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完颜亮的一生

_3 明璧 (当代)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夜晚,毕竟白天动手实在有太多不便,弄不好就功亏一篑。在众人急不可捺的心情中,期盼中的夜晚很快就到来了。
  
   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十二月九日的夜晚,就这样在一些人的浑然无觉和另一些人的兴奋等待中,来临了。
  
   当天,代国公主为她自己刚被杀掉的母后——悼后——做佛事,住进了庙里。这样一来,她的家里只剩下了驸马老公唐括辩,而整个宫外政变班子,也就直接来到了他家。大家边吃边聊边熬时间,终于熬到夜深了,一行人就把刀藏在衣服里,相随来到宫城。
  
   这时候已是二更天,守门人见是驸马大人来了,也就没多想,开门放了进去。这一夜,宫内正轮到徒单阿里出虎和仆散师恭二人值班;有了内应,大家很快就来到了皇帝的寝宫外面。这时候,有个侍卫发现不对,刚想喊叫,唐括辩立刻抽出刀逼住了他。
  
   在这之前,大兴国已经从皇帝的寝殿中取来了符钥——平时,这符钥就归他管,有时候他甚至会把它随身带回家——现在,他又用这符钥打开了寝殿的大门。开门还不算,还要假模假事地对门外的人宣布说:皇帝召见完颜亮——而皇帝就在里头睡着觉,他居然就敢如此公然矫诏,实在是令人瞠目。
  
   这最后一道过场也走了,后面的事情大家就可以想见了:听到“诏令”,一群人立刻蜂拥而入……
  
   作为多年的习惯,金熙宗还是比较有防备意识的;即便睡觉的时候,床边也要放把刀。可是架不住家贼难防,他怎么会想到,大兴国早就把这刀悄悄搁床底下了。当这干子人冲进来的时候,金熙宗骤然惊醒,顺手一摸,啊呀!啥也木有摸到……
  
   就在他慌张找刀的时候,那两位护卫,也就是仆散师恭徒单和阿里出虎早已冲到床前,劈头一顿乱刀砍死了金熙宗。大约是因为还不太放心,完颜亮又上前来猛剁几刀,最后结束了这场杀戮。
  
   史载:从皇帝身上狂喷而出的鲜血,溅得他满脸满身都是。
  
   金熙宗就这么死了,时年三十有一。
  
   比完颜亮,大了不到四岁而已。
       九:篡位
  
   金熙宗被杀后,寝殿里突然就沉寂了下来;而在血泊中伫立的几位,也一下子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每个人的心里,本来都在反复计算此行能不能成功;如果不成,又该怎么办——自始至终,脑子里的弦一直是绷的紧紧的。可是大概也出乎他们自己的意料,一贯尊严无上的皇帝,真的就这么让他们给轻而易举地杀死了!
  
   松了一口气之后,马上就有一个新问题冒出来了:皇帝已死,谁来接位?
  
   这对完颜亮班子里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还能是谁?当然是完颜亮了!可是,也就有人存了别的心思;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完颜秉德。
  
   前文已经介绍过,完颜秉德以平章政事之身,遭到了“高寿星搬迁事件”的株连,被金熙宗廷杖。而后,金熙宗不计前嫌地又继续升他为右丞相、左丞相兼中书令(从一品),也是响当当的朝廷大员。
  
   而此时的完颜亮呢?由于受到“张学士草诏血案”之累,贬出朝廷又刚召回,职务还只是平章政事。虽然这个平章政事与右丞相的品级一样,都是从一品,但从尚书省的排名来看,平章政事是要排在右丞相后面的。
  
   换言之,这时的完颜亮,只能算是完颜秉德的下级!
  
   此外,完颜秉德的爷爷完颜宗翰,那是大金的定鼎之臣;论战功,简直是无人能敌。更重要的是,当年爷爷明确拒绝了谋士的建议,即“废金熙宗而自立”,结果未能染指皇位不说,最终还被金熙宗收拾得郁郁而卒;莫非,现在正是上天特意赠送的机会,专门让孙子来替爷爷出此一口恶气的?
  
   ——现在的完颜秉德,脑子里也正是这个问题:难道真的就要认命,就这么让自己的下级来当皇帝么?
  
   皇帝宝座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也确实不能怪完颜秉德骤然产生了觊觎之心。不管怎么说,不管是谁,只要坐上去了,那就是既成事实;以后即便再想翻过来,又到哪里去找像今天这么好的机会!现在,似乎一切都近得唾手可得;只要有人愿意拥立他,历史立刻就要改写——所谓君臣大分,而这平日俨若鸿沟一般的距离,如今竟然是这么地近!
  
   完颜秉德就这样陷入了犹豫和等待之中,而整个寝殿里也变得安静下来,大家都在紧张地判断着局势,思考着自己该做何选择。好不容易冒死杀了皇帝,谁知现在又跳出个性命交关的重大考验——如果押错了人,那就依然是个死!
  
