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生的定义

_6 大江健三郎 (日)
趣”,以此为起点,这样,自然就不会有对于空白视而不见,对于断裂听其自然的事了。
这年的8月5日夜,我躺在从这里能够望见纪念原子弹灾害的那圆顶穹窿遗址的旅馆床
上,眼睛凝视着昏暗,想着每次来广岛都给我以鼓舞的重藤文夫原子病医院院长,以及金井
利博中国新闻社论委员。这两位已经逝世了。由此而来的感伤情绪一直纠缠着我。阳光普照
的和平公园里,青年们正在为了明天的表演而练习管弦乐。宣传车播放着军歌开过去,那音
量放大到正常的十几倍,几乎使全市都能听得见,可能是由于器械精良的缘故,声音并不
破。同时播放演说:为什么反对保护日本的美国核武器?拿苏联钱的那些家伙们明天就要举
行动员大会……如此内容的演说始终不停,音量高昂的大嚷大叫,听来原是所谓忧国派指斥
国家主义的自立哪里去了的感事伤情的呼喊。
这时,我被床头收音机的广播吸引,终于坐起来,拧大音量,开始收听时事广播。这是
广岛广播电台“阿保机——原子弹孤儿,颠沛的青春”节目。一个中年男子用浓重的大阪口
音叙说着他的来历,女播音员不时插上几句解说词这样一种形式的节目,那中年男人说的话
并不粗糙,大概是想把过去传奇式的经验说个一清二楚,所以每句话都发音很强,而且逐渐
地有些气喘。看得出,讲话的人是个吃过苦的,然而也是一个为人朴实无华的人。
他讲的经历确实令人吃惊。此人现在在一个制造不锈钢洗碗槽工厂干活,老婆加上5个
孩子,一家7口住在市营住宅,他的日常生活反倒令人难以置信。他的故事是他乘上阔别3
9年的下关到釜山的班轮前往韩国的汉城,一路上边走边回忆的形式构成的。
《朝日新闻》社广岛分社拍的纪实电视片“每个人的战争·广岛”(最近,作为岩波新
书由岩波书店出版)之中,因为叙述者“原子弹孤儿”现为工人的47岁的友田典弘的电视
片我看过,我想这里不妨说说友田先生的经历。
昭和20年,友田的家就在以前的安川东侧沿河的大手町,因为战争期间的防火措施而
被拆除了,儿童本来是疏散到乡下去的,他因为要和母亲在一起又从乡下回来了,结果遇上
了8月6日这一天。那天他去上学,袋町国民学校距爆炸中心480米,他遭到爆炸之所以
没死,是因为他当时正在钢筋混凝土校舍地下室的脱鞋处。“我在学校地下室看到的闪光简
直没法形容。好像一个大电灯泡砰地一声炸了,白光一闪,一瞬之间眼前一片雪白。”“除
了上街道救护所领饭团子的时间之外,每天每日到处找我的母亲。到处堆着死尸,我一个死
尸一个死尸地查。晚上住在楼房的地下室或者学校的废游泳池。记不得这种日子过了几天,
有一天在街上见到一个熟悉的朝鲜人,他是以前曾经租住我家房屋的鞋匠金山三郎。/和他
偶然相见,整个改变了我以后的生活。”
他们在京桥川的桥旁搭了个小棚子,两人就住在里边。这期间金山说要回国,友田下定
决心要求金山带他走。从8月底到9月初,金山带着少年友田从广岛动身去了开往釜山的船
码头。金山嘱咐他,绝对别说日本话,只喊我“阿保机”(爸爸)。
开往釜山的船是条大货船。船底上全铺着木板,几百个人大声说话,大声欢笑,热闹极
了。现在回想起来,那船底的朝鲜人一定是为了能回到他们祖国满怀解放感吧,可惜我听不
懂话。那场面越热闹我心里越没底,总想,他们要干什么呢?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釜山港,
我一觉也没有睡,站在甲板上往下一看码头,只见许多警察已经等候在那里。对下船的人每
个都问一遍。我很害怕,扯着金山的衣服,不停地喊上船之前教给我的那句“阿保机”。
和金山抵达汉城的友田起了个朝鲜名:金炯进,上了小学,一开头就受到金山兄嫂的白
眼,等40已过的金山结了婚,就立刻受他妻子虐待了。友田到了13岁,他从家里只拿了
一条毯子便出走了。有个叫东大门市场的大自选商场,他从那里偷些萝卜和白薯吃,靠这个
活下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韩国的市场很景气。不过汉城的冬天也很冷,他免不了因冻
伤而失掉了脚趾。
接下来就是战争。我记得那是昭和25年的夏天打起来的。北方的军队潮水般涌进汉
城,朝鲜战争开始了。坦克在大街上跑,子弹扯着一条红线在夜空中交相飞舞。到处都是市
