破辽攻宋,兵无五万之众,粮无十日之储,长驱深入,旌旗指处,莫不请命降,辽、宋二主及骨肉尽归囚虏,辽、宋郡邑归我版图。方今东滨大海,西彻狼溪,南连交广,北底室韦,罔不臣妾。然以大金创基洪业,继治盛朝,先帝所以委臣之力也。又扶持陛下幼冲以临大宝,南面天下,此成王之世也。臣之忠勤过于周公(以下缺若干字),赖成王之圣虑也。今臣虽吐其言,在陛下察其情,臣再陈前日之罪。
  
    (下一段叙述的主要是军事指挥失利的问题,就不摘录了。可怜一代老臣,还在辩解失败的原因“非臣怠慢”,唉,也是明知“这不是重点,但还必须把它当作重点”来对待吧;毕竟,名义上这才是他下狱的主因啊。)
  
      愿陛下察臣之肝胆,念臣有立国之功,陛下有继统之业,可贷臣蝼蚁之命。呜呼!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臣尝有此志。贪恋陛下之圣意,眷慕陛下之宗庙,踌躇犹豫以至于此,使臣伊、吕之功反当长乐之祸。愿陛下释臣缧绁之难,愿成五湖之游,誓竭犬马之报。
  
    短评:一代开国定鼎功臣,在狱中却是这般凄凉。稍微分析一下,完颜宗翰的意思大概是以下几个:
  
    1、反复以“周公”自比,话里话外的意思明白无误:如果我真要篡位,那还会轮到你当皇帝么?我的忠心,早就被历史证明过了;
  
    2、强调自己跟随先祖、创立过不世功勋,为今天的你奠定了厚重的基业。难道,你真忍心杀掉这样的功臣么?;
  
    3、对军事失利的解释,如刚才所说,属于“提了没用,却不能不提”的做法,试图让自己名义上的罪过不至于被放大,不至于因此遭到更残酷的打击;也有点证明自己本来就不该坐牢的意思;
  
    4、最后示弱,表示我过去糊涂不让位,现在我明白了,以“成五湖之游”来表达自己只要求一条老命的心愿。同时,这也意味着离开庙堂,以江湖的身份,从此不再过问朝政。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从中读出一股怨愤之气,虽然,它是被竭力压成平和再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用七个字来描述,那就是:
  
      我不服。
      但我认输。
  
    如此态度,我们能看出来,金熙宗自然更看得出来。于是就有了后文:
  
    《下粘罕(狱)诏》(此据电子版《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八》,个别错字已改)
  
      先王制赏罚,赏所以褒有功,罚所以诛有罪,非喜怒也。朕惟国相粘罕,辅佐先帝,会立边功。迨先帝上仙,朕继承丕祚,眷惟元老,俾董征诛。不谓持吾重权,阴怀异议,国人皆曰可杀。朕躬匪敢私徇,奏对悖慢,理当弃磔,以彰厥辜。呜呼!四皓出而复兴汉室,二叔诛而再造周基。去恶用贤,其鉴如此。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短评:金熙宗真是决心已定。似此文字,压根就不在你开辟的战场作战,却又针尖对麦芒,处处不饶:
  
    1、首先声明,我们做皇帝的,历来奖惩并非任意,而是看具体表现。潜台词就是:你因打败仗下狱并不冤枉,抓的就是你;
  
    2、我对你很尊重,可你呢?象你那么把持重权,还有其它想法,又如此傲慢地对待皇帝我,早该在刑场一寸寸磔死,一直忍着你,已经很不错了;
  
    3、敢跟我用典?好啊,你以为自己是周公,可你真是么?在我看来,你不仅不是周公,而且顶多不过是被周公诛杀的管、蔡之流而已——我需要的是贤明老臣,比如商山四皓那样的优秀老头子群体;而你这样的,不杀掉的话,恐怕连朝廷的基础都要被你糟朽!
  