   终于,无限忠于完颜亮父子,并率先冲上去手刃金熙宗的仆散师恭呆不住了,大声说:“始者议立平章,今复何疑![早说好了立平章政事(完颜亮),现在还有什么可犹疑的!]”说完,就上前扶完颜亮坐住,然后跪下开始磕头,呼喊万岁。
  
   历史再次不厌其烦地证明:人民群众是有盲从性的;仆散师恭这一喝、一扶、一拜、一喊,似乎把所有人都惊醒了。大家也立刻跪下,磕头并呼喊万岁。马上回过神来的完颜秉德也不例外,立刻加入了拜舞新君的行列——到了现在,如果还对完颜亮的皇帝身份有所犹豫和怀疑,那就只能是找死了。
  
   就这样,完颜亮终于踏上了他晋升之路的最高点,成为大金的真命天子。
  
   这一年,他27岁。
  
   现在,在金熙宗血泊中继位的完颜亮,马上就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中第一条,就是如何让所有人都承认,自己已经是真正的皇帝。政变的草台草台班子承认了,但是,别人呢?那些金熙宗的臣子们,会不会给自己造成麻烦?特别是那些勋贵重臣,既有权,往往本身还是宗室,他们会服自己么?不管怎么说,自己总是通过弑杀皇帝才得的大位,无论从道义还是伦理,都是没法说的通的。
  
   既然一下子没法说通,那么解决办法也就只剩下一个了:谁不服就杀谁——皇帝都杀了,几个大臣又算的了什么?想到这里,完颜亮决心再次设局,把可能威胁到他的对立面一网打尽。但是自己刚登大位,打击面不可能太宽,也不妨放到以后;现在必须立刻除掉的,则是手握军权的重臣。只有这些人,才有可能真正地、立刻地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至于杀了以后,军队又该怎么办?——随便再封一批新人不就完了?
  
   具体到设局,那就是找个让大臣得深夜赶来的借口:金熙宗杀了悼后,人所共知;现在,金熙宗打算册立新皇后了,请大臣们过来商议——以此,命令军国重臣即刻赶来。
  
   往事再越八百多年,“讨论毛选五卷”也成了类似的借口。当然,这一次是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属于普天同庆的大好事,也没什么血光之灾;只是翻阅史书时,产生一些联想也是难免的吧。
  
   很快,曹国王、左副元帅、领行台尚书省事完颜宗敏首先赶到。这位左副元帅是金太祖的儿子,按说属于完颜亮叔叔辈的人。既然是可疑的反对派,那么就不必客气,完颜亮马上命令仆散师恭杀了他。可怜的完颜宗敏左跑右躲,还是没躲过命中这最后一劫——最后,他“肤发血肉,狼藉遍地”,惨死在完颜亮的面前。
  
   之后,轮到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贤了。
  
   这位都元帅完颜宗贤,也是我们故事中令人过目难忘的一个人物。
  
   完颜宗贤本名赛里,从前是护卫。他跟着那位未曾即位就死掉的谙班勃极烈,也就是完颜杲四处征伐,立过一些军功;靠着这些功绩,他被渐渐提升至左副点检(即“殿前左副都点检”,从三品)。
  
   后来,他在犯事的大臣家喝酒被牵连,丢了官。不过完颜宗贤的运气确实不错,很快又恢复了原职。尔后,从受赐“世袭谋克”开始,他历任殿前都点检(正三品),再封豳国公,尔后陆续是平章政事(从一品)、右丞相兼中书令(从一品)。再之后是太保、左丞相(从一品),监修国史。然后历经两次削贬,甚至被外放;不过还是找补了回来,最终成为左丞相,兼都元帅。
  
   在官位观念上,完颜宗贤一直保持着朴素的劳动人民本色。他出身于护卫,不到十年就成为身兼将相的高级干部;回思以往,心头总是惶恐,总觉得自己要为大金多多出力,才能对得起皇帝和朝廷的厚爱。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支配下,当悼后专横跋扈、大臣们纷纷“紧跟皇后”以图个好前程的时候,完颜宗贤从来就不同流合污;这也就算了,他还在悼后最敏感的“皇帝子嗣”问题上做开了文章。
  
   如前所述,金熙宗的长子完颜济安早夭,而次子,也就是魏王完颜道济,又被金熙宗一怒之下杀掉了。没有儿子接班,问题自然很麻烦;但在悼后的专制下,又有谁敢说什么?可是完颜宗贤压根不管这套,直接建议金熙宗扩充后宫,以利于催生新皇子——理所当然地,他被悼后恨上了;也因此,他也得罪了与悼后关系颇不一般的完颜亮。
  
   而在完颜亮飞升为宰相以后,面对这位红得发紫、皇帝极为信赖的新贵,完颜宗贤照样还是采取“不依附”政策;完颜亮如此敏感,当然心中有数。不过,以完颜亮善于伪装的个性,内心里再怎么忌恨他,面儿上还是看不出来,依然是客气周到的。
  
   那么,完颜宗贤身列将相之后的两次落马,是否与此有关?当然有——正因为刚正不阿的完颜宗贤实在太过讨厌,以至悼后和完颜亮联起手来,“共力排出之”。让你吃点苦头,总该识点时务了吧——可结果,完颜宗贤还是一点没变!
  
   前面提到,金熙宗杀了胙王完颜常胜,并按民族习惯,把他的老婆纳入后宫。憋屈多年的金熙宗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新进来的女人居然让他如此满意,以至于当天就杀掉了悼后,并决定立这位新妃为后。但是,杀掉皇后可以是一眨眼的事,而“册立新后”相对就麻烦多了;相关手续一大堆不说,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这事情也就此被拖下来了。
  
   而事君唯忠的完颜宗贤,对此事明确持反对态度——刚才说了,完颜亮以“金熙宗立后”为借口邀捕重臣;现在我们看来,完颜亮实在是把每个人的心思都给琢磨透了,完全知道大家心里想的是什么——被骗得结结实实的完颜宗贤临出发前,还对别人说:
  
     上必欲立(完颜)常胜妻为后,我当力争之。
  
   甚至等他到了金熙宗寝殿,并被当场按住的时候,完颜宗贤还是没明白发生什么事情,以为金熙宗心意已决,一定要立新皇后;而自己眼看小命不保,也是因为皇帝打算先把他这个铁杆反对派杀掉的缘故。
  
   即便如此,平常人在这个情境下,又会做何表现?会不会想“你皇帝选谁当大老婆,关我P事”,会不会一定拧着脖子不同意呢?毕竟,这脖子上面的脑袋掉或者不掉,决定的人不是自己,而是皇帝啊……
  
   在完全错判了当时情境的前提下,完颜宗贤依然挣扎着回答说:
  
     谁能为我言者?我死固不足惜,独念主上左右无助耳。
  
   ——拳拳忠心,也真是令人动容!
  