街战的战场。机关枪的响声分不出来自何方。我在市场悄悄弄下的那个窝和市场全化为乌
有。/……我也只好向汉城以南300公里的大邱一步一步拚命地逃。为什么碰上这倒霉的
事,真是冤透了。
战后他当上了面包房的伙计,吃住都在那里,算是摆脱了流浪儿的生活。长到20岁的
友田,有一天被征到海军里当兵。“因为原子弹我成了孤儿,来到韩国,成了流浪儿,还得
东奔西跑地逃战争之难,好不容易找了个干活的地方想喘口气,又给征去当了兵。为什么我
总是这么倒霉?简直没法说!”他退伍之后,向广岛写了几封信,要求承认他是日本人,因
此他有了回国的机会。可是当时他已经24岁了,日本话他只记住“早晨好”、“再见”这
么两句。广岛市长浜井信三给他当身份保证人,在广岛市找了工作,但一年之后去了大阪。
在一家韩国人开的街道小厂干活,生活虽然苦一些,但是能用韩国话说话了,这对他来说就
比什么都强。
从电视片上看,友田已是中年人,娶妻生子。一到夏天,因为原子病作祟,工作效率下
降,一直被厂主评价为干活诚实的友田今年请了假,前往韩国,为的是找到金山的下落。金
山如果健在,已经有80岁了,友田打听到的消息只是朝鲜战争刚开始他全家就去了北方……
我听着纪实广播,听叙述者讲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路程中,不由得想起伏尔泰的《老实人
或乐观主义》。本来,这个大肆夸张苦难、颠沛的故事,是一部堪称实验伦理道德思想的小
说。“被黑人海盗无数次殴打,甚至臀部的肉被割下来。被保加利亚士兵用竹板痛打。宗教
裁判遭笞刑,判绞刑,挨解剖,干苦活划橡皮船……”(岩波文库版)
《书简》里也引用了同样的文章,老实人接受哲学大师乐观主义思想的教导,在三番五
次的苦难之中也毫不动摇,如果有人问他乐观主义是什么,他总是理直气壮地回答他的看
法。“‘啊!’天真汉回答说:‘即使遇到不幸,也把它看作全是善事而且像疯子一般这么
说。’”
友田经历过原子弹轰炸和朝鲜战争这样的大灾大难,经历过各种困苦生活的磨炼,终于
活了下来,但是他并没有想过一切全是善事。不过,从友田叙述的回忆之中,确实令人感到
含有“某种乐趣”的气氛,虽然细微,然而却不乏光采。在化为一片废墟的广岛这片土地
上,友田没有一个日本人可以投靠,是朝鲜人金山接受了他,和他一起先搭建窝棚:“好
啊,好啊,干得不错!别的不说,得先给咱俩弄个住处!”以后是去日本人大举撤退中的韩
国,告诉他,只能叫他“阿保机”,然后带他回去。尽管金山的家人理所当然地指责金山
“为什么带个日本人回来?”然而金山却始终庇护着他。正是战争方酣的时候,战况发生了
变化,他得以回到汉城,他回到东大门市场看他的旧窝。友田谈到那时的情况是这么说的:
“可是到了夜里,几个不相识的孩子就来了。起初我还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回事,一问才
知道他们原来是朝鲜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从此以后,我这原子弹孤儿就和他们开始了
‘共同生活’。”
纪实电视片上也描写了友田在汉城的唱片商店找到25年前的流行歌“梦中故乡”,放
在电唱机上和大家一起唱,以及在他干活的那面包房附近的河滩上吹口琴的镜头,这些当然
会唤起友田的哀戚情绪,但是另一方面也有“某种乐趣”。今天的友田生活于大阪市井之
中,他的精神支柱就是老实人历经苦难之后反复说的话:“种我们园地要紧”。由此可见,
《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和一般激励人的文学作品具有共通的鼓舞人的意义,但同时也把人的
生存之沉重摆在人们面前。从友田的回忆中清楚地看出,他和中野重治所写的文化水平低,
孤独,令人难以置信的不幸,干脆利落地全家自杀的人们根本不同,有真正的人的力量。而
且,这种力量肯定也是人控告从原子弹直到朝鲜战争、社会罪恶、陷人以悲惨等等的巨大力
量。如果用“某种乐趣”这句话提示,可能不怎么响亮。但是,如果通过中野重治的文学作
品,再加上友田的经历而充实这句话时,我们是不是就发现,我们已经有了甚至可以说准确
而严密的“某种乐趣”的定义?