    4、你就是个反面典型,现在告诉大家,就以你为鉴吧。
  
    有意思的是:完颜宗翰也罢,金熙宗也罢,仿佛约好了一般,高庆裔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有提,似乎一切都与高庆裔无关。这个很耐人寻味的事实,也多少说明了诏狱本身不可语人的一面吧。最终,也如前文所说,接到这封诏书不到一个月,完颜宗翰便绝食含恨而死。
  
    话说回来,这样的一疏一诏,确实是很少见的。它少见就少见在:开国功臣身陷囹圄,自辩;皇帝铁口无情,痛驳——更为难得的是,两份文件都是亲笔。当然,这样的文书辑录时也可能有错讹,但它们毕竟算是第一手资料;某些程度上,甚至比史书更传神、更生动,也许,还更真实。
  
    若干若干年后,我们也见过类似的文档;具体说,就是处于下放劳动的“重臣”,向“天子”求情“上疏”,要求分配工作。也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这一回上疏的结果可要好的太多了。当然,我们要是去细究其中区别,或许意义不大,毕竟情况完全不同;但是读史时,又有谁能按捺住这一闪念的联想呢……
  
   只是,当年监狱中那位满心酸苦却又无人理会的糟老头子,又是如何打发一个个因绝食而痛苦的日夜呢?自作孽,不可活——这会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里,经常想起的话语么?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十五:杀宫 4
  
   如前文所述,金太宗的后代已经被完颜亮杀绝了;但是,宗室之灾到此远未结束。
  
   我们前面说过:涉及这次泼天大案的主犯一共有六位,即完颜秉德、完颜宗本、萧玉、唐括辩、完颜宗美和完颜卞。这六个人里,除去萧玉和唐括辩以外,剩下的都是正牌子的完颜宗室;其中属于金太宗一支的,是完颜宗本、完颜宗美和完颜卞。
  
   那么还剩下的一位,就是完颜秉德了;而正是完颜宗翰的这位好孙子,给自己爷爷的家族招来了惨重的灾祸。
  
   ——历数金景祖以下,从他儿子完颜劾者起,到孙子完颜撒改,再到曾孙子完颜宗翰为止,可以说个个显赫,代代重臣;但是,这一支血脉的无尚尊荣,在完颜亮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
  
   前文我们提到,完颜秉德在帮助完颜亮政变时,表现就很不到位;现在又身涉“完颜宗本谋逆”大案,自然是难逃一死。
  
   更要命的是:昔日的政变同事完颜乌带,现在也跳出来反戈一击,开始揭发完颜秉德了——那么,到底是什么,会让完颜乌带对完颜秉德恨之入骨呢?
  
   其实真要说穿了,也不过就是男人的自尊心被戳破了,恼羞成怒而已。完颜乌带的老婆叫唐括氏,生活作风不太好;咱这个说法算客气了,金史中对她的评价更是直截了当,就俩字:“淫泆(“泆”音yì,意思是放荡)”。
  
   该淫泆妇人早就和完颜亮有一腿,后来又偷偷和自己的家奴阎乞兒偷起了情。按说这些事情一般是见不了光的,可奇怪的是,完颜秉德居然知道了。那时候还是金熙宗当政,他就直接把这些告诉了金熙宗。
  
   老实讲,我实在是不知道完颜秉德这么做有什么目的;仔细追查起来,好像也没发现完颜乌带曾是完颜秉德的死敌啊。
  
   ——而如果真的不是死敌,那如此去撕人家的脸,到底图个什么呢?难道就只是为了向皇帝“尽忠”么?
  
   可这样的“忠心”,尽得也多少有点无所谓吧?实在是太费解了……
  
   不管这个告发出于什么动机,结果都是肯定的:完颜乌带从此恨死了完颜秉德;毕竟,自己戴个绿帽子就够丢脸了,现在这个完颜秉德,居然生怕皇上视力不好,还亲手指给皇上看!
  
