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吸引定律的秘密

_3 紫雨(现代)
  掌握了吸引定律,乱象的前头万绪你就找到了大一统的一贯秩序。
  人们为什么对自然法则难以置信?
  人们无法相信和接受自然法则学说,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有形的东西,凡是无法透过物质感官直接观测的,他们都不承认,他们都当著它是不存在的。
  当你当它是不存在的,它就真的不存在了吗?不,它依然存在,因为它的存在本身,是独立于你的“以为”之外的。
  就好象自然法则的三大定律,它们是独立于你的意识之外的。换句话说,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接受不接受、认同不认同、喜欢不喜欢、服从不服从,它们都一贯坚稳地作用到你的身上去、作用到你的人生际遇去。你对它们的无知与不相信,一丝一毫都无损于它们在你身上所施加的作用力!
  明其体,方能穷其用。了解了其本体,你才能够把自然法则的威力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无远弗届。透彻了整个自然法则的运作和本质,才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看了The Secret 《心想事成的秘密》还是使不上力,为什么时灵时不灵?
  现象和本质各自根据不同的秩序在运作,而人类习惯了根据表象来生活,所以当你告诉他,本质与现象背道而驰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了不相信,因为这跟他们的日常经验有很大的出入。
  当人们相信【眼睛为凭】,你却告诉他说“看起来是这个样子的其实不是这个样子”,不是很令人难以置信吗?
  流水无形,无所不形
  区分有形无形到底有什么重要性?
  因为整体是由有形的和无形的所构成的!
  什么是有形的?你可以直接通过物质视角比如说肉眼所观测到的,即是有形的。
  什么是无形的?你无法通过肉眼或肉耳直接观测到的,就是无形的。
  但是无形只是表示你无法直接观测,并不表示他是不存在的。把无形的当作是不存在的,是人类无法圆满解释种种离奇现象的主要原因。
  简单地说,看不到的并非就不存在。在学习自然法则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触及到很多无形的存在,若不了解这个你对自然法则就无法建立不动如山的信念。
  无中生有,不是从没有变成有,因为空无一物怎么可能变成有呢?无中生有,只是【存在从无形过渡到有形】的一种显化方式罢了!
  【流水无形,无所不形】是说:流动的水因为是没有特定的形状的,所以它才能够随意跟著外在的环境改变自己的形状,随时结构重组,呈现出无穷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宇宙源能是万事万物的基底构成,是液态的、高频的、纯正的圆满善,是意识、是智慧、是能量,所以也具足【源能无形,无所不形】的这种特质。没有不是宇宙源能的造物,所以有形与无形都只是宇宙源能这个整体,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样子吧了!
  吸引定律思考题为什么有些人很努力却无法成功? 为什么有些人很轻松却财源无穷? 为什么很多人的付出与回收不成正比?为什么有些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有些人付出的少,得到的多?为什么复制别人的行动却无法复制别人的成功? 为什么做同样的东西却得到不同样的结果? 为什么行动等量,方法如一,还是得不到同样的结果? 为什么有些人会中万字票?为什么有些人会中六合彩?为什么
  有些人买彩券就是老是不会中? 为什么好运似乎老是重复发生在某某人的身上? 为什么会喜上加喜,祸不单行? 为什么会不来就不来,来的时候就一大堆一起来? 为什么想要改掉的习惯过不久又会死灰复燃? 为什么老毛病很难根治?为什么有些问题就是发生在我的身上,而不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为什么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问题却不发生在我的身上? 为什么某些问题老是偏好发生在某些人的身上?
  你可以认为这一切都是宇宙不可解的谜题,但是当你开始认识吸引定律,你从此很难会再莫名所以。
  同频共振,同质相吸
  吸引定律说:同频共振,同质相吸(原文:That which is like unto
  itself is drawn)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 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同样性质的东西会因为互相吸引,而走
  到一起。 共振会产生同质性,同质性会产生吸引力,吸引力会把这两个共振体牵扯到一起。 所以,假如共振性没有改变,则在吸引定律之下,一样东西将会不断地持续成长、扩大。 这种成长是自然的,而且是根植于自然法则的三大本质的,所以其威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没有任何外力能够阻挡它。吸引定律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同样颜色的鸟会飞到一起
  ? 攻击吸引攻击(战争就是这样来的)
  同频同质是什么东西?