我曾怀疑过,白天的电视节目常播放平常祭神节日抬的神舆的耍闹,并不怎么令人发
笑,但是年轻的观众却像被人挠了胳肢窝似地发笑,如果让这些观众从显像管上每天都看这
些,他们就不会感到“某种乐趣”,为了用挠胳肢窝使人发笑以补偿欠缺部分,才采用现场
直播的办法。与世界的核体系。恢复“某种乐趣”,甚至应该说这才是最根本的生活目标。
生的定义
九 恐怖与希望
法国的历史学家们,以及称之为《年报》杂志派的人们,他们的工作最近以来也集中力
量向大众介绍。去年秋天和美国年富力强工作能力正旺的历史学家们生活在同一校园里,他
们的工作是写经常教学用的书中一系列文章的第二稿,要求非专业的读者也能看得懂,所以
就从卢罗阿·拉杜里的著作开始。前面业已提到,我当时正打算完成《谈日本现代的人道主
义者渡边一夫》(岩波研究丛书)一书的定稿,关于法国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民俗,尽管
有渡边一夫以其明确的观点写的东西,但是为了使年轻的读者先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能够
同渡边写的联系起来,所以,研究室和教室的工作一完我就在宿舍的房间里读那些书。我曾
读过拉布雷叙述他们的学派创始者之一鲁西安·费贝尔事迹的书,所以读起来熟悉而且愉快。
前面也详细提到,到巴克莱分校前来讲演遍及世界的核状况之下迫在眉睫的核危机的英
国历史学家E·P·托姆斯其人,对于问题意识的悲剧性实际情况并不执拗,而是理智性的
豁达,性格明朗,讲话强劲有力。我对他印象很深,读过他作为一位历史家工作之一而写的
书,总而言之,学问的性质本身创造人的品质,而且他还坚强地反对并抗议核武器,所以我
对他怀有充满敬意的信赖。(《魔女与夏里巴里》,新评论社出版)
该论文曾提到的娜塔莉·戴维斯的工作,这篇文章里也有。最近翻译出版的《颠倒的世
界》上,出席巴普库克主持的研讨会的文化人类学家以及跨专门领域的学者们之中,看看戴
维斯的工作处于领先地位,就完全重新认识清楚托姆斯、戴维斯等等历史学家们的工作,对
于使同时代的所有文化问题活性化是多么有效。(岩波书店出版)
他们和她们,以及早已逝世的林达夫在他一生的最后著作中,不是以对话的形式而是独
自书写的形式完成的最后作品《精神史》上,无不对于历史家的定义作了如下的规定,而他
们和她们是与此定义完全相符的人。“历史家,如果真的名实相符,除了是他人写的‘历史
记述’的受用者之外,他必须是一个经常随机应变,或者使时代、时间逆行,或者横向滑
行,有时还要把钟表的时针停下来,自由自在跳跃旋转的人。必须事前就要知道,精神史的
入门,是强制进行最极端的操作的。如果向古代传统寻求‘精神史’的守护神,那么,既不
是缪斯九神之中的库利奥,也不是阿波罗,确实应该是密教元祖的俄耳甫斯,特别是冥界、
地上界、天上界的使者海尔梅斯神。”
我正在打算和敬爱的朋友中的学者、艺术家们创办冠以海尔梅斯之名的季刊杂志,希望
历史学家们向这个杂志寄稿。我边读渡边一夫的著作,边整理连续讲演的记录,同时也看法
国历史学家的工作,这里不妨列举一个颇感具体而且必要的例子如下。渡边一夫的《泰平日
记》中,从佛朗索瓦一世时代的一个市民的日记中引用了如下一段:
1525年10月,巴黎发生了令人吃惊的疯狂事件。即:五六个人骑着驴,戴着绿色
呢绒头巾,在市内十字街,特别是法院大广场的大理石台前,拿着一张卷轴纸,大喊大叫,
念上面各种荒唐话,和演滑稽戏一样,实际上是另有打算。这些人特别喊得凶的是‘国王要
死,贤人们隐蔽之,呆子们全出来’,大肆嘲弄揶揄。原因是把监禁在西班牙的国王(佛朗
索瓦一世)去世的消息封锁起来不让大家知道的事终于流传开来的结果。……摄政太后要求
巴黎市副长官莫兰处罚他们……但是根本没有执行。据传说,这些人是最高法院书记会的书
记员。
这件事渡边一夫理解为确如日记作者的结论,是政治意图的行动。也就是被禁止示威游
行的巴黎市民,表面上是演滑稽戏,实际上是自我显示的政治行动。我对这一结论是赞成
的,但是也认为,既然有滑稽表层,自然就有滑稽深层,应该强调两者的活力,所以我对年
轻人加上了自己如下的解说:
如果这仅仅是政治性的事件,那么,既然摄政太后已经提出要求,巴黎市副长官早就把
示威的人抓起来了。因为事情是最高法院书记会的人们干的,这也是谁都知道的事。之所以
没抓他们,还在事件的背后不仅仅是政治,用宇宙论的说法就是法国人自古以来的信仰根深
蒂固,副长官莫兰是不是对此感觉很深?