   而现在,完颜乌带终于等到了机会;他也绝不浪费,马上狠狠告了完颜秉德一状,一口气揭发了以下四个重大历史问题:
  
   1、完颜秉德在完颜宗干家喝酒时,别人说他有福,长得象宋太祖赵匡胤,完颜秉德听后仰天大笑;
  
   2、完颜乌带自己的老婆说,完颜秉德的老婆(那位曾经与当今天子完颜亮有过一腿的妇人)居然指斥过完颜亮,而且都不是什么好话;等到完颜秉德即将赴行台就任,与完颜宗本告别时,她指斥得更加厉害,还说什么命里历数总要回来的(似乎暗指金熙宗的命运将在完颜亮身上重演);
  
   3、完颜秉德曾经问刑部侍郎漫独,“以前说过的那件事,还记得么?”漫独回答说,“要掉脑袋的事,怎么能随便当众说呢?”;
  
   4、这些也就罢了,最狠的一条是——有一次完颜亮病了,完颜秉德就私下对完颜乌带说:皇上几天不上朝,要是有了什么不方便说的后果,谁又能够继位呢?完颜乌带回答说,皇上有皇子啊——揭发材料嘛,自己当然是最清白的;除了这种万世不移的标准答案之外,哪还可能是别的话呢——而完颜秉德的回答则是:婴儿怎么能够承担如此大任呢?只能是立葛王(完颜雍)啊!
  
   ——汇报完毕,完颜乌带接着就一语定性:“似此,逆状甚明”。而气坏了的完颜亮立刻一纸诏书飞驰行台尚书省,就地要了完颜秉德的命。
  
   说起来,完颜乌带与完颜秉德,好歹都是一个政变锅里搅过马勺的,即便恨,也不至于在这种时候落井下石吧;何况,这扔下去的是石头么?整个就是拿铁墩子往死里砸啊……
  
   而我们细细思量,这其中似乎又有点不太对头的地方:毕竟,完颜乌带就是不告,这会儿已经身涉大案的完颜秉德也是死定了啊;只是为了报那莫名其妙的“绿帽公开”之仇,似乎也犯不上多此一举吧——别人一看,难道心里还不明镜似的?
  
   换言之,这一状的背后,必定有更为重要的核心利益计算。那么,完颜乌带的核心利益又会是什么呢?
  
   答案,马上就要揭晓了。
  
   的确,这样的报仇意思不大,完颜乌带心里其实也很清楚。但是,完颜乌带却可以借着现在这位已经死定了的活人,再做点文章——以此大功,他立刻继承了完颜秉德的“世袭猛安谋克”的荣誉职务,并从平章政事进为尚书省右丞相。
  
   难道升官才是他的核心利益?是,也不全是。
  
   这一回的升官,当然不是坏事;而对完颜乌带来说,意义却远不止于此:实际上,正是通过这次的翻脸举报,完颜乌带才保住了性命——原来,他和谋逆大案的主角完颜宗本,本身就是亲家!正是他及时的告发,才使自己从这场惨重的杀戮中脱身逃出;而颇耐人寻味的是,他告发的所有事实,都没有涉及亲家完颜宗本,而一律直指那个完颜秉德。
  
   原来,报仇是假,升官也不真;最最重要的核心利益,说起来竟是那么平常——“保命”。而他这次揭发的结果,则是促使完颜亮立刻签发了对完颜秉德的夺命追杀令;虽然完颜秉德已是必死之身,但要没他这么搅和一下,没准儿还能多活个几天几月呢吧?
  