   可惜,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忠心的对象已经成为尸体,而且他自己也快了——话音甫落,他也被绳子勒死了。
  
   军权在手的重臣杀掉了,也就可以开始做事了。这时候就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完颜亮现在是皇帝,那刚刚被杀的金熙宗,又算怎么回事?难道真要承认自己是弑君篡位?
  
   关键时刻,人需要换位思考:谁说金熙宗是皇上来着?圣旨随之飘落:降熙宗为东昏王。
  
   金熙宗本是皇帝,这一转眼人死了不说,连身份都跟着被贬;而且,由“帝”而“王”,其中已经暗含了一个最深刻的命题,那就是:王虽然是人臣中最大的官,但是,前提是“臣”。换言之,真正的君已经就位;而前皇帝,不过是当今圣上宰掉的一个大臣而已!
  
   而“东昏王”中的这个“昏”字,也真亏完颜亮急智中能想的出来。谥法里说:“大死曰札,小疫曰瘥,短折曰夭,未名曰昏。”又说,昏是“未三月而死也”。完颜亮应该精通汉文化中的谥法,那么起这样的谥号,分明就是说金熙宗不过是个不到三个月,连名字都没起就死掉的小孩子!
  
   够损啊。
  
   于是,完颜亶从此就变成了东昏王;他那血肉模糊的尸身,也被随便埋到了他老婆悼后的墓中。又过了十二年,才被重新追认为武灵皇帝,庙号闵宗;而他的墓地已经被迁到大房身,被称为思陵(这迁陵一事,后文中会再提到)。直到死后三十八年,他才被改上了“熙宗”的庙号(之前是闵宗),从此被才称为金熙宗——写到这里,真是有点“回到未来”的感觉啊,呵呵。
  
   “悼”后也好,武“灵”皇帝也好,“思”陵也好,对死人而言,通通都不是什么好名字——或许,念及金熙宗和悼后在世时候的所作所为,后世的金帝也不好给他们平反太过吧。
  
   前文我们说过:金熙宗还在的时候,曾经有三位权臣相继把持朝政,最后一位就是“金兀术”完颜宗弼。终于,完颜宗弼也死去了,权力真空跟着就出现了。
  
   这时,正是金熙宗身死被篡的前一年;而完颜亮正在高速晋升着,当时的职务是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眼看皇权积弱,完颜亮的不臣之心也曾经明白地显露过;一次,他对同在尚书省的小官,令史高怀贞就说过这样的话:
  
      吾志有三:
  
        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
  
        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
  
        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
  
   ——何其犀利,又何其坦白!一个女真人,毫无掩饰,脱口而出便是如此振聋发聩的名言,实在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千古流传之余,我偷偷把它排在完颜亮诸多名言之首,想来也是当之无愧吧。
  
   而现在,完颜亮的第一个愿望,真的已经实现了。
                     十:升赏
  
  
   到现在,完颜亮已经是皇帝了;为了实现第一条人生理想“国家大事,皆自我出”,又该怎么去做呢?
  
   他的解决方案倒很简单——要是总结成口诀的话,只有两个字。
  
  
   第一个字,就是“升”。
  
   上面我们说到,正是在九人集团的鼎力协助下,完颜亮才能够成功地弑君夺位。现在局面初定,这些有着从龙拥立大功的臣子,很快就得到了各自的封赏;不过两三个月的工夫,他们就陆续升迁了。由于其中一些人后来还要因为其它事情继续晋升,这里,也只是介绍一下他们在完颜亮登基初期的升官情况吧。
  
   也顺便说一句,以下提到的升官幅度,均是以品级为单位计算的。如从五品升为正三品,则以从五算起,历经正五、从四、正四、从三、正三,累计为升官五级。同时,同级别官职升迁(比如完颜秉德由右丞相升为左丞相),虽然职务实际上有所提高,但由于品级相同,在这里就不计算为升级了。
  
   九人名单第一位:萧裕
  
   最初启动了整个阴谋的萧裕,现在被晋为秘书监(从三品)。比起他从前的职务同知北京留守事(正四品),官是升了,却不很显著。不过没关系,他的晋升之路还远没走到头呢,我们不妨耐下心来,慢慢看吧。
  
   总结:升官一级
  
   九人名单第二位:完颜秉德
  
   政变之前,已经是尚书省右丞相(从一品)的完颜秉德,在九人之中地位最尊;即便再升,也不会有太大的空间。饶是如此,他还是被晋升为尚书省左丞相(同为从一品),兼侍中、左副元帅;更重要的是,完颜亮加封他为萧王了。
  