不过,如果1525年10月发生的最高法院书记会的书记员的滑稽戏,仅仅是几个人
一时冲动的偶发事件,我的话应有的说服力可就大打折扣了。我想找历史的佐证,巴克莱分
校的历史学家告诉我要读《年报》杂志派的Y=M·贝尔塞的《节日与叛乱》,从那本书上
我找到确实合适的一段。这本书有日译本(新评论社出版),所以引用该译文如下。
中世纪的胡闹表演,是1400年形成制度的,这个制度规定,各社会团体自己演滑稽
戏,自己表演自己,用这滑稽镜子照出自己丑态,而且规定这是一项义务。隶属巴黎最高法
院的司法书记表演小组,是由年轻的律师、检察官构成的,这是一个这种身分的人居然在大
街上表演胡闹审判的时代。但是,这个传统到了15世纪被严厉禁止,因此,16、17世
纪成了已经是惟有宫廷里年轻贵族们才耍闹的一种游戏。
就这样,民俗传统的滑稽戏表演,突然遭到政治权力的压禁。然而该政权的危机表现在
群众面前的是软弱无力,这也是对权力的一种反馈。明白这个过程,我以为就能够更清楚地
理解佛朗索瓦一世时代一个市民的日记,以及渡边一夫解释的意义。
也是这本书上,贝尔塞详细论述了从节日祭祀移向叛乱——如果读一读同一主题的另一
册著作,即:鲁罗阿·拉杜里的《传说的狂欢节》,就会看到更强烈的魅力。这本书也和贝
尔塞一样,同是朴实无华的作者写的书,两者一齐读,更能准确理解原意,我以为这是给非
专业人员用的——的过程,同时给节日祭祀下了下面的定义:“节日祭祀,一定以某种形式
的恐怖或希望反映该时代的精神。”这不能不使我对于自己从事的文学来一个根本的反省。
我以为自己对于文学,和同龄的历史家贝尔塞对节日祭祀一样,一直未停止过思考。我
认为,文学,一定以某种形式的恐怖和希望反映该时代的精神,或者说必须反映。我必须明
确地说,也许有人说,这并不是一想就能理解含义的定义,但是我自己把过去许许多多的联
系在一起,受同样表现的贝尔塞简明的表现所启示,才能发表这样的见解。我开始表明节日
祭祀与文学有相似之处的见解,是借助于历史家安利·鲁菲普尔的巴黎公社研究,至于对两
者的综合,在我眼前架起联结两者的桥梁者却是前面提到的巴普康克等人,以及构筑世界范
围具有同时性工作的文化人类学者山口昌男。我经常从学者那里学到立足于他的专业经过深
思熟虑之后而确立的简明扼要的定义。
我确确实实受到贝尔塞启发的是他那简明的定义和简明语言的组合:恐怖或希望。我曾
经对《危险与希望——美国的科学家运动》这本书有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本书符合19
45到1947年这个重要分歧点的年代,详细谈了原子力给人类带来的危机,而作为能源
它又给人类带来了希望。这本书的标题是奥本海默博士1945年11月于洛斯阿拉莫斯谈
原子力时说的话。他说:“不是只有巨大的危险,而且也有巨大的希望……如果今后能够谋
求和平,那么,就存在为此而开始使必要的变革得以实现的希望。”此书著者A·K·史密
斯是一女历史家,她的丈夫是曼哈顿计划①的参加者。从那以后,危险和希望这个词就刻在
我的脑子里。可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说起来实在滑稽,那时我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一说起
希望,必提绝望这个词和它对称,所谓言语对称结构的所有者一般。(紫竹书房出版)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制造原子弹的计划的代号——译注。
由此我思考了贝尔塞对于节日祭祀所下的简明定义,它的方法,恐怖与希望的对置,如
此等等的深义。这时,与此相应的事自然也就浮上心头。最近我不再担任为发给新作家文学
奖而设的评选委员会的委员了。那时我就想今后要写写小说,但是现在写作而且发表作品的
青年人给我寄来很多信,从邮戳上看就知道是寄自全国各地的。寄信人表示自己从您担任文
学奖评委的评选方法以及所作的评语中得到关心。由此可见,您给新进作家的信表现您的诚
实。据说您今后不再参与新进作家的文学奖评选活动了,是对担负下一代的作家们不感兴趣
了么?您如果依旧关心,您现在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呢?