   因此,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万万不要随便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以后会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完颜乌带这一状告得如此合适,以至于他的升迁之路仍未停止;不过,这里暂时先不说他,还是接着讲完颜亮的杀宫大案吧。
  
   对完颜亮而言,凑了这么多罪状,最终只杀掉一个完颜秉德,岂非是大材小用了?什么都不用说了,开始攀附吧——完颜秉德的两个弟弟完颜特里、完颜飐里跟着丧命;而在本门宗系之外,由于小人趁机陷害,搞得完颜秉德乳母的丈夫和儿子,也被一并杀掉。
  
   完颜亮当然记得,完颜秉德的爷爷完颜宗翰,当年曾是多么嚣张;虽然完颜宗翰早已死了,但是他这一支血脉世受国恩,声望极高——那还留得?现在有了大案做底,旧怨新恨同时发作,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开始大肆捕杀完颜宗翰的后人。
  
   眨眼间,秦国王(注:这是后来封的)完颜宗翰的三十多个子孙,先后被杀。
  
   这里也得多说一句:至此,完颜宗翰究竟是否被杀绝了后代,只在《金史》中,便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金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七十·逆臣·秉德传》中,明白记载“(完颜亮杀完颜秉德和他两个弟弟)及宗翰子孙,死者三十余人,宗翰之后遂绝。”而在《金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十二·宗翰传》中,又说完颜宗翰有“孙秉德、斜哥”;其中关于完颜斜哥,《斜哥传》又明白记载“大定初,除刑部侍郎”——而“大定”,是完颜亮之后金世宗的年号啊……
  
   换言之,完颜宗翰的孙子完颜斜哥,并没有死在完颜亮的手里;那么,“完颜宗翰被杀绝后代”一说,又是怎么回事?连金史中的前后说法都不一致,估计应该是讹传。话说回来,我们的传主完颜亮先生,以一人之躯背负的黑锅也实在够多了;相对以后而言,现在这星星点点的几滴脏水还真算不得什么。也且让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慢慢体会吧。
  
   此外,大家在生活中,也许会认识某位姓“粘”(音nían)的人;而这个“粘”,一般认为就是完颜宗翰(粘罕)的后人为了避祸而生生改出来的姓。
  
   以此来看,完颜宗翰应该是有后代的。不管是不是这样,后人倒真没有忘了他;去年,具体说是2005年9月12日,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广场上,“金太祖、金秦王青铜雕像同时落成”。
  
   顺便说一句,由于地理和历史的传承关系,金朝的大部分遗迹,往往都分布在中国北方、特别是现在的中国东北三省一带;也由此,基本奠定了东北三省在全国范围内金史研究的主力地位。至于“立青铜像”之举,与“金史研究”以及“文化搭台”其中的辩证关系,这里就不研究了……
  
   把话题拉回来吧。尽管“未被杀绝”,完颜宗翰一支遭到了空前的劫难却是肯定的,子孙被杀三十多人也是无疑的。而到这桩几乎被灭门的惨祸发生时,完颜宗翰去世也不过十三年而已。
  
   先是金太宗,又是秦国王;光这两支被杀掉的宗室子孙,就超过了一百人。已经牵连如此,而完颜亮仍未罢手;借此大案,他又对其它宗室举起了屠刀,先后杀了五十多人。
  
   计算一下不难知道,始作俑者萧裕告下的这一状,一共把一百五十多位宗室子弟送上了黄泉路。在迷离腥甜的血光中,“完颜宗本谋逆”一案总算渐渐尘埃落定;而无论是前文说过的萧裕,还是本节提到的完颜乌带,他们的故事都远未结束。
  
   甚至连完颜宗室的鲜血,也还远未流尽。
            十六:杀宫 5
  
    如前文所述,完颜亮上台不过四个多月的工夫,已经斩杀完颜宗室一百五十多人。对所有刚刚目睹这一历史性变化的臣子们来说,这样的开始当然是一个非常强力的信号,那就是:金熙宗时代一去不返了,大金的皇帝,从此站起来了!
  
    人头固然好砍,恶言必定难绝;做此大伤阴骘之事,在别人的议论中、在史册的记载里,又怎么会有他完颜亮的好?
  