   细想之下,没升级又怎么样?够可以的——又当王爷又给军权,在哪儿都相当有面子了。
  
   此外,完颜亮又赐他铁券,再赏钱二千万、绢一千匹、马牛各三百、羊三千。
  
   这里解释一句:铁券这东西可不比一般,以《金史》中的解说来看,它“以铁为之,状如卷瓦。刻字画襕,以金填之。外以御宝为合,半留内府,以赏殊功也。”那么赏赐“殊功”的铁券,到底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实际上,它正是君对臣的誓言——只要不是你举家谋反,别的事情都好商量,天大的罪也不会杀你。而铁券之“铁”,正是“诺言不可变易”的象征。也因此,“受赐铁券”可实在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臣子极大的光荣。至于它象征的誓言以后究竟会不会变,……我们以后再看也不迟。
  
   总结:被封王,未升级,受铁券
  
   九人名单第三位:唐括辩
  
   这位参与谋杀自己岳父的驸马爷,由尚书左丞(正二品)骤跃龙门——被封了王,同时被提拔为尚书省右丞相兼中书令(从一品),也受赐了铁券,及钱二千万、绢一千匹、马牛各三百、羊三千。就连他老爹唐括重国,也跟着儿子沾了光,由彰德军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安阳,从三品),升任东平尹(治所在今山东东平,正三品)。
  
   总结:被封王,升官一级,受铁券;父亲升官一级
  
   九人名单第四位:完颜乌带
  
   大理卿(正四品)已经是不必回首的过去,现在的完颜乌带已经是许王了!同时职务也连升五级,为平章政事(从一品)。铁券和财物赏赐,一同以上。
  
   总结:被封王,升官五级,受铁券
  
   九人名单第五位:大兴国
  
   这位近侍局直长(正八品)的升迁幅度,大得令人目瞪口呆。究其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方面,他的作用确实别人无可替代,无论是开门、矫诏还是藏刀,都为完颜亮成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一方面,他本来的官位实在太小了,怎么升还不就是一句话?
  
   于是,他被直升为广宁尹(治所在今辽宁广宁,正三品),同时晋为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这就是说,瞬间他就连升十级——并赠犀带一条,玉带一条。除了铁券和财物赏赐一同以上之外,完颜亮大概是考虑到大兴国是个微末小人,专门又赐他奴婢百口——过去,你不是伺候皇上伺候惯了么?现在专门调一百个人来伺候你,感觉如何?
  
   顺便说一句:从对大兴国的赏赐,我们不经意间又可以发现完颜亮的一个行事特点,那就是:不仅是相当典型的“对人不对事”,而且,还喜欢针对他人特点进行“出奇料理”。以后,我们依然会看到类似的处理手法,这里就先不提了吧。
  
   总结:升官十级,受铁券
  
   九人名单第六位:李老僧
  
   这位曾经的将军司书吏、政变前的尚书省令史李老僧,简直都没法评论他本来的官品有多小——书吏的“吏”,本就是夹在“官”与“民”的中间层;今天看来,颇有那么点“兵头将尾”的意思,也就是说,跟今天军队里的“班长”有点神似——说有权吧,不是干部;说是兵吧,还真能管人。以学者吴思的看法,“吏”这个职衔颜色发“灰”,游离于正式编制之外,却又是古今都少不了的办事阶层。一时也查不到金代这个书吏的品级,那么就参考一下后世女真——清朝的制度,来试验性判断一下书吏的级别吧。按清制,要确定书吏的级别,得进行考试:考为一等的,给个从九品;考个二等,干脆就是未入流。
  
   即便是尚书省令史,其中也是有区别的。按金制,李老僧本人非进士出身,这个令史也就属于所谓的“右职”或“右选”令史,接近于后来所谓的“吏才出身”,稍微有点预备役干部的意思。具体来说,干满十年,可以出任职官,品级为正六品到正七品之间。而如果不满十年,又当如何计算品级?——没法计算,因为他还只是个单纯的令史;按史料所载,即便是职官兼任令史,这令史也依然属于“流外职”;换言之,照旧是个不入流的角色。
  
   但是现在,他不仅肯定已被提干,而且直接被拔擢为同知广宁尹事(正四品)。这就是说,如果他以前是个考试合格的书吏,那么他升了十一级;如果考试没合格,或者按照不入流的令史来计算,则是升了十二级!
  
   此外,李老僧也受赐钱千万、绢五百匹、马牛各二百、羊二千。注意了,他没有被封王,是因为出身实在太过低微,这并不奇怪;关键是,他没有被赐予铁券,赏的钱和绢也少了一半,马牛羊只及前几位的三分之二。
  
   看来,李老僧在九人集团中作用实在是不怎么突出,完颜亮心里也很有数。这就是说,他升官幅度最大,只能解释为他自己以前太不争气,官位实在太小了——而即便是现在这个同知广宁尹事,也不是那么简单受封的。其实,这是完颜亮埋伏下的一颗钉子,其中情由,我们后文会再说起的。
  
   总结:升官十一/十二级
  
   九人名单第七位:徒单阿里出虎
  
   护卫十人长,具体品级难以确定;以前文对护卫的介绍为参考,似乎以定为正六品为宜。这个判断基本是1001n个人的看法,对与不对,希望有高手予以指教。下文,便以正六品为基础,计算他的升幅。
  
   成事之后,他一跃而成殿前右副都点检(从三品);这就是说,他一下升了五级。而铁券财物之类赏赐,与上面的几位(不包括李老僧)相同;同时,他的儿子徒单术斯剌也沾了光,奉命迎娶荣国公主完颜合女。不过,这是事先说好的,现在完颜亮不过是实践诺言而已。
  