把许多信的内容综合起来并加以概括,所问的内容大致如以上所说。对于这些信我是打
算回答的,而且如果说到给年轻作家的信,我就想到应该学习贝尔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
话。文学,一定以某种形式的恐怖和希望反映该时代的精神,或者说必须反映。按照这个方
向,希望大家努力奋斗,而且完成语言活泼,语言和形象活性化的新创作。自己已经是并不
年轻的文学一代了,但决心按此方向努力,以上所说就是我回信的主要内容。
我们共有的时代精神即恐怖和希望。如果有人问:我们的时代精神的特性是什么,我以
为回答者一定感到困难。对于我们的现在与未来,我们能够抱什么样的希望?这可能也是难
于回答的问题。倒是恰好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才一直在多么恐怖之中暴露着而活到今天,但
是对此从来不屑一顾,然而实际上恐怖却赤裸裸地悬在我们面前。
打开当年9月21日的晨刊报纸,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海上自卫队的p3c对潜哨戒
机,于隐岐岛西北的海上发现苏联的GⅡ级弹道导弹潜水舰一艘,浮上水面冒着白烟。我的
反应是:一个巨大的恐怖实体确确实实地摆在我们的眼前,恐怖的根源完全是非常荒唐露骨
而且十分拙劣的人所作所为。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在几乎原始的——即使原始人也未必制造
这种事故——极其单纯而偶然事故造成的开端,就发动一场最后战争,把从原始时代直到2
0世纪人类创造的历史,把这整个历史时期创造的文明,把走向未来的极具可能性的文明,
也就是人类的希望,一古脑儿毁灭!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如此规模、如此具体的恐怖之下,
营造着我们的生存基础。使我们感到窒息的恐怖实体的情况如何,不妨引用一下当天晨刊报
纸商品目录般的文章。
GⅡ级是普通动力推动的潜水舰,水中排水量3000吨。司令塔内装有射程2400
公里,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的SSINIS弹道导弹三发。p3c飞机发现的时候,潜水舰的
司令塔里正往外猛喷白烟。正赶上收拢导弹,SSICNIS的固体燃料已经点火,一旦潜航,发
射管进水,就很可能灭火。固体燃料如果继续着下去,导弹就会引爆、发射出去的危险可就
大了。这是军事专家观察的结果。如果SSINIS引爆,一定落在1200至2400公里的
范围之内,尽管安全装置没有打开不会爆炸,但核污染却是免不了的。(《朝日新闻》)
对于我所担心的问题,专家没提到,所以也许是外行人的杞忧,不过,核导弹从苏联潜
水舰上发射出去了,雷达上业已发现,美国的核防御网将要立刻反击,好像是瞬时之差没有
发生大事,实际上却是SSINIS导弹因火灾而起了火。这一事故前后,我国因为可能搭载托
马霍克巡航导弹的舰船入港,日本非常紧张,日本列岛周围也十分紧张。
事故之后的第3天,这天最后的电视新闻节目说,苏联的逆火式轰炸机20架南下日本
海,我听了这个报道之后,尽管已是深夜,仍旧回到书桌前,重新读了华盛顿研究机关的
“军备竞赛与核武器研究计划”的负责人W·M·亚钦去年秋季发表的那篇论文。“美国国
防部综合评价局,进入1984年之后,为了帮助太平洋军司令部,预定向它推荐‘为了掌
握高水平的中国、苏联、朝鲜半岛、日本(包括美国在内)复杂的军事形势而作的关于东亚
的评价’。这个评价里有‘苏联远东的脆弱性’和‘日本自卫队的改观以及对将来方向的理
解’。/这两者有密切的关系。日本需要加强努力的是集中力量于防空和对潜作战,利用苏
联远东地理上的不利因素。如果将来美苏对立,从日本海上封锁它的出海口,就是美日两军
的主要作战项目。因此,由于苏联继续在亚洲配备战区核武器(执笔此文时的情报说,新
SS—20基地增加了3处,加上以前的,在远东总共配置了27个发射台),以及给海军广
泛配备核巡航导弹,如果发生冲突,发展成为一场核战争的可能性极大。/美国的攻击型潜
水舰,已经在苏联一向视为圣域的鄂霍次克海加强了对苏联潜水舰尾行作战活动。另一方
面,苏联增加了以其逆火式轰炸机对美国舰艇的追踪,以及对日本领空的入侵,正在提高在
日本周围的海军作战速度。必须铭记,冷战开始以来美军进行的最大的两项“热”战,在亚
洲已经开始。/……出于各种各样的政治原因,美国不会放下亚洲地上射程远的战区核武
器。但是,对于距离遥远,而且以海军为主力的控制区域来说,从海上发射的巡航导弹最合
适,所以,现在正加紧配备。因此,对这个地区“平衡”的评价难以想象,从某种意义来说
成了过去。”(“海上核战争”,《世界》第四六○期)
我们仅仅从最近的报纸、电视报道所接触的情况来看,就已经确实认定亚钦一年之前展