  人们习惯了看事情只是看表象,所以当我们第一次谈到“同频同质”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很笼统抽象,难以捉摸。
  在这里我们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到底什么是同频同质。这是一个学员的真实案例,属于真人真事。
  有一次,一个学员说他有个前同事,欠钱欠了他400块钱。他尝试向他追债追了很多次,那个人却老是避而不见,最后连手机也不听,短信也不复,作状已经从人间消失。
  这位学员因为财务上陷入困境,又负债好几万块钱,每个月都要缴付信用卡的利息和最低卡债,所以凡是触及到钱的事情,特别会揪住他的神经。
  他说,如果那位前同事还了他四百块钱,他就能够用这笔钱去偿还卡债,那他就松动了很多。
  我问他:你负债的数目那么庞大,这四百块钱又能够做得了什么?
  一个人在缺钱的时候,对钱的观感会跟一般人有所不同,一切的数目都会被不正常地放大,大于正常合理的位置。
  他想想也是,其实这四百块对解决负债根本是杯水车薪,只是因为目前他缺钱,所以他会把一切收不回的款项,都归咎到欠债不还的人的头上去。
  他当时重复地说这句话:“如果这个人还我钱,我就能够至少支付这一个月的卡债。现在他就是不还我钱,所以我才没有办法付还卡债的。”
  他坚信这句话是对的,他觉得他在说的是一个事实,他说得斩钉截铁。他觉得他不能付还卡债,全都是这个人造成的!
  过了几天,他告诉我说他的女朋友跟他闹得有点不愉快。事情是这样的:他的女朋友想要换掉一份做了五年,开始觉得沉闷和没有多大发展前景的工作。但是他的女朋友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如果要换工作的话会十分不方便。当时她的工作地点就在离她家附近不到十分钟路程的地方,走路轻松就到了。如果要换工作的话,她就需要有人负责接送她上下班,因为她并不愿意坐公巴,跟人挤巴士。
  那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不是很明白。
  他说,他女朋友埋怨他: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负责接送上下班,所以她才在这家公司呆了四五年,依然无法换工作的。如果他愿意负责接送,她早就成功换工了,不需要呆在这个旧环境里继续受气!
  她觉得:是他导致她无法换工的!这口冤气不出在他的头上,要出在谁的头上呢?
  他觉得自己很委屈,换工是她自己要的,交通她现在没有也可以开始自备,怎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他的头上去?她换不成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怎么现在全都成了他的责任呢?
  我听了开始微笑,呵呵??
  我问他说:她换不成工作,你觉得不是你的责任?
  他说:当然不是!
  那我问他:那你还不成卡债,你觉得难道是你前同事的责任?
  他突然灵光一闪,抓到了我要说什么:你是说,这两件事,其实是同一件事?
  我回答道:这当然是两件事,一件是你前同事欠你钱的事,一件是你女朋友换工不成的事。但是它们却都是同频同质的事!
  我说:你女朋友因为她自己没有交通工具,换工不成,所以把责任推到你的头上去。你则因为没有钱,付还卡债不成,所以把责任推到你前同事的头上去。这两件事情,不都是同频同质的事情吗?
  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把自己付换卡债不成的责任,推到前同事的头上去,这吸引了他女朋友把换工不成的责任,推倒自己的头上去!两件事情看起来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码子事,其实在底层都是同频同质的一件事!是他自己吸引来了这样子的一个遭遇!