   总结:升官五级,受铁券;儿子成驸马
  
   九人名单第八位:仆散师恭
  
   同为护卫十人长的仆散师恭,现在跟上面那位徒单阿里出虎一样,晋升为殿前左副都点检(从三品),也是官升五级,并得到铁券财物赏赐。
  
   按金制,无论殿前左、右副都点检,同时都要兼任侍卫将军副都指挥使;非要分个高下的话,那就是“左”比“右”大上那么一点。后面他升官的路也还长,这里就先不提了。同时,他本名仆散忽土,现在是被完颜亮亲自赐名为“仆散师恭”,本文再次出现“回到未来”味道的同时,对他也算是殊荣了。
  
   总结:升官五级,受铁券;被赐名
  
   九人名单第九位:徒单贞
  
   原来是猛安(从四品)的徒单贞,现在被进封为殿前左卫将军。殿前左卫将军的品级不详,应低于正三品;以上下相对位置而言,似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如果是从三品,则他升官两级;是正四品的话,则升官一级。不过,钱、绢、牛羊之类赏赐,统统没有;铁券,也没有。
  
   大概是为了让徒单贞心里不至于太过失衡,完颜亮又把他老婆封为平阳长公主;这样一来,徒单贞自然就成了驸马,具体的职务是驸马都尉(正四品),同时加封左副点检(即殿前左副都点检,从三品)。
  
   总结:升官一/二级;老婆成公主,自己变驸马
  
   九个人的晋升情况大致如上。为了各位更清楚地对比,简单列个表吧:
  
              完颜亮政变班子初期晋升、封王及受赐铁券情况一览表
    ━━━━━━━━━━━━━━━━━━━━━━━━━━━━━━━━━━━━━━━━━━
             原品级  政变初期新品级 升幅  是否立即封王 日后是否封王 铁券
    ──────────────────────────────────────────
       萧 裕    正四     从三    1             是   
       完颜秉德   从一     从一★   0     是       已    √
       唐 括 辩   正二     从一★   1     是       已    √
       完颜乌带   正四     从一★   5     是       已    √
       大 兴 国   正八     正三★   10                 √
     ☆ 李 老 僧  从九/未入流   正四   11/12               
     ☆徒单阿里出虎  正六     从三★   5             是    √
     ☆ 仆散师恭   正六     从三★   5             是    √
     ☆ 徒 单 贞   从四    从三/正四★ 2/1            是   
    ──────────────────────────────────────────
       平 均    正五     从三    3     -       -   
    ━━━━━━━━━━━━━━━━━━━━━━━━━━━━━━━━━━━━━━━━━━
      注:带☆者,品级为估算;带★者,为政变当日晋升
  
   喘口气儿……以前整理发出部分中的本表格,对徒单阿里出虎、仆散师恭二位的原职——护卫十人长——的品级估算有差,现据王曾瑜先生《金朝军制》一书予以修正。改正错误品级并不麻烦,麻烦的是得重新计算“平均品级”和“平均升幅”,苦笑ing……
  
   透过这张看起来并无特异的表,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一些历史的玄机。总结一下,大概有三个方面:
  
   第一:政变风险极大,因此它必须有足够的回报诱惑力。
  
   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与事诸位,都已经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官位晋升方面,每人“平均升官三级”,看似小数,似乎不值得趟此风险;但是,官场中人应该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分量。举例而言:如果你是个处长或者县长或者县委书记,现在上头发话让你犯罪杀人去,事成之后马上就是副部长、副省长、省委副书记……面对或许耗费十年辛苦也一样爬不上去的这三级官梯,你会不会很有些动心?
  
   何况,他们新得到的位置,不是内卫、天子近臣便是地方大吏,“含金量”相当之高,没有一个是中看不中用的安抚性职务。
  
   第二:从上述“升官回报”的角度来看,最适合参与政变的人,应该是品级相对低下的人。
  
   以升迁幅度最大的李老僧为例,如果换在今天,他基本就是以一个科员的身份,一步跨至专员或者地委书记,或者省厅厅长。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因为政变,他恐怕永远也没有如此晋升的机会。
  
   由于“官位天花板”的限制,参与者级别越高,其所能获得的官位回报相应会降低;体现在我们这张表中,倒也很明确:超过平均晋升级数的,全是原职别在正四品以下的人。再进一步分析这些人,我们不难发现:升官幅度最大的(十级以上)三位,一律都是本来就很低微的人——解释这个现象并不难,毕竟他们离天花板实在太远太远了。
  
   那么,权衡风险和收益,我们恐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官位晋升】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本来就是省、部(也就是过去的三品)以上的干部,参与政变的风险不会改变,收益却不会比省部以下的同僚更大,而是相对更小——当然,这只是从古代、从金朝、从完颜亮、从弑篡……这么个特例总结出来的,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也不能跨越古今而不易……
  
   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如果仅仅为了升官、又不怕杀头的话,那么趁着自己位置低微的时候,赶紧参加政变集团吧……
  
   第三:对政变分子的激励,应以“总体均衡”为原则。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九个人中有八人晋升了品级(唯一品级不动的完颜秉德,职务也有所晋升),因此这是个“通例”式的奖赏。而除此之外的附加奖励,才真正体现了皇帝眼中的亲疏差别;所谓的“论功行赏”,也正反映在这里。
  
   附加奖励1:封王。
  
   九个人中,三分之一立刻被封王,日后又有四人陆续被封王;换言之,九个人中除去大兴国和李老僧,剩下的人居然都成了王。这就是说,虽然事先大家都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但是只要卷入这个阴谋集团的核心,日后就有四分之三以上(具体说就是 7 / 9 = 77.78% )的把握成为王爷。
  