    而且,完颜亮并不是那种完全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就位前,他善于揣摩他人心理;即便就位以后,行事也不完全是毫无忌惮的——也且让我们看一个小例子吧。
  
    在弑篡之后几天,完颜亮就把年号由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改为天德元年。顺便说一句:由于篡位已经是十二月的事情了,因此所谓的天德元年,其实总长度连一个月都不到——过了年,就成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了。
  
    宣布改元是件大事,而就在这一天,忙碌不堪的完颜亮还料理了其它几件事情。比如前文我们曾经提到,他在太庙大肆封赏政变班子、暗中指派完颜亨担任自己的护卫将军;以及宣布大赦天下,任命新官等等。
  
    新皇帝,也着实不容易啊。
  
    即便忙成这样,完颜亮还是抽空找起了萧肄的麻烦。
  
    萧肄——这名字看着好眼熟啊……不用翻查了,他就是那个害死了张钧学士的家伙;正是由于他对草拟诏书的胡乱解释,激怒了金熙宗,搞的张钧以肉酱的形式血溅朝廷,并导致完颜亮受贬——而前文我们也提到了,萧肄因此忠心,受赐了一条通天犀带。
  
    不用说,完颜亮肯定忘不了这小子:没他在边儿上胡说八道,自己又怎么会被发派到行台尚书省去?刚篡得大位的时候,完颜亮并没有对萧肄怎么样,还给他按例加封了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这是散官品秩,跟职务未必对应);现在,更紧迫的事情已经基本有了头绪,也该顺便收拾收拾他了。
  
    讲起来,也确实活该萧肄倒霉;别说新皇帝是被他得罪过的,就连大臣也不喜欢他——本来他就是因为谄媚悼后,而一路升官到平章政事的;特别是那次被金熙宗赏赐以后,萧肄更加是趾高气扬,以至“凭恃恩幸,倨视同列”,完完全全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而他现在所处的环境,更是一点都不乐观:皇帝讨厌他,而大臣,也一样憎恶他。
  
   八百多年之后,我们已经很难设想当时的萧肄会是个什么心理状态了。我甚至不知道,他会以什么表情上朝,面对御座上那位被自己得罪过的新天子。夜半梦回之时,他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所做所为?白日静思过后,他会不会打算迅速转变立场,立刻抱上新君的粗腿?
  
   只不过,完颜亮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了。现在,我们也不妨看看,曾经牛气冲天的萧肄,如今又会有个什么下场吧。
  
    完颜亮也不客气,上来就是诛心一问:
  
      学士张钧何罪被诛,尔何功受赏?
  
    自己跟着吃挂落的事一个字也不提,只是“秉公”问你,你TMD到底为什么要害死人家?你的功劳又在哪里?
  
    明摆着,这问题压根就没法回答。
  
    说“我是为了忠君?”——忠什么忠,你忠的那位帝君,已经丧尽声望被新君亲自砍死了;若是果然值得忠心的话,你又置新君于何地?
  
    说“我是为了邀宠?”——那就更加扯淡,为了邀宠就不惜践踏别人性命?即便是大奸大恶之辈,即便能做下此等坏事,又怎么敢于生往这个套儿里钻呢?
  
    回答“出于公心”站不住脚,可回答“出于私心”又明显不对头;这样的问题,没跑,问一个傻一个。
  
    而萧肄,果然就“不能对”。
  
    早就知道萧肄必然是无言以对的完颜亮,跟着又是一句:
  
      朕杀汝无难事,人或以我报私怨也。
  
    接着下诏,宣布把萧肄除名,人赶到农村看管起来,并且终生不得走出百里之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似乎出于王朔的那句话,实在是至理名言——人,总是一时一地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我再冒昧加上后半句:等到时过境迁,或许就该痛悔自己做事不留后路了吧。
  
    自然,萧肄作为《佞幸传》中开列的第一人——如果不说他实际上是官场上的一条狗的话——得到此种报应,根本就不值得任何同情。不过放下他本人不提,从这件事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完颜亮行事的一个特点:他绝对不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过脑子、不顾忌影响的——而这一点,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将看到:从这一点出发复原出的完颜亮,与史书上力图展现给我们的完颜亮,将会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人。
  
    那么,回到杀宫一事,难道完颜亮就不知道自己上台伊始便对皇室亲族大加屠戮,会对自己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么?
  