  改头换面与时过境迁
  在学习自然法则吸引定律的时候,一般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把两件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连系在一起。既然无法连系在一起,就找不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默许创造的因果关系。
  当你只是从表象去观察这个世界,你会觉得千差万别。但是,当你试著从底层去观察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万法归宗,无二无别。
  当你试著去观察吸引定律的踪迹的时候,你最容易被两个表象所迷惑,一个叫做改头换面,另一个叫做时过境迁。
  所谓改头换面,就是同频同质的事件换人扮演,并且转移界面。
  上面的实例是阐述这个重点的完美例子。在他和他前同事的关系中,他扮演的是一个责备者和受害者的角色(他责备对方不还钱,他是对方不还钱的受害者)。但是在他和女朋友的关系中,他却成了被责备者以及施害者的角色(他被女朋友责备,原因是他的女朋友觉得是他害到她换工不成的)。
  这其中发生了两项转移。
  第一项转移是:责备者与被责备者的角色对调,以及受害者与施害者的角色对调。
  第二项转移是:同事的关系转移到感情的关系,金钱的课题转移到交通的课题。
  角色改头换面了,场景也改头换面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学过吸引
  定律,有谁会联想到这两件事,本质上是相通的,同频同质的一件事?如果说改头换面已经让你迷惑,那一旦套上“时过境迁”这项迷彩服,那就更难让人辨认了。
  他尝试向前同事追债追了几个月,才开始做出“他无法付还卡债是因为这个人不还他钱的缘故”这种结论。这个结论(这个想法)在他脑海中盘旋了一个星期之后,才开始通过另一件事显化出来!
  你人生中有多少事,也是因为改头换面与时过境迁这两项变数,导致你连系不起来其因果关系的呢? 于是有些人因为在这一辈子找不到其间的因果关系,就开始把原因回溯到上一辈子去,开展了很多三世因果、前世今生的闹剧。
  三世因果与前世今生
  因为你的本质是灵,是永垂不朽,是不生不灭的灵,所以毫无疑问的,既然你这一辈子都会来到地球这个游乐场游戏,那在此之前,与从今以后,都应该不只是玩了一次的游戏。
  换句话说,你的这一生不会是你的第一次,也不会是你的最后一次,因为你的灵魂永生,所以你也不会只有一个名字。 你固然有前世今生,这个毫无疑问。但是人们会回溯前世今生,却是为了追寻三世因果。三世因果说的是,因果关系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也就是前生、今生、来生。你前世种的因,会在今世或在来世结果。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有趣的是:前世今生虽然存在,但是三世因果却难以自圆其说。每一期的游戏,每一世的人生,都在当期当世了结,因为吸引定
  律的回应是即时的,不需要过账到下一辈子才结算去。
  人们为什么认定三世因果的唯一解释,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人们为什么会用这么混乱的方式为人生的种种“结账”去诠释?
  因为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都被“改头换面”,与“时过境迁”的表象所迷惑了!当人们无法从这一辈子找到合理圆满的解释,那很顺利成章的,人们会回到上一辈子去解释。
  这就好像,如果你今天起床的时候发现荷包里少了十块钱,如果这笔钱不是今天用去的,那一定是昨天,或昨天之前用掉的。
  问题是:你无法真正地坐时光机回到上一辈子,去看看上一辈子自己到底做了一些什么“孽”。你也无法坐著时光机去到下一辈子,看看自己会承受什么“业”。
  当你把三世因果,套用到前世来生,一切就变成无法考证的无解。因为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只有天知道! 但是当你用同频同质的火眼金睛去穿透万事万物的本质,你可能
  就看到不同版本的三世。你开始会发现到,三世因果,其实可以有两个版本的诠释。 一个是不可考证的“传统版”,一个是可以考证的“现代版”。 只要你用“同频同质”的角度去看,并且试著把以下的等式,稍
  微改动一个字眼,换一换,你可能就会发现到另一个新天地。 你也能够把世人所盛传误解的因果定律,开始于当今流行的吸引定律,开始连系到一起。改动一个字眼,一切都不一样了,不可考证的,就成了可以考证
  的: 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变成 三世因果=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三世因果,其实描述的只是吸引定律的从创造到显化,时间上的
  延迟效应罢了!
  三世因果,其实是时间上相对的三个不同的位置。你固然可以把这时间拉长到上一世、下一世,但是问题是当你这样拉长的时候,它就变成了超越物质视角所能够观测的范畴,它就变成了一个不可验证的东西。
  但是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把三世因果看成这一生人相对的三个不同的时间位置:过去世、现在式、未来式,然后你再套用吸引定律的角度来观察,去掉改头换面与时过境迁的障眼法,你就看到一贯坚稳,可以重复验证的自然法则吸引定律了!