   这样的赏赉,实在是相当不薄;而此种杀头买卖,怎么看怎么合算啊。
  
   附加奖励2:赐券。
  
   从金史中的记录来看,为这九个人,完颜亮至少发出了六张铁券。或许是记载中遗漏了个别人,比如我们在其中并没有发现完颜亮的心腹萧裕、新驸马徒单贞的名字。但是意味深长的是,李老僧,再次“恰到好处”地“被遗忘”了。
  
   附加奖励3:赐物。
   附加奖励4:赐名。
   附加奖励5:提拔亲属。
  
   具体情况比较琐碎,这里就不一个个单独小结了。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完颜亮正是通过“附加奖励任意组合”的方式,对这九个人进行了各自不同的奖赏:官升的少的,就用王爵加铁券和厚赐予以弥补;官升得多的,别的不是没份就是折半;而不多不少的,又有“赐名”“提拔亲属”等等花样来“找齐”……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不能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来给出“最终获利”的比较结果。但从以上封赏细节来看,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完颜亮的升赏绝非随意而为,而是大体上表现为三个原则:
  
   1、横向比较:总体均衡。
   2、纵向对照:获利明显。
   3、奖励手段:百花齐放。
  
   总之,“政变回报”的诱惑力极强,确实可以让参与者在预估风险收益比的时候,将算盘珠子多往“铤而走险”的方向拨弄几下。顺便说一句:事后论功行赏时,主事者万不可过于吝啬,否则搞得参与者纷纷产生不划算的感觉,渐至怨望,那以后可就难弄了……
  
   而完颜亮的做法,可以说是相当大方,满足甚至超过了大家的心理预期。而仅仅因为“跟对了人”“做对了事”,就能如此跨级飞升、收获美差,恐怕参与者们自己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宛如梦中吧。
  
   政变的“魅力”大约也正如此;明知可能破门灭家,却总也有人忍不住,非要用身家性命去豪赌它一场。我们故事里这九位赌徒,自然是赢得钵满盆满,彻底赚翻了。而类似这样的政变,在历史上简直是不计其数;纵有那么多未遂者的鲜血横流史册,依然无法阻挡后来人的壮志雄心——这其中的玄妙,也着实是让人玩味不已啊……
  
   关于九个人的情况,暂时先介绍到这里;放心,他们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呵呵。
  
   除了这些“定鼎功臣”之外,完颜亮对其他一些并未参与阴谋的官员,也是另有升赏。
  
   比如金穆宗的第五个儿子,女真历史上第一位用文字记录本朝历史的完颜勗(注:此字音xù,即“续”。由于通“勖”,网上往往将他写做“完颜勖”),根本就不是完颜亮的党羽,也得到了封赏。
  
   那么这位完颜勗,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简单说,他是位文人,而且还是位从小就被别人称为“秀才”的那种文人……
  
   在金太祖时代,完颜勗受命编修国史;再加上平息完颜宗磐叛乱有功,皇上曾经要加封他仪同三司,甚至要以“皇叔祖”字样冠在他的职务之前——都被他极力推辞了。
  
   在金太宗时代,金军大发神威,攻破了大宋首都,完颜勗被派去劳军。在那个从将军到士兵都在大发战争财的抢掠现场,主帅问他想要点什么(战利品),他说:“惟好书耳”——结果,在别人忙着搜刮金银财宝的时候,这位好同志装了几车书就回朝了。
  
   在金熙宗时代,完颜勗的苦心修撰终于大放异彩,连续端出了《祖宗实录》三卷、《太祖实录》二十卷。而他的这个工作,实际上开创了女真民族的官史时代:在他以前,女真的历史从来是口口相传,压根就没有官方正式的文字记录!
  
   说起来,这其实也不奇怪:女真本来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全赖攻破大辽、抓来了契丹和汉族俘虏后,才开始学习契丹文字和中文;再以后,等完颜希尹照猫画虎地根据契丹文字创制出女真文字后,大金才算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也不由慨叹:文化这东西,真是没法和暴力硬顶啊——相比辽和宋,金的文明进程,确实是开始得太迟了啊。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他把《祖宗实录》呈献上去时,倾心于汉文化、对文史极为看重的金熙宗会“焚香立受之”,又破例加赏他亲王二品俸禄了。及至《太祖实录》书成,完颜勗更是被加封太师、鲁国王(后为汉国王)及领三省事,可谓位极高、人极尊了。
  
   但是,也正是这位完颜勗,首先倡议将完颜亶册立为谙班勃极烈,并陆续得到权臣支持,最后成为事实;换言之,要不是他先来了一嗓子,说不定就没有后来的金熙宗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金熙宗时代,完颜勗会有如此之高的地位;正如凤凰卫视的阮先生,天天在电视里念叨的那句“事情之间,其实相互都是有关联的”,呵呵……
  
   被杀的旧君是他首倡册立,单这一件事就够让完颜亮不爽的了;这还不算完,对完颜亮本人,完颜勗也并不客气。
  
   史载,完颜亮正在高速晋升时,许多朝臣不要说得罪,攀附他都来不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次大臣开会,完颜亮迟到了。结果,“刚正寡言”的完颜勗毫不留情地当面批评了他:
  
      吾年五十余,犹不敢后;尔少年强健,乃敢如此!
  