望的亚洲形势毫未改变,然而还必须强制我们把这大规模的可怕的事故因素看成当今的头等
好事。
在巨大的恐怖面前,有正气的人应该怎样行动?大概不外乎创造希望的根据,按对抗恐
怖的办法行事吧。这就是说,面对笼罩一个时代的恐怖必须建立起与它对抗的希望。把两者
的关系当作各具强大力量的事物,就能明确时代精神。我以为,特别是使之显在化,表现一
个时代精神的有节日祭祀,有文学,总之,把同时代人所制造的恐怖与希望全都表现出来。
那还是我儿童时代住在位于森林中一个峡谷里的村庄时候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可以
说我体验了节日祭祀和文学的本质。后来接受了鲁菲普鲁和贝尔塞以及山口昌男指引的新思
考方法,才感到这个体验直接地和有意义的血脉联接在一起了。
与其说夏天的节祀,倒不如直接了当地说跳盂兰盆舞更正确,本来是先举行祭祀,从傍
晚开始跳盂兰盆舞,这是定不可移的。直到现在我们村乃至日本全国都是用灌的领唱唱片领
舞。战败的第二年,战后办的盂兰盆舞是在小学校院子里搭上指挥台,指挥者边打大鼓边唱
“民谣”,以农业为本职的演者领舞。本来以扩音机播放的唱片为主流,但唱“民谣”①的
演唱者看看站在舞蹈者圈外的那些上年纪的人,发现他们的反应冷淡。
①原文为“口说”,意为即兴演唱。译成“民谣”,因为它的词虽是自编然而用的曲子
却全是民谣的旧曲——译注。
然而我这看热闹的孩子却被“民谣”吸引住了。那演唱者从指挥台下来显得心情不痛
快,我大概是没有勇气直接问他所唱的内容,便问我的祖母和她身旁的老人们。据说,战前
一位小学教员直接采访演唱者们,把唱词用蜡版印成小册子,他借来看了,演唱的就是本子
上印的。据说它的名称以其暴动的领头人为名,就叫“蚕福”,它是我们当地的一个无法无
天的人领导的一次农民暴动的故事。我听后记下来的几段盂兰盆曲全是那上面的。战败之后
不久,在民主主义的改革氛围之中,把暴动过程编成了“蚕福”当作盂兰盆舞的伴歌,我像
受到冲击一般,印象极深。
我作为一名作家,一如我过去的工作所示,这番经历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细想起
来,我是从这次盂兰盆舞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根是养育了自己的这片土地的民俗与历史,
也是第一次碰上以某种形式表现恐怖与希望而反映时代精神中的一时衰退的状态。其次,
“蚕福”暴动的“民谣”本子上,尽管记的全是古式的叠句,但它却唤起了我这少年活生生
的想象力,的确是以某种形式表现恐怖与希望而反映时代精神,我们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文
学。如果重读那誊印本小册子,在我脑子里起结晶作用的结果,一定与以前大不相同。不
过,“蚕福”暴动的“民谣”以下述骨骼依旧活在我的脑子里。
暴动者对“蚕福”的恐怖,随后是对他的党徒们强迫命令,让他们参加暴动,党徒们对
此行动的恐怖。因此造成的艰苦生活之中却充满也许会出现什么好转和变化的希望。如此等
等,我觉得仿佛几股绳子搓在一起一般。派人去河的下游市镇,从粮仓扛出大量的白米,碰
倒的酒桶,那酒奔流不已,这些描写,简直是祝祭时候的气氛,它使我的心为之震颤不已。
结局暴动遭到镇压,“蚕福”及其党徒均被处死。为了请他们的亡灵不危害本村,对于“蚕
福”等人之死,以哀叹的调子唱出他们的结局。这纯粹是出于安魂的动机创作了“民谣”,
作为集合在一起的众人跳盂盆舞的伴歌,大家自然是同意的。总而言之,它是大家确认越过
各种各样危机一直生存下来的本村共同体的希望,尽管作者不详,但是它表现了我们森林中
峡谷村庄的文学,而且它是生机勃勃的。
恕我冒昧,对于年轻的作家们,或者今后想当作家的青年们,我一直想说:“在你作为
一名作家的生涯中,把我以上所说的“蚕福”暴动的“民谣”具有的意义,这回作为你的课
题思考思考。最近以来我常常看到,新进作家们自己既没有战争体验,也没有战后混乱期的
体验,既没有参加过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斗争经验,也没有参加过大学的学生运动的经
验,一句话,对于社会无任何反应的时代之子,而这种时代之子在发表谈话或者随笔和论
文,这实在令人感到奇妙之至。
前面我引用了亚钦的论文中长长的一大段,对于可能是一触即发临战形势下的亚洲海
域,特别是日本海、冲绳和本土海港的状况,每天都有报道,如果对于这些报道不屑一顾,
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日本和日本人在20世纪就被推到最危险的局面。我们不能脱离
社会现实,我们还不是自甘处于我是无根之草,大发快活汉子那种慨叹的状态。社会状况、
时代将我们席卷而去的危险统统向我们袭来,个人无力逃避,如此危机,难道不是今天的现
实情况?