  因果、因缘,这个【因】字,讲的是能量层面的意念。【缘】讲的是外在的配合条件,所以说内因外缘。内在的意念,通过聚焦启动外在的条件,根据正确的组合排列走到一起,就成了你所看到的【发生】。
  因缘具足才能成事,因缘不具足的话就还要再拖。任何时候,只要【因】还是活跃的,根据【场在形不灭】的原则,这外在条件的【缘】必然会受到牵扯而促成其事。
  任何时候缘都是不缺的,而且是处于待命状态的,因为宇宙是有求必应的。既然【场在形不灭】,【缘】又从来不缺,所以【成事】是不难的,只要所有必要的人事物时空同一时间以正确的组合排列走到一起,这个时候就是【因缘具足】了,就会成事,就会发生了。
  吸引定律让每一个人都是对的
  这个宇宙,并不是一个你对我错,或我对你错的二分世界,只能
  二选一。因为吸引定律让每一个人都是”对”的。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创造什么;你创造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
  你看见什么,就会回过头来证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对”的??你的信念总是自我证明的,你所不相信的总是自我证伪的。你的信念总是创造实相(事实)回过头来支撑自己,自己是对的。吸引定律说:同频共振,同质相吸。创造定律说:你得到你所聚焦的。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形成不同的信念,不同
  的信念创造不同的实相,不同的实相都各自回过头来证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对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各执一辞,言之凿凿地向别人强调:”我说的是真的,我是有事实依据的,我是有统计数据的??我是有证据的!”。
  其实,在吸引定律之下,每个人都是对的,因为每个人都能够找
  到事实依据支撑自己的想法。其实,我的对不会使你变成错,你的对也不会使我变成错。因为,我们各自创造不同的实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吸引定律底下,宇宙可以同时容纳不同并且互相矛盾的实相并
  存并行!
  吸引定律让我们每个人,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活在不同的世界
  里??这就是吸引定律在玩的把戏。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各自有著他自己的道理,但是他们可以
  同时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是根据自己的实相来总结自己的道理,而每一个实相在这有求必应的宇宙里都是可能创造得出来的!所以争论对错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是对的,但是只是对了一小部分。比对错更重要的是,什么才是你要的。当你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你却陷入对错的争论里面,你很容易就会把你真正在乎的东西,毁在对错的争论之间。
  比如说很多的夫妻、亲子的关系之所以不好,是因为他们觉得对错是很重要的。对错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他们不惜大动干戈,毁掉和谐的家庭关系。
  创造是什么
  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创造的定义是:带入经验。
  凡是出现在你经验之内的,都是你创造的。我们并没有说,一切的经验都是你故意、有意、特地创造的;但是,一切发生在你经验当中的,的确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只是有些经验是你自主创造的,有些经验则是你默许创造的。前者是有意识地创造,后者是无意识地创造。不管过程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你的经验都是你的作品,你的造物。
  自主创造的意思是:你事先想清楚了你真正要的本质是什么(而不只是自己要的表象是什么),然后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能量对准它来调和一致,闭合信念与意愿之间的频率差距。
  每一个想法都有著自己的振动频率,当你所相信的和你所要的念头,其振动频率有所差距,这是你无法得到所要的唯一原因。
  默许创造是:没有清楚觉察到自己的意识焦点停留在哪里,自己要的想,自己不要的也想。自己的意识焦点只是被动地随著旧有信念和大众信念“习惯总是这样想”,自己的注意力只是被动地被外境所牵动,情绪的起伏被外境牵著鼻子走。
  根据创造定律:你得到你所聚焦的,不管你要还是不要,觉察还是不觉察。
  换句话说,即使在聚焦的过程中你并没有觉察这个聚焦本身,也不影响创造的进程。换句话说,当你发白日梦的时候,当你出神的时候,你也在创造,虽然当时你因为想东西想得太入神而没有察觉,虽
  然事后你也想不起来你当时想了些什么。
  创造的进程本身不受你的意愿和觉察所影响和扰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们连系不起来,自己的【想法】和【发生】过的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间隔了时差!
  在这个包含性的宇宙里面,你想你要的你会得到,你想你不要的也会得到。所以,如果那个东西你不要,你别想它就好,想想看有什么是你要的?然后聚焦其上。
  实相是什么?