   是啊,你有什么资格迟到?一句话,说得势焰熏天的完颜亮只得当场“跪谢”——完颜勗以元老的身份,批评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固然不必顾忌太多;但反过来讲,在当时的朝局下还敢于当面批评新贵,完颜勗的“刚正”,也确实不是史家曲笔虚赞啊。
  
   可现在,曾经被他怒批过的毛头小子完颜亮,不仅杀了他当年力荐的旧主,还翻身当皇帝了;以常理来判断,这位早已是极品富贵的完颜勗,下场恐怕不会太妙。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完颜亮上台当天,就诏令加封完颜勗,把他从“一字王”汉国王,加封为“二字王”秦汉国王;同时大概为了表示不是明升暗降,完颜勗以前的太师、领三省事、(国史)监修等职位一个不动,官照样当。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像,完颜亮在加封这位并不媚顺自己的重臣时,究竟是个什么心情了;大约还是心有不爽,但他毕竟克制的很好——为了“加恩大臣以收人望”,也是不得不如此吧。
  
   如此这般,晋升那些有功的,封赏这些无功又不好开罪的;算下来,完颜亮即位当天,一共升了二十个人。
  
   这就是完颜亮初登大位,连续念出的“升”字诀。
                十一:杀宫 1
  
   题注:这里说的“杀宫”不是京剧,宫也不指后宫,而是指宗室。
  
   --------------------------------------------------------------------------
  
   光“升”也不成,毕竟总有一些人是眼中钉、肉中刺;对于他们,完颜亮祭出了第二个字。
  
   当然,这就是“杀”。
  
   说来让人不胜唏嘘的是,首先帮完颜亮大开杀戒的,赫然竟又是那位在我们九大恶人榜排名第一、首先鼓动逆谋的原中京猛安、现秘书监萧裕!
  
   先是撩拨完颜亮的不臣之心在前,继而协助完颜亮斩除政敌在后;这位萧裕,实在也是恶的不同凡响——在我们故事的九个人里,有八位都被打入金史的《逆臣传》;唯有这个萧裕特殊,被单独拎入了《佞幸传》。后世大元的史官们对这九个人予以区别对待,确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别人还只是“逆”,萧裕则是既“佞”又“幸”,完全是个皇上喜欢和信任的坏人。而为了让皇上喜欢和信任,他就要摸准皇上的脉,知晓皇上担心和厌恨的是什么。
  
   这对有眼光的萧裕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从前,完颜亮还是大臣的时候,就很忌惮宗室子弟的力量,特别是对金太宗一支,更是忧惧不已。
  
   金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总的来说,还都有点本事。以前我们说过,金熙宗时代,有三位重臣先后把持权柄,即完颜宗翰、完颜宗干和完颜宗弼;而在头一位,也就是完颜宗翰去世后,曾有一段不长的时间,朝局并不是由辽王完颜宗干一个人能完全掌控的。
  
   因为在这时,金太宗十四个儿子中的老大,完颜宗磐开始冒头了。他本人也是位高权重,身兼太师、宋王、领三省事,与完颜宗干共为当时权臣;只不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就没成为史书记述的重点。
  
   或许是因为军功卓著的缘故,完颜宗磐为人比较骄横跋扈。他曾经当着金熙宗的面,和完颜宗干吵了起来,而且吵着吵着突然一转身,跟金熙宗说:我不干了——还得金熙宗两头劝架才罢休。之后,又当着金熙宗的面,纵马冲向完颜宗干,幸好被人喝止。在君前如此无理,那是掉脑袋的罪名;但当时对宗室子弟还非常宽容的金熙宗,并没有因此治他的罪。
  
   说来这就有点奇怪了:完颜宗磐再横,也不至于这么没脑子吧?他为什么要这么干?换言之,完颜宗干究竟在什么地方得罪他了?
  
   原来,这事背后还真是另有原因;而要讲清楚,我们又得回到金太宗还在世的时候,并从他选立谙班勃极烈的事情开始说起了。
  
   按说,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毕竟,那时候的当朝皇帝是金太宗,若说选谙班勃极烈,自然是他自己的儿子最有可能中选。此外也如前所述,金太宗是依照女真传统,接了他大哥和二哥的位置做的皇帝;他自己也把接力棒往下传过,也确实曾经册立了他弟弟完颜杲为谙班勃极烈,怎么说都够仗义的了。可是,前面也说过,完颜杲提前死掉了。这么一来,自己的弟弟中间已经没有年龄适合的人选了;在这个情况下,任命自己的儿子来做谙班勃极烈,于情于理都没有什么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金太宗的儿子们非常确定,下一位谙班勃极烈必然出在自己兄弟中间;其中,长子完颜宗磐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本人正是“国论忽鲁勃极烈”。
  
   本文写到这里,已经提了不知道多少次“勃极烈”;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勃极烈”呢?这里也就扯开,泛泛聊一下当年的金朝制度吧。
  
   所谓“勃极烈”,汉语里也记做“勃堇”,是女真语言中“部长,长官”的意思,专指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历经流传,在后世女真也就是满清时代,这个词被渐渐讹转为“贝勒”,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以现在的研究来看,“勃极烈”这个头衔不仅可以指大官,就连五夫长也同样可以套上——这就是说,“勃极烈”基本就是个“长官”的意思。
  
   既然“勃极烈”可大可小,那么必然要在名称上予以区别。以金的习惯,区别的办法是加个前缀,形成“某勃极烈”的官称。比如,当年金太祖继位之前,他的身份就是“都勃极烈”,翻译成简体中文,大概就是所谓的“总长官”吧。
  