新进的年轻作家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感受以及语言感觉,与过去的作家相比,显示出卓
越的水平。他们如果很好地抓住时代,创造出独自的文学,那就明显地超过我们旧时代的文
学。同现在的恐怖对抗又怎样生存下去?同这种恐怖相比,能创造出多么大的、多么有保证
的希望的根据?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年轻的作家就会自然主动地承担起今天最敏感的时
代精神的责任。我相信,他们如此这般创作的文学,也就是以某种形式表现恐怖与希望而反
映今天核状况下的时代精神的文学,同时代的日本青年肯定以读者心情而翘首期待。我并不
要求青年作家们以今天的核状况和日本人的关系直接地作为主题写小说,在把贝尔塞关于节
日祭祀的话移到文学上的定义的基础上,“以某种形式反映”这一部分确实是很重要的。我
曾几次提到,我编辑了广岛、长崎受过原子弹轰炸的人写的以原子弹为主题的短篇名文选集
《未知的将来》。即使类似这样预先限定主题而征集的短篇,作家们也是确确实实地各自构
筑了自己的文学世界,并且斑斓多彩,可以这样说,我反倒从中看出受到鼓舞的文学特性。
我对于年轻的作家们的希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今天的核状况之下,日本和日本人被
逼进穷途末路,以及直接给我们带来的恐怖,千万不要仿佛它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不予理睬。
隐歧岛的近海上,苏联的GⅡ级弹道导弹潜水舰正在冒白烟。这也许就是不仅使日本而是使
整个世界的大雪崩之势走向毁灭而扣动扳机的事故。要敢于直面冒白烟的潜水舰照片上表现
的恐怖吧!然后以人的自然本色,满怀与之对抗的希望,为此希望而活跃想象力吧!我想对
你们说,在这一过程中你们锻炼的时代精神,即使写的小说是以漂浮于东京的消费生活表层
的青春为主题的,也是以某种形式反映了时代精神,使你们的文学优于进退维谷中的同时代
文学。
确实有可以示之于众的这类文学表现的例子。“冲绳·通过文学反核反战思考之会”出
版的《从岛的空间——1984·冲绳·反核反战文学名作选集》中有一篇诗,标题为“回
帐篷村——难民收容所时期”。作者牧港笃三是冲绳市的市民,冲绳之战他曾在该地,有此
经历,战后在被占领下的冲绳立即把他记录出版的报界人士。他也是把美军政之下冲绳人的
心态,以及冲绳人与本土的日本人、美国人之间微妙的阴暗关系,以批判的眼光如实写出来
的人。
黎马嫩的巴勒斯坦难民帐篷/那照片是报纸上看到的/仿佛半是辛酸半是高兴/但是飘
动的是悲哀气氛//帐篷之形万国一致/正中竖一根棒,四方打上桩/用绳子固定在现实的
砂子上/帐篷村里过日子的人又多又杂/每天纷纷攘攘//夜间从帐篷里落下星星碎渣/人
们的牢骚,仿佛蛴螬鸣叫/这就是民众单位的村庄/月夜使帐篷翻倒/住民弹向空中//难
民一无所有/可算赤贫/但是他们有歌声和哀叹声/不过前途依旧让人担心//和坐在沙发
上,打开取暖器/膝头盖上毛毯的时光大不相同/令人担心呵/帐篷村拥抱着我/传来一股
味道/帐篷村露出一张脸向外张望,一张无妆无饰的脸/是个年轻女人的胜/进了帐篷,惟
有寂寞的老人脊背/那似乎是人的脊背/早霞升起/帐篷里满是亮光/回去吧,回到帐篷
村……
舒缓有致的散文调子——由于那切割式的韵律,表现了冲绳语的声调,和超现实主义心
象一起成为诗人的个性——里,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冲绳在战争结束时的帐篷村,现
在的冲绳基地的生活,这三层自然而然地重叠在一起,表现了现实的而且深刻的观照。在冲
绳之战巨大的恐怖中活下来的人,既有对前途的担忧、叹息,也有明确的希望,在这里都有
清楚的再现,谁都能够理解,这些总体,肯定就是战后立即出现的冲绳的时代精神。以此为
主轴,向着现在的黎巴嫩和冲绳的时代精神,而且明确地发出“回去吧,回到帐篷村”的要
求救济的呼声……我将要看到,渴望挫败新而巨大的恐怖的呼声呼唤冲绳的时代精神,必将