  实相就是看起来很真实的东西,感觉做到好像是,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你如你看到天花板上的荧光灯是长亮的,其实它是以每秒钟极快的速度在闪烁,因为其闪烁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人类的肉眼根本无法觉察它。
  于是,这荧光灯就“看起来”和“感觉上”是长亮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其表象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经验的是物质的表象,但是因为我们的物质感官在过滤解析的时候,把它还原得如此之真实,所以我们几乎不怀疑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其实都不是【宇宙的真相】,而只是【个人的实相】。
  你创造的不一定要由你来制造
  创造的定义是:带入经验。
  你所要创造的,就是你所要带入经验的。
  你要带入经验的东西,有些可以由你亲手制造,但是绝大部分都不是,因为你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与技能,更没有这种必要凡事自己生产。
  所谓制造就是自己亲自下手,自己完成。你要创造的不一定要由自己来下手完成,因为宇宙可以无为自成。
  在一个以吸引定律为底层秩序的宇宙里面,横向挪移会比纵向制造来得轻松快捷。横向挪移的意思是:从某个人那里吸引过来。纵向制造的意思是:自己亲手生产。
  所以,用吸引的永远比用制造的来得快,因为制造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一段时间的技巧;吸引的则不必。
  吸引过来的方式可能是购买、捡到、中奖、别人的馈赠??什么方式并不重要,但是它一定是比较省时省力的。
  因为吸引定律是宇宙内建的驱动程式,放任它自行运转,它也会带来你要的东西。宇宙中不是有很多的东西无为自成的吗?
  同样道理的,如果你无法区分创造与制造之间的区别,你就会对宇宙很不放心、无法信任,于是你就会自己动手、处处掣肘,尽最大的力气在每一个细节都亲身参与,结果即使没有累死你,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创造其实是通过聚焦启动能量的循环之后,然后就放手由它。
  你是一块活著的磁铁
  你的每一个念头好比一块活著的磁铁,各自有著自己的振动频率。
  同样频率的磁铁会互相吸引而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块更大的、更强的磁铁。
  这些磁铁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无形的意念。同频同质的意念聚集得够多的时候,将会形成一团一团的“意念丛”。这些意念丛你的肉眼是看不见的,但是它们确实存在。
  比如当你进入一间鬼屋,你看到的种种影像,听到的种种声音,如幻如真。你说它们是真的嘛,它们没有物质的形体;你说它们是假的嘛,你又很真实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每一个地方都有著自己的磁场,这些磁场就来自于人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集体所激活的意念是什么。
  所以当你进入寺庙、教堂,你自然而然会感到庄严肃穆;当你进到舞厅酒吧,自然而然想要放浪形骸。
  当你来到某一个地方,如果你会无端端升起一种莫名的感想,这些感想是你平时不会去想的,你就是感染到了那个地方人们所留下的意念丛。
  意念丛介于能量与物质之间。它没有物质来得浓稠,但是也没有能量来得液态。
  意念丛是无形的真实存在,它不断地发出独有的振动频率,继续吸引同频同质的意念。
  当你来到某个地方,你不会感染所有的意念丛,你会感染到的,必然都是存在于你内,目前正在活跃的,同频同质的感觉和想法。
  当一个想法聚焦得够久,就会凝聚成意念丛。当你继续聚焦下去,这些意念丛密集到跨过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就会显化成为有形的物质,成为活生生的,你可以用五官经验到的实际存在体。
  这个聚焦的过程本身你是否觉察,都无碍于吸引定律的自行运作。
  你的聚焦本身就是一种激活。你可以有意识地激活,也可以无意识地激活。不管这个激活的过程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你都启动了宇宙的能量循环,启动了吸引定律的运作。
  创造定律说,你会得到你所持续聚焦的,不管你要不要、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什么都不管!也不管你是否察觉这聚焦的过程本身,只要你与你所持续聚焦的东西达到共振和鸣的状态,你将会经验它。
  既然不管你聚焦什么,你都会经验什么,剩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到底是有意识地聚焦在你想要的,还是你无意识地聚焦在你不要的?
  当你有意识地聚焦在你想要的,这个就叫作自主创造,你会经验一个顺心自主的人生。当你无意识地聚焦在自己不要的,这个叫作默许创造,你会经验一个忽起忽落的人生。
  自主选择的里面只有你要的,默许创造的则夹杂著你要的和你不要的。你得好好选择,你到底要的人生是怎么样的?