    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他当然知道。而且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他还是在头脑极为清醒的情况下开的杀戒;不仅如此,他的屠杀,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不得不为的必然。
  
    怎么,杀人还有理了?——别急,也且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看,为什么说他“杀宫有相当的必然性”吧:
  
    第一,完颜亮继位方式不对。他的先弑后篡,必将使自己面对众多口服心不服的朝臣。而这样的局面,单单依靠讲理,有可能改变么?当然不可能。于是,讲理讲不通,又必须马上慑服众人,那么“杀一儆百”,自然会成为他本就不多的选择之一;
  
    第二,金熙宗初期,由于年纪尚轻,个性偏软,结果连续遭遇三位完颜宗室重臣弄权,教训可谓深刻;殷鉴不远,从来以一代令主自期的完颜亮,又岂能让自己再蹈覆辙?于是,寻苗头、杀重臣,应该说也是吸取了金熙宗主政教训的举措;
  
    第三,从巩固皇权的角度看,铲除一切可能与自己及自己后代竞争大位的对手,实在是自然不过。特别是“自己后代”几个字,值得大家注意;毕竟,他是打算把皇帝位置传给自己儿子的。而这次完颜亮动手杀绝金太宗一支、几乎杀绝完颜宗翰一支,不仅有立刻巩固自己位置的考虑,也有为将来自己的儿子接班肃清竞争者的意思;
  
    第四,金国政治有其特殊之处;以十二个完颜氏族部落渐渐发展而来的女真民族,从金太祖完颜旻真正立国算起,到完颜亮杀宫时,也不过35年而已。这时,各部落首领分权而立的习俗尚未完全杜绝,皇权确实还远未达到它应有的高度。反观历朝历代,开政之初,往往早晚有一天,皇帝突然就从大家的好哥们变成了无上尊崇的天子;而此时完颜亮上台立威,的确也算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这四个方面考虑,完颜亮如果不“杀猴儆鸡”,不吸取教训,不除去祸患,不速立天威——总之就是不立刻清除最危险的政敌,也就是杀宫——那才真是自己找死。过去,他杀了金熙宗;但是又有谁能来保证,以后不会有人杀他?特别是金太宗一支,已经发展到尾大不掉的地步,又颇多不服,这样的危险势力,留着难道不是定时炸弹么?
  
    ——何况,真要有人造反杀了完颜亮,那可属于“斩除弑君逆臣”的壮举,完颜亮也就永远没有翻身证明自己的机会了;如果他真闪过这个念头的话,那么趁早动手消灭政敌,就又多了一个坚硬的理由。
  
    以今天的观点看,完颜亮毫无疑问是视人命为草芥;但是看问题恐怕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若说杀人,哪个皇帝的手是真正干净的?古代不是流传下一句话,所谓“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么——这不,皇帝杀人都快成天经地义的了……
  
    但是,影响毕竟是恶劣的。“杀宫”这着狠手,从正反两方面说,大致产生了以下三个后果:
  
    第一,成功地镇压了持不同政见者。具体来说,就是干掉了心有异属的唐括辩和完颜秉德,剪除了即位初期最强大的可疑反对势力——金太宗支系和秦王支系,彻底杜绝了立遭政变推翻的可能性。由此开始,又经过一系列的杀宫行为,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至少在十年之内,完颜亮死死地压住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对力量,切实巩固了皇权,进而实现了“国家大事皆自我出”的首要个人理想;
  
    第二,诛杀宗室和功臣,在确立自己至高权威的同时,也人为地造成了与女真贵族政治集团的裂痕;火山虽然没有爆发,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不过是在高压之下的暂时休眠而已——日后,完颜亮将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因此行为,遭到了历来史家的如潮恶评,身份名誉方面的损失难以估量。
  