提示给大家。与其说是对年轻的新作家说的,不如说这是对我自己说的更恰当,本土上的日
本人的文学,仿佛已经完全离开了这位冲绳诗人的时代精神,而且必须把它看成对我们是致
命的缺陷。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如果我们在这种核状况之下居然能够活了下去,那么,我就
有个预感,后世史家可能作出这样的概括:20世纪末也有文学,但是这种文学并没有以某
种形式表现恐怖和希望而反映时代精神。而且这种预感一直威胁着我。因为到那时候,我们
的文学将被判定,在渡过这核危机上它是无效的。
生的定义
十 多方面的观察
酷暑的夏季已过,只是感到季节的循环如此,其实并没有觉怎么难熬,不过也确实庆幸
一家平安。就在这样气氛之中的一天,晚刊报纸死亡报道栏的一则标题却立刻使我紧张起
来。之所以如此,一是事情本身太出乎意料,给我们带来巨大悲痛;二是不知道该怎样告诉
身有残疾的儿子。我和妻子仿佛额头碰到额头一般低声商量一番。那条报道是这样写的:
“森安信雄先生,日本大学名誉教授,9月28日下午3点18分,因肺气肿于东京都板桥
之日本大学板桥医院逝世,终年67岁。/……专业为脑神经外科学。历任第三十届日本脑
神经外科学会会长,第十届日本临床电子显微镜学会会长。”当天晚上,我和妻子在先生遗
体前得以拜读先生于21年前写的一页日记。日记上写的是给一个新生婴儿也就是我的儿子
作头部手术获得成功的事。完全是科学家的文笔,记叙简明扼要。文章提到当时我这个年轻
的毫无经验的父亲,满怀焦虑不安,听到终于度过这个难关时如何高兴的反应。的确如日记
所说,由于森安先生出色的手术,儿子才开始明确地走上了生命的道路,我这父亲和儿子一
起得救,这种想法至今铭记在心。我记忆之中,当时先生比现在的我还年轻,修养极佳,举
止文雅,意志坚定,是一位理智型科学技术家,如此等等印象极深,一位救人的人,这形象
特别鲜明。
近21年之间,儿子的身体不断地出现障碍,我和妻子之所以没有过于胆怯,没有丧失
勇气而甘于失败,完全由于先生在紧要关头一定采取适当措施救治和给我们以鼓励的结果。
现在先生逝世,我们今后将无所依靠的哀思更深。我们之所以为先生的逝世感到仿佛心灵的
支柱折断一般哀痛,是因为有一个智能发育较晚的儿子,但是毕竟随着年龄长大,再加上先
生的关怀,他也渐渐适应社会了,现在能在区立福利作业所劳动。我们夫妻悄声说的就是这
些话。
说话的次序可能颠倒,快到动身前往吊唁的时间了,我终于告诉儿子:现在从报纸上看
到先生去世的消息,并且把那条消息读给他听。开头,儿子好像遭到沉重的一击,一时茫然
不知所措,对于报纸上的消息和我的解说,一概不能如实接受。然后也不知道他是发火了还
是讨厌我的话,立刻把我的话打断,大喊大叫地说:“过60岁死了,是可喜的事!”我一
时沉默无话,他也不再说什么了。
从先生住宅出来,回家的路上我和妻子去了四喜饭馆①,这是我们家从来没有的习惯,
去了这里,是因为妻子太郁闷难解的缘故。难怪她心里烦闷,因为先生去世对她来说的确是
一个巨大冲击,其次便是儿子说的那句话——儿子不过是从过去的学校里或者现在的作业车
间偶尔听来的带有厌世情绪的话,在家里像念台词一样重复一下而已——使她非常生气。
①原名“寿司”,与四喜二字恰好谐音。制法是把米饭抖上醋和盐,平摊在紫菜上,再
摊上鱼、肉、菜等等,卷起来切成一指厚的片。既可当点心,又可当快餐——译注。
我和妻子之间的谈话当然不可能心情愉快。照顾我们儿子达20年之久的先生突然去
世,但是儿子却说过了60死了是可喜的事,如此无情无义,妻子为之愤慨是理所当然的。
我对妻子说,儿子的话根本不会拿这事当玩笑逗乐,但是,对于他受到此番打击的结果如果
不注意费些时间观察下去,只对他这话的表面斤斤计较,是否有些肤浅?比如,我们本来担
心儿子一听到这消息可能号啕大哭,弄得我们束手无措,但是还把这消息告诉给他,然而他
却把感情深藏内心,保持着表面看起来平静的态度,现在我们都不在家,只留下弟弟妹妹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