  什么是聚焦
  聚焦,英文是Focusing ,意思是持续地想,一直想一直想。
  聚焦的方式可以是沉湎过去、计划今后、幻想未来。总之,只要你持续地把注意力投住在一个地方,不管你想的东西其时间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聚焦。
  聚焦会导致能量的启动,能量会导致你的感觉改变。聚焦在自己要的,你就会感觉到正面情绪;聚焦在自己不要的,你就会感觉到负面情绪。
  根据创造定律,聚焦在你要的你会得到,聚焦在你不要的,你也会得到。这是因为,吸引定律是“包含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任何你所聚焦的都会被你的磁场包含进来。
  所以,当你向你要的东西说是,你会得到;当你向你不要的东西说不,你也会得到!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人总是得到自己所不要的,因为他们不知不觉聚焦在不要的,多过聚焦在自己想要的;他们想自己不要的,多过想自己要的。
  那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聚焦在哪里呢?因为意念的闪动速度太快,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看清楚,每一个念头是往我们要的方向飞,还是往我们不要的方向飞。但是我们可以信靠自己的情绪导航系统。
  每当我们想自己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愉快;每当我们想自己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不愉快。这种简单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感觉,可以让我们很明确的区分,到底我们在想什么,从而引导我们重新导正我们的意识焦点。
  你的注意使你与之达到共振和鸣
  一切的本质都是能量、是振动、是吸引定律在运动。
  所以在最底层,万事万物都有著自己的振动频率。
  你无法通过物质感官或仪器侦测到每一样东西的频率有多少,事实上也没这个必要。
  你无法觉察到,因为我们的物质感官不是被设计来侦测这种频率的,超高而细微的频率我们是侦测不来的。
  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内建了一个可以侦测到振动频率的导航系统,那就是我们的情绪、感觉。
  当你持续聚焦在一样东西,不管他是人、是事还是物,以至于开始感受到情绪开始被牵动,就表示你与这个东西开始达到共振和鸣了。
  两支频率一样的音叉,即使被拉开,敲击其中一支,就会引起另外一支音叉的共振,发出嗡嗡的声音,和被敲击的音叉起共鸣。这种现象就叫作共振和鸣。
  我们是精神存在体,任何我们的意识所聚焦的,我们都会与之产生共振。
  只要你持续聚焦17 秒而毫不自我推翻的话,在吸引定律的驱动之下,另外一个同频同质的念头会被吸引过来聚在一起。当你连续聚焦上68 秒,你的意念就开始形成了具有创造力的振动,开始吸引同频同质的信息、想法、人事物时空,来到你的身边,进入你的经验,成为你的实相。
  情绪的牵动也有强烈轻微的分别,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开始的时候往往只是产生轻微的共振,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轻微的情绪,以至于很可能你没有察觉它。
  假如你保持聚焦下去,你与之的共振就会升级,反映到你的心里就是你开始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没有转移你的注意力,则很快的这个情绪的强度又再进一步升级。
  所以创造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全程都有情绪在反馈给你。有时候你的某个想法是无意识的,但是它所牵动的情绪却不会是无意识的。换句话说,只要你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一定会感受到情绪的高低起伏的。
  一般人对自己的情绪都没有留意,或者说他们把情绪看成是一个需要管理的东西、形成干扰的东西,所以他们去报名上课,如何学习情绪管理。
  其实你的情绪不需要管理,因为情绪只是一个反馈系统,反馈你的思绪与思绪之间的频率差距。你真正需要管理的不是你的情绪,而是你的思绪!
  就好像油针只是反馈给你油箱里的汽油还剩多少的讯息,如果你的油针显示油箱见底了,你不会愚蠢到拿一张微笑贴纸粘上去,当作不知道而继续行驶。
  因为如果没有汽油而无法继续行驶,不是因为油针本身出问题,是你没有听从油针的建议,马上打油,所以才出问题!