   类似的,我们前文多次提到的“谙班勃极烈”中的“谙班”,意思就是“尊大”的意思;当然,这个“尊大的首长”的实际意思,正是皇储——不过也如前文所述,“谙班勃极烈”最终还是被全盘汉化过的金熙宗照抄中原文明,给改革成“太子”了。
  
   而完颜宗磐担任的“国论忽鲁勃极烈”,又是个什么意思呢?原来,这里面的“国论”,就是“尊贵”的意思;而“忽鲁”,则是“总帅”的意思。于是,国论忽鲁勃极烈,也就是“尊贵的总帅首长”的意思——听听,多么带劲儿的职务啊。
  
   这个听起来很带劲儿的国论忽鲁勃极烈,其地位也相当的尊崇,仅次于谙班勃极烈;在它之下,则是“左国论勃极烈”和“右国论勃极烈”。左右国论之下,各种前缀也越来越多,比如国论、乙室、忽鲁、移赉、阿买、阿舍、吴迭……诸如此类,都可以加在勃极烈的头衔之前,变成一个职务。
  
   把话题拉回来。按照以上介绍,完颜宗磐身为国论忽鲁勃极烈,其实距离谙班勃极烈只有一步之遥;何况,谙班勃极烈空置了整整两年,那么这个国论忽鲁勃极烈,也就怎么看怎么象接班人——因此,也确实不能说完颜宗磐及他的兄弟们,心里的念想真的就有多过分。
  
   可谁又能想到,就在皇储大位即将稳稳地落在完颜宗磐的屁股底下的时候,半路突然杀出了个程咬金;完颜勗首先推荐,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完颜希尹联名支持,由完颜宗干最终点头,居然会没事找事地从别的支系里,推出个莫名其妙的完颜亶,来当这个谙班勃极烈!更让人郁闷的是,理由不是别的,居然是“年幼易制”!
  
   打开邓选二卷,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日)一篇中,总设计师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一九七五年我就想到过这个问题,那个时候毛主席要我来主持中央工作,王洪文就跑到上海去跟人说,十年后再看。当时我跟李先念同志谈过这个事情,十年后我们这些人变成什么样子了?从年龄来说,我们斗不过他们呀,在座的同志也斗不过他们。
  
   如果以王小波“古今无不同”的观点来泛泛拉扯一下的话,金太宗各儿子的感觉,恐怕是相当的恼火:完颜亶才十几岁,“从年龄来说,我们斗不过他啊”——而金太宗一支要想再翻过身来,又得等到何年何月去?更成问题的是,究竟还能不能翻过来,本身也被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自己的爹高风亮节,选了别人的嫡孙当谙班勃极烈;可那小子当了皇上以后,天知道他还会不会把位置再转移回金太宗这一支?
  
   事实告诉他们,果然不会——金熙宗册立的太子,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而太子夭折以后,他一直空着这个太子位置,并没有把它留给任何人。
  
   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对金太宗的十四个儿子特别是完颜宗磐来说,心里没火才怪:金太宗是他们的爹,自然不能恨也不敢恨;完颜亶继位成为金熙宗,已经是皇帝了,他们恨也没办法,更不敢表露出来。可是,对同样是大臣的完颜宗干,那就真是恨得咬牙切齿了。正是在这种极不平衡的心理支配下,完颜宗磐才会当着皇上的面,和自己心目中的“罪魁祸首”完颜宗干争吵,后又纵马冲撞完颜宗干。说来说去,也算情有可悯,不过是完颜宗磐表现得太露骨了而已。
  
   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金熙宗就位以后,对金太宗一支总是比较宽容;或许,心里隐隐也有一点点“夺了人家富贵”的歉疚吧。
  
   可是,完颜宗磐还真把这份优待当做软弱可欺了,进而产生了一些其它想法。他联系了宗室子弟完颜宗隽、完颜昌,准备谋反。这二位也是当朝重臣,其中完颜宗隽是太保、兗国王、领三省事;完颜彀英则是大金二号军事首长——左副元帅,不仅战功赫赫,更是目中无人的骄横之辈。
  
   终于,他们的阴谋被完颜宗干和完颜希尹发觉,并立即被上报了金熙宗——其实,这事情比较耐琢磨,多少也有点蹊跷:怎么就那么巧,这样的“重大问题”就正好被冤家对头发现了?——而谋反,那是十恶不赦的泼天重罪,金熙宗即便再宽厚也不可能饶了他们。圣旨随即颁下,完颜宗磐、完颜宗隽被杀;而完颜昌由于自己及父辈的战功,幸运地免于一死,只是被外贬为行台左丞相而已。
  
   可是,完颜昌并没有因此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在燕京与金太宗十四个儿子中的老九、翼王完颜鹘懒勾结起来,开始研究新的谋反计划。作死作到这个地步,也就再不可能有什么功劳出身能救他了;很快,圣旨一路飞驰而来,终于追上了已经闻风逃到祁州的完颜昌,并就地要了他的命。
  
   当然,作为逆首之一的翼王完颜鹘懒,自然也逃不过身死名裂的结局。
  
   到了这个份儿上,朝廷中已经有人建议,该对金太宗的儿子们下手了。但是金熙宗说“朕所不忍”,最终也没有把事情扩大化。
  
   风波虽然看上去已经平息了,但是余响还在震动着他人。不难看出,如果完颜宗磐不是宗室子弟,断然不会有如此高位;如果不是本来有望而最终被剥夺皇储之位,郁闷难平,也断不会有此谋反险招;而如果没有如此高位,即便有谋反的意图,又从何做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