    总的来说,完颜亮的杀宫,杀的有理,也有过。
  
    于他个人来讲,屠杀宗室确立了自己的无上权威,同时又导致朝官离心离德,属于有得有失;至于得失能否相抵,不好判断;
  
    于整个大金而言,自此令出一人,减少了各自为政的弊端及内耗,同时又被大大伤了元气,同样属于有得有失;能否相抵,同样也是很难判断了。
  
    但没有争议的是,杀宫最终为完颜亮招来了千古訾骂。只不过,完颜亮的被骂,却也另有内情——他固然是被人抓住了把柄,但同时也确实有被落井下石的成分。
  
    具体来说,后来代完颜亮自立的金世宗完颜雍,出于对完颜亮的刻骨仇恨,下令大肆删改官方的历史记录。结果当时的史官们秉意而行,不光是完颜亮做的好事变坏,坏事更坏,而且几乎是不遗余力地展开了全方位攻击。
  
    而这些被篡改、发挥过的史料,在金亡以后仍在流传;元朝着手修撰宋、金、辽三史时,其中金史部分,大量而直接地采用了原金朝的历代实录,并辅以其他人潜心搜集访寻而来的史料,终于修成;可是,无论是实录还是搜集来的史料,都有戴着有色放大镜看待完颜亮的嫌疑。从这一点上讲,金世宗完颜雍的报复可谓恶毒阴损透顶;尽管他后来治理金国相当有成就,甚至拥有“小尧舜”的美名,尽管他与完颜亮有亡妻之恨,尽管他需要否定前任以证明自己上台的合法性……尽管他有很多理由,但是他以皇帝的身份下令删改历朝实录,在煌煌史册中肆意诋毁以前的政敌,这一手也实在是太缺德了。
  
    历史是面镜子;但在金世宗手里,它终于成为了一面哈哈镜……
  
    总之,金史虽然在元修三史中评价最高,但其中不仅有相互矛盾、地名人名错讹的技术性失误(比如唐括辨之死的细节、完颜宗翰子孙的问题),也有整体立场偏颇的地方——这,指的就是对完颜亮的描述和评价。结果就是,好像整个大金突然就蹦出了一个超一流的混蛋皇帝完颜亮,而且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因此,研究完颜亮,肯定要参看金史;而对于其中的记叙和评价,最好还是慎重对待。特别是某些乍看起来并不起眼,却在不动声色中以笔杀人的春秋文字,更要万分小心;类似的例子,后文中我们也将涉及。
  
    回到杀宫,我们也会自然想到:完颜亮此举,果真就是十恶不赦么?
  
    从道理上讲,完颜亮杀宫遭到如潮的咒骂,无非是因为两个因素:
  
    第一,杀的是宗室,是“自己人”,暗藏的逻辑推论是“对自己人都这么狠,对别人也就可想而知”;
  
    第二,杀人多达一百五十余名,已经足够“屠杀”的标准,暗藏的逻辑推论是“视人命如草芥,滥杀无辜”。
  
    只是,“杀自己人”和“滥杀”这两条,是不是完颜亮做的最绝,或者最早,或者最狠,或者性质最恶劣?如果是,完颜亮被臭骂那就是活该;如果不是,这问题可就有点复杂了……
  
    好在中国历史足够的长,我们从中不难找出一些其他皇帝也“杀自己人”,也“滥杀”的行为。历史太长,篇幅有限,我们不妨截短一些,就从六百年前的南北朝起,至金朝完颜亮初次杀宫的天德二年四月止,从里面随手挑几个“杀宗室”、甚至是“杀直系血亲”的例子来看看吧——不过,例子是随手拈来,并未覆盖之间的所有王朝。
  
    先是“杀自己人”:
  
    南北朝:
  
      往前592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杀自己的亲兄弟永安王高浚、上党王高涣;
  
      往前588年,北齐武成帝高湛,杀太原王高绍德;
      往前586年,又杀乐陵王高百年;
  