  所以当你没有听从你的情绪,你也无从引导你的思绪。
  宇宙里没有意外
  一切的发生,都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动力,另一个是轨迹。一切的发生,都必须有能量驱动,驱动必要的人事物时空;而且
  所有必要的人事物时空,必须以特定的组合排列,走到一起。否则不可能成事。否则所发生的必然是另一个样子。要做到力度恰好,序列恰巧,其精确程度非人力所能够调控与操
  纵。所以,一切在物质层面刚要发生的,其实已经在能量的层面发生过了。一切在物质层面刚要开始的,其实已经在能量的层面完成掉了。所以宇宙里是没有意外的,所有的意外,只是无意中,不知不觉
  地聚焦在所要(或所不要)的默许创造罢了!
  要让一件事情圆满成事,需要的人事物时空,必须以正确的组合排列走到一起,如果没有吸引定律的力量牵引,单凭行动又怎么会有聚合力呢?
  行动不具备发生所需要的聚合力。需要的人事物时空,以正确的组合排列牵引到位,佛家叫作:因缘和合。并且,必要的条件一个都不能少,佛家叫作:因缘具足。因缘具足才能发生,才能成事。所以说,宇宙里没有意外。
  你终必与共振和鸣的东西走到一起
  宇宙已经内建了解决动力与轨迹的驱动程式,它是物质底层自动
  化运作的根据,这物质底层的秩序就叫做吸引定律。吸引定律说:同频共振同质相吸。自动化的意思是:只要对于你想要的东西聚焦并且调和能量,做
  到一致性与稳定性,你要的东西就会向你移动,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与你交会(Rendezvous)。任何刻意争取的行动都不是必要,只要心血来潮(也就是灵机一动,收到源头给你信号)的时候乘风而起,御风而行(Go with the flow )就可以了。
  这种自足动力是物质底层内建的,来自同频同质的东西先天上就是会共振、相吸,所以外力的强加不但不是必要的,有时候反而会构成干扰。
  这就是为什么《与神对话》里面说到要“放手由他”(Let Go and
  Let God )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要符合放任定律!想想自己人生中有多少发生的事情是未经预谋的?你认识你的另一半,难道不是未经预谋的吗?你被认栽赃嫁祸,难道是你自己预谋的吗?你考研不过关,难道是自己预谋的吗?想想看,我们人生中发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未经预谋,就发生在
  我们的身上的。难道你不感到好奇,这股动力来自哪里?难道你没有问过: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发生在我的身上?
  难道你不觉得诧异:一连串的巧合精准地瞄准了你,然后发生到了你的身上。到底是谁人在策划与部署这一连串巧合的动力与轨迹?没有汽油的车无法行驶,不沿著一定路线前进的车无法到达目的
  地。任何事情要发生,首先都要解决动力与轨迹的两大问题。火箭的动力如果不强大到足以超越地心吸力,就不可能凌空而
  起;卫星的轨迹如果没有精准地经过算计,就不可能运行在其轨道。可见人生冥冥中有一股超强的动力,掌管著人生命运的秩序。而当你学会了自然法则,你就会发现到:任何你持续聚焦到以至
  于产生情绪的,你过不久就会见到、听到、经验到。任何你与之产生共振和鸣的,你都会跟他在某个时空点交会。你会被吸引向他,他会被吸引向你。你们双方会不知不觉地向对
  方移动,而这个过程是不自觉的。
  在当下你无法清楚看到你被带到的每一个点到底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显得那么零碎而毫无关系,而且发生的次序跟我们人为计划的也大异其趣。
  但是,当你走过,事后回忆,你就能够将这些点串连成线,还原成面。这个时候你看到的人生就是立体的,你就会明白:原来一切真的是自己创造的。
  自主创造与默许创造
  每一天的生活,我们都会从外境的启发中,总结出很多的愿望。当你身体肥胖,你会希望自己瘦一点;当你钱不够用,你会希望自己钱多一点;当你寂寞孤单,你会希望朋友多一点。
  你升起的每一个愿望,宇宙都已经记录在案。当你有求,宇宙必应。因为地球是一个诸多创造者共享的游乐场,所以你也不可避免的会看到很多你不想要经验的。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充斥的都是抢劫案、强奸案、杀人案、破门行窃案。这些看了让你不安,但是因为你不懂得吸引定律,所以你被动的接受了所有这些讯息。
  当你的朋友在聊一些是非,以及不公平的待遇,你一来出于八卦,
返回书籍页