      往前584年,北齐后主高纬,杀河间王高孝琬;
      往前581年,先杀博陵王高济,再杀自己的堂叔太尉、赵郡王高叡;
      往前579年,杀弟弟琅琊王高俨;
      往前577年,杀兰陵王高长恭;
      往前576年,杀南阳王高绰;
  
    隋朝:
  
      往前569年,隋文帝杨坚,以北周相国的身份“受禅”篡立后,随即杀宇文氏皇族四十三家,又杀禅让的幼主、九岁的北周静帝宇文衍和他的两个兄弟;
  
      往前546年,隋太子杨广,弑父隋文帝杨坚、杀兄废太子杨勇,即位为隋炀帝;
  
    唐朝:
  
      往前524年,唐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太子位,不惜亲手射杀亲哥哥、太子李建成,继而呼叫部将尉迟敬德,追着杀掉了曾经有所犹豫,“再三不彀(音gòu,拉满弓的意思),……中流矢而走”的亲弟弟李元吉。即位后,斩草除根的命令更是从天而降,“诏绝建成、元吉属籍”,于是
  
      兄李建成的五个儿子
  
      安陆王  李承道
      河东王  李承德
      武安王  李承训
      汝南王  李承明
      巨鹿王  李承义
  
      弟李元吉的五个儿子
  
      梁郡王  李承业
      渔阳王  李承鸾
      普安王  李承奖
      江夏王  李承裕
      义阳王  李承度
  
      就此屠戮一空;
  
      往前462年,唐皇太后武则天,发布亲政《垂拱格》的第四年,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及其老爹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谋反,最终李冲、李贞兵败被杀,脑袋也被特快专递到了首都。以此为契机,武则天大杀李唐宗室,“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诛其亲党数百余家”,“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
      往前461年,又杀蒋王李恽、道王李元庆、徐王李元礼、曹王李明的子孙;再杀豫章王李亶;接着杀掉随州刺史、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以及他们的儿子等数十人;
  
      往前413年,唐玄宗李隆基,就是那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皇帝,在昭昭一代的“开元盛世”中,先后杀了伯母、表妹、姑母不说,又在同一天诛杀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而这三位,可都是他自己如假包换的亲儿子啊;
  
    宋朝:
  
      往前174年,皇太弟赵光义,在相对比较善待“自己人”的大宋一朝,仍然搞出了烛光斧影的千古谜案,结果是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死掉,自己则继位为宋太宗;
  
    ……转眼间就到了大金,金熙宗可是给完颜亮做了好榜样:
  
      往前10年,杀完颜希尹;
      往前3年,杀完颜宗礼;
      往前半年,杀完颜常胜、完颜查剌、完颜阿懒、完颜达懒;
  
    ……
  
    看这一部血淋淋的“杀自己人”的历史,我们又该说些什么?至少,李世民杀绝了他亲兄弟的血脉,武则天几乎杀绝了李氏宗室;即便如此,对他俩的历史评价,也远没有低到完颜亮的程度吧。。
  
    再看“滥杀”:
  
    能够看出,比起前面罗列的一些杀宫大案,完颜亮算是相当客气的了;刚才我们是追溯历史,而如果把历史再往后翻上几百页,或许我们又会看到:
  
    往后230年,明太祖朱元璋,因丞相胡唯庸谋反大案,杀三万余人;
    往后243年,又因凉国公蓝玉谋反大案,再次杀掉了至少一万五千余人——就这么区区两刀,已经足够初登大位的完颜亮辛苦地杀上三百来次;
  
    往后252年,明成祖朱棣,因方孝孺拒拟即位诏书,怒诛其十族计八百七十三人,规模上也近六倍于完颜亮的杀宫了……
  
    ……
  
    杀宫既不是创举,被杀人数又不过于离谱;而完颜亮竟然成了上文所列这些皇帝里,名声最坏的一个——即便是隋炀帝,史官也没说他是“无道主”“之首”——这事情不奇怪